物流信息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信息平台;商业模式
一、商业模式概述
商业模式可以定义为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一个商业模式,是对一个组织如何行使其功能的描述,是对其主要活动的提纲挈领的概括。它定义了公司的客户、产品和服务,还描述了公司的产品、服务、客户市场以及业务流程。商业模式一般由9个要素组成,可以通过对比其9个要素的差别,来区分不同的商业模(如表1)。
通过这个9元素的商业模式描述框架可以看出,商业模式可以随着个别元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相似的项目,也可能随着个别元素的微小差异而形成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指一个完整的产品、服务和信息流体系,包括每一个参与者和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每一个参与者的潜在利益和相应的收益来源和方式。在分析商业模式时,主要关注一类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商业模式分析
经调查比对国内多家物流信息公共网站或平台后,发现虽然国内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但是没有一家能够成为行业主导。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虽然拥有大量的物流园区,但是依托物流园区的信息平台还没有见到成功的案例。国内大量的公用物流信息平台主要由中小型企业提供,普遍存在着缺少实体作为依托,缺乏运营资金和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的特点。当前互联网站的商业模式主要可以依据其收入模型的不同进行归类。例如,同为门户网站的新浪和网易,从网站外观上看区别不大,但新浪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网络广告,而网易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网络游戏。
当前很多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商来自于IT产业而不是物流产业,因此他们的主要商业模式一般沿用互联网站的商业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如表2)。
篇2
关键词:信息平台;区域物流;Web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是一个面向整个物流系统的、集成的、智能的物流信息管理中心。它为平台的用户提供所需的基础物流信息,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用户需求信息、物流供应商信息、物流市场信息、物流交易信息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随着区域物流的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需要对内和对外提供更多的业务功能,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需要交换和共享。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不仅内部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子系统,还需要向工商、税务和银行等部门提供更多的业务信息。不同系统架构、不同数据结构的系统之间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需要开发应用接口,信息平台的维护和扩展将会越来越困难[1-2]。Web Service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构建一个具有松散耦合、灵活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本文对基于Web Service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构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Web Service技术
1.1 Web Service定义。一般而言,Web Service 是构件技术在Internet 上的延伸,采用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它定义了一组标准协议,用于接口定义、方法调用、基于Internet的构件注册以及各种应用的实现[3]。Web Service具有跨平台、与开发语言无关、可以跨越防火墙、易部署与维护等特性。Web Service 实现的功能可以是响应用户一个简单的请求,也可以是一组更为复杂的应用。一旦一个Web Service在网络上后,其它应用程序或其它Web Service就可以发现并调用其提供的服务[4-5]。
1.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在Web Service 的体系结构中包括3种实体和3种操作,其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3 种实体分别为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服务注册器;3种操作分别为、查找、绑定(如图1所示)。
(1)Web Service中的3 种实体:①服务提供者:服务的所有者,可以所提供的服务,并且对使用自身服务的请求做出响应;②服务请求者:服务的消费者,在服务注册器中查找需要的服务,然后调用该服务;③服务注册器:也可称服务,用来注册服务描述信息。服务提供者在这里它们的服务;服务请求者在这里查找所需的服务,获取服务的绑定信息。
(2)Web Service中的3 种操作:①:服务提供者向服务注册器注册自己提供的功能及访问接口;②查找:服务请求者向服务注册器查找需要的服务,并获得调用服务所需的相关信息;③绑定: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进行绑定,从而可以使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
2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架构
2.1 软件体系结构。基于Web Service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多层分布式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包括4个层次:表示层、Web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数据库服务层。
(1)表示层:主要是人机交互界面,负责信息的输入、显示。
(2)Web服务层:主要负责对表示层传来的SOAP请求的授理及信息。
(3)应用服务层:主要负责事务处理和逻辑运算处理,以Web Service封装了各项服务,根据具体业务提供多个Web Service。
(4)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存放、组织与数据库的各种管理。
2.2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架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信息系统有联系的,存在一定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Web Service和内部的运输、仓储、配送、销售、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全球定位、地理信息子系统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Web Service和外部的工商、税务、银行、海关、保险、政府等部门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并且上一级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Web Service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下一级物流信息平台也可以通过Web Service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因此,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内部系统之间的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也能够实现与外部系统的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6-7]。基于Web Service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具有松散耦合和灵活的特点,可以在不同体系结构、不同数据结构系统之间进行业务功能调用和业务数据交换,只需要将需要交换的业务功能封装成Web Service就可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图3显示了基于Web Service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系统结构。
3 结束语
随着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基于XML、SOAP、WSDL、UDDI等开放标准的Web Service技术已成为系统开发和应用集成的理想技术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Web Service的煤炭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的系统架构解决方案,不需要全盘原有系统,重新开发,很好地保护原有系统的投资;另外,此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 刘海滨,王立杰,赵志明,等. 煤炭企业信息化框架结构及建设模式[J]. 中国煤炭,2004,30(7):17-18.
[2] 甘早斌,李志欣,彭彬. 多异构系统集成模型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0):16-17.
[3] 徐慧,张虹. 基于Web Service的GIS动态服务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5,31(3):110-112.
[4] 郑晓东,王志坚,周晓峰. 一种基于Web Service 的分布式计算模型研究及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1):144
-147.
[5] 谭显东,李存斌,樊建平,等. 基于Web Service 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7):21
-23.
篇3
【关键词】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物流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中,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提升已经越来越重要。寻找数据资源,提高物流运输的工作效率,优化物流结构等是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一、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结构
现代物流行业中,企业进行物流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以便于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清晰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未来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因此,数据库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使得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更有效。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时可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方面。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普遍是将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来运用,使得企业可以对数据进行大批量的、有序的管理,提高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库结构是由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和网络服务器组成的。例如,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技术系统结构(如图1)。数据库服务器在整个应用过程中主要负责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物流信息的存放、存取控制等都是由它完成,从而保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便于企业的操作。
二、 数据模型
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需要的数据模型可分为两种: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一) 概念数据模型。网络数据库技术中,数据模型为数据库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关系着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在物流企业的使用过程中是在计算机系统上操作完成的。因此,数据模型需要在使用的时候通过图形来表示概念、具备足够的表达力用以清楚的表达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和用以组合成其它模型时表达的意思清楚明了,没有歧义。这些特点都是为了方便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管理时,保证物流运输的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 结构数据模型。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常用的结构模型有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和网状模型等,他们都是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因此,结构数据模型是主要为了实现实体之间的联系和表示,用以对数据库的查询和更新,从而达到数据和相关物流信息之间的制约和依赖的目的。
三、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现代物流企业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受到越来越多物流企业的重视。因此,数据库设计中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非常重要,它可以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使企业可以很系统的进行物流信息的浏览和对比。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中,软件开发人员在开发软件时,数据库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物流运输物品的特点来进行设计,以便于企业对物理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增强软件的实用性。
所以,数据库的设计需要以下五个步骤:
(一) 数据表的定义。数据库中数据表的逻辑结构由类型、属性、名称、形式等组成。由于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的不同,所以数据表在进行结构设置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组成部分,以增强数据表的实用性和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 数据使用权限的设置。物流企业中运输物品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数据权限,以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安全性,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三) 数据字典的设计。数据字典的设计是为了物流企业在进行数据的输入发生误差时,进行及时的修改,以及相关物流数据信息的维护,以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四) 数据库结构的定义。数据结构的定义需要根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来进行,每个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数据库的结构也存在多样性。
(五) 存储设备和存储空间组织。企业在进行数据的存储时,根据工作人员的特点设置存储路径、存储空间、存储地点等,保证数据信息在查询时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
结束语: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网络数据库技术在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使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提高物流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服务质量。所以,物流企业应高度重视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开拓物流行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银玲,徐慧娟. 基于Web网络数据库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J]. 天中学刊,2009,05:38-40.
[2]李艳霞. 基于Web的网络数据库技术在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4
关键词:物流;工作流;分布式;化纤
0 引言
工作流(Workflow)就是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
随着工作流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结合数据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工作流技术制定特定的收发货和配料流程,以及利用内部局域网络进行管理成为可能。
1 物流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基于分布式工作流的物流信息系统根据定制好的工作流程进行业务的处理,其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仓库根据生产需要向采购部发送订货信息,订货信息包括色度、杂质含量、条码信息、所订商品的数量信息等。这些信息符合统一的EDI规定和格式,可以多种方式通过信息中心网关处理后,传送给信息中心的基于工作流引擎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启动一个业务工作流的流程,如图1所示。
物流信息系统将上述订货信息自动发送给事先定义好的下一级业务流程,即检查订货信息并筛选客户、计算价格,再由相应的工作人员验证用户信息。
用户的订货信息确认到厂之后,系统将用户订单数据自动转发到信息中心业务流程,由质检中心抽样检验,并将粘度、熔点、杂质含量、色度、水分等信息输入物流系统。基于工作流引擎的物流信息系统根据系统中已有的生产计划,存货情况进行筛选计算,调度叉车队按系统指定仓位卸货。进行堆放安排时,物流信息系统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对公司所属一、二、三分厂存货情况及路途情况分析选择合适的存贮仓库,同时根据路径最短,时间最短/费用最低,配料最优的原则生成配送路线,并将配送路线和选择好的仓库信息传送给运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根据配送路线安排车辆调度人员进行车辆的调度。调度人员将调度好的车辆派往选取好的各分厂仓库。
生产厂安排生产时,信息系统根据销售计划和系统数据自动生成生产配料单。生产工人根据配料单选取所需要的物料后,再经过混料、投料,输送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本系统通过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紧密结合,根据定制好的工作流流程进行电子配送,其中最重要的是流程的定制,即分布式工作流的设计。
2 分布式工作流模型设计
工作流是针对工作中具有固定程序的常规活动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计算机支持下可以实现整个或部分过程的自动化。物流作业也是一个工作流程,因而也可以采用工作流技术驱动物流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实现物流作业的自动化。
2.1 分布式工作流系统模型规划与设计
本文所给出的工作流系统模型中包含三类对象:文档对象,工作流对象,操作员对象。这三种对象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工作流的运转。
文档对象(Document)文档对象是物流信息系统中物料数据、配料路线等信息流转的载体。主要有三个字段(属性):ID号、文档名、文档内容。ID号:字符串,作为系统中文档的惟一标识符。通过ID号可以读取与成品生产相关的数据。文档名:文档的中文标识,可以由用户任意命名,是文档的说明。文档内容:采用XML格式,包含具体的物流信息。可对文档进行录入、浏览、打印三种操作。
操作员对象(User)是登录系统的每个客户端。操作员对象与权限设置密切相关。操作员对象采用多级分组设置,即操作员分为两种类型:个人用户操作员、小组用户操作员。其中分组操作员用户中至少有一个缺省操作员,作为接收文档的个人用户操作员。操作员采用树状结构管理;分组级数没有限制;在工作流中,操作员与部门是平等的关系,通称为操作员对象。
工作流对象(WorkFlow)所谓工作流对象是指当前正在运转的工作流程。这里的工作流对象是每一个具体的、实际的流程,而不是工作流的定义(模板)。
三种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工作流对象将文档对象与用户对象关联起来。工作流定义中,结点就是用户对象;数据载体就是文档对象;整个系统的核心就是文档根据工作流的定义在用户之间不断地流动。
2.2 工作流流程设计
控制模型概念所谓控制模型是指系统控制操纵工作流,推动工作流的运行,与操作员进行交互的描述。控制模型可以分为“工作流控制中心”、“流向控制中心”、“活动状态控制中心”、“文档派发中心”、“任务处理中心”、“文档提交中心”、“文档检测中心”7个部分,如图2所示。
工作流控制中心 工作流控制中心是整个工作流引擎的最外层控制部分,所有的正在运行中的工作流程都将处在该中心的控制之下。控制中心具有管理所有工作流程的权利。主要包括:①启动、暂停、取消、终止工作流实例。②查看工作流的当前状态、历史运行记录。
工作流向控制中心 从起始点到终点的所有路径的控制都由控制中心解决,包括:①判断活动的后续活动。②判断活动的返工路线。③记录文档的流转路线。
活动状态控制中心 当一个工作流的实例启动之后,最初所有的活动都处于休眠状态。随着工作流的不断进行,活动陆续被激活。活动状态控制中心是该系统的独特之处,它充分地模拟现实中的工作场面,兼顾了智能性与实际工作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该控制中心主要用来:①自动激活、完成某一活动。②手动激活、完成某一活动。③查看工作流中所有活动的状态。④记录活动状态轨迹。
文档派发中心 文档分发中心是当某一订货活动开启之后,负责将文档分配给某个人(组)的功能模块。文档的分发依据“文档派发规则”。
任务处理中心 该中心并不具体执行业务,它只负责记录当前活动的运行过程中用户的所有操作,以供查看之用。所谓“任务处理”是指每个活动用户针对文档进行操作。这是一种前台操作,主要是录入、修改文档。
文档检测中心 该中心的功能比较单一,而且比较直观,相当于一个自动审表人。它负责检验文档是否合格。检验方法由文档检验规则确定。
文性提交中心 在某一订货活动中,参与人员完成文档操作之后就进行提交。是否提交完成由提交规则确定。文档提交中心负责暂时保管所有文档中已完成的部分。根据“提交规则”,所有必须提交的文档全部完成之后,提交中心就将文档全部发送给活动控制中心,再发送给流向控制中心,然后再由文档派发中心分发给其他活动中的人员。
3 分布式工作流系统实现
分布式工作流采用三层结构,分别对应客户端和服务器端。
3.1 服务器端设计与实现
服务器端包含两部分功能:一部分是各种具体服务;另一部分是工作流引擎。①具体服务包含各种服务,包括数据录入、查询检索等各种功能。②工作流引擎是服务器端的核心工作组件,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运行组件。
整个工作引擎的结构可分为功能模块和数据模块两部分,如图3所示。其中,图中左侧为功能模块,右侧为数据模块。
(1)功能模块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①步骤管理CPU,专门管理和执行不同的步骤(step),负责启动步骤、执行步骤、结束步骤等功能。②文档提交,在―个步骤处理的内部,根据文档的提交规则,判断什么时候文档提交完成,等全部的文档提交完成以后,该步骤完成,同时通知步骤管理CPU。③文档发放,在―个步骤内部,根据文档发放规则,将文档分发给指定的客户端。
(2)数据模块结构:保存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对应着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工作流(步骤队列)。对应着工作流实例数据表中的每个工作流实例。其中保存着该工作流实例中的所有步骤;②单个步骤。对应着步骤数据表,该数据表中保存着全部的正在进行的所有步骤。每一条记录对应着一个步骤。其中保存着关键数据:接收任务人员列表、任务中接收的文档列表、任务执行人指定下一步骤的执行人列表、下一步任务需要的文档列表、步骤结束的标志:任务完成并全部提交后,标志着本步骤的结束。③客户端缓存:代表着客户端正在编辑的文档,是一种中间结果,临时保存在服务端的缓冲区。客户端发送提交指令时,文档提交才将这些文档检验后提交给步骤管理CPU。
3.2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整个系统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主窗体、子窗体、孙窗体。调用关系:主窗体调用子窗体,子窗体包含各个孙窗体,同时调用各个孙窗体。①主窗体:主要负责调用和管理各个子窗体,本身并不实现任何业务。同时,它还负责设置各种参数。②子窗体(模块):每个子窗体对应一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之间都是独立的,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每个模块的初始参数都是从数据库中提取出来的。每次打开一个窗体,都必须访问数据库,从数据库中读取所有的参数,内容显示在窗体上。③孙窗体(模块内部的功能):包含每个模块内部的各项功能。
系统功能:①任务管理:客户端的主要模块,负责任务的接收、处理和任务相关信息的查询。②短消息处理:短消息接收,短消息发送,短消息浏览,管理。③用户管理:用户录入,浏览和删除。④文档浏览:文档浏览和查看。⑤工作流浏览:工作流浏览和查看。⑥文档模板管理:文档模板的浏览查看和模板的录入。⑦工作流模板管理:工作流模板的浏览查看和模板的录入。
3.3 工作流平台相对于传统MIS物流管理的优点
与传统的MIS系统相比,采用分布式工作流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扩展性好。由于采用了工作流技术,如果要增加物流流程的步骤,只需在定制的流程中增加结点,不需要修改或编写程序代码。
(2)分布式特点。由于基于Intranet和Internet进行通信,物流平台和仓库配送可以在全公司部署,订货可以分散进行,可以减轻物流中心的压力,增长物流流程的速度,提高效率。
篇5
随着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各种物流信息的复杂化,各企业迫切要求物流信息化,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盛行又给物流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因此,物流信息系统就在企业中扎下了根,并且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子系统或者多种基本功能。通常。可以将其基本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和输人
物流数据的收集首先是将数据通过收集子系统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收集到预处理系统中,并整理成为系统要求的格式和形式,然后再通过输入子系统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中。这一过程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开始收集和输入的信息不完全或不正确,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是实际情况完全相左,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衡量一个信息系统性能时,应注意它收集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以及校验能力和预防和抵抗破坏能力等。
2、信息的存储
物流数据经过收集和输入阶段后,在其得到处理之前,必须在系统中存储下来。即使在处理之后。若信息还有利用价值,也要将其保存下来,以供以后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要保证已得到的物流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整理得当、随时可用。无论哪一种物流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到存储量、信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垒保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信息系统是不可能投入使用的。
3、信息的传输
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中,一定要准确、及时地传输到各个职能环节,否则信息就会失去其使用价值了。这就需要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克服空间障碍的功能。物流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前,必须要充分考虑所要传递的信息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只有这些因素符合物流系统的实际需要时,物流信息系统才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4、信息的处理
物流信息系统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将输入的数据加工处理成物流系统所需要的物流信息。数据和信息是有所不同的,数据是得到信息的基础,但数据往往不能直接利用,而信息是从数据加工得到,它可以直接利用,只有得到了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才算发挥。
5、信息的输出
信息的输出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最后一项功能,也只有在实现了这个功能后,物流信息系统的任务才算完成。信息的输出必须采用便于人或计算机理解的形式,在输出形式上力求易读易懂,直观醒目。
这五项功能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缺一不可。而且,只有五个过程都没有出错,最后得到的物流信息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物流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实际物流业务系统的一种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物流业务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从驱动对象的观点来分,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即面向过程的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即面向数据的方法,又称信息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物流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实际物流业务系统的一种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物流业务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映射关系,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开发方法学,这就是所谓的驱动对象的观点。从驱动对象的观点来分,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即面向过程的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即面向数据的方法,又称信息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亦称面向过程的方法或以过程为驱动的方法,
或数据流建模方法。该方法产生于70年代中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模块自顶向下的结构是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获得的。而所谓模块化设计,即将软件分解为一组尽可能功能独立的模块,程序模块除了和基本控制结构一样具有单一入口和单一出口的构造特征之外,尚具有信息隐蔽和局部化特征,互相关联的模块通过接口定义要传递的数据。模块化原理使得软件结构更加清晰,易理解,易测试,易修改,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另外,模块化也有助于程序从个体化开发方式向集体化开发方式的转化,有助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组织和管理。I结构化方法的代表性工具有数据流图,结构图、j Wamier―Orr图、PetriM(Petri Nets)、数据字典以及判定树/判定表和结构化程序语言等。
2.数据建模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是一种根据系统数据的组织和存取来建立系统模型的技术。该方法也称之为以数据为驱动的方法。数据建模技术和信息工程就是该方法的典型代表。该方法的代表性技术和工具有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业务域分析和信息模型等。
(1)数据建模技术。
该技术是从信息(数据)而不是从功能(过程)的角度来开发信息系统的。在该技术中,现实世界被描述为是由数据、数据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
(2)信息工程。在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主要部门中,关于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构成的一套相互关联的,环环紧扣的正规化、自动化技术集合的应用,称为信息工程。使用这套技术。使得企业模型、数据模型和业务过程模型在一个综合的知识库中建立起来,用于创建和维护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工程是一种数据驱动的、但同时也强调过程的技术。它首先建立数据模型,然后再建立过程模型。除了将过程建模和数据建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外,信息工程更强调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实际上,在许多技术中信息工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这是因为信息工程包含了结构化技术中的绝大多数概念、工具和技术。
3.面向对象的方法
篇6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信息技术;现代企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94-02
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依靠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实现产品全程监控、可视化管理,降低“牛鞭效应”和成本,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的占有率,保证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
一、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是指现代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把提高效率视为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中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式,对物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并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优集成为新的管理模式。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EO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快速反应(QR:Quick Response)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二、物流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现代意义下的物流只有在通信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没有信息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的。
在现代物流企业中,运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微机技术进行的运输车辆管理、订货管理、库存控制、配送中心管理及工厂和配送中心的选址分析等,都是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在现代制造企业采用的CAD、CAM和CIM技术,使物流中材料管理的概念得以实现。在零售企业中,POS技术的引入以及数据采集的条形码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反应速度。
信息技术提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它提高了信息反应速度,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不必再花费巨资进行产品信息采集了。企业可以在网上电子公告,对用户进行调查;也可以将产品调查标放在企业主页或者某个知名站点上(尤其是某类产品的专业站点),让用户在网上即时填表或者下载填表后返回;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客户资料,发电子邮件。当信息系统通过网络采集到足够的产品信息后,企业决策层根据这些信息适时调整生产计划,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一旦定型,客户就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下单订货,这些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立即组织生产,最后通过配送系统及时送到用户手中。
三、物流信息化促使现代企业的重组和变革
物流信息化将给社会经济带来迅猛而且深刻的影响。它把商店、广告、订货、购买、货币、支付、认证等实物和实物处理虚拟化、信息化,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处理的信息,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用信息处理来控制实体处理,使实体处理更科学化、效率化。所以最后结果是它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大重组,原有的一些行业、企业、单位将逐渐消亡,社会上将会新增加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也将扩大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产业重组将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企业内部运作、外部合作和交流的机制,前所未有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运行效率。
产业结构重组的结果,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两大类,一类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类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销售、购买、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在实业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相比,制造业会逐渐弱化,而物流业会逐渐强化。制造业的弱化,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影响到产品生产,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供给过剩时有发生,企业不得不实行柔性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由固定型转变为灵活型,能随时根据产品品种、规格、产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这种企业的增加,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增加,制造业的实体企业不得不随时变化规模,时大时小,甚至时存时亡。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市场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就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结构由橄榄型(如图1)变成哑铃型(如图2)。这些导致了制造业的弱化,而物流企业则会越来越强化。
物流企业不但要把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包括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等。物流企业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要求物流体系必须采用信息化运作方式,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即时传递,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和跟踪,以及生产、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协调。随着物流业地位的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表现,物流活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物流信息化问题变得十分迫切。物流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提高自己的效率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否则就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四、现代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物流信息化是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2.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如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4.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的产业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使其在产业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准确的传递,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型。
5.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取决于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和水平的高低,员工的物流信息化知识水平高,乐意使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员工有舒适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解决企业中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为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
五、结语
物流信息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总之,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调动自己的可用资源,构筑起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物流信息化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物流信息化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荀启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9).
[2]李光荣.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5).
[3]翁适.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4]陈业玲.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8).
篇7
1.1信息化使供应链各环节之间协调运行
物流信息化通过物流信息网络,使物流各环节上的成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处在销售终端的零售商直接面对消费者,他们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能详尽地纪录客户的信息,制造商与分销商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几乎可以同时共享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以及零售商的经营状况,从而迅速调整各自的生产和运营计划;同样,物流信息网络也使制造商的产品调整和销售政策能及时被其他物流成员了解,也有利于他们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这种物流信息实时反应的网络条件下,物流各环节成员能够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以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牛鞭效应就是由于缺乏集中控制的信息所致,使得在供应链较长的情况下,生产与最终需求之间差异增大。通过信息的集中控制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随机性和缩短提前期,从而减少牛鞭效应。
1.2信息化物流功能得到整合
物流系统是由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加工、配送等多个作业环节(或称为物流功能)构成的,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物流系统整体。在物流信息化之前,即使从观念上考虑了系统整体优化,但由于信息管理手段落后,信息传递速度慢、准确性差,而且缺乏共享性,使得各功能之间的衔接不协调或相互脱节。运输规模与库存成本之间的矛盾、配送成本与顾客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中转运输与装卸搬运之间的矛盾等,都是现代物流系统经常需要平衡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上述物流环节进行功能整合,联合运输、共同配送、延迟物流、加工--配送一体化等都是物流功能整合的有效形式。
1.3信息化改善了物流系统的时空效应
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是物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时间效应指通过商品库存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时间上的矛盾,使生产与消耗在时间空间上达到一致;空间效应指通过运输、配送等活动消除商品生产与消耗在空间位置上的矛盾,达到生产与消耗位置空间上的一致。物流信息化通过快速、准确地传递物流信息,使生产厂商和物流提供商能随时掌握商品需求者的需求状况,生产厂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生产,物流提供商实行准时制(JustInTime)配送,将生产地和流通过程中的库存减少到最低程度,供应商与生产厂商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被拉近,甚至达到“零库存”或“零距离”,由此降低物流费用。
1.4信息化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现代生产系统是以定单为依据,即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快速反应,这既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生产者降低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生产系统的快速反应必然要求物流系统与之匹配,即也要快速反应。只有物流信息化才能实现快速反应。
海尔以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依托,通过海尔电子商务平台在网上接受用户订货。用户根据网上提供的模块,设计自己需要的产品。海尔采取JIT采购、JIT配送、JIT分拨来与生产流程同步。海尔的采购周期只有3天。产品下线后,中心城市在8小时以内、辐射区域在24小时内、全国在4天内即可送达。完成客户订单的全过程仅为10天时间。
2基于知识管理的现代物流
信息化对物流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能给物流系统带来创新价值,唯有知识管理才具有创新功能,使物流系统发生质的变化。物流信息化注重信息技术的利用和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管理对象主要是业务信息,即显性知识。但信息管理只能“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不能使信息通过个人或组织的自身知识的作用而成为更有效的行为。任何员工接收信息后,必须结合自身经验、教训,经过思考方能做出行为决策。对于同种信息,不同人做出的决定不同,产生效益的程度也不同。可见对企业决策起实质影响的是人的经验、教训以及思维方式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知识,这是物流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无法收集的。同时,物流员工也难以利用物流信息系统借鉴、倾听员工获得的教训,参考最好的实践经验和物流专业知识进行知识复用和知识创新。因此,为了给物流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知识,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业务运作效率,企业必须充分利用隐含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不仅要将它以可见、规范的形式在物流系统里传递,还要发挥自身知识的作用以挖掘信息中隐藏的隐性知识。这种管理理念的转换要求管理对象从以显性知识(业务信息)为主转向以隐性知识(自身知识)为主,即转向知识管理。
2.1知识管理的概念
关于知识的定义,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指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information)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单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另一位学者车驰曼(Churchman)认为,“将知识设想或看作为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1】从这两个定义可以归纳出,知识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必须结合人的自身知识及实际行为作用,才具备延伸为知识的基础。以信息表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自身知识称为隐性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等。同时,知识还是一个动态存在的形式,这与下文提到的知识管理的交互性是一致的。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是:“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欧勒锐(DanielE.O’Leary)则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规范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发掘、获取和重新利用”。这种解释着重阐明了信息、知识和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不同角色。【1】更明确的说,知识管理是把信息、人与组织活动互联,在三者的交互过程中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延伸,它以信息资源的开发、收集、存储、整合、利用为前提,利用信息与人、组织的交互活动,将信息资源发展为企业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创新的管理活动。
2.2知识管理的物流系统以隐性知识为主导
知识管理中,人力要素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前文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描述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要素特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就是人的自身知识,包括经验、教训、技能、思维方式等,这些知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起决定作用的是往往正是这些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与决策较显性知识更有效,更有价值。知识管理通过挖掘人力要素的隐性知识,将其转换为显性知识,与人共享、交流,为企业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依据。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主动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管理中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是知识管理的动力,因此,知识管理的成功应用需要人力要素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挖掘和利用知识,以实现知识创新。这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需要人力要素主动积极地将自身知识如想法、经验等贡献到企业知识库中,并以文档或其它可见形式展示给使用者,而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并不能识别和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活动,人必须主动参与到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实践中来,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最后,知识管理需要人力要素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现知识创新。可见,人力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特性,是知识管理能否成功引入的关键因素。
2.3物流知识管理的功能创新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物流知识管理相对物流信息管理在功能上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应用信息库和检索系统,建设知识库,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传统物流企业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和文档传输速度的限制,完成一个物流活动所需时间较长,且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随着知识管理在物流业的应用,企业的供应、配送信息都会通过企业知识库和知识检索系统选择最优方案,或从知识库中找到由实践经验而来的方案,实现有效客户反应和科学决策。企业可以将商品信息电子化,编入品种、规格、材质等信息,【5】并不断更新商品的隐性知识,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特征、合理配送路线等。客户通过WEB方式查寻商品的编码,就可以找到所需商品的库存量、近期的市场需求特性,提高了订货决策的准确性;企业则能够利用知识库里的商品内容拟定将来的库存策略和制造计划。此外,企业利用员工的经验、教训和知识库处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可以优化供应链网络,为选择供应商提高有用知识。企业通过检索知识库,参考实践经验,还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拟定有效的配送计划和运输路径。
第二,提供业务操作的“实时FAQ”功能,减少业务出错率,缩短物流链运作时间。“实时FAQ”(RealTim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指实时通过网络提交业务问题,系统自动检索或提交给在线专家,并以最快速度反馈解决方案。工作在第一线的物流人员,能够实时将业务操作问题通过“实时FAQ”获得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工作效率。接着,实时FAQ自动更新知识库,将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操作经验等隐性知识进行保存,使其它员工在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立即得到帮助。像配送人员在面对客户的服务质疑时,能够通过实时FAQ提高回答的正确性。假设一位运输人员在途中遇到堵车,那么他可以通过实时FAQ找到可选的运输路线,保证了运输业务的正常运作,避免延误。
第三,实施知识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企业将考核制度与员工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方面的成果结合,以此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一方面可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整体知识水平并丰富企业知识资源,另一方面能促进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换,推动知识创新。
此外,物流知识管理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表现在: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物流业务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利用在线学习物流知识、培训软件鼓励员工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的存贮和传播上,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组件技术,保证知识的交互性。【4】知识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组织检测出微弱的信号,并根据需要调动人力和信息资源对不测事件做出有效反应,获得最大效益。
2.4与客户知识交互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物流信息化实现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物流知识管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交互系统实现了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和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实时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物流信息化阶段,虽然也通过物流网络系统实现了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但各环节的信息交流方式往往体现为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沟通,也就是各环节大多注重内部信息化管理与内部知识积累,很少主动提供内部知识,也无法得到其他环节的隐性知识,各环节的交流内容表现为以信息为主而不是知识。知识交互系统(不是信息传输系统)及其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实现各环节的双向沟通,还能鼓励各环节将内部积累的业务知识等与其它环节成员进行实时交流与反馈,这些知识在供应链中流动、被利用、整合、升华,最终转换成可以为供应链物流系统增值的系统方案,实现物流功能知识的整合。
物流系统与客户的知识交流与共享,还能够发挥物流员工和客户的主观能动性,挖掘隐性知识,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并直接为物流经营和决策提供依据,产生物流效益。
以订单流为核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能够保持订单流的畅通无阻和实时更新。通过使用知识管理软件,企业能够与其顾客分享业务信息,供应链系统中的零售商、分销商可以登录基于Internet的知识库,发现他们所需的订单信息,同时,制造商对与分销商达成的折扣协议执行情况也了如指掌,如果这些交易的订单处理业务能合理的在供应链物流系统里流动,则能给制造商带来好几万美元的成本节约效益。【13】订单跟踪系统就是以订单流为核心,加强供应链物流系统资源整合与管理的实例。订单跟踪系统将制造商的物流系统,包括各子系统如仓库管理系统、制造系统、运输系统等的业务信息有目的的与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等联接,使供应链各环节的业务组织能在线、实时地查看订单处理进程,查询订单信息,并将意见和变更信息反馈给订单跟踪系统。此外,对于请求变更订单的信息,物流人员也能够及时调整相关物流业务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要。
在物流行业中,联邦快递已经实现了订单跟踪业务,这更加说明知识管理的知识交互功能在物流实践方面的价值,而且,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认识到订单管理对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并尝试建立订单流与客户的交互系统。物流信息化正逐步引入知识管理理念,运用其核心思想优化企业物流。
3第四方物流--物流知识管理的实践
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所有的或一部分供应链物流外包服务,以获取一定的利润,它帮助企业节约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但在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以解决物流瓶颈、达到最大效率方面却力不从心。虽然从局部来看,第三方物流是高效率的,但从地区、国家的整体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这种加和的结果很难达到最优,难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瓶颈,尤其是电子商务中新的物流瓶颈。其次,物流业的发展尤其需要技术专家和管理咨询专家的推动,而第三方物流缺乏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11】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来来管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关系,以及处理合作双方的信息并使之发挥效益,这个组织就是第四方物流。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公司首先提出第四方物流的概念,[8]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知识管理在物流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物流知识管理实践应用的典型实例。从定义上讲,“第四方物流供应商是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它对公司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能力和技术进行整合和管理,提供一整套供应链解决方案。”(源自“StrategicSupplyChainAlignment”byJohnGattorna)。此外通过比较“图3第四方物流运作流程”和“图2物流知识管理”可以看出,第四方物流管理思想与知识管理大同小异,均涉及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4促进物流信息化向知识管理转换的途径
4.1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
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物流信息数据库管理、物流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标准化、物流业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询各地库存资料和经营资料,在经营活动中做出与实际相符的决策【6】。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实施物流信息化中,过于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实际上只实现了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物流信息化,企业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向物流知识管理。国外一些知名公司如微软、施乐早早就开始着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而我国企业大多还处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阶段,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4.2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其核心活动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相传播,实现对知识的提升,这种传播体现在企业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知识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组成。显性知识体现为业务信息,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库存量、供应商资料、网点布局等;但隐性知识不容易表达出来,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螺旋”观点提出了知识创新的四种模式:即从隐性到隐性,从显性到显性,从隐性到显性以及从显性到隐性。【2】这种观点表明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知识创新的必然历程。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可以使植根于人头脑中的技能、经验等被相关成员分享,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物流系统内得到共享,其他成员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2】或用它来将显性知识如业务信息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些更新后的隐性知识再转换为显性知识,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创新系统由此形成。同样,在此良性循环系统中,隐性与隐性、显性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互换和传递活动也时刻存在。换言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等同于螺旋上升的体系,知识在此体系中得到传播、整合、拓宽和延伸,进而形成创新性知识为企业所用。物流企业必须发现物流系统内外的知识螺旋活动,提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换,创造有利于转换活动的环境,采用各种激励、辅助手段以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4.3加强人才培养
从物流信息化到知识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人的自身知识的作用。物流知识管理要求物流人员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丰富的物流知识,而目前国内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人才很少,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物流知识管理的必经之路。企业不仅要以人为中心,建立和创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和知识共享的环境,激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还应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专业技能水平。
4.4实施业务流程重组
篇8
关键词:企业物流管理;应对策略
物流这一行业最早出现在美国,直至今天他已经作为科学被人们广泛的研究,它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也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下的衍生物。当今的经济市场状况对于物流行业来讲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物流的管理,它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流是门科学最早发源与美国。早在1985年。最先给物流行业进行定义的是美国人,物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有效的过程控制。狭义的物流定义通常指的是空间上的转移。上世纪末,传统的物流发生了改变,打破了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整个过程的计划和控制,减少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包含相互联系的多个企业物流,供应链和生产流程,销售周期,在这些行业中的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链中最重要的环节。
二、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1)传统的物流观念是不符合现阶段发展需求的。首先,由于长期受传统物流的概念的限制,企业物流的电流范围已非常有限,运行成本也比较高,资源浪费严重。物流太慢,安全性是比较低的,有没有足够的竞争力。(2)现阶段的管理方法满足不了快节奏的市场需求,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管理系统。很多市面上的公司的运营模式还处在落后的阶段,应该运用先进的理念和设备,使用计算机信息话的管理物流,形成信息化全方位的物流管理系统。
三、想关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健全。许多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是远远不够完善。缺乏物流企业物流绩效考核体系,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后勤人员准入制度和使用该系统,我够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和国外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欠缺的。此外,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率。企业物流管理的工作人员服务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匮乏,质量有待提高。我国的物流管理基础底起步晚,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都很缺失。物流人员的服务质量和工作的质量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物流人员需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跟需要有相关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物流管理从业者,物流和商业管理知识的知识是比较小的,所以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企业物流管理人员。
四、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1)建立一个国家的最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系统。首先,一个国家的最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理念,建立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过程的概念,思想要解放于传统旧观念。没有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物流。我们要重视现代物流行业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有的重要的地位。要不断的向国外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到的为物流行业的发展输送新鲜的血液。不要局限与传统物流上空间上的位移。其次,要积极构建现代物流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为更多的客户和经销商服务和客户许多利益相关者,用最快的速度把产品传递给消费者使。
(2)继续完善和提高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建立企业物流管理的新模式网络信息。企业应积极配合与数据库的物流信息处理,编码,标准化和数字化存储的信息传递,为了打好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物流和物流信息。最后一步是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建设。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的物流所需的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的处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依靠自己的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构建物流信息系统网络。这可以通过准确地传递信息,打破过去陈旧的广泛的物流,建立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物流发展的新模式。(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成建.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年41期
[2] 张红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探讨与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lO(2).
篇9
在现代物流中,信息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上,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决定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水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又极大地推动着现代物流向前发展。
一、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将与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中心、相关行业信息系统及企业的信息系统连接。主要在于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1.门户网站功能
包括市场动态、行业新闻、相关政策法规;物流企业名录和基础资源信息;友情链接、物流论坛与培训教育。
2.公共信息与查询功能
包括环境、路况和气象信息的与查询;地理信息(GIS地理信息系统)智能查询;港口、航运、公路货运等信息的查询;物流园区及仓储设施信息查询;多式联运信息查询。
3,交易服务功能
在该平台上,水上运输的供求双方将短期和个案性的需求信息,并达成交易。也就是说公共信息平台将具有简单运输方面的信息交换和交易功能。另外,该平台还包括物流服务的电子报价与询价功能;物流运输中的舱位、用箱、拖车和仓储等交易撮合功能;物流业务的网上谈判、议价、合同签订与管理功能;电子订舱功能;CA安全认证功能;电子支付与资金结算功能。
4,货物跟踪功能
随着通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GPS/GIS技术的广泛用,物流企业和客户可以利用GPS/GIS技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实时跟踪货物及运输车辆的状况,从而为物流企业的高效率管理及高质量的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5,在供应链管理框架下提供高级物流信息服务
该平台提供集约化物流和长期、综合性的运输需求和应信息服务,并与之同时提供企业资信和资质信息,与银行保险公司相结合,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及相关的资金流信息。
6,相关职能部门服务功能
包括海关保税区监管功能;海关网上报关与网上通关通关数据支持;网上出入境检验;网上报税、交税;网上办保险业务;其他相关的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7.用户信息服务功能
包括ISP服务、CA证书认证申请和管理、用户主页f务、应用托管服务。
8.决策支持功能
为用户提供数据统计功能并生成报表,并在业务数据总分析的基础之上运用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对业务数据行更深层次的利用,以求得出对企业经营战略具有指导性值的信息。推动物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间协同工作机制的;立,有利于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1,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架构的构建原则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要建设相当多新的子系统,并将原来已经建设的各行各业相关的系统统一进来。为了保证整个平台性能最优化、功能最优化、效益最大化,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权衡考虑,并遵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建设。
1)积极建设与充分整合相结合。作为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需要的是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物流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各级政府部门也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这些平台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平台上也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这其中不仅包括各大物流运作设施信息系统,还包括各相关行业、各类物流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等各类信息系统的信息。但是,这些平台在建设时基本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它们无论是在软硬件平台的结构上,还是系统构建的模式上,或者是数据内容的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格式上,都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平台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进行整合。
2)前瞻性与阶段性相结合。技术和需求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建设需要具有适当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到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和需求变化方向。
3)实用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将与运输、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的不同系统发生关系,系统的设计必须坚持实用性与开放性。
4)标准化与可扩展性相结合。在系统建设时,各种异构系统和数据如果不能转换为统一的形式,就会给系统和数据互通造成麻烦。因此,要尽量统一系统和数据的形式。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第三方物流(甚至是第四方物流)也已经逐步发展起来,系统设计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发展情况,为将来的发展预先留好接口和数据字段,使系统在一定阶段内都能够适应物流的发展需要。
5)先进性与安全性相结合。为了保证物流信息平台的高效性,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大量生产经济数据要求系统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也要保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2.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模式
1)项目推动。物流平台建设要首先进行实验性的项目开发工作。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还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还是经济实力不足。因此,有必要由国家投入一部分引导资金,通过项目建设方式投入到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企业联盟之中,从而推动全国性物流平台建设的发展。
2)专家指导。物流信息平台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开发工作,还涉及到物流产业流程等许多方面,因此有必要成立一个由政府、电信、电子、银行、海关、国检、船代、货代、港务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及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并由专家组进行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方案论证、技术及业务指导,并对建设过程进行监督等,这样才能保证平台建设流程的合理性、功能的完备性、技术的先进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3)规范流程。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将涉及到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等各个环节对内对外的各种业务流程,这些环节对统一业务处理的流程千差万别,如果全部将这些流程直接利用电子手段固化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况且如果这样整个平台也将无法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对各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
4)标准制定。物流信息平台涉及到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内容,如果要使各种异构系统间的不同格式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中,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制定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并逐步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扩充和完善。
5)法律保障。为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技术及业务规范上全面确保运作的科学性、合法性、有效性,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及规范性的文件,为物流信息平台的运作提供保障。
三、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
各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方式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的业务模式。在这种业务模式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都由国家直接负责,政府主导的力量很强,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容易造成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需要国家长期投入等。第二种是以企业为主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完全由企业自己负责。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以自主经营,不会给国家带来太大压力,而且企业由于赢利压力的原因,也会积极探索平台营销的方案,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度也会比较好,企业也会对平台的具体功能和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但企业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体规划性不强,投资压力大。对比两种运营模式,结合政府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想深一点”的思路,可以考虑采用企业为主的业务模式。但是由于企业资金压力大,投资回收缓慢,因此需要政府投入部分初始启动资金并加以引导,并在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还可以有适当奖励。
在实际运营中,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应面向企业,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行业协会制度的制约,引入行业准入机制和会员制管理方式。对于加入平台的企业会员,平台可通过收取会费、用户服务费、租赁费、广告费等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自主经营,提供有偿服务。政府主要行使宏观调控职能,负责指导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共享信息服务价格的制定和市场引导政策的出台等。
篇10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元胞自动机(CA)物流信息物流系统
20世纪以来,商业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物流则成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甚至有人提出“物流世纪”的到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展,出现了商业产品的更新,而当产品更新达到一定程度开始下降时,流程更新就成了商家必争之地。物流对流程革新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很多领域随着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只有及时到达市场,才能成功的占领市场,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高效率、高质量的物流支持。
物流成为提高企业价值的杠杆,每个企业都开始高度重视物流管理。ELA/A.T.Kearney通过对物流的研究,得出了建立世界级供应链新的成功因素。其中灵敏度(我们常说的速度)和应变能力(即包括对可预测环境的适应也包括对难以预测的环境的适应)成了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元胞自动机原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计算机图形学和数据库技术为一体,把地理空间信息和相关的属性信息结合起来,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按用户的需求,把结果真实准确的输出给用户。GIS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教育教学、交通运输等行业。
现代物流集物质流和信息流为一体,信息流在物流活动中又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物流信息的分析管理是关系到物流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这一点显的尤为重要。运用GIS技术加强对物流信息管理将很有意义。
元胞自动机(又称细胞自动机,简称CA),是定义在一个由具有离散、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并按照一定的局部规则,在离散的时间维上变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的构成元素包括元胞、元胞空间、邻居元胞及转换规则。元胞自动机以其“自下而上”的构模方式、强大的复杂性计算能力、时空离散特征和并行计算特征以及CA模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保证。目前元胞自动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复杂科学的研究,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一次完整的物流配送是从收到订单开始的,因此,如果能提前预知订单需求,就可以帮助物流中心在物流市场占有领先的地位,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对物流企业来说,应变能力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元胞自动机来研究订单需求,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元胞自动机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上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因其对时间因素基本没有涉及到,即运用GIS来进行地理实体的描述是静态的,不能很好的表现地理实体的时空关系,因此在应用范围和应用水平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四维GIS和时空GIS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仍不成熟。而元胞自动机模型不仅含有空间概念,同时又包含有时间要素,元胞自动机就是研究在t时刻到t+1时刻元胞的状态变化。如果能把GIS与CA很好的结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增强GIS的时空动态建模功能;另一方面,GIS提供的强大空间数据处理功能可以为CA模型准备数据、定义转换规则,为CA提供结果的可视化。由此可见,把GIS和CA结合来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物流系统研究
在物流系统中首先要进行物流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从订单、配送过程、回收利用过程中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为基于GIS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如图1所示。最终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功能。
元胞自动机模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研究物流系统,例如在对物流中心最优位置的选取中,就有人使用CA模型利用MATLAB的仿真通过对备选地址的多次迭加,最终确定物流中心的最优位置。本文则尝试从货物订单信息入手,通过对市场前景的分析来提前预测订单需求。前文中已经提到应变能力(包括对可预测环境的适应和对难以预测的环境的适应)成了企业新的成功要素,而物流的配送方式又可以分为储存型、中转型和直送型,如果物流企业能够提前预知市场所需而实施储存型配送,就可以抢占市场,获取更大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元胞取为一种预测中的货物,元胞状态分为两种:不畅销、畅销。元胞空间指包括多个不同企业物流中心(例A、B、C、D)在内的大范围。邻居形式:选取Moore型。转换规则:元胞下一时刻的状态只受邻居元胞和自身当前状态的影响。如果在所研究的元胞空间范围内零售商向物流企业发出了对元胞货物的需求定单,而A提前存储了这种货物而实施储存型配送,那么A必将首先强占市场,在同类物流企业中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