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训

篇1

摘 要 游泳是一项复杂多变的体育项目,运动员的心理极易受干扰,从而影响到比赛成绩,文章阐述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并对游泳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游泳训练中培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成长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游泳 心理素质 训练效果 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培养

随着游泳项目的日益发展,各种训练方法手段不断更新,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要成为一流游泳选手,除了有理想的自身条件,高超的技术和一流的训练水平外,还有一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质。对于心理素质较好且游泳技能基本功扎实的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在水中游泳就如在陆地上行走一样自如,从而取得很好的成绩。然而,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却往往被忽视。为了使青少年运动员在游泳训练和比赛中能够较好的体现训练效果,充分发挥真实实力水平,甚至达到以弱制强、出奇制胜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素质。基于此,本文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结合游泳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关系,探讨了促进青少年运动的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可供参考。

一、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分析

(一)人格独立性和思维能力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时的青少年运动员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行事的能力,独立人格逐步形成。并且随着青少年运动员知识面的扩展和见识的增长,对一些事物具有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虽然还未形成完善的辨别能力,但是对待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简单的计划和安排。

(二)自尊心和心理敏感性强

青少年运动员这一时期的自尊心特别的强,这时候的运动员希望自己能够被周围的人尊重,希望受到与成年人一样的待遇,如果这个时期在生活或者训练中忽略了运动员的存在感,将会给其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时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对周围得到人与事物都比较敏感,生活和训练中的任何不平等的现象都可能会造成运动员心理上的创伤。

(三)自控能力差,表现欲强

青少年运动员这一时期的自控能力较差,处理事务比较冲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这一时期的运动员很有可能会作出一些极端的事情,这时候注重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并且这一时期的运动员为了增加自己的存在感,热衷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渴望取得一定的成就,赢得他人的表扬和赞许。

二、游泳训练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发展的关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训动员很难适应水中环境,掌握游泳技巧,突破自己,达到理想的效果。游泳运动与其他陆地上的运动有着一定的差异,很多运动员能够熟练的完成陆地训练项目,但是在进行游泳训练时就感觉非常困难。游泳运动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运动员需要克服水中的恐惧心理,真正的适应水中环境,才能开展后期的游泳训练。

部分运动员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导致运动员很难在训练中展现自身真正的实力,影响训练效果。因此,青少年运动员在进行游泳训练时,教练员应该密切的关注运动员的行为,注重心理疏通,正确的引导,让运动员克服对水中环境的恐惧,放开束缚,进行大胆的尝试。只有运动员将心理上的恐惧克服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泳训练中去,才能实现游泳训练的效果。运动员释放了心理上的恐惧,才能大胆的尝试各种技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技巧,从而提高游泳水平,为运动员在今后的游泳训练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游泳训练中培养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青少年,这一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就要切教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游泳训练时,一定要注重训练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运动员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培养。人生价值观是运动员今后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引导运动员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取得更优异的体育成绩,为祖国的体育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是一个最具理想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的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立即付出实际的行动。因此,教练员在进行游泳训练的时要帮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善于引导,在运动员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给予表扬,以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当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一些失误时,教练员应该给运动员更多的鼓励,避免运动员因为一些小挫折影响训练的情绪,伤及运动员的自尊心,从而导致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降低,训练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发生。

树立青少年运动员的正确人生价值观,教练员除了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当密切的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外,还应该加强运动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教练员应该定期的对运动员进行理论教育,除了丰富运动员的理论知识外,还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心灵,引导运动员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教练员应该注重讲解的方式方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教练员在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结合一些名人事例、英雄事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还能激发运动员学习的兴趣,并且有效的帮助运动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进行理论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独立自主精神,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在很多运动员在家中都备受父母的呵护,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运动员养成任性、不愿意吃苦、不求上进的性格,这种性格非常不利于游泳训练的开展。因此,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该根据运动员家庭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家庭条件优越,运动员性格懒惰,不求上进的这一类运动员,教练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运动员树立远大的志向,改正运动员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和来自单亲家庭的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时,应该注重对这些运动员心理上的关注,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帮助运动员走出心理阴影。

在游泳训练中教练员还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因素,自信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意志,激发运动员的潜能,帮助运动员突破自我,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根据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得到他人的激励和肯定的时候,能够增强自信。因此,教练员在游泳训练中,在运动员取得成绩时,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运动员受到挫折时给予适当的鼓励,需要注意的是,教练员在鼓励和肯定运动员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诚恳,否则会严重的伤害运动员的自尊心,不但不会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而且会导致运动员性格的改变。因此,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训练的方式方法和自身的言行举止,确保对运动员自信心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应。

(三)注意调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

1.在训练和比赛开始前,运动员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准备运动,对训练和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作好应对措施。

2.在比赛中,应当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让运动员相信自己有实力做到最好,才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专业水平。

3.在训练和比赛中要确保运动员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运动员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才能够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4.比赛就会有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结束以后,应当注意运动员情绪的调节。对于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适当的给予奖励和表扬,但同时应当告诫运动员不要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对于在比赛中失利的运动员,教练员要对其进行鼓励和安慰,帮助运动员化悲愤为动力,积蓄力量,发奋训练,以取得优异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强的运动员能够快速的适应水中环境,并且熟练的掌握游泳技巧,能够让运动员克服对水中环境的恐惧、放开束缚、发挥实力,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训练时,不但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还要注重对运动员们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引导青少年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自信心,调节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情绪,进而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挖掘他们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的运动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一、继续做好南平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共30次;

二、继续推进学校心理卫生活动周活。在水东学校举办讲座和活动;

三、积极筹备并且开办南平市家长大学。召开筹备会议7次,准备家长课程32场,已经讲课7场,使300多名家长受到教育培训,并受到欢迎;

四、积极开办传统经典教育课程。在家长大学的基础上开办传统经典教育,拓宽了培训内容;

五、推广阳光心理服务团对工作经验。给全市关工委主任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和阳光服务团对工作报告,指导县市区阳光心理服务团工作;

六、在大武夷新闻网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开拓了阳光团的服务领域;

七、主动联系劳教所给其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5次;在水南学校举办中学生心理卫生讲座1次;

八、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九、继续做好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服务工作,大约服务200人次;

十、指导帮助县市区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工作;

2010年工作计划要点:

一、继续举办家长大学,提高质量,扩大影响,增加人数;

二、继续做好南平市广播电台成长悄悄话青少年心理健康节目;

三、继续选择1-2家学校举办心理卫生活动周,并且争取和团市委合作,到县市区举办活动1-2次;

四、继续举办世界精神卫生日义诊活动;

五、继续办好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提高知名度;

六、继续拓宽青少年心理卫生服务领域,包括活动内容,服务范围等;

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篇4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每年我国网民的人数都在不断地攀升。据统计,截至目前,2017年网民7.7亿,手机网民6亿多,绝大多数小孩都会上网,青少年群体也都拥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时尚移动终端,面对媒介文化的席卷,他们有时难以自拔和缺乏自控力,青少年生活环境被游戏、娱乐、内容空洞、价值观肤浅的视频、信息内容所掩蔽,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青少年心理产生的诸多问题,如:心理封闭、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性格孤僻、网络小愤青,三观缺失、道德认可下滑,漠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淡漠、民粹主义跟风等等。这些不利的思想倾向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十分有害的,由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极为必要也是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学生心理压力较之以前也是明显增加。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学生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变,可是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学校里,学生发生的心理疾病具有增加的趋势。我国在1995年就明确提出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

1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建设不利因素

1.1内容鱼目混珠,很难控制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来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内容丰富、新颖,这都是吸引青少年眼球的重要优势。但是,新媒体也有自己的劣势,那就是对这么多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进行选择吸收,往往把对青少年不利的方面扩大化,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分辨这些庞杂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而把负面影响放大。

1.2新媒体存在大量的暴力倾向的内容

新媒体在扩大影响力、吸引眼球上可谓下足了心思。现在在互联网上随处可以看到一些暴力视频,青少年由于年龄小,鉴别力和抵御力都比较弱,很容易被新媒体的具有暴力倾向的内容信息、视频所影响,从而在自己的内心造成不利的影响或者埋下暴力倾向的种子。

1.3负面思想在互联网上流行

现在的新媒体为了市场经济的效应,展开了残酷的竞争。为了提高观看率和支持率,小道消息、负面新闻成为了主要的推销点。这些负面的消息对青少年的健康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2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因为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其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特点,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这些我们所说的一些“毛病”会慢慢去掉。因此,对青少年在特殊时期的一些问题,作为家长和学校要带着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要放大,更不要把他看做是异端,因为在青少年的人生阶段这也是很正常的问题。我们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沟通,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2.1自卑与自负心理的存在

现在的青少年处于一个美好的时代,对于物质条件来说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并非那样的圆满。在现实社会中,总会有些人比你的条件好,尤其现在常常说的富二代,在面对这些极具有优越性的青少年,条件差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自卑,就会悲观、抱怨,他们抱怨自己以及自己的父辈,为啥没有让自己生在一个富二代家庭中,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自卑表现,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上的不自信,学习上缺乏动力。而对于一些物质条件好的青少年来说,在心理上表现出明显的优越习惯,在不同的场所表现出自己高人一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明显的自负情绪表露无遗,长此以往,这种不良的习惯和气质将会毁掉青少年的未来和幸福,因为他们不懂得幸福和快乐的真正源泉在哪里。

2.2渴望被认可和承认

现在社会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好多诱惑的诱因,青少年生存环境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青少年渴望被认可,他们渴望得到同伴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有些家长和同伴没有很好的技巧很容易伤害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长次以往对青少年造成了很不健康的心理阴影。

2.3反叛心理趋势增大

现在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在长辈眼中,小孩就是一个宝,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對青少年的管理存在着一定的松懈,再加上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东西较多,他们不会再如以前的青少年那样乖顺地听从父辈的教导,所以现在的青少年叛逆心理比较严重,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值得引起重视。

2.4人生目标茫然、追求目标不健康

面对社会的物质追求,部分青少年存在错误的观念,“贵的东西除了贵,没有其他缺点”,盲目的攀比,杀鸡取卵的追求物质享受,对于这部分青少年来说及时享乐,追求感官快乐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现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很不好的现象,比如:卖卵,裸贷,、网红风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人生目标表现出人生目标茫然,不懂得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只把肉体和看作是生活的唯一追求,他们不明白,年轻是拿来奋斗,创造最大可能性和想象力的,去经历人生最美好的情感。

3新媒体下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

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管理成为重要的问题。在面对新情况、新环境下,青少年的接触面很广泛,只有加强正面的教育才是心理健康的明智之举,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批评。

3.1加大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各级政府和学校都有相关的心理咨询人员,但是,通过实践来看,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心理咨询人员在精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大对咨询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咨询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咨询人员的培训,领导者和决策者要真心去做这个事,而不是在口头上仅仅宣传。在资金、制度上都要有具体的安排和规定。

3.2利用新媒体进行在线和及时辅导

传统的心理辅导在面对网络时代需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心理问题有时是比较隐蔽的,对于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很不愿意把问题让别人知道。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平台,青少年不用抛头露面,可以在线上和辅导人员进行敞开心扉的交流,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等,心理辅导人员能够很快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因此,辅导人员以及社会、学校要在硬件上下功夫,加强网络建设,给心理存在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便利的沟通渠道。

3.3在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之间建立良性互动上下功夫

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很是复杂,但是对家庭来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第一责任人。家庭中的父母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应该是最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父母要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要反省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存在问题。家庭要在建立良好的互动、民主气氛环境很是重要。父母要及时和孩子沟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处而不是继续把应试教育思维发揚下去,真正地要培养孩子的素质,引导孩子们的正确价值观。学校在教育青少年时,也要转变观念,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切实要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不能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对社会层面来说,要营造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对于出现问题的青少年要抱着关爱的心理去关心他们而不要投去异样的目光。

3.4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评价、预防及治疗体系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评价及治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了比如新生开学的问卷调查,教学中的排查等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青少年进行早期的建档分类采取预防措施。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目标地进行安排,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科学地处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的重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要树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不断更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雅杰.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2012(02). 

[2] 李岩.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05). 

[3] 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 喻国明.新媒体在严峻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机遇[J].当代传播,2009(01). 

篇5

根据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在青少年中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引导少年儿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身体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在暑假开展首期“中国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美丽中国梦 阳光少年行

二、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

第一期:2015年7月18日(星期六)至7月25日(星期六);

第二期:2015年8月1日(星期六)至8月8日(星期六);

第三期: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至8月22日(星期六)。

地点: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培训基地。

三、活动内容

1.体验军事活动,培养爱国情怀。参观军事场馆,体验军事装备,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军事文化、军事发展及建设成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激励人生斗志。

2.军事拓展训练,加强身心素质。军事化行为训练,塑造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健康体魄,磨砺抗挫折能力,加强自救自护能力,培养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提高生存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3.挖掘自我潜能,塑造阳光自我。与心理学专家面对面,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挖掘自我潜能,保持积极心态。走进心理科学实践体验基地,体验心理科学的奥妙,培养观察、发现、创新的科学观。

4.做好心智管理,开启梦想之门。通过团体辅导、实践体验、主题交流活动等,交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灿烂明天的向往,积累心理资本。参观清华北大,感受最高学府的氛围,开启梦想之门。

(具体活动日程安排详见附件1)

四、报名对象

身体健康的优秀中小学在校生,具体要求如下:

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或在某个方面表现突出;

2.年龄在8―16周岁之间;

3.身体健康,没有不适应外出活动的疾病。

五、荣誉与认证

优秀营员及带队教师名单将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上公示,并可获得:

1.青少年心理健康志愿者证书(带队教师);

2.青少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3.“青少年军事・心理夏令营”营员证书。

六、活动费用

活动费用为4980元/人,主要包含:食宿费、培训费、军事活动费、专家劳务费、营内交通费、景点门票费、活动组织管理费、全程保险费等。费用不含:往返北京交通费、个人消费,以及因不可抗力因素,如政治、军事、自然情况所造成的损失。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儿童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1-02

自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已成为城市青少年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甜水里泡大的一些独生子女们,在父母双亲外加老一辈的过分溺爱下,其心理状态令人担心。尤其是学龄前后、儿童—少年过度期独生子女的心理变化,将影响到其今后的性格形成与心理健康,因此应该给予高度关注。

一、概述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儿童-青少年转变期是学龄前期进入学龄儿童的时期,随着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为大脑结构的完善和技能的进一步成熟,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即,心理过程往往是不能意识到的,其心理活动也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儿童心理健康“标准”包含: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协调;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

儿童-青少年转变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是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在生理、心理、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理的发展从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向另一个年龄阶段的特点的转变,它标志着前一个发展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开始。转变期可划分为转变前期、转变期、转变后期。在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稳定期,发展是逐渐的、平稳的;而转变期的变化,则是急剧的、激烈的。转变期又称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对外界的感受最敏感的时期,它是以前一个年龄期间所固有的一种优势状态,改造成为后一个年龄期间所需要的新的优势状态为特征的。

二、现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独生子女化等各种社会变革的加剧,儿童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心理行为问题也日渐突出。国外报道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已达到5 %~30 %。美国每年有300万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心理健康服务,为此花费掉150亿美元。在北美做的调查表明,大约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功能下降,而每10个儿童里就有一个符合特殊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心理障碍儿童中的大约20%可持续终生,影响到整个成年期生活。儿童-青少年转变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受到生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不同,以及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调查研究表明,过去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心理和沟通障碍、行为问题、消极心理、性健康问题、网瘾和自杀问题逐年增多。在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3.47%。通过一项全国22个省:4~16岁年龄范围的调查分析发现,男童平均13.4%;女童平均12.5%符合DSM-Ⅳ诊断者占86.4%。中国儿童检出总行为问题的危险度是德国儿童的1.5倍,女生的危险度是德国女生的1.69倍,而且中国女生退缩行为危险度是德国女生的2.79倍,内化的危险度为1.69倍。

三、突出问题

1.“小皇帝现象”

独生子女儿童的父母对他们的溺爱养成了他们的娇气与任性,适应环境的能力弱,依赖性强,耐挫折能力极差。因此这些家庭的儿童赖床,有的孩子离开妈妈不知怎么睡觉,行为幼稚,不听话,神经过敏、以及过度担心、恐惧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处处以“我”为中心,不能容忍别的儿童的缺点和过失。甚至有些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常捉弄其他学生、欺负弱小儿童。建议父母教会他们懂得父母爱他们,他们也要爱父母,爱伙伴。爱是相互的,爱你身边的人,才会得到身边的人的爱。

2.孤独

如今的独生子女最大的心理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独”。通常认为,年龄越大的人会更多地体会到孤独,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密尔?凯恩通过调查发现,孤独更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正处于一个走出家庭和寻找新知己转折点上,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知己而更容易受到孤独的体会。中国已进人跨世纪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独生子女长期生存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的先天环境中,极易形成不良的能力及素质。

四、进入学龄期可能出现的心理卫生问题

1.学习障碍:简称LD,也称学习困难,指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以及原发性情绪障碍而出现阅读、书写、计算、拼写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的一组综合征。

2.品行问题:易发展为“右脑综合征”及违法犯罪。

3.情绪问题:主要包括过度焦虑和强迫行为。过度焦虑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强迫行为的特点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4.顽固性不良习惯:指有些儿童青少年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或精神及躯体不适时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动作或行为,表现形式多样,但无特殊精神异常。

(1)习惯性抽动:是指同一组随意肌肉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无目的地抽动。如眨眼、耸肩、擤鼻等,以头面部最为常见。

(2)吸吮手指和咬指甲。

(3)遗尿:是指儿童5岁以后反复发生、不适宜不自主的排尿,而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

(4)口吃:俗称结巴,是较常见于2岁~5岁儿童的一种表现为言语节律异常的语言障碍。

(5)多动:也叫多动症或注意缺陷多动(缩写ADHD),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行为异常综合征。特征是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多的特点,因而导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力差。

(6)网络和电子游戏、电视依赖。

五、儿童—青少年心理转变期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过重的心理负担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妨碍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并导致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因此,应根据学生生理变化,心理上的突然“断乳”,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学生意志力以及战胜挫折的锻炼,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能力,尽快地从心理上、生理上成熟起来。

根据心理发育特点,积极开展(1)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道德规范教育;(2)防治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障碍、自卑感、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忽视与虐待、一般行为问题、行为、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变到主动培养其心理健康素质上来,提升其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与调适能力,进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预设目的。为转变期儿童的健康心理形成提供重要保障。

2.从“学会关心”到“学会共同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会议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新世纪的教育”。会议报告认为教育必须教青少年“学会关心”,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支柱“学会共同生活”,我们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伙伴群体的教育。

3.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发展基础理论

研发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新手段,通过先进的手段开展儿童心理行为疾病的基础研究。今后应从流行病学调查、病因及发病机理、生理生化改变,干预治疗,开展系列的基础研究。目前许多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尚无我国自己的流行病学资料,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很清楚,因此,对许多心理行为疾病的治疗多是对症治疗。

4.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不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儿童的行为问题与诸多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的养育技能、父母的行为模式、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婚姻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儿童在入托、入园、入学等发育阶段因环境变动,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在接受教育的能力发展上的一系列的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同时要求家长应有思想和知识上的准备。因此,重视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转变的影响是形成健康的心理的重要保障。

5.社会教育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健康的氛围。许多青少年问题专家建议,通过立法形式把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纳入教育体系和青少年自我保护体系,有计划的培训青少年心理卫生教育和工作人员;支持社会各界包括医院、社会团体等设立心理健康机构等,通过多种途径保障儿童—青少年期心理健康转变。

参考文献:

[1]章志光主编.心理学(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篇7

鼓励运动。美国向来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很多人不爱走路,运动量远远不够。为此,美国每隔几年就会出台一个运动指导项目,包括年龄、强度、推荐项目等,让孩子从小就爱上运动。

控制肥胖。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为此,政府专门成立了肥胖研究小组,致力于降低美国肥胖率。同时,在各个公共场所减少碳酸饮料和高脂肪食物的零售。

减少烟草使用。为降低烟草的消耗,政府将烟草税不断提高,以减少人们购买烟草的欲望。而烟草税收上来后,都用于戒烟教育、健康管理等方面。

减少药物滥用。2007年,美国大约有2.7万人死于用药过量,绝大多数是因为服用了过量的处方药。为此,美国建立了全国性监管组织,对医生进行培训和严格处罚,力图减少处方药滥用。

负责任的。负责的是健康的基本保证。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着手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巧。目前,在实施以使用及其他避孕措施为重点的“安全”教育。

重视精神健康。近两年,美国政府和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所给予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美国已将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列为亟须解决的国家级优先课题,采取措施培训教师、家长和医务工作者,让他们能更好地识别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减少伤害与暴力。为了减少犯罪和暴力事件发生,美国努力建立有利于促进安全的环境,如严管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保证明亮等。

保护环境。在环保方面,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形成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多方为环保负责。

计划免疫。在免疫教育方面,美国的分类指导十分详细,有的按健康主题指导、有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给出建议,人们可在网上查阅免疫方面的信息。

篇8

[关键词]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小学生

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定性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1]。COVID-19疫情在我国迅速蔓延,为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应对措施,要求1.8亿的中小学生延迟开学居于家中[2]。根据国家教育部就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相关工作安排,全国中小学生从2020年2月中旬陆续开始居家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均发生了一定改变。研究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导致人体产生一定的急性心理社会应激,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3]。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期(6~11岁)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保证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键[4],而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小学阶段。本研究旨在了解COVID-19疫情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小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及相关身心问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抽样:先抽取吉林省内疫情较为严峻的城市;从该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再从每所学校中便利抽取整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共选取了该市6个城区及镇街的8所学校共84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于2020年4月1~30日(疫情期间)和2020年9月1~30日(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中告知被调查小学生及其家长本次调查的目的,被调查者同意后方完成后续调查内容。本研究已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研)2020年第112号]。1.2调查工具。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知情同意书,以及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性格、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等信息。1.2.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程灶火等[5]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由小学生及其家长共同讨论填写。该量表分为认知功能、思维与语言、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个性特征5个维度,内含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划分为1~7个等级,分别为:过度病理行为、过度神经质行为、高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缺失神经质行为、缺失性病理行为。先将原始条目按等级记分(1~7分),后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条目记分进行转换,即原始条目中7分改记为1分,6分改记为2分,其他等级不变,计算出各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该量表总分反映总体健康状况,分量表反映不同领域的健康水平。根据常模标准制定5种心理健康状态划界分值[6],根据该划界分值确定5种健康状态,即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高健康状态,以此来评价儿童和青少年总的健康状态及5个维度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5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在0.773~0.786之间,总分的Cronbach's系数为0.785。1.3质量控制。疫情期间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调查均采用“问卷星”制作网络问卷。各问题的每个选项均设置为必答选项,发至已做好前期培训工作的小学生班级微信群及QQ群中,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待所有小学生及其家长填写完毕后收集问卷。收回问卷后编号、审核,剔除无效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数据库。随机抽查所录入数据进行复核,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无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有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疫情期间共发放36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为3593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81%;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共发放3089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为3080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71%。调查的小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不同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疫情期间组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两个维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以上两个维度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较差。见表2。2.3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家庭类型、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总体健康状态的5个等级重新定义划分,即将疾病、亚健康定义为“不健康”,将一般健康、较好健康、高健康定义为“健康”。以是否健康为因变量(是=0,否=1),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男生(OR=1.453),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相应降低(OR=0.895),父亲、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低(分别OR=0.496、0.470),单亲家庭和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核心家庭高(分别OR=2.995、3.446),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兼顾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风险较低(OR=0.26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情绪体验和意志行为这两个维度中,COVID-19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这表明面对COVID-19疫情及长期居家隔离,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意志行为及情绪体验方面的影响较显著,此结果与李少闻等[7]研究的结果类似。这是由于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绪和行为处于不断发展调整过程中,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疫情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8]。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类型等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显著。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的增长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OR=0.895),年长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况优于年幼的小学生。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其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逻辑思维并最终形成主导思维,同时思维的批判性及独立性逐渐加强,年长小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较年幼的小学生强[9]。而年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仍处于萌芽时期,更易受到父母、老师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预防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年幼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安抚与引导,引导其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并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10];对年长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倾听与沟通,为其创造一个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生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他们对情绪的控制、对外界的认知及意志多依靠于家长的帮助。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不良的亲子沟通、不当的教育理念、错误的教养方式都是引起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11]。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父亲、母亲OR分别为0.496,0.470);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二者兼顾亦是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OR=0.263)。家庭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2-14]。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疫情期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2.995倍,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3.446倍。这提示,良好的家庭结构、父母维持平和的性格并应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小孩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疫情期间女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风险明显高于男生(OR=1.453)。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性格较男生更感性、细腻、敏感,遇到突发状况,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担忧、焦虑,更易受到父母性格、情绪的影响。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受到明显的影响;性别、年龄、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结构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这场艰巨、持久的疫情防控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5]。因此,我们应重视公共卫生事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同时小学生的家长应做好自身调节,稳定自身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社会、医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与家庭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小学生相关身心问题。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Statementonthesecond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outbreakofnovelcoronavirus(2019-nCoV)[EB/OL].(2020-01-30)[2020-11-12].

[2]WangGH,ZhangYT,ZhaoJ,etal.MitigatetheeffectsofhomeconfinementonchildrenduringtheCOVID-19outbreak[J].Lancet,2020,395(10228):945-947.DOI:10.1016/S0140-6736(20)30547-X.PMID:32145186.

[3]潘苗,张三强,周升生,等.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309-313.DOI:10.13342/j.cnki.cjhp.2021.02.032.

[4]KnightZG.Aproposedmodelof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linkedtoErikErikson'seightstages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J].ClinPsycholPsychother,2017,24(5):1047-1058.DOI:10.1002/cpp.2066.PMID:28124459.

[5]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5-18.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6.01.004.

[6]程灶火.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52-358.

[7]李少闻,王悦,杨媛媛,等.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4):407-410.DOI:10.11852/zgetbjzz2020-0169.

[8]江玲,罗心瑜,唐华,等.疫情防控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60-62.

[9]林素兰,,咸亚静,等.乌鲁木齐市小学生社交焦虑和抑郁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8):670-674.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8.08.013.PMID:30111478.

[10]杜莲,邱田,蒙华庆,等.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9-631.DOI:10.13406/j.cnki.cyxb.2011.05.003.

[11]张嫚茹,王国强,刘健,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路径[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4):361-365.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8.04.015.

[12]高猛,李雨辰,张伟.父母冲突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46-451.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7.04.017.PMID:28407834.

[13]汪燕妮,薛红丽,陈倩.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21-425.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6.05.009.PMID:27165591.

[14]魏宏萍,杨放如.男性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1):904-907.PMID:22099202.

篇9

本届高峰论坛将聚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学校工作者共同分享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面的前沿理论、前瞻设计与经验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共同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会议主题

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务培训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深圳中学

协办单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三、参会对象

全国各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分管德育的校长、德育干部及相关工作者、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社工作者、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校园心理危机领域专家学者,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教研员等。

四、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6月15日~18日,15号全天报到

地点:深圳中学(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深中街18号)

五、会议议程(见下表)

六、参会费用

会务费:1350元/人(含会议费、资料费、午间工作餐)。与会代表的交通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自理。

七、缴费方式

1.提前汇款

会务费可于2017年6月1日前通过银行进行汇款,汇款时请注明汇款单位及参会人员姓名。汇款信息如下:

汇款单位:广州方昱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州明珠支行

汇款账号:3602201809100068936

2.现场缴费

只收取现金,不能刷卡,不收取支票。

八、参会须知

1.报名方式及截止日期

汇款后请将参会回执单发邮件至,并在邮件中说明参会人员姓名、发票单位名称、汇款单位名称、财务人员联系方式。原则上同一个单位汇款开具一张发票。报名截止日期为6月1日。

2.鉴于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的有关会议住宿标准不尽相同,本次会议不再统一安排住宿,仅为参会人员提供会议举办地周边酒店信息及会议期间的相应服务,请参会人员按住宿标准自行选择、安排。

3.会议不统一安排接站,请与会人员自行前往会议地点。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庄思琳

电话:0755-82155911

篇10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1896年,威特默(Lighter Witme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诊所,向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直接心理服务。1907年戴维斯(J.B.Davis)在公立学校中首创了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计划。1908年,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的帕森斯(F Parsons)在波士顿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于198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3)努力形成“高校、家庭、两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