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产业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现状
在人类发展建设过程中,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消费”的模式成功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但是同样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而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众多国家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实现对能源消耗的降低,进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而纵观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1]。虽然旅游产业属于无烟工业,但是在迅猛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开发者因侧重对短期利益的获取,选择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和破坏。也正因此,发展低碳旅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任务。
一、绿色旅游概述
针对绿色旅游的定义,主要分为狭义定义与广义定义两种,而狭义绿色旅游主要是指乡村旅游的发展,针对在山区、农村、渔村等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而广义绿色旅游则是旅游服务与旅游产品的提供可以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保的保护。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不仅具备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同时具有观光、休养、探险、度假、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功能。所以在参与绿色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体验,亦可以获得参与环境爱护活动的体验。绿色旅游的发展并非是以往仅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旅游活动的模式,而是基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已经对自然保持敬畏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的旅游活动,在旅游中可以帮助游客进行自然的亲近接触,陶冶人们的情操,升华人们的精神层次[2]。纵观当前我国绿色旅游的发展,其主要宗旨为可持续发展,而在绿色旅游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势必会不断增加,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会得到有效强化,而当地的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也会得到保护。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发展,主要是指基于节能减排背景下,发展可持续旅游产业,或者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具体旅游开展过程中,秉持着对环境、社会负责的态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合理应用,大幅度降低旅游活动期间的碳排量,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的发展充分融合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而绿色旅游开展主要包括旅游者、景区、导游、饭点、旅行社等内容,这就会要求其上述旅游活动主体在具体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每一个项目、环节都必须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减少[3]。针对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基于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发展的前提,进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环境价值的综合活动。而要想充分发挥出绿色旅游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需要旅游者与经营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在开展旅游互动过程中,旅游主体人员需进行环保意识的共同提升,注重对旅游活动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三、旅游经济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1.实现民众旅游体验的提升基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侧重对文化休闲的追求。而通过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起到锻炼人们身体素质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对风景的观赏实现对精神的愉悦[4]。在旅游活动开展中,人们的体验感受到旅游环境的直接影响,倘若人们观赏一个烟囱林立、垃圾满地的景点,无法给人带来良好的体验感。而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实现对高污染、能耗高产能的替代和淘汰,进而提升旅游景区的观赏性,实现民众旅游体验感的提升。2.实现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下,落后产能与高能耗产能势必会逐渐被淘汰,而绿色旅游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其景区中造成污染和高能耗的产能势必会被淘汰,并逐渐被新能源所取代。例如,当前我国部分景区针对能源的提供和维持,选择利用潮汐能、太阳能以及风能进行提供,在充分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同时,实现提升景区的观赏性[5]。与此同时,景区特色产品贩卖也不再是唯一特色,因为在特产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所以部分景区依据游客具体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旅游服务,进而诞生出“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旅游模式。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势必会促使旅游产业得到有效的创新,不断研发、生产出符合游客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进而减少景区对资源的依赖。
(二)负面影响1.增大景区经济成本虽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旅游活动的开展会更具观赏性和体验感,但是会使景区在运营成本方面呈现出显著提升的趋势[6]。不可否认,景区发展低碳经济及会获得较大的长远经济效益,但是在短期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资金的投入,若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极易使景区的资金运转出现断裂的现象,导致景区运营受到影响。2.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观赏项目被取缔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景区需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而我国地大物博,使得不同地区的景区存在不同的风俗习惯、理念文化,所以在观赏项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其中部分游客较为偏爱的观赏项目可能为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违背,以烟花表演为例,虽然烟花绽放时绚丽夺目,但是会对空气与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7]。所以在发展绿色旅游期间,应积极引导游客旅游观念的转变,认识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自觉抵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而景区也需要在不断运营发展过程中进行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取缔。
四、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发展模式
(一)培养游客绿色环保意识在当前绿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融入促使景区注入绿色、科技等诸多元素。而要想实现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绿色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可以实现对低碳旅游的转型发展。因为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游客体验为中心内容,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受到游客体验与评价的直接影响,倘若游客形成较为完善的绿色环保意识,倾向于对低碳景区的观赏,那么景区在这种趋势下会主动进行低碳改造,进而推动低碳绿色旅游的发展。倘若景区花费大量的资金成本用于景区低碳改造,但是最后却无法实现对游客的吸引,那么景区低碳化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8]。所以,要想实现绿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绿色环保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基于此,景区应联动当地政府部门大力宣传低碳旅游、低碳出行,让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绿色环保理念,认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对低碳景区的关注度,这对促进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定绿色旅游管理政策依据当地绿色旅游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合理且完善的绿色旅游发展政策,进而为推动绿色旅游发展提供保障,并实现对当地稀缺资源的保护。首先,针对绿色产品与服务体用与生产,需进行价格的合理优化,进而吸引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大力生产,并吸引游客对绿色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其次,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对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依据浪费性消费,需要进行税收的加大。而针对绿色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购买,则提供税收方面的减免,帮助旅游期间进行绿色旅游开展成本的降低。再次,依据当地绿色旅游发展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企业进行绿色服务与产品的生产与提供进行合理的财政补贴,并且对绿色旅游企业进行贷款优惠的提供[9]。而针对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提高贷款门槛的方式来抑制。最后,依据实际情况当地资源利用政策、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绿色消费的提升。需要注意,上述政策措施的提出,可以通过综合应用的方式来实现合力促进绿色旅游发展。
(三)融入科技优势促进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其节能减排能力的提升意味着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升级。而相较于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设备,虽然节能减排设备的应用成本相对较大,但是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节能减排设备的应用势必会为景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并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降低,推动绿色旅游的长远发展。例如,绿色饭店的建设,俨然成为当前绿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智能浪潮,在具体绿色饭店建设过程中,其中建筑布局、水资源利用、湿度保持、电器应用、温度控制、垃圾处理等方面均采用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实现对低碳环保理念的践行[10]。而在绿色饭店设计过程中,侧重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以及地热能的应用,在绿色饭店施工建设过程中,则会采用绿色环保型材料与技术,并且施工期间通过施工管理的强化,实现对施工材料的节约,以此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低碳经济下绿色旅游的发展需要侧重对科技元素的合理应用。
(四)构建完善绿色消费引导模式在当前绿色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联动新媒体以及相关企业构建完善的引导消费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的合理制定,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线路的设计。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侧重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特点的体现,突出当地的特色服务,进而实现当地形成具备特色的绿色旅游服务以及旅游产品,并构建完善的绿色旅游产业链。此外,若旅游景区的游客数量众多,则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游客容量的确定,并且施行淡旺季价格调整的策略,引导消费者与游客在各个季节均匀出游,实现对景点资源的有效保护,对景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而社会媒体则需充分发挥出自身导向作用,帮助民众在出行期间养成正确的绿色消费倾向。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建筑;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21-02
一、绿色建筑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并不是指绿色的建筑,而是人类与建筑间的一种良性关系,不管是在人类建筑时还是在使用建筑时,都要充分保护环境,在控制污染物排放量的同时节约资源。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时也可以体现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和其他建筑不一样,建筑的布局充分利用大自然,节约资源,其在室内设计上也不浪费空间,实现人与大自然的有机结合,使人类在居住时的舒适度提高。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的理念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迎合,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角度:第一,通过绿色建筑可以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第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优化人们生存环境。具体阐述如下:
1.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本相同,主张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控制对能源的使用,所以绿色建筑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其中可以通过控制空调的耗能来控制能源消耗。建筑是一种能源使用的载体,一旦在建筑中使用耗能较高的家电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使用一些风能太阳能就有利于保护资源。如果使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和社会影响力,那么传统的家电就会逐渐淡出市场,利用绿色建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就势在必得了。另外,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实现其连带效应,发展与之有关的环保产业,这极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效率。对于建筑产业来说,它的产业链较长,加上这一产业影响的相关产业较多,所以一旦绿色建筑发展起来,其他行业也会实现绿色发展,走低碳之路。这样一来可以引导整个行业走向环保,极大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绿色建筑优化人类生存环境。通过绿色建筑可以极大地优化生存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生活水平。绿色建筑中不仅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涉及到人文关怀理念,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它和自然有一种密切联系,为人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事实上,人类自身对大自然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如果以大自然榛础建立良好的建筑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愉悦。除此之外,通过绿色建筑可以真正改变思维体系,影响人们的行为习惯,在适应绿色建筑后会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进一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三、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低碳经济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农村居民逐渐向城市迁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相应的,城市经济也得到推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居住环境也必须实现发展,这就极大地推动建筑行业发展。另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态势较好,所以消费者也会有环保意识,这激励着建筑行业提高绿色建筑的水平。不管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来看,现在的建筑行业都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关键发展模式,尽管现在其发展趋势是上升的,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绿色建筑普及程度不高。在过去,我国的建筑行业没有过多的关注环保问题,只是为了提高建筑面积,在装修上追求奢侈。近些年来,尽管绿色建筑实现突破,取得了发展,但是大部分人依然使用传统的装修模式,在实践中没有充分应用绿色建筑理念。另外,很多普通人民没有绿色建筑的意识,因此绿色建筑产业没有得到普及,不利于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2.绿色建筑成本高,短期收益不高。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比普通建筑高,但是其收益并没有直接提高。绿色建筑是一种新发展的产业,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很多高超的技术,一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条件。另外,绿色建筑使用的装修材料是与普通建筑不同的,前期投入较大但是没有直接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绿色建筑的起步。
3.绿色建筑施工难度较大。要想真正发展绿色建筑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其施工上存在难题较多。要想建造绿色建筑,必须先分析当地的资源状况和自然状况,通过专业程度较高的设备利用资源,预先设计房屋的机体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自然资源可以和建筑相融合。这样一来,施工建筑难度提高,不利于提高绿色建筑水平。在未来,绿色建筑必然会成为社会的大势行业,尽管现在其发展水平并不高,但是只要努力探索、坚持不懈,必然会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的措施
通过分析上述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优化建筑行业发展状况,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政府必须出台鼓励政策引导绿色产业发展。一个国家的政策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如果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可以极大地推动绿色建筑行业发展,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于有关部门来说,要完善绿色建筑有关的奖励体系,对一些努力发展绿色建筑的行业提出鼓励,使企业可以继续投入到这一行业中。与此同时,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消除企业的顾虑,推进绿色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2.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人可以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内容。从现在来看,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绿色建筑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绿色建筑对低碳经济乃至其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媒体和报纸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进行宣传,帮助人们深层次地了解绿色建筑。另外,要进一步拓宽宣传的范围,不能局限于部分地区和部分群体,而是要针对全体人民进行宣传,不断丰富宣传途径,使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3.通过新兴科技和高素质人才发展绿色建筑产业。要想发展好绿色建筑产业,离不开新兴科技和高素质的人才,通过高科技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发展绿色建筑行业,一方面可以节能环保,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能源的使用,充分利用自然Y源。高素质人才对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由于受过专业化的教育,可以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意识较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改变绿色建筑的发展形势,帮助绿色建筑行业走出困境,实现绿色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1)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在进行绿色建筑时,要安装一些节能的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而非高能耗设备,这样一来,绿色建筑可以通过自然优势改变室内温度和湿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状况设计良好的布局结构,这样一来可以减少通风、采暖和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和节能环保问题,提高绿色建筑的“绿色”水平。不管是设计环节还是建筑环节,都要充分意识到材料的使用状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天然材料和可再生材料,控制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树立节约能源意识,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要控制二次污染,例如在进行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保护水资源,在住宅小区内设置中水收集处理系统,做到使水资源能合理循环利用。(2)推广应用绿色能源。在进行设计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当时的地域状况和用户状况,提高对太阳能、风能等利用率,利用好潮汐能、地热和地冷等绿色可再生能源,防止过分依赖能源,大力推广绿色能源的发展。(3)大力提倡回归自然。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其外观设计上要同其所在的环境相适应,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其形态和色彩,还要考虑到其布局状况,实现和环境的有机结合,通过动静互补可以使人们有融入自然的意识。
5.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对于绿色节能建筑来说,不能单纯地把它定义成高端化的建筑和贵族化的建筑,这样一来其推广难度会增加。通过实践可以得知,要想发展绿色建筑,就要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使老百姓可以接受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实现我国的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在过去,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发展局限于安保和音响方面,对于路线设计上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不仅如此,其工程造价比较高,投资需求大,但是后期收益并不明显。因此,这种智能建筑不是我们需要发扬的绿色建筑。对于绿色建筑来说,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节约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通过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进一步发展绿色建筑。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环境日益恶化,全球变暖趋势加剧,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就要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的作用,优化传统的建筑模式,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充分重视绿色建筑,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速度,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可以早日过上低碳环保的舒适生活,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沈家学,段利民.浅谈绿色建筑[J].中州建设,2007,(9):23-24.
篇3
1.1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因此,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又要反映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故本文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能仅仅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唯一支撑,还应融入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动企业或组织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
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
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谐的本意是从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与环境、社会、市场、政府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招聘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招聘人员应充分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了解有关环境法律及其他环保方面的知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无纸化招聘的方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尤其是环境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如化工、石油等行业。企业还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环境部门,或者设置环保方面的高层职位。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尽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绩效管理环节绿色化,要求企业在员工的职责里纳入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于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提倡和宣扬;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环境形象的建议,个人或小组的节能措施等,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以此引导企业员工树立为公司整体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改进作贡献的思想。
4结语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83-01
1 低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比如一些风投项目,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 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是碳减排的产品,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 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 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物流园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14-02
临港物流园在港口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物流业被纳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环境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将是我国港口物流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港口物流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过度的园区开发,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业却在发展中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显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低碳经济、低碳生产的目标背道而驰。临港物流园在港口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物流业被纳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环境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其将是我国港口物流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港口物流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以“苏州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低碳经济形势下物流园区低碳物流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苏州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低碳经济、低碳物流及绿色物流的内涵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前提条件和指导下,以高效能、高效率为基础,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来达到减少煤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低碳经济理念的实施,有助于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和谐,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达到一种和谐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损害环境。
1.2 低碳物流
当前,很多人对低碳物流的认识并不深刻,大体都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认知低碳物流的概念。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低碳物流的认识还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综合目前笔者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探讨,认为低碳物流始终是要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高收益为基本原则的。所以低碳物流的整体概念是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让环境所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使整个物流过程绿色化,并能发挥物流资源的最大价值。低碳物流主要是实现物流环节的低碳化、管理过程的低碳化。
1.3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整个物流的实施过程中,减少和控制物流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让环境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使物流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让物流过程中所延伸出来的制作与消费环节绿色化,建立一个避免资源浪费、环境不受污染的绿色化系统。总的来说,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共生型物流、资源节约型物流这三者的总和。绿色物流内涵比低碳物流的涵义更广,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而低碳物流是以降低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低碳物流是实现绿色物流的途径之一。
2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2.1 临港物流园区的定义
2007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 or Freight Village)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在日本,物流园区则被称为“物流团地”,在德国则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而在我国则有两种称呼,“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
2.2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苏州港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地带,背靠苏、锡、常地区,东南紧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在以依照国家港口体制改革内容的前提之下,配合“一城一港的原则,对原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做出了三港合为一港的决策。并对外以苏州港为三港的总命名,将原太仓港更名为苏州港太仓港区,常熟港更名为苏州港常熟港区,张家港港更名为苏州张家港港区。张家港港区长江沿线拥有63.6 km,太仓港区拥有38.6 km,常熟港区拥有37.5 km,三者合并为苏州港区拥有总和为139.9 km的长江岸线。苏州港区中的太仓港区以优越深水岸线资源,成为苏州港区的抢眼点,杨林口到浪港口全程拥有9 700 km岸线,被作为集装箱码头为主的港口和水运工业岸线,成为国内独绝无仅有的黄金岸线。自三港合并成为苏州港后,以苏州港向外界打出名号,扩大三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目前,随着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与加工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物流产业也获得极大的推动,苏州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下,苏州沿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形成东西向的物流产业发展带和沿长江水路、沿江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的长江水运发展轴和沿苏(苏州)通(南通)大桥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形成南北向的物流走廊将逐渐成为苏州的物流带。这三条物流走廊上所分布的10个物流园区,即将投入运营中。这些物流园区具有交通设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工业转口贸易的物流中心等特点,是为所处区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而设。
2.3 存在的问题
苏州港临港物流园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政策优势,近年来物流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为整个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促进动力。但是苏州港仍存在港口基础设施薄弱,行业秩序不合理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港口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苏州的三个沿江港口,除张家港港已形成一定的港口规模外,张家港的其他码头和常熟、太仓港的港区码头及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较薄弱,结构不尽合理,码头装卸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装卸效率不高,公用码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3.2 岸线规划问题
目前,苏州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岸线规划,造成岸线利用较分散、利用率较低,特别是货主码头存在着布局分散、占用岸线过长、岸线多占少用、深水浅用的问题。公用型码头和长江深水码头不足,装卸设施陈旧。
2.3.3 行业秩序混乱
由于苏州港内的三个港区缺乏整体的整合,相互间货种类同,功能相似,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倾轧,行业内又缺乏有力的自律性组织,市场行为无序化,整体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3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低碳物流发展对策
3.1 积极推进绿色港口政策,保持港口可持续发展
苏州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其作为加工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与发展定位为金融贸易的上海形成不和格调的对比,但两个城市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上形成互补的格局。这种经济区位的发展模式需要配合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物流基地来对该地区的物流结构进行优化。一个港口的经营活动和建设过程不可避免的改变了环境,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必须保障港口获得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苏州港需要依托苏州市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利用各行业对的长江岸线的旺盛需求,急需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深水岸线资源,解决港口深水岸线供求的矛盾,保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外包,提升临港产业专业化物流
服务
苏州临港产业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材料、现代商贸等产业为主。由于产品特性的不同,不同产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满足不同产业的物流基础上,引入具有明显专业化、特色化的物流企业,是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外包的“大三利润源泉”,以服务多元化的特点,拓宽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其拓展方式可从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运输等辅助服务和向货主提供货物交接后的延伸服务这三个方面着手。例如对开发包装工艺、完善加工手段、优化配送过程,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内容进行一个延伸和增值。使综合物流效率,规范园区发展,使形成与临港产业配套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
3.3 合理规划,减少园区物流高碳特征
对物流进行统一规划,对物流设施进行科学的选址,避免迂回运输,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避免恶性竞争,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为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可让物流器具标准配套,在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以提高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并有效的使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得以升到另一个高度,让低碳物流得到实现。从整体上对物流的规划进行一个统一,创造一个新颖的物流发展模式。通过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的社会化物流基地,使地区物流机构得到发展和优化,提高物流综合质量,提高港口的功能档次。
3.4 选择依赖港口并能与港口实现互赢的产业
对港口依赖的工业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运低价、量大的运输条件,减少产品的成本和运输时间,增加原材料来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品种和数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 结 语
低碳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苏州港开发建设力度,完善港口配套服务和辐射功能,提升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建设江苏沿江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和服务中心。”本文通过对低碳物流内涵的分析,从当前苏州港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探讨了低碳物流的发展对策。苏州临港物流园区应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当前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过程中实现低碳化,推进绿色港口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4).
[2] 陶晶.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3] 李丽,邢俊兰.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31).
[4] 周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助推我国低碳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
[5] 张晓东.临港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6] 邢力丹.低碳物流园区的功能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篇6
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制定指导方针及实施细则。上海市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是全国最早开展绿色建筑示范的城市,目前已编制完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了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趋势、适合上海地域气候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于2012年9月15日起实施《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旨在推广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本文在解读有关发展绿色建筑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企业如何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根据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相关标准,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综合运用现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高新科技的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贴近自然、方便舒适并节能的使用环境。所谓“绿色”并非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景观绿化等,而是指对环境无污染的一种标志,本质是物质系统的循环,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良性循环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质的循环系统。
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措施。低碳经济是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要积极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节能降耗;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问题就是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有规模大、投资大、能耗高、寿命周期长和相关产业链广等特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而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的报告指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求相冲突,而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包括新能源、工业节能、资源回收、环保节能材料和绿色建筑等。
二、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内容及解读
近几年来,绿色建筑一直是国家、政府部门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可见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指导“十二五”绿色建筑产业科技发展,2012年我国针对绿色地产的相关扶持政策相继陆续出台并付诸实施,为传统地产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地产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有助于大规模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2012年4月,国家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包括六大部分内容:一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四是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发展规模化绿色建筑;六是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实施意见中对发展绿色建筑提出的具体实施要求有四本文由收集整理点:一是要求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要求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二是首次明确了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奖励标准: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三是鼓励和支持绿化生态城区建设:凡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200万平方米的集中连片发展新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整增补助额度。四是支
持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4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12年5月住建部又下发《“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提出将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部也印发了《“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将加大财政对绿色建筑科技的投入力度。
国家针对绿色建筑相关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表明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大规模推进国内绿色住宅消费的态度和决心,这些将大大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并撬动万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
三、发展绿色建筑是提高房地产开发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绿色建筑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发展主流方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将开始转型“绿色”,尤其是获得相应认证的绿色建筑,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开发商的重视。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估算的数据,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排名前十位的都在成体系的开发绿色建筑,而一些中型开发商甚至是把绿色建筑作为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前者如万科集团、绿地集团等;后者如南京的朗诗集团等。作为国内房地产开发商的龙头,万科集团也是绿色建筑的先导者之一,早在2004年万科就在上海做了第一个绿色建筑“朗润园”,当时也是上海市政府刚刚开始推行绿色生态建筑,朗润园除了按当时的政府要求建成为“四高小区”外,还把节能率提高到一半以上,甚至为当时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提供了参考。绿地集团也是较早介入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在上海,绿地集团得到了上海市政府专向节能基金的资助;在其他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政府兴建绿色生态小区的要求,绿地集团较为顺利的取得了土地开发。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已经从原始积累期发展到了稳定发展期。房地产开发商要做大、做强就要从单一的开发销售转变成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与经营共举,通过优质的资产沉淀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要从开发建设(增量)为主转向经营投资为主(存量),房地产企业的主要业务环节也将变为房地产资产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直至报废拆除)的管理,因此,未来建筑物业全生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将是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一项重大成本支出,而谁能把这项成本降低,就将大大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而绿色建筑的所关注的核心点正是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节约各类资源,因此开发绿色建筑可以使开发企业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成为购房者选择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成为品牌的竞争。开发商如果能将绿色建筑作为经营理念之一,则能够加深购房者对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印象,从而提高开发企业的品牌价值,增强品牌竞争力。
篇7
公路运输部门的节能减碳议题,本质上属于低碳运输范畴。依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对环境冲击较轻微的可持续运输方式就是低碳运输,包括使用人力与兽力、低碳燃料及再生能源为动力来源的车辆。维基百科是以使用的能源种类来定义低碳运输,实际上能够降低运输活动对环境冲击的方式相当多元,从大方向来看,包括降低运输系统的能源密集度(energyintensity)、使用替代能源与减少运量均可降低运输系统的排放量(包括二氧化碳与空气污染物)。进一步细分,运输系统的能源密集度与运输工具组成和运输工具的能源密集度有关。其中,运输工具的能源密集度由乘(承)载率和运输工具能源效率决定,而运输工具能源效率取决于车辆技术和交通状况。运量则是取决于旅次数量和旅次长度。由此观之,维基百科对低碳运输的定义比较狭义。本文采用更为广义的定义,在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凡是有助于运输系统朝向二氧化碳与空气污染物排放减量的方向发展的措施,均可纳入低碳运输的范畴。因此,低碳运输是相对性与系统性的概念:相对性指的是比现况更符合环保的措施都值得纳入考虑,不必过度争论最合适的指标门坎值;系统性指的是更广泛且周延的思考各种改善措施,并非局限于只考虑运输工具所使用的能源。
二、以低碳运输为导向而发展的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策略
以低碳运输为导向而发展的思维模式可归纳为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两大策略:替代能源与车辆技术的研发属于技术创新策略;为调适气候变迁而改变运输行为属于社会创新策略。技术创新策略往往连结绿色能源产业,只要市场机制健全,或者政府提供足够的经济诱因,从业者在有利可图的环境下,无不全力以赴,为自己和社会共创双赢。社会创新策略尝试改变民众的行为,主要包括旅次型态的改变、使用运输工具习惯的改变及使用替代能源。社会创新策略在创造新的生活型态,进而改变民众的行为。由于观念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倡导与推广,不仅民众不易配合,主政者也多因政治利益的考虑而踌躇不前。社会变迁会影响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过去一段长时间以来,运输系统正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因此,低碳运输策略不仅是要结合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同时也要有长期的规划构想。为建构省能的都市运输系统,改变都市结构来营造新的生活型态是长期有效的策略。本文尝试提出以土地使用规划的手法来创造低碳运输环境,同时说明如何结合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策略,引导运输系统朝向节能减碳的方向发展。低碳运输导向的生活型态具有多元化的节能减碳效果,从最根本谈起,运输活动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而衍生出来,在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提下,如果能减少旅次需求量,或者建构一个能在地上班、上学、在地生产与在地消费的生活环境,达到旅次长度缩减的效果,即可促进运输系统朝向节能减碳的长期目标发展。从运输工具使用的观点,如果民众尽量使用高效率的大众运输系统及不耗能源的非机动运输工具(主要是步行与骑自行车),替代能源使用效率低的汽车,同时若能提升汽、机车的能源使用效率,当然可以降低运输系统的能源消耗量与空污排放量。从能源使用的观点,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fossilenergy)被大量开采与使用,造成空污排放与温室效应等环境破坏事实,因此寻求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是运输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进而促进减碳的长期解决之道。低碳运输的生活型态不只是有助于对环境友善,同时也因为减少机动车辆(主要是汽车)的使用,可有效降低交通肇事的严重性;以及增加非机动运输工具的使用,也促进小区居民互动的机会,相信低碳运输导向的生活型态有助于提升运输系统的可持续性。
三、低碳模式的公路运输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完善土地使用规划
营造低碳运输导向的生活型态,长期而言有赖于低碳运输理念落实于土地使用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包括:1.土地机能与规模土地使用分区决定产业活动类型,包括一、二、三级产业,当然也含括绿色能源产业。土地使用规模则决定产业发展聚落的样态。集中化的都市型发展样态往往造就超大型都市,如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等都市,聚集人口数动辄数百万,甚至超过一千万人。从交通的观点,大都市往往形成较长的旅次长度,且容易产生拥塞的交通节点与节线,不利运输系统追求节能减碳。反观瑞士的都市发展样态,最大都市苏黎士(Zurich)的人口数不到40万,发展的大众运输系统系以平面轻轨和公交车为主轴,成本比高架或地下的捷运系统相对低廉,且非机动运输工具的使用普及,堪称低碳运输生活型态的典范。2.交通运输计划交通运输与土地使用具有密不可分的连动关系,因此交通运输计划往往成为土地使用规划优先布局的公共设施计划。以人为本的交通运输计划强调可及性(accessi-bility)重于机动性(mobility),将都市空间塑造为适合人(不是车)活动的空间;以奥地利第二大城格拉兹(Graz)为例,不仅宽广的人行道有咖啡座,也可以悠闲的一边逛街一边等待搭乘目视可及的平面轻轨,不只是都市的空气清新,都市生活也变得较有乐趣与品味。3.空间结构土地使用分区(含公共设施)在空间上的适当配置,将有助于实现在地上班、上学、在地生产与在地消费的目标,以发挥旅次长度缩减的效果。同时有利于更多民众使用低碳运输系统,包括大众运输系统与非机动运输工具,甚至有利于运输工具使用绿色能源。以较大尺度的空间结构来思考,除了考虑提升区域竞争力,也应避免都市过度蔓延。4.土地使用管制土地使用管制可载明建筑覆盖率、容积率与建筑物高度等管制要点,以规范土地使用强度、创造开放空间与兼顾日照、通风等生活质量,也可以规范各种运输工具的停车空间,营造有利于低碳运输的使用环境,同时可以连结都市设计手法,增加具有吸碳作用的植栽空间与绿能设施。
(二)技术创新策略
低碳运输理念要能落实,除了土地使用规划以外,技术创新策略也要互相配合,主要项目说明如下:1.运输系统管理(TSM)运输系统管理强调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运输系统,使其发挥最高效率。我国的交通问题,从运输工具组成来看,私人汽车数量太多是主因,且未对污染严重的大排量汽车加以严格管制,除了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外,也成为交通肇事死伤人数居高不下的主因。通过适当的经济诱因与管制措施,配合导入低碳运输理念的土地使用规划,短期即可获得交通减量效果。2.智能型运输系统(ITS)智能型运输系统可促进车流顺畅及提高大众运输系统的服务品质,进而发挥节能减碳效果。3.绿能技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柴油与酒精汽油(biogasoline)等供应运输工具动力来源的绿色能源,仍须不断的追求技术进步,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绿能被大量使用与替代化石能源。4.车辆技术电动车、复合动力车(hybridvehicle)与燃料电池车等车辆技术仍须不断研发,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绿能被大量使用与替代化石能源。同时,使用传统汽、柴油的车辆仍须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以提升车辆的能源使用效率。5.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可有效取代不必要的运输需求,如政府推动的网络便民服务或单一窗口服务,可避免民众往返奔波。另外,如视频会议、远距教学等,都可达到交通减量的目标。上述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策略,若能有效的齐头并进,相辅相成,长期要建构的低碳运输生活型态指日可待,其优点不只是对环境友善,对交通安全、小区互动、人际关系与身体健康均有正面的贡献,为运输系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重点课题,值得各界深思与推广。
作者:刘鹏 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公路管理局
参考文献:
[1]赵丽敏.浅谈怎样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05).
[2]杨欣.浅谈怎样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5(19).
[3]李静宇.梳理公路运输的创新步伐[J].中国储运,2014(02).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以往的时间里,农业活动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造成了重大伤害,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造成了高碳量的排放,致使温室效应逐步加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全球变暖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发展低碳农业是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下应该坚持的战略,我们应该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寻求到创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为实现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而努力。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的相关内容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源自于十几年前的英国,英国是最早发现能源的安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指的是人们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利用创新的技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要为开发出新能源而努力,尽最大程度来减少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高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的概念虽然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但是它的理念源自于低碳经济,同样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的绿色种植、绿色生产、绿色排放等农业活动,尽可能的使用无毒无害的产品,减少农药、化肥、机械等产品的过分依赖,杜绝大面积焚烧秸秆而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减少农业活动中高碳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的低碳的农业发展。
二、实现低碳农业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非法垦荒等现象,使得生态绿地越来越少,大面积的农业开发加剧了水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水土的流失使当前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农田开发的机械化也造成了众多废弃物的产生,再加上大量高污染的农药、化肥等产品使得土壤化学含量超标,水质和土壤及农作物、植物的质量不断下降,人们过于重视工业的开发,忽略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使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得不到提升,种种原因,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威胁,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可以将以上提出的种种障碍性因素进行针对式的处理,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农业生产或开发过程中二氧化碳及高碳气体的排放,有助于促使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维护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缓和人与自然关系最为重要的必要路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
(一)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
想要实现低碳农业的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理念上的转变和普及,提升农民低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或讲解,借助农业生产中新型的技术或设备提高农民在农业活动和发展中的认识,做好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宣传工作,尽力完善农村生态农业的设备及创新的技术,可以在当地举办技术解说交谈以及高碳农业对生态破坏的负面效应的相关会议,让当地农民都参与其中,尽量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低碳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二)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战略
相关的地方政府要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并制定符合该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决断,完善激励和监督制度,对违反低碳农业发展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或警告,杜绝一切生态污染问题的出现,提倡绿色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针对非法垦荒的行为要进行严抓严打,加强监督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定期的走入到地方中去,寻找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潜在因素。提升该地区农业经济在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得到稳步的提升。
(三)坚持创新科技创新应用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在已有的低碳农业发展理念下,相关的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工作的研发,鼓励技术人员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究中,适当的给予资金的支持和投入,让研究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将精力投放在创新技术开发的事业中,为研制低碳环保的农业设备或技术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农民更好的使用新型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当地的政府要完善该项目的补贴政策,实现创新技术及设备的广泛应用,促使低碳农业和人们生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农业低碳发展结构及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单一化农业生产模式,带领农民群众寻找更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丰富农作物的种类,发展出属于当地的农作特色,如生态化绿色的采摘园,通过网络进行大力宣传,促使城市居民主动的来到城郊或农村游玩和观光,不但能让该地区经济得到快速提升,还能加强当地绿色务农的宣传,实现了现代低碳农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战略应该以实际出发,遵循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技术、设备上的创新开发,坚持低碳农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原则,坚持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坚持经济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民整体的低碳化农业发展的认识,在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又维护了低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263-267.
[2]王雪.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创新[J].农业经济,2013,(12):57-58.
篇9
关键词:低碳旅游;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1日
全球气候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带来了诸如海平面上升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日益引起人们注意,将会对全球生态平衡带来积极影响。旅游业作为中国未来的支柱性产业,与环境发展密切相关。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具备大力发展的可行性。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定义。一些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学者刘啸认为,低碳旅游就是以低碳经济的理念作为基础,以能源消耗低、绿色低污染为特征的旅游形态。低碳旅游通过旅游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节约、环保、绿色的理念,用旅游活动的具体细节来促进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带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有学者认为,低碳旅游是为了减少温室效应,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旅游为重要目的的全新旅游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认为,在目前阶段发展低碳旅游可以通过建设节能环保建筑、绿色交通出行、旅游活动食宿等方面来降低碳排放,最终达到低碳旅游的目标。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发展低碳旅游不仅仅是喊个口号,也不是为应对低碳经济而提出理念,其发展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内涵。低碳旅游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着众多理由。
1、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根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权威分析表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过量碳排放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如果放任气候的变化,将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表明,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海平面的高度在逐步的增加,并且异常气候条件的发生次数也在明显上升。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于旅游业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气候因素也在影响旅游业的开展,而旅游业本省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所以全球气候的变化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驱使因素。
2、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符合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我国已经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目标,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众多行业也必须服从这一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前途。目前我国还处在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高、污染严重,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旅游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面响应,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旅游主要表现为旅游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游客消费模式的改变。
3、旅游业自身存在的碳排放现实。旅游业经常被人们称之为“无烟产业”,看似旅游业好像没有任何碳排放。实则不然,根据众多的权威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餐饮等方面。在旅游业所有的碳排放中,航空运输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0%;旅游住宿业排在第二位,占到了20%;其他的交通工具占到了35%。旅游业在之前被称之为无烟产业或是低碳产业是不准确的,旅游活动本身也存在着大量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旅游也是旅游业本身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低碳旅游可行性分析
发展低碳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低碳旅游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达成共识,有赖于旅游业的相关机构能否认识到低碳旅游的重要意义,有赖于旅游者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低碳旅游的目标才有可能会实现。
1、旅游者的参与配合因素。游客是旅游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旅游者对低碳旅游的支持程度关系到其最终效果。对于旅游者来说,低碳旅游并不会降低旅游的满意度,相反,低碳旅游还可以降低旅游的成本,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和幸福感知度。旅游者可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在吃、行、住、购等四个方面配合低碳旅游的实现。在吃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点菜量,减少食物浪费等方面为低碳旅游做出贡献。在住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床上用品的清洗次数、适当控制空调温度等方面加以配合。在行的方面,可以通过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选择自行车或不行等方式环保出行等方式参与低碳旅游。而在购物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包装袋的使用、慎重购买旅游商品等方式参与。
2、旅游企业节能降耗的参与因素。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对企业有积极的意义。旅游企业的竞争日趋激励,而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强的竞争。通过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最终实现降低旅游企业成本的目的。只要旅游企业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大力支持低碳旅游的发展。
3、政府的各种支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被各国政府所普遍认同。我国目前为碳排放第一大国,碳排放的压力极为严重。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因素,也必然会赢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等方面加以实现,低碳旅游大有可为。
四、结语
低碳旅游是旅游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大力配合,就一定能否实现低碳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低碳旅游的前景无限广阔。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篇10
毫无疑问,低碳是今年的热门词汇之一,甚至有人称2010年为“绿色低碳年”。2009年Gartner的一份报告指出,lT产业自身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在这新一轮的绿色浪潮中,向来以变革创新形象出现的IT业,该如何行动?溯游而上打造一条绿色供应链,将是一个必然的解决方案。
自下而上的商业繁荣
面向终端消费者的IT产品,向来乐意让公众看到自己的绿色光环。因为在这个人人都注重健康,自然和生活品质的时代,绿色环保将成为市场差异化卖点。从去年起突然变得热门的电子书堪称此类代表。
曾经有统计显示,平均每个美国公民1年要用掉约700磅纸,美国1年更是要消耗大约5000吨纸张。这成为亚马逊Kindle电子书崛起的有力因素之一。电子书的核心技术来自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电子纸(Electronic Paper Display,EPD),其结合了以纸为代表的印刷品和以液晶为代表的电子显示器的优点。是一种适于阅读、超薄轻便、可弯曲、超低能耗的显示技术。正如资策会信息市场情报中心(MIC)的分析师指出。在亚马逊、索尼等企业积极推动下,再加上全球环保节能趋势抬头,高喊无纸化的电子阅读器市场受到重视。
在中国,电子书市场也乘上了绿色低碳的东风。不惜重金推广电纸书概念的汉王科技,特别强调其产品非常环保。由于不再使用纸张作为载体,电纸书对于减少纸张生产和印刷所带来的污染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汉王电纸书无辐射,无背光,采用speed-step动态电源管理技术,使得电纸书极大降低了系统功耗。其功耗是手机等同类电子产品的百分之一。2009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可以说,汉王电纸书是这一要求的积极响应者。
在绿色东风的吹动下,研究公司Display Search预测,2010年中国的电子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该公司同时预测,中国将因其巨大的人口规模,在2015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被绿色风潮搅热的市场,也惠及产业链上游,受益于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收购了电子书最重要原材料供应者E-ink公司的元太科技,出现股价大幅上涨,而奇美,友达这些位于上游的显示面板企业,也纷纷杀人电子书行业,并和面向终端消费者的企业一样,越来越注重以绿色为卖点的品牌塑造,以友达光电为例,无论是3月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SNIEC)举办的。2010中国国际平板显示器件,设备材料及配套件展览会,还是5月举办的友达技术趋势论坛,都打出了“绿色,环保”的关键词。
然而,电子书产业链上下的“绿色繁荣”,还只是IT绿色链条的一个案例。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作为一种环节复杂又紧密衔接的产业,IT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绝不简单。
绿色溯源之道
不久前,B2B电子商务方案供应商GXS和全球供应链协会在上海联合了首个中国绿色供应链调查报告,该调查的时间为2009年第四季度,共有包括IT行业高层在内的145名各行业受访者参与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喜的是有47%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2年内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直接关系企业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已经获得相当高的认知度。忧的是,目前高效率的绿色供应链没有被广泛采用,成本过高和实施复杂性是最大障碍。
实际上,绿色供应链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难以实现更加精确的低碳目标。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经常发现国内IT厂商虽然热衷于绿色概念,但对系统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却不能给出清晰的答复。对于我们这个渴望国际化,急于走出红海的制造大国来说,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事实上,全球供应链协会创立者兼执行董事Max Henry指出,如今很多海外买家很注重产品的质量。更愿意选择符合环保规定的供应商,此外,绿色企业的产品相比同行售价可以高出5~10%。
国际IT大企业的一些实践也许能为国内同行带来启发。据惠普亚太及日本区供应链社会与环境责任项目经理黄伟雄介绍,目前全球有超过700家供应商在与惠普合作,惠普的整个供应链里面有各种不同的工厂,提供不同种类的产品。2004年,惠普参与到电子行业行为准则(EICC)的创建并成为会员。供应商通常要跟惠普签署一个关于社会和环境保护责任(SER)的协议,其中包括一般环境规范(GSE),2008年,惠普宣布了整个供应
链的碳排放量,成为首个披露供应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IT企业。
溯游漫长路
“什么是环境友好的?是印刷的书还
是电子书?”不久前传出消息。法
国“碳4”企业咨询公司的专家们,对电子书与印刷书二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染做了对比,得出令人惊讶的结果:制作一本常见的电子书要产生250千克的二氧化碳。而印刷一本书只产生1千克的二氧化碳。
尽管该实验结果还有待验证,“环境友好。的定义还有待厘清,但这也给拿绿色概念作为卖点的IT企业们敲了一个警钟――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可量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被一味炒作的笼统概念将缺乏信服力,甚至面临产生反效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