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的意义

篇1

本文主要基于笔者研究实践,重点围绕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其解决方法展开探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差异;现象;解决方法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实践来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根据不同主要分为语言与非语言两类:

1、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1)词义中文化差异。词义指的是人们意识中对某一客观对象的抽象概括。其中,词义又有内涵意义与概念意义之分。概念意义指的是最为基本的一层意义;内涵意义主要是以基本意义为基础而衍生而来,其意义不比概念意义稳定。但是同时内涵意义的民族性极强。概括而言,词义中的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色彩。以“红”为例,在我国,红色含有吉祥、幸运、热情等良好的寓意,并备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将大红色的年画、对联、灯笼等粘贴在门上,以希望今后的生活能够红红火火。然而在西方国家,红色往往代表着危险的意思,如采用“inthered”来表示财政赤字。第二,数字。各种语言均包括有数词,在各个民族中数字的基本概念意义均相同。然而,其文化意义却有所差别。例如,在国外,数字13是出卖和背叛的象征,表示背叛耶稣的犹大。数字6在中国有着六六大顺的吉祥寓意,但是在国外这却代表着恶魔撒旦,所以该数字并不受到西方人的喜爱。

2)讲话规则中的文化差异。在运用语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套语用规则,通俗来说就是讲话规则。在实际交流过程中,人们要想正确的运用某种语言,不但需要熟练掌握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等内容,还需正确掌握该种语言的讲话规则。由于文化不同,语言的意思则各不相同,所以,在日常交际中,语言不同其所需遵循的规则也是有所差别的。语言规则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发展,且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而形成的,有着较强的稳定性。该类规则渗透到我们的空气当中,是无法通过交际而察觉到的。然而,一旦接触到了新的语言,就不难发现原来掌握的母语规则并不能套用到新的语言当中,并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说,如何有效讲解这细繁的讲话细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实践来看,常见的讲话规则中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如下:第一,打招呼。在英汉文化差异中,打招呼的规则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差别。如,我国人们间见面常常会说“吃了吗?”、“去哪儿?”该种打招呼的方式并不是代表真的要关心与知道对方有没有吃饭或是要去哪里,而是为了拉进双方关系,避免冷场而说的。但是该种方式放在欧美国家却并不受欢迎。欧美人具有较强的隐私意识,中国的打招呼方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认为是在打探其隐私。第二,处事方法。在我国人们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将自身的意愿尽可能与他人的意见保持一致,即便有时会违心,但是为了集体利益,为了大局这都可以让其“委屈求全”。然而,欧美人们则不一样,他们非常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

2、非语言交际中文化差异

语言并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工具。再实际交流过程中,还应用了许多语言之外的工具,如人们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以下称之为非语言交流工具。也正是因为该类工具,人们才可以更为准确的表达出其细腻复杂的思想情感。其实非语言交流工具也和语言一样,也会由于地区民族的不而传递出不一样的交流信息,具体分析如下:

1)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指的是采用身势、手势等肢体动作来将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语言,其中较为常用的肢体语言是手势。然而,因为文化差异,在不同语言中,同一手势代表的意思也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把手掌平放在脖子上代表杀头意思,但是某些国家中也表示饭吃饱了的意思。只有正确了解其非语言文化中的差异才能在交际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即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面部五官,如嘴型、眼神以及眉态等所发出来的动作。面部表情是辅助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有着一定的民族性。例如,亚洲人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僵硬,而欧美人的面部表情则要丰富得多。

3)文化与时空。在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对他人进入自己空间的条件以及自己对自身空间大小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口较多,人们都具有较强的团体意识。而虽然欧美国家人口不多,但其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其对自身空间范围要求较高。此外,国家不同,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例如,较为正式的约会。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人均会按时赴约,而在阿拉伯国家,其晚到不超过15分钟均属正常情况。

二、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现象方法探究

针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所存在文化差异现象,笔者认为要想将它们予以解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分层法

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了精神层面,采用分层法时,我们可以根据文化来将其分为基本文化与上层文化。其两种文化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在初学阶段。基本文化对学生影响较大,并且学生所学的目的语与其母语间的基本文化不断在碰撞。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方法来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汉语知识,其对目的语的思考层面将会更广,所以,应当有意识的引入其母语与目的语间的比较。所以,由此可知。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侧重点应当有所差别。

2、体验法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将学生带到实际交流当中,并引导与鼓励其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交流来亲身体验到语言间的文化差异。通常情况下学生学生都会经过自问自答的过程,其往往会提出做多细繁的问题,如“宿管员刚刚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与“宿管员刚才登记了住校学生的名单。”间有何区别。在体验法中,教师无需立即给出答案,而且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交流来寻找出答案,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交流过程中豁然开朗,而且还能够有效掌握一些汉语语用习惯。总而言之,运用体验法不但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还能让其更为灵活的运用语言,做到学有所用。

3、差异对比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即差异对比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一个话题,并让学生自由发挥。再此过程中,教师注意把由于学生母语文化而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学生表演完成后在把这些问题提出,并将正确的句式指出。最后让学生将正确的句式运用到情景中再次进行模拟。模拟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同对比这两次的表演,并引导学生找出之间的差异,再一同对产生该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冯晋阳.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2]于萌,郭薇.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41-143.

篇2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

三、对国际化礼仪的思考

(一)各民族礼仪的国际化倾向

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倾向。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广泛,也为了确保国际间的交往顺利进行,不得不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进行调整,使其与交往国迎合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礼仪迎合。礼仪国际化之后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本国礼仪与国际礼仪的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学习了国际礼仪后便忽视了本国的传统礼仪,因而全球或许会有许多传统的礼仪会因被国际礼仪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国际礼仪的动态发展

国际礼仪并不是一个界定了的亘古不变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各国都必须永远共同遵守的国际交往准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礼仪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国际礼仪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际礼仪还会不断地吸纳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为全球国际间的交际贡献最大的力量。

(三)认清国际化礼仪

虽然现在国际化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人们对国际化礼仪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常常混淆国际化礼仪、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学习来搞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知道三者之间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其次,不能将国际化礼仪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而一口否认中华传统礼仪,不能盲目地崇洋,认为西方礼仪优于中华礼仪甚至能取代中华礼仪。西方礼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并不是在所有的所谓的西方国家都流行且推行的礼仪。虽然国际化礼仪大多有英国礼仪等西方礼仪的痕迹,但要明白国际礼仪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1.对国际礼仪的态度和对其的应用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国际礼仪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中华礼仪;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排斥国际礼仪而忽视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用正确恰当的礼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交往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国际礼仪必然会全面推广和普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懂得和遵守国际礼仪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需要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礼仪传承和发展,是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地排斥甚至遗弃。汉语国际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在与不同国际的学生的接触中,端正态度,正确恰当地运用国际礼仪。

2.国际礼仪的学习

我国社会活动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拓宽,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同国别的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走进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我们要懂得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这种世界各国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正如李晶教授在其《现代国际礼仪》中谈到的一样“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沟通,增进同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友好的国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国际礼仪时,不是学习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学习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和内涵。并在学习国际礼仪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国际教师也算得上是中华礼仪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是国际礼仪的学习者和遵守者。

小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受到了国际化倾向的冲击。中华礼仪的国际化对中国的国际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礼仪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对礼仪的国际化的几点思考出发,引起学界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对国际礼仪的应用的同时将中华礼仪发扬光大。起着文化与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汉语国际教育者更是要不断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做到不卑不亢,发扬中华传统礼仪;另一方面,做到不骄不躁,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参考文献:

[1]李晶 ,《现代国际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李荣建,宋和平. 《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李莉,《国际化礼仪的特征》[A].《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5期.

篇3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由教育主管部门、省级及以上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以及学校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一般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学科竞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中文基础和外语基础,具有较高中外文化交流素质,能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外事、外贸等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文人才。根据专业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划分为三类:中文专业类竞赛、外语类竞赛和综合类竞赛。在专业类竞赛下又可细分为三类:专业基本素养类,即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基本素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征文、演讲、辩论等;专业实践技能类,即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比赛,如教师模拟大赛、专业实践展评大赛等;专业才艺类,即与培养具有一定中华才艺基础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比赛,如戏剧竞演等比赛。而综合类竞赛主要指学术类比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如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二、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创新实践能力一般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不但是理论知识转换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对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锻炼和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专业实践力,推动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起着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讲授,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创造性解决系列难题。当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面对同台竞技的激烈比拼时,更能激发他们刻苦钻研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锻炼和养成学生创新思维。

系列学科竞赛,尤其是参与综合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竞赛,学生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提炼所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将知识能力转换为具体的实践成果。在历经多次高水平竞赛沉淀积累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显著提高。

(三)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水平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一般多是以学生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的。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需要团队成员通力配合,为同一目标努力。这就需要他们具有较好的团队意识,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和相互包容,合理分工,产生最优的团队效益,通力合作,取得最佳成绩。整个备赛过程,是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对学生团队意识一次很好的培养。

(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演练。

学科竞赛的比赛内容一般高于课堂要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需要学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运用于解决具体的实际专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和实战演练,把专业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提能力。

(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学科竞赛所营造的竞争氛围,特别是到省市级以上竞赛与各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比拼,参赛学生通过冲刺备赛,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不断磨砺自身意志品质,不断超越自己,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与路径

(一)当前竞赛组织存在问题。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得明显实效。但在组织学科竞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参与面不够广泛;第二,学生在竞赛参与过程中,参赛指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四,竞赛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五,竞赛师资建设需更进一步推动。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路径探索。

根据学科竞赛组织存在的问题,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六年来我们主要着力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

1.完善竞赛相关机制建设,构建系列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文化引领”与“制度引领”激励机制。“文化引领”,广泛利用新媒体平台、校友交流分享会、家校互动等举措,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不断扩大学生参与比例,深植竞赛文化。“制度引领”,完善相关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的规章制度;专门设立“学术创新奖”称号,对参与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对指导学科竞赛取得突出成绩的老师予以表彰。第二,建立科研中心理论保障机制。专门成立相应的院系竞赛科创中心,以院系学科竞赛师资建设、学科竞赛理论研究、学生实训平台建设和学生生涯导航为工作核心,保障竞赛组织的有力推进。

2.着力专?I竞赛体系建设,构建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学科竞赛体系。

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层级多类别的学科竞赛体系。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竞赛为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级竞赛体系;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组织不同类别的竞赛,尤其注重精心组织系列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目前院系层面已形成专业实践展评大赛、对外汉语教师模拟选拔赛、汉语菁英中文综合技能大赛、成语英雄、诗词大会、辩论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计划大赛等十余项常态开展的品牌竞赛。

3.着力竞赛培育载体建设,构建三类实训实践平台。

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以专业实训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和专业学生社团为基础平台的学科竞赛培育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凝练升级。目前,专业实训室2个,中介语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和基于多语种优势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实训实践实验室,在建实验室5个;实习基地方23个,其中国内实习实践基地13个,海外实习实践基地10个;专业学生社团6个,有戏剧社、文学社、汉服社、方言社、京昆社、汉语国际教育协会等社团。三类实践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实训机会。

4.加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参赛提供师资保障。

在师资上,着力加强院系学科竞赛导师团建设,将学科竞赛师资建设纳入院系师资发展规划。以专兼结合的形式,选聘在学科竞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导师,选派优秀老师参加竞赛指导相关培训。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保障教师竞赛指导工作量认定。

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经验探索

(一)将CDIO理念融入创新??践能力培养。

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强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研究。这种“做中学”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其能力目标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强调创新型实践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相当高的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核心理念,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二)着力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一对一精细化开展工作,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成才。根据学生特点,一对一为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精心辅导学生;学生竞赛中心生涯咨询室一对一接待来访学生。坚持一对一指导学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次有益尝试。

(三)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确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融入创新思维训练;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注重加强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课外活动开展中,注重依托学校外语特色,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月”、“游走的世界交流会”等活动,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国内国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外结合模式。

五、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成效

六年来,实践证明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突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竞赛获奖和创新创业类成果丰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积极投身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就业对口率提升。最后,得益于竞赛体系培养良好创新思维和突出创新能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特征明显,自主创业成果丰硕。

篇4

关键词:国贸专业;教育国际化;内涵;现状调查;实施方法;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178-03

纵观当达国家,有一个突出特点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国际流动、科技人员的国际交流以及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培养等国际合作形式越来越多。教育国际化是项长期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其合理运行。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简称“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实施教育国际化是对我国教育国际化理论的实证研究;国贸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显著国际化特征。因此,对国贸专业学生实施教育国际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一轮教育国际化,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的不同国家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模式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其运作方式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战略、内容与对象以及手段的国际化,并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体现国际视野的校园文化等。因此,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应包括明确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以及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成功实施。一是明确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备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的胸怀、熟悉国际化惯例,为学生构建国际视野下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站在国际视角,成为符合不同国家需求的国贸专业人才。二是实施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应按国际标准衡量和发展国贸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的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熟悉现代经济与科技知识,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知识、国际视野,能进行国际沟通和国际竞争的高级专业人才。三是构建国际化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及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开拓国际化视野的物质条件。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理论方法探索与实践,为学生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增长学生的国际交往经验和技能。四是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要通过具备国际化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在校内形成国际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国际化背景和环境。

二、来自实践的现状调查

通过对国贸专业在校学生、已毕业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00份,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1.调查对象国际化经历信息。98%的调查对象没有海外交流经历,未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参加途径、费用昂贵和语言水平;比较希望参加的交流项目形式有短期留学、海外志愿活动、海外实习,而选择长期留学和参加国际会议的较少。

2.调查对象专业学习信息。近90%的调查对象很少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在专业和课程论文中有35%左右学生引用外国文献,超过90%的学生认为自己阅读、分析外国文献的能力较差;半数以上学生表示关注国外时事,并有意识培养国际思维能力;95%的学生认为学校很少邀请国外学者到校演讲或讲学、很少为学生提供条件去国外参加国际流会议;超过70%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有足够的国贸专业外文资料,但不能链接国外著名学术网站,让学生自行下载或不确定是否有这项服务;多数学生没有或不确定在撰写专业(课程)论文时有分析“国外研究现状”的内容;87%的学生未通过大学六级考试;所上专业课程中,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课程(含英语类课程)所占比例约为0%~25%;87%的调查对象认为国贸专业双语或全英语教学方式是利大于弊;认为教育国际化弊大于利的原因是学生语言障碍限制教师教学深度。

3.对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网络、他人介绍和报刊了解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信息,而通过中介和学术文章了解的极少;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国内开设的国际学校(或国际班)是出国留学的过渡、是在国内体验国际教育的场所,能克服中学、大学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经济允许,愿意去国际学校(班)就读。在对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内与国外的对比问题中,被调查对象多数认为,国外的学生学习目标比国内学生清楚明确,课堂气氛比国内活跃自由,课堂学生参与度比国内高,学校管理比国内人性化,师生关系比国内更为平等,教育考试比国内更关注过程性,更为公平科学,教育方法比国内灵活,学生课余活动比国内学生丰富,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国内学生强。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应包括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引进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开设双语教程,培养外语人才,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调查对象认为,本校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经费可获得性低、相关项目较少和信息宣传不足。

此外,多数调查对象提出如果有机会且家庭条件允许,大学或研究生阶段愿意出国留学或上国际学校,不仅可以获得更多语言优势,而且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与见识,对以后工作有益。

三、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方法

(一)教育制度国际化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学制设置、学历、学分等方面的国际确认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给国际合作办学、留学生交换派遣等带来困难,阻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展教育制度国际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放开并鼓励高校自由、自主地参与国际竞争,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办学,创新办学制度,加强国与国之间学分、学制、学历等的交流互认,提高彼此知名度,采取开放办学模式。

(二)课程设置国际化

1.课程结构国际化。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贸专业的一些课程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些主干课程缺乏科学论证,教学内容间缺乏逻辑联系,课程间沟通不足,使得教学活动存在内容重复、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操作指导意义,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应进行课程结构的国际化建设:通过进行专业建设研讨和社会调研,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评估,去掉或改进那些不适应国际化教学要求、存在问题的课程;借鉴和推广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设置,结合本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课程建设,围绕重点课程进行教改研究,提高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2.课程内容国际化。目前,国贸专业采用的教材大部分为国内学者编写,国际化视野不足,一些教材照搬或借鉴国外教材,脱离中国实际,在授课中又无法结合国外实际情况授课,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国际化创新:精选教学内容,适当提高外语教学、双语教学比重;尽量扭转教学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和提高学生使用外语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对所授课程中国际化的内容与中国实际实现更好的结合,不能生搬国外相关课程内容。

(三)国际化教学实践

1.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国际化指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模拟实践交易、案例教学等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理论。案例教学法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环节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流程设计,学院应建立专业案例库,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运用于实践。

2.课程讲座应用。国贸专业课程一般具有较强实践性,应通过专家和工作人员的不定期讲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讲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带来实践经验和方法,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3.培养认知实践。认知实践是一种专业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重视。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认知实践:暑期社会实践是通过对一些企业和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以提高学生直观认知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实践基础;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产学研项目,给学生提供研究实践机会,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与社会实践能力。

4.建设实习基地。国贸专业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社会实践。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岗位实习是最直接的实践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较全面地了解单位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进而使学生提高工作和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国贸专业应着力发展教学实践,合理建设实习基地,增加校外合作。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

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国际化的教学意识与教学理念,掌握最新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研究方法,培养出符合国际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效果评价

1.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国际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学习国外先进的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课程的全面学习和评价。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实现,主要包括课程大纲讲解、课前预习、课上提问与讨论、习题作业、各阶段考试、社会实践等,所以需要针对各环节构建全面的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综合考核,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水平,避免粗放式的教学考核。具体考核方式是将课程成绩分解到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出勤、习题作业、课堂讨论、文献查阅、课程论文、期中考查、期末考试等,这样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在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减少学生期末考试压力,避免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能力,失去考试意义。

2.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教育国际化必须重视学生实践,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国外实践教学评价模式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以外,还应积极与实践单位或机构进行有效沟通以及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以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实践效果。应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安排专门人员客观、全面、科学地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估。应明确评估的实质,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评估中总结每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足,并制定和完善实践方案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模式。

3.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国贸专业需要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教师教学活动和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应借鉴国外教学的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活动和学校教学体系进行不定期评估,并根据教学效果进行调整,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具体做法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并针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动,每年对不同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单位共同论证课程考核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量化考核标准,并于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进行课程教学总结,以保证国际化教学模式的质量。

五、总结

国贸专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体现在很多方面,应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设施和环境以及师资的国际化。我校国贸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关注点应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没有海外交流经历;学生语言障碍限制教育国际化活动实施水平;多数调查对象有意愿在大学或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或上国际学校。对国贸专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实施应从教育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进行。对国贸专业教育国际化的效果评价应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几方面展开。

篇5

论文摘要:依照专业实践性的客观要求,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的目标,以及对《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综合考虑下,该课程走双语教学的途径有其本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理念转变、师资力量建设和科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作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外贸函电》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专业实践性的客观要求

双语教学相对较好地解决了社会、企业对国际贸易特色人才的需要,有效补充了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环节,缩短了融人社会的进程,也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2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正在顺应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步伐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个高效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科学机制,双语教育是这个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3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模式接轨的客观要求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开展双语教学的先例可供我们借鉴。目前,双语教育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实施。在这些国家经济发达的现象背后是一整套历史悠久、运作成功的教育模式,充分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国家的双语教育经验,无疑是为我国双语教育的探索阶段提供了一条捷径,也是今后与世界其他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必要内容。

1.4《外贸函电》课程定位的客观要求

《外贸函电》在国际贸易专业是最为适合列人双语教学的课程。它一方面与《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相联系,以英语作为载体将先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以学生十几年的公共英语为基础,进一步锻炼英语写作能力。再者,通过课堂上英语听、说、读、写的联系,有利于有效提高师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外贸函电》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在《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中,针对常见问题和障碍,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双语教学区别与传统模式的个性化特征,完全达到教学预期,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策略。

2.1教学模式革新

《外贸函电》课程实践性强、操作性强,建议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述概念、写作规则、范文讲解和习题解答外,还应该特别关注课堂和实验室的结合,引人全英文的教学软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验流程,让学生分组模拟公司的方式,在贸易流程中增加谈判的内容,至少包括询盘(En-quiry )、报盘(Offer )、还盘(Counter-offer )、成交(Conclu-sion of Business or Acceptance)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按照贸易进展的特殊要求,也会自然加人在细节方面的磋商,比如包装(Packing )、运输条款(Shipment )、保险(Insurance)、(Agency)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教学理念的转变。

主讲老师在课堂上应该侧重讲解重点和难点的部分,具体的课程细节则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与思考,教师在实例教学中,不仅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解决方法中的差异性,强化思辨能力。

2.3师资力量的储备

双语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来源一是要在本校专业教师中选拔基础较好者进行英语培训,并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鼓励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转变观念,不要再把英语当做专业。

二是人才的引进,高校的教师建设可以适用“走出去”的战略,从国外引人一些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利用他们的语言优势,顺利开展双语教育。

三是已有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人竞争机制可以施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

2.4建立科学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篇6

摘 要:本文围绕国家骨干校建设中的焊接结构加工工艺核心课程建设,结合满足现代高职高专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进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尝试建设了具有创新性的“工学结合”的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资源库,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核心课程 焊接结构 工学结合 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科教学所用到的教学资源相对简单而且独立,只有传统的教材、课件、专业教室、实训场所以及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等。而要完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这类教学资源是远远不能达标的。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有的优势,已得到了普遍认可,正逐渐被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所采用,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相比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为此,要建立满足新模式教学资源的各项内容。

一、建设新模式下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教学资源的意义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笔者学院国家级骨干校建设中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一门对核心专业能力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理实合一”的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这门课程也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它综合运用到《熔焊过程及缺欠控制》《焊接工艺》以及《焊接检验》等多门课程,也是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门课程起到了焊接专业知识汇总及承上启下的作用。

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在改革之前叫做《焊接结构生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只是将整门课程分为《焊接结构生产》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设计几个部分进行。虽然在整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涉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但是并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很好的融合,不能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使其真正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

我们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重构课程体系。以典型焊接结构的生产过程为载体,对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进行重构和集成,并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基于焊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配套开发具有鲜明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资源。

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学资源的主要内容

(1)课程标准。根据教学指导方案,设计若干以学生为中心的、运用先进教学法的一体化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建设课程。

(2)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典型案例设计教学情景。在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中一共设计了包括焊接结构件制造基础知识、焊接结构加工应力与变形、焊接结构件的备料加工工艺及设备等九个教学情境,其中又分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3)电子教材、教案和配套教学课件。根据新模式下的课程标准,重新修订了《焊接结构生产》教材,教材体例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同时还选用了一些先进的工艺及新照片来完善教材内容。

(4)项目动画库。电子版动画库包括生产操作案例等。由于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涉及很多结构的加工过程,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些实际操作过程受到各方面原因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与动画公司合作制作了很多课程动画,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5)试题库。内容包含历年考证试题库及答案、在线测试。由于建立了网络教学资源,因此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考试前期的准备中,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入在线测试系统,对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在线测试。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积累。

2.教学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

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建设包括项目课程的设置、学习情境的设计等多方面。首先,该课题制定了满足“工学结合”的全新的课程标准。其次,由于教学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在传统的班级教室进行教学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因此,应当根据不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为学生建立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传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场所虽然有很多种,但每一种只具备单一功能,学生在每种教学场所中来去匆匆,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结合。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再明确划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因此,需要将教学场所设计成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一体的“一体化学习站”,并划分为教学区、讨论区、试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二为一。

该课题中一项重要的突破便是完成了焊接实训基地进行部分改造,形成了既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又能满足实训需要的多功能实训车间。多功能实训车间也是一体化教学场所的一种,只不过更加突出了一体化教学的生产实践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相对复杂、要求更加全面的综合性“生产任务”。

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社会影响

许多毕业生在刚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都有“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干活”之类的问题。这样,用人单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对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也就是面对一个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岗位的问题。

在经过对众多装备制造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我们确定了该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了焊接岗位职业标准,以学生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将过去的《焊接结构生产》理论课、《焊接结构生产》课程设计等课程进行组合与重构,并以典型焊接结构产品制造工艺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工艺编制、产品实作、生产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缩短毕业生就业试用期、拓展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建设项目组中诸多企业人员的参与,为焊接结构加工工艺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大量企业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精神,为该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外,该课题所完成的成果通过网络资源库的形式体现,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与其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课程建设乃至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小结

总之,不同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能否成功实施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扎扎实实做好具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现代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继中.关于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有效性的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篇7

关键词:英语专业 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 就业方向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之前,英语专业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但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却连续登上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从英语专业内部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另一方面,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迅猛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缺口极大。因此,本文试图将目前存在巨大供需缺口、与英语专业有着巨大亲缘性的汉语国际教育引入英语专业的就业视角,挖掘出能够有效地提升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的可行性途径。

作者通过对沈阳大学在读的两届(2015级、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的促进程度在0-10之间),收集他们在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方面的相关数据,试图洞悉英语背景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在课程方面,研究对象的本科课程设置与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能力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融合。根据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五个方面的能力。调查问卷显示,研究对象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与“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相关的课程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从业帮助较大的是口语(7.2)、语法(6.3)和翻译(5.8)。“文化与交际”类课程中的中国文化(8.3)、中西文化对比(7.5)和英美社会文化课程(6.4)促进度较高。“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类课程中帮助较大的是二外(7.1)。教学方法类课程数据差异较大,曾学习教学法等相关课程的学生反映其促进作用极大,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课程学习。最后,实习环节(6.4)和计算机基础课程(5.9)对于研究生阶段教师综合素质促进作用较高。

另外,在学生自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优劣势选项(本部分为单选,按百分比统计数据)中,他们表示英语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最集中体现在跨文化交际能力(38.7%)、英语语言能力(26.8%)和西方文化知识(19.6%)三个方面,劣势则突出体现为缺乏汉语本体知识(44.2%)、缺乏实际教学经验(26.7%)和缺乏中国文化知识(18.9%)三个方面。从这部分的研究数据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学习背景为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语言条件和交际能力,但汉语本体知识的薄弱也使得其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为了能够提前帮助学生在今年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减少劣势提升优势,在本科阶段适当增加相关课程、讲座或者教学实践活动尤为必要。首先,加大汉语本体知识学习力度。学生们的汉语言本体知识系统薄弱,配合已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开展一系列相关讲座,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的侧重。在大四的实习阶段,鼓励有意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参加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实践,同时邀请回国归来的志愿者以兼职教师的身份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英语专业学生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一方面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前景不乐观等实际问题,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缺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为广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找到一条可行的新途径。

篇8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篇9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内容依托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1985年在国内四所高校首次设置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由稚嫩的萌芽发展为受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凸显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目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英语课程针对性、实用性不强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更好地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国际汉语教育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调查和分析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结构应进行优化,增设基于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理论(ESP)指导下的专业英语运用于与实践课程。

1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对汉语师资从数量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却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尤其是英语课程设置表现出某种“随意性、缺乏针对性”。根据调查发现普遍的做法是选取高校英语专业部分主干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开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翻译、写作、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英语课程。

以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本专业自2007年成立以来,在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英语课程有:大学英语综合(1-4)、英语语音、口语(1-4)、英汉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我们对本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各班级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过级率最高达50%。但随着专业的逐步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其次,在调查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英语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其汉语教学的效果。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生活方面与外国人交流存在语言问题;第二,用英语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存在语言困难;第三,在阅读对外汉语专业的英文论文时存在理解困难。第四,在教学中因未储备相关的专业术语和表达,使用英语作为媒介语存在问题。第五,学生还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需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 用有限的精力学习近于中文和英语两个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导致他们出现了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不如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情况。

因上述英语课程设置和内容与本专业未来从事的职业联系不够密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的更多的只是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未来目标情景中,灵活自如地进行交流活动所需具备的专业外语水平。所以,汉语国际教育英语课程设置应当进行改革,应着重解决“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何培养有效地沟通和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2 专门用途英语(ESP)和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

2.1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界定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如法律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外从事ESP研究的知名学者Hutchinson和Waters在其ESP著作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把ESP分成了学术英语(EAP)和行业英语(EOP),前者主要是学习学术技能,后者是为职业目的。Strevens最早阐述了ESP的四个主要特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内容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相关;语言适合这些专业和职业的句法、词汇和语篇;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同时他还提出了两个可变特点:ESP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如阅读技能、口语交际技能等;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如交际法等。

2.2 以内容依托的英语(CBI)的界定

从广义上讲,CBI既包涵一定的哲学思想,语言与内容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也是一个方法体系,语言与内容的结合可能带来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通过某种程度的结合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也作为语言教学领域的新概念,带来整个教育体制的变革。狭义的CBI仍属语言教学范畴,但是由于专业内容的引入,使得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双重甚至多重功效。即传播语言知识,强化专业功能,改善学习策略等。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构建

3.1 增设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后备教师,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实用型专门人才。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能简单地等于“外语+汉语”,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性,即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外语,来解释一些汉语问题。可以说,英语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实效性,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内容为依托、专门用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的增设势在必行。我们知道,一切教学活动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要对学习者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target need analysis)。只有清楚地认识学习者未来将要面对的语言应用情景,才能准确有效地确立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组织开展教学工作。除了指导教学活动以外,目标需求分析还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学习动机在语言教育与学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构想

津桥学院外语系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成立于2007年,根据本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及未来职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本专业进行了大胆地改革与创新,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对外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目前,在汉语国际教育开设专业英语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且无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教材的编写将弥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材这一空缺,为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生提供较好的专业英语储备,同时提升其专业英语素养,实现在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教材应在内容依托(CBI)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指导下,以专业阅读和口头交际能力训练为主线,采用主题型(theme-related)编写思路,选材应广泛,内容涉及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方面的知识,如,英汉语言的特点、汉英语言的称呼、汉英语言的成语和俗语、饮食与语言、忌讳与委婉、奇妙的数字、色彩词和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体态语、地名的奥秘、比喻的民族差异、民俗与交际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语言知识(knowledge)教学并不足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实际的语言任务,只有切实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技能与策略,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competence),才能最终改善其语言应用表现(performance)。本教材应融专业内容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于一体,帮助学生快捷积累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知识,迅速提高读和说两种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3.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想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习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学习者则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除此以外,教学方式过于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输出训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根据语言输出假说的相关理论,语言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输入的内容,增强学习者语言应用的流利性,还能使学习者发现语言应用问题并进行改正。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革新。

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及认知语言学说的教学理念,构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有意识地加强语言输出训练,真正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TBL(task-based learning)教学法。依靠内容依托教学在方法上的灵活性,通过问题驱动、输出驱动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提升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结语

本文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即英语课程虽占很大比例,但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和内容改革势在必行。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理念,设置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构建也应同步进行。毕竟,这只是国际汉语专业英语运用与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其效果还有待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T.& 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A].In M. Tickoo(ed.)ESP: State of the Art[C].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1988:1-13.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4]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60

篇10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