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药理学研究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药理学研究进展

篇1

药物承担着防治疾病、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医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药物的发现主要集中于单一靶点的高特异性抑制剂。然而,通过大规模功能基因组研究证实,只有不到10%的单基因敲除具有治疗价值[1],而且,单一分子靶点的高特异性药物对复杂疾病通常难以获得良效,传统新药研发遵循的“单基因-单靶点-单疾病”的线性模式遇到巨大瓶颈及严峻挑战。资料显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010年仅有21种新药通过评审,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也仅批准了14个新药[2]。新药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因缺乏有效性和出现非预期的毒性所导致的新药失败率高达30%[3],使整个制药业在持续繁荣后陷入困境。中医药在诊断上注重整体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通过中药等在整体水平上的调节,治疗局部性病变和恢复整体功能平衡,获得治疗效果[4]。因此,药物的研发和机制研究亟需借鉴中医药的诊疗思路,从整体出发,“多基因-多靶点-复杂疾病”模式着眼,寻求新的研究途径。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完善,系统生物学[5]及多向药理学[6]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及药理、毒理等研究。2007年,hopkins[7-8]率先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313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项目(国中医药〔2012〕62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j50301);上海市科委项目(12401900401)通讯作者:苏式兵,e-mail:shibingsu07@163.com子设计的新学科,是建立在高通量组学数据分析、计算机虚拟计算及网络数据库检索基础上的生物信息网络构建及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策略和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策略。与传统药理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网络药理学是从系统生物学和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从改善或恢复生物网络平衡的整体观角度认识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并指导新药发现,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9]。

多数情况下,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是细胞内调控网络的异常所致,复杂性疾病是由多基因、多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紊乱而形成的疾病网络[10]。新药研发的策略应是发现如何干预疾病的病理网络,需要对多种基因及其调节蛋白的干扰才能影响疾病网络[11]。研究发现,在肿瘤、精神疾病和抗感染等治疗过程中,具有多靶点药理作用的药物比单靶点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12]。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目前,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通常可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公共数据库和公开发表的已有数据,建立特定药物作用机制网络预测模型,预测药物作用靶点,并从生物网络平衡的角度解析药物作用机制。如gu j等[13]运用虚拟筛选和网络预测技术对大黄二蒽酮a、大黄二蒽酮c、番泻苷c等几种从未报道过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进行预测并获得成功,yan j等[14]也成功利用该技术对麻黄汤新药理作用进行了预测。二是利用各种组学技术以及高内涵和高通量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分析和构建药物-靶点-疾病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进而解析所研究药物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如运用网络靶标预测中药方剂六味地黄丸适于治疗的疾病和机制[15],以及对复方丹参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16]。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技术3.1 数据的获取和验证

网络药理学研究中与实验相关的环节有两个[17]:一是基于实验结果构建网络所需基本数据的获取,二是对所建立的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实验验证,这两个环节涉及的技术均应具有高通量、可定量、灵敏、快速、简便、可靠地获取大量数据的特点。目前,网络药理学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技术除了组学(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元基因组等)技术外,主要包括高通量和高内涵技术、双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技术和分子相互作用技术。3.1.1 高通量/高内涵技术 该技术是指在保持细胞、组织或整体动物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次性检测成百上千个处理且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活细胞、组织或整体动物多个表型的作用,具有均质、多维表型检测、实时动态监测和可视化的特点。3.1.2 双高通量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指应用具有检测样品高通量、检测目标基因高通量的双高通量技术,具有对所需基础数据和网络模型进行验证的作用。fakhari等[18]在2002年提出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芯片技术,具有操作流程简单、定量结果无需后期验证、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3.1.3 分子相互作用技术 该技术是指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揭示药物作用原理,或对所构建的药物作用网络或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用来揭示药物分子与机体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包括3种技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检测技术[19]、基于生物膜层干涉的检测技术[20]、纳米液相层析-质谱分析技术[21]。这3种技术均具有高通量、高精度、无标记且实时检测的特点。3.2 网络可视化技术

该技术是指应用可视化工具,将联系表反映成一张相互联系的可视网络的过程[22]。一般分为2个阶段:①丰富网络属性,通过增添网络本身、节点及连接的属性,使节点联系表扩展为包含丰富信息的网络;②网络描述,通过丰富的特征描

述手段,使网络表现更加直观。目前,大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可视化可以通过cytoscape[23]、guess[24]、pajek[25]等专业工具来实现。3.3 网络分析技术

该技术是指采用相应技术对构建得到的网络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主要分为3类:①网络拓扑学信息计算,可以得到网络本身的统计属性,反映网络中的隐藏信息[26];②随机网络生成和比较,用来对现有网络进行可靠性验证[27];③网络分层和聚类,简化网络复杂度的重要算法,也是寻找网络潜在信息的方法[28]。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篇2

抗心肌缺血作用

血府逐瘀汤能抑制舌下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致大鼠心肌缺血时心电图ST段的抬高,降低血清中CK、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 。能升高心肌缺血动物NO含量,降低ET含量,调节心肌血管内存在的收缩平衡和自由基紊乱[2]。

对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引起兔心肌缺血模型,血府逐瘀汤能明显增强肌酸激酶、S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也能降低再灌注后血清中磷酸激酶活性,抑制ST段的抬高;影响血液流变性,降低全血高、中、低切值,血浆比浓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保护心肌组织 。通过DNA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引起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血府逐瘀汤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细胞坏死凋亡,增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 表达,抑制相关蛋白Bax和ICAM-1蛋白的表达 ,进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保护缺血心肌[3]。

改善微循环

血府逐瘀汤能明显增加正常与急性“血瘀证”小鼠耳廓微细动静脉直径,动静脉血流速度加快,线粒流、流线明显增多,进而增加毛细血管开放量。血府逐瘀汤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眼球结膜微循环指标中囊性扩张、细静脉管径,红细胞聚集积分,缺血区微血管瘤、血色、出血、微血流速度以及形态、流态,管周总积分,表明其具有改善高脂喂食饲料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球结膜微循环作用[4]。

对脑损伤的影响

血府逐瘀汤能缓解结扎左侧颈总动脉致大鼠脑缺血时行为症状的发生,减少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增强脑缺血大鼠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过氧化脂质,增加SOD活性,改善神经细胞的病变,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5]。血府逐瘀汤也能有效的阻止脑出血大鼠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同时促进血肿的吸收[6]。

对颈髓损伤的影响

以血府逐瘀汤治疗颈髓急性损伤的实验兔后,其神经元周围水肿减轻,白质肿胀减轻,微血管血栓改变,胶质细胞减少,有明显的微血管再通,细胞凋亡减少,且颈髓组织中MDA含量减少,促进脊髓水肿缓解,从而保护受伤的脊髓组织[7]。

抗缺氧作用

血府逐瘀汤对氰化钾、亚硝酸钠、异丙肾上腺素、结扎两侧颈总动脉和常压下致动物缺氧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可能与其对抗异丙肾上腺素而加快心率和降低肾上腺素的功能有关。表明其可使动物整体耗氧量减少,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和降低脑组织的耗氧作用,延长急性缺氧动物的存活时间[8]。血府逐瘀汤也可明显抑制缺氧对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并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9]。

抑瘤作用

对于接种S180瘤细胞株的BALB/C小鼠,灌服血府逐瘀汤后,能明显抑制瘤重,活化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提高荷瘤小鼠脾脏L3T4+细胞数量,升高L3T4+/Lyt-2+细胞比值,促进NK细胞活性,增加IL-2的分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10]。

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上被制成多种制剂,并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老年性室性早搏、渗出性胸膜炎、肺源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内科疾病;脑梗死、偏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脑损伤后颅内血肿、脑震荡后遗症等外科疾病;以及妇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学的研究,不仅证实了血府逐瘀汤的疗效,并探讨了其对多种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晓波,徐惠波,主编. 现代方剂药理与临床.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859~862

2 谭达全,邓冰湘,周祖贻,等. 血府逐瘀汤对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湖南中医杂志. 2005,21(4):78-79

3 邓冰湘,谭达全,张秋雁,等. 血府逐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2(8):3~5

4 罗尧岳,周小青,刘新华,等.血府逐瘀汤,二陈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13(6):35~36

5 马月香,方鸿,窦迎春.血府逐瘀汤对大白鼠脑缺血模型的影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25(4):305~306

6 包太成,梁清华,彭梅,等. 血府逐瘀汤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中国临床康复. 2005,9(9):118~119

7 刘汝专,潘汉升,唐晓菊,等.血府逐瘀汤对兔颈髓急性损伤减压术后神经元及血管灌注的干预效果.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19):53~55

8 王茂盛,高治平. 血府逐瘀汤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2):1~2

篇3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类;三萜皂类;药理研究

金银花即忍冬花,为中医常用药,具有清热解毒、凉风散热的功能。其名始见于《本草纲目》忍冬条下。忍冬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主治寒热身肿。陶弘景曰:“处处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李时珍谓:“忍冬在处有之,附树延蔓,黄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薛荔而青,有毛。三四月开花,长寸许,一蒂两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项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又谓:“茎叶及花,功用皆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金银花的药用部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宋代以前独用茎叶,明代则茎、叶、花同等入药,此后强调以花为主,其茎叶成为同一植物的另外一种药物,即忍冬藤。忍冬藤具清热解毒、通经活络的作用。金银花植物来源复杂,在中国分布广泛。药典规定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japonica Thumb.、红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银花L.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初开的花。经近代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金银花对于多种病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对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认识和新的药效功能的开发。

1 质量控制研究

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为主,药典规定绿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1.5 %。但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极不稳定,易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据郑欣荣[1]报道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生物、生态因素的影响:A植物体内各器官在其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化学成分含量也会发生变化。忍冬花中部从幼蕾到盛开5个不同发育阶段绿原酸含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时期采收到的花蕾中总绿原酸含量可相差50 %。第一茬花干蕾绿原酸含量最高,第四茬花次之,第二、三茬花较低。可以看出,药材合理采收,对提高药材产量和保证质量稳定具有重要意义。B生存环境对忍冬体内绿原酸动态积累同样有着重要影响。生长在阳坡的忍冬叶、花蕾、茎和叶花混品中的绿原酸含量均高于阴坡的同类样品。而不同产地的金银花由于生长环境的生态条件不同,其绿原酸的含量也不同。不同物种来源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差异则更加显著,含量最高和最低的物种间差异达十几倍。

(2)提取方法的影响:用传统工艺法如水煮法、乙醇回流法、渗漉法等对金银花中绿原酸进行提取,绿原酸得率都较低。而经纤维素酶提取工艺处理后,能显著提高金银花提取物得率和绿原酸得率。

(3)加工炮制方法的影响: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可直接影响金银花中绿原酸等成分的含量。如蒸晒品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含量比生晒品高,而黄酮和挥发油含量低于生晒品,阴干法含绿原酸最高,硫磺熏晒法次之,晒干法含量最低。烘制品与生品相比,钙、铁、镁离子煎出量增高,锌、钠离子煎出量降低;绿原酸、总糖、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炭品中绿原酸含量仅为生品的1/10,鞣质含量为生品的1/2。

2 化学成分

金银花化学成分研究表明,其富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三萜皂苷类等。

2.1 挥发油

挥发油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通过气质联用分离出芳樟醇、双花醇、辛醇、棕榈酸、二氢香苇醇、十八碳二烯酸乙酯[2]、二十四碳酸甲酯[3]、棕榈酸乙酯、香芦醇、肉豆蔻酸 [4]、棕榈酸乙酯、1,1’―联二环己烷[5]等成分。金银花的干花与鲜花成分差异较大。鲜花挥发油成分以芳香醇为主,含量高达14 %以上,其他成分多为低沸点不饱和萜烯类成分,而干花挥发油成分以棕榈酸为主,一般占挥发油的26 %以上,芳香醇含量仅在0.30 %以下。可能由于芳樟醇是低沸点化合物,在干燥加工过程中损失造成。

2.2 黄酮类化合物

1949年中冲太七郎首先从金银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6],1961年他又分离出忍冬苷[7]。1995年高玉敏[8]首次从金银花中分离出4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为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丝桃苷。1996年黄丽瑛等[9]首次分离出Corybosin和5-基-3,4,7-三甲基黄酮。

2.3 有机酸类

绿原酸类化合物是金银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绿原酸和异绿原酸[10-11],其中异绿原酸为一种混合物,它的异构造有7种,分别为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 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其他有机酸还有咖啡酸及棕榈酸[12]。

2.4 三萜皂苷类

1990年陈敏等[13]从金银花中分离出一个新的含有6个糖基的三萜皂苷。1993年茅青等[14]也分离得到3个三萜皂苷,1994年陈敏等[13]又分离出2个新的双咖啡酸酰奎尼酸酯化合物。娄红祥等[15]分离出3个三萜皂苷类,分别为3-O-α-L-rhamno py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nosyl hederagenin 28-O-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3-O-α-L-arabinopy ranosyl hedragenin 28-O-α-L-rh amnopy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and 3-O-α-L-rhamnopy 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syl hederagenin 28-O-α-L-rhamnopy 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2.5 无机元素

金银花含微量元素共15种,分别为Fe、Mn、Cu、Zn、Ti、Sr、Mo、Ba、Ni、Gr、Pb、V、Co、Li、Ca[16]。

2.6 其他

忍冬花蕾中还含有肌醇(inosit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7]。另外邢俊波等[17]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并首次从该植物花蕾中发现皮素、忍冬苷、齐墩果酸和胡萝卜苷。

3 药理研究

3.1 抑菌、抗病毒作用

口腔病原微生物体外抑菌实验表明,金银花水提液对引起龋病的变形链球菌、放射黏杆菌及引起牙周病的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炎杆菌及伴放线嗜血菌均显示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在6.25 mg/mL情况下其抑菌为87.5 %[18]。水浸液比干剂作用强,高压消毒实效。金银花具有细胞外抑制Coxsackieβ3病毒及ECHO19型病毒的作用,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病及其他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药依据[19]。金银花与连翘或青霉素合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可能抑制了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绿原酸、异绿原酸及木犀草素可能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金银花空腹口服或静脉注射可明显降低绿脓杆菌内毒素所致小鼠及兔的中毒和死亡,表明有清热解毒功效。

3.2 解热、抗炎作用

金银花水煎液、口服液及注射液对鹿角菜胶、三连菌苗致热有不同程度的退热作用,对蛋青、鹿角菜胶、二甲苯所致水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明显提高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巨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为临床将金银花作为清热解毒治疗感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推测提供了有力依据。金银花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但黄褐毛忍冬总皂苷Ful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20]。

3.3 利胆、保肝作用

金银花所含多种绿原酸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可增进大鼠胆汁分泌[11]。黄褐毛忍冬总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和无患子皂苷B有显著保肝作用[21]。

3.4 止血作用

金银花蕊水煎液、混悬液具有显著的止血作用,且悬液的作用强于水煎液,绿原酸、咖啡酸为其主要止血成分。金银花能显著降低多种模型小鼠血清胆固醇(TC)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保护胰腺β细胞及弱降糖作用[22]。

3.5 抗生育作用

袁毅君等[23]报道了金银花抗生育作用,结果表明:金银花经乙醇提取后之水煎浸膏对小鼠、狗、猴等多种动物有明显的终止妊娠作用,尤其对小鼠、狗有显著的抗早孕作用,并观察了金银花提取物对妊娠小、大鼠不同孕期的影响,探讨了其抗早孕作用的机理。

3.6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金银花具有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豚鼠T细胞α-醋酸萘酯酶(ANAE)百分率,降低中性粒细胞(PMN)体外分泌功能,恢复巨噬细胞功能,调理淋巴细胞功能,显著增加IL2的产生等作用[24]。

3.7 毒副作用

绿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但口服无此反应,因绿原酸可被小肠分泌物转化成无致敏活性的物质。另有实验证明金银花有溶血作用。

4 讨论

金银花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包括有忍冬、华南忍冬、菰腺忍冬、水忍冬(毛花柱忍冬)的花蕾。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白果醇,还含挥发油其成分有芳樟醇、苯甲醇。金银花煎剂及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杆菌、脑膜炎双球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等多种阳性和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为了提高金银花的质量及其药理作用,应从金银花药材原种物的生物、生态学入手,特别要注重花芽分化规律、绿原酸在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积累规律、绿原酸在花各部分的分布规律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金银花药材中绿原酸含量受物种、生态环境、栽培措施、物候期、采收、加工、贮藏及炮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在金银花药材生产全过程开展质量监控,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金银花药理作用多样,化学成分复杂,深入研究金银花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构造关系,对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金银花主要以绿原酸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技术等对其质量进行控制,但绿原酸并不代表金银花,且不是金银花所专属,还需许多技术进行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郑欣荣.浅谈金银花的鉴别与质量控制[J].山西中医,2004,20(4):50.

[2]张玲,彭广芳,钟方晓,等. 山东金银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J].时珍国药研究,1996,7(2):89-91.

[3]张玲,彭广芳,林慧彬,等.山东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11):651.

[4]张玲,彭广芳,于宗渊.山东金银花主流品种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4,25(3):184.

[5]吉力,潘炳兴,徐植灵.忍冬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1):680.

[6]中冲太七郎.金银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药学杂志,1949,69:320.

[7]中冲太七郎.霍金银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药学杂志,1961,81:558.

[8]高玉敏.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5,26(11):568.

[9]黄丽瑛,吕植桢,李继彪,等.中药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6,27(11):645.

[10]刘祥兰,刘芳,张英,等.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工艺的比较和优化研究[J].中成药,2000,22(6):402.

[11]王天志,李永梅.金银花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00,15(4):292-298.

[1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2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736.

[13]陈敏,吴威巍,沈国强,等.灰毡毛忍冬化学成分研究 灰毡毛忍冬素F和G的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8):617-620.

篇4

【关键词】:藏药棘豆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4;R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属植物属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约有350多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寒带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区。我国棘豆属植物约有150余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地1。棘豆属植物中有许多种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给畜牧业造成极大损失,但本属植物具有明显的药理活性,在民间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藏药中被广泛使用。藏药棘豆(称“莪达夏”)是我国青藏高原常用的药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为豆科植物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轮叶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为药材使用。镰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滩、沙地、沟谷、山坡、灌木林、草甸,产于、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轮叶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滩,主要产于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和前苏联(中亚)亦有;小叶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滩、砾石地,产于、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尔地区、蒙古、前苏联(东西伯利亚)亦有2~5。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肿痛、外敷治疮疖肿痛。藏医记载其有毒,因而受到关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镰形棘豆、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

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自1929年由Couch从O.lambertii(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得到生物碱类成分起,经过化学工作者长期艰苦的工作,已从二十余中棘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10多种化学成分,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三萜皂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还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机脂肪酸、醇、醛、烷类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郑尚珍等用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从检出化合物类别看,绝大部分为醇、酯、酮、酸类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种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组分有16种,占精油总含量的70.84%7。

1.1 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为镰形棘豆的主要化学成分。确生等从镰形棘豆中分离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个黄酮醇苷元与糖基形成的黄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单体黄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镰形棘豆中黄酮类化合物C3′.4′-OH及C3-OH与其消炎、解热的活性相关。此外镰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与黄酮类化合物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有关8。

1.2 生物碱类 镰形棘豆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确生等从镰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到野决明碱thermopsine、臭豆碱anagyrine、鹰爪豆碱sparteine、白羽扇豆碱1upanine、棘豆碱Aoxytropine A和棘豆碱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镰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类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萝卜苷;而羽扇豆醇是从镰形棘豆中分离的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确生等应用GC-MS技术对镰形棘豆中油脂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3%8。

2 药理毒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镰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药理作用,轮叶棘豆、小叶棘豆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尚未见报道。

2.1 抗炎作用 从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中分离出鼠李柠檬素和一未经鉴定地棕色粉末,这两种成分为治疗慢性气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烫伤性早期渗出反应,抑制蛋清性“关节炎”的肿胀5,9;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能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本身无皮质激素样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3。魏群等对镰形棘豆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将镰形棘豆中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进行试验,将大鼠ip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0.3g/kg,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及肾上腺静脉血内游离类固醇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01,而肾上腺内抗坏血酸量则明显下降P<0.001,说明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既能促进大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又能将其大量地释放到血液中去。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间接的达到镰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该研究还通过该植物总黄酮苷元提取物对去肾上腺和去垂体大鼠循环血浆中皮酮水平的影响实验发现,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它不能使去肾上腺大鼠血液皮质酮的浓度升高,对去肾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亦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药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脑正中隆起,药理效应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善体内应激状态来实现抗炎作用8,10。

2.2 祛痰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关。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维持2~3小时,腹腔给药的作用优于口服给药8,10。

2.3 平喘作用 镰形棘豆有较弱的平喘作用8,10。总黄酮苷元在离体豚鼠气管上有抗组胺的作用。在离体豚鼠空肠上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5,9。

2.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能增加离体心脏冠脉的灌流量,对心缩力产生抑制作用。对在体心脏可产生心缩短暂加强或抑制减弱的作用。血压呈一过性降低,尔后恢复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体内过程 口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1小时后约有一半药物自胃肠道消失。离体试验表明胃、肠、肝、肾对药物有降解作用。药物吸收后以肾内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脑和肝脏。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肠道和肝脏,对脑也有一定的影响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达剧毒或接近剧毒级标准。对本属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蓝花棘豆O.coerulea、鳞萼棘豆

(O.squammlosa)、刺叶柄棘豆(O.aciphlla)、线棘豆(O.filiormis)、东北棘豆(O.manshurica)可饲用外;不少种类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发状棘豆(O.pilsoa)、急弯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镰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绢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国内外学者对棘豆属植物毒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棘豆的种和变种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样,但基本的有毒成分为疯草毒素,多数学者认为疯草毒素属生物碱。按其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两类: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苦马豆素和氧化氮苦马豆素,使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碱为臭豆碱、黄华碱、N-甲基野靛碱和鹰爪豆碱等,对实验动物中枢神经产生抑制、呼吸抑制或兴奋、致幻、流产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华本草藏药卷等书在藏药棘豆的性味中明确指出其苦、寒、有毒。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肠粘膜水肿,充血,上皮细胞脱落,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枯否氏细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可能有升高。心电图可能出现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齐。服药初期,动物不食,腹泻,以后症状自行消失5,9。轮叶棘豆、小叶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未见报道。

3 临床应用

藏药棘豆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等功能。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咽喉肿痛、大小便秘结症、炭疽,外敷治疗疮疖肿痛。目前单味药用于临床甚少,均以复方入药,疗效较好。目前就镰形棘豆临床应用的报道较为多见,轮叶棘豆、小叶棘豆未见报道。

3.1 流行性感冒 四味藏木香汤散2~3g,用凉水(约300ml)煎煮3~5分钟,滤除药渣,凉温药汁后用其汤冲服十二味翼首散(镰形棘豆50g)0.5g,每日早晚各1次饭后服用,服完后发汗15分钟。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总有效率为98.1%18。在流感丸中作为臣药的镰形棘豆,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头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症,效果良好。

3.2 上呼吸道疾病 六味镰形棘豆散(镰形棘豆、川木香、土木香、草莓、绢毛苣、巴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上呼吸道疾病。口服,每日1~2次,每次2.5g,饭后服。洪连、翼首草、矮紫堇、秦艽、垂头菊、镰形棘豆、半荷包紫堇以上七味制成散剂,每日2次,每次5分,饭后服,用于治疗咽喉热5。以莪达夏、诃子(去核)、藏木香、大株红景天、无茎荠、草乌、安息香、短管兔耳草、翼首草配方共研细粉,治疗疠病、咽喉肿痛、肺热咳喘。赵永吉用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治疗慢性气管炎且痰量多者共314例男性104例,女性210例,病程在10年左右。治疗组口服总黄酮苷元片,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必消痰,每次16mg,每日3次,疗程30d。观察结果表明,祛痰效果治疗组为91.77%,对照组为64.86%,两组差异显著P<0.01;祛痰起效时间治疗组为4.43d,对照组为6.22d,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故镰形棘豆总黄酮苷元片无论是从祛痰效果上还是祛痰起效时间上都有速效祛痰的功效,特别是对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临床控制症状效果好8。

3.3 急性胃痛寒证 王挺用产自川藏高原的藏药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动植物组方的湿敷膏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取得较好疗效19。

3.4 关节肿痛 辛措吉用秀巴夏琼俄保(镰形棘豆、亚大黄、铁棒锤、诃子、麝香等组方)散方30g加入凡士林或适量药粉,加温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4%20。

3.5 其他 青鹏膏剂是以镰形棘豆为君药制成的复方外用膏剂。具有止痛消肿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痛风、湿痹、“冈巴”、“黄水”病等引起的肿痛发烧、温疠发烧、疱疹等8。以莪达夏、铁棒锤、安息香、藏菖蒲、渣训膏等量配方,再加入少许麝香粉,内服清热解毒,愈疮生肌;调酥油或青油,涂抹患处,治疫疽病、疮疖痈肿、疮疡久溃不愈及外伤出血。镰形棘豆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在九味青鹏散、达斯玛保丸、二十九味羌活散、十八味欧曲丸中都用作配伍,治疗痢疾、白喉、流感、肺炎,疱疹等病症。

3.6 不良反应 就所查阅藏药棘豆的相关文献中,对其不良反应仅有零星报道。张武等报道奇正消痛贴膏(由独一味、水柏枝、莪达夏、水牛角等中药组成)引起皮肤过敏反应21。

4 结语

棘豆属药用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虽然棘豆属植物有许多种有毒性,对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但现代研究也证实这些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藏医认为棘豆能清热解毒、生肌愈疮、涩脉止血、通便;用于治疗疫疠,中毒病,黄水病,便秘,炭疽;外敷治疮疖肿痛。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治疗流行性感冒、关节肿痛、慢性气管炎等功效。目前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种植物上,而对民间多用的一些种(如小叶棘豆、轮叶棘豆等)未见或仅有零星报道。这对我国藏药资源的开发十分不利,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加强对棘豆属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马颜梅,周文明,杨新娟.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2):167~170.

2蔡建英.藏药“达夏”防治感冒的介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8,34:27.

3刘斌.中国棘豆属药用植物及其现代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7,16(2):15~18.

4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主编.中国藏药(第一卷).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5~120.

5自治区藏医院药物研究所.中华本草藏药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7郑尚珍,确生,许先放,沈序维.GC-MS联用法测定镰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51.

8姜华,胡君茹,刘霞.镰形棘豆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6,37(2):314~315.

9陶诗清,吴先琪,胡伯林.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的含量测定.中草药,1980,11(11):493.

10魏群,贺幼平,李经才.镰形棘豆总黄酮甙元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药理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79,59(11):677~679.

11席琳乔,马丽萍.草地毒草棘豆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草原与草坪,季刊,2003,(3):19.

12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75~79.

13Kinghorn A D.Alkaloids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nesVo12,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York,1981105.

14Molyneux R J et al.Loco intoxicationindolizidine alkaloids of spotted Lowcoweed.Science,1982,216,190.

15Abutalybov M G et al. Seleniumcontent in some bean plants of Azerbaidzhan.Selen Biol.,Mater.Nauchn.Konf.,2nd 1975pub1976.2140,159.

16Blinova K F ec al. Species of Oxytropis DC.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their flavonoid composition. Rastit. Resin.,1986, 22 2266.

17纪亚君,王柳英.青海草地棘豆属有毒植物的研究概况,四川草原,2004,(8):10~12.

18才让吉.藏药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汤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5(3)13.

19王挺.奇正消痛贴敷贴中脘穴治疗急性胃痛寒证的临床观察.中医外治杂志,1998,7(3):21.

20辛措吉.藏医药浴配外用药治疗关节肿痛.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3):33.

篇5

【关键词】杜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056-06

The Research Review of th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ZHANG ShuainanLI Xuzhao*

Pharmacy Schoolof Guiy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550025,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ompon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EO). In modern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in vivo and in vitro, Eucommia ulmoides has showed treatment effect on hypertension, hyperglycemia, diabetes, obesity, osteoporosis, Alzheimer's disease, aging, and sexual dysfunction and so on. There are 70 components have been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EO bark, including 27 lignans, 6 iridoids, 13 phenolics, 6 steroids, 3 terpenoids, 8 flavonoids and 7 other compounds. However, the potential activities and 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and mechanism are not been clarified and need to be developed and screened by system biology and system toxicology research method.

Keywords: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Compound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是杜仲科杜仲俣嗄晟落叶乔木,其药材是杜仲树的干燥树皮。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妊娠漏血、胎动不安[1]。杜仲单独用药或组方用药能够治疗阳痿、遗精、、健忘、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膝盖痛、肾脏缺乏性疼痛、骨折和关节疾病等。药理学研究发现,杜仲化学成分对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症、阿尔兹海默症、衰老和低下等均有药理活性[2]。现将杜仲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综述如下。

1杜仲的化学成分

目前相关研究已从杜仲中分离得到了70种化合物,包括27种木质素、6种环烯醚萜、13种酚类、9种甾体和萜类、8种黄酮和7种其他化合物。见表1。

11木脂素类木脂素及其衍生物是杜仲的主要成分。据统计,从杜仲中已分离出27种木脂素,包括双环氧木脂素(1-15)、单环氧木脂素(16-20)、新木脂素(21-25)、倍半木脂素(26-27)。

12环烯醚萜类杜仲的另一种主要成分是环烯醚萜类。目前已有6种环烯醚萜类成分从杜仲中提取并鉴定出来。在这些化学成分中京尼平苷酸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已经证实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2-7]。

13酚类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炎和抗癌活性。据统计,从杜仲中已分离并鉴定出13种酚类成分(34-46)。在这些成分中,绿原酸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2],也是评价杜仲提取物和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14甾体和萜类在杜仲中仅发现并纯化了9种甾体(47-52)和萜类(53-55)。目前,在杜仲中已分离出β-谷甾醇、胡萝卜苷、杜仲丙烯醇、betalin、白桦脂酸、杜仲二醇、地黄酸C、1, 4α, 5, 7α-tetrahydro-7-hydroxymethylcyclopenta [c] pyran-4-carboxylic methyl ester[8]。

15黄酮类黄酮类成分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的次生代谢产物。目前,从杜仲中已经提鉴定出了山槲皮素、芦丁、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 3-O-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异槲皮素等。

16其他成分杜仲中还含有多糖、氨基酸、脂肪酸、Cutta-percha、微量元素等。如杜仲多糖A和杜仲多糖B,Ethylglucopyranoside、noetaeosanoic acid、tetraeosanoie-2, 3-dihydroxy-propylester、(αR)-α-O-β-D-glucopyranosyl-4,2′,4′-trihydroxy-dihydrochalcone、4,2′,4′-trihy-droxychalcone、(αR)-α,4,2′,4′-tetrahydroxy-dihydrochalcone[9-12]

2药理作用

杜仲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阳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关节炎、阿尔茨海默病等。

21抗高血压通过体内和体外药理实验发现,杜仲中的木脂素和提取物具有抗高血压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cAMP、钙离子内流、调控NO含量、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舒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来产生降压作用。杜仲中槲皮素、芦丁、山柰酚等化学成分作用于 C3、BDKR B2、CA1 疾病靶点可产生对高血压的治疗、调节、预防作用。通过构建整体网络,发现杜仲抗高血压的3条主要途径是通过抑制血管重塑过程改善高血压的恶化病情、影响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多态性遗传基因的活性、抑制碳酸酐酶活性维持机体渗透压[36]。槲皮素是杜仲中主要的降压成分。槲皮素根据浓度高低的不同,其降压机制也不同。在低浓度时,槲皮素的舒张血管作用具有内皮依赖性,通过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从而舒张血管;在高浓度时,槲皮素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2+通道等途径舒张血管。罗丽芳等[37]研究发现,杜仲木脂素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血浆中肾上腺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水平,快速松弛肠系膜动脉,从而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小鼠的血压。

22降血脂杜仲中绿原酸是降血脂的主要成分。王建辉等[39]发现杜仲绿原酸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动脉硬化指数和冠心指数,肝脏TC、TG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MDA下调、抗氧化酶活性增加。

23抗糖尿病研究发现杜仲多糖对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刘国荣等[40]发现,杜仲多糖能有效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相对于模型组,杜仲多糖组的血糖明显降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明显增高,MDA和NO降低,SOD和NOS升高。金玲[41]研究发现,杜仲中的提取物能够显著地增加脂肪细胞中葡萄糖的转运情况和消耗情况,在脂肪细胞的作用过程中有很强的降糖作用。

24抗骨质疏松杜仲可以防治大鼠去势和维甲酸引起的骨质疏松症[42]。杜仲总黄酮可以促进骨钙素、骨保护素mRNA和护骨素蛋白的表达、但不能显著地促进成骨细胞合成I型胶原蛋白[43-45]。杜仲木脂素能显著促进大鼠原代成骨细胞骨细胞素的表达,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的表达,从而调节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46]。

25抗炎和抗菌杜仲皮提取物具有抑制COX-2(IC50=992μg/mL)的作用。杜仲提取物(01和05mg/mL)可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大鼠的胸腺巨噬细胞中TNF-α、IL-6、COX-2、PGE和NO的表达[47]。杜仲的95%乙醇提取物(01mg/mL和1mg/mL)具有抗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烟曲霉菌)的作用[48]。

26神经保护杜仲提取物具有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潜在治疗作用,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症。杜仲水提物对Aβ(25-35)诱导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小鼠有神经保护作用。在体内实验中,杜仲水提物可以改善记忆缺陷小鼠在Y迷宫中的行为和避暗实验中的分步延时时间。另外,杜仲水提物减少了认知缺陷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逃避潜伏期。杜仲水提物(20mg/kg)具有明显抑制海马区和前额叶中AChE的活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49]。

27抗氧化杜仲水提物具有降低对细胞的氧化损伤和增加细胞存活率的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杜仲水提物具有明显降低H2O2诱导的MC3T3E1细胞中caspases 3、6、7和9的表达。实验表明,杜仲水提取物对多种细胞具有抗氧化保护作用[50]。在Ⅱ型糖尿病中,杜仲水提物体现出了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可增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降低红细胞、肝、肾中过氧化氢和脂类过氧化物的含量[51]。

28其他药理作用有研究对糖尿病大鼠进行连续四周灌胃杜仲提取物(剂量400mg/kg)后发现,中nNOS表达明显增加,功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善[52]。在体外实验中发现,用70%的杜仲乙醇提取物(浓度150μg/mL)孵育人早幼粒淋巴HL-60细胞系24h后,可通过增强caspase-3的活性导致其死亡[53]。通过Bacille-Calmette-Guerin和脂多糖对小鼠进行免疫性肝损伤后,采用杜仲乙醇提取物(4095、8190、16380mg/kg)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10d。发现其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中ALT和AST的水平,并且提高了SOD和GSH的活性[54]。杜仲多糖口服剂量50、100、200mg/kg,可以使环磷酰胺导致的体重、胸腺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细胞指数下降速度减慢。杜仲多糖可以提高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胸腺指数和增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55,56]。杜仲多糖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M家兔 SOD 活性降低、MDA 的量增高明显,说明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比较强烈,细胞膜、线粒体膜和磷脂膜等受到严重损伤,器宫损害程度较重,而杜仲多糖有抗氧化及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活化作用,增强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57]。

3小结与展望

杜仲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具有抗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症、阿尔兹海默症、衰老和低下等多种药理作用[1]。杜仲的化学成分中,已发现了70种化合物,包括27种木质素、6种环烯醚萜、13种酚类、9种甾体和萜类、8种黄酮和7种其他化合物。但是,目前的药理作用研究大部分是基于杜仲提取物,其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其具有的潜在活性和潜在毒性的成分尚未明晰,今后仍需通过系统生物学和系统毒理学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筛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5.

[2]He XR, Wang JH, Li MX,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Ethnopharmacology,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of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4(151):78-92.

[3]Li Y, Sato T, Metori K, et al. The promoting effects of geniposidic acid and aucubin in Eucommia ulmoides Oliv. leaves on collagen synthesis [J]. Biol. Pharm. Bull, 1998(21):1306-1310.

[4]Bermejo BP. Effects of some iridoids from plant origin on arachidonic acid metabolism in cellular systems [J]. Planta Med, 2000(66):324-328.

[5]Takeshi D, Sanei N, Yoshihisa N.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ucommia and Siberian ginseng [J]. Acta Pharmacol. Sin, 2001(22):1057-1070.

[6]Ho JN, Lee YH, Lee YD,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aucubin isolated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gainst UVB-induce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production in human skin fibroblasts [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2005(69):2227-2231.

[7]Hirata T, Kobayashi T, Wada A, et al. Anti-obesity compounds in green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ioorg [J]. Med. Chem. Lett, 2011(21):1786-1791.

[8]Hua HM, Yin HQ, Li BQ, et al. Study on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J]. Mol. Plant Breed, 2003(1):801-803.

[9]Tomoda M, Gonda R, Shimizu N. A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barks of Eucommia ulmoides [J]. Phytochemistry, 1990(29):3091-3094.

[10]Cheng J, Zhao YY, Cui YX, et al. Studies on flavonoids from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China J. Chin. Mater. Med, 2000(25):284-286.

[11]Sun YR, Zong JX, Wu SG.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J. Chin. Med. Mater, 2004(27):33-35.

[12]Yao LN. 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D]. TianJin University, 2010.

[13]Deyama T.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I. Isolation of(+)-Medioresinol di-O-β-D-glucopyraLnoside [J]. Chem. Pharm. Bull, 1983(31):2993-2997.

[14]Deyama T, Ikawa T, Nishibe S.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II. 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three new lignan glycosides [J]. Chem. Pharm. Bull, 1985(33):3651-3657.

[15]Deyama T, Ikawa T, Kitagawa S, et al. 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V. Isolation of dihydroxy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isomer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J]. Chem. Pharm. Bull, 1987(35):1785-1789.

[16]Shi SY, Peng MJ, Zhang YP, et al. Combination of preparative HPLC and HSCCC methods to separate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ark guided by ultrafiltration-based ligand screening [J]. Anal. Bioanal. Chem, 2013(405):4213-4223.

[17]Sih CJ, Ravikumar PR, Huang FC, et al, Whitelock H.(+)-Pinor esinol di-O-β-D-glucopyranoside was reported to be the majior antihypertensive principle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J. Am. Chem, 1976, Soc. 98:5412-5413.

[34]Gonda R, Masashi T, Noriko S,et al.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having activity o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from the bark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Chem. Pharm. Bull.,1990(38):1966-1969.

[35]Tomoda M, Gonda R, Shimizu N. A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activating glycan from the barks of Eucommia ulmoides [J]. Phytochemistry, 1990(29):3091-3094.

[36]~小彤, 张百霞, 王慧慧, 等.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杜仲抗高血压作用机制研究 [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718-3722.

[37]罗丽芳, 吴卫华, 欧阳冬生, 等. 杜仲的降压成分及降压机制 [J]. 中草药, 2006, 37( 1) :150-152.

[38]Li Y, Metori K, Koike K,et al. Improvement in the turnover rate of the stratumcorneum in false aged model rats by the administration rats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geniposidic acid in Eucommia ulmoides Oliver Leafy[J].Biol Pharm Bull.,1999, 22(6):582-585.

[39]王建辉, 刘永乐, 李赤翎, 等. 杜仲绿原酸对高脂模型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 [J]. 食品工业科技,2012, 33(15):360-362, 375.

[40]刘国荣, 邱立朋, 周延萌, 等. 杜仲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31(9):659-661.

[41]金玲. 杜仲提取物对脂肪细胞糖代谢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6(9):3512-3513.

[42]潘亚磊, 翟远坤, 牛银波, 等. 杜仲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3, 30(7):6-9.

[43]李三华, 何志全, 陈全利, 等. 杜仲总黄酮对成骨细胞增殖及I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J].西北药学杂志, 2011, 26(4):272-274.

[44]李三华, 刘坤祥, 莫宁萍,等. RT-PCR法检测杜仲总黄酮对大鼠成骨细胞骨钙素表达的影响 [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3):223-225.

[45]李三华, 陈全利, 何志全, 等. 杜仲总黄酮对大鼠成骨细胞护骨素表达的影响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5):15279-15280, 15282.

[46]张蓉.杜仲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机理研究 [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2008.

[47]Kim MC, Kim DS, Kim SJ, et al. Eucommiae cortex inhibits TNF-α and IL-6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caspase-1 in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J]. Am. J. Chin. Med, 2012(40):135-149.

[48]Zhang L, Ravipati AS, Koyyalamudi SR, et al. Anti-fungal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thanol extracts of selec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J]. Asian Pacific J. Trop. Med, 2013(7):673-681.

[49]Kwon SH, Kim MJ, Ma SX,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bark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 in SH-SY5Y cells [J]. J. Ethnopharmacol, 2012, 13(142):337-345.

[50]Lin J, Fan YJ, Mehl C,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antagonizes H2O2-induced rat osteoblastic MC3T3-E1 apoptosis by inhibiting expressions of caspases 3, 6, 7, and 9 [J]. J. Zhejiang Univ. Sci, 2011(12):47-54.

[51]Park SA, Choi MS, Jung UJ, et al. Eucommia ulmoides Oliv. leaf extract increases endogenous antioxidant activity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J]. J. Med. Food, 2006(9):474-479.

[52]Zhang WH, Li G, Dong HS, et al. The effec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on catching action of diabetic rats and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penile tissues [J]. Nat. J. Androl, 2006(12): 466-469.

[53]Nishida S, Kikuichi S, Yoshioka S, et al.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HL-60 cells treated with medicinal herbs [J]. Am. J. Chin. Med, 2003(1):551-562.

[54]Gao YH, Shi XL, Wang M,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alcohol extract and the water extract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 on immunological liver-injury [J]. J. North China Coal Med. Univ, 2011(13):141-143.

[55]Xin XM, Feng L, Wang H, et al. Study advancement about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J]. Med. Recapitulate , 2007(13):1507-1509.

篇6

【摘要】

目的介绍藏药花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组织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状况。方法参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功效。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已经成功,而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结论进一步从该属植物中筛选抗肝炎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以及研究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花锚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花锚属植物全球约有八十余种,分布在北半球及南美,其中已进行有关植化研究的只有4 种:Halenia corniculata,H.elliptica,H. campanulata和H.asclepiadea。我国有该属植物两种,为花锚H. corniculata和椭圆叶花锚H.ellipitica D.Don[1,2]。椭圆叶花锚(又名黑及草;藏语称“去合斗拉果玛”;蒙名为希赫日-地格达),是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2],为龙胆科Gentianaceae 花锚属Halenia Borkh 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生于海拔2 500 ~4 400 m 的林下或草原[3]。它性味苦寒,全草入药,为藏蒙药系统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现代医学验证其对治疗肝炎有疗效。以花锚为主药材研制、开发的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成品藏药,具有疗效稳定,效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由于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为了扩大花锚资源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其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分离到的化学成分、有效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和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该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花锚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类、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以及一些生物碱类化合物等。

1.1 (口山)酮及(口山)酮苷孙洪发等[4]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五种(口山)酮成分,分别为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7 -三甲氧基(口山)酮,1,2 -二羟基-3,4,5 -三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和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

孙洪发等[5]又从椭圆叶花锚中得到3种(口山)酮苷成分,分别为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其中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花锚苷)和1 -o -[β-D -木吡喃糖-(1 -6) -β-D -葡萄吡喃糖[ -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去甲氧基花锚苷)为该属植物抗肝炎的两种有效成分。

张德等[6]采用元素分析(EA )、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 )、差示扫描量热(DSC) 等分析方法首次从藏药花锚中分离得到两种针状结晶化合物, 分别为1 -羟基-3, 7, 8 -三甲氧基(口山)酮(1 -hydroxy -3, 7, 8 -trimethoxyxanthone) 和1, 7 -二羟基-3, 8 -二甲氧基((口山))酮(1, 7 -dihydroxy -3, 8 -dimethoxyxanthone)。

高洁等[7]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分别为1,7 -二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7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1,7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5 -二羟基-2,3 -二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5 -三甲氧基(口山)酮,1 -羟基-2,3,4,5 -四甲氧基(口山)酮和1 -羟基-2,3,5,7 -四甲氧基(口山)酮。

1.2 其它成分Rodrigaez 等[8]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的黄酮类葡萄糖苷;高光跃等[9]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测出含有獐牙菜苦苷和当药苷;Dhasmana 等[10]从椭圆叶花锚全草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和谷甾醇葡萄糖苷;Rodrigaez 等[11]从花锚中分离得到了一种二糖酯裂环烯醚萜。

2 药理活性

花锚为藏蒙药中治疗肝胆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藏民族地区,目前对花锚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保肝降酶作用张经明等[12]采用花锚煎剂(含花锚苷)对CCl4 造成的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表明,花锚苷可明显增加核糖核酸;药理实验证明,花锚中的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可增加核糖核酸,增加肝糖元,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加速坏死组织的修复,是该植物抗肝炎的主要有效成分。周富强[13]通过不同剂量西宁花锚对CCl4 实验性肝损伤后肝糖元的含量的研究,发现西宁花锚对CCl4 损伤后小鼠肝糖元的储存的恢复有一定的药效,可显著提高肝糖元的含量。

马学惠等[14]在齐墩果酸防治CCl4 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该药物能使血清GPT 明显下降,肝内甘油三酯积累量减少;同时,能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糖原蓄积增加,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宫新江等[15]的齐墩果酸对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表明,齐墩果酸能抑制环磷酰胺所致的肝细胞上清液ALT,AST 及LDH 活力升高,肝细胞MTT 值减小,说明齐墩果酸可抗环磷酰胺所致肝细胞损伤。

王晓峰等[16]采用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以3H -胸腺嘧啶和3H -亮氨酸掺入的方法,研究经齐墩果酸预处理后的小鼠的肝细胞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促进肝细胞DNA 及蛋白质合成,且合成速率明显增高,具有保肝作用。另外王晓峰等[17]报道齐墩果酸在对小鼠肝内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的直接作用时,小鼠血清样品与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分别作用后, 谷丙转氨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齐墩果酸对谷丙转氨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2 降血糖作用苗德田等[18]研究了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对化学性高血糖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柳占彪等[19]用齐墩果酸对高血糖大鼠治疗,结果发现单一的齐墩果酸具有降低高血糖的作用,同时在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和血清胰岛素均有明显升高。

2.3 抗炎作用戴岳等[20]采用多种实验性炎症模型证实齐墩果酸对二甲苯与乙酸引起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对角叉菜胶等多种致炎物引起的大量足垫肿胀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2.4 抗氧化活性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洁等[7]在研究藏药花锚中(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时,从椭叶花锚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8 个(口山)酮化合物,且该类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显著抑制Fe2 + -Cys 诱导大鼠肝微粒体丙二醛的生成,有效降低肝微粒体膜的氧化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5 其他作用椭圆叶花锚的干浸膏可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作用,使降低的血清溶血素及脾细胞免疫溶血活性提高到正常水平[21]。另有报道椭圆叶花锚全草的氯仿可溶部分(富含口山酮葡萄糖苷)具有抗阿米巴作用[22]。

3 人工栽培

高原野生重要植物资源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培育地道地产中藏药材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保证中藏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花锚属与獐牙菜属植物等同属于藏茵陈类药物,被称为“藏药中的奇葩”,是治疗肝中毒、肝炎的最佳药物之一。但是这种药物资源一般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寒缺氧环境中,其再生周期较长甚至不能再生,藏茵陈供需矛盾也由此变得越来越突出。

尽管野生椭圆叶花锚在青藏高原地区分布广泛,资源较为丰富。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特别是藏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领域,椭圆叶花锚的药用资源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是,藏药产业一度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造成过度的采挖及收购现象,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期大量采收导致资源量锐减,野生植物资源日益枯竭。因此,对作为原料植物药的椭圆叶花锚进行人工栽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人工引种栽培为了解决藏茵陈类药材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经过3年的栽培与试验,成功地解决了以往藏茵陈种子萌发率低、出苗率低、人工栽培难以成活等关键技术问题。3种藏茵陈类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花锚人工种植成功,并通过鉴定。经过专家的监测和对比分析,这次人工栽培的3种植物,其主要有效成分齐墩果酸和芒果苷的含量基本接近于天然野生资源,川西獐牙菜的有效成分含量甚至显著高于野生资源,人工条件下栽培藏茵陈类药用植物的质量及其本身的药用价值完全可以得到保证。随着青海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技术的开发研究, 青海省椭圆叶花锚人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椭圆叶花锚人工引种栽培试验在该省也初见成效。陈桂琛等[23]对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的研究表明,栽培的椭圆叶花锚植株在植株高度、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等生长状况指标明显高于野生植株,其有效化学成分接近野生状态的水平,说明野生椭圆叶花锚的人工栽培是可行的。吉文鹤等[24]运用RP -HPLC 建立了花锚中青兰苷、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分析方法, 为栽培花锚替代野生花锚入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栽培花锚中花锚苷和去甲氧基花锚苷的含量和在野生花锚中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别, 可以初步证明栽培花锚可以替代野生花锚入药。纪兰菊等[25]在研究栽培花锚的品质能否代替野生花锚入药时,通过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分析,得出结论:同一产地的野生与栽培花锚药材色谱分离图叠加比较,显示了良好的相似度。证明栽培花锚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及数量符合花锚药材的指纹特征,可以代替野生花锚药材入药。

3.3 组织培养随着对花锚属植物药用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药用潜力的挖掘,该属植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造成了该属植物野生资源的日益匮乏且面临枯竭。该属植物的人工引种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行,但是,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对其的培育效率。

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但还有相当多的植物目前尚没有相应的离体培养技术。目前,花锚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至今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仍然是个空缺。因此,建立该属药用植物的离体快繁技术的需求日渐增加,它也是实现高原地区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4 最佳采集时期

从生物量的角度考虑,花期的生物量高于果期,更高于其他时期。杨慧玲等[26]在研究不同地区和生长物候期藏药花锚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含量变化实验中,比较了野生状态下不同海拔、栽培条件下不同生长时期花锚的齐墩果酸含量,为确定该药材的采收时期、不同地区药材的质量以及栽培地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发现花锚花期齐墩果酸含量最高,而幼苗期、蕾期和果期都低于花期的含量。因此,花期得到的药材最多质量也最好。

吉文鹤等[24]研究了花锚中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的含量随着不同生长期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的合理栽培和采收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表明,去甲氧基花锚苷和花锚苷含量在营养期含量最高,从6 ~9 月逐渐降低,从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角度考虑,6月份(营养期)为花锚的最佳采收期。

5 结语

花锚属植物是藏蒙药中治疗肝炎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全草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该属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口山)酮及(口山)酮苷、裂环烯醚萜类、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黄酮苷等,具有抗肝炎、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等功效。在我国,该属植物药用历史较长,故具有很高的药理研究价值,特别是有关抗肝炎方面的研究显示出较大的市场潜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降血糖作用、抗氧化活性和调节体液免疫的药理活性研究报道较少,这些研究工作都亟待进一步的深入;另外对野生植物的过度采挖造成资源贫乏,采用人工的方法达到该药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已成为目前及今后对该属植物重点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包保全,孙启时,包巴根那.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5):382.

[2] 何廷农,刘尚武,吴庆如.中国植物志(第62 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291.

[3] 黄 燕,郁韶明.16 种药用植物种子发芽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2):124.

[4] 孙洪发,胡柏林,樊淑芬,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J].植物学报,1983,25(5):460.

[5] 孙洪发,胡柏林,等.花锚的三个新口山酮苷[J].植物学报,1987,29(4):422.

[6] 张 德,祝亚非,林少琨.藏药花锚中新化学成分的鉴定[J].中草药,2003,34(1):9.

[7] 高 洁,王素娟,方 芳,等.藏药花锚中的(口山)酮类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August:364.

[8] Sylvain Rodriguez.Xanthones , secoiridoids and flavonoids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Phytochemistry, 1995,40(4) :1265.

[9] 高光跃,李 鸣,冯毓秀,等.11 种獐芽菜及近缘植物中有效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12):911.

[10]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 [ 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11] Sylvain Rodriguez, et al.Corniculoside , a new biosidicester secoiridoid from Halenia corniculata[J].Helvetica Chimica Acta,1996,79:363.

[12] 张经明,鲍文莲,高海平,等.花锚及其(口山)酮苷抗肝损伤和毒性的研究[J].中草药,1984,15(10):34.

[13] 周富强,西宁花锚(Halenia Sibirica Born)对小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3):84.

[14] 马学惠,赵元昌,尹 镭,等.齐墩果酸防治实验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2,17(2):96.

[15] 宫新江,丁 虹,邱银生,等.齐墩果酸抗环磷酰胺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作用[J].医药导报,2006,25(11):1114.

[16]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DNA 和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2):117.

[17] 王晓峰,李继尧,于吉人.齐墩果酸对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细胞培养液转氨酶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8.

[18] 苗德田,吴小凤,蔡德海.齐墩果酸对大鼠血糖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1998,7(3):149.

[19] 柳占彪,王 鼎,王淑珍,等.齐墩果酸的降糖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1994,29(12):726.

[20] 戴 岳.齐墩果酸的抗炎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89,3(2):98.

[21] 张 杰.花锚及复方花锚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86,(3):17.

[22] H.Dhasmana.Xanthones of Halenia elliptica[J].Phytochemistry,1990,29(3):961.

[23] 陈桂琛,卢学峰.椭圆叶花锚的引种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6):678.

[24] 吉文鹤,纪兰菊.栽培花锚中抗肝炎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不同生长期变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83.

篇7

【关键词】 中药药代动力学; 现代中药; 边缘学科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许多西医药无法医治的顽症可用中医药攻克。然而,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我们始终无法像西药那样阐明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这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步伐,并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

中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它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1]。目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比如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该研究项目作为重点资助专项。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阐明中药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同时,为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制定合理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为发现新药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我国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该项研究始于对中药单方—大黄体内过程的探讨,其研究领域伴随着三个阶段的发展,并逐渐掀起热潮,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并未应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理论,对实验数据作动力学分析;第二阶段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模型理论普遍应用;第三阶段许多新理论的出现活跃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1]。

据文献报道,我国学者首先以中药有效成分为指标成分对中药进行了血药浓度曲线的研究,描绘了不同剂型中药制剂的血药浓度曲线,计算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制定合理剂型和剂量奠定了科学基础。史向国等[2]绘制了以水飞蓟宾为指标成分的西里马林等3种制剂血药浓度曲线,该3种制剂药动学参数结果比较表明,受试制剂西里马林其生物利用度(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6)高于利加隆等其它两种参比制剂,该研究对三种剂型受试制剂从体内动态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同时,研究得出西里马林的其它达峰时间Tmax与达峰浓度Cmax;且为临床应用该三种中药制剂制定合理的剂量,并针对疾病缓急选择合理剂型提供科学依据。居文政等[3]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小檗碱为指标,采用HPLC法获得以上两种剂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6)滴丸为428.0 μg·h-1·ml-1,而胶囊仅仅为398.5μg·h-1·ml-1;达峰时间(Tmax)滴丸为7.8h,而胶囊则是13.8 h;达峰浓度(Cmax)滴丸为154.3 μg·ml-1,而胶囊是89.8 μg·ml-1。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滴丸指标成分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优于胶囊,且在生物体内吸收入血后起效快,从而从药物发挥作用体内动态过程进行了对两种剂型的优劣合理评价,这对于合理选择剂型奠定了科学基础。徐凯建等[4]对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发现:两种药物剂型虽然不同,但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基本一致,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6),达峰时间(Tmax)及达峰浓度(Cmax)都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气雾剂是该治疗药物的新剂型,具有与原剂型注射剂疗效等同的作用,因此,可作为一新品种与原有注射剂同时使用,增加新的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 以上研究均围绕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低进行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药物口服后,在胃酸性环境、肠道菌群及肝代谢酶作用下,可能在生物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原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因此,药物在体内真正起药效作用的不一定仅仅是组方中原有的化学成分,既可能是原化学成分也可以是该成分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因此,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又扩展了新的领域,从着重药物的吸收转向侧重于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力图在代谢物中寻找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以疗效的有效成分-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国内外学者为此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如小谷功等研究了人参皂苷在胃、大肠中受胃肠环境影响的分解情况,发现人参皂苷在胃酸性环境与在大肠碱性环境中的代谢产物不同,证明了胃肠道酸碱环境对药物的溶出、分解及代谢有一定影响[5]。TsutomuI等[6]研究发现,甘草中化学成分甘草酸铵在小肠部位不易被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停留时被肠道菌群的水解酶水解成甘草次酸等脂溶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后才易被吸收,同样提示中药口服后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谢与肠道菌群所产生的酶密切相关。车庆明等[7]在研究含黄芩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时,首先对该复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芩苷在体内经肠内微生物水解成其苷元—黄芩素而发挥药效,从而找到了该复方制剂在体内赖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以上研究均证实了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在体内发挥疗效的作用形式可能与原有存在形式不同,同时说明了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情况,确定中药(复方)体内疗效发挥有效成分作用形式的必要性。只有建立该工作基础,才有可能探讨中药(复方)的体内吸收、分布情况,才能从根本上描述中药(复方)的体内动态过程及作用机制。该项研究工作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随着药物新剂型研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中药靶向制剂的研发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药物口服后除吸收入血外,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吸收进入各组织中。因此,研究给药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的分布情况,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药物有效成分在体内作用的靶向部位。汉防己甲素为从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干燥块根中提取的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研究表明,汉防己甲素可选择性降低肺动脉高压[8],但是长期使用对肝组织细胞毒性较大[9],李凤前等[10]对汉防己甲素用喷雾干燥-热变性微囊化,并对该靶向制剂微囊与原水针剂进行体内分布情况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囊组药物在肺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心、肝及肾等其它组织;同时,微囊组药物在肺中浓度高于水针剂组,且停留时间延长,研究结果证实了汉防己甲素微囊化后的肺靶向性。

由于靶向制剂相对普通制剂药效作用部位更加明确,对体内其它部位毒副作用显著减小,因此,有关药物靶向性研究更多地应用于抗肿瘤药物靶向制剂研究中。如冬凌草有效成分冬凌草甲素经药理和临床证实对肝癌、食管癌具抗癌疗效[11],制成固态类脂纳米粒后可增强其肝脾靶向性、缓控释、降低毒性,提高了治疗指数和临床疗效[12,13]。张典瑞等对冬凌草甲素普通注射液和固态类脂纳米粒体内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肝、脾、肺、心及肾中的相对摄取率分别为4.25%,3.44%,1.19%,0.52%和0.60%[14],以上数据证实了该制剂可增强肝脾靶向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一定程度延长药物在体内作用时间。再如羟基喜树碱为从中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出的一种吲哚类生物碱,为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常用作治疗肺癌[15]。陈军等[16]探讨了羟基喜树碱雾化吸入靶向性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对羟基喜树碱体内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原有静脉给药方式下,羟基喜树碱在肺部的浓度分布较低,而主要分布在肾和小肠;而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给药,药物在肺中分布浓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停留时间延长,但在胃肠道的浓度显著降低,该研究为羟基喜树碱雾化吸入靶向性治疗肺癌提供了科学依据。

2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意义

2.1 发现新药以上有关中药制剂代谢产物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可确定中药制剂在体内赖以疗效的有效成分,该中药制剂在体内靠该有效成分发挥疗效,因此,可针对其中的有效成分再次进行新药的研发,如车庆明在给大鼠灌服双黄连制剂血浆中鉴定出黄芩苷代谢物黄芩素,而黄芩素为该中药赖以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17]。车对黄芩素进行药学研究、药效学研究、一般药理研究、急毒与长毒研究,最后用双黄连口服液的有效成分黄芩素开发出了一类新药,这对我们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新的启示。

2.2 开发新型靶向制剂—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与传统剂型比较,靶向制剂可靶向特定组织和器官,使靶向部位的药物浓度集中,并延长药物在靶向部位的作用时间,避免药物全身分布可能导致的疗效降低及对其它组织的毒副作用。同时,药物有效成分在体内分布情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新型靶向制剂尤其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开发如:已开发出的治疗肝脾肿瘤的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制剂与治疗肺癌的汉防己甲素微囊等新型靶向制剂,这些新型靶向制剂必定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此外,该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给药途径下药物的靶向性,如羟基喜树碱雾化吸入靶向性治疗肺癌,同样为抗肿瘤药物的目的性开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3 为临床应用制定合理剂量和适合的剂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药物不同剂型制剂在体内血药浓度曲线,求出各种剂型制剂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max)与药物达峰浓度(Cmax)等;对不同剂型制剂AUC(吸收值)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不同剂型制剂在体内吸收值高低的比较结果;同时,不同剂型制剂的Tmax与Cmax的实验结果,对临床应用该制剂制定合理剂量及针对疾病缓急选择合理剂型提供参考依据。因此,该项研究可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制剂奠定科学基础,如魏红等[18]研究了苦参碱乳膏剂与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发现静脉注射剂虽然达峰时间短,在最初30 min内血药浓度较高,但很快就衰减;而乳膏剂虽达峰时间较长,但一经达峰,便可维持较长、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在3~7 h内血药浓度保持在21 μg·ml-1左右。由于乳膏剂可提供比注射剂更稳定的血药浓度,且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80.82%。研究结果为苦参碱经皮吸收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

3.1 中药复方体外有效成分明确是前提西药成分简单,有效成分明确。而中药尤其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尚不明确,因此,应首先对中药复方进行体外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否则无法进行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探索。

3.2 生物标本可变因素多通常生物标本采用血浆(血清),药物口服后12 h内连续取样多份,样品采集难度大;同时,生物样品化学成分复杂,处理环节多,样品重复性难以保证;此外,内源性物质等干扰作用使生物样品稳定性较差,样品中药物浓度检测的分析方法建立难度大。

3.3 所需仪器价格昂贵生物样品中药物含量极低(近纳克级),普通配置紫外检测器的HPLC一般无法检出,需要电化学检测器(DAD)的配合才能有效检出;同时,需要LC-MS或者LC-NMR等检测技术的支撑进行化学结构的鉴定。而这些仪器设备大概要数百万元人民币。

3.4 要求多学科的合作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需要天然药化、药物药理、药物分析、中药学及制剂学多学科专业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领域。

4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4.1 对口服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大鼠给药后,2 h内处死,取血,离心分取血浆,经固体萃取C18小柱处理后,浓缩注入HPLC-DAD,进行定性分析,同时采用LC-MS,LC-NMR等分析方法,对血浆中经分离后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4.2 制备药物代谢产物采用生物技术或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以上经结构鉴定的主要化学成分,将所制备药物代谢产物与原化学成分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比较,以确保以上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鉴定准确无误。

4.3 进行药效学比较实验结合文献报道,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药效学比较实验,寻找有效成分群体,针对原方的临床用药效作用进行设计,通过主要化学成分与原复方药效的比较研究,确定有效成分群体,从而确定该复方在体内赖以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

4.4 绘制血药浓度曲线或组织分布曲线 取大鼠,口服(禁食12h)某中药制剂,在给药前、给药后各时间点抽取血样,同时,取数只大鼠,在给药前、给药后各时间点处死,取胃、肠、肾、心、肺及肝等组织;血样及组织样品处理后注入色谱仪进行检测,绘制有效成分群体中典型成分血药浓度曲线及在胃、肠、肾及肝等组织的分布曲线;经NONMEM软件数据处理,确定各血浆及组织中有效成分的动力学模型,给出相应药动学参数(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物达峰浓度Cmax及达峰时间Tmax);比较各组织中有效成分浓度的高低,从而确定各有效成分体内发挥疗效的靶向部位[19,20]。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有关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范畴仅限于一些有效成分、单方和组方简单的中药复方,对于组方复杂的中药复方因为成分复杂目前尚无涉及,我们期待着该项工作的迅速发展。同时,相信随着该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将有利于阐明更多中药在体内赖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其作用机制;同时,为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制定更加合理的剂型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可以提供发现新药的途径,并开发出靶向制剂尤其是肿瘤药物的靶向制剂等。总之,该项研究工作的开展,将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前进的步伐,增强我国中药产品在天然药物的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我国早日实现由中药大国变成中药强国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1]刘昌孝.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J].药学学报,2005,40(5):395.

[2]史向国,钟大放,张逸飞,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水飞蓟宾的浓度[J].沈阳 药科大学学报,2001,18(2):113.

[3]居文政,奚肇庆,曹世宏,等.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6):349.

[4]徐凯建,孙考祥,陆义成,等.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的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2,12(11):484.

[5]小谷功. 关于人参皂甙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的研究(4)[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3,(总176) : 43.

[6]T sutomu I.Chem Pharm Bull, 1984, 32 (9) : 3734.

[7]车庆明,黄新立,李艳梅,等.黄芩苷的药物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26(11):768.

[8]王秋月,王怀良.汉防己甲素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6,25 (3):260.

[9]刘月盈,潘克英. 汉防已甲素的安全性[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5):204.

[10]李凤前,陆彬,陈文彬,等.汉防己甲素缓释微囊肺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J].药学学报,2001,36(3):220.

[11]张典瑞,任天池.冬凌草甲素的药学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1):817.

[12] Annette M, Schwarz C,Mehnert W. Solid lipidnanoparticles(SLN)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drug release and release mechanism[J]. Eur J PharmBiopharm,1998,45(2):149.

[13]Muller RH,Mehnert W,Lucks JS,et a1.Solid lipidnanoparticles(SLN)—— an alternative colloidal carriersystem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J].Eur J.Biopharm,1995,41(1):62.

[14]张典瑞,任天池,娄红祥,等. 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J].药学学报,2005,40(6):573.

[15]许 青,王杰军,郭 静,等.羟基喜树碱诱导人肺癌细胞SPC—A—1的凋亡[J].肿瘤,2000,20(1):11.

[16]陈 军,方 芸,张海霞,等.雾化吸入羟基喜树碱在兔体内的组织分布[J].药学学报,2004,39(9):747.

[17]车庆明,黄新立,李艳梅,等.黄芩苷的药物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1,26(11):768.

[18]魏 红,李中文,蒋国明,等.苦参碱乳膏剂的动物药动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OOl,36(3):183.

[19]黄 颖,班 翊,胡本容,等. 莲心总碱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及组织分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1):23.

篇8

【关键词】 白附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白附子又称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脚莲Typhonlum gl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现今主产于河南、甘肃、湖北等地。本品辛、温、有毒。归肝、胃经。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作用,内服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症;外用治疗瘰疠痰核、毒蛇咬伤。本品有小毒,故中医临床内服多以炮制品入药。据考证,白附子植物来源有禹白附和关白附两种。禹白附主产于河南禹州等地,关白附系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因此二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不相同,应当区别开来。本文对禹白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

1 禹白附化学成分研究

1.1 脂肪酸 李娟等[1]通过GC-MS联用仪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七种脂肪酸:辛烷酸、7-十六碳烯酸、十六烷酸、9.12-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烷酸、十六烷二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资料也记载禹白附含有琥珠酸、、二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等有机酸,含亚麻脂、甘油脂等。陈雪松等从白附子乙醇提取液的低极性成分中分离出棕榈酸、桂皮酸、天师酸。

1.2 甾体类化合物 李清华[2]和陈雪松等[3]均从独角莲块茎中分离出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甙。

1.3 挥发油成分 李静等[4]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然后通过GC-MS-计算机联用方法分离、鉴定出31种挥发油成分:十三烷、2,4,6-三甲基辛烷、2,6,10,13-四甲基十五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7,9-二甲基十六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十七烷、三-甲基十七烷、二十烷、二十二烷、二十七烷、三十二烷、1,3-二甲基苯、苯乙醛、黄奥、蒽、2-甲基蒽、萤蒽、2,3,5,6-四甲基苯酚、4-丙稀基苯酚、1,4,6-三甲基萘、2,3,6-三甲基萘、3-甲基菲、2,7二甲基菲、十五烷酸乙脂、亚油酸乙脂、苯并噻唑、3-甲基苯并噻唑、N-苯基苯胺、H-苯基-2-萘胺、6-甲基-2-苯基-喹啉。

1.4 氨基酸成分 孙启良等[5]对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表明独角莲块茎中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其中包括除色氨酸外的七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另外姚三桃等也从白附子水解液中测定出十七种氨基酸。

1.5 微量元素 毛淑杰等[6]测定了白附子中的微量元素,显示白附子生、制中均含有15种微量元素,其中宏量元素K、Na、Ca、Mg、P 5种,必需元素Fe、Co、Mn、Sn、Sr 6种。并且炮制后Mg、Mn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Al、Fe、Sr含量较生品有所增加,其中Fe增加最为明显。白附子只含有一种有害元素Pb,但其含量均比较低。

1.6 其他 资料记载,白附子胆碱、尿嘧啶、胡萝卜甙、dl-肌醇、蔗糖及糖蛋白凝集素等。

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研究表明白附子炮制后其化学成分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也不一样。姚三桃[7]等对白附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做了比较,结果显示,炮制后,水溶性游离氨基酸在炮制过程中损失较大,总氨基酸含量生品较制品高出30%,β-谷甾醇含量生品高于矾制品约16%左右,高于姜矾制品2.5倍,油酸含量生品和矾制品相当,而高于姜矾制品10倍。表明炮制对水溶性成分有一定的影响,而对脂溶性成分影响不明显。另外,炮制后溶液的酸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炮制过程中带入了大量的白矾的缘故,经测定溶液中白矾的残留量高达5.2%~7.35%。但是铝离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容易在大脑中蓄积,必须对其含量加以控制。等[8]对白附子不同制品中铝离子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很低,而制白附子的铝离子含量是生品的数百倍以上,说明制品中的铝离子基本上是由炮制带来的。但是铝离子的含量与白矾的加入量不成平行关系,即使用同一种方法炮制,其含量也不同。铝离子含量多少更为合适,必须结合药效学,毒理学优选出新工艺。

3 禹白附药理作用的研究

3.1 抗炎作用 吴连英[9]等按文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二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167)方法对白附子不同制品抗炎作用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悬液和煎剂对大鼠蛋清性、酵母性及甲醛性关节肿有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末期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和渗出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同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关系不大。新法、老法制品与生品有相近的抗炎作用,新老法制品比较亦无差异。

3.2 镇静作用 吴连英[10]等对白附子不同制品的镇静、抗惊厥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白附子水浸液口服给药未显示镇静作用,腹腔注射则表现出明显的镇静作用,且有明显的协同戊巴妥钠催眠的作用,生品与不同制品之间未表现出差异性。

3.3 抗惊厥作用 研究表明[10],白附子水浸液对中枢兴奋剂戊四唑、硝酸士的宁所致小鼠强直性惊厥,仅能明显或不同程度的推迟小鼠惊厥出现时间和死亡时间,未见有对抗惊厥只数和死亡只数的效果。而对咖啡因所致惊厥,不论生品还是炮制品均未见有抗惊厥的作用。

3.5 止痛作用 白附子水浸剂30/kg颈背皮下注射,40 min后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1/10 g体质量,观察25 min,计算小鼠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表明白附子水浸液可明显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次数,且生、老制品之间无明显差异性[11]。

3.6 抑制胰蛋白酶活性 刘洁[11]等通过对生、制白附子胰蛋白酶活性作用的比较表明,生、制品对胰蛋白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炮制后,抑制胰蛋白酶活性从作用增强,可能会降低其化痰功效,这与临床上制白附子多用于止痛是一致的。

3.7 抗恶性肿瘤作用 孙淑芬等[12]以独角莲根茎水煎液给小鼠灌胃进行抗肿瘤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对小鼠S180实体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在30%以上;能延长艾氏腹水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生命延长率达40%以上;还能明显增加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免疫功能。

3.8 禹白附毒性研究 白附子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眼结膜、胃黏膜及皮肤的局部刺激作用。吴连英[13]等报道的刺激试验表明:白附子生品混悬液对兔眼结膜、家鸽胃黏膜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兔眼结膜水肿,其冷浸液涂兔耳可引起耳壳明显肿胀。白附子混悬液给小鼠灌胃一次用量达成人用量100倍以上时,未见有明显的毒性反应。连续用药21 d后,对小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肝功能及肾功能均未见有明显影响。生品冷浸液腹腔注射15/kg(相当口服计量的125倍),结果呈明显的毒性反应,有半数以上小鼠死亡。死亡率生品明显高于制品,表明炮制后白附子毒性降低,这与白附子内服炮制入药的理论是一致的。

4 小结与讨论

白附子又称禹白附或牛奶白附,为临床常用中药。本品有小毒,故历代内服多以炮制品入药。现代研究表明,白附子口服无毒,注射有明显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结膜和皮肤的刺激作用。白附子还有明显的抗炎、抗惊厥、止痛等多种作用。白附子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以氨基酸、β-谷甾醇、脂肪酸等含量较高。但其药效、药理作用和毒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炮制后药理作用与成分含量的变化的关系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娟,李静,卫永第.独角莲块茎花中脂肪酸成分分析.人参研究,1991(1):39-40.

2 李清华,贾宗才.独角莲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62,9(11):643.

3 陈雪松,陈迪化,斯建勇.中药白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0,31(7):495.

4 李静,卫永第,陈玮,等.独角莲块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2):29-31.

5 孙启良,卫永第,杨伟超.独角莲各部位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4):364.

6 毛淑杰.白附子生品及炮制品微量元素的含量测定.中药饮片,1991,(2):30.

7 姚三桃,傅桂兰,洪海燕.白附子炮制前后成分含量的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3,18(4):212.

8 ,张静修.制白附子饮片中铝含量的研究.中成药,1992,14(5):19.

9 吴连英,仝燕,毛淑杰,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抗炎作用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6):339.

10 吴连英,毛淑杰,程丽萍,等.白附子不同炮制品镇静、抗惊厥作用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5):275.

11 刘洁,卢长庆,王钥琦.白附子炮制前后显微与化学比较.中成药,1990,12(2):18.

篇9

关键词:石斛;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04

Research Advanc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Dendrobium

QU Xiao-yuan1 , WU Yu-xiang1,ZHANG Jiu-lei2

(1.Guizhou Institute of Biology, Guiyang, Guizhou 550009, China; 2. Guiyang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

Abstract: Dendrobium is a genus of Orchidaceae in larger. It is a kind of rare medicinal material and has a long hist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ndrobium variety of fresh or dried plant stems are used as medicinal, collectively Dendrobium. It is slightly cold as well as sweet in flavor, and then it is listed as one of top grade. Dendrobium has advantages such as antitumor activity, anti-aging, immunoregulation , antioxidation, nourishing yin and moistening lung to arrest cough etc. It is used to heat disease damaging liquid, dry mouth polydipsia and heat after illness as well as head dark unknown. This paper gave a brief account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everal Dendrobium,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ere emphatically expounded, and its developing prospects was also proposed. It coul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Key words: Dendrobium; chemical constitu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石斛(Dendrobium Sw.)又名石斛兰,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石斛属多种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被收做药用,统称石斛[1]。《神农本草经》将石a斛列为上品,其具有滋阴清热、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强身明目等作用[2]。研究发现,不同种石斛所含的化学成分类型不同,药理研究已证明,石斛具有抗肿瘤、抗衰老与免疫调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促进胃酸分泌等多方面的活性[3-5]。

1 化学成分

1.1 生物碱

2000年Morita等[6]从Dendrobium snowflake ‘red star’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倍半萜类生物碱,2005年杨莉等[7]从束花石斛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其它类型生物碱。据不完全统计,研究人员已从14种石斛中分离出34个生物碱,其中6种石斛含有石斛碱型生物碱19个,8种石斛含有四氢吡咯类、吲哚联啶类、苯酞四氢吡咯类、咪唑类等其它类型且彼此无共同基核的生物碱15个。此外,有研究表明,杏树和喜树上栽培的金钗石斛茎中存在多量的生物碱成分。

1.2 菲类和联苄类

菲类和联苄类因其具有抗肿瘤、清除自由基、免疫调节等功效而备受关注。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先后从12种石斛中分离出具有菲核的化合物13个,从9种石斛中分离出具有二氢菲母核化合物12个,从7种石斛中分离出具有菲醌母核化合物6个,从2种石斛中分离出菲类二聚体3个,从19种石斛中分离出具有联苄母核化合物22个,从1种石斛中分离出联苄糖苷类化合物1个,从1种石斛中分离出联苄二聚体1个。

1.3 倍半萜及其糖苷类

2000年以前对石斛属植物倍半萜类成分的报道很少,近6年来的研究发现,倍半萜及其糖苷类化合物也是石斛属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成分。到目前为止,已从5种石斛中分离得到2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其中Picrotoxane型倍半萜20个,Copacamphane型倍半萜1个,Alloaromadendrane型倍半萜4个,Cyclocopacamphane型倍半萜2个,Cadinene型倍半萜1个;已从2种石斛中分离得到16个倍半萜糖苷类化合物,其中Picrotoxane型倍半萜糖苷7个,Copacamphane型倍半萜糖苷1个,Alloaromadendrane型倍半萜糖苷4个,Cyclocopacamphane型倍半萜糖苷1个,Cadinene型倍半萜糖苷2个,Emmotin型倍半萜糖苷1个(表1)。

1.4 芴酮类

自1984年从曲轴石斛中分离得到第一个天然芴酮类化合物以来,国内外学者共从9种石斛中分离得到8个芴酮类化合物,2000年后分离得到的芴酮类新化合物的结构见图1。

1.5 其他类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还从4种石斛中分离得到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从4种石斛中分离得到9个木脂素及其糖苷类化合物,从4种石斛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从4种石斛中分离得到7个蒽醌及其糖苷类化合物,2000年后分离得到的各类新化合物的结构见图2。此外,还从石斛属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甾体及其糖苷类、三萜类、对羟基肉桂酸酯衍生物、小分子酚酸类等多种成分[1,14]。有些石斛属植物中还含有挥发油或多糖类。李满飞等[15]对金钗石斛的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含泪柏醇(manool),另外还有紫罗兰酮等53个成分。多糖类成分是石斛中具有免疫促进和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但国内外学者对石斛属植物多糖成分的化学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仅从铁皮石斛和兜唇石斛中分离得到6种多糖[16-18]。

2 药理活性

2.1 抗肿瘤活性

石斛属植物抗肿瘤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菲类和联苄类物质。研究发现,从鼓槌石斛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的3个单体(毛兰素、毛兰菲、鼓槌菲)均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肝癌及艾氏腹水癌的活性,而且从小鼠的体重、精神状态、毛发脱落等情况来看,其毒副作用远低于肿瘤化疗药物5Fu [19];上述3个化合物还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对肿瘤细胞株K562(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毛兰素为最强[20]。从流苏石斛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流苏菲对人胃癌细胞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21]。

2.2 免疫调节与抗衰老作用

多糖类是石斛属植物免疫调节的主要物质基础。研究表明,石斛多糖具有增强T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的作用[22]。黄民权等[23]的研究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多糖能够显著提升小白鼠外周白细胞数和促进淋巴细胞产生移动抑制因子,是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药类免疫增强剂。研究表明,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出的倍半萜糖苷类化合物,研究对大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或抑制活性作用,提示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24-25]。黄玲等[26]采用水提和醇提研究石斛口服液对衰老药效学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提剂和醇提剂均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与延缓衰老的功效,且水提剂疗效略高。

2.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有试验表明,金钗石斛中的部分倍半萜、联苄和酚酸类化合物对KCl诱导的心室肌细胞胞浆[Ca2+]i升高有抑制作用,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对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与钙通道关系密切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27]。研究还发现,大剂量石斛碱可降低其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并抑制呼吸[28]。

2.4 抗氧化活性

黎英等[29]研究了铜皮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紫皮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对O-2, ・OH和H2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5种石斛水提物对・OH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铜皮石斛、金钗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对O-2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铜皮石斛、金钗石斛、紫皮石斛和兜唇石斛水提物对H2O2有很强的清除作用。通过体外试验发现,金钗石斛中分离得到的菲类、联苄类、芴酮类、木脂素类和酚酸类等绝大部分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部分化合物的活性强于维生素C[27]。上述试验结果提示石斛属植物可通过清除体内过剩自由基而对多种疾病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2.5 防治白内障作用

石斛对半乳糖所致的白内障晶状体中醛糖还原酶、多元醇脱氢酶、己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异常变化有抑制或纠正作用,因此对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延缓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0-32]。

2.6 其他活性

(1)石斛碱具有止热、解热和强壮作用并可解巴比妥中毒[33]。

(2)金钗石斛的水蒸汽蒸馏液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15]。

(3)金钗石斛的丙酮提取物能降低锥虫的活性[34]。

(4)石斛能够促进人体胃酸的分泌,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35]。

(5)从细茎石斛中分得的菲醌类化合物denbinobin在体外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36]。体外试验显示,金钗石斛中的大部分菲类、联苄类和芴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释放的活性,高水平的NO可介导炎症等疾病的发生,提示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27]。

(6)金钗石斛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抗诱变活[37-38]。

3 展 望

石斛属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部分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且不同种石斛所含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不尽相同。在此情况下,若随意选择石斛入药品种,将影响到临床疗效,将严重影响人民用药安全,制约其合理应用与发展。此外,随着近年来石斛临床用量加大,造成目前野生石斛属资源严重匮乏。多年来对石斛药用品种人工培植的开发研究,特别是铁皮石斛的研究已为规模化栽培提供了技术和手段。但是铁皮石斛与其它品种石斛的鉴别和质量控制至今尚未找到快捷、简便、有效的方法。因此,建立石斛属植物快速、有效的鉴别方法也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 郭顺星.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1, 13 (1):70-75.

[2] 张光浓, 毕志明, 王峥涛,等.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3, 34 (6):5-8.

[3] 林萍, 毕志明, 徐红,等.石斛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3, 34 (11):19-22.

[4] 刘春荣, 潘小炎.石斛临床与药理研究近况[J].广西中医药, 2002, 25 (2): 68-70.

[5] 张纪立, 何锦丽.石斛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 (5):469-470.

[6] Hrioshi Morita, Masako Fujiwara, Naotoshi Yoshida, et al. New picrotoxinin-type and dendrobine-type sesquiterpenoids from Dendrobium Snowflake 'red star' [J].Tetrahedron, 2000, 56:5 801-5 805.

[7] Li Yang, Chaofeng Zhang, Hong Yang, et al. Two new alkaloids from Dendrobium chrysanthum[J].Heterocycles, 2005, 65 (3): 633-636.

[8] Ye Qinghua, Qin Guowei, Zhao Weimin. Immunomodulatory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hytochemistry, 2002, 61:885-890.

[9] Zhao Chunsheng, Liu Qunfang, Halaweish F, et al. Copacamphane, picrotoxane, and alloaromadendran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 J Nat Prod, 2003, 66:1 140-1 143.

[10] Zhao Weiming, Ye Qinghua, Tan Xiaojian, et al. Three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 with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J]. J Nat Prod, 2001, 64:1 196-1 200.

[11] Zhao Chunsheng, Liu Qunfang, Halaweish Fathi, et al. Copacamphane, picrotoxane, and alloaromadendrane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and phenolic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J Nat Prod, 2003, 66: 1 140-1 143.

[12] Shu Ying, Zhang Dongming, Guo Shunxing. A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 from Dendrobium nobile Lindl[J].J Asian Nat Prod Res, 2004, 6 (4): 311-314.

[13] Ye Qinghua, Zhao Weimin.New alloaromadendrane, cadinene and cyclocopacamphane type sesquiterpene derivatives and bibenzyl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lanta Med, 2002, 68 (8): 723-729.

[14] 张光浓, 毕志明, 王峥涛,等.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草药, 2003, 34 (6):5-8.

[15] 李满飞, 徐国钧, 吴厚铭,等.金钗石斛精油化学成分研究[J].有机化学, 1991(11):219-224.

[16] 黄民权, 黄步汉, 蔡体育,等.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分离和分析[J].中草药, 1994, 25 (3): 128-129.

[17] 王世林, 郑光植, 何静波,等.黑节草多糖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88, 10 (4): 389-395.

[18] 赵永灵, 王世林, 李晓玉.兜唇石斛多糖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 1994, 16 (4):392-396.

[19] 马国祥, 徐国钧, 徐珞珊,等.鼓槌石斛及其化学成分的抗肿瘤活性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4, 25 (3):188-189.

[20] 王天山, 陆跃鸣, 马国祥,等.鼓槌石斛中化学成分对K562肿瘤细胞株生长抑制作用体外实验[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7, 9 (2):1-3.

[21] 毕志明, 王峥涛, 徐珞珊,等.流苏石斛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 2003, 38 (7):526-529.

[22] 蔡体育, 刘庆伦, 李端,等.石斛多糖对T细胞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88, 10 (2): 66-67.

[23] 黄民权,蔡体育, 刘庆伦.铁皮石斛多糖对小白鼠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6, 8 (3): 39-41.

[24] Zhao Weiming, Ye Qinghua, Tan Xiaojian, et al. Three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 with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J]. J Nat Prod, 2001, 64:1 196-1 200.

[25] Ye Qinghua, Qin Guowei, Zhao Weimin. Immunomodulatory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Dendrobium nobile[J].Phytochemistry, 2002, 61:885-890.

[26] 黄玲, 施红, 章小宛,等.水提和醇提的石斛口服液对衰老药效学指标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6, 6 (3):27-29.

[27] 张雪.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5.

[28] 管志斌, 李再林, 里二.珍稀名贵中药――金钗石斛[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 21 (4):36-37.

[29] 黎英, 赵亚平, 陈蓓怡,等.5种石斛水提物对活性氧的清除作用[J].中草药, 2004, 35 (11):1 240-1 242.

[30] 杨涛, 梁康, 侯纬敏,等.四种中草药对醛糖还原酶和脂类过氧化的抑制作用[J].生物化学杂志, 1992, 8 (2):169-173.

[31] 杨涛,梁康, 侯纬敏,等. 四种中草药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氧化还原物质及糖类含量的影响[J].生物化学杂志, 1992,8(1): 21-25.

[32] 杨涛,梁康, 侯纬敏,等. 四种中草药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生物化学杂志, 1991, 7(6): 731-736.

[33] 江苏新中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册)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586.

[34] Fumiyuki K, Kenji M. Screening of natural medicines used in Vietnam for trypanocidal activity against epimastigotes of Trypanosoma cruzi[J].Natural Medicines, 2002, 56 (2):64-68.

[35] 陈少夫, 李宇权, 吴亚丽,等.石斛对胃酸分泌及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浓度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 (3):181-182.

[36] Lin Tzong-Huei, Chang Shu-Jen, Chen Chung-Chuan, et al. Two phenanthraquinones from Dendrobium moniliforme[J].J Nat Prod, 2001, 64: 1 084-1 086.

篇10

关键词: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0 引言

莲的根茎、花、叶、果实(莲子)、莲蓬等,均具有食用、滋补、医药等多种用途。其中,莲叶性平味苦,含丰富的维生素C及荷叶碱,具有清暑醒脾、凉血止血之用。莲子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铜、锰等矿物质及荷叶碱,可清心安神、保健肠胃。莲藕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B等成分,可凉血去暑、健胃开脾、活血化瘀。莲蓬可去除体内湿气、活血散瘀。莲心具有清心、降热除躁、祛火气的功能。莲梗可清热解暑、去湿消肿,并能顺畅体内气血循环。

1 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莲之所以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主要含有多种类型的活性成分。

1.1 黄酮类化合物

迄今为止, 从莲的叶、叶脉、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莲房、种皮、莲子、莲子心、花柄、叶柄和莲藕等部位均检测到类黄酮化合物[1],杨瑞珍、Chen et al和Li et al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荷花的各组织中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荷叶, 其次是叶脉、花瓣、雄蕊、雌蕊、花托、莲房和莲子心,花柄、叶柄、种皮和莲藕中含量较低, 莲子中只能检测到微量的类黄酮成分[2-4]。

1.2 多酚类物质

多酚有很强的抗自由基防衰老作用。莲藕、莲房和莲子中均含有多酚性物质,钟怡平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热回流提取莲房多酚,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率高达5.23%[5]。

1.3 生物碱类化合物

研究显示莲花、莲心和莲叶中含有生物碱,莲的其他部位鲜有生物碱的报道。

1.4 多糖

据文献报道,莲叶、莲子和莲花中均含有大量的多糖类化合物,唐丽君,钟先锋的研究显示多糖在荷叶中的含量可达9%-10%左右,王宇,严浪研究了多糖在莲藕中的含量也高达11%以上,丁利君的研究表明多糖在莲子中含量也高达9%左右。

1.5 有机酸类

谢玮等从莲藕中提取了阿魏酸,阿魏酸相对于干莲藕的提取率0.127mg/g[6]。早期的研究发现荷叶中含有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等非挥发性有机酸。

1.6 挥发油

张连文[7]和季爱民分别用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C02法从莲心中提取油状物质并用GC-MS分析,前者鉴定了17种化合物,后者鉴定14种化合物。曾虹燕提取荷叶中挥发油并对比了超临界C02法和水蒸汽蒸馏法的优劣,发现用超临界C02法萃取荷叶挥发油更具天然性[8]。

1.7 其它成分

林宣贤研究显示,莲花中含有17种氨基酸,丰富的Vc、黄酮甙、微量元素铁等[9]。黄先菊、杨东梅等人的研究发现莲心和莲藕中存在多种无机微量元素[10]。

2 莲的药理作用

2.1 降脂降血压、降血糖

莲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多人研究发现,莲叶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其中活性物质主要是莲叶黄酮,其次是莲叶生物碱。另外,莲藕乙醇提取物能显著的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

2.2 抗氧化、抗衰老

研究发现藕节提取物总酚含量较高,抗氧化能力较强;莲子乙醇提取物也表现较强的抗自由基活性。

2.3 抑菌 、抗炎

临床证明荷叶提取液对牙龈炎、牙周炎、口臭等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该有效成分已被成功的应用于牙膏产品。在碱性环境下,荷叶中的生物碱对细菌、酵母和霉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4 抗艾滋、抗肿瘤

国外学者从荷叶中提取出来具有抗艾滋作用的生物碱和黄酮。还有研究报道莲藕中的桦木酸是抗艾滋、抗肿瘤的特效细胞毒素药。

2.5 镇定、解热作用

多人研究发现莲藕和莲藕秆的提取物对小白鼠分别有镇静安抚、和解热作用。

3 结语

莲以其价格便宜,原料易得,在食疗和疾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莲的种类繁多,各个组织含有的活性成分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具有不同药理作用,应用之前,应严格区分,以保证药效和安全。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吴倩,袁茹玉等.莲属植物类黄酮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4.

[2]杨瑞珍.荷花花色素分析及花色形成的化学机制[M].硕士论文.北京: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2009.

[3]Chen S, Fang LC, Xi HF, Guan L, Fang JB, Liu YL, WuBH, Li SH.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ssessment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lavonoids in various tissues

of lotus (Nelumbo nucifera)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riple quad mass spectrometry.[J]. Anal Chim Acta, 2012.

[4]Li SS, Wu J, Chen LG, et al. Biogenesis of C-glycosyl flavones and profiling of flavonoid glycosides in lotus (Nelumbo nucifera). PLoS One 9, e108860. 2014.

[5]钟怡平,夏道宗,黄岚等.莲房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植物学报,2014.

[6]谢玮,严守雷,李春丽等.响应面法优化莲藕中结合态阿魏酸的提取工艺[J].食品科学,2014.

[7]张连文,贺嫒,崔庆新.莲子心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草药,2003.

[8]曾虹燕,苏杰龙,方芳,冯波.不同方法提取的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05.

[9]林宣贤.荷花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

[10]黄先菊,罗顺德,杨键.莲子心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