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的变化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财务管理 应对策略 环境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逐渐向着高速而稳定的方向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逐渐缩短了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但面临这样的新环境,国内企业将迎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新环境也将给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在这一形势下,企业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应从财务管理着手,因为新的环境中,财务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将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对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抓住了财务管理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命脉。
一、新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等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国内企业财务管理在管理观念和方式上都显现出了它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理论已不能满足现有企业的发展需求,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是建立在有形资产管理基础之上的,而新形势下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发展让企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了发展,这就让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发展现状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2、随着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财务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企业管理的手段和高速发展的网络管理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3、目前财务管理更多注重的是财务风险管理,但新形式下的企业风险投资管理让财务管理的范围显得更加狭窄。
4、现行财务制度呆板,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等、不相容。
5、目前的财务管理中的财务评价体系主要以可用货币计量来进行,而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一类指标的评价力度却不够。
针对当代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21世纪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将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分析
财务管理依存于一定的环境,这就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活动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总对其产生着影响,这些内外因素的综合就构成了财务管理环境。在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中,要使企业能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握好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对因素作出具体分析,把握住最佳的时机,掌握规避风险的应对措施。从具体的财务管理环境的分析来看,企业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分析,这主要是对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大环境,包括全球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竞争不断加强以及随着互联网应用下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内部环境的分析,这主要是对企业内部因素作出的分析,包括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重建和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后的虚拟公司的创建。
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对财务管理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内外环境的综合影响力,方能获得发展。
(一)全球经济的发展。
“地球村”已经不是传说,对财务管理而言,经济的全球化将带给财务管理新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和财务密切相关,也正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以信息为主的社会将转变为以经济为首的时代。从企业来看,全球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挑战的存在。首先,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的融资和投资活动拓展了空间,企业有多少的机会参与到整个经济环境中,从而为自身的发展扩大了选择的机会;但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可以看出,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企业无疑具有巨大的“杀伤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但面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时,自身的“抵抗力”就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机会。不得不说,在面对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如何在外部环境中找到自身发展的机遇、规避风险成了企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知识经济的竞争不断加强。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换句话说,从1996年开始,我们就逐渐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作为科学的基础,带给企业的是以知识来促进企业技术的提供,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从目前的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加强。具体表现在:
企业以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进行改进,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因知识经济的参入而得到降低,利润空间变大,企业不断壮大。
知识经济注入企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促使企业发展变得更加迅速。这可以从美国“新经济”的表述中找到印证。自然,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改变传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当高新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时,企业也就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的,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结合应用于企业经营的一种新型模式。和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在经营上能更有效的降低成本。面对电子商务,实现网络财务管理也是大势所趋,实时包括的网络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经营缩短了管理时间。而与此同时,网络的安全又为网络财务管理带来了威胁,这也是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新环境企业财务管理对策分析
(一)以财务理论为基础促进发展。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21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对策:(1)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以研究队伍为基础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研究,促进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2)切实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以此来培养财务管理所需要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3)理论界与实务界合作,要充分将理论的研究与财务管理实践相结合起来,在研究的同时进行财务管理实践,相互补充,共同发展;(4)成立专业的企业公关队伍,这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而言,企业应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以专业的财务管理公关队伍来研究本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然后用理论来改革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以新型管理模式来促进发展。
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有财务管理权的集中管理模式、自主管理的分权模式和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模式三种。而集团的财务管理要以制度作为保障,在市场的引导和资本的支撑下,对集团的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将集团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使资本能高效运营。
(1)集中管理模式。集中管理模式是指财务权都掌握在母公司的手中,子公司受母公司的控制及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母公司享有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包括财务、供销等都由母公司统一操作,而子公司在财务方面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决策权。
(2)自主管理的分权模式。自主管理的分权模式是指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也就是子公司也有财务管理的决策权,母公司对子公司不是直接控制而是间接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在财务管理方面,子公司有很大的支配权。
(3)集中下的分散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介于前两种模式之间,也就是指子公司在集团总部的统一领导下有一定的决策权,是集中下的分散,分散下的集中。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萍. 财务管理未来环境的变迁及其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现代经济信息.2011 2.
篇2
关键词:外部环境;虚拟运营商;“营改增”;营销费用;“实名制”;4G牌照;中国联通;社会渠道
2014年以来,电信业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电信运营商产生了较大影响,而社会渠道是中国联通重点依赖的发展渠道,下面笔者主要就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联通的社会渠道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外部环境变化及对电信运营商的影响
1、虚拟运营商牌照发放。2013年底,工信部颁发首批虚拟运营商牌照,2014年初首批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11家企业正式面向市场放号,为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首批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主要为全国连锁的手机终端销售企业,2014年之前,中国联通将全国连锁渠道确定为战略渠道,大力扶持,制定高额的补贴和激励措施,随着全国连锁渠道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发展自身移动业务,中国联通需要调整渠道分类和定位。
2、“营改增”正式试点。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从6月1日开始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营改增”对中国联通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联通作为试点需实施“营改增”,但其社会渠道业务尚未纳入“营改增”范围,支付佣金时,无进项可做抵扣,加重电信业的税负;二是根据预存话费送终端的视同销售行为,需根据手机结算价按17%税率计算销项税,中小渠道为非一般纳税人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不能抵扣,影响税款少抵扣,对利润影响较大。
3、营销费用压降。7月国资委要求三大电信运营商3年内连续削减20%的销售费用,渠道费用是占总营销费用比较高的一项费用,属重点管控费用。营销费用压降对中国联通之前为抢夺社会渠道制定的高额渠道建设补贴、促销补贴提出了挑战,在营销费用压降的基础上,中国联通如何扩大渠道规模、提升渠道销量、提高渠道费用效益。
4、“实名制”落实。2015年1月 ,工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电话“黑卡”治理行动,要求新入网用户必须实名,此前未实名的老用户也必须补充完善资料。2月1日起,实现系统自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停止人工录入方式,9月1日起,必须通过使用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实现系统自动录入。“实名制”对中国联通的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中国联通为保证发展量抢夺市场的批开卡品销售模式的影响,二是二代身份证设别设备配置对渠道销售能力的影响。
5、FDD-LTE牌照发放。2015年3月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FDD-LTE制式4G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正式开始4G业务运营,改变之前移动4G独家运营态势,掀起新一轮移动用户争夺。
二、中国联通社会渠道工作应对措施
1、重新进行渠道规划。中国联通渠道主要分为战略渠道和中小渠道,战略渠道侧重终端销售,中小渠道侧重单卡销售和服务。将战略渠道重点由全国连锁渠道向市、县级本地战略渠道转移,自有房产、自租他营、房租补贴等各类资营销源重点向市、县级战略渠道倾斜,以加快优质渠道规模在重点市场的扩张和有效覆盖。在渠道建设上有效、持续的规划,重点覆盖城区核心商圈、城区通信商圈和乡镇商圈市场。乡镇以上的专营店和战略渠道定位为以终端、号卡销售为主,可通过渠道自身购买、承诺销量奖励、押金置换等方式配备二代身份证设别设备,对服务型点主要提供交费服务,不配置二代身份证识别设备。
2、加强电商平台运营。针对中小渠道不具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同时进货渠道少,进货价格高等不利因素,中国联通应加强上游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上游厂商和下游渠道资源,开发B2B商业模式的交易平台。借助平台实现对国代/直供厂商手机终端资源的管控,借助上游厂商提供丰富的终端资源、有利的价格体系和良好的服务支撑,让利于中小渠道。中小渠道可在平台上在线采购终端,发展合约的手机终端结算由上游厂商向中国联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进项抵扣。交易平台将改变中小渠道订货习惯,提升终端覆盖率及产品上市效率,通过降低终端采购价格,提高联通产品吸引力及市场竞争力,提高中小渠道粘性,逐步加大市场影响力,促进终端和号卡销售。
3、采用折扣销售模式。为保持渠道竞争力,确保业务持续规模发展,可采取实物销售普遍使用的折扣销售模式,降低销项税计税税基。针对2G业务、移动宽带、固网宽带等支付高比例一次性佣金业务,但采用“全额计收入+佣金”方式 “大进大出”业务,应一律调整为折扣销售模式,系统先配置折扣率,减小销项税计税税基。社会渠道销售时,按联通规定售价收取客户价款,联通按折扣后价格扣取渠道周转金,联通不再向渠道支付一次性佣金,同时联通不再向用户开具发票,由社会渠道向用户开具销售票。
篇3
关键词:系统方法论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1.系统方法论
系统方法论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以系统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应用。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和一定的功能,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会随之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1.1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各个要素结合,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中的任何系统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运动和变化。系统整体对外反映出来的能力体现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与环境密切相关,一个系统的结构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稳定的,但是功能不同,只要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有所变动,系统的过程、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
1.2系统的环境
环境就是系统以外的、作用于系统之中,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系统的各要素对环境保持着一定的活动性,系统必须处于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系才能维护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和平衡性。
本文从系统方法论的观点出发,把档案业务放在系统中,从整体上、要素上、结构上和功能上,着重研究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求获得对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和思路。
2.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与一般系统一样,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的动态系统,系统中的信息人、档案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等组成要素在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协同发展。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档案信息生态循环。因此,档案信息生态就是档案信息资源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由“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相关者”、“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并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
2.1要素分析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支持,以社会环境为依托的系统,在系统中,档案信息相关者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它们之间以一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着动态的相适应过程,持续的动态适应过程致使系统处于良性的运转状态。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相关者、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四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依据一定的方式形成复杂的系统结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是一个进化的、动态的过程,如信息技术的变化和发展,必定引发档案资源形态的变化、档案管理系统和交换系统的变化;随着技术环境在不断改变,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及形式、存储方式及管理手段也在不断进化而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同时也会引起系统结构和要素的改变,相应地引起系统内诸要素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
围绕档案信息活动的人成为信息主体,其各组成部分依据功能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档案信息相关者包括档案资源的生产者、组织者、管理者和利用者:信息技术包括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技术等;而社会环境则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环境,以及信息法律与规范等构成。
档案生态系统的构成可以根据要素集合上的二元关系(X,R)未定义,X是系统的要素集,其中X={S1,S2,S3,S4},S1为档案信息资源;S2为档案信息相关者;S3为信息技术;S4为社会环境。R是关系集,R={(S1,S2),(S1,S2),(S1,S4),(S2,S3),(S3,S4),(S3,S4)}。如图2所示。
2.2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1)关联性
在档案信息生态内,如果档案信息的产生、保存、利用和消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取决于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交流与共享是否通畅。否则,就需要对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节,促使其微观系统、宏观生态保持协调和连通。
档案信息资源是整个系统内人与人之间传递的“能量”;信息技术环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档案信息流动与交换的丰富度;信息人则在系统中既要适应环境,也改变环境,各种基础信息与物质将信息人与环境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档案生态系统成为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如图3所示。
(2)整体性
档案信息化是由与档案相关的多个管理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构成了档案工作的运行过程,实现了数字档案馆的整体功能。这样的统一体如同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彼此通过物质交换、信息流动和能量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3)结构性
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从社会环境开始,经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和利用者,又回到社会环境,因为档案生态系统不停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着信息交换,所以档案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开放系统因为可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系统可以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有序走向高有序。又因为生态系统由档案活动相关者和社会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的信息交换是由收集者、管理者、保存者、利用者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其中档案信息资源的存管系统是自组织系统,档案资源形成之后,在人的干预之下能够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系统。
3.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系统的层次分析解释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分层次的,系统的不同层次可能具有不同的要素和要素间的结构关系。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也是如此,从系统结构的功能逻辑关系上,可以从技术架构,档案系统的任务与功能,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解。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可分为基础架构与技术层,数据采集与加工层,档案信息资源形成与管理层,运维与服务层。不同的层与层之间是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传递和作用,产生了系统的功能。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中心,由微观和宏观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其中档案信息相关者与档案信息资源构成档案微观生态:信息技术与社会环境因素构成宏观生态,在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生态因子与档案信息的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决定了这个整体的大小和结构。档案信息的生产者通过信息资源生产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借助档案信息的管理、存放和传递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关系的,具有调节和演化功能的完整生态系统。
4.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在研究档案业务时,大多是根据档案业务的流程对系统进行分析。而从系统方法论角度是运用资源观和演化的观点探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问题,按照结构化的思想可以把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分为主体、核心和支撑环境。档案信息相关者作为主体,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控制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协调结合与运行,解决运行过程的矛盾或不协调情况: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是支撑环境,是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活动发生的场所,人总是处于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中,并通过实践活动改变所面临的支撑环境,同时又受该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系统中的各要素交互作用,与持续变化的环境协调一致,共同演化。档案信息资源是核心,是构成各个要素的黏合剂,维持着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作为主体和支撑环境作用的对象,档案信息资源也是信息技术、社会环境等服务的对象。同时,档案信息资源是信息相关人与信息技术、社会环境之间联系的媒介。如图4所示。
在整个结构模型中,构成要素之间就是信息行为和信息流的活动关系,也是构成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
5.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在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的作用下具有相对的稳定能力,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有序状态和稳定的结构与功能,该系统的发展变化也是在稳定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5.1稳定与开放
在这个系统中熵值总是增大的,也就是混乱度不断会增加,使系统稳定的方法就是要提供让其把熵外放的手段。因此,档案生态系统就要不断地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引入信息技术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档案量,开发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保障档案的凭证性等,都是通过引入外部的负熵来平衡系统内部的熵,或者是把内部的熵输出给环境,使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在开放环境下的有序得以保持。
5.2稳定与平衡
良性的档案生态系统总是在动态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更新,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都会使系统不断地演化和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在生态链系统上各要素和各环节进行协调,实现系统结构的优化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当然,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进行制约,达到档案信息相关者之间利益均衡,实现系统内各成员和谐共存,促进系统的发展与进化。
5.3协同与演化
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动态系统。在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档案信息相关者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协助与外界信息环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在这个信息生态循环中,信息生产者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形成信息产品,经过信息中介(信息收集者、信息管理者)到达信息利用者。
档案生态系统的各要素自身既具有自组织结构,同时又表现为数字档案馆系统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信息生态中的不同部分在协同互动中推动系统演化,其中标准和规范是系统协同互动的数字神经。然而,环境内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发展失衡会导致熵的增加,使生态的失衡与偏差。因此,完善档案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是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建设和信息生态环境健康优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生态系统及系统中的要素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必定会引起系统的演变,档案生态系统的演变一方面是结构演变,另一方面是功能演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生态是由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档案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之间主要通过信息流和物质流来实现相互作用的联系。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和持续进化的特点,其实质是档案信息资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档案自组织系统内部转变过程。
6.结论
篇4
一、当前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脱离
基于道德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当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时候,它才能够很好的被履行,进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实现良性循环。这就是指德育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一致性,一方面德育教育的价值理念、伦理原则等应该与社会一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德育环境中学习,如此获得的道德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高职院校因为本身的培养定位,学生有大量的实习实训时间,与社会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不可避免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从社会经历中获得道德认知,这就使得高职道德教育课程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被社会环境印证的更为频繁。作为一名在高职院校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人员来说,对该门课程目前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感触。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情况,还是从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都时刻感受到学生对于当前德育课程的不满意。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文所提的当前社会环境所存在的问题,这客观造成了越来越多高职道德教育课程处于“小媳妇”一般的境地;目前高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由于受社会快速、多元发展的大环境以及“重科技、轻人文”、“重智育、轻德育”、“重应用,轻理论”的现代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它又面临着学生信任度低、权威性差和说服力弱的困境与挑战”。而高职学生因为本身的学习特点和习惯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原因,对理论性的学习更加缺乏兴趣。但是从整体把握来看,主要原因还是道德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目前的道德教育之间出现裂痕。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积极的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去,基于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传统道德价值和文化体系对国人的影响遭到了严重的削弱:一是20世纪初五四时期,对西方现代科学与民主的追求,淡化了对中国长久以来的文化价值形态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后,经过十多年的思想混乱时期,原有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遭受到大革命严重冲击,权威性和主导型受到很大影响。全球化带来了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范式,于是,认同发达国家的价值,向往和模仿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移植他们的意识形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纳他们的标准,就逐渐成为这个社会日益盛行的趋势。综合各种因素而言,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人们所认同的价值原则也发生了变化,“雷锋精神”产生的社会土壤,在当下的社会里已难寻觅。否则,为什么改革开放40多年来,“雷锋”的背影怎么越来越难以寻觅了呢?社会道德环境的发展变化不会依照政策制定者的意愿而来,更不会依据道德的教育课堂而来。前文所述,课堂上的道德理论,必须要回归社会实践,在社会环境的土壤中得到成功验证,进而成为高职学生的行为准则,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够成功,否则就只能是教育者的自说自话,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教育对象的认可。就这一点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高职学生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所存在的一些不适应性。举例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里面,有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的教学内容,道德教育理论确定的标准是“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概念并不认可,而倾向于选择“我”、“家人朋友”、“社会认可”等概念来界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更多的是将“我个人发展的如何”、“对家人有没有什么贡献”、“周边人群或社会是否认可我”等问题来评价人生价值。相对于我们目前的理论教学所阐述的内容,高职学生所选择的标准更趋向于微观和具体。我们所教育、所宣传的的道德更加显得宏观而抽象,其本身对于学生就缺乏亲和力。这样,学生则更容易接受社会环境为其塑造的现实道德,容易接受,也更容易感知。公民社会公德的践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和秩序的好与坏。道德教育中以此为基点,阐述社会公德的诸多内容,引导学生去遵循、去履行,无论是“助人为乐”,还是“文明守纪”,学生一般都是认可的。但是很多学生也表示现实生活中,会视情况而定,这就说明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有所脱节。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因为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当良好社会公德没有成为大众的共同行为原则时,单个个体履行社会公德往往会成为利益的受损者。例如上公交排队,在大家都不遵守排队原则的情况下的你去排队,直接的结果就是你可能总是没有座位。在这个个体理性而导致集体非理性的案例里,个体都是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的,为了占到座位,而此时排队的个体则是从整体的利益角度出发的,为了构建秩序;此时多数人的自私行为就否定了个体或少数人的公德行为,使得秩序的遵守着反而成了利益的受损者,道德也就成了牺牲品。当这样的现象大量出现于社会,以至于学生习以为常的时候,高职道德课堂上的那些看似美好高尚的道德原则也就走不出课堂了。感人至深的道德案例,学生看起来也只是感动那么几分钟,不会对其日常道德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也就出现了类似于“5+2=0”的德育效应,老师课堂上苦口婆心的一番教诲,比不上学生周末两天里偶尔几分钟的见闻。于是,一方面,学生不认同道德教育课程,消极应付;另一方面,这种不认同的信息反馈到教师那里,降低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也遭受打击。这种情况在当前的高职道德教育课程里,不是个案,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也说明,当前的高职学生道德教育课程,毫无疑问面临着时代变迁危机。
二、高职道德教育的思考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认为,由于功利主义把道德原则建立在趋利避苦的人生与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导致道德权威的丧失,人们无法找到这种合理的道德权威,道德没有任何可以信赖和值得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因此,道德权威的丧失是道德危机和道德混乱的真正根由。这里所涉及的功利主义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中的消极价值理念,其在中国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这也正是目前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存在不适应性的主要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偏离道德标准,从而对高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之下,目前高职道德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里面所教导的社会主义核心道德,因为远离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而其又不能在社会中亲眼见证这些价值理念被人所实践,必然无法引起学生的认同,学生的接受程度很低。社会需要道德权威作为指引和主导,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的话,更加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权威,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党和政府所力推的,在社会中所树立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体系,其道德的核心要件就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有效的通过高职学生道德教育,将核心价值体系加以推行,使荣辱观的道德理念能被更多的高职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高职道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调整。诚然,“雷锋精神”是高尚的道德原则,是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但是已经不能再像它诞生时那样去教学生学习它,应该依据社会环境的发展而改变学习的方法。在一个警察都教导“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你肯定是不愿意在火车站冒着被人白眼的危险去帮人提东西的,但是在熟人圈里,却可以没有顾忌的去履行这一简单的道德行为。可见,随着时代的变化,原有的道德行为在现在缺乏履行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之下,一味的向学生传达雷锋式的助人为乐精神,必然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学生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来否定它。但是家庭式的、朋友式的、同学式的帮助则更能引发学生的认同和履行。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道德的教育也就必然要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不能够脱离社会,因为那样既空洞,又缺乏说服力。可以尝试将较为抽象的道德内容与更为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比如把为人民服务与个人成功联系在一起;把集体主义原则与团队精神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自我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等等。总之,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经历提供道德的验证土壤,单纯依靠高职的道德理论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必然是缺乏效率的。而且一些社会现实对道德教育理论内容的违背和否定,使得高职道德教育课程面临巨大困境。高职道德教育课程依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对道德内容进行时代更新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味要求道德教育来迎合社会的发展,那么道德教育本身也就失去其传承道德传统,宣传道德文化的作用。如何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把握课堂道德教育,使其既能继续传承和宣扬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又尽可能的与社会环境相吻合,将是广大高职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艰难任务。
作者:汤传文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篇5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协调关系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1986 年开始实施以来,作为一种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是国家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超前利用的合理安排与分配的综合措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而且目前我国又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问题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利用是以土地总体规划为主体的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但由于土地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环境问题。
一、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的特征包括多功能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数量的有限性等,一旦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有甚者危及人类的生存。我国在土地利用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上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对滞后,其发展的基础是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因此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缺陷与问题。
1.区域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引起这个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协调,土地的利用结构及用地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都不利。区域不协调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以行政单位为基础。不同区域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土地规划都相对独立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行政区间的资源环境协调。
2.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改进,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然而相对之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费现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使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跃然纸上。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我们应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规划付诸实施。
1.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
针对上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应该借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中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更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
2.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4602
1 自然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地貌,都会限制园林建设,又会促使形成属于本地区特有的景观形式。早期人们会模仿自然建造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便模仿自然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式园林,英国有大面积的牧场风光、地形多是起伏的丘陵,因此英国古典园林便有开阔的草地、自然弯曲的湖岸以及蜿蜒的小径,成为另一种风景园林。
不仅自然界的整体面貌影响着人们的建园构想,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也会影响到。意大利古典园林被称之为台地园,正是因为意大利国土中80%为山地和丘陵,园林大多建造于斜坡之上,开辟几层平台来建造园林,可以说地理地貌促使台地园成为意大利古典园林的特色之一。再比如阿拉伯国家多是沙漠戈壁,气候炎热,植被稀薄。因此伊斯兰园林多用树、建筑来营造阴影使环境凉爽,避免日光直射,营造水体同时调节小气候。因此古典伊斯兰园林便有了庭院风格。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景观其实是一种人们对抗地域自然环境而又屈服于自然环境,用来营造舒适环境的手段,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2 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周维权先生说过“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1]。”园林是以人为中心而主导建造的,人文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文化背景、思想方式到、文学、美学、哲学等,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园林中的各个角落。
从古至今,造园的演变都是随着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方式、美学、哲学等的变化而变化的。18世纪之前,古典园林大体分为规则式与风景式两种。东方园林以我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善于模仿自然,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和谐的境地,这是由于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决定的。儒家倡导“仁”、“礼”,表现在园林中则是自然生态美与人文生态美并重;道家学说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并发展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释即佛家讲“悟性”,表现在园林中就是对于意境的塑造[1]。因此这几种哲学思想便引导中国古典园林走向风景式。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崇尚人工美,提倡规矩格律,表现为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序的美。因为西方哲学提倡人力能够影响并且可以改造自然,美是需要人力创造来实现的,人造的园林艺术是自然美的最高境界,自然只是一个提供素材的本身[2],因此西方古典园林走向规则式。
世界上宗教对于人们向往的世界都有描述,基督教在《圣经》中描述古犹太人对人间理想居所是“伊甸园”;佛教对于古印度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阿弥陀佛》经中做了描述;伊斯兰教在《古兰经》中为的信徒描述了“天园”的生活情形[2]。在这些宗教中对于造园影响最深远的便是伊斯兰教。古典伊斯兰园林庭院设置十字交叉的四条水渠,象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相交之处通常放置喷泉、水池。种植了大量的果树不仅遮阳也可以采摘,象征永远取之不尽的水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古典伊斯兰园林的建造大多是以“天园”为模板,可见伊斯兰文化在园林中的影响。
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影响园林风格,也会影响到一个园林中的细节,包括铺砖图案,雕塑种类,颜色,照明样式,置石位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环境对于园林设计是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于园林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古典园林的封闭式、内向式转向为现在的开放式、公众式的公共绿地。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社会文明,到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工业社会,再到现在以信息、网络为主导的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大环境的改变都会引起园林的发展和新趋势。工业社会大背景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中产阶级崛起,人们追求自由与平等,在1857年美国中央公园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也是近代公园的开端,园林不再是为权贵所私有的财产,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场所。经过多种公园风格,如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变化,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人们更加关注生态修复,后来便产生了的生态主义。而到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带来趋同性,全世界大城市的公园绿地都十分相似,因此地域主义的倡导便产生了,其实也是回到建园的初心,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出发,建设适于本地区人们使用、社会认同具有归属感的公园绿地。
新加坡是世界上公认的“花园城市”,但它也是从工业化时期环境被破坏的状况下走向了花园般城市的,这都归功于新加坡自上而下的政策也就是社会环境。1965年建国后迅速的工业化使原有绿意盎然、田园般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世界,但是新加坡政府很快意识到问题并且做出了决策[3]。20世纪70年代制定道路绿化规划,80年代引进植物、设休闲设施,90年展主题公园建立生态廊道系统,21世纪进行城市空间立体绿化。这些使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目标成为现实,由此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对于景观行业、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力[4]。
4 结语
一段时期的园林景观设计风格并不是由一个因素一蹴而就的,不单单因为自然环境或是人文环境或是社会环境,因为这三个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而这三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便是一个地域独特的文化,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是受地域限制的,体现地域特色的,为当地区人们服务的,是充满认同感、归属感的。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艺术院校;多元;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社会、经济各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迈入了新时期,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元化价值观的涌现、物质财富更为丰富的社会等等,这些因素促使当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需要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艺术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摇篮,同时亦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这个大背景下,由于艺术院校师生与外界接触交流密切,校外思想风气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亦起到了日渐月染的影响。因而,作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较为清晰和全面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开展工作。
一、多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间的融合与冲突(文化环境)
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种文化思潮的互相碰撞和融合已成为高校学生精神层面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特点在艺术类专业的同学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映照。艺术生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在性格特质和价值观念上有着一些共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他们对于舶来文化艺术和中华传统艺术大多秉持着相同的态度,并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西方艺术文化和中华艺术文化并没有先入为主的民族主义或崇洋观念,而是根据自身的审美诉求和个人偏好研习专业艺术知识。这一特性对于在艺术类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绝大部分艺术生对于政治教育方面并不具备有失偏颇的主观认识和错误判断,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若采取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颖方式,不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不利的因素则是艺术类学子对主流价值观和正确的政治理念缺乏必要的认知,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利用,错误引导,造成不良后果。
2.艺术生对于社会上繁多复杂的思想观点和意识主张有着较强的兴趣,一些被视为小众的文化风尚在艺术院校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有清晰全面的了解,对一些并未被世人熟知的思想观念需要区分对待,不能一味地打压或者纵容。对于那些实质上不会带来不良风气和恶劣影响的思维潮流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适度的关注,而不应该过度地打压;对于那些采取明目张胆或隐晦暗示的手段传播试图对学生群体、校园文化、高校秩序造成破坏的危险的不良思想,必须坚决地予以抵制。
二、物质生活丰富、信息渠道多样(客观环境)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以及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度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社会状况的认知水平和适应能力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而艺术类高校学生也不例外,许多同学在学校主导的产学研交流或是校外兼职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社会交际能力。许多艺术类的大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交往或是兼职工作中既拓展了自己的人脉,也积攒了涉及各个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对他们在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后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是大有裨益的,但我们也需要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当的风气和错误的做法对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型的青年大学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这一情况对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对那部分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影响的大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念纠正,也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尽量适应时代变化以便于更好地向当代大学生群体传播主流价值观。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环境,让许多家境殷实的同学得到了极大的物质满足,同样客观上为物质至上和拜金主义等错误观点的扩散传播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两者结合起来,恰恰便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的客观环境的主要情况。
三、开放包容的办学治校理念(人文环境)
我国高等院校的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类高等院校作为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由于艺术专业在授课和技能训练上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艺术院校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多元化特质较为突出,与综合类院校比较而言亦更为注重授课理念的包容性。同样,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较之综合院校更为开放和兼容,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艺术专业大学生与一般专业大学生相比而言有共同性,亦有其特殊性。艺术高校学生普遍而言文化素质不及综合院校学生高,但艺术素养和审美标准均比较高,个性也比较活跃。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据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开展相关活动,以有趣多样的形式传递正确的思想,以新颖活泼的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对于时下流行的校园风潮不会一味地抵触排斥,而是会对有益的元素加以改造利用。上述三个特点是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发展较突出的状况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时期社会环境的主要状况。它对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是一直有所发展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加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艺术类高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多方面因素。
作者:钟宇鑫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邢之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5)
[2]林建辉.当前社会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
篇8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环境;大学会计教育;影响
一、新经济环境概念及对我国会计的影响
新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根本,对制度创新为基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控制通化膨胀以及降低失业率等现象发生,其经济周期阶段性被弱化的一种新的国家经济现象。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加快,在新经济环境下实现我国会计操作与国际会计操作相接轨,这给我国会计准则、会计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新经济社会环境对大学会计教育产生的冲击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给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育带来一定的冲击,会计教学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所转变,同时其教学类型、格局等也更加多元化。大学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专业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会计教育的主要动力。然而,新经济社会当前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对人才方面要求的提升,使得大学会计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和问题。
(一)会计教学理念过于陈腐
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对会计人才要求更加具有针对性。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大学会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重理论学习而轻社会实践,重内容分析而轻综合能力培养,极大的局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大学则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理念受困于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难以匹配,不但降低了大学会计教育教学质量,还局限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传统的教学观念也过于僵化,制约了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使得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二)会计教学对象针对性差
我国传统会计教育把大学教育大众化视为扩大教学规模,提升入学率的主要途径,然而对会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和教学对象等缺乏针对性,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特色不够明显,会计专业人才能以快速适应和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逐渐形成,大学会计专业招人的不断扩大,学生层次、水平、能力等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大学会计教学不足现象越发明显,这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了大学会计教学发展和人才培养。大学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化人才,让接受专业化培训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然而,当前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学,在教学对象方面缺乏针对性,束缚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程。
(三)会计教学定位不够准确
从以往的社会和企业需求来看,传统的大学会计教育人才培养倾向于各工商企业,然而,随着新经济社会环境的形成,传统的大学会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会计教学和人才的需求。以往的大学会计教学主要注重高水平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注重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正是由于这种教学定位的不准确性存在,使得以往会计教学内容、教材等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能力人才,也正是由于教学定位的不准确,造成了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存在冲突的显著困扰。
(四)会计教学内容单一守旧
我国大学教育主要根据单一的人才能力来对大众化大学教育质量进行衡量,会计专业教育也同样如此,这使得我国大学会计教育人才结构产生严重过剩现象。同时,大学会计教育单一化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专业知识方面的多元化需求,极易产生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发生。大学会计专业单一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够更好的满足于统一的学科标准与逻辑思维,培养会计专业化人才在会计教学内容和会计课程方面过于守旧,注重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而忽视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高层次会计课程和内容接触较少,必修课与选修课搭配缺乏合理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表现出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难以适应。
(五)会计教学环境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会计专业教育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学习,其相应的会计教学环境过于简易化,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这不但不利于培养满足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会计人才方面需求,还冲击和影响了会计专业教育机构的发展。会计教育方面师资设备的落后,使得会计教学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和问题;会计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得会计专业人才知识难以得到发展和进步;会计信息设备得不到完善,使得会计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新经济社会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要求,降低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影响了学生对实际业务的处理,难以让接受过大学会计教育的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之中。
三、加强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大学会计教育模式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新经济社会环境的逐渐形成,市场经济发生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会计教育模式应当重新进行审视,以往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应当适时进行合理调整,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与现行会计教育体系进行整合,构建科学的、利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环境,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能力强的全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际能力为主
以往大学会计教学思想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把教学课堂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把教学教材视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内容,把学生视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施予者,把考试得分视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错误教学观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发展,并难以适应新经济社会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我国当前大学会计教育应积极的,根据市场经济变化和需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并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根据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把会计岗位实际工作内容和会计行业职业标准与大学会计教学理念相结合,让我国当前会计专业人才既具备相关的会计学理论知识,又能够更好的将其运用于工作实践之中。
(二)明确教学对象,划分层次教学
新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大学会计教育体系建设,主要应以培养实践专业能力人才为首要教学目的,重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将学生作为大学会计教育重点对象,将专业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之中。与此同时,注重大学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侧重于层次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的不同,注重各层次实践能力教育,满足社会发展和各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促进会计教育深层次研究与发展实现。
(三)细化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办学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大学会计教育改革,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不同性,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大学式教育方式与以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的企业岗位式相结合,细化教育资源,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大学会计专业教育应当明确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良好交流机制,让会计专业教师主动的深入到企业各行业企业会计工作之中,深入了解企业各行业企业会计最新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情况,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会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适当调整,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针对性。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利用校企合作,让企业积极的参与到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中来,让大学会计教育课程设置、内容等更加贴近需求,让学生能够领悟到会计职业的真正精髓,真正建立起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调整教学内容,建设课程体系
大学会计教育往往重视课程理念相关知识学习,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较为忽视,对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造成了一定限制。为适应新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与发展,大学会计教育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会计教学内容,将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引入到实际教学计划中,打造以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为基础的实际教学模式,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做到教学用三位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方面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务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侧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制定相应的素质拓展培养计划,设立公共礼仪培训与口才写作课程,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与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很好的结合。
(五)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教学环境即包括软件环境,也包括硬件环境,这两方面环境建设与完善都对会计专业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硬件环境则是指会计教学设备与内容。在新经济社会环境下,强调大学教学设备应与教学内容相调整和适应,并作为大学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内容。针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采取阶段性的调整与过渡性的修订,充分发挥专业教材在大学会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会计教学实验模拟教学室,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大学是培养和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根据地,通过大学教育则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自身整体能力。与此同时,把教师视为学校会计教学的软件环境。注重教师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定期对教师会计理论、实务操作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开展深入学习和继续教育,根据社会实际需要更新和调整教学理念与内容,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大学会计教学质量。总结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经济社会环境的到来,给大学会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大学会计教育根据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转变传统教育理论,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环境,建立以培养人才为主的培训机制,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发展输送具备高水准的会计方面人才。
作者:李方方 单位: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白君贵,白璐.会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篇9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其中,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无论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最终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
一、熟悉环境描写技巧
小说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抓住特征,或通过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等手法,或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等表现手法,着力描写环境。
二、把握环境描写意图
环境描写总体上有以下几个意图:
1.环境本身:(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突出季节特征,表现地域风光。(2)反映、暗示社会环境。(3)营造、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1)烘托心情。(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等。(3)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1)转换或展开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3)前后多次描写,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1)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2)丰富、深化主旨。
三、掌握解答方法
环境描写对象与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越来越多样化。为此,我们须掌握必要的解答方法。
1.注意描写对象,关注选用词语。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复杂的性格,作者往往要为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活动背景,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在自然环境描写时,作者往往会选择一些能凸显主观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冷雨、落叶、夕阳、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表达出迥异的环境效果,从而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联系情节发展,理解作品主题。在小说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也是一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不能脱离作品的叙事而独立存在,总是与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和主题相关联的,因此必须把景物描写放到具体情境中来考虑。许多优秀的作品,总是通过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或展示世态风情,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作者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揭示作品主题。明白了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注意辩证关系,提高分析能力。一些小说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丰富,小说中的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但是作者并未直接表现出来,为此,须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透过环境描写深入分析作品,提高分析能力。
篇10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学校职业教育;教育生态视角;挑战;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45—04
一、社会环境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生态观点
生态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人与生存于其中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布洛芬布伦纳认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是由四个层次的同心圆构成的系统,由内向外依次为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大系统,其中微系统是指诸如家庭、学校、同伴和邻里这些与人最直接相关的环境;大系统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质量观等;而中系统和外系统是指介于两者之间的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的组织。”布洛芬布伦纳关于人的发展的生态学系统四层次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对于机构、组织或项目的发展的生态分析中。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在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过程中,总是处在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的压力下,而教育系统也习惯这种压力环境,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也是一个有机体,是在内外部环境相互适应和相互调整中发展的。埃斯纳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是一个以教学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体,学校教育活动系统周围是一个具有可渗透性的膜,将学校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区分开来,通过具有可渗透性的边界(膜),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校外界的环境因子之间发生各种类型的互动。”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师生教学互动等是职业学校的内系统。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则是职业学校运行的外系统。这个外系统可以通过信息、能量与职业学校内部系统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在所有社会环境外系统中,最根本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经济环境外系统,因为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很多研究者已经分析了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整对教育系统的影响。任凯等人认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才培养的速度与规模、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玛雷等人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学校教学目标变化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的变化都要求教育系统承担起新时期的新角色,不断扩张的经济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对工业生产有用的公民,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出合适的劳动者;而后工业化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经济形式的发展,要求学校确立这样的教学目的,即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归属感、学生对整个社会组织的价值感,同时学生还必须身心健康,工作能力卓著。皮特瑞兹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对学校内部微系统的影响。他认为,知识管理可以影响教育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支持教学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为教育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提供了广泛的信息,知识管理本质上已经将教学组织从科层组织转变成教育的生态体,它必须与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球信息驱动的互联网生态社会中存活下来。知识管理能够帮助学校收集到需要的信息,从而将数据转换成信息,帮助学校将信息转变成有意义的教学知识,从而将知识转变成对教育有用的教育活动。
关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育系统影响的研究表明,作为生态体的教育系统,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使各种水平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持互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依据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学校职业教育系统作为一个生态体会受到哪些挑战?职业学校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学校职业教育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明显,作为教育系统之子系统的学校职业教育系统,要义不容辞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要适应其转变。从教育生态学观点来看,学校职业教育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对制度因素敏感的生态体,社会经济环境总是不断向它施加压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对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都会提出要求,它们会给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挑战。
1 对职业学校的资源配置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政策环境中的制度化程度对职业教育组织的发展和进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调整时,经济对政治环境中的制度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支持它的发展。而新的政治制度必然会给职业教育组织设立新的合法性标准和区别于以前的发展条件。职业教育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重新适应新制度条件下所要求的标准,否则就会被新的环境所淘汰。如果职业教育组织能顺利地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的发展,那么,新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环境会给予职业学校不同的社会性支持和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政府会调整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会影响到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方向必然发生变化,要求有新的专业,要求出现新的学生培养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职业学校主动进行专业调整,就能够得到更多新的支持;如果不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仍保持传统的思维去建设和发展专业,可获得的外部支持就会减少,甚至失去任何支持。
2 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受到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非常强调环境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学校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学校组织应该与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保持平衡,因此,学校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实际上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它又不能与社会组织完全一样,或只是一个简化的社会环境。在职业学校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尽管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的可塑性和弹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存在非常苛刻的选择。一旦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不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能量将无法流通。因此,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的组织结构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诸如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出现就证明了,环境的变化会带来职业学校组织结构的调整。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必然会对现有的学校组织结构形成挑战。
3 职业学校的教育理念受到的挑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意味着,职业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受就业率和市场指挥。学生不是只为找到一个高薪职位而学习的眼高手低的工人。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在未来几十年都能够接受技术挑战的熟练工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意味着,现在的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要培养其学习能力。但是,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注重短期利益、重复建设和硬性单一的评价指标,以及由此造成的职业教育对其基本目标的偏离、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办学毫无特色。“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对现存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4 对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挑战
职业教育系统中的办学体制是职业学校运行方式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的管理体制会发生变化,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也会随之面临巨大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政府进行自身调整,而市场开始进行结构性的转变,则要求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作出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公立职业学校的经费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职业学校的管理体制也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后,收入分配方式发生转变,政府对职业学校经费的投入会减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需多样化。政府、企业、行业和家长通过市场作用于职业学校,因此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必然会面临市场的挑战。
5 对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带来的挑战。
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还表明,技术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教育生态体产生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之一是产业升级,与其对应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两方面:(1)技术的应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技术环境对职业教育生态体的影响更多地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由于职业教育生态体对技术变革并不非常敏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危险。由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关注的是环境相对不变的条件下的社会生产条件,因此,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给职业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带来挑战。(2)技术可以作为教学工具和管理工具。职业教育生态体内部的技术子系统,既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教育组织活动的技术,也包括教育管理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变化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沟通、决策渠道和结构,最终影响职业学校整个教育系统。
三、职业学校应对挑战的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学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与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大部分是间接的关系,因此,其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比较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职业学校教育组织作为一个生态体可能做不到剧烈变化,但变化是确定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认为:“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学校必须在组织结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出调整。
1 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教育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环境对组织的选择是基于组织的结构的。职业学校组织形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校的组织形态与一般社会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化环境,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一定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保持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与制度同构,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职业学校组织结构与制度同构,并不要求职业学校组织结构完全等同于政府或者市场的组织结构,而是指职业学校在组织结构上应该有专门的结构负责相应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敏感地关注社会和经济结构所作出的调整,从而能够合理地作出组织反应。例如,职业学校要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中心、校企合作联络中心等,负责学校与政府、就业市场的联络。
2 职业学校在教育理念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意味着技术结构和职业结构要随之变化,而过去一劳永逸的教育不能适应这一调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贯彻“立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教育不能只重视短期利益,只重视好的工作和短期的绩效,而应该更加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只有终生学习才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只有终生教育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才能使一个民族在挑战中保有自身的竞争力。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相互独立性,同时也应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和依赖性,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保持他们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关注每一个人自身的成功和发展。
3 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政府和企业在责任和角色上转变。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上也应该自我尝试,探讨适合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式。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创新上,一方面,要与政府保持紧密关系,能够得到政府所提供的合法性社会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从企业获取资源,关注市场的变化,从市场变化过程中得到资源。职业学校只有实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才能有真正的发展和改革。
4 职业学校在管理制度上的调整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理念的转变,即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1)管理目标的设定要以人为本。教师要“以生为本”;管理者要“以师为本”,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未来”的发展为目标。在制订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当前产业结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的评价。(2)管理过程要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原则,要有民主意识,做到公平、透明。学校的管理应该采用以学生和教师的民主参与为主要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上的改进,有助于学校师生一方面关注国家宏观调整,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践应对可能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