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 中学教师 人性化管理 教师人性化管理

一、中学教师的工作性质需要人性化管理

首先,中学教师工作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学教师的劳动过程难以监控,以及劳动成果难以衡量等特点。中学教师的工作性质给教师养成了高度的自主意识;所教学生的年龄注定了教师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育人比教学更为重要。而这些思维活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是无形的,有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一个场所,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因此中学教师的劳动过程难以用固定的劳动规则进行有效的监控。中学教师的劳动成果往往体现在学生毕业之后的社会价值或其研究成果上,这两方面体现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做出现实的评价。并且中学教师的劳动虽然具有很强的独立完成性,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往往需要整个团队的合作,依靠交叉互补的学科优势才能取得成绩。因此,中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既是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又是团队智慧和集体努力的最后结晶,这就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即使用高度细密量化的价值标准也无法完全衡量出中学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对教师的工作仅仅依靠僵硬划一的纯制度控制根本就是不科学的

其次,中学教师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的把主要的工作都集中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在培养人的活动当中首要得任务是使人成为"人",即教人做"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中学教师的人性关怀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只有在管理中让中学教师体会到人性关怀,在工作中他们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并且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处处的体现出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实施人性化的教育。而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是那样的富有人情、人性时,他们才会不断的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冲动,在师生互动中能够发现自己;这样学校才会充满活力,才会真正的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

二、当代教育改革需要对中学教师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管理手段就会应运而生。 任何一个管理方式都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凡是卓越而富有成效的管理实际上都是个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管理能达到的程度反应了特定时代的管理思维和管理精神。

个性化管理的观念就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客观形势的发展趋势。个性化管理相比一般化、教条化的管理而言,更加注重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从管理的起点、过程以及到目标的实现整个过程,都会因为管理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个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立足于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有效地协调起来,以达到人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这种基于被管理者的最大潜能和所拥有优势的开发,使之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有自己独特贡献的积极人,不像传统的管理方式那样的僵硬教条,仅仅从形式上来控制教师,并且把教师的创造性、聪明才智都统统扼杀在摇篮之中,而个性化管理是通过确立一定的目标系统,从而来开发出人类隐藏在自身内部的巨大潜能。

当前的中学教育改革呼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学行为上要求中学教师学会理解、宽容,并且注重帮助和引导学生。如果中学管理者总是以制度压人,对教师的工作进行严格的量化。并动辄就"下岗"、"惩罚",致使中学教师的压力过大,在工作中不得不循规蹈矩。甚至是消极怠工或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根本就谈不上发挥创造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如果中学教师的压力过大会造成不健康的心理或在工作中产生暴躁、不满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宽容、理解及耐心的引导了。所以,只有对中学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赋予他们足够的工作自主性,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潜能并愉快地进行教学,从而能够言传身教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教育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潜力,从而促使教育的各项改革顺利落实。

三、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性化管理

现代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是发现!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独特发现,或者说是管理者的存在价值就是要善于激发出员工的热情、激情。并从中发现员工的优势、长处以及可以开发出的潜能。现代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在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所以,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特别敏锐并且善于把握的发现者,能善于从一般中发现出特殊,从平庸中捕捉出非凡,从共性中把握住个性,甚至从丑陋中能看到美好。管理者需要规划,需要决断,需要对人的疏导,但更需要的是发现――对"人"的发现。所以,在以"人"为本的时代里,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乎做了什么事,而在乎发现了多少"人",并在此的基础上培养了多少人。因此,管理者只有坚持人性的管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挖掘被管理者自身的资源并激发出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作为当前中学教师的管理,要做到对教师"人"的发现,那绝对不是领导权力和领导威信所能做到的,也绝对不是强硬的制度和强化的规章以及泛泛的片面评价所能做到的,中学教师们需要的是能够得到人性的关怀,能够感受到真诚而热情的理解、关心、帮助、支持、鼓励和鞭策;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工作,展示自我,发挥所长,用自己所感受到的尊重、爱护、激励传递给学生。和校级管理者之间能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如果学校管理者只是简单地从学校发展角度出发用制度来给教师施压,人为地给教师造成各种精神负担。如今只见"校"不见"人"的管理是与现代管理的本质完全相违背的,应该进行淘汰的。

参考文献

[1] 柳斌.二十一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丛书[M].北京:长城出版.2001.

[2] 徐桂华.实施教师人性化管理的策略和方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篇2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有很多仅仅简单选用、借鉴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药”,逐步走向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物药理学”。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理论;中医药理论

中图分类号:R285

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并发现它的特殊药理作用以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已有80余载。时下“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文章不下数万篇,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质疑:

1.思考之一:“中药”药理名称思考

1.1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中药药理学》是这样界定“中药药理学”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的本义和出发点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药理学”,就应该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如果失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能称为“中药”,更不能称为“中药药理学”而只能叫做“天然药物药理学”。

1.2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中药”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并不等同于中药现代化。药物本身作为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物质,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国界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应用它。中医与西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药物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中药”(同样包括人工合成品);同样,如果一个药物在西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西药”(也包括天然药物)。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谈得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如果脱离了这个大前提,“中药”的现代化必然会失之偏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这不仅指明了中药的学术概念,还界定了它与天然药物、其他民族药的不同界限。从此看来,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以上基本概念的混淆进而使得某些“中药药理”的研究越来越偏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背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导致中医药的特色越来越黯然,而成为变了味儿的“天然药物药理学”。长此以往,中医药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会走向萎缩。

2.思考之二:中医药特色之疑

什么是特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提出所谓“特色”。应是指彼无我有或彼短我长的东西。那么所谓中药特色,应是指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理性认识、理论思维,具体讲就是指中药理论。它代表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特征,反应其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中药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应该承认:中药同其他药物一样,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即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中药,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苷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不能视为中药。倘若不分寒热虚实,见喘用麻黄、遇痢用黄连,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中药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产生预期的效果。

3.思考之三:医药脱离之疑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与中医是一对孪生兄妹,同源互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中药与中医,同时产生,互为存在的条件。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无从选方用药,中医不可能完整;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其中的一个。所以历来认为中医中药是一家,不能有此无彼,彼此分离。当前存在的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医药分离的模式,不适合对中医药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医药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作为中医药战线工作和研究的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扬我中医药之长,发展中医药,绝不能走“医不管药、药不知医、医药分离”的路子。

实际上,中药的作用机理在中医药制论体系中已经阐明得很清楚,包括药性理论。但是借鉴现代药理方法研究中药的手段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指导。那种置中医药理论于点缀,完全按照西药的模式开发应用中药的方法和道路,是不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对中医药发展有损无益。发展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中药特色不能丢。

篇3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科群;中药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63-02

“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1]。学科群建设是学科建设新趋势,中药专业是一个涉及中医学、化学、药学、现代医学等的交叉学科,课题组最早提出将中药化学各学科与中药药理学结合起来,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学科群遵循“化药结合,相互促进,积累发展,求实创新”的理念,坚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凝练科研方向,带动各学科共同发展,对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团队建设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相关经验与成果进行了总结。

一、中药药理学科群构建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校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高校各项建设的核心。近些年来,随着学科自身发展的逻辑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人们已经在学科群的层面上认识、讨论和建设学科[2],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中药专业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建设对中药专业的发展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中药专业本身就是一门交叉与实验性的学科,各类化学课是专业基础课,多门基础化学课的学习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中药药理学既是中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药药理学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最富活力的结合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沿阵地[3]。化学与中药药理学密不可分,中医药的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的研发同样需要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相结合。课题组在不断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学科群构建的重要性,历经十几载的探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行各项中医药相关的科研活动,逐步构建了中药药理学科群,为学科群中各学科的发展、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构建中药药理学科群的具体实践

(一)组建学科团队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梯队建设,关注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使人力资源进一步整合,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

对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充分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快其成长步伐。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研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与省内外多家兄弟院校、知名药企等进行交流、合作,拓宽视野。

(二)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兼顾,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使教学调控更具系统化和可操纵性,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学科群档次,促进各学科共同发展。将中药药理知识渗透到化学课堂,使乏味的基础化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实现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集中教学资源,建成了学科群网络教学平台[4,5],平台内设立科学研究、教育资源及论坛等模块,科学研究模块内含中药药物信息、中药化学成分、中药毒理、中药药理实验、实验动物信息、相关文献等,供研究人员查询;教育模块主要提供各学科学习资源,如中药药理主要教材、名家讲义和视频教程、药理实验操作及视频等信息,供教师和学生学习;论坛为学习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方式。

重视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先后对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及考试环节等进行了改革的探索[6~8],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结合实验室开放,将传统验证性实验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中药药理学》在中药专业学生中率先实行考试改革,将传统的闭卷笔试改为综合评价,在学期末举行创新性论文宣讲活动并出版学生论文集,这些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升科研水平

科学研究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唯一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在本科学生中实行导师制,通过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组织中药专业学生“中药药学基本技能大赛”,检验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团队中的研究生在完成专题过程中涉猎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口径。

一个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科研的创新能力。中药药理学科群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使科研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整合,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学科群的发展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不断发展中凝练出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理、中药体内分析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三、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学科群各学科发展

中医药现代化飞速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但同时又衍生出了很多交叉综合性学科。中药药理学科群的诞生,将中药专业的相关化学基础课、中药化学与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与中药药理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协作,有利于群体效应的发挥,同时也起到了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学科领域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为整个中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教研水平

学科群内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相互交流,拓宽了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多学科融合交流所产生的交叉知识有利于教师贯穿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活跃教学气氛,提升教学质量。学科群内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交流,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借鉴,为创新思维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科群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也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科寻求到了发展的方向,教师教研素质的提高都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授课过程中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例如在中药化学授课中将一类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简单介绍,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堂内容;在中药药理授课中,将发挥药理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介绍,可与中药化学课内容相呼应,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另外,通过对本科学生实行导师制,开放实验室、实施设计性实验、参与教师课题等途径,使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

四、创新点

本课题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体会到只有营造出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找准学科建设的途径,坚持不懈,积累沉淀,求实创新,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本课题不仅为我校中药专业的学科建设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我省乃至全国同类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展望

中药药理学科群建设团队在我校首次开展学科群建设的尝试,取得了系列成果并推广应用于教学、科研实践中。中药药理学科群教学团队历经15载的发展,在学科群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等方面的探索,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联合,实现了学科的自我发展,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中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我校中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项延训,马桂敏.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1-43.

[2]胡仁东.论大学优势学科群的内涵、特点及构建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8):50-53.

[3]李清,王鑫国,刘姣,等,中药专业中药药理课程改革思路[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28-629.

[4]王建岭,李仁玲,王鑫国,等.中药药理信息系统建设初议[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3):48-49.

[5]王建岭,李仁玲.中药药理信息平台数据库建立的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1):55-56

[6]刘姣,李清,王鑫国,等.《中药药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82-184.

篇4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中药药理学》理论课教学 影响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逆向学习模式,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那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等一些国外的高等院校已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1]。PBL教学模式在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改革虽有报道[2],但尚未见其在《中药药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报道。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科《中药药理学》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建立符合当今本科教育要求,既能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又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笔者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我院2006级中药学专业的85名学生,男女生之比为4∶5,年龄在18―21岁之间。

1.2教学内容。

对《中药药理学》其中两章《第十九章开窍药》和《第二十章补虚药》的部分内容采用PBL教学模式授课。根据教学目标和“问题设计的十项基本原则”[3],本研究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涉及教材中两章的内容,一是人参对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的作用及应用各有哪些,再就是麝香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第二个问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当然主要是补虚药治疗疾病的机理及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

1.3教学方法。

(1)课前分组:将中药学班81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2)提出问题:每次提前一周布置一个问题。(3)收集资料:学生围绕所设定的问题,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图书馆、网络、求教专家等途径,寻求问题的答案。(4)小组讨论:每组学生就所设定的问题,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5)完成报告:每组交1份书面总结报告。(6)课堂交流:每组选出1名代表借助PowerPoint进行演讲,每组演讲时间控制在1分钟。每组发言后,其他组别的学生和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问题由演讲的学生回答,所在组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7)总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和总结,归纳出每次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座谈两种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对PBL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PBL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学习积极性、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学习内容掌握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1。

在授课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参考学生是否参加课堂演讲选取6名学生进行座谈。好、中、差生各两名,参加演讲的1名,在研究者的办公室内围绕5个问题进行师生一对一的座谈。得到学生的同意后对座谈内容进行录音,将录音内容转换成文字材料作为定性分析的资料。

3.讨论

调查问卷显示,较施行PBL教学模式前,学生对中药药理学重要性的看法明显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增强了,而且学习态度更加认真了。就知识的学习而言,调查问卷显示,实行PBL教学模式后,学生不仅认为中药药理学本身知识的获得明显增加,而且对系统掌握药理知识和对相关学科的学习都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座谈中有的学生说:“只有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才能真正融入自己的血液。”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要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本学科中不同领域的知识,而且要用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弥补“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推进基础课程之间、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融合。

在加强学生各种意识的培养和师生沟通方面,PBL教学模式也体现出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

通过座谈发现,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可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从问题教学的产生、讨论到解决需要经过小组共同努力来完成教学目标。在合作中既能各抒己见,又能达成一致意见,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渐建立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又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真正体现了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优越性。这说明PBL教学模式可显著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

另外,PBL教学模式也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对中药药理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座谈中学生谈到,要解决问题,就要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查阅、整理资料,进行讨论和总结,撰写交流报告,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以自我学习为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和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的能力。他们还认为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由单一的“教”转变为既“教”又“导”,在更深层次上既传授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绝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组织能力加强,语言表达更清晰,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他们将来更加适应社会,成为21世纪的新型医药人才。因此,PBL教学模式可显著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座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得问题的答案,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所需要的资料。由于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消耗在该环节上的时间过多,就可能导致学生在其他学科上学习时间的减少,因此,如果时间充足,这种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4.结语

本研究发现,学生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和态度在实行PBL教学模式后都有显著的提高和转变。PBL教学模式对系统掌握中药药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该模式还可明显增强学生的各种意识和提高各种能力。因而,PBL教学模式对学生中药药理学的学习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林莎,冯志,王全乐等.PBL教学法在中专药理学教学中的局部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2):93.

篇5

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中医药现代化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医药学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法学,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

3.1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研究[1]。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如毕惠嫦[2]研究了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Ⅱ_A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艾路等[3]对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陈勇[4]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3.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单体,无法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给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带来困难。大部分人用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一单体来代替整方的药物代谢过程。如李再新[5]等将补阳还五汤水提醇沉液给予家兔静脉注射后,以川芎嗪为指标来测定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但此法只能说明此单体在体内的过程而不能说明全部成分的代谢过程。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往往十分复杂,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化学成分组合库,用其中的一具或数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与药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应法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但此法不够精确,只能粗略看出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过程。生物效应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物的效应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药效的变化可以推知不同时间内体内药量变化。常用的生物效应法有以下几类:

(1)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国医药研究者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进行中药单味药及复方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其要义是将量效关系曲线作为用药后各时间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换算曲线,从而推算出药动学参数。卢贺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家兔进行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四物汤属静脉外给药一级动力学消除,开放的一室模型,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

(2)药物累积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是用多组动物按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内药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动态变化,据此计算药物的表观半衰期;又称为毒理效应法。黄衍民[7]等对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得出药物的消除级动力学过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观半衰期为59.23min。从而指出目前临床一日2次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如果每8小时给药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陈长勋[8]等应用LD50补量法测定小鼠的附子表观参数,结果认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利用此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药还有陆英煎剂[9]、小活络丸[10]、九分散[11]、桑菊饮[12]等。但此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药物的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当毒性成分与药效成分不一时,所得动力学参数将难以用作临床用药指导,在致死剂量作用下,机体已受到损害,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所得结果不能表征生理药动学过程。

(3)药理效应法。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或药效清除半衰期。本法先选择适当的药理效应作为观测指标,得出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并据此得出药代参数。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分析属二室模型。另外赵智强[14]等也报道了天麻钩藤饮用此法所得药动学参数。此法要求复方及其制剂药效强且可逆重现、反应灵敏、可定量检测,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4)微生物法。此法仅适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复方,通常用琼脂扩散法测得相关药动学参数。它具有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但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确性。王西发[15]等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其选取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属于二室分布模型。4小结及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中药生物利用度[16]、中药毒代动力学[17]、中药透皮吸收药动学[18]、中药时辰药动学[19]、中药证治药动学[20]、中药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21]、中药活性成分的体液浓度测定等。但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类似物的多样性,导致实验结果不易重复。加之中药配伍和中西药结合后药物的互相影响等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较为困难。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4.1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库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药物吸收入血后相应指纹图谱峰的变化,以此为目标,进行药代研究。

4.2将中药的药代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

中药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进行的研究。可采用“证治药动学”的方法进行,即研究中药在不同证候时的药动学是否具有不同特征。再者还应开展中药配伍后及与西药同用时的药动学变化研究。

4.3加强代谢物动力学研究

许多中药药效成分是在体内产生的,或是代谢而来,或是在肠道菌群激活下产生的,因此中药代谢物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物的种类代谢途径及代谢场所的研究,以阐明代谢物与方剂药效的关系及代谢物的动力学规律。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新技术将在中药药代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许多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细胞培养研究体外吸收模型等,将会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陆丽珠,李冀湘.中药的临床药学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1994,14(10):458-460.

[2]毕惠嫦,和凡,温莹莹,等.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J].中草药,2007,38(6):551-554.

[3]艾路,孙莹,张宏桂.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955-958.

[4]陈勇,沈少林,陈怀侠.HPLC-MS-n法鉴定葫芦巴碱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J].药学学报,2006(3):216-220.

[5]李再新,吴小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中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7,6(18):21-23.

[6]卢贺起.以药效法测定四物汤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4.

[7]黄衍民,潘留华,吴晓放,等.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1998,33(7):421-423.

[8]陈长勋,金若敏、李仪奎,等.附子、川乌、四逆汤表观药动学的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1990,10:(11)487-489.

[9]周莉玲,李锐,周华,等.青藤碱制剂药动学试验中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研究[J].中成药,1996,18(9):1-4.

[10]郭立玮.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8(2):126-129.

[11]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药物累积法考察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的药物动力学实验[J].中成药,1991,13(7)2-4.

[12]周爱香,富杭育,贺石琢,等.用药物累积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2):1-2.

[13]富杭育.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5.

[14]赵智强,俞晶华,陆跃鸣,等.天麻钩藤饮等3方对小鼠镇压痛作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3-15.

[15]王西发,秦骏,杨彩民.微生物法测定家兔体内鹿蹄草素药动学参数[J].西北药学,1997,12(2):70-71.

[16]刘汉清.泻下通保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草药,1990,21(4):7-9.

[17]李耐三,于东晖.中药雷公藤的毒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1):25-26.

[18]沈子龙,易七贤,周斌.抗癌止痛膏透皮吸收示踪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1):30-33.

[19]刘启德,梁美蓉,欧卫平,等.青藤碱时辰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1):23-26.

篇6

【关键词】毒性中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86-01

从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提出有毒、无毒中药概念始,历代医家都对中药毒性理论作了较多补充。随着药物认识范围的扩大,《本草经集注》等医著对有毒中药采收、鉴别、炮制等内容有了较多的记载。《炮炙论》作为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对减除有毒中药的毒性或烈性、增加药物疗效作了较多的论述;《本草纲目》集明以前中药学研究之大成,同时在中药作用机理及有毒中药提取方面有了较多新颖的阐述;《白猿经》提出用新鲜乌头制取冰晶状“射罔”,可谓开有毒中药成分分离之先河。迨至近代,随着西方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的融入,有毒中药研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分支学科的奠立与发展。

1 取得的研究成果

1.1 辨证研究规律引人注目。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药物的寒凉温热,疾病的寒热虚实,证候的轻重缓急,进行辨(病)证应用有毒中药。而中医的证是机体一类病例状态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证状态下药物毒性与副作用不同甚或大相径庭,那么不同试验对象、不同状态等,毒效、药效反应有无不同。同时健康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在质或量上,往往与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的反应不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特别是寒与热、虚与实之类互相对立的病理模型,可能显示完全不同的药物反应。

如中药附子在用于寒证与热证时,毒性相差很远[ 1];另如洋地黄对正常人与心衰病人的毒性相差甚大,由此而发展出“疾病药动学”“群体药动学”等分支研究[ 2~4]。

这些不同病证药效、毒效及毒理等研究成果使得学者的思路与方法开始进行转变,参以中医辨病证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开展研究已引起学界的注目。如借助代谢物组学的优势,观察生物样品体内变化,发现毒性的化学或生物标志物,从而动态地研究生化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将毒代动力学和毒性研究同时平行进行研究,即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平行设立毒性观察的卫星组[ 5]等等。这些都为辨证研究有毒中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 炮制研究进一步深入。炮制是解决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炮制,不仅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还可使有毒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辨证用药最佳化,并进而提高临床疗效。经过历代中医药家的潜心研究,有关炮制辅料、溶剂,炮制工艺,炮制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中药炮制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过往有毒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成果,针对有毒而无效成分,常常采用理化性质改变化学属性或提取分离相关物质,以实现减毒目的,如白芥子含有的芥子酶,通过清炒方法加以破坏,保存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 6]。对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通过促进成分转化或适当控制摄入剂量,实现减毒增效目的,如川乌等毒效部分经过炮制实现了成分的部分转化;巴豆等进行淀粉稀释后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等。

此外,过往研究还结合古代文献及科学最新发展,在证实古代炮制方法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并揭示其机理基础上,有些研究者还对有毒中药炮制工艺作了较多合理的改进,甚或创新。如郑建涵利用化学分析法、碘量法等分析代赭石不同炮制品中Ca2+、Fe2+、As3+的含量变化,通过实验数据证实,煅醋淬法较煅水飞法除砷的效果好,不但降低毒性,而且有效成分最易煎出[ 7]。

1.3 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机体对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某些有毒中药不同毒性成分的毒理作用及不同毒性成分具有的特征性毒性。如生物碱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兴奋,进而出现麻痹,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如王新红等报道,长春新碱可致病人惊厥、面神经麻痹、脑神经病变等[ 8];含苷类有毒中药,依据毒理作用和不同作用部位,分为强心苷、含皂苷、含氰苷、含黄酮苷等;含毒蛋白的中药主要毒理作用是对胃肠道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引起广泛心脏出血;含萜及内酯类中药主要是对局部具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此外,含无机矿物质有毒中药,如砷、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亦有各自毒性特征。

毒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为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姜树山研究表明,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实体瘤S180、肝癌H22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煎剂对亚硝酸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增生及癌变,不但无抑制作用,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周爱香等研究表明,复方马钱子片有一定的镇痛、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但在急性毒性实验时,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全身强制性抽搐,直至死亡,对其慢性毒性实验时,发现大剂量组(0.9g/Kg)有15%动物死亡,中剂量组有2.5%(0.3g/Kg)动物死亡,这些研究结果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的毒理研究,开始涉猎对有毒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蟾酥治流感、作浸润麻醉用。巴豆油提取后被Baker等制成酚-巴豆油化学脱皮方,用于整形美容及皮肤光老化[ 9]。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对更多有毒中药毒性研究的铺开,将逐步对有毒中药的相关传统理论作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推动有毒中药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马伟,等.附子对虚寒证与实热壅滞证的证治毒理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读科研课题

[2] Pfeifer S.The effect of disease on the pharmacokineries of drugs.1.Kidney disease.Pharmazie,1991;46(5):305

[3]Pfeifer S.The effect of disease states on pharmacokineties of drugs.2.Liver and biliary disease.Pharmazie,1991;46(9):623

[4] Jinwey.Population pharmacology research on pharmacokinetise of drugs. Pharmazie,1996;46(9):668

[5] 周海钧,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张兆旺.中药炮制与中药质量[J].中成药研究,1983,(11):27

[7] 郑建涵,吴振华.中药代赭石最佳炮制方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9

[8] 王新红.长春新碱引起神经毒副反应12例临床分析[J].河南神经疾病药理学杂志,2002,5(4):68

篇7

在《中药学》教学中,除药性理论内容外,重点在对单味中药的讲解,每味中药的功效、应用则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使用的《中药学》教材都是以药物最主要的功效应用进行分章、节的。教学应围绕功能主线,按照从共性到个性,从同点到异点,由浅入深的思路,将《中药学》各论内容分解为章节、药物、综合等几个层次,在此过程中既要突出药物共性特征,又要明了药物个性特点。例如,在讲授发散风寒药概述部分进,强调辛温走表,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是本节所有药物的基本共性特征。

掌握了这些共性,就可找到提纲挈领、触类旁通的学习捷径。在讲具体药物时,可把药物功用分解为基本功用与其他功用两个层次,在基本功用层次还应注意体现本章节药物共性特征与具体药物个性特点之间的关系。如麻黄,基本功用为发散风寒,主治风寒表证,这是麻黄属于发散风寒药的一个依据,而其个性特点则为发汗力强,善发汗解表,主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其他功用为平喘、利水,主治肺气壅遏咳喘、风水水肿等。单味药物讲完后,还可从综合层次对药物的功用进行对比、总结,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药物功用的理解、记忆。如麻黄与桂枝,桂枝与肉桂,肉桂、附子与干姜等相似药对的功用异同点比较;不同章节药物的安胎、止痛、消痈功用总结。经过这几个层次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前后贯通,构成一个记忆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强化重点,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2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学生,调整教学内容

近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呈现出多专业、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中药学》的授课对象也随之多种化,如我校有五年制的中医临床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四年制的中药学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护理本科专业、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层次。这些不同的专业层次,其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也有各有不同。因此,应依据各专业层次特点的不同,相应调整《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如医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可重点介绍有关中药实践运用中的知识,包括常用配伍药对,相似药对的比较,药物新用、辨证用药案例等内容;中药学专业,可多介绍中药、中成药新药研发思路与技术等;中药英语方向,可结合具体药物向学生介绍中药在国外的应用现况、发展前途,并适当开展中英双语教学;护理学专业,可侧重介绍药物在疾病治疗中的调护知识。

3补充中药现代研究内容,印证传统功用

《中药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从其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其内容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认识手段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在《中药学》授课过程中,应及时引入能反映本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在《中药学》之药性理论部分,可对中药临床应用、实验研究现状的进行总结归纳,补充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现代研究方面的内容,以期从更深的角度、更广的视野拓展学生对中药药性的认识,使其奠定坚实的中药学理论基础。如,现代药理学中血药浓度的概念,与中药归经理论的印证等。在各论部分,可以借助中药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成果,阐述中药发挥疗效的机理,从而进一步说明中药疗效的确切性。如金银花“抗病毒”的药理作用,就与其具有的“清热解毒”作用有关;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连素具有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的药理作用,与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痢的功效有关。在关于中药“毒性”方面,除对传统有毒药物(如附子、乌头、半夏等)的毒性进行介绍外,还可补充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新认识,如关木通等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的中药,因含马兜铃酸类成分,故具有一定的肾毒性。

4穿插趣味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在《中药学》授课过程中,为避免学习的枯燥性,可适当增加与所讲药物有关的典故、歌诀、药物释名等内容,为理论讲授增加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讲苦杏仁时,可以介绍“杏林”一词的由来,还可顺便以董奉的高尚医德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在讲一些比较繁杂、难记的内容时,可采用背诵歌诀的方式来记忆,如十八反歌、十九畏歌等。同时,也鼓励学生自编歌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又便于记忆。

5开展饮片辨识实训,进行实践教学

传统《中药学》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少对中药的直观认识,以至于“知药而不认药”,最终导致“医药分离”,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一弊端,我们尝试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图片、实物标本展示的方式,在临床专业中开展了中药材饮片辨识实训。实训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100味临床常用中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借助饮片实物,给学生讲解中药饮片的特点、真伪鉴别、易混用品种鉴别等。学生通过亲身的看、摸、闻、尝来认识、辨识药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药的认识。

6丰富教学手段

《中药学》教材各论部分包含500种左右中药,主要介绍这些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主治、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等。每一味药物编写体例一致,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6.1应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中药学》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粉笔加嘴巴”的教学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受到书写速度、能力的限制,传递表达信息量少,缺乏药物的形象化展示,课堂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现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全面、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托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得一些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洁化;课件中插入药物图片,形象展示药物的同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强化了学生对药物的理解、记忆;对于相似易混淆的药物,采用图表对比的方式,使得异同点一目了然;对于学习重点,用颜色醒目的大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这样,不仅大大提高课堂传递的信息量,同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2引入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不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总体课堂设计为“: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我们选择在中医临床专业开展PBL教学,每个班选择2~3个章节,共计约10个学时的教学内容。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药学知识体系的特点以及章节的内容安排,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发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预习、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在课堂上,为了便于讨论,将学生分组,并设置小组长,每位学生都要求发言,有争议的问题,小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长就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存在分歧的问题以及讨论的结果发言。教师对于学生意见一致、结论正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记忆;对于学生存在疑惑、意见分歧,及理解有偏差的内容,教师要做详细重点的讲解,以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PBL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变了枯燥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篇8

我国医院药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阶段,医疗改革使得药师工作不再局限于药房本身,而是要深入临床,向患者提供直接服务。目前,国内临床药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的开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中药临床药学究竟该如何开展?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笔者现结合本院近年来开展的中药师临床药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强化自我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药师素质

1.1 带着学习的态度下临床,积极配合、积累经验

由于我国现有医学、药学教育的差异,导致医师、药师对于诊断和用药各有所长,医生的教育侧重于诊治,在病例诊断方面有优势,这方面值得临床药师去学习和了解。其实,临床药师除了一些体征性的诊断无法下结论外,医师们依赖的一些化验指标也可以慢慢学习了解。作为药师,应该通过不断学习,具备能与医师沟通的基本临床知识。有了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才能结合自已的专业所长,更好地配合临床医师的诊疗活动。

1.2 掌握扎实的药学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加强《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方剂学》、《临床用药须知》、《临床实用中成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尽可能做到药学知识的全面、深入,并在临床学习过程中逐步具备对临床用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能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药学知识理论真正转变为实用的临床药学技能。这样才有可能让医生专心于诊断治疗,药师则在合理用药上为医生做好参谋,共同为患者提供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

另外,要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医药学相关信息检索,并学会运用各种药学应用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还要熟悉国家的药政法规,以及药品使用管理中的各项规定。

2 强化协作意识,积极深入临床

2.1 了解临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本院中药师临床选择了神经内科的一个中西医结合病区,以发挥中药师的专业特长。通过下临床,加强了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的沟通和学术交流,并且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医生和护士对临床中药师的需求(见表1),临床中药师则根据反馈的意见制订药学服务计划。表1 医护需要从临床中药师处获得的帮助[n=35,人(略)]

2.2 为临床提供最新最快的医药信息

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及时掌握药物信息的基础上。临床中药师每周定期参加主任查房和医生早交班,能及时传递药学信息。针对临床关注的药学信息进行书面整理总结,如“新药介绍”、“含有羊藿、何首乌的中成药”、“协定中药汤方的药理分析”等。中药师在工作中建立药学服务记录,随时记录医生提出的用药问题,及时查询相关资料,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还要定期将医生普遍比较关注的药物信息在早交班会上传递给医生,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2.3 为临床进行合理用药的讲课

中西医结合病房除了主任和少数医生精通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多数医生在转到中西医结合病区之前以西医治疗为主。到病区后看到中西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后,对中药非常感兴趣,也很愿意应用。为了配合医生的工作,药师定期进行了合理用药的讲课,如“脑血管病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临床辨证及合理应用”、“神经内科常用中药(口服)功效及药理作用”、“用中药的饮食禁忌”、“中药的不良反应”等,并与医生一起学习讨论,共同探讨中药的合理应用问题。

3 强化安全用药意识,提高药物疗效

在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ADR)。向医生和护士宣传ADR收集的重要性,让医护人员掌握ADR报告表的填写方法,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共同监测用药期间ADR的发生。药师要定期对院内院外ADR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到临床。如清开灵注射液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生脉注射液偶见的多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低血压及过敏性休克;注射用刺五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丹参注射液导致的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血栓通注射液用药后产生局部或全身皮疹、胸闷、心慌、哮喘、血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过敏性休克;注射用葛根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寒战、发热、黄疸、腰痛、尿色加深等。ADR监察和报告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一项常规内容,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这项工作对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日、节省医疗卫生资源与经费均有重要意义。

转贴于

4 强化药物经济学意识,降低患者的用药费用

目前,医师们除了关心药物治疗的效果外,也非常关心医保用药与药物价格,因为这与患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如有的药品门诊费用在可报销范围内,住院费用在不可报销范围内,或某些药品限某些疾病使用在可报销范围内;因此,临床医师在这方面的咨询也较多。为配合临床医师的工作,也为了照顾广大患者的利益,临床药师会介绍这些药的医保规定。如血栓心脉宁胶囊限冠心病、心绞痛、脑梗死患者用可报销;安宫牛黄丸限高热神昏患者用可报销;双花口服液病房使用不在报销范围内,门诊使用则在报销范围内。药师提供的这些信息,方便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在开出正确处方的同时又兼顾到患者的利益;同时药师在查房时也会结合医疗保险要求提出用药选择建议。

总之,临床药师的工作就是监督和保证合理用药,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用药有效且经济,使患者在较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5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5.1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临床药师和医师的共同目标是以患者为中心,服务对象都是患者。因此,医生、护士、药师携手,每2周为病区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和家属进行集中宣传教育。从科学的角度,以患者能够接受的方式宣传合理用药和健康教育知识,向患者普及服用中药的常识,如很多脑血管病患者家里都经常备有安宫牛黄丸,认为可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发作。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服用安宫牛黄丸。从中医辨证角度讲,它对于脑血管病急性发作的实证、热证,表现为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痰多气促、面红、口渴、舌红绛、苔黄厚或黄腻的中风患者疗效较好[1],而由于该药成分中有大量寒凉药,对于虚证、寒证的中风患者是不适合的。医生、药师、护士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系统、全面的用药教育为患者提供这方面的知识,预防、解决与药物治疗有关的问题,及时发现依从性差的原因,确定最佳解决方法,让患者主动正确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发挥药物治疗的最大效果。

5.2 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患者一般都认为中药似乎无毒、无害、无不良反应,吃多吃少没关系。因此,乱吃药的现象较普遍。药师在做用药指导的同时,要告诉患者擅自增减药物剂量的危害。如小活络丸是治疗风湿痰瘀阻络所致痹病、中风偏瘫等症的中成药,其成分中含有毒的制川乌、草乌,治疗量是每次1~2丸,每天2次,不可过量服用;如过量服用(2~10丸)可出现手足麻木、舌根发硬、恶心呕吐等乌头碱中毒反应[1]。另外,药师在为患者做用药指导之前,要先了解患者病情、用药史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交代患者服药时注意。如服人参或人参制剂时应忌食萝卜(不包括胡萝卜),因萝卜下气化痰,人参大补元气,且萝卜能加速肠胃蠕动,使排泄加快,不利于人参的吸收,二者一补一泄,抵消了人参的补益作用[2]。通过药师耐心的讲解,使患者逐渐认识和配合临床药师的工作,同时也给患者一个获得合理用药知识的良机。

参考文献

[1] 任德权.临床实用中成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9,775.

篇9

[关键词] 中成药学;中成药;必要性;重要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c)-119-02

The thinking on teaching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WANG Yan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315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re welcomed by more people because of their reliable curative effect, less side effect and convenience.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course is set up in a lot of colleges, however, it is not regarded importantly enough. Some colleges don't do their best to construct this course, they set up this course only for increasing the kinds of courses. In this compos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etting up this course, and some announcem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ope this course will develop well, and do something for training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ersonnel.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Necessity; Importance; Teaching

中成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中成药作为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成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明确划分出来则是近些年的事。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的逐渐提升以及制备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均开设了中成药学课程,但这门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只是为了丰富课程门类而设置。很多学者认为学了方剂学、中药制剂学,就等于学了中成药学,设不设这门课都可以。笔者在中成药学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中成药学是不同于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体系,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成药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及日常生活举足轻重,各院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开设中成药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中成药的社会地位攀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成药以其疗效可靠、迅速,毒副作用小,携带、服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统计,2004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中成药为1 260个品种,化学药为773个品种[1];《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与2000年版相比,中成药品种由415个增加到了823个,增加了98.31%;西药品种由725个增加到1 031个,增加了42.21%[2]。在国家公布的第1~6批3 292个非处方药中,西药和中成药分别占21.32%和78.68%,比例约为1∶4[2]。2005版药典列中成药799个品种,与2000版药典相比,新增341个品种,增加134.31%。中成药的使用占中药使用的比重由1957年的21.18%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60%~70%[3]。此外,还很多人选择去药店自购中成药。目前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江苏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已打入国际市场,中成药在整个医药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 中成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述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其重点是通过一些传统方剂的学习,掌握组方的原理、方解,该方适用于哪些中医证候,介绍的都是传统汤剂及传统中成药。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变迁,现代应用的中成药与传统中成药不论是组方、剂型还是制备工艺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的传统中成药只占到现代中成药品种的5%左右。即使是这5%的中成药,其制备方法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其疗效方面也与古代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用方剂学差重于来替代中成药学,但在分析中成药的组方原理时是需要利用方剂学知识的。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研究是中成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学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和中药药剂学是重复的,学过中药药剂学就不用学这部分内容了,实则不然。中药药剂学着重于研究与讨论具体的制药原理及制药技术,而中成药学则着重于阐述中成药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中成药制备需应用中药药剂学知识。

总之,中成药学课程是围绕中成药的生命线:“选题组方剂型选择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上市”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中成药学的学习要以以上学科为基础,但这些学科并不能完全替代中成药学,它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教学,因此设立中成药学课程是必要的。

1.3 中成药学可使学生掌握中成药相关的法规、规范常识

中成药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药品。1984年国家颁布了《药品管理法》,而后相继颁布了本行业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药政管理法规,2007年10月1日,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些法规均与中成药息息相关,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中成药新药的注册,包括注册的分类、需要报送的材料、需要进行的实验室试验与临床试验,也可提高学生对中成药的认识水平,避免伪劣、假冒药扰乱医药市场。

另外,中成药的制备过程要严格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等,对这些规范内容的介绍也渗透在中成药学的教学中,而这些规范是每个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遵守的,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就熟悉这些知识,则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中成药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今后的执业药师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向我咨询执业药师考试的事情,其实这也说明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对医药工作者的重要性,它已渗透到校园中,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开始为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做准备了。

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有4个科目:①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②中药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③药事管理与法规;④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成药学习对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直接帮助:在④“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中,中成药的应用所占分数比重很大,中成药学与其直接相关,因此学好中成药学对这部分帮助极大;关于③“药事管理与法规”,在本文“1.3”中已提到中成药学可使学生掌握中成药相关的法规、规范常识。间接帮助:中成药对科目①、②的帮助体现在中成药的整个研发生产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用到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的知识,中成药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以及巩固以上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今后顺利通过执业中药师考试。

2 中成药学教学中的问题

2.1 中成药学教材问题

中成药学课程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目前中成药学教材较少。市面上介绍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的科普性读物较多,但作为正式教科书应用的只有刘华钢、刘汉清主编的《中成药学》,而且自1998年出版后再未修订过,所以编写有关中成药的教材也成了当务之急。针对这一问题,由笔者所在教研室主任牵头,通过几位教师共同努力,完成了《中成药概论》的编写工作,目前此书已在校内使用,近期将公开出版。

2.2 不同专业的中成药学教学侧重点应不同

中成药学涉及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在很多学校的不同专业中都设置了中成药学这门课程,但笔者认为它们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2.2.1中药专业是一个大专业,因而涉猎的中药学知识面要宽,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都应详细讲授,务必使学生全面掌握。

2.2.2中药制药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药厂的制药车间,应侧重中成药的制备工艺学习。主要讲授哪些因素会影响中成药药效、中成药剂型的选择、辅料选择、制备工艺设计及优化。

2.2.3药学专业,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是西药知识,但面对中成药认可度提升、市场份额逐步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中成药学知识,应侧重学习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贮存保管与销售知识。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中成药认可度的提升及中成药市场份额的增加,中成药学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中药学,为提高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势在必行,并应受到足够重视,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建设这门新兴学科。另一方面,中成药学作为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 在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中成药学的主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改进,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玉,邹延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应突出基本[N].中国医药报,2008-02-25.

[2]林清英.在中高职医药院校对非中药专业开展中成药学教学和中成药学教材修订的必要性[J].海峡药学,2006,18(4):199-200.

篇10

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的药学工作者,在前辈开创的事业基础上,不断地将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引入中药的研究中,中药研究在近年来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九五”、“十五”期间,开展了“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最终建立15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将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应用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中;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促进了中药种植与加工的规范化;在中药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推行化学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化学研究系统化、标准化,保证了中药质量的稳定。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中药和生药的全面发展。

我国生药学科与中药学科的关系

对生药学科和中药学科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一致,研究成果共享,研究队伍一体。1.研究内容及任务相同将药学类专业使用的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1]和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3]、《中药鉴定学》[4]进行比较,它们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均是准确识别、鉴定中药(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调查考证药用植物(生药)资源;制订生药(中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系统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生药学和中药学,其研究内容及任务是相同的。2.研究方法一致对生药学和中药学研究方法进行对比,它们都是通过生物自然分类方法确定生药基源;通过分离提取和光谱等方法确定所含的化学成分;对药材鉴定也是通过自然分类的方法确定原植(动)物,通过宏观观察法进行性状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的鉴定,利用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方法,对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真伪和品质优劣程度;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技术分析生物的基因型,揭示物种亲缘关系、鉴定药材;利用多种综合方法进行中药和生药质量的限量和定量控制等。从研究方法看,生药学和中药学也是完全一致的。3.研究成果共享在生药学或中药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最终都是共享的,诸如出版的各种教材和专著;创办的各种杂志;进行的全国和地区中药资源调查和品种整理;中药材品种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草药化学和药理研究;中药炮制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等。这些同是生药学和中药学所共享的研究成果。4.研究队伍一体在我国,研究生药和中药的队伍分散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但他们是一体的,研究内容相同,方法一致,成果共享。目前虽被人为地分割成生药和中药两块,实质上在我国无法分为两个阵营,它们是有机的整体,最多只是研究人员工作单位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