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新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业新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旅游发展新趋势
1.全域旅游。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李金早局长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发展规划,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是来自于需求侧的推动,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对于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来说,是指自身各种资源以旅游为核心的全方位整合,以“旅游+”为手段,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
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指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科技全方位优化旅游服务和管理体系,以达到出游更便捷,管理更高效的目的。智慧旅游仅仅是“互联网+旅游“,而是对旅游模式的重新思考。2014年是中国的智慧旅游年,政府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促进自身的管理、服务升级,自此,如何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旅游景区成为旅游企业首要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3.主题旅游。主题旅游是指对某项专题或某一目的地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主题旅游往往是主办单位根据自身的资源与优势,充分分析消费者心理需求,为了满足其某一方面特定的需要而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旅游模式。主题旅游是传统旅游模式的升级,由于目标人群定位准确,因此受到市场欢迎。2016年国内旅游景区将加深主题化趋势,“亲子游”、“蜜月游”等主题依然受宠,景区差异化竞争将在主题化方面愈加明显。
4.以生活体验为主的自由行模式。自由行是指消费者自己安排、自主出行、自由体验,旅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休闲放松,而且成为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对于景区的消费不再停留在“景区观看、酒店住宿”这样单一的模式中,而是更多地融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中,体验一种全新的生活。
二、旅游公司战略制订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旅游行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在全域旅背景下,单纯的“景区游玩+酒店住宿”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更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精细、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为此,旅游公司应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带动地产、酒店、公园等其他资源的联动发展。与其他旅游公司或跨行业公司合作,实现全区域资源的主题化、品牌化,促进所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消费者综合需求。
1.在全域旅游发展趋势下,各个旅游公司单独经营发展的模式将会受到冲击,全域旅游是大地理范围、宽行业领域的旅游,单个旅游公司没有足够的实力打造一整条衣食住行娱的价值链,更无法在横跨几市几省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整合,因而旅游公司之间的联盟就成为了必要,也是应对全域旅游趋势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势互补,旅游主题、概念、资源等的重塑、组合,打造利益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似特质的旅游企业会通过参股、入股或是签署战略合作等方式进行重构,旅游行业的前景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各个旅游共同体的竞争。
2.智慧旅游不等同于“互联网+旅游”,智慧旅游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转变,而不是特定技术的运用,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旅游的支撑,对于公司而言,智慧旅游带给公司的更多的是管理与服务概念的升级、换代。智慧旅游要求公司使用各种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简化、精细化管理流程,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在为游客提供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信息全而精,服务环节少而准,与此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智慧旅游对公司而言是管理升级的工具,而不是公司发展的目的。积极引进智慧旅游概念的同时,坚定自身战略发展目标才是应对新形势的方式。
3.主题旅游是对旅游资源形象的塑造,全域旅游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出一整条吸引游客的价值主题,高水平的主题旅游不是简单的资源重新装饰,而是为游客提供一种带有明显价值和情感趋向的生活体验。例如红色旅游主打革命胜地教育、重温,这为游客提供的是一种重温革命情怀,体会革命人士生活的经历。主题旅游的定位要定在游客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或无法深入体会的情景中,主题旅游更适合于拥有特定资源的企业,因而对于旅游公司而言,首先对自身的资源自行梳理;其次找到自身适合的定位才。
篇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教育事业也实现了突飞猛进。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拥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208所,其中,高等院校1115所。旅游院校在校生共计108.33万人,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98万人,其中,专科生在校生占60.91%,本科生在校生占37.94%,研究生在校生占1.15%[1]。
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进行旅游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尽管各类旅游院校(系)与企业开展的教学合作形式多样,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合作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工学结合”深度不够[3],且尚未真正建立保证双方共赢的运行体系与长效机制。尽管“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提法尚未普及,但各类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却已开展得如火如荼[4]。
从西方国家实践经验可以得知,文化创意产业园对当代人文社科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其旅游价值的开发,对于旅游专业在探索“依托市场,与实际挂钩”的教改模式中构建起实践型教学体系和市场型原创机制,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6]。基于此,本文将从旅游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创意产业园区”这样一种实践产生早于理论的新兴旅游业态进行探究,剖析其对于旅游教育改革的意义和功用。
二、当前旅游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尤其是在旅游“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当前,我国旅游“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院校聘请旅游企业引领者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向旅游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制定等提供指导意见;(2)旅游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向学生提供实习或工学交替岗位;(3)旅游院校为旅游企业提供培训、讲座等;(4)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联合培养学生;(5)旅游企业为院校教师提供挂职实践岗位;(6)合作出版教材,共建校内实验室等。
限制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向深层次演进的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校对旅游实践教学认知不到位
目前,我国许多旅游院校仅限于口头上重视实践教学,实际操作仍然恪守传统授课模式,办学与研究的闭门造车现象突出。在已有的一些“产学研”合作中,旅游院校(系)通常是合作的组织方、协调方和主要实施方,一方面必须找到专业对口、彼此需要的旅游企业;另一方面还要设计具体合作内容与方式,掌控学生实习效果。
(二)旅游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不同旅游企业参与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动机和诉求有所不同。由于近几年旅游餐饮和酒店行业“用工荒”时有发生,旅游餐饮和酒店企业对人力资源尤其是一线劳动力需求较为旺盛,因此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相对迫切。而大多数旅游景区、旅行社、会展公司等,由于人力资源需求季节性明显,且要求较高,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则较低。
(三)政府对“产学研”引导力度不足
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保障机制仍未受到重视,政府机构对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及约束。国务院虽多次出台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以学校课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但文件关于如何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方式未加说明,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的实质指导力度也不够,大多数旅游校企合作仍是靠人际关系来建立与维系。
三、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实践教学的耦合模式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深化旅游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旅游院校加深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认识,更需要灵活变通,创新办学模式,尤其是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实际指导,推动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一)理论与实践耦合机制
以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为根基,旅游院校的教改系统在围绕实践性教学目标形成内在结构时,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系统自身的功能,还必须形成对外扩张的态势,力争将创意产业园区的各类有利要素转化组合为教学系统的实践衍生系统,拓展传统教学系统的层级和功能,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结合。
以实践教学为主,课程平台为辅,这里将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所涵盖的旅游模块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纲相连接,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创新,使教学系统与实践系统环环相扣。在八个课程组中,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设计,把学习成果投放到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以此作为园区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来源之一;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则依托创意征集、方案设计、流程改进及一线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该机制分为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实践系统和旅游教学理论课程,前者论系统包括系统:旅游创意征集系统、旅游项目设计系统、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系统、旅游市场营销系统、酒店餐饮住宿系统、旅行社服务系统、旅游商品购销系统和旅游资讯反馈系统;后者包括课程:创意思维训练课程、旅游项目开发课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旅游营销课程、酒店管理课程、旅行社管理课程、旅游商品经营管理课程和旅游电子商务课程。
(二)创意与课程耦合机制
创意是设计主体心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在旅游实践教学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创意园区和旅游院校应努力达到发展目标上的共赢,人才能力上的互补。
旅游创意产业园区一般聚集着大量设计公司、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一方面将不断刺激旅游客源市场对新型旅游形式和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各类创意企业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将促成创意思维的社会场效应。旅游院校的实习基地设在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将能够促进彼此形成联动、共享、渗透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接近市场、规模更大、流程更合理的实训场地。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对于园区与院校也是双向呼应、互利的保证。为此,旅游教育服务系统分为七大方面,具体程序为:
第一部分课程体系:旅游策划、旅游心理学、创意思维训练,旅游企业形象策划,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活动策划案评比和创业设计大赛。
第二部分课程体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财务管理,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软件模拟比赛,项目财务报表制定。
第三部分课程体系: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信息系统管理,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景区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与开发、景区数据库运营。
第四部分课程体系: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统计学,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案例分析、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第五部分课程体系:饭店经营管理、现代饭店餐饮管理,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酒店业流程设计、旅游服务实践。
第六部分课程体系: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与领队业务,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旅游实景模拟评比。
第七部分课程体系: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会计学、旅游商品开发与管理,对应课程实践项目为企业流程运营模拟比赛、商品设计大赛。
篇3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中职旅游;任务驱动教学法
当前形势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不少旅游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思维僵化,教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浓厚,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下。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建构主义是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习理论,自从九十年代以来,这一理论进入我国教育界,并获得我国众多教育家的肯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及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课改形成了巨大影响。建构主义认为,获取知识如果一味依靠教师的传授,则不可能牢固的掌握,而应该让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根基的,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中职旅游教师一定要抛却陈腐的教学观念,摒弃“填鸭式”和“一言谈”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附属地位”的传统师生角色定位,借助世界大学城和多媒体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为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教学活动彻底以学生为中心,令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探究任务,沟通交流、合作讨论、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可见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向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是完全吻合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法的具体策略
(一) 构建和谐情境、展现目标任务
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必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可充分运用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展现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构建和谐情境主要是为了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教师与学生能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完成任务。但要注意的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情境是一种以任务为目标的情境。对此中职旅游教师可综合运用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结合具体的旅游专业课程通过某一趣味化的生活场景向学生展示任务式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任务的兴趣,让其对任务的研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对任务的深刻理解。
(二) 探究任务、提出问题
中职旅游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出任务后,并不要急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究,而是应与学生共同对任务进行研究,启发其对任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达到让学生深入了解任务内涵的目的以及任务中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解决任务中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包办,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的原则。因为在本环节的研究中是无法探究完所有的问题的,教师也没有必要把任务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向学生提出。因为任务中的很多问题如果学生不亲自去钻研,是很难发现的,即使教师提前向学生提出,也不会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任务中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不能过度拔高。其实任务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学生以前不曾遇到过的,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旅游教师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任务和需要探究的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后,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任务独自探究问题的实践了。此时学生通过上一环节的铺垫已经对自己的探究方向非常明确,能够自行开始探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清闲的,而应对学生的探究情况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须不断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以便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点拨。但请注意一定是点拨而不是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在点拨时教师一般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指导学生仔细分析任务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对任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指导其分析任务中的现成例子,并充分联系任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进而明确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避免陷入毫无意义的“钻牛角尖”和机械呆板的模仿。此外还应引导学生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进行创造式探究;第二、虽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但因为就学生的基础而言,独立学习还是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对教学任务进行探讨、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去共同面对问题中的难题,从而达到丰富知识,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第三、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教师千万不能歧视,而应热情的帮助他们,而这种帮助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完成任务的探究,可是教师须注意帮助和包办是不能划等号的;第四、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师应在现有任务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要求,借助世界大学城的空间单独给优等生布置教学任务,以此促进其旅游知识获得进一步的纵深发展;第五、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教师要掌控好尺度,不能放任自流,对任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如果很多学生都无法理解,可以世界大学城的空间作为平台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并及时予以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整体完成对任务的探究。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旅游教学如能大力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生动形象的任务,以此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课程的兴趣,定能有效提升中职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智慧旅游;电子商务
之前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总结2013年的旅游工作的同时也对2014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简要分析。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其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加快发展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战略决策,第二,旅游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提高,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还呈现了一个特点就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带动,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外部环境进也在不断优化,大众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也更加明显,中国未来旅游也会呈现新趋势,旅游业的新产品和新业态将层出不穷,比如海洋旅游、自驾车旅游还有房车旅游等新业态即将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而旅游电子商务的诞生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并未大家提供各种新的出行模式。
无论是通过团购参加团体旅游,还是订购门票和房间自行出游,人们都必须通过相关的旅游网站。各种网站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同时,为了推动自身业务的发展也不时推出各种优惠政策,让更多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穷游梦”。
但是由于互联网在我国普及时间较晚,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旅游商务网站太少,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目前,中国已经有众多涉及旅游服务的网站,但能集吃、行、住、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为一体,并及时未游客提供具有个性化、信息化、季节化旅游产品的旅游商务网站太少。其次,网上交易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服务项目和形式过于单一很多时候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为此,政府在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的同时也应当加大对网上旅游交易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同时要完善其宏观环境,提升其行业的市场定位,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高校也应该加强对于其相关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
篇5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有人说:滇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滇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__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__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__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1989年,__化厂曾计划在__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__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__森林资源、__九老洞溶洞、铜厂__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__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__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__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__县旅游局。2004年,启动__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__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去年县委__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____湖旅游线建设,把__、__、__、__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____坪和__新城、__岛、__寺。积极申报____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__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__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__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__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__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
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__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__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__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__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__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__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__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是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__具有人文、山水和环境资源相得益彰的整体优势,尤其是群山环抱、__湖、魅力新城和谐搭配的美丽景观,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立足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以“大旅游、大产业”来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不同思路进行不断整合,推陈出新,深度开发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坚决避免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
篇6
从世界范围和我国的情况来看,旅游规划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旅游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而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进步。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国家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建筑面宽、环境景观等要求;确定详细规划地段内道路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以及工程设施用地界线。规划控制指标包括规定性指标(包括用地性质、面积、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后退、出入口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配套停车车位等)和指导性指标(包括建筑形式、色彩、公共绿地面积、环境景观等)。
篇7
一、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1.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经历巨变,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随之兴起的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其中旅游业的前景又尤为突出,呈现一片蓝海。据中国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最新统计,2016年1月,中国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已达209万人次;入境香港同胞旅游者人数662.6万人次;入境澳门同胞旅游者人数198.3万人次;入境台湾同胞旅游者人数41.2万人次。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正以飞速态势发展,国内、国际旅游业市场广阔,这为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传统旅游产业陷入僵局
在我国旅游业兴起初期,国内旅游业规模较小,拥有旅游需求的消费者非常少,需求较为单一;加之当时消费者自主意识以及维权意识不高,传统的旅游业态对于这部分消费需求完全能够自如应对。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展,旅游业规模空前扩大,加之消费者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在与传统旅游行业打交道的过程中,维权意识更加突出。种种原因使消费者对于传统旅游行业的满意度大大降低,他们期待一种全新的获取旅游咨询、提供旅游服务的模式出现。因此,在传统旅游产业陷入僵局的当下,我国旅游业亟待与电子商务结合,打破传统旅游市场中信息不透明、不对等的矛盾,改变传统旅游业面临的尴尬局面,提升消费者旅游质量。
3.互联网迅速发展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我国许多传统行业纷纷与互联网相融合,以求打破传统行业面临的僵局,以期获得更加长远的突破式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张栋表示,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变成了生产要素,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旅游。在大众旅游时代风口到来的大环境下,旅游产业开始加速与互联网高效融合。传统旅游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旅游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互联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旅游电子商务应运而生。
二、南京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笔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形式,调查了南京旅游电商发展情况,将旅游电商企业业态划分为景区(点)、酒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在线旅游服务提供商、餐馆(特色餐饮等)以及其他旅游相关企业,对不同规模,不同业态的旅游电商企业资金、人员投入,年收入和年利润情况以及第三方平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共回收有效问卷40份。
2.南京市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概括
(1)旅游电商企业资金、人员投入情况
旅游电商资金投入中,各个规模的企业资金投入占整体营收比例均较低,集中在10%以下,占比高达80%。而对于负责电商业务的人员数,差别较为明显。其中,2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电商业务人员集中在3人以下;20人-100人的企业,电商业务人员数的集中趋势表现得不太明显;101人-500人规模的企业集中在6人以下;500人以上的企业人员投入则较多,以10人以上的居多。由此可见,南京市旅游电商企业在资金和人员投入上都相对缺乏,这也是当下全国旅游电商共同面临的问题。旅游电商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资金和人员不足这一问题的解决。
(2)旅游电商企业收入、利润情况
被调查的南京市旅游电商企业中,年度电商收入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大幅度提升,2013年,5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占旅游电商收入总和的比例只有0.4%左右,而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收入占据了总收入的99.6%;2014和2015年情况相似。而年度电商利润则呈现较为独特的一面。在3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中,规模越大,利润越高,但是301人-500人的规模中,利润在2013年-2014年出现了连续负值,2015年才有小幅的增长。不过就整体来看,南京市旅游企业的年收入和年利润都在逐年提升。旅游电商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
(3)第三方平台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南京市是利用第三方电子平台发展旅游业较为明显的城市。对于第三方电子平台的使用,携程、同程、美团、去哪儿、大众点评等平台使用频率最高,对百度糯米、艺龙、阿里巴巴等平台的使用频率较低。被调查的南京市旅行社中,携程、同程、去哪儿等平台的使用率最高;景区(点)使用的平台集中于携程、同程、美团、大众点评,这些平台为用户寻找景区周围的美食、景点门票、住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酒店则多使用携程、艺龙和大众点评。其他业态旅游企业在平台选用上不存在太大差异。
平台上提供的功能有所差异。其中,景点门票预订、酒店预订、团购餐饮业务占据主要地位,说明平台建设方完善平台在这三大方面的功能尤为重要。而对于不同业态的旅游企业,在平台上提供的业务又有所差别。旅行社主要提供预订旅游路线;景区则集中于景点门票预订;酒店主要负责酒店预订和团购餐饮两大块;在线旅游服务商多为景点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乡村旅游在平台上提供的服务较为均衡全面,涵盖了大部分服务。
三、总结
南京旅游电商企业相对国内其他地区起步较早,发展前景也越来越明朗。虽然旅游电商收入占企业总营收的比重小,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篇8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同时,各旅游电商网站也大力发展智慧旅游,以携程智慧旅游为例。携程智慧旅游是依托携程旅行网2.5亿用户,扩展到合作机构旅游爱好者,基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化导向、互联网思维构建的,以目的地及景区营销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解决体系和一站式服务体系。携程智慧旅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提供系列软硬件、数据接口、APP、微信平台产品。从目的地及景区数据统计管理、游客体验、市场营销推广三个维度出发,以旅游产业链的角度将线上销售、线下服务完美互补、交融。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对目的地及景区的实力呈现;通过目的地APP增强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通过微信平台加强整体化的目的地品牌建设,搭建移动营销平台;系统化地帮助旅游目的地实现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全面实现智慧景区建设[4]。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篇9
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成为旅游大省。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更为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地位也随之上升,对陕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一、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地方经济贡献不断提升,对相关行业的带动十分明显
根据2016年陕西省旅游局旅游业对地区经济社会综合贡献率的调研报告,2012到2015年间,旅游业对本地区GDP的综合贡献从13.27%上升到14.88%,提高了1.62个百分点;旅游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从2012年的8.02%提高到9%,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9%;2013年到2015年间,旅游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46、1.31和1.11个百分点;从旅游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来看,2012到2015年间,旅游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从4.68%上升到5.77%;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上升到20.14%。从2015年陕西省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对促进本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比较突出,其生产总值占住宿餐饮生产总值的63.36%,占批发零售生产总值的26.88%,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生产总值的25.24%,占房地产生产总值的10.22%,占其他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15.86%。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对陕西省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已经成为本地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二、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旅游公共服务不够健全、旅游产品差异化不足等问题,旅游业供给无法满足市场日益变化的需求
2013到2015年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不断增长,旅游总收入逐年递增。但从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六方面的花费情况来看,花费结构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国际旅游收入构成看,2013到2015年间,入境游客在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方面花费所占比重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娱乐花费所占比重2014年相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2015年与2014年持平;购物、市内交通和其它服务的花费比例呈下降趋势(图1)。
2.从国内过夜游客的花费构成情况看,2015年与2014年相比,长途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方面的花费所占比重有所上升,景区游览基本持平,购物和其他服务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3.从国内一日游游客的花费构成情况看,长途交通、餐饮、娱乐、市内交通、邮电通讯花费所占比重上升,景区游览、购物和其他服务花费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剔除价格因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入境旅游者在购物和娱乐方面花费持平或下降,表明陕西省在旅游产品提供和娱乐服务方面有效供给不足。具体体现为旅游产品和娱乐服务较为单一,特色不明显,创新不足。
国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中,购物所占比重在两个年度均超过了10%且上升幅度较大,购物主要集中在陕西地区的特色食品和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方面;娱乐花费有所上升,但两年均未不足10%,游客参与的娱乐活动主要集中于体验式旅游;陕西省近年来提出了打造体验式旅游新业态,但效果尚不明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游客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单一的观光旅游需求已经逐步转变为互动参与的体验式旅游需求,从对标准化产品和一般的需求逐步转变为对定制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如何在满足大众化消费的基础上,提供更富有个性化、差异化,能满足不同消费层面游客的需求的旅游产品,已成为陕西省旅游业做强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 2013-2015年陕西省国际旅游收入构成分析(%)
从陕西省旅游统计数据可以看到,近年来本地区的国内游客在出游方式方面,家庭或者亲朋Y伴旅行所占比例最大,个人旅行次之,主要是自助游形式。自助游是一种个性化旅游,其需求多元化且对旅游信息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对旅游信息在可靠性、及时性和提供途径的多元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两年陕西省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在优质景区的讲解服务、旅游咨询服务、体验式旅游等方面满意度有了一定提升,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乡村民俗村同质化严重;部分景区旅游交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停车难问题突出;部分景区周边环境秩序较乱、卫生条件差,安全管理存在漏洞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游客的正常游览,对景区乃至陕西的旅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因此,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实质问题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调整旅游供给结构,增加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陕西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索
供给侧改革较权威的解释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陕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供需矛盾,推进其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应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旅游产业供给结构,打造高质量、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改善旅游环境,不断提高旅游供给水平,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具体路径如下。
(一)树立消费主体理念,有效整合区域资源,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以市场为主导,以消费者为主体,积极适应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要站在全域旅游的高度,谋划旅游业健康发展新模式,把陕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科学地规划和建设。
以旅游业为中心,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相关产业、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和全方位的优化提升。要进一步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旅游综合功能的全面升级,使旅游业态从当前的景点旅游逐步升级为全域旅游,最终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居民共同参与的陕西全域旅游大格局。
(二)树立旅游品牌理念,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质量,提升陕西旅游整体形象
品牌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标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给拥有者带来额外的增值。增值的源泉就是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高度信任和良好印象。陕西旅游业要进一步做精做强,必须树立旅游品牌理念,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的供给质量。
1.做好陕西现有旅游品牌的维护和升级。对“丝绸之路起点旅游”、“秦岭国家中央公园”、“红色旅游”等已有的旅游品牌加强精细化管理,讲好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品牌效应。
2.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适应多元化、个性化旅游市场需求。目前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就成熟度和对游客的吸引度来看,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浙江省。差异化发展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在陕西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差异化发展思路,保持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和传统旅游业态的区别。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乡村旅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全省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3.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发挥产业特色优势,不断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在“旅游+文化、农业、体育、休闲度假、互联网”等方面深入探索,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形态,培育陕西旅游新精品,塑造“人文陕西,山水秦岭”的整体形象品牌,提升陕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三)树立游客为本理念,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进一步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服务的品质,关系到游客的旅游体验,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前提。树立“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理念,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是陕西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
1.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进一步完善支线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运输轨道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适应当前游客自驾游、自由行不断增加的趋势,要加快完善交通标识、停车场、自驾营地和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标准化管理,为游客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基础旅游服务。
2.加强智慧旅游平台和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建立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保证游客随时随地享受旅游咨询服务。目前已经开始全面实施的《陕西省智慧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加强现代化科技创新应用为核心,积极培育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依托交通枢纽,建设全国性游客集散中心,逐步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面覆盖。
3.不断探索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产品建设,提高其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随着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旅游市场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来主要靠政府投资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M足游客的需求,必须创新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如积极推广实施 “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
4.创新旅游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管理水平,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旅游体制机制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陕西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现有职能已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加快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势在必行。
(1)建立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强化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研究解决陕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创新景区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权责对等、高效运转的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
(3)创新服务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和等级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旅游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导游职级、服务质量和服务报酬相匹配的导游激励机制等。
篇10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1、现代服务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效率不断释放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的前提下,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局面,令世人瞩目。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各种深层体制性矛盾、结构性矛盾、资源短缺和人民福利增长缓慢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危及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及其质量,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现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最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绝对比重。而我国当前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工业的发展。有数字表明,在1991年到2002年的12年间,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仅仅上升了一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根据世界银行和OECD有关资料,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平均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有平均50%左右。
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发展的战略大局。温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发展物流、金融、信息、咨询、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这表明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以高效型服务业为突破口
高效型服务业(又称生产业)是指主要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是从企业内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
在一定的时期内消费业和高效型服务业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应该有所侧重,但在现代服务业中要有一个与服务业内部发展和演进规律相吻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相适应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高效型服务业。从近年来全球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是以高效型服务业的增长为表征的。当前,国际上现代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分工明晰,服务含量在整个企业产值和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一般都超过50%,高效型服务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高效型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由此可见,发展高效型服务业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体现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功能和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二、大力发展高效型旅游业是高效型服务业增长的新引擎
1、旅游业转型是适应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一匹骏马引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关注。中国旅游业从86年正式列入经济产业范畴以来,发展迅速,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旅游业开放方式粗放,创新驱动不足,没有转入效益型增长的轨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个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成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当一些企业的竞争不是靠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是靠打价格战;管理部门则尚未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尚未从根本上以提质增效的理念取代对规模、速度的片面追求。因此,加快旅游产业化的转型是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2、发展高效型旅游业是实现产业转型的根本方向
随着旅游业转型期的到来,何谓突破口,答案只有一个,加快高效型旅游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展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新的旅游业态,如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等,这是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升级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理念的普及,大多数旅游企业都面临着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上的洗礼,这样的转型,也是为了适应高效型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再则,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与许多高科技的产业关联度极大,如金融、通讯、物流、环保、交通等等,这种产业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必然导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变化,促进旅游业优先更好地为生产者服务,使高效型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前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向高效型领域拓展是浙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浙江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浙江作为中国沿海旅游经济发达的区域之一,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近年来,浙江的旅游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外汇收入及旅游业增加值等旅游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6DP(156489亿元)的比重达到10 8%,旅游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五位。但是,浙江旅游业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协调。一是旅游经济总量与第三产业发展尚不协调,2005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达537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总量居全国第4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3.7%,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虽然旅游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五,但旅游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25.2%。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其发展速度与三产发展尚不匹配。
二是入境旅游人次、创汇能力与外贸增长差距很大,近年来浙江入境旅游发展较快的。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已从2001年的146.95万人次提升到2006年的426.8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也从70693万美元增加到213270万美元。但是与浙江整个外汇收入相比差距甚大。2006年,我省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3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作为服务贸易出口的入境旅游业与外贸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三是旅游业态正在调整之中,但总体层面偏低,浙江旅游业态同样存在内部结构组成的不合理性。一是表现在三大旅游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在
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入境旅游发展人数虽有很大增长,但总体消费水准不高,人均逗留时间偏短。二是与旅游业发展配套的“六要素”结构不合理。如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供给性差。产品多以观光型为主,资源型的多,文化提升型的少,而娱乐和购物就更为短腿。目前能适合国际游客晚间娱乐的大型演出,大部分都集中在杭州,而很有优势的丝绸、茶叶、珍珠等旅游商品在长三角中都缺乏竞争力。旅游消费层面低、总量小、方式平庸是目前的普遍现象。这一切表明,旅游业态的调整任务很艰巨。
四是对外开放取得初步成效,但深度、广度及水平亟待提升。浙江入境旅游近年来虽增速较快,但总体规模小、比重低、竞争力弱、产品初放、产值低,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的比率低。浙江旅游国际化的规模主要受到了下述因素的制约:城市形象宣传力度不大、旅游产业创汇激励机制缺乏、旅游企业跨国发展尚有政策瓶颈、促进入境旅游者购物消费的手段不多、旅游服务管理理念落后,服务意识与产业发展脱节。在引进外资方面浙江旅游业也举步维艰。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外资组建了饭店,但近年无论在规模和结构上都严重滞后,尤其酒店业和旅行社的外资介入都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省份。这些都对产业转型,带来深层次障碍,也影响了旅游业对外开放效应的更大发挥。
浙江要实施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实现全省旅游业质量效益型增长,就应该尽快调整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设定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完善旅游设施,提供高效益型产品和优质旅游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2.浙江发展高效益型旅游业的目标与举措
高效益型旅游业的高附加值及溢出效应决定了它的高效益性。大力发展高效益型旅游业将促使形成新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形成旅游产业高度化、融合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为浙江省基本建成旅游产业发达、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优良、开放度较高、市场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旅游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浙江省旅游总体规划,发展高效益型旅游业应确定两大目标。作为近期目标(2007-2010年),提升高效益型旅游业在浙江服务业中的地位,形成市场导向,使旅游业年收入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作为中远期目标(2011-2020年),依托浙江自然、人文、现代化产业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相对优秀的旅游业人力资源,将杭州、宁波、温州构筑成为长三角会展经济带,将浙江省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产业基地。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效益型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在旅游业科学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此,建议实施以下十大举措:
1、扩大开放。高效益型旅游业是外向型很强的旅游产业形态,必须高度开放。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向高效益型旅游业,促进投资来源多元化。要大力引进并吸收国际知名高效益型旅游业服务机构及企业进驻浙江,以带动产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的提高,提升浙江旅游业的竞争力。
2、产品转型。浙江旅游业已经出现融合性发展、专业性发展的新趋势,为此,要以市场导向的理念大力培育反映这一趋势会展旅游、
奖励旅游、商务旅游、节事旅游等高效益型旅游产业形态。
3、营销网络。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基础,旅游产业要根据需求,调整和改善传统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应这一新型业态的营销网络。通过网上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起品牌信誉,以赢得客户。
4、建立机构。要使旅游业中的一些新兴业态,如会奖、商务、咨询等行业健康发展,应在浙江省及重点城市设立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通过政府主导进一步开发这一类市场的潜力,使之充分增效。
5、调整门槛。市场准入门槛对一个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鉴于高效益型旅游业知识密集特点,要放宽境外企业进入我国的门槛,以引进更多的管理技术及客源。要适当提高境内从事此类业务企业的准入门槛,避免无序竞争。
6、财政政策。浙江的高效益型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政府财政扶持。要通过适度财政政策,建立引导性发展基金,以吸收更多社会资金对高效型旅游业投入,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要在可能范围的调整税收政策,调整征税税种,以鼓励高效益旅游业的尽快发展。
7、人才培养。高效益型旅游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应出资或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大力培养各类人才。要以特别薪酬机制稳固高技能人才队伍。
8、区域合作。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是与上海相比,浙江的高效益型旅游业发展在规模、设施、网络、信息等方面有明显差距。要充分利用苏浙沪旅游经济合作机构这一平台,强化区域合作,促进浙江高效益型旅游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9、法制保证。高效益型旅游业要有完善的法规、规章、标准来保证。要在即将修改出台的《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中体现这一基本要求。要加强制订有关会奖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业态的行业标准。要建立突发性危机预警和防范系统,以确保高效益型旅游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