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移动支付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移动支付的建议

篇1

关键词:移动支付;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208-01

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安全问题,如果移动终端出现安全威胁,就会影响终端用户对移动支付终端使用的信心,继而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因此,当前移动支付研究重点内容在于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1 移动支付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经历了几代的更新和深入研究,逐渐从传统支付手段过渡到电子支付,然后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成移动支付。移动支付业务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据调查显示,当前已经有大概150个移动支付业务在运转经营之中,这些移动支付业务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世界各个角落发展。很多通信、金融领域都已经引进了移动支付的支付方式,并且对发展移动支付事业有极大的信心。根据Gartner公司数据表明,截止2015年全球移动支付终端用户达4亿人次,可以看出未来移动支付发展面临良好局面。不过随着移动终端用户人数的增加,移动支付在使用之中的安全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亟待为移动支付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1]。

移动支付手段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移动设备(如手机)、支付卡、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利用电子技术达成支付目的的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方面之中。未来,利用移动支付手段的终端用户将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移动支付手段具有着远程支付和近距离支付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移动支付手段的安全性能将持续提高,可以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

2 移动支付应用存在的风险

2.1 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软件威胁

当前用户使用的移动终端设备多是手机、Ipad,用户在使用之中会因为移动终端设备受软件病毒的侵袭而泄露终端用户的信息。当前各种支付软件层出不穷,使用户也无法明确判断哪些软件能够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在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主要的软件威胁有以下几种:第一类,终端性能被破坏,当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自身系统内存容量不足时,会影响软件的正常运行,例如支付宝、手机银行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功能会受到限制,影响用户使用。第二类,恶意窃取用户信息,移动支付需要依靠网络进行支付,当终端设备与互联网联网时容易遭受恶意软件威胁,主要的威胁是盗取用户的各类信息。第三类,恶意扣费,在移动支付应用之中,恶意软件会假冒营运商定制收费业务,扣取话费等,这也是当前用户最常遇到的威胁[2]。

2.2 移动终端自身的物理环境威胁

移动终端设备最初只是具有短信等基本功能,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人们当前使用上了智能手机,这也成为最常见的移动终端设备,促进了移动支付应用的发展。不过与此同时也因移动终端设备自身引起了新的移动支付应用风险。手机等终端如果被盗取极易泄露用户信息,当前的物理安全控制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设备的性能还是不能与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相比,会耗费加密时间。

2.3 移动支付系统下的网络安全风险

移动支付应用过程中必须依赖网络,而一旦网络受到恶意攻击,就会影响信道质量,这对用户移动支付造成威胁。一些非法入侵者会利用网络漏洞,制造假页面骗取用户验证信息,然后将用户信息重放,进而威胁移动支付安全。还有中间人攻击,这是在重放之后再进行欺骗用户的行为。

3 应对移动支付应用中的风险的有效对策

3.1 应对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件威胁的对策

首先,要在正规安全网站下载软件,防止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下载恶意软件;其次,提高对权限请求提示的重视,一旦有其他网页请求确定操作,必须核实是否是移动支付操作中需要的;此外,要增对移动支付登录信息的保护,确定登录界面是手机银行官网,确定登录环境安全,在操作过程中最好避免打开蓝牙、红外等连接措施。

3.2 应对移动终端物理环境威胁的对策

移动终端用户应该保管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设备上设置等级较高的密码,除此还应该提高信息保护意识,移动终端设备上不要存入敏感信息,或者及时删除敏感信息。

3.3 利用数字技术应对移动支付网络安全风险

提高移动支付网络安全的有效途径是研究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加密等技术来保护移动终端,促进网络安全[3]。我们知道在移动支付过程中,对终端用户的身份确认是极为重要的,一旦有人骗取终端用户验证信息,就极有可能冒充终端用户进行移动支付,因此有必要研究数字签名技术,以此来鉴定终端用户的真实性,相当于为网络安全提供第二重保障。

4 结语

伴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开发和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安全问题,给终端的使用造成威胁。所以,要不断提高和改进移动支付安全性能,完善移动支付系统,打造出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的移动支付平台。

参考文献

[1]唐芙蓉.移动支付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篇2

    市劳动局提出的《关于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若干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若干意见

    (宁波市劳动局  一九九八年七月七日)

    为了积极推进产权制度等各项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深化改革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的实际困难,现对部分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全托管的若干事项,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范围与对象本意见适用于经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实施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并已参加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中,因优化劳动组合而下岗且难以再就业的职工,可由市(区)各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实行全托管。具体对象为1997年年末在册的1984年6月30日前参加工作,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即截止2002年12月31日前应退休)的下岗职工。

    二、企业与人员审核凡列入上述范围的市属企业,由市各行业服务中心提出申请,直接报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再就业办);海曙、江东、江北区属企业,由区各行业服务中心先报区政府审核同意后,再报市再就业办。市再就业办在接到各服务中心申请后,定期会同市财政部门和市企业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各相关工作小组,共同审核。

    经审核符合范围和对象条件的人员,经本人申请,企业同意,行业主管部门审定,由企业填写《托管人员花名册》后报各服务中心,各服务中心提供本服务中心与企业和托管人员签订的全托管协议,报市再就业办(区属企业的人员,由服务中心报区再就业办初审,后报市再就业办),由市再就业办审定托管人数、生活费发放标准和托管经费总额。

    三、全托管人员的待遇凡符合全托管范围和对象条件的人员,在进入各服务中心全托管后,其生活待遇按以下标准执行: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的人员,实行准退休,由服务中心按其本人进中心时可计发的月养老金的80%发放其月生活费,不享受养老金调整待遇。月发给的生活费低于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按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

    对距法定退休年龄2年以上、5年以下的人员,先实行离岗退养,由服务中心按1.3倍市定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其月生活费,至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含2年)时,改按准退休办法计发其月生活费。

    上述人员托管期间工龄照算,至法定退休年龄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并按市统一规定计发养老金。

    四、托管经费的构成和来源托管经费由以下二部分构成:托管人员的生活费;企业应缴的养老保险费(即20%部分)。

    托管经费由企业(行业)、财政和社保部门共同承担。市属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由企业(行业)、市财政、市社保机构各出资三分之一;海曙、江东、江北三区所属国有、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由企业(行业)、区财政、市社保机构各出资三分之一。

    筹集的托管经费不足以实际支出时,其不足部分由企业(行业)、财政、社保部门按上述同比例分担。

    五、托管经费的筹集与拨付根据市再就业办审定需拨付的托管经费总额,由各服务中心填写《托管经费汇总表》报市再就业办(凡区属的,先报区再就业办初审,后报市再就业办),经市劳动部门会同市(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企业(行业)、财政和市社保机构按各自的出资额,根据企业(行业)改制进度和用款需要,分年度划拨到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凡改制后原企业法人主体不复存在的企业,由接收方企业(即兼并企业的兼并方,破产企业的接管方,解体企业的接受安置方)按上述规定划入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其余企业必须将企业应承担的全部托管经费一次性划入市(区)再就业专项经费专户。

    各服务中心根据企业改制进度填报《托管经费审批表》,经市劳动、市(区)财政部门审核,报市再就业工程领导小组同意后,托管经费从市(区)再就业工程专项经费专户分年度拨付各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按月支付给托管人员。

    六、日常管理工作各服务中心要为全托管人员开设养老保险专户,负责按月在托管人员生活费中扣缴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并按月把企业和个人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划缴到市(区)社保机构的养老金专户。在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前,托管人员的医疗费暂按原支付渠道处理。托管人员的其他社会保险费免交。

    各服务中心必须制定托管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市属行业的,每季度末将《托管经费使用情况表》上报市再就业办和市财政部门;区属行业的,每季度末将《托管经费使用情况表》先报区再就业办和区财政部门,由区再就业办汇总后报市再就业办和市财政部门。

    托管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单独设置科目,对暂时不用部分存入银行,其增息部分并入托管经费专户。

    劳动、财政、审计部门要定期组织检查,发现托管经费挪作他用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托管经费的具体测算办法和有关表册由市再就业办制发。

篇3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商业模式; 产业链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一、发展现状

我国的移动支付开始于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短短十几年,我国的移动支付已由最初的手机银行服务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大致可分为4种:

以移动运营商为主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在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时,直接从用户花费中扣除交易费用或者在专门的移动支付账户中扣费,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参与交易,例如手机支付和手机钱包等。

以银行为主的商业模式。这些年,各大银行借助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传输,充分挖掘手机银行客户,将手机与银行账户进行绑定,在手机银行上面附加移动支付功能,比如话费充值、购物、小额取现等等业务。

以银联为主的商业模式。银联是我国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的金融运营机构,借助原银行的网络体系实现各银行的相互联通,对整个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不仅如此,银联也开发自己的手机支付产品,诸如“闪付”。

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的商业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产业链中是独立于移动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和银行的结算资源,在移动支付中进行身份验证和支付确认,为整个交易进行担保,如公众熟知的有支付宝、财付通等。

二、存在问题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目前为止还不完善,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

(一)安全问题

在移动支付的整个过程中,涉及主体多,环节多,安全问题自然成了服务提供方和用户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对于移动支付的提供方而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目前关于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存在多种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不同的技术标准平台构建的移动支付业务流程之间又存在内生性冲突,加之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想放弃自有方案,使得支付安全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第二,移动支付中的无线通信安全技术仍然不成熟。虽然无线安全技术发展迅速,但是电子商务的支付环境也日益复杂,且移动支付终端设备的无线通信安全技术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系统易受黑客的恶意攻击。

对于用户而言,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移动支付是比较新的事物,用户对于移动支付过程中的风险认知还不完全,不少用户都收到过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甚至遇到过诈骗行为,而在支付过程中又涉及到资金和个人隐私,加之用户的防范手段相对有限,进一步加深用户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性的担忧。

(二)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缺乏合作

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是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三个重要主体。其中,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手机客户资源和开展支付活动的技术基础,但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信用管理却较弱;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和支付渠道,有广大用户的信任,但移动支付业务却不是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且金融机构无移动通信技术;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金融机构和通信运营商之间的中间平台,拥有移动终端资源,但市场管理经验、资金运作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又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缺陷。各主体各有优势劣势,都想成为产业链的主导者,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各主体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协作关系松散,利益分配失衡,各类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造成了极大浪费。

(三)政策法规问题

近些年来,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受到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限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法规的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速度,导致第三方支付、小额支付等在实际操作中暴露诸多问题;第二,移动支付执法力度不足,由于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移动支付双方权责不够明晰,使得移动支付提供方可通过复杂的格式化合同巧避责任;第三,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出台的监管措施更多的是针对电子支付或支付服务整体的,专门针对移动支付的有效的行政监管措施依然处于缺失状态。

(四)用户接受度低

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普遍接受程度还较低。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重物质轻信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短信诈骗事件时有发生,使得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信心不足;第二,很多用户对于移动支付本身的认知有所欠缺,对移动支付的操作流程还不太熟悉,仍然习惯使用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因此,若要养成广大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还尚需时日。

三、对策建议

(一)安全方面

要解决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提高交易安全性,一方面要从移动支付的提供方入手,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移动支付业务标准体系,消除目前多元化的标准,从而也可以降低各主体的研发成本和交易成本。除此以外,要加速无线网络通信安全技术的研发,通过不断创新移动客户端的安全认证方式和网络传输过程中进行数据加密等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识别系统,强化业务安全性,以适应电子商务复杂多变的环境,以此保障用户的资金以及个人信息安全。

另一方面,积极防范和打击犯罪,充分研究可能存在的移动支付犯罪形式,做好预防工作,让用户放心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支付购买。同时可向用户宣传常见的犯罪手段和防范措施,提高安全意识,例如在移动设备中安装安全软件、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浏览安全的网页等。

(二)加强合作

针对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各自为政,浪费资源的现象,应加强三方的合作,构建金融机构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协助支持的有效模式,建立独立的移动支付平台,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移动支付产品,明确三方定位,各司其职的同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升级,通过创新增值服务的方式来调整三方利益分配的关系,提高产业链的运营效率,实现产业链上合作共赢的局面。

(三)政策法规方面

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移动支付法规政策的完善工作,明确通信业务产业和支付服务产业的发展政策,对移动支付涉及的各个主体的职责进行确定,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行业标准,包括准入政策、监管政策、服务政策等等。可借鉴日本、韩国等国的先进经验,通过移动支付消费退税等政策积极引导移动支付的发展。要尽快出台具体的移动支付监管办法,强化客户身份识别和大额的、可疑的支付交易的监测。

(四)培养用户使用习惯

为了提高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接受度,改变用户的消费支付习惯,可从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业务切入推广。首先是重点人群,年轻人追求时尚新鲜,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可从年轻人群体开始逐步向全社会推广;其次是重点行业,可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例如水电费缴纳、超市购物等场合推广移动支付产品;最后是重点业务,可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先推广小额支付以建立信任,在此基础上再推广高端消费和大额消费,逐渐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来引导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海二.移动支付:原理、模式、典型案例与金融监管[J].互联网金融,2014(05): 61-64.

[2]涂明辉.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J].法治与社会,2014(07):99-102.

[3]张华强,吴道义,漆慧,刘春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海南金融,2013(03):86-88.

[4]郝惠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探究[J].中国信用卡,2013(03):50-53.

[5]师群昌,帅青红.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J].电子商务,2009(02):58-64.

[6]王瑞.移动支付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视野,2010(08):45-46.

篇4

德勤称,一年前还属于领先配置的4G网络,今年已经成为移动用户的主流选择,61%的用户表示订购了4G服务。其中,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群体均在较大程度上表示出购买4G服务的兴趣,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群体中愿意购买4G服务的不到五成。相比中老年人,18~35岁群体中超过八成的用户希望订购4G。

对此,德勤中国全国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主管合伙人侯珀建议,4G时代运营商需要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探寻更多创新业务模式,以解决“增量不增收”的难题。例如,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优化宽带和通信网络建设,细分市场,以区别定价和服务提供有说服力的产品和套餐,吸引相对价格敏感且对新科技较为保守的用户。

在智能设备的使用上,消费者关心的是产品是否为“最新潮”的。调查显示,66%的消费者会购买最新潮的数字设备。而购买新设备是为了替代旧产品的用户比例仅有1%,这表示当用户对新设备有极高的兴趣时,对价格并不敏感。

随着手机持有率的提高,市场将逐渐饱和,手机厂商的竞争也愈发白热化。侯珀认为,厂商需创造更多针对特定消费者群的创新性产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进行微创新,使产品从外观到功能配置再到具体应用能够明显区分于竞争对手,进而由粗放式竞争转向精细化运营。此外,厂商还可以考虑开发新型智能产品横向扩张,满足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在增值服务方面,消费者有强烈使用移动支付的意愿。6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动支付功能。这部分人群中,有53%的受访者表示小额支付的频率更高,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无论支付金额大小,都愿意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由此可以看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兴趣极高,特别是可以使用小额度的支付场景。

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受访者中,有76%表示愿意使用移动支付,25-34岁之间的受访者有68%表示愿意尝试,35-44岁之间的受访者仅有57%表示愿意。从以上趋势可以看出,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移动支付接受度逐步降低。

受访者使用移动支付功能频率最高的生活场景,前五个是餐厅(50%)、出租车(45%)、购物(43%)、酒店(41%)和快餐(35%)。这些场景的特点是支付金额相对较小,这正符合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偏好特征。

篇5

物联网热潮再起

上周物联网行业可谓利好层出不穷,先是我国提出和推动制定的物联网首个国际规范正式,然后以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为首的三大国家级研发机构正式在无锡揭牌,继而江苏、广东、浙江三省更是争相大规模规划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预测产值均高达千亿元以上!一连串的政策发力,必将引发物联网的新一轮热潮,而当中龙头大唐电信在上周弱市中劲收5阳,无疑吹响了物联网板块进攻的号角。

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从技术角度又称为传感网。物联网将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将是现有人人互联业务的30倍,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万亿级信息产业。而国内的赛迪顾问的研究预测认为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五年内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单个市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这标志着物联网已正式进入中国国家战略层面。

物联网产业发展契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随着国内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国内外贸依存度高的经济增长结构形成冲击,同时也将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成本,而高投资带来的高排放、高污染的代价也急需国内经济向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增长方式转变。物联网的发展将提高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水平,将会有效抵御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产业带来的成本上升的矛盾,对于维持或提高产业竞争力与利润率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

而物联网产业发展同时将提高社会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环境的自动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效率,推动国内生产与生活方式向低碳、清洁方向发展,有利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转型。

投资建议

信息感知层作为物联网的神经末梢,是物联网产业链中最基础的环节同时也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从感知层和应用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泛在的物联网产业细分为:RFID行业应用产业、移动支付产业、M2M产业和无线传感器(WSN)网络产业。

从资本市场的投资对象选择来看,我们建议尽量选择处于产品成长期的行业,优选RFID行业应用、M2M行业应用和移动支付相关行业,对于产品导入期可以选择在核心技术领域有突破的企业进行投资。

RFID行业未来增长机会主要在超高频(UHF)领域。RFID系统由射频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后台数据处理系统等构成,在低高频领域,国内RFID产业链相对健全,但超高频RFID芯片和天线设计领域产业竞争力弱,建议关注该领域产业链相对健全的公司。

移动支付是物联网的典型应用,建议重点关注智能卡提供商。在电信运营商确定主流移动支付技术标准和申请非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后,预计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有望在2011年出现爆发,移动支付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及制卡厂商将会率先从中获益。

篇6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支付,未来必然会发展成人们生活中的主要支付渠道。当然,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意见。

关键词:

移动支付;探究

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和智能终端等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范围,移动支付也朝着金融创新的方向发展。移动支付是集跨行业、跨银行、跨行业、跨网络于一身的现代化支付手段。它的发展和创新符合群众对快捷方便的需求,其行业的发展也朝着新常态、新经济的新方向发展与创新。

一、移动支付的重要性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产品支付的消费方式。单位或个人利用移动设备和互看网应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以此来做到资金转移的行为。其三大特点:移动性、实时性、快捷性受现代人们群众的欢迎。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支付使用也越来越多。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其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二、移动支付在当前金融服务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设施较弱

我国的移动支付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主要体现在终端支付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支付设施的分布只是局限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可支付的产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银行和支付客户端的有金额限制款项,限制了大额单的金额支付,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支付伙伴之间缺少信任

移动支付的合作伙伴是银行和自愿利用手机等支付平台的人,但因移动支付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支付产品的金额的,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所以银行等合作伙伴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进一步的合作发展,重要的业务对接和贯通产业链条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开展业务,所以加强移动支付的产品互信合作机制。

(三)往来资金监管难度较大

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业应用时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是滞留资金,而支付机构很难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性,仅仅靠银行的监管和调节来保障资金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人民银行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制约支付机构的规范行为,但具体的要求支付机构保障资金安全性的操作没有颁发,对支付机构监管没有落实到位。

(四)移动支付宣传没有普及到位

移动支付改变了传统观念的付款行为,但其宣传力度是大大不够的,现金支付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渠道。所以移动支付要想在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刻不容缓。

(五)安全性遭质疑

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的消费手段最关心的便是“安全性”,消费者的忧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实际安全问题,另一类便是消费者心理忧虑。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也会有忧虑,银行担心电信运营商控制资金交付,电信运营商则担心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他们之间的合作有阻碍。

三、对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宣传力度的产生作用的认识度,选在人员较为密集的消费场所进行宣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引导消费者亲身体验移动支付的快捷方便,认识移动支付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和移动支付相关联的行业,也需要提高他们对移动支付行业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移动支付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和好处。加强移动支付的基础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各个消费场所的建设移动支付设施,让移动支付就在人们消费场所,间接影响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方式。

(二)落实移动支付监管

国家应根据移动支付产生滞留资金的原因,修改和制定相关规章法律,以此来具体规范支付机构的操作行为,同时国家应加大力度落实移动支付的监管,可完善法律的不足之处,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管能力。对违法支付步骤和套取支付金额的支付平台和个人要严以惩戒。

(三)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

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行业之所以日益成熟,离不开他们建立的健全的法律的支持。所以我国应健全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银行承担保护资金安全性的压力。同时还应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移动支付手段,消除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获取不义之财。健全移动支付规范制度,为移动支付在金融服务行业奠定安全、和谐环境。

(四)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

移动支付的发生离不开产品的消费和银行终端的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移动支付行业以加强合作伙伴对本行业的信任,实体店和电子商务统领了消费行业,所以移动支付应加大与这些行业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联系他们,交流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对他们行业的好处。同时还应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在法律健全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规范操作行为和强大的客户源,增强了银行对移动支付合作的信心。主动营造合作共赢的合作氛围,提高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行业的信任。

(五)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消费者的忧的实际的安全性是能通过客观条件改变的,例如: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的网络修复技术建设、提高设备安全性。其心理的顾忌需要移动支付打造良好的行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同时加强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争取达到合作共赢。

四、结束语

移动支付的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但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拥有美好前景。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移动支付监管;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一步一个脚印,落实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计划,使移动支付行业在金融服务业站稳脚步。

作者:温远哲 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参考文献:

[1]黄跃东.影响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的因素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3,10:74-75

篇7

关键词:现金;支付方式;移动支付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流通中的现金量也持续攀升,但可以看到其增速在逐步下降。一方面,影响因素日益复杂。研究表明,非现金支付工具、人口年龄结构、经济规模、人民币国际化、经济体制、移动支付、经济增长等均会影响现金使用(闫新广和赵玉清,2019;王晓军,2020;刘兆锦2020)。另一方面,现金使用量在地区、年龄、周期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使得对现金需求的预测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金使用现状的分析,对影响现金使用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提出相关建议。

二、我国现金使用现状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来看,M0增速放缓,社会现金需求下降

一是流通中现金M0增速明显放缓。2016-2020年M0年均增速5.9%,低于前三个5年区间7.3%、13.2%、10.4%的年均增速;近五年区间M0增速较同期M1低4.9个百分点。二是流通中现金与GDP比值逐年下降。我国M0/GDP比值自2003年高点的14.51%逐年下降至2020年的8.27%,而包含单位活期存款的M1与GDP比值基本稳定在60%上下波动,近三年分别保持在61.3%、58.1%、61.6%的相对较高水平。三是银行卡存现、取现业务量步入下降通道。我国银行卡账户取现、存现业务量分别自2015年、2017年由升转降。2020年银行卡取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4年峰值下降48.1%、46.5%;银行卡存现笔数、金额分别较2016年峰值下降58.3%、46.7%。可见社会对现金需求大大下降。

(二)从使用区域来看,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率高于城镇

一是农村地区老年人口多推动现金需求。调研发现,邢台辖区乡镇,如白岸乡户籍人口1万人,疫情防控期间统计常住人口仅0.3万人,多为55岁以上中老龄人群,习惯使用现金的人群占比高。二是农村地区交易特征推高现金使用。如:邢台白岸、路罗两乡镇走访发现,农产品收购季外地收购商占比约80%,因不了解当地支付习惯,为确保交易结算方式通用性,普遍采用现金结算方式。

(三)从现金使用时间来看,现金需求具有周期性

现金流通季节性变动趋势明显。一是居民在节假日现金持有意愿强,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和春节长假前的9月和12月现金大量投放,节后现金大量回流。所以年现金投回的大体趋势为春节前集中投放、春节后大量回流,上半年基本持平,三季度加速投放,四季度大量投放的季节性规律。二是农村地区用现存在周期性需求。白岸、路罗两地每年9月起的40天为当地板栗、核桃收购季,前半期以现金支取为主,后半期以现金存入为主。两地区农产品收购季银行日均现金业务量较日常增加约2倍,根据当地产量、平均收购价和用现量,测算农产品收购中现金交易占比约68%。

(四)从使用者年龄来看,现金使用的年龄结构老龄化

根据对邢台辖区278名公众开展的人民币现金收付与流通环境调查问卷,从年龄上看,18岁以下、18-40岁、40-65岁、65岁以上年龄段,习惯使用现金占比分别为12.5%、17.7%、26.2%、41.67%;非现金使用为主的占比分别为62.5%、68.9%、52.4%、16.7%。可见老年人受以往交易习惯,接收、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于在智能手机端进行移动支付使用不习惯,因此在交易中更倾向于使用现金交易。

(五)从使用场景来看,违法活动现金使用不容忽视

虽然我国反洗钱法律制度和大额现金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但社会部门现金使用监测、申报和坐支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仍较薄弱,地下钱庄、洗钱犯罪活动和社会部门以规避监管为目的的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对社会现金流通仍存在一定程度影响。如近期外汇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在甘肃破获一起地下钱庄案,涉案金额756亿元,日均流水几千万,现金交易仍是犯罪分子割断资金链条、隐蔽交易痕迹的重要方式。

三、现金使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增加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经济的发展。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短期内制度相对稳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货币量与物价水平与经济产出成正比。自1998以来,GDP、通货膨胀率和M0同方向同周期变动,但近几年M0占GDP、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逐年降低,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金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但所占比例将进一步缩小。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与居民收入成正比。因此当居民收入增加,现金使用量也会增加。但由于农村、城镇地区对现金结算的偏好程度不同,因此居民收入的增加对城乡影响程度不同。三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移动支付等新兴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限,对现金支付更为偏好。但随着普惠教育成果的不断显现,人口结构变动将持续减弱农村、老龄人群的现金使用习惯。

(二)降低现金使用量的因素分析

一是移动支付的发展。随着非现金结算方式的迅猛发展,其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公众认可,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现金交易。2020年,我国银行非现金支付业务笔数、金额达3541.21亿笔、4013.01万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11.78倍、3.43倍;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笔数、金额达到8272.97亿笔、294.56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9.07倍、4.95倍。移动支付对小额现金结算替代作用更为明显。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普及,百姓使用移动支付场景越来越下沉,表现为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额持续下降。2020年银行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1232.2亿笔、金额432.2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由2015年峰值的206%、379%回落至21%、25%;笔均交易额由2015年的7821元/笔降至3507.2元/笔。但是随着移动支付迅速普及后趋于饱和,移动支付增速明显放缓,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推广应用后弥补现有电子支付未有功能对现金需求的影响仍待评估,但现有支付工具对流通中现金影响将趋于缓和。二是监管水平的提高。从近年破获的案件中,发现洗钱分子经常利用现金交易清洗黑钱,通过现金交易,洗钱分子可以人为割裂资金链条,给反洗钱调查和侦查制造障碍。随着反洗钱和大额现金管理持续完善、持续强化,监管高压态势和持续的监管威慑,有助于压缩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的生存空间和现金使用规模。

四、相关建议

(一)积极进行货币业务转型

现金需求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增加,且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对现金总量供应和券别结构、整洁度、反假货币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完善现金管理信息系统。首先解决银行现金实物收付监测统计制度,并建立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的分银行、分网点、分券别的现金收付制度,支持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加强现金供求的前瞻性预测、管理。同时探索建立覆盖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额现金收付监测管理制度,进一步遏制违法现金使用,抑制不合理现金使用。二是加快因地制宜的发行库和钞处业务转型。鉴于区域现金流通需求、环境的差异,建议省级以上分支机构按照运转高效、成本节约的原则开展发行库和钞处整合转型,尤其是发行库、发行库、发行基金托管库和钞处业务功能整合,有助于减少调拨环节、增加有效作业时间、节约成本、减少风险环节。银行全额清分机制趋于完善,可考虑清分、复点职能向商业银行转移,人民银行钞处专注于不宜流通券销毁,优先采用清分连接销毁,不宜机械清分的特残币和小面额残币采用比例抽查,有利于提高处理效率、节约处理成本。

(二)加快推进央行数字货币应用

未来央行数字货币补充现有移动支付工具未有功能和独有特性。一是建议宣传央行数字货币独有功能,推动市场应用。央行数字货币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类似现金实物的法定货币特性,更具安全性;较商用数字支付方式,个人隐私保护级别更高;具备离线支付功能,并建议针对老年人和视觉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完善无障碍使用设计,提升便捷性;类似现金的公共产品特性,使用成本更低。二是独有的跨境应用优势。数字货币的发展不但是经济数字化的发展需要,更关乎全球支付体系的话语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纷纷布局。目前我国数字货币研究总体处于国际中上游水平,2021年2月与香港、泰国、阿拉伯央行联合发起多边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进一步探索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与跨国使用,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中节约现金调拨、结算成本的重要举措。

(三)针对性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教方式

老年人和农村地区现金支付偏好更为明显,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人民币知识和反假宣教方式。一是针对性进行宣传。面对农村地区和老龄人群宣传存在的矛盾,如使用新媒体能力受限,仍依赖传统面对面宣传方式;农忙时节劳动分散、劳动强度大,参与宣传活动意愿低、甚至存在排斥行为;随着现金机具普及,商户过度依赖机具鉴别,对人工防伪鉴别有所忽略。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民币知识和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活动的常态化措施,特别是加大国内和地区代表性媒体的公益宣传投入,以及加强农村地区的常态化宣传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工具宣传推广力度。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压缩,百姓现金服务便捷度存在矛盾,因现金保管不善造成鼠咬、板结、霉变等特残损失仍多有发生,同时近期调查发现外地收购商不了解当地居民交易结算习惯,是推高农村现金结算使用的重要因素。建议继续完善拒收现金整治政策宣传口径,并进一步加大电子化支付宣传推广力度,引导百姓在维护现金法定支付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电子化支付工具的优势,提升合理选择支付结算方式能力。

(四)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交易不仅增加社会现金流通成本,更是违法犯罪洗钱、规避监管的土壤。一是建议完善大额现金管理法规制度。以法律明确单位和个人大额现金交易申报义务,单位应申报现金库存、取现用途、存现来源,个人申报取现用途、存现来源,并经税务部门确认后由银行办理。可采取实行个人账户消费和经营账户分类管理,要求企业和个人经营户建立规范会计账簿;遏制企业借道个人账户大额现金使用,优化企业对个人现金支付限额标准等法律规则。二是加快完善大额现金管理跨部门协调管理机制。建立人民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务、出入境等大额现金管理职责部门共享的大额现金大数据平台或信息交互机制,整合社会部门大额现金预约、申报功能,为各监管职能部门提供违法大额用现风险评估、线索排查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协作监管,提升违法、不合理大额现金使用监管的全面性、高效性,提升监管效力。

参考文献:

[1]闫新广,赵玉清.中国现金使用现状及未来消费场景分析[J].金融观察.2019(11):62-65.

[2]王晓军.移动支付快速发展背景下现金运行变化情况研究———以常德市为例[J]金融经济.2020(10):78-84.

篇8

【关键词】移动支付 产业链 运营模式

一、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分析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从2011年的2400亿美元增加至2015年的6700亿美元,使用手机支付购买商品的用户人数也将达到25亿,预计到2012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却也由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而没有达到其理论上的最大效益。

从2011年中国第三届移动支付产业论坛我们可以了解到,围绕着这一复杂的产业链目前我国移动支付面临的最大问题也就是一个技术标准问题,而这个技术标准又与运营模式有关,移动支付由谁来主导是关键问题。目前理论界和业界主要是三种运营模式,即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运营模式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导的运营模式。而这三种模式的应用时主要是从交易资金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也就是说移动运营商掌握了主要的资金来源;以银行为主体则是银行掌握了主要的资金来源;以第三方为主体则是第三方掌握了资金来源。

在中国移动支付这个新兴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新的支付方式没有形成路径依赖,需求也并不十分旺盛。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法律限定、监管方式等都没有完善,这无疑给政府在协调多方利益和主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很多的阻碍。同时,银行与移动运营商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使他们难以在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合作。银行担心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侵占自己的传统支付手段市场份额,所以强烈合作的意愿不是那么强烈。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一方主导,逐步融合,更有利于市场的培育。

因此,我们认为在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初期,在实现基础合作的前提下主要采用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运营,银行承担结算功能,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市场运作。如此选择的原因主要在于移动运营商具有的先动优势。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讯渠道是形成整个业务的主线索,而且有着现存的强大的网络平台,可以为产业链上的其他组织提供坚实的业务基础。另外,其有着广大的客户群、商业信誉良好、服务体系完善。最重要的是,移动运营商积极性较高,创新热情较高。移动运营商近些年在市场、促销以及广告上的投入显而易见,他们更有动力采用创新的方式来推广移动支付业务,以此来通过新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带动其数据增值业务以及客户数的增长。

二、国内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事实上,到2011年末,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获得了央行发放的非金融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于获得许可证的是三大运营商全资成立的支付子公司,也就意味着今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商可以真正做到像支付宝一样的庞大的业务资源。运营商获得支付牌照后,会将其庞大的手机账号和支付账号进行无缝对接,必将使其在移动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在移动支付标准问题上,各方都有了共识,也就是将以三大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

三大通信商介入支付业务为移动支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即通过通讯业和金融业的结合来发展移动支付。一旦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始在支付领域大显身手,必将成为产融结合的一大经典案例,因此又必须研究一下这样的一个对于监管甚严的金融行业的渗透将会给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带来的各种影响极其对产业链各方甚至于监管方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三、移动运营商主导产业链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直接的利益莫过于其将获得蓝海的手机支付业务收入。支付牌照的获得使得运营商们可以从现在已有的小额支付业务拓展到大额支付,这样就可以充分享受到因为客户的预存款产生的整体经济效益。届时,由于其强大的用户规模电信运营商将可以迅速发展另一项“超级支付宝”业务。

然后,基于对国外移动支付业务的研究,我们发现移动支付业务对运营商的核心意义不在于带来新增收入,而在于拉动内容应用发展、提升数据业务ARPU、降低离网率、吸引新用户并提升企业形象。利用3G网络通道占有独断优势的运营商们可以在用户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数据业务ARPU,因为用户在业务使用过程中的浏览、下载等操作将产生数据流量,这样就可以促进运营商内容应用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金融风险。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如果由移动运营商来主导,7亿移动支付业务潜力的存在,使得运营商们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没有其他任何一家银行可以与之抗衡,而这显然是不符合国家的金融政策的,同时也不利于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例如会使反洗钱难度加大,金融稳定性被破坏,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金融风险。

2.宏观调控。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一旦未来电子支付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即非现金支付比例提高,以移动终端为工具的手机支付就会成为我国电子货币支付的主要方式,而电子货币的大量使用总是会对一国已有的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影响,如何衡量货币供应量M2、如何控制货币的供给与市场操作都将给我国的央行调控带来新的重大挑战。

3.运作难度。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金融领域涉及专业方面的知识,根据SWOT分析法必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就目前来看,虽然三大运营商们已然获得支付牌照成功进入支付领域,但由于其业务还处于初创期,相关业务能力尚不够成熟。

四、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距离移动支付产业链完全的大统一而又协调发展的目标依然很远,即短期内无论是任何一方主导的移动支付发展模式都无法取得最大的成功,但是行业标准归为统一、运营商主导的方向依然明晰。在综合国内外业界、学术界对于移动支付贡献的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对于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分析,笔者就近期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加强产业链各方的协调分工合作,促进移动支付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产业专业化分工。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特别是通信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对于移动支付的发展非常重要。

2.转变消费者的传统支付观念,创造移动支付的应用环境,培养消费者的信任感知度以增加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的信心,培育移动支付市场,引导其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消费支付。

3.政府应加强其管制和协调作用,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移动支付产业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法规,以规范市场的发展,协调各部分分工合作。移动支付牌照的发放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政府针对产业链各方涉足金融领域设置具体的监管措施,例如如何加强对移动运营商防止电子货币的推进过程中对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产生的不良影响,如何加强对于运营商们巨额沉淀资金的日常监管、扫清反洗钱的障碍,这些对于产业链各方而言都无力完成。

参考文献

[1]Ondrus,J,CamPonovo,G.,Pigneu,Y. A ProPosal for a Multi-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Mobile Payment Environment.IEEE- ICMB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Business,2005.

[2]陈华平,唐军.移动支付的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7.

[3]高从.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机制与效率研究[M].北京邮电大学.

篇9

【关键词】移动支付 安全 发展

一、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使用环境

(一)智能手机快速普及,手机网民规模、手机购物网民规模持续增加

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保有量达3.2亿台,同比增长88.2%,渗透率达28.7%,预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超过50%。智能手机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流。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 78.5%。

手机网络购物市场的繁荣推动手机支付不断成熟,同时手机支付环节用户体验的提升也从侧面推动了手机网购。截至2013年6月底,手机在线支付网民规模达到 7911万,使用率提升至17.1%,与2012年12月底相比提升3.9个百分点;手机购物网民规模达到7636万,使用率为16.5%,较2012年 12月底提升3.3个百分点。

(二)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

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移动互联网经济规模达976.2亿元,同比增长148.3%,增速远远超过桌面互联网经济,且两者规模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移动支付的模式以远程支付为主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Q2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064.1亿元,环比增长64.7%。其中,远程移动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852.4亿元,环比增长90.7%,超过上季度移动支付市场整体交易量。

(四)移动支付应用环境和技术日益成熟

1.技术标准正式,确定采用13.56MHzNFC为标准并支持将安全模块存储在SIM卡中的NFC-SWP方案;

2.央行于2013年7月6日发放第七轮支付牌照,截至目前已总共向市场发放了250张支付机构牌照;

3.中国移动各省的NFC-SIM卡采购陆续开展,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湖南、甘肃、河北已出中标结果;

4.运营商和银联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今年6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共同推出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首批8家商业银行都完成了与该系统的对接。此外,NFC进入北京市政公交系统也是NFC商用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影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障碍因素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为74.5%,但是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经济规模(976.2亿元)仅占桌面互联网经济规模(3282.5亿元)的29.7%。这一方面说明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另一方面说明移动支付发展远未达到应有的规模。影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障碍主要有:

(一)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

移动支付的前景虽然可观,但是发展起来却困难重重,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完全问题的担忧。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本身存在安全隐患

部分杂牌手机固化了吸费软件和木马恶意程序,导致手机安全性无法保障;多数手机的操作系统是开源的安卓,其脆弱的安全防护体系更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过于简单的加密技术会使用户在通过开放的手机通信系统进行手机支付时泄露私密信息,造成经济损失。

2.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移动支付处于无线通信环境,传统的认证技术不能完全移植到手机平台,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必须对参与交易的银行、商家、用户多个实体的合法身份进行识别,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认证技术解决手机支付的身份认证安全隐患。

3.消费者本身缺乏安全意识

很多消费者缺乏安全意识,如不设手机密码,或者设置非常简单的密码;未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随意下载非官方或者非安全电子市场的应用等。这些都给手机支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基础设施薄弱

1.我国的移动支付受理终端布放速度缓慢

我国的移动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受理终端的布放速度远远跟不上移动支付产品的推出速度。手机运营商和银行虽然也合作推出过一些手机银行卡产品,但能受理这些产品的场所很少,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产品受到限制。

2.移动支付技术安全性薄弱

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没有应用较广泛的成熟商用案例,受安全性制约,近场支付只能完成10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而且丢失后不能挂失。

(三)移动支付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移动互联网成监管难题

1.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我国移动的监管分散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及信息化部等部门,多头监管必然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有效性的降低,不利于移动支付产业的规范发展。

2.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涉及移动支付方面的立法,多数是由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制定的,法律效力低。

3.移动互联网成监管难题

首先,移动支付业务创新加速,海量的程序应用和众多的自由开发者给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其次,移动互联网监管平台缺乏,使移动支付面临严峻的安全风险;第三,移动互联网引发全球化运营,使监管面临跨境监管等新难题。

(四)移动支付参与者缺乏密切合作,影响资源整合

移动支付的参与者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各自推出了多种经营模式,各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希望自己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密切深入的合作,导致各类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不仅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严重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五)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有待转变

目前我国的多数消费者还习惯用现金消费或者银行卡支付, 而目前的移动支付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消费者还体验不到移动支付更便捷更快速的好处,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还有待转变。

三、解决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隐患

1.加快安全技术的发展

应加快适合于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的发展,如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进行数据传送,保证用户账户密码、交易数据等重要信息的安全;还可采用成熟对称的加密算法保证移动支付系统的运算速度和服务的实时性。

2.建立安全的身份认证机制

可采用WPKI技术建立安全严谨的身份认证机制,WPKI 技术是将传统的网络支付中PKI 的安全机制引入到移动支付中,通过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以及数字证书,从而实现用户身份的认证。

3.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提商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应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尽量避免购买杂牌手机,并设置比较复杂的安全密码;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防范病毒的入侵;要保证从官方站点和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正版应用,尽可能免受病毒的侵害。

4.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赔偿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风险赔偿机制,切实保障用户的移动支付过程和资金的安全。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快受理终端改造和布放速度,加大发行带闪付功能的移动支付产品的力度,扩大移动支付产品的受理范围。

(三)完善监管机制

1.明确监管主体

我国目前应该建立由人民银行统筹负责,其他部门辅助配合的移动支付监管体系,从而实现对移动支付的有效监管。

2.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应该提高移动支付的立法层次,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各参与主体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

从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加强对智能手机和应用平台的安全管理,促进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移动支付参与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要加强移动支付参与各方移动运营商、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合作,首先要寻找出一种最为有效的模式,如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为基础、非金融支付机构协助为补充的模式,明确三方定位,提高移动支付的运营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五)转变消费者的支付观念和习惯

首先要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采用新的支付技术,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移动支付灵活便捷的好处,乐于主动采用移动支付方式;其次,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好处的认识,改善对移动支付的体验。可以抓住年轻人这一重点消费群体和地铁、公交、社保等重点行业及农村等金融不发达地区推广移动支付产品。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处于快速增长期,但是还远未达到其应有的规模。只要移动支付参与各方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目前横亘在移动支付面前的种种障碍,给消费者提供安全、灵活、便捷的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移动支付必将成为主流的支付方式。

参考文献:

[1] 谢越.浅谈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状况[J].中国外资,2013(8)

[2] 安政.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性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8)

[3] 夏志琼, 吴新民.如何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J].中国信用卡,2012(8)

[4] 韩飞飞.制约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风险因素[J]华北金融,2012(9)

[5] 任昌涛.移动支付安全技术分析[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6)

[6] 郝惠泽.移动支付的发展与探究[J].中国信用卡,2013(3)

[7] 冉俊.移动支付的监管策略[J].武汉金融,2012(7)

[8] 张华强,吴道义,漆慧, 刘春梅.我国移动支付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海南金融,2013(3)

篇10

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一)移动金融服务优势凸显,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4G网络全面覆盖,NFC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移动金融降低服务成本、随时随地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客户黏性等优势凸显,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据央行的《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23.22亿笔,金额570.95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61.37亿笔,金额29.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46%和10.20%。移动支付占电子支付比例由2015年的13.15%提升至18.99%,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二)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快速增长,移动金融服务需求巨大

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终端,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必要载体,它的普及率是促进移动金融服务发展的直接因素。据TalkingData《2015年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2.8亿,较2014年增长20.75%。据CNNIC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92.4%,较2015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较2015年底提高2.4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1.73亿人,占比24.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传统游戏类、即时通信类应用外,用户对医疗、教育、民生缴费、金融理财等新兴领域的应用需求更为明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应用正在移动端迅速普及。

(三)移动金融规模不断扩张,移动支付尤为显著

移动金融凭借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兼容性好、操作便捷等突出优势,多方位满足了用户需求。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尤为显著。2016年天猫“双11”交易额1207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额990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占总交易额82%,比2015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据艾瑞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11.87万亿元,同比增长46.91%;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43%。无论是从交易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移动金融业务已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基于移动终端、以客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模式的新趋势。

二、我国移动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移动金融服务发展萃非烤,在为银行机构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及满足客户便捷性需求的同时,也在监管制度、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移动金融相关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移动金融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市场主体积极行动,利用自身运营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抢占先机,但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信用体系等都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但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体系,易出现监管盲区;目前,我国出台的适用于移动金融领域的监管制度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10年6月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2013年7月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但上述规定对办理移动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业务标准等未作出具体规定,相关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用户对于移动金融服务安全性接受度有待提高

移动金融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点,同时,也相继产生了新型的风险隐患。中国银联的《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中指出,近90%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支付必须具备一定的支付验证环节,表明安全性在绝大多数持卡人看来是手机支付的第一关注要素。而1/8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网络诈骗,比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近50%的受访者通过社交账号被骗,其他诈骗手段还包括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伪基站诈骗短信(仿冒10086等名义),风险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用户对移动金融服务安全性接受度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发展移动金融服务,就必须对从技术风险、软硬件环境、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安全有效地管控。

(三)移动金融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

农村地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移动金融意识淡薄,受传统消费模式影响,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有限,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金融机构网点较少,移动通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对移动金融的了解也较少。据CNNIC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城镇网民占比73.1%,规模为5.1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6月为31.7%。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这就导致了移动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低,推广明显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立法监管,完善移动金融管理相关制度

首先,建议国家从移动金融整体产业链的角度,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细化准入标准、监管政策和业务规范,出台行业相关配套政策及技术标准等,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监管体系;其次,商业银行等参与主体应不断完善移动金融业务流程,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防范体制建设,规避业务风险;再次,针对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要在技术选用、行业标准、开发流程、人员管控、验收测试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实现全方位业务监管和风险管控。

(二)依靠新型技术手段,提高移动金融服务安全可靠性

一是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及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确保账户介质及其持有人的一致性,应用代码混淆、加密算法等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存储,构建“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发展环境;二是运用高强度、多因素的身份识别和交易认证方式,采用手机安全单元、智能密码钥匙等基于安全芯片的电子设备作为技术保护措施,保障用户账务易、重要信息变更等高风险操作的安全;三是研究分析移动金融交易欺诈风险案例特征,对移动金融服务依赖的网络环境定期进行评估检验和仿黑客模拟攻击,加强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风险管控流程环节,不断提高反欺诈识别能力和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堵截风险交易、堵塞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