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发展研究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1-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根基。中医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生发展流传演变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贯穿并延续了中医药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自成一家的完备体系。

传统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歧黄时代,《黄帝内经》就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问答形式的医书,近现代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则缘起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医学领域的拓展,如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然而,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文化并未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进行系统考察,也迟迟未被正式提出。

诚然,中医药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内在因素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研究的根本动力和迫切需求。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更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发展迎来了蓬勃生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学术界渐次开花结果。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正式提出和全面的研究与应用,滥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标志如下:①1993年8月,由陕西中医学院和西安医科大学牵头举办的我国首次以“中医药文化”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并正式出版了《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文教授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②1994年4月,由陕西中医学院承办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医史文献暨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得到初步确认;③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分会”作为独立的学术团体正式宣告成立。由此开端,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每次出版一部中医药文化学术论文集。

随着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和有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有关研究机构的成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应用便如雨后春笋,迅速开展起来。通过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以内涵研究为核心的不断深化,在体系建设、院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民俗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不断落实和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对原《医古文知识》杂志进行改造,于2006年3月开创了我国第一份,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以“中医药文化”为专名的学术期刊《中医药文化》,每年发表大量中医药文化研究论文,打造了中医药文化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大量的中医药文化方面的学术著作、科普文献不断涌现,如《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中医与文化漫谈》、《中医文化溯源》、《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医文化研究(三卷本)》、《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论丛》、《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医药文化基础》、《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黄帝内经养生堂》、《中医体质与饮食调理》等等。

不容忽视的是,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仍远远落后于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的研究现状,有鉴于此,政府逐年加大中医药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推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支持。简列如下:《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等。

在如上所述一系列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并响应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需求,组织开办大量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历时三年的“中医中药中国行”(2007――2009),是一项全国性的大型中医中药科普宣传活动,紧随其后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2010――2013)继往开来,深化主题-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走“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路线。建立“中医中药中国行”专题网站,并开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医药文化”专栏。

2005年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1年制定《“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标准》。截止2013年10月,已批准成立16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5个建设单位。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2010年“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在历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各省市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的基础之上,于2009年6月组织评选出30位“国医大师”,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2009年6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在各地尤其是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广泛建立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研和展播工作。2011年开始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信息库,组织选聘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至今已举办四期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培训班,建构了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人才支撑力量。

2012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选评推出“首届全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科普图书”15种。2012年8月则特别创设了以“中医文化学”为名的中医药文化学科(培育)。

篇2

关键词:中医药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

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384家,产值1234.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篇3

论文关健词:高等中医药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研究

论文摘要:文章对新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从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对学分制和课程体系、开放型课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教育特点作了分析,并提出其发展新思路。

    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深人开展《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高等中医药教育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1高等中医药教育现状

    经过5年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改革是动力,质量是根本,重心适度后移,加强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快发展。首先是中医药在校生大幅度增加。1999年以前,全国中医药本专科和中专在校生仅9万人,如今已达到45万人,其中院校在校生41万,成教生4万。其次人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1999年以前,培养医疗类人才和其他人才是9:1,如今医、药、护、管理及其他的人才是5.5:2:1.5:1,各级各类的中医药人才,满足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三,中医药院校初具规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亮丽风景线。一批新建院校占地面积达到1. 3万亩,经费投人70亿元以上,如江西中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当然,在教育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建设、盲目发展的状况。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提出了“发展重条件,调整重市场,改革重模式,质量重标准,继续教育抓落实”的新思路,并制定了6个与教育相关的标准,包括中医药教育机构设施标准、中医药专业设置标准、中医人才培养标准、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设施标准和中医基础名词术语标准等。通过标准战略,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2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趋势

    今后将继续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建设,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研究,如全面出台系列设置标准,制定临床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加大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经费投人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提高整个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开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研究、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进一步扩大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研究生试点工作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

2. 1加强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做好高等中医药教育工作,继续加强中医古典文献整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重点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传承方法。要积极开展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在中医理论、临床教学中基础课、临床课、临床实习三段分割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特点,探索采用基础和临床交替教学,理论与实践滚动联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组织实施“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教育部共同研究制订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开展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研究。修订《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总结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2. 2进一步深化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

    (1)完善学分制体制改革,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学分制用来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专业、跨系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它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够开出大量的选修课。

    学生每成功修毕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千学分,当考取到足够的学分便可毕业,至于毕业所需学分的多寡则视各院校的规定,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时有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按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和专长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不同素质和个性的学生。

    国内高等教育竟争性加大,高等中医药教育系统应鼓励革新和创造,并以能够对社会需要做出最迅速的反应,学生、医院、政府都有选择的权利。高等中医药教育应适应市场竟争需要。同时,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每一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要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势必要求大学开出新的课程,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授给学生。

    高等中医药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而找到工作,而学分制的实行恰恰有利于新的学科较快地进人高校。

    (2)开放型课堂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随着知识爆炸、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市场等市场力量的作用,以及“概念经济”的出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的智力、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等所决定,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为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所谓开放型课堂,是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对象,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度;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同时给学生创设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自主获取知识的条件等。开放型的课堂能够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能够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

    要创设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创造一个能够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予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甚至有时证明学生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能够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创设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之中进行。

    (3)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反映到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高等中医药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已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药物制剂、应用心理学、英语(医药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开办了3个方向的七年制本科教育;中医学、中药学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有中医骨伤、中医美容、针灸推拿、中药制剂、高级护理、医学检验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此外开展成人教育和各层次的对外教育。从2003年起,我校由原来的单一医学学科门类课程增加到医学、工学、管理学、理学和经济学5个学科门类课程。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除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比较稳定不变外,其它选修课程内容经常改变。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自然不尽相同,就算是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除了基本内容不变之外,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把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的根本没有材,似乎也不需要材,教师只是介绍性地把学科前沿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讲法几个课时就讲完了,剩下的课时教师就让自己的助教准备一些有关的材料进行讲解,然后再布置一些题目让每个学生去准备上讲台讲,或让学生自己定一个题目,然后就这个题目查找资料,论述该题目。

    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杂乱无章,毫无定法。但这正是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为了准备讲稿,事先要查大量的资料,甚至还需要做一些仿真或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4)注重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学生时更注重能力而不仅仅是分数。考试是检查教学成绩的一种最普遍的手段,但今后高等中医药教育在考核时更强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忆或描述能力。如在临床学科科目考试中,有一半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讨论复杂问题,有现存标准答案的题目不多。象这类问题,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正因为这样,学生们不需要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尽可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只要能言之有理,即能“自圆其说”,都可获得好成绩。同时,因为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因而减少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也别出心裁。除了规定的实验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外,有些本来没有安排实验的理论性课程,教师也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课题拿出来,让学生具体做其中一部分工作。如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把本来属于自己工作的校园网建设项目拿来,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个具体的任务,如编程等。学生完成了任务,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制的程序被应用于网络时,其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鼓励低年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目前,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较早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学校还鼓励低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与导师一起撰写科研论文,进而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今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强于现在的大学生。原因是今后的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

    一是半工半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允许大学生打工,全日制学生和半日制学生均可以打工。

    二是公民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增加了学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人社会,了解社会。

    四是鼓励学生去医院实习,找到实习机会的学生,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不在学校注册学分和上课,还可以把实习算作一门实习课程,并给学生计算一定的学分。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很合算的,因为实习期间不仅可以同样挣到学分,而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能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实习收人,有的甚至因此被实习的医院录用。尤其是研究生,有的隔一两个学期就能联系到实习的医院实习,有的连着实习一两年。所有这些都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不会有“断乳期”,但由于目前大学生长期处于封闭的校园里,疏与社会联系,对社会知之甚少,因此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学生至少需要经过2至3年的“断乳期”。

    (5)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高度专业化、高度分工、高度协作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分工,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同一个行业内需要不同研究方向的专门人才。在科学高度发展、新的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决定了大多数人只能掌握某一个专业的知识或某一种专门的技能,而很多工作需要不同专业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与他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的精神和素质。

    在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做法应进一步改进,在一些理论课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几个人一组共同去完成,每个人完成其中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的论述。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温病学》实验设计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布置大作业设计一个项目,由学生自发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系统。每个组的学生再进行分工,每个人具体做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如设计一个项目.而一个项目内各个环节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这样一个组的学生要完成系统的设计任务,必须互相协调,分工协作。

篇4

成都美容整形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 要】体癣和手足癣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体癣是由于致病性真菌寄生在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手足癣是由于致病性真菌寄生在手指和脚趾间及掌面和跖面皮肤上所引起的,都属于浅表性真菌感染。此类疾病虽然治疗并不困难,但却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美观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对于体癣和手足癣的治疗有之独特的优势,经临床验证普遍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且价格较低廉,值得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该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助益。

关键词 中医药;外治法;体癣;手足癣;研究进展

体癣手足癣是常见的皮肤科真菌感染性疾病,西医治疗一般采用苯甲酸、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及唑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但随着临床用药量的不断增加,致病真菌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患者很容易停药后反复发作,再加上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成本较高,因此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今的治疗需求。中医学上认为体癣为肥胖痰湿之体,人体外受风、热、湿、虫侵袭,则引发体癣;手足癣则为湿毒蕴阻肌肤所致,病久湿热化燥,气血受损,肌肤失养,则引发干燥、皲裂、脱屑等。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自古有之,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又屡有创新,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体癣手足癣不外乎内服和外用,又以外用为主。以下笔者就来谈一谈目前几种体癣手足癣的中医药外治方法。

1 醋剂

陈雅如、周德瑛以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药方为:桃仁30g、红花30g、当归30g、青木香60g,以1000g 米醋泡一周后浸泡患者手足,20min/ 次,1 次/ 日,20 日为一个疗程; 治愈率约为 48.3%,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韩树国以醋泡荆芥等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皂角刺10g、防风15g、剂芥15g、五加皮15g、白矾15g、地骨皮15g、桃仁15g、杏仁15g、胡麻仁15g、苦参20g,以500mL 水煎至200mL,加250mL 醋浸泡外洗;治愈率约为79.6%,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邵萍萍以浸癣方治疗手足癣,药方为:蛇床子10g、冰片15g、花椒 25g、贯仲30g、百部50g、土槿皮50g、苦参l00g、白凤仙花150g,以1500g 醋浸泡两周后侵泡患者手足,1h/ 次,1 次/ 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疗效显著。李均展、李均凯以自拟中药浸泡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明矾15g、川椒15g、蛇床子15g、生首乌24g、生黄精24g、生百部 24g、苍术30g、苦参30g、大枫子30g、土槿皮30g、猪牙皂30g,以1500mL 醋侵泡后浸洗,30min/ 次,2 次/ 日,早晚各一次,15 日为一个疗程;痊愈率约为81.1%,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8.1%。

2 膏剂

孙永晖以自制复方槟榔膏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硫黄6g、狼毒6g、斑螯6g、樟脑6g、花槟榔15g、五倍子15g,研极细末,以陈醋调成糊状;治愈率约为50.9%,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叶秋华、钱方以二大归芷膏治疗掌跖角化型体癣,药方为:甘草20g、大黄40g、紫草40g、地榆40g、白芷40g、大枫子40g、当归60g,以脂肪性基质为辅料,采用熔和法制备成软膏,加入适量麻油、虫白蜡加热熔化,再加入甘草、白蔹等浸膏,搅匀冷凝装管;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6.5%。

3 酊剂

王法权、王永彬、朱孔军以自拟复方百部酊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百部40g、鸦胆子60g, 炮制加工后加入500mL5%醋酸和500mL60% 乙醇, 密封浸泡 7-10日;手癣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0%,足癣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3%。邱桂仙以复方苦参酊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水杨酸3g、苯甲酸6g、芫花15g、苦参15g、95% 酒精100mL;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常新军、赵辉以新鲜白花丹叶治疗体癣,方法为:将30-50g 白花丹叶洗净,用叶蘸 80% 酒精擦患处,均匀用力刮除癣屑,直至患者感到患处有烧灼感,若病情较严重和顽固则将白花丹叶捣烂加少量酒精外敷患处,15min/ 次,2 次/ 日, 连用4 日停3 日为一个疗程;治愈率约为79.0%,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

4 散剂

史云、胡雅琴以自拟藜风散外治鳞屑角化型手足癣,药方为:藜芦100g、大风子100g、枯矾100g、藿香340g、生百部340g、苦参340g、川椒340g、生大黄340g,加工成细末,与等量陈醋调匀成糊,厚敷患处,2 次/ 日。刘汉平、陆福林以脚癣八珍散治疗手足癣,药方为:大黄15g、马齿苋15g、蛇床子20g、金黄散20g、苦参20g、青黛20g、槐树根30g、枯矾30g,研细址筛去杂质,调成10% 水溶液浸泡患处, 20min/ 次,2-3 次/ 日;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2.5%。

5 水溶剂

王玉梅、李银兰以复方乌梅苦参汤治疗手足癣,药方为:黄连10g、黄芩10g、白鲜皮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苦参15g、乌梅15g, 加1000-1500mL 水浸泡1h 后煮沸,再以文火煮15min,过滤药液后再次煮沸,将两次药液混合侵泡患处直至冷却,2 次/ 日,1 剂/ 日,一周为一个疗程;总治疗有效率约为86.7%。卢亚军、卢俊芳以自拟中药克癣汤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斑蝥2g,白芷15g、白鲜皮30g、百部30g、地肤子30g、苦参30g、土槿皮30g、蛇床子30g、海桐皮30g,以水煎外洗,2 次/ 日,10 日为一个疗程,疗效显著。

6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有醋剂、膏剂、酊剂、散剂、水溶剂等多种方法,疗效均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 郑媛, 刘文舟. 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168-169.

[2] 周华, 严鸿兴. 手足癣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0:2344-2345.

[3] 殷先君. 香鳞毛蕨治疗48 例难治性手足癣的疗效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01:57-58.

篇5

关键词:长尾理论;长尾结构;医药商业;价值链;三阶段模式(H-I-D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9-0010-05

一、长尾特征模型

长尾理论[1](Chris Anderson2004)通过对产品市场份额的分布曲线研究,发现了被大部分企业所忽视的长尾产品(利基市场、份额低),构造出对于企业存在着巨大市场价值潜力的长尾经济结构。这个表面上与经典的二八理论直接对立的新经济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中国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2](2009)在美国沃顿全球校友论坛发表演讲中,对长尾理论作了重点阐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经典的二八理论强调企业应重视重点产品的经营、重点客户的开发与维护,这是企业收入与利润的保障。而长尾理论通过体现长尾特征的市场份额分布曲线,指出了利基产品对企业的总体价值不容忽视,甚至超越短尾产品(大份额重点产品)。

如图1所示,在一个XY的坐标系面积图中, y对应销售收入,x对应同一产业中不同品牌的产品或服务。一般会出现名列前茅的几个品牌占据一部分的市场份额(面积),而其他无数众多的小品牌,虽然单个市场份额(面积)很小,但无数小品牌的累计总和与大品牌的市场份额相近。‘

以下是长尾理论的核心思想[3],将用于本文主题的研究。

1. 长尾产品的特征是针对市场潜力有限的细分市场(利基市场),产品具备了建立在创新之上的差异性。如果企业重视对这些数量繁多的长尾产品经营活动,形成范围经济,那么,企业依旧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

2. 流通渠道是这个时代企业必须重视的、具备强大能量的领域。长尾产品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借助于广域渠道,能够体现出规模经济性。

3. 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注重从规模化制造变革为规模化定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解决这一变革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利用长尾理论的基本模型及核心思想,对中国的医药商业行业进行结构分析,并于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结构优化与发展模式。

二、医药商业企业的长尾模型分析

长尾模型既可研究产品的市场分布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某一行业中企业的分布与结构问题。整个行业如同一类市场,而行业中的企业如同存在于这个市场中的产品,这在逻辑上与长尾理论基础保持一致性都是完全成立的。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行业中的企业按照销售总收入构造分布图,会不会出现长尾特征分布?在此,我们借助于长尾理论,判断其长尾、短尾结构的合理性。

(一)医药商业企业长尾分布

从图2中国医药商业100强销售分布曲线的特征进行观察,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结构属于长尾结构(长尾理论所研究的结构),百强企业总销售额为2 764亿元(中国医药商业协会,2008),前10强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剩余90家医药商业企业销售收入累计占50%[4]。如果将所有医药商业企业销售分布图作出,长尾特性更明显(前10强占30%,其余6 700家企业占据70%)。不过,图2“百强”的销售分布图已经足以体现长尾特征。

(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落入长尾区域的并非是长尾型企业

上述的分析仅仅给出了医药商业企业在销售收入分布特征上与长尾理论的特征模型很相似,但这并不能肯定中国医药商业就是长尾结构模型,我们还需进一步考察落入长尾区域的企业在特征上符不符合长尾理论中长尾对象的特征:针对的是细分化下的利基市场,长尾对象之间彼此在目标人群与属性上存在差异化。如果研究对象是企业,即企业在产品线结构、价值链及核心能力上是否具备差异性。

根据这一标准,落入长尾区域的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都不属于长尾企业,他们常常面对着相同的目标市场,经营着相似的品类线,提供着雷同的服务产品(物流配送)。国家发改委[5](2006)指出,中国医药商业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因此,这些医药商业企业不属于长尾型企业。

三、构造中国医药商业的长尾模式

(一)构造中国医药商业创新商业模式――实施差异化定位

根据长尾理论,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一定要形成差异化定位,更为重要的是众多的长尾企业之间要形成差异化定位,从而形成目标市场、商业模式、服务产品线、医药产品线在竞争面的“蓝海”。

图3从上游目标客户、下游目标客户、产品线等三个维度给出了合理状态下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定位,该差异化定位还将引发医药商业企业服务产品线的差异化。

该差异化定位的指导思想是:短尾实施规模化,长尾实施专业化。指导原则是:形成区隔,与企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在竞争面,通过差异化规避同质化下耗损型竞争;在合作面,短尾与长尾通过合作,令长尾企业的专业化给予短尾企业以专业化的补充,短尾企业的巨大平台给予长尾企业以规模化的补充。这样的竞合关系一旦呈现,中国医药商业行业的优化程度就能得到提升。

1. 长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供应商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即那些创新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是这些企业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且产品线属于产品专业化形态的,即所有或大部分产品集中于某一类市场顾客群。例如专业创新和制造妇科炎症类产品、外用膏药类产品等。所针对的顾客群越明确、越细分越好。

下游客户定位于长尾企业,范围界定于个体化、小规模、专科型、细分类的医药零售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发挥其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和目标市场专业化下的产品线专业、齐全的优势,为目标顾客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

服务产品线聚焦于药事管理服务,包括质量服务、药学服务、商品储存与保管服务等。根据目标顾客群的经营特点以及所经营的产品线特点,提供聚焦于某领域的专业化服务,而不是广义范畴的药事服务。于此,不仅与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区隔,同时也形成了长尾企业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定位。

从上述的定位可以看出,长尾医药商业企业强调的是“专业化”,围绕专业化的创新。失去了专业化,长尾企业就失去了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价值。

2. 短尾企业的定位解析。上游目标客户定位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及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

与短尾型医药工业企业的合作,将会形成规模性产品,以规模经济性为企业贡献利润,这些企业包括外资医药企业、大型本土医药工业企业;与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意在利用长尾企业的专业化价值链,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多的价值创造;与短尾型工业企业及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实际是短尾医药商业企业构造出以其为核心节点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与短尾型医药商业企业的合作,属于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在竞争之外的强强规模化合作。

于此,长尾型企业通过短尾型企业的全国型广域流通渠道,形成专业化下的规模经济性。两类企业的这种合作对未来中国医药商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呈现的优势是,小企业未必不能拥有全国渠道;大企业未必要品种齐全。获得的价值是,商业企业的同质化竞争退减,差异化价值链形成高效率的互补运动,工业企业与下游的医疗单位得到更多的价值。

在图3的定位下,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数量将会减少,没有创新力和差异化竞争力的中小型商业企业将在该定位结构的挤压下,退出市场,短尾企业接手其市场,获得规模化的良性扩张;部分中小型企业进入细分化的利基市场,并通过创新运动获得其在定位图中的市场价值,该价值决定了其利润及与大型短尾合作的砝码大小。所以,该定位图实际构建了一种良性的机制,促进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变革为合理的长尾结构,使整个医药产业在结构上得到优化与升级。

(二)鼓励企业创新,两线(产品线、服务线)构造差异

长尾企业不仅要和短尾企业形成定位差异化,同时还要形成彼此之间的差异化,即长尾企业在医药产品线、服务产品线两个方面形成各自的专业化。医药产品根据品类管理的方法,可以形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品线,专业经营其中的某一类产品线,并在该产品线的经营上,做到品种最全、专业知识最全、顾客需求理解最深刻,这就是专业化竞争力。

长尾企业最大的差异化依托并非是医药产品线,而是其药事管理服务。医药商业企业属于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创造是该类企业的核心能力所在。结合于专业性产品,针对与之相应的细分需求,提供专业化的药事管理服务,将是长尾医药商业企业最强的竞争力。

在目标市场方面,长尾企业会有雷同,但这并不防碍其对相同顾客不同需求的满足而构成的差异化竞争力,差异化的医药产品线以及服务产品线已经决定了此点。

鼓励企业创新,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健全创新制度。萨克斯(Jeffrey Sachs 2000)认为,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是制度与技术的创新[10]。制度创新是前提,是对技术创新的鼓励与价值保障。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就是实证。据印度制药商组织公布的数字,目前该国有2万余家制药企业,是中国制药企业数的3倍。其90%以上是作坊式小企业,以私营为主,布局分散。这些公司已不满足于印度国内市场,正在把重点转向美国市场,100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国际市场的销售比重逐年提高。印度制药业的发展得益于创新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创新化是根本。在创新化的背后,是制度。印度小型医药企业可以获得很好的上市融资的机会,上市企业将资金主要用于管理与技术创新上而不是宣传炒作上,为什么能这样做,是因为有相关的制度保证管理与技术上的创新价值不受到单纯炒作的影响,这涉及到一系列的市场制度[11]。中国目前也在积极加强制度上的创新,2009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在五个方面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其中创新产品特别定价制度就是对创新鼓励与创新价值保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这方面到底是采用杨小凯教授之后发劣势理论,还是采用林毅夫教授的后发优势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2. 积极向长尾型医药商业企业开发资本市场。资金,是创新型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印度的医药产业迅速发展,与其资本市场向医药企业比较自由开放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也应积极为创新型的医药商业企业开放更大的资本市场,调整资本市场的结构,增大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比例。

3. 端正认识 摆正心态。过去,中国医药产业在对规模化的认识上是存在错误的,亢奋于“制造”创新力虚弱的国内寡头国际侏儒,积极于“推动”大而全式的虚假规模化,忽视于“鼓励与保障”创新型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漠视于国际市场的规模化力量。

这些都与中国医药产业的制度水平与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不坚决提升与纠正,则中国的医药产业将长期非理性亢奋于“政府投资型”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明德(2007)指出,国家力推的“两个保险”是拉动医药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12]。

(三)构造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的集成化供应链

创新构造了医药商业企业的差异化,为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陈柳钦[13]指出,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互补联接。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产业价值链的运营平台则是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节点企业(链主)的集成化供应链。

如果把供应链中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视为一个产品集群,那么,链主地位就使得大型医药商业公司无论是有形医药产品线亦或是无形服务产品线,都呈现为长尾结构。在图3中,大型医药商业企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Google、Yahoo之类的门户或搜索引擎[14]。而最初的长尾理论正是诞生于对上述两类企业的经营研究。

(四)基于集成化供应链平台上的长尾经营策略

长尾企业面对的细分下的利基市场,如果不能形成广泛的区域覆盖,则规模经济性无法实现。原中国的医药商业企业都属于区域性,因此,进入细分化市场的医药商业企业很少,都在同一区域面对相同的客户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着消耗型的同质化竞争。如果中国能够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而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专业化价值链存在着对大型商业的补充作用,那么,中小型医药商业就可以借助于全国平台,实现全国区域的占有。

中小企业也可以建立全国渠道,中小企业也可以拥有全国市场,唯一不同的是,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着差异化,在区域上是一致的。从供应链的角度,等同于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通过自己的全国平台,经营着中小型企业的资源,并与它们分享价值回报。与传统结构不同的是,这种价值回报的分享是建立在利用各自优势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例如下游客户得到了更多的、更适合的品种满足,得到了更多、更专业的药事服务满足。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医药商业的问题不再于流通层次多,而在于一些层次没有价值创造。社会大众的健康利益健康福利,不是依托于单独的支付成本下降,关键是获得的价值更多。从这个角度分析,建立以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的集成化供应链,形成创新下的长尾经济,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价值,而简单地减少商业流通层次(并非是错,只是过于简单化)的目的是减少支付成本。

建立了集成化供应链,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会通过价值链的互补性去选择具有专业特色的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形成合作伙伴,而那些没有增值创造力的中小型企业必然被淘汰。

四、基于长尾理论的中国医药商业发展模式H-I-D(见图4)

(一)第一阶段,同质化并购(homogenization merger)差异化创新

中国医药商业企业通过区域同质化收购,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企业;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出一批差异化、专业化的长尾医药商业企业。

形成全国大型商业企业的战略价值是建立现代化、规模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降低医药商业的物流成本。该第三方医药物流一定是由目前的短尾商业企业为主导向完成构造,这是差异化价值最弱的领域,也是目前短尾企业几乎唯一的竞争优势。其次,全国大型商业机构的出现,为长尾企业利基市场通过区域的广域化形成规模经济性提供了平台,如同于Google对于无数小型网站的价值。7 000家医药商业企业,一部分创新力弱的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区域价值,被大型企业并购;部分企业通过创新运动,形成长尾企业,服务于特定的上、下游客户,构造差异化的创新增值服务,以此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与产业中的价值;剩余的企业,区域价值不明显、创新力不足,退出市场。

(二)第二阶段,形成以短尾企业为核心节点、长尾企业为成员的全国型集成化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

以全国性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核心组建集成化供应链,吸纳专业化、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入链,形成差异化价值链的合作,进一步挤压掉创新力弱、规模小、同质化的区域型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从市场运作上逼其退市。

“集成化供应链+长尾结构”是中国医药商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是:通过供应链平台的价值链合作,短尾企业与长尾企业在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流程上趋同化,有利于第三阶段资本收购后,企业能迅速产生规模效益;其二,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短尾企业识别所需要整合的外部价值链。被收购对象的差异化与核心能力的判断需要过程,同时,短尾企业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创新力和核心能力,在这个时候作出上述判断更为准确。

(三)第三阶段,在集成化供应链的基础上,核心链主企业对具有差异化价值链(Differentiated value chain)的长尾企业实施收购

医药商业企业的收购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同质化收购,实现全国架构,为集成化供应链与未来短尾企业的合作建立基础;第二阶段的收购是差异化收购,目标是在价值链上与本企业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长尾企业,这一收购的本质是对创新力和价值链的收购,实现企业价值链和创新力的升级。

在上述过程完成的基础上,中国医药产业将形成以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为链主的若干集成化供应链,构建成为市场的主体,承担80%以上的医药商品和服务流通。在商业结构上,接近于美国模式,部分同质化区域性的中小型医药企业在第一阶段退市或被收购,部分差异化的长尾企业在第三阶段被集成化供应链链主收购,独立于市场上的中小型企业减少。

参考文献:

[1]Chris Anderson.The long tail[EB/OL] .省略/10.LongTail.

[2]张瑞敏.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EB/OL].省略/fenxplun/newsfx/2009-06-12/177639.shtml .

[3]Chris Anderson.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百强榜[R].2008.

[5]国家发改委.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R].2006.

[6]张莉.刍议企业并购中并购对象的选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4).

[7]赵华.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08.

[8]陈志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9]闫燕.规模不经济的原因――管理不经济[J].时代经贸,2008.

[10]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J].Vol. 1, No. 2 (Nov. 2000): 435-491

[11]中国驻印度使馆.中国印度制药工业之对比分析[R].2005-06-23.

[12]王蔚佳.医药工业触底向好的理性解读[N].中国医药报,2007-11-16.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医院;重要性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发展结合起来,是保证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于医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越性,从而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适时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工作。具体而言,要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院服务完美结合的规律,从而完成各个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医院的良性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

1、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知识的更新与变化,客观上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日常的生活服务要求也相应提高。医院是为大多数人提供救治服务的地方,医院服务水平的完善与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要,因而,必须从各个方面来保证医院的工作流程的正常运作。其中,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医院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与水平越来越高,其工作接受能力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因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必须经常进行更新,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以往的政治空谈并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也显得较为乏力,并不能够为医院的工作开展提供较好的思想政治保证,鉴于此,在进行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除了要加强理论学习之外,更应该加强实践的应用于操控,以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2、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各项工作安排,人事、工作制度的变更,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于引起各种利益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突出表现在医院职工的种种思想问题、心理压力、价值取向等集中并发。某系医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并不能够经受住利益的考验,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自身的价值取向产生偏移;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之下,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下滑,义务感淡薄,在具体的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心理倾向,从而引起了较大的医患矛盾;某些医务工作者的主人翁意识不高,将医院的发展与提升视为医院管理层的责任,而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应尽义务;某些工作人员将医院的卫生服务视为商品买卖,将医务技术当做是可以获取暴利的交易商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质,弱化了医院的应有工作性质;某些医务工作人员的医德水平低下,对于病患缺乏责任心与耐心,工作态度恶劣,缺乏真情付出,从而引起了较为严重的医患纠纷与矛盾,给医院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降低了人们对于医院的信赖感;甚至某些医务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会延误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家属带来无法弥补的精神损失。[1]

以上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了医院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不利于医院树立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形象。因而,必须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致力于提高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方式方法

1、在思想理念上,从单一的服务转变为全面的服务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宣传好人好事、组织思想教育等狭小的范围之内,而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中去。但凡有利于调动医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尝试。

作为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关心、体贴职工,从职工的需要入手,建立好良好的关系,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了解到职工有任何困难和问题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积极面对,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帮助。例如,

在建党节期间,可以组织职工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与学习,以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争创巾帼示范岗”、 “争创青年文明号”“温馨服务标兵”等活动,来奖励认真、踏实工作的职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在职工生日时,可以为其发放生日蛋糕;为困难职工谋求解决住房公积金的问题;定期组织外出旅游,以缓解职工长期工作所产生的厌烦心理。

2、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从被动的服务转变为主动的服务

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自觉主动的参与进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了解医疗业务的各个运行环节,掌握医院的最新动态,关注医院发展前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时时掌握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动向,具体的工作表现,医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医疗技术水平。

掌握医疗活动中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和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针对性,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工作层面,而不去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方案,则整个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形成“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怪现象,导致问题越来越多,矛盾越级越深,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受到阻挠,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因而,必须注重开展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找出其中存在的误区与错误,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好职工的思想斗争与矛盾。

例如,参与各种疑难病症、重要病症的医学讨论等;积极参加医院的医务科每周所组织的行政查房等;可以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义务诊断,敬老院义诊、街头流动义诊等。经过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积极参与到医疗卫生活动的全过程,才能够如实的把握广大的医务工作人员的思维动向,找出矛盾、纠纷解决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的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2]

3、从滞后的服务转变为超前的服务

滞后的服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了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而超前的服务理念则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洞察与预测,经过分析与研究,得出一定的结论。它改变了以往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并不会等到矛盾出现了再去解决。

采用超前的服务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医务工作人员潜在的思想认识错误,教育广大的医务工作人员树立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增加工作的责任心。

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工作、服务氛围,加强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操守,进而提升整个的医院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脑脊液; 蛋白质; 糖定量; 氯化物;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meaning of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indexes of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he diagnosis a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Method:From May 2012 to May 2016,42 cas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42 cases of n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at the same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protein in cerebrospinal fluid,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glucose,chloride,soluble urokinas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 level before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different type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treatment,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and SuP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glucose quantitative and chlorid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and SuPA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glucose quantitative and chlorid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Glucose quantitative; Chloride; SuPA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 Dia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College,Baotou 01403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30.028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发生是由于通常的抗白血病治疗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使得脑脊液成为白血病细胞能够残留的场所[1]。正是因为脑脊液中的白血病细胞增多,可导致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浸润、增殖,最终导致患者的脑膜、蛛网膜、脑实质或脑神经系统发生病变[2-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造成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进行早期诊断并结合及时有效地治疗可对预防白血病的复发起到至关重要用的作用[4]。本研究对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采用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并与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进行比较,以期达到提高诊断率,缩短诊断时间的目的,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旨在监测其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病理检查确诊,符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标准,男24例,女18例;年龄1~60岁,平均(34.5±5.6)岁;白血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4例。另择同期住院的42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62岁,平均(36.9±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脑脊液中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及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于入院确诊后(患者入院后24 h内),在无菌条件下实施腰椎穿刺,取出患者的脑脊液2 mL,收集于无菌试管中,进行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生化指标分析,同时将脑脊液标本在室温下,离心速度为3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80 ℃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SuPAR的水平。观察组在进行有效治疗2周后,按照上述方法对脑脊液的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及SuPAR水平再次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脑脊液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脑脊液中蛋白质和SuPA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糖定量和氯化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比较 不同类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中脑脊液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中蛋白质和SuPAR均低于治疗前,糖定量和氯化物水平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白血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和骨髓异常,特别是在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感染的情况,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负性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5-7]。目前,对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通常是采用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易导致患者出现感染,尤其是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感染极易发生扩散。因此,对白血病早期发现和治疗,对其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以免导致感染的发生。然而许多白血病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复发,原因在于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复发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及时准确诊断迫在眉睫[8-11]。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的常规指标检查。其中,脑脊液生化指标的检测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重要依据,优点在于经济、快捷和准确,尤其适用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12-14]。常见指标包括蛋白质、糖定量和氯化物,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疾病时,其含量会发生相应地改变。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时,蛋白质的含量会明显增多,这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会发生相应地改变,此时蛋白质会进入脑脊液中,而导致蛋白质含量增多;而糖定量和氯化物含量明显减少是由于其分解增多所导致的[15-16]。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是一种恶性肿瘤的新型诊断指标,存在于患者的血浆、胸腹腔积液或尿液中,主要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活化的T淋巴细胞表面进行表达,有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而且与预后相关。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正是由于受到白血病细胞的破坏,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后,脑脊液中的SuPAR含量明显增加,导致病理状态的出现,治疗后SuPAR含量会有所降低,故SuPAR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诊断和疗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7-18]。

本研究中,治疗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和SuPAR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而脑脊液中的糖定量和氯化物水平均明显低于非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说明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及SuPAR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指标,这与胡惠萍等[19]报道结果相一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与SuPAR水平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当,说明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均可采用脑脊液生化指标进行诊断,这与陈亚峰等[20]报道结果相一致。治疗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和SuPA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糖定量和氯化物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说明随着治疗的进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及SuPAR水平)会随之发生相应地变化,使之接近于正常水平,可作为治愈的标志。

综上所述,脑脊液中蛋白质、糖定量、氯化物及SuPAR水平变化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并对病情发展及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佟红艳.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诊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1(12):921-923.

[2]张之芬,张健,王嘉.脑脊液细胞学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治中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4):308-312.

[3] Naomi J W.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phylaxi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Pediatr Blood,Cancer,2015,62(11):1877-1884.

[4]吴若芬,孔繁元,范学文,等.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3):327-328.

[5] Erkut N.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J].Turk J Haematol,2015,32(2):1012-1016.

[6]张璐靓.PCR方法检测中枢神经系统微量白血病细胞的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02-103.

[7]郝启,王静波,赵杰,等.流式细胞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检测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1):966-969.

[8] Tahara M,Yatera K,Yamasaki K,et al.Disseminated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complex infection manifesting as multiple areas of lymphadenitis and skin abscess in the preclinical stage of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J].Intern Med,2016,55(13):1787-1791.

[9] Toh J,Eisenberg R,Bakirhan K,et al.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in 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J].J Clin Immunol,2016,36(4):366-369.

[10]马琳,杜平,董晓琳.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142.

[11] Top K A,Pham-Huy A,Price V,et al.Immunization practices in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post-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 in Canadian Pediatric Hematology/Oncology centers[J].Hum Vaccin Immunother,2016,12(4):931-936.

[12]谢莹莹,李识君,熊安秀.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早期诊断研究[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4,19(5):278-280.

[13] Yilmaz M,Richard S,Jabbour E.The clinical potential of inotuzumab ozogamicin in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J].Ther Adv Hematol,2015,6(5):253-261.

[14]赵玉涛.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1):147-148.

[15]杨文钰,王慧君,陈玉梅,等.脑脊液流式细胞学检测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2,20(1):38-42.

[16] Siviero-Miachon A A,Spinola-Castro A M,de Martino Lee M L,et al.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plays a beneficial effect on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survivors of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J].Vasc Health Risk Manag,2015,11:479-488.

[17]方遒,曹丹,徐宝连,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 SuPAR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8):1141-1142.

[18]庄顺红,孙冬梅,胡少龙,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白蛋白、转铁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2,27(10):880-881.

[19]胡惠萍,袁晓华,朱中梁.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74-75.

篇8

在临床标准方面,重点加强中医临床病证诊疗指南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制修订。④在具体标准研究方面,2003年至今,中华中医药学会共编写制定各级各类标准512项,已出版标准188项,共涉及学科20个,这些标准突出中医诊疗特色,内容翔实严谨,实用性强,其推广得到了业内外专家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对于规范中医各科的诊疗和促进中医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药标准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增强了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为学会未来进一步承担政府职能、制定技术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赋予学会以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创新研究的必由之路。认真分析总结学会在中医标准化工作扩展和承担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的成绩和不足,是工作机制创新研究的关键,只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创新研究的必由之路。当前学会在新历史机遇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大方面。要不断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必须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中医药标准化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标准制订,轻标准宣传贯彻,标准宣传培训面不广,宣传工作没有连续性,受训中医药工作者自觉贯彻标准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机制缺乏创新,因此必须在规范管理和机制创新上多下功夫。加快中医药标准化推行体系建设步伐。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标准的推广运用不够,效果不佳。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中华中医药学会筹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管理。应利用各种方式加强中医药标准宣传,如举办培训班,网络宣传等。加强标准的运用,如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医药教材、杂志期刊等采用标准。加强标准监督评估工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职能转移的重点学会,负责中医药行业标准化工作,学会同时为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承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转移的政府职能——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制度建设,加强行业规范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在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标准化服务职能的发挥等方面,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社会服务职能和承接政府转化职能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必须依赖于标准化管理的机制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在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制定、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强研究,在全国树立标准化管理的典范,此外,建设中医药行业标准化网络服务平台,为保障国家中医药标准化战略的顺利开展,打基础,做铺垫。

明确目标、任务和发展需求,使创新研究具有方向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目标与任务是:①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以中医药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体框架的标准体系是中医药标准化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技术标准领域,应重点加强基础、临床、中药等方面关键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在管理标准领域,重点加强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资质、建设、服务标准的制修订。②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积极主动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中医药标准化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的参与力度,逐步将以往的自发、分散、被动参与转变到有目的、集中、主动、全面深入参与。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提出国际标准草案,争取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掌握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加强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研究,建立国际标准化信息渠道,了解国外有关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的研究的动态与趋势,研究和提出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的政策建议和技术要求。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项目,形成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家队伍。③创新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模式:制定中医药标准化创新发展战略,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针对目前中医药标准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发展模式。形成“动态管理,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立足科研,服务社会”的运行机制,“示范推广,监督反馈”的实施、监督机制,“专才培养,人才梯队”的人才培养机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机制创新研究思路和发展模式主要应集中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实施监督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主要方面。

中医药标准化管理机制创新。形成“动态管理,良性循环”的创新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监管,形成主体负责制。编制标准化工作指南,对每个环节的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规范化,使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对应标准化工作指南,根据考核指标,对组织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工作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发挥管理部门的最大优势,促进管理工作良性发展。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通过考核竞争机制,加强各个环节的联系,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逐步引入良性循环轨道。

中医药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形成“立足科研,服务社会”的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中医药标准制修订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将中医药标准制修订相关研究工作作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大对中医药标准特别是技术标准制修订前期基础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在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时,优先支持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项目。系统梳理中医药科研成果,促进已有科研成果向标准转化。充分运用已有科研资源,加强中医药科研对中医药标准化的条件支撑。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中医药标准化信息网站,构建中医药标准化信息资源平台,开展中医药标准网上申报、项目管理、信息、意见反馈、监测实施、网络培训等工作,促进中医药标准研究、制修订、实施、监测和培训等工作通过信息网络平台进行高效运转。同时,做好同国家标准化信息系统等平台的链接,实现各系统间的标准数据转换和共享,全面、准确、及时提供中医药标准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及中医药各种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中医药标准化宣传力度,普及中医药标准化知识,扩大中医药标准化的影响,提高全行业中医药标准化意识。针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实施,及时开展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标准化知识与技术培训,增进中医药人员对标准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提高中医药机构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认识,提高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自觉性,形成宣传贯彻中医药标准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标准化实施、监督机制创新。形成“示范推广,监督反馈”的创新实施、监督机制。在中医药标准实施过程中,定期监测实施效果,总结经验,由各地监测中心进行汇总反馈,指导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建立标准实施的示范推广机制根据省级行政区域划分,在省级、地市级、县级选择一定数量具备条件的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负责系统推广应用中医药标准,总结实施经验并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以中医药标准实施示范推广单位为监测重点,成立全国中医药标准实施监测中心,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对中医药标准实施情况和问题进行监测,及时分析反馈,形成标准制定、实施、反馈、修订的良性循环。

篇9

   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此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艰辛劳动、辛勤汗水的福建中医学院领导以及全体会务组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5月国务院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国际传播,探讨和孔子学院合作的渠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包括中医院、中医药企业、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心、手、脸三个层面的建设。弘扬中华优秀医德。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机构文化品牌。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新一届中医药文化分会将在总会的领导下,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普及、推广、建设方面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0

1目前中医药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及补充医学,在逐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以目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包括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在中医药基础及临床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推动了中医药科学的现代化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生物医学影像技术,fMRI在探索中医药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面展现了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但fMRI技术的复杂性要求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科学及医药学基础知识,而我国传统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该领域人才匮乏。近年来,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信息化目标,全国不少中医药院校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医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将现代信息工程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科学密切关联,为培养符合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人才创造了条件。笔者认为,推动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开展中医药领域fMRI研究,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研方法挖掘中医药宝库、研究中医药科学、解决制约传统医学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所在。

2磁共振功能成像基本原理及其在科研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X线成像、超声成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及核医学成像,以往这些成像均以解剖成像为主,主要通过观察疾病引起的解剖形态变化来实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步从之前单一解剖成像发展成为一种解剖成像与功能成像兼备的可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及基础和临床科研的技术手段,其中MRI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fMRI便是一种将功能与解剖成像、临床与科研影像相结合的成像新技术,为脑功能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基本原理

广义的fMRI技术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等。不同的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在临床中有不同的应用。狭义的fMRI一般特指基于血氧水平信号变化强度的BOLD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人体大脑神经元活动导致大脑被激活的功能区局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液中顺磁性氧合血红蛋白及抗磁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改变,使局部磁场均匀度变化,进而引起BOLD信号改变。

2.2基础及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BOLD的fMRI技术无需注射对比剂,以其无创、无辐射损伤、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等优点在脑功能基础及临床研究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目前,fMRI在基础科研中主要应用于运动、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认知、记忆、智力、情绪、性格、决策、睡眠、意识、性别、发育、衰老、针刺、坐禅、睡眠等相关研究,尤其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临床研究中,fMRI技术主要应用于神经系统相关类疾病、各种成瘾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药物应用、脑卒中及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疼痛及癫痫等相关研究。值得关注的是,fMRI能从整体上探索各种诊疗方案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恰好与中医将人体视为有机统一整体的理念相符。因此,fMRI在各种中医特色病种的研究中独具优势,在揭示中医治疗疾病的内在机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近年来,fMRI广泛应用于基础科研及临床研究中,在中医药领域,由于fMRI实现了无损伤活体脑功能研究,可直观获取针刺时脑功能区激活状态的信息,使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于fMRI的针刺作用机理研究[1-5]。其范围主要涵盖真针刺与假针刺时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针刺手法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不同穴位中枢神经响应的区别、健康志愿者与处于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区别、针刺刺激与其他类型刺激的神经响应区别等。针刺作用的发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及调节机制密切相关,但对针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如哈佛Martinos生物医学图像研究中心的中医针灸研究团队的研究表明,针刺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的负激活来发挥作用[6]。国内相关研究则表明,针刺刺激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这种不同穴位的不同时空特性正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针刺穴位特异性的基础[7]。当然,关于针刺fMRI研究的方法学尚存在一些问题[8],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另外,fMRI在中医药其他领域也逐渐显现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如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观察、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此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也在探索将fMRI用于中医症候及证型的研究中。

4对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的意义

fMRI作为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对中医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fMRI研究的复杂性对从事fMRI研究的科研人员提出了较大的挑战,fMRI复杂的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相关科研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理工学科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求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因此,fMRI研究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我国目前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导致这一类型人才极为缺乏。为此,不少中医院校近年来逐步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课程。

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医药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9-10],中医药信息学科立足于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科学相结合,打破了以往医工分离的教育体制,客观上提供了将包括中医药科学在内的医学和信息工程学科切实有效融合的客观条件,为fMRI研究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目前,不少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放射科室已引进了MRI,具备了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设备条件,同时又有充足的研究所需的病源条件,对今后开展中医药相关的fMRI研究极为有利。因此,中医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信息学科的重要作用,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为学生构建医工结合的基础知识体系[11];同时,重视培养开展fMRI研究所需的人才,推动fMRI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逐步形成fMRI研究发展与中医药信息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局面。

5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