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通货膨胀 成因 防护
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仲大军教授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些年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中国社科院的金融学专家李杨指出,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流动性过剩,源自内在经济机制失衡。过剩,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基本含义就是失衡。在货币流通失衡的情况下,有些人感觉钱太多有些人感觉钱太少。一种更加普遍更加符合教科书定义的观点是,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结构性通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就是说不是货币普遍贬值,而是一部分商品大幅度涨价;成本推动型的含义,就是商品涨价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异常增长,而是因为商品成本现意外增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也是主张成本推动论。
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成本提高主要是初级产业以粮食为龙头的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为重要因素。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成为影响2008年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2008年粮食价格上涨较2007年仍继续:第一,全球粮食供需仍较紧张。导致国际市场粮油价格的上涨,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将继续产生直接影响。第二,近两年我国粮食虽然增产,但工业用粮也大幅增加。
从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上看,我国粮食供给还没有达到明显供大于求的宽松状态,仅仅是偏紧状态下的供求平衡,而且在粮食供求的结构、时间和空间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特别是南方产粮大省遭遇50年一遇的雪灾,将影响夏粮产量。根据国内外粮食供求的变化情况分析,国内粮食供求仍然处于紧平衡状况。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稳定造成的严重影响
通货膨胀对当前中国民众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至少有三大危害。首先是它将使得中国已经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但是通货膨胀对低收入民众的生活的冲击最大。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或者养老金收入),而工资收入的增长不仅总是在落在通货膨胀之后,而且上涨的幅度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这种情况在劳工权利缺乏的中国更加明显。
通货膨胀的第二个危害是它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将使得中国本来已经扭曲的经济结构更加扭曲。商品的价格应该是市场对生产者发出的信号,生产者根据这个信号来掌握市场对自己产品的需求,从而相应地提高或者减少生产规模,以保证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更好地运用。但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
第三,通货膨胀将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在一个通货膨胀时期,最简单的牟取利润的办法就是涨价;而且是争取自己的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涨价。虽然到头来轮番的价格上涨将冲销自己产品涨价所带来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收益,但是如果不涨价损失则将更高。
三、对通货膨胀的预防措施
面对这些因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在现在的情况下,虽然控制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在保增长的同时,必须预防因过度投资引发的通货膨胀。
首先,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真确处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促进物价涨幅低于经济增长率。保持货币供给基本适度,货币供给既要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又要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发展。改革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方法。金融宏观调控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中央银行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在货币供给控制形式上又送有紧,实行预调,微调,防止经济增长起伏过大,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央银行必须对存款金制度进行改革。要逐步回复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总量调控工具的作用。改变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一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付准备金,保留预付金,另一方面有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的现象,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的能力。
第三,必须深化我国利率管制体制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市场利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慧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冲销政策[J]:效应、制约因素和对,.2007,(8)
[2]苏明.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上)[J].湖北财税,2003年第2期
篇2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7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为6.5%,高于9月的6.2%,与8月创下的十年最高点持平。对此,有许多解读。在众多解读中,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结构性通货膨胀”,这种提法太过含糊。
有没有“非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有没有那么一种通胀,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市价都以同一幅度全面上涨的?教科书上说的“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意思是一个经济一旦多发了一倍货币,所有商品服务的名义价格上涨一倍,但真实变量如总产品并不会上涨一倍。那样的通胀指数再高也没关系,无非是所有人把自己购买和出售的价格,一律加上相同的零就是了。
这里,“货币中性”至少有一个理论前提,就是交易费用或信息成本为零。真实世界里没有这回事,所以真实的通胀,各种商品服务的价格上扬不是齐头并进,而总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通胀压力开始显现的时候,差不多都是从一些热门货开始,然后扩散、蔓延。
既然天下没有“非结构性通胀”这回事,为什么要说“结构性通胀”呢?听起来好像通货膨胀还有很多类别,而“结构性通胀”似乎只是其中一个不是那么严重的类别,似乎是比较可控的一个类别,甚至“结构性通胀”根本就算不得通胀。要说明一下,我不肯定这个提法的使用者真的有以上这个想法,但是从听的角度来体会,“结构性通胀”在含含糊糊中就有了太多丰富的意味。
本来,“通货膨胀指数” 已经是处理了结构信息以后的一个总量指标。“2007年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6.5%”的含义,就是所有被列入考核的商品服务的物价水平,比去年同期高出了6.5%.被列入考核的商品服务种类很多,所以在得出CPI的过程中,结构信息是先被统计部门处理过了的,比如肉价、菜价、米价、服装价、交通费用、房价(目前是房租)各自的变动,然后才是加权平均,得出一个反应物价总水平的指数来。很明显,没有哪个CPI是没有结构的。可是,结构加权平均的结果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可能是总体平均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现在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CPI为6.5%,就是报告经过结构性加权平均以后,消费者物价的总水平上涨了6.5%。
“结构性通胀”的提法,恰恰混淆了总量信息与结构信息。当下我国的通胀,当然是各种物价有升有降情况下的通胀,不过既然CPI数值超过了正的5%,就是清清楚楚披露了各种物价的变动正负相抵之后,物价总水平还是上涨了。本来明明白白的通胀,非要加一个“结构性”的定语,实际效果就含糊不清了。通胀有结构性,通缩也有结构性,不涨不缩还有结构性,究竟物价总水平是怎么样的一个变动趋势呢?
物价总水平这个总量指标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功能,就是警示政府注意,一旦物价总水平出现上升势头,就一定要到“货币”里去寻找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里,警示政府非常重要,因为自从金本位结束以来,只有政府控制着货币,一旦货币供应量出现问题,个人、家庭、企业、地方对此都无能为力,所有“微观行为者”都校正不了货币出错,而且在物价总水平不对头的约束下,无数人在预期混乱条件下行为的总结果,可能增加经济的振荡和混乱。
在知识上,经验和理论比较高度一致的地方,就是把“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上升)”看作是一个货币现象。这里的因果关系很可靠:政府多发货币,一定引发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经济学从古典的修谟(David Hume)到一年前去世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大家之间少有分歧的共识就是这一点。20世纪各国的经验也充分证明,要把经济搞上去不容易,因为要满足很多条件;但要把经济搞下来,只要一条就足够,那就是滥发货币、大搞通胀。产权经济学对此的解释很简单,通胀在无形之中剥夺全体人民的财产,引起预期的普遍混乱,加剧交易费用。恶性通胀,万事皆休,什么也不要谈了。
如果说作为物价总水平的“通货膨胀”指标,直指问题的根本(货币)是一个优点,那么含糊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却很容易把决策者的注意力拉向“结构性解决方案”。什么是结构性对策?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最终产品追到中间产品再追到资源产品,深入到所有涨价品的市场供求。结构性措施不是皆不可取,但是,要清楚再周全的结构性措施,也替代不了货币总量的控制。中国传统智慧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货币就是物价总水平的釜底之薪,此薪不除,“结构性通胀”就转来转去,摁下葫芦浮起瓢,永无宁日就是了。
不少专家说,当前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里面就是食品价格涨得厉害,其他部分还不那么厉害,言下之意似乎就是不要紧。我不同意这个分析。食品价格上涨不是不要紧,而是很要紧。倒不是要在这里重弹“民以食为天”的老调,而是食品价格上涨已经或并将继续严重恶化收入分配。先不看复杂的统计,随便在身边找两户人家,一家是2003年买了房的,另一家是一直买不起房的,看这两家的收入差距,这两年怎么样了?从统计上看,问题更大:恩格尔系数超过40%的,在全部城镇居民家庭中占40%,在农村居民家庭中占80%以上(2005年)。食品价格涨了17%,直接影响全国62%家庭高达40%的消费开支,这还是小事情?恩格尔系数40%的家庭,近年当然也有买房的,但肯定比恩格尔系数在20%以内的家庭,少买很多。里外里,收入差距要增加几何!
我一直不赞成拿收入差距(吉尼系数)来说事,也从不笼统地反对收入差距扩大。因为收入差距既可能由分配不公引起,也可能由才能、勤奋、机缘造成。不作区分地乱反一气,可能伤及生产力。这个立场从来不变。问题是,通胀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恰恰是分配不公带来的收入分配恶化。试想这几年房价涨得远比食品快,对于买得起房的家庭,至少还可以“享受”账面家庭财产迅速增加的好处;买不起房子的呢?总还要吃饭吧,可食品价格上涨怎么也带不来账面财产的增加。买不起房子的,这几年工资收入固然都增加了,不过要是以“食品本位”考核之,也没有涨那么多。
相关联的还有一种分析也是错的,就是说食品价格上涨对农民有利,此说错在似是而非。因为物价上涨对所有的卖家都有好处,岂止养猪的农民?但是,当物价上涨不是个别相对价格的调整,而是整体物价总水平的提升即通胀发生时,上述“好处”就要大打折扣了,因为所有卖给农民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上涨了。农民卖猪的收入是增加了,但养猪的成本也增加――场地、饲料、人工、运费等等,全部要加价。更重要的是,今天养猪的农民也买肉吃,种粮的农民也买米吃。通俗地讲,天下哪一个卖家不同时又是买家呢?当物价指数环比上涨(一月高过一月)时,卖时贵,买时更贵,再卖非再贵不可――轮番涨价就是这样练成的。
所以,通货膨胀开始很像一味甜丝丝的毒药。因为物价总水平的提升,开始总是“结构性的”,总有一些卖家先得到甜头。政府最不容易对通胀敏感,因为通胀是一道隐形的税收,可以给库房带来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市场中人包括商人和企业家,思维定式是把多赚到的看做是自己的“本事”。以我自己为例,为人师表教一些商学院课程,这两年商学院的学费升得惊人,莫非是我教书的本事进步那么多吗?股市的赢家们就更不得了了,你说那是水分?他数钱给你看时那可是真的。“台风大的时候,牛都飞到天上去了”,这句话不是拿来说笑的。
但是,只要货币量过多,在市场相对价格调整的表象背后,或早或迟总会露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狰狞面目。其间,偶发事件扮演着异乎寻常的重要角色,一些看似无关的消息、故事、传闻和突发事件,会无故影响到人群的心理,然后转化为行动。这就是为什么对通胀指数过了5%不能掉以轻心,对食品价格急升不能马虎大意,因为涉及的人口面太广,通胀的心理预期比较容易传染和蔓延。
毫不含糊地反对通货膨胀,在思维上就要到货币里去寻找物价总水平上涨的根源。这里的关键词是“货币”,不是“物价”。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总是用“物价管理”来对付通胀。“物价管理”就是上文说到的结构性对策,无非分兵把口,见肉价涨抓肉,见房价涨抓房。麻烦的是,“抓”得不好,效果适得其反,比如抑制供给的价格管制,抓来抓去是火上浇油。打通供给障碍的“抓”法(如发改委最近处理成品油的供给),大为可取,但是若不管理需求,短期供给总有极限。需求管理要从总量下手,分兵把口,每一个行当的需求都是其他行当的供给,管了等于还是抑供给。货币总量控制不到位,下死命令“抓”,涨价压力会转移的。这几年我认为看得清楚,钢铁、水泥、电解铝、土地、汽车、房地产一路抓过来,政府很辛苦,但CPI还是上来了。樊纲说得对,要是不抓,问题可能更严重。不过也让我补一句,这不代表宏观调控已经到位,再没有改善的余地。
关键还是货币。1990年我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访问,知道那里的学科设置与众不同:没有宏观经济学,但有money即货币;也没有微观经济学,有price即价格。这是货币主义大本营的风范,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守得住。宏观经济学问很多,但最重要是货币,也只是货币。宏观调控的事务多得不得了,唯有货币才是牛鼻子。一战后的法国总理讲过一句话,“战争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委托给军队”。弗里德曼拿过来改了两个词,化出一个货币主义的警句――“货币是不能拿来开玩笑的,所以要交给中央银行”。毫不含糊地反通胀,就是要全力支持央行乾纲独断,履行货币管理职责。
我以为这不是小事情。用行政手段调控经济,讲到底就是通过增加制度运行的摩擦力来使经济减速。这套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对法治、政商关系、反腐倡廉,都有百弊而无一利。近期代价也不小,因为一旦经济“失速”,那些摩擦力很大的制度性刹车装置则挥之不去。1997年中国经济突然转向通缩,“保八”任务之艰难,历历在目。我们当然相信中国经济还有很长时期的高速增长机会,但是上帝也不敢打包票,说从此经济就有起无落,只热不冷。比较起来,利率、汇率等经济手段,摩擦力就很低,差不多可以收放自如。调控经济,用交易费用低的办法是上选。否则景气一旦有变,“反应滞后症”就难免一一对付“过热”时捆到经济身上的绳索,到底有多少、在哪里,一时搞不清楚。
不要误解,以为明明白白说通胀,就是给中国经济抹黑。讲过了,物价总水平上涨是一个货币现象,但是货币过多的具体成因却各个不同。中国过去发生过的严重通胀,20世纪40年代末是老蒋为打内战滥印钞票;80年代是原先货币超经济发行的惯性还在,又被用来作为价格开放的利益补偿办法;90年代早期高达27%的通胀,主要是权力贷款,几乎等于每一间商业银行都敞着口子发钞票。成因不同,结果相同:只要货币量过多,一定有通胀的后果。
当前中国的通胀,直接原因当然还是货币。但是此次货币过多的原因,又和以往不同。最大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大规模融入全球市场。3万亿美元GDP的经济,进出口占了60%以上,这样的事情经济史上少见。当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具体讲就是要素成本低廉、制度成本急速下降,中国人的学习曲线上升,“三合一”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不过,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成就,使“人民币钉住美元”这件原来穿着很舒服的衣裳,再也穿不进去了。
2003年9月宋国青教授在北大提出讨论的汇率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为什么意味日益严重的风险和社会福利损失,以及主动升值的选择和机会。我觉得国青的逻辑没有丝毫难懂的地方。讲到底,是中国人生产率的提升惹来的“祸”。这当然不是说中国工人生产率的绝对水平已经超过了美国工人,但是比生产率的进步速度,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人明显占了上风。如果汇率真的由市场决定,早就反映相对生产率的变动了。这就是说人民币升值有实体经济的基础。不是谁喜欢不喜欢的事情。非不喜欢,那就要有两个本事:要么让美国人生产率的进步速度提上来,要么让中国人的进步速度降下去。实际上,谁也没有这两个本事,人民币钉住美元的体制怎么守得住?非死守,国内通胀压力就无可避免。
很奇怪,这样逻辑井然的分析,听得进去的人不多。主流的声音是当时的人民币不能升值。后来又说可以缓缓地、渐进地升――难道不知道,人民币缓升的宣示等于是“快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和动员令?果不其然,贸易顺差、外资直投、以及应邀来华分享人民币渐进增值好处的热钱,三股潮流合并,使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这里要插一句,汇率的影响是全面的。别的不提,近年那么多农民转向城市,可是今年中国的谷物居然还是净出口。细节问题很多,但汇率影响是根本的:因为所有出口看起来很合算,进口却很不合算,那还不是谷物净出口?几亿农民进了城,谷物还搞净出口,同时无数专家天天担心“粮食安全”,这个日子还怎么过?反正从短期看,2007年我国谷物的净出口,对猪肉和食品价格的急升,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007年2月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每季一次的“中国经济观察”,请易纲作宏观经济报告。我仔细听完讲解,才明白近几年央行哪里是在“发”货币,根本就是“收流动性”都收不赢!当然人民币还是中国人发的,可是发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国人决定。因为每一块进入中国结汇的美元,都换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去。究竟可换多少,那是由“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决定的。这个票子非发不可,天天发、月月发、年年发。央行当然不能容许这笔惊人庞大的高能货币全部留在市场上,于是不断发央票“对冲”,也就是“回收流动性”。收不干净的呢?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
结论是,当下中国的通胀不是政府滥发钞票的结果,而是现有汇率形成机制容纳不下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现。这说明,上好的经济形势也会带来严重的挑战。因为,即便是“好”带来的货币总量偏多,也一样引发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图像更为复杂,但物价总水平上涨依然还是一个货币现象。这条铁律不变,分析家和决策者不能含糊,物价问题一定要到货币里才能找到答案。(摘自2007年12月10日中国报道周刊)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
第二,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
第三,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
另外还有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又称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衡量通货膨胀率变化的三个主要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是衡量制造商和农场主向商店出售商品的价格指数。它主要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状况,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价格变化情况。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
零售物价指数(RPI)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是指以现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的价格指数。美国商务部每个月对全国范围的零售商品抽样调查,包括家具、电器、超级市场售卖品、医药等,不过各种服务业消费则不包括在内。汽车销售额构成了零售额中最大的单一构成要素,约占总额的25%。
许多外汇市场分析人员十分注重考察零售物价指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消费增加,便会导致零售物价上升,该指标持续地上升,将可能带来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令政府收紧货币供应,利率趋升为该国货币带来利好的支持。因此,该指数向好,理论上亦利好于该国货币。
CPI和核心CPI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篇3
当下通胀的基本事实与特征
基于GDP的观察 :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水平,存在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为从总体上观察中国经济波动情况,我们采用根据实际GDP数据计算产出缺口的方法来观察经济波动。从中可以看到,1998年到2003年,中国一直处于实际总需求小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态,与此相伴的是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与通货紧缩。从2004年开始,国民经济则又开始进入正的产出缺口阶段,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水平,表现出较大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
基于货币供需的观察 :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胀预期明显
从货币供应和需求总量的角度来看,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
首先,我国货币供给已连续多年表现为超额供给格局,价格水平上涨预期会使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2007年6月M1和M2的超额货币变化率(该变化率=货币供给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分别为5.02%、1.16%。值得注意的是,自2006 年11月以来,M1增速已连续10个月超过M2增速,反映出我国企事业单位投资冲动和意愿进一步增强,对活期存款的需求迅速增加。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是持续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银行业已近10 年连续出现存差加大的现象。到2007年7月底金融机构存贷差高达11.79万亿元。需要关注是的,我国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截止到2007年7月末,金融机构居民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7.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居民户活期存款404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 6343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3264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6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3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价格水平上涨预期会使人们希望持有更多的名义货币余额,因此我们说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一是表明我国经济主体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进一步增强;二也意味着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我国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和投资偏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改变,微观主体风险偏好有可能已经走高,微观主体更愿意持有更多的风险资产(股票、房地产等),其持币动机更多的是为满足投机交易的需要,这种变化将进一步助推资产市场的发展,并推高资产价格,引发资产价值的重估;第三,存款活期化趋势增强,使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加剧了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的问题,加大了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尽管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是我国货币供给并不是外生变量,已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内生性。近期以来,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供给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得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国家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2000年1月只有1560亿美元,到2007年6月就上涨到了1.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与M1 之比从2000年1月的23%上升至了2007年6月的75%。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基础货币的投放,而且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和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了支配性作用。
近年来,货币流通速度扭转持续下降格局,呈现上升趋势,意味着必须对名义货币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警惕。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还是弗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点。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金融资产种类的缺乏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货币流通速度(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平均货币余额)到2003年为止一直保持持续下降(1988年、1994年除外)的格局,但是到了2004年和2005年这一格局被扭转,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M0、M1 流通速度的变化率分别达到4.52%和2.86%。一段时期内资本在各生产环节的配置比例是相对固定的,新增货币注入流通切入点不同,自然也会使得资本在各生产环节的配置比例变化不同。所以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谁先获得新增货币”。
美国1952~1984年各种价格变化的研究以及 1995~2003年高新技术经济的事实也表明,处于生产链条前端的公司和产业,比如自然资源产业、研发行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比处于生产链条后端的公司和产业,如消费品生产公司、娱乐行业和公用事业等,更加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事实上,对近年来中国物价指数的观察也反映了这一特征。
总体而言,中国已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的、较为明显的上升。自2003年开始,我国各类价格指数连续四年保持上涨势头,最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年均涨幅高达7.62%,最低的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也达到了1.06%。总体价格已连续四年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上升,我们完全有理由判断中国经济已进入通货膨胀通道。
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我国已步入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通道,那么其成因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逻辑框架 :信贷扩张互动资产价格上涨推升总需求
图3给出了一个理解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的逻辑架构。中国人口红利、人为的低资金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一是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具有很高的资本回报率,高资本回报率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二是凭借低工资、低利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的竞争能力,再加上近年来国际市场需求大增,使得中国出口强劲,贸易顺差大幅攀升。高资本回报率推动下的外资涌入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攀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避免人民币升值过于迅速的目标下,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被迫迅速扩张和增加,中国外汇储备大增。而中国人口红利也带来了持续多年的高储蓄。基础货币的被动迅速扩张和高储蓄率,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持续的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带来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值的重估。资产价值重估意味着企业抵押物价值的上升以及赢利预期的增强,从而直接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导致银行信贷扩张。银行信贷扩张引发货币供应总量增加,又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和重估,从而形成正反馈,出现贷款扩张的自我增强,在经济体中形成新的投资增加收入、 从而刺激进一步的投资带动收入进一步增长的格局,使经济步入上升期。
此外,随着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推进,营业税、土地转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源,这使得地方政府的行为由发展企业转移到以土地开发为主的城市化上面来。地方政府的城市化冲动,也使得资金和银行信贷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等与城市化相关的行业,从而推高土地、房产等资产价格。
资产价值重估带来信贷约束的放松,使得效率低下的企业和项目也能得到资金的支持,出现资源的错配,投机需求增强,从而一方面使得整个经济的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使得社会总需求迅速扩张,出现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但是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将带来对劳动力和资源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工资和资源价格上升,提高企业成本,最弱将削弱企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将导致生产过剩和重复建设。一旦出现外来冲击,经济将转入下降通道,企业出口下降,贸易顺差缩小,低效率企业被淘汰,银行实行信贷紧缩,外资撤出,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也将随之下跌。
很显然,在此逻辑架构下,本轮经济繁荣是由那些出口导向的产业启动的,主要是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和行业,而后由于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的推动,如房地产行业和金融业,最后在价格放开的食品、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型下游行业形成繁荣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劳动工资上涨的滞后性,最先获益的也是那些出口导向型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的行业,这些行业也将吸引大量资金流入;而后是由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使得那些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获得低资金成本的好处;最后才是因上述行业的高利润推动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旅游等下游消费类行业出现繁荣格局。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劳动力工资上升或人口红利的结束,以及投资过剩格局的形成,经济下降期最先受到冲击的也将是这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和行业,然后受信贷紧缩的影响,对信贷融资依赖性较强的资本和资产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将受到冲击,再逐步扩展至其他行业。
此外,在通货膨胀的通道中,那些价格放开的行业将能享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利润丰厚,也将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而受到政府价格管制较严的行业将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萎缩,像电力热力、煤气等公用事业行业在分享经济繁荣周期的收益时将受到限制。
而这一逻辑中,我们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成因有别于我国1988年和 1994年的通胀。
本轮经济繁荣是由那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出口导向的企业和行业启动的,而后由房地产、金融业等资本密集型和资产密集型的行业和企业推动,最后在价格放开的食品、旅游、交通运输等消费型下游行业形成繁荣格局。在此过程中,由于货币最先流入的是那些资本密集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因此资本和资源密集型行业首先获得低资金成本的好处,然后才是因上述行业的高利润推动劳动工资的上升以及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旅游等下游消费类行业出现增长态势。
人口红利、巨额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的扩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本次通货膨胀与1988年、1994年通货膨胀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1988年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型的,当时并没有出现总需求显著大于潜在产出的局面;1994年虽然也是需求拉动型的,但是主要是在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下,由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所引发的;而本轮通货膨胀如前所述,很大程度上是在稳定汇率目标的背景下,巨额贸易顺差和大量外资流入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所引发的。
我国通胀的发展趋势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下)、奔跑式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甚至三位数)和恶性通货膨胀(物价呈天文数字般地急剧上涨)三类。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逻辑来看,我国目前爬行式通货膨胀将有可能仍然持续一到两年的时间,但发展成奔跑式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首先,在本轮景气周期中,货币扩张主要影响物价水平,而对产出影响有限。而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能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的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抑制通货膨胀的进一步恶化。
就货币增长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而言,利用1998年一季度到2007 年二季度的GDP、CPI 和M1 增长率的季度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有限,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在一年以后可以解释CPI 变化的30%,GDP 增长率的变化可以解释CPI 变化的40%。
2007年一季度和二季度M1的增长率分别高达19.8%和20.92%,达到了2003年一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货币供应速度的高速增长,最终将在3至4个季度以后反映到价格水平增长上来,因此我们预计未来一至两年内中国的CPI 同比增长率仍将面临较高压力,随着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将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得未来一至二年我国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的,这是可控的。我国自2005年7月放宽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缓慢爬升。2005年6月到2007年6月,我国外汇储蓄由7110亿美元增加至13326亿美元,增加87%,与之相对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由8.2765元上升至7.633元,升值8.43%。按此计算,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基础货币投放减少了8575 亿元,相当于此期间基础货币投放的33%。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冲减流动性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局面的进一步恶化,我们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最终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2007年8月1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通知》,取消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境内机构可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自行保留其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这一法规的也将有助于改善货币被动扩张的格局。其次,从利率走势来看,我国利率提升空间仍然很大,提高利率将成为有效抑制我国已经出现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另一个有力手段。
篇4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通货膨胀
2003年国庆节后,还沉浸在假日气氛中的人们突然发现,稳定了7年的粮油价格一夜之间上涨了许多,不仅油、肉、蛋价格全面上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也在几天之内陡然走高。这些产品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饮料制成品价格上涨。
粮油价格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似乎是已被历史见证过的一条公理。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看,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3年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有上年或当年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的。粮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于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因素的解释还来自于另一种经典的推断:投资过快的增长高于信贷投放的扩张。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如汽车与房地产开发,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了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还有少数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如钢铁业投资增长了150%、纺织业投资增长了626%,均达到了空前水平。
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银行贷款、国家外汇储备和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也超高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200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在最终需求不旺,中间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控制的话,很快就会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刚明认为,目前为止,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一些经济学者担心的是,这种不是由收入,需求忽然上升而是由投资推动价格上涨引发人们产生上涨心理预期的状态,也是通货膨胀的典型症状之一。
(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及形成类别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当经济社会接近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时,总需求的继续增长对最终产品产生过度的要求,各种物品和劳物的价格趋于上升。同时,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增长又导致对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加,生产要素价格急剧上升。这种因总需求的增长,最终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因产品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三种具体情况。
(1)工资增长过快引起通货膨胀。其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是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若工资率因某种原因趋于上升,那么劳动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劳动的需求量却会减少。劳动的过剩将促使工资率下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不存在工资率过快增长问题。可是,现实的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职工和企业竞争者无节制地搞行业攀比,实发工资比应发工资急剧增长。产品成本急剧上升,在利润不变情况下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并成为普遍现象,于是出现通涨。其二是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的单位产量工资成本等于货币工资率除以平均劳动生产率所得的商。当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单位产量的工资成本必然上升,于是又产生通胀。
(2)利润增长过快。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某个企业试图以提高价格的方法增加利润,其需求量必然减少,其价格也就无法维持下去。可是,在垄断或其它不正常情况下,某一行业只有几个企业,或某种产品只有一个厂家,当职工要求提高工资,原材料价格又不断增长时,企业便乘机大幅度地提高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当这个行业产品价格上升引起别的行业产品成本上升而影响到其他行业,或者通过示范作用波及其他行业时,利润推进通货膨胀便会出现。
(3)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中,某一国家某行业如果其进口物品的费用在这行业的成本中占有一定比重,那么,进口物品价格的上升将提高这些行业的成本,从而提高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当这些进口行业的价格大幅度提高而波及整个国家经济时,便引发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3、资源配置结构化引发通货膨胀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资源配置结构没有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一些发展迅速的产业便出现资源短缺,产品价格趋于上升;一些衰落的行业就会出现资源过剩。每个产业或行业均存在工资和价格上升容易而下降困难的情况。这样,社会资源不能在各个行业迅速流动,缺乏弹性变化的经济结构便引发出通货膨胀。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包括人们的预期和心理,以及通胀发生原因消除后的惯性,国外通胀的传染等。通胀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国家里,可能有不同的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支持,通货膨胀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二)通货膨胀的测算
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大企业集团计算通货膨胀,主要采取计算各类商品和劳物价格变动综合价格指数的方法进行测算。依据研究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可分别采用三种价格指数进行计算。
1、消费价格指数(CPI)
这是表示居民购买有代表性的商品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P02Q02+…+P0mQ0m)*100
式中P_____商品价格;
Q______商品数量;
m——商品的种类;
t——现期;
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进行比较的基期里居民对有关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在现期以现行价格购买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商品支出总额。式中乘以100是为了把基期的消费物价水平作为100,以便其他时期的消费物价指数和他进行比较。如果计算结果为现期消费价格指数大于100,说明价格指数上升了,小于100则说明价格水平下降了。如果等于100,说明价格水平没有变化。如果分析通胀对居民的影响,使用CPI指标较合适。
2、批发价格指数(WPI)
这是厂商购买有代表性的商品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与CPI的公式相似,不同的是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变化,购买者有变化。
WPI=(Pt1Qo1+Pt2Qo2+…。+PtnQon)/(Po1Qo1+Po2Qo2+…+PonQon)*100
分母是厂商在基期O按照当时的价格购买n种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是厂商在现期t按现行价格购买和基期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n种商品的支出总额。如果分析通胀对企业的影响,使用WPI较合适。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GNP)
这是表示全部社会产品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以现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基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100
如果分析社会价格总水平,应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当然,也给企业理财带来了许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
通货膨胀对企业最明显的影响是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这是因为:(1)由于物价的上涨,是同等数量的存货占用更多的资金;(2)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涨价所受的损失,或想在囤积中获得利益,于是提前进货,超额储备,资金需要量增加势在难免;(3)在通货膨胀期间,资金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比较严重,应收帐款的增加,也是引起资金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会计上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就会造成成本虚低,利润虚增,资金补偿不足,企业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追加资金。
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膨胀,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致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这是因为:(1)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不得不抽紧银根,这必然减少货币资金的供给量;(2)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利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而且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购买外汇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信贷资金的来源;(3)物价快速上涨,容易引起利息率飞涨,从而使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价格暴跌,并把许多财务状况薄弱的公司挤出资金市场,这就增加了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筹资的困难;(4)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迫使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更加小心谨慎,对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往往拒绝贷款,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贷款的条件也更加苛刻了。
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
货币性资金包括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两部分。货币性资产是指应由企业承担的支付定量货币的义务,这类负债主要有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公司债等。货币性资金的数量不随物价变动而升降,但他们所实际代表的商品或劳物的数量,却直接的随物价的升降而上下波动。在物价上涨时,币值下降,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物,因而,此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丧失一部分购买力,而遭受可以按一般物价水准来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损失。同样,在物价上涨时,负有以一定货币数量计量的债务,将会因为欠款时货币所含有的购买力较大,而清偿时可以用贬值的、即购买力较小的货币去偿付,是企业获得按一般物价水准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收益。
4、实物性资金的相对升值
实物性资金主要指各种实物资产,如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在物价变动时,实物性资产的货币额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都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随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各种实物资金占用具有在货币计量上不断升值的特性。当然,由于物价上涨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影响,各种资产的升值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5、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通货膨胀是通过影响利息率来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一般来说,物价上涨,利息率也会随之上涨。利息率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纯利率(Ko),风险报酬(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利息率(K)的计算公式为:
K=Ko+ID+IP
实际报酬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如前所述,通货膨胀时资金的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会引起实际报酬率的上升。风险报酬是由不能偿付的风险来决定的,通货膨胀时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所以,要求有更高的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水是由通货膨胀的程度来决定的,通货膨胀越甚,这部分贴水越高。这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使构成利息率的三个部分都升高。那么,利息率的上涨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企业对付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1)治理通货膨胀的投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分析时,必然要考虑通货膨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作出相应决策。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主要采取两种处理方法。
1、剔除法
这是指在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分析过程中将通货膨胀因素从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两个方面同时给予剔除的一种方法。
例一个投资者购买面额为2000元,期限为1年,利率为10%的债券一张。一年后,投资者可收回2000*(1+10%)=2200元的本利和。现在,假设物价上涨率为7%,那么,在年底的2200元购买力,只相当于年初的2200/(1+7%)=2056.07元。显然,这为投资者损失了143.93.
因此,如果投资者预计到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r=7%,而且仍然要求获取10%的实际收益率K时,则这项投资的名义收益率Kn必须满足下述方程式:
1+Kn=(1+K)(1+r),即(1)
Kn=(1+K)(1+r)-1(2)
=K+r+Kr
公式(1)表示本金和利息均受通货膨胀影响情况下的名义利率。它与公式(2)中只考虑本金受通货膨胀影响下的名义利率不同。资金偿付期或收回期小于等于一年的短期资金,其利息在期末一次支付或收入,可视为不受通货膨胀影响。长期资金因其按复利方式计算收益,所以,利息和本金一样也受通货膨胀影响。
名义利率Kn为:
Kn=10%+7%+10%*7%=17.7%
这说明,投资者购买债券2000元,在获取名义利率17.7%时,其实际资金收回额仍为
(2000*17.7%)/(1+7%)=2354/1.07=2200(元)
这样就达到了投资者所要求的实际收益率。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则Kn=K.若NCF,代表第t年的实际净现金流量,C为初始投资额。则无通货膨胀下的投资方案净现值NPV1的计算公式为:
nNCFt
NPV1=∑___________-C
t=1(1+K)t
现在,我们预期通货膨胀出现,并且在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r,原材料成本和产品售价都上升为r.那么,名义现金流量CFAT,也会以每年r的比例增加。所以有:
CFATt=第t年的实际现金流量=NCFt(1q-r)
现在假设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同,都是r,资金成本也以,的比例增加,则通货膨胀下的NPV2为:
nNCFt(1+r)t
NPV2=∑_______________-C
t=1(1+K)t(1+r)t
nNCFt
=∑_______________-C
t=1(1+K)t
可见,NPV1=NPV2.这说明,只要在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同时将通货膨胀的影响给予剔除,则投资方案现金流量分析仍然能够正确反映投资决策的真实情况。西方国家企业财务人员称之为剔除法。
2、吸纳法
吸纳法是企业在分析投资方案现金流量过程中,将通货膨胀因素同时考虑到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净现值计算公式是:
nNCF1(1+r)t
NPV=∑______________
t=1(1+K)t(1+r)t
nCFATt
=∑______________
t=1(1+Kn)t
可以看出,只要在现金流量和进行折现计算的资金成本中同时吸纳了通货膨胀因素,则此种情况下现金流量分析结果与同时将通货膨胀从上述两个项目中扣除的结果——剔除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应当指出的是,剔除法和吸纳法是两种不甚准确的计算方法。它们的前提是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的影响程度相同。但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并非如此。一般地,不仅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影响也不同。另外,通货膨胀对初始投资额也有影响。如果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费,通货膨胀对折旧没有影响。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条件下,投资方案比较准确的净现值计算公式应是:
nSt(1+r1)t-Vt(1+r2)t(1-T)+DT(1+r3)
NP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t=1(1+K)t(1+r)t
式中,S______第t年的现金销售收入;
Vt______第t年的现付成本;
D_______按直线法计算的年折旧额;
C_______初始投资额;
T_______所得税税率;
n________投资项目的计算期,含建设期和使用期;
k________资金成本或必要投资收益率;
r________通货膨胀率;
r1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r2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现付成本增长率;
r3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初始投资增长率。
这是一个看起来较为复杂的理论公式。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企业在制定财务决策时要调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方面可能比理论公式还要复杂。企业需要对影响净现值的每一个因素,如销售收入、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支出、初始投资额、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具体分析、调整和处理,从而达到决策最优化。
(五)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资金筹集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合理筹措资金,是通货膨胀期间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
通常,债券的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人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这种固定利息率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息率非常低,甚至是负利息率,因此,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很多人都不愿购买固定利率债券,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利用债券筹措资金。为了对付通货膨胀,顺利发行公司债券,西方许多企业发行了浮动利率债券,这种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浮动利率债券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十分走俏,多企业解决了资金危机。另外,在通货膨胀时,行发放长期贷款,往往也用浮动利率,这也是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变化。
二、利用股票集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
在高速通货膨胀时,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必须增加股利的发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通股股票的吸引力,使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发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激烈的时候,企业股利的发放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表1反映了美国企业通货膨胀与股利支付之间的关系。
表1美国企业的通货膨胀和股利增长率
时间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股利增长率
1976一19819.63%12.71%
1971一19818,44%10.97%
1966一19817.11%8.42%
1962一19815.97%8.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76一1981年,美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比较高,股利增长率也比较高,而1962一1981年,美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股利增长率也比较低。
三、改变了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的结构
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为负利息率。例如,从1976一1981年,英国的名义利息率分别为14.4%,12.7%,13.5%,13.0%和15.3%,而实际利息率则分别是-0.2%,-1.3%,-1.0%,1.4%,-5.0%.这时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时,西方企业都改变了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了负债资金的比例。
(六)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管理
在通货膨胀期间,无论是进行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证券投资,要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证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证券,普通股股票,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这在前面已有所述及,这里重点说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直接投资问题。
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果的指标很多,现以净现值为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没有通货膨涨时,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
nNCFt
NPVi=∑_____-C
t=1(1+K)t
式中:NPVi_____无通货膨胀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NCFt_____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
K______资金成本或必要报酬率;
N______投资项目的使用年限;
C______初始投资额。
现在,假设在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I,那么,用于评价投资项目的资金成本或必要报酬率必须反映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除分母中的必要报酬率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外,分子中的现金净流量也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假定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同,都是I,则此时的净现值NPV2应按下式计算。
nNCFt(1+I)t
NPV2=∑________________C
t=1(1+K)t(1+I)t
nNCFt
=∑_______-C
t=1(1+K)t
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在分子和分母中是相同的,故可以约掉,这样,NPV2与NPV1ji计算的结果相同。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既适用与分子中的现金净流量,又适用于分母中的贴现因子——资金成本时,净现值的计算结果与无通货膨胀时是一样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似乎长期投资决策与通货膨胀无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1)通货膨胀对分子中的现金流量和对分母中的必要报酬率的影响是不相同的;(2)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的构成——现金流如和现金流出的影响也不一定一样;(3)如果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通货膨胀对折旧无影响;(4)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初始投资。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此时净现值NPV可按下式计算:
nSt(1+i1)t-Vt(1+i2)t(1-T)+DT-C(1+i3)
NP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t=1(1+i3)t(1+I)t
式中NPV____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净现值;
St_____第t年的现金销售收入;
Vt_____第t年的现付成本;
D_____按直线折旧法计算的年折旧额;
C_____初始投资;
T——所得税税率;
n——投资项目的使用年限;
i——通货膨胀率;
i1——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现金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i2——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现付成本的增长率;
i3——因通货膨胀引起的初始投资的增涨率。
上面这个公式已比较复杂,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高度概括的公式,事实上,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调整通货膨胀因素时还要更加复杂,它需要对影响净现值的每一个因素,如销售收入、原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初始额投、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调整,以便使决策准确无误。
(七)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营运资金管理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在合理筹措资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以便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金和实物性资金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采取的对策和管理办法也不完全一样,现分述如下。
一、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
近年来,西方许多财务学者和企业财务经理都认为,当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从中获益。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则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收益,超过了货币性资产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势必会发生购买力净收益。当然,这种情况必须是在利息或其它货币性负债的成本抵销不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才成立。但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利息率的上升通长总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因此,只要企业维持净货币债务人的地位,往往有利可图。
二、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
流动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意外发生,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增加存货储备的缺点是会增加储存成本。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经济批量模型,但在通货膨胀时,必须对这一模型进行修正才能使用。
设:Q______订购批量;
A______全年需要量;
A/Q_____订购批数;
Q______经济订购批量;
P______每批定货成本;
C______每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
T______年定货成本与储存成本合计。
则
T=Q/2*C+A/Q*P
经推导得:
Q=2AP/C
以上公式是物价稳定时期的经济批量模型,但在通货膨胀时,这一模型就不适用了。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时,存货具有随通货膨胀升值的特性,这部分升值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抵销存货的储存成本(尽管存货的储存成本可能也在不断上涨)。
设:g____原材料单价;
i——材料的价格上涨率;
r——单位储存成本上涨率;
K——批量定货成本上涨率。
则
T=Q/2[C(1+r)-gi]+A/Q*P(1+K)
经推导得:
Q=2AP(1+K)/C(1+r)-gi
[例]某企业对甲材料年需要量为6000件,每件单价为3元,每次订货成本为112.5元,每件材料的年储存成本为0.6元,在没有通货膨胀时,经济批量为:
Q=(2*6000*112.5)/0.6=1500(件)
现假设通货膨胀率为10%,原材料储存成本`订货成本和材料单价将以相同速度上涨,那么,此时的经济批量为:
篇5
关键词:升值;通货膨胀;政策;补贴
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形势与分析
通货膨胀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国物价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较快且不断增长的上涨时期。从1997年到2007年上半年近十年间,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都保持在4%以下,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CPI开始出现较快增长。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并出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在食品类商品内部,涨幅最多的是猪肉和食用油。2007年7月以来,猪肉价格月同比增长幅度平均达71%,食用油为40%,蔬菜为23%,粮食仅为5.3%。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3月份猪肉价格已出现稳定与下降的迹象,但食用油受国际市场价格的拉动,自2007年10月以来同比增长幅度已经超过40%。
要正确认识中国近期和未来食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必须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国际能源价格上升和生物质燃料发展是推动世界和中国食品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这些因素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拉动了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农作物及相关农产品的价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加深农产品与能源市场的价格联动关系,使许多食品价格随石油价格上涨而上升。另外,各国粮食等农产品的贸易干预及市场投机行为和预期心理进一步拉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
二、人民币升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伴随着本轮国内物价上涨,人民币也出现了不断升值的趋势。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元整数关口,走进“6时代”,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达17%。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具有紧缩作用,可以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缓解通货膨胀。在加息空间受到制约的条件下,较多使用汇率工具,降低进口成本,更受学者的青睐。于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输入型通胀显著的局面下,国内一些学者倡导让人民币加速升值来“医治”通货膨胀。
首先,可以考虑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减轻输入型成本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化解全面通胀的可能。以原油价格为例,一方面,原油价格是以美元标价,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减小了这种压力,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上涨也将促使我们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大开发和使用替代能源的力度。
其次,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出口持续高增长的难度加大,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外汇占款的压力,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抑制通货膨胀的全面爆发。
最后,尽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值,但比较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以及人民币对欧元等货币的贬值状况,仍有较大升值余地。鉴于欧盟是我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日本是我国最大进口原产地,可以考虑促使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以此来更好地应对通胀的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局限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升值可以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缓解国内通货膨胀,但不能高估升值对降低通胀的作用。对于香港、新加坡这些以第三产业为主、主要依靠进口产品满足自身消费品需求的经济体来说,升值抗击通胀的效果相当明显;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满足国内消费品需求的国家来说,其效果就相当有限了。从数字上看,虽然中国目前的进口额大约占国内消费的60%,但我们的进口中有一半是加工贸易(这些产品最终还要出口到国外),真正留在国内使用的进口产品只占到国内消费的30%。这其中,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原材料或投资品,而并非最终消费品。
虽然进口原材料和投资品价格的下降,也可以通过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来降低其生产的最终消费品价格,但前者下降的幅度能否全部传递到后者,却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同时,从前者传递到后者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见得能立即解决目前抗击通胀的燃眉之急。即便对进口消费品来说,汇率升值带来的进口成本的下降,能否全部转化为进口商品零售价格的下跌,其实也是一个未知数。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预期较高的环境下,汇率升值的好处很可能会被很多中间商所“截获”。
这些并不是要否定升值的紧缩作用,而是说在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在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升值有时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紧缩作用。因此,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只能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
四、抑制通货膨胀切实可行的措施
2007年开始的这一轮通货膨胀,原因确实很复杂,有总需求拉动的因素,也有总供给推动的因素。总需求拉动的主要动力是过度的投资、过大的贸易顺差以及过多的流动性。总供给推动的主要原因是要素价格上升,比如工资上涨,石油价格上升,以及粮食价格上升对食品的成本推动。此轮通货膨胀是在绝大部分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出现的,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同时作用,但以成本推动为主,需求拉动为辅。由于影响本轮物价上涨的因素复杂,加之未来几年食品价格还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控制:
第一,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的原则,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为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央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采取预调和微调办法,合理调控货币供应量增幅,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通过货币政策窗口指导,控制投资过快行业的信贷规模,及时传达货币信贷政策意图,引导社会投资预期。
第二,充分发挥财政、税收等政策作用。通过财政补贴和减税手段,减轻企业面对的成本上升的压力,支持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提升劳动生产率。
第三,积极发挥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作用,努力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加大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进口,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采取短期
和适当的进口补贴;大力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项目建设应适度超前;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投资权直接下放给企业,加强市场机制引导投资的作用,国家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措施,调控企业投资方向。
第四,应允许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在适当的范围内上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对市场价格的直接干预来控制农产品价格不是上策,它在长期内是无效的,而且过度干预粮价还将为未来粮价突发式的上涨埋下隐患。控制食品价格上涨和保障粮食安全,其最根本措施是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科技、灌溉等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的投资。
第五,政府应继续出台各种减免优惠办法,加强价格宏观调控管理,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和加大价格监测预警,提高对市场的监控能力;并进一步扩大城镇低保人群的范围和提高低保水平,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的食品价格补贴,缓解物价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和保障机制有效运行。
第六,适当控制出口增速,改善出口结构,从全局出发,大幅度减少资源性产品尤其是原油的出口量,继续坚持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煜辉.以名义汇率的大幅升值来治理通胀是本末倒置[J].中国金融,2008(2).
[2]王晓静.浅析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的内外均衡调节[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
篇6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反映了该国在该时期内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这一成果可以用几个主要的综合经济指标表示出来,借以考察国民经济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情况,并可用以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时间进行对比,以分别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等。这些综合指标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利率、工人就业率、进出口贸易额、政府支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一系列总量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经济活动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标。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简称,其内容为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是指明在统计期内所生产的总值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第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它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运用这种方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计算作为以后生产阶段投入的中间产品,仅考虑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例如在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统计中,按产品流动法计算可将其国民生产总值表示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个人消费支出,
B代表私人总投资,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净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它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生产中所形成的各种收入相加起来,即把雇佣人员报酬、非公司企业的业主收入、公司利润、净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和间接税相加而求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物质产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它反映了国民收入的来源,所以也称为生产法。根据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各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所增加的价值。
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中,产品流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字应以它为标准。如果用其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与用产品流动法计算所得出的数字不一致时,则应按产品流动法所得出的数字进行调整。
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同时计算另外两个与之密切联系的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与国民生产总值是一样的,即产品流动法、所得法和部门法。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收入概念,后者则是一个生产概念。所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加上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以市场价格表示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值。这个指标表明了国家可以用于社会消费和净投资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它等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以后的产值。
②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情况的另一个主要的综合指标,它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计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资、利润、利息、租金与政府津贴的总和,也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减去企业间接税再加上政府津贴,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津贴=国民生产净值-企业间接税+津贴
与国民收入密切联系的也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即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与所得税,加上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与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利息。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交纳的所得税、财产税等,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为个人消费支出与个人储蓄两部分。
③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以货币来表示的,因此,它的变动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产量所发生的实际变动,另一种是价格所发生的变动。
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是正常的,而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则是虚假的。为了准确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使得各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就要按某一不变价格进行调整,以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同样,对于国民收入也应作如此的处理。
利用不变价格折算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时,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确定为基年,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调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就得到按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便于进行比较。
物价指数是各单个商品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之比,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这种方法所需的数据资料很难寻找,因此并不适用。实际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有关资料同样也可以求得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例如,我国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8,531亿元人民币,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45,006亿元人民币。以1990年为基年,由《中国统计年鉴》可查到,1994年对19
90年的发展速度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为29,372亿元人民币,比1990年增长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其增长率为142.9%,二者的差距约为85%。存在这样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显然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关于国民生产总值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一个平均指标,它等于某年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年人口数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反映经济运行的侧重点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市场规模,而前者则有助于了解一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与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补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时期的国民经济形势。
投资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几个国民经济主要综合指标的资料后,通过对它们的水平高低、增长速度、部门构成和地区差别的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大体了解当前国民经济形势的基本状况。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情况、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各个部门与行业间的分配情况,以及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投资情况等,就可判断现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气候对投资将有何影响,为选择投资对象、投资时机和解决如何投资打下最根本的基础。
(2)经济运行变动特点
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情况只能对国民经济形势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要深入掌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还必须对经济运行的变动特点进行分析。与对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的分析相比,对经济运行变动特点进行分析更偏重于对经济运行质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说明增长波动的特征,即所处经济周期的阶段特征;二是经济结构的动态比较,说明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说明物价总水平的波动与通货膨胀状况,并联系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等,说明物价变化的特点及其对经济运行主要方面的影响。
①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经济增长的历史动态比较,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与判断。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这种周期性反映了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每个周期由大量经济活动几乎同时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普遍的收缩、萧条与复苏等阶段组成,并且这种波动重复出现。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时期,即经济活动扩张的或向上的阶段;衰退时期,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时期,即经济活动的收缩的或向下的阶段;复苏时期,即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整体经济处于哪一个阶段的主要依据是一个国家的投资规模、工业产量、销售量、资本借贷量、物价水平、利息率、利润率与就业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
对经济周期的研究经历过两个阶段,即传统经济周期阶段和现代经济周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周期表现为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经济周期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绝对水平的统计指标基础上。但是本世纪30年代西方大萧条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较少出现原来那种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据此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经济周期消失了。然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虽然绝对水平的经济波动在消失,但相对水平即经济增长的经济波动却存在。为了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周期,定义了传统经济周期和现代经济周期的概念。传统经济周期,又称古典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收缩、萧条、复苏是在绝对水平的上升下降过程中循环的。现代经济周期,又称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出的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在相对水平即增长率指标基础上来测度反映和分析的经济波动过程。
在现代经济周期中,其四个阶段的区分已经不很明显,不过繁荣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通过对前面所讲的几个指标的动态比较,可以发现在繁荣与衰退两个阶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现:繁荣阶段,国民经济活动发展到比较高的状态,各行业都欣欣向荣,新行业、新企业纷纷建立,老企业进行更新、开拓,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产品种类、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同时,总体市场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销售量猛增。工商业企业迅猛扩张,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信贷规模趋于膨胀,资本借贷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对资金的需求扩大的同时,对另一生产要素--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因此,失业人数减少,失业率下降。企业盈利增长,利润率提高。
衰退阶段,整体经济收缩,各种经济活动都开始衰退,市场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各企业被迫缩减投资规模与生产规模,工业产量与销售量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资金与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应减少,资本借贷活动收缩,失业率上升。企业利润率普遍下降,部分企业甚至倒闭关门。
经济运行这种潮汐般的涨落对投资者的影响非常大。对投资者来说,能否识别整体国民经济处于哪个阶段,能否预测经济循环将在何时转到下一阶段,这对于其资金的投入方向、规模等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各种行业受经济周期循环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业受其影响很大,当循环处于繁荣时期时,它们随之繁荣,而在循环转向衰退时它们也随之衰退;有些行业受循环的影响则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产奢侈品、装饰品或一些耐用消费品的行业以及旅游业等需求弹性较大的行业,因为对这些行业的消费主要视收入状况而定,收入高时就多消费,收入低时就少消费或不消费。因此,在经济繁荣时期人们对该行业的需求就高,该行业的利润率也高;而衰退时期需求减少,行业利润也降低。投资者在经济繁荣阶段或由复苏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中就应该选择这些行业投资,以分享其在繁荣时期的丰厚收益;在衰退时期或由繁荣转向衰退的时期则应及时抽出资本转向那些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与经济周期关联少的行业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长型行业,即由于新技术应用或新产品开发所形成的行业,其产品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因而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功能强大或用途广泛,价格也不一定很贵,易于为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作为新生事物,这些行业更有发展前途,具有很强的行业增长能力。投资于这类行业可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业增长带来的利益。第二类主要是一些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如饮食业、服装业、医药业及公用事业等,其产品为人们生活所必需,需求弹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减少也不能因此而缩减对此类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时期投资于这些行业是比较稳妥的选择,可以少担风险。
当然,投资于这类行业,在繁荣时期很难获得像前面所讲的奢侈品业等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的行业那样的高额利润。因此,如何妥当地安排投资资金,选择最佳的投资组合,在尽量少担风险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仍需投资者把握实际情况,依据形势的不同做出安排。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技术与技巧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②物价变动的动态比较。物价总水平是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的状态、国民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等,都要通过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表现出来,而反映市场供求和行情变动的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一旦经济运行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动。因此,对投资者来说,观察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好坏提供了重要依据。
物价总水平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经济变量,从变动的可能性而言,无非有三种:上升、下降和稳定。从实际变动情况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趋
势。因此,分析物价变动不能不联系到通货膨胀。 一般在没有价格管制、价格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的条件下,通货膨胀与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同义语。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价总水平上涨,或者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不能算作是通货膨胀,只有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的、普遍的上涨才能算作通货膨胀。
既然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那么,对通货膨胀的衡量就可以通过对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幅度的衡量来进行。一般说来,常用的指标有以下三种: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第一,零售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又称为消费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它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零售物价指数是由一国政府根据本国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文娱等费用编制计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时期生活费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发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批发价格编制而成的指数,反映一国商品批发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例如,我国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45,006亿元人民币,而若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则为29,372亿元人民币。设1990年平减指数为100,则1994年的平减指数为45,006F29,372×100=153.2,说明1994年物价比1990年上涨53.2%。
以上三种指标在衡量通货膨胀时各有优缺点,而且,由于这三种指数所涉及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不同,计算口径不同,即使在同一国家的同一时期,各种指数所反映的通货膨胀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数。一般说来,在衡量通货膨胀时,零售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据对以上指数的衡量,可将通货膨胀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爬行的通货膨胀,即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率不超过10%;第二类是奔腾的通货膨胀,即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达到两位数水平;第三类叫狂奔的通货膨胀,即物价上涨率达到天文数字的通货膨胀,这类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
具体地说,通货膨胀一般以两种方式影响到经济: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及通过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影响经济。
通过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影响经济表现在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一方面固定收入阶层、抚恤金与养老金的领取者以及债权持有者将因此而蒙受损失,因为其货币所得并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这意味着他们的实际所得或实际债权将会应之而减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业企业及债务人、投机者等将从通货膨胀中获得好处。企业将因产品价格比成本价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债务人将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其实际债务,投机者则因其预测到通货膨胀的来临而进行的投机活动而获得收益。
通过改变产品产量影响经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物价持续上涨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如果这种成本的升高不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那么企业就不愿生产,总体产量将会下降;另外,在较剧烈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进行产品或原材料的囤积比进行投资更能获得利润,因而将刺激企业进行投机活动,阻碍工业生产的发展。二是不同商品价格上涨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价格上涨最快,如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价格上涨速度。这就造成了投资主要流向那些价格上涨较快的部门,而非必需品生产部门等价格上涨较慢的部门尽管因物价普遍上涨而导致成本上升,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速度慢而使得利润下降,因此,投资就不易流向这些部门。
正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有这样大的影响,那么投资者要进行投资就不能不考虑到通货膨胀,就必须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个大约的预测。这就要求投资者必须知道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
对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所谓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理论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由于存在过度的需求\拉上"的,具体而言即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量的增长率而引起了通货膨胀,或者说由于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产品导致了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即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二是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即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了,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因此,当通货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与成本推进的理论就不合适了。
冲击与传导理论是一种关于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冲击是一种力量施加于经济系统上,这种力量可以来自于经济系统内部,也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部;可以是经济力量,也可以是非经济力量;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非确定的。例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可以视为一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利率提高可视为一种政策冲击等等。一个冲击发生后,将会对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称之为传导。如进口产品价格上升必将影响到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这一影响的具体途径,就是一个传导过程。
冲击与传导理论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运用这一理论的确有助于解释一些前述三种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分析时,用这一理论比较容易把握问题的重点。
理论与事实都证明: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必定会出现通货膨胀。可见,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把经济增长视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冲击因素。那么,这一因果关系体现在哪里呢?大致地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如果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水平之下时,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当经济增长处于潜在增长水平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二是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相同的经济增长率可对应不同的通货膨胀率,一般而言,对应于扩张时期的通货膨胀率较低,而对应于收缩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则较高。
依据上述两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正确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必须把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比较结合起来考虑。例如,当前经济增长率处于较高水平,通过种种分析后我们认为下一年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呈下降趋势,那么根据前面的结论,同一经济增长率在收缩时期会对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又依据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阶段的关系,因为经济增长是向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以这一通货膨胀率将会降低。
除了经济增长之外,还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冲击因素,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变、战争、国际收支状况以及一些突发的不确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因素可能会超过经济增长而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的、大量的顺差,那么一方面意味着国内市场上商品可供应量减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换回的外汇或流入的外国资本在国内市场上不能流通,需要兑换
成本国货币,就会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国货币。在这两方面原因之下,通货膨胀将会显着上升。可见,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握通货膨胀的发展状况,必须注意全面观察各种可能的冲击将对通货膨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能否及时判断各种冲击的产生与传导,对投资者来说将是至关重要的。 ③经济结构变动的动态比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活动中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最终需求结构等,这里只介绍产业结构变动分析,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中心。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优化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指标是产业结构变化率。对于产业结构已达到高等级的国家来说,这一指标不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但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需要逐步升级,因而产业结构变化率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这一指标的具体化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结构变化率,即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相对比重变动状况。计算GDP变化率时可用现价或不变价,如果要用于反映现状可用现价计算指标,若要反映变化规律时则必须用不变价计算。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国民经济的各项产业在整体国内生产总值结构中的比例应该是在保持绝对量增长的前提下,第一产业(农业)的GDP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工业与建筑业)与第三产业(流通服务部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演变,经济增长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运行,通过价格杠杆与竞争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经济运行中种种条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因此还必须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局势,采取一定调控措施使市场作用的机制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各种经济政策与经济措施,因此,对政府政策措施的影响进行分析就成为宏观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于这方面的具体介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展开。
(4)>!
经济运行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对政府来说,应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促进经济良性运转;对投资者来说,也应对此认真分析,预测政府可能采取的调整措施,并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战略。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很明显,自然条件的变化如自然资源的锐减和自然灾害的发生等,都会引起经济的严重波动,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第二,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际间政治、经济关系等的变化而引起的大的经济波动,这些变化包括战争、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国际封锁和经济制裁等。
第三,由于国内非经济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主要指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干扰。例如,发生政治动乱、发生影响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等,都会给经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价值;净资产收益率;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是实物交换过程中的媒介,货币也就代表着所能交换到的实物的价值。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应当与实物市场实物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对一个国家经济而言,有三个问题最为重要:其一经济增长;其二通货膨胀;其三失业率。经济增长是大国最关心的,而通货膨胀则伴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
通货膨胀,这个既直接牵动着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还直接影响投资者预期和股价估值的重要指标,可以成为判断股市趋势的一个基本关注点。而通货膨胀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这要从两方面来看,温和的通胀是经济的剂,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生产和扩张,提高效益。但是恶性的通胀则对上市公司不利,当严重通胀出现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因为恶性的通胀必然导致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成本提高必定会导致产品价格的提高,而这种价格的巨幅波动必然会导致客户的忠诚度的下降和产品的风险增加。另外,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不稳定,股息分配也不确定,由此,风险预期增大,再加上货币迅速贬值,人们更多囤积商品,购买房屋以求保值,从而分流了股市的资金,导致股价下跌,这更反映在上市公司的短期流动资金,应收账款、存货上。严重通胀又通过经济结构变化影响股市。各类商品价格上扬并不是同步的,因此不同行业所受影响不完全一致,有些企业利益严重受损,有些则获得好处。当然通胀延续并进一步恶化时,所有股票都会受到影响。
下面我们就通货膨胀对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想要提高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可以主要从改善ROE来源和提升利润率两方面着手。
一、改善ROE来源
为了提高资本回报率,企业需要至少下面的其中一项:1)提高周转率,也就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比。2)更低的借款利率。3)更高的债务杠杆。4)更低的所得税。5)更高的运营利润率。我们主要就前三项做出分析。
1.周转率分析
为了分析周转率,我们必须考虑三个主要类型的资产:应收帐款、库存和固定资产,如厂房和机器。
(1)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应收帐款随销售额增加成比例增加。而以美元计的销售额增加是由销量增加或通货膨胀引起。在这里没有改善的空间。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账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应收账款数额大、账龄老化、关联方应收账款急剧增多等都是现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杭萧钢构。成立于1994年,2003年11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属于建筑行业,主营业务为建筑钢结构工程的设计、制作与安装。公司发展规模居国内同行业首位,02年到04年应收账款每年都在增长,而且速度非常快,其中02年到03的增长了130.5%,03年到04年为72.79%,05则回落为9.77%。另外我们也看到这三年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都比较高,其中04年的比重最高,达51.56%。从2003年到2005年杭萧钢构的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在逐年减少,由2003年的6.49次到2005年的3.04次,并且相应的周转天数在逐年增加。这说明杭萧钢构的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在减慢,可能存在资金周转的隐患。
(2)库存周转率
库存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从长期看,计件的实体库存数量趋势跟随销量趋势。但是从短期看,实体库存的周转率会上下波动,原因可能是空间影响、成本预期、或者生产瓶颈。
在通胀时期,使用后进先出库存估值方法会提高报告的周转率。当由于通货膨胀引起销售额上升,使用后进先出方式的公司库存值要么会保持不变(如果销量不增加),要么会跟随销售额上升(如果销量上升)。无论哪种情况,以美元计的周转率都会提高。
在70年代早期,公司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转向“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这样做有降低公司报告的盈利和降低税的效果)。这一趋势目前似乎有所减缓。但是,很多“后进先出”公司的存在,加上很多其他公司也可能加入“后进先出”这一行列,会使未来报告的库存周转率提高。
由于在1973年出现了原材料价格超乎寻常的上涨,而且出现了1974年会继续上涨的信号,我们选择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这种存货计价方法会使现在的成本和现在的收入更加匹配,使包括在报告利润中的存货‘利润’减少到最低限度。在通胀的影响下,2009年存货周转率为1.8次,比去年同期减慢0.4次。
(3)固定资产周转率
在固定资产方面,假定对所有产品的影响是相同的的情况下,任何通胀,在一开始会有改善周转率的效果。这是因为销售额会立即反映新的价格水平。但固定资产会逐渐反映价格的变化。当前的资产逐渐消耗掉,新的资产反映新的价格水平。很明显,一个公司的固定资产替换过程越慢,固定资产周转率上升的越多。但是当替换过程完成后,这一上升就停止了。假定通货膨胀率是固定的,那么销售额和固定资产将随通货膨胀率一起上升。
我国国有企业总体的资产周转率每年只有0.4~0.7次,其中工业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仅有0.4~0.7次,而商业也仅维持在0.9~1.7的水平,我国国有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较低。我国投资量的持续高增长与建成后的资产使用效率低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将可大大地节省资产的投资量,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提高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当务之急。
通胀将引起周转率在一定程度的上升。如果通胀加速,由于销售额增速超过固定资产增速,也会改善周转率。但是,所有这些改善都是中等程度的,没有达到明显改善资本回报率的程度。从1965到1975这10年间,虽然通胀总体加速,企业广泛应用“后进先出”会计方式,财富500强企业的周转率只从1.81比1提高到了1.29比1。
2.降低贷款利率
存贷款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变量之一,对经济运行具有重大影响。高通胀通常导致借贷成本昂贵而不是便宜。快速增长的通胀创造了快速增长的资本需求。但是发放贷款的一方越来越不相信长期合同,变得更苛求。即使通货膨胀率不进一步上升,债务杠杆也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目前公司帐面的借贷成本低于替换成新的贷款后的成本。而替换新的贷款需要等目前的贷款到期。总的来看,未来的债务杠杆成本的变化会轻度压缩资本回报率。
面对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中出现的温和通货膨胀的现象,2006年8月19日,央行把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7个百分点,主要是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等情况。1988-1989年、1993-1995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央行通过提高利率并对存款实行保值贴补,同时辅之以贷款规模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以五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例,1988.09.01以前的贷款基准率为10.08%;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贷款基准利率逐步上涨,由13.32%直至1989.02.01日的19.26%。当93年再一波通胀逐渐掀起时,贷款利率也有93年5月15日的12.24%上涨到95年7月1日的15.3%。而在最近一次的高通胀影响下,贷款利率也由2010年的6.14%上涨到2011年7月7日修改的7.05%央行对于贷款利率的调整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到通货膨胀上的。近几年我国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这种过度投资也是使得通货膨胀率上涨的原因之一。贷款利率是影响投资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3.增加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简单的说就是利用负债来经营,财务杠杆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但同时股东权益回报也越大,如果权益相对债务而言较小,那么在公司盈利的前提下,产生的利润将导致高的股东回报率。在衰弱时期,高财务风险公司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利息。无论在好的年成还是差的年成,债务都扩大了这种利润对权益回报的影响。当资产回报率和权益回报率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时,投资者就应该认真的考察一下流动比率和财务风险比率了。通过增加杠杆的方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膨胀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的冲击。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轮通胀,从上市公司的报表上得知,每次通胀都会导致企业的负债水平明显上升。虽然许多人认为负债是个危险的经济信号,但在通胀时期,若合理运用债务这个杠杆放大投资,适当转嫁些风险,或将获得更大收益。
二、提升利润率
通货膨胀期间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通胀没有材料、人工、利息、实际税率上涨的速度快,导致利润率可能下滑。
从中国上市公司通胀的历史经验看,高通胀难以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的利润率。1965到1975年的10年是一个通胀相对较高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年平均税前利润率为8%。虽然通胀显著提高,利润率却降低了。而在最近的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利润率大幅度下滑,对于市场的伤害不断加深,市场的恐慌心理也进一步加剧。从目前来看,行情还要再下一个台阶,从2007年10月以来,指数已经走下了3个台阶。
并且通胀时期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提高。例如2007年,在1393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增幅在50%以上的公司只有66家。说净资产收益率也许抽象了,但说到巴菲特大家一定知道。巴菲特正是利用这一指标辅以其他指标,来寻找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进行投资,每每获得不菲的长期收益。但是1393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表明,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也不过7%,且六成多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这一平均水平。通胀背景下,不少中游产业链的盈利空间将受到极大影响。比如中国铝业(601600.SH),2007年,中国铝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9.91%,但同比增长为-33.22%,近三年的增长率为-27.15%。通货膨胀显著影响行业盈利能力。通胀可能增加企业的收入,但也会增加企业运行的成本,如果收入增加不足以抵消成本增加并影响企业的投资,那么长期增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更加关心通胀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一般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指标。
部分行业的ROE受CPI显著影响,而多数行业ROE对GDP增长率变化不敏感;ROE对通胀弹性最大的行业分别为家用电器、农林牧渔、信息设备、电子元件、银行、建筑建材,其弹性都在0.5以上,因此通胀将改善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ROE对GDP增长弹性最大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化工、机械设备、交运设备、交通运输、房地产和采掘业,GDP增长率的上升会显著改善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这部分行业的ROE具有显著顺周期特征。
高通胀不仅影响着上市公司,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分析,以便做出更准确、更合理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沃伦巴菲特.股票市场的资本回报率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吗?[J].财富1977,5.
[2]李蕾.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杠杆总体水平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9.2(下).
[3]熊峰,郭圣勇.上市公司价值运动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9,5.
篇8
关键词:次贷危机;升值;外汇储备;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69-01
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在06年春季已经凸显出来,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07年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而中国也难逃此劫。由于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自从金融危机带来的惨重危害,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性政策导致美元贬值,而美国作为中国最大贸易出口国中国不免受其影响。
一、原因
(一)外汇储备增长对人民币升值有较大影响。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即企业的外汇所得只能与银行兑换成人民币才能使用;当企业需要外汇时再向银行购买回来。近年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增强,使得出口贸易持续贸易顺差;又因为政治稳定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外商直接投资增势迅猛,并进一步带动我国出口的增长,最终形成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长期“双顺差”的局面。这使得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不平衡、收入大于支出、入超长期积累形成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至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5万亿美元。外汇供大于求,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保持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收购大量外汇,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形成外汇占款),而投放基础货币量过大会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中,外汇占款的比例高达60%―70%,这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加以缓解。(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给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投资空间。中国经济的利好发展消息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世界有目共睹的。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已成为各界人士谈论焦点,所以这种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加剧了升值的步伐。
二、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人民币升值更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显而易见:提高人民币地位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减轻外债压力增强购买力等等。虽然升值会带来某些方面的优势但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它带来的不利影响。恰恰不利影响是惨重又深远的。人民币升值将会制约着中或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二)我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趋缓的双重压力。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以及我国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等价格持续上涨,目前已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8年1―5月份累计,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6.7%。同时,人民币升值又将进一步影响中国出口增长。
(三)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成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今年会引起大量廉价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唯一可以消逝资金的就是房地产,到那时房地产泡沫破裂,内部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将面临同日本易样的困境。“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出自我承受范围,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
三、对策
人民币升值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审时度势,把握好利弊,才能有理有力有节地从容应对。面对继续升值的压力,我们应该从容、冷静、沉着应对,兼顾现实和未来。(一)变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确立市场的地位。其一,在逐步放开资本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使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由经常项目逐步过渡到经常项目为主多因素共同决定。其二,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向意愿结售汇制直至自由结售汇制转变,从而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三,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包括扩大汇率波动区间,运用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其四,控制外汇储备的规模,抑制其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促其合理使用,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其五,推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进程。(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创造竞争优势。单一地依靠比较优势,易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人民币升值与我国比较优势单一也有很大关系。为此,我国应该在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创造新的竞争优势,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引导出口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变静态比较优势为动态比较优势。国家要支持战略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的发展。(三)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期指标的推进。今年以来,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幅度的预期,不仅上升幅度超出中国汇率改革以来的预期目标,而且也超出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压力的现实。一次性人民币贬值是打消预期的重要措施,是表明中国汇率态度的重要对策。(四)人民币升值也使得热钱在国内导致严重后果大量热钱的涌入,导致国内人民币过剩、CPI飞涨、通货膨胀压力日益严重;所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发行央票等紧缩政策减少货币流通量,但央行的紧缩政策无法只针对国际热钱收缴多余的流动性,而是针对全社会包括产业部门来收缴流通中的资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充满自信的时候,这是难以置信的时候;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黑暗的冬天;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上海表示,用上述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写到的经典名句来描写2008年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是非常生动和准确的。
胡祖六在《财经》杂志举办的专家论坛上说,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中各种各样的指标、变量、现象,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给你不同的信号和不同的结论。
应对通胀 政策从紧
“我们正处在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存在各种风险。目前哪种风险最大?5月份的通胀率有所回落,但是我觉得还没有这么简单,通胀率有很大的波动性,目前来说通胀的风险很大,所以政策还应该从紧。”胡祖六提出了他对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不仅货币政策需要从紧,财政政策也需要收紧。胡祖六认为,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要抑制较为严重的通胀,仅仅实行货币从紧政策是不够的。
“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连续多年超过GDP增速,但即使如此,还维持着将近GDPI%的财政赤字,这是令人担心的。”胡祖六说,“CPI连续上涨,政府还维持一种非常宽松的财政政策,还继续维持比较大的财政赤字,这就难以真正达到控制通胀的效果和目标。”
他认为,在经济好的时候,政府应当减少支出,或者把以前的公债推出来换取收入,以应付未来可能会遭遇到的严峻挑战。当经济发展到低谷的时候,则应增大政府的支出,刺激内需。就当前而言,政府应该利用当前财政收入的增长期,适当收紧财政政策。一来可以与从紧货币政策配套,抑制通胀,二来可以保存部分收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经济增长降低的风险。
行政手段调控加大风险
胡祖六认为,为避免经济出现大滑坡、急刹车,采取什么样的宏观调控的手段非常重要。用行政手段调控容易增加政策操作的风险,容易引起经济大起大落,经济运转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比如说价格管制,表面上暂时把通货膨胀率降下来,实际上并没有化解消除经济中根深蒂固的供需不平衡的因素。所以一旦价格管制放松,通货膨胀就会死灰复燃。更主要的是,直接的调控手段会带来市场误区,造成很多负面的后遗症。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行政导向的价格管理,未必是对症下药的一种做法。因此,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是非常关键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增长
很多人担心,如果采取“双紧”的政策是否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呢?“我们希望GDP高增长、低通胀,价格比较稳定,这是理想中的局面。而调控并不是要经济增长大刹车,是要维持高增长。但经济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增长速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呢?如果经济过热、严重失衡、通货膨胀趋高,这样就不可能持续增长,就可能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因此我们需要宏观调控,最后使经济稳定,保持持续的增长。”胡祖六说。
他认为,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11.7%,是偏高的,相对于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率来说应该是在9%~10%之间,超过了10%就超过了我们的承受的能力。多了的部分就转化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需要进行宏观调控,通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经济的增长速度从11.7%调整到10%左右,或者略微低一点,这是正常的成长区间。把通货膨胀率从8.5%回调到3%-5%区间,这对于国际社会和谐、保障就业、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都是有好处的。
胡祖六还建议,中国对内平衡,对外也要平衡,因为中国是一个开放型的经济体,中国是全球中的一部分。现在全球经济增长受次贷风暴的影响有所放慢,中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有充分考虑。同时也应看到国际油价、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的趋势,因此,宏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工具和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汇率政策。2005年7月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经展示了更大的灵活性,但是相对于现在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国际贸易压力越来越大以及国内通胀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人民币汇率政策还是显得缩头缩尾,谨慎有余。
“只有在一个内外平衡的政策机制下,中国才能够获得整个经济的一种平衡发展,才能应对内外同时出现的各种冲击。”胡祖六说。
中国不太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包括最近越南的危机,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胡祖六说,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经常账目出现逆差,数额占GDP6%以上,或者是8%以上,这是非常严重的事。同时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包括股市、房市产生泡沫。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信心丧失,就会爆发金融危机。而且它们本身国内金融体系不健全,银行风险管理非常薄弱。
近期越南金融危机爆发,人们担心危机是否会向中国蔓延,中国是否也会受到感染。上海金融服务办主任方星海在论坛上表示,只要中国的金融体系不是由大量的外债所支撑的,金融体系最后还是会稳定的。虽然政府控制的金融体系可能效率不高,或者说在调整过程中造成很多浪费,但是它不会垮掉。
方星海称,由于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对政府的决策过程有所了解。他认为,政府决策过程的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真正面临挑战的时候,会做出积极的反应,找到一条克服困难的道路。
总之,中国经济增长内在动力还是很足的,这个内在的动力说简单了也就是,中国人,人人都想致富,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干部到普通百姓,大家都有这个愿望,这个是最大的动力。
篇10
领先指标(LeadingIndicators)指的是那些总是领先于经济周期转折点(波峰和低谷)变化的衡量经济活动的一些统计指标。通过观察领先指标的变动情况,可以预测经济是否将进入衰退。据美国大企业联合会的最新数据显示,领先指标综合指数从2007年10月开始已经连续下降5个月。从1959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共出现过7次综合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除了1966年之外,领先指标综合指数连续5个月下降之后,美国要么是即将陷入衰退,要么是已经处于衰退之中。
领先指标包括10个单项指标。其中,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在2007年8月见顶,之后逐步下降。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在7月见底,之后不断攀升,说明劳动力市场在逐渐恶化。反映制造业情况的原材料和消费品定单、资本品定单、供货商推迟交货比例等早在2005年下半年就已经达到峰值。反映建筑业状况的私人住宅动工许可也是在2005年9月达到顶点,目前的数量不及那时的一半,说明美国房地产投资严重萎缩。反映投资者和消费者预期的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分别于2007年10月和7月见顶。此外,10年期国债与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在2008年1月前已经连续19个月为负。在过去48年中,长短期利差为负连续超过8个月以上的有6次,其中5次出现之后发生了经济衰退。不过,由于美联储最近一段时间大幅减息和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实际货币供应量仍然处于高位。此外,扩散指数(DiffusionIndex)也连续5个月低于50,说明多数单项指标处于下降态势,可以进一步佐证经济已陷入衰退。综合上述分析来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基本已成定局。
根据历史经验,领先指标综合指数的峰值平均比衰退开始时间早9个月。这次综合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07年7月,以此推算美国经济将于2008年4月前后进入衰退。也有人认为美国已进入衰退,但从同步指标(CoincidentalIndicators)的走势还看不出来。同步指标指的是那些高峰和低谷与总体经济活动的高峰和低谷时间大致相同的经济指标。截止到2008年2月底,同步指标综合指数一直保持平稳。四个同步单项指标中,非农就业人数和工业生产指数处于下降趋势,而个人收入(减去转移支付)和制造业和商业销售额仍然在上升。因此二季度出现衰退的可能性更大。
二、美国衰退的性质:资产负债表式衰退
美国此次衰退的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了金融机构相关资产以及居民财富的大量减值。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资产大幅缩水,而负债没有变化,甚至可能因利率上升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会实行全面的信贷紧缩,而居民户由于负的财富效应会降低消费,再加上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本身的收缩,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这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式的衰退(BalanceSheetRecession)。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后经历的就是资产负债表式衰退。日本的房价从泡沫顶峰下跌了80%,使金融机构出现巨额坏账,企业拥有大量负债。即使日本央行后来把利率降到零,企业也不愿意通过借贷的方式扩大生产和投资,而是把利润都用来还债。整个经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去作用。
美国此次房地产泡沫及之后的衰退和日本当年相比有一些不同。首先,美国的泡沫没有当年日本大。2001年到2006年,美国住宅均价上升了60%左右,个别城市最高上升了160%。而1985~1990年期间,日本六大城市平均地价上升了三倍左右。因此,美国房地产价格如果下跌,估计幅度也不会有日本大。据美国学者估计,如果美国房地产要回到长期合理价值,可能最多要下跌50%。
其次,美国房地产泡沫主要集中在住宅市场,因此受影响的主要是居民户。而日本商业房产泡沫更大,因此受影响更多的是企业。房地产是美国居民的主要资产形式。前几年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使美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并成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如果房地产价格显著下跌,消费者支出将会受到影响并拖累经济增长。据估计,美国房地产总价值大约在21万亿美元左右,如果下跌50%,将有10.5万亿美元的财富缩水。假设长期财富效应系数是9%左右,消费将因此减少1万亿美元。如果上述效应分五年实现,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5%。
最后,日本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和坏账集中在商业银行,而美国通过房地产证券化,将贷款风险转嫁到其他金融机构、一般投资者和世界其他国家,商业银行受影响较小。如美国高盛公司预计,次贷危机造成的最终信贷损失在1.2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国金融机构占40%,大部分都由其他国家承担了。从有利的一面看,美国金融业近年的年均利润都在5000亿美元左右,因此如果高盛公司的预计准确,那么美国金融业损失的也就是1年利润而已。
三、美国经济未来走势判断
自1945年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10个周期,衰退时间平均为10个月。如果美国经济于2008年第二季度陷入衰退,根据历史经验,美国经济将于2009年第一季度复苏。多数研究机构认为,尽管美国2008年将陷入衰退,但全年100%的增长还是可能的。
反周期的首要工具是货币政策。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之后,美联储曾经将利率降低到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1年之久,终于使美国经济恢复了增长。但美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通货膨胀率正在逐步攀升。2007年最后3个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升了3.5%、4.3%和4.1%,远远高于前9个月2.5%的平均值。经济减速的同时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美国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但是,美联储依然采取了迅速和大幅度的减息措施,其力度甚至超过了2001年。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此次衰退的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美联储的首要任务已经变成防止金融系统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在减息的同时,美联储还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并且出面参与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挽救工作。从理论上说,利率最多只能降到零,但中央银行创造流动性的能力是无限的。让金融市场重新稳定,恢复正常的融资和交易功能,这一目的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从中长期来看,在资产负债表式衰退中,货币政策作用十分有限,而财政政策有一定发挥空间。虽然美国联邦预算状况并不太好,但美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日本和欧盟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出台一些总值数千亿美元的扩张性措施是完全可能的,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私人消费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私人消费在2007年第4季度仍然是增长的。由于房价下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负的财富效应在未来逐步体现。如果房价最终下跌50%,有很多居民的净资产将成为负数。美国居民户将因此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偿还贷款。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私人消费将成为美国经济的拖累。
相比之下,除房地产和金融业之外,美国企业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尽管总体盈利水平在2007年第4季度有所下降,但这只是经济放缓的正常反应。美国企业总体负债比例并不高,如果信贷紧缩有所缓解,企业投资有可能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量。
目前美国经济唯一的亮点是出口。前一段时间,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和美元持续贬值,美国的出口增长很快,贸易逆差开始下降。从2005年第4季度到2007年第4季度,净出口占美国GDP的比重从-6.2%下降到-5%。2007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但是,通过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局限性很大。美元的持续贬值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给通货膨胀带来压力。2007年1月到12月,美国进口产品价格指数上涨了12.2%。随着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经济放缓,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潜力也十分有限。
因此,本文对美国经济未来走势的判断是:美国经济应于2008年衰退,2009年复苏。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可能会在高水平上大幅振荡,通货膨胀压力不会减轻。美元将保持弱势,但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随着2009年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将重新把降低通货膨胀作为首要政策目标而开始加息,美元也将因此反弹。鉴于房价持续下跌,利率上升后可能会使美国经济在2010或2011年再次陷入衰退,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将因此逆转。
四、美国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
(一)影响
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我国出口放缓甚至下降。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从中国月度进口总值同比增速连续六个月下降到1位数,连续四个月低于美国进口总值的增速,中美双边贸易逆差总额连续两个月同比下降。美国经济放缓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我国出口增速已连续五个月低于进口增速,这都是多年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美国2007年全年自中国的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1.7%,低于2006年的18.2%和2005年的23.7%。说明美国经济放缓之前,我国对美出口已开始减速。反映出国内政策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如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调整、要素价格上涨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已开始发生作用。再考虑到美国衰退和世界经济放缓等因素,预计今年我国出口增速可能会回落到1位数,而进口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甚至会高于往年。全年贸易顺差将低于去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
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之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美国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可能会通过传染效应(ContagionEffect)影响我国,这种影响可能是双向的。一方面,由于风险厌恶程度提高,可能会有部分热钱从我国流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利率保持低位,美元可能成为继日元之后的又一个套利货币。随着中美利率差不断扩大,人民币可能成为一个主要的套利对象。2008年前两个月,我国外汇储备又上升了1200亿,控制流动性的压力有增无减。但如果美国能于明年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这种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
(二)政策建议
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象,有衰退就会有复苏。从长期趋势来看,全球化、信息化依然向前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尽管短期内世界经济放缓将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但作为一个处于转轨中的新兴市场国家,我们在体制改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为防止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应双管齐下,在加强总需求管理的同时扩大总供给。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反通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过于依赖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虽然通货膨胀可以压下来,但经济增长势必要付出很大代价。因此,我们应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消除各种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特别是要协调好价格在短期内控制通货膨胀和在长期有效配置资源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总供给,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美国衰退可能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中国很有可能在2008年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世界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中国,这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提升。美国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放缓,需要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要求对方加大市场开放力度,为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长期环境。
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进一步推进多边和区域贸易自由化
全球化是本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推动贸易自由化、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滋生尤为重要。我们应敦促各国早日重启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并加快我国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区进程。降低贸易壁垒,既可以扩大外部需求,又可以降低进口产品价格、增加供给。
2、采取积极措施,推进贸易便利化
简化海关程序、加快货物流动、提高贸易效率所带来的好处可能不亚于关税减让。我们应全面推进“大通关”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也符合机构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方向。体制改革,消除各种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特别是要协调好价格在短期内控制通货膨胀和在长期有效配置资源的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扩大总供给,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鉴于出口形势的变化,出口退税率不宜再做下调
可以考虑扩大“不征不退”产品的覆盖面,以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建议有关部门对此方法的可行性做进一步论证。
4、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
企业走出去在短期内可以缓解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长期目的则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在当前世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走出去面临的壁垒和成本都要小一些。政府在降低审批门槛、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放松用汇管制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余地。对于民营企业,工作重点是加强信息提供、融资和担保以及海外维权。对于国有企业,应减少对具体项目可行性的审批,把重点放在事前激励和事后问责的制度建设上,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