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物流发展快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物流行业很快就成了全球经济的焦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就产生了。物流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在现如今的形势下,只有结合信息及网络技术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1.1物流的基本内涵
物流一词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词汇,而他的起源我们却可以追溯到1915年。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指的就是物质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的附加价值,而实物供给(PhysicalSupply)则是流通中的一个重要活动。而在我国,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结合这些学者所说,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就是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1.2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内涵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以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1.3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而且进一步成为了物流技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所谓的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对人类信息功能进行扩展的一项技术,整体来讲,信息技术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相关的技术,当前,我们对信息技术还没有明确而规范的定义,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研究
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物流信息技术尽管更新速度快,但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
3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3.1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化如今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正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彻底改变物流面貌的根本和核心,如果物流过程中不能依靠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鉴于此,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在时代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将会飞速发展,诸如条码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应运而生,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重用。
3.2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随之更新换代,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智能贴标技术、仓库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均包括在内。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4.1物流配送的信息化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连接物流企业、物流节点、顾客以及消费者的信息纽带,物流配送企业能借助公共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整合相关的物流信息,提高配送的可靠性、准时性和顾客的配合度,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扶持力度,加速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力度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物流配送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还要主动开展物流市场预测,积极开发跟服务贸易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提升物流信息管理与经营的科技含量。
4.2条码技术技术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该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条码技术给该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5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我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掌握一定的主导权,就必须努力解决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5.1培养专业人才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是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市场经济变化加速,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寸步难行。
5.2提高物流技术
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改进现有物流设备,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差距。
5.3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
要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篇2
关键词: 物流元数据; 存储模型; 同步机制; 元数据的存储; 元关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0-13-03
0 引言
元数据在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综合各种定义的基础上,对物流元数据定义如下:物流元数据是在物流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包含知识和规则)的描述,包括数据的格式、技术和业务过程、数据的规则和约束以及数据结构等。
物流元数据也是一种数据,在形式上与其他数据没有区别,它可以以数据存在的任何一种形式存在。但是,物流元数据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企业所建立的规范也不能满足全行业的需要。本文探讨采取另一种方式,即从存储模型上着手,尽量在不改变现有各系统的基础上,融合已有的元数据规范,解决这一问题[1-3]。
1 物流元数据
1.1 企业间物流信息交换现状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无法顺利地实现物流信息的交换,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封闭运作的,企业在各自的内部网络采用共同的标准协议进行数据交换,但在企业间、整个物流行业间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化的物流数据交换标准, 企业物流信息没有共同的数据规范统一约束,导致了数据交换的困难。
1.2 基于元数据的物流信息交换技术
OAI(Open Archive Initiative)技术的目的是实现异构系统间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其主要思想是:将服务提供者和数据提供者分离, 服务提供者只提取元数据信息,对元数据信息进行重新组织,不需要了解数据提供者的内部数据格式,只需要遵循协议的格式,将参数传给数据提供者就可以得到所需的元数据,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操作[4]。
在物流联盟中制定了统一的元数据规范,各成员只需提取元数据信息,无需再对异构数据进行复杂的数据交换,就可以对资源进行共享和信息的互操作,达到高效、合理、及时完成项目运作的目的。另外,通过元数据映射也可达到各类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为此,基于OAI的思想,从物流信息交换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一个元数据框架的设想和信息交换模型,可以作为一个物流系统间异构数据交换的可行解决方案。
1.3 物流信息元数据框架
这里把目前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概括为两个中心,即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承担着订单管理、货物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等,而配送中心主要负责货物的配送管理、车辆管理等。
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产生如下数据流:发货订单、验货单、货物通知单、货物维护单、货物入库单、发货通知单、配送计划单、货物记录单、货物运输单、回单、退货单;还有基础资料信息,包括企业信息、人员信息、车辆信息、储位信息等。
根据物流信息资源,划定了物流信息元数据的基本框架。按元数据方法划分成三个类型,即货物信息元数据、单证元数据、人员信息元数据。依据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确定一个合作模型中物流信息元数据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支持对物流信息的组织、存储、检索和交换,依据元数据性质把物流信息元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元数据,另一类是管理性元数据[5]。
2 存储模型
2.1 存储策略
元数据的存储包括元数据标准的存储和元数据本身的存储。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类和实例之间的关系,XML文件是表示元数据最佳方法。由于元数据是树状文件,XML本身也是树型层次结构,能够很好地说明元数据的元素类型、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对元数据进行严格验证。不过,在将XML文件存入关系数据库时存在一些问题:XML文件和关系数据库之间的对象映射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将XML文件作为关系数据库的一个字段进行存储,则不便于对元数据元素进行检索和展现。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需要一种存储策略,把XML Schema的元数据标准映射并存储到关系型数据库中。为此,建立了图1所示的基于XML Schema的物流元数据存储体系,将物流元数据按照模式和内容分别存储。在由XML Schema模式到关系型模式的转换过程中,核心工作是制定转换规则,而建立转换映射规则的前提是对XML Schema文件建立有效结构。DOM(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是一种抽象数据结构,它将XML文档表示为由节点构成的树。在DOM树中,节点用来表示元素、属性和文本。每棵DOM树都有惟一的根节点。Element代表元素.是最常用的节点,它可以组成以它为根的DOM的子树。元素节点还可以有元素子节点、属性子节点等。利用DOM树的思想将XML SChema转换为DOM树结构,分别对根元素和各级子节点的复合元素建表。并且,为了保持它们的父子关系,需要在数据表中建立指向其子节点的复合元素的外键(FK)。其结构解析过程如图2所示[2,6]。
2.2 存储组织模型
由于各企业、各部门依照自身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开发工具建立的物流管理系统,大多数有不同或不能兼容的内部元数据和特有的元数据接口。在没有统一的物流元数据标准之前,数据集成存在很多问题,也非常困难。因此,可靠的存储组织模型,成为高效集成的关键。
本文采用如图3所示的模型,一个物流共享元数据库由多个元数据库提取得到,一个元数据库包含多个物流元数据规范,每个规范可包含多个元数据对象。其中,每一个规范代表一个被采用的元数据标准。基于上述的层次组织模型,就可以实现元数据按照规范的分类组织,新的元数据标准以新的规范形式加入到某一元数据库中。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 同步机制
3.1 元关系
关系按照其类型,可分为一般关系、组合关系、继承关系、属性型关系等。其中,属性型关系是指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仅用外键字段关联无法实现,而需用独立属性表来维护关联关系,如图4所示。基于属性表建立物流元数据和信息实体之间“元关系”。维护两者之间的数据一致性,解决同步更新问题。
为了实现一个库房信息和一条元数据的关联,首先需要在它们各自所属的要素类和元数据集之间建立一个元关系。这一步交由数据库中的关系类表来管理和维护,与此同时,产生一张对应该条元关系的属性表。它用于维护两类对象所管理实体之间的关联操作。基于这种“元关系”机制,通过定义一个物流信息实体与基于不同规范的元数据集之间的多条元关系,实现一个信息实体与多条元数据的关联。这将有助于借助元数据系统,在分布、异构的信息资源中更快捷、更有效地查询、访问、获取所需要的数据[9-10]。
3.2 利用元关系实现同步机制的过程
首先在物流信息实体和元数据集之间建立元关系,填入关系类表;在关系类表中查询数据库中所有关系类型为元关系、原始类ID为ItemsID的关系类;考虑到一个物流信息实体可能与不同模式下的多个元数据集都建有关系,所以对查询所得到的每个关系类。按照下列步骤进行处理。
⑴ 在关系类对应的元关系属性表中查找满足原始键值为EntityID、目的键值为MetaID的属性记录。
⑵ 若没有找到元关系属性记录表明该物流信息实体没有元数据,则根据元数据可同步元素列表的定义,自动从物流信息实体中获取相关信息,生成一条新元数据。添加到元数据集中。
⑶ 若找到相关属性记录集,则对其中每一条属性记录,先根据元数据可同步元素列表的定义,自动从物流信息实体中获取相关信息,然后再对该条记录进行更新操作。
参考文献:
[1] 傅海洋,黄俊,刘晓晨.物流元数据及其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8.10.
[2] 吴宝山.基于XML的物流元数据的存储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肖珑,赵亮.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4] 朱毅.元数据存储框架及服务[J].科技信息,2009.23.
[5] 肖珑,赵亮.中文元数据概论与实例[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
[6] 杜楠,彭宏.混合式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5.
[7] 黎建辉,吴威,阎保平.一种基于XML的元数据映射与转换算法[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8.1(25).
[8] 郑琳曦.内容管理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7.
[9] XML Linking Language(XLink)Version 1.0.
[10]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XML Schema.
[11] Open GIS 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Implementation Specification3.0:OpenGlS Consortium,Inc,2013.
篇3
【关键词】物流;信息;信息载体
1.信息在物流定义中的体现
在日本,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①
在美国,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要,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源头与消费点之间的高效(高效率、高效益)正向及反向流动与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②
在我国,物流的定义: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③
仔细分析上面几个物流的定义,可以发现,里面都出现了一个关键词--信息,信息在物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现代物流一直在追求实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性,这也是现代物流重要的运营规则,既然有信息流,就必须有信息的载体。
2.物流信息载体的选择
在物流中,货物与货物载体都包含了很多信息。货物的信息包括名称、产地、尺寸、数量、价格、重量和质量等;货物载体一般指的是车辆、轮船和飞机等运输工具,包括运输工具的类别、名称、实时状态、运货量和当前位置等。这些信息都会在物流中反复使用,所以,选择正确恰当的物流信息载体,保证快速、准确、稳定地读取这些物流信息,就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下介绍的是几种典型的物流信息载体,和适用的范围和行业。
2.1条码类信息载体
这是以条码为特征的一类载体,包括一维条码载体和二维条码载体:
2.1.1一维条码技术
这种技术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黑白条组成的,通过这种排列就形成了数据编码,通过机器的识读,就译成二进制数或十进制的数列。在使用中体现了其技术优势:高速读取,无污损的一维条码具有很高的识读率,所以一维条码结合相应的扫描器,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货物信息的读取和采集速度;成本低,能够被更广泛的企业所接受;使用早,它是国内应用最早的物流载体,有很大的市场,大部分超市都在使用这种技术标注物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暴露了技术的局限:距离识别近,扫描器必须在很近的距离上读取条码的信息;抗污损差,当一维条码被损污,就基本上失去了可读性,不能起到信息载体的作用,这些都限制了它的推广和使用。
2.1.2二维条码技术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对信息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较小,大部分的一维条码最多只能包含十几位阿拉伯数字或字母,这样一来,货物更详细的信息只能依靠后台的数据库提供,脱离了预先设定的数据库,一维条码就基本无法使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二维条码技术出现了,它继承一维条码的优点,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上存储更多的信息,信息容量上扩展几十倍,这样就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并且强化了编码的可靠性,即使在损污50%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读取完整的编码信息,也加入了保密性和防伪性的元素。二维条码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识别率强,银行业和车辆管理行业,可以选择使用这种技术。
2.2音像类信息载体
这是以声音和图像的方式承载物流信息的一类载体,包括声音识别技术和视觉识别技术:
2.2.1声音识别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将物流信息制作成可以识别的声音来承载信息的方式,使用的时候需要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信息,它的最大优点是不用手工录入信息,这种载体适用于在采集数据同时还需要完成手脚并用工作的行,或者打字速度较低的使用者。这种载体的最大局限是识别率的问题,尤其是当需要连续快速录入物流信息时,难度就更大了。这种载体比较适用于那些具有相同物流信息的大宗货物适用。
2.2.2视觉识别技术
这种物流信息载体是通过对那些有特征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对限定的标志、字符和数字等进行识别,采集在识别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这种载体的缺点是识别率的问题,如果要求对一些不规则或不能够清楚辨认的图像进行识别的时候,识别率就会下降,读取的信息就不准确了;另外,由于要识别图像,就要求扫描器必须接触货物或者近距离观察货物,信息的读取距离也受到限制。
2.3磁条磁卡类信息载体
磁条和磁卡就是把一层很薄的铁性氧化粒子以特定的方向排列,用树脂粘合在一起,并且粘在非磁性的基片上,这就形成了与现有计算机磁盘或音像磁带一样的信息载体,这种载体可以记载使用字母、字符和数字表达的物流信息。这种载体增加了信息的存储量,物流信息可以多次读写,可以应用在那些物流信息不断变化的领域,比如在途加工的产品上,每次加工后,货物的信息就有所改变,使之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到生活中的行业,包括:信用卡、借记卡、飞机票、公共汽车磁卡和大部分会员卡等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磁条和磁卡的安全性、存储量和加密性方面与新技术比起来还有差距。
2.4自动识别类信息载体
2.4.1接触式智能识别技术
智能卡是这类载体的代表,它是将具有处理功能、加密功能和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在一个与信用卡面积和体积都很相似的基片中,通过读卡器近距离接触智能卡来读取芯片中的信息。这种信息载体的特点是具有独立的运算功能和存储功能,在无源条件下,物流信息也不会丢失,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都比较好,成本适中,可以被物流企业接受。目前,已经将这种信息的载体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各种物流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密、储存和管理,银行业、高速公路收费、居民水电煤气收费卡等,以及物流车辆的都可以采用这种载体。
2.4.2非接触式智能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这种载体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种利用能够实现远距离读取物流数据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简单来说是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构成的。标签的体积小,信息容量大,适用寿命长,读写速度快,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在识别的方式上,可以进行非可视识别、远近距离识别、移动目标识别、多目标快速识别、目标定位,能够实现对物流信息的长期跟踪管理。这种信息的载体结合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就能够实现物流信息的全球跟踪与共享。
2.5数据终端类信息载体
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也叫便携式数据采集器,是一种应用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种终端,是将激光扫描技术、信息显示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讯技术等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高科技产品,硬件包括:中央微处理器、内存、信息输入和输出装置、电池和各种数据接口;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程序开发平台和可运行的应用程序,从这两个方面看,这种载体达到了一台小型电脑的水平,这种载体能提高物流数据的读取速度,提高物流数据的读取精度,可以提升物流效率。
3.结束语
随着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信息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对于物流信息载体的研究正成为很多行业关注的重点。 [科]
【参考文献】
[1]戴定一.中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05).
篇4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物流信息系统 组件 面向服务
第三方物流指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并且按照客户需求,提供货物的运输、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以及有相关信息处理等项目的有偿服务。近年来,国内第三方物流发展很快,为客户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常规的物流服务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以及与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这些问题促使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物流策略,重组自己的物流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物流。为适应企业对物流需求的变化性和多样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基于组件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方案,利用组件技术,将第三方物流服务进行封装,形成可维护、可扩展、可重用的标准化物流服务组件。结合面向服务思想,将组件模块集成到客户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使之能够维护、提取数据,实现供应链的全程可视化。
一、组件技术
组件(Component)是指一个对象(接口规范或二进制代码),接口被明确定义,最重要的特性是可重用性。90年代出现的分布式对象技术为组件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分布式对象技术已经成为建立服务应用框架、组件和组件组装的核心技术,在开发大型分布式应用系统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存在3种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技术,即Microsoft的.NET技术、Sun公司的J2EE技术和OMG的CORBA技术。本文将利用J2EE的EJB技术对物流业务进行封装。
EJB的全称是Enterprise JavaBean,是J2EE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定义了一种组件架构,描述如何编写服务器端组件,并且为服务器端组件和管理这些组件的应用服务器之间提供标准的协议,使开发人员能够快速开发出具有伸缩性的企业级应用。利用EJB技术特点开发物流组件,在系统的可扩展性、高性能和容错性等方面有着如下优势:
1.EJB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这是微软的MTS(Microsoft事务处理服务器)COM十所无法代替的。有利于异构客户企业系统的业务集成。
2.EJB不局限于任何一种特别的机构、服务器解决方案、中间件或者通讯协议。它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实现方案之间迁移。程序员可以基于免费的、开放源码服务器进行开发。
3.EJB是可重用组件,当有客户需要定制物流业务时,可按需选择物流服务组件,重用、构造、集成到客户企业系统中,大大缩短了企业物流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和部署的时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投入使用。
4.EJB可以处理任何类型的的客户端,有利于客户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维护、操作。
二、面向服务体系结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种松散藕合的软件体系结构。它的优势在于降低了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紧密祸合性。在这种体系结构中,由各自独立可复用的服务构成系统功能。这些服务向外公布定义明确的接口,软件的开发是通过对这些实现透明的接口的调用来完成的。使用这种结构设计系统中的功能模块,即使该模块的具体实现发生变化,只要包装该模块的服务接口没有改变,服务请求者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一种粗粒度、松祸合的服务架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服务的封装:把服务封装成可以被不同业务流程重复使用的业务组件。它隐藏所有实现细节,不管服务内部如何修改,使用什么平台、什么语言,只要保持接口不变,就不会影响最终用户的使用。
2.服务的重用:一个服务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与底层实现和用户的需求完全无关,极大的方便了服务的重复使用,从而降低了开发成本。
3.服务间的互操作:服务之间通过既定协议采用同步或异步方式通信。
4.服务是自治的实体:即服务自身是完全独立的、自包含的、模块化的。
5.服务的松祸合度:即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只有接口上的往来,至于服务内部如何更改,如何实现都与服务请求者无关。
6.服务是位置透明的:即服务请求者不需要知道服务的具置及是哪一个服务响应了自己的请求,服务请求者关心的是使用一个服务完成了自己要处理的工作就可以了。
三、集成方案
基于组件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模型其设计思想是利用组件技术,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进行封装,形成可重用的物流服务组件,在对客户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考虑到客户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引入面向服务体系构架,依据客户企业对物流的需求项目,将已封装的物流服务组件集成包装成服务模块。客户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的信息系统,通过接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模块进行访问、维护、操作,为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客户企业对物流信息的全程可控。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利用组件的技术,结合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进行物流服务模块集成开发的优势在于:
第一,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可以使不同的企业应用程序之间服务模块部署变得更加一致。现有的组件、新开发的组件可以合并在一个定义良好的面向服务框架内。这样的组件集合将被作为服务部署在客户的系统构架中,从而实现客户企业对物流业务的信息化控制职能;
第二,利用现有资源,可以将物流服务构造成现有组件的集合。使用这种新的服务只需要知道它的接口和名称。服务的内部细节以及在组成服务的组件之间传送的数据的复杂性都对外界隐藏了。这种匿名性使组织能够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合并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中、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的组件来创建服务。缘由的系统提供的功能,可以通过服务来封装并提供给新的系统或其他系统进行访问;
第三,降低开发成本,随着业务需求的发展和新的需求的引入,通过组件技术对业务封装,利用面向服务构架,使现有的物流服务和新创建的服务的开发成本大大地减少了;
第四,便于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面向服务构架允许清晰地表示业务流程,这些流程通过在特定业务服务中使用的组件的顺序来标识。流程的控制是依靠构成业务服务的组件重组来实现的,当实际的物流服务提升或客户的服务需求变更时,可以对相应的组件模块进行扩展、维护,从而进一步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效率。;
1.具体实现步骤
(1)通过J2EE 的EJB技术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进行封装,形成基本业务组件,例如:装车组件、运输组件、到达组件、库存组件、配送组件、客户关系组件等。
(2)对客户企业进行物流需求分析,定制物流服务集成方案。
(3)物流系统的开发人员将业务组件包装服务模块,使用WSDL描述它,然后登录到物流信息中间交换平台中注册用户,并将WSDL到服务注册表中。
(4)将服务模块接口提供给客户企业,通过客户企业系统查找、调用物流服务,以实现信息互通。
2.方案特点分析
该集成方案充分运用了组件和面向服务的技术特点,实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信息的高度共享。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容易实现。在不改变现有系统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服务模块封装可以提供服务接口的应用层来访问,并且数据交换采用XML格式,因此不用修改原有体系结构,轻松地实现数据交换。
(2)松散耦合。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将服务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在服务实现和客户如何使用服务方面完全隔离开来,屏蔽了具体的细节,这使得服务可以在完全不受影响情况下进行修改。
(3)提供增值服务,实现平台自身的效益。当各个物流实体在平台上大量进行交易时,平台就收集了很多宝贵的交易数据,平台可以在这些数据上做数据挖掘,以有偿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定制的数据模型。同时,信息交换中心可以以会员的形式或服务次数收取适当的中间服务费,实现自身的盈利。
(4)数据访问安全。由于使用者的应用是基于服务的,数据交换的格式是XML,而数据库一般部署到防火墙后的,因此整个平台信息的访问也是安全的。
四、结束语
物流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集成化,要求物流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运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调整物流服务,以适应物流市场发展的变化。基于组件的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集成模型是一个高度集成和开放的系统,解决了各种异构系统间信息的交换问题,使所有与物流相关系统的信息能够互通,从而实现整个物流的同步化与及时化,帮助客户企业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为其实现更大的价值,真正达到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组件化业务模型-企业实现专业化的有效工具[R].IBM商业价值研究院,2008
[2]秦绪伟:物流系统集成规划模型及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博士论文,2006
[3]辛添翼:基于SOA的空间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4]苏 艳:基于J2EE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5]宋庭新 黄必清 魏春梅:基于语义Web 服务的协同物流与集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3)
[6]袁剑秋 周家纪:基于中间件J2EE技术规范的Web应用开发分析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4(6):1402-1405
[7]王先平 李双庆:SOA在物流系统中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2):303-306
篇5
依据行业物流发展要求,遵循国家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深度集成;快速拓展,持续推进”总体思路,依据“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技术要求,工业企业物流应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基础,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三个应用层面,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各向畅通、反应便捷、运作高效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
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
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
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
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
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
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
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
b)关键技术设计
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四、总结
篇6
论文关键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需求分析;功能体系
论文摘要:为建立起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位的一套方法体系,并在此方法的指导下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首先指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概念,接着对参与物流活动的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业务系统进行信息需求分析,以此为基础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进行总体定位分析,包括平台用户主体定位、服务市场类型定位、服务区域定位和服务功能定位;从而确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的功能体系,描绘出平台系统的功能蓝图。
我国物流业起步相对较晚,物流生产作业单位及中介服务组织在自身信息化建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生产效率有所提高。然而,由于在网络通信、协同作业业务规范和物流信息化政策法规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物流系统整体协同作业效率并未大幅提高,数据处理重复进行,大量内容相同的单证在各自流转,信息分析加工成本高效率低,直接影响整个物流供应链的速度。物流生产作业单位,中介服务组织及政府执法监管部门迫切需要一个开放、标准、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划、设计并实施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于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供应链效率和加快现代物流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需求分析与系统定位,在于确定平台系统的总体定位、功能定位等总体性把握问题,这些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概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为充分发挥物流系统功效,实现物流合理化、物流网络通达化、物流流动一体化、物流信息电子化、物流系统运行高效化运用系统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管理科学技术,以物流信息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通信网络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为实现最佳的功能结构和体系架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运行管理,构筑起统一开放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
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需求分析是要明确平台的服务功能与性能要求,也是建设完善且可操作性强的平台的基础与先决条件。物流活动参与者对信息平台建设有不同的需求,应从不同角度分析、识别各类用户的真实需求情况,识别用户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需求,明确用户显在与潜在的需求,从而明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特征应体现平台所在地区、城市的现代物流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跨组织协作性;②层次性;③开放性;④动态性;⑤网络化等;而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要建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进行需求分析时,需要全面反映需求的多目标性、复杂性和用户群体思想。
从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物流相关各单位部门的业务系统进行分析,识别系统各用户主体的关系和信息需求,考虑其期望的服务和需要平台提供的服务,综合各相关单位对信息平台建设的各方面要求,由此来最终确定信息平台所应具有的基本信息与功能。
2.1业务系统分析
由于参与物流活动的单位较多,主要考虑企业和政府两大方面。
1)企业。从事有关物流活动的企业的业务涉及市场调查、生产计划、采购、定购、运输、仓储、运输、销售、反馈等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市场信息、货物信息、资金信息和单证凭据的流动。
2)政府。政府是物流行业的管理者,主要物流行业的规范,对相关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监督物流市场情况,并制定政策、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各管理部门需完成的诸如接受或检查企业的申请,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等活动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第3方物流与工商企业物流、政府主管部门的信息系统既有独立性又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的运作关联性、互动性以及相关信息的共享性。
2.2信息需求分析
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政府部门3方面调研分析信息需求情况:
1)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车辆和驾驶员信息,物流市场需求信息资源,物流业务运作信息资源,其他物流咨询服务等信息资源。
2)工商企业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物流供应商的资料,物流业务交易管理,货物跟踪及其他增值服务等。
3)政府部门对物流信息服务的要求。区域物流运行基本数据处理,物流企业信息,区域物流资源整合支持功能,区域物流分析及规划支持等。
2.3信息需求特点
物流信息的需求情况和需求特点决定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体系。综合各方面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需求,有以下特点:
1)物流系统内外信息的依赖性。物流企业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等外部信息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要求公共信息平台的存在,以提高物流信息获得性和减少信息成本。
2)物流信息需求的差异性。物流企业、使用外购物流的客户和政府主管部门对物流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时间差异性、内容差异性和程度差异性。
3)物流信息交换的复杂性。集成物流服务涉及客户在内的多个经营主体,各主体经济关系、技术应用、企业文化及信息系统模块的差异性,导致了物流信息交流的复杂性。数据交换是在不同企业、不同隶属关系管理体制下,采用不同运行模式在不同的系统间运行的,各系统的数据结构、存储形式和接口协议不一样,对物流数据共享、物流资源整合带来困难。
4)物流数据共享的有限性。部分物流企业对其特定用户是按封闭系统运行的,物流内部信息与外部共享范畴非常有限。
3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总体定位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代表了现代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市场定位、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上,需要深刻分析和全面规划。
3.1平台用户主体定位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必须依靠提高市场主体档次来提升市场层次品位和实力规模,公共信息平台应该成为企业物流交易和运行平台,其平台用户主体应该定位于大中型物流企业、大中型生产制造和商业批发企业,提高平台进入门槛。大中型生产制造和商业批发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是个体货运人员和小型货运企业所不能满足的,所以不能较轻易地找到合适的物流合作伙伴,因此客观上也需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市场中介。而大型物流企业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对客户的物流需求规模和收益回报要求高于其他货运从业者,同样需要利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覆盖率和概念内涵扩展优势来寻找商机。
3.2平台市场类型定位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是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虚拟市场,需要借鉴传统货运市场的成功经验,实现市场功能的跨越,因此发展公共信息平台上的特色专业市场是重要思路。从货物类型角度,可以发展钢铁、煤炭、电子产品、农产品等专门货品市场;从物流功能类型角度,可以发展联合运输、多式联运、航运、配送、仓储等功能型市场等。进行市场细分以后可以大大提高物流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能把信息流与物流有效的结合起来,在通关、质检、结算等诸多环节利用信息网络优势,缩短物流时间和降低物流费用。
3.3平台服务区域定位
物流只有紧密依靠区域产业经济,才能创新优势、巩固阵地,公共信息平台只有抓住区域物流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才能吸引客户,实现自身应用价值。不同的经济区域需要不同特色的物流服务,如海港需要航运物流、保税仓储加工物流,而内陆需要汽车、铁路运输物流、转关物流,特色经济区需要煤炭物流、粮食物流、水果深加工物流,等等。缩小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区域,使定位更加明确,服务更有针对性,能够争取到地方物流供需客户,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3.4平台服务功能定位
在平台的服务功能定位中,整体考虑服务功能的相互支撑作用,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平台系统;同时,必须要有相应的辅助手段、配套体系,使平台逐步良好运行起来。可积极利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等多科信息化成果,将市场监督管理、法律、银行、公证等多种交易服务引入公共信息平台,从而增强市场功能、完善市场机制、建立诚信体系,从而确立市场优势。
4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体系定位
确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体系,不仅要考虑成熟的市场支持功能定位,还应该考虑新业务培育的功能定位和未来业务支持功能定位。
4.1平台功能体系总体定位
平台功能体系总体定位:以数据获取、整合和共享为核心,以信息安全为基础,面向决策支持、面向公众服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信息采集、信息融合、信息存储、信息共享及信息,为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满足和适应企业信息系统多种功能的实现;促进企业群体间协同经营机制和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为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市场规范管理等交互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及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供多样化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
4.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定位
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功能总体定位进行扩展,应实现如下基本功能:
1)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物流企业与客户要对各种信息作全面了解和动态跟踪,通过平台将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在一定范围内对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
2)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对社会物流资源进行重组,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提高社会物流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产品运营成本和运输周期,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政府管理部门间、政府与企业问的信息沟通。规范和加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市场管理,提高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工作的协同性,提高物流业行业管理、发展与规划的科学性,提高现代物流整体运作效率、服务质量、信息化建设水平;为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供平等发展的舞台与空间。
4)现代物流系统运行的优化。通过平台减少物流信息的传递层次和流程、提高现代物流信息利用程度和利用率,以最短的流程、最快的速度、最小的费用完善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全社会物流系统运行的优化,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5)优化供应链。对现代物流市场环境快速响应,形成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固定电子物流和移动电子物流2种模式共同支撑的平台体系结构;解决行业问信息互通、企业问信息沟通、企业与客户问信息交流,使现代物流信息增值服务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提升现代物流的整体服务水平。
4.3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功能设计
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核心功能部分是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交换处理系统,还应该有车辆管理系统和诚信管理系统,在此,我们初步介绍前两者。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基本功能是互相支持、紧密联系的,形成一个有机平台系统整体。
4.3.1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汇接全市各相关行业、各种物流运作设施以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它既是全市物流信息资源的汇接中心,也是国内外了解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窗口。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应主要包括如下功能:①门户网站功能;②公共信息与查询功能;③交易服务功能;④相关部门服务功能;⑤用户信息服务功能。
4.3.2数据交换处理系统
数据交换处理系统担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中公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中转、发送,以及不同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数据规范、格式转换等功能。数据交换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功能:
1)数据格式转换功能。通过数据规范化定义,支持各类不同格式和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实现各常见数据库、Web数据、文本、图像等多种格式之间的自定义相互转换。
2)实现物流电子商务中交易双方的无缝对接功能。在交易双方进行询报价、网上磋商、订单签订等活动中,传输和转换数据,并确保交换数据的可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作为ASP服务管理平台,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支持服务的功能。采取完全托管或部分托管的方式,实现ASP服务的应用与物流信息平台的平滑衔接。
4)与其他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的功能。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网络互联和数据转换功能,建立与其他城市和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系统互联与信息共享。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功能定位如图1所示。
篇7
时政一点通订单查看物流需要登录路线图物流之家首页即刻查询车源信息,信息可以下载他们的官方APP,随时随地掌握车源货源信息,就知道物流信息。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形成的,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原意为“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的“物流”一词逐渐取代了“物的流通”。中国的“物流”一词是从日文资料引进来的外来词,源于日文资料中对“Logistics”一词的翻译“物流”。中国的物流术语标准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物流,英文名称:logistics。定义: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消费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物流:以仓储为中心,促进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而随着全球的环境问题继续恶化、可用资源不断收缩,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各国相继立法,加大法律约束力,使逆向物流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大,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问题日益凸显,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发展策略,对于我国逆向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国外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左右,各国就已开始进行逆向物流相关方面的探索和研究。FlEischmann等人在1997年将逆向物流研究领域分成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逆向物流网络规划、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其中物流网络的构建是整个逆向物流的基础,具体建模时一般将各种随机情况进行确定性的近似,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问题建模成混合整数规划问题或者非线性规划问题,得到了一个较优的逆向物流系统。Kokkinaki(2002)提出了逆向物流实施的三种电子商务模式,分别是退货集合中心、专业化处理中心和综合方案提供商模式。
Ovidiu Listes等人(2005)以一个含有回流物品的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用类目设计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回流网络模型,并求解出该模型的最优解。Saman等人(2009)研究了基于模拟退货方法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先对各种回收渠道进行分类,再结合整数线性规划,由此得到一个多类型回收平台方案,以供企业参考。美国、欧盟、日本等一些国家已都有强制立法,要求生产商或供应商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要求其回收处理所生产的产品或包装物品等。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改善企业品牌形象。所以,企业也比较重视逆向物流的管理。通用汽车、IBM、3M、西尔斯、施乐、柯达、佳能、强生、雅诗兰黛等是世界上较早在产品退货管理方面开发商机的企业,他们通过引进信息化系统,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以降低由商品退货及回收所引起的损失。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在我国,虽然还尚未对逆向物流方面进行有关的权威数据统计,但生产企业以及流通企业早已开始了在逆向物流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国逆向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展开从整体上来看,还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丁跃进和李晓琦(2006)提出了逆向物流园区建设的设想,并分析了在我国进行逆向物流园区建设的可能性以及建设逆向物流园区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谢家平等在(2008)关于逆向回收产品的不同状态的办公室,剖析其状态转移过程,以Markov链的原理,构建了一个不同状态下的转移议程,在给定的初始状态下,预测某一时期期末所处不同状态的回收产品数量。邢光军等人(2009)研究了逆向物流系统的利润协调机制,通过对无协调机制情况下的逆向物流系统利润和有协调机制情况下的逆向物流系统利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协调机制下的逆向物流系统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邓波等人(2009)阐述了供应链上实施逆向物流的重要现实意义,分析了基于供应链和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诸多难点,重点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逆向物流管理对策。郝书池等人(2010)分析了发展逆向物流的意义,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在构建可持续发展企业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逆向物流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个概念图来阐明。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逆向物流并未引起我国企业的广泛重视,大多数企业的逆向物流意识淡薄,而且由于第三方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本身并不成熟,现阶段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中开展过逆向物流服务的较少。我国理论界主要是对逆向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逆向物流的支持系统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
由于电子商务的线上经营模式的特殊性,引起退货的原因和传统经营的原因相似但亦有不同。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的产生原因有:
政府立法。各国在环境方面对处置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了保护环境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规范网站行为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许多国家已立法,明确规定必须实施退货政策。
网络的虚似化。网络的虚似化使网络购物中客户只能看到图片,以及一些产品说明,但不能形象地了解自己选择的产品,买完收到产品后感觉与自己了解的有差异性,就会形成退货,同时就导致逆向物流的产生。
商家的策略。商家为了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向消费者承诺一些退货政策如无理由退货政策,当一件商品售出后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或消费者追求更满意的其他产品时,则会利用商家承诺选择退货。
产品的相关问题。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本身存在缺点或者质量问题,或者商品在物流过程中遭到损坏,以及与网络销售商相关的物流商在发送货物的时候因差错而造成发错货物。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条件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被淘汰的物品进入了逆向物流区域。
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实施障碍分析
(一)国家角度
逆向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完善。如逆向物流的供应链系统。国家在这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亦还不够完善,虽有一些国家已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政策,如《电子》,但相对其他领域还不够完美,影响了逆向物流的发展进步。
(二)企业角度
第一,企业对于逆向物流的认知程度不够。企业有着自身的主营业务,经营重点不在于逆向物流方向,管理层对其不够重视。企业对与回收相关问题意识更为淡薄,忽视了资源再利用的经济效益,认为逆向物流会造成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却未看到回收资源的利用价值问题;另一方面亦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另对于逆向物流的管理不够重视,用相对少量的时间去处理逆向物流问题。
第二,企业在政策方面没有变化,并未因为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逆向物流而改变相关业务流程。企业为了减少退货率,会对产品退、换制定严格的认定政策,而手续往往比较麻烦,会极大地降低退货效率,影响逆向物流的有效运作及其发展。
第三,企业在新的环境下,因逆向物流行业发展的程度不够,企业缺乏逆向物流信息系统。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用于有用信息的收集、对逆向物流产口进行管理,并向企业反馈信息和更好的服务客户,促进企业发展进步。另由于缺乏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上游企业得到的由下游企业层递来的信息因“长鞭效应”已经失真,导致上游企业的风险大大增加,相当于下游企业的风险在逐级转移,影响了企业对逆向物流发展的期望。
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缺乏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逆向物流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对信息系统的要求较高,并难以以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因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会为主要经营业务投入大量资金,但不愿意为开发逆向物流信息投入资金,使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研发严重不足,技术难以进步。
第四,逆向物流本身特点问题以及国家政策问题:产品进入逆向物流系统的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逆向物流产品的供应通常由下游客户决定,时间、地点以及产品评估的不确定性,使上游企业难以进行经济批量,并企业难以制定相关的完整生产计划。
第五,企业的财务问题。逆向物流系统的建立及实施需要大额的财务支持,对企业而言是一笔相对较大的负担。
(三)人员、技术相关角度
实施逆向物流,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当前逆向物流从业者多为刚从农村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没有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逆向物流的行业标准,不能胜任信息化和标准化的逆向物流管理和操作,难以与国际逆向物流业接轨。
从技术上来看,目前我国虽然颁布了环境法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依据,但是逆向物流未引起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多数企业认为自己不应该对消费者使过的产品负责终生,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有效的责任机制对企业进行约束。因此,企业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方面人力和财力投入较少,从而难以形成畅通、高效的逆向物信息系统,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将直接影响逆向物流的发展。
应对策略
首先,社会或政府建立及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的相关政策或法规,并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把逆向物流问题放在企业的重要日程里,提高对逆向物流的重视程度,为逆向物流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和政府应为逆向物流提供相关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的动力。为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提供必要的相关绿色通道,如2012年初的支持物流业的政策,逆向物流业发展中的各种税收减免政策,使企业有更多的运营资金。
其次,企业应该完善相关商务流程。企业应该积极适应逆向物流的发展,改善企业与逆向物流相关的政策规定,并建立起企业相关部门负责逆向物流的各种业务以及信息收集和处理。并推动企业研究、发展绿色包装,提高企业的资源回收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再次,完善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实施逆向物流的较大障碍是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因逆向物流自身特点和其本身的复杂性,使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难度大大增加,社会各相关部门联合攻关,为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助力。
第四,建立资源回收中心。因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使逆向物流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为逆向物流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建立资源回收中心,以应对企业逆向物流的不确定性。并可以推动社会企业逆向物流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我国已有初步的完整回收物流网络,但还没有大型的资源回收中心。
篇9
我国烟草工业物流体系包括18个工业公司、99个生产点,以及33个省级商业公司和367个商业配送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烟草工业物流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但发展至今仍一直处于分散和独立的状态,在观念、标准、技术、设备、人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链条,已经成为制约烟草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工业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尽管陆续建成和实施了一些物流信息系统,如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系统、GPS系统等等,但信息系统建设不完整、信息资源浪费严重、数据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系统之间相互孤立、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为不平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烟草工业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速度。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目标
依据行业物流发展要求,遵循国家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深度集成;快速拓展,持续推进”总体思路,依据“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技术要求,工业企业物流应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基础,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三个应用层面,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各向畅通、反应便捷、运作高效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四、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技术架构进行了如下设计: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b)关键技术设计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五、总结
篇10
2006年12月22日,《物流术语》国标修订版正式,并定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实施。据悉,新颁布的《物流术语》国标分为物流基础术语、物流作业服务术语、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术语、物流管理术语、物流信息术语和国际物流术语六类,其中物流信息术语和国际物流术语为新增分类;词条由147条扩充到328条。
新版《物流术语》为何对一系列分类、条目进行修改?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理事长牟惟仲。
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
按照规定,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超过年限的国家标准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在2004年国家标准清理工作中,《物流术语》被列为急需修订的项目。与此同时,修订《物流术语》也是经济、科技及物流行业发展的共同要求。
“《物流术语》应被赋予全新的概念和更深的内涵。”牟惟仲告诉记者,现阶段,特别是国内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他们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国际间物流合作、跨国物流业务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也要求《物流术语》与国际物流理念、实际运作接轨。
鉴于2001年《物流术语》国标以来,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理论研究、社会实践、企业运作和宏观管理等方面表现出的进步,《物流术语》修订稿在编写过程中,以反映今后中国物流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为指导思想,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兼顾宏观与微观的同时侧重微观(企业)的需求。目标是制定出一套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标准化文本。
为此,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以及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等协会、学院、企业代表组成的课题组经过讨论,确定了五项编写原则,内容如下:
1.充分借鉴或引用国际物流术语。目前日本、欧美等许多国家虽未专门提出“物流术语”,但在一些相关标准中有所涉及,可以根据国内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引用。
2.尽量做到物流术语体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充分吸收近年来物流各有关行业在物流活动、物流理念方面的新进展,使物流术语在各个行业形成统一的表述。
3.注重精练与实用。尽量收集物流技术进步、环节衔接、行业衔接等方面的新用语,删减那些物流现代化发展中逐渐少用、不用的或已成为普通常识的传统用语。
4.此次术语修订工作在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的基础上进行,对其中某些词条进行删除或定义的修改应引入物流活动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新概念、新词条,以符合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的需要。
5.与时俱进、适度超前。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立项于1998年,现在看来,很多方面已显得赢弱。在修订过程中,可根据国内物流业的发展现状,由国内物流行业中大型企业提出一些他们在物流实际操作、管理中的常用术语。这既符合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又反映一定的时代性。
修订的主要内容
2005年5月10日,《物流术语》国标修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议室召开,目的是明确此次修订工作的原则、参与的研究单位及企业、具体分工和工作进度安排。作为参会领导,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定一提出,标准修订要在创新、整合的理念下规范我国物流术语,统一对物流的理解,注重解决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要模糊物流概念在学术上的争论;同时强调了标准化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于目前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经过四稿的讨论和修改、近50位国内知名物流与物流信息方面的专家(其中有20多人是物流标委会成员)审议后,最终确定的《物流术语》国标包括六部分,共收入条目249条,其中物流基础术语37条,物流作业服务术语52条,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术语51条,物流信息术语38条,物流管理术语33条,国际物流术语38条。保留了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145条词条中的111条,对其中55条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或补充;新增词条138条,删除词条34条。
此次《物流术语》国标的修订工作历时1年多,对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中的概念表述、取舍,企业、专家们经过了反复讨论。以“物流”的定义为例,据牟惟仲介绍,“物流”的定义一直以来就存在很大的争议。2001版《物流术语》国标编制时,对于物流的定义就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应吸取美国的定义,另一种认为美国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定义是一致的,不符合中文的习惯,所以当时用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第一句是物理描述,第二句是与国际接轨,遵从国际上通用的“物流是一个系统”的观点。但在标准出来之后一些方面反应强烈,认为定义不对、不恰当等。“所以在这次修订时,我们也准备进行大的改动”,牟惟仲说。但在几次征求意见中,课题组发现,对“物流”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此前标准的表述。最终专家们研究决定,由于原版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已经被业内认可,不需要进行修改。牟惟仲强调,“物流”定义维持原有的表述仅限于现阶段,有关“物流”的术语概念仍值得继续推敲。
修订版《物流术语》国标在筛选概念时尤为关注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编入军事物流中与民用物流关系较密切的术语。牟惟仲介绍,鉴于是以利益最大化作为驱动的,物流已经成为一种跨企业、跨部门、跨行业、跨国界的经济活动。也是因此,一向被认为不可碰触的军事物流开始与民间物流合作或整合,并逐渐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军事物流用语和民用物流术语的相互关联渗透不可避免。当然,增加这些术语是为了迎合、促进军地物流的发展而不是要把军用标准民用化。
同时,最近两年颇受关注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建设,也被列入讨论课题。对此牟惟仲解释,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物流园区实际是一批物流企业和配套的相关机构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它们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互相之间在业务上相对独立,设立时很少在功能上考虑与企业进行互补。而“基地”需要具备一定的专
业功能,进入的企业应该是功能配套互补,形成整体的工程操作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说,物流基地应属物流网络上的重要功能集团,对内对外的功能一致。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能称作“基地”的很少,如果一定说有的话,大型的港口可以算是,但各地已建或是在建的所谓“基地”、“园区”,实际上大多只能属于“园区”的范畴。所以几经讨论,课题组最终决定在新国标中只列出对“物流园区”的定义。
此外,围绕近两年新出现的一些物流操作模式,修订版《物流术语》国标中还增加了“逆向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应急物流”、“理货区”、“快递”、“服务质量报告”、“航空货运”、“被动式标签”、“半主动式标签”等概念。对于“道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一些已经在社会实践中被熟悉,并形成普遍认识的概念,予以删除。
意义
“术语是市场需要的,越成熟越好。作为推荐性标准,它的使用范围越宽越好,所以在制定过程中大家达成共识的东西要优先被考虑。”牟惟仲告诉记者,为保证术语标准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适用的广泛性,总纂组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如:尽可能扩大资料收集所涉及的行业领域,包括国外的相关资料;邀请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参与发表意见;征求十几个相关行业部委的意见等。
据了解,目前国外尚没有以“物流”命名的术语标准。对于修订《物流术语》国标的必要性,牟惟仲认为主要包括三方面:
首先,从管理角度,统一的术语便于企业、行业的成本统计等工作的开展,为国家统计、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指标。
牟惟仲介绍,2001年8月起实施的首个《物流术语》国标5年来经历了中国物流的飞速发展,其中很多术语在理解、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同一个概念在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之间叫法不清,给统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其次,术语让物流企业对业务内容有更明确的认识,便于规范行业发展方向,同时为企业探索更多业务模式提供思路,比如多式联运等,强调系统、全程的服务。在这方面,新增的外贸类术语也更便于国内物流企业提升自身能力,与国际接轨。“这对鼓励物流企业向外向型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牟惟仲说。
第三,随着物流技术的进步,可被应用并提高物流服务、作业水平的新技术不断出现,现阶段一些国际上常用的管理术语,如ERP、MRP、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等在修订后的《物流术语》国标中将有所体现。
- 上一篇:绿色低碳产业调研报告
-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概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