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
“仪式”这一专有名词早在19世纪就已出现,主要是表达人类经验的一个范畴存在。[1]仪式教育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情境设置聚集情绪,强调情绪渲染和情绪调动在学习中的作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的诸多仪式教育活动,无一不体现着书院教育家们通过情境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功能。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祭祀仪式教育活动
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院的标志性特征,被很多书院研究专家视作书院的“三大事业”之一。[2]书院的祭祀仪式主要包括释奠礼、释菜礼和祭祀先贤。
中国传统书院自创建以来大多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早在北宋初年,书院中就已经存在祭祀活动。岳麓书院的祭祀传统从北宋一直延续至清代,规模不断扩大和完善。《新增丁祭公费记》中详细记载了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岳麓书院的祭祀仪式教育活动。“鼓乐彻三日夜,鞭爆应山谷,约数万响不舍,燃灯起朔日,讫于望日,历半月乃止。”[3]从宋初至晚清,书院祭祀活动一直是书院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延至清代,更是出现了戴钧衡所言的“今天下郡县莫不有书院,亦莫不有崇祀之典”[4]的情形。著名的徽州府紫阳书院关于“祀典”有着明确的章程,特别对祭祀仪式有详细、考究的规定。[5]卷三祀典江西白鹿洞书院每年在郡守送生徒入院时举行释菜礼,每年春秋仲月仲丁日举行释奠礼。在祭祀仪式前,所有参加仪式之人都需要“斋戒三日,不饮酒,不茹荤。散斋二日,沐浴更衣,宿于别室。致斋一日宿于洞中”[6]。此外,一些书院学规中还对祭祀仪式中学生不重视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惩罚,如,河南紫云书院规定书院释菜仪式中如果生徒“或托故不至,或跛倚笑语,礼貌不肃者,各纪过一次,实贴讲堂壁上”[7]。
与官方教育机构的祭祀仪式相比,传统书院祭祀仪式教育活动最重要的特征即祭祀先贤或乡贤。书院祀贤仪式即是对官方“庙学”的延伸,又是“庙学”的补充,也是书院祭祀仪式的亮点所在。北宋初期的书院主要是祭祀孔子,从南宋之后,书院多设先贤祭祠,周敦颐、二程、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大师多为崇祀对象。至明代,祭祀王守仁、陈献章等不同学派人物的书院增多,延至清代伴随乾嘉汉学的兴盛,书院又增加了对汉学大儒的祭祀。书院祭祀仪式中很重要的功能是通过祭祀先贤来传播道统和传衍学派。
(二)讲会仪式教育活动
书院讲会时间较为固定,会期一般为月会、大会两种。明代是书院讲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如“区间联合大会”、“各级联属大会”等。[8]清代书院讲会制度更为成熟,讲会仪式教育活动也更为正式。例如,陕西关中书院资料中有记载:“每月四仲月,一会讲。讲日,午初击鼓三声,各具本等服帽,诣至圣前四拜礼,随至冯恭定公少墟先生位前,礼亦如之。礼毕,向各宪三恭,然后东西分班,相对一揖就坐。以齿为序分,不可同班者退一席。讲毕,击磬三声,仍诣至圣前,肃揖而退。”在每次讲会前,会友还需要“斋戒三日”、 “习礼成而后听讲”[9]。由此可见,关中书院讲会仪式明确具体,甚至连讲会当日的服饰都做了具体规定。
明清时期讲会颇为盛行的徽州府,书院讲会形式更为多样,有院会、邑会、郡会和四郡大会等。徽州府大小书院每次讲会前都举行仪式教育活动,并且格外庄重。例如,徽州府紫阳书院大会于每年九月十三日开讲,讲会当日,“会赞先设先师位于堂上,设香案,会友如期咸至,至者升堂,揖先师、次揖会宗、次揖会长以下,交实录于先师前”,之后,举行一系列仪式活动,最后,分班揖,歌诗而散。九月十五日,朱子诞辰,还特别举行释菜礼,其后继续会讲,至十六日散会。
总体而言,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明显分为讲会前准备仪式、当日迎接宾客和会友仪式、谒圣谒贤仪式和讲会辩难仪式等几个主要的阶段。每个仪式过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传统书院教育中对讲会活动的重视和尊重。
?教育史研究?中国传统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及其现代价值
(三)尊师仪式教育活动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习俗,书院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视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相砥砺也是书院教育的一大特点。清乾隆年间,《文石书院学约》中就提到“尊师友”:“传道解惑,莫过于师;劝善规过,必资于友。是师友者,乃人生德业之所藉以成就者也。”[10]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无论是特殊的隆重的活动还是日常生活礼仪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
山长或主讲教师到任时,许多书院都有严肃的迎师仪式。白鹿洞书院在清代的迎师仪式非常严谨繁复。“主洞、副讲初至,管干、堂长率诸生迎于独对亭,望舆一躬。主洞、副讲举手即下舆,步至书院,诸生从。先谒圣殿、各祠,赞拜如例。诸生从而拜,管干、堂长、经长、学长为一班最先,次典谒、引赞一班,余生徒以齿序出。”之后至彝伦堂,主洞和副讲再接受拜谒并答拜。此后“再设两拜,主洞、副讲答以揖,尊师问道之义也”[11]。湖南浏阳县狮山书院也强调:“诸生初至,进谒山长。”[12]传统书院的尊师仪式规范严谨,体现了学生对老师、对知识的尊重,但是,书院尊师仪式并非绝对化教师的权威,在日常学习和讲会活动中,依旧倡导“质疑辩难”,体现了崇智尚学的良好精神。
二、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特点
综观中国传统书院中的各类仪式教育活动,其特点主要体现为神圣性、表演性和教育性三个主要方面。
(一)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神圣性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具有神圣性,因而仪式规定了人们在神圣对象面前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13]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无疑具有神圣性,而作为一种教育仪式,书院仪式更为强调仪式教育活动中的神圣感和庄严感。
为了保持仪式教育活动的神圣性,在各种仪式教育活动展开前,书院必须保持洁净。例如,白鹿洞书院强调大成殿诸门平时要宜牢加关锁,不是仪式教育活动期间不得擅开,以防秽污亵渎。[14]在仪式教育活动开始时,所有人必须参加盥洗和爵洗。各种仪式开始后整个过程更是具有神圣庄严之感。例如,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学规》规定:“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夫既对圣贤之意,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顶冠束带,端坐辨难。”[15]
(二)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
仪式具有表演性,仪式活动中所呈现的行为常常另有深远的目的。郭于华先生指出,仪式是通常被视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套行为方式。[16]正是由于这种表演性或象征性,才使仪式教育活动产生了知识、思想和信仰,使其具有影响力。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便是通过这种表演性和象征性来实现其道德教育和乡俗教化。
书院祭祀仪式过程就是文化符号的交流过程,通过祭祀活动,圣贤先师们与祭拜者们实现了情感上的对接。祭祀朱子和乡贤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对先贤先师的顶礼膜拜,学生就会在极其生动的场景中来领受先贤先师的修身处世、人格品性以及为学进德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扩展了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范畴,拓展了生徒士子情感、认知和行为的范围。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表演性,可以让参与者感到进入虚拟情境或者想象的世界,表演对圣贤先师的尊崇,从而能使所有参与者在仪式活动结束后,产生对仪式活动中行为的模仿,进而达到规训的目的。
(三)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教育性
与其他各种仪式教育活动相比,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呈现出最明显的特点即是具有教育性。书院中的各种仪式,无论是祭祀仪式、会讲仪式还是尊师仪式等,其中的仪式要素都体现出对生徒言传身教的教育性。
书院中的各种仪式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书院掌教戴钧衡认为祭祀仪式的目的不仅仅是“徒以尊德尚道也”,而要“使来学者,景仰先型,钦慕夙徽,以砒砺观摩而成德”,并且“亦使教者,有所矜式,而不敢苟且于其间”[17]。因此,书院祭祀仪式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法其人”、“求其学”、“思其道”的教育意义。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教育性还特别强调培养和激发士子们的社会责任感。正如《东湖书院记》中称:“君子之学,岂徒屑屑于记诵之末者,固将求斯道焉……儒者相与讲习,有志于斯,以养其心,立其身而宏大其器业。斯馆之作,固有望于斯也。”[18]对士子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所倡导的教育宗旨,也是书院“成圣教育”的集中体现。
三、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价值探析
(一)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德育价值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家们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且将“德育优先”的理念贯穿至书院教育的各个环节。书院中所包含的各种仪式教育活动也是书院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祭祀仪式以圣贤先师的道德品质为楷模,树立德育规范,以此陶冶士子们的品德修养,增强学生对儒学伦常观念的认同,激发他们的儒学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书院讲会仪式肃穆庄严,蕴涵尊师崇贤和尚礼重道的意义,向学生们展示儒学礼仪的过程,实际是一种生动的德育形式。不仅如此,透过神圣庄重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学生们还可以身临其境地感知先贤先儒们的人格魅力,心生成圣成贤之志向。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书院的仪式教育活动就具有了道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社会功能。
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别重视发挥山长和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强调以崇高的师德感化学生。很多书院山长的为人为学本身就是一部德育教科书,他们的师德人格汇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学生们以教化和激励。山长和教师们的师德典范,使之成为生徒心目中诲人不倦、德才兼备的良师益友。
(二)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文化价值
仪式具有很强的文化规定性。约翰?费斯克认为,仪式是组织化的象征活动与典礼活动,是“用以界定和表现特殊的时刻、事件或变化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意味”[19]。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书院教育中重要的文化事件。将书院文化融入仪式教育活动中,书院群体内的师生由此拥有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拥有了共同的文化信仰。
除了通过仪式教育活动促使书院内的师生具有文化共同性,在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观礼,因此活动又具有了普及文化的价值。南宋时期,就有民众参与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记载。很多书院建成之日,当地百姓更是云集庆贺。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诗山书院建成后,“凭栏观者以千计,踵堂与课者以数百计”[20]。书院教育仪式活动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者,无分乡约、公正、粮里、市井、农夫,无分僧道游人,无分本境他方”[21],都可以来听讲。因此,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举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传播以及社会大众的乡俗教化方面,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
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仪式教育活动实现师生对书院文化的认同,并且实现书院文化的乡俗教化功能。
从书院各种仪式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仪式强调的首要内容。书院仪式选择祭祀对象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体现了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创新”的一面。如前文所述,书院祭祀仪式与官学祭祀仪式最大的不同就是“祀乡贤”。书院可以祭祀与区域社会或者本学派有渊源和紧密联系的贤能贤德之士。这在讲究地缘和血缘关系的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差序格局”,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组成。因此,崇尚当地乡土贤才和本学派先贤先师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更受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护。
四、中国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对高校仪式建设的启示
虽然伴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近代转型,书院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作为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与今天的大学有诸多互通之处。在此,基于以上谈到的书院仪式教育活动的现代价值,我们着重探讨书院仪式中蕴涵的价值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的启示和借鉴。
(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高校德育回应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职责。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道德价值感,不仅要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还要确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完成个人特殊而神圣的使命。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就要切实地将仪式与信仰紧密联系,在仪式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有外在的程式化活动,同时要注重内在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尤其是在仪式教育活动的宣传、实施和总结等环节中,要促进德育内容的充分展现,通过营造特定的情境和引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最终演化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实现对于个体和群体的德育示范影响作用。只有这样高校仪式教育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化,其烙印和影响在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历程中都将自然得到升华和强化。
传统书院仪式教育活动中的德育理念和实践,对当今高校的德育建设仍不乏启示意义。“以德为先,德育优先”应当摆在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高校在各类仪式教育中,要把德育置于其中首要因素,通过仪式活动的表演和象征功能,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体现学术自觉和自由精神
中国传统书院的讲会仪式很好地体现了书院作为古代学术机构,重视学术自觉、推崇学派传承和鼓励学术自由的特点。当代高校的仪式教育活动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传统,在仪式中体现大学的学术自觉,倡导与不同信仰、不同学派之间的交锋和融合,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
传统书院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关键就在于其独创的“讲会制”和“会讲制”。讲会仪式和讲会内容成为书院坚持学术研究、独立自主办学的标志。当今高校中的“学术论坛”与传统书院“讲会制”有类似之处。当前一些高校开始通过聘请校外名师到学校讲述系列报告,学校自身成立研讨会组织或者开展名师在线交流讨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引起师生对于学术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些学术活动举行前,可以效仿传统书院讲会仪式,规范学术活动,营造学术氛围,让参与者真正融入学术讨论的情境中。
(三)高校仪式教育活动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属性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不但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而且还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喜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味。这不但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转变小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的状态。小学生还不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就对抽象的数学学习比较困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小学数学的辅助工具,会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和形象,帮助小学生从形象思想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将小学数学里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定律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图形、动画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解决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这样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方式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通过数学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帮助小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便于学生理解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讲解“圆周率”的教学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后,就可以为学生展示圆周率的起源、发展以及应用,这样让学生更为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在讲解“方向与位置”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标中的位置,让学生感受生活场景,效果逼真,这样学生的参与感更强,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学校效果明显,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师生的欢迎。
(二)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讲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学科,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等,难以记忆和理解。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将抽象的图形和线段的变化过程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展示,非常便于讲解难点,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衔接和展示,减少了学生的思考负担,便于得出正确的结论,能让学生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在小学数学概念讲解时,如“体积”概念,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全面、直观地展现各种物体的体积,展示生活中的水桶、油罐车等,有助于小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知识。不再局限于小学数学课本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扩展和充实教学资源,_阔知识视野。这样就能快速地呈现大容量的数学信息,也使小学生的学习不再依靠死记硬背,而更重视理解的科学学习方式,使知识融会贯通,更容易突破小学数学的难点知识点。
(三)现代教育技术能有助于优化教学结构,加快教学进程
由于学生对教育方式有着新的期待,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数学教师采取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设施,能够有效改善课堂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科学指导性,教师将其融入小学数学教育中。如,在讲解“圆的认识”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并且能够验证学生对知识点解答的预期,展示了详细而具体的解题思路。在动画场景中直观感受,减少了学生疑惑的时间,小学生就能够紧跟教师的课堂教学进程。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多地依靠教师的单方向灌输式教学,很难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总结小学数学知识的规律以及累积解题技巧等。因此,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采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优化了教学结构。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更多地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而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交流、思考。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教学环境下,在图像的展示下,学习将变得直观、形象。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而摒弃了机械性记忆,让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通过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思考,得出了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能充分应用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掌握和使用好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小学数学教学更有效率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冯英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学周刊,2014(16).
篇3
关键词:高职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传统;网络多媒体技术
虽然高职改革在我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受到大背景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在我国也只仅仅出现了七年,因此还是不能落入传统观念的俗套,很多院校还是把主要精力和目光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教学改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的精力不够、资金不足、时间不充裕。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来,观念还是老式的观念,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举措方案落到实处,依然是教育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一、高职教学改革带来的要求
1.定向培养目标,沟通学生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挂钩,为人才就业市场服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向培养各方面专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区别,即高职教育是一种主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如“灰领”、“蓝领”等的高等教育。其毕业生走上社会将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工作,而不是像传统大学毕业生出来就是干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跟职高或者技校的毕业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正因为院校是定向培养学生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工作,所以要在学生入校时就正确认识其自身情况,避免以后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不过同时也不需要太多压抑,致使学生们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毕竟在学校中两三年的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练就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门巨大优势,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改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转化过来的,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试验学习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压抑人才的培养和其优势的突出,很难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求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应设置专业课程。弄清楚社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再针对性地调节课程内容,避免设置繁难且使用价值不高的课程来无谓消耗师生的经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应以“基本够用”为前提,多学习最有用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多实行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从多种途径定位来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
3.投入师资建设,活跃学习方法
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身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有着实行推动教学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也掌握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严格来讲都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教师的学历、职称、相关技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也日益成熟,但这些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还需继续提高,师资建设也是日趋重要。因此,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这样,老师才会因材施教,多学生们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更容易学习到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既是高职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就有了幻灯教学这一方法,开创了现代科技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篇章。以后又陆续有电影和唱片、广播录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卫星电视等媒体先后进入教育领域,使其教育手段大大提升。而现如今,随着信息的革命,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与创新,各种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无法匹敌的巨大优势作用,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教师搭配使用多种技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教授给学生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对学生智能发展的环节如理解记忆应用方面都有着无法衡量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堂思维,加深记忆从而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使高职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再多的内容也能用一张小小的光盘包含,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吸纳专业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结合高职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可以节约教学经费。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所以高职教育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导致经费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难题。
2.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影响
资源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基础,可有效实现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形象化和动态化,提供了可重用、可同用、可共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数字资源。
通信网络化。网络技术基于高速宽带,传递信息更加便捷迅速,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并且很多代价高、危险性大或难以实物操作的高职 实训和实习环节还可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和实习来实现,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教育经费支出和不必要的伤亡。
教学现代化。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线性与非线性、实时与非实时、协同与非协同、交互与非交互的分布式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加强硬件基础建设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室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院校在多个教室与图书馆都有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必要。
当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课件都能够满足要求时,就需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要提高其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求她们熟练掌握及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这样的话,学校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队伍,能够更有效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新世纪,迎来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大、难度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音乐课程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新课标》实施之前,长期以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面临着自身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既有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也有教学模式上的问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约束下,初中音乐课程很难担当起应该承载的教育责任,学科教育目标也很难落实。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理念——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2.模式——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
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二信息时代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践行“自助化”教学理念
构建主义起源于心理学领域,由瑞士日内瓦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于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演变至今,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建构世界。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利局面;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囿于固有的教学理念,研究、学习并导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并转化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构建主义”学习的环境和课堂条件,让学生通过这种“自助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构建和应用领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导入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音乐知识的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模式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的作用;教材则作为学生自我构建的对象;媒介成为创设情景,协作、会话的认知工具。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彼此的关系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创新性的变化。
2.擅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音乐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物质保障。信息化时代,要擅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单一的、教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摆脱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为实践改革和完善音乐课堂教学创造条件,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教学之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课程中的结合,也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电影、幻灯、电脑多媒体等硬件,以及音像制品,光盘、课件等软件,都可以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媒体的主流,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这节课上,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将画面与音乐充分结合,情境交融,通过视、听的完美演绎,让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并通过关联画面及配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内涵,学生在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充分读懂了乐曲内涵,体验到了中国古代音乐与相关传统文化那一脉相承的审美情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要摆脱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就要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广泛灵活的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引入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相关教学模式,采取新手段多角度转变音乐教学方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通过构建主义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而实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校本实际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要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能不顾及课堂内容,为理念而理念,为技术而技术,一切教学模式的创新都要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教学模式创新,不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将教师口述难以解释清楚的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应用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文化,优化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创设情境; 数学思想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02-02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如何引入新知是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堂40分钟的关键所在,因此采用便捷的手段,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学生带入知识情境中就显得格外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掀开了数学枯燥乏味的面纱,还其以生动形象的本色,揭示其妙趣横生的内在。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发现新知
学习始于疑问。通过多媒体平台适时创设一些语言文字所无法描述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活动中联系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索,主动思维。
如新教材必修5第三章中《基本不等式》一课,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学生直观感知静态图片中几何形状,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美;然后应用几何画板,改变中间小正方形边长,让图片动起来,学生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亲身感知其中蕴含的变量与不变量,进而自然而然地抽象出数学模型,提出信的大小关系问题。借助课件演示突破了本节课的关键,即取得等号的条件是a=b。这种得到知识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久远,这是仅凭教师的“一张嘴”难以胜任的。
1.2 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情境,使教学过程富于变化,全方位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将老师不易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变得一目了然,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想象力?积极思辩,快速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如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课,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存在大量线面垂直的实例;屏幕演示在阳光下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以及它在地面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随着时间的变化,尽管影子的位置在移动,但是旗杆所在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垂直这一现象,探究其中反映出的几何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探究,在脑中形成线面垂直的印象及其特点,为探究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她是科学的语言,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借助生活中数学模型,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能够体现数学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看个究竟”“追根问底”的冲动,弥补教师语言描述难以“尽其意”的缺憾。
新教材必修5第二章《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课,引言“国际象棋的传说”,当问到国王是否有能力实现他的诺言时,大部分学生凭着直觉认为这个要求不高,国王可以满足。此时屏幕上生动地显示出麦子数(假定千粒麦子的重量为40克)随着格数的增加而增加的过程,当最后麦子的总质量显示超过了6000亿吨时,学生惊奇的无不“哇”了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等比数列求和的实际应用,产生出一种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强烈愿望。正是由于计算机这一强有力工具的介入,使得教学情境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为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知识应用过程
数学学科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以静态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在课堂上传递真实情境和信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动态再现知识的背景,形成,应用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世界里,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例如在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中“空间四边形”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同时利用模型让学生直观感知,但很多学生仍然无法脱离平面图形的束缚,习惯性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为突破此疑点,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引入三维立体基本图形,课堂上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直接添加空间四边形对角线,动态展示空间立体图形形成过程,学生观察旋转运动过程中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能够充分认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问题,从而跳出平面几何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所产生的一些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文化
加强“思想性”是新教材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高中数学中主要蕴含了数形结合、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数学建模,转化与划归等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关注数学文化,强调突出背景和应用,充分展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知识间的联系,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加强应用意识。
例如在研究新教材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函数》时,它的图像是讨论其性质的重要载体,而指数函数图像仅由学生所熟悉的列表,描点,连线三步得出,很显然没有说服力,对于性质的研究也就不能清晰明了。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作图和分析功能,及其对函数图像能直接进行操作的优越性,可以方便观察函数整体变化情况同时还能对细节进行关注。笔者尝试运用函数图像变化的动态演示,通过局部放大,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现场改变底数a的取值,引导学生观察动态过程中所蕴含的静态因素,从根本上认识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从函数图像变化中获得函数特点的信息。这种处理方法体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方法的强大作用,继而激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应用相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知识链,优化课堂教学
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各个知识环节是相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直观再现知识背景,形成,应用过程同时,还体现出容量大,教学资源丰富,信息储备前沿化,知识汇总方便快捷等特点,这些都能使我们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实现知识间横向对比,纵向联系,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这一思维过程。
篇6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机遇与挑战 翻转教学带给大学课堂的机遇与挑战 “地产+X”模式的机遇与挑战 闯关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实施中所面临的挑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挑战探析 慕课给我校“451”新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翻转课堂”与中国课堂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免疫学》课堂教学活动与学业评价设计 翻转课堂模式对健身私教课堂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机遇与挑战――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智慧课堂教学 汉语教学在美国的机遇与挑战 微课:大学英语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Web 2.0技术对大学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 +”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 刘学兰.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4):265-265.
⑤ 杨露.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 Bergmann J.&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Eugene, Or: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2012.
[2]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 “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3] 刘学兰.翻转课堂与语文教学[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5(4):265-265.
[4] 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7-20.
[5] 王聪,张凤娟.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美国:历史、现状与课题[J].外国教育研究,2015(9):96-99.
[6] 盥.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集体教育,采用的多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这种不看对象的一锅煮、不分层次的齐步走、不做区分的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使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被忽视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意识,失去了个性和独特性。个人的希望、兴趣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共性有余,个性不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且很难适应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学校网络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以及丰富、鲜明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
网络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获取。特别是通过交互的学习方式,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网络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将文字、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又辅之以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这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就网络这一媒体的表现力而言,充分考虑了学习者接受信息的渠道。毫无疑问,网络教学所形成的广泛的信息空间,改变了传统的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在信息呈现方式、交流方式以及教师备课、学生自习等方面受到的不同程度的限制。三维动画、视频图像等还具有揭示功能,即人们通过视频技术观察平常不能发现或不被发现的事物时,领悟和感受更深刻、更丰富。例如,物体的内部结构、微生物、人体细胞等微观物体,地球、宇宙、太空等宏观世界,大型集成电路、人体血液循环、细菌侵蚀等无法看到或看清的复杂情况;流星、子弹发射等转瞬即逝的现象;鲜花绽放、胚胎发育等变化缓慢无法感受的过程;宇宙大爆炸、生命起源、彗星撞击、未来世界等需要靠想象力想象的情景,等等。由于在视觉上打破了习惯的束缚,造成震惊、新奇、神秘的感觉,引发无限的遐想,激发探索奥秘的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学校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已是教育界的共识。在创新教育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创新教育服务,是网络教学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当然,网络教学只是创新教育的途径之一。网络教学是创新的产物,其本身也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抓住了机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信息意识,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 (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组织、管理、运用,能通过网络与外界(如家长)交流。要突破“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创新,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实效,才能符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学校的网络教学必将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翻转课堂:微视频资源:实验教学
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存在问题
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为培养能够胜任并引领教育改革的优秀师资,师范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师范生必修课之一,旨在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其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
根据目前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情况及教育信息化能力要求,华中师范大学主要开设了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网络教育资源的搜集与整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应用、数码图像的采集与处理、数字视频的采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管理等实验项目,学习者普遍认为这些实验项目很实用。为更好地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在整体规划实验教学建设内容的基础上,划分了实验教学资源类型。我们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教学资源,并不断尝试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主要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如图1),实验教学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资源利用率不高,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资源一般包括教学用PPT、实验手册、相关视频、交互性Flas、学生作品短片、教师讲解片段等。教师通常将一个项目的实验课资源全部提供给学习者,这使学习者产生倦怠感。在调查中仅有3.3%的学习者认真学习了提供的资源;60.71%的学习者认为资源没有整体导航、无从看起;44.64%的学习者认为资源数量过多,78%的学习者认为过多的学习资源产生的倦怠感是没有预习的主要原因。
2 实验课时较少,学习效果欠佳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设置为24学时,实际选取了6个大的实验项目,时间最长的两个实验项目分别为6学时,剩余实验项目的学时均比较少。每一轮课程结束,从学习者博客反馈以及QQ交流内容来看,学习者认为实验课很实用,能够学习教师的必备技能,但多数学习者觉得操作时间不够。2012-2013年上学期40名学习者中,70%的学习者认为对实验内容不熟悉,58.75%的学习者认为练习时间太短。在以实验内容为主题的40篇博客中,有23篇博客内容反映实验课时间较短,学习任务比较重。
二、微视频和翻转课堂解决上述问题的潜质
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论教学效果得到保证和深化的核心环节。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实验项目可分为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种类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中的基本型实验侧重培养师范生信息素养、教师基本技能:综合设计型实验侧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侧重培养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国内很多学者探究了多种教学改革方式,如严莉等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验项目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相脱离、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管理系统(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LAMS),使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学习和设计在LAMS环境下运行,通过LAMS实现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一体化的系统设计过程;张雪萍等尝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利用项目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视频
微视频指相对较短的、具有连续画面的视频片段,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微视频资源获取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便捷,教师也更容易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资源。微视频教学资源一般是指依据教学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小的教学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录制时长为5~10分钟的视频片段。目前国内对微视频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视频资源的研发,如凌巍研究了微视频资源研发与编创的贴近性、针对性、碎片化、整体性、互动性原则;二是微视频资源在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和效果,如范福兰、范青等均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构建了将微视频融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式。
视频相对于其他形式资源,将文字、声像元素融为一体,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并将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微视频不仅具备视频资源的优势,而且时长不超过1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保证其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相应学习,这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此外,微视频便于传输、下载,能在多种移动终端设备上播放,为学习者充分利用片段化的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提供了可能性。
2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目前国内外教育者对其起源、定义、内涵、实施方式都做了一定探讨。TechSmith公司认为翻转课堂是学习者通过互动的、教师创建的视频在家中学习,而将家庭作业转移到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说:“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习者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美国教师Stacey Roshan在大学预修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证实了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马秀麟等设计了“提出问题一自主学习(课外资源支持的学习)一知识内化(课中汇报讨论)一固化(作业)”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及对翻转课堂的认可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的学习者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由于学习者的基础水平有较大差异,仅靠实验课堂上“教师讲授一学习者练习”的方式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而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安排学习进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预习时间”的最大化完成了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
三、基于微视频资源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在以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教学中,教师通常提供指导性、内容性、过程性三种类型的资源,指导性资源包括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内容性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案例、教学视频等;过程性资源包括实验作品等。调查结果显示91.07%的学习者最喜欢操作步骤类的视频,因为这类资源对自己帮助最大。因此,提供微视频资源类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学习。另外,微视频资源承载的学习内容微型化、模块化,学习者可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一点与翻转课堂赋予学习者更多自由时间、最大化利用时间的理念不谋而合。将微视频资源与翻转课堂结合,可以使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特点自由支配时间学习微视频实验资源,从理论上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中课时较少、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尝试构建了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流程为:
(1)课前准备:实验课前,教师在分析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将所设置实验项目包含的知识细化为相对较小、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小知识单元,采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 6.0录制视频。在录制过程中注意运用屏幕画笔工具对重难点进行提示,而后借助云端一体化等多种平台或Web2.0工具将微视频资源共享给学习者。
(2)微视频实验资源学习:实验课前,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自主学习微视频实验资源,在此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多种社交工具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实验课中,学习者也可以学习微视频实验资源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实做评测:实验课上,教师根据实验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任务,通过学习者实做,了解其课前预习的情况。如果学习者在实做过程中没有遇到学习问题,则直接转入完成作品环节;如在实做过程中有疑问或者难题,可以再次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微视频资源,也可以直接请老师指导答疑,问题解决以后,转入完成作品环节。
(4)完成作品:学习者通过课下微视频实验资源学习和课堂评测环节达到学习目标后,可在课上或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果在完成作品过程中遇到问题,则转回实做评测环节。
四、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应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探讨基于微视频资源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实验课中“数码图像的编辑”实验项目为例,实施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2)问卷调查与访谈。运用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学习者喜欢的资源类型、对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对新模式实施之后的知识内化程度、学习兴趣的变化等。
(3)视频分析法。在学习者未知情况下,对其操作过程录屏,课后对录屏中的操作错误类型及次数进行分析。
3 研究对象及过程
本研究以2012-2013年下学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80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共分为A、B两组学习者,两组学习者均为40人。该课程采取自由选课的方式随机分班,且经过前期问卷调查,两组学习者均没有系统学习Photoshop,可认为学习者学习起点相同,两组学习者采取同一任课教师、同一授课内容的授课方式。本研究以A组为控制组,B组为实验组,在A组中使用传统的公共实验课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B组中使用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4 应用效果分析
一个教学模式是否有效,可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否优化两方面来评价。学习过程包括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理解和深化知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程度及减少操作错误次数等方面;学习结果包括是否提高学习成绩等方面。
(1)学习过程效果分析
在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4.29%的学习者认为此教学方式非常帮助提高自主学习能力,64.94%的学习者认为帮助;11.69%的学习者认为非常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61.04%的学习者认为帮助,如图3所示。
对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在知识内化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习者认为在探索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更牢固,66.67%的学习者认为能够使学习的知识保持更加长久,48.72%的学习者认为可以多学东西且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图4、5所示。此外,在调查中94.87%的学习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解决实验课时较少,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95.0%的学习者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学习了拓展任务。
学习者在实验操作中经常犯的错误类型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性错误,这类错误是不知道或者找不到软件中本身包含的工具;一类是程序性错误,这类错误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会使用相应工具。在A组进行课堂讲授之前及B组实验教学模式中的评测环节,对其操作过程进行录屏,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B组的操作错误次数明显低于A组。
在对资源学习的感受方面,控制组学习者认为提供的资源(教学用PPT、实验手册)“看着没意思,文字太多;看完以后没有重点记忆,引不起注意,有时候找不到工具或者步骤在哪里。”实验组学习者认为微视频资源“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特别适合学习,看完一个视频以后就去练习,有利于做出结果;提示画笔能够引导操作路径,能快速找到工具的具置;这些微小的视频可以让我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像看娱乐新闻一样简短,不用专门找一整块时间进行预习”。由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实验教学完成后,学生作品成绩由两个老师打分,取平均分的形式,w=0.690,两评分者评分一致性较高,得分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操作内容,提高其完成作品的效果。
对于作品成绩的差异是否由不同实验教学方式引起,可用曼一惠特尼U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首先提出原假设HO:使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与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两组学习者的作品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则备选假设H1:使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两组学习者的作品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曼一惠特尼U检验的概率值是0.006,则小概率事件发生,拒绝原假设,可见不同教学方式对学习者成绩有显著性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中,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在公共实验课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操作过程中降低操作错误次数,使学习者更好地完成作品。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要依据学习内容及学习者特点制作微视频资源
学习者的注意力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在录制微视频资源时,在微视频画面上呈现恰当的提示信息可使学习者对讲授的内容形成有意注意以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如运用Camtasia studio软件录制微视频时,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屏幕画笔工具跟踪讲解过程,在重难点处进行文字备注,但是提示信息不宜过多。因此,教师应从实验教学目标出发,分析教学内容重难点和学习者特征,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视频实验资源。
2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监督与指导
在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角色虽然是促进者、引导者,但却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线。由于课前学习效果也是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成功的关键,在课前学习中,教师通过社交工具的指导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评测与完成作品环节,教师的引导可以使课堂学习有条不紊,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应该在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实验教学中适当监督、引导,以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
篇9
1 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通过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课件,集多种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描绘,变虚为实,化静为动,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可以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广泛的信息彻底改变了传统音乐课说教式的模式。例如:在《京剧欣赏》这节课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中国京剧的发展历史,应重点了解它的发展概况,音乐体式以及表演形式,接着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出现京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京剧武场伴奏为背景音乐,并进行画面解说,从而揭开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京剧的音乐体式、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表演艺术以及京剧的脸谱艺术。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多媒体以艺术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古老的中国京剧的起源、发展和本课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留下深刻印象。
2 整合有助于创设音乐情境,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多媒体这种有声有色、声画并茂、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正是上好高质量音乐欣赏课的保证。例如:在欣赏舞剧音乐《天鹅湖》这一课时,视频播出《天鹅湖组曲》第一曲《场景》,屏幕上出现:在黯淡的月夜下,一群天鹅在湖面上遨游,领头的一只带着皇冠,这时乐队奏起了浓墨重彩表现主人公“天鹅”的一段音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把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些信息则要通过电影、电视这样的媒体,或通过文字、数字这样的符号模式间接感受到。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的重要性,而多媒体恰恰具备了这样的功能。
3 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的主要功能是审美。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们感官所接受。如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通过放映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创造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4 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对人情感的感染是显而易见的。音乐内容通过电教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激发而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执教《二泉映月》时,通过音画资料引领学生体验了阿炳苦难坎坷的一生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像成阿炳。渐渐地,你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然后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出示“二泉映月”画面。于是,教室里回荡着这首动人心弦的、凄美的、悲哀的、舒缓而又起伏、升腾跌宕、步步高昂的旋律。这如泣、如诉、如怨、如叹的旋律把学生再一次带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世界。使他们在这首不朽的传世名曲的引发下,渐渐地变成了阿炳的知音,再一次去细细品读阿炳那苦难的一生,感受阿炳那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呐喊,解读阿炳那积淀了十多年的情感,品尝阿炳那绝世的音乐才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从头便是断肠声”,“只配跪着去听”的音乐饱含的情感,使他们的思想升华到了极致。
5 整合有助于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课,教师要在黑板上写下一些音乐常识、音乐特征等等,同时还要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音乐特征,既耗时又费力,效果也不太好。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更具体形象,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老师讲解省时省力,压缩了学时,使教师的授课有充足的时间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在教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小提琴的形状、音色。在此曲中,小提琴是主奏乐器,它音色优美、华丽、抒情,代表祝英台的形象美丽、纯洁、高雅多情。这是课前学生必须要了解的一个知识点,用多媒体演示小提琴的音色的教学效果比单纯用语言叙述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曲中另外一些人物形象如梁山伯用大提琴来代表,以祝父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用铜管乐、大锣来象征。在用课件演示聆听了这些乐器的音色后,人物的形象特征也鲜明了。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节和矛盾冲突,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6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外音乐探究活动的开展
篇10
要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提高小学生的体育技能的同时,关照小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培养。结合实例,详细阐述教育技术装备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22-02
在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改变了体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注重个性特长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笔者把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与体育教学进行了有机整合,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1 改变思想,认真落实体育教育现代化理念
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体育教师的教学改革也是历史的必然。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视频、音频效果,图文并茂的形式,交互性、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为教学服务,大大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巧妙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综合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解有关小学体育的发展史,小学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参数或要求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使学生对每组数据或者规则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极佳。具体来说,讲有关操场或者篮球场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篮球架的高度是多少,有关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史等,这些内容可以用网页或课前制作好的PPT课件展示,通过不同颜色的字母或图片,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当然,学生除了这样接受新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置要学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或者结成小组到网上去查询,课上让学生把查询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相互更正或者补充。这样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要求体育教师要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引进电化教学手段,发挥资源优势,使体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通过体育专题活动,培养小学生体育学科素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育教学更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了解体育发展史,理解学习体育的用途,掌握操作技巧。这样学生自觉理解强身健体、为国争光的深刻内涵。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加有效地优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
2.1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作用,规范学生的操作技能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在常规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事先给学生演示或者强调,之后大胆放手,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或动作就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包办学生课堂上的一切活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例如,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片,让学生自己领悟,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学习新操的时候,那些示范动作也是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认真观察,体会动作要领。在跳远、投篮等项目训练时都是先看视频范例,再由学生去演示,教师认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教学使学生学习印象深刻,愿意接受新知,避免体育教学的枯燥无味,极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兴致勃勃、充满活力。
2.2 通过体育测评,提高学生体育操作技能
体育教学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也是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按新课标的要求,开全项目学习,搞好专项训练,把每一个知识点科学准确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掌握的参数,学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该熟练掌握的动作技能,必须熟练掌握。学期初制定好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利用Excel表格给学生建立电子档案,对学生的训练成绩、测评成绩全部输入表格,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学生的软肋,再“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施教。如50米、800米跑步及立定跳远等项目中,通过反复训练,统计汇总,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水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 利用电教媒体的展示功能,突破教学难点
在对连贯性强的动作技巧进行指导时,由于那些动作时间短,连贯性强,过程较为复杂,尤其是有危险性的动作,教师都是用语言去讲解,很难做出规范的示范动作,学生理解就较为困难。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技术动作的视频,并控制播放的速度,使之变慢,或者在制作课件时增加动作按钮,需要暂停时进行暂停设置,使学生对某个动作观察得更仔细,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例如,在对新生进行校操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动作协调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学生很难规范自如地完成整套体操动作,好多拍节的动作做不到位,或者动作错误百出,整体质量很差。如果教师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各节的动作要领讲解之后,让学生观看一下视频资料,逐个拍节给学生进行视频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各种动作信息,轻而易举掌握各节的动作要领。这样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使学生体会到做广播体操的价值,体会到全体学生做操时的整体效果的好坏,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4 发挥教育装备的优势作用,辅助体育竞技比赛
谈到体育教学,离不开竞技比赛,因为竞技比赛是选拔体育人才的最佳手段。通过体育竞技比赛,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过去传统的比赛,赛场上只是学生努力地跳着、跑着、投着等。随着电教手段的使用,现在体育竞技比赛场上,节奏感十足的伴奏音乐消除学生的疲劳,给学生动力和激情,使竞技场上一片沸腾。通过电教手段的运用,更增加了体育比赛的精度和准度,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技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素养。
例如,在中长跑比赛时,在学生进行到一半的路程时,很多学生都筋疲力尽,甚至有的学生都坚持不住了。此时,播放本班学生的加油、助威声,运动员耳边传来那熟悉而又令人振奋的声音,会不自觉地感觉有了劲头,忘掉了疲惫,努力地向前跑着,心里想的是努力完成任务,以最好的成绩向班里同学、老师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