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科普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科普教育

篇1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是我国历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中医药的科普,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众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增强民众对伪中医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不但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更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医药科普当从青少年抓起。

2如何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

2.1甄选科普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科普必须姓“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点,使青少年对中医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影视作品中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事物与中医药混为一谈,例如大还丹、点穴等。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现在许多如“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之类的“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不实的中医药知识,将中医药科普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至今还未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和一些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则不适合进行科普教育。

2.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中医药博物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开展参观前教育,使青少年对博物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布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提高青少年参观时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由青少年来担任讲解员,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接触中医药,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馆内活动外,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互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将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中医药科普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组织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考察等活动,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去药用植物园采药;去药房了解中药配方、包药;去药厂参观药物生产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药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科普方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原本只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中医药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成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于一体的数字科普作品,使青少年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网络,青少年也能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数字科普作品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实践案例

篇2

由于中医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 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因素;提 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造就适应新世纪 中医药发展需要的一流人才,而且这样的影响对学 生应该是终身受益的。医学史教育作为中医学整体 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医学 史作为医学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和纽带,能将医 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连接起来。 对于扩大医学生的社会视野,丰富人文知识有重要 作用。

而教学活动是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双方、内在和 外在条件,提高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质量,需要这些因 素的密切配合。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挖掘中国 医学史课程人文内涵,实施相应的策略,从设计思 想、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课程设计思想

医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 习和研究的兴趣,增进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 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专 业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正确 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这就要求中 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 容。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的原 因,介绍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所包 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深刻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承的,跨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 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现有教学模 式进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式教学 模式。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查阅、访谈、实地参观、调 研、小组讨论等形式,研究相关热点和感兴趣的人文 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强 化,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获 取信息等多种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1.2增设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适应、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 服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养和 人文社会实践经历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此外,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博物馆更好地为 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服务。 同时在为社区建设服务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2.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列课程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拓展知识面,改变中国医学史原先单一的课程,我们 先后分化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史》和《西 方医学史简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系列 课程模块。

(1) 核心模块: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针对一年 级专业学生,以医学历史为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 质(如哲学、历史学以及医德等)的教育。

(2) 拓展模块^①率先增设中国药学史教学模 块,补充完善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药学 专门史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系统性。②以西方医学 史简介为切入,让中医学生在提高中医人文素养的 同时,还能了解西方的医学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了 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关系。

(3) 人文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所属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结合学生自 身专业特点,独立增设与医学史教学内容关联的人 文实践教学模块。以通过有目标的实践体验,提高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深入体验史学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人本精神,为以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 2以博物馆实物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场 所,同时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 直观教学的环境。[1 ]以具体的文物史料、标本来再现 历史,使医史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真实生动,使医史 课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进入医史综合馆时“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 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走向未来。如北 宋铜串铃是中国古代民问医生行医的工具,民问医 生也被称为“铃医”。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还可穿 插串铃的典故——“虎撑”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绍宋针灸铜人复制品时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针灸 小铜人串讲,回顾针灸发展的历史以及针灸铜人的 历史渊源。又如“预防为主”是中医学一个基本观 点,数千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该馆就收藏有 各个历史阶段造型别致的预防器械。如在博物馆内 陈列着多种薰香器,有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明代室内 大型烟熏消毒器。尤其难得的是明代烟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预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秽杀菌, 防病治病,还可提神醒脑,愉悦身心。现代实验证 明,熏香气体可抑制细菌,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还有晋代瓷唾盂,清代灭蚊铜灯等预防器械,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人预防思想的理解。在讨论唐代医学教 育时,除论述唐代太医署教育模式外,还涉及到师 承、家传、自学、私塾等历代中医教育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对目前中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有一 定的认识和启迪。展馆中还陈列了老子、庄子、孔子 的画像和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 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 学。通过青铜酒器可以介绍中国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馆教学中,都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历史遗存的文物,是先贤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见证, 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学 生们深切感受医学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医药学从起 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探索古代医家成功 的秘诀,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 主学习和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 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 心”教学模式。[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 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由“要我学”逐渐 转变为“我要学”。起到了同学所归纳的“中国医学 史课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更有着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课堂教改形式发生的这种 极大变化,真正体现了教改的含义,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 了课程的趣味度。

中国医学史在近几年的课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师 重点讲解,参观医史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和医学史 内容,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内容由学生自我选择,然 后分组准备,集体讨论;并通过观看医史教学录像, 以及闭、开卷考试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和课 程的趣味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借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文 物优势,采取以博物馆实物为研究对象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和资料。该博物馆收藏 有民国以来各种期刊杂志,以及书籍1万多册,可供 查阅,有电脑可以上网。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查阅 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 设计,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讲台上畅所欲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加 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 可使学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识。

2.4深入社区实践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是在中医药专业学生早 期教学环节中,利用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标的学生自我实践体验,引入人文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 实践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 分利用网络以及社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 针对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趋势,我们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药 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利用中医药社区 教学基地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引入人文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 中结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教师授课 和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利用一定时间考察和研究社 区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走出课堂,用人文社会的 视角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运用所学,切入社会一定 层面,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归纳认识,积累社会实践 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对探索高校和社 区资源共享互补、共谋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提升并扩 大高校在社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体悟到 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提高自身的各种文化知识, 加强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医 药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依托校史资源了解海派名医的成材经历

我们以“海上传名方,沪滨育大医”为主题,开设 了《上海地区学术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 生通过参观、访谈、调研、交流讨论等环节,自主整理 相关医家的医德风尚、社会责任、学术思想、治疗特 色和有名的方药,撰写相关学习心得。领略海派名 医成材的轨迹、中医药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和 社区人群中的影响力,加深对海派中医特色形成规 律的理解,[4]并尝试解读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医药发 展的相关性,深刻地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 今后中医药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史馆发挥了解海派名医的 作用,因其既是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和成长史。博物馆三层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 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 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 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 进”等展版,以及解读学校的校训、校标、校歌,浏览 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 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国第一批创办的、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 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 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浏览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 入现代高等教育轨道的历史。同时领略了海派名医 成材的轨迹,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海派中 医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以后进入临床 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历史 学、中医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学史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 有机整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2.6 依托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 传播中心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中医专家的学术思 想、研究方法、临床经验,医史文献学科和中医药文 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组织专家进行哲学、历史学、博 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医学特色与成就以及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同时,加强 科学研究,充分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识面。

2.7 重视教学实践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 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平方米, 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博物馆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 知识,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 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 影。[5 ]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东新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雅致、新颖、大气,向世人展示 中医药文化的风采。

其中的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 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 000多 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 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 世纪20、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医史馆分综合馆 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 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反映五千年来中医 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在中医史教学、普 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中药标本陈列馆有近50年历史,现为上海市教 委重点学科点,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与展 示、开展中药科普宣传教育的平台,是收集、制作、鉴 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机构。 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 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 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有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 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 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学生可以与 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占地16亩的“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开园,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 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百草园 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 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 服务。

2.8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以充满 知性、个性、创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学方法,将几千 年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经典具体内容的理解 与诠释,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对 精深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再内化,并注 重加强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疾病诊疗意识和思维 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对教师本身素养和知识结 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1) 进行学历培养和短期进修,提高教师的学 历。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皆已获得硕博士学位, 同时还加强教师的短期培训,并选送教师参加全国 医史文献培训班,以及赴综合性大学访学进修。

(2) 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坚持青年教师 听课制度,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坚持集体备课。参 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3)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通 过不断“走出去”,一方面能开拓教师视野,使青年教 师充分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同时能够促进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积极鼓 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名师传承研究工程项目。名师与 传承人定期学术交流,每周有临床专家门诊,要在名 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申报课题,撰写专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5) 积极参与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 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负责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中医 医史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创新 中提高学术素养,使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以科 研促进教学。

(6) 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全面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项 目,使其迅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 建设立体化的系列教材

随着教研室教学力量的加强,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编、副主编《中国医学史》、《中药学 史》、《针灸推拿史》、《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 纲要》等教材,以及《中国医学通史图谱卷》、《中医 护理学历史与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等书籍和中医 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任副主编)。另外, 还有《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实践课程——海派中医特色。这些 专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在通史学习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某医学专科发 展的进程和历史,点面结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馆还制作了《中国医学史》教学电 影,《中国医学史》、《中国针灸史》幻灯片。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宣传片、医学名家动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 探索中医学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 制,于是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注 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的考核。 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某些问题,比 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达到的效果

3.1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 学生挑选的问题进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可促使 同学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然后到讲 台上畅所欲言。比纯粹的背书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且很难遗忘。也为以后中医专业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

3.2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实体 加深了对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的了解

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使学生能够 走出书本,对整个医学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比 如当参观的学生惊异于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时,教 师可以从清吴谦等编撰《医宗金鉴》说起,回顾宋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高武《针灸节 要》《针灸聚英、等,前后串讲,温故知新。说明铜人 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使学生体会更加深刻。课后 学生对印象深刻的文物,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详 细地了解与探究,撰写有关医史文物的论文。

篇3

为促进我院中医药文化发展,我院组织广大职工认真学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要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体现中医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融合时代文化特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我院中医药文化特色。

坚持统筹规划。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做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有机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总体要求,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建设工作充分体现医院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坚持促进发展。紧紧围绕医院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主要目标

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价值观念

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主导着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认清自身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各科室要在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切实改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医德医风建设等各方面的工作。

(二)医院宗旨

医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诚信为本,仁德为先,人性关怀,科技兴院”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弄虚作假。仁德即是要对患者做到想起所想,急其所急,心系患者。这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建院方针

年来,我院坚持“科技打造医疗,疗效树立品牌,服务善待患者,关爱铸造人生”方针,不断强化科技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医疗服务。同时,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灵魂,不断改进医院各方面工作、增强员工凝聚力。这是提高医院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中医药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四)行为规范

1、诊疗行为规范

医务人员要加强法律意识,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医疗活动中,要遵守卫生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事件;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书写;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在诊治过程中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

2、言语仪表规范

我院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大力提倡文明敬语,坚决禁止使用禁语。

医生上岗统一着装男性必须配长裤、皮鞋,夏天不得穿大短裤、露脚趾凉鞋。女性也可搭配裙装,裙边不能超过隔离衣下摆。冬天不得穿长统靴上岗,夏天不得穿鞋拖。冬夏装更换按医院统一时间要求,不得擅自更换。隔离衣保持整洁无皱褶,每周换洗一次,特殊情况下随脏随洗。

3、教学传承规范

规范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应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

4、特定礼仪

我院建立健全保障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将各种行为规范通过制度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员工手册》。

同时,将《员工手册》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员培训中,定期开展讲座,并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提高培训效果。将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制订考核指标,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我院曾多次开展此类竞赛及考核,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执行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

(五)环境形象

医院环境形象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方面。我院在进行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有利于体现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结合,达到医院内部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我院占地面积40余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上采用全新的环保材料,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红、黄、米、灰、褐色等,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庭院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碧绿的草坪中还有一弯浅浅的小水塘,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动嬉戏,一派和谐景象,尽情展现了一排和谐文化。

内部装饰

我院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域等都有许多的装饰品,包括一些国画、毛笔字画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陈设及装饰,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尤其是一些医院发展史和成功病例的展示板,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

还有宣传知识和介绍治疗的特殊方法,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

(六)医院标识

标准院名

我院的标准院名为“中医医院”,这是医院标识中最直观的基础要素。医院名称按规定经有关部门核准的名称,并由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题写,汉字使用规范,字体端庄易识别,外文字母应规范。

医院网站

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党和政府振兴中医、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在充分认识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的中医文化建设的领导,医务科、护理部和门诊部统筹协调,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的有效实施;各科室主任负责各科门诊室内、病房的文化建设,门诊楼走廊、大厅由门诊部具体负责,楼外庭院由总务科具体负责,办公楼由医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明确工作职责和内容,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形成职责分明、分工协作、有效落实、逐步推进的医院文化建设责任体系。

(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把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院内会议、学术讲座等各种场合与途径对医院文化进行宣传,以医院网络和宣传栏等作为宣传阵地,采用书法、图版、标语等多种表现形式,切实把中医经典、医德警言警句等富含中医哲学思想内容渗透到医院文化建设中来,开设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科学实用的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诊治原理,普及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宣传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方法、观念,力争使人从中感受到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陶冶。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养。

各职能科室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加强对职工尤其是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训,努力提高全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

(四)长远规划,持续发展。

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对此要有一个长期规划,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力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诊疗环境、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艺术手段(书法、绘画等)展现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文化环境的氛围,体现中医药古朴典雅、简约大方的特色,体现中医院的与众不同。塑造优秀的医院形象,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使长期规划得到具体落实,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篇4

排毒养颜不良反应事件起因

今年7月2日,北京一消费者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盘龙云海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位消费者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她从1998年开始以养颜为目的服用该产品,几个月后停用即出现便秘症状,继续服用后症状有所缓解,而一旦停用便会出现严重的便秘症状,所以几年来一直在服用该产品,今年因工作原因偶然了解到该产品的副作用后去医院就诊,令她感到惊讶的是,今年5月,所有就诊医院的医生均建议她立即停用排毒养颜胶囊,认定或怀疑该药中的大黄和芒硝是导致她出现严重便秘的“罪魁祸首”。

这位消费者无奈地表示,由于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她现在仍然在服用排毒养颜胶囊,几年来她使用该产品至少花费了数千元,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令她痛心的结果。

该消费者将去年中国药品单品销售冠军――“排毒养颜胶囊”的生产厂家盘龙云海告上法庭,诉因是其产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标识未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令毫不知情的消费者利益及健康受损,因此她一怒之下将该产品生产企业告上了法庭。法院已经于7月2日正式受理此案。

据记者了解,盘龙云海生产的排毒养颜胶囊是一个上市超过5年、市场已经打开的OTC中药,因厂家在营销上使用“中药排毒”概念,在市面上的销售呈逐年递增态势,据说仅去年一年在全国的销量就达10亿元。消费者们对其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以及路牌灯箱上连年不断的广告轰炸应该是很有印象的。

记者在最近的一个多月中考察过北京、上海、长沙、石家庄四城市的一些药店售卖的盘龙云海公司出品的“排毒养颜胶囊”,产品说明书上确实除了“药品名称、成分、性状、功能主治”等外,其他所有西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禁忌、疗程”等都是“概不详表”,“注意事项”中也并没将《药典》上注明、专业人士熟知的“大黄”的毒副作用明示于广大消费者。

“中药不良反应”报道腾波叠浪

此间报道一出,舆论哗然。9月初,记者在北京的药店随机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不具备医学常识的老百姓们有点不敢相信“广告宣传吹的那么火的‘国字号的排毒药’竟会是便秘的祸根”,甚至有不少人表示“医药企业怎能这样长期愚弄患者呢?”

事件一出,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媒体最先介入了。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关的报道连自采带转载堪称“数千上万”,全国媒体报道可用“铺天盖地”形容,诸如:

“中药不良反应接二连三 安全隐患直击中药软肋”、

“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表明:中药不良反应位居前三”、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十六种情况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面临审判”、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中药为何不在其说明书上标明‘不良反应’”、

“中药毒副作用惹关注专家呼吁加大中成药管理力度”、

“常用中药也有不良反应”、

“中药也万万不可乱吃”、

……

9月24日北京市药监局邓培媛接受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媒体依据网上的一条消息,分别发出“中药不良反应位居前三”、“中药已成不良反应祸首”等报道,引起不少群众疑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邓培媛就此明确指出,发表在网上的该条消息和据此做出的相关报道缺乏科学依据,“中药不良反应位居前三”报道不实。她认为起码有三条理由证明这些报道站不住脚:

第一,报道没有权威的信息来源。相关报道称,“中药不良反应位居前三”系由“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披露”,而实际情况是,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经成立近三年,这个机构一成立,原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就已停止运转,其相关工作已经自然转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二,报道者对药品分类的概念模糊。我国的药品主要分为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三大类,其中解热镇痛药只是化学药品中的一种,因而不能将中药与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类比并据此得出“中药不良反应位居前三”的结论。

第三,报道者得出“中药不良反应位居第三”的依据站不住脚。相关报道得出“中药不良反应位居第三”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相关报道援引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分院对1994年至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这里既存在不科学的类比,又存在对药源性疾病概念不清的问题。药源性疾病的成因很多,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只是药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其他如不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和医嘱用药,不对症用药等等引起的疾病也都属于药源性疾病,因而从北医三院的相关资料中不能得出"中药不良反映位居第三"的结论。

她还指出,同化学类药品一样,中药的药品不良反应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正是我国逐步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原因,但切不可因为看了近几天的有关报道就误以为中药越来越不可靠。

此番讲话来得颇为及时,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终于出面对公众正本清源了。媒体抢的是时效新闻,他们的职责是舆论监督。但专业知识欠缺一直是媒体常犯的毛病,北京市药监局邓培媛的讲话及时纠正了媒体们在视听上犯下的各种错误,这一传一正,充分教育了广大群众,对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起了良好作用。

中药究竟有没有不良反应呢?

记者在医保全新大药房查看了一下,排毒养颜胶囊包装盒写着的成分为:大黄、枳实、芒硝、西洋参、白术、青阳参、小红参、肉苁蓉、荷叶(注:处方中标明“大黄”二字,说明用的是生品大黄,而不是经过减毒加工的炮制品大黄,否则应注:酒大黄或熟大黄或大黄炭等)。说明中还写着:“健康者每次服用1粒,每天或隔一天服用一次,可起到很好的排毒养颜作用”。

稍有中医药常识的人都知道“大黄+枳实+芒硝”,这一组合代表了什么――峻下方剂“大承气汤”的核心构成。

关于“大承气汤”的使用,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屈指可数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周耀庭教授,周老告诉记者:“大承气汤”方包含有大黄、枳实、芒硝、厚朴4味,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化热,与胃肠饮食糟粕互结成实所致之里热证为主治重点”、仅用于“峻下热结”的,医圣张仲景谆谆告诫后世,此方有几点注意事项:

1、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肠胃无热结不宜使用本方。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3.孕妇禁用。

他告诉记者,中药处方中只要含有此方就应考虑有“严重伤人胃气”、“耗伤阴气”的弊病,可能会出现种种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故应谨守“中病即止,不宜久服”的原则。

记者了解到排毒养颜胶囊前几年曾是保健品批号,后来随“健转准”而转为国药准字,成为群众自我药疗使用的OTC药。但以上关于“大承气汤”的使用禁忌又有几个普通百姓了解呢?这么多年来长期服用排毒养颜胶囊的后果……,记者不禁背后冒汗。

记者拨通了盘龙云海公司副总裁周军的电话,向他询问有关处方中含有“大承气汤”组分,是否适宜长期服用时,周军表示这是技术问题,他拒绝回答;记者又问,从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角度出发,这样有争议的药是否适合申报OTC药,周军拒绝回答;记者再次追问,盘龙云海公司是否会考虑先紧急召回市售产品?周军明确表示否定,但问及理由何在时,他又拒绝回答。

10月8日,波澜又起。

盘龙云海药业公司的总裁陈国云专门从云南赶到北京,向媒体宣称:整个过程是炒作,真正起因缘于该公司生产的“排毒养颜胶囊”遭遇另一家同行的不正当竞争。但究竟是哪家企业不正当竞争、怎么确切证明这是不正当竞争炒作,陈并没有讲。

而此前,一批知名的中医药专家就“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接受中国医药报记者采访时则均表示,古人说:是药三分毒,此言有道理。

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中医泰斗谢海洲老先生说,古人认为,中药是“以毒攻毒,具毒药以供医事”。谢教授说,古人将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种,认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古人还强调“切忌过用伤正”。谢老介绍,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毒性反应:药物本身有毒,对人体有损害;

副作用:除正常的治疗作用外,还有一些对人体不利的作用;

特异体质引起的反应:有些人服用某种中药会产生不适,比如备受人们关注的马兜铃中毒的问题(谢教授说,很早以前就发生过有些人用了马兜铃以后不舒服,于是改用他药的情况);

过敏反应;

药物依赖性;……

谢教授说,除了超量或长期服用外,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证不符、用药途径不当、误服误用、药材质量问题、不适当地与西药联用、违反用药禁忌、病人自身体质问题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教授龚树生也说,中医学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中药的毒性。远古时候,认识毒物、避免中毒是人类能够生存和繁衍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人类才逐步认识到某些植物、动物、矿物能够用来治病。因此,从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开始,就把中药按毒性的大小来分类,以便大夫在用药时加以注意。

龚教授说,正是因为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因而在临床应用时就特别注意尽量减少它的毒副作用,比如对中药材进行炮制、用药时进行配伍等,都是为了使中药的毒副作用降低,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有无毒性历来被当成中药的基本药性,因此,医生在临床应用时一定要重视中药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

龚教授指出,过去人们对中药的慢性毒性、长期毒性及蓄积毒性等认识不够,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中药应用时是非常讲究剂量的,无论是单副药的剂量过大,还是服用的时间过长,发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都会增加。如果能严格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就可以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晓彤认为,所谓的“不良反应”,很多时候并不是药物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造成的。

张主任说,古人治病用药讲究“中病即止”,就是说,病好了,就不再吃药了,而现在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生)却认为,中药可以长期吃,这是非常错误的,这也是中药慢性毒性、长期毒性、蓄积毒性出现的重要原因。张主任一再强调“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他说,如果药证相符,可以治病;如果药证不符,就会伤人害命。 ……在中医看来,同一种药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证论治,不对症的当然有毒,这是非常正常的。

在10月15日召开的“大黄与人类健康专题讨论会”上,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起到重要作用的吴咸中院士明确指出:生大黄一次用量12g,指的是在对危急重症病人才可以,但也只能是2-3天,绝对不能长期用!而且2-3天连续服用时,累积用量不能超过二十几克生大黄!吴院士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的临床用药经验公布出来啊。

排毒养颜事件反思

看来,“排毒养颜”事件还不会暂时告一段落,未来事件如何发展尚不可知,究竟是“排毒养颜”无法摆脱“不良反应”的“技术”困局呢、还是真的存在不正当竞争呢?现在来看,任何盖棺定论的话,现在说出来都嫌太早。

不过,联想起龙胆泻肝丸不良反应事件,我们仅从老百姓最关心的药品不良反应的角度反思,却是颇有可寻味的。

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辨证唯物主义态度,古语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们不能不承认:今年年初的龙胆泻肝丸不良反应事件和新近爆出的排毒养颜不良反应事件都反而成了好事:

因为通过两次事件,我们获得了两次广泛而深入的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科普宣传的机会,这个效果是深切的,是全民性的。

此前虽然有关部门也多次对大众进行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但毕竟不如这两次新闻宣传来得“透彻”、来得“心动”。消费者以前哪知道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呀,整天充斥耳畔的“纯天然”、“绿色”、“无毒”、“回归大自然”的广告词比正面宣传还多老百姓哪知其实是商家们诓你的银子买他的产品用的套子话呀。如今,只要读书念报看电视的老百姓都会知道“是药三分毒,中西药物都会有不良反应”,况且,一些还是自己吃过或现在正在长期服用的哪,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比发生在别人身上更能令他(她)有感触!永远都是这个理儿!所以说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而且是越早越好啊,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

其二,贬低、否定中医中药作用的行为是错误的,过分迷信中医中药也是错误的,而利用群众的迷信心理、混淆视听、狂赚昧心钱的行为更是错上加错的!诸如对患者动辄用数两芒硝草菅人命的胡万林之流们,这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无视,是对中医中药正常发展和发扬光大的严重干扰!

我们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从医疗活动到药品、保健品的经营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问题,这需要广大媒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一起努力,对打着中医药旗号、实际却背离中医药科学原则、做赚钱获利之勾当的行为,从法律上、制度上加以限制和规范,最终直至达到净化市场的效果。

可喜的是,我国的各级药监部门都在日益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的有关工作,近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又开始将每期的监测报告都向社会公布,透明程度颇高,深受社会赞许。

但我们还是应清醒,正是因为目前个别医药企业的不正当营销手段,才使得我国的医药市场,尤其是OTC市场鱼龙混杂,问题多多。这对百姓自购药品、进行自我药疗构成严重的危险隐患,这也是有关部门正需下大力整顿的。如不加以整顿,恐怕今后在这一领域将会不断出现严重问题。

其三,当记者日前与某生产便秘中成药的企业老总聊天时,她对此事件颇感不解:现在的消费者火气也太大了点吧?

是消费者火气太大吗?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你是消费者,你相信了广告宣传和促销攻势,吃了有不良反应的产品之后,发现是既花了银子又遭了不良反应的罪,你能不生气吗?

如今的消费者不比从前,随着消费意识被厂家“培育”得越来越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也在与时俱进啊,毕竟上当吃亏积累的多呀,消费者不是好糊弄的。依法维权已经是消费者越来越普遍采用的自卫手段了,有因必有果,“告吧”,讨公道!没的商量。

也许,我们倒应该对这位“较真儿的”消费者以及对盘龙云海公司的“排毒养颜”都心存感念,因为如果没有他们“遭遇激情”的官司引发的健康教育给老百姓送去了科学知识,可能中国乃至世界华人圈里的芸芸众生们多半还蒙在鼓里,还在毫无戒备地听信不良商家的片面虚夸,长期不科学地滥用着中药的制剂或饮片,既长期大量浪费我国的中药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又制造出了数不尽数的种种不良反应事例,老百姓还花冤枉钱不落好、倒惹得一身病。

中国医药市场“进化”到21世纪初了,企业在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时,不要总是从一己的角度行为率决,而应真正换位到“上帝们”的高度看问题。药品是消灾祛病的,也是人命关天的,毒副作用与疗效兼具一身,是双刃剑哪。消费者买了去,药物成分一进入体内,好结果与坏结果起先都是在消费者身上有结果,但日后的结果可就是在你企业的身上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