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居家养老的基本认识

篇1

关键词:养老服务需求;多元回归;社会政策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039-04

一、基本情况和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一)样本数据基本情况

根据课题组对A社区的调查结果,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样本数据的基本特征,本次调研有效样本总计391份,其中男性老人占42.5%,女性老人占57.5%。

总体来看,本次调查老年人的年龄较高,平均年龄为73.5岁,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1.7%。从健康状况看,虽然高龄老人的比例高,但总体上看,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超过5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好,只有少部分老人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分年龄段看,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与年龄层呈明显正相关,年龄越大越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差。从经济收入看,A区老人经济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53.5%,收入在2000以下以及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占6.1%,A区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占比超过67.6%,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可以相降低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从居住情况来看,大多数老年人都与老伴或者子女一起居住,占比超过86%,这说明多数老年人在家庭中都能有其他人照看,但仍有10.5%的老年人自己一人居住。

(二)老年人养老需求状况分析

1.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

本次调查把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中,有60.9%的老年人口选择了居家养老的方式,相比之下只有8.4%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有14.1%的老年人选择先期居家养老,后期机构养老的方式,仍然有16.6%的老年人没有确切地选择意愿。

为了更加具体的了解A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情况,根据调查数据对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居住情况等不同组别的老年人养老意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不同分组的老年人依然选择了居家养老这种方式,选择的比例大多超过55%。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

2.老年人对养老现状的满意程度

运用满意度来评价A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为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供了依据。统计结果显示,对当前养老现状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占52.9%,非常满意的占25.8,认为完全不满意的占2.8%。从分析数据来看,超过78%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表示满意,7.9%的老年人对养老现状不满意。说明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现在的居家养老较满意,但A区在社区养老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关于老年人养老现状不满意之处,我们设置了“关于您当前的养老现状,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总体上有61.%的老年人选择了没有不满意的地方,但是在做出选择的老年人中,12.3%的老年人选择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这是占比最高的,其次是生活枯燥无趣和没有足够的生活陪伴,这两项都可以看作是精神慰藉。因此可以得出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服务以及精神慰藉服务上存在不满意之处。

二、A区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在前文分析中,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占60.9%,选择先居家后机构的占14.1,我们可以把二者视为选择居家养老,比例占75%。把问卷中“关于以后几年您的养老问题,您是继续居家养老还是会机构养老”改变为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变量赋值为愿意=1,不愿意=0,即问卷选项中的居家养老、先居家后机构作为愿意,其他选项作为不愿意。因此本研究中,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一因变量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同时自变量既有性别、居住情况等二分类变量,也有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收入情况等多分类变量。正好符合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要求。

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整体是显著的,具体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和居住情况四个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性别和收入情况两个变量的影响都不显著。

第一,从年龄可以看出,年龄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相对60―79岁的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年龄越大选择居家养老的人口比例越高,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老年人的传统家庭观念有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孤独感增加,更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从文化程度可以看出,文化程度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的回归系数为-0.728,且在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口对居家养老的需求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在思想上更容易接受其他养老方式,不会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束缚,敢于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第三,从健康状况可以看出,健康状况与居家养老呈现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显示,认为健康状况比较好和一般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分别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与传统老年人的生活观念有关系,认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由于身体机能衰弱,受到疾病困扰,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四,从居住情况可以看出,独居老年人与居家养老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非独居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独居的老年人自己居住在家,在心理上以及生活照顾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而非独居的老年人由于家庭中有老伴或者其他亲人相伴,相对的孤独感就减轻,而且在生活照料上有家人的帮助,会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模式。

三、分析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得出以下结论:

1.A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水平整体较高,但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大部分老年人所乐于看到并接受的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由于家庭结构以及代际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一些需求上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养老需求,既需要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应该有所改进。

2.A区老年人养老需求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对依靠子女养老的观念仍然较强

从前文分析中看出,年龄、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都影响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且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原因都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受到疾病的困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更多的老年人都希望依靠子女进行养老,对于机构养老不够放心。

3.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亟待关注,精神慰藉渴望度强烈

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旺盛,大多数老年人有康复治疗服务需求,但是从分析中12.3%的老年人认为缺乏基本的医疗照顾,医疗健康服招枨蟮牟宦意度是最高的。其次老年人感觉到自己生活枯燥无味,调查数据显示将近40%的老年人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因此在老年人养老需求中,应该注重加强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4.家庭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从居住状况来看,只要有老伴或者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虽然我国的家庭结构在发生变化,主干家庭数量在减少,但是当前养老市场发展并不成熟,并且受老年人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仍然是养老非常重要的资源体系和支持系统。

四、政策建议

(一)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居家养老模式

这是养老模式的总体构想,家庭依然是养老体系的核心系统,通过家庭满足居家养老的亲情维系,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政府加大对社区在资金、人员的支持力度,在社区建立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注重社区独居老年人的养老状况,最后以专业化服务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通过居家养老模式即满足老年人家庭寄托,又能实现健康维护和医养结合,同时还兼有社区养老的规范管理与保障。

(二)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成员相互支持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机制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认为公民的福利供给不仅由政府提供,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组织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

1.政府主导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体现出政府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由于政府部门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居家养老的工作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应该贯穿于养老服务的每个环节和每个方面,并在总体上对养老服务进行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首先,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落实和监督养老政策法规;其次,在资金的投入上政府应该成为主要的提供者,同时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鼓励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对养老服务事业进行资助,为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增加政府购买项目,通过引入志愿者、养老服务机构等方式,提供适度的定向资金补贴。

2.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首先,通过不同的优惠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来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事业走社会化、产业化、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其次,引入专业力量,尤其是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强化精神慰藉功能,依托专业化医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同时提高上门看病及专业健康护理咨询服务。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科技引入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中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例如可利用现代化技术方法搭建社区老年人信息平台。最后,老年人作为主体,应该强调老年人的参与,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增强老年人的话语权,是老年人更多的参与决策,调动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3.家庭成员相互支持

在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扬中华民族“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形成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社区开展以“敬老、养老、助老”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整个社区养老的宣传,强化家庭互助照顾的观念。还可以抓典型事例,引起社区居民的广泛认识,不仅要抓那些在养老中做的很好的居民,还要抓那些做的不好的,不赡养老人的居民。通过对比,使全体公民都认识到养老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家庭的温暖。

――――――――――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

〔2〕陶涛,丛聪.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

篇2

1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服务形式。它作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在养老服务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是目前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1年,民政部宣布在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来,依托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推行。但形式多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由政府承担居家养老的责任。由于政府在履行居家养老服务责任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1.1 政府角色定位、职能不清 

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目前居家养老需要在政府的指导监督下组织开展工作,但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承担所有的责任。由于缺少统一的支持鼓励居家养老的法规政策,管理监督缺少统一规范的标准,各地政府对居家养老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居家养老中的角色定位权责不一致,缺少用于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政府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少依据,带来了居家养老服务在项目设置、服务质量、服务收费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1.2 参与主体单一,服务内容简单 

受政府传统的公共服务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拨款,由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对有需要的居家老人提供日托照料、代办服务、就餐服务、生活护理等类型的家政服务,缺少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 

1.3 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渠道狭窄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资金保障,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供给。居家养老作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其建设必须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支持,但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投入于居家养老资金远远不能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持续发展,大多只够用于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自身发展受到阻碍。 

1.4 服务人员非专业化,服务水平低 

我国庞大的养老人群对养老服务人员总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要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这些社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差,服务水平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另外,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角度看,同样存在管理人员不专业、管理素质低下等问题,普遍存在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 

2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的比较法借鉴 

2.1 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综述 

2.1.1 美国 

美国十分重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承担社会工作事务,培育了大量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确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福利制度。目前,美国各级政府主要是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包括日间照料、送餐到家、家政服务等。 

2.1.2 英国 

“社区养老”起源于英国。作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就开始实施基于社区的养老照顾。并且在英国福利国家建构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理念逐渐发展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养老,并实施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缓解了政府在提供社会福利时的低效率问题。 

2.1.3 日本 

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为此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养老福利政策改革,颁布了《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首次提出依托社区建立多种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理念,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到社区养老中。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 

2.2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之经验 

2.2.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保障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保障。日本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十余部有关社区养老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法律、政策,对政府、非营利组织、被服务者在养老服务中的權利、义务,非营利组织的注册条件、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非营利组织在规范的环境中发展,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立法保障。 

2.2.2 增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实现双赢 

实践证明,完全依靠政府组织实施养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良好伙伴关系对于可以很好地解决养老服务中的资金筹措、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监督评价等问题,同时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还可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并降低养老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双赢。

   2.2.3 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提供多样化服务 

引入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就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有物质方面,有精神方面;有要求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服务,也有精神慰藉服务,还有既要求物质服务又要求精神服务……面对老年人不同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与各级政府合作解决好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遇到各种问题,并不断改进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2.2.4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居家养老从业队伍 

专业化的服务需要专业化的从业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服务是提供优质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保障。美国、日本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对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资格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也为非营利组织能够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设计 

在政府尚无条件全面承担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情况下,允许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立法先行,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发展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石。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基础,以政策为补充,搭建起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框架,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践有序进行,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 

3.1 建立准入及监督制度 

3.1.1 建立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准入及监督制度 

依据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设立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法律的高度明确规范非营利组织的权责界限,明确非营利组织的准入标准。同时建立非营利组织监督评估机制,对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作出评估结果,并将评估结果将作为非营利组织获取政府政策支持及资金扶持的基本条件,从而激励养非营利组织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3.1.2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准入制度 

参照会计、护理等职业资格认定办法,由政府组织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取得从业资格并经过培训后才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以保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3.2 完善《政府采购法》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际就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采购的内容。但是《政府采购法》采购目录中尚无“养老”一项,对“服务”这一采购对象的定义也只是笼统地定义为“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因此,有必要对《政府采购法》中涉及政府购买服务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将服务采购的对象扩展至养老服务,并对养老服务的采购流程、资金使用、评估监督等做出规定。 

3.3 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时至今日,我国的养老体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对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修订。具体而言,就是把社区居家养老权利写入法律,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保障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权利,使社区养老权法律化。同时,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科学地确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法律保障机制:包括明确政府责任、非营利组织的认证、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以及专业服务队伍的培训等,建立起一套完整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体系。 

4 结语 

随着人口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一方面要承担起居家养老的指导、引导、监督职责,另一方面也要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法律、政策和经济支持,让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推进,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参考文献] 

[1] 胡苷用.养老保障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 

[2] 施巍巍.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 

篇3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养老保障,居家养老

一、前言

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因此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有足够的实力保障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运行,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结构近乎瓦解,其养老的功能不断削弱。而国家提供的机构养老受我国经济实力的限制,存在诸多问题:机构养老的服务设施数量少,增长缓慢,服务质量低,收费过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老年人的入住率很低。因而也不能承担起养老的责任。贵阳市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在推行机构养老的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

而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将落脚点放在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区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保障社区的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它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机组合,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又能减轻家人照料负担,更好地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因而是贵阳市城市老年人养老的理想选择。

所谓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种老年服务。这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方式,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它实质上是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一种福利。精神养老主要由家庭和社区承担,而物质养老则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它在形式上仍保持着传统家庭的养老格局,但是在内涵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该模式是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在社区中建立相关的为老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较高质量的生活保障。

二、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贵阳市作为西部一个落后欠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虽然慢于全国水平,但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据相关部门2010年统计结果显示,65岁以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4.4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9.48%,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后普查5.98%的比例相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传统的家庭养老因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规模缩小,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成员资源不足,现代年轻人更多的追求自我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导致空巢家庭显著增加并且空巢期的延长。这些变化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不可靠。对于一个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在政府有限的财力背景下,贵阳市的机构养老设施缺乏、政府养老投入严重不足,现存的养老机构有很多问题弊端,使得运行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此外,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水平高,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则是在综合国力不强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贵阳市在2006年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彼时贵阳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城市,因此贵阳市的人口老龄化呈现了“未富先老”的显著特征,政府根本无力建立像起像西方国家一样的国民养老保障制度。

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还是现代的机构养老方式,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家庭和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供养的水平和能力都很低,与老年人的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这些都反映出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已陷入重重困境。为了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的养老模式必定要经历转型和变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新路。这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社会供给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即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能极大满足老年人的现实要求,达到节约政府财力和社会资源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在法律上肯定了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健康等服务设施和网点。”2000年8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大力兴办老年服务设施。2001年,民政部下发[2001]145号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这项计划在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将彩票福利金的80%用于资助老年人福利。贵阳市筑党发[2008]27号《贵阳市关于实施“老有所养”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总之,社区养老已经具备了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政策依据。

2、居家养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积累。2001年6月,民政部在全国推行“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简称“星光计划”。近年来来各地在推进机构养老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应大多数老年人需求的养老途径,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已初步形成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券”、北京市“无围墙养老院”以及大连市“家庭养老院”的模式的发展,这些经验的积累为贵阳市居家养老的发展提供借鉴。

居家养老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整合社会中各方面的资源,集中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又弥补了两者的不足。其投入收费低廉、成本低、服务方式灵活的特点,以及服务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不同生活需求,不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社区也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因此建立一条以家庭为核心,依托社区中心,通过专业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是贵阳市现在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一条切实可行的主要方式,并将成为贵阳市大多数老年人和家庭的必然选择。

三、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保障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贵阳市居家养老保障发展现状

贵阳市是贵州省的省会,总人口36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88万,是我国31个特大城市之一。城区建设面积220.31平方千米。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被誉为“高原明珠”。

1、贵阳市老龄人口状况

目前贵阳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如下表所示:

年龄段

60—64

65—69

70—79

80—89

90—99

100以上

小 计

78661

61207

83016

22753

2814

35

248486

73588

59439

86117

25577

3861

58

248640

合计

152249

120646

169133

48330

6675

93

497126

所占比例

4.18%

3.31%

4.65%

1.33%

0.19%

13.66%

性别比

106.89

102.97

96.40

88.96

72.88 60.34

99.94

70岁以上的老人优先就诊,免挂号等优惠政策,全面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

第五,城镇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分类施保”的原则,优先落实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老年人慈善事业,倡导多种形式的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从2008年6月起,各区(市、县)政府负责组织发放高龄老人营养补贴和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护理补贴。高龄老人营养补贴按90岁以上每人每月100元、100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所需经费由市级和各区(市、县)级财政各承担50%;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护理补贴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所需经费由各区(市、县)级财政承担。使贫困老人基本达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第六,推动老年教育的健康发展,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鼓励和倡导老年人“老有所为”。目前贵阳市各辖区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全市共有老年大学204所。入学率达4.28%。此外,全市设有多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文体组织健全,共有458个户外活动点,还有丰富的书法,摄影,舞蹈,老年艺术团等,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第七,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加强老年人维权体系和队伍建设。贵阳市由司法、公安、民政、劳动等部门组成的老年维权工作网络也初步形成。全市现有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由司法行政部门指定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设立的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护岗。这些法律服务机构负责接待老人来访、处理老年人来信、受理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开展老年人法律宣传,对老年人给予全免或减免诉讼等法律援助。

(二)贵阳市居家养老服务推行中面临的问题

贵阳市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行中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由于居家养老模式产生的时间尚短,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多方面的需求,具体表现如下:

1、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

社区老年设施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能够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组织发展滞后。社区的养老救助信息系统没有有效建立,社区的“银发工程”落实不到位,社区养老产业及资源无论是有偿、低偿、无偿的整合发展不够,难以满足老人的就医、就餐、家政等服务需要。以南明区为例,其老龄工作的覆盖面广,工作开展主要在老龄委,各级党政领导也很重视,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未被动员起来,工作力量薄弱。

2、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的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老龄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向不同步,这一点在贵阳市的发展中也得到了体现。贵阳的居家养老主要是靠政府和民政部门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投入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是有限的。而民政部门的投入主要依靠福利彩票,而彩票的收益本来就有不确定性,加之配套不到位,使得居家养老的发展受阻,不能让广大的老年人从中收益,影响他们参加的积极性。像贵阳碧海花园投资3000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只能是少数。南明区在06—09年间财政投入老龄事业经费共252万元,但对于日趋庞大的老年人口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财源不足将必然制约贵阳市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3、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目前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增多,己不仅仅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事实上,贵阳市各地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看似提供很多的服务,真真能做到的却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需要。并且社区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规模小、档次低,医疗网点条件差,设施设备不全、水平低、医疗技术不适应救助服务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中,还没有更多的考虑养老设施的配套问题,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己经在一定规模的居民居住群里,不仅配备有一定规模程度的养老设施,并且这些设施已经是具有了综合服务型,兼顾日托、长期住宿、康复、护理等功能,可见我们在这些方面做的还是远远不够。

4、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的规模小、素质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因为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偏低,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一般都是受薪的人员。并且,这些服务人员也基本上是“4050”的下岗人员和外来女工,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康复护理等,难以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这将严重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南明区目前从事养老助老服务的人,大部分是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多少社区的“老大妈”、“老大伯”,而且多数还是义务帮忙。老龄工作队伍缺少知识化、年轻化、技能化、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人才,影响养老服务质量,也制约着养老事业的发展。

四、完善贵阳市城市居家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贵阳市在居家养老的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考虑贵阳市的社会现实,积极探索符合贵阳市社会发展实际的社区居家养老新途径:

(一)充分发展非营利组织,推动居家养老社会化

应当积极引导鼓励非营利组织分担相应的老年保障责任。因为非营利组织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非营利组织具有较强的使命感,是多样、灵活、平等、多样式自治性组织,因而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时必然具有比政府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优势,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服务行为。贵阳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其非盈利组织的发展是比较充分的。要充分利用活动于法律咨询与服务、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社区发展的非营利组织为居家养老服务,将这些组织的力量纳入社区养老的范畴,不仅会提高并促进全民的老年保障意识,使老年保障政策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会使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受到鼓励,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融资渠道更加广泛,捐赠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一方面丰富为老助老队伍,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广开资金来源,加强监督机制

由于贵阳市经济实力限制政府现在还不可能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投入最大的资金,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筹资集道,通过实行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关注养老现状,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提供资金援助,走出一条政府补助、社会集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投资新路,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长远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资助。此外,还要要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透明度,坚持“阳光操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限期整改,切实杜绝资金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出现截留、挪用等问题,对违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放和使用规定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绝不迁就姑息。

(三)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精神慰籍等。同时也应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还可以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使老年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为社区老年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辩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维护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四)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建设

第一,充实专业队伍人员数量。专业人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根据当地需要照料的老人的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配置。第二,加强队伍的专业化素质。目前,各地都有老年护理的培训机构和相应项目的提供,在培训方面要严把质量关,重理论更注重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也要注重敬老爱老,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加强考核,持证上岗。第三,合理设置居家养老的工作岗位。实际上,由于居家养老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设置也应该根据实际来设置。可以设置固定的全职岗位的同时设置灵活的兼职岗位。比如,固定的全职岗位有护理人员、老年社会工作者等,而灵活的兼职岗位有文化娱乐辅导员、老年健身指导员等。第四,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样可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第五,引进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贵阳市应充分运用自身优势,本市中多所大学中开设有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专业,除了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本专科毕业生,是老年工作队伍年轻化,也可以为相关为老服务人员提供技能培训。

(五)建立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对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机制。就是对有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的老年人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保证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助的老人身上,发挥最大的资金效益。因此,评估的指标体系应侧重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照料能力、家庭经济支付能力,其中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

建立养老服务供给质量的评估机制。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同时还要对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现行政策是否解决实际问题等进行评估,以此不断完善评估工作。

(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教育

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丽.我国城市居家养老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2 阳艳珠.贵阳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3 冯怀珠.我国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J].西北人口.2006(3):47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区居家养老 可行性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提出新的挑战

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养儿防老”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严重的老龄化形势,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在减弱。一方面,现代社会家庭规模逐渐在小型化,家庭结构以“四二一”为主的情况越来越多,年轻人养老压力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而且工作比较繁忙,所以照顾父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必然要向社会养老转化。

社会机构养老是由社会机构提供的养老方式。但目前许多机构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和设施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和设施数量有限。最主要的是机构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机构养老使老年人离开家人的照顾,心理上易产生一种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经常在养老机构看到同伴们死去,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和精神压力[1]。另外,机构养老存在缺乏规范,无序竞争,城乡不均,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硬件规模和设施,软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2]。

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一种养老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1.资金有限,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地区的经费主要是由民政局和当地居委会即政府提供以及老年人自身和社会捐赠三方面构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老年人,需要提出申请,居委会认定后,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但是这种资金的支付是有限的。随着社区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 服务对象增多、社区基础设施费用的增加以及管理费用和物价上涨, 资金不足、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孤寡老人,在提供他们自己的养老费时往往捉襟见肘,无力支付。以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街道办事处为例, 其辖区空巢老人很多,其中 60 岁以上的有 1688 人, 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少, 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目前仅有3位老人请了养护员[3]。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服务水平层次较低

社区居家养老是介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由于受目前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思想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养老主要还是考虑家庭养老方式,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在各个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给予的支持力度是有限的。由于工资待遇比较低,社区服务人员很难招到,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种工作,即使从事这种工作,在工作中积极性也不高。一些下岗工人成为护理人员之后,因为报酬低,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他们中大多数不愿意继续留在该领域内工作[4]。

另外,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人员中,具有相关专业且训练有素的人员很少。我们目前社区服务人员的现状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多数都不具备相关护理、心理专业知识,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就是一些初、高中毕业的中年妇女,服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办事效率也比较低下,至于专业化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咨询、伦理学等知识几乎都不具备。

3.老年人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社区服务人员由于专业化水平不高,在护理技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欠缺,不能及时、较好地解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在为他们应该享受到的服务付费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服务,这样老年人在参与居家养老方面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区管理人员缺乏热情,办事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社区服务人员与老年人互动性不强,导致老年人有问题不向机构反映,甚至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机构求助。这反映了老年人对管理人员缺乏信心,甚至不愿相信他们会真正给予帮助[5]。再次,社区居家养老为老年人提供的基础娱乐设施和活动中心往往过于简陋和残缺不全,没有像样的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老年人认为这样的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不如在家养老,不用付费。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建议

1.居家养老在资金来源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和国家付费及社会捐赠构成

中国这种“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政府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完全通过以福利的形式向人们提供。因此,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必须要出面借助市场、社会、家庭、志愿者、民营机构、社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来解决这种困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居家养老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提供的服务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福利性质,在付费方式上应该由个人、社区、国家共同承担,这种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渠道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非由政府或者个人单方面提供。

2.加强社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其中

由政府出资,居委会组织社区服务人员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岗位培训,只有拿到上岗证的人员才有资格从事社区居家服务工作。在培训内容方面可根据老年人需求来进行,例如:专业化的医疗护理知识、基本的医学知识、心理咨询及老年人关怀等。并且这种培训必须经常进行,利用社区卫生所或卫生院便利条件,或者也可聘请相关志愿人士来给社区服务人员进行知识讲座。这样逐渐形成一支在老年人护理方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队伍,极大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在费用及队伍稳定方面,一方面通过政府出资,不断增加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爱岗敬业的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员数量方面,可积极吸纳社会各界志愿人士参与到老龄化事业当中,使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形成“专志”结合,共同为老年人服务。

3.加大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优越性、便利性,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

要积极在社区进行大力宣传,让老年人以及家庭成员充分认识到这种养老方式的必要性,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家庭养老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据在天津市南开区老年生活保障调查显示,在老年人的日常照料方面,在社区提供的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健康咨询和社区就近医疗方面,在丰富和调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在为老年人提供家庭调解和法律保障方面,社区服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6]。

另一方面可通过加强对社区服务人员的管理,以社区服务人员提供良好服务的实际行动作为对外宣传内容。如果服务人员态度较好、服务热情、处理事情效率高,在服务过程中积极主动与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互动,详细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细心、热心、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会让老年人相信社区服务人员能够真正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郭竞成.居家养老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社会保障研究,2010,1:30-31.

[2]杨宜勇,杨亚哲.从人口结构变化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1,58(总第2402期):23.

[3]王刚义,赵晶磊.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创新,2008,3:87.

[4]吴蓓,徐勤.城市社区长期照料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07,5(第31卷第3期):65.

[5]包青年,赵海林.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以 S 社区为例的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1,2:89.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转变观念;非营利性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36-03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21世纪必将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全球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是严峻。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我国近十年来老龄化速度为3.4%,也快于世界人口老龄化速度。①

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较高,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7年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2 620万人增加到8 811万人,年均递增2.6%,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6%的一个百分点,占总人口的比重由4.4%提高到7.0%,提高了2.6个百分点。近十年来老龄化速度加快,每年递增3.4%,快于全国人口递增1.1%的2倍多,而且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年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①

苏州市于1982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早于江苏省4年,早于全国18年,是我国最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已经成为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一大显著特征。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苏州市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了近一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34.9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2.9%;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88.9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5%。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国际社会公认的老龄化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②

苏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另一显著特征是老年人口高龄化。国际上通常将80岁以上老人称为高龄老人,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苏州市80岁以上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8%。根据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2010年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市民的预期寿命均值为81.56岁,是江苏省最高的。这一数值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不仅老龄化的速度快,而且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所用时间远比我国要长得多,从几十年至100多年不等,如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在这段较长的老龄化过程中,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老龄化问题。而我国只用了短短的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还没有从容面对的经验和财力。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达一万美元的占36%,三千至一万美元的占28%。而我国在2002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不到一千美元。“未富先老”必然使中国社会的养老面临巨大压力。

二、居家养老的发展及面临的难题

(一)居家养老的发展状况

几千年来,中国尊老、崇老的传统文化让老人们在自己的家里颐养天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核心家庭占主导必然导致家庭的小型化;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今天面临诸多挑战。

国家民政部在2001年推出了“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符合中国国情的居家养老模式陆续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居家养老模式基本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部等十部委于2008年2月联合发文《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十一五”期间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在城市实现全覆盖;并且把它作为全国各级城市政府的工作目标[1]。

目前,苏州全市115个街道、镇全部建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 900多个社区、村均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各区县都按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街道、镇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目标,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

苏州市各个社区先后成立了老年人日托服务中心、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配餐服务中心、互助社等养老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老人居家养老的基本需求。苏州市金阊区运用现代高科技,通过智能终端——“爱心机”将辖区内需要帮助的老人和社区志愿者有效对接。通过社区援助中心的信息化平台,不仅满足了老人的各种需要,也充分地运用了社区的各种资源。沧浪区还开全国之先河,创建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不仅运用了现代的高科技手段,而且引进了市场运作机制。这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为辖区老人提供了各种优质服务,得到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二)居家养老面临的难题

苏州市虽然在居家养老方面做了很多开拓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仍然发现面对如何养老的这一世纪难题,与其他城市一样,苏州市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

1.居家养老资金来源单一,且严重不足

居家养老一开始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不仅在居家养老的机构设置、运作方式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在资金的投入方面也是主力军。目前,社区各种养老服务都是依靠政府资助才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绝对数目,仅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日益壮大的需求,致使社区养老处于资金短缺的困境。

从苏州市来看,由于资金紧张,拥有近7万老年人的沧浪区,入住虚拟养老院的只有5 800人;而平江区推出的“绿马甲”乐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上都是政府订单,由于资金紧张,只能优先考虑为“三无”老人和五保对象提供每天一小时的上门生活照料服务,因此服务对象仅有百人,并不能让辖区的5万老人都能受惠;“金乐龄”信息化养老服务是金阊区推出的重点发展的养老服务,按照计划,受惠对象2011年是450人,2012年扩展到700人以上,但这和全区4.6万的老年人口相比也远远不够。

而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都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仍然觉得国家和企业应该为他们退休后提供一切的保障,还没有形成自己规划老年生活,购买养老服务的意识。再加上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来主导的,更加强化了“养老是政府的事情,老了就靠政府”的这一观念和意识。

以苏州市沧浪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虽然他们提供的服务是面向全区的所有老人的,但是其收入的90%都来自于政府订单,仅有10%是老年居民的自费服务收入。

政府订单所购买的各项居家养老项目主要是针对五类特殊老年群体:第一,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全护理的低保或低保边缘孤寡老人;第二,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第三,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第四,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半护理或全护理的归国华侨;第五,年满80周岁,当地无子女照顾或子女残疾的老年人。

由于资金紧张,政府买单,为这五类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仅仅是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例如烧饭、买菜、打扫卫生、日常护理等等。不在这五类老人中的广大的老人并不能享受到这些服务,他们如果有需要,必须自己购买服务。

2.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现实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的获得和满足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仅是我们最低层次的需求的一小部分。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理财投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其中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

由于老龄化的加速、剧烈的经济改革、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大规模国内移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传统的孝道在今天的中国受到了很多现实的限制和侵蚀。社会变迁的结果就是目前中国空巢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3年的16.7%到2007年的26.7%,预计2030年将达到90%。

处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地区的苏州,其老人空巢率也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目前苏州全市老年人的空巢比例已达到56%[2]。在调查中,有的地区比例还要高。今年6月到7月,我们随机选取了苏州市平江区的292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1.7%的受访老人与配偶一起生活;10.65%的受访老人独自一个人生活;仅有24.7%的受访老人与成年子女一起居住;超过59%的老人认为照顾家人对一个老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中国,由于孝道的文化传统,家庭一直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首要单位。单独居住往往会增加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据苏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空巢老人认为自己不太健康或病情严重[2]。相比于其他的居住情况,与配偶和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其精神健康状态会更好。因为它提供了双向的社会支持,老人和孩子都是受益者。一方面,老人可以帮助子女做做家务,带孙辈以减轻子女负担,成为社会支持的提供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提供社会支持比接受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的健康更有益[3]。给予或利他主义可能是成功老年化的一个生物学指标,老年人在提供社会支持时所产生的意义感、目的感、归属感等积极的精神状态对健康肯定是有利的,进而为他们带来幸福感,减少抑郁;另一方面,孩子也可以对父母尽孝。

情感支持、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儿女支持是中国老人精神健康的最重要的三种社会支持[4]。由于儿女不在身边,许多空巢老人都很担心自己一旦突发意外,身边会无人照顾,特别是那些高龄的、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但是大多数老人都表示,积极支持子女外出求学和工作,希望孩子能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

3.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志愿者严重不足

由于居家养老目前由政府买单的部分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所以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一般除了对服务人员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其他的专业培训。

例如,苏州的“绿马甲”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从医院陪护起家的,有十几年的护理经验,培训也比较专业化,但是他们的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叠被子、擦桌子、拖地、保养家具、保养地面等家政课程,对于老龄人需要的养身、保健、心理健康、理财投资等完全没有涉及。

当然,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素养等本身也没有达到进行更高层次、更专业化层次培训的可能。陪护和家政都是属于流动性很强的行业,在很多人眼里,那都是“伺候人”的活,好像低人一等似的。如果能进企业或工厂,就没人愿意去干这种工作。一般“绿马甲”能招到的员工都是50岁左右的家庭妇女,而且很多都是外来打工人员,她们本身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家政和护理工作对她们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培训内容也能接受。

目前我国仅家政服务这一块的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更不要说对老人居家养老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了。为解决当前的巨大需求,很多社区都动员居民加入志愿者行列,为身边的老人提供爱心和帮助。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把中国的志愿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把这股志愿热潮推向了高涨。随着国民志愿热情的空前高涨,国人对志愿服务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加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为老服务志愿者的行列,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迅速扩大;很多的公益组织与团体也应运而生。

苏州市截止到第26个国际志愿者日(2011年12月5日),全市共有志愿者服务站点876个,注册志愿者总人数71.4万人,均列全省第一。在苏州市团市委的倡议和组织下,关爱空巢老人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反响。③针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很多社区居民都自发地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团队,志愿者们与社区里的空巢老人结对子,利用闲暇时间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但是,志愿者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而且由于国家在立法、管理等方面发展的滞后,志愿者的很多潜能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三、解决途径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首先是个人观念的转变。面对老龄化,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变被动等待政府养老为主动养老,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有偿老人服务,积极改善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苏州市的“绿马甲”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是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老人虽然没有被纳入居家养老的援助范围,但有居家生活照料的需求,所以他们面向苏州市区推出了居家养老有偿服务。除了居家生活护理、家政等服务外,有偿服务还涉及替老人读书念报等精神层面的服务。他们的业务扩展得到了平江区政府的积极支持,很多老人也开始主动联系他们,购买他们提供的服务。

其次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国外绝大部分养老服务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承担,这种体制既能使政府在养老服务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能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福利服务事业的积极性。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可以遵循“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思想,尝试养老服务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

这样的管理体制实际上也正是许多学者所设想的一种基于家庭资源、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三方面互动基础上的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政府是养老服务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和推动者,它的推动、引导作用成为这项工作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而一些中间组织,如非营利性组织、企业、公益组织等则承担具体服务内容。充分利用非营利组织与社区机构的技术与资源,从而有效地回应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政府、社区、家庭以及老年个体的良性互动。

(二)积极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已经专业化和职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养老福利服务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加快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建设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除了各级财政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投入主体以外,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甚至是外资参与养老福利事业,发挥各个方面个人和企业积极性。应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筹资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发展空间,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我们居家养老面临的诸多难题不仅需要实践和创新,更需要学习和借鉴。从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地区的经验来看,非营利性组织以其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成果显著。积极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不仅可以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解决资金难题,而且还能充分发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积极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团体,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和志愿者

从国外的经验和目前我国的实践来看,志愿者对养老服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闲暇时间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从情感交流、理发、读报到陪同就医、陪同购物、理财咨询等。

积极发展各种公益组织和团体,为居家养老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和志愿者是今后我国居家养老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措施。为此,我们必须:

第一,充分做好社会动员和宣传工作,大力宣扬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工作中来。

第二,对志愿者及其行为进行鼓励,加强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国家可以通过立法保障志愿者的各种权利;同时对志愿者除了进行各种精神表彰和奖励外,可以加大各种物质奖励。如为每个助老志愿者建立时间银行卡,即将志愿者现在提供的服务时间记入个人档案,当他年老需要别人提供服务时,可以免费在时间银行中提取相应服务及时间。此外,还可以为志愿者提供各种社会福利,如免费或打折乘坐公交车、优先提供社区免费培训项目等等。

第三,充分组织和利用社区的各种人力资源,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服务。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社区应充分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和信息平台,将社区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发挥社区居民的专长,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和服务;同时也才能真正发挥出社区助老志愿者们的潜能,为老人们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颂.解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及运作路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9-13.

[2]刘一丁,赵俊聪.“空巢老人”的忧与爱[J].姑苏晚报,2012,(7).

[3]Liang,Jersey, Neal M. Krause and Joan M. Bennett. 2001. “Social Exchange and Well-Being: Is Giving Better Than Receiv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16: 511-523.

[4]Leung, Kai-Kuen, Ching-Yu Chen, Bee-Horng Lue, Shih-Tien Hsu. 2007.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Elderly Chinese.”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44: 203-213.

[5]王刚义,赵晶磊. 居家养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 创新,2008,(3).

[6]祁峰. 一种新型社会养老模式:居家养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

[7]徐祖荣.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 [J]. 长江论坛,2007,(4).

[8]赵立新. 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2004,(3).

[9]李玉玲.社区居家养老:文献综述[J].江海纵横,2008,(1).

篇6

关键词: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卫生;调查;分析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早,老龄化程度较高。同时,兰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也属于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这对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兰州市首先对智能化养老进行了尝试,并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形式,初步构建了具有兰州市养老特点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研对象,走访街道、社区等地对150名老年人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6年10—12月,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街道、社区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关系,即以智能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智能化养老支出、智能化设备使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以及社区与家庭参与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方面,65~69岁占31.5%,为最高,70~74岁占30.2%,次之,其他年龄段在15.0%上下;从被调查老年人居住状况看,独自与配偶居住比例最高,为36.57%;独自居住、与子女居住较为接近,分别为28.12%和28.89%,其他居住方式为6.42%。

2.2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障碍

2.2.1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不高的障碍。在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22.29%的老年人能够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是现代技术的智能集合在养老全过程的应用,超过2/3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概念不清楚,见图2。这一问题不只集中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

2.2.2经济方面的障碍。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收费敏感。在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收费的问题上,只有12.5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设备安装费用,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付费。对按月适当收取智能化养老服务费用,调查对象承受区间额度为100元。上限为500元的调查中发现,82.21%的老年人可接受付费在100元以内,9.08%在100~200元,其他区间均低于5.00%。

2.2.3设备使用的障碍。在对老年人期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方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仍然习惯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评估,其次是在POS机上即时评估和网上评估,说明老年人倾向于简单、熟悉的智能终端。调查中发现,78.49%的老年人能够使用简单的智能化设备,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智能手机(65.32%)、数字化电视(17.50%)和联网电脑(11.30%),大部分老年人只具有使用简易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的能力。

2.2.4服务内容单一的障碍。调查发现,38.74%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活服务方面的帮助,13.35%的老年人认为提供了健康服务,但提供的安全管理、精神慰藉项目较少,分别为5.47%和2.86%。同时,有39.5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完全没有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

2.2.5老年人所在社区与家庭的力量未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能力的障碍。调查中发现,80.0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帮助,说明目前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或接受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不能或者仅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较少的帮助。通过引入老年人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同。

3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成因

3.1政府投入不足

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运作上需要卫生、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促使智能化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一个微利行业,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化养老环境还不完善,市场参与度不够,源动力不足,智能化养老服务开展缓慢,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目前,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市场参与的企业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对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智能化终端设备等没有相关机构予以评估。政府应尽快出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与运行机制,以保障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企业缺少参与动力社区里的商业行业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外部补偿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2]。养老服务产业前期需要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收益的周期长,给养老服务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3]。三是企业与老年人缺少信任,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加之政府缺乏引导与监督,相互之间信任感不强。同时,老年人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标价的商业性养老服务项目,造成社会化养老的源动力不足。

3.3社会组织缺乏参与渠道,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识不高

社会化养老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难以解决养老服务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填补养老服务供应的缺口,需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单一,多以政府指定为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致使养老服务易形成垄断,市场活跃性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社会化养老的整体推进。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保守,自费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高。智能化养老服务环境的构建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智能化社区养老不了解以及经济原因,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化养老市场发展的需求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能化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树立购买养老服务、愿意为养老支出大部分收入的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支付方式,如以房养老等,引入银行、保险公司,为老年人、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搭建一条互信、互托和可行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4完善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对策

4.1加速政府部门改革,构建智能化养老制度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工程,它的发展既需要民政、规划部门统筹,也需要财政、卫生、劳动和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运营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制定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在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4]。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出台服务评估办法,制定服务评估标准和细则,进行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为智能化养老构建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规划与协调,加强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合作,将老年人健康信息和老年人基本信息整合,实现老年人信息统一管理并及时更新,为其他部门提供形式统一、内容权威的老年人信息服务,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基础。

4.2完善智能化养老软、硬件,构建智能化养老运行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建立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应对静态数据(老年人基本信息)、动态数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做好更新与分析,提供突况预警,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系统内容应包括安全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系统等。以服务中心平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和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5]。同时,应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功能,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构建智能化养老的网络环境。此外,智能化养老系统应转向数据分析预测、实时监测功能等技术深度开发上来。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技术的开发。

4.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养老消

费首先,在社区宣传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功能和优势,让老年人了解智能化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比较陌生,应从最容易获得的智能手机入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推进其他智能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同时,扩大智能化养老宣传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子女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子女帮助老年人选择服务并提供设备使用支持,鼓励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应利用好地域和情感上的优势,通过组织老年人活动、培训和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老年人与智能化养老的桥梁作用。

4.4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在老年人的私人定制服务、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内容不足。面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需求,智能化养老服务需要制定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明细内容,主要包括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出行类服务和娱乐类服务等内容。在具体服务项目种类、内容确定上,应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养老服务平台应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大技能与素养培训,从而达到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化养老已是中国养老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化养老环境的方式,稳步推进智能化社区养老,将会有效地缓解中国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化,2013(6):32-34.

[2]高盼.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工程[J].中国信息界,2014(5):51-52.

[3]谢家瑾.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J].中国物业管理,2013(8):15-17.

[4]艾益民.养老社会化服务机制的综合比较分析[J].城市现代化,2010(9):23-29.

篇7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力资源 开发

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专职工作者、兼职人员(职业社区服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及“义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含志愿服务人员)。本文根据在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等的调研数据,拟对浙江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4年,浙江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余个,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万余人。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情况,课题组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对116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

表1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仍存在工资收入水平低、教育培训不足和服务内容层次低的现状。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属性

1、教育性开发

省政府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性开发:第一,入职奖补。多部门联合发文,从2013―2015年,对入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5年的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六类专业的毕业学生,由省财政给予中职2.1万元、大专(含高职)2.6万元、本科以上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1]第二,专业培训。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各类组织和机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8000名,持证率达到20%以上;[2]第三,职业培训。2012年浙江省民政厅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2、政策性开发

浙江省在政策性开发方面着力于保障性制度建设:第一,劳动工资制度保障。2011年,《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工作经费上切实给予保证。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单位缴纳的部分可给予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3、使用性和服务内容开发

目前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约4万人,相对于庞大的897.83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服务内容局限于家庭卫生、买菜烧饭等低层次生活照料类服务,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人员较少。此现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提高,也表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有巨大提升空间。

(二)现存问题剖析

1、开发层次较低

开发层次较低的首要表现是队伍性别结构失衡。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性别比为88∶28,比例严重失衡,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次,主动就业意愿较差。51.7%的被调查者被动选择从事工作,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最后,服务内容层次低。调查显示,8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仅为生活照料类服务,能够显示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水平服务欠缺。这表明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2、权益保障不完善

浙江省65.5%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为兼职人员,较少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签订合同或服务协议,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休息休假等权益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但由于缺少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难以维护从业者的权益。

3、人力资源外溢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外溢现象严重。居家养老服务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小也可视为广义上的人力资源外溢现象。全省30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有10000多名毕业生,但主动选择到养老服务领域的毕业生特别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桎梏。

4、培训环节薄弱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训机构少。虽然有浙江师范大学等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但专业养老服务培训机构较少,专业培训师资少。居家养老服务是基于适度知识基础上的重实践操作服务,大学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欠缺,长期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实践技能具有,但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培训内容不系统。在岗轮训、心理疏导、志愿人员培训等内容很少涉及。

三、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常态服务工程,需要政府实行常态化管理,特别是服务人员的招募、培养,更是需要经费保障。2013年用于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老年电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1.59亿元,连财政支出的1%都不到;[3]财政投入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浙江省还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预算制度。致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长效机制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发展迟缓。

(二)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2011年,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级养老服务人员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但服务人员各项权益却没有体现;其次,工资保障制度缺失。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每月工资1500―2000元之间,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保障制度缺乏,使得薪酬提高无上升空间,且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等级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

(三)职业认同感不足

虽然养老服务是现代社会分工中的重要职业,但由于社会偏见,至今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在社会事实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学历水平不高,一般属于低阶层群体,因此,大部分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从主观意愿上不愿从事此行业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更新理念,观念先行

1、政府率先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应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领导骨干力量的思想意识,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各项职能:依法整顿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建立信息平台等,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2、养老服务人员本身思想改变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主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加必要培训提升技能,增强自身劳动竞争力,提高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

1、缓解人力资源压力

每年约2403万的流动人口是庞大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本群体。首先,应充分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吸引他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其次,开发养老服务业公益性岗位。生活照料类服务可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或“4050”就业困难人员。最后,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学生招募志愿者,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2、减轻人力资源外溢

据调研,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学历是导致人力资源外溢的主要因素。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是浙江省内各行业最低,而最高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金融业是养老服务业的3.46倍。[4]省人事劳动部门应制定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岗位补贴制度,改善福利待遇,并能够使得养老服务员的工资水平根据经济增长而保持上升的空间;其次,工作环境是另一影响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当为现有人力资源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专项预算,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保障。浙江省政府应设立养老服务的专项预算制度,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专项预算应保持每年相应的增速,确保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所需。

2、政策制定,力促开发

在政策方面,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外,还应加强管理,规范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签订,使得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等权益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同时针对养老服务人员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开设维权绿色通道,与律师协会协调,增加公益诉讼服务,降低维权成本。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浙江省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目前浙江省30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由于招生不理想,大多缩减规模或停办。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正常招生,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做好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其职业观。

2、加强职业培训

首先,人事部门应扩宽人力资源培训渠道,积极利用浙师大等省内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在与高校联合创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渠道模式,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场所,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其次,要注重培训的质量、模式和内容。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示范项目参观、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五)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层面的支持、社会公众的理解、微观养老服务组织层面完善开发机制、个人层面自我开发等,必须依靠政府、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自身、社会公众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EB/OL].

[5]薛铮.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6)

[6]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5)

篇8

关键词:居家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资料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6亿,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2%,预计到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个亿,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3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突出。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可靠保障,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居家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1.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和缺陷

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养老体制已由过去单一的居家养老,发展为以居家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格局。

1.1居家养老仍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家庭成员或者说亲属网络,譬如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忠实地履行了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职责。农村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可以使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都获得基本和可靠的供给。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是家庭结构小型化,致使子女养育老人的均摊成本增加和情感投入倒置严重。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加之务农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的巨大差距,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甚至占到70%以上。激烈的社会竞争,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压力,使广大农村青年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孝敬自己的父母;三是“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造成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子女矛盾突出。在一些农村流传着“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这样的观念,存在父母财产只能由儿子继承或分割,女儿不能参与的习俗。这就造成一旦父母年迈或生病,养老费和医疗费就成为子女们矛盾的焦点;四是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在一些居住较为分散,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甚至出现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病死、饿死,而长时间无人察觉的现象。

1.2集体养老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村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五保供养制度是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孤寡老人在吃、穿、住、医、葬五个方面给予照顾和物质帮助。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为保障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

尽管集体养老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现在看来,其作用仍然有限。第一,养老对象窄,社会救助水准低。根据民政部2003年全国特困户的大规模调查,我国农村特困户人口已经高达2000余万人,而五保供养对象仅有255万人。另据报道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救助水平最高的达到344元,最低的只有200多元。而农村社会救助与城市低保相比,其救助水准显得更低。以2002年为例,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总数为6000万人,得到救济的传统救济困难户为17714万人,五保户213.3万人,其他救济对象250.5万人,以上三类 人相加得到救济的人数为2235.2万人,人均749元/年,每月平均只有62元,如果按照社会救助对象总数计算人均23元/月。第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主要由村组负责对“五保户”实行分散供养。集体养老保障也仅仅停留在维持其温饱。第三,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使得一些老人不愿到养老院养老。

1.3社会养老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的补充和完善

社会养老是国家依据相关法规给予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制度。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两项重大举措。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正式启动。这一惠农政策的实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治病难的问题。

除了上面介绍的两种社会保险制度外,我国还建立了优待抚恤保障、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土地保障等多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国家还采取了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等措施,对农村重点贫困对象给予适当的生活救助。

2.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养老制度的思考

我国农村人口多,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国家还没有能力完全包揽农民的养老问题。在农村社会的转型期,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思考:

2.1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发展方向问题。

早在1992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中,国家就已经明确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保障全体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农村养老社会化将是大势所趋。

2.2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手段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以土地换保障”是最值得考虑的选择。所谓以土地换保障是指用社会保障代替土地保障的方案:即农民在年老、到乡镇企业就业、进入小城镇定居的时候,让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转包者缴纳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使其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或在因建设被征用土地的情况下,征地单位用征地补偿费的一部分为被征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险。

2.3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模式。

有的学者提出了村域社区养老保障模式。认为村域社区 养老保障模式的内涵是村民委员会主办的,以保障本社区老年农民的基本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的,以老年农民的自我经济收入及子女依据法规民约应负担的费用为主要经费来源,辅之以社区的必要补助,以集中生活和家居生活自由两便方式为特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方式。

2.4农村养老实现方式的体系化问题。

有的学者根据我国农村老年人人数众多、地域分布广、收入差别大,提出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三方出资方式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项制度,它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2)老年人生活照料体系。这是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中供养方式。另一种是社区服务方式。(3)老年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老年社会救助体系。这是老年人社会化保障体系的补充。(5)老年精神生活体系。主要是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以乡村为单位,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

3.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对策

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保障

3.1思想保障

现阶段,农村养老突出的问题是一部分子女敬老、养老观念的淡漠,他们经济上不愿赡养、生活上不愿照料,更谈不上精神上慰籍。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孝为美德,提出“孝为百善之首”。《孝经》指出:“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亲”。既阐述了孝之天经地义的地位和孝为道德之本的重要,又提出了孝的具体行为方式,要求为人子的做到敬爱父母,奉养双亲,生病当医,死则当哀,祭则虔敬。社会应加强孝文化教育,重拾尊老爱幼之传统美德,为农村养老建立思想保障。

3.2组织保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组织负责社会养老问题。在广大农村,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为农村养老提供组织保障。

3.3资金保障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经过1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部分,目前,这三部分保险所支付养老金的比例大约分别为70%、20%和10%。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比例也不尽合理,这是造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性不足的主要问题。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比例结构。

3.4制度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保险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只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会影响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险的复杂性,应该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权利与义务和谐”的农村养老保险立法初衷去建立保险法体系,通过立法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重视和认识。

   

篇9

关键词:离退休职工 管理服务 创新

1.创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重视和加强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是应对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但是各种社会保障工作与当前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国有企业广大离退休职工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为企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做好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为国家分忧,是让老同志安享晚年。

1.2重视和加强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要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靠保障政策的逐步落实;另一方面,就要靠我们各级组织和广大离退休管理工作者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做好退休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正面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退休职工排忧解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以促进社会稳定。

2.镇海炼化分公司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2.1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现有离退休人员3300多人。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公司大多离退休职工集中居住在以公司管理为主的企业型居民社区。炼化社区占地61万平方米,社区内学校、医院,电影院,菜场等配套生活设施齐全,能够基本满足社区离退休职工的生活需要。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高于宁波市平均养老金水平,看病门诊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以上,离退休职工对企业有着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多年来,公司在坚持落实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广大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针对离退休职工进入“双高”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积极开展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充分利用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两个主阵地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了老同志求知求乐的愿望。

2.2当前离退休职工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在企业离退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离退休服务管理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1)职工社区和地方社区管理体制上差异明显

镇海炼化离退休职工进入“双高期”特征日趋明显,且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炼化社区目前仍属于比较典型的企业型社区。由于诸多因素,地方政府许多公共服务还未能直接延伸到社区,特别是企业退休职工居家养老的迫切需求,与社会能够提供的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存在较大差距。社区中离退休职工的居家养老需求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日益凸现。

3.创新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主要思路

针对目前企业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功能不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创新工作思路。

3.1增强做好离退休职工服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企业各级组织要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自觉把为离退休职工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当作推动社会发展、企业稳定工作来认识,切实将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尊重、学习老同志”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2积极培育离退休职工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有偿服务意识

无论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还是从企业内部改革发展的趋势来看,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和推行有偿服务将是一种趋势。因此,要重视企业型社区服务功能的建设。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而探索并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辅的管理服务模式。同时,要在加强对企业离退休职工的引导,转变观念,培育居家养老有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开设家政服务、钟点工、护理工、全天工、保姆介绍等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为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3改进工作方式,拓展离退休管理服务内容

企业离退休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有着明确的主题,那就是要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的方针来开展。按照“六个老有”的要求,开动脑筋,勇于创新。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求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多为“老有所学”创造条件,多组织开展“老有所乐”的文体活动,多增设一些“老有所医”的服务项目,多开辟一些“老有所为”的渠道,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离退休管理工作的要求。

3.4重视研究建立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

为建立离退休管理服务长效机制,离退休管理服务部门要重视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等群体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活失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建档立卡。根据不同的对象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对高龄、独居和失能老人,要采取包保措施,逐级签订包保责任书,定期联系和入户慰问,做到包保到人,责任到户。同时,要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组织和动员离退休职工党员开展“以老助老”、“银龄志愿者”等活动,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共同推进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作出老同志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弘.关于做好退休职工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考[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6).

篇10

一、从早部署,抓好试点,探索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随着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化、高发病的“双高期”,单纯的组织服务已不适应老干部的需要。为此,我们从20*年开始,就依托社区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新模式。一是调研早。20*年6月,区委老干部局会同区民政局、有关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分管同志进行了充分调研,建立了离休干部居住社区的分布、家庭基本情况、住宅电话、健康状况台账,为推广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试点早。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硬件基础好、服务热情较高、老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石路街道彩香一村四区社区作为首家“居家养老”试点单位,以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采取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等形式,为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四个就近”服务。三是推广早。在试点过程中,我们坚持边试点、边逐步推开,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全面推广,现已实现了全区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二、明确责任,规范管理,构建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新机制

为推进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过试点,主要建立了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网络机制。为使老干部在家中、在社会上都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提供服务,我们逐步构筑了以家庭为主体、街道(社区)为依托、老干部局和区有关部门为枢纽“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在明确区委老干部局、街道、社区居委会、具体服务人员义务责任的同时,各街道社区均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建立了街道老干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向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发放服务联系卡,制定了定期回访制度,做到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方法“四落实”,实现了老干部居家养老管理模式网格化。

二是建立保障机制。为防止服务者服务时发生意外而引起的纠纷,我们率先在彩香街道为无医疗保险的家政服务人员购买了意外人身保险,使服务者与被服务者都吃上了“定心丸”。与此同时,为各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聘请了法律顾问,以应对居家养老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2007年底,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评选离休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的通知》,对评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离休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和表彰奖励,这不仅推进了离休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也使社区尊老敬老蔚然成风。

三、围绕需求、注重特色,开辟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新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老干部的不同特点需求,积极开展分类服务,实现老干部社区管理服务多样化、精细化。

一是通过政府买单开展援助服务。20*年7月,我区在全市率先提出凡常住本区、符合半护理或全护理条件的离休干部,均由政府出资购买所需服务,聘请社区灵活就业人员上门为老干部提供家政、护理、医疗、精神慰藉等有针对性的服务。至今已有28名离休干部享受了政府补贴援助服务。

二是通过志愿者开展结对服务。为了做好独居、身边无子女、有特殊困难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在试点的基础上,成立以社区干部、楼道小组长、党团员等为主的志愿者服务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与独居、空巢、有特殊困难的99名离休干部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经常性的便捷、周到的“零距离服务”,深受老干部欢迎。去年8月14日,居住在彩香一村四区社区的离休干部韩宣武清晨上厕所时晕倒在地,他的志愿者老党员康怡仁刚好上门为其送早点,发现老韩已不省人事了,老康立即联系“120”,在“120”的帮助下,很快将其送到苏大附二院抢救。老韩康复后逢人便说“是结对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各级组织的关怀胜过我的亲人”。

三是通过机构养老开展重点服务。对一些独居、年龄较大、长期患病且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离休干部,积极引导安排他们入住社区老年公寓。去年仁安社区96岁高龄的独居老干部纪文秀,长期患病,视觉、嗅觉、听觉差,几次煮饭都忘记关煤气,使左邻右舍终日惶惶不安。我们主动和社区主任联系,安排他参观金阊区老年公寓,打消其思想上的片面认识,在我们的劝说下,他愉快地住进了区老年公寓。

四是通过精神慰藉小组开展特需服务。对长期在家休养、特别是丧偶的老干部,经常性地提供精神上的服务。如硕房庄社区离休干部姚静,独居且患腿股骨坏死,女儿又远在美国,日常联系仅靠电话,虽其生活已有人照顾,但我们仍不放心,主动与社区联系,协助社区成立了志愿者精神慰藉小组,经常安排志愿者上门陪她聊天、谈心,帮助她消除寂寞。

五是通过“离退休干部学习中心户”、“离退休干部党员之家”开展就近服务。对居住相对集中且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就近提供学习、活动的服务。20*年3月,我们在老干部居住相对集中的彩香一村四村社区和养育巷、三元二村社区,分别建立了社区“离休干部党员之家”和“离退休干部学习中心户”,让老干部在社区和家中进行组织活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媒体对此都作了专题报道。目前,“社区党员之家”“学习中心户”活动正常,学习中心户的学习活动根据他们的需求也在原来每季度一次增加到每月一次。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出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新特色

几年来,我们积极依靠区委、政府支持,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从整体上推进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

一是抓好一支服务者队伍。建立了一支由街道、社区、辖区单位、社区工作者、兼职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奉献精神好、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服务队伍,利用他们的特长,为老干部提供经常性的服务。

二是组建一个医疗服务网络。按照就近、便捷的原则,我们以区医院、苏州中医门诊部和协和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医疗服务点为基础,建立医疗服务联系点,并分别与市一院、附二院、市立医院等5家医院建立专家网络,保证每2个月有专家到社区为老干部提供医疗咨询、举办医疗保健讲座等服务。协和医院还推出了老干部医疗服务“五项优先”承诺,向韦振芳等老干部捐赠了面值360元的“医疗爱心卡”,真正做到老干部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享受低偿护理、急病得到及时救治,极大方便了患重病和长期患病的老干部。

三是开放一些公共服务资源。经过积极协调,目前辖区内的社区党校、党员服务站、居民学校和老干部集中居住区就近的活动室、活动点、老年大学、小学操场全部免费向老干部开放,为老干部集中学习和活动提供服务。

近年来,虽然我们在离休干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初见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街道、社区由于各自工作性质、工作重点不同,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工作认识上还有差异;二是街道之间、社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三是社区居家养服务工作缺乏专业化。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立足金阊实际,发挥城区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把老干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老干部工作的各项政策;大力宣传老干部的地位作用和历史贡献;大力宣传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一观点;大力宣传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与特殊照顾和关爱,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而使关心老干部、爱护老干部、帮助老干部、服务老干部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使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更加浓郁。

二是进一步加强“离休干部社区党员之家”、“学习中心户”的建设。我们将在原有基础上、再培育1~2个,为离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