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农药;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53.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的“三废”、施入农田的农药、化肥以及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废物。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质中,有些本来并非有害,而是由于进入土壤的数量多,达到毒性水平,才破坏了土壤内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从而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1]。
1 农药种类及毒害
农药依杀灭的生物对象不同,分为杀虫剂、灭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和除草剂。其中,以杀虫剂、灭菌剂和除草剂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环境和土壤污染。
1.1 杀虫剂
杀虫剂按其化学成分可以分为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强、药效长,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国已禁止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们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较少,但其对人体的毒性比有机氯杀虫剂大,使用要特别谨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优点,是目前推荐使用的良好杀虫剂。
1.2 灭菌剂
灭菌剂使用总量比杀虫剂少很多,灭菌剂的种类有含铜、硫的无机灭菌剂、有机磷灭菌剂和有机氯灭菌剂等。它们对土壤影响与杀虫剂基本相同。
1.3 除草剂
多数除草剂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但对鱼类有毒性。
2 农药在土壤中的存在状况
农药在土壤中有6种去向:一是向大气散失(即发挥)。挥发性强的农药,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挥发作用而损失。二是被土壤吸附。农药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如羟基(-OH)、氨基(-NH2)、亚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氢键和质子化作用,可以促进土壤对农药的吸附。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阳离子的形式被土壤胶体吸附。土壤有机质对农药吸附作用影响很大,如纤维素对除草剂吸附量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 μg/g。此外,土壤吸附农药还受土壤pH值的影响。三是以液态在土壤中移动。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农药,特别是水溶性的农药,可能从土壤中淋失。淋失的农药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与土壤中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杀虫快会因太阳辐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应不能深入土壤内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较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盐黏土矿物对农药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众多的微生物存在,农药经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谢分解,就是一些较稳定的农药,最终也会被降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羟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极性基团的农药。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进入土壤中的农药遭受挥发、淋失、降解、转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残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称为农药残留,而其含量称为农药残留量。农药在土壤中保留的时间,因农药种类和土壤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有机磷杀虫剂在土壤中只保留几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机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农药的污染
3.1 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农药进入土壤后,除了杀伤防治对象外,还伤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百草净对土壤中的蚯蚓有伤杀力,杀螨剂和氨基甲酸酯对无脊椎动物有影响。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杀灭作用强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复较快,但微节足动物恢复需要2年以上时间。
3.2 农药对作物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对土壤中农药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质地而变化。作物从砂质土壤中吸收的农药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据不完全测定,从砂质土中吸收的约为22%,从黏土中吸收的为1%。除土壤质地以外,土壤有机质能降解农药的活性,因此生长在富有机质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农药,可能比生长在贫有机质土壤的作物少。
3.3 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药一旦污染了土壤,势必随生态系统的循环而扩大其污染范围。土壤中的农药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若土壤中农药被蚯蚓吞食,会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残留农药,经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质污染,造成藻类、鱼类死亡等[3]。残留的农药会使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受到严重破坏,必须引起高度注意,并应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农药对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农药比较多的地方,应该进行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情况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制定出恰当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二是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如有机磷或有机氯农药等。加强市场监管,发现一起严办一起,绝不姑息。三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应积极开展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培育抗虫抗病性强的农作物新品种,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途径。四是在研制和推广新农药时,要搞清不同土壤类型对农药存在、降解、固定和转移的影响以及由土壤进入植物体的可能性[4]。五是对于已受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种绿肥,向土壤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将会减少农药进入作物和转移到食物链的可能性。
5 参考文献
[1] 北京农业大学土壤教研组.土壤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8.
[2] 李静,郎贵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4.
篇2
在葡萄生产环节中病虫害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提质增效的大前提下,生产安全绿色果品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模式,转变单一用药防治的传统做法,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为实现上述目标,我站于2009年4月在常兴店镇、鲍家乡重点葡萄生产乡镇;实施了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1、防治措施
1.1 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对蓟马、铜绿金龟子的防治
在葡萄生长前期主要害虫为蓟马和铜绿金龟子,两种害虫均有一定的趋光性。利用这一特性,在距葡萄架顶端30cm处悬挂杀虫灯,夜间开灯,对果园蓟马、铜绿金龟子防治效果显著,据调查单灯诱虫蓟马为42.2%;铜绿金龟子为29.5%,对天敌杀伤作用小,益害虫比例约为1:50。
1.2 糖醋液诱杀白星金龟子
白星金龟子多在葡萄成熟期发生,取食受伤果粒,而且稍受惊动即迅速逃逸,采用常规化学防治方法难以见效,并且临近果实采收期,用药防治难于保证葡萄食用安全性。为此,根据此害虫对糖醋液具有趋向性,在白星金龟子发生期,实行糖醋液诱杀(其配比是:糖6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加适量杀虫剂。)将糖醋液装在诱虫碗或罐内,用铁丝挂在棚下,每隔10m挂1个,可有效的对该虫无害化控制。
1.3 清除果园病残体,减少病源菌
于葡萄采收后入冬防寒前,清扫果园枯枝落叶,剪除病枝,病果及其它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可减少病源菌越冬基数。
1.4 实施地膜覆盖防治白腐病
白腐病是危害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和枝蔓上越冬,随风雨、飞溅的土粒传播,为此,利用病菌越冬传播的特点,实施树下地膜地表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土表越冬的菌孢子和部分害虫向树上传播、漫延,从而,降低白腐病的发病机率,除此之外,还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地温和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
1.5 葡萄套袋
实施葡萄果穗套袋,阻断了借风、雨传播病源菌和其它物体(枝条、叶片、土壤等)的病源菌传播到果穗、果实上的渠道,可有效防治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白腐病对果穗的侵害,使果面清洁,无农药污染,果粉保持完整,色泽艳丽,是实现葡萄优质高效安全化生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2、药剂防治
2.1 矿物质农药的应用
矿物质农药是一种保护性强杀菌彻底的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石灰硫磺合剂等,广泛的应用在预防葡萄霜霉病、白腐病、毛毡病等多种病害上,并且防治效果良好。喷施240倍液少量式波尔多液防治霜霉病,平均叶片发病率为2%;早春喷施5度液石硫合剂毛毡病(病叶),黑痘病(幼果)发病率分别为3.5%和0.5%。所以,用矿物质农药防治葡萄病害具有价格低兼,防治效果好的优点,在葡萄生长前期应用是一种理想的杀菌剂。
2.2 化学农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段进步与农药产业的发展,一大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走向市场,开辟了农药的新时代。阿维菌素、苦碜碱、黎芦碱等杀虫、杀螨剂,广泛应用于防治葡萄蓟马铜绿金龟子、蚧壳虫等害虫。在防治霜霉病、白腐病等病害方面,应用了易保、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等高效低毒、内吸保护性杀菌剂。经调查霜霉病病叶发病率为2.7%,果穗发病率为O.3%:白腐病病叶发病率2.1%,果穗发病率0.2%,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3、重要性
3.1 改变传统防治观念,节省农药投入。一是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广大农民防虫防病意识;二是转变了只重视施药次数,忽视用药质量的施药方法,从而减少了施药次数,提高了防治质量;三是节约了农药投资费用,据初步计算每公倾施一次药约需投入资金60元,每公倾每年按少施二次药计算,可节约生产投入资金120元。
3.2 保护环境,减少农药污染
通过采取悬挂式杀虫灯、杀虫板、糖醋液诱杀,摘除病叶、病梢、病果,消灭部分害虫及病源菌,同时应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生物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组织建设等综合防治措施及手段,可有效的保护天敌,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及施用次数,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环境得到保护。
3.3 是绿色果品生产的保障
生产绿色果品,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防治并举的方针。增加矿物质农药、植物合成农药及生物农药的应用比例,大力推广果实套袋技术,减少农药的喷施次数,使果实果面清洁无农药污染,果色艳丽,确保了葡萄质量,为生产绿色果品创造了条件。
篇3
农药主要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害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已由温饱型逐渐转向保健型,无公害农产品越来越倍受人们的亲睐,但农产品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如:2013年5月4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记者在山东潍坊地区采访时发现,当地有些姜农使用神农丹种姜,神农丹的主要成分是涕灭威,是一种剧毒农药,50mg就可致一个50kg重的人死亡。涕灭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被植物全身吸收。当地农民根本不吃使用过这种剧毒农药的姜。还有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kg。2013年5月6日上午,在南京众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车来自潍坊的生姜被查出农残“氨基甲酸酯”超标,市场已将这批生姜进行封存,并将取样送有关农残检测机构进行定量检测。
农药污染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少数农民对农药的认识不强,施用农药时,没有按照农药操作规程施药,甚至明明知道是有毒农药,为防治病虫,为了高产,为了赚钱,还在喷施。还有的农民盲目混用多种农药,这样反复不合理使用农药,使病害虫抗药性增强,致使蔬菜、水果农药残留超标,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进而破坏了农业环境。
二、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施用农药会有三种途径进入农业环境。
1、施用农药污染了大气。
农药多数是以液体形式喷洒使用,在喷洒过程中或使用后,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还可能随着气流漂移,扩散到附近地区或更远的地方。空气中的除草剂浓度较高时,还会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污染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对人体健康及整个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2、施用农药污染了水环境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如防治鱼、虾病喷施农药;农药随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进入水体等。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不仅可造成鱼、贝、虾等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同时还可能污染饮用水,威胁人体的健康。
3、施用农药污染了土壤
土壤中的农药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除草剂的施用;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通过生物链形式进行转移和传递而蓄积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体中,人类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最易受到农药残毒生物富集后的危害。据文献报道,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受污染的农产品,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对人体身体产生间接危害。
三、保护农业环境,减轻农药污染的对策
1、用沼液防病虫,减轻农药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长刺激素、B族维生素、某些抗生素等。其中有机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维生素B12,对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铵盐、某些抗生素等对作物病虫有直接作用。实践证明,沼液防治病虫害,无污染、无残毒、无抗药性。同时,沼液对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13种作物中的23种病害和14种害虫有防治作用。
据资料显示:用沼液喷施果树,对红蜘蛛成虫杀灭率为91.5%,虫卵杀灭率为86%。用沼液防治玉米螟一般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取过滤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匀后叶面喷施黄瓜,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效果可达90%以上。用浓度为50%以上的沼液处理黄瓜能有效地抑制白粉病。喷施沼液防治番茄早疫病。取过滤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匀后叶面喷施番茄,可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因此,大力提倡用沼液防病虫,可以减轻农药污染。
2、合理使用农药,正确诊断,对症用药。
当农田中发现病虫时,首先,要了解田间发生的是病害还是虫害,是什么病或是什么虫。其次,还要了解所购农药的成份、特性、用途。如菜青虫选用阿维茵素防治;蚜虫、飞虱、叶蝉选用吡虫啉防治;菜青虫选用敌百虫防治;白粉病选用粉锈宁、烯唑醇防治等;总之,在施药前,我们必须根据防治对象选用适宜的农药,切实做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用药,方可充分发挥药剂本身的效能。
3、搞好预测预报,适时施药。
一般防治病害要掌握在发生初期,防治虫害掌握在低龄阶段,防治草害掌握在杂草萌芽期或幼苗期,结合田间实际调查,搞好预测预报,适时施药。同时,还要根据病虫害发生为害不同的特点和不同药剂的性能,抓住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防治。如在防治虫害时,应在害虫3龄期以前,利用害虫幼龄期抗药性弱的特点,施药较合适,效果会更好。
4、交替施药 轮换用药。
对同种作物长期、反复使用一种农药,害虫易产生抗药性,久而久之,这种农药就达不到它原来的防治效果。因此,对防治对象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可延缓产生抗药性,充分发挥农药药效。同时,要注意长期使用一种或同一类农药防治某一种害虫或病菌,易使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要尽可能轮换用药,防治效果达到最佳。
5、科学混用农药。
科学地进行不同农药混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兼治多种病虫,降低毒性,增强人畜安全性,延缓病虫抗药性,节省人力和用药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防治效果。但有些混用不科学,将会降低药效,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锌、苯菌灵、福美双等不能与铜制剂混用。
篇4
【关键词】川佛手;单因子指数法;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
目前,对于中药物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前人成果,有模糊评价法,神经网络等,而达州市有着丰富的药材资源,被誉为“川东药库”。本地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药农已从70年代开始在本地栽培药材,掌握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形成了药材种植意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科学技术不断的投入下,在达县金福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已辐射药材种植面积到2.2万亩以上,其中川佛手[1]种植面积1.1万亩,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佛手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气滞,食少呕吐等。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达州市农业局有关统计数据。
1 模型思路
[2]本文主要从种植的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川佛手在种植时,质量安全风险主要是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化肥污染,通过污染指数模型及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探讨污染状况与改进措施。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3]是一类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所以当重金属通过在土壤植物中迁移转化,经过食物链的积累和放大作用以后,对生物将产生更大的毒害作用。按照目前的国际标准,中药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镉、汞、铬、砷等。我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重金属总量≤20.0mg/kg,铅(Pb) ≤15.0 mg/kg,镉( Cd) ≤0.3mg/kg,汞(Hg) ≤0.2mg/kg,铬(Cr) ≤10.0mg/kg,砷(As) ≤2.0mg/kg。
1.1.1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依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GB5618-1995,我们定义单因子污染指数,其公式为
1.1.2 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
1.1.2.1 计算方法
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时,重金属污染因子的权重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根据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程度,计算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权重,并将其应用于平均综合指数法,我们称之为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并且污染指数定义为
1.1.2.2 重金属污染因子权重的确定
第二,利用构建的比较矩阵B,根据公式(5),求出判断矩阵C,如下式(7)。
1.2 化肥污染
川佛手在种植过程中会施加一定的化学肥料[6]以促进其生长,但化学肥料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有损川佛手生长的物质、甚至有些化学肥料中的某些物质能够通过川佛手的根茎的渗透作用进入川佛手体内,影响其生长。另外,一些化学肥料运用在土壤中很可能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以致影响原本适合川佛手的生长环境。
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很多,目前常见的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和综合指数法,所以化肥污染的计算也可用公式(2),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用公式(3),得到结果 =0.4607
1.3 农药污染
农药[7]在川佛手的种植环节必不可少。四川达州的天气相对适宜一些害虫的生长。这样对川佛手的生长同样也会产生影响。施加的农药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而在川佛手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在人制造川佛手或则食用川佛手过程中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准确评估农药的残留及其危害程度,对川佛手的药效有相对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量使用的化学农药约有50多种,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667施用931.3g。中国农药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产品中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种占70%,致使大量农药残留,带来严重的土壤污染。对此,我们可以把农药中的成分,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氨基甲酸酶类、苯氧羧酸类等作为影响因素,其中权重为
=(0.4668,0.1603,0.2776,0.0953)计算结果中 Max= 4.0310,CR= 0.0115
2 建议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达州的污染指数都小于1,未被污染,适宜发展绿色中药材。不过有些指数快超标了,例如铬、有机磷农药,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给予警示,针对这些即将超标的重金属,农药,化肥必须进行控制。根据文献[6]-[8],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改进建议:
2.1 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措施
(1)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提升它们的防治科技水平,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减少它们中的重金属成分对土壤的间接污染。对常见的重金属汞、铅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虽已有可靠的工艺流程,但是砷、铬、镉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技术需要提高并且大力度创新。
(2)根据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工程治理方法、淋洗法、热处理法、电解法等方法,综合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根据生物的某些生物习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可以采用动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方法控制重金属废弃物的污染,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3)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建立三大体系、解决一批问题,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与技术,对重金属废弃物进行吸收转化再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从根结上解决重金属污染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2.2 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1)通过生物的作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方法,包括动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积极发展固相合成农药,实现反应的自动化,通过分混法和平行合成法,实现新农药的创制,重点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无公害新型农药;使农药在水体环境中达到中药材环保的要求。
(2)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和生化农药三种;利用除草剂最低致死剂量使用技术,即用MLHD减少农药污染,精确施药;减少农药残留,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效保证中药物的土壤的生态环境。
(3)调整农药的施用结构、使用方式及施用量,调整种植产业结构,逐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鼓励中药产业化、现代化研究;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大中药材的抗病虫害品种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使药用植物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不再需要大量的各类农药,中药材将会成为低农残、高质量的绿色中药材。
(4)根据农药法律法规,建立与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控制农药包装废弃物,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相互结合,政府增大干涉与扶持,进行有效包装,避免使农约包装废弃物内的残留物造成污染;建立绿色药材生产基地,对药材生产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GAP),保障中药物卫生安全。
2.3 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1)加强肥料养分资源的综合管理,以农家肥为主,使用无机肥料时,必须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建立科学的施肥制度,利用3S技术精确施肥。从而达到生产绿色中药物。
(2)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化学途径、物理途径和生物途径,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对于有机肥,可以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达到促进减少污染、保护中药材土壤质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三赢。
(3)依据模型的结论,如果加强并综合应用上述有关控制措施,达州可以占领“绿色药物”的市场优势,让中药物产业早日成为其支柱产业,使其早日实现环境保护、药物质量、经济发展和人民能拥有健康的四赢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宏.川佛手GAP标准操作规程[Z].2007.
[2]魏俊岭.亳州市典型中药材产地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2.
[3]余剑东,倪吾钟,杨肖娥.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5):11-17.
[4]仲维科.我国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止对策[J].农业环境保护,2001,20 (4):270-272.
[5]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6]杨丽娟,李天来,刘妤.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菜田土壤锌有效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3):395-397.
[7]陈苏敏,胡启山,郭鹏程,盛平.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94-95.
[8]王昶,马少娜,魏大鹏,王敏.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以及防治措施[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5,(20)3:12-16.
作者简介:吴 骁(1991―),女,四川广安人.学生,主要从事数学研究.
篇5
关键词:化学 环保 卤代烃污染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能源结构的变化,化学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阻碍了工农业及科技的发展。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防治污染问题,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法制上还不十分健全,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也很淡薄。最近看到蚌埠市民买水吃的现实,这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环保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了。所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已显得特别重要。
为了教育学生,强化环保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在进行初中化学CO性质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它可以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气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矿物质的燃烧,硫酸厂、硝酸厂的废气,发电厂的“黄龙”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为大气污染的元凶,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对人体有刺激作用,其毒性为CO的五倍,NO结合血红蛋白的能力强于CO,如空气中NO2浓度达到0.5ppm可使树叶全部掉光。
3.卤代烃污染。讲卤代烃时要介绍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气后可破坏臭氧层。目前臭氧层已经出现了空洞,减弱了臭氧层对阳光中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预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肤癌患者会因臭氧层空洞而显著增多,紫外线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时白内障病人数也会大增。
4.CO2污染。结合CO2性质,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引起的温室效应。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气候变暖,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末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将使冰川融化,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
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二、有关水体污染的教学
1.无机物污染。在讲过滤元素时应向学生介绍重金属污染物。多数重金属盐在水中形成络合物,其价态变化多,对人体有明显的毒效应。因重金属离子与人体内蛋白质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结合成不可逆的变性物质,导致人生理活动产生障碍。
2,有机物污染。在讲石油炼制时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废水中含有酚、芳烃等,酚为五毒之首,为致癌剂,而且在低浓度就使蛋白质变性。
预防措施:石油厂废水要经处理回收酚。
3.有机氯农药污染。在讲CI2与苯酚的反应生成六氯环己烷时,向学生介绍有机氯农药易残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体内。例如:DDV可通过食物链富集损害植物神经,发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机氯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最好用虫治虫,用菌治菌。
三、有关土壤污染的教学
1.化学污染物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2.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
3.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4.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篇6
关键词:舟曲;园林;害虫;无害化防治;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7—0027—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目前许多城市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仍过度依赖对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学防治方法,已越来越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大家对“三分种,七分养”都有较深的体会。而“七分养”中病虫害防治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控制园林害虫的猖獗发生和提高绿化美化效果,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1]。
1 农药污染的现状
目前,舟曲地区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多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所占比例达80 %以上,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第一,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种群呈指数增长,使一些农药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以致无效。第二是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大量杀伤非防治对象,特别是对有害生物发展起控制作用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有害生物的再增猖獗。第三污染大气、水域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特别是一部分农药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能,威胁人们的健康。第四,不加节制地滥用化学农药,还影响到养蜂业、养蚕业、渔业的安全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存亡。
园林系统每年90 %以上的农药是用高压喷雾,这种单一、粗放的喷雾施用方法弊端较多,一是喷施不均匀;二是药剂浪费严重。用高压喷雾喷洒在虫体及植物上的药剂常常不足10 %,其余90 %左右的药液流失到地面或挥发到空气中;三是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病虫害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的局面。
2 造成害虫发生的原因
2.1 环境气候的影响
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园林生态系统比农林生态系统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处于无风或微风状态。大中城市市区平均气温往往高出郊区4~6 ℃,由此不仅会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也足可以改变害虫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多被严重污染,对害虫及天敌也有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作用,街道上的尘埃覆盖在行道树的叶片上,既影响光合作用又阻碍寄生蜂在寄主植物体表的产卵活动。
2.2 检疫力度不够
一些害虫随苗木的运输而传播,而园林部门又没有自己的检疫队伍,导致一些园林害虫恶性循环,给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
2.3 生态环境的恶化
园林的社会性,决定了园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妨碍生态平衡的恢复。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一些自然资源流失,人为捕杀鸟类和一些天敌,树下烧烤,造成树势衰弱,植物害虫增加。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恶化,使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
2.4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落叶很快被清扫干净,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同时天敌系统脆弱,稳定程度差,微生物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园林害虫经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长期适应,必然在生物学特性以至生理生态上形成程度不同的变异,在行为习性和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都与农林生态系统中的昆虫有所不同。
3 园林害虫无害化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应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治虫方针的指导下,贯彻“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园林生物群落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防治方法,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不成灾的目的”。既不能完全拒绝使用化学农药,过分强调生态效益,也不能一味依赖化学农药,过分强调经济效益,防治重点应放在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以人的安全为首要条件,以有利于人的经济活动为前提[2]。
3.1 采取低污染化学防治,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舟曲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取消化学药剂的使用还不现实,对于突发或大面积严重发生的害虫,施用化学药剂仍是害虫防治的应急措施,但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3.1.1 严格控制农药品种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注意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毒、污染轻、选择性强的化学农药。如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乐果、杀螟硫磷(杀螟松)、乙酰甲胺磷(杀虫灵)、敌百虫;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蚜威、叶蝉散、西维因、硫双威(拉维因);拟除虫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敌杀死)、联苯菊酯(天王星)、氰戊菊酯(来福灵)、氯氰菊酯;杀螨剂:克螨特等。
3.1.2 合理地轮换用药、混用农药 可以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使用寿命。轮换用药是用作用机理不同的2种以上的药剂,交替施用,可以推迟抗药性的发生。混用农药,不仅克服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还可以扩大防治对象的种类,达到一药多治,延长老品种农药的使用年限,发挥增效作用,降低防治费用。采用低毒、高效、选择性强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混用、轮用作为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效果十分理想。
3.1.3 改变用药方式 用涂抹药液、打孔注药、输液吊瓶、施颗粒剂等施药方式代替常用高压喷射药剂方式,可以减少农药与天敌的接触,大大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涂抹药液:用此法主要是结合冬季树干涂白时一起进行。在石灰水中兑入适量的药剂,可起到一定的病虫防治效果,主要是消灭树干和树皮缝中的多种越冬害虫,防止树干日灼。涂白配置比例一般是:水15~20 kg,生石灰5~7.5 kg,食盐0.5 kg,粘土1 kg,石硫合剂原液1 kg或硫磺粉0.25 kg。先将生石灰和食盐溶解混匀,再倒入石硫合剂和粘土,搅拌均匀后,即可涂白,涂白的量以不往下流为准。打孔注药是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树上钻孔,然后往钻孔上注入一定量的农药原液,通过树干的输导组织,使药液遍布树体,从而防治害虫的方法。此种防治方法主要对蛀干类害虫和刺吸类害虫效果好。输液吊瓶的防治原理和防治对象与打孔注药相同。施颗粒剂是通过对大树根部周围施配置好的杀虫、杀菌颗粒剂,使根部充分吸收,传输到树干及叶部,达到防治病虫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地下害虫、蛀干类害虫及各种植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2 以生物防治为主,走生态防治之路
以生物防治为主,采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手段培养天敌资源,建立和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
3.2.1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截止目前,在舟曲地区已发现的鸟类达30种,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物种类不断增加。为了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爱鸟活动,招引和保护益鸟、野生动物,严禁捕鸟和狩猎。
3.2.2 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近几年,舟曲地区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引进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Bt乳剂、苦参烟碱、净叶宝、农得利等。Bt乳剂是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属典型的胃毒剂,其杀虫范围广,致病力和毒杀作用迅速,且防治成本低、施用方便。1998年5月,尺蠖大量危害国槐,几乎每片叶都有尺蠖咬伤的痕迹,喷洒1 000倍液Bt乳剂,4 d后检查,虫口退减率达到92 %,10 d后又喷洒一次,控制了国槐尺蠖的危害。苦参烟碱是一种植物性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作用,2001年发现有大量粘虫危害的草坪,使用1.2 %的苦参烟碱1 000倍液喷洒,喷药后3 d检查,幼虫死亡率达到99 %。
3.3 应用液体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等无机农药进行防治
液体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具有无毒无害、价格便宜、施用方便等优点,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喷洒后有较好地杀菌、杀虫、杀螨作用。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1998年开始,舟曲地区每年在树木落叶后或植物发芽前用按生石灰︰硫磺︰水=1︰2︰10的比例熬制的石硫合剂,用波美5度的浓度喷洒落叶乔灌木,波美0.5度的浓度喷洒常青树,防治害虫的越冬虫卵。通过观察发现,病虫发生时间向后推迟40 d左右,病虫危害指数下降50 %。另外,液体石硫合剂对介壳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第一年冬季喷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后,第二年5月观察,对施药前严重危害杏树枝干的介壳虫,只发现老枝干上残留虫壳,虫体完全消失,新发枝条再无介壳虫危害,植物枝繁叶茂。晶体石硫合剂防治效果比液体石硫合剂防治效果高3倍。7、8月是螨虫的盛发期,用50 %晶体石硫合剂800倍液防治叶螨,3 d后,虫口减退率达到92.8 %。
3.4 加强植物的栽培养护,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离开栽培养护措施谈病虫害防治是脱离实际的。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如加强肥、土、水等管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基础的防治方法。通过坚持适地适树,调整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加大肥水管理,结合整形修剪,去除病虫枝叶、枯死树干,冬耕深翻,秋冬季对树干基部涂白,栽植抗病虫的花草树木等措施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达到预防或减少病害虫的发生,是植物病虫防治的一项基本对策[3]。
3.5 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选择一些适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对天蛾、夜蛾、舟蛾、灯蛾、毒蛾、叶蝉、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设置黑光灯诱杀,这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虫害防治手段。
3.6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病虫的传入
随着市场的开放,苗木交流频繁增加,在引进植物品种时,一定要加强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和传入,提高城市绿化美化观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刚应.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J].中国园林,1999,⑵:21—22.
篇7
1.1 广泛性
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固定的污染源,随着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超过了自然自身的承载能力,而且会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水体中,在地表层广泛分布,给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
1.2 潜伏性
农业面源污染的潜伏周期长,例如,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造成水体污染,随着降雨和地表径流影响水体安全,而且农药和化肥在农田中存在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具有潜伏性。
1.3 随机性
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除了受区域降水过程及气象因素有关外,还与土壤结构、地质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这就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也是其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模糊性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化肥的施用,但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除了农药化肥外,还有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农作物的类型、生长季节、土壤的性质,使用方式和降水条件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又会导致农药和化肥养分的流失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判断农业面源污染的总体状况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2 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分析
2.1 农药污染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亩耕地年均施用农药的有效成分约为0.8kg,喷洒的农药中约有六七成进入到环境中,其中仅有30%左右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其他会直接降落到地面或飘游于空气中,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较低的利用率导致了土壤水体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导致了过半数的水体和大量城市地下水发生污染。
2.2 化肥污染
为此,我国的化肥施用量每年都呈大幅增加态势,2014年达到了6 800万t,较2013年的5 912万t,增长了15%,而化肥的利用率却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30~50%,磷肥的利用率为10~20%,钾肥的利用率约为35~50%。部分化肥会随着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径流进入到河、湖、水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2.3 养殖场污染
2013年,我国的水产品总量达6 172万t,人工养殖占73.6%。畜禽养殖中排放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会使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流失量逐年增加(仅2010年,COD流失量就达728.25万t,BOD流失量达498.83万t)。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中投放的饵料、鱼药也是加剧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3.1 积极倡导科学生产
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确定土壤中使用的氮、磷、钾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维持土壤的肥力水平,提升肥料的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农户积极使用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使用,倡导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污染。做好水产养殖的污水收集、处理,以及循环利用,减少水体污染。
3.2 加大治理保障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到农业、环保等各个部门,需要政府牵头主导,加大治理的外在保障力度。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纳入部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各部门切实履行承担污染治理的责任。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鼓励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并从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3.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公众特别是普通农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农户尤其是农业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的环保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生态种植和养殖的专业技术,并提供后期技术指导和服务,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根据宁国市中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强化农业防治、注重物理防治、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搞好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以为中稻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稻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措施;安徽宁国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以单季稻为主。中稻主要病虫害在整个生长期交替发生,长期以来农民重治轻防,生产严重受挫。分析和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对实施水稻无公害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宁国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水稻是宁国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以一季中稻为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地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偏重,严重威胁着水稻的安全生产。对水稻危害较重的主要是“四虫三病”,即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其中,又以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及稻瘟病危害最大。
1.1虫害发生特点
对中稻危害较大的虫害主要有稻蓟马、稻象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及稻象甲在秧苗期及分蘖前期危害较重;在7~8月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以四(2)代及五(3)代对中稻危害最为严重,特别是褐飞虱对水稻后期的危害尤为严重,重发田块甚至颗粒无收。
1.2病害发生特点
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叶瘟是苗期的主要病害,中后期纹枯病普遍发生,穗颈瘟在老病区易感品种的扬花至灌浆期雨水较多的情况下发生较重,白叶枯病在暴雨后的沿河地带时有发生。
2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各种病虫害在中稻整个生长期交替发生,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在防治中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加强病虫测报[2],在各个时期确立重点病虫防治对象,选用复合防治指标进行总体防治,坚持不达防治指标不用药,在允许的范围内减少药剂使用次数,选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污染,实现无公害生产。
2.1强化农业防治
运用农业防治,既可减轻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又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3]。
2.1.1减少菌源,选择抗病品种。稻瘟病病草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应清理田间病草,以消灭菌源。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取决于上年遗留下来的菌源数量和水稻的抗性强弱,灌水整田时应打捞菌核、减少菌源。选择叶片挺立、株形紧凑的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的品种种植。
2.1.2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壮秧的抗病能力强,采用旱育秧能提高秧苗素质,促使移栽后早生快发,按照土地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栽插密度,使田间保持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传播繁殖的环境条件。
2.1.3加强肥水管理。要注意施足基肥,早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水稻前期不猛发,后期不徒长,不贪青倒伏,从而增强稻株的抗病虫能力;合理灌水,适时晒田,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分蘖期浅灌,中后期干湿交替,在分蘖盛期基本苗达到目标总茎数80%时重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
2.2注重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即为物理防治。近年来灯光诱杀、黄板诱杀等物理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在水稻上宜推广灯光诱杀害虫,特别是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的应用效果较好,对减轻害虫危害、保护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主要方法有:①针对害虫的主要措施有:人工捕捉,采摘卵块,拔除枯心团,诱集或诱杀(目前大力推广的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等)。②针对病害防治的措施有:筛选种子,去除病粒,采用20%盐水或泥水浸种去除病粒,采用晒种减少病菌侵入。
2.3充分利用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天敌昆虫、菌体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目的。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人、畜和有益生物及农作物较为安全,不污染环境,对病虫发生有较长期抑制作用等优点。其主要措施有:一是以虫治虫。利用寄生蜂(稻螟赤眼蜂、螟黄黑卵峰、稻虱缨小蜂、白足扁股小蜂、二化螟绒茧蜂、稻纵卷叶绒茧蜂等),利用农田蜘蛛(小黑蛛、日本长脚蛛、卷叶刺足蛛、拟环纹狼蛛、水狼蛛、三突花蛛等);二是以微生物治虫。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杀螟杆菌、杀虫细菌、青虫菌、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三是利用两栖动物治虫。如蛙类、蟾蜍等;四是以微生物治病。目前生产上应用井冈霉素治纹枯病。对害虫的各种天敌,要加强保护和利用,特别是中稻大田期较长,对害虫天敌的繁殖较有利。笔者认为,稻飞虱在中等至中等以下发生时,可利用田间自然天敌进行控制即可;当达中等以上发生时,加强田间监测,如果田间始终以小若较多、而大若很少时,仍可以田间天敌进行控制,如大若较多时,则应进行药治,从而以最少的药治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植保”的发展。
2.4搞好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能较快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4],在目前条件下,是其他防治措施难以完全取代的。但要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控害作用,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第一,要在防治适期施药,以少量药剂达到最佳效果。第二,选准对路药剂,如稻飞虱用噻嗪酮、吡虫啉、啶虫脒等长效药,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用具内吸性的锐劲特和杀虫单等,稻瘟病预防用丰登、防治用富士一号等,纹枯病用纹枯净等,特别是在后期稻飞虱发生较重地区,前中期应少用或不用三唑磷及其混配制剂。第三,把好施药技术,对水量要足,喷雾要均匀、透彻。第四,合理混用、轮用药剂,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2.4.1加强病虫监测。任何病虫都有一定的发生流行规律,但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内,其表现又有差异。因此,搞好病虫害监测,能对水稻病虫害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最佳防治适期内进行防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二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因其易突然大量迁入,若不加强监测,则会使防治陷于被动局面,特别是前期稻苗较小,大田面积较大,常不易引起重视,稍不注意,就会在苗期遭受飞虱的“冒穿”或稻纵卷叶螟的“梭白”而造成较大损失。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全面实施病虫防治的关键,在搞好主要病虫害调查的同时,密切注意气候条件的变化及水稻品种的布局,具体分析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及发生趋势,及时病虫防治情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
2.4.2根据测报结果,确立重点防治对象和防治时间。一是秧苗期。针对秧田面积小、病虫害集中、易于防治的特点,主要防治稻蓟马、稻象甲,做好稻瘟和白叶枯病的苗期防治,培育无病壮秧,栽前施药,带药移栽,减少大田施药次数。二是分蘖期要充分发挥水稻的补偿能力,适当放宽虫害的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三是中稻分蘖末期至穗期时。严密注视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根据此时多病虫复合危害的特点,选用复合防治指标进行总体防治,以收到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宁国市此时主要以防治四(2)代和五(3)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穗颈瘟为重点,根据测报结果采取“压前控后”防治策略,降低虫口基数,统一集中进行药剂防治。
2.4.3正确选配农药和科学施用农药。苗期病虫害的防治可选用乐斯本加消菌灵防治稻蓟马、稻象甲、苗稻瘟及白叶枯病。中后期防治飞虱及卷叶螟兼治纹枯病的药剂可选用锐劲特加噻嗪酮加井冈霉素,对局部稻瘟病发生田块另加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的发生。限制使用甲胺磷等高毒农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按照稻田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施药,以防人畜中毒。
3参考文献
[1] 任兰.水稻病虫草害防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7):130.
[2] 黄世文,王玲,黄雯雯,等.水稻重要病虫草害防治核心技术[J].中国稻米,2009(2):55-56.
篇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篇10
关键词:无公害;农药;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S48 文献标识码:A
1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施药时部分落入土壤或因雨水冲刷间接落入土壤或直接施药于土壤,造成对土壤的污染。土壤中残留的农药可被作物吸收造成对农副产品的污染;对土壤的有益生物如固氮菌、硝化菌、蚯蚓等造成危害。通常农药性质稳定、分解缓慢、残效期长的农药如有机氯农药在土壤易于积累,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易于吸附农药,如农药性质稳定,易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从而污染农作物。而性质不稳定、易被光解或水解,被微生物降解的农药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农药,易从土壤中消失,对土壤的污染较轻。
2 农药施用后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农药施用蔬菜后,或粘附于蔬菜体表或渗入表皮蜡质层或进入组织内部或被吸收并随体液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在外界条件的影响和植株体内酶系的作用下逐渐降解、消失。但如果药剂使用不当,收获后还带有部分残留农药,则对人畜造成危害。
3 影响农药造成污染程度的因素
农药的残留与使用药剂的性质、剂型、施用方式、施药量以及施药次数有关。
内吸性农药能被根、茎、 叶吸收并随体液传导,如乙拌磷、甲拌磷、甲胺磷等,因此内吸性的高毒农药易造成对蔬菜的污染;渗透性强的农药也易造成污染,渗透性强的药剂能穿透细胞表皮组织深入到叶肉组织而贮藏起来,如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含重金属元素的砷、汞制剂,尽管仅污染表面,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农药的剂型、施用方式不同,引起的污染也不同。如乳油对水配成的乳状液对作物的穿透能力要比同种药剂可湿性粉剂的悬浮液大,其降解也比可湿性粉剂的慢,在体内的残留时间较长;药剂施用浓度越高、次数越多、量越大,对蔬菜污染程度也越高。
4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的合理使用
4.1 防治原则
农作物病虫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搞好农业、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础上,实施化学药剂防治。为减少农药污染和节省防治成本,要提倡尽量采用农业防治: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恶化病虫的营养条件,能较长时间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这项措施对病害、病毒病尤其有效,如十字花科蔬菜、番茄、菜豆及黄瓜花叶病。植株一旦得病,药剂的防效很差;调整农作物的播栽期,使其避开感染期;清园,以降低病虫源基数,生产过程要清除老叶、病株,收获后要彻底清除枯枝残叶,减少下茬作物的病虫源;通过肥水管理培育壮苗,改进栽培技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2 对症下药
要熟悉病虫种类,了解农药性质、对症下药,合理选药。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对路药剂,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坚决不用国家明令禁止农药。选用水乳剂、微乳剂、水溶性粒剂等环保剂型产品。农业上害虫可分为昆虫类、螨类(蜘蛛类)、软体动物类3大类型。昆虫类依其口器不同,分成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必须根据不同的害虫采用不同的杀虫剂来防治。
4.3 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
农药的施用方法很多,各种施药方法都有利有弊,应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发生环境等情况采用最适宜的施药方法才能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地下害虫,可用拌种、毒饵、毒土、土壤处理等方法;防治种子带菌的病害,可用药剂拌种和药剂浸种等方法。由于病虫害为害的特点不同,施药的重点部位也不同,如防治蔬菜蚜虫,喷药重点部位在蔬菜的嫩叶和叶背。
4.4 掌握合理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安全配制
根据植保部门要求或农药标签上推荐的用药量使用。不随意混配农药,或任意加大药量,随意提高浓度。采用“二次法”稀释农药。水稀释的农药:先用少量水将农药稀释成“母液”,再将“母液”释至所需要的浓度;拌土、沙等撒施的农药:应先用少量稀释载体(细土、细沙、固体肥料等将农药制剂均匀稀释成“母粉”,然后再稀释至所需要的用量。
4.5 注重农药品种的轮换使用,正确混配农药
对同一种病虫害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很容易使这种病虫害对这种农药产生抗药性,久而久之,施用这种农药就无法控制这种病虫害的危害。因此,必须注重不同农药品种的轮换、交替使用,以确保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混配农药还有增效作用,兼治其他病虫,省工省药。合理混用药剂,了解农药理化性质和对作物的影响。
4.6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药距离农作物采收时的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农药的天数。在实际生产中,最后1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内绝对不能采收农产品。同一种农药在不同作物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也不一样。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不同。一般来说,喷洒过化学农药的蔬菜,夏天要过7d,冬天要过10d,才可以上市。
4.7 掌握喷施农药时间,同时注意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