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前景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特殊教育;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7-0029-02
引言
特殊教育所面向的群体为特殊学生,近几年,有关部门要求相关教师花费更多精力来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确保特殊学生拥有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学习能力。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特殊教育的价值有目共睹。它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要对特殊教育工作引起重视,并以设计教学情境为主要手段,确保数学教学高效开展。
一、特殊教育价值
1.提升教学质效
特殊教育强调以特殊方法为依托,综合运用特殊措施与设备,面向特殊对象开展教育活动,以此来达到对知识或技巧进行传授的目的。无论是对特殊学生还是其他学生而言,要想获得成长,对自己有全面且科学的认识很有必要。研究表明,特殊学生极易出现自卑心理,对多数活动持抗拒态度,这点应当引起教师重视。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信心。另外,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质效往往会因此得到显著提升。
2.使学生对世界产生准确认知
数学是在生活中有较高“出镜率”的学科,数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科技与社会进步。教师面向特殊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对图形、数字形成准确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数感及空间感[1]。
3.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由于存在生理缺陷,特殊学生的心理往往比其他健康学生更为脆弱,完成教师所布置任务的难度自然更大。这就要求教师给予特殊学生足够的爱护及关心,以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为依据,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认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教学方案进行拟定,确保学生可得到全面培养,尽量让他们避免出现自卑心理。
二、数学教学情况
1.专业人才稀缺
在特殊教育学校任职的教师通常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这些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时,参考的多是常规教学模式,而不能考虑到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差异,自然无法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长此以往,不仅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会不断减退,这并不符合教学的初衷。
2.教学资源不足
近几年,人们的认知水平不斷提高,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与之相关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在此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以更直观的方式暴露了出来,具体表现为:宿舍条件简陋;教室面积较小;特殊学生不具备康复训练所需场所与器材[2]。另外,少数学生不具备入学条件,仅能选择随班走读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学习效果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3.学生兴趣难以得到激发
现有研究及所得结论表明,在特殊教育学校任职的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方法仍以常规方法为主,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即教师很难根据学生所表现出的特征与诉求,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除此之外,仍有少数教师未能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导致学生兴趣难以得到调动,这并不利于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要转变观念,将课堂交至学生手中,通过对参与度进行提升的方式,确保学生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三、教学情境设计
1.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近几年,针对情境教学所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创设途径等方面。吴长康认为,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不仅能让教师形成批判性思维,还能够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吴小平则以实践所获经验为出发点,对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得出“应用辩证眼光看待情境教学”的观点,虽然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但相对有限的课堂时间同样因此而被占用。对教学情境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张虹则认为,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当下,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设计,仍有诸多问题存在。例如,以个人喜好为立足点,对情境设计所用素材进行选择,而未对学生诉求加以考虑[3]。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强调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为目标,对可使学生兴趣得到激发的景象或背景进行建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是建构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在课堂创设去超市购物的情境,并提出“同学们知道在超市购物需要用什么吗?”等问题,自然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人民币,通过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事实证明,将学生视为主体,并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可使学生热情更加高涨,教学质效自然更符合预期。
2.掌握情境创设方法
(1)活动情境。只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才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活动情境强调对问题情境做活动化处理,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的方法。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以学生所处年龄及共性特征为依据,组织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为全面而精准的了解。
(2)故事情境。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二年级学生所表现出的特征,均为好奇心强,这就要求教师对素材进行选择时,既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背景,又十分重视趣味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枯燥感转化为趣味性,学生自然会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综上,创设故事情境是用故事的方式对教材内容加以反映,赋予课堂更为突出的趣味性,学生兴趣往往可因此得到调动。
(3)问题情境。众所周知,对数学进行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对其加以应用。近几年,数学教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学目标由讲解知识、传授技能、强化能力,转变为形成观念、强化意识、形成习惯。情境创设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小学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情境进行创设时,教师应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引起重视,为学生提供开放性情境,使学生拥有表现自我的平台,进而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4)生活情境。众所周知,数学不仅源于生活,还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研究表明,学生对贴近生活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极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对生活情境进行创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提炼。另外,小学数学难度较低,极易在生活中确定切入点,因此,教师应做到联系实际,对学生兴趣进行激发,这样做既可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清楚的认识,又对学生观察细节的能力有强化作用。
3.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生活经历,均与同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想使教学活动发挥应有作用,教师应以现有资源为依托,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确保学生既能够对知识加以了解,又可以掌握更多常识。以小小商店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专卖店的开业视频进行播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产生购买欲望;其次,教师可对生活场景进行模拟,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经验完成“购物之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对主体作用进行发挥;最后,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自身不足,并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学任务随之完成[4]。
4.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往往不具备良好的自制力,学习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特殊学生更甚。因此,教师应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原则,将学生的特点及诉求作为导向,完成创设教学情境的任务。以100以内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件内容进行观看,并要求学生利用小棒,按照视频对特定图形(左侧20根,右侧10根)进行摆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小棒数量进行计算(20+10)。事实证明,特殊学生普遍希望能够接受与其他学生相同的教育。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及尊重,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另外,这样做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发展助力,确保学生日后更加适应社会。
结语
对特殊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学生需求为依据,结合教学内容,对相应情境进行创设,确保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并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相关教学方法如下:一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掌握情境创设法实际应用策略。事实证明,这样做有助于特殊学生对生活加以适应,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玉红.善待差异、按需施教,积极探索“适合+融合”的教育——走向回归:创新培智学校多向融合“走学”方式的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0(11):61-63.
[2]贾 果.對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实现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2):160.
[3]王小飞,黄妍冰,江琴娣.新时代融合教育“摆渡人”——对话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原校长储昌楼[J].现代特殊教育,2020(11):4-9.
篇2
一、搭建平台——让语文课堂成为主动学习的乐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声音、图象压缩技术,教师在有限的时空内,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以形声色一体、情境交融、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立体形式,活生生地再现古今中外的客观生活实际,把语言文字所蕴涵的诗情画意,直观形象逼真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非智力因素集中起来,通过自主参与和合作探究,学会用视觉,感觉去领略、感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描绘的美景,从形象感知中增强学习、参与语文实践的乐趣,实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之间和教材之间、人机之间的交往,达成教学目标,真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
《海底世界》一课,我根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进行整体构思,确定以多媒体技术嵌入磨合作为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和方法,采取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抓住时机、应变、生成的教学策略。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电灯,拉上窗帘,凭借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打开视屏: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学生们仿佛置身海底,随着不断变化的镜头,伴随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尽情欣赏瑰丽无比的海水、富饶的水产、美丽的贝壳、漂亮的珊瑚、笨重的海龟、形状怪异的鱼群……,学生们完全陶醉在课文的情境之中,仿佛正在倾听海洋生物的窃窃私语,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个个课文预设的问题。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在诗情画意中识字学词、领悟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伴随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作者对大海的情感,较好的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再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当我展示我国“神州六号”升空的动人场景时,学生立即哗然一片!瞬间就被吸引,紧接着我回放了我国宇航员聂海胜、费俊龙在太空舱内工作和生活的趣事,特别指出了一些搭载物的用途,最后“定格”在遨游太空时与胡总书记的“天地对话”这一特写画面,不失时机地问:“看到这些太空趣事,你最想说什么?”群情激昂,课堂沸腾了:有的说“将来我要当新一代宇航员,去建立中国的太空站”,有的说“将来要发明‘神州1号’宇航列车,载着全世界的人民去畅游太空的未来”……这些看似梦想,但世界上哪一项创造发明,不都是来源于对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呢?我们伟大的祖国,难道不正是需要这种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吗?这样抓住时机应变与生成,使语文课程顺理成章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整合资源——让语文课程充满生活的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注重引导学生课内外联系,从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资源,寻找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机会,体验生活的乐趣。让学生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课外深入生活实际再进行深入探究。上完口语交际课《打电话》,要求学生今后打电话时要学会有礼貌,讲清楚;学了生字“红绿灯、斑马线”,要知道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争做文明小市民;认识了家用电器,不但要会写名称,还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学会安全用电;学完《美丽的小路》《我们成功了》《我选我》这类课文后,立即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讨论交流,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平时还要求学生注意收看电视广播,多读书报,适当上网,多参加报告会、演唱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公园等社会实践活动,留心观察发生在家庭、校园、社区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验,用脑去分析思考,然后把自己的见闻和见解写下来,拿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学了《画家乡》这组课文,让学生按照课文的方法,回家后以“我爱家乡——”为主题收集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编创成个性化文本,带到学校交流展示。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网上下载和家人帮助等各种途径,找到许多反映长沙地理风貌,人文景观,交通特产的图文资料,把岳麓山,橘子洲头,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甚”、开慧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火宫殿臭豆腐远近闻名”、“马王堆西汉女尸世界闻名”、“浏阳花炮享誉中外”、“长株潭一体化美好前景”的相关图片和旅游文字介绍都弄来了,一个个的图文资料做得栩栩如生!有的还编创成三维动漫幻灯片,配上录音解说刻录成光盘,带到学校和同学老师交流展示。这样学习不仅使课堂变得更开放更延伸,教材内涵更丰富,而且让学生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读书,体验生活的乐趣,提高了阅读与理解、收集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和基本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测试 现状 前景
一、语言测试现状概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语言测试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的发展时期。语言测试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有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对进一步推进语言测试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焦点是考试方式方法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巴赫曼Bachman,帕尔默Palmer等)。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考试方式方法对成绩和被试能力都会产生影响。在开展第一手研究的同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有了突破:Bachman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考试方式影响面的理论框架。理论框架包括五类因素:①考试环境(the testing environment),②考试指导语(test rubric),③语言馈入性质(the nature of the input),④预期回答性质(the nature of the expected response),⑤馈入与回答的关系(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response)。
过去二三十年里,在考试统计分析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包括各种定性和定量的考试分析手段。定量分析手段有项目反应论(item response theory),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以及标准参照测量法(criterion-referenced measurement)等。定性分析手段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个人自述法(introspection),一种通过考生自我描述了解应试策略和答题过程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定量分析手段尚无法提供的信息,故已引起许多语言测试专家的兴趣,并且已在研究中频繁运用。现有研究表明应试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完成答题,且策略的使用直接关系到成绩。已有学者合作出版专著,介绍在语言教学与测试研究中的一些定性分析方法,比如当面提问、问卷调查等,并且附有实例。
考生特征在过去二十年内成为语言测试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热点,是众多研究的对象。比如有些研究表明,文化、语言和种族背景不同会导致考试成绩上的差异。因此,考生特征已成为考试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考虑因素。语言测试工作者把与考试设计者有关的考生特征归纳为以下四类:①考生个人特征(年龄、性别、母语、受教育程度、参加某一考试的经历或准备程度等),②背景知识,③语言能力,④对考试态度(答题时的积极性或合作程度等)。
对语言能力性质的重新认识,也是过去二三十年中语言测试领域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了“能力单一性的假设”(the unitary competence hypothesis),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单一性的整体能力。这种假设曾一度为人们所接受,但后来受到实证研究的质疑和挑战。现在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语言能力是多成分的,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体能力和总体能力组成的。在实证研究方面有许多实例,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阅读和听力能力可以区分开来;高等学校大学英语考试(CET)和英语专业考试(TEM)效度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显示语言能力的多成分性。
在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式博采众长,全面地描述了语言能力的性质及其组成部分。这个模式可说是较完善的一个理论模式,它代表了九十年代语言测试界在探究语言能力性质方面的进展。这种模式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策略能力包括判断能力、计划能力和实施能力;心理生理机制则指在语言使用中的神经和生理过程,比如区分视觉和听觉途径,或输出和输入方式等。目前这种语言能力测试模式已成为语言能力测试和考试效度评估的理论依据或参照框架之一。
二、语言测试前景展望
纵观当代国内外大规模考试的设计宗旨和测试目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所有考试旨在全面测量考生的语言水平,故无一例外地测试各个单项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等)。
2.考试日趋注重对口语能力的测试,并且口试与笔试分开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托福考试在实施了18年后于1981年推出托福口试,现每年施考5次;CET考试在开考12年后于1999年增加CET-SET考试,现每年施考2次;而在1999年开始正式实施的PETS考试,在推出时已包括口语测试部分。
3.考试在测试考生接受性语言技能(receptive skills)的同时,更加注重评价产出性语言技能(productive skills),所以在题型的选择上绝大多数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既有多项选择题,又有其他形式,如简答题、填空题、匹配题、翻译题、写作题等。有的考试在设计时已考虑题型的多样化问题,如PETS考试。有的考试是在实施多年后逐步朝这方面努力;托福考试在1986年增加写作考试;CET考试从1996年起实行每次考试从多种题型中选择一项的做法,增加评估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成分。
4.考试不仅考虑信度(如分数的可靠性),更注重其效度(是否达到预期测试目标等)。增加口语、写作考试和采用多种题型有机结合都是为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考试效度。新版托福已增设口语与写作部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这里介绍的考试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豹一斑,可以了解到当今考试的一些特点。那么,语言测试今后的发展趋势会如何呢?
第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考试计算机化或无纸化的进程将加快,国外的托福考试已在推行考试计算机化(CBT,CAT)。国内的相关学者也已完成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考试计算机化将成为常见的考试形式。新形式将带来新研究课题,托福考试研究委员会也陆续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第二,在考试方式的作用、考试分析手段、考生特征及语言能力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将会继续深入。
第三,对常规考试以外其他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探究会成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比如小组测试方式(group testing),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测试方式(learner-centered testing),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等。
第四,考试的后效作用(backwash effects)即考试对社会、教育机构及学生个人的影响等,将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以上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将会给考生注入活力,使考试成为一种更完善的评估手段。
第五,考试开发设计者将更注重以考生为本的理念;考生群体的特殊要求将引导考试开发;考试的社会服务功能将进一步凸显。目前,一些著名的考试机构已推出针对某一语言运用范畴的考试。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CLES)开发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usiness Certificate,简称BEC)专门针对商务从业人员群体。该考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考查考生在商务及一般生活环境下使用英语的能力。又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推出的英语实用技能考试——托福(Test of professional English,简称TOPE),其考试设计对象为中国政府公务员及企业雇员。此外,还有托业考试(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针对在国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交流的人们的英语能力的测评。与此同时,国内有关考试机构也在酝酿开发针对不同考生群体的考试。由此可见,开发以满足考生群体需求为设计出发点、以检查某一特定领域内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考试,将逐步成为语言测试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语
语言教学涉及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包括语言学习者)的认识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语言学界对语言的认识从二十世纪初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交际能力学说。语言学领域里新学说的不断涌现对完善和深化语言教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迄今为止,语言教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都可追溯到相关语言学流派。语言教学的对象是人,因此对学习规律、学习策略等的研究构成了语言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由于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关系密切,语言测试流派基本上与相关教学法对应。当前语言测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测试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考试的多样化(包括目的、形式、原则、服务对象等)和专业户(各种考试质量保障措施)趋势愈加明显;与此同时,对考试本身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邹申.语言测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16.
[2]邹申.英语语言测试——理论与操作[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91.
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设备教学
中图分类号:TP-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1010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各领域科研方式的全面革新。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相继出现,给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学实习、军事训练、建筑设计、教育培训等众多领域。
一、虚拟现实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基本概念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真实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觉,听觉以及行为举止的一种人机交互界面。它运用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在计算机中构成与外在自然环境相同的虚拟环境。它使得用户可以用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操作。
(二)特点
1.沉浸性: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虚拟现实技术根据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心理特点,经由计算机模拟还原出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让使用者在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行为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2.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
多感知性――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由于虚拟现实系统中装有视、听、触、动觉的传感及反应装置,因此,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可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
3.构想性:传统的计算机图形学中是将三维场景在显示器上进行二维环境显示处理。但是虚拟环境则是真实模拟还原现实客观世界环境,强调三维显示立体环境,更贴近于现实真实环境。
4.多感知性: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感知、力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包括味觉感知、嗅觉感知等。但是由于传感技术的限制,我们无法达到理论上的对人类感官的全面模拟,现今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感知功能仅限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
二、虚拟现实分类
根据用户参与的形式的不同,通常把虚拟现实分成四大类。桌面虚拟现实,沉浸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
(一)桌面虚拟现实
桌面虚拟现实(PCVR)系统,基本上是一套基于普通PC平台的小型桌面虚拟现实系统。其实就是使用个人计算机即PC机或PC工作站去产生仿真,桌面虚拟现实的参与者是不完全沉浸的,他要求参与者使用标准的CRT显示器和立体显示技CJFD2000以及位置跟踪器和另外一个手控输入设备,如数据手套和六个自由度的三维空间鼠标器,戴上立体眼镜坐在监视器前,在一些专业软件的帮助下,但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观察360度范围内的虚拟境界。
(二)沉浸式虚拟现实
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是一种高级的虚拟现实系统,它提供一个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境界之中的感觉。它利用头盔式显示器或其它设备,把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其它感觉封闭起来,并提供一个新的、虚拟的感觉空间,并利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其它手控输入设备、声音等使得参与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全心投入和沉浸其中的感觉。沉浸式虚拟系统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系统,它的优点是使用户全身心地沉浸到虚拟世界中去,缺点是系统设备价格昂贵,难以普及推广。
(三)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
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是把真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系统,它既允许用户看到真实世界,同时也可以看到叠加在真实世界的虚拟对象,这种系统既可减少对构成复杂真实环境的计算,又可对实际物体进行操作,真正达到亦真亦幻的境界。
(四)分布式虚拟现实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是利用远程网络,将异地的不同用户联结起来,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同时参加一个虚拟空间,共同体验虚拟经历,对同一虚拟世界进行观察和操作,达到协同工作的目的,从而将虚拟现实的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实现意义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学校教学是教育方法上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实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方面对知识的传授仅限于口述以及静态图像展示的教学方法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全方位的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对知识体系有全方位的理解。而在实验教学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出逼真的学习环境,并且提供多种学习交互活动,让学习者通过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来接受相关知识内容。例如在飞行员的培训中就可以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培训,从而降低了风险以及教学成本。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理论与实验教学环节中有以下优势及特征: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模拟实物立体模型:在教学中经常要利用一些实物展示,以帮助学生形象的认识知识对象。传统的展示手段有:
(1)利用图像与投影仪等设备。但是这种静止图像在传递知识时信息较为匮乏,学生无法获取画面之外的知识信息。
(2)利用实物展示。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全面观察较为困难,在不同角度获得的信息各不相同。且展示物品无法制作较大使得后排学生难以看清楚。
(3)通过三维模型动画软件制作模型展示。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完整的还原物体,且各方面信息也都可以获得,但是使用此类模型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动态交互,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事先安排好的内容顺序,最多进行暂停与播放操作。无法自己主动获取所希望了解的相关方面知识。
但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构建与实物相同的三维物体。利用三维制作软件制作模型,最后存储为VRML格式,在VRML播放器中使用可以全面的认识展示对象。如计算机教学中硬件部分教学中就可以制作出相关硬件部分的桌面虚拟现实。让学生近距离全方位的观察。
2.立体空间的展示:立体空间是指现实中存在的或根据历史资料在历史中层真实存在的空间。在教学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亲历这些空间,只能靠老师语言描述或绘画描绘等方法来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抽象的构建相关的空间。但是依靠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不仅仅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还可以让学生听的到,看的到,甚至摸的到。例如在地理课程中描述火山地形,传统教学手法无法让学生亲临火山去观察,但是结合虚拟显示技术就可以全方位的观察火山地形以及火山喷发过程。同事结合虚拟向导的语音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向导所讲的知识亲自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对传统书本授课教学的革新与挑战。
3.展品介绍:人类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在这数千年里有无数人类知识的结晶与艺术的瑰宝。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无法亲眼目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往往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了解认识它们。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去法国,亲自站在埃菲尔铁塔下面去从下而上的观赏它。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照片来观看埃菲尔铁塔的正面。但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真实的模拟出埃菲尔铁塔来,从而全方位的观察它,不仅仅是我们正常的视点。我们甚至可以从人们无法获得视点来观察。
(二)实验教学方面
虚拟实验是采用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传统实验操作环节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包括虚拟的实验设备、实验工具、实验对象等。实验过程主要是对虚拟对象的操作,实验结果可以被处理、存储,实验过程可以不断重复进行,虚拟实验注重的是实验操作的交互性和实验结果的仿真性。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载体,是以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为基础,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实现的一种虚拟实验环境,通过开发一系列虚拟实验模块来模拟真实的实验环境、实验设备和实验过程,实验者能够进行友好人机交互,真实感受互动的实验过程,身临其境地进行实验操作。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有以下优点:
1.打破了传统实验对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很多实验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操作,而且很多实验对实验地点的要求也很严格。但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实验结果,同时对一些特殊实验环境也可以进行模拟,打破了实验的地点限制。
2.降低了实验器械的损耗以及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验,学生无需对损坏实验器械而担心。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一些可能十分昂贵的实验器材。同时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学生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3.节省成本,突破设备、场地、经费等硬件的限制。
4.降低操作风险:在一些高危险性的实验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带来的人身事故。而且也可以进行一些学校无法提供的高危险性的实验:如核反应实验等涉及放射性元素的实验课题。虚拟实验教学应用于实验教学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模式变为学生与虚拟环境的交互,从而得到新知识的学习模式。
四、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伴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开始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的变革,我们的虚拟现实技术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使我们的虚拟现实中的场景更加真实,人物也更加生动形象,使之带动教育教学手段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韩强,虚拟实验室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蒋庆全,国外VR技术发展综述[J].飞航导弹,2002(1).
篇5
关键词:大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在经济和物质利益氛围的诱惑下,当代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市场精神,大学校园缺少纯粹的文化气息。部分师生放弃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欲蔽灵台,心为物役,使科研学术成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这些都使正确价值观越来越远离校园。
这篇文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对大学教育中科学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认识。
一、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少数学生能简略回答一些表面含义,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孜孜追求的热情,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强调发扬人的个性,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高学历和多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部分学生文化视野狭隘,只讲眼前,不讲长远,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上述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二、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呢?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就其基本的含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体现科学技术的价值,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人文精神则注重人的思想观念,重视人文文化素养,强调依靠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推动社会进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深入观察与不断认识世界所不可或缺的。
三、如何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先生曾说: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实质就是指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依赖科学,着重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方法的探索;人文主义教育则强调人的思想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科学求真需要以人文为导向,人文求善需要以科学为奠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增强其对科学求真、求实的追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丰富其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大学担负着培养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的重任,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锻造是构成高校教育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篇6
近几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身边的景观艺术要求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景观艺术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景观艺术设计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各大高校中,景观艺术设计已经变成了热门学科。景观艺术设计也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行业选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开展生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生态教育课程,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学生运用合理化的知识来设计景观。
1生态与生态设计的基本概念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完成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的在追求生活中的质量,对于身边的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刻期待着有着视觉冲击力的景观设计出现,能够更亲密的接触大自然,全身心的放松心情,得以慰藉,还可以大饱眼福。景观艺术设计不应仅仅满足人们对于美的体现。更应该科学、合理化,借助于生态的景观艺术,不仅能创造有美感的?h境,还能使人们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中与美共存。景观艺术设计者必须尊重并且敬畏自然,以便于人们与自然有着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们富有诗情画意、宁静清新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景观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我门应该积极的去看待。很多景观设计的设计者生态意识薄弱,往往不能把生态的景观设计理念放在首位,盲目的追求利益、快速。给人门和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对于学习景观艺术设计的学术和设计者都应积极的进行生态教育。在各个环节中都应使其尊重生态。
2生态教育方法
2.1生态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一般情况下,景观艺术的设计一定要满足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过程要遵循以科学设计为原则。不要去随意破坏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进行科学合理化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同样要考虑地方的生活习惯、习俗等,遵循生活规律,进行景观生态化原则。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给人们带来更优质、更美感、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2.2生态教育中的植被选择教育
植物是景观艺术设计中唯一的生命,它不仅具备生态功能,同时更加具备重要的审美功能,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做好加强景观绿色植被的应用,尽量选取符合当地地质、地貌的本土植被和有功能性的外来植被引进。首先本土得植被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容易快速种植、生存。能够快速形成绿化,这样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够快速的形成绿化工作也更加生态合理化。同时也应根据当地的情况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外来功能性的植被,来增强当地绿色生态化的设计效果。来完善空气的质量;来调节城市的温度;来增强尽管的观赏能力。同时要根据不同场地对植物的种类、植物搭配、植物分布、植物的空间做好合理的分析。总而言之。景观的艺术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完善的准备,运用多样化、有功能、有选择性的选择对生态有保护作用和改善作用的植被。
2.3生态教育中的视线教育
景观艺术设计中视线是人们对景观审美最主要的体验方式,视线的合理化是体现一个景观是否符合观赏者最有效的检验方法。所有的景观都离不开视觉的体验,它是设计者在做景观设计时是否达到美的科学依据。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景观的分布、分类、景观的长度、视线的焦点、视线障碍等,都是视线观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一定要对位置、方向等视线的重要条件做好合理的计划和研究。以避免观赏者不法直观的欣赏景观艺术。违背了景观建造的初衷。
3景观艺术生态化设计中的问题
大多数设计者对于生态的景观设计理念有一定的误解,普遍的是停留在多搞绿化的层面上,但实际上生态的景观设计已经有了很多很多的创新,如果还是停留在用大面积的绿化来提高景观艺术已经很难收到应有的收效。同时成本也会随着大大的增加。在现阶段的景观设计中我门要多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避免浪费资源、增加不必要的设计成本,选择更加合理且能够真正起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要本着减少成本、增强保护效果,合理性的运用多样的、创新型的景观设计。
篇7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只注重教学的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影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将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善于纠正错误的习惯,这是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体现。
二、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摒弃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改变注入式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法则,对一些练习题进行反复的机械性训练,这些方式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素质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谁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教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学科知识储备还不足,只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思维也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教师方法的引导,比如,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解应用题时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对下面的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三、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受教育的环境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区别,他们的发展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让优秀的学生更为突出,让弱项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弱项生,教师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多提问,课下多对他们的弱项进行补差。让这些弱项生不能输在学习的起点上,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学习有潜力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为他们创造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吃得多一点,吃得饱一点”,多补充课外练习,多增加课堂难度,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还可以让这些学生多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使他们的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篇8
论文摘要:通过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的剖析,指出了当前大学图书馆工作者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大学图书馆的馆员正面临着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意识的更新。因此,加强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1当前大学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现状
继续教育是指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々业技术水平而进行的一种追加教育。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今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标准已不再是藏书量的多少,而是图书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馆藏,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实现服务增值与读者价值优化。这就对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图书馆员应该是一些既懂先进技术,懂管理、懂经济、知识渊博,熟通一种或者几种外语,又懂图书情报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图书馆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远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以我馆为例,我馆现有在职馆员58名,基本的知识结构和来源如下:第一,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1人,不到全部总人数的l%,其余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占总人数的99%以上。其巾第一学历本科的l2人,占全馆总人数的20%,大专学历42人,占全馆总人数的72%,高中文化水平的4人,占全馆总人数的8%,他们虽然经过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实践,但对图书馆管理和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同时也缺乏英语和计算机姗识。第二,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中年龄45岁以上29人,占总人数的50%,3l~44岁的22人,占总人数的37%,30岁以下的只有7人,占总人数的12%。近l0年来外出进修学习的工作人员不足30%,可见继续教育在图书馆一直没被很好地重视。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
2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有关领导对馆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态度不积极。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导者,其学识水平、领导才干、决策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以及继续教育的进行。由于长期以来图书馆员文化水平低,一些没有专业学科背景或者教学业务水平低的人员进人图书馆,不少领导认为馆内有几个大学毕业生就不错了,未将继续教育列入工作日程,致使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难以与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同步提高。对于继续教育,人们通常的心理是要立竿见影,期望继续教育的效果能直观快速地反映出来,否则认为对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对继续教育采取排斥态度,总是以种种借口拒绝送学员出去学习、交流。
(2)师资、时问和经费难以保障。日前的继续教育完全由国家负担,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又非常迫切,要国家一下子拿出很多的钱投入继续教育是不现实的,而且在工作人员中正规图书馆学科出身的又不多,像我馆真正从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只有1人,这种学科严重短缺的现象迫切的要求馆员去进行继续教育,经费问题就显而易见地成为最大的难题了。
(3)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法规政策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一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教育工作滞后,就目前的培训仅靠短期难以奏效;另一方面,同一水平的培训浪费严重,缺乏能承担全面系统培训任务的队伍,没有形成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缺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探索,难以承担2l世纪开创图书馆新局面的重任。
3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措施
3.1鼓励馆员进行函授和脱产学习
利用节假日进行远程教育或者短期培训,开办专题培训班,对馆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以达到更新、扩充知识的日的。对于急需的专门人才,应派业务骨干外Ⅲ参加培训学习,以提高图书馆业务管理水平。
3.2制订学习计划并给馆员充分的自学时间
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知识的汇集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学条件。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有了计划才能进行正规的管理,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网书馆员的继续教育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长期和短期的培训计划,使馆员的教育与培训能有序、合理、规范。
3.3进行岗位技能培训
对新上岗的馆员进行岗前培训,对其实际操作及理论知识等进行培训;对老馆员,要更新他们的知识,更好地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上。这种方式见效快、针对性强、培训方便。由于图书馆经费紧张以及人员编制、工作需要等条件限制,可以请专家学者或馆内专业人员讲解有关的知识,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岗位培训可以采取分层次、有目的、灵活性等方式。
3.4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研讨会一般是指具有先进前沿尖端的学术性专题知识,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法,馆内学术研讨会可以使馆员在平常的工作巾互相学习、积累经验,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参加馆外学术交流会,则可以开阔馆员视野,拓宽思路,提高业务能力。
3.5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图书馆员知识补缺与更新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应组织现有人员进行在职培训,鼓励大家走自学成才的路子,如可以举办短期培训,每年举办2~3期短期培训,每期一个星期,侧重辅导或讲授某个课题。另外.也可以结合实践,请身边有经验的同志介绍工作体会和经验;也可以实行馆内轮岗法,加强馆员对全馆各部门的了解和学习.同时增强馆员新鲜感.激发他们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这对于培养一拿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也是行之有效的。
篇9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而阅读课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呢?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真正充满情趣和活力呢?
(1)用直观动态情境,创设兴趣课堂。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是深入探索心理的推动力。现代教育技术在设置情景,诱发求知的好奇心,激活探究欲望方面有着强大的磁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如八年级上册《说“屏”》这篇说明文,由于“屏”不像一般建筑物随处可见,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古代屏风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屏风。老师再进一步提问: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有哪篇课文提到过屏风?学生回答:《口技》。老师对学生评价: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屏风给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屏风的世界,感受屏风的美。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又展示一组古代屏风及现代屏风图片,并让学生从欣赏中进一步感受屏风的美,增进对屏风的认识与了解,联系生活,注重应用。课后让学生动手设计屏风并附上一段说明文字,在实践中接触屏风,将语文课程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节课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得。
(2)用问题隋境,创设诗意的课堂。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忘。设置迁移思考问题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热情,拓展了语文思维。多媒体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如《社戏》这篇小说在写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但如何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呢?教师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课文进行精读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交流,找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用多媒体演示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汽里的月色,水面上“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此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进入文本,与大自然亲近,再配以背景音乐——舒缓、抒情的《田野的风》。在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背景音乐声中,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让学生听后想想,这段写景从哪几个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的效果?讨论后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让学生在具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中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领悟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篇10
【关键词】模拟情境 感受生活 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手工业者,甚至是商人或者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代经济生活的实际……。”对于“生产决定消费”的部分内容,以前,我往往以讲授为主,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显得十分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也很不理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模拟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情境。我先让学生分别上台扮演角色,再讨论唐代能否像我们一样生活。整整一节课,由于模拟了政治情境,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课堂教学的时间几乎是整整一节课呢。
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的热情,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政治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精彩内容,因而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情境教学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一个好的情境设置,能激发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创新力。那么什么是好的情境呢?我认为一定得基于生活,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我们当老师的要协助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也正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哥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如果把政治课比作树,那么,社会生活便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水分。脱离社会生活的政治课理论教学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只有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政治课才会生命之树常青。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因此利用多媒体去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政治课是一门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政治教师,应努力拉近教材中的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少,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建议提出的许多活动性建议应尽可能安排在教学内容中,我们当老师的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情境,感受生活,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我在讲“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一框之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你知道怎样存款、取款吗?你知道存款有哪些形式吗?大多数都是父母去办这些事情,学生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做这些。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了一个银行储蓄存款的情境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银行的一般性知识,然后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去演:①如何存款?②如何挂失?③银行储蓄的种类及特点;④如何计算利息?除银行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存钱?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欲望。发言的同学则更是认真和专业,这比我空洞的讲授理论的效果要收效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