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篇1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教材版本;教材评价;编写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学在高校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地理学的教育,有助于丰富其科学认知,培养人地协调的思想,更好发挥人文地理学在私人决策和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教学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与国外同类教材相比,教材在内容、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伴随新时期大学课程改革,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编写问题,对人文地理学概论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李同升和赵荣曾对国内外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对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有见地的设想;汤茂林对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作了诸多评析,对国内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试通过对90年代以来,我国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进行分析,从教材的组织结构、表现形式、学术规范等方面指出其优缺点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设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类型

笔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共7种,分别出版于1991~2013年。这些教材在不同时期被我国各个大学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广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结构和体系,可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

(一)理论分析型

这类教材以王恩涌编写的《文化地理学导论》为代表,教材体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观分析为主线,与西方的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结构比较相似。教材结构借鉴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对地理文化现象都是从文化区、文化的起源与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顾朝林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与其相似,侧重理论分析、方法介绍。

(二)总论分论型

这种教材早期以张文奎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和金其铭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为代表,后期以赵荣的《人文地理学》和陆林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教材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总论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论部分介绍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农业、工业等属于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基础内容。

(三)概括论述型

这类教材以陈慧琳的《人文地理学》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内容比较简明,在逻辑结构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于人地关系的经济、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个研究对象设置章节,最后探讨人地关系的时间、空间演变,研究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庞大知识内容上升地理学的学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让读者不再感觉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是各分支学科的简单堆砌组合,这是与总论分论型概论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特点及不足

(一)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特点

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点:教材体系内容上,过去的人文地理学教材重点在于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般研究对象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则摆脱了这一传统,把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础理论设定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体系,各分支学科主要作为实例来验证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题等。在教材风格上,过去追求教材内容的广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学教材越来越重视从基本概念、理论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形象,着重介绍人文地理的新视角、新进展以及应用价值。

(二)我国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国人文地理发展水平和教材编写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人文地理学教材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在教材体系上,大多数教材没有建立起起既符台教材特点,又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内容及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基础理论,以及被学术界公认的逻辑结构,使人文地理学缺乏统一、完整的学科形象。

在基本理论、研究主题方面,不同的教材编写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为主线,这一点受到了不少教师的批评。有的人文地理学者认为,人文地理学毕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概论类教材不应该以文化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贯穿始终,但此类教材内容较浅,难度过小。

在时代性上,现有教材在编写内容方面落后于时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缓慢;教材引用著作较多,论文较少,时代感不强。

在学术规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别人的著作却未在文献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三、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编写思路

(一)理想的概论教材框架结构

对于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框架的探讨,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认为新世纪人文地理学概论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人文地理学发展历史;第二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层次的哲学方法论以及相应的传统野外调查方法以及随着时展出现GIS、遥感等新技术方法的运用;第四部分为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传统的人地关系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等以及新近发展的文化转向和计量转向,女性主义视角等理论;第五部分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历史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六部分为人地关系存在矛盾及其解决手段。

(二)以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与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其他相邻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缺乏统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论体系,基础理论存在不同的意见,一些理论多从其他学科借用而来,或者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理论,这不仅是教材编写的问题,更是学科发展的问题。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介绍不同的理论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论导向,这也有助于未来青年学生、青年地理学者的成长发展。

(三)案例分析与方法介绍并重

以理论分析为重点,并不意味着忽视区域人文地理和部门人文地理实际,教材可以采用区域地理的内容和案例来验证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前者的理解。教材编写中,将案例分析与理论方法介绍有机结合起来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每一种社会文化景观现象,应从典型案例分析着手,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论总结。

(四)遵守学术规范

规范严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应附有相应的参考文献,论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进行准确标注。国内李小建主编的《经济地理学》可堪称是地理学教材中遵守学术规范的典范,不仅在章末的参考文献进行准确标注,在章节内文里面也严格注明。树立严格学风是学术的根本,教材对于参考文献的标注理应规范,这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

(五)编写配套教材、翻译外国同类教材

与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相比,人文地理学配套教材及翻译的外国同类教材较少,甚至没有。迄今为止,我国所翻译的人文地理学导论教材还是2O世纪8O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翻译外国优秀教材是当务之急;另外教材编者应结合主教材内容,编写配套相关教学资料等。

四、结语

篇2

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本课程所讲是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在学习过程中将全部内容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人文地理学的思想进程和学习要点。

第二部分以TerryG.Jordan的TheHumanmosaic一书为基础介绍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分布区,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五个方面,并对相关的人地关系理论分别进行介绍。

第三部分从人的群体性特征出发,分别介绍“人口与发展”和“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第四部分介绍农业与工业。基于对农业和工业本身就是文化产物和二者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认识,以农业与工业的发展过程为主线,以空间的格局作为其发展的空间表现来阐述。

第五部分是人文地理学的主体部分,包括种族、民族、民俗、语言、宗教、聚落、旅游、行为、政治七方面内容。这七方面均是把每个要素作为人文地理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系统全面进行阐述,而且把文化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强调其横向联系。

篇3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地理学研究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人文地理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核心自始至终是人文地理学,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理论作用机理及其演化的规律性,从多学科视角分析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将人地关系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顺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也对推动我国城市区域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文地理学在今后重点的研究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深入经济全球化与人地系统调控、人地关系机理响应、格局与规律以及模拟人地“最佳距离”的研究;第二要深入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良性发展交互关系的研究;第三要深入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变化问题以及其区域相应问题的多维多角度系列研究;第四要应用GPS等科技手段深入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动态模拟研究;第五要深入人地系统中生态环境与环境伦理的研究。

二、深入实践性研究,不断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已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的繁荣时期。我国行为地理学科今后深入研究的重点、难点应着眼于行为决策机理、认知空间和行为规划多门类的研究。首先要使用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对城市区域周边环境改变与人文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的理论空间与应用价值。其次不仅要深入对时间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的实践性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新的数据生产与管理方法,以促进理论的提升。再次要深入认识地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化地图认知空间分析、拓展研究领域,以解读其背后深层次的城市空间人地关系的形成机制。最后要以提高每一个城镇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构建低碳区域城市人地关系空间结构为目标,深入开展转型期中国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和社会各个类型群体的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研究。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科学体系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之一。人文地理学研究要在面向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提升文化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还要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系统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在学科间交流基础上开展理论创新的同时,还要多角度地吸收其他学科的科学营养,做好学科中的边界跨越者。

四、关注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篇4

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分析了GIS在经济地理学、城市规划、房地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应用

引言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随着GIS的产生其作为一种地理空间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地理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自然也就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有必要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1 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一词最早由R.F.Tomlinson 于1963年提出,它是伴随着计算机制图技术的提高,数字化计算机系统的迅速发展和空间分析中的定量革命而产生的。GIS的发展,不仅使地理学传统的区域性、综合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更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资讯产业,其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清查与评估、城市规划与管理等许多方面。

GIS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GIS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信息,完成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计算机系统的支持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使得地理信息系统能快速、精确、综合的对复杂的地理系统进行空间定位和过程的动态分析。

2 GIS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人文地理研究方法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社会调查等方式为主,室内的资料处理也以手工处理为主,这些处理方法与手段速度和效率低下,工作周期长,而且可靠性差,适应不了现代信息社会中所要求的快捷、精确提供所得信息的要求。就目前而言,遥感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获取大面积范围内同时同质的材料,这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然而传统的研究手段显然无法胜任对它们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技术工具。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处理地理空间有关的信息为特长,以综合处理空间信息为方向;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有效地解决人文地理传统研究方法的缺陷。同时,处理的资料形式从文字材料到图形、影像乃至声音都可有效地进行,这是其它任何方法无法比拟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文地理的专家知识,还可建立各种类型的辅助决策模型,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佳决策,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增强了人文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 GIS 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人文地理学中的主导地位,在GIS的应用上也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经济地理学者将GIS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比如,将GIS应用于地方、区域和全国各级水平的经济分析与决策过程。可以利用GIS空间技术将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通过GIS空间专题地图可以研究区域之间梯度差异, 利用人均GDP 等空间分布显示加上一系列的GIS 研究方法的介入, 可以分析研究出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利用该研究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可以实现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的分析, 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和对区域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2.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开始于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几十个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理论上来说GIS技术可以应用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从规划编制到规划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到成果出图,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在国外,GIS技术和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经过多年的实践,GIS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在于它将一种科学成分输入到规划的描述、预测和建议中。借助GIS可以预测城市人口和经济增长,找出城市布局中的环境敏感区域。而将空间优化模型和GIS结合则可以提出一些经过优化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决策者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评价。GIS与城市规划实践相互结合而成为一个强大、灵活的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取得城市规划管理和编制部门的共识。

2.3 GIS在房地产中的应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各类房产的数量猛增,房产管理中获取的几十万至上百万卷房产档案及其相关的各种人文信息、自然属性信息、空间地理信息靠人工是很难管理和利用的,通过房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大量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房产管理属性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开发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综合型房产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房产信息的充分利用,进而实现房产管理的现代化。而日趋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房产管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在房产管理中的运用,而是在GIS技术基础上构建房产信息化管理,形成房产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它不仅拥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更主要在于其存储的信息采用了地理编码,将房屋的空间地理属性、自然属性、社会人文属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房产管理向着科学、规范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网络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房产管理体系,迎来了数字房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恩涌.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茜凤、熊立兵.论GIS 空间分析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前景[J].甘肃科技,2005

篇5

人文地理试题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城市、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图表为支撑,考查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考生运用图表、数据解题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的采集、整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人文地理试题有以下几个特征。

1.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人文地理试题常以微观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重要的人文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求考生能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或评价某一区域环境中的人类生产活动的合理性。

2.综合性

地理学研究的地球表面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这决定了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中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地球表面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着重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故人文地理试题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3.探索性

地理学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学习地理是奔着解决我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问题去的,作为考查地理知识和地理素养的人文地理试题必然具有探索性的特征。

4.开放性

地理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目标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育家国情怀,拓展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方法认识、理解、解释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地理实践能力,为未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开放的人文地理试题能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是否具备辩证分析问题、科学合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人文地理试题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二、人文地理试题的解题策略

1.科学建模

人文地理学虽然知识点多、散,但人文地理内容“形散而神不散”,可以通过建模的形式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我们在学习鲁尔工业区时,要详细分析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类型、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兴起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整理出一套有关鲁尔工业区的模型。我们还要将鲁尔工业区模型进行补充、修正,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工业区模型。我们还可针对某类试题,建立答题模型。一个完整的答题模型包括四部分:标题、适用条件、答题要点、备注。

2.精准套模(套用模型),巧妙用模、验模

完成各类问题的建模只是完成了基础性工作,要想在人文地理试题上获得高分还得精准地分析背景材料和巧妙地运用模型。

一道人文地理试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图形、设问三部分组成。在做题时,我们一般分四个步骤进行,下面以2016年高考江苏省地理试卷第28题第(1)题为例(试题略),简述套模、用模方法。

第一步,粗读材料、细审设问。拿到试题时,要快速、粗略地浏览所给材料和图形,知道材料和图形描述的是攀枝花城市转型的地理现象。然后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析每一个设问,从设问中剥离出所考查的知识点,思考可套用的模型。第(1)题设问有两个。一个是攀枝花发展成为“钢城”的有利条件是什么?“钢城”顾名思义攀枝花的工业以钢铁产业为中心,故可将设问归为传统工业发展的条件。另一个是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攀枝花作为老工业基地,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和发展中没有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该设问可以归为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

第二步,依据模型要点细嚼材料,提取有用信息。根据第一步对第(1)题设问的分析可知,本题要用到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要点为位置、交通、市场、能源、钢铁原料、水源、科技、劳动力、政策、产业基础等。第二个模型要点为产业结构单一、钢铁过剩、资源短缺、煤炭地位下降、技术冲击、环境问题突出、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等。

第三步,整理答题要点,并作修订检查。在整理语言要点时,要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用针对性和专业性强、逻辑性和层次性分明、条理清晰的简洁语言表达出来。要点间要相互补充,以形成完整的答案。

第四步,书写答案。要求字迹清楚,分点作答。

篇6

1、地理科学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是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人与地理的关系的专业。

2、地理科学专业可以分两个大类,即以地形、地质、气候、海洋等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学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地理学。该专业要求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还要了解相近专业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主干课程:

地图与遥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学论、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摘 要】计量经济分析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方法,人文地理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学生知识基础良莠不齐、学习内容不明确、研究性教学不足等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专业;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0-03

作者简介:刘新华,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计量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课题“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应用研究——以人文地理专业《计量经济学》为例”(编号:125000-0161)的研究成果。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经济学、数学、统计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十分广泛。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的核心课程,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学会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它合理的来研究经济现象。因为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所以学好计量经济学对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计量经济学得到了各个高校相关专业的极大重视,目前各大高校人文地理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主要面向的是研究生,本科生开设的是统计分析一类的课程。从我院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学生们心理都很清楚这么课程的重要性,也都尽了自己的努力想学好,然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笔者长期以来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活动中也尝试了各种教学改革,本文通过对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体会,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教学中只有贯彻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才能搞好教学,才能取得师生双方满意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面状况相互影响的客观规律的基础学科。古时候的地理学主要描述人类周围的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要求,在逐步积累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地理学对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提出了假说、解释,通过各种途径探索地球表面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生产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强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显著突出。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复杂多变,对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地理学的变革,促使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地理学的定量化研究是随着计算机的发明、改进、发展和普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的地理学研究中,广泛的定量化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此相对应,各个高校的地理专业开始注重定量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比如,开设计量地理学、统计学等课程。这里应该指明,计量地理学是以统计学为主要内容,或者说是统计方法的地理学应用。显然,地理专业增设定量方法的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对培养我国地理人才、促进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明的是,这一类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大都以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为主体,它们和地理学的结合不甚紧密,看上去与应用数学课程无异,这些属于学科发展的问题,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经济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始终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总会与经济如影随形,即便是研究社会现象,或多或少也会和经济有关,可以说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社会经济现象大都具有随机性特征,因而统计学方法成了该类现象重要的研究工具。社会经济现象往往是复杂多变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有些影响因素可以量化,也有相当多的因素无法量化,对于无法量化的因素,需要更多的数学技术加以解决。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可见计量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理应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学生知识基础良莠不齐。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计量建模是以对经济现象清晰、透彻认识为前提;同时,计量模型变量的设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模型检验等部分全部需要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且,在模型构建、假设检验、模型估计等部分对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部分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基础薄弱,对计量经济学原理及方法理解困难。就研究生的生源来说,跨专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院人文地理专业的研究生有很多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研究方向,虽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本科阶段是地理专业的学生,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旅游、城市规划、历史、经济、土地管理、经济贸易等文科专业,甚至还有外语、哲学等文科专业。即使是地理专业,其教学计划也会与经济专业不同,不会涵盖全部的计量经济学先修课程。况且不同的本科专业,不同的院校,其教学计划也会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因此,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要学好计量经济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2.没有适合的教材,学习内容不明确。计量经济学是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教材是适应经济专业需要而编写的,因此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经济学特色,而地理学特色弱,目前还没有适合人文地理专业的教材。因此,当务之急是编写一本适合地理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李子奈等编写的高教版教材,这本教材适合研究型学生使用,教材的通俗性不强,不适合作为自学参考读物。从多年的教学经历来看,虽然选用的教材大体上是可以应付教学需要的,但仍然存在与地理研究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并非是数学模型的简单堆砌,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对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现象有透彻的认识,具备扎实的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而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编写仍遵循着一套传统的方法,虽然大多数教材中涉及一些经典计量模型和经济理论,但是要体现出来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远远不足的。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是李子奈等编写的高教版教材,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材强调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但不少学生还是认为它是孤立于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的课程,更接近于一门数学课。学生的这种看法不是偶然的或是个别的,这说明教材的编写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也有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3.教学重过程的推导,轻实际的操作,研究性教学不足。高校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方式,几乎都以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主要注重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注重过程的推导,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计量经济学虽然利用了很多的数学方法,但毕竟不是数学,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数学推导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对于那些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对于数学推导并不感兴趣,进行长篇累牍的数学推导只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更乐于接受比较现成的思想和结论,教学应该是有的放矢,按照客观情况因材施教。

研究性教学是以研究、探讨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即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探究性、交互性、实践性、启发式、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教学特点,研究生课堂教学应该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现在大部分研究生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研究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 重视知识的继承,重视演绎,忽视知识的创新,这种“填鸭式”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对于研究生而言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要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我们觉得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核心,是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1.加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去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没有实践,只是纸上谈兵,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计量经济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可有意地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形式的改变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数理基础普遍不好,而且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较深的数学推导更是觉得晦涩难懂。如果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处理经济中的问题。计量经济学之所以使许多学生感到难学,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差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课时少,这样不能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践的教学时间,减少课堂上有关数学推导与演绎的部分理论授课,使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实践中,转移到原理的应用上。既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习的乐趣,又能使学生摆脱枯燥繁琐的数学演算。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是留几个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去做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动手亲自完成一个计量模型从建模到应用的整个完整过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如果能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实践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二字,具体表现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训练和培养,应从教学模式、培养体制、实践手段、环境因素、导师队伍、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着手,课堂教学是最直接的培养和训练方法。计量经济学教学活动可采用多种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将学习内容设计成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原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法就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剖析的对象,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体验和感悟案例情境,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思想和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是案例或问题,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难点在于案例和问题难于设计。由于大学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的背景,要设计出高质量的案例或积累源于实际工作的研究性问题并非易事。因此,搞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多接触实际工作,多积累案例与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以便实施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

3.结合专业特色,确定适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材对搞好教学活动十分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应该与专业有较好的结合,在人文地理专业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由于没有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只能利用经济类专业的教材。因此,本专业的教材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事情。由于地理学主要是从区域的角度探讨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一般研究的是宏观问题,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具有区域性和宏观性特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在此基础上组织教材的建设。

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原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利用软件来实现。考虑到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增强实践性教学以及研究性教学,教材建设应满足这方面的需要,教材应包括软件运用方面的内容。目前,计量经济分析最受欢迎的软件是Eviews,由于Eviews软件是面向对象的,对使用者的编程要求不高,软件的可视性极强,以此,该软件得到大多数计量经济学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的推崇。国外一些计量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也是用Eviews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

参考文献:

[1]欧宗启.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6).

[2]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1).

[3]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戴平生.《计量经济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刍议[J].统计教育,2007,(10).

[5]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地理研究,2009,(4).

[6]李少付.对我院经管类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20).

篇8

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是:

综合性;区域性;方法的多样性;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地理学家在传统上被视为和地图学家同一类,认为两者都研究地名与数字。虽然很多地理学家都经历过地名学及地图学的训练,但两者都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地理学家研究众多现象、过程、特征以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分布。因为空间及时间影响了多种主题例如经济、健康、气候、植物及动物,所以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补充鲜活的社会、经济素材,弥补地理考察的不足

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当前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地理考察缺失的现象。原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感悟到的鲜活的人文社会事项,却只能通过传统课本中的文字来“想象”。即便是在有限的地理考察中,由于地理学所涉及的现象宏观性较强,在一般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中所能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比如对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查,若能在发改委等宏观战略决策部门进行考察,并结合对区域内知名专家和决策者的访谈,则学习效果将大幅度提高。而由于种种原因,上述考察根本无法在现实地理考察中实现。往往仅仅是在产业园区内乘车浏览或者在厂外大致参观一下,充其量可以参观一下产业园的展览馆,看一下宏观规划。这无疑使考察的深度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借助多学科专家视角,拓展知识面

由于目前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财经类节目的采访深度在逐渐提高。视频资料中有一些记者针对著名经济学家、文化学者等相关领域专家的访谈类节目,若能根据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观看,则能起到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认识深度的效果。毕竟,在知识高度专业化今天,要求人文地理教师能够无所不知是不现实的,只能借力其他专家弥补本身的知识缺陷。此外,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使学生在观看中体会到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对地理学视角的独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调节课堂氛围,形成多感官刺激,优化学习效果

虽然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但纯粹听觉的刺激,时间久了易造成“刺激疲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会通过改变声调、改变话题来解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若能在学生产生“刺激疲劳”的时候,适当改变一下刺激的方式,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视频资料具有听觉、视觉综合刺激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视频多媒体资料,可以形成对学生的多重刺激,有效避免“刺激疲劳”。

二、基于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本研究对笔者所教授的大二及大三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95份无记名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3份。其中,大二学生65人,大三学生28人。在这些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均穿插使用了相关的地理教学视频。

(一)使用视频资料的必要性

45.1%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必要,51.6%的被调查者认为必要,也就是说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视频资料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使用视频资料教学的有效性

80.6%的被调查者认为效果非常好或好。感觉效果一般的占18.3%。

(三)视频资料的使用方法

6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在课堂中间穿插播放片段,3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时间完整播放。

(四)视频资料的选取

81.7%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帮助最大,44.1%的被调查者认为行业调查类视频资料帮助最大,3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最有帮助,而只有15.1%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最有效。当被问及哪一类视频资料的教学效果最不好时,66.8%的被调查者认为讲座类视频教学效果不好,15.1%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不好,而只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纪录片类视频资料效果不好。

(五)开放性问题

问卷还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关于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的建议”。结果显示,学生对视频资料参与教学过程普遍持欢迎态度,但同时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方式提出了建议,如视频资料不宜过长,视频要注重时效性,教师应根据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对应的讲解以及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等。

三、结论

(一)结论

1.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理论层面的逻辑推导和实践层面对实际授课效果的调查表明,视频资料对于人文地理课堂教学意义重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地理考察的匮乏,提升学生的地理学观察分析能力具有较大帮助。从反馈来看,学生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形式。当然,视频资料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辅助地位,不能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主体地位,即便是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对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点拨,并阐明与本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否则教学效果将不会太理想。2.视频资料时效性要强,播放时间需简短,播放方式需灵活穿插。从调查问卷来看,学生对视频资料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这也与人文地理学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发展实际有关。此外,视频资料的播放一般不宜占用整节课的时间,尽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播放的形式采用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好。3.视频资料应以纪录片、行业调查、专家访谈类为主。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纪录片、行业调查类以及专家访谈类视频资料较为欢迎。而对于讲座类则不感兴趣,或许是与视频讲座的形式与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基本无异,容易造成学生“刺激疲劳”有关。

(二)待研究的问题

篇10

1、文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理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

2、广义的文科(liberal arts)是指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又称人文社会科学。狭义的文科是指高中,分文理科时选择的科目。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产的,其经典学科是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人文地理学;“史”包括历史、考古等;“哲学与艺术学”是讲究方法的,当代的美学、艺术学等皆属“哲学与艺术”范畴。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