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比较法;作用;类型;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90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 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

3. 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 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5. 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 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4. 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 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 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下转第92页)(上接第90页)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 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

3. 灵活综合运用。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篇2

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除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以外,主要还是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观察要明确目的;观察要精准细致;观察要抓本质特征;观察要随时随地,持之以恒等。

【关键词】观察;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倡导了初中生物应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线,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习能力,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探究学习的基础能力,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初中生物教材的许多分组实验、每个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达尔文历时五年做环球航行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广泛观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矿物标本,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方法的教育

科学的观察方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被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

(一)观察要明确目的,提高效率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例如我们让学生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有的学生把鱼的所有鳍全部剪去,这样就不能得到“鱼在水中运动时,鱼鳍有什么作用”的结论了。还有,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中,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在实验时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顾看热闹,从而忘记实验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显微镜的安装和观察方法怎样?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只有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任务,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快速达到观察目的,完成课时任务。

(二)观察要精确细致,抓住重点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我们还以“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为例,有的同学把鱼鳍全部剪掉;有的同学没有给鱼鳍做任何处理;有的同学则分别用纱布绑上胸鳍、腹鳍、臀鳍、背鳍、用硬塑料板固定尾鳍。很显然观察的细致程度是不一样的,得出的结论也不会一样。再如有的同学观察装片时只停留在表面轮廓的观察,对看到的生物结构缺乏研究,只停留在“看”的基础上。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只看花的形态,颜色,大致结构,对雄蕊,雌蕊的解剖观察则是过眼烟云,毫无印象。

(三)观察要抓本质特征,独具慧眼

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少且经验有限,往往只局限于表面的一些现象,很少注重事物的本质。我在讲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时,布置七年级新生采集几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并要求学生将两类植物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它们的共性和区别。不少同学没有真正的认真观察、对比和总结,只是把教材里的一些区别内容抄下来。也有不少同学仅从两类叶片的叶形、大小、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没有很好地抓住两类植物中每种类型的共性和区别、特征性的东西。作业上交后,我没有马上讲评,而是给他们讲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老师叫你去八年级(3)班找一个人,你在去之前肯定会问清楚这个人外貌怎样?身高如何……这些都告诉你,你到八年级(3)班后可能还是左看看右看看,不敢肯定哪个是自己找的人。然后再提出:你觉得怎样就可以确定那个你要找的人呢?教室里非常安静,每位同学都在思考,其中有一个同学说:“要看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在班上个子最高。”哦!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教室里顿时一片讨论声。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事物,要学会抓本质特征。

(四)观察要随时随地,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如秋天来临,树叶落下来,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现在很多同学家种有月季,当我讲到花的结构时,问他花瓣有几瓣,花萼是什么颜色,回答却是“不知道”。鲤鱼是大家很熟悉的动物,当我问同学们,鲤鱼的体表有什么特征?鲤鱼的口中有牙齿吗?鲤鱼有“胡须”吗?鲤鱼是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回答也不完整。

此外,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非常重要。

篇3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

篇4

【关键词】生物;教学;类比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 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1.2 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

1.3 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1.4 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

2.1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

2.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2.3 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4 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篇5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1.2 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2.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

        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历比、列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2.1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 

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2 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3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3.1 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篇6

关键词:观察 观察能力 探索意识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初中生物教育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特长,并具创新精神。观察能力是众多能力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探究活动就是从观察入手的。因此,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重要性的教育。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动手,观察),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奥秘,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奥秘的程度。他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达尔文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广泛观察,并采集大量的生物标本和矿物标本,经过深入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古今中外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实践证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知识,就更能从观察对象上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途径。

发现抗菌素的先驱者――美国的弗莱明教授,就是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依靠敏锐的观察力才找到了青霉素的。当他获得诺贝尔奖时,谦虚地声明“我唯一的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可见,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获得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现象,认识生物体的各种生命特征,进一步揭示其生命本质的重要途径。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的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多指导学生的家庭观察实验,培养有意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性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三、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展的效果。

篇7

培养学生适应意识是目前初中生物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生物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自我的生物学能力。人们将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以及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事物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方法称之为比较法。将这种方法引入到生物学领域中,该方法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比较法;初中生物;合理比较;运用策略

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处处面临机遇与挑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关键时刻,这时候更应该注重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在近年的生物学科中,比较法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学生如何学好这一方法对于今后的生物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想要学好生物,首先得过了这一关。

一、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细胞个体,了解了生态系统,明白了复杂的生物进化,但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是比较困难的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利用比较法嵌入生物学科中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比较法可以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概念基础上,迅速对其它未知概念产生一定理解,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从一个问题上引导出另一个问题的思路,如用绿藻的自养方式引出异养的含义,这样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对原来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

(二)有利于整合零碎知识

可以构建出一幅网络知识图,把所学零碎知识加以整合,巩固建立内部联系,让其系统化。生物知识本来拥有其固有联系,知识内容的撰写上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瓦解。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将瓦解的知识重新整合,阐明复杂的生命现象规律。如学习动物的进化时,将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动物之间存在的亲缘联系,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进化。

(三)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准确掌握

初中认识事物时,往往存在抓不住事物本质特征,对于很多名词概念混淆不清,理解存在误区。在比较鉴定下,从而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突出某些特点,找出异同,就能避免对那些概念相近、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的情况。如学习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异同处,就可以使我们对模糊概念加以区分。

(四)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生命现象更加形象化地体现出来。例如,借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形容我们课本上接触到的知识,如草履虫像草鞋,细菌像气球,等等。这样对于抽象的生物形象会有一定的思维模样,同时也会增加学习中的趣味性,比较法还有加强直观的作用。将蜥蜴与青蛙两种肺结构图进行比较,能使我们直观的从中发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从而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可以支撑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所以蜥蜴适合陆地生活,青蛙因为皮肤辅助呼吸,所以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法是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可以说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比较是所有逻辑思维的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不同,对比之下见针毡。比如,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我们从逻辑上进行对比:作用场所、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从中发现二者互相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习生物比较法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选取比较对象。并非任意对象都可以进行互相比较,在一定条件下,只有具备比较意义事物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

2.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以及规律比较。一般来说植物体与植物体进行对比、动物体与动物体进行对比。比较的目的是:发现不同之处,找出特点。

3.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比如说,双子叶植物叶脉的网状结构,像栅栏的栅栏组织,像海绵的海绵组织等,比较的目的在于说明某些抽象的事物,使学生更好理解。

4.在本质特征上有所差别的生命特征比较。如动植物进化的原因以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质对比。

5.以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对学生讲述比较法,不要刻意找寻刁钻的对象,更不要说是比本体还要复杂的对象。比如说蜂群中各蜂种的区别,引导学生对其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自我理解消化。

6.灵活运用所学比较法。虽然比较法种类多样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质上还是相互联系的,在我们学习使用中要灵活运用比较法。

三、初中生物教学比较法的运用策略

初中生物的教学是基础的生物知识,论述了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等知识点,各种各样的知识点告诉我们生物的多样化,比较法在生物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也体现出了多样性,一般有以下五种比较方法:

(一)类比法

类比法还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类型比较法是将同类的各个特征进行相对比,找出共性与相似性,从而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地上茎与地下茎的知识点,两个知识点相应作比较,会让学生对其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或者说可以让他们进行实地的对比分析,不仅会加深对知识理解,同时对于同类的概念也会更为清晰。类别比较法是将不同类生物的各个特征进行对比,比较出不同的地方,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学习一类知识的同时对另一门知识也会获得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巧妙的应用这两种比较方法,求大同,归一类,这两种方法经常都得互相交替使用,科学利用方法,理清生物特征。

(二)历比法

将某一生命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称之为历比法。在历比法的比较方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师来说,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历比法,使学生们对生物进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生物知识。

(三)列比法

列比法是将几个互为并列且又相对独立的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花草树木的根茎叶比较、昆虫动物口器的比较等。从列比的方法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各式各样的生物器官功能与大自然的相适应。

(四)寡众比

将同一事物同其他众多事物的相比较。一般都是选出一个事物与其它的事物相比较,而不是众多事物都相互比较。比如,把玫瑰花与牡丹花、牵牛花的主要特征进行相比较,强化对于其中一种组织的理解,巩固知识点。

(五)综合比较法

几乎每个章节的知识中都需要用到这个方法以发现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创建所学知识的网络结构图。比如,在真菌与细菌的知识点学习中,可以从各个方面对真菌与细菌进行比较与分析,从多角度,各项思维对问题进行解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

四、结语

结合文章所讲内容,比较法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诸多优势应用于学习中,可以使我们对于所学内容加以理解,化复杂为简单。合理利用综合法、类比法、寡众法、历比法、列比法在各章所学知识内容,理清学习知识的网络构点,灵活运用,而不是盲目地对所有的事物都进行比较分析,在具有比较的条件下,才可以对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合理运用比较教学,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作者:伍治联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篇8

一、有效的观察――开启生物探究第一步

观察是一种有意的知觉,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深入、正确地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就是要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和本质特征。

探究是研究和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是探究的第一步,科学的学习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是获取知识的门户,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培养观察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教材有许多分组实验(动手,观察),每章节都有观察、讨论、阅读、思考、实践的内容,突出了观察的重要性。

二、观察的误区――阻碍生物观察的因素

1.没有明确的观察动机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如果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和通过观察要得到什么,其观察活动就有较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如有的学生在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把鱼的所有鳍全部剪去,这样就很难得到有鱼鳍与鱼在水中运动关系的结论。在观察幼苗的根毛时,把镊子夹住了根毛,结果根毛全被破坏了。

2.没有精确的观察意识 生物学观察是一种精细的观察。有的同学观察自制装片或永久装片时只停留在表面,对看到的生物结构缺乏研究。在观察“花的结构”时,只看花的形态,颜色,大致结构,对雄蕊、雌蕊的解剖观察做得比较马虎。

3.没有勤观察的习惯 初中学生对自身或周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和生命现象观察甚少。如有的同学家里种了许多杜鹃花,当我讲到花的结构时,问他花瓣有几瓣,花萼是什么颜色,回答“不知道”。鲫鱼是大家很熟悉的动物,当我问同学们,鲫鱼的体表有什么特征?鲫鱼的口中有牙齿吗?鲫鱼是雌雄同体还是雌雄异体?回答也不完整。

三、观察的途径――开展生物探究的关键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会观察 兴趣先行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心理素质不同,学生在学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水平。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成立生物兴趣小组,尽可能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辨认动、植物等。进行生态调查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2.有效观察 科学有序 首先要有重点,在观察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点观察对象上,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其次,要有顺序,进行观察时,要根据观察的目的,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仔细看一看观察对象具有的特征和特点。最后,要有对比,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3.严谨观察 习惯养成 首先,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其次,要有科学的观察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四、观察能力――提升生物探究的意识

篇9

[关键词]比较法;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125-01

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法。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应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非常关键,不仅能够化抽象、复杂为形象、简单,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

1.特性比较法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特性比较法进行教学,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共同点或相似性进行分析与比较,带领学生深入掌握生物知识的特点,由此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消化腺”时,学生在掌握了唾液腺作用后,通过比较,就能够掌握“危险会分泌胃液,胃液中包含蛋白酶,能够有效顺利消化蛋白质”等相关知识,如此便可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条件下,自己获得新知识,同时建立起同类概念。另外,在生物教学中,特性比较法还能够用于不同生物类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生物类型不是一类的原因,即生物知识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在课堂上,学生会更喜欢不同类型间的比较,由此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前提下掌握新的生物知识,从而拓展知识范围。例如,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放在一起比较,就能够在原有知识的条件下获得新知识,一举多得。

2.列表比较法

列表比较法是指教师在讲解生物概念与原理时,通过讲解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相同点或者共同规律等,并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比较方法。通过列表比较法可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比较与记忆。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时,就可通过下表来进行比较。

3.直^比较法

直观比较法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不同生物种类所进行的以观察为主的辨别方法。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两种动物的标本,如蝴蝶与飞蛾。

师:大家观察一下两者有何区别?

生:蝴蝶的颜色较为艳丽,而飞蛾则较为灰暗。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区别?

生:外形相似,但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你们初步判断一下,这两个是什么物种呢?

生:蝴蝶与飞蛾。

实际上,多数学生通过直观印象就能够辨别多种生物类型,而飞蛾与蝴蝶极为相似,假如不仔细观察较难发现两者的区别,这也正是直观对比法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二、应用比较法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较为广泛,但是并不是随意两个事物都可进行比较。只有具备比较条件的双方才能够成为比较对象。通常来说,需要符合下列条件:(1)将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放在一起做比较。例如,一种植物体与其他植物体比较;一种动物体与其他动物体比较。它们分别属于同一种大类中的不同小类。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找寻其特点。(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例如,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海绵组织像是海绵等。对比目的:说明一些难以想象的事物,使学生顺利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生物知识。(3)本质特征相同或者正好相反的比较。例如,动植物进化的原因、呼吸作用的本质与光合作用的本质等的对比。

运用比较法时还应注意不能选择学生从未见过的对象。例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峰与工蜂等的区别,应引导学生从几种蜂的身体大小以及生殖器官的发育等进行比较。

篇10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是一种无形的、连续的存在。它通过“聚”而形成具形的万殊,通过散而回归起自己。“气”本是一个哲学范畴,它注重宇宙的生命有机性和注重宇宙生命运化规律等特点,使它很自然地和美联系起来,并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气”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命、活力、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缺乏了生命和活力,也就不美了,对于艺术美来说,就是表现人的生命和活力。在武术中,把最高境界的取得看成是气的参与和表现――认为“气到即神到”,“气”能使武术出神入化。

古典拳论中出现的“气”字,主要作气势、意念解,与成语气吞山河中的“气”类同。太极拳中的气论是从古老的导引吐纳术中的自然之气衍化过来的。这种自然之“气”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触发了演练者的精神力量,由此,自然之“气”转化为精神力量之“气”,精神力量的“气”通过演练者的肢体运动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表现出太极拳艺术活动的功能和形式。在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个特征:凝聚性、流动性和依附性。“气”的凝聚性表现在太极拳上要求“神聚”。《五字诀》云“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李亦畲:“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人骨。”“气”的流动性表现为“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十三势歌》曰“气遍身躯不少滞”。依附性表现为“气”必须依附于人们的精神意图。在荚学思想中,“气”是与“神”“志”联系在一起的,在太极拳演练中,“气”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气”产生积极的艺术表现,以种运气,气随情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气,必须依附于演练者的意图,为表现演练者的意识精神服务。

无论从哲学形态还是从价值的、历史的形态上看,中国气论都有别于西方注重结构性、思辩性的机械原子论。武术之美是重化生的生命哲学,其气论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相互感应”、“天人合一”的浑融境界,它是以阴阳为基本内核,以重生为价值标准的一切物质、精神与生命现象的总和,气是武术审美的哲学起点。

武术美的本质特征: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

武术之美,是在对生命现象的无限和谐中建构自身的,是注重身心的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自由运动。身心关系这一范畴体现在武术中就是形神关系,它最能反映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因为,武术运动是身心共同参与的,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运动。中华武术强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既注重练形,又注重练神。练形是非常重要的,但形美是初级的、肤浅的,而神美是高级的、深奥的,由形美到神美是由量的积累所获得质的飞跃。练形是一种长期而又艰苦卓绝的练功过程,形体之阳刚美和阴柔美是武术审美的基本特征;神美是一种境界美,是在形美的基础之上对内在性的超越,表现出“静”和“虚”的审美特征,是武术审美的本质特征。

武术在形神共练的基础上,偏重于练神。也就是说,形美与神美并重的基础上,更重朴美。神美是一种意境美,是一种和谐美,它是以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去契合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这种审美客体的合规律性就是武术运动的规律,而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无非是健身性和技击性两种。健身性与武术养生规律的契合使武术之神美表现出一种静的审美特征;技击性与武术运动规律的契合使武术呈现出一种虚的审美特征。

(一)养生武术的静之美

静,是对动的超越,是武术审美对生命主体的一种内在性超越,是形体对自身的超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神韵之美,它充分体现了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内在超越即超越主体,把主体作为生命超越的起点,其超越过程就是返回自身,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过程。

养生武术就是通过以动练形以静练神的思想达到对生命主体的内在性超越的。动静,作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两个方面,就形神而言,就包括着形体的动静和精神的动静。针对人之形体喜静不喜动,人之精神喜动不喜静的特点,中国古人发明了动以养形的运动养生法。早在春秋时期即已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肿为风,处耳则为聋。”汉代名医华佗也认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编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特长的“五禽戏”,以除疾病,利蹄足。古人在动以养形的基础上,对于静以养神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接受了道家思想的《皇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唐代医学家王冰训释说:“恬淡虚无,静也。法道清静,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这里的静明显是指精神而言的。《淮南子・原道训》明确说明了精神之静的重要养生价值,它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亦说:“清虚静泰,少思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仰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古人这种以静养神的思想,是对动的超越,是返回自身,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性超越过程。也是合健身之目的与养生之规律的统一,是形美与神美的统

太极拳的动中求极静,充分说明了太极拳的养生之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静时寓动意,动中求静息,动静之机,即为太极。静中能动犹静处,静而欲动未动时。无论是太极拳的理论,还是练太极拳的要求中,静都是至关重要的。太极拳以动静的运动规律来体现千变万化的弧形运动,练太极不知动静之理,不懂运用动静之法,在拳术攻防较技时,不知何处是静,何处是动,动则忘静,静则忘动,静则呆静,不知身体动静方法和道理,不明动静互生和相互转化的机制法则,那就难达太极殿堂。“能动能静,拳道之圣,动而不静,拳道之病”,动制敌,静待敌,动静阴阳互生互存。它不仅反映在身体运动存在动静变化,而且以人的身体和心灵来体验古人动静运动变化哲理。太极拳在修身养性方面是极为注重内静外动的养生方法,强调练拳前和练拳中的松静,要求练拳前要洗心涤滤,摈除杂念,平心静气;在运动中“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做到精神集中,全身贯注的感动“静中触动动犹静”的动静原则,这种松静能使人的有机体进入一种松弛状态。松静能及时疏松不良的精神状态,抑制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素,以抑制情志病的发生,又是舒松因不良精神刺激引起的肌肉、关节、器官下意识的保护性紧张,使不必参与动作的肌肉和器官得到休息,减少肌体能量的消耗和生理负担。这种精神松静和躯体放松,能为高级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机能进行主动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使人的身体和心理获得平衡。这种内静外动,动静合宜的运动能挟持人体正气,增强正气的旺盛,抗御和及时消除邪气侵袭时各种有害因素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使人体的内外环境保持平衡状态。

(二)技击武术的虚之美

虚之美,是对实的超越,是对有形的超越,是一种无形的技击美。也是一种内在性超越,是形美与神美的和谐统一。

虚与实,有形与无形,作为阴阳二气化生的两个方面,首先,二者相互包含,表现出彼此吸引的趋势;其次,二者相互贯通,表现出彼此转化的势态。而相互转化――由实化虚――是最主要、最生动的、最高深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把劲力看作是通向“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基本的成分是实与虚,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劲包括:明劲、直劲、弹劲、绷似为劲、脆劲等;虚劲包括:暗劲、化劲、螺旋劲、滑劲、斜劲、粘劲、绵劲等。在虚实转化中,武术技击目的才能实现,虚劲是武术功底的一种境界,它较实劲更内在,更高深。虚之美是一种意境美。由实化虚,由有形到无形,是一种“浑身都是手,处处能打人”的技击意境美。

虚实在太极拳中是一对重要的概念,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要求太极拳必须要分清虚实,尤其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即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不能犯双重的毛病,实与虚的转换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有一虚一实,使内劲中正不偏,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虚与实的调整首先要认清虚实的正确内涵。虚实在传统拳中是用来表示重心的,所谓虚并不是全无力量,所谓实也不是全然占煞。按力学的原理来说,由于人体的重心常有偏移,重心右移则右足实左足虚,偏左时则与之相反。太极拳的动力就是产生在重心偏差的倒换中,没有重心的偏差就没有力之源。这补虚实的转换和调整也是鼓荡的动力根源,上随下和下随上协调的虚实变换促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周身轻灵。

从技击方面来说,太极推手所表现的“不丢不顶,粘连相随”的粘化劲更具有虚实的普遍意义和说服力,虚的方面的粘化总是实的方面的击发的前提,“以静待动,后发制人。”没有虚,便没有实,没有粘化,就没有发放。粘即是化,粘即是发,是一个由虚到实的转化过程。太极拳的虚实融合在刚柔动静,快慢之中,它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战术。演练者既要运用自身的虚实变化迷惑对方,又要努力掌握对方的虚实变化,从而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避实就虚,立于不败之地。动作才有轻灵之感,腾挪之势。

虚实的变化将太极拳的技击招法加以美化,将真实的技击攻防掩饰起来,而偏重于艺术化的感染效果,产生一种朴实、含蓄的风格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外部技法表现轻灵含蓄、朴素、淡雅的风格,给人一种意味深长、含蓄深刻的品味,虽似无技击之用,而实却无中生有,外显高雅,清淡脱俗的高尚情趣,内则暗藏杀机而不露,如太极拳的“白鹤亮翅”“手挥琵琶”等都是有极高的含蓄委婉的欣赏价值,也包含一定的技击攻防含义,这就是虚实并存,互相依赖,又虚实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