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职业教育;一般职业;专门职业;象征符号
作者简介:史卉(1975-),福建宁德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决策;闫智勇(1973-),男,山西阳泉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及政策法学、高等职业教育;谢晓艳(1974-),女,重庆市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JA070144),主持人:周志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23-05
尽管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基本研究问题,但是由于对职业的认识还难以达成共识,就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避重就轻不谈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而重点关注“形而下”的实践问题,职业教育的研究者更是面对这个难以绕开的基本问题“抓耳挠腮”,手足无措。为此,斗胆秉承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开土一抔,重新开启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铅封”,聊作抨击标靶,以资争鸣。
一、职业的起源
尽管就语言学来看,职业具有阶级特指的涵义,在汉语中,“职”和“业”分别指的是“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1],而英语中,表示职业的几个重要词汇,如profession、calling和vocation,原意也是特指宗教神职,欧洲其他几种以拉丁语为主要语源的语言,如德语、法语,也不例外。随着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相继发生和发展,统治阶级“天赋皇权”、“君权神授”的“鬼话”一次次被,“天赋人权”的观念逐渐深得人心,职业的这种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立、神权和人权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涵义逐渐消融,并开始泛指任何人从事的职业。
打破统治阶级统治人民是其“天职”、“神职”的谎言后,新旧势力之间对抗并没有完全消失,各阶层之间职业角色和职业身份的差异性仍然是巨壑难填,这就迫使人们不仅要反躬自问,劳动人民为何只能做牛马的营生,而统治阶级仍然颐指气使奴役劳动阶层,这种职业角色和职业身份的差异究竟来自于何方圣土?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人应该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文名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也即《国富论》)的起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则产生了职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可以通过交换满足自身需要的资源[2]。
但是,亚当·斯密并没有注意到劳动分工的演化历程,因此也没有找到职业起源的真正原因,而的创始人卡尔·亨利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则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马克思注意到劳动分工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家庭内部、氏族内部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自然分工,另一种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和产品不同而在家庭、氏族和原始公社之间产生的社会分工,而只有社会分工才是职业产生的真正原因[3] [4]。反过来,职业是具有社会性的劳动,而劳动则不一定具有社会性,因此劳动也不一定就是职业。自此,职业的起源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为人们对科学地认识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般范畴的职业
在亚当·斯密等人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并列为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另译为杜尔克姆、迪尔凯姆等)进一步推陈出新,在其著作《社会分工》和《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一般范畴的职业。
首先,基于职业能力大小的社会分层原则,是效率和公平博弈的结果。由于“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5],所以社会分工是必须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体系会越来越复杂。不管社会分工的体系如何复杂,总有某些工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这些最重要的工作,总是倾向于让有才能者去担负,而较轻的工作,则由弱者去承担,这应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个原则,社会分工体系各种社会角色、职位的配置是有一定比例的,不是任意的[6],而是权衡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结果。
篇2
甲:今天的中学生可能不易理解“黑色七月”――高考时间提前到六月了。
乙:“黑色七月”?呵呵,将“高考”与“黑色”联系起来,乃是媒体发明的最蠢名词之一。
甲:难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不够残酷吗?以“黑色”形容它又有何不妥?
乙:假如将“高考”这座独木桥拆了,就像1966年曾经发生的那样,大家立刻就会明白什么是“黑色”了。
甲:现行高考制度弊端重重,在这个意义上冠以“黑色”大体不错吧?
乙:我猜你接下来就该抨击“应试教育”、鼓吹“自主录取”了。
甲:难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乙:考研“应试教育”的程度要浅一些,考博更是近乎“自主录取”了,可每个身历者都会告诉你:考研太“黑”,考博更“黑”,最干净的还是高考。
甲:“素质教育”与“自主录取”是世界潮流,中国迟早得跟国际接轨。
乙:就考试制度而言,西方其实接的是中国的轨――科举制的轨。
甲:今天还有人赞美科举制吗?难道一个人文章做得好,就可以出任政府官员?
乙:至少一个文理不通的人是不适合担负公共管理职责的。
甲:但“文学”与“管理”毕竟相去十万八千里啊!
乙:从前有个地主,招长工的法子很独特:他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看,只是煮好一大锅白肉,全是肥膘,既不加盐,也无任何作料,让大家敞开了吃,谁白肉吃得多,就挑谁当长工。“吃肉”和“干活”,乍看毫不相干,其实却有联系:能大吃特吃又肥又腻的白肉的人,胃口必好,体质必棒,耐力必强,意志必坚,干活当是一把好手。科举制与此同理,乃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发现机制,通过考察“无用”的知识,借以识别“有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将“无用”之事做得比别人漂亮,难道这不算“素质”吗?
甲:“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试教育”只培养做题专家。
乙:难道涂几笔鸦、弹几下琴、诌几句诗就算“全面发展”了?照此标准,科举时代该是“素质教育”了,那时士子不仅精通八股策论,而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来得。
甲:“素质教育”重在锻炼能力,“应试教育”只是灌输知识。
乙:“知识”与“能力”能够截然分开吗?与其勉强区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如认真探讨另一对概念,“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前者“树人”,后者“传文”。
甲:“全面发展”难道不就是“树人”吗?
乙:“树人”的关键不在传授知识而在塑造人格,让自然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如果没有“社会教育”,人人只凭本能行动,人类社会也就与动物世界无异了。
甲:恐怕你所说的“社会教育”很难在学校里完成吧?
乙:“社会教育”当然不限于学校,但学校应是“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环节。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这个时期也正是基础教育时期,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
甲:也就是说,“社会教育”应从义务教育时期抓起?
乙:“义务教育”有两层含义:国家有提供教育的义务,个人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后一层含义其实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国家有权强制个人接受教育,目的是使个人认同社会规则,尊重社会秩序,抑制行为。其实人们的日常语言也说得很清楚:为什么送孩子上学?目的之一就是让他“懂事”、不要“学坏”。
甲:如此说来儿童失学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乙:譬如一家瓷器店,忽然闯进一群野牛,横冲直撞,肆意践踏,那会怎样?
甲:中国古代识字率很低,普通家庭的子女少有读书机会,不是也没出什么乱子吗?
乙:那时情况不同,宗族承担了大部分教育功能。
甲:历代领头造反的却是受过教育的居多。
乙:但下面追随附和的却是没受过教育的居多。读书人何以领头造反?往往由于社会流动渠道不畅,例如晚清废科举,大批士子断了前程,绝望之余铤而走险。没受过教育的何以跟从人家造反?主要是对社会运行缺乏认识,每每为人利用而不自知。
甲:也就是说,欲保社会长治久安,高端和低端两头都得抓?
乙: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机制,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甲:那么你所说的“社会教育”又从何抓起呢?
乙:“社会教育”的主旨,一为修身,一为乐群,换言之,旨在调节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甲:是否可以用两门课程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
乙:“社会教育”可以区分为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其中包括人格修养、心理调适、群体交流、团队合作、政治参与、终极关怀等诸多内容,需引入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资源,通过公共讨论与交往实践,解决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甲:具体到学校,如何开展“社会教育”呢?
乙:本来“思想道德修养”之类课程也可承担“社会教育”功能,但时下学校多不区分“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也要书面考试,结果有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95分、有的学生“思想道德修养”96分,实在荒唐。学校的“社会教育”首重传播社会通识,不必指定课本,更不安排考试,向学生推荐相关领域经典文献即可,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甲:听起来倒像课外活动,读书会之类。
乙:“社会教育”并非只是读书清谈,更重要的是躬行履践。
甲:也就是“社会实践”吧?这门课学校早就开啦!
乙:选举班委、组织社团、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哪一件不是“社会实践”呢?又怎么能归到一门课程里去呢? “社会实践”居然也计学分、批成绩,也算是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吧。
甲:现在渐渐明白“社会教育”是什么意思了,“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分野也清楚了。
乙:说到底“社会教育”效果如何最终还得看社会。如果社会设置、封闭公共空间,那么无论学校的“社会教育”还是家庭的“社会教育”效果均将大打折扣。
甲:家庭也有“社会教育”任务吗?
乙:许多人格障碍源于家庭,仅从心理健康言之,家庭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一环。
甲:各个家庭情况不一,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若将家庭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环,教育恐怕难免失去公平性,最好还是以学校为主。
乙:如果追求绝对公平,那倒不如取消家庭、全面克隆算了。古人早已指出,“禽兽尚且能养”,家长的责任不仅在于“养”,更在于“教”。
甲:如果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彼此冲突怎么办?
乙:即使学校教导学生“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而有家长教导子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许公开讨论,阴一套阳一套,结果造成受教育者人格分裂。
甲:想起两句话,“广阔天地炼红心”,“风口浪尖育新人”,“社会教育”总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大熔炉吧?
乙:接触社会现实,观察社会运行,剖析社会矛盾,参与社会变革,这些当然都是“社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只是片面地向社会底层取经觅宝,势必误入歧途,因为实在无法证明社会地位愈低、人格愈健全。
甲:中国十几亿人口,究竟是“文化教育”重要还是“社会教育”重要?如果“文化教育”搞好了,劳动者素质就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就增强了,立竿见影啊!
乙:“文化教育”是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社会教育”是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更重要。且看美国,不少成人无法熟练完成四则运算,但它却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甲:美国胜出的秘密或许在于它的机制吧。
乙:模仿或复制美国机制的不在少数,可惜均以失败告终。机制再好,也需环境适宜才能运转,“社会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改善社会生态。
甲:改善生态可是百年大计啊!
乙: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人事有代谢,后浪逐前浪,社会生态的改善并非以“年”计而是以“代”计,“社会教育”的效果体现于长时段。
甲:大学生文化水平高,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好,应是“社会教育”的重点对象吧?
乙:“社会教育”本应是大学的核心课题:“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惜许多大学却办成了养鸡场,于改善社会生态毫无裨益甚或产生负面影响。就“文化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而言,许多大学并非培养人才而是制造残疾。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数学教育;融合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提出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社会”范畴的教育目标以及指导要点。社会领域课程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主要是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时候离不开用数学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数学的学习是为人的社会交往服务的。
一、数学与社会
(1)数学来源社会。数学产生于人类的实际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数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社会的工具。数学是社会国际化的工具,用规定的社会语言符号来表示,达到社会通用的效果。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数学来源于现实社会,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从《指南》中的指导性的论述中得知,社会生活包含着数学,空间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的指导,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开的,也是人类交往的需要。数学教育离开社会生活,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2)社会需要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全部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工具。《纲要》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生活某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社会交往的需要。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让幼儿统计家里或幼儿园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学会计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又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二、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相辅相成
(1)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学习情境。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社会为依据,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领域课程内容的基础。幼儿通过现实生活及其表象来增进社会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完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现实是幼儿园学科知识选择的重要依据。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类知识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而数学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服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引,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丰富经验支持。莱夫和温格提出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能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就要不断地为孩子创设情境,在情境学习中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一是通过一日生活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相结合。如排队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吃饭时,请小朋友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等是幼儿在自身的各种日常生活中学习辨别方位。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如在“超市购物”主题的系列活动中,认识10元以内的钱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运用有关加减、组成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在活动区中创设情境性的学习机会。如创设“银行”的模拟生活情境,儿童练习点数物体,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量以及学习实物与数点的一一对应。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性的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断具体化。
(2)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操作交往机会。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幼儿主要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充分操作的基础上。“操作式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数概念的建构。在教师预设好的环境下,幼儿产生了交往、交流的需求,在活动中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大班数学活动《小猴请客》,通过不同动物的角色扮演,幼儿既学会了数的加减运算,在请客的过程中学会礼貌用语,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丰富了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情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价值。
三、幼儿园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1)社会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现今,幼儿园教育以主题活动为基本线索,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使主题活动能与数学学习结合的活动,依据幼儿学习数学与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在主题的指导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大班主题活动“祖国各地的特产”,可以开展旨在感受祖国物产丰富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开展多角度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这样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
(2)社会教育活动情景学习与数学教育活动的结合。认知与学习的情景性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个体从学习者到实践参与者的转换,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行为模式,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为幼儿预设活动的情景,融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可以设计为爸爸妈妈整理衣物的情境,引导幼儿对爸爸妈妈的衣物进行分类,以发展其相应的数学能力。
(3)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融合。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鲁戈夫认为,同伴地位的相似性有时能使他们起到成人不能起到的作用,同伴的合作性学习,更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预设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操作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又发展了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及协作。如大班数学活动“地铁线路图”,通过幼儿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合作完成地铁线路图的设计,并能理解地铁线路图上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分类统计经过虚线、实线站台的数量,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达到了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要真正实现与数学活动的融合,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思考两者教学活动内容的融合性与目的性,找到二者之间的适切点,挖掘其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施行)[S],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4
北京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2号)的规定,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和直接管理的国有重点煤矿等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已随管理权限下放移交地方管理。但是移交当时,由于部分煤炭单位没有下放地方管理,致使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也未能随之移交。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8〕28号)精神,决定将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中国地方煤矿总公司、中国煤炭销售运输总公司(不含武汉分公司)、中煤生产技术开发公司、中国煤炭物产集团公司(本部)、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中煤多种经营工贸公司、北京华煤工贸公司、四达矿业公司、中煤建设集团公司(本部及工程公司)、中国煤炭工业国际技术咨询开发公司、中煤设备成套总公司、中国煤炭工程机构装备集团公司、中煤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星康安全技术开发服务公司、华晋焦煤公司、北京煤海实业总公司、中煤审计事务所、中寰会计师事务所、北京煤矿机械厂、神华集团公司(不含已参加内蒙古、天津、辽宁三省区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移交你市,实行市级管理。移交数据以1997年末决算数字为基础,由你市进一步核查后确定;缴费比例、待遇政策等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自1998年9月1日起,由你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上述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发放。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的通知》(财社字〔1999〕179号)的规定,上述移交你市企业降低缴费比例后所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不足支付基本养老金的部分,已包含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内。根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社字〔1999〕131号)的规定,上述移交你市企业提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所需资金,请你市统筹安排,确保移交你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2000年2月21日
篇5
我们今天不做网络的奴隶,要主动地运用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我们走,失去人的主体性。
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正地尊重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心。
中国文化是要让世界来共享的,而共享的前提就是,需要我们把这个文化大餐制作好。
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本―人文精神
当今社会,运用互联网这个载体来传播中国文化,我认为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常用四个词来概括:源远流长、多元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确,中国文化具有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一种中国的底蕴。所以,在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国文化时,我们要抓住中国文化的最根本精神,即人文精神。
人文化成,化成什么?化成天下。传播中国文化是为了让整个社会能够受到人文精神的浸入。最早的人文概念是跟天文概念相对应的,出处是《周易》的《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与天文相对应,天文是怎样的状态?是刚柔交错。
通过阴阳刚柔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通过春夏秋冬,我们可以观察人文。人文是什么?人文是文明以止,也就是人文的教育,以文来止,以文来化,是与以武来止、以武来化相对应的。做人要懂得“止”,是怎样的身份就止于何处,就应该尽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大学》告诉我们要“知止”,是要我们明确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身份,然后按照这一身份来做应该做的事情,尽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这就叫作“止”。
文明以止,就是用文的方法,不是粗暴、野蛮的。文跟止相对应,文质彬彬然后居于止。过去通过礼乐教化让每个人懂得自己的身份,认同自己的身份,按照身份做该做的事情,尽该尽的职责,这关乎人文。世界的文明以止不是用武力强迫人们这样做、那样做,而是用礼乐教化使整个社会、人类发生变化,这就是人文。所以,人文精神是以礼乐教化来使社会形成一个非常有序、和谐的环境。
社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重中之重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过去讲教育干什么?建立国家,管理民众,教化民众,需要通过教育让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俗、风气。
过去,我们通过家庭、学校进行教育,从家庭到私塾,再到书院,除此之外,还有很大的一块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大部分百姓通过什么接受教育?其实,没上过学,也没识过字的百姓,也在接受社会教育,叫高台教化,也就是演戏说书。有关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矩,百姓是通过高台教化习得的,通过听书、说书明白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因果报应,所以要积善。
过去,社会信息比较闭塞,信息传播须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所以家庭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基础教育即私塾教育也占了很大位置。但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大程度上,社会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的最大载体,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载体,尤其是在有了互联网以后。
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自我管理,
自然而为
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教育提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以什么来教育民众?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那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什么?具体地讲,礼乐教化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它在于要重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主动性。中国文化反复强调“天地万物人为贵”,这就是说,人在万物之中是最具有主动性、能动性的,也最贵重、最重要的。
人可以与天地相并列。天地造万物,但人被造出来以后,能动性可以与天地相并列。所以我们总说:“天有其时生万物,地有其材养万物,人有其智来参与万物变化。”人能参与到天地万物中去,所以人是什么,“人则天地之心也”。这就是人生在这个社会中,要为天地立心的原因。人心一动、一变,会影响到天地万物的变化。人在天地万物中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人要管住自己。
中国以人为本,这个“以人为本”不是让人肆意地主宰万物,而是人怎样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发生和发展,不要人为地干预。所以,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讲的不是去逞人之能,而是要能够自我管理,管住自己。
《心术》中讲,心应该能够管住“观”,所以我们称其为“人的五观”。这个“五观”应该受心的管理,又跟万物接触。我们是人,有主体性、主动性,所以要用“五观”管住万物,这才是心术正当的途径。心管“五观”,“五观”管外观。但如果一旦倒过来,说“五观”让外观给管住了,随着万物流走了,心让“五观”给管住了,整个倒过来,容易心术不正。
道家的“自然而为”让我们认识到:人是万物中的主体,千万不要放任自己。什么叫无为?第一个含义是“私志不得入公道”。个人愿望、个人想法不能随随便便地干预自然界生成发展的道路,扰乱其整体性。第二个含义是“嗜欲不得枉正术”。嗜欲,是嗜好和欲望。每个人都想释放嗜欲,所以要求“嗜欲不得枉正术”。“枉”也是改变,无非让人类不要以私志和嗜欲干预整个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公道和正义。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要“循理而举事”,根据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要“因资而立功”,根据条件、依靠条件做好自己的事情,建立事功。所以“无为”是说不要让人类的私志和嗜欲去干预公正,要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万物”说明是让我们有所作为,不是无所作为,我们要推动它,但不是按照自己的个人欲望随意改造它。
西方文化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借鉴
西方文化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就借鉴了中华文化中“以人为本、人文化成”这一理念,用其与中世纪以来的“以神为本,一切听命于神”的文化进行斗争。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人类从神的脚下站起来了。这一观念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充分地发挥了人的理性去认识世界,所以才有了近代文化科学的发展。因为一切科学技术都是人类理性力量的呈现。
但是,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存在偏差,这种理性的力量变质了。人们认为其从神的脚下站起来了,以前由神来决定一切,现在应该由人来决定一切、主宰一切,这种情况发展到了20世纪就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就开始反思,自己做主宰了,怎么还能够发生这样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人类可以做出任何违背人性的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人们感觉到人的主体性的流失。
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高举新人文主义,这是从哪里学的?是从东方。它强调人要保持主体独立性,只有自觉自律,万物才能和谐相处。反之,则会放肆、放任。中国传统礼乐教化的核心是让人认清自己的身份、位置。在与万物交流中,人占有主动性,所以应该自我约束。在社会交流中,人有能动性,所以什么事情都应该把自己管好,尽到社会身份所应该担当的职责。整体来讲,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树立文化自信,不做其他文化的奴隶
我们今天要传播中国文化,从根本上看,就是要认识到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特征,所以不要做网络的奴隶,而要主动地运用网络,不是让网络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失去人的主体性。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真正地尊重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心。
就像前面提到的,在西方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两个关键时刻,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力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是从中世纪走向近代,西方文化用中国文化道德的自觉自律去冲破西方中世纪以来“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观;二是20世纪以来,当西方人逐渐失去自我成为物的奴隶,一切都被物牵着鼻子走时,他们又重新想到人的主体性问题。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强调人的独立性、主体性、自觉自律等,都是人类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成果,一定要让人们认识到这个文化意义,让大家对中国文化有自信。
缺失自信心就等于丢掉我们文化的主体性。历史上,我们常常在坚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积极消化外来文化,用其丰富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把对文化的自信、对文化的主体意识丢掉了,那只可能成为其他文化的奴隶,不仅不能丰富发展我们的文化,反而会让传统文化越来越衰弱,甚至
消亡。
因此,在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这个载体之前,我们首先要把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文化主体性树立起来,让人们从思想层面、从各种历史和创作中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在以互联网作为载体来传播中国文化前,我们更要首先向本国民众传播中国文化。所以说,文化要“走出去”,首先是要“走回来”。我们把自己的文化和它的意义、成就发扬出去,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让他们吸收我们的文化,去充实和发展他们自己的文化。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相应地也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如何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何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如何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的含义
1.德育的含义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营造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2.中等职业院校德育目标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通知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中等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更具有特殊性,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和美育中。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荀子曾说:“礼者,养也。”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说,品德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重在潜移默化的渗透,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3.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自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打击,高等教育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大批学生家长和学生追求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要求上普通高中读书的比例大大提高,因而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等职业院校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知名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中等职业院校既要有就业率,又要有较好的口碑。
三、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进入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欠佳;第二,教育工作者没有良好的师德形象,没有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第三,学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校情的德育教育内容及方法;第四,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工作的地位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口号”上;第五,没有形成全社会参与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局面。
2.原因
(1)学生生源较差。现如今大部分职业院校录取门槛偏低,学生普遍存在诸如自制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人生规划、组织纪律观念差等现实问题。不少学生有自卑心理,有的被家长认为是“问题青年”,少数学生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状态。
(2)家庭教育缺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这一功能正在受到冲击与弱化。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10年递增。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担当,往往给家庭、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痛和危害,特别是成为孩子心灵上不可承受之重。
(3)课程安排不合理。《王文成公全书》中载:“学校之中,唯以成德为事,……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由此可见,学校应当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但事实却恰恰相反,部分学校只重技能课,热衷于参加省市的各项技能大赛,慢慢形成了“文化课让路”的教学现象。
(4)理论与实际脱节。在现实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德育往往被架在高高的政治高度上,没有落到实处。学校只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学校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管理制度,并未真正做到全员育人,没有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
(5)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多元化的利益分配和价值观。中职生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心理冲突与矛盾。他们热爱祖国,但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有着深深的不解,他们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腐败享乐、堕落消极现象感到茫然。
四、对策和建议
1.构建系统化的教育体系
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一,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最初场所,也是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第二,学校肩负着传递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任务,在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德育具有超越性、引导性、发展性、实践性和价值性。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第三,社会教育是一种活的教育,它具有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和形象性。社会教育的好坏依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建设程度和整个社会教育大气候的形成,这需要全社会较长时间的努力。
2.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是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想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就必须在师德方面身体力行,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教师自身高尚的品德,恰恰就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把课堂的45分钟充分调动起来,需要师生的配合、互动,更需要教师具备德艺双馨的职业修养。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学生是核心,是德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真正提高这项工作的质量,学生是关键,再多的外因都需要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等途径改变现状,提升自己。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营造健康和谐的德育环境,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师;小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科目学习的效果好坏,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一、扮演教材中的典型人物角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很多内涵丰富、情节非常吸引人的课文,这些课文之所以故事动人,是因为课文内容由一个个各式各样的人物组成,这些人物在不同的课文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师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内容的生动性。小学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书中的典型角色,然后组织一部分学生将书中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这种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并且由于是亲身体验,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出现了各行各业的工人,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扮演这些角色,如:工人、电脑工程师、农民、销售员等。通过扮演不同行业的角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行业职工对于社会的贡献,这样学生能够很快地明白课文表达的含义。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教师不能够将教育局限在教材之中,而是应该适当地进行拓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之中,教师除了需要完成课内的教学之外,还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室外的实践教学。这需要教师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实践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情感更加的理智,让学生能够有是非认识。例如,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红灯的约束与绿灯的自由”强调了规则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并不强,教师在讲解这一课内容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将课文叙述一遍,学生可能绝大部分对于“规则”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教师要想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去室外亲身体验“规则”。例如,让学生感受一下马路的交通规则,或者让其在售票厅感受一下排队的规则。在学生体验完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如果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么样,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思考能够真正认识规则的作用,并能在生活中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安排小组辩论,提高思想认识
小组辩论的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而言,这种教学方式同样是非常有必要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同于数学、语文,它探讨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因此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认识到对和错之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事先确定一个有争论性的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一位小学生在放学的路上,一个陌生人突然过来,请求他帮个忙,这位学生应该帮助陌生人吗?教师提出问题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学生开展课堂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与社会。
总之,小学是学生品德与社会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小组辩论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就能够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了。
参考文献:
[1]颜振国.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幸福:初中社会·思品学科教师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与培养[J].科技信息,2010(5).
篇8
关键词:意义 服务功能 资源的建设
一、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的图书馆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是服务于社会的或单位群体的一整套完备的文化设施。多少年以来,它一直承担着文献信息的整理、传递,履行着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图书馆作为收集、整理、储存、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机构,一直是传统信息环境下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机构。因此,其服务也是传统的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是高技术的产物,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来说,凡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与传送技术、安全保密技术、可靠性技术、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等。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很广,它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上的图书馆主页,而是一整套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数字化资源的集合。广义来说,数字图书馆包括所有数字形式的图书馆资源,经过数字化转换的资料或本来就以数字化加工、数字内容存储管理和使用形式出版的资料等,或经过回溯性加工的资料;各类资源类型,包括期刊、参考工具书、专著、视频资料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统图书馆的机制显然不能满足这些需要。因此,人们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设想。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能大量存储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访问它,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
数字图书馆是将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信息的数据化、存储管理、查询和集成在一起,使这些信息数据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数字图书馆利用多媒体数据库技术、超媒体技术,针对数字化图书馆中各种媒体的特性,在图像检索、视频点播和文献资料提出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有效可行的管理检索方案。在当今数字图书馆作为一套完善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无疑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妥的环境,方便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它不但包含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向社会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还融合了其他信息资源(如博物馆、档案馆等)的一些功能,提供综合的公众信息访问服务。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的中心和枢纽,数字化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二、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服务机构,无疑是服务业的一员。图书馆界已意识到信息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不断调整思想、改进技术,重塑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中的形象。
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特点是在自己拥有有限资源环境和条件下,向有限区域的用户提供有限的服务。网络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拥有资源的方式和数量。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拥有大量网站形成的庞大信息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资源有限的局面。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新型服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随着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日益普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向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方向发展,而且要求其“新”而“快速”。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各行业的用户都希望迅速获取他们认为有用的、相关的、权威的和可靠的信息或知识。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开创新型的服务为各种用户提供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以多媒体形式表达,读者将从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所表达的信息中获取知识。文献信息经过数字化后,利用计算机检索速度很快,不仅可以检索书目信息,也可以全文检索,从根本上改变了落后的手工检索方式,加快了文献利用和信息的传递。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还不受复本的限制,可以同时供多个读者使用,大大地提高了文献利用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能够传输各种各样的数字信息,使异地信息传输和利用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图书馆应加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化资源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图书馆现有馆藏的基础上,将其中有价值、有特色的文献资源数字化;二是各种形式的电子出版物;三是网络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对数字图书馆来说,网络信息资源必将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主体。
在数字图书馆中,虽然信息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图书馆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职能并没有改变。实际情况是图书馆可借助网络的各种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加强了图书馆这些职能作用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这些社会职能就要有这方面的信息资源支持。传统图书馆长期积累下来的关于各学科领域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向读者、用户揭示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为读者阅读、学习和研究服务,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和启迪价值,是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作用的资源基础。
篇9
为什么给我们的团队起名叫“现代学校教育发展联合会”,有一个关键词是“校长”,也就是怎样做校长的问题。
校长大致可分为两类:当校长的人和做教育的人。现在,热衷当校长的人太多了,这类校长就是行政校长,没有自己的思想,可以不懂教育,只要做好各类迎检工作就行,这无疑是这个职业的悲哀,也是校长职业命运的悲哀。我希望我们这些校长属于后一类,当校长就是要做教育。凡进入我们这个团队的,一定是想干事的,真干事的,人品好,有思想——这是我们联合会最基本的原则。
当一个行政校长,要有服从意识,但做真教育,就要有担当,有理想,有浪漫主义情怀;要有激情有梦想,做别人不想做的事;还要有智慧,把各种社会资源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经营家长,经营社会;更要有胆量和见识,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而敢于突破,这必然会有压力,因为你要走在别人前面,就容易遭到诋毁。我想,有担当,有智慧,有胆量,有见识,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应有的定位与理解。
我们提出“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层含义是基于现代。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遇到了非常好的机遇。社会发展,由过去的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现在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再经过很长的时间会进入下一个生命时代。今天,我们处在信息文明的时代,教育形式、办学方式、教学方式等都会发生大的变化,谁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机遇,走在社会前面,就能做出适应这个时代的好教育。
第二层含义是基于体制。目前我们的社会体制、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做教育,如何破解当前存在的教育难题,这是现代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
第三个含义是基于学校。前段时间到美国考察,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国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学校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现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形成体系,缺乏完整性。美国的教育体系内部也有考试,有周考月考,但美国的考试和我们不一样,他们重在诊断、发现问题,目的是应用这些问题去解决问题,而我们是为了区分、甄别,不是真正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设计。
第四层含义是基于教育。教育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我们的重点应放在学校教育上,而不是方方面面的教育一把抓,要明确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做我们能做的,给我们学校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联合会成立初期,我们就希望通过努力为同类学校设立标杆,因为我们这些学校有农村的或者城镇的,都面临着同样的大班额、资源短缺等问题,这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我们必须面对。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自己的层面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现代学校,就是要解决同一层次的问题,率先拿出经验,供同类学校分享,带动全国学校的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担当。
第五层含义是基于发展。现在各种各样的名校及其办学经验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杜郎口中学不能复制、杨思中学不能复制?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基本的流程。这也是我们需要向企业管理学习的地方。虽说学校教育不同于企业管理,但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标准,有了标准之后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是流程。现在有些学校做出了特色,但特色不是标准,这是不能通用的。品牌才是最终发展的结果,品牌就要有标准有流程,最终朝着品质学校发展。接下来,学校管理网格化、德育序列化等最后的核心是什么?是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课堂和课程改革是创建品牌的必经之路,特色是没有普世价值的,唯有课堂和课程的建设才是最重要的。
第六层含义是基于我们的联合会。我们希望通过集体发声,携手前进。就像集会上,一个人喊,没有人理你,但100个人喊,就能被听到。所有的先行者,往往也都是孤独者,我们需要相互激励,相互搀扶。我们的联合会是民间的,草根的,有些城市的朋友很有意见,问为什么不吸收城市学校参加。原因是我们联合会目前还不成熟,没有急于推广,要先保持这个队伍的纯洁性,毕竟人员扩张后很难保证质量。但以后会根据发展情况再修订。我们相互之间需要平心静气、平等地讨论,还要相互分享和帮助——有经验的分享,思想的分享,资源的分享,媒体资源的分享,名师资源的分享等。
篇10
[关键词]公益广告;社会教育功能;传播体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63 ― 02
目前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在发展上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公益广告在制作和发行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执行部门,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执行的行为主体。广告本来有自身的法律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但是公益广告却没有任何一项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这就是公益广告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公益广告的创造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主题制作不够突出和明确。同时,由于制作公益广告本身需要投入比较多的资金和人力,但是公益广告本身的利润却是很小的,这就使得很多的个人和广告公司不愿意加大投入制作公益广告。我国目前的公益广告制作和发行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将分别具体阐述四个方面的见解:
一、明确公益广告的主管部门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过,我国的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公益广告本身的行政主管部门。由于公益广告本身的特殊性,除了相关的工商业机关之外,很多的部门都有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如果不对主管部门进行明确的话,势必就会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和管理带来很多的问题。公益广告在法律上的法定主体是工商管理部门,公益广告本身也是一种广告,但是在《广告法》中却规定,其所管辖的范围只是商业性质的广告。同时,我们根据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原则。在法律没有进行明确规定的时候,工商机关不能够进行公益广告的管理。所以,明确管理的主体是现阶段公益广告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这样的明确也需要经过法律的形式,避免公益广告监督管理的混乱。
所以,我们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相关做法,可以由国家的精神文明办、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等协调建设一个公益广告的管理部门,以这个部门作为公益广告的管理主体。在政府的领导下,统筹管理公益挂广告的日常运行和管理工作。具体的通过协调和沟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意见,具体的负责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开发管理、日常社会组织、企业关系协调。通过协调的工作具体的负责公益广告的开发和播出。这样的话就能够充分地保证公益广告在市场体制中顺利的成长。
二、避免公益广告的功利化倾向
公益广告本身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质的广告,是承担了社会教育功能的广告形式,这就需要公益广告必须摆脱商业化的广告含义。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公益广告本身在制作和的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资金的。单纯以奉献为依靠进行资金的筹集,这明显对企业来讲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很少有企业对公益广告进行投入。
目前来讲,我国的公益广告投入资金与商业广告的投入资金相比,是明显的很少的。资金问题已经成为了公益广告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限制性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方法,我们可以经过专业的广告组织通过沟通的方式进行交流,将社会各界的可能投资的事业以及相关单位来作为会员的方式,通过吸纳会员费用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同时,将企业的赞助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宣传,使得企业本身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效应。并且,我们还可以通过行政的方式,将企业的公益广告投入与企业的相关税收、贷款、融资等方面结合起来。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公益广告事业的需求不断的增长,广告的赞助商的效益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其希望能够将有效的资源贡献给那些管理相对比较良好,效益也比较好的企业,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此外,政府的参与者以及相关政策的组织者的政策导向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政府通过自身的出面,组织公益广告的活动,也充分体现出政府对于公益广告事业的关注。我们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政府的作用,调动起社会更多的有生力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事业当中去。所以,在这个政策上可以做稍微的放宽。可以允许在公益广告制作完成了之后,将企业的相关标示放在广告的结尾,或者是在广告中适当地放入企业的相关标示。这样的话就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公益广告的制作过程中来。
三、创建规范的公益广告传播体系
1.明确媒体对于公益广告的责任
在我国,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已经对于广播、电视等的媒体的传播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国家广电总局也在2004年的时候了《关于加强制作和播放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工作的通知》,其中就一再强调各级的广播电视播出的机构在每天要在每个自办的频道中播放广告总量不少于3%的公益广告,并且要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要求在每天的广播时间播放不少于三条的公益广告,但是很少有电视台执行了这样的责任,所以,规范媒体对于公益广告的责任是我们当前需要急迫做的。
2.建设公益广告的联播平台
在2009年,黑龙江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以及甘肃广播电影电视台就联合公布了即将建设中国电视公益广告联播平台的消息。这样的消息无疑对我国的公益广告的播放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我国媒体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模仿三省公益广告联播的方式,以中央电视台作为这个平台的核心,将全国的媒体都放在同一个联播平台中,这样的话首先可以有效地将播放的主题进行规范,利用全国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固定的时段播放一系列的公益广告,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和联播效应。这样的话讲直接有利于提升社会公众思想道德,也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同时,这样的联播模式将直接节省全国的公益广告制作资金,将好的公益广告在全国的媒体平台上都播放出来,有利于提升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并且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大众媒体能够以最大众化的媒体覆盖,实现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最权威的公益平台宣传。
3.融合多种形式的媒体播放
在公益广告的投放中,我们上文也提到过,比较多的都是进行电视的投放,其次是广播的投放,还有地域性的广告牌等形式的投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迅速地兴盛起来,这些媒体传播信息量极其的大,并且这些媒体在投放中所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少。所以,开发新的媒体投放模式也成为了我们提升公益广告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广告的投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覆盖式投放的方式。这与商业广告的投放首先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商业广告讲究调动起多家媒体的资源,集中地投放广告,实现受众的直观感受。在投放公益广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做法,以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体作为投放的主要平台,以新媒体作为媒体投放的辅助平台。将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城市平面媒体有机地调动起来,实现媒体的全方位投放和互动。
四、提高公益广告的质量
1.要尊重公众的意识
在我国的公益广告制作历史上,从1986年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公益广告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公益广告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在媒体及其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所以,只有提高公益广告的制作质量,不断地关注的要点,才能够不断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2.加强公益广告的互动体验
在现在的媒体发展中,互动的体验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互动的体现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媒体中才有了类似的技术支撑。现阶段的广告制作中,尤其是网络广告的制作中,互动性的体验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广告的一个必然的元素。这些元素直接的带动了广告的革新。在公益广告的制作中,加强互动体验也将直接的推动其本身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互动性体验中,互联网的体验和现实活动体验将是公益广告互动体验的重点所在。
首先,对于互联网的互动体验来讲,国外相关的广告公司已经开始制作相关的广告。在亚马逊森林保护的公益广告中,拖动滚动条、点击按钮、移动鼠标这些动作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整个亚马逊森林就像是作者操作在手下一样。其产生的燃烧效果和声音直接扣紧了体验者的心灵,让我们意识到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公益广告必然会对受众产生很深刻的影响,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个网络广告入围了2007年的法国戛纳广告节。
其次,就是基于现实活动的公益广告体验
这是一个公共厕所的抽纸纸盒。这个纸盒上有南美洲大陆的形状,纸盒内部的纸巾是绿色的,透过简单的设计,就能够发现,这一个广告的创意就是随着纸盒内部纸巾的减少,南美大陆上的绿色也在减少。这代表了着一次性的纸巾对于热带雨林的破坏是多么的大。在国外,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很多的广告,但是只有其中一些优秀的创意才能够让人们记住,这些广告往往能够让人们印象深刻,还需要一定的思考和联想才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很多的优秀环保广告,我们可以看到广告设计者的苦心和想象力。这样的互动体验也必然对人们产生更大的影响。
3.合理安排广告的播放时间和数量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在受众理论中,由于人们本身个体的心理上有差异,并且每个人的周边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待传播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受众本身要从自身的环境和背景知识等的角度对传达出来的信息进行思考。这就需要他们结合自身的文化教育、心理需要以及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理解。
现阶段,我们的传媒事业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我们的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可选择性也就越来越强。要想让公益广告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必须要从受众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在制作广告的过程中,从受众的心理需求以及兴趣爱好的阶段出发,寻找出最近的播放时间和播放频率。在播放的过程中,除了要从国家相关规定的角度上执行之外,还要从时间上和播放的数量上进行精心的安排。要抓住那些有利的时间找到播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共存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在播放公益广告的时候,在最初的时候以数量来确定受众的记忆,必须要经过反复的播放来加深受众的印象。在之后的播放过程中就可以降低频率和数量,同时,为了避免单一的广告播放使得受众审美疲劳,可以采取不同的广告交叉播放的方式。
〔参 考 文 献〕
〔1〕〔日〕仁科贞文.广告心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1:64.
〔2〕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3〕鲁晓霞.公益广告文化效应〔J〕.天中学刊,1998,(08).
〔4〕周卡林.谈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引导功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04).
〔5〕JOHNSON, B. (2010) Anti-smoke torch flickers. Advertising Age, 61,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