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高效性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对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导学案的出现,为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带来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导学案的基本要素
所谓导,就是导学案的第一个环节要能起到引导作用。这就要求:首先,导学案要明确当堂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其次,引导学生的自学,要有目的性。这就要求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知识点上的指向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方向性的。导学案的第二环节是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思维模式相对更接近,相互之间的交流氛围相对于面对教师时更加融洽、轻松。导学案的第三要素是重难点剖析。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鉴于学生的知识所限,自主学习中必定会出现难于理解,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作为闻道于先者在这个过程的体现作用将会充分凸显出来。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老师对难点的讲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的知识内容。通过这个过程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的时间,并且通过练习,运用知识,检验自身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同时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导学案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导学案,依据老师设置的引导问题,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学习知识,并且运用学到的知识,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心后,学生将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案设置后,教师提供的是问题和解决思路,其后的过程将由学生独立进行,他们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展开积极的思考,可以发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容易走入的误区,思维角度的缺陷。教师解决后,通过解惑和提问等方法,将这些错误反馈给学生,引导他们再次思考,意识到错误所在,将之解决。
3.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合作能力
导学案过程中的讨论交流,学生脱离了闷头做题的模式,脱离了简单记忆模仿的过程,开始主动地钻研、分析、交流、总结,不仅有自己的思路方法,还能学到别人的思路方法。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路、看法,必须要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且对小组成员的聆听习惯都要有所思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双赢的意识,都在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
1.导学案流于形式,内容混乱,无指向性,无针对性
高中数学的内容精炼,而信息量充沛,导学案的编写既要有清晰的脉络,又要有足够的内容,这就使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由于经验、习惯的不同,或者教师角色定位在一定程度的转变,许多导学案出现形式单一,内容混乱的情况,使导学案丧失了一部分功能性。
高中数学的内容主要由各种概念引发的数学题型组成,导学案应该具备相应的侧重点。比如,概念性的问题,应当将引导的重点倾斜于概念形成的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学的改革是基于原有的教学经验,而非空中楼阁,改变的是形成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非抛弃之前积累的一切经验,方能更加行之有效。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基础的不同,知识面的不同,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异,个体接受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会有所区别。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数学的投入程度,对导学案预习完成情况的差异,都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学生的性格等也会对交流环节产生影响,沉默寡言的学生和踊跃发言的学生,对小组交流的参与度会有很大差异。长期下来,产生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容易出现能者愈能,差一些的会越来越自卑的情形,使讨论的环节起不到有效的效果。
高中数学导学案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层次性,让对数学兴趣更大的学生有更多层面上的拓展空间,让数学差一点的学生也能足够的发挥空间,有效掌握知识,逐渐激发对数学学习更大的兴趣。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导学案的应用因其具备更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面对节奏紧凑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其能够产生的高效性更是令人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富晓丽.“导学案”视角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J].高中数理化,2015(16):23.
篇2
本学期,教科研室将围绕学校2006年工作目标,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方针,坚持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中心,以教科研制度建设为保障,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工作
一、课题研究
1.召开“十一五”规划课题开题论证会
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职业学校宏扬行知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被批准为建邺区十大重点课题之一,现正在申报省级规划课题待批。开学初,学校将邀请省市专家组对学校这一主干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2.校本研究课题方案研制指导
学校于寒假前了《“十一五”课题指南》,为便于全校教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择子课题,教科研室将组织一次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指导。
3.校本研究课题立项审批
三月中旬,对教师们提交的《子课题立项申报表》组织评审、立项。
4.申报“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积极争取申报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5.课题研究过程管理:检查子课题研究方案实施情况
6月上旬,对学校批准立项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二、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为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增强教科研的实效性,建设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健全教科研管理制度,加大教科研经费投入,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发放研究资助和奖励。这一方案已在寒假前公布,并从本学期开始实施。
2.建立教师教科研业务档案
为记录教师在教科研引领下专业发展的轨迹,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教科研室将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科研档案。档案中收集教师的获奖论文、教案、课件、公开课录象或示范课录象光盘、发表的著作等。通过教师教科研档案的建立,发挥其资料功能、激励功能、展示功能以及评价和促使反思的功能。
三、教师队伍建设
1.新老教师传帮带
近两年我校又有多名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本学期学校将选派师德优良、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签定协议,明确职责,并加强考评,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2.学校学科带头人评选
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已经收到申报材料份,评选工作即将进行,学校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和“好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评选出真正有代表性的校级学科带头人。
四、教科研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展示
篇3
关键词: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目标方法
在影响士官人才培训质量的诸多要素中,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专业。其中专业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任务之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总结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经验,保持士官院校在高技能士官人才培养上对部队的服务和牵引作用,应成为信息化条件下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此,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制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方案,为军事任职教育背景下士官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建设框架的构建研究
士官院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以此为目标指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建本专业建设特色,这是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框架。在这样的目标和框架下,从评价的视角看最终指向的是毕业学生个体质量,现行的教学评价方案和专业评价方案就是基于这一目标和框架建设的。我们研究认为,专业建设的这一目标和框架,仅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和框架,这样进行的专业建设是部队牵引式的建设,是趋向于部队要求的人才培养。如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必然滞后于部队,院校对部队建设的牵引作用难以实现。我们认为,专业建设的目标在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还必须指向为部队技术服务和承担战略预备队的要求,在这样大视野下分析专业建设目标和框架构建,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专业教师团队中,就必须培养出深入把握部队训练的专家,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就应考虑如何为部队进行技术服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必须拓展在校学生的岗位角色和训练作战的真实体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我们认为,现行的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在体系是基本合理的,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各课程模块的功能。基础课教学模块,在强调对专业课教学支持功能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功能,强调基础课教学对士官毕业岗位的直接支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岗位任职技能教学模块,在强调专业对口岗位技能的同时,更应突出核心岗位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可预见的现代信息条件下对学生的要求,具备信息控制的思维,主动适应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要求。因此,在人才特色的培养表述上,除现有要求外,需明确提出学习能力培养和信息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课程体系的优点与不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直接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我们认为,按照基础教育阶段和任职教育阶段划分课程教学阶段是合理的,按照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基础、专业基础、任职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模块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各课程模块目标功能指向没有直接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如基础教育模块课程强调为岗位任职课程服务,弱化了本身对培养目标的直接支撑功能;岗位任职课程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对应岗位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二是岗位任职课程设置没有直接指向任职岗位。课程从总体设置上是以知识系统性为原则,而不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指向的,为使专业知识能成体系,打破了专业岗位界限、组合各岗位专业知识为课程,很显然这样设置课程,从知识的系统性讲强了,但却丢掉了应用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岗位针对性,这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讲可能是必须和应该的,但对于岗位任职课程而言,却使得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学生岗位应用能力培养,虽然在课程学习时记住一些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等到应用时又大部分忘记,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缺少联系的桥梁。
2.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士官院校课程体系,无论从总体的课程设置上还是从具体的课程内容结构上,必须指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能力培养这一根本目标,体现士官任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从课程综合设置上看,需重新组合现有课程体系,变现在的以知识为目标的学科课程设置为以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岗位课程设置,按照部队作战训练的岗位,重新组合内容、设置课程。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
1.当前士官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教学实践等方面看,目前士官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一模式,而是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了这一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这样的教学思想基础之上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没有体现出在两种理论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现行的士官教学,虽然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从本质上仍然是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这是当前士官教学组织模式上的不足。具体地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指向应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课堂上应体现“教、学、做”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融合的生动局面,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为满堂灌输式的讲解接受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口述、板书的“传统灌”加强为口述、多媒体、黑板的相结合的“综合灌”,在这种观念和模式下,造成了方法单一、互动不够,教学效益不高。
2.士官教学模式的选择。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课堂上看不清的装备内部结构一目了然,使部队训练的现场以数字的形式展现于学生眼前成为可能,这种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理论观念的融合,为专业课教学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统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提供了条件。这种统一的关键是我们应构建起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基本模式,以下几点可供借鉴。(1)直观教学。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直观教学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在现实的士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容易地把装备的内、外部结构呈现给学生,把部队的训练影像引入课堂,使岗位任职课教学能更直接地贴近装备、贴近部队训练,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对装备和部队实践的过份依赖,使“装备与训练”走进课堂成为可能。(2)部队专业训练模式创新。近年来,部队专业训练总结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方法,由于学院与部队培养的基本对象都是一线的士官人才,学校与部队培训内容相通,因此士官教学要想更贴近部队,就必须吸收部队的训练成果并应用于课程教学,部队成功的经验为士官教学提供了可借鉴具体范例。
五、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制订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即要如传统的“双师”教师培养一样牵引个体努力达到“双师”标准,更要认识到教师在一个专业建设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可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这一整体建设的观念,促进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明确作为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和作为团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具备的具体条件。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方案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能熟练指导本专业各项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取得较好效果,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以上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成果的教师。我们认为,这一标准对士官院校教师个体是适应的。对于团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则可依据编制体制,结合教学科研任务,确定教师队伍团体近年应完成的应用技术项目相应指标要求。其次,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考取“双师型”证书。可分别从教学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角度研究设立多级具体标准,使教师个体和团队都有明确目标,进行客观考核。这种考核机制应鼓励教师双向发展,同时容纳教师教学能力或实际动手能力的专项精深。
2.按专业化要求培养教师。对于新教师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可设计两条培养路线供其选择着重培养。一条是以完成好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为抓手,以讲师能力素质为目标的岗位培训;另一条是以部队实践岗位训练为抓手,以能指导学生实习训练为目标岗位训练。三年内作为一名新教师至少完成其中的一项,然后根据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实际和教师个体的实际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小学校占地面积10600平方米,校舍面积13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654人。在编教职工17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2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
学校坚持“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办学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抓管理,全面育人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和“用我们的爱,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活泼成长”的育人理念。
学校办学特色:一是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首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特色。二是以少先队活动为龙头的德育特色。三是“兴趣+特长”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四是以常规教学研究为重点的教育科研特色。五是以科普宣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科技教育特色。六是以课题研究、辅助教学、全面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技术特色。校训:尽职尽责育人,健康活泼成长。校风:崇德、文明、尚美、务实。教风:厚爱、敬业、博学、求真。学风:诚信、笃学、砺志、创新。
教育科研成果
近几年,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子课题“交互式电子白板对课堂互动教学的典型案例研究”、“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农村小学教育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现代学校制度视野下农村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模式研究”等48个全国、市、县、校级教改科研实验课题研究。现已结题44个,其中获5个国家级奖、6个市级奖、18个县级奖。目前正在做的市级课题有:“‘问题导学、自主探究、生态成长’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策略研究”、“区域均衡发展背景下民族地区特色小学建设研究方案”、“南宾小学名校史志研究”4个。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狠抓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兴校、科研强校、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
学校先后有218人次获国家、市、县级奖励;378篇文章在《人民教师》《重庆教育》等刊物发表,465篇论文分别获国家、市、县等级奖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各项竞赛活动获得国家级奖项265人次,市级奖项354人次,县级奖项446人次。《中国语言文字报》《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电视台等媒体先后进行了专题报道。
篇5
[关键词] 策略; 日志; 反思;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九民(1969—),男,湖北枣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设计、教师教育研究。E-mail:。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不能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社会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做一名反思型教育工作者日益成为其专业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反思能力的培养对未来教师——高校师范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我们在师范生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将博客工具引入课程教学,针对日志写作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了利用学习日志提升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动机激发、写作指导和交互强化三大策略,且两轮行动研究结果表明三大策略的实施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激发了学习者日志写作的兴趣,有效提升了师范生反思水平。[1]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习者日志写作的积极性、初始反思水平及其提升速度存在个体差异。这使我们不禁思索:影响学习者个体日志写作及其反思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博客提升反思水平的策略是否足够完美,是否依然存在优化的空间?针对这些疑问,对学习者反思水平的整体描述与分析很难给予解答。因此本研究在师范生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通过多个案研究深入个别学习者学习过程,尝试探索影响学习者日志写作与反思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基于博客提升师范生反思能力的三大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的一个班级50名师范生为研究对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授课环境是数字化教室,学习者每人一台电脑并有网络连接。该课程开设时长为八周,采取自由选课的方式分班,这些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涵盖中文、历史、数学、心理和体育等学科。
(二)研究方法
1. 内容分析法
学者Hatton和Smith把反思水平划分为描述性作品、描述性反思、对话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等四个层级,和作者先前研究一致,本研究继续采用二位学者开发的反思水平框架模型。[2]据Hatton和Smith对反思水平的划分标准,本研究以日志的段落作为分析单元,其中转载的日志不在统计之内。在分析过程中课程教师和教辅人员两位评判员分别对相同的日志进行内容评判,共评判日志段落总数为673,其中两位评判员完全一致的段落数目为594,根据信度计算公式得出相互同意度K为0.883,本研究的信度R为0.938。
2. 问卷调查与访谈
我们在课程学习之初与课程结束阶段分别发放了调查问卷。前测问卷主要调查学习者对博客工具及博客圈的熟悉程度、学习自主性与喜欢的学习方式等,后测问卷主要调查其对使用博客工具撰写日志的态度及对教学实施方案的建议。
对学习者的访谈一共实施了三次,第一次访谈时间为第三周课堂授课结束,访谈者是课程教师和三位教辅人员,访谈对象是九位学习者;第二次访谈时间是第六周课堂授课结束,访谈者不变,访谈对象是另外九位学习者,两次访谈均采取小组非正式交流的形式,并分别进行了录音和文本转化;第三次访谈时间为课程结束后一周,访谈者是一位教辅人员,访谈对象是三位个案研究对象,以网络聊天方式进行。
3.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能够描绘情境的复杂性,从广泛而多样的途径中获得信息,解释问题的原因。通过个案研究可以带来新的意义发现、拓展读者的经验或者印证他们已知的东西。[3]本研究以课程教师为个案研究者,主要通过访谈、问卷、学习日志、课堂观察等多种途径收集数据,且访谈以非正式谈话的方式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数据分析由课程教师和教辅人员共同完成,总体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个案,保证研究结论质量。
三、研究方案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先前研究结果为基础,在教学中实施了基于博客提升学习者反思能力的动机激发、写作指导和交互强化三大策略,[4]如表1所示。
为了便利共享课程资源和促进师生基于博客的交互,我们要求学习者统一选用网易站点并加入“现代教育技术”博客圈;为了提高学习者日志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在课程学习初始阶段即提供给学生规范化的日志评价量规,以使他们对自身反思水平有更准确的认识;鉴于学习者对写作内容的困惑,也为了学习目标的更好实现,在八周的课程学习中,课程教师每周根据授课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反思主题,学习者也可自行安排写作内容。另外,为了增进学习者之间基于博客的交互,同时激发其写作动机,课程教师每周正式授课前,通过“博客快讯”推荐4~6位优秀学习者日志,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篇6
片场1 2006年7月10日,玉屏小学、方堰塘小学、矿山坡小学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齐聚方堰塘小学,聆听区进修学院马老师的专题讲座――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片场2 2006年7月16日,几位教师就指导学生小课题研究方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几双坚定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玉屏小学第一个研修团队――“敏而好学,疑则探究”宣告成立。
片场3 2006年9月3日。在办公室里,研修团队的教师们在给五位学生面授机宜。接下来的日子里,经常看见他们的身影:设计和统计问卷调查表、上网查询、到农家请教、动手竹编、拟订演示文稿、制作幻灯片……
片场4 2006年10月下旬,玉屏小学学生小课题《竹子的妙用》在巴师附小展示。下午被通知参加区第三届学生小课题决赛。12月上旬的颁奖会上,玉屏小学学生小课题《竹子的妙用》获得区一等奖、最受欢迎奖,消息传到学校,他们笑了,哭了,老师和学生紧紧拥抱在一起。
片场5 2006年12月,研修团队的教师们又经常聚在一起,不久他们根据小课题改编的校本课程《有趣的竹玩具》一课诞生。2007年3月被重庆“五云山寨”素质教育基地选用。
学上一堂多媒体研究课
片场1 2006年10月,教委为玉屏小学配备了一套多媒体设备,教师们既高兴又遗感。高兴的是自己也有多媒体用了,遗憾的是还不会使用。
片场2 2006年11月~12月,学校网管人员对教师进行设备使用培训和“同伴互助”,巩固教育技术。
片场3 2007年4月,“实践”与“研究”。执教者独立确定研究课内容,团队合作写教案、制作课件,开展上课、观课活动,团队深度议课。“水本无华,相击而成涟漪”。团队成员畅所欲言,在碰撞中寻求平衡,在对话中产生共鸣,共同成长。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283-02
1 引言
现在人们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现在每种事物的进步都与计算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利用计算机教学方便、快捷、效率高为课堂节省了很多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也离不开计算机。而现阶段要想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我个人认为应认识到:课堂教学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现阶段摆脱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主要形式的课堂来谈教改是不现实的,因此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应是现阶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上佳教学手段之一。
要想使教师们自动自发的使用计算机,首先应促进教师的教学思想的更新,提高教学技术现代化的认识。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在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对于旧的传统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而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形成不可多得的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既会使常规课堂教学、某些实验教学相形见绌,又会使常规教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
计算机课程就是要实现:“人人学有用的信息,人人都学会基本的操作,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施计算机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要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计算机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体会计算机的使用价值及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本文主要就目前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2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2、师资匮乏。
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职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3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们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网站制作与维护;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我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
2、精讲多练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做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我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每周以2学时为宜。
3、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4 加强教法改革探索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此外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5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
目前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用于学科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采用以课件演示为主的辅助教学,课件成为教学 “装点彩车”,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观摩课无一例外地会去使用课件,似乎不用课件上课的教师都落伍了。教师开始要求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学校也注重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多媒体课件编制方面的培训,而忽略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导致部分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素养,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成果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效能,只成为传统教育模式的附属手段,从而出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当作幻灯机使用的现象,这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因此,要想提高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就必须在注重教育技术应用软件如计
算机的使用及课件的制作、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培训的同时,更应重视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等方面的培训。
6 结束语
篇8
第二部分:课题的运行情况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在市县两级电教馆的正确指导和主管校长直接指导下,在各级教育专家的关心帮助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已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前期工作的简要回顾
1、成立课题组(设课题领导小组及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承担人及骨干成员人选,聘请课题理论指导教师;
2、依照《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子课题指南》,研究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学生年段,学科和课题题目;
3、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提高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理论知识,重点学习并领会郴州市电教馆下发的《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内容及要求》;
4、填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5、接受上一级科研部门指导,修改并上报课题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实施方案县市两级评比做准备;
6、适时,积极地参加市级科研课题培训;
7、依照上报的实施方案,结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总课题》,编制进程表;
8、收集资料,系统整理并研究国内外与本课题相近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背景资料综述》;
9、为制定学生作文兴趣调查表及命制前测试题做准备工作;
10、组织力量,集中备课。备课分两个层次:日常的课时备课和有针对性的课题课时备课;研讨课一般采取这样的形式:(1)课题组在学期初制定研讨课计划,由上课老师准备;(2)上课老师提前一个星期将课件、教案交课题组成员审查、修改、指导;(3)上课老师听取课题组成员意见后对课件、教案进行修改;(4)上课老师上课,课题组成员听课;(5)课题组成员人员参加评课,提出改进意见;(6)上课老师写课后反思,学科教研组整理资料归档。
11、为提升学生作文的热情,配合学校、年组举办的作文竞赛,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并组织学校写作兴趣小组,出版校级刊物《萌芽》。
12、注重积累课题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编制并打印资料,填好课题活动纪实和培训纪实;
13、制订课题例会制。原则上,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或针对研究重点、难点进行研讨或举行观摩课进行研究,或收集资料进行交流等等。通过课题碰头会,主要是对课题执行与日常教学结合情况,展开讨论,进而提高科研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课题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体现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课题组时时思考着“运用信息技术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优化作文教学模式”这一核心,一手调控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手控制无关变量。主要体现在备课与教学环节当中。
1、组织力量,集中备课。
备课分三个层次:课时备课,备学生和课题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即基本的业务备课,主要从教师角度对作文教学的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梳理;
备学生,即从学生的现有写作基础和作文心理、参与心理出发,明其所需,所困,所惑,“测量”出其对作文的“承重”能力,真实客观了解现状,为课题课时备课做准备;
课题课时备课确立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主要针对课时备课中确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作文现状和作文心理,灵活机动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创设作文情境,再现生活,力图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到作文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怕写作文,厌写作文转变成想写作文和乐写作文。
2、课堂教学中实施两种方式的教学:
从老师角度,(1)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引起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兴趣和热情;(2)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从学生角度,(1)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多方位的迅速及时的传递反馈信息,实现适时评价,让学生须略成就的喜悦,而成就感又让学生进一步激发表达兴趣和欲望;(2)学生则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开拓视野,打开思路,写出立意高、见解新的文章。
第三部分:课题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一)作文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开成了双向交流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地位,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提供了所必须的教学环境与学习资源。在教学教程中,实验教师充分尊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积极的个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作文兴趣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在写作兴趣都比对照班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作的终考作文成绩比较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各类测试中作文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积极参加县市各类作文比赛,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如在全市中小学生廉洁教育征文比赛中,就有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参赛获奖率高达100%。
(二)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通过进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参加实验的教师每学期最少设计两个以上的课件,并经常使用其他课件进行上课,并经常进行校级信息技术培训,促使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直渗透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并根据课题成员大部分是教研组长的特点,经常对学科教研组的教师进行辅导,使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县级级骨干教师中实验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李林英老师执教的初中作文《水的遐想》一课在郴州市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中荣获三等奖;李飞老师执教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荣获市级二等奖。设计出一批优秀课件。包括获得县市级比赛一、二、三等奖共10余人。
(四)主要阶段性研究成果有:刘承栋的初中两种文体作文教学创新课件。
王勋桃、王荣碧、曾庆西、李林英的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创新研究经验论文四篇。
王勋桃、王荣碧创办校级刊物《萌芽》两期。
李林英的作文观摩课四堂。
刘承栋、李林英的典型课例vcd作文教学专题一张。
XX年年,我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方案,在市级课题研究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10年6月在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荣获县级优秀组织奖。
第四部分:困惑
1、由于课题研究组织机构成员分工都是临时的,加上各自都承担了非常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对课题研究没有充分的保障,对课题的全面调查和深入探究势必产生负面影响。
2、由于课题研究实验经费的筹措不能一时到位,相应的课题研究条件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交互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我们目前的多媒体都还没有配齐,cai课件都尚未普及。
3、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发展需要科学的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研究。
4、幸福的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来自于开放的、自由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解放思想是关键,必须引起重视。
5、成果档次不高。
第五部分:研究工作中的体会及今后的工作构想
作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改善。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1、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它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认知程序,从根本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开新的局面。
2、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增添了动态演示性的内容,增强了交互性。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过程以及交互加深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交互性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9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习更贴近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习,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利用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平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篇10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微生物学;课程设计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的快速普及,微课与翻转课堂等基于流媒体的新型教学资源与模式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掀起了热潮,为了探索提高《微生物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围绕该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特点
(一)翻转课堂特点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汇报讨论、解答疑惑,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1)角色换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为“主动探究者”;教师则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2)交流及时: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由“知识讲授”转变为“问题探索”;教学形式也由传统的“课堂讲解、课后作业”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师生、生生间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与答疑解惑,共同研究解决所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3)效果升级:翻转课堂以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聚焦于难点,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对知识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并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多维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微课特点“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是以短小视频为教学载体,按照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记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2]。微课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2.短小精悍,学习方便:微课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因而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微课”的资源容量较小,视频格式为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满足个性化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3.资源多样,情境真实:微课主要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此外还可以扩充课堂知识点在生产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对专业的热爱,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水平。4.问题反馈,及时方便:学生可以随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反馈,得到及时指导与帮助。
二《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现状
(一)课程内容《微生物学课程设计》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同学们在学习了核心基础课《微生物学》后,开展的关于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综合性运用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让同学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结合生产实际,独立进行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论证和确定,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整个设计方案。这门实践课程的高质量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同学们综合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现状《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将拟定的课程设计题目与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以组为单位拟定设计方案,方案经老师审核后进行实施,全部实验完成后每位同学撰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最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设计报告、出勤率来评定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调动不了所有同学的积极性;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比较少,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探讨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模式势在必行。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本文在分析微课特点和翻转课堂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微生物学课程设计》课程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组成:教师课前资料和任务书、学生查阅资料并拟定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与确定方案、学生实施方案与总结。(一)教师课前资料和任务书教师课前填写《微生物学课程设计》任务书清单,微生物学操作技能的微视频资料,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材料进一步熟悉微生物学方面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并就不同操作注意事项自行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大家要讨论一下任务书中的研究题目应该如何完成。(二)学生查阅资料并拟定方案要求同学们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电子期刊、并结合微课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各自详细具体的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制作成PPT,届时大家一一进行展示介绍并讨论是否可行。(三)师生共同讨论与确定方案同学们展示说明各自的设计方案PPT,对方案的每一步要做出具体说明,如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正确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要注意的、需要用到什么仪器设备、设备的正确方使用法与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与观看微课,让同学们彻底搞清楚方案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四)学生实施方案与总结反思将设计方案比较一致的同学分成三人一组,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耗材等,领取后到实验室实施课程设计;实验过程中通过老师指导与参照微课,正确操作完成各自的实验设计;各组除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可与其他组同学交流,了解其实验情况,加深对其他实验方案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思维等。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学生课前准备、课内讨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法;此外,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反馈信息,对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通过反思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以及课上的讨论过程,找到自身的不足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微课主题明确、针对性强,将这种新资源引入《微生物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可在各个环节进行教辅助教学,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有效互动,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