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利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的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的利

篇1

伴随着移动生活的开启,移动支付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把移动设备当POS机,也就是移动钱包,代表企业:Google燱allet。第二类把移动设备当作一个读卡器,把一个小POS机插入手机,代表企业:Square、拉卡拉。第三类是移动支付平台:所有其他类型的移动支付。包括所有让消费者通过移动设备向商家或其他消费者(P2P)付费的支付方式。可能在店里,也可能在网上,可通过短信完成,也可能通过NFC完成,代表企业:PayPal。第四类是电信运营商直接扣费:告诉电子商家从话费里扣费。手机用户购买彩铃、游戏、数字内容等产品,费用在话费中扣除,代表企业:boku、mopay、PaymentOne。对于第四种移动支付模式,由于用户使用的习惯以及安全问题,很难成为未来移动支付的主流。

首先,NFC模式最大的挑战是:NFC生态链的搭建本身就很难。目前NFC的技术比较成熟,但与之配套的基建却很缺乏。要想生产出一个标准的适配所有智能手机与金融机构的NFC读卡器是一个长期工程。NFC的另一个挑战是有多个利益相关方都想从NFC支付中获得一杯羹。以谷歌钱包及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T-Mobile与AT&T的联营支付公司ISIS为例子来说明。谷歌与万事达、花旗银行、Sprint、FirstData、Verifone、VivoTech、Hypercom、Ingenico及NXP都达成了合作,而所有这些伙伴都想从NFC中获得更多利益。所有这些利益相关者分成后,还剩多少留给零售商?要知道,是零售商最终让用户付费购买了相应的商品或服务。可悲的是,零售商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电信运营商的呼声最强,如果可能,电信运营商甚至想分走交易额的50%,因为他们提供了“管道”,而金融服务机构则保守些,只要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他们只对按惯例获得1.75%到3%的手续费就心满意足了。由于NFC生态链太长,要想使零售商、NFC服务提供商及各类基础设备对利益分配都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阻碍了NFC模式大规模的普及。

其次,对于移动支付平台,会面临发卡机构及银行的威胁。第一,其虚拟账户的存储功能截流了储户的银行存款,例如,PayPal甚至还发行了PayPal借记卡,这些都对银行形成较大威胁;第二,其推广ACH支付及帐户余额支付,对信用卡和签名借记卡的交易具有一定替代作用。同时对于收单机构来说,一些小型商户由于规模小、风险大,他们不愿意为其提供收单服务,因此,PayPal在该领域的拓展对其并不形成竞争关系。但随着PayPal逐渐向中大型商户拓展,对其原有收单机构形成了一定威胁。所以阻力也不会很小,特别是与银行业务重合较多,这个模式受到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其次,Square模式相对于传统刷卡支付的优点十分明显。便捷性毋需多言,收费也更加低廉。相比于传统信用卡,因为信用卡的种类多样,发卡行也不同,所以商户缴纳的刷卡费率往往各不相同。能搞明白自己究竟被银行扣了多少钱的商户并不多,而Square模式以其透明的收费获得商户的青睐。如今,Square的行业领先地位已经初具雏形。与其他竞争模式相比,Square的优势在于它是基于信用卡刷卡支付这一传统支付模式的改良版,拥有更大的市场基础。全球范围内每年刷卡交易产生的交易额是一个多大的数字我们不敢想象,如果Square能够将其揽入怀中,它的未来不可限量。正是因为如此,深圳移付宝根据自己原有的优势选择了这种模式。

篇2

干豆腐的做法为:

1、锅中放油,加入葱花爆香,倒入适量的老抽,水;

2、下干豆腐,翻炒;

3、盖锅盖调中火焖;

4、青尖椒斜切成环,放入锅中,继续焖;

5、水快收干时,加入蒜片翻炒;

篇3

一、我国地方政府教育券政策转移的基本概况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曾经说过:“历史总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向过去取经,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通过对我国教育券制度实施历史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券实施中各地教育券产生的动力机制以及当前我国教育券制度实施的阻滞因素。从深层次而言,教育券作为嵌入我国地方政府教育管理体制的制度由于其不同的实施目标而获得了多样性的功能,从而使得我国教育券制度的实施因此获得了生命力。具体而言,本文将以“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去审视教育券制度实施的历史。简而言之,本文将考察浙江长兴县从2001年到2012年这11年里教育券制度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关于教育券的讨论最早见于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著作。弗里德曼提出,“把公共教育经费以券(Vouchers)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家长,以此支付择校的学费。”[1]一般认为,教育券是指政府把原来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成本折算以后,以面额固定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放给家庭或学生,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所认可的学校(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就读,不再受学区的限制,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到政府部门兑换教育经费,用于支付办学经费。研究显示,美国教育券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学校效能。2001年9月,浙江长兴县教育局把一个舶来品——“教育券”成功本土化,并且顺利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是实践教育公平理想的全新尝试。随后,长兴县周边其他地区纷纷学习长兴县教育券的经验,开始实施教育券制度。利用CNKI数据库,获得有关各地区教育券制度实施的基本概况,通过对二手资料的整理,按照教育券的实施时间、实施的目的以及主要对象,形成我国教育券实施状况的概览(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教育券政策的实施空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拓展。政策实施空间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政策对象的范围、政策类型等内容。政策实施的地理空间从最初的浙江省长兴县等东部沿海地区到湖北监利、山西左权、云南大理等中部乃至西部地区;政策对象的范围从最初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职业教育、农民工职业培训拓展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幼儿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领域;政策类型已经形成了助校型、助学型或者排富型与非排富型以及发展型与应急型等按照不同划分标准所形成的多种教育券类型。然而,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一些教育券制度由于地方财政经费预算、政策实施的效果欠佳、政策设计缺乏规范性以及民间的认可度不高、文化或观念的冲突等因素而导致政策实施经历一段时间后而“夭折”。当然,关于教育券制度转移的分析仅仅从制度转移的动力机制或原因进行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政策转移理论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审视教育券制度跨区域政策转移的全面状况。

政策转移研究的倡导者道洛维茨(David P.Dolowitz)和马什(David Marsh)提出了政策转移需要考察的六个问题[2]:为什么参与者参与政策转移?在政策转移过程中谁是关键的参与者?转移什么?从哪里汲取教训?什么是不同程度的转移?是什么限制或推动政策转移过程?第六个问题是一个新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政策转移的效果,该问题并非政策转移的变量,它主要关注政策转移过程中如何与政策“成功”或政策“失败”相联系。因此,一个完整的政策转移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参与者、转移内容、转移原因、转移来源、转移程度、转移成效等问题维度。所以本文主要考察地方政府之间教育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类型界定、价值旨归及行动策略等内容。

二、政府间教育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与类型界定

道洛维茨和马什认为,根据政策转移的动机可以将政策转移分为自愿性与强制性。当政策转移主体出于完全自愿理性的决定而转移另一时空下的政策或项目时就发生了自愿性政策转移。与此相反,如果一个或更多的政治系统或国际组织将某一项政策、项目或制度改革强加给另一政治系统,则发生了纯粹的强制性政策转移。道洛维茨与马什进一步提出政策转移应该是一个连续统,这个连续统的一端是教训吸取,另一端是被强制转移某一项目、政策或制度安排[3]。显然,道洛维茨与马什关于政策转移的观点更多基于理性的主动学习和强制或规范的被动接受这两个机制的分析,更加符合国际政策转移即跨国家边界政策转移的实际状况。“贝里夫妇(F.Berry &W.Berry)以此提出竞争模型、学习模型、强制与规范模型及公民压力模型的政策扩散动力模型,并发展出若干关于地区政策创新扩散与传播的模型,主要包括全国互动、区域传播、领导-跟进与垂直影响等。”[4]美国学者迪马奇奥与鲍威尔提出了制度性同构的三种变迁机制。他们提出“三种机制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先行条件:(1)源于政治影响与合法性问题的强制性同构;(2)源于对不确定性作出标准反映的模仿性同构;(3)与职业化相连的规范性同构”[5]。罗斯(Rose)认为,“转移导源于政府探求对问题的补救。补救可能包括将适当的资金用于一个现存的项目,借鉴历史上国家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或者寻求别处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6]。

国内学者有关政策转移、政策扩散的研究也主要汲取了国外研究的成果,以国内的案例验证或部分验证了国外学者关于政策转移或政策扩散的理论。在组织社会学的影响下,有研究者提出政策扩散可以分为学习型政策扩散、强制型政策扩散以及直接模仿型政策扩散;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当前有关政策扩散理论的梳理与回顾,结合具体政策扩散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三种政策扩散的机制与路径即道义型政策扩散、强制型政策扩散与学习型政策扩散;还有研究者结合全球教育政策转移的历史与现实进程来看,主要有“学习-问题解决”、“竞争-创新”与“强制-规范”等几种可能的动力模式[4]。综合以上研究,对于政策转移类型的研究主要从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出发,从主动与被动的视域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我国各地域之间教育券政策转移的动力机制。

杨启光关于教育政策转移动力模式的划分可以部分解释我国各地区移植教育券制度的动力模式或驱动机制。例如,由于政绩效应而导致的各地区政府为了获得政绩而学习长兴县教育券制度。这种类型的教育政策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竞争-创新”模式;以“学习-问题解决”为代表的教育政策转移,如有些地区则可能由于教育发展的困境而引入该项制度从而为解决当地教育发展的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或机制。湖北省监利县基于面临的严重财政困难和问题,采取的一些突破现行体制和法律政策的措施,如改革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实行所有权与办学权分离及引入市场机制与义务教育卡制度等措施。而我们看到湖北监利的教育券制度较之浙江长兴县的教育券制度走得更远,由于其教育经费的匮乏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穷则变”的倒逼改革迫使其制度变革与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义务教育发展的“公益性”相悖。从这方面也可以发现,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非都是正向相关的,一项政策转移很可能是由外部压力所引致。强制-规范型的政策转移主要以2011年安徽省实施的《安徽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电子教育券实施方案》为代表,该项政策方案的出台将推动安徽省全省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平等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政策转移应该结合我国本土化的一些特殊情形进行进一步细致的划分。例如,我国的政策创新很大程度上需要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才能够得以推广,上级领导的指示往往对一项政策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是国外政策转移的类型划分所不能涵盖的。我国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政治锦标赛”模式[8]则促进了我国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谋求政绩而推进创新,这样的创新可以归结为政绩驱动型。我国地区间教育政策的转移不同于以往国际政策转移的一般范式,也不同于其他类型政策转移,例如环保政策、房地产政策等政策的跨区域政策转移,它具有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教育的公益性决定的。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而导致教育券制度政策转移过程中受到一定的质疑,以“效率为导向”的监利教育券制度由于其一定程度上与以往的教育体制尤其是教育的“公共性”价值相悖而引发人们的争论。因此,教育政策的区域间转移模式可以划分为问题驱动型、主动学习型、政绩驱动型、强制规范型这四种模式,我国各地区教育券制度的实施主要以问题驱动型为主。当然,各类教育政策转移类型之间并不完全割裂,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叠。有些地区由于教育券制度的多样化而使得其政策转移的类型涵盖以上四种模式。而根据不同的动机所划分的四种类型的政策转移模式也必然影响教育政策转移的内容、程度乃至政策的实施效果等。

道洛维茨与马什认为,政策转移的程度可分为5个类型:复制、模仿、混合、合成、启发[8]。通过我国各地区政府教育券制度实施的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各地区教育券制度由于政策转移的动机呈现出“政绩驱动”导向与“辖区利益”导向[3],这使得政策转移更多只是简单的模仿甚至复制,而无法形成真正的“政策创新”。由于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的转移存在“移非所需”、“政策移植价值偏失”、“片面化政策移植”、“移植政策存在缺陷”、“外来政策难以嵌入”等问题,最终导致政策转移的失灵[3]。进而言之,由于公共政策是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系统,政策价值影响着政策的具体内容与政策过程。也就是说,政策价值与政策动机共同影响着政策转移的内容、程度、方式、过程以及结果。这有别于道洛维茨和马什在《向外部学习:政策转移在当代决策中的作用》一书中所提出的影响政策转移失败的三个因素:“有关转移的政策或制度的信息不充分,特别是关于政策或制度如何运作方面的信息比较缺乏;支撑政策或制度成功的核心内容没有转移过来;在政策转移过程中,没有充分关注到该国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8]一方面,这是由政府间政策转移与国家之间政策转移的区别所造成的;另一方面,道洛维茨与马什的分析更多地是一种“技术主义”的分析范式,更多涉及的是政策转移策略的问题,而忽视了政策转移背后的“价值”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公共政策转移失败的根源在于政策价值导向的偏差。而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公共性”,唯有坚持“公共性”的价值导向才能够保障教育政策转移的成功。

三、地方政府教育券制度转移与实施的行动策略与价值厘清

基于以上对于教育政策转移类型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育政策的转移缺乏客观依据,往往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拍脑袋决定”。这种决策模式往往缺乏民意基础与客观依据,从而缺乏合理性甚至合法性,进一步导致政策转移的失败。教育券制度转移失败的原因除了政策转移理论所提出的政策转移信息不足、政策转移技巧不足以及对差异性的不当估计(David P.Dolowitz&David Marsh,2000)等,还应该包括政策转移缺乏前瞻性评估、政策转移配套制度建设缺失、政策转移缺乏民意支撑、政策转移缺乏上级领导认可、政策转移存在“文化冲突”[9]从而引发格兰洛维特意义上的“嵌入性”困境等一系列因素。

地方政府教育券制度的转移与实施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特殊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通过加强政策转移的前瞻性评估[10],加强政策实施的民意调查,选择恰当的政策转移时机,组织深入调查研究获取相关政策的充足信息,加强自身政策知识的积累,构建学习型政府等一系列举措,保障政策转移的效果。

地方政府教育券制度的政策转移需要立足于本地教育发展实际,坚持教育的“公共性”价值,真正通过教育券制度的政策转移与实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教育公平。以“效率为导向”的教育券模式和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券模式[11]以及有学者所提出的“排富性模式”与“非排富性模式”[12]都需要实现公平与质量的融合,寻求二者之间的融合点,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又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因此,笔者认为,具体的政策操作本身是技术问题,而技术背后渗透的则是利益的博弈与平衡问题。教育政策转移与其他类型政策转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教育自身的“公共性”价值,它关涉千家万户的希望与未来,教育政策如果不能实现公平则往往会引致“贫困的遗传”,导致代际不公平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滋生社会动荡。

从当前教育券实施的趋势可以发现,关于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以及农民工培训的教育券使用正在成为我国教育券制度的主流。这表明教育券制度的生命周期从根本上有赖于政策是否切实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彰显了公平的价值。进而言之,笔者认为,教育政策转移的根本行动策略在于厘清其价值诉求。当然,一项政策的实施必须有资源,因此政策的实施仅仅靠理想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政策宣传与筹资模式的多元化等措施,获得政策推进的资源,而这对于贫困地区实施教育券制度往往显得更为重要。

进而言之,教育政策转移应该涵盖三个层面的分析,包含政策转移价值分析、政策转移的环境分析、政策转移的行动策略分析。价值分析主要是指政策转移的意义、价值以及观念基础,这构成教育政策转移的思想基础,也是政策转移成功与否以及是否需要进行政策转移的前提;环境分析主要考察政策转移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理等宏观环境以及具体的制度环境或政策网络等;行动策略分析则是微观层次的分析,它建立在政策转移价值分析与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是具体政策转移策略的设计。它可以包括政策转移的信息搜集、舆情分析、技术学习、时机确定、沟通机制、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技术与制度的内容,这也亟待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研究,增强教育政策转移的能力。可以说价值分析与环境分析涉及宏观与中观层面的分析,而行动策略则涉及微观层面的考量。整个教育政策转移应该形成一个立体的系统,价值分析、环境分析以及行动分析成为构筑该系统的三大维度或构成要素。

四、结论

政策转移作为知识的流动,涉及不同知识、观念乃至文化信仰的冲突与涤荡。滥觞于美国的教育券制度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生根发芽,其发展亟待实现教育券制度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以及文化传统的“耦合”,赋予教育券制度以“地方性知识”,增强其文化适应性,从而保障教育券制度能够与当前我国的制度网络相适应。例如,教育券制度的实行有可能与我国就近入学的教育制度相违背,也可能对我国相关法律所规定的教育的公益性相冲突。因此,推进教育券制度必须实现制度转换,推动配套政策的持续跟进。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教育券制度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精神的体现,这项制度的变革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发展,从而激发了教育事业发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看到“商业性市民社会”[13]正在中国兴起,而这无疑是促进教育变革的新兴力量。尽管,教育券的实施至今还有所争议,中央政府也未对地方政府实施的教育券制度进行明确的表态,相关法律更未给予教育券制度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可争辩的是,从2001年教育券在浙江省长兴县诞生至今的11年时间里,教育券制度所彰显的价值以及实际效应,传递给我们的则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理想[14],而地方政府关于教育政策创新所形成的“地方性知识”也必将给我国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从政府教育决策的角度而言,需要加强教育政策转移的研究,形成契合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路。教育政策转移分析可以尝试从价值分析、环境分析以及行动分析这三个维度进行考察,通过具体政策转移理论与经验的学习以及我国政策转移积累的经验形成我国教育政策转移信息库以保障教育政策转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与融合,更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增进公共教育利益,推进地方政府教育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Milton Friedman.Capitalism and Freedo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3.

[2] DOLOWITZ D,MARSH D.Who Learns What from Whom:A eview of the Plolicy Transfer Literature.Political Sdudies,1996,44(2).

[3] 向玉琼.中国转型期地方政府政策移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 杨启光.全球教育政策转移的动力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5] 何俊志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6] 魏淑艳.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7]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 米.公共政策扩散、政策转移与政策网络——整合性分析框架的构建.国外社会科学,2007(5).

[9] 魏淑艳.政策转移中的文化冲突及规避策略.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0] Karen Mossberger,Harold Wolman.Policy Transfer as a Form of Prospective Policy Evaluation: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3,63(4).

[11] 王敏.中国教育券改革的两种模式及其比较.重庆社会科学,2007(1).

[12] 冯晓霞.努力促进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世界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学前教育研究,2002(2).

篇4

关键词:劳动力迁移;拥挤成本;公共支出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4.009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交流的深化,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规模日益扩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6亿,占全部人口近20%,其中跨省流动人口8 500万。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了2.41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1]。虽然户籍政策限制了城市户籍人口的扩张,但是城市实际就业和居住的人口显著增长[2]。以上海市为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占39%,与2000年相比,10年间增长了159.08%,年均增长率为9.99%[3]。大量的劳动力流入一方面给流入地区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育设施、社会治安、城市交通等这些准公共品的拥挤问题,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潜在的财政压力。

在经典的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框架下,劳动力迁移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收入再分配政策紧密相连。较早的Tiebout模型[4]探讨了居民可流动情况下的公共产品提供过程,认为居民根据地区间的支出-收益组合来选择居住地区,在提供不同公共服务的社区间自由流动可以充分显示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通过“以脚投票”实现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某一地区执行较有利的再分配政策会激励低收入者蜂拥而至,并迫使高收入者不断外迁,从而导致整个再分配水平的下降。考虑到上述因素,Musgrave和Oates[56]提出应该由中央政府来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Boadway[7]进一步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即只要地方政府预算具有再分配职能,则高收入地区将因财政原因而吸引劳动力流动,从而拥有较多的人口;如果地方政府预算具有累进性,则存在劳动力向低收入地区流动的倾向。Aronson[8]认为这种因财政待遇差异而非要素价格差异所引起的人口流动会扩大原有的财政性不公平,并且还会产生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地方政府在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和收入再分配能力方面处于两难境地。在现实中,地方政府通常针对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入采取两大类举措:一是使劳动力流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从而增大他们的迁移成本;二是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劳动力实行有差别的再分配政策,从而改变了他们的预期收入[9]。因此,劳动力迁移除了受到迁出和迁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增长速度、工资水平、失业率和预期收入等多种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

政府公共政策从两方面影响劳动力的迁移。一方面,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劳动力将从流动中获益,增加了对劳动力迁移的激励。当然,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迁入,公共服务变得更拥挤[1011],公共支出对产出的贡献下降,劳动力工资水平下降,劳动力流入减少。另一方面,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延伸到公共预算的收入方面。迁入劳动力为政府公共支出提供融资,高的公共支出需要高的税率,这就降低了地区间工资(征税后的净工资)的差距,对劳动力迁移产生负向激励。这两种相反的效应同时起作用,哪种效应占优?即分析政府公共支出对迁移的净效应非常有意义。另一个问题是,政府公共政策对迁移率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是否相同?

财政分权经典文献主要通过总额税、转移支付和政府支出等工具改变要素所有者的净收入,从而决定劳动力迁移的机制。而本文基于政府在公共健康服务、教育和维修道路等方面的支出对生产率和工资有全局的影响,在迁移模型中把政府支出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要素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并考虑公共服务的拥挤效应,分析公共支出影响劳动迁移率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政府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短期影响和长期效应。

二、模型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假设

本文主要基于Barro的考虑政府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和Clemente等的劳动力迁移模型[1011]进行了分析,提出了4个基本假设。

假设1:一个经济区当中包括两个地区,一个是经济发达地区(本地),另一个是其他地区(外地)①,类似于Baldwin & Forslid给出的中心地区和地区[12]。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技术先进和生产率水平高等原因,比其他地区工资高,因而吸引外地劳动力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是L,它的增长取决于自然人口增长(一个外生的增长率n)和内生的迁移率(mt=Mt/Lt。式中:M为流入的劳动力数量)②,tLt=nLt+MtLt=n+mi。

假设2:劳动力的迁移面临一定的迁移成本。假设迁移成本与其他地区的净工资(可以看作是迁移的机会成本)成正比,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迁移率成正比。即:

式中:mc为迁移成本;τf为其他地区政府对工资收入的征税比率,wf为其他地区的工资水平。迁移成本对迁移率是递增的、凸的(ζ'>0,ζ″>0)。这个递增的关系反映了一些没有在模型中明确考虑的因素,例如交通成本、社会成本等。

假设3:资本在地区之间能够完全自由流动,各地区的利率是完全一致的。

假设4:增长是外生的。本文的聚焦点是有关迁移的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而不是增长的机制。为了进一步简化模型,假设除发达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经济都达到稳态,经济增长速度更慢rfn。

(二)经济主体决策分析

下面逐一分析厂商、政府、消费者三个经济主体的决策。

1.厂商决策。按照Barro的思路,考虑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够提高厂商的生产率,将政府的公共支出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厂商使用资本(K)、劳动力(L)和政府公共支出(G)这三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采用的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拥挤性。总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Y为产出;A为一个表示产出规模的参数,包含了固定要素(例如土地等)对产出的贡献,A>0;γ为外生的生产率增长;参数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政府公共支出的产出弹性,α>0,β>0,且α+β

式中:y=Y/L,k=K/L,g=G/L。

2.政府决策。地方政府通过对工资收入征收τ的比率税和发行公共债券D(赤字)为政府支出G进行融资。地方政府的预算达到平衡:D=G-τwL。

分别用和表示政府的公共债务水平和政府公共支出水平,都以相应变量占GDP的百分比来度量,其中=D/Y,=G/Y。总的工资额为wL=(1-α-β)Y,那么有:

式中:(1-α-β)-1可视为一个考虑了公共债务的更加宽泛的税率水平。

3.消费者决策。假设个人的收入来源于两个方面:工资收入与购买债券的收益。个人将其收入用来消费和储蓄,储蓄全部用来购买债券。根据预算约束,个人选择消费路径以实现福利最大化。由于本文考察的重点是劳动力的流动,因此假设固定要素(把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产出都归为是固定要素带来的)的所有者是不流动的。假设经济发达地区初始的工资水平更高,(1-τ)w>(1-τf)wf,因此该地区的劳动力没有理由外迁(毕竟迁移有一定的成本),因此最优的迁移与其他地区的劳动力相联系。其他地区劳动力的决策不仅意味着消费的最优路径,还包括地点的选择。在时刻t,其他地区劳动力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或者(1-τ)ws+rsbs-mcs=cs+s(如果他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

式中:u(cs)为效用函数;c为消费;ρ为跨期贴现率;b为债券持有额;为债券持有额的瞬时变化;r为债券的利率。

比较其他地区劳动力留在本地和迁移到发达地区两种情况,两种消费路径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工资流和迁移成本的差异给出[13]④。我们定义一个变量B,表示净工资差异的贴现流:

当这个值大于迁移成本时,其他地区劳动力迁移;小于迁移成本时,其他地区劳动力留在本地。因此,迁移的短期流动一直会持续下去,直到迁移成本等于收益:

三、短期、长期均衡和动态分析

假设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厂商支付给生产要素相应的边际产品价值。实际利率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实际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根据生产函数,可以得到:

根据式(5)和(6),把工资表示为人均公共支出和人口数量的函数,可以得到:

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随着人均公共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而减少(因为拥挤成本的产生)。

根据式(2),可以把均衡的工资水平表示为政府公共支出水平和人口数量的函数:

(一)工资比率和迁移率的动态变化

为了分析稳态和迁移的运动路径,首先考虑两大地区工资比率的变化。从式(8)中可以看到,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的动态变化为:

/w=[γ-η β(n+m)]/(1-α-β)

假设劳动力迁移不会对其他地区(流出地)的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则其他地区工资水平的动态变化是:

因此,相对工资比率wwf (发达地区工资比上其他地区工资)的动态行为方程为:

式(3)的迁移收益可以用相对工资比率重新表达为:

式(4)对时间t求导数,综合迁移收益和其他按地区工资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推导出迁移率的动态变化:

式(11)可见,短期迁移率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相对工资率,相对税率,其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利率、迁移成本、生产技术参数和拥挤效应。其中,工资、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迁移成本这些因素在大多数文献中都进行了考虑。而利率、税率、生产技术参数和拥挤效应则是将政府公共支出引入到生产函数,并考虑公共服务的拥挤性后,影响到迁移率的一些新的因素,它们会对迁移过程产生暂时的加速或减速作用。

(二)相对工资和迁移率的长期均衡

相对工资和迁移率的长期均衡值可以根据式 (9)和式(11)在满足・=0和t=0时求解得到:

从迁移率的稳态值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第一,长期的迁移率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人口增长率,其他地区较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率越大,迁移率越高;二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发达地区较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越高,迁移率越高;三是生产的技术参数,政府公共支出对产出的弹性越小,迁移率越高;四是公共服务的拥挤性,公共服务的拥挤性程度越低,迁移率越高。第二,公共服务的拥挤程度 η和政府公共支出对产出的弹性β表明了政府活动在迁移中的重要作用。第三,长期的迁移模式独立于公共政策,不论是政府预算变量(公共支出、税收),还是直接针对迁移成本的管理措施,对长期的迁移率都没有影响。

(三)相位图分析

除稳态之外的经济的动态行为可以由工资率和迁移率二维度的微分方程组给出:

在式(14)中,设・=0,关于m求解,得到m=γ-γfηβ+nf-n(・=0曲线的方程)。这个迁移率正好等于长期均衡的迁移率m*,也是唯一的实现工资比率稳定的迁移率。・=0曲线与横坐标轴垂直。

在(15)式中,设=0,关于求解,得到=1-τf1-τ[1+(r-γf-ηβnf1-α-β)ζ(m)](=0曲线的方程)。迁移成本函数对m是递增的,因此=0曲线是一条上升的曲线。见图1。

图1 相位图和稳态

为了找到流水线应该具有的一般方向,对式(9)和式(11)的两个方程求偏导数,得到:

根据式(16),当m增加时,・应经历(+,0,-)的符号序列。所以箭头在・=0曲线左方时应指向上方,而在右方时应指向下方。

根据式(17),当增加时,应经历(+,0,-)的符号序列。所以m箭头在=0曲线下方时应指向右方,而在上方时应指向左方。

按照这种箭头会出的流水线给出了一个鞍点均衡。长期均衡的稳态特征可以通过检验雅克比矩阵得到⑤。它的迹TrJ=rf-γf-ηβnf1-α-β>0;而行列式DetJ=-(1-τ)ηβ*(1-α-β)ζ′(m*)

图1表明,经济沿着斜率为正的稳定分支接近稳态。当经济发达地区初始的相对工资高于稳态值时,导致了比稳态更高的迁移率;而更高的迁移率使相对工资率的增加为负,逐渐削弱了相对工资的优势。当工资的差距下降时,迁移率也下降,直到达到稳态值。相反,一个较低的初始相对工资与一个低的迁移率相对应。然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产率增长更快,使得相对工资率上升,这又加速了劳动力流入。在经济向长期均衡移动的过程中,迁移率和相对工资率都会上升。

经济发达地区增加迁移成本的公共政策对迁移率会有什么影响呢?假设迁移的收益不变,迁移成本的增加使得对迁移的激励减弱,导致迁移率的突然下降。之后,经济沿着新的稳定分支移动,直到达到新的长期均衡。见图2。

图2 迁移成本增加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增加迁移成本的政策虽然对迁移率造成短暂的下降效应,但是长期的迁移率并没有改变。事实上,最终的迁移是经济结构差异的结果,阻止永久迁移的政策应该着力于消除生产率增长的差距,以及人口增长方面的差距。正如我们从动态系统中看到的一样,提高外地的生产率或者降低人口增长率,降低了其对迁移的激励效应。如果外地最终达到了本地的生产率增长和人口增长,那么迁移的激励就消失了。但是,由于更高的迁移成本,新稳态下的工资比率也变得更高,因此,更高的迁移成本对工资差距和人口规模有永久的效应。

四、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对迁移和人口规模的影响

前文的分析已经得出结论,长期的迁移率独立于公共政策,不论是政府预算变量(公共支出和税收),还是直接针对迁移成本的管理措施,对长期的迁移率都没有影响。那么,是否意味着可以忽略政府对迁移的作用呢?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对短期的迁移率和本地的人口规模是否有影响?

政府支出增加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因此对劳动力的流入产生正向激励效应。另一方面,给定公共债务水平,更高的政府支出意味着更高的税率水平,从而个人的税后净收入和效用水平更低,对劳动力的流入产生负向激励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占主导地位的效应,或者净效应。而且,还应该考虑到移民的进入会增加税收总额,因而增加了政府的支出能力。

从式(11)可以看到,提高本地税率τ会暂时产生对迁移的负向激励,这和更高的迁移成本的作用类似。因此,政府公共支出政策确实对累积的迁移流动和本地的人口规模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考察这个问题,可以把稳态下的本地工资的稳态路径表示为:

根据等式=-τ(1-α-β),式(12)的长期工资比率可以表示为:

把式(19)代入到式(8)中,求解L,得到人口规模的方程为:

为了分析税收或者政府规模对人口规模的影响,我们定义标准化的人口规模为L*n=L*te-(n+m*)t。这个变量将稳态下的经济政策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分离开来。因此,更高水平的标准化人口规模反映了更多的劳动力流入,反之亦然。结合式(19)中的长期相对工资率的表达式和式(20),我们可以计算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标准化的人口规模的弹性为:

弹性的符号取决于和β1-α(1-α-β+)之差,而两者的大小关系并不明确。因此,政府规模和迁移之间的关系不是单调的。当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份额一定时,在政府公共支出较小的地区,公共支出的增加对瞬时迁移率增加有一个激励效应。因为此时公共支出对工资的生产率效应超过了税收效应。在政府规模较大时,公共支出的增加的税收效应超过了对工资的生产率效应,对瞬时迁移率增加有一个负向激励效应。在临界点处,两种效应正好相等,政府规模=β1-α(1-α-β+)时,标准化的人口规模达到最大。政府公共支出水平和标准化的人口规模呈现为倒U形曲线,见图3。

图3 政府公共支出水平和标准化的人口规模

公共债务占GDP的比率越大,说明通过税收融资的政府支出份额越小,税收对迁移带来的负面激励效应更弱,此时临界值就越大。

另外,在其他情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公共支出对累积的迁移的效应与公共产品服务的拥挤程度η负相关。当公共服务高度拥挤的时候,外地劳动力的进入很快降低了,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带来的生产收益。因此,在早期移民进入之后,其他劳动力进一步迁入的激励就消失了。

篇5

【关键词】护理;优质;做法;体会

Discusses basic hospital development with high quality nurseing service

Chen Su-Bi

【Abstract】Goal to improves the clinical grade of service, provides safely, high quality, satisfaction nurse service. Method The change service idea, take the patient as the center, the improvement clinical nurse service; Raises the technical level; Carries out the foundation nursing responsibility; Strengthens the management by supervision,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rriving. Result Nursing quality distinct enhancement, patient degree of satisfaction distinct enhancement. Conclusion:The high quality nurse service development made nursing staffs' initiative service consciousness to strengthen, strengthens nurse's responsibility, the foundation service items obtained carries out, could implement correctly, prompt, safe, effective, perfect nursing to the patient, but human resources obvious insufficient, the work paid with the income differs so much as to be beyond comparison obviously, affects nurse's job morale.

【Keywords】Nurses the high quality procedure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02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因此,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而且,市场的竞争促使我们改变护理观念,探索新的护理方法,去适应市场的需求[1]。我科为落实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精神,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支持、督导下,率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从中得到一些体会,现将我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1 加强学习,改变服务观念,改进临床护理服务

1.1 观念的改变是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为了改变科内人员的服务意识,我科组织学习卫生部《关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试行)》,《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等,使护士明确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是自已的职责,规范地实施17项基础护理和24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根本措施,从而使临床护士加强学习,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及工作标准进行工作,规范临床护理执业行为。

1.2 组织学习“医务人员语言行为规范”,“护理服务流程”等,从群体形象入手,要求护士着装标准整洁,精神饱满,动作轻稳,在操作时尽量能使用规范用语,语言也成为整个护理流程的一部分,要求语言亲切,面带笑容给患者讲解、给患者亲切感,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患者的信任。做到接待病人要有问候声,操作配合要有感谢声,不足之处要有道歉声,巡视病房要有咨询声。我科以老年患者为主,更加需要温馨、体贴、亲情般的关怀,经常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服药情况,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等。不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护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2 提高技术水平

2.1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是优质护理的核心内容,知识全面、技术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首要的护理指征。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直接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成效和病人的满意度,从而影响到疾病的治疗、预后。结合我科年轻护士多,工作经验和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特点,科内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除每月进行一次集体业务学习和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外,重点是在工作中,根据不同的病种,从护理评估,主要护理观察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讲解,使护理人员在理论上得到很大提高。经常评估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情况,针对操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指导,告知操作技巧,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和消毒隔离原则。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3 落实基础护理职责

基础护理工作的落实是实施优质护理活动的保障,为了更好地落实基础护理工作,我科作了以下工作:

3.1 先后两次在护理部的指导下简化护理文件书写,促进护士贴近患者,现在表格式护理文件书写使护士较前有更多的时间到病房进行健康指导及落实基础护理项目。

3.2 改变排班模式,强化护士的责任。我科以病床为基数将病区分为两大组,实行责任包干制。每组各选一名基础知识较丰富、责任心强、沟通协调能力强的护士为组长,每组各设辅助护士,在组长的指导下与组长共同完成本组病人的护理,对该组病人全面负责,包括对病人的治疗、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病人、口腔护理、压疮预防、病人及床单元整洁、监护参数,仪器管理等,即每二人共同对其所负责的20名患者的所有护理工作全面负责。其中责任组长负责指导并协助完成对患者主要护理问题的识别并制定护理措施,完成要求较高的患者康复锻炼及心理疏导等,低年资护士可以加强基础护理等。每天根据各组工作量的多少及病人情况和辅助护士工作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辅助护士,保证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每天24小时有人负责,为病人提供连续全面的护理,易于沟通和交流,易增进医患和谐,利于护患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

3.3 对清洁工,护理杂工进行培训,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完成非护理工作,如病房的持续保洁,床单元持续整洁,标本运送,取检验报告单,护送轻症病人完成检查,送饭送水到床等工作。减少护士的非护理工作。

4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措施到位

4.1 加强监督是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的有力保证,科内按照医院制定的优质护理服务考核标准,随时进行考核,并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在全科护士会议上进行通报并预以指导,提出改进措施,每天护士长坚持巡视病房,及时提出工作中的不足并告知正确的做法,从细节作手,如留置针敷贴的清洁,液体的固定方法,等,保证了病人的整洁。

4.2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优质护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医院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定期查房、召开会议、听取意见等,共同解决工作中有关问题。为了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患者提供直接服务,医院成立后勤保障系统,保障后勤供给。如各类办公用品、临床所需一次性物品的领取等均专人负责送到科室,水电等维修工作专人到病区巡视并主动进行维修,减少了护士的非护理工作。为使护士上班得心应手,科内备齐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必须用物如电吹风、剃须刀等。为护士搭建了一个寸心如意的工作平台,使护士积极快乐的工作。

4.3为了保持病房整齐、整洁、安静,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我们坚持每天两次晨晚间护理,改善了以前晨间护理不到位不彻底,晚间护理流于形式的缺点。

4.4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工作流程、临床护理服务规范等,以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4.5病房设公示栏,公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使护理服务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监督,设意见箱、定期召开患者家属座谈会,以评价服务效果,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在现有情况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自2010年9月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全科护理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各项基础工作,病房变得整齐卫生,一级护理和危重患者的生活护理做得很到位,病人得到了方便和实惠,病人非常满意,护患关系和谐,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增强,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益。但护理量增多,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服务质量升级,报酬没有相应提高。以上因素会制约护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与经济发达地区比,我们起步较晚,而且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只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工作,边评估,边改进,边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护理质量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桂慧华,骆秋芳.特需病房护理服务文化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7(22):62-63

篇6

关键词 移动终端;附加导线;张力;弛度;曲线

中图分类号U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77-02

0 引言

2011年7月10日,京沪高铁滕州东站内,下行上海侧接触网附加导线(供电线)故障,中断供电1小时37分。经调查,故障原因是:7月10日滕州地区出现9级大风雷雨天气,大风造成附加导线强烈摆动,特别是跨中摆幅大,摆动过程中造成靠近雨棚柱侧导线与雨棚柱间绝缘距离不足,附加导线对跨中雨棚柱放电,烧断了靠近雨棚柱侧的附加导线。

由以上事故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接触网附加导线并不直接与受电弓接触,但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遇到低温、大风等恶劣天气时,依然会引发供电事故。那么,怎么有效防范此类事故的发生,提高设备检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1 张力-弛度曲线的计算

1.1 气象条件及计算负载的确定

用户通过在程序起始界面中选择的线路类别和附加导线类别,查询SQLite数据库,将与之相对应的数据项调取后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确定附加导线所处线路的气象参数及附加导线负载:自重负载、冰负载、风负载、合成负载等。

1.2 决定起始条件

状态方程中的t1,q1,T1?,称为已知条件,这种已知条件也必须通过计算确定,在通常的计算中,附加导线一般用弛度作为控制条件。它们分别用临界跨距和临界温度来决定。

在进行附加导线的安装计算时,用临界跨距作为Tmax的起始依据;

在进行某些供电线或捷接线计算时,如果悬挂导线受支柱高度和弛度值的条件限制,其弛度就成为控制条件,这时用临界温度作为起始条件确定的依据。(以上计算均由程序自动完成,但因为属于文献[1]中比较基础的计算,在此不做具体的分析。)

1.3 决定当量跨距

设定一个综合代表跨距,这个跨距中的导线张力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该锚段内的实际变化规律完全相同,这个假设的跨距就称为该锚段的当量跨距。

本文为简化计算,当量跨距的取值为5的整数倍:

Ld = {30,35,40,45,50,55,60}

在程序中用循环取值的办法,依次取当量跨距的值进行计算。

1.4求取张力及弛度值

1.4.1 附加导线的状态方程

1.4.2 待求量tx值的确定

将温度tx按不同线路的设计取用气象参数取值,例如兰武线最高温度为:tmax=40℃,最低温度为:tmin=-30℃,本文因绘制张力-弛度曲线的需要,tx的取值为5的整数倍,分别为:

tx={-30,-25,-20,-15,-10,-5,0,5,10,15,20,25,30,35,40}

1.4.3 求取张力值

在确定了起始条件和当量跨距之后,根据q1、T1、t1可由状态方程求得Tx=f(tx)的张力值。

由状态方程移项后得:

两边同乘后,上式化简为:

将温度tx、当量跨距Ld分别代入上式,求解一元三次方程即可得出在不同当量跨距时不同温度下的张力值。表1列出了兰武线回流线(LBGLJ-185)在不同当量跨距下的张力值计算结果。

1.4.4 求取弛度值

根据下式可以求得该锚段各实际跨距的弛度曲线。

将不同跨距值(这里跨距取5的整数倍)代入上式计算,可得出在同一张力下,不同跨距时的附加导线弛度,因此弛度曲线是一族曲线。

1.4.5 计算结果比较

将表1中的张力值与设计安装曲线中的值相比较,数据基本吻合,部分数据存在2%左右的误差。(在设计安装曲线中的张力弛度取值只能根据坐标点的位置读取,存在读数误差)

2 动态绘制张力-弛度曲线

经过计算得出张力及弛度值的计算结果后,就可以进行张力-弛度曲线的绘制了。本文在确定了张力-弛度量值的计算方法后,引入了AChartEngine图形库实现曲线的动态绘制。

2.1建立坐标系

依据绘制张力-弛度曲线图的需要,建立了以温度为横轴t,导线张力为左纵轴T,导线弛度为右纵轴F的坐标系。在程序中因受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显示坐标轴线上的数字后会影响部分曲线的显示效果),将左边纵轴的量值缩小100倍,右边纵轴的量值缩小10倍显示。

2.2 映射坐标点

将计算得出的张力弛度值计算结果依次映射到坐标系中,温度和张力值(tx,Tx)以横轴t和左侧纵轴T对应绘制附加导线的张力曲线;温度和弛度值(tx,Fx)以横轴t和右侧纵轴F对应绘制附加导线的弛度曲线。绘制完成的附加导线张力-弛度曲线如下图2所示。

2.3 绘制的曲线对比

图2是用手机动态绘制出的附加导线张力弛度曲线,图3是用AutoCAD绘制的设计安装曲线。二者相比,前者内容更丰富,色彩更亮丽,携带更方便,查阅更容易。

3 实现的效果图

程序运行后,所实现的效果图如下:

4 结论

在移动智能终端上实现接触网附加导线张力-弛度曲线的动态绘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获取接触网设备技术参数的方法。这种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更快捷、更方便、更具实用性。同时也为实现其它类型接触网设备信息及参数的获取提供了抛砖引玉的途径和做法。

参考文献

[1]于万聚.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篇7

主动脉缩窄在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占5%~8%,是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先天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主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的围术期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1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7年,胸痛4年,加重1个月”收入我院。查体:上肢血压150/90 mm Hg,下肢血压120/90 mm Hg,上肢脉搏46次/min,节律整齐,搏动有力,下肢腘窝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细弱不易扪及,双下肢无水肿,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行64层CTA检查,心脏彩超以及心动图诊断为:(1)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主动脉峡部缩窄;(3)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逸搏心率。诊断明确后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降主动脉旁路移植(人工管道置换降主动脉狭窄段),双腔右心室疏通术”。手术持续10个h,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40 h。术后患者出现左侧声带麻痹,胸腔积液,白细胞升高至30.31×109/L,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术后顺利拆线,出院。住院31天。随访3个月,心功能良好,吻合口无渗血,无再狭窄,下肢动脉搏动好。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全麻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单,全身肝素化后经右侧股动脉插管,取胸骨正中切口入胸。常规插腔静脉管建立体外循环,行左房引流。仔细游离降主动脉,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血流降温至18 ℃,停循环,纵切将主动脉狭窄部远端约1 cm,人工管道一端与降主动脉切口行端侧吻合,严密缝闭,避免渗血。缝闭后重新体外循环转流,排除主动脉气体,夹闭人工管道,复温。阻断升主动脉,顺行灌注冷血停跳液,保护心肌。右室流出道斜切口可见心肌粗大,剪断壁束肥厚心肌,右室流出道疏通满意,缝闭右室流出道切口。升主动脉中段行纵切口约1 cm,与人工管道另一端行端侧吻合,严密止血。吻合完毕后,止血,排除心内气体,循环平稳后停机,拔管。彻底止血,置心包,左胸引流管,逐层关胸。安置心外膜起搏导线,术毕安返ICU。

1.3 手术注意事项 (1)全麻平稳,避免麻醉意外;(2)于股动脉插管,或者右锁骨下动脉插管行动脉灌注,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建立心脏的经冠状静脉窦口逆行灌注;(3)降温至17 ℃~19 ℃,于主动脉弓分支前阻断主动脉停循环;(4)吻合口严密,避免术中难止性渗血的发生;(5)若升主动脉切口缝合后,因人工带瓣管道吻合处渗血造成升主动脉压力过高,可取一细人工血管于升主动脉根部和右心房行吻合连接,使渗血回流入右心房,减轻升主动脉压力,避免升主动脉缝合处难愈性渗血;(6)术中和术后严格控制血压,避免高血压引起吻合口的渗血,破裂。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情严重,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极高,术前应耐心、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手术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争取患者以及家属的理解、支持、配合,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控制血压 本病的典型症状是上肢动脉搏动较强,上肢血压高而股动脉搏动微弱或不易扪及,所以术前控制血压在适宜的水平对手术后的恢复是极其重要的,术前给予口服美托洛尔、雷米普利,使术前血压波动在123~130/60~70 mm Hg,嘱患者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波动以致血压升高。

2.1.3 加强营养 患者因患病时间较长,营养差,体质较弱,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如鸡蛋、瘦肉、新鲜的绿色蔬菜,适量水果,可少量多餐,以增强对手术的耐受性。

2.2 术后护理

2.2.1 监测血压的变化 术后建立上肢和下肢两条血压监测通路,血压以硝普钠、硝酸甘油、前列地尔控制,上肢血压维持在93~146/58~89 mm Hg,下肢血压维持在71~133/46~84 mm Hg,转出监护病房改为卡托普利维持控制血压,防止过高的血压引起吻合口的渗血、出血,形成假性动脉瘤,影响再造血管的功能。

2.2.2 引流的观察 术后定时挤压引流管道,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以便及早发现是否有出血症状,术后应尽早复查胸片,了解有无胸腔积液,心包填塞等,该患者术后胸片提示:胸腔积液。使用9号针头穿刺深约2 cm,见淡红色液体溢出,夹闭引流管末端,以空针抽出积液约320 ml淡红色液体,以5 ml做药敏。穿刺后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和咳嗽以促进肺复张,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

2.2.3 人造血管的管理 术后尽早使用抗凝剂,患者术后第2天使用华法林抗凝2.5 mg治疗,每天1次,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水平的1.5倍,标准值(9~14 esc),持续3个月以防血栓的形成。

2.2.4 加强心功能的监护,控制感染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每15 min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气管插管拔除后改为30 min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每1 h监测尿量,保证尿量>30 ml/h。术后第12天患者白细胞升高至30.31×109/L,经予伊曲康唑0.25 g加入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75 min输注完毕,每天一次,连续输注3天后改为口服伊曲康唑0.2 g每天一次,每2天监测一次血常规,10天后白细胞恢复正常。

2.2.5 饮水呛咳,咳嗽的护理 患者因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使周围临近组织牵拉受损,拔除气管插管管道后患者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早期禁食,给予留置胃管,超声雾化吸入。营养素,碾碎的药物可经胃管注入,留置胃管期间加强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3天后拔除胃管,呛咳症状缓解,嘱进食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2.2.6 截瘫 术后密切观察下肢的皮肤温度,肢体的动度,以及下肢动脉搏动的情况,以便及早发现有无脊髓损伤。

3 讨论

主动脉缩窄在各类先天性心脏病中占5%~8%。1760年Morgagni在进行尸体解剖时发现此病,主要病变是主动脉局限性短段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主动脉血流障碍[1,2]。单纯主动脉缩窄手术死亡率目前已降至2%~4%,但是合并心内畸形或者婴幼儿期手术死亡率仍很高,因此,术前良好心功能的维护以及控制好血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神智情况,引流情况,四肢活动情况,控制好血压,保护脑组织,加强强心,利尿,抗感染,抗凝等治疗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静脉动脉化;游离神经移植;长段神经缺损

应用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已被广泛认可的手术方法,但神经移植段的长度,关系到神经恢复效果。有报告[1],过长的游离神经移植恢复优良率逐渐下降,缺损5 cm以下者,优良率91.9%,缺损5.5 cm以上者,优良率为61.5%,神经缺损11 cm以上者优良率为0%。游离移植神经段的血液供应不足,是影响神经生长的重要因素。顾玉东于1985年用吻合血管的小隐静脉动脉化的腓肠神经移植修复重要神经缺损获得较良好的疗效[2]。本科自1997年至今,采用此种方法治疗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12~55岁,平均34岁。其中正中神经缺损2例,正中神经缺损并肱动脉损伤1例,尺神经缺损并肱动脉损伤3例,桡神经缺损并腋动脉损伤1例,桡神经缺损并肱深动脉损伤2例,胫神经缺损并胫后动脉损伤1例。损伤种类:车祸伤2例,机器绞伤3例,压砸伤3例,电击伤2例,切割伤2例。按手术时间:急诊手术7例,择期手术5例,最长时间6个月。按所取神经部位不同分类:吻合小隐静脉的腓肠神经7例;吻合头静脉的桡神经浅支2例;吻合腓浅静脉的腓浅神经1例;吻合大隐静脉的隐神经1例;吻合头静脉的前臂外侧皮神经1例。

1.2 手术方法 准备并暴露神经缺损区,解剖游离神经两断端,切除神经瘤,直至正常神经束;同时显露好损伤神经临近的主要动脉,选择好适合的吻合部位,分别测量神经及血管的缺损长度。

分别在供区作切口,找到供区移植神经及伴行静脉,将所取神经与伴行静脉连同周围软组织一并游离,结扎静脉分支,按所需长度予以切取神经及血管。

将神经及伴行血管倒置后,用9-0无损伤线将静脉与受区动脉吻合(肢体主要动脉同时断裂缺损则作端端吻合,肢体血管完整时作端侧吻合),将神经无张力情况下,行电缆式束膜缝合,注意切勿损伤伴行静脉与神经伴行血管。术后行抗炎、抗凝、抗痉挛治疗,患肢石膏外固定制动3周。伤口术后2周拆线,早期行功能锻炼、理疗等。

2 结果

12例患者经过1~6年的临床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3]进行评定。优:肌力M4以下,感觉S3以上;良:肌力M3,感觉S3;中:肌力M2,感觉S2;差:肌力M0-1,感觉S0-1。随访时间最长约6年,最短约1年。优3例,良7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83.3%,总有效率91.6%。

3 讨论

3.1 游离神经移植缝合后,其血运:①靠受区两侧神经干内的纵向血管通过缝合口长入;②靠接受周围神经基本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外膜、束膜长入。这种血运建立受移植长度、直径、受区条件、神经组织基床影响,若移植较长、直径较粗和受区软组织疤痕化,血运差,则手术后神经易发生缺血坏死,效果恢复差。吻合血管的神经移植由于即时重建了长段神经移植体的血液循环,从而防止了长而精的神经移植体的中央坏死,促使神经内瓦勒变性所产生的变性、坏死、崩解物质迅速得到清除,增进了施旺细胞增殖,促进再生轴突的长入与成熟[4]。

3.2 神经移植段可以不受疤痕化的神经基床的影响,能保证移植神经段的成活。由于神经能及时得到血供,移植段神经可以不受长度限制。

3.3 可同时修复肢体大血管的缺损,使患肢血供得以补充,较好的解决了临床上的一些难题。

3.4 本组患者12例均为修复重要主干神经缺损,且神经缺损10 cm以上,其中10例有伴行重要血管损伤,经过静脉动脉化游离神经移植修复了神经及血管的缺损,优良率达83.3%,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静脉动脉化吻合血管的游离神经移植术是治疗长段神经缺损的理想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韦加宁,等.上肢神经修复87例临床分析.内部资料,1980.

[2] 顾玉东,王澍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457.

篇9

论文关键词 船舶保险合同 保险公司 保险事故

我国《保险法》在人身保险合同部分对分期支付保险费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在财产保险合同中没有这方面的规定。保险公司一般都有“不按期交付保费,本保单自动失效。”等类似条款,借此来约束投保人。面对强大的保险公司,投保人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没有实力、也没有专业知识与保险公司抗衡,从而进行平等的协商,因此法律允许的任意性约定经常就异化成保险公司单方面的规定,投保人通常只能完全被动接受。作者认为此类条款效力值得探讨。试看以下作者办理的一个案例:

2007年8月30日,投保人为一艘船舶向保险公司投保远洋船舶全损险,约定船舶保险价值及保险金额为人民币1500万元,保险期限为一年,自2007年9月4日00时起至2008年9月3日24时止。保险费共45万元,分三期支付,分别于2007年9月10日、2007年12月10日及2008年3月10日各付15万元。同日,保险公司签发保险单。9月3日,保险公司开具第一期15万元保险费发票,连同保险单(背面粘贴特别约定清单)、船舶保险条款、保单确认函回执一并邮寄给投保人。保险单、特别约定清单、船舶保险条款均没有投保人签名盖章。其别约定清单中有一条“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保单确认函回执为保险公司事先印制好,为投保人已收到保单及发票等内容,最后有一段:“本人已仔细阅读了以上保单的保险条款,并充分了解并接受了该条款中有关责任免除说明和保单正本中的特别约定内容。”9月4日,投保人在保单确认函回执上签字盖章并寄回给保险公司。随后投保人于9月12支付第一期保险费,比规定时间晚了2天。保险公司既没有将晚交2天的保险费退还投保人、收回保费发票,也没有提出要终止保险合同。同年12月4日保险公司开出第二期15万元保险费发票,再次邮寄给投保人,投保人依然没有按时支付。逾期后,保险公司同样既不收回保费发票,也没有提出要终止保险合同。2008年2月18日,投保船舶在大海遭遇恶劣天气沉没。事后投保人付清了第二期保险费,但保险公司以“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为由拒赔。

此案争议焦点就是对“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条款效力的认识,作者认为要判定该条款的效力,须从保险合同订立和履行两方面来看。

一、从保险合同订立来看,该条款属于无效条款

(一)该条款是单方条款,违反平等、公平原则而无效

本案中保险公司利用自身的强大实力与专业知识,在未与投保人协商的情形下,单方面制定了该条款,并记载在特别约定清单中。多数财产保险合同都有特别约定清单,有的在保险单上就印制有该栏,有的以另外一张纸的形式制定,更有甚者居然直接打印在保险单的背面,一般情况下不经提醒投保人根本不可能注意。照通常理解,“特别约定清单”的内容应该是保险合同双方在合同通用条款之外特别、格外地进行协商,才能称之为“特别约定”,但实际上保险公司仅仅是将类似限制投保人权利、影响合同效力等关键条款冠之以“特别约定”之名,而无“特别约定”之实。投保人在拿到保险单的时候,已经被“特别约定”了,双方完全没有按照《保险法》第11条规定:“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明显是不公平的,违反了《合同法》平等、公平的原则,因此该条款无效。

(二)该条款是格式条款,因免除保险人义务、加重投保人责任、排除投保人权利而无效

在保险标的价值较高的财产保险合同中,保费高昂,对投保人来说经济压力不小,势必与保险公司协商分期付款。于是在分期支付保费的保险合同中,保险公司都设定了类似保费一期不付,保险合同自动终止等条款。本案的保险公司,在其他船舶保险中,也设定了“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的条款,这完全符合《合同法》关于格式条款的概念。

《合同法》第39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双方协商的条款。”判断合同条款是否格式化,应该严格按照上述法律规定的特征来确定,并且应把握:

1.我国法律采用的是格式条款的概念,而不是格式合同,只要合同中有一条格式化,就是格式条款。

2.合同条款无论是主文、免责条款、合同成立或生效条款、合同解除条款,只要符合以上特征都是格式条款。

3.合同条款形式无论是印刷、打印或手写,只要符合以上特征也是格式条款。

4.所谓的双方协商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协商,并非签个字走个形式。

本案的“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条款就是保险公司单方拟定的,在业务中重复使用的,且从未与投保人协商,投保人也没有在特别约定清单上签名盖章,符合格式条款的特征,是格式条款,而不是所谓的“特别约定”。

并非所有的格式条款当然无效,《合同法》第40条、《保险法》第19条都规定格式条款中有免除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义务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险人责任的;排除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条款为无效条款。

从立法来看,加强对格式条款的限制,保护另一方的利益是大趋势。《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6条、第9条、第10条完善了对非格式条款提供方的保护。新的《保险法》第17条、第19条、第30条都新增了格式条款的内容,以上6条新立法大大加强了对格式条款效力的限制,因此审判中应顺应立法趋势,严格把握格式条款的效力限制。

(三)该条款是免责条款,因保险公司未履行明确说明义务而无效

《保险法》第17条第二款、《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6条都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不仅应在向投保人提供投保单时附格式条款,还应当在订立合同时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明确说明的要求是:“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相比以往法律,新的《保险法》、《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对特别提示、明确说明的要求有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规定。

1.如何判断什么是责任免除条款

从中文字面看凡属免除保险人赔偿责任的均属责任免除条款,不仅是指保险条款中的责任范围、除外责任条款,也包括免赔率条款、投保人义务及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条款、影响合同效力的条款、合同解除条件的条款等等,这些条款也可以形成保险人的责任免除,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责任免除条款等于除外责任条款。本案中“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是合同解除条件的条款,关系到合同是继续履行还是自动终止的问题,这样的条款当然能达到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目的,因此应属于免除责任条款。

2.保险公司是否尽到了特别提示和明确说明的义务?保单确认回执函的意义

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应对这些条款在保险单证上作出特别提示并向投保人明确说明、并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但本案中保险公司没有向投保人特别提示特别约定清单的存在,仅是粘贴在保险单背面;在特别约定清单中既没有采用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对这些条款予以特别提示,也没有在订立合同当时对逾期付费合同自动终止条款的概念、内容、法律后果等作过任何明确说明,更无法证明在投保单中已附这些免责条款。

本案保单并不是面对面地签发交付,保险公司单方将保单、特别约定清单、保险条款、发票、保单确认函回执等一并邮寄给投保人,根本不存在明确说明。投保人收到的时候保单早已生成,保险合同已经成立并生效,即便此时保险公司要向投保人作明确说明,也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订立合同时”,这时已经是合同成立以后。保险公司打印一段话在保单确认函回执上,让投保人签名盖章,不能代表保险公司已履行了明确说明的义务。本案中保单确认函回执这段文字是保险公司模拟投保人的口吻预先打印的,适用于所有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又是格式条款,并非是针对投保人个体的积极解释行为,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明确说明要求,不能证明保险公司已就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对投保人做出过解释,履行了明确说明的义务。

保险公司所谓的保单确认函回执不能达到法律规定的特别提示和明确说明标准,不能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该回执函只是保险公司为履行内部手续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履行明确说明义务,最多只能证明投保人已收到保险单及特别约定清单,仅起到收据的作用。该条款免除了保险公司的赔款责任,对且没有作过特别提示和明确说明义务,因此该免责条款无效。

二、从保险合同履行来看,该条款未被双方真正执行,双方都不认可其效力

如果“逾期不支付保险费,保险合同自逾期之日起自动终止。”条款有效,应该对投保人和保险公司双方都有约束力,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被双方严格执行,而不是仅仅对投保人一方有约束力,保险公司可以任意决定遵守或不遵守。

第一期保险费晚交了2天,该条款如果需要被执行,投保人一旦错过交费时间,就构成逾期,保险合同应该从9月11日起自动终止。至于保险合同是否继续投保,应该由双方重新协商,而不是由单方决定。如果续保,应另行签订保险合同。但保险公司对第一期逾期没有异议,并开出了第二期保费发票。其行为表明逾期支付保费并不会导致保险合同自动终止。该条款保险公司先不执行,投保人自然也不用执行,双方都不需要执行。

作者认为“逾期”是一个绝对概念,不是相对概念,一旦错过载明交费时间,就构成绝对逾期。无论是逾期一天还是一个月,从本质来说都是一样,因此导致的后果也应一致。不应该第一期虽逾期交费,但没出保险事故,因此逾期付款不造成保险合同自动终止;第二期同样逾期,但因为出了保险事故,逾期付款就要造成合同自动终止。保险公司对该条款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有违保险合同最大诚信原则,对投保人极不公平。

篇10

关键词:移动输液系统;门急诊输液厅;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输液厅是医院对外的窗口,患者多、输液量大、用药种类多、病情复杂、核对困难,存在较大的医疗安全隐患[1]。门急诊移动输液系统是以医院信息系统(HIS)为支撑平台,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依托条形码技术(barcode)、移动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WLAN),从而实现护士对患者身份和药物身份的双重条形码核对功能,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我院为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了提升门急诊输液厅优质护理品质,于2013年引进了移动输液系统(PDA系统),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方便取样,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8月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和规范使用后在门急诊输液厅输液的患者各200例。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男患者97例,女患者103例;年龄7~59岁,平均年龄(48.10±10.11)岁。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后男患者90例,女患者110例;年龄5~66岁,平均(50.12±10.05)岁。

1.2方法 统计比较我院门急诊输液厅使用移动输液系统前后患者的直接护理项目(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用时和间接护理项目( 静脉药物配置、给药查对、巡视卡书写) 用时并调查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后患者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满意度比较采用 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后直接护理时数比较,系统使用前(n=200):病情观察(6.51± 1.47);健康教育(3.92±1.16);用药指导(1.98±0.97);系统使用后(n=200):病情观察(14.99± 1.69);健康教育(7.16±1.45);用药指导(5.61±1.32);t值分别为-26.814;健康教育-12.361;用药指导-15.622;P

2.2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后各项间接护理时间比较,系统使用前(n=200):药物配制(4.07±1.07);给药查对(1.60±0.26);巡视卡书写(1.59±0.34);系统使用后(n=200):药物配制(2.16±0.60);给药查对(0.75±0.29);巡视卡书写(0.79±0.26);t值分别10.992;15.356;13.186;P

2.3移动输液系统使用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使用后患者满意度达93%,而使用前患者满意度为7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应用PDA前传统门诊输液流程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1.1以患者的姓名、年龄和性别为标志进行人工核对身份容易发生输液差错和效率低的问题。

3.1.2护士在通知患者输液时往往要大声呼唤患者,容易造成护士处理问题不及时或引发医患纠纷。

3.2运用PDA后输液新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3.2.1输液登记 患者在服务台登记取号,电脑护士核对医嘱捡药并打印瓶签,同时打印2张患者身份识别条码交1张给患者,此条码上有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注射号、座位号、登记时间等,患者拿到条码后坐在位置上等待注射。

3.2.2药物配制 药物配置前由核对班护士统一核对医嘱和药物,再交给加药班护士配置,确认无误后用PDA机扫描瓶签条形码后再配药。

3.2.3静脉输液 静脉穿刺前护士用PDA对患者手中的条码和输液袋上的条码进行匹配扫描,穿刺成功后引导患者到指定的输液座位上并和责任护士做好交接完成输液。

3.2.4在输液过程中按照输液座位分区设立责任护士,一名责任护士分管50个输液患者,无线呼叫系统可以分区设置,避免了管理的无序状态。

3.2.5工作量统计 运用PDA机就可以在电脑上统计出护士的工作量,同时还可以显示出患者的姓名、药物名称、操作时间、操作人等信息,以备日后查询。

3.3应用PDA提升优质护理

3.3.1建立标识系统,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了患者身份和药物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使得门诊输液工作更安全、更高效。

3.3.2及时准确的回应患者的求助,营造安静环境,保证了输液室内的秩序。

3.3.3减轻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将护士从繁忙、紧张、重复的人工核对工作中解脱出来。

3.3.4有利于工作量的科学统计和分析。该系统可及时、准确地统计出每位护士登记、配药、注射、接瓶、拔针等不同项目操作的工作量,为提升医院输液室管理水平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

3.3.5 增强记录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护理质量。

4结论

优质服务是就医过程中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措施,最终达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的[2]。应用PDA 改变了工作模式,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极大地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

运用移动输液系统改造后的门急诊输液流程优势主要体现在用信息化、数字化操作替代了手工操作,并对传统输液流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了优化,改善了门急诊输液室的就医环境,使护士用于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增加,间接护理时间减少,提高了门急诊输液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品质。同时使用PDA后计算机保留了所有的数据,每个执行人有据可查,规范了护理行为,推进医学数字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