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调查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形象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形象调查

篇1

关键词: 南京 形象 国际化

一、南京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产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京在扎根本地实际的基础上,更积极地顺应国际潮流,面向国际舞台,推进国际化发展。

首先,经济的国际化。作为被国际上看好的21世纪亚洲环太平洋地区最具发展前景的城市之一,南京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南京的工业种类已经较完善,工业门类超过120个,石化、电子、机械与建材等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发展良好,是长江流域渝、汉、宁、沪四大经济中心之一。同时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域中的西翼,南京在电子技术、石化产业、货物流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更明显。2007年,南京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当下,南京正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等。自2009年起南京市正式开始实行医疗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已基本做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形成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交通发展方面,城市道路形成地面、空间、地下格局;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以公交为骨干大运量、快速度的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增加以电力为能源的交通工具,加快建设地下铁路交通,形成了由城市地铁、轻轨交通和高架路等快速通道组成的主体交通网络[1]。又立足于构筑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综合运输体系,在现有的宁沪、宁通、等公路干线的基础上,尽快建成宁杭公路,充分发挥长江内河运输主通道,形成干支相连、脉络相通的综合运输网络[2]。

其次,文化的国际化。南京是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六朝风韵、民俗艺术、美食文化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来宁游玩观赏。从现有的南京文化遗产和非文化遗产名录,就能感受到南京文化的魅力和极大的潜力,其中,工艺、文学、书画等都是南京杰出的代表。南京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舒适的人文环境更为南京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2014年南京承办了青奥会,备受全球关注和肯定。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赛事之一,南京良好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众多方面的建设对南京国际化城市形象形成与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南京传播其城市形象的专属平台。同时,南京在筹备与举办青奥会的过程中,也与各个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体育代表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他们的世界话语分量和对南京的肯定性评价,使南京的国际形象加倍提升。

但是,一个城市形象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外人对该城市的评价,更取决于该城市的居民及长期留在该城市的外来人口的评判。因此为更深入地感知南京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形象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查

二、国际化进程中南京形象的调查与分析

(一)南京市民关于国际化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

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南京市民是决定力量,南京形象对外的展示,南京人民是主要宣传者,每一个南京人在这一过程中都承担着对外展现南京风采的重大责任。

在本次实践中我们一共调查了100位南京市民,男女各50位,其中年龄18岁以下两位,60岁以上的两位。调查区域主要涉及鼓楼区、建邺区、浦口区、玄武区。就调查的结果来看,百分之百的人对南京有好的印象,但这中间略有差异,其中38%的被调查者对南京的印象非常好,51%的人认为南京一切良好,而剩下的人则觉得南京一般。而在38位非常满意的市民中,有42%的居民对南京当地环境非常满意,认为南京的环境相对其他城市来说无论治理力度还是污染程度情况都要好得多,其余人则认为南京开发中对环境重视力度不够,导致空气中有害颗粒物增加;24%的人则主要是因为南京经济发达,易于就业;13%的人对南京教育抱有好感,其余则因为南京市民良好的人文素质而青睐南京。

在南京的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90%以上的市民对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其余的人大多是因为对交通、教育等方面不看好的感到不满意。但即是在90%满意的市民里,也有少许人对交通问题持消极态度。

就青奥会问题,其中68%的市民认为青奥会在南京举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是一所国际知名的城市,而21%的受众则表示二者没有关系,青奥会在南京的举办并不能说明南京本身已经达到国际城市的水平,只有11%的市民认为南京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正因为这点,南京才能以其魅力获得青奥会的举办权。

我们还将焦点集于南京市民对南京未来发展的信心上,信心作为人意志的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中起着重大作用。通过调查,高达58%的人对南京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余的人则对南京的未来期待一般,而这部分市民主要是对南京印象一般,他们大多对南京交通、住房、物价方面抱有不满情绪。

(二)留学生关于南京国际化建设发展意见的调查分析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某个城市的总体认识与评价,是科技、经济、文化、市民等诸方面的综合反映。我们通过对南京各高校的将近50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出数据。其中约35%来自非洲国家,25%来自东南亚,15%来自北美地区,15%来自欧洲国家,10%来自韩国,种族分布上以黑人与黄种人居多。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都有过在其他国家生活的经历,且在南京生活的时间有1年以上,能说简单的中文。

留学生对南京的印象,对初来者来说,一个城市的形象与魅力往往取决于感官。当问及初到南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我们发现留学生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理想。从数据来看,近48%的人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认为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其中59%的来自欧美国家。一个在浦口区的留学生说,“我觉得南京与上海在外表上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我们这(指浦口)并不像我想象的一样”。32%的人觉得南京很好。至于说到南京民众是否表示出友好时,留学生似乎有所保留,64%的认为友好,36%的认为只是有些友好,与其他城市相比还不够。而根据南京建设的战略性构想来说,南京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思路与要求是: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国际化,又要实现城市全面现代化,还必须做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化。但这些战略性构想的实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从外国人对南京的第一印象中即可得到印证[3]。

留学生对南京的接受度

南京的国际化需要市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他们能从心里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需要他们有主人公意识,与海外友人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当问到哪些城市的发展比南京好时,很多留学生都选择了上海和广州,占比约65%,并说起他们去过这些城市;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还有少数认为香港较好。当问及原因时,基本上都说到经济水平、市民素质、环境等。

目前,对国际化城市描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世界经济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控制力。第二,具有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联通世界的通讯网络、方便的交通体系等。第三,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管理水平。第四,具有显著的国际地位[4]。继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之后,南京又于2014年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青奥会。毫无疑问,青奥会在南京国际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于问到青奥会的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已是国际化都市时,得到的答复不完全一样,有14%的人认为不能,其余的被调查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的国际化水准做出了肯定。

青奥会举办能不能说明南京是国际化都市

三、调查总结与反思

随着项目的进展,我们对南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南京现代的风貌、古典的人文内涵,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南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第一,南京对历史文化的利用不充分,导致南京独特的魅力不为外人所知。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就应该着力于其独特性进行大力宣传。可是当下及之前南京并没有整合媒体,对南京的历史文化遗迹作系统的宣传。而南京要成为国际都市,就必须获取广泛的国际舆论支持,而新闻传播则是最迅捷的方式。南京应该整合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南京特色文化,建构世人心中的南京形象。

第二,南京人民对南京国际化及建设良好国际形象认识不足,所作所为没有体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的自信热情。中国是古老的礼仪之邦,而南京是其文化重要的传承地,所以在与外国接触中不但需要体现南京特色,而且应该注重传统中国人的形象。

第三,南京诸如交通、公共游乐园的基础设施规划不够完善。无论经常性的堵车还是公共场所缺少餐饮等设施,不但影响南京形象,而且影响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南京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活动,对传统南京的习俗方面的传承工作也没有重视。如巴黎的时装秀,东京的樱花,当人们想起这些活动时就会自然地想起这些城市。南京给人的是六朝古都的感觉,但这个六朝古都到底有哪些值得看的景观,值得品尝的美味,值得了解的习俗,我们却又知之不全。所以,南京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南京传统的挖掘与利用,真正打造一些南京独有的文化景象。

第五,南京对周边的城市利用力度不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南京的邻居有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有传统天堂之称的苏杭,还有经济相对发达的镇江、无锡、常州等。每年到长三角的旅游、出差、求学的国内外人数不可不谓庞大,南京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加强宣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南京的知名度。

南京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做到尽善尽美,正如张鸿雁教授强调的“城市形象的塑造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形象的定位与体系的搭建,更取决于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形式、推广力一式、长效管理与推广水平”[5]。南京国际化形象的塑造和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安玉.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运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04(S2).

[2]殷骏,李鸣.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N].南京日报,2008-4-28(A01).

[3]王佶源,邓小文.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性构想[J].长江论坛,1996(01).

[4]于水,任燕.青奥会契机下的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9):23-26.

篇2

论文关键词:放牧,湿地,水环境

湿地是“地球之肾”,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涝、抵御干旱、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同时,在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湿地又是地球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的退化、改变和消失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据估计,近四十多年来,中国已有50%的湖滨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1]。亚洲一半以上的湿地已经丧失,20世纪80年代为2656.8km2,湖泊面积缩小近43.5%,特别是我国三江平原湿地面积明显减少,减少了54.3%[2]。在世界范围内,湿地已损失约50%[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曾分析研究过有关水域湿地发生、发展,但多以三江平原湿地、三江源湿地、南方湿地为研究对象[4],项目研究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主要为放牧行为,但据调查了解,当地的湿地水环境资料基本为空白,因此本次调查对今后当地湿地保护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支持。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乡以南约1km处的榆林河源头东岸的湿地。该地区的湿地类型属于沼泽湿地,季节性积水特征明显,水面面积受冰川融水影响较大。由于湿地盐碱化程度较高,湿地主要生长以耐湿、耐盐碱植物为主。研究区面积2000亩,为了对榆林河源头水源涵养地的泉眼和植被进行保护,对该区域用围栏围起来,围栏内禁止牲畜进入放牧。

围栏内由于禁止放牧,虽然也有偷牧行为,但总体上植物群落少有人为及牲畜活动干扰;围栏外由于过渡放牧,牲畜啃食及踩踏,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围栏区内有较多的泉眼和由泉眼流出的小溪,以及由小溪汇聚成的湿地沼泽。围栏外泉眼和由泉眼流出的小溪数量及流量相对较小。

2 研究区水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

围栏内由于禁止放牧(也有偷牧行为),总体上植物群落少有人为及牲畜活动干扰;围栏外由于过渡放牧,牲畜啃食及踩踏,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本次水环境调查分为以下两个项目。

2.1水质监测

2.1.1调查内容

项目设置围栏的目的主要是禁止放牧以保护湿地环境,但由于现实管理困难等原因仍有一部分牧民破坏围栏,在项目区内放牧。因此仍存在部分牛羊践踏草场和排泄尿及粪便对水质的影响。本次调查对水源、受放牧污染的水体及经过湿地植物后的水体进行取样监测,获得湿地水源水质状况、放牧对水质的影响以及良好的湿地环境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本次选择的水质参数主要有磷酸盐、氨氮和COD。

2.1.2监测布点

项目区围栏内水的主要来源为冰川融水形成的泉水。泉水经湿地后一部分涵养在湿地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集入榆林河。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以测定泉水的水质变化及对榆林河的影响为主要监测目的。依据此目的本次监测选择了20个点,具体布点情况见表1。

表1 石包城项目区围栏内湿地水质监测布点情况

 

名称

位置

备注

1

榆林河源头

 

2

榆林河源头下游500米处

 

3

泉眼1(围栏内南部分)

由于距乡政府较远,偷牧情况相对严重

4

泉眼2(围栏内南部分)

5

泉眼1下游放牧干扰点

6

泉眼2下游放牧干扰点

7

泉眼1、2放牧干扰点下游汇集处

8

泉眼3(围栏内南部分)

位于乡政府一端,因此偷牧情况较少

9

泉眼4(围栏内南部分)

10

泉眼3下游放牧干扰点

11

泉眼4下游放牧干扰点

12

泉眼3、4放牧干扰点下游汇集处

13

泉眼汇集河道包括1、2、3、4

 

14

泉眼5(地下泉眼,地面汇水区)

 

15

泉眼6(地下泉眼,地面汇水区)

 

16

泉眼7(地下泉眼,地面汇水区)

 

17

泉眼5、6、7汇集处,大面积泉眼汇集处

 

18

17号监测点的下游

 

19

保护区外草场泉眼汇集河流

 

20

篇3

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武汉市26所中小学校,每年级抽取1个班,共抽取学生5198名。通过发放宣传单、专业知识讲解和问卷调查等途径进行颈椎病相关症状调查。

结果 在4681名中小学生中,发现伴有颈椎病相关症状者2748例,占58.7%。其中经常头痛头胀、失眠多梦或记忆力下降、眼肌疲劳或复视或视力下降者达45.0%以上;颈椎健康检查异常者中,伴有颈椎病相关症状者占97.2%。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 武汉中心城区中小学生颈椎生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关键词】 颈椎病;体征和症状;患病率;学生;城市

【中图分类号】 R 681.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5-0587-02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mong Students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Urban Wuhan/HU Yong-feng*, CUI Li-jin, XIAO Hai-xia, et al. * Xinzho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uhan(430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mong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urban Wuhan,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Methods By means of cluster stratified sampling, 26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one class was chosen from each grade. The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was conducted among 5 198 students by issuing leaflets, expl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s Among 4 681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2 748 case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ccounted for 58.7%. Among them, often stretching headache, insomnia and more dreams, or memory decline, ocular fatigue, or double vision or decreased vision were more than up to 45.0%. Among the cervical abnormalities accompanied by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accounted for 97.2%. The preval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related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Signs and symptoms;Prevalence;Students;Cities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由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肌肉、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又称颈部综合征(Cervical Syndrome)、颈椎综合征( Cervical Spine Syndrome)[2]。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人类在生活、学习、劳动方式上的改变,屈颈频率的增加等,颈椎病发病率较前有明显的提高,已成为影响青、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3]。为了解武汉地区青少年(包括少数民族)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现状,分析其流行趋势及危害程度,为制定青少年颈椎病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9月-2007年6月对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26所中小学校不同年龄阶段在校学生进行了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随机抽取武汉市中心城区8所小学、9所初中和9所高中在校学生,每年级抽取1个班,共调查学生5198人。收回有效问卷4681份。其中男生2317人,女生2364人;小学1877人,初中1412人,高中1392人。年龄为6~18岁。

1.2 方法 发放颈椎病防治相关知识宣传单及自行设计的“青少年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问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订的颈椎病诊断标准所涉及相关症状[1,4]自行拟定问卷,内容包括头痛头胀、头昏头沉、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眩晕、猝倒(昏倒)、耳鸣、眼肌疲劳(复视/视力下降)、颈肩酸痛、上肢疼痛、手麻或上肢乏力、心悸(心慌)、胸闷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课题组临床和公共卫生专业医师为调查员,对学生进行深入讲解颈椎病知识、本课题实施细则和调查问卷详细填写方法。调查问卷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协同逐项填写,由教师督促3 d内收回。

1.3 统计方法 利用Excel建立中小学生颈椎健康档案信息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一般统计描述、百分率计算、χ2检验等。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4681名学生中发生颈椎病相关症状者有2 748例,占58.7%。其中伴有头痛头胀、失眠多梦或记忆力下降、眼肌疲劳或复视或视力下降等症状者达45.0%以上,经常伴有眩晕、耳鸣、肩背痛、手麻或上肢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者达30.0%,甚至有7.3%的中小学生曾经突然出现过不明原因猝倒,见表1。提示中小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近60.0%的学生伴有相关症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即高中生相关症状发生率高于初中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在4681例中小学生中,中医手法检查发现颈椎颈项部生理结构异常者1362例,占29.1%。各类型颈椎健康检查异常中小学生较全体调查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明显增高,颈椎健康检查异常者中,97.2%的患者伴有相关症状发生。其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颈椎棘突偏歪、颈部项韧带弹响症比例增高更为明显,见表2。

3 讨论

颈部是人体最狭窄的部分,承上启下地集中通过了人体最重要的主干神经、血管和各种“信息”等[5]。因此,当人的颈段硬膜、前后纵韧带、项韧带、小关节、颈神经根、椎动脉、肌肉,甚至椎体等组织发生病变、受到压迫或出现创伤性反应性炎症时,可以反射性地刺激交感神经,以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6]。

从调查资料看,中小学生颈椎病相关临床症状表现较为严重,经常出现相关症状的高达58.7%,其中单项症状发生率达30%以上的占9项,特别是伴有眼肌疲劳、视力下降、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和头痛头胀者表现更为明显,曾有不明原因突然猝倒者占7.3%。从颈椎颈项部健康检查异常中小学生看,有29.1%的学生颈椎颈项部异常,其中突然不明原因猝倒者占20.4%,其他症状发生率均在58.0%以上。说明学生身体健康已受到严重威胁,颈椎颈项部存在着潜在性发病危险,提示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不容忽视。

调查结果显示,有颈椎颈项部健康检查异常者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说明青少年颈椎颈项部异常者与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密切相关,颈椎颈项部异常是导致学生发生颈椎病相关症状的主要诱因。颈椎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发生率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患病人数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论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都易罹患该病,不但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将来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少年颈椎异常与颈椎病相关症状的频频出现,将会逐步引起社会性的重视与关注。笔者从青少年颈椎病前瞻性临床研究可以看出,纠正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规范行为、适量运动、进行有效科学的预防干预(即中国医学提出的“治未病”)可大大降低其症状发生率、发病率或推迟发病,同时青少年颈椎颈项部异常治疗的可塑性也较大,因此,颈椎病的预防干预应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

4 参考文献

[1] 孙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31(3):472-476.

[2]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09.

[3] 王拥军,施杞.颈椎病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中医正骨,1999,11(3):41-44.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5] 崔立津,袁烽,周国运.枕头即“枕颈”.中国民间疗法,2007,15(4):57.

篇4

整体城市形象策划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提案阶段

根据惯例,一般城市形象策划都需要经过竞标的方式来决定最后的策划公司。因此任何一个公司要取得竞标的胜利都必须经过周密的安排。

主要需要做的一些工作是:公司在过去的时间里比较成功的案例整理(案例不在多,更在于经典),核心专家团的介绍,对于该城市的基本认识等。在竞标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非常良好的形象,并需要将所有的安排处理得非常有序。

二、谋划阶段

竞争成功后,整体形象策划进入了谋划阶段。在这个时期内,非常需要注重的是的城市形象导入建议书的制订。

建议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形象工程委员会的组建与责任、权利、义务、利益的明确表述,各部门访谈工作的安排、整体形象导入计划日程安排,各种工作汇报文件的制订、项目工作制度和费用预算等等。

三、调查阶段

调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调查计划的编写,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实施的方案准备,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检视等。

在这个过程别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是:

1、调查问卷的设计应该涵盖城市形象的全部内容,包括城市的文化、城市经济和城市环境建设等。总之,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只有充分掌握了资料才能够进行有效诊断,最终才能有更为精准的定位。

2、调查样本的抽取必须符合公平的原则,也就是说具备非常强的随机性,任何人都可能具有被抽中的机会,只有这样的调查样本才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符合科学的规律。

3、你要做好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策划,首先要求你必须成为一个该城市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基本历史、文化特征、风土人情和经济状况、交通与生活环境。这样你才能够发自内心地对这个城市培养一种热爱,才能够将这个城市象设计自己的家一样来策划它的未来。

4、要十分注重深度访谈。一个地方的老百姓有他对未来的憧憬;一个地方的官员他们有对这个城市的远景规划;一个在这里做生意、开工厂的商人在这里寻求未来的发展;一个在这里打工的人渴望自己辛勤的劳动能够在这个城市得到回报。所以要让你的方案能够得到这些“收货的人”的支持,你非常有必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心思,你的方案才更切合实际。

四、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城市形象概念的确定。

主要的内容是城市最响亮的广告语、城市信仰与理念系统设计、城市行为规范识别设计、城市视觉形象系统识别设计,城市听觉形象识别系统(市歌等的创作与传播),城市标志性雕塑与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城市未来经济走向设计和城市文化与人文特征的设计等等。

对于方案的设计,一定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我们这个城市未来的主要目标市场一定要非常清楚,我们该怎样到这样的地方去营销自己的城市必须方法非常对头,我们在营销过程中优势的表现必须十分明朗,我们为执行营销方案所准备的营销计划必须十分切合实际。

目前亚洲其他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城市营销的实际情况表明,外商和港、澳、台地区的投资商最为担心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和未来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配套、当地保护人身和私人财产安全的措施、当地的社会保障程度以及当地的教育情况、当地人力资源成本、地区吸引力等等。

五、推广阶段

地区策划的目的在于城市营销,营销的基本途径是加强对内、对外进行城市形象推广。

我们认为有效推广一个地区的形象就是要有效的传播地方形象,传递地方信息,从而让受众了解并消费或投资。因此,主要要考虑三个重要问题:

1、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的目标市场所期望的行为,也就是他们消费与投资的要求。

2、选择强而有力、影响深远的宣传工具。主要是明确广告、直接营销、间接营销、公关和上门推广等不同手段的实际运用方法。

篇5

关键词: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城市形象;以人为本

城市是在现代社会中由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聚合而成的综合的实体,具有复杂的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各个不同的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特别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本趋利性在经济发展中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意识到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 塑造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在城市形象的建设过程中, 导入 CIS有助于提高城市形象,使人们对城市价值的评判过程中形成综合性的特定共识。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成语典故之都。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磁山文化、女娲文化、赵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为了更进一步体现邯郸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特点,更加广泛的宣传邯郸,邯郸市需要有更加统一的视觉形象,如城市标志、城市色彩、城市吉祥物、统一而富有内涵的城市路标、城市景观等一系列城市形象要素。

一、CIS的概念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 CI 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20 世纪90 年代初,有学者将企业形象组织形象概念引入城市研究领域,提出具有新涵义的CIS 概念。新的CIS 可以理解为城市形象战略(city image strategy) ,也可以理解为城市识别系统(city identity system) ,从而把城市作为形象设计的主体,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有组织的、系统化的识别方案。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是城市内外部公众对于城市抽象概念的认识和识别,它是城市现实的一种理性再现,也是城市同公众进行交流互动、联络的工具。识别系统的开发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觉环境。创立城市形象战略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在借鉴企业形象战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城市形象三层级结构说,即把城市形象分解为城市形象理念识别系统(MI),城市行为识别系统(BI),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VI),塑造鲜明独特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二、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作为城市形象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重视城市形象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城市形象建设规划、方案,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还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全市人民的统一意志,反映群众的共同利益。

2、突出个性与特色的原则

作为城市形象的灵魂和核心,个性与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塑造城市独特、鲜明而又深刻的个性特色并充分体现其可识别性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产生注意力与竞争力,成为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

3、 坚持文化为先的原则

文化是一座城市赖以生存的土壤,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推进其与国际的交流。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的层次、水平,同文化的结构层次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浅表层次的城市形象建设,往往仅涉及文化的物质层次,而深层次的城市形象建设则植根于文化的核心层次,并涉及文化的所有层面。城市形象建设不仅要靠繁荣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来支持,同时又需要繁荣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核心及中间层次的文化来提升其品位与水平。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城市形象设计与建设中,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查、研究城市区域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确定控制合理的人口规模,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重视资源产业群的培育和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培育市民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自觉维护城市的环境形象、可持续发展形象。

三、邯郸市进行城市形象识别设计的主要内容:

1、邯郸市城市形象:

城市的总体形象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和本质的表现,它由城市的性质和主要职能决定。其内涵有两个方面:规模形象和产业形象。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2、邯郸市景观形象:

城市的景观形象是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宏观方面包括城市的远景轮廓、街区与街道 、绿地系统、城市广场和城市灯饰等能反映城市特征的各种景观要素;微观方面包括建筑的形式和色彩 、建筑小品 、城市雕塑 、户外广告 、花坛、座椅、围墙、栏杆、书报亭、小商亭、喷水池、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邮箱、指示标牌、路灯及灯杆等要素。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3、邯郸市标志形象

城市的标志形象是城市形象经过浓缩的表达形式,是经过抽象化的典型形象,主要有市徽 、市旗、市树、市花、城市吉祥物以及带有特定城市象征意义的雕塑和建筑。

四、邯郸市导入CIS理论的现实意义: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将加强城市的个性,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在大工业生产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出现惊人的相似性,从而使城市建设走向复制时代。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将赋予城市极富个性化的特征,使之与其它城市相区别,从而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建立,使得城市形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为了协调城市形象识别工程中涉及的各个部分的关系,使之形成一股合力,以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群体优势,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在城市形象的理论确立、塑造以及管理等各个阶段都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案。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确立,有助于形成城市亲和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形成亲和力的必要条件。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同时提供识别功能的两个方面:对外形成与众不同的差异性,以求建立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形象;对内形成公众认同的一致性,建立统一的城市人格。亲和力正是二者结合的结果,实质就是形成一种价值取向上的同一性。

邯郸市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使得我市城市形象的推广更加有效、经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导入能够保证城市形象在传播过程中的一致性,这就为设计、生产、使用提供了模块化的可能,大大节约了传播成本,同时也使城市形象基于一个统一的层面以整体的姿态面对公众,容易形成同一的印象。

篇6

【关键词】城市形象 灾难 形象传播

一、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通俗来说,就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看法。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气质,有其与众不同的形象。通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以及现代因素的融合、媒介的传播等等,使得城市的形象鲜明起来。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

城市形象作为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与综合评价,它可以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也可以是城市发展成果的外在表现。

关于城市形象的定义,学者蒲实从理论层面对城市形象做出了比较专业和完整的定义。他认为城市形象应该是指一个城市整体的精神风貌,它并非城市某一单一方面的体现,而是强调城市各方位的全面形象,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等。城市形象可以分为软形象和硬形象。“软形象”指一个城市的风土文化和精神面貌等,“硬形象”指城市建筑、人才储备和经济效益等。

城市形象的概念有广义城市形象与狭义城市形象之分。广义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在公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狭义的城市形象是一种文化认知,是人对城市的一种总体感受与感觉。①

(二)城市形象的特点

1、独特性

一座城市的城市形象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它承载城市特有的气质和城市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城市的形象从城市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色中提炼出这座城市独有的内涵,具有独特性,不可被轻易取代。

2、实用性

城市形象不仅只停留于精神意识层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附加价值,如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等等。

3、无形性

城市形象不像城市建筑等具体可感,它是一种无形资产。

(三)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眼球经济”时代,城市形象对一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无形的资产,城市文化与形象竞争已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竞争的资本,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外部竞争力,提升城市内部的凝聚力。城市形象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拥有独特的视觉形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关注度,将城市推向市场,吸引外来的优秀人才和资金,为城市的发展壮大提供资源,增强城市的交流性、竞争性,使城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进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良好的城市形象也可以提升城市内部的凝聚力, 引导人们的思维, 决定市民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让市民感受到归属感。

只有塑造出独特的、个性的城市形象,才能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魅力,让民众安居乐业,促进城市长久发展。

二、成都震前的城市形象

成都历史悠久,在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把蜀都城迁到此地,因此取名为“成都”。蜀王开明、东汉时期的公孙述、三国时期的刘备、东晋时期的李寿、五代时期的前蜀王王建和后蜀王孟知祥曾在这里立国称帝,成都算得上六朝古都。

而关于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各界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前,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历史的定位,如:“蜀都”,“锦官城(锦城)”、“芙蓉城(蓉城)”;媒介的定位,如“中国第四城”,“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东方伊甸园”;还有就是成都人们自己的定位,“休闲之都”、“安逸之都”、“梦幻蜀都”等等。为了避免多重定位而出现模糊视听的问题,成都市委又在2003年举办了“我为成都寻找城市名片”的社会调查活动,试图为成都寻找出最合适的“城市名片”。虽然成都为自己定义了诸如“生态天府 人文蜀都”或者“天府之国 安逸之都”等等,但是却不能完全准确地阐释出成都城市的性格和特质,所以宣传效果一直不佳。②

三、地震给成都城市形象带来的挑战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对成都自然环境和民众的生活带来了破坏及影响,同时也给成都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震发生期间,媒体对抗震救灾情况的报道,民众接触的是一个处于不安全中的成都,难免会给观众以心理暗示:成都是一个危险区域。媒体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却是长期的,同时,对城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冲击,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成都城区的破坏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其次是对成都市经济建设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5·12”汶川大地震,地震波及的地区包括了成都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成都的传统旅游形象也受到冲击,最后,成都原本是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历来是国内外投资者注意的焦点。投资环境的重要基础, 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交通条件。但是,大地震后这种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四、成都震后如何重塑城市形象

(一)第一阶段——树立安全形象,恢复民众信心

在地震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告诉民众,成都是安全的城市,让大家树立起对城市安全的信心,这是构建震后城市形象的第一步。

从2008年7月中旬开始,由成都某公司策划的“2008成都震后城市形象提升整合推广案”开始为震后成都的城市形象重塑采取行动,第一步是推出了“因为有你,成都更美好”为主题的城市广告片及平面广告。③在真实的事件中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爱,从中发现爱的温暖。告诉民众,虽然成都有灾难,但更多的是爱心,有了爱心,我们一切都可以度过。

篇7

关键词: “俏夕阳” 优势 建议

“俏夕阳”源于皮影舞,是皮影舞以身体形态表现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是集健身、文化、娱乐、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俏夕阳”由于突出的社会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唐山市,小到学前儿童、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经常参与“俏夕阳”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俏夕阳”活动已在国家、国际活动中表演达400余次,且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得优秀奖项。目前,“俏夕阳”已成为唐山市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名片。“俏夕阳”独特的健身、健美价值已在唐山市学校广泛开展,因此本文以唐山市区小学开展“俏夕阳”课程为研究对象,以期找出“俏夕阳”引入学校课堂所在的优势和不足,旨在为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唐山市小学开展“俏夕阳”课程的现状分析

1.1唐山市小学生对“俏夕阳”体育课程的认知情况分析。

“俏夕阳”由于独特的健身价值已进入唐山市小学体育课堂,据调查66.08%的唐山市小学都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俏夕阳”体育课程内容。通过对参与“俏夕阳”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41位小学生对“俏夕阳”体育课程非常喜欢占调查总数的61.3%,有34人对“俏夕阳”体育课程内容的认知“一般”占调查总数的14.7%。由此可见“俏夕阳”体育课程内容在唐山市小学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的学生喜爱。

1.2唐山市小学“俏夕阳”体育课程师资情况分析。

“俏夕阳”体育课程的师资情况是传承和教授“俏夕阳”技术和文化重要桥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42.5%的学校“俏夕阳”课程是由健美操专项毕业的教师担任,他们获得“俏夕阳”技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休闲时间跟着社区其他人学习获得的。而其他学校的“俏夕阳”课程教师也基本上是由体育教师教授的,这部分教师由于受本土“俏夕阳”文化的熏陶,从中获得技能和文化知识。由于缺少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3唐山市小学“俏夕阳”体育课程的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俏夕阳”由于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只需要有一块空闲的场地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学,不受标准场地器材的等硬件设施的制约,因此为开展“俏夕阳”体育课程内容提供了很大便利,大部分学校开展“俏夕阳”体育课程内容都是在田径场或篮球场、足球场及校内的空地上进行。

1.4唐山市小学开展“俏夕阳”体育课程的优势分析。

1.4.1多元化的价值体现。“俏夕阳”是以身体形态表现文化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健身和健美价值。另外在“俏夕阳”的创作中,范锦才强化了皮影舞蹈的美学特征和现代生活气息。他将皮影戏中一些不适应老年人舞蹈的动作加以消解、提炼和融合,使之生活化、个性化,以适应老年人的律动特点;他更多地强调喜剧色彩,以凸显老年人的“老来俏”的审美意味,使之更加诙谐、幽默和喜剧化。经过他巧妙的借鉴、融合、革新、创造,使《俏夕阳》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话语,具有一种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意氛围,形成《俏夕阳》新奇、幽默、俏丽的艺术风格。演员们表演得感情丰富而又内敛、动作精确而又含蓄、韵味隽永而又简约,准确地传达《俏夕阳》的创美意图和美学追求,给观众以新奇独特的审美感受。这样使得《俏夕阳》成为一个舞姿独特、音韵优美、形神兼备的新的舞美剧种。

1.4.2唐山市的本土化反哺。随着城市形象的优化升级,城市建设会一直朝着本土化倾向进行城市塑造和城市传播,这种本土化倾向恰恰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固有积淀,对于促进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形成一种反哺效应,也就是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本土文化反哺。皮影舞蹈展现了唐山城市的博怀,彰显了唐山城市文化的历久弥新与开拓创新,是唐山城市形象的一个本土化缩影。唐山城市形象通过“俏夕阳”的表演在全国得到新的认知,反过来,城市形象的深入人心使得包括“俏夕阳”在内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随着“俏夕阳”舞蹈队的表演场次越来越多,她们每到一个地方、每到一个媒体,都代表着唐山市的城市形象,表达着唐山市的包容情怀,正是城市的本土化效应使得观众一看到“俏夕阳”就想到唐山,从而印证了唐山城市形象对于皮影舞蹈的本土化反哺作用。并且《俏夕阳》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单位的支持和重视,它诞生是由基层演员和业余演员表演,这使得这种文化更接地气,符合大众老百姓的愿望。

1.4.3传播媒介的联动效应。传媒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手段与途径,是城市传播力与影响力赖以提升的依托。传媒的介入使得城市形象传播更具活力与魅力,并提升媒体宣传城市形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于城市传统文化、城市事件、城市精神的内涵与外表都具有强大的渗透和扩散能力。“俏夕阳”在塑造唐山城市形象时,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魅力,更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传播能力既包括传播力,即通过大众传媒将信息对外扩散的能力,又包括传媒的影响力,即与信息扩散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与政策保障,也就是所传信息被人们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俏夕阳”运用传媒手段的方式恰恰做到以上两点。

1.4.4学校对“俏夕阳”的重视。《俏夕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追求,社会各界都对其非常喜爱。再加上政府的文化反哺及传播媒体的联动作用,使得各小学领导逐渐对“俏夕阳”重视起来,并逐步确定舞蹈课程,将“俏夕阳”作为课程安排的一部分,确保它的顺利开展。当然,有的学校受限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会在将来逐渐设置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丰富学校学习生活,传承与发扬民族历史文化。已经开展相关课程的学校会在将来做得更好,充分应用并发挥“俏夕阳”的作用。

2.建议

2.1继续加强发展《俏夕阳》推广的有利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加大学校舞蹈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促进相关课程及活动的开展。通过集资、赞助、创办校办企业等各种形式,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

2.2培养学生兴趣,聘请有经验和功底的老师授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俏夕阳》竞赛活动学校内部甚至各学校之间积极组织《俏夕阳》比赛,鼓励学生参与竞争,既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俏夕阳》舞蹈,更能锻炼他们其他各方面的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3从唐山推广至全国乃至海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大推广力度。

发掘保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创作人才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全方位地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肖群雁,朱露晓.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及其本土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166-169.

[2]马军红.城市音乐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以唐山为例[J].人民论坛,2012(26):180-181.

篇8

> 构建新型城市形象体系

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特质、个性的自然禀赋,以及独特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尽管现代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风貌,使得城市在基础建设、城市景观甚至人文风骨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千城一面”现象。但是,作为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城市形象/声誉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是城市的独特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们消费城市的重要商品之一,能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正是认识到城市形象所具有的如此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登上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议事日程,紧跟城市规划、经济规划等,成为城市管理者日益重视的一项工作。

在笔者及团队近年来所进行的城市形象战略规划研究和传播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我国城市形象构建与声誉管理方面存在着理论匮乏和操作误区,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思路。在传统的城市形象研究和实践中,品牌定位策划理论占据了主导位势,主张在定位分析的基础上,将城市品牌划分为核心品牌、次核心品牌和要素品牌进行策划。不可否认,品牌定位理论在企业和商品的运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附载的内涵和外延是任何单一的企业和商品所无法比拟的。城市独特的历史积淀、人文内涵、精神特质、经济结构、城市景观以及人的活动等,如何纳入城市形象构建的考量之中,单一的品牌定位理论已力不从心,偏颇巨大。

在近年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城市软实力理论引入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实践,将城市形象的构建纳入到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整体框架下进行全新构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我们认为,城市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社会和谐、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由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会同新华社《望东方》杂志社、零点调查公司共同举办的“中国大陆首届最具软实力的城市评选”就已经推出了城市软实力构建的三级指标体系(近三百个可以实施的具体指标)。依据这一体系,已有若干城市在笔者和团队的指导下,推进着全新城市形象战略的构建。如果说,城市形象是城市留给其消费者外在印象的话,那么,其内涵则是城市软实力。用城市软实力理论全面构筑城市形象,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和外延。只有综合考虑上述城市软实力的各种主要要素,才能全面建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才能解决对外吸引,对内增加凝聚力的作用,成为城市全面、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 打造城市形象传播体系

同其他商品一样,城市形象也只有在消费和传播过程中,才能实现并增值其价值。笔者认为,一个恰当的城市形象传播体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要注重城市所处不同区域的权衡。区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基础。随着区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区域经济圈”、“经济带”、“城市群”不断崛起和发展,如“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东三省)”等传统区域,特别是近年来新批准设立的一些综合配套试验区,如上海市浦东新区、天津市滨海新区、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等。好的传播体系必须顺应甚至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在区域层级传播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市民,以及城市投资者、采购商、旅游者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目的,做好城市本土(市内)传播和区域层级传播的平衡,达到对内提升城市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对外实现招资、招购、招游的多赢局面。

其次要注重形象传播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城市消费者的不同类型,根据市民的共性以及个性需求,投资商、采购商、旅游者、创业者以及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另一方面,不同对象对城市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在准确评估受众认知状况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认知程度,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传播,达到提高认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持续消费的目的,共同演奏一出城市形象传播的交响曲。此外,还需要结合城市形象的竞争市场制定独特的传播内容。要结合一定区域内形象领先者、均衡者、潜力竞争者以及其他竞争力量的状况,策划富有竞争性的传播内容。

三是注重形象传播平台的选择。城市在进行形象传播时,一系列的广告宣传、媒介事件策划、公关活动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受可供支配的人力、财力、精力等限制,以及城市形象无形商品特性的影响,单一的平台很难收到持续的效果。因此,打造城市形象传播体系时,在搭建独立的平台之外,还必须巧妙地借助其他力量,实现“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的有机结合。所谓“造船出海”,主要指由城市政府出面,独立构建形象传播平台,突出城市形象的个体形象和品牌,进行“专场”形象传播活动。所谓“借船出海”,指利用现有的活动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或者借助于这些活动契机,不失时机地进行形象传播,结合一个时期内的重要节庆、纪念日等的主题活动,在受众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和地点充分借势,联动出击。

> 良好城市形象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理性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人们面前拥有一切……”这是狄更斯在《双城记》至今引人关注的一段排比,而对比的另一半则是:“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这是迷茫的时代,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将狄更斯的这段话,分成两段,来阐释城市形象和声誉的管理,非常恰当。在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越发明显,社会高度媒介化的今天,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声誉是“升入天堂”还是“坠入地狱”,似乎仅在一瞬之间。

自19世纪30年代兴起的大众传播迅速发展,使得大众传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及手机等新兴技术和媒体的普及,使得由各种媒介构建的虚拟世界高度发达,其丰富性、全面性远远超过了由人的实际活动范围和经验构成的现实世界。无限扩张的媒介化的社区,成为人们获知真实世界的主要渠道,在某些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真实生活世界的趋势。早在上世纪初,就有美国学者指出,现代信息环境越来越有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反观当今,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很多地方的突发事件,如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杭州“70码事件”等,我们越来越发现,媒体化的现实已经演变为真实的现实。

消费社会和媒介化社会的现实,都迫使城市在进行形象传播时,除了运用正向思维,思考怎样传播好城市形象外,还需要具备逆向思维――时刻牢记危机意识,不忘站在危机公关的角度有所准备。如何进行城市形象危机管理?如何捍卫良好的城市形象?笔者认为,以下几条需引起特别重视:一是将城市形象和声誉管理纳入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范畴,进行足够的重视;二是成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城市形象监测、危机处置、信息、评估等系统性的形象管理工作;三是根据城市形象的理论和实践,制定科学、合理、细致的危机应对预案,强化预案的可操作性;四是在城市形象危机预警、响应时,要主动、积极地公开相关信息,保证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五是掌握恰当的危机公关的理论和技巧,做到突发事件与形象危机应对、重大活动与形象传播创新、常态工作与形象传播推介的有机结合。

篇9

定位于文化新区,活力新区和宜居新区的江南新区是万州城市拓展的重点和城市形象的窗口。由于江南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品牌形象传播相对滞后,当2007年新区工作重心向城市开发为主转变时,才发现外界对新区的认知度不够,没有凝聚起浓厚的人气商气,未能为老城区分担城市扩容的压力,甚至影响到重庆市政府提出的“过江推进”、“一江两岸”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江南新区确立了以事件营销为主的整合传播策略,让新区的城市形象逐步得到推广和提升。2009年-2010年,当地主流媒体对江南新区主题活动和公关事件进行了多达170余篇次报道,而央视“激情广场”更是选址江南新区举办豆大的“爱国歌曲大家唱・万州篇”演唱会。同时与航美传媒合作,选择全国两会期间和重要节庆等时段,在重庆、南京、温州等机场数码刷屏广告40余万次,使江南新区崭新的城市形象传播到全国。

优质的城市品牌打造在提升城市价值的同时,为今后江南新区经济发展营遣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江南新区管委会的官方统计显示,由于广泛的宣传推广,配套设施的完善,江南新区的城市形象得到了广泛认同,人气逐年兴旺。截至2010年年末,入驻新区的企事业单位的投资总规模已超过68亿元;新区生产总值比成立前增长16倍;财政收入比启动城市形象传播的2008年增长7倍以上。

调研

江南新区位于万州长江以东、五桥河以北的沿江地带,形似半岛,临江靠山,与万州老城隔江相望,是万州城建规划的组团之一,幅员面积34.75平方公里,具有较好的长江景观、绿化植被开发条件。不过,城市品牌既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又涵盖了许多无法量化的城市信息。在城市品牌推广中,环境、文化、资源、经济和居民本身都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魅力与吸引力的要素,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根本。因此,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008年5月开始,项目组历时3个月走访了数千位普通市民,针对江南新区之前的城市定位、品牌印象以及传播推广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城市定位层面,由于宣传途径更多体现的是基础设施、交通路网等市政建设信息,导致公众对具体项目或设施的记忆度高过城市的功能定位,且认为城市整体开发进度缓慢,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在品牌印象层面,之前的视觉符号和宣传口号虽然简单易记,但与新区的形象气质有差异,导致其认知度较高,美誉度较低;在传播推广层面,由于缺乏系统整合的宣传策略和持续传播计划,反映出相关信息曝光频次低、媒介到达率低、记忆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公众对江南新区整体关注度降低。

事实上,与人口稠密,发展受限的老城区相比,新区交通便利、区域功能划分明晰,有着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与全新的商业开发模式,聚集了众多激发新区城市活力的项目,如:万州区政务中心、三峡库区文化中心、未来的城市CBD、高尚住宅社区、生态旅游景区、大型港口物流基地等,为江南新区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策略

基于以上调研数据,项目组针对江南新区的城市特点和战略定位,组织了一系列的专家研讨会、策略创意会,建立了科学的城市形象评估体系,明确了城市的品牌定位和核心价值,完善了城市品牌视觉体系,重新梳理城市品牌传播体系,并提出以“五个一工程”作为城市形象推广的基础,即一个城市标识、一句城市推广语、一套城市形象海报、一本城市宣传画册、一部城市专题片,为江南新区贴上独具优势的城市标签。然后选用事件营销这一综合性的推广方式,策划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通过精准的过程控制和分步实施,让新闻事件得以在兰峡库区及国内主要目标城市展开传播,从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9年-2010年以事件营销为主要手段,结合“五个重庆”的城市建设目标,区内围绕“森林江南,宜居新城”的功能定位,强化宜居环境,吸引本地居民,体现新区的魅力和活力;区绕“平湖明珠,璀璨江南”的城市定位,强化发展前景,吸引区外投资者,展现新区的实力和潜力。以城市标识的传播与实施(城市Ⅵ系统的完善、全新标识的、宣传物料的应用、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标识应用等)、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感知(体验江南系列活动:摄影大赛、市政设施的开园仪式、山地自行车赛、美食节、世界杯啤酒节、万州新年灯会、江南中学新校址启用仪式等)、城市形象的展示与推广(央视栏目、机场广告、三峡之子联合会、经洽会、房交会、城市足球联赛等)的三大城市形象建设系统为实施主线,展开了20余项主题推广活动,系统而有序地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和沟通渠道与目标受众接触,扩大覆盖面和到达率,将城市品牌众多的利益点通过持续、统一、全方位的事件营销传播方式渗透到目标受众的视听领域,以强调亲身体验的活动流程设计使其感知新区的活力和魅力。

专家点评

张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一个城市品牌的传播要把握好对不同目标人群的传播效应,如对近距离的居住者应该注重亲身感受,对远范围的周边公众就要着力于媒体传播。本案的策略对这点有很好的体现,整个传播策略基于对城市品牌的定位,然后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窄变广。从近距离的视觉感受和宣传品发放,到中距离的参与式体验活动,再到远距离的媒体投放,三者结合,形成一种放射状的传播,既保证了传播范围,又达到了传播深度。尤其是针对本市居住者的传播,抓住了视觉认知这个关键点,在城市cI传播上的策略有相当的力度。

执行

“体验江南”系列活动是体现城市活力的主线,利用互动性强的大型主题活动,着力为新区重点打造可持续的“年度活动品牌”,让广大市民在参与各项活动时,亲身体验和分享新区科学规划和悉心建设的成果,从而提升江南新区宜居、宜业的品牌印象。

篇10

【摘 要】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陆续建立自己的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不仅承担着政府部门最新资讯类消息,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宣传城市形象的窗口。本文通过对“北京”形式和内容的分析,从品牌角度探讨如何利用政务微博塑造城市形象。

关键词 城市形象 政务微博 北京 品牌传播

每一座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独有的符号,挖掘或者是创造着一种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有利于增强来自城市的自豪感、凝聚力,同时有利于依靠文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成都熊猫、麻将、火锅体现的“悠闲慢”文化;天津麻花、快板隐藏的幽默文化;上海繁荣夜晚展现的都市文化等。如果把城市的这种展现自己独特气息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品牌塑造过程的话,那么城市维护自己形象便会有章可循了。

城市展现自己特征的方式有很多,建筑、语言、饮食、甚至是服饰。每个城市都可以运用一套完整措施,从视觉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等明确展现自身形象。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从互联网上面获得信息的习惯。政府部门敏锐把握了这一点,不仅大多数部门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并且也在积极建立维护自身的官方微博。微博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传递自己的形象,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政府部门如何通过官方微博来塑造城市形象。

选择北京的政务微博有以下原因:第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本身就是大多数城市的榜样、标本。研究北京的政务微博不仅有利于北京城市的形象塑造,也可以推广。第二、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北京市政府通过微博来塑造城市形象的观念比较超前,内容比一些其他城市要广一些、深一些。

一、北京政务微博的基本情况及内容分析

1、“北京”的基本情况

“北京”微博平台于2011年11月30日上午正式上线。截止2014年3月3日粉丝数量达到4590029,占北京1458万网民数量的31.48%。通过随机抽查的200名粉丝来统计,粉丝的注册地址不是北京的占据85%,也就是说北京所服务的客户群有很大一部分是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北京”的理念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是北京的愿景也是北京想要塑造的城市形象。“北京”的背景图片是天坛,该图片从北京建立以来就没有更改过。背景主色调也是淡蓝色,对应“绿色北京”理念。

2、“北京”内容分析

“北京”从第一条微博以来内容上有两大变化。一是从互动性来看“北京”随着粉丝数量的逐渐增加,开始不太关注粉丝回应。@粉丝的内容越来越少。二是内容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比如不再比较盲目的转发一些北京的新闻,筛选的新闻越来越有趣、实用。内容上面的变化,反映的是“北京”的不断成熟。

“北京”的内容分为文化、体育、人物、社会、环境、政治、科技、法律法规、其它。统计2014年2月共有672条微博,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北京”的内容体现出人文关怀、科技进步、以及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从2014年2月的转发评论情况来看,一般的转发评论在30条左右。关于北京天气雾霾的转发量一般在110条左右比较稳定。

二、“北京”在宣传城市形象上的不足和建议

品牌的价值体现在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美誉度。虽然“北京”的转载和评论与它的粉丝数不成比例,不过“北京”对于“MI”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从内容的安排上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科技”“绿色”。

内容安排上,社会性微博占很大比重,这样就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微博与粉丝的粘合度,同时科技内容比例安排也较恰当。科技内容本来是相对无趣的,但是“北京”中的科技语言活泼、配有生动的图片展示。

北京也会经常出现文字和图片相互配合的例子。比如在北京中一系列中国梦消息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简单介绍,下面直接跟着视频的链接。微博的语言亲民,同时又运用了视频的点击量大吸引阅读,一举多得很是吸引受众。通过视频传递了很多信息可以进一步了解北京的人文特点,达到传递北京城市形象的作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念不明晰

微博同其他媒体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它信息更新速快,能迅速得到反馈信息,文字编排有140字的限制,可以配备图片和视频,各种表情符号,“@”他人的功能。这些构成了微博的独特优势。但以“北京”为例的政务微博没有摆脱传统媒体的“注重宣传,忽略互动”的模式。

2、内容编排少技巧

“北京”虽然借助很多事件来获得转载或评论,但是对于突发事件更多的是叙述,发表一些简单的观点,并且与受众的互动性少。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其在内容编排上存在的问题。调查互动评论的时候,出现了几乎和粉丝是零互动。评论经过筛选发现有价值的评论很少。互动程度高的主要集中在资讯一类。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北京”主观原因。首先与粉丝的沟通互动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粉丝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内容编排上面,虽然视频很多,但是忽略了受众一般是通过手机来阅览微博,视频没有发挥作用。图片也应该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在微博中图片就意味着更多的点击量。

3、忽视受众使用微博的特点

传统媒体一般是定点的时间内容,但是这并不完全适合新媒体。微博的也应该考虑到受众的接受时间上面的习惯。尽管一些微博运用皮皮时光机等软件定时,增加与受众的接触频次,但是并不意味着会产生好感。北京平均每天大约22条微博,时间安排是6点30到晚上10点,每个时间段信息数量安排很平均。

针对上述不足,现提出以下建议:

1、基于受众的接收习惯,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

在政务微博宣传城市形象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的接收习惯。从时间安排上,微博消费的是碎片化的时间,所以的信息要言简意赅,的时间尽量按照受众刷微博的习惯。其次根据注意力原理,受众的注意力容易被图片吸引,所以在选择图片的时候要慎重考虑图片的大小、色彩等。

2、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展现独特的传播特点

政务微博在宣传城市形象中相比其它的媒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要根据微博的独特优势来增强政务微博宣传城市形象的作用。首先微博的信息更新速度快,这需要及时信息,避免“昨天”新闻。微博可以同时包含文字、图片、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依据传播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组合。微博的互动程度高,“赞”、“转发”、“评论”要挖掘这些功能。政务微博的粉丝量大并且基本上在一个城市,要利用这些特点组织一些活动,配合线上、线下互动,以增强与城市的感情,塑造城市形象。

3、大数据背景下,树立建立粉丝数据库的意识

新媒体背景下,在传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数据的作用。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我们收集的所有数字信息现在都可以用新的方式加以利用。一方面对粉丝的基本信息包括粉丝的性别、年龄、微博的级别、阅读信息偏好、评论的情况等建立基本的数据库,有利于政务微博在宣传城市形象中,掌握主动权。另外一方面粉丝的阅读量、点“赞”、“评论”、“转发”的信息收集,有利于基于数据对受众有合理的分析,并根据分析做出及时的修正。

总之政务微博在宣传城市形象中要摆脱传统媒体宣传的思维,借助品牌形象的独特视角,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①唐舒尔茨:《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②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杰克·特劳特:《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④李道平:《公共关系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⑤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