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信息化建设

篇1

    1、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使我国物流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以信息流动代替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帮助人们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降低内耗,提高经营效率。论文百事通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借用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是时代的选择,并决定其竞争的结果。

    2、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电子商务给物流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物流消费选择和机会,等同于给中小型物流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也为其提供了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流场所,从而使中小型物流企业具备了更好把握物流市场和物流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3、电子商务将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电子商务通过人与电子通讯方式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效率。电子商务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传统的制造业籍此进入小批量、多品种的时代,“零库存”成为可能;传统的零售业和批发业开创了“无店铺”“网上营销”的新模式;各种线上服务为传统服务业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方式。

    4、电子商务改变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建立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之上,以快捷、方便的商业交换为手段,从而使消费者的个性化、特殊化需要完全通过网络展示在生产厂商面前。为了取悦顾客,突出服务设计风格,现代物流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纷纷介入到电子商务的信息化物流服务当中来。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而言,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发展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建设将有效推动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管理模式。国家已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的目标,这也是我国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责无旁贷的奋斗目标。为此,中小型物流企业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管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效益评价体系、成本和物资管理制度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建设技术的推动,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是中小型物流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不仅是普通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的载体,能够为企业提供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人员、地点、组织和构思等大量信息。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捷、高效地获取这些信息,使其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源。

    3、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化建设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对非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获得技术或市场垄断地位去实现产品物质属性的差异化,但是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实现产品社会属性的差异化。中小型物流企业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物流品牌形象,为物流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心理感受。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全面、高效、低成本的信息实现技术和手段,将是当代中小型物流企业最好的选择。新晨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途径与策略

    1、要加大对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新思路,努力创新现代管理与营销的新方法,是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础发展思路。

    2、实现过程要体现“渐进性”。中小型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资金、需要等实际情况,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身规律,科学地制定企业管理信息化规划,分阶段、分层次地稳步实施。

    3、政府主管部门应给予充足的政策性引导和扶持。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帮助中小型物流企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各级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为加快推进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更加切实有力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尽快建立健全我国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配套支持体系。

篇2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物流信息化;现状;作用

互联网思维与物流信息化

1.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技术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影响着市场的商业贸易,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运行。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或服务、顾客、营销方式、运行机制的创新等方面,甚至对整个商业的价值链在互联网时代采用了新的思维方式。[1]互联网思维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局限于互联网的产品、互联网的企业。

2.物流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实现物流信息化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基础环境的建设。基础环境是指实现物流信息化所依靠的环境,包括物流信息化规划、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物流重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信和网络等设施。[2]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实现物流信息的高效使用,在网络上建立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整合物流信息、物流监管等资源。实现物流信息化,要考虑两个重要的方面:物流信息的收集、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

1.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低下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物流行业都在进行着物流信息化的转型,这是物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建设处于初始阶段,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信息化的程度还不均衡。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信息化的核心技术,现在国内的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物流信息系统不普及、不成熟。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没有能力使用现代的物流信息。而且在大部分有物流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系统与系统之间没有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能力收集和整合物流信息。[3]物流信息化的程度与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是相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的事实。

2.条形码等物品识别标志和设备不普及

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以条形码为代表的识别设备还未在物流行业中普及使用。虽然这些识别设备在物流企业中应用的很早,但是普及的程度很低。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物流企业运输的物品和储藏的物品没有条形码等识别标志。条形码等识别标志应用程度低,严重影响物流系统的正常物流信息的收集等处理活动,降低了物流信息的录入、更新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流企业仓库的自动化管理。而且条形码等识别标志的普及程度低,还阻碍了物流活动中信息的处理,减缓了物流企业与工商业之间信息的共享速度。[4]

3.电子数据交换和全球定位系

统应用率不高电子数据交换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的国际标准,用来进行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国际之间的贸易通常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来进行采购订单、提货单等数据的交换。现在信息化的进行依靠着电子数据交换与国际互联网的结合应用,物流信息交换等信息处理活动效率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管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使得库存的信息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信息管理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这也就使得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完善和快捷。但是这种新型高效的信息管理方式,并未在物流企业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甚至准确意义上的电子数据交换还未开始进行。有很多因素形成了这种现象:一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够,导致没有技术能力应用这种系统;二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自主开发成本较高,很多物流企业没有能力支付。[5]更重要的是,物流企业之间在对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上未形成同样的认知,阻碍了其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另外,物流企业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程度不高,而国外很多物流企业都应用了这种系统,使得物品在运输过程中通过率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4.物流企业的网络应用水平较低

国外物流行业对互联网等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水平都很高,而且技术很成熟,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却与国际水平差得很远。近些年,我国物流企业才刚开始应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不但水平不高,而且普及程度很低,仅仅使用互联网等网络技术来处理一些初级的物流信息,远远未实现对物流企业内外各种物流信息的有效使用的目的。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发展,管理者就必须以互联网思维,制定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发展策略。

1.提高了物流信息的收集、共享和交换的效率

物流信息化的基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一是物流信息的收集;二是物流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但是现在物流企业大量的物流信息还是使用手工录入,这就大大降低了物流信息使用的效率,而且手工录入的物流信息还存在着较高的错误率的问题,以这种方式实现物流信息的录入并不能使物流信息得到及时有效地更新,也就使得以后的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换与共享,导致物流企业不能充分地利用物流信息。这些原因也是目前物流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之一。[6]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用互联网思维,思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就会使用互联网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替代手工录入完成物流信息的录入和物流信息及时有效地更新,而且对条形码等标记标志与设备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使得物流中的物品可得到快速的识别,这样就提高了物流信息的收集的效率,并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流信息收集的出错率,增强了物流信息更新的及时性。互联网技术中的通信技术可快速地传播物流信息,可提高物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的效率。

2.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技术

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这是物流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指的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但是国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使用还处于刚起步的时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设备只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型物流企业在使用,并没有小中型物流企业使用定位系统设备来对物品进行适时有效准确地定位与监测,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参考来进行物流方式的合理选择。根据国家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的九大重点工程之一,我国将大力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国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不再是局限于外贸物流和空中物流,而且覆盖了铁路、水路、搬家、快递等其他物流方式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互联网思维下,利用互联网时代下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广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实现物流信息化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

3.培养物流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水平

现在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对物流信息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处于探索时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相对来说程度很低,而且较分散,缺少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更别说详尽的运行计划和方略。很多企业由于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导致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不能被企业引进和应用,以提高物流信息使用的效率。[7]物流企业的管理者用互联网思维思考物流信息化,就会对物流信息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在管理过程中用物流信息化意识,思考和解决物流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注重相关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资金投入;培养企业信息化文化,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升民,刘珊“.互联网思维”之思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2):1-6.

[2]季航.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朱,屈军锁.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6):55-58.

[4]刘万强,王博.我国物流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06(8):49-50.

[5]宾厚,肖军,张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市场,2007(23):52-54.

[6]王志娟,平金珍.计算机技术对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2X):116-117.

篇3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第三方物流 信息化

一、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的物流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物流具有了新的特点。

1.物流的信息化

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商品化、物流信息采集数据库化、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等。条形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DI、快速反应,以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ERP等是目前流行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是基础。没有物流的信息化,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快速、准确、集成、低成本的要求就无法满足。

2.物流的自动化

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就是机电一体化,外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而且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物流活动中的误差或错误等。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都是实现物流自动化的设备。

3.物流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就是物流的智能化,物流活动的大量决策,如库存多少、运输路径的选择确定、物流配送中心运作决策等等,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和运算才能解决。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专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物流的智能化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下一个新的趋势。

4.物流柔性化

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新要求发展起来的新型物流模式。物流柔性化要按照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特点,灵活组织实施物流活动。

二、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模式分析

随着物流的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渐成为现代物流模式的主体,与传统的物流运作方式相比,第三方物流整合了多个物流功能。第三方物流不只是负责个别的运输业务,还包括订单处理、库存管理、配送在内的全部物流业务。它不仅提供物流操作,还提供包括设计、建议如何以最低的费用、最有效的运输与保管货物在内的物流系统的咨询。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物流服务,有利于促进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总体物流效率的提高和物流合理化。

第三方物流又称外包物流以签定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完成。社会分工的细化促使这种专业物流企业出现,利用专业设施和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为顾客定制物流需求计划。外包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社会化、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是跨国公司管理物流的通行做法。按照供应链的理论,将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业务外包给从事该业务的专业公司去做,这样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种职能,都是在某一领域具有专长或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公司互相协调和配合来完成,这样所形成的供应链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势分析

1.集中主业

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参与世界竞争。

2.节省费用,减少资本积压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环节能力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使企业能从分离费用结构中获益。根据对工业用车的调查结果,企业解散自有车队而代之以公共运输服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少固定费用,这不仅包括购车辆的投资,还包括和车间仓库、发货设施、包装机械,以及员工有关的开支。

3.减少库存

企业不能承担多种原料和产品库存的无限成长,尤其是高价值的部件要被及时送往转配点,实现零库存,以保证库存的最小量。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实施运送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

4.提高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与顾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战略伙伴,他们为顾客着想,通过全球的信息网络使顾客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顾客随时可通过电子商务了解供应链的情况;第三方物流提供者是物流专家,他们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他们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分担包方)大大缩减了交货期,帮助顾客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第三方物流提供者通过“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定出以顾客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顾客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模式劣势分析

在我国的具体情况下,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了解其优势的同时也要了解其劣势,争取规避风险、获得最大利益。因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第三方物流尚未成熟,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成本节约、服务改进的优势在我国并不明显,而且常常会造成外包物流的失败。外包物流失败的原因有:

1.物流公司缺乏合格的专业人员设计评估物流系统

2.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有所欠缺

3.合同不规范或双方都不知道怎样规定合同条款中的服务要求

当然外包物流失败的原因还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注意,就是签定物流服务外购合同后,流业务交由三方物流公司打理,双方的力量对比因此发生了变化。对物流公司而言,他们对电子商务企业有所依赖,但不强烈,充其量这笔交易是其众多交易中的一单;但是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服务质量与效率将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物流公司往往利用这种有利地位欺诈对方,在必要时会提高价格,并转向那些能满足他们利益的客户,产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供应链中,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还不成熟,电子商务企业如过分依赖供应链伙伴,容易受制于人,在供应链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供应链的控制能力差,与最终顾客失去联系并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五、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方案设计

1.第三方物流企业部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是构建信息系统的前提,是在物流业务流程分析和再造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对信息系统功能上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再根据部门职能和逻辑联系抽象出各物流功能模块。

(1)第三方物流企业部门可以依据功能类型分为物流作业、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三大类别层次,各类别包括若干具体功能单元,可以根据类别划分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架构,根据功能单元抽象出系统各功能模块。

(2)各功能单元存在层次上的有机联系和信息需求区别。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对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是划分功能模块的基础,而模块设计、功能实现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高内聚,低藕合。要细化业务模块的粒度,尽量减化模块之间的藕合度,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同时满足公司结构的变化不受部门的调整和约束。

(2)容易扩充。要考虑到功能内涵随着业务内容的拓展做出必要的扩充和完善,所以功能模块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易于升级和维护。

(3)坚持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功能模块直接同系统硬件和外部设备通话,设计原则是在软件设计上下功夫,杜绝各种漏洞,坚持技术超前性,而在硬件配置上坚持适用原则。

3.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利用因特网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中心网络与客户之间的连接利用中国电信的公网(China NET)实现;中心网络与公司各部门的连接通过局域网实现;网络互联均采用TCP/PI协议;采用Browse/ Service(浏览器或服务器)或者B/S与C/S混和模式。这种平台架构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建网成本,保证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B/S三层应用体系结构在目前网络应用系统中居主导地位,它的用户界面通过WWW浏览器实现强大而复杂的功能。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它是两层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传递机制进行对话,客户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将结构返回客户。由于用户界面不统一,不同系统间不兼容,制约了信息交流,妨碍了物流合理化和最优化。B/S结构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和企业信息,以及企业电子商务的最佳平台。

(2)系统软、硬件环境。所有用户操作在浏览器界面进行,单据打印可以通过客户端程序或控件实现。软件运行环境主要包括编程语言、软件运行环境、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

硬件配置包括:体系结构(如B/S结构)、服务器、工作站(IntelP4处理器)、UPS、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等)等。其中服务器是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应该采用功能先进,运行稳定的服务器系统。

4.网络运行环境及安全性

(1)鉴于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现代物流运作的中枢神经作用,网络平台的设计应该采用数据中心模式:建立以中央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集群;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到数据中心的EDI和Internet的数据接口:建立中央数据仓库。

(2)系统安全性问题。考虑到网络安全,利用多层防火墙技术与设备,重点保护系统软件运行的专用服务器群;利用认证技术实现连接专用服务器群的用户身份识别、授权及保护在线传输数据的抗截获能力;在中心网络的路由器及交换机的配置上要充分考虑系统扩展的冗余性及硬件故障的防范措施;充分考虑网络病毒和黑客的防范;中心网络平台采用双份动力电源及UPS实现系统断电保护。

5.系统软件架构

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可以采用三层立体结构和一个可不断扩展的平面结构。系统的三层结构是:业务处理层、综合管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这三个层次体现了系统各类业务或管理要素和信息系统的各个应用层面。实际上,在每个系统层次上分离的子系统和分系统需要进一步整合起来,在业务管理规范化的同时,需要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处理流程,需要保证基础数据和代码的统一。同时,随着管理的深化和技术手段的进步,每个系统层次上的应用还需要不断丰富,这实际上是扩大了整个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内涵。

六、结论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通过网络得以快速的异地实现,而电子商务的实体流动只有通过高效的物流才能实现异地空间上的转移。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即电子商务越发展,物流就越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破解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参考文献:

[1]李会芳: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8/03

[2]林 翊: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05

[3]王 研:第三方物流信息化发展阶段及系统结构初探.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04

篇4

1.1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首先,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而我国中小企业众多,资金和人力不足以支撑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另外,一些企业管理者对构建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意识不足,造成我国企业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一些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其次,一些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物流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也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物流自动化设备比较落后,不能很好地和信息平台相融合,导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缺乏完善统一的标准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完善统一的标准来规范,才能保证物流管理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另外,在制定统一完善标准的基础之上,要对不同的行业进行细分优化,才能保证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性。一些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缺乏必要的订单管理、货物跟踪、货物分拣系统及运输管理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依旧没有成形,导致物流信息不通畅,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新时期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措施

2.1积极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效率

目前,国内外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进而发展应用,例如条形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GPS技术、EDI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总体上来说,一个成熟的企业物流管理系统其基础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采集与识别技术、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物流动态跟踪技术等。以EDI技术为例,其属于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的一种,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易中的标准商务单据在两个企业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换,并不需要人工的介入,这样就可共享信息,提高信息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这些标准单据包括发货票、购货单、提货单等。以无线射频技术和条形码技术为例,其属于数字采集与识别技术的一种,主要应用于仓库货物存储和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在货物包装箱或托盘上贴条形码标签的方式,用以记录货物的详细数据,在流转过程中,用无线射频枪对条形码进行扫描,即可获得货物详细的规格和参数、储运历史、位置等信息,进而对货物的流转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控制。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的实施将会给企业的经营运行带来质的改变,它将极大改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模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流信息技术众多,企业的类型和行业也不同,在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理的物流信息技术,才能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2积极引入供应链管理部门参与企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

在企业物流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供应链管理部门参与其中,使得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制订平台建设模式,使得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共同为物流管理规范化这一目标努力。对供应商来讲,可使其更清楚企业的物流管理制度和模式,目标一致,共同协调,风险与利益共担;对客户来讲,企业将信息化的实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客户的服务结合起来考虑,有利于及时了解客户动态和需求,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和企业的竞争力。

2.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配套自动化设备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立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保障环节,要实现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配套设备自动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目前企业物流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实现物流配套设备的自动化,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合理运用,由于购买整套自动化设备费用较高,企业可对现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在包装、点货、搬运、订单、数据处理及分拣等诸多物流作业环节上存在很多可施行自动化改造的设备。另外,可建立现代化的立体仓库和与之配套的仓储电脑信息管理系统、条形码自动录入系统,货物分拣系统,实现仓库作业机械化和仓库管理信息化。

3结语

篇5

关键词: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将农畜产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农畜产品流动过程中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农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1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河套、土默川平原的优质小麦基地,西辽河流域的优质玉米基地,大兴安岭岭东的优质大豆基地和阴山、燕山丘陵区的优质杂粮基地。另外呼伦贝尔、科尔沁、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六大草原生产的优质农畜产品大量销往区外和国外。这些农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大多数需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环节。发展现代农牧业物流,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农畜产品市场布局优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是带动内蒙古农牧业大发展的新路径,对于加快内蒙古现代农牧业进程,提高农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全国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内蒙古农畜产品大量自产自销的矛盾要求提高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

流通市场化是流通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我国流通产业还达不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但是,近些年随着政府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扶持,以及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态势需要,流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流通却仍然沿袭传统方式,即自产自销、小规模、无组织式的流通方式,这与蓬勃发展的流通市场化现状形成了反差。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总体上还处在萌芽阶段,绝大部分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基础网络建设及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极为罕见,企业间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落后,其物流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1.2 内蒙古农畜产品供给流通的高成本与城镇居民需求农畜产品的低价格之间的矛盾要求提高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水平

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应采取措施降低农畜产品流通成本。内蒙古农牧区远离城市,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转运不便。加上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运输条件差。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难以运输、加工。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造成农畜产品上下游之间的信息流没有打通,流通环节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农畜产品供给流通的高成本与城镇居民需求农畜产品的低价格之间的矛盾突出。加快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其物流建设水平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1.3 内蒙古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要求提高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

内蒙古地区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是生产的东西销不出去,如2011年乌兰察布市的土豆、巴彦淖尔市的西红柿,尽管当年产量较大,但是这些产品的价格却很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产销渠道不畅。建立健全农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和采购商数据库,开展农畜产品产销网上对接并建立长效机制,有助于指导农牧民生产与销售,促进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流通水平。

2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发展现状

2.1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并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内蒙古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发展现代农牧业物流面临诸多机遇;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累计开工建设78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物流园区,赤峰红山物流园、通辽经济开发区物流园、鄂尔多斯阿康物流园、巴彦淖尔临河农畜产品(保税)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内蒙古农畜产品专业化体系逐步形成。内蒙古围绕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农畜产品市场及冷链系统,培育并初步形成了粮油、瓜果、蔬菜、肉禽蛋等农畜产品物流体系。

2.2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2.2.1 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率不高

条码及射频技术作为一种物品识别的应用,在我国企业中开展得较早,但在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中普及率不高。目前在内蒙古地区虽有一些农畜产品物流企业已在某些方面引进了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但仍以传统的人工操作为主,货运单元条码、储运单元条码以及位置码的应用还很低,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物流系统的运作,极大地限制了仓库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条码及射频技术普及不高,还直接影响了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与反馈,影响物流企业与农畜产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内蒙古现有的农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都是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的转型,规模相对不大,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较低的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2 EDI、GIS、GPS的应用十分有限

EDI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物流更加完善和迅速。然而EDI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在物流企业的应用十分有限,真正意义上的EDI应用还远未开展。其原因在于:一是企业信息技术基础差,多数企业无法应用;二是开发成本高,多数企业无资金实力;三是上下游企业未达成共识,影响企业应用。GIS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是一种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在铁路运输中采用GPS使铁路通过率提高了33%,美国公路运输采用GIS和GPS后,空驶率降低了30%。在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采用,在物流领域应用还十分有限。在内蒙古地区物流领域的应用基本为零。

2.2.3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运作水平较低

目前,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多数物流企业实力有限,难以提供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存在低附加值、被动适应、供给零散、成本高、市场乱等问题。行业技术、装备和运作水平落后。主要业务为运输、托运和少量的搬运装卸,至于深层次的配送、信息等服务则很少涉及。

2.2.4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相对缺乏

内蒙古目前既缺少高层次的农畜产品物流管理人才,也缺少企业层面的管理人才,而大量的操作人才更是严重短缺。不少员工虽然有丰富的传统统物流实践经验,但对现代物流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信息管理的作用也相当模糊,很多员工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致使许多自动化处理过程不能实施。

3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框架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基本框架表示为7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1)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3)物流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4)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5)物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6)物流信息化政策法规环境建设;(7)物流信息化知识培训与人才培养(见图1)。

4 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措施

4.1 充分利用政府的信誉和资源推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

4.1.1 强化对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

建议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协调领导小组,物流相关的部门,如工业、商务、交通、海关、口岸、检验检疫、技监、税务、银行等参加,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内蒙古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政的状况。

4.1.2 统一制定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和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加强对各地方宏观指导和总体协调,制定农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指导各地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引导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4.1.3 加强政府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扶持

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等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物流信息标准制定和物流信息化试点项目等。

4.2 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市场环境建设

4.2.1 政府要培育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创造并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各种物流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竞争,自由流动,并提高农畜产品物流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4.2.2 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

加快制定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完善农畜产品物流信息交换业务流程规范和单证标准,推广信息采集技术标准,结合国际通用标准,制定符合农畜产品应用实际的标准。

4.2.3 加快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和物流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制定有关的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法律法规,如与物流相关的电子签名、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的管理制度和健全的安全机制相结合,切实保障网络和物流信息内容的安全,促进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快数字证书认证体系的建设,完善安全认证基础设施,建立安全认证体系。

4.3 加快智能农畜产品物流建设

首先,对内蒙古地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进行定位,建设农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园区。其次,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建设,将电子商务与物流有机结合,建设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再次,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行业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将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有效地应用到内蒙古的农畜产品流通上,以期完成信息的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四,要加强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建设农牧业产品物流数据分析平台,进行价格指导和第二年产能投入指导,以宏观调控生产与市场交易。第五,加大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攻关,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组织农畜产品物流软件的研究开发,支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农畜产品产业升级与改造的物流应用软硬件产品的技术攻关,如智能仓库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智能运输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托盘流通信息交换技术等。

4.4 积极开展农畜产品物流金融整合创新

通过大力拓展农村物流“融通仓”模式,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利用“制度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加强对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支持。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民间金融的管制,引导并鼓励民间资本或境外资本投入。通过价值链联保小组,实现农户或农户联盟、物流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需求方四类主体共同发展。允许仓单质押融资,以农产品储存的价值凭证作为仓单,在乡村银行进行抵押。建立贷款保险基金,预防部分风险。充分利用乡村银行对农村物流业资金链条熟悉的优势,帮助农村物流企业合理安 排运营资金,并对会员农村物流企业进行流动性管理、资金保值升值管理,促进农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农村物流链的规模。

4.5 加强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人才培训

依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等高校加强农畜产品物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农畜产品流信息化人才的岗位业务。农畜产品物流培训要结合内蒙古农畜产品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注意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教程,着力培养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实用性人才,特别是物流管理师和物流技术工程师的培训;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利用农畜产品物流协会、信息协会、电子商务协会、RHD协会等组织的力量开展农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大力支持其开展信息化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等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文俊.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 当代经济,2010(16):90-91.

篇6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涉及的物流活动一般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等环节。通过实施物流管理信息化,制造企业可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规范作业操作流程、提高运作效率、进一步降低作业成本,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同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目前国内对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对制造企业如何推进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和分步规划探讨不足,尤其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深入性的成果。现对山西省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当前状况,通过一手数据和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山西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同类型优秀企业在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差距,结合山西制造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条件,提出了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途径和发展模式。

在调研阶段,课题组通过对省内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了解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现状。问卷共设计15个问题,涉及企业规模、所属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状况、重点领域、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瓶颈、未来规划、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软硬件使用状况、购置方式、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外部市场和政策环境分析等多方面的问题。共收回有效问卷42份。被调查企业覆盖了省内制造业各主要细分行业,包括:钢铁冶炼加工、非金属冶炼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制造等17个细分行业。其中大型企业24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7家。

本文对课题调查研究的内容做一分析阐述。

1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基本状况

1.1 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各个职能领域的优先顺序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从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山西制造企业在生产相关环节、财务、行政管理和销售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其他职能领域较领先。未来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仍然会集中在围绕生产的环节中。此外,作为生产辅助和衍生的物流管理功能目前有一定的信息化建设,但高级的、综合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足。但是,企业普遍认为:物流管理应该成为未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1.2 山西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阶段的描述,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分为基础建设阶段、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协同与创新阶段。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来看,虽然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是先进与后进差异较大,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普遍缺乏专业的整体规划,但从企业目前信息化应用对企业的贡献度方面看,却具有相同的规律,即信息化应用成熟度与企业较好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成正比。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在财务结算周期、节能减排、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的收益。

1.3 企业信息化建设年均投资规模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投资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相关,故对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年投资规模与销售额占比做了调查。

从问卷调查情况,可以看到:山西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金额总体上处于不到位局面。在被调查企业中,共有91%的企业年均信息化投资额的销售额占比在2%以下,其中有17%的企业投资的销售额占比低于1%,而国际上先进企业普遍认可的标准在2%~3%之间。

1.4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使用情况

从调查企业来看,目前电子商务在山西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范围较大,有90%的企业已经有了电子采购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从采购环节的信息化角度,对“电子采购”这一物流管理功能的具体应用做了详细调查。在已经有电子采购应用的企业中,分别占33%和2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招投标管理和电子目录采购系统。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在采购管理上“集中采购,降低成本”的要求也催生了这两项功能的应用。

山西制造企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在仓储管理软硬件条件上差距较大,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建立了与现代化仓库硬件设施相匹配的仓储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而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依旧使用人工和半人工方式处理仓储管理和作业活动。

从被调查的山西制造企业的情况看,有60%的企业具有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这其中包括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单项应用和整合到ERP等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在山西制造行业中,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为供应链管理中核心功能的物流管理功能,在大部分企业中,首先是从采购、仓储和运输等单项功能的应用开始的,而不是以集成供应链和物流管理的方式实施信息化的。并且,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应较好地实现与企业内部流程的集成,以及与企业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接口管理。 山西制造行业中,能够达到以上功能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只有少数大型的企业集团。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一比例是5%,其他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成实施完整意义的供应链信息管理。

1.5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中硬件和物流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情况

被调查企业中,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95%,条形码技术、GPS和RFID设备都是现代物流管理,包括现代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在被调查企业中,这些设备的配备情况基本与企业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同步,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64%、48%和48%。

1.6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式

有71%的被调查企业购买系统软件时,选择直接购买通用软件产品。有24%的被调查企业选择“系统开发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有5%的被调查企业实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是“根据自身需求,完全自身设计方案”或“自主设计为主,吸取系统集成商的实施经验”。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特定信息要求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素质的信息化技术团队。由于山西制造企业多数不具备自主开发软件系统的人员能力,因此,在山西制造企业中,自主设计开发物流管理系统并不是主要模式。

2 制约山西制造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瓶颈

资金不足且融资难度大是众多山西中小型制造企业无力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省内很多制造企业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被动性。尤其是对物流管理这一信息化建设的领域,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者没有树立起现代物流的理念,还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降低成本的关键,仅仅把物流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活动,“重生产、重技术”传统还相当浓厚。更不用说把物流管理定位在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上。

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人员掌握信息技术、软件硬件,还要求熟悉物流业务操作和流程,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这样的全面型人才,在山西很多制造企业中都还是个空白点。

国内外软件市场上,虽然有比较多较为成熟的针对物流行业开发的软件和系统产品,但是制造业的物流不同于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够充分考虑制造业特定要求的物流软件显得供应不足。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提到:流程再造问题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推进信息化遇到的深层问题都是来自管理方面的。

信息化的风险管理问题也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障碍。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投入产出分析不同于设备购置、基建、技改、生产线建设投资等项目。对其投资回报进行定量分析困难。这些问题,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担忧也阻碍了企业发展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目前由于国家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制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速度相比滞后,使企业在建设自己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工程时,难于处理跨企业、跨行业的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和对接问题。

3 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路径

物流管理作为制造企业运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很早就认识到要把物流管理信息化整合到整个生产运作系统中去。 我们研究国内外企业在制造和运作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的模式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模式:即跳跃式发展和渐进式发展。

跳跃式发展是指采取一系列战略层面的革新活动,使企业的运作和业务得到发展;渐进式的发展是指采用一系列相对较小的举措,通过产生的小范围和部分的影响,逐步积累这种影响,一段时期后达到实质性的明显绩效改进的目的。这种发展方式是大多数持续改进理论的核心方法。

从山西制造企业目前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总体表现为:起步晚,基础差,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可用资金、人员等资源投入有限。本课题研究认为:山西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采取渐进式发展模式,即“整体规划,分布实施,渐进式发展”的策略。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果,风险才能控制得当,企业对信息化的信心和热情才能持续。

山西制造企业在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时,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满足不同企业通用需求的同时快速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除了企业战略、组织架构、流程体系等紧密相关外,软件的平台化水平、可扩展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在现代制造业整个物流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已成为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增进客户服务质量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山西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到:从目前山西制造企业的现状出发,实现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直至发挥其效益,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需要整个供应链乃至整个社会协作的系统性工程。

参考文献:

[1] Upton, DM and McAfee, AP.. A path based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20(3-4):354-372.

[2] Robert Handfield. Leverage IT investment in supply chain: best practice research report[R]. Raleigh: SCRC, 2010.

[3] Gartner Inc. Gartner IT metrics report 2010[R]. Stamford: Gartner, 2010.

[4] Kohli, R., Deveraj. Realizing the business value of IT investments: an organizational process[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04,3(1):121-126.

[5] Jun-Der Leu, Yu-Tsung Huang, Wei-Jun Lu. E-logistics of global manufactureing enterprise: a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2011,18(7):344-356.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模式;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信息一体化平台;

引 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需求日益增长,电力工程项目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的现状,这对电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电力工程项目的物资供应就显得非常重要,而采购管理则为物资供应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目前电力企业物流业务现状及特点的研究,对物流管理模式下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探讨,论述了建设企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对物流管理的支撑和应用意义。

一、我国电力企业物流业务特点

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电力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电力生产和建设费用70%都消耗在原材料和设备这些“物资”上,而且电力企业是一个与装备水平有密切关系的行业,电力建设、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都是通过材料、设备来实现的。物资采购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力生产建设的成本、造价,关系到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电力生产的特点是发、供、用(产、供、销)一次完成,其产品不能储存,要求电力产品(电能)连续、稳定,保证供电安全可靠。电力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大、技术性强,要求建设周期短(合理)、造价低。采购物资的质量关系到电力生产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采购物资的价格直接影响电力生产成本及电力建设造价;采购物资是否及时到位影响生产检修、缺陷消除的时间,从而影响供电可靠性,对电力建设则影响建设工期。因此加强采购管理,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非常重要。

2、库存管理

库存控制的目的,是实现对企业整体经营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以维持设备服务水平和库存投资的最佳平衡。因此,要想以较小的库存投资保持较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就需要先进的库存决策方法。

3、制度管理

电力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电网装备水平、降低售电成本入手。所以企业应努力提高设备质量,消除设备隐患,提高电网送电能力。电力物流制度管理是整个电力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管理工作的先行。它包括所需设备的设计造型、计划报送,更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方式的选择、合同签订、制造过程的监督、试验、验收保管、进出库、质量索赔制度等重要内容。

4、监督保障机制管理

从2002年开始,国内大力推广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系统的垄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相对的垄断。同时,电力的市场化改革,把电力企业置于市场风险之中,规避诸如电力供应风险、融资风险、技术设备风险以及建设和运营风险等是电力投资者和经营者关注的重点问题。监督保障是电力企业控制和规避风险、实施发展战略的有效监管手段。在电力企业物流工作中,经常会制定一些监督保障机制,例如:供应商管理、采购价格管理、采购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效能监察、责任与奖惩制度等等。

二、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

通过上面对电力企业物流业务现状的分析可知,在整个物流管理的运作中,信息流一直伴随着各项物流活动及其他行政支持活动的进行。所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流是电力企业物流管理规划与实践的关键。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基本特征,已成为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电力生产系统应用成熟

目前,电力系统的计算机装备水平已大大提高,中小型机、微型计算机装备级别不断更新提高,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数量增加较快。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机组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逐渐推进

电力企业积极开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工作。管理信息系统(MIS)建设初具规模,开发了办公自动化、人事劳资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办公环境网络化和计算机化。各电力企业也把信息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重新规划企业信息化发展蓝图,借助信息化改造来推动电力工业现代化。各公司在“统一领导、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分步实施”方针指导下,建立数字化办公环境、企业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会议系统等,为公司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1、信息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重点。电力信息网络已经深入到电力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电力生产的各个层面,电力生产与管理对其依赖性日益增大。因此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也更加提高,信息安全已纳入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

2、企业管理革新滞后于信息化发展进程。相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力企业管理革新处于落后状况,有的企业引入了先进的业务系统、管理系统,而管理模式未能实施有效革新,最终导致了信息系统未能发挥预期的、应有的作用。

三、信息一体化平台对物流管理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电力企业纷纷采用分布式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系统化,同时部分电力企业也进行了MIS系统建设的尝试,包括对人事劳资、设备维护、生产计划、办公自动化OA等,甚至也在试图建设SIS系统以实现对企业的全面信息管理。但是总结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构建信息一体化平台势在必行。在信息系统领域,系统集成就是根据应用的需要,将硬件平台、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及应用软件等组织成能够满足一定功能、具有优良性能的信息系统的过程。根据电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信息一体化平台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信息一体化平台框架图

建立电力企业一体化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发供电企业、电力建设与检修企业、各生产设备制造商与供应商,以及涉及交通、铁路运输等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经济效益。从图1可见,物流管理信息一体化平台主要由政策支持系统、信息与管理系统、安全支持系统等部分组成。

(一)、政策支持系统

1、资源配置分析系统。电力建设投资项目,在其可行性认证时,都提出了其所用能源的认证,包括其能源供给的数量、动力支持等各要素都在认证范围之内。这些资源配置情况的相关数据可以在有关电力设计院、国家统计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收集得到,为物流平台提供相关资源配置的数据支持。

2、物流优化及分析系统。物流优化与分析系统是建立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根本目标。根据所收集的信息,通过对各类资源信息与需求信息的分析,为行业的总体物流动作与规划提供一套优化的方案,指导行业的物流动作。

(二)、信息与管理系统

通过与供应商及发供电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相连,直接向发、供电企业提供各类产品信息,并根据发供电企业的生产需要,可以直接从这里提出物料单;而各供应商可以直接获取物料需求单,从而决定供货或生产。系统还通过与网省公司、电力建设与检修公司相连,可以及时将有关检修资源与需求信息提供给系统,系统优化分配这些资源,同时,可以及时反馈业绩信息,实现企业信誉等级的实时调整。

四、结论

电力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改变也见证了整个电力体制的变更,归根结底是为了使国内电力行业在向企业化变革的过程中获得最大化的利润空间。大集中的物流中心管理模式是将来电力企业物流发展的大方向,信息系统又是物流管理的基础,是信息与技术的支撑,部分职权的上收聚拢也是规范电力物资采购、规范电力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红岩,张长宇.电力企业的物流管理组织优化[J].中国电力物流,2008,(13).

[2]吴清一.物流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篇8

一是新的征管模式以取消税收管理员管户制为其主要特点,在向“管事制”的转换过程中,管事未真正落实到位。随着征管面越来越广,征管户数日益增多,管理的事项也不断增加,但由于执法权限有限,管理的事务大多是“高手过招,点到为止”,繁重的征收任务,有限的人力却只能是管事管不了户。税务部门在对纳税人管理环节上出现“空白”地带,而纳税人的素质远未达到征管新模式对纳税人的要求,管理上的空白导致申报不实或偷漏税现象较为普遍。

二是管理质量和效率低下,征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各级税务部门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税收管理系统收到良好成效,但应用计算机管理税收不能等同于税收管理。有些地方尽管计算机硬件、软件十分先进,但由于忽视征管基础工作和质量管理,对纳税人征管基础资料审核不细或录入不全,现代化的设备只扮演登记、开票等初级管理角色,计算机在税收征管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税务机关还不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采集各种涉税信息,实施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不能准确掌握纳税人真实的生产经营信息。由于税源分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税源监控还只能停留在纳税人真实性较差的纳税申报信息上,税务机关还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是实行征管新模式后没有从强化税源监控的机制上明确划分职责,征管责任制无法落实,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形成征管分局在办税服务厅窗口设岗坐等纳税人上门交税,以收入为中心的岗位考核制度导致征管分局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完成收入任务上,重征收,疏管理,对纳税人缺乏必要的监控,造成纳税申报质量不高,零(负)低申报过多的现象,导致了部分税款的流失。

怎样解决税收征、管、查中的矛盾,进一步理顺各环节之间关系,建立起更为严密高效的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要加大征管信息化投入,促进征管水平提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实现对有关税收数据的摘取,存储、检查、统计、分析、传递等一系列高速、高效、精确、实用的处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通过对征收数据及会统凭证的一次输入、归类、存储、分析,建立完整系统的档案资料库,全面地控制所固定的税源全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对税源控管的快速反映能力,为税收收入的均衡入库提供可靠依据。为完成上述目标,从技术层面上考虑应作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在硬件上要投入资金购买征管工作需要的各种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必备器材,保证局域网及各局之间广域网线路畅通,以及分局内部征管工作的需要,避免线路中断及实际工作中计算机配备不够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开发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税收征管软件。因为硬件的配备只是完成了征管信息化的一个方面,最后的工作是要靠每一名税收管理员来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适合的征管软件与已有的各种硬件相配合。以我省信息化现状为例,全省广域网建设已基本完成,通过省局调拨和分局自筹资金购买的设备,各分局的服务器、计算机数量已基本能够满足征管工作的需要,从硬件上为征管信息化提供了条件。同时,由省局组织开发的JTAIS软件经过20*年一年的试运行后,已于20*年正式上线运行,软件运行基本正常。20*年9月份,在市局信息中心的努力下,JTAIS软件发票模块在长春各地区全面起用,为JTAIS软件单线运行创造了条件,既减少了基层局的工作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要强化征管信息化效能,降低税收成本征管信息化在强化税源控管,降低税收成本上能够发挥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在规范征管流程和日常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外防偷税,内防不廉”的作用,使一些漏征、漏管、有税不收的现象得到有效遏止。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是按规定程序进行系统地科学管理的,对征纳双方的办税行为起到了实质性的规范和制约作用。以目前我省使用的JTAIS软件为例,企业一旦出现逾期申报,滞纳欠税或其他违章行为,计算机都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来,并按程序规定进行处罚,防止了税务人员,为税不廉行为的发生。另外,软件在设计时将办理税收业务、查处涉税违章及处罚等工作分为两个或多个税务人员来完成,避免因一个人处理造成权利过分集中,出现不依法办事的行为,保证了税款及时足额的入库。

三要充分发挥税务管理系统对涉税的监控作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使各类纳税人在登记、申报、缴税、欠税等方面存在的违法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监控,规范了征纳双方的行为,提高了税务部门公正执法的透明度。另外,还能及时监控税务人员是否正确执行税收政策,有无错征和漏税问题的发生,进一步强化了自我约束机制,铲除了滋生“人情税”和“关系税”的土壤,防止了部分税款的流失。

篇9

[关键词]新城镇化建设;物流业;物流服务

[DOI]10.13939/ki.zgsc.2016.36.019

2014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5~1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扩大服务业比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2009年国务院将现代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此规划成为推动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奠基石。在随后的“十二五”规划中,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新型城镇为物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物质保证,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同样推动建设新城镇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时,城镇化发展给现代物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物流业发展进行调控也成为新的课题。

1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三个目标。第一,人口流动转移。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推动城镇基本设施的改、扩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人口增加了,农村人口就降低,从事农业操作的劳动力就减少,农村土地会相对集中,这将促进大型农机具的使用,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城镇人口增加将推动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提高,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从而起到进一步扩大服务业的目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又将加大城镇常住人口的吸引力,增强城镇化进程。

第二,促进城镇发展产业转型。使城市摆脱过去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新型产业结构。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染,新城镇建设要求城市更加节约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使用信息化技术,传承城市文化资源,使城镇向着绿色、智慧新城镇迈进。

第三,促进居民生活幸福。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升,公共交通便捷,物流配送方便,超市等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更加便利,居民生活更方便,住房、医疗、养老、教育方面逐步提高并形成体系,实现城镇居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加。

2 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服务业除了包括传统的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外,还包括物流服务。物流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产业,近几年随着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一系列网购平台的发展,物流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物流业也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这使得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正朝着河北第二大支柱产业迈进。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在于以下两方面。

首先,物流业为河北省居民生活提供基本物质支持和保障,起到了提供生产、生活保障的作用。截至2012年,河北省常住人口达到72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11万人。城镇居民生活中的住房、饮食、医疗、药物、公共交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均需要物流业的参与。

其次,物流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有利于社会健康稳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据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未来10年里,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为50万人左右。因此,物流业会在将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对河北物流企业调查,预计在三年后物流企业平均员工人数将达到479人/家。

3 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3.1 地理位置优越

全省紧邻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市,东临渤海。海岸线长487公里。陆上运输四通八达、水路运输方便快捷。河北已经成为京津的物流市场,京津市场上一般销量的蔬菜来自河北,而来自河北的生猪、活牛、禽蛋、鲜奶分别占京津市场总销量的50%、40%、25%、50%。同时,为京津产业发展提供了80%以上的原材料。

3.2 发展潜力巨大

2009年3月,河北省政府提出的《河北省确定物流业发展的6项重点》为促进全省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唐山、邯郸机场的建设以及石家庄国际机场的开通,使得河北省的航空运输能力在不断提高,这种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河北省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2015年3月2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审议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同年12月,投资方看中了河北省物流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石家庄建立了“无水港”合资项目,成立河北冀津国家物流有限公司,实现河北口岸与天津港口对接,这大大缩短了物流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3.3 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河北省物流企业运作模式停留在求“全”的模式上,物流企业功能单一,服务项目多停留在仓储、库存管理、搬运等方面,效率低、速度慢、损耗大、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来自国际物流巨头的竞争压力,河北省物流企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下表是河北省物流企业岗位人员分配情况。

由上表可以看出,河北省物流企业大部分人员集中于储存、配送、运输环节。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服务将远远超出传统的储运服务,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向供应链管理物流发展。因此,河北省物流业企业应抛弃原有的“小”的经营理念,构建新型互通的细化“大”高效运营模式。

4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本地区的物流需求,促进了河北省物流业的整体发展。在国家大力倡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物流业如何根据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使城镇居民增加,居民受教育水平上升,为物流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据201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截至2014年,中国物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年均2万~3万人。按照目前发展速度,届时我国的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物流业对从业人员门槛较低,会吸收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居住。城镇为他们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更多就业岗位。物流工作岗位性质的不同,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专科学历的人才成了物流大军的主流。在被调查的物流企业中,有45家企业拥有专科学历人才,占企业总数的76.3%,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科学历人才25人。但随着物流业朝着国际化发展,熟知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连锁经营、国际物流、物流成本控制分析与预测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加缺乏,这就需要利用城镇教育资源,为物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需要的人才。

(2)城镇化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产品生产、配送、加工一系列发展,促进物流业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居民数量增多,居民为提高生活水平,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一种或几种农产品,而更多的要求产品种类丰富。消费者对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现代农业发展必然拉动农产品生产、配送、加工一系列流程水平的提高,必然促使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的加大,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农产品保鲜、冷藏、运输技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3)城镇布局更合理,规划物流园区,提升物流效率。城市发展由政府统一规划,在城市的郊区边缘地带可以规划物流园区,园区的建设既享受了城镇带来的各种便利,又能将散布的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在一起。减少城市交通压力,利于物资流通。缩短物流配送时间,减少过程成本。

(4)加快信息化建设,将互联网信息应用技术应用于物流业,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控、智能化。网络信息化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新一轮创业浪潮上,依托“互联网+”的新业态也悄然升起,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入正在加深。我国农村的互联网覆盖率还不高,但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为物流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平台。

(5)加快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加入WTO后,允许国际资金注入我国物流行业,几大国际物流巨头,如美国联邦快递、美国UPS、德国DHL等公司纷纷开发国内市场,我国物流企业承受了很大冲击。西方国家有着漫长的物流业发展历史,在西方国家物流业的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这些大型物流企业均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这也是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河北省第三方物流企业寥寥无几,要加快河北省物流企业整合,改变物流企业小、散的状态,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真真,张大威.提升河北物流业服务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4-5.

[2]宋海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物流企业对策分析[J].企业管理,2015(1):213.

[3]王京.物流业稳居河北第二支柱产业[N].现代物流报,2013-03-11.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随着IT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都在向新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企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企业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强大竞争压力,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趋势,企业需要适时进行管理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变革。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的关系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即是企业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全面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部信息及资源的整合,进而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实现企业资源和人才的最优化利用,最终实企业的目标。

企业流程再造(Bus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RP)是由Michael Hammer等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理念,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根本性和彻底性的业务流程变革,使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获得显著性的改善[1]。企业流程再造主要集中在企业文化、企业人员、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在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之后,将实现企业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让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经过近年来实践证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引进一门新的信息技术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企业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密切的关系。企业进行流程再造,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使之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企业人、财、物资源统一有效的管理,最简便的方法便是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涉及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而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也需要信息化的技术来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在促进企业优化配置,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流程再造的现状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一经提出,便有很多的企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践。需要进行BPR项目的企业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积重难返的企业;第二是目前尚可,但即将或有可能陷入困境的企业;第三是处境良好而希望远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企业,他们居安思危[2]。从国内一些实践过的企业来看,国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的角度来看:触及到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权利和既得利益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对于底层员工来说,认为企业流程再造便是企业裁员的一个借口,造成了员工心中的恐慌,给企业流程再造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会触及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便不积极参与到改革中。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既是对其原有管理思想的冲击,同时也是对其权力的再分配,有部分高层领导者便不乐于去改革。

(二)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看,需要引进新的管理思想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引进,更是管理思想的变革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基本上都选择了对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而那些没有变革管理思想的企业,基本上都走向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大的技术力量去支持

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企业的技术实力就代表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业务流程再造,必须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但就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建设最缺乏的就是技术实力,这是有国内企业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流程再造的启示

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间较短,但是仍然给我们了很多启示,证明国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强化企业不同层级人员的推动作用

面对其他企业的飞速发展,作为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必定会产生变革的欲望,同时在变革企业组织结构的时候,尽量减少其权力的削弱,减少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时候的阻力。要对底层员工做出明确的解释,让其真正了解到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不是企业裁员的借口,减小企业底层员工对企业变革的阻力。

(二)充分应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

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战略性胜利,企业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例如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这些不仅能够快捷处理企业的繁杂的工作任务,并且能够理顺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快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雄厚的信息技术实力是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得整合企业资源变得简便,更能在变革组织结构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加快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进度,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