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篇1

本次“美丽中国・检察实践”研讨会由检察日报方圆杂志社主办、锡林浩特市检察院承办,来自高校、最高检、各地检察机关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从锡林郭勒盟检察机关保护草原生态的检察实践切入,就如何更好查办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及其背后的职务犯罪、如何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戚道孟指出,我国草原的整体生态环境并不乐观,全国60%以上的草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近50年来,国家开垦草原达1900万公顷,过度开发使得草地退化成沙地、荒漠的现象严重,全国土地目前沙化面积为1.35亿公顷,而且正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增加。“新的《草原法》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草原法,加上2013年最高法出台的《关于审理破坏草原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内对草原保护加大了法律力度,然而检察机关对于办理草原违法案件的对策和经验还要增强。”戚道孟说。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浙江、福建、安徽等地检察机关的代表分别作了发言,各自介绍了当地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

篇2

关键词: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

引言:农地后备资源开发使补充耕地、增加其他农业地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农地后备资源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石家庄于2015年12月进行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首次进行公开拍卖,是我市积极探索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体现,但是由于农地后备资源多分布于生态脆弱、肥力较低的区域,因此为避免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应该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此实现建设美丽河北的目标。

一、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没有被用作农用地,但是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可以转变为农业用途的土地。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则是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当地生态功能和质量造成损害的补偿,其目的就是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由于生态环境是由大气、水以及生物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任何环节出现变化都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如果农地后备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就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

(1)导致水资源短缺。华北属于缺少地区,尤其是石家庄地区水资源比较紧张,农地后备资源的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土地整合也有可能导致地下水位出现变化,从而影响到当地水资源分布。同时土地开发也需要完善的水利工程作为支撑,如果水利工程不完善就会影响到后备资源开发的效果。(2)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结构。各种生物资源对环境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后备土地开发就会破坏当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导致生物结构出现变化。其具体体现在:一是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由于土地经过开发之火就会破坏原来的地貌特征,进而使得原来的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二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植物群落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动物行动的变化,后备土地资源开发会破坏动物现有的食物链,进而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相应的野生动物不得不迁出本区域。(3)加剧当地沙漠化。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必然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造成水土流失,表土的熟化层遭到破坏之后,土壤的流失速度就会加快,从而导致当地出现较大的沙漠化现象。另外土地沙漠化必然会影响当地的空气,大致当地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对策

基于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实现美丽河北建设目标的实现,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1)建立农用后备资源监测体系,降低开发的生态风险。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合理进行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可持续社会具有积极地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而选择盲目扩大建设用地的现象,导致农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为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农地后备资源监测体系:一方面当地政府要加强领导,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本地区农地后备资源信息。2015年出台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补充耕地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15〕53号)明确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另一方面在进行农地后备资源监测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国土部门要认真落实贯彻“互联网+”行动,借助遥感信息技术,实现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实时监测,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2)建立健全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律法规。针对当前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操作性不强的问题,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为实践操作指明方向:首先我国立法机关要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建立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生态补偿法规体系。并且要对相关条款进行详细的解释,保证其具有实践操作性;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生态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忽视生态环境,造成生态恶化的现象层出不穷,之所以会造成此种局面主要是一万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因此要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建立反哺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管理体系;最后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制裁。(3)开展生态补偿宣传,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补偿机制,为此造就了农民对生态补偿、生态危机的认识不高,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首先政府部门要开展生态保护专项教育活动,依托新农村建设等活动深入到农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其次政府要依托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4)建立生态服务专项基金,拓宽融资渠道。基于工作需要建立生态服务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出对补充耕地指标转让资金收缴和拨付的意见,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核算。同时各个地方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采取融资、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建设,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等效益,从而达到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的多方共赢。

结束语:总之,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农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用地矛盾的关系,保证粮食安全,增强了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了生态绿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人的均衡食物十分重要。人所吃的包括了动物、植物(含水果)。归根到底,所有食物的组成元素都来源于土地。但是,自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使用了化肥而不用人畜粪尿之后,人类主要食物来源的耕地便逐渐变质了。最显著的表面现象是,化肥、农药和工业污染不断增加了有毒元素,因其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显而易见,所以也经常听到一些声讨之音。然而,笔者认为更加严重又极端隐蔽的祸害是,耕地里对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有用元素,很多已经是逐渐减少了。虽然化肥、农药能使田螺、鱼虾立即毙命,但对于大块头的人来说还是不会立刻就怎么样。可是,深藏不露的暗箭才是人类真正自我灭绝的致命毒招哩!当然,耕地逐渐变质恶化的状况并非中国特有,应该是世界性的。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比较密集,耕地恶化趋势就可能更快些了。请大家细想一下,人吃进去了健康所需要的11种宏量元素和十几种微量元素,排出了吸收不完和分解了坏死细胞所汇集而成的,几乎同样数量的各种元素(出汗另排走少量东西)。人吃了一辈子东西,到头来也还依然只有一具身躯,这就说明了吃进的和排出的在物质元素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古代农夫都勤劳地将人畜粪尿作为肥料,当成宝贝一样,完完全全地归还给了耕地,所以生态平衡也就自然而然地维系了下来,几千年都一直保持着生态的良好状况。在那之后,却因“科技进步”反而逐渐将生态平衡的链条切断了。显然,这是人类缺少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智慧所做出的无知和不文明行为。虽然人类自己以为是“科技进步”,但实际效果无异于制作冰毒等,所不同的只是化肥的祸害十分隐蔽而已。长此下去,实在是等于人类不断在为自己慢慢地深挖坟墓啊!

二、二十世纪50年代之后的生态平衡逐渐断裂的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至今正好已经60年了。在60年前的岭南水稻田里,到处是田螺、鱼虾、青蛙,那是原汁原味的生态平衡。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之后,生态平衡的链条就逐渐断裂了。今天,农田里不仅再难以见到田螺、鱼虾、青蛙之类,而是土壤板结,害虫肆虐,农作物变种,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才能有较好收成。为什么生态平衡的链条会断裂呢?怎么能归罪于化肥呢?我们先看看化肥使用前后的突变情况就可以明白和信服了。笔者从小经常跟随着自己的老农父亲到田里干活,直至解放后的合作化,自己便成为农活里手,样样能干,也知道了不少田间事。记得那是在六十年前,也正是在农村合作化的过程中,突然听说是新出了“肥田粉”啦!买一小点(可能一两斤吧)就可以像撒胡椒粉那样肥上一亩田,何必那么辛苦地肩挑粪肥水下田呢!唉!人就是天生有懒根,能舒舒服服过日子,谁会不要呢?化肥的效力也确实厉害,既保住了稻谷照样收成,又养懒了人,却把田螺、青蛙、小鱼、益虫……,一概灭绝。记得开头的一两年,凡是施过化肥的田就见不到田螺了,田里倒是多了许多空的螺壳。几年后,几乎所有田都不见田螺了,也没多少小鱼被晒死,又没多少田鸡可捕捉了。后来便是害虫肆虐,夜里到处挑灯捕虫还顶不住。当然啦!没了益虫,害虫不凶残才怪哩!于是呼,生产队全面喷洒了“敌敌畏”。再到后来,又听说普通农药都不灵了,便开始用了什么“1605”,据说是德国法西斯发明的。那东西很毒,自告奋勇去喷洒的人,大热天里也要全身长衣长裤,包头裹脸,干一天就可以得到好几个工分哩!上面已经讲了化肥的三大“功绩”:代替了粪尿肥,养了懒人,灭绝了鱼虾和益虫。可是,更加根本的是,土地都变质了,板结了,哪里还有什么腐殖质可言呢?以往收割早稻时,一脚踩下去就“咕咕”响,直挤出了很多气泡。现时的稻田里,脚踩下去,既无声息,也硬邦邦。从此,害虫越来越猖獗了,农药越用越多了,生态平衡的链条断裂了!

三、现代人的所作所为等于逐渐使自己毁灭

悲呀!养活健康人需要均衡的营养,要庄稼长出好果实也需要充足的多种物质元素嘛!几十年都只凭借着那么一点儿化肥,土壤里哪里还有那么齐全的有益元素呢?恐怕化肥的这个“功绩”才是最“伟大”的吧!虽然化肥、农药等对人体也确有些直接的毒害,但如果体质好,内脏功能好,身体就会自己解毒、排毒。可是,如果人得不到均衡的营养,找不到必须的物质元素去制造和替补躯体和各种器官的特殊细胞,躯体和器官功能就日益下降,哪里还有什么能力去解毒排毒和抗拒疾病呢?不病才怪哩!当然,只要氮、磷、钾三种化肥充足,稻米、小麦、番薯……,一切庄稼照样生长,也有收获。问题是想要地里长出怎样的食物,又要吃食物的人长成怎样的人。健康的人体需要11种宏量元素和十几种微量元素参与新陈代谢,天天要制造出各种新细胞去替补老死的旧细胞,每天都在消耗掉各种元素。目前的农业情况是,化肥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光合作用使作物生长,又从水和二氧化碳得到了氢、氧、碳三种元素。所以,作物能长期得到的就只有氮、磷、钾、氢、氧、碳6种元素,健康人体所需要的11种宏量元素中,还缺乏硫、钙、镁、钠、氯5种。至于其它的十几种微量元素,耕地里就更加逐渐难以找到了!耕地里整整有20种重要的人体组成元素在不断地减少!现代人只要求地里长庄稼,却不给地里全面补充各种元素。结果,同一个品种的稻米、番薯等粮食虽然一样有收获,却变得越来越不香,产量也可能越来越少,又越来越怕病虫害,农民称之为“变种”了;只用化肥所种出来的菜就既缺菜味又多苦涩;不施有机肥的水果,过些年后也“变种”了,连最久负盛名的广西沙田柚也会变得干瘦又不香甜;用单调的饲料喂养出来的农场鸡、猪,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农家放养的鸡、猪的肉鲜嫩可口;不注意营养均衡的人,其健康也必定越来越差,各种疾病不请自来。似乎很健康的年轻夫妇想要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就生不出来,是不是基因也出问题了呢?不知道癌病患者怎么就越来越多……。这,就是当前生态平衡状况所导致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且,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是世界普遍现象,是地球全人类绝种趋势所最初呈现出来的征兆。化肥、农药、工业污染,它们灭绝了小生物,虽然罪证确凿,其害处让人人都眼见心明。可是,对于维系人体健康的物质元素的逐渐缺失所造成的长远危害,人们却毫无感觉,连专家们都还在吹捧和感谢化肥所做出的“贡献”,可见软刀子杀人是何等隐蔽阴险啊!这才是让全人类逐渐断子绝孙的毒招哩!现代人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在借助于大自然的屠刀不断地杀着人类自己的子孙后代。

四、大自然的地球生态规则的辩证机理

自然规律指整个宇宙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大自然对于地球生态环境又有具体守护的严厉规则。人类如果缺乏认识大自然的智慧,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就违反了自然规律,是对大自然犯罪,就必然要遭受大自然的惩罚。有人误认为地面上的野生动植物就是生态环境,须知那些都只是大自然后期才请来的生态环境客体而已,人也是客体。生态环境不应该是只对人而言的,是对着地球上整个生物圈而言的,是生物最根本的共同的原始环境。土地、阳光、空气、水,四项合一就总称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是一切生物存在的基础条件。地球表面上的土地,是大自然经过高温的锻造和亿万年的风雨淘洗出来的,是生成各种生物的基础,也是生物各个种群赖以安身生活的地方。所以,维持上述意义上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才能真正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是生物圈所有各个种群的共有环境,任何种群有破坏行为,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地球的诞生是宇宙自然规律在非生命领域的运行结果,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则是自然规律在生命领域的运作目标。大自然在地球上创造生态平衡的目的,是为了让应该生存的生物都自由繁殖。大自然给予地球生物各个种群内外之间的关系所制定的原则是:互相制约,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环境。这既是大自然对地球生物圈的唯一要求,也是大自然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具体守护规则之一。大自然允许生物为生存而自私,却不允许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违反,便通过客体间的“互相制约”原则相互惩罚。若互相制约还无法奏效,大自然会亲自动手,从肇事物种的生成材料,即从其身体的组成元素数量方面逐渐减少以实现惩罚,直至最后将其灭绝。这就是大自然维护生态环境的两条主要规则,是大自然自己历经亿万年才陶冶出来的,简单、严密,严厉。大自然制定生态规则,目标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地球上的生物生气勃勃,呈现出一派繁茂平和的生态平衡景象。首规则是互相制约,可以俗称弱肉强食。生物各个种群之间,可以各自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以其它生物作为食物来源,这是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的权利。为了生存,互相残杀无可厚非。但是,凡事不能过度,一切野生的动植物种群,你灭绝了它,可能其它种群就会反过来灭绝了你。公鸡怕蛇,蛇怕蜈蚣,蜈蚣怕鸡。三者同在,你看我,我看它,相安无事,谁也不敢乱动。若少了任何一个就不平衡了。益虫、害虫和人类之间,也含有互相制约关系的成分。生物种群之间,就是那么巧妙的互相制约着。人工饲养和种植倒是另一回事,那就是人类的文明行为了。人类正是从学会饲养和种植而开始走上文明道路的,不仅仅是会建造房子才算文明行为。至于在种群内部,互相制约规则当然也起作用。除了个体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而争斗之外,某些动物当意识到自己繁殖得太多而食物不足时,母体还会预先毁掉部分幼体。人类的计划生育也是种群内部的互相制约行为。二规则主要是身体组成元素问题,可以俗称适者生存。此规则再配合其它的次要因素,如天气、气候、地壳突变、海洋灾难等,就可以令一些生物个体或种群被自然淘汰。这项规则的执行者是大自然自己。如果是大自然想要淘汰掉的,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人类的某些个体想当好心人去极力保护也是枉然的,除非你代代相传的永远创造人工条件去苦心养护它。

五、近代人类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某些作为不如野生动物文明

野生动物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近代人却通过不断降低土地、空气、水的质量而不断破坏着生态环境,所以人类已经变得不如野生动物文明了,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害虫虽然与人类为敌,也都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一切的野生动物吃了自然界的物质,那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是执行了大自然所制定的互相制约首规则。它们从地面上吃了多少东西,都会将原来的物质元素全数的拉撒出来归还给地面。野生动物在生命过程中所消耗的仅仅是转化的太阳能,地面物质元素丝毫没有因野生动物的存在而减少,所以它们完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同样,在二十世纪50年代之前,人类几千年的发展都只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而已,并没有破坏地面的生态环境,所以大自然都很慷慨地给予支持。人类吃掉了多少动物和植物,大自然都没意见,还让人类的文明程度越来越发展。可是近代的人类小聪明就越线越轨了,完全的利令智昏,违反了自然规律。那些现代化的自来水对着马桶一冲了事,你吃了地面上供给你的那么多的物质元素,就让其白白地流归大海,这还不缺德吗?这还不是连野生动物都不如吗?于是乎,大自然严厉地下发了惩罚令,立即把人类的文明曲线往下拨!害虫吃掉了庄稼,人类的癌病、传染病越来越多,暗中又逐渐减少了元素供给,令人类逐渐断子绝孙……,这一切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安排。你破坏生态环境越严重和越长久,就给你惩罚得越厉害。人们(特别是农民)都讨厌害虫是吗?它们可是大自然专门用于执行惩罚措施的忠实使者!害虫们丝毫都不破坏生态环境!佛教讲究报应,笔者不懂佛学,不知道其报应的执行机制如何。但是,在大自然科学这里,用“报应”这个词来解释大自然生态的严密规则实施过程,倒是十分贴切的。上面所述已经使大自然的报应机制历历在目,并非任何难以想象而见不到的天兵神将。

六、生态平衡断裂的长期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农业生态平衡的开始断裂,已经60年过去了,再过60年、600年……,耕地里去哪里找回那么全面的各种宝贵的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来供给庄稼吸收生长呢?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开始使用化肥,不良情况都不相上下。长此以往,地球上全人类的子孙后代还能活下去吗?再过千年、万年之后,恐龙灭绝的命运,难道就不会轮到了地球人类的头上来吗?到了那时,生育功能有障碍的人,恐怕就不是特殊情况,而是一般情况了,因此,说断子绝孙的结局并非是危言耸听!由于笔者先悟知了这层道理,便心情沉重,深感有责任唤醒众人和促成决策层重视。倘若我今日依然心安理得,认为自身已老,事情与己无关而继续养老休闲,那就少掉了一颗人心,连动物都不如了,完全失去了一辈子做人的意义。这就是我开通了公众微信号,天天播发《自然与人》书稿的原因。诚望众人都能对生态平衡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七、面对生态平衡断裂的现状应该觉醒

中国梦!不仅需要很多高楼大夏和优美环境,也不仅需要物质丰富和百业兴旺,更需要食物安全,营养均衡,身体健康。中华民族在受尽了一两百年的屈辱和贫穷之后,能从一穷二白变成今日的丰衣足食,昂首阔步地挤到了世界队伍的前列,并且敢于有了自己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可是,2015-04-19,有一则微信消息暴露:“为期4天的第28届‘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15日在韩国高阳市KINTEX落下帷幕。占据60多个展位的中国展区连日来几乎无人问津,与周围的发达国家展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展位几成‘无人区’”。如果这是真实的信息,那是多么令人遗憾哦!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令国人用心重视了!中国梦,我们的梦,我们要做成功中国特色的梦,要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既让经济高速发展,又让生态环境逐渐恢复过来,让国人个个吃得放心,让中国食品样样绿色,享誉全球。随着生态平衡的恢复,除了农业可以照样丰收之外,还能附带消灭目前城市和乡村都粪尿横流,到处污染的肮脏境况,并且可以省去了大量的污水处理资金。因此,很希望国家决策人将农业的根本治理列入当前的重要国策之中。笔者虽然已经是古稀老迈,还可以,也愿意无偿地为国为民献计献策,让全国农业完全恢复生态平衡,领先世界。而且,当新的农肥工程启动之后,必定可以拉动国民经济更快地向前发展,挖掘出大量的新商机。

八、认识好大自然就是积德行为

人类以往之所以违反自然规律而破坏生态环境,或许只因缺乏对自然的认识而在无意中发生。至于在人类自己的种群之内,也要像有些动物那样互相残杀,甚至比动物还严重和残忍得多,那就是文明人类所明知故犯的野蛮行为了。大自然所制定的地球生物各种群内外的关系原则之中,既是互相制约,又要和谐共处嘛!不论是无意破坏环境,还是同类互相残杀,都是智慧欠缺的表现。欠缺智慧,就是缺乏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如果能充分认识自然本质的话,大自然赐予给你的是无限量的资源,何必争抢呢!人类只要能同心协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并且和谐相处,不要把资源消耗在无端的种群内互斗之中,地球上的人口再翻倍也同样可以全部过得幸福美满。如果人类的智慧有足够大,人类文明是可以无限高度发展的。否则,人类文明曲线已经正在逐渐下滑了!子孙后代危着哩!只有充分认识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文明继续向新高度发展。当人类充分认识了大自然的本质规律之后,就能够借助于大自然的无穷动力和能源、资源,去做出伟大的发明创新,就能不断给予人类创建新文明和幸福生活。否则,如果违反自然规律,人类越聪明就有越多的破坏性发明创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就越厉害。那样下去,人类必然不可避免的逐渐走上了灭绝自己整个种群的道路。因此,可以这么说,认识好大自然就是积德行为。多一个人认识了大自然的本质,就多一份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也就是为大自然多积了一份德。这是在积大公德,不是在为你自己积小功德,意义不同。

九、中国应该竖起人类文明新道德的大旗

篇4

关键词: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策略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但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现状,发现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资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产生了一定污染。所以必须要坚持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摒弃过去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减少对农村的环境污染[1],也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维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能源及水源不充足

如今国内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耕地面积也逐渐减少,水源和能源更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非常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此外,一些偏远农村的水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农村的生产受到阻碍,甚至无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2.2生活废弃物造成了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废弃物也逐渐增多。因为我国并未对废弃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而且也没有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很多不能降解的塑料包装,以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电池、电子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便随便乱扔,污染了土壤与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及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了污染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造成污染,会将生产地设在偏远的农村。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大量污染物会对农村的水源、粮食、土地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污染的程度[2]。而且农药、化肥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甚至污染农村的水源和土地。

3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环保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也要对农村居民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意识到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也要减少传统落后的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遏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模式。还要在学校开展生态农业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们了解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

3.2加强监督管理,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强化法律监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会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也明确了工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细则,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加强生态农业产业的建设。而且要制定出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型农业。也可以促使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权,使企业能够行使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从而激发企业对治理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在各个地区建立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并使这些试点区域能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使更多的地区都开始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3]。

3.4增强对绿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很多农村都缺乏对生态农业的正确认识。因此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也缺乏正确的指导方向,技术落后。所以政府必须要加强对科研的投入力度,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建设[4]。不但要研究生态农业应用型技术,也要在农村推广这些先进技术,使农民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紧迫性。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以及绿色农业种植方式,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扩大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范围。

篇5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

1、前言

人类用地球表面的资源和环境创造了丰厚的财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但是与此同时人们正生活在一个被丰厚的物质包围着但环境残缺的一个现实生活中。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奢靡生活,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随着资源的稀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渐渐由人口与经济关系到人地关系,主要方面有资源的稀缺和环境污染。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渐扩大,给环境人工空间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至于动植物种的灭绝、生物种类的多样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生物性病理变化,人类急需为自己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大自然的报复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觉,人们明白了要依赖大自然生活就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对大自然进行破坏,要保护大自然这样才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生活中的高污染、高消耗给人们带来了一时的生活享受,却不能将享受持续到底,否则人类毁灭的不仅是生态环境,甚至是人类本身。

2、生态发展

生态发展模式即为“绿色模式”,是由工业化发展模式演变而来,也是对现今社会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一种否定。代表着人们已经不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将生态环境抛在脑后的工业发展模式,将专注于各方面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强调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两者应该和谐相处,这将是人类向新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交通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公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发达,汽车总量和公路公里数的持续增加使社会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一新的景象,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公路工程发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污染环境、古文化的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问题,植物的大量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生态发展的理念中,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3、公路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体现和问题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公路总里程数由最初的652Km发展到现在的2.52万Km,公路的总公里数以发展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但是公路密度和公路总里程数的指标却比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由此可见虽然公路总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二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后,公路工程建设不论质和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距离有了很大的缩短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方便。但是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和地址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损坏。高速公路建设期间,由最初向山区延伸,地形和地质的复杂也要求道路设计标准越来越高,公路建设中对原有植物和水系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导致了神态环境的不平衡。

3.1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污染。公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在公路工程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公路施工最大的特点为开挖土基,在挖土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对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公路通车以后大量的汽车开通,汽车的尾气主要由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组成,这些有害气体混合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对空气和大自然有了严重的污染。大量汽车的增加,汽车尾气以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人性化的公路在道路旁设置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但由于人类的随意丢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周围的河流水质严重影响,这些行为可能给附近的村民带来疾病,严重危害村民的日常生活。

3.2公路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的影响。公路与自然景观的不协调成了公路对自然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如何与景点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公路向山区发展过程中,对树木的任意砍伐、岩石等,对大自然进行了严重的破坏并影响了其美观。公路工程建设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古迹,此时文化古迹必定不保,但是被破坏的古迹往往无法挽救,成为人们最大的遗憾。

公路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损害,公路工程建设中大量开挖将地表值破坏,使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在水流冲刷和风蚀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在隧道建设中如有对弃渣进行处理不当,对产声水土流失的现象极高。水土流失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贫瘠化,加剧了洪水对人类的灾害。

3.3公路工程建设中诱发的地质灾害。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到处损坏草木、乱倒沙石等现象,在修路切坡时,由于大量的挖、填将原有的地形完全破坏了,经常导致崩塌现象。在施工时如果有超挖及排水不畅的问题会发生滑塌和滑坡现象,而在高路中因为压实力不够产生的沉降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工程建设中因为切断了水层或者是揭穿隔水层,经常出现水上升或下降等不稳定情况,产生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

3.4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问题。如果有大型的工程项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公路建设占用大量的农田现象,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附近农民的生活。

3.5公路工程建设对动植物种的影响。公路工程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方便。但是在公路建设中常常因为修进了深山老林或草原等相关地点,才有可能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大量破坏了森林及神态环境。在森林破坏的同时,大部分的野生动物因为活动通道受到阻隔而逐渐减少甚至是濒临灭绝。

4、公路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4.1合理规划,优选线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根据当地的现况,反复论证后得出最优化的施工路线。

4.2精心设计,保护环境。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各种情况下的问题点均已列出,在设计施工路线时,应把所有的问题点考虑在内,将所有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重要责任。

4.3科学施工实施生态保护措施。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将所有的废弃物区分放置,并合理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在无形中也保护了环境。

4.4精心养护,安全运营。在公路工程建设结束后对环境的保护依然重要,对于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人人需要注意外,相关部门也要及时控制,将环境保护到底。

4.5完善法律、法规,学习经验,培养综合型人才。制定关于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关额规程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对不符合生态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学习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并采纳合适的相关对策,更好的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5、结束语

在我国公路建设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要根据生态发展模式理念,将社会、经济、环境等效益综合考虑,在保证环境的前提下,让人民生活的更加愉快、便利。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6

【关键词】生态环保;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1前言

现阶段,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转变过去的矿产资源管理模式,使其从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向着更加生态环保的方向演变,是实现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提质增效转型的关键,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立场,对生态环保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解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进而寻找到一条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促进作用的资源管理机制。

2当前矿产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提升明显,但因为受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重工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优势还是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这就决定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依然是重点。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等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说,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很多地方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依然比较粗放,高消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的现象非常严重,由此带来的直接恶果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的低效上,而且还体现为矿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第二,众多小规模矿山的采选技术落后,存在只重视产量却忽视生态环保的现象,一些企业更是存在只采矿不回填等问题,而这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还会产生很多自然灾害隐患;第三,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优质、易采的矿区都陆续得到了充分的开发,这些矿区的资源贫化问题逐渐暴漏,再加上新矿的勘探和开采难度不断提高,进而都造成了矿山的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的紧缺形势日益严峻。

3矿产资源管理不注重生态环保的原因及表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态环保产生不利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矿产资源的过度利用,具体则表现为矿产资源管理不注重生态环保,体现为:第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些甚至还在沿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手段,这种粗放的管理机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乱采滥挖、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破坏生态等现象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对矿产资源加强管理和整合,尤其是对于一些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矿山企业进行治理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第二,很多矿山企业缺乏基本的生态环保意识,存在只重视产量而忽视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问题,至于实际应用中的环境修复和治理措施更是非常缺乏,导致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如图1所示。例如金属矿山开发中形成的废石、废水、废气和尾砂等没有经过处理就随意注入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当中,各种露采小矿山毁坏、压占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得到有效地治理。

4生态环保视角下的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创新途径

(1)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明确生态环保目标。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尤其要重点突出生态环保的内容,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必须加以明确。其次,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种单独的法律责任,而是需要借助多种法律手段来实现,例如可以加入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修复监督、环境保护保证金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生态环保体制。最后,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立法,融入生态环保的理念,为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健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要统筹好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此外,还要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配套监督机制,对依生态环保理念制定的规划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

(3)矿产资源税费管理制度生态化,突出税收对生态的调节作用。首先,在矿产资源的税费法律体系中,要体现诸如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重视对环境的修复等理念;其次,对当前的矿产资源税费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税费应主要用于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上;最后,构建矿产资源生态税费体系,设立诸如生态环境保护税、矿山环境修复保证金等税费制度。

(4)重视资源环境监督,完善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首先,根据生态环保的要求和当前的开发技术水平制定新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考核制度,从而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绿色发展;其次,矿产资源监督要进一步强化对矿业权人履行生态环保义务的监督,督促其在开发利用中就采取措施减少生态破坏和加强环境修复;最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并有效制止各类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开采行为,做到及时识别和查处,并依法追究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责任。

5结语

新时期下,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实现提质增效转型,而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只有更加突出生态环保的理念,才能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长远发展,进而也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地支撑。

参考文献:

[1]汪民.以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226~231.

[2]李建功.转型综改《总体方案》解读之二:完善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规范矿产资源管理促进资源持续利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2):22~23

[3]陈从喜.构建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矿产资源管理新机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2(6):1~5.

篇7

小朋友你们知道水是什么吗?我想大家都知道。书本上是这样解释的:水(H2O)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确,我们每天都要用到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可是你们知道吗?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地球上97%的水是海洋和咸水湖,淡水只占3%。而淡水绝大部分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这些淡水我们还不能饮用,只有一些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可以供人类直接饮用。

在这些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中还有绝大多数的水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这些水污染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什么是水污染呢?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的水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例如: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2005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3.53亿吨,高于2004年的42.65亿吨。其中工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99亿吨,占污水总量的7成以上。据专家分析,目前黄河干流40%的水已经遭到污染,基本丧失了水体功能,黄河中下游的支流几乎变成了“排污沟”------资料图片:兰州黄河段遭受红色污染物污染

正是由于水污染十分的严重,使得我们能使用的水少之有少,如何保护水资源呢?水资源保护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对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对策措施内容。其中,江河、湖库的水质保护是水资源保护的重点。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对江河、湖库的水质保护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对此,北京市实施《水法》,提出以七大具体措施加强水资源和水域的保护:一是对境内水体划定水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加大对水功能区排放污水的管理,规定禁止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排放污水,向风景观赏功能河道、排水功能河道排水的,必须做到达标排放;三是由水行政管理部门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四是加大对排污口设置的管理;五是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进行地下水分区评价,划分严重超采区、超采区和未超采区;六是对凿井取用地下水的行为,根据地质条件、客观环境等不同要求作出禁止和限制性规定;七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规定严格控制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并对开采行为实行特许。

篇8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资源;民生福祉;社会治理

党的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讲话从民生视角论述了良好生态环境的观点,对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提高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高度概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强调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就是把生态置于人民利益的核心范畴,从根本上摒弃将生态与民生对立起来的狭隘民生观,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一、良好生态环境: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生态环境与可界定为产权的物品不同,具有极强的外部性。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就是地区全体居民之福;相反,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糟糕,则是全体居民之灾。因为,像空气污染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体居民面临的共性问题。可以说,生态环境是最具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在英国工业革命驱动下,伦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但也因严重污染成为全球知名的“雾都”。虽然,此时的伦敦以其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然而恶劣环境却让当地居民怨声载道。最后,经过艰苦治理,伦敦重见碧水蓝天,整个城市也从昔日煤炭污染严重的工业重镇变为以金融、科技服务见长的现代都市,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资产。

近年来,随着群众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受“邻避效应”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众反对可能污染工程上马的环境事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群众维护良好生态的自觉。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破坏生态环境将产生负外部性,由此带来的“负资产”需要由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支付成本,也就是要将环境保护成本内化为生产成本。同样,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在区域共同体内的居民将获得可以共享的收益。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每个身处特定环境中的个体都是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都有保护生态的责任,也有享受生态福利的权利。

二、良好生态环境: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低下,整体社会面临极为紧迫的经济增长任务,实现温饱成为中国人几千年存而未得的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上很快越过了温饱线,但仍面临繁重的经济追赶任务,经济增长被赋予远远超出经济本身的价值内涵。在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中,生态环境往往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被忽略。环境污染作为负外部性并未被纳入到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本当中,由此助长了各种形式的掠夺性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更有甚者,在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破坏酿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也是事关民生的重要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保护环境不仅不再成为经济主体的负担,而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出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财富效应。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服务的需求持续加大,生态产品的稀缺性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那些拥有山水城林、江河湖海等良好生态景观的区域,生态产品的稀缺性及价值性越发增加。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民生幸福的重要标志,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哪个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就越能集聚人口、财富和生产要素集聚,该地区居民的幸福感就会越强。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自然也为每个人关切、需所有人珍惜。

三、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生态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形形的思潮和流派。不同流派对于生态文明的界定和观察向度呈现显著差异,有的主张“敬畏自然”,有的主张“人定胜天”;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崇尚科学主义,有的崇尚回归自然;有的强调人的主体性,有的强调自然的本体性;各种观点,不一而足。我们认为,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既离不开客观存在的大自然,更离不开生活在大自然当中人类自身;既要尊重自然演进规律,也要体现人类利益诉求,当然,人与自然既存在冲突,更有着和谐相处的本质要求,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处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必须充分考虑民众诉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位置加以思考,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生态观。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具有双重意蕴:一个是人的自然,即作为自然界一个子系统存在的人类及其社会;另一个是外部自然,它是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生态客体而存在的。在马克思看来,把这种人的自然与外部自然相联系起来的活动,即人类社会劳动实践。因此,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自身生存所需,也是发展所需,是关系人类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态环境遭受到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活动和城市化的严重影响,民众对生态环境更加重视,成为民生重要期盼,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说明民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深层次上反映的则是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自觉关照、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真诚回答。

四、良好生态环境:区域特色竞争力所在

生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竞争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改革之初,由于缺乏以“大推进”方式启动经济起飞所必需的资本、技术和市场等要素支撑,我国推行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纳入全球价值链的外向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正在告别传统增长模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过去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等资源的稀缺性得到根本改观,而长期被忽视的生态要素变得格外重要起来,过去那种忽略环境保护以及各种形式的环境破坏、生态透支的情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

当前,全国各地都需要高度重要生态在塑造本地竞争力方面的独特功能,结合本地生态特色优势,塑造特色化竞争优势。例如,东部发达地区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多年治理,特别是发达地区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正外部性已呈现加速释放之势。例如,一些拥有良好生态以及独特景观的生态小镇、生态村庄旅游业如火如荼,还有一些生态园区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等“无烟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良好生态加之完善的城市功能、便捷交通,使苏南地区正成为集聚外来人口以及全球高级要素的重要优势所在。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生态化的大趋势下,良好生态环境在塑造区域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将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2] 曹荣湘.生态治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3] 深满洪.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M].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篇9

[关键字]生态;环境;农业;气象

一、前言

生态环境是自然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它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地极端性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呈现出突发性、反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出现沙漠扩展、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各地每年不同程度的出现干旱、暴雨、洪涝、暴风雪、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情况,人民生命受到威胁,财产损失严重,危害极大。环境与气象、生态与气象、人与气象的关系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治理生态环境,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二、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造成结构变化,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就会形成生态失调,造成生态灾难。我们都知道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变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厘米,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厘米,这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人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增加0.6%。土地蜕变沙漠化,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人为破坏大自然,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而环境污染又引发外来物种等原因。

三、结合我国现状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森林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的影响,一旦原有的环境被破坏,极易造成洪涝、水土流失乃至泥石流、山崩、塌方、滑坡等灾害。改革开放后,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强化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制,保障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权力,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民主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健康发展。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环保工程,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多途径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全社会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只有这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早日现实。

四、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业气象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农业气象要素的专业化观测,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农业气象已成为各地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相对成熟的一项重要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预报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效益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产品特色服务增加,农业气象与经济信息服务发展较快,已成为农业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有限,针对性不强,时效不高,覆盖率不足,不能够完全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农作物生长模拟机理模型尚未建立,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评估起步较晚,灾害评估定性多,定量少;农业气象业务系统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完善系统,推进生态农业防灾减灾,保障农业生产生活。

五、农业气象为保护环境提供决策服务

篇10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保;土保

尽管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经常以同义词形式出现,但他们有着不同含义。水土流失包含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流域水土流失是土流失与水流失的总称,这里的土流失指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也就含有土壤保持与水保持,即人们经常说的土保与水保。人们在研究水土保持过程中经常会重点研究土壤侵蚀,忽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差别,所以,要更好地研究水蚀流域内水土流失,必须深层研究土保和水保间的关系。

1.水流失的定义

1.1水流失导致水资源的结构发生变化

水蚀流域水流失会使原有水资源分布不均更加严重,即:汛期水流量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枯水期水的径流量会减少很多,流域水流失对水资源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人类在地面对自然植被进行的破坏行为也导致水土流失,加上河道内输沙量通常都很高,致使植物生态吸水量显著下降,对水资源结构产生影响。因为水土流失加剧,枯水期流量减少,汛期流量增加会致使一些水资源在汛期用潜在资源水和灾害水形式从流域内输出,一些水资源原本能够利用,但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2分析水资源结构

水资源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成生态环境水、资源水和灾害水。生态环境水是能满足使河流正常运行的水量,资源水对河流系统没有危害作用且可以给河流运转带来的水量,资源水含有消耗资源水与潜在资源水。通常而言,生态环境水要从湖泊、河道、植被、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来进行考虑。因为小流域河流中湿地、湖泊等生态系统很少,分析小流域的水资源结构就可以在植被与河道系统进行分析。

1.3水保持与水流失的关系

结合水资源转换看,水流失可以理解为生态水资源中灾害水与潜在资源水间的转化过程。之所以出现水流失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生态环境水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或其他自然因素的破坏,致使流域内生态水出现退化或者被污染。生态水退化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具有破坏性影响,当水流失比较严重时,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给社会的正常用水带来危害。水保持是为解决流域内发生水流失现象,以保障生态环境水可以正常运行,确保水资源分布合理。

2.土壤侵蚀的特征

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地形、土、降雨、植被及人类活动,都会给土壤侵蚀带来一定影响。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改变水流域下方垫面的状态,从而导致水土侵蚀现象出现。降雨及地形因素等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很小。植被主要通过改变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率改变土壤侵蚀状态。所以,可以运用水特征指标分析特定流域,土壤侵蚀情况主要受土地结构变化和结构利用两方面影响,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土地运用类型里土壤侵蚀特征存有差异。所以,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土地应用类型给土壤侵蚀带来的影响,进而得出运用土地的结构特征指标,以此表示土壤侵蚀量,具体表征公式是SI=∑wi×(Ai÷A),∑wi表示第i类土地运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权重,Ai表示第i类可以利用的土地的面积,流域土壤侵蚀和田间是反比例关系,流域土壤的侵蚀会随着田值增大而变得更轻。

3.水流失的危害及其特点

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具有破坏性作用,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主要表现为它会带走土壤中的微生物及营养物质,使土壤肥力大大降低,土层也会渐渐变薄,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最后降低农作物产量。当农作物产量较低时,人们会通过施加更多农药及化肥以促进作物生长,较多的农药及化肥会加速土壤退化速度。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侵蚀土壤,使土壤生产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单位土地面积粮食生产量降低,人们为了提升产量,会加大土地开垦力度,扩大土地开垦,会加重水土流失问题,恶化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的作用及影响主要是会冲毁道路、建筑物或桥梁等,使人们受到经济方面损失,严重时也会威胁人们的人身安全。水流失特征主要是生态环境水发生流失,我国各地区水流失的特征存有不同,分析水流失特征时一定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建立生态环境用水指标,用指标来反映水流程度,具体可以运用权重公式或者面积公式来反映生态系统对生态用水的贡献。权重公式是:EWUI=∑ei×(si÷s),∑ei是生态用水重要性的权重,这一权重值通常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EWUI是流域生态环境用水,s是流域面积;si是第i类生态系统的面积,生态系统面积是计算流域范围内土地的覆盖面积所得到的,流域生态用水和水流失是反比关系,生态用水值越大,水流失就更严重。

4.土保和水保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里的水流动导致水沙移动,水沙移动致使土壤被侵蚀,水流失量越大,土壤侵蚀程度就越严重。因此,土壤侵蚀和水流失有着紧密联系。站在水土保持角度考虑,要保持水土需要一定水资源,通过遏制流域水发生流失,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面积的扩大。特别是水流失十分严重时,牺牲部分水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土壤。然而利用水资源也会给流域水资源应用带来一些影响,所以,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改善土壤结构,不断提升土壤抗腐蚀性,进而才能实现土保和水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