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技术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联网技术的起源

篇1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校园管理;应用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 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进而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以下将着手从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及其应用进行分析。

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理念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有“内在智能”的设备如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以及具有“外在使能”(Enabled)的物品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或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

2.物联网中的RFID技术

2.1自动识别技术与RFID技术

在早期的信息系统中,相当一部分的数据都是通过人工手工采集和处理的,不仅数据量十分庞大,劳动强度过高,而且人为的失误很多,生产和决策的效率都比较低,也无法实现实时处理。因此,人们研究和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自动识别技术,将产业工人从繁重而且准确度不高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为正确地总结和决策制订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依据。根据自动识别技术的特点,我们可以给出自动识别技术的基本概念。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应用一定的识别装置,通过被识别物品和识别装置之间的互动,自动地获取被识别物品的相关信息,并提供给后台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来完成相关后续操作的一种技术。一个完整的自动识别系统包括前端设备、应用程序接口(或中间件)和应用系统软件。前端设备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应用系统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应用程序接口(或中间件)则提供自动识别技术和应用系统软件之间的通信接口,将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后端软件系统可以识别和利用的信息,并进行数据传递。图1给出了典型的自动识别系统模型。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无线自动识别技术,又称为电子标签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创新。RFID技术具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全和防伪等领域,其很多应用是作为条形码等识别技术的升级换代产品。下面简述RFID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典型应用。

2.2物联网与RFID技术

物联网技术中较重要的是将实体拟人化的信息自动识别技术。一般能够用于信息自动采集的方法有多种,不同识别技术的原理和使用范围不同。物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自动识别一般可以通过 RFID 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技术等实现。下面分析适应物联网环境下大规模的信息自动采集的RFID技术。一个典型的RFID系统包括读写器、标签和后端应用系统。以下分别对这几个部分和射频通信原理进行介绍。

2.2.1读写器

在RFID系统中,读写器是核心部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连接后端系统和前端标签的主要通道,读写器主要完成了以下功能:①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功能。在规定的技术条件和标准下,读写器与标签之间可以通过天线进行通信。②读写器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如RS232、TCP/I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等)进行通信。有的读写器还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计算机网络连接,并提供如下信息以实现多个读写器在网络中运行,即本读写器的识别码、读出标签的时间和信息。③能够在有效读写区域内实现多标签的同时识读,具备防碰撞的功能。④能够进行固定和移动标签的识读。⑤能够校验读写过程中的错误信息。⑥对于有源标签,往往能够识别与电池相关的信息,如电量等。对于RFID应用系统,读写器和标签的行为一般由后端应用系统控制来完成。通常将后端应用程序与读写器之间的通信信道称为后向通道,而将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信道称为前向信道。在后向通道中,应用系统作为主动方向读写器发出若干命令,获取应用所需的数据,而读写器作为从动方做出回应,建立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在前向信道中,读写器又作为主动方触发标签,并对所触发的标签进行认证、数据读取等,进而读写器将获得的标签数据作为回应传给应用系统(有源标签也可以作为主动方与读写器通信)。由此可以看到,读写器的基本作用就是作为连接前向信道和后向信道的核心数据交换环节,将标签中所含的信息传递给后端应用系统,从这个角度来看,读写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数据采集设备。

2.2.2标签

射频标签即RFID标签(也称为电子标签、射频卡等),有源标签除了没有与计算机接口电路外,有点类似读写器,其本身就是终端机具,以下主要讨论无源标签,它是指由IC芯片和微型天线组成的超小型的小标签。标签中一般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标签附着在待识别物体的表面。存储在芯片中的数据,可以由读写器通过电磁波以非接触的方式读取,并通过读写器的处理器进行信息的解读,并可以进行修改和管理。按照一般的说法,RFID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理解为目前使用的条形码的无线版本。无源标签十分方便于大规模生产,并能够做到日常免去维护的麻烦,因此,RFID标签的应用将给零售、物流及身份识别、防伪等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RFID射频系统工作时,读写器发出查询信号,标签收到该信号后,将一部分整流为直流电源提供无源标签内的电路工作,另一部分能量信号将电子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后返回读写器。读写器接收反射回的已调信号,从中提取信息。在系统工作的过程中,读写器发出的信号和接收反射回来的已调信号是同时进行的,但反射信号的强度比发射信号要弱得多。标签是物品身份及属性的信息载体,是一个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随时读写的“条形码” ,加上标签的其它优点(如数据存储量相对较大,数据安全性较高,可以多标签同时识读等),使得RFID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3编码、调制和解调

在射频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与解调是通信的核心过程。一般的通信系统都具有以下的通信模型:信源的作用是把各种可能的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即编码。为了使这个原始信号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由发送设备对原始信号进行变换,即调制。信道是信号传输的通道。在接收端,接收设备的功能与发送设备的功能相反,它能够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出相应的原始信号,即解调;同时接收端将复原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即解码。

信号编码的作用是对要传输的信息进行编码,以便传输信号能够尽可能地与信道相匹配,防止信息干扰或者发生碰撞。调制器用于改变高频载波信号,即使得载波信号的振幅、频率或相位与调制的基带信号相关。射频识别系统的信道传输介质为电磁场和电磁波。解调器的作用是解调获取基带信号。信号解码的作用则是对从解调器传来的基带信号进行解码,恢复成原来的信息,并识别和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2.2.4 RFID空中接口协议

在RFID射频部分,数据是由无线信道传输的,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之间通过相应的空中接口协议才能进行相互通信。空中接口协议定义了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进行命令和数据双向交换的机制(包括编解码方式、调制解调方式等)。因此,空中接口标准决定了RFID射频部分的信道模型,在RFID系统中举足轻重,它将直接决定系统传输和识别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物联网在校园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高校、企业开展了无限传感网络的研究,这些都为技术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物联网技术到底能为用户提供哪些独特的服务,才是物联网最终是否能广泛应用的关键。

3.1智能图书馆

RFID 射频识别技术,RFID 具有无线传输和大容量数据储存的能力,提高图书馆及档案馆管理的效率。RFID实现:①简化借还书手续。图书馆在处理读者借还书过程中都要扫描条形码还需做磁及消磁,以 RFID 卷标取代条形码、磁条,可以一次性读取数据资料,减少读者的等待时间,提升馆员业务速度;②便于定位错架的图书。利用 RFID无线电波感应技术,及时发现错架的图书,便于读者寻找,便于馆员整架工作;③降低盘点工作量。图书馆盘点的方式是将每本书从架上取出,这样费时费力效率低,通过 RFID 以无线电波传送信息,一次性获取数个 RFID 卷标数据,提高盘点工作效率;④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图书馆构建自助借还设备,读者可自行办理图书的借还,不再受图书馆工作时间限制。应用校园物联网技术实现移动图书馆,建立以网站形式提供面向移动设备的无线访问服务,移动设备终端通过附带的 RFID 读写器,获得所需文字、图片、音像的 EPC 编码,便可阅读相关信息。

3.2 智能安全管理

主要措施是借助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发送给用户。表现在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就是把相关感应器和识别设备置放在学生活动的相关区域,比如图书馆、食堂,教室,寝室和一些不安全区域,一旦学生进入或者离开,手机就会发出相应信息提示或者警告。通过“物联网”,学生工作者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准确位置和其他情况。极大地起到预防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大楼入口处、寝室门口、图书馆和顶楼等地点架设RFID读取器,每个学生配戴RFID标签。例如当学生到危险区域(如楼顶),通过RFID读取器,向学生本人发出危险提示,同时发出警报信息通知相关人员做即时处理,预防和阻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甘琳.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创新应用[J]. 图书馆论坛,2007(6),21.

篇2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也开始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而如今科学家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智能化的应用。智能化的应用虽然从起源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其发展速度已经在各大发达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建筑行业以及家居行业中已经使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世界科学上的一大突破,更是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高科技和安全舒适的环境。

1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与传统智能家居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是通过无线连接方式将家庭中的各种使用电器科学合理的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而传统的智能家居是每个家居带有智能化的独立工作,它们是单一化的、无联系性的个体,因此在两者比较中,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在控制和管理方面会比传统的智能家居更加的节省时间以及管理成本,在使用处理方面会更加的简单方便,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简便、更统一以及更加实用的体验。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还未能广泛的使用,所以在购买成本使用上会比传统的智能家居更高,在维护和维修方面则需要全面整体的排查,所需的费用也就更加的昂贵。因此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比传统智能家居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时间发展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人口结构的复杂化,人们对于家居环境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环境的舒适程度以及安全方面,与此同时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对家居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仅仅是使用上的安全舒适,更多的是要求整个系统能在功能之上有更多的扩展和更多的服务需求,能做到全面、简单又有舒适、有效率,所以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不仅会受经济和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取代传统的智能家居,更是人们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慢慢普及到每个家庭中。

2物联网技术的概括说明及智能家居的系统技术构造分析

2.1物联网技术的概括说明物联网的应用是与所连接的物体,可以进行远程感知并控制,物联网主要由感知层、传输层以及应用层所组成物。联网由传感器的传感技术为基础用于采集信息和连接电器产品,再通过输出层进行数据上的传输和计算,最后通过应用层来实现所接收信息的应用和服务。

2.2智能家居系统的构造分析智能家居主要由简易信息家电、信息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功能驱动模块以及外界信息的接口模块所构成。信息家电就是通过带上PC,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普通家电连接而成的主要功能的家电产品,属于家庭中的新型家用电器;信息的处理模块是系统的处理器,可以将比较分散和独立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主要现实功能就是对家电工作所处的状态和发出的需求进行收集并处理,再将结果传输到功能驱动模块当中;通信模块是系统模块之间连接的“线路”,根据不同的家庭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通信模块也不尽相同,所需求的功能状态不就不一样;功能驱动模块是系统的信息指令中心,是信息的流入和流出与家电的接口,根据不同生产商的电器,首先需要经过驱动模块来将指令翻译成家电器所能够执行的电子信号,还将各种复杂状态的信息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二进制信息;外界信息的接口模块是外界与家庭连接的“关卡”,使得家庭的内部中的各种信息在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实现了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共享,通常被指定为今后发展智能家居关键所在。

2.3智能家居系统的主要技术智能家居系统的主要技术有:网络通信技术、网络移动终端技术以及网络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分为有线网络通信和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现在主要流行的是无线网络技术,其比较有线的网络技术更具有低耗能、低成本以及广范围的覆盖的优势,是未来智能家居发展的主要通信技术;网络移动终端技术通常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代表,也有的使用智能电视机或是平板电脑。网络移动终端技术现在主要嵌入的系统是比较被广泛的安卓系统,用于移动互联网上。网络控制技术通常由家庭网关互联、外部扩展的模块与家电互联以及直接嵌入系统应用:智能家居的主要核心就是家庭网关,用于完成家庭的内部网络中的各种通信的连接转换和共享,并同外界通信网络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对家庭智能家居的管理和控制;通过外部扩展的模块与家电互联进行远程控制,按照规定的通信协议对家电进行控制;直接嵌入系统应用实现了网络功能与家居中的单片机相互协调控制的功能,使仅有单片机控制的家电升级到单片机与网络相连接的多功能控制。

3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研究方向

3.1由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控制管理家居通过比较传统的智能家居,会发现一个问题是传统家居没有统一的管理性,往往一个家电器发生什么意外事故或者是软硬件的损坏,用户都难于察觉或者在外无法对意外事件提前警觉,因此在使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设计中,需要设计一款由移动智能终端来随时随地可以控制管理家居的系统,在移动智能终端上设置功能需要有家电用器的开启与关闭的功能和设置家电器工作状态的功能,主要由于家电器摆放或是设置的开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方便用户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可以节省生活中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另一方面更为了防止人的惰性而能随时随地的关闭不必要的家电器使用,节省电能源。

3.2实现一键控制家居模式对于传统的智能家电来说,用户在使用时都需要对每个家电进行繁琐的操作,实现一键控制家居模式是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的主要研究方向,设想下一个刚从繁忙工作回来的工作者,一回到家里打开电灯、开空调、插电煮水来准备洗澡、洗后还要用洗衣机洗衣服、开电脑或看电视,似乎又回到家工作一般,如果实现一键控制家居模式,根据用户日常习惯设定后,一切通过一键实现运作,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享受,更是大大节约了大部分繁琐操作的时间。关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需要能对日常安排的家电使用能够有灵活变动的功能,也必须能在远程进行操作,提前设定好功能

。3.3安全系统的监控与设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是安全系统的设定,安全系统主要要注意的方面有:家电器具的安全管理,对家电器具的开关使用情况都有安全模式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设置警报提醒;另外是网络安全的设置,对于黑客或是有意进入的网络扰乱的侵入者,可以设置移动智能端进行监控和清除的功能;最后需要安全系统设置的是为防止房屋的盗窃,设置防盗系统,用于检测外来人员进入房屋的扫描功能和自动报警功能,在这两个功能设置之外还可以设置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视频监控的功能,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功能方式来安全防护,让用户减少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4总结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提升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比较传统智能家居是为了更好的吸取其中的优势,去除繁琐的操作,为了人们今后拥有更加安全、舒适而又简便的生活,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还需要更多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梁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3.

[2]邓桢文,程洪亮,蔡艺韵,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2016,32(2):21~22.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太阳能;智能家居;Me Ho Pad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1-0060-02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使得跨产业、跨领域技术和业务融合成为现实,并成为太阳能、智能家居产业的产业化加速器。在物联网给太阳能产业、智能家居产业带来机遇的同时,物联网和太阳能、智能家居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智能家居作为家庭信息化的实现方式,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公共服务以及政府需求来看,都凸显出发展智能家居产业的迫切性。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将是太阳能行业、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将物联网、太阳能与智能家居相结合,对太阳能、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当今的太阳能已经成为家庭必备品之一,而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又为太阳能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太阳能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家居的逐步推广,太阳能产品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融入智能家居系统。皇明太阳能推出的Me Ho Pad微排智慧家居集成解决方案,很好地将太阳能、光伏等多种系统与智能家居相结合,以“微排、智慧”为主线,体现了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的理念。

1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Me Ho Pad微排智慧家居集成解决方案,既是一整套微排、智慧集成解决方案,也是集控制、显示、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节能管理平台。它通过对家居中热水、灯光、窗帘、安防等系统的智能管理,可使用户在生活中的各种能耗排放达到微量,甚至零能。从而为用户构建一种绿色、智能、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

Me Ho Pad系统的硬件架构如图1所示。在本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Me Ho Pad终端访问Me Ho Pad平台,查看设备运行参数及运行状况,修改参数,开启关闭设备。目前,主要的Me Ho Pad终端有Pad、普通电脑、android手机、42 in触控屏等。

Me Ho Pad主要利用的是无线网络技术,可以利用手机、Pad、电脑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家中各种设备的监控。客户可以通过手机、Pad、电脑获得热水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灯光系统、窗帘系统、安防系统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使客户系统快速、方便地了解家中各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也可以对各种设备进行开启和关闭控制,并对主要参数进行更改设置。图2所示是Me Ho Pad系统的光热系统界面图。

2 结合家用太阳能产品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将现有的成熟太阳能系统与物联网传输模块相配套,然后通过综合智能系统,按约定的协议, 将太阳能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新型太阳能系统解决方案。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控和自动报警。

2.1 实时监控

在热水机温控仪中加入ZigBee传输模块,可将热水机的水温、水位等信息数据传递到服务器,服务器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递给手机、触控显示屏,用户就可以看到热水机即时信息,合理安排热水使用时间,并对热水机进行控制,以满足自己的热水使用需求。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手机设定温度、水位,定时保持水箱内水的温度和水量,让用户随时能够享受到最舒适的热水。

2.2 自动报警

系统在运行之初即可设定温度警报功能。当水温到达系统预设的温度时,系统自动关闭辅助能源,以防止水温过高;当水温达不到设定温度时,系统将自动启动辅助能源;当系统局部出现异常运行情况时,系统会实时发送预警,以方便用户及时发现故障。这样,用户就可以做到“千里之外,掌控无忧”。也就是说,用户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家中热水也可随时、随地掌控,从而做到放心出行,尽情享受生活。

3 结 语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太阳能系统与传统太阳能系统相比,其控制方式在空间上进行了拓宽,改变了以往只能通过温控仪控制热水机的情况。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太阳能系统可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将控制范围延伸,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通信方式来监控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参数,让消费者尽享舒适生活;而且在监控和实时预警上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实现实时系统检测,从而避免某些运行风险。这对太阳能行业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施鸣.浅谈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前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0):77.

[2] 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9-21.

[3] 吴功宜.智慧的物联网——感知中国和世界的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钢铁 物流仓储 物联网

1.钢铁物流仓储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融资模式不仅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利润来源与业务市场,更重要的是为各行各业的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在这一背景下,资金需求量巨大的钢铁行业也纷纷试水供应链金融,探索产生了新型的库存质押业务,由此产生了“贸易金融化”的发展浪潮,以致大量外资银行和国际商贸巨头也纷纷加入钢贸融资行列。2012年,在经济宏观环境恶化影响下,钢铁价格持续下行,国内钢铁行业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在钢铁业务较为集中的华东、华南地区,钢铁行业爆发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的“纠纷风暴”,众多钢铁生产企业、钢材流通企业以及物流仓储企业涉及其中,其涉案金额和涉案企业数量之多让人为之惊愕。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有向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甚至农产品行业蔓延的势头。主流的中外资银行都发生钢贸企业贷款坏账,银行集体诉讼大批钢贸企业、仓储企业利用虚假仓单质押骗贷。时至今日,各家银行仍对钢厂、钢贸商以及钢贸物流仓储企业重点监测和关注,企业贷款难度日益增大。鉴于此,由供应链金融所派生出的钢铁存货质押业务虽然给钢铁贸易与仓储物流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由于其具体流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所导致的管理漏洞,给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造成钢铁行业重复质押现象泛滥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由于在供应链中没有起到相应的监管作用,钢贸物流仓储企业难辞其咎。无论钢厂、钢贸商走向“贸易金融化”,还是银行走向“金融贸易化”,都离不开物流仓储企业这个媒介,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流程中最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状况下仍然没有形成对物流企业进行全面评价的选择体系。在委托监管模式下,物流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仓储企业,大量的仓储场地为租赁而来,真正拥有自己的仓储场地的物流企业很少,属于轻资产公司。银行对于物流企业进行融资审查时,往往重点考察物流企业的硬件条件,比如物流运营条件、存放货物的安全监管条件、仓库是否能提供符合质押物的仓储条件等,却忽视了对更为重要的企业内部管理等“软件能力”的考察,比如日常管理规范化程度、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程度等风险防控能力等。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我国仓储企业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由于我国物流仓储业起步晚、发展慢,物流仓储企业多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管理理念落后,风险管控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是源于商业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考察的片面性,现有的商业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的考察指标体系还无法对其风险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在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风险管理的漏洞,使不符合资质的物流仓储企业被纳入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催生了钢贸企业与物流仓储企业勾结,向商业银行进行骗贷,从而导致重复质押、虚假质押的问题频发,爆发“钢贸危机”。一旦被骗,追偿难度极大,要么被追偿对象没有偿付能力,要么以员工个人行为为由拒绝赔偿。在本次钢贸危机的洗礼之后,整个钢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钢铁厂、钢贸商以及银行对物流仓储企业的要求更加严苛。而涉及钢厂、钢贸商、商业银行的钢铁流通体系和供应链条中,物流仓储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任何钢铁业务的开展都离不开物流仓储企业的服务,物流仓储企业的运营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极大地影响着,甚至是决定了整个钢铁业务的开展,钢厂和商业银行会越发深入地考察物流企业的监管能力指标,尽可能地降低由物流仓储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物联网技术对钢铁仓储物流业务的重要意义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存货质押业务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信息不透明导致资金流、物流等信息资源不能够及时的共享,银行收集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风险评估,风险成本增大,不利于钢贸商掌握真实的市场库存情况,增加经营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钢铁物流仓储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个整合的电子商务信息交易平台,将物流、仓储甚至包括生产等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现在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所谓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GPS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的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传输与信息共享的网络。物联网又是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和应用,物联网将互联网的用户端从PC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以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此进行信息交换和信息通讯,即物物相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从实际的应用价值来看,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物联网研究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国内对物联网的关注和探索也在持续升温,政府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措施,促进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主体积极投身于物联网技术的基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作为物联网技术最具实践应用价值的产业领域之一,传统物流仓储行业可以借力物联网技术对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升级改造,从而提升物流仓储的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推动业务功能与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大大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运输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货物的可视化跟踪和运输能力的智能调度管理,提高运输效率;在仓储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仓储空间的利用进行优化,提高库存管理能力,降低仓储成本;在配送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减少货物拣选时间,提高货物拣选效率,提前了解预期送达时间;在销售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货架和货品的自动智能识别,实现敏捷反应。

物联网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理论界、产业界的研究与投资热点起源于2009年8月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论,作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正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目前中国物联网技术以及基础建设投入在全球领先,随着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不断加快,对中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了良好到基础。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的“重点物流领域关键技术标准”项目中明确了将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传统的钢铁物流行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标准拟定,可以预计物联网技术在钢铁行业将大有所为,并将改变现有的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给钢材装上“物联网身份证”的方式,通过电子条码的扫描即可轻松查询钢材的生产厂家、生产时间、具体型号等详细信息,实现钢材从出厂到到达终端客户手中的全程可追溯。

传统的钢材物流管理模式中从钢材出厂到到达终端用户手中的过程,存在管理混乱、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运输风险大等管理弊端。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可视化跟踪管理和智能调度:从钢材运输开始,货主能够凭借货物的电子标签,从信息集成平台上查询到物流状况;一旦钢材进入仓库,设备读取到货物上的电子标签信息,便会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记录该货物存放的具体区域和位置;在货主对钢材进行提取时,货主只要提供电子标签的相关信息,便能快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查询到该批货物的存放信息,方便快捷地对货物进行提取;当仓储企业将钢材运出仓库时,经过电子设备的扫描,便能从管理信息系统中自动生成出货单,减少手工填单造成的误差和管理漏洞;在钢材完成出库,准备进入运输时,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根据货物数量和要送达的地点对运输方案和运输线路实现职能优化规划。物流网能够将电子商务、物流、财务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物流仓储企业的管理更加透明化、公开化。

3.物联网技术对钢铁物流仓储行业的考验

运用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已在政府和企业形成共识,国内的钢铁物流业在迎接智慧物流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第一,物流行业的物联信息如何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共享的问题。在现有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领域的物联网局部应用是独立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但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和一套信息共享标准对于钢材物流市场来说是必要的,这不仅是物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钢材物流行业的物联网应用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实现货物的流通过程的监管和可追溯。另外,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物流信息的共享也是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各行业与全球的其他同行业进行对接与互联的实际需要。

第二,如何在物联网物流领域进行多种技术的整合集成。目前较为主流的物流网感知技术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蓝牙、传感技术、M2M技术、视频技术等也将得到发展,如何在物联网物流领域实现多种技术手段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的集成,是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一切涉及信息共享的技术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安全的隐患,物联网技术也不例外。由于物联网中涉及的信息会在业务流程参与方之间进行传递,这就需要对信息的使用和操作权限进行严密规划,挖掘可能会对业务流程参与方造成潜在不利影响的因素,并根据信息使用和操作情况进行处理,对业务流程参与方之间的保密协议进行合理设计,从而达到约束业务流程参与方行为,保障各自利益的目的。

第四,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和新兴事物,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中还存在着监管空白和灰色地带,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合同条款的完备性与严密性,对法律法规无法涉及的空白领域做好补充规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条款,对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

篇5

关键词:物联网;MIOT;军事应用;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1-0062-03

0 引 言

1995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他撰写的新书《未来之路》中首次提到了物联网,但当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为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系统的物联网构想。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nal Telegcommunication Union,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1]。

尽管在ITU的报告中没有给出物联网的统一定义,但提出了物联网的关键理念,即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地实现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人到物(Human to Thing,H2T)、物到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信息交互。这将使人类体验全新的生活,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现在,全球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物联网的研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将物联网技术提升到与国家相关的战略研究。

1 军事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组建物联网的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如果说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已经改变了一个时代(机械化时代),那么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的新技术群最终将会建立另一个时代,也就是以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物联网在民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九大重点应用[2]。同时,物联网的关键理念给军事领域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物流起源于早期的物联网,所以,军事物流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之一,这大大地改善了军事物流的敏捷性和安全性[3]。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军事物联网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物流领域,更体现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无人作战等方面[4]。物联网给军事上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要真正实现各方面的应用,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标准化问题、资金成本问题以及信息安全问题等[5]。

1.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都要求其充实和深化物联网的内涵。虽然物联网的定义不清晰,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物联网非常著名的三层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由各种信息传感器和收集设备组成,包括二维条形码标签和传感器网关、RFID电子标签和RFID感应器、接入网关、智能终端和传感网络等。感知层的主要任务是识别物体和搜集信息。网络层就像物联网的大脑和神经网络,主要包括一个通信融合网、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传输和处理从感知层得到的信息。在物联网中,应用层为了实现广泛的智能化,综合了物联网的社会分工和产业需求,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构建出智能化行业。例如在军事方面,应用层将提供详细的军事应用解决方案,如部队司令部、武器控制、战场监控、设备支持、监视和侦察、军事物流、战场医学治疗和救助等。

物联网与前几年美军提出的网络中心战可以说一脉相承,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均可分为三层,相互对应。表1所列是物联网与网络中心战的技术架构对照表[6]。

1.3 军事物联网的概念

在军事上,物联网被称作是“一座未探明储量的金矿”,它能够有力拓展未来作战的时域、空域和频域,并推动战争形态、作战理论及作战样式的一系列革命。

用于军事领域的物联网称为军事物联网(Military Internet of Things,MIOT)。它是指把军事实物通过各种军事信息传感系统,与军事信息网络连接起来,进行军事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从概念上讲,军事物联网从属于网络,它联结的是军事领域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各种军事要素。每个军事要素(如单兵、武器装备和相关物资)都是一个网络节点,具有感知、定位、跟踪、识别,静态图像与动态视频传输以及智能管理和控制等功能,是实现人与信息化武器装备、设备、设施最佳结合的重要支撑手段。

2 军事物联网的应用

军事物联网在战场上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军使用无人值守的震动传感器 “热带树”监听“胡志明小道”上来往的车辆。当人员、车辆等目标在其附近行进时,“热带树”便能探测到目标产生的震动和声响信息,并立即将数据通过无线电发给指挥中心。指挥管理中心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行进人员、车辆的位置、规模和行进方向等信息,然后指挥空中战机实施轰炸,取得了很好的战果[7]。军事物联网可以成倍地提高武器装备的效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战场感知的精确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成为武器装备的生命线。但至今,还没有关于军事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相关报道。

现在对军事物联网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使用物联网技术来提高物流效率。事实上,人们所关注的价值不仅仅是军事物联网的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其强大的应用背景。军事物联网在现代战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既可用于战场感知,又能用于智能控制、智能管理,还可用于精确保障等。

战场战术感知系统,通常采用无人飞机或火炮抛掷方式,向敌方重点目标地域布撒声、光、电磁、震动、加速度等微型综合传感器,近距离侦察感知目标地区的作战地形、敌军部署、装备特性及部队活动行踪和动向等;并可与卫星、飞机、舰艇上的各类传感器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域的全维侦察监视预警体系,从而提供准确的目标定位与效果评估。

“装备卡”识别系统,是在各类军用车辆、车载武器平台及飞机、舰船等加装单项或综合传感器,实现对军用车辆和武器平台的定位、分布与聚集地、运动状态、使用寿命周期等实现状态感知;对武器装备完好率、保养情况等实现状态感知;对联合作战信息系统,实现宏观监控与管理。

读写电子信息标签系统是通常在各类军用物资上附加统一的相关信息电子标签,通过读写器自动识别和定位分类,来实施快速收发作业,并实现从生产线、仓库到散兵线的全程动态监控;在物流系统中,利用射频识别与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完成重要物资的定位、寻找、管理和高效作业。

单兵电子生命监测系统,通常采用先进的RFID、无线通信等技术来有效实现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和卫勤伴随保障,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救援准备,精确调度卫勤力量与资源,全面提升卫勤保障能力。

无人执行器,包括无人侦察机、无人驾驶的车辆、小型无人潜艇/船艇和军用机器人等,一般都具备独立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其巨大的军事潜能和超强的作战功效,使其成为未来战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力量,因而受到各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

军事物联网新技术的未来将重点围绕战场态势感知、智能分析判断和行动过程控制等方面展开,它将有机融合作战和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系统的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通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新的军事信息技术(如感觉检测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先进的计算技术、指挥决策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变得可用和可行。这些技术甚至可能影响到物联网信息处理、系统体系结构和技术特点,同时,这些技术更促进了军事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3 军事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

虽然物联网在军事上的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制约物联网在军事上发展的因素和隐患还有很多,其中信息安全问题就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8]。

与传统网络相比,军事物联网中的传感器节点通常被部署在物理攻击可以到达的区域。军事物联网组成的复杂性、分布的广泛性、形态的多样性和节点资源的有限性等特征,使得军事物联网比一般的IT系统更容易受到侵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安全问题。其中,军事物联网特有的信息安全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9-10]:

(1) 略读(Skimming):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

(2) 窃听(Eavesdropping):在一个通信通道中间,信息被中途窃取。

(3) 哄骗(Spoofing):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

(4) 克隆(Cloning):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

(5) 破换(Killing):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

(6) 干扰(Jamming):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

(7) 屏蔽(Shielding):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

军事物联网的安全目标主要是网络的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安全性、可鉴别性和新鲜性等。军事物联网的要素包括传感器件、传输系统和处理系统,这些要素从体系结构上分别位于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对应着DCM分层模式的设备(Devices)、连接(Connection)和管理(Management);相应地,其安全形态表现为节点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处理安全。图2所示为军事物联网的安全层次模型。

节点安全对应着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军事物联网的感知层由传感器、RFID和其他感知终端组成,相应的安全包括节点的物理安全和信息采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保证物联网信息采集节点不被控制、破换和拆装,使其具有可用性、可控性;信息采集安全则是指防止采集的信息被窃听、篡改、伪造和重放攻击,主要涉及嵌入式系统安全、非正常节点的识别、节点安全成簇、入侵检测和抗干扰等。

网络层是军事物联网的信息干道。信息传输对应着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中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新鲜性,主要是通信网的安全,涉及安全路由。

信息处理安全对应着军事物联网应用层的安全: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和存储安全,主要是个体隐私保护,涉及安全数据融合、安全定位、认证和访问控制等[11]。

如何结合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是军事物联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军事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政策引导、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向前推进,落实真正的信息安全。只有具有坚实的信息安全保障手段,物联网才能在军事方面发挥无穷的力量。

4 结 语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应用均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与此同时,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军事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物联网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战场上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一些标准化问题与信息安全等问题还未得到解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军事物联网在未来战场上将展示其巨大的影响力。

参 考 文 献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 ITU, 2005.

[2] 中国国家工业与信息化厅.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3] MICHEAL M, DARIANIAN M.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for mobile RFID service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C]// IEEE Congress on Services Part I. Honolulu: IEEE, 2008: 71-74.

[4] WOBSCHALL D. Networked sensor monitoring using the universal IEEE 1451 standard [J]. IEEE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Magazine, 2008, 11(2): 18-22.

[5] 李志亮,孙德翔.物联网的军事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2(5):78-81.

[6] 王胜开,孔宁.物联网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2,2(9):62-65.

[7] 刘萍.美军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与应用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9.

[8] 张康益,敖志刚.物联网在军事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2,2(1):66-73.

[9]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体系构成;应用分析

1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一词起源于1999年的麻省理工学院。从最基本的意思出发,物联网是一种是“物和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络”,也指一种物品和其所对应的相关管理设备相互连接。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在不同的地区,对物联网的定义却并不一样。比如在欧洲,物联网并不是单独的网络,而是在互联网的大旗下,属于互联网的一个分区。物联网是拥有自我处置和分配性能的世界范围的动态的网络设备,并在标准和相互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在物联网范围里,无论是有形的物还是无形的物都具有其独有的“身份”和资料,并在大型而全面的网络中相互连接。而在国际上,最通用的定义是将任何一种物品,在遵守协议的情况下,利用红外感应装置、定位系统、RFID等信息传感装置,和地区内的互联网相互接触,并进行数据和信息的对换和交流,体现出带有智能的识别、分析、定位管理等过程的网络。我国对此的定义与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定义相符。在更远的角度分析,物联网也是一种将实际存在的物品和虚无的信息相互融合,将正式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交融,将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信息网络结合,控制物品识别、跟踪、管理的巨大网络。

2 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分为很多部分,分别为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和应用。

感知,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各样的传感装置,对一种物体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获取。一般情况下是将角度广、种类繁多的各种信息协同进行处理来控制和归纳,同时通过特定的设备与网络的其他资源共享。接入,即以无线设备、卫星网络等基础设备将上一层得到的信息传递给互联网。互联网,其功能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配,构造四通八达的智能网络。服务管理,内涵是对互联网中的大量信息实时监控和管理,并为互联网准备接口。应用,在系统最下层,将各类信息汇总创建多种多样的实际应用,如天气预报、文化教育等。

3 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

3.1 嵌入式可编程RFID 技术

即射频识别技术,该技术能在不接触的情况下,自动识别某种系统发出的射频信号,用以获取传递信息。射频识别技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识别不以捕捉的物体,加以标签,十分方便快捷。射频识别构成有应答设备和阅读设备,功能是寻找并操控物体,并与网络结合,可以在射界范围内跟踪管理。其原理是当物体在磁场中运动时,识别所发出的射频信号的同时利用产生的感应电流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然后进行筛选、传送,阅读器接收信号后传输到中央信息处理系统,在系统里作,来对物体高效率的控制管理。

3.2 EPC编码

EPC编码可以将单独的物体进行标注,也可以对物品、货盘、货箱、地点等对象进行独特的标记。该技术以世界统一表示系统的条形编码为基础,并在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

3.3 传感器网络技术

传感装置是无生命物质对世界进行连接和判断的装置,类似生物体的眼睛等器官,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线强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获取,给物联网提供做寄出的信息数据。该装置有多单元构成,具体如下:

(1)传感单元,传感装置、数模相互转换功能模块

(2)处理单元,中央处理器、存储装置、操作系统

(3)通信单元,无线通信设备

(4)电源

(5)其他功能单元如定位、移动、发电等系统

传感装置构成的网络中,节点是通过飞行工具散布或人工布施布置在物体周围,通过一种特殊的多跳网络输送数据给接收发送设备,接收发送设备也可以将数据反向相同方法输送回节点。接收发送设备与因特网和通信卫星直接连接,经由二者实现节点和传感设备之间的通讯。该网络科技含量十分丰富,应用了嵌入科技、传感科技、网络系统、无线通讯科技等。该网络先以传感装置获取基本数据,再用嵌入系统马上进行处理,通过网络和无线通讯将数据散播,在上层服务器中进行分布性处理。

3.4 智能技术

这里的智能技术指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管理的智能化。而大量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又是指以软件工程技术做基础,对物联网传播的数据进行快速的储存和计算,将计算结果又将反馈给物联网的控制装置。这种技术可以把智能系统植入物体,使物体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自我分析能力,使人和物体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技术中包括智能分析与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理论、人机交互技术等,通过植入智能系统给予物体同人类交流、沟通甚至直接对话的能力,方便效率的提升。

3.5 纳米技术

顾名思义,纳米技术是以纳米为基本单位的材料相关技术。该技术使物体在功能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物体的微型化,使物体便于携带和使用,同时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跟多的应用先进技术,是物联网的的各部分系统更快更小消耗减少,数据的传输速度加快。

3.6 云计算技术和海计算技术

该技术出现时间较晚,指的是计算机将一部分计算部署到前台,减少数据处理的延迟。物联网由于范围广,数据量大,需要一个极大的数据处理平台来处理信息,云计算就能有效地在平台之中连接信息孤岛,使用户能方便的使用各类信息,同时极大的降低信息处理的延迟。

4 物联网的应用分析

4.1 城市社区的智能化

物联网技术能参与城市社区的智能化建设,它和智能控制技术等其他相关技术协同作用,提高建筑的功能和服务效率,让建筑更贴近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智能化,让居民体会到现代化社会的方便舒适。更重要的是,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社区促进了环境的低成本改善,实现人们需求的高质量满足,同时能促进人类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拉近社会间的距离,对城市社区的理想居住环境构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4.2 精细化农业生产

在农业方面,物联网技术能利用传感装置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产量,虫害等信息,从而对农业产量如何提高给出细化的研究方向,同时能有效快速的对各种情况进行处理。而就国内来说,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的转型重要阶段,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加速转型,是农业生产想更精细、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更快的普及自动化。

4.3 交通管理智能化

建设智能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以物联网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等为基础,创建效率高、精确性强、切实可靠的交通管理体系。详细来说,在每一辆汽车上装配传感装置、监视系统等装置,实时统计交通状况,车辆信息,确保城市交通的流畅与安全。

4.4 家居智能

让人们居住环境富有智能,就是家居智能。它将住宅细化为一个平台,利用各种有线或无线通讯系统,将空调、电视、厨房用具、家庭影院、灯具窗帘、音响广播等进行控制集成,创建高效方便的日常住宅设施与日常安排管理系统,是家居变得更安全、方便、舒适、节能,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5 电网智能

顾名思义,将城市的电网系统实现智能化,使电网更安全、环保、高效、经济、有可靠性。能合理和利用物联网分配供电,能让用户方便安全的使用电能,允许各种不同形式的供电,提升电力市场和资产优化的运行效率。

4.6 智能物流

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技术,使物流网络具有人类的智能,能自动判断、学习、总结并分配,自动解决物流系统出现的问题。物联网技术是核心,它能使物流过程中的信息能自动获取,车辆货物被自动跟从监控,主动分析判断,让货物始终处于被监管的状态,实现信息先与货物流通,使物流网络有极强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智能物流也是物流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利用云计算、海计算、物联网、传感技术等将物流智能化、信息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传输。

4.7 环保物联网

指在平常传统的环保行业中,加入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元素,实现环境的科学化保护治理。环保物联网可由几部分组成,首先是环境中实时的污染监控传感装置,包括传感系统、分析系统等,然后是数据的传输即通信,将上一层的信息传入数据应用层,分有线和无线两种装置。最后是数据应用层,这一层是中心处理层,它既能将传输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也能远程控制相关设备实时优化环保治理建设。

4.8 智能校园

学生是社会人员组成的一大部分。智能校园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校园中各类各样的信息数据集中分析处理,实现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对教育和校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提升效率,实现校园的数字化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徐庆征,彭丽,郗亚平,等.OFDM系统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移动通信,2010(8):74-76.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过程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084-02

1物联网简介

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个很关键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基本的识别技术,如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让每个物体具有自己的特殊的“身份识别卡”,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即让物“开口通话”。各种传感器采集力、声、热、光、电等基本信息后,与互联网结合,实现我们需要的控制,监测,互动等功能。可以说,物联网技术的提出,是一个爆炸性的实现。庞大的数据量,庞大的算法设计,物联网的技术必定也会从另一方面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物联网在工业化工等过程控制领域的实现也越来越成熟。

2物联网与过程控制

工业中的过程控制是指以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作为被控变量的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科学的核心。自动控制理论自至今已经过了三代的发展:第一代为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于50年代在线性代数的数学甚而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控制理论;第三代为60年代中期即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运筹学、信息论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智能控制理论。我们知道,自动控制技术从发展到现在,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很完美的应用。但是由于现代化生产过程的庞大性,需要控制的产品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的控制问题已经不能游简单的控制理论解决,因此,计算机的应用对控制理论的发展是十分巨大也是革命性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前进,也是靠这些先进的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推动。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用物联网来实现过程控制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知道,一个典型的给予计算机的过程控制系统分为以下的几个等级层次:工厂优化,监督,监管和保护。全球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工厂的电脑系统都处于尖端水平,蕴含了相当大的计算能力。集散控制系统和过程与保护分别位于两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过程控制系统的目标是在分级结构中添加一个额外的物联网级别去强化基于计算机的过程控制系统,而不是取代它。额外的物联网等级应根据控制要求妥善放置在现有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级结构中。额外的物联网级别可能与现有的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工厂优化水平,监督水平或监管水平这一级相连。因此,基于物联网的过程控制的范围被定义为过程控制体系中的物联网控制水平。而远程监测和控制站,通过无线网络和调制解调器与现场总线相连。

3应用关键

网络过程控制十分有效并且节省资源。但是,物联网过程控制也有其关键的因素。

(1)工业化的基础是自动化,自动化领域发展了近百年,理论,实践都已经非常完善了。特别是随着现代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不断兴起和过程控制要求的日益复杂营运而生的DCS控制系统,更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DCS的理念是分散控制,集中管理。虽然自动设备全部联网,并能在控制中心监控 信息而通过操作员来集中管理。但操作员的水平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优化程度。有经验的操作员可以使生产最优,而缺乏经验的操作员只是保证了生产的安全性。是否有办法做到分散控制,集中优化管理?需要通过物联网根据所有监控信息,通过分析与优化技术,找到最优的控制方法,是物联网可以带给DCS控制系统的。

(2)IT信息发展的前期其信息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当为人服务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后,是要在更大范围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就是要将物与人的信息打通。人获取了信息之后,可以根据信息判断,做出决策,从而触发下一步操作;但由于人存在个体差异,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做出的决策是不同的,如何从信息中获得最优的决策?另外物获得了信息是不能做出决策的,如何让物在获得了信息之后具有决策能力?智能分析与优化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手段,在获得信息后,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理论模型,快速做出最优决策。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技术在两化融合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无论智慧方案,还是智能行业,智能的根本离不开数据分析与优化技术。数据的分析与优化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未来物联网发挥过程控制价值的关键点。

网络过程控制的另两个难题是网络延迟和用户不定。由于我们无法准确估计信息比特在网络中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因此基于物联网远程过程控制不可能处理成闭环控制,因为它是需要精确刻化时间的。安全性、网络延迟与用户不定使得网络过程控制设计和基于计算机的分布式常规过程控制不同。工厂设备和网络的信息交换允许器不仅可远程监控工厂设备的行为,同时可对质量和产量做出迅速反应。安全问题应是控制机制设计中首先考虑的问题。这里安全问题包括安全控制算法以及对实时数据和控制器安全访问的权限。对实时数据和控制器的安全访问可通过防火墙、特权限制等现存网络安全方法实现,因此设计时只考虑安全控制结构的问题。

此外对于基于Internet的远程过程控制系统而言,系统的评价和安全检查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可以采用MTBE动态仿真器上的网络过程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方法的设计测试和评估来实现,但对于网络引入造成的潜在危害应有一定的系统标识,这是在设计系统时应该考虑的。

4应用实例

我国成功运用物联网进行过程控制的是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一款“制造物联网系统”,第一期一条生产线20台加工设备应用了该技术,正式运行一个月后,生产总效率提升了15%,员工时间利用率提升了12.4%,目前正在拓展整个车间的应用。该技术填补了目前我国物联网在生产过程控制的空白。

“制造物联网系统”具有创新性及极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它利用自动采集技术手段,将制造工厂的生产设备、人员、材料、工艺和节拍等进行管理并数据化、透明化。该技术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快速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从而提高了生产管理的效率,同时通过系统理顺了生产过程控制流程,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制造物联系统”推出一年来,目前在全国已有30多家企业投入使用。工厂的设备利用率普遍提升10%以上,有些甚至达35%,目前已经在离散制造业的轴承、卫浴、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得以应用。

5总结

网络的发展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渐完善更使很多可能假想变成现实,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经行随时随地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网络更是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物联网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得基于物联网的远程过程控制不仅仅使得用户对工业过程进行远程的监控和调节,而且可以使过程控制实现很多以前意想不到的可能,可以联网查看市场的变动,从而快速智能调整我们的控制策略。物联网的技术理论研究成果是十分成熟的,但是实际的控制系统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这也限制了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控制系统的开发是十分有独特特点的,基于计算的过程控制不需要考虑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无可预测的信息量和随时可能爆发的网络安全性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计算机过程控制移植物联网中来。另一方面,物联网的过程控制由于发展的延迟,使得市场上仅有少数的用户,再设计物联网过程控制系统的时候,必须考虑未来用户的参与,从而合理优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金以慧,王诗宓.过程控制的发展与展望[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7(14).

[2] 梁莉,李强.工业计算机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2(10).

篇8

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所能展现的金融产品或者工具形式颇多,现阶段,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断壮大,传统金融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撼动,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平分天下”有利于创造合理的经济市场秩序、赋予市场更强的活力。为了确保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发展,首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监管政策并严格执行。

二、互联网金融概述

在互联网金融诞生初期,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都难以精确定义互联网金融的概念。2014年,央行定义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指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并在通讯技术框架内进行资金支付、融通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如何判断某种业务是否属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工作,即广义分析与狭义分析。从广义角度看,只要某种业务的开展是通过互联网而实现的,则无论业务发出机构的属性是金融或是非金融,都可以将此业务视作互联网金融。狭义定义下的互联网金融指的是由互联网企业进行的,基于互联网技术框架的金融业务。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

(一)P2P借贷

P2P借贷的英文全称为peer-to-peer lending,其是一种起源于英国的互联网金融形式。P2P借贷行业之所以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是由于其能够为借贷双方提供撮合、信息流通交互、法律手续办理以及投资咨询等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P2P借贷模式还能为人们提供资金结算以及债务催收等业务。现阶段国内P2P借贷行业中领导者有“人人贷”等。

(二)第三方支付

作为最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第三方支付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批互联网金融产品,其中的杰出代表便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的定义为金融机构借助移动设备、计算机设备,在互联网技术框架内转移资金以及发起支付指令的业务。事实上,第三方支付结构相当于中介,利用网络技术实现用户足不出户即与银行或者资本组织进行资金交易的目的。目前,“支付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软件,这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实力。

(三)众筹

作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众筹融资自诞生以来便获得了业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保障资金链正常运转的工作极其重要,某些时候企业的的流动资金比较拮据,此时可以通过诸如“点名时间”等众筹平台来实现融资的目的,从而缓解资金压力。众筹业务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理财之道,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纵观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史,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它们分别是2005年、2011年以及2013年。2005年,国内出现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其给公众的支付工作提供了新式、便捷的选择,也为日后网络购物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央行宣布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步入了正规的发展轨道,也正是在这一年,阿里巴巴旗下支付软件“支付宝”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这为今天支付宝独霸第三方支付软件市场的局面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业界将2013年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由此可见该年度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这一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大量新式金融产品集中面世,其中包括众筹以及网络借贷平台等。该年中,第一家专业网络保险公司获批的消息令人振奋不已,标志着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整合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后大量券商以及银行宣布将重组业务模式,从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实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五、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建议

(一)加强社会道德意识培养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秩序正常、发展稳定,认为有必要加大社会道德意识培养的力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在电视广播上加大道德模仿优秀事迹宣传力度,号召全社会向优秀道德人物学习,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来向人们宣传优秀品德,可以在某些特殊时间例如国庆节以及劳动节里集中播放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电影。互联网金融领域从业人员颇多,由于具备高利润,潜力大等优势,该行业的工作人员非常容易迷失自己,从而作出违背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情。所以,培养全民道德意识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定合理健全的法律

现阶段国内有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法律较少,管理者一般根据相关的管理办法来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该种形式的监督管理工作的效果较差。认为央行应当在调研互联网金融风险规避办法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的前提下,组织经济学、互联网等行业专家进行研讨,尽快制定普适性强、实用性高的互联网金融大法,以求达成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法律颁布后,执法者必须要尽快贯彻落实新法,在执法工作中兢兢业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走程序,如此方能使得互联网金融法律发挥其最大效用。

(三)实施细分行业自律组织制度

参考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实际发展状况,认为各细分行业应当建立行业协会,协会成员群体由互联网金融企业人员以及政府监管人员构成。互联网金融管理协会的主要工作是汇总行业统计数据,负责培训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以及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还具有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指导成员企业发展以及配合政府部门打击违法犯罪工作的职责。行业协会为非官方性,运转必须遵从国家法律法规。

(四)保障市场操作透明化

为了保障市场操作透明化以及互联网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必须要设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机构信息与融资方信息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披露工作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披露制度中关于借贷型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内容条例应以上市公司监管制度中的披露内容为参考来制定。确保信息披露工作准确、真实、及时、完整以及公平。对于在信息披露过程中违反规定的人员,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视实际情况进行处罚,对所作所为已构成犯罪的人员,必须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为了有效遏制信息披露环节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应当设立诚信档案,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诚信信息。

篇9

关键词:物联网;体系架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91-03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产业浪潮。一时之间,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计划,进行相关技术与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继美国推出“智慧地球”的战略计划之后,我国也相应的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口号,并上升到战略地位。

一、物联网的起源

1.物联网的由来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物-物”相联的物联网雏形。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比尔·盖茨关于物联网的设想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1998年,英国工程师Kevin Ashton在宝洁公司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认为物联网就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因特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1]。之后,在保洁公司和吉列公司的赞助下,Kevin Ashton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位专家一起创立了一个RFID研究机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补充。他们提出,在因特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物联网”,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须人为干预[1]。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中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ITU在报告中指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通信时代的边缘,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目标已经从满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发展到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2]。

2.物联网的概念

目前,不同国家和机构组织对物联网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我国对物联网的定义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3]。

简而言之,其实质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4]。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互联网在现实世界的延伸和扩展,在利用原有的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给现实中的事物贴上标签,利用各种标识和传感技术,把现实事物的动态信息虚拟化;然后,利用互联网把这些虚拟化的信息传送到特定主机上去;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分析、处理;最后,向原标识标签做出反应,从而达到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目的。也即,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物物相连,物物相通[5]。

二、物联网体系架构

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体系架构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3层结构;感知层用来感知事物的实时数据,网络层用于传输数据,应用层则是面向各种用户需求的应用。

1.感知层

信息感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了信息来源,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数据收集是感知数据从感知节点汇集到汇聚节点的过程[6]。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感知技术(RFID、二维码、传感器技术等)感知物体,采集物体的实时状态数据。在传感技术方面,目前的传感器件是依靠敏感器件,而距离广泛应用要求还远远没有达到,解决传感器件朝着功耗更低、敏感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是现在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一 物联网体系架构简图

2.网络层

网络层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传输,实现互联。感知层感知到的大量信息都需要通过网络层进行传输,才能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处理,以达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的目的。物联网的核心应是以IPV6为基础的互联网,但不排除物联网节点能通过互联网的双向翻译网关或隧道机制与传统的IPV4终端主机通信[7]。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基本上能够满足物联网数据传输的需要。

3.应用层

伴随着物联网在不同领域中的普及,网络中的数据量将成几何倍数增长,应用层必须提高对这些数据的及时计算和反馈。如何有效的改进已有的技术和方法或提出新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管理和处理这些海量数据将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融合、推理和决策的关键[8]。应用层是物联网与用户的接口,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在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开发各种不同的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实现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智能化管理。例如:手机钱包、智能家电、绿色农业、智能交通等。

三、物联网研究进展

1.国内研究进展

2005年,我国RFID产业联盟正事宣布成立;2008年无锡市与中科院共同组建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09年6月,中科院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战略图;2010年3月,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联网创新基地和高端物联网产业链的中国首个物联网中心——上海物联网中心正式成立;2011年3月,重庆市首个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基地正式落户南岸茶园新区。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的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但是,我国的物联网发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观念问题,物联网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应该做好长期、持久的准备,切勿急功近利[1];技术问题:物联网是一个现有技术的融合,是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把它与现有的技术分离开来,在现有传感器等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与完善各种感知、通信技术,实现物物相连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9];导向问题:物联网是一个涵盖全球的计划,对于物联网的大的发展方向,政府应该起到导向的作用。然后在各个行业、领域内得到完善,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具体领域到全行业的推广实施,最后发展到全球化的物联网。

2.国外研究进展

2008年底,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建议将下一代的IT技术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将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全球各个角落的铁路、电网、桥梁、隧道、公路等各种物体中,并且普遍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而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将整个“物联网”整合起来,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生活,最终形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地球”[10]。美国政府对此给予积极回应,将发展物联网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刺激经济复苏的钥匙。

2009年6月,欧盟宣布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11]。2009年10月,欧盟《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线路图》,提出到2010年、2015年、2020年的三个阶段的物联网研发路线图,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医药、能源等18个领域的应用[9]。

2009年8月,日本在继“e-Japan”、“U-Japan”后提出了“i-Japan”的国家信息化战略,主要目的是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府和地方自治体,推动医疗、健康和教育的电子化,开拓支持日本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12]。韩国也相应的提出了“u-Korea”战略,建立有智能网络、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13]。

四、物联网的应用

1.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14]

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可以看成一个大的智能物流。在物流业中物联网主要应用于如下四大领域:一是基于RFID等技术建立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如食品的可追溯系统、药品的可追溯系统等等。这些智能的产品可追溯系统为保障食品安全、药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流保障;二是智能配送的可视化治理网络,这是基于GPS卫星导航定位,对物流车辆配送进行实时的、可视化的在线调度与治理的系统。很多先进的物流公司都建立与配备了这一网络系统,以实现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治理;三是基于声、光、机、电、移动计算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局域内的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纵的网络。如货物拆卸与码垛是码垛机器人,搬运车是激光或电磁到人的无人搬运小车,分拣与输送是自动化的输送分拣线作业、进库与出库作业是自动化的堆垛机自动化的操纵,整个物流作业系统与环境完全实现了全自动与智能化,是各项基础集成应用的专业网络系统;四是基于智能配货的物流网络化公共信息平台。

2.物联网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物联网在车辆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智能图书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车辆监管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设备对城市车辆实时数据(包括道路运行车辆和停车场静止车辆)进行收集,并在已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套牌、超速、限行等多种违法车辆的自动识别计算。

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在于安全事故的提前预警,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做出及时的处理。瑞丰集团的化工生产安全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红外设防、温湿度、烟感、水浸、电源、易燃气体、重要生产设备等安全实时监控,系统采用B/S结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PC机、智能手机等手持终端浏览器登录系统管理界面实时监控,当出现问题时,分析系统根据问题的级别选择不同的报警方式,工作人员可以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进行处理,并且分析系统也会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免事故的发生。

在智能图书馆中的应用,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采用传统的条形码识别与磁条以及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借还、查找、乱架图书的整理等。首先,感知层通过RFID技术,实现图书智能识别以及信息跟踪,并且在各个书库通过安装RFID芯片组成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控馆内的环境情况;然后,接入层利用现有的各种通信技术(3G网络、WIFI等)对实时监测的信息进行交互,实现“物与物的交流”,汇总传输到管内机房并更新数据;再次,智能信息处理层负责物联网的云图书馆系统的管理、维护、操作等;最后,应用层提供图书馆业务的管理、维护、操作等Web借口,如:图书编目、图书归架、自助图书借还等功能。

五、总结与展望

1.总结

物联网的研究和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对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还没有达成统一,物联网的系统架构仍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我国再次迎来物联网时代的挑战。从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来看,物联网的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走一些的弯路。对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开放的姿态,坚持对外合作。物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的事情。它是关系到全世界70多亿人口的事情,只有保持对外开放,吸收各国先进研究成果的同时,努力在关键技术上攻破难关,才能使自己在物联网时代的前沿保持不败之地;第二、保持国家重视,上升到战略性意义。自从来,我们看到了对外开放的成果,国家引领社会,国家带动民众,只要政府保持对物联网的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对物联网的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物联网的发展一定可以立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第三、针对感知层的信息安全的研究。与传统的因特网相比,物联网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感知层,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必然是感知层的重点。在环境监测、医疗卫生、智能家居、国防军事等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隐私数据泄漏或被篡改的威胁,这些潜在的威胁影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发展,研究和解决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隐私保护问题,对传感器网络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展望

物联网把传统的信息通信网络延伸到了现实世界中去,做到真正的“物”与“网”的融合,为信息化产业大发展带来了又一轮的,对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生产具有深远影响。但是,物联网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我国物联网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针对各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只有积极吸收各国先进技术,始终保持对外开放,关注世界各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信息化产业大发展中一定可以跻身于先进国家之列。

参考文献

[1]董耀华,佟锐,孙伟,董丽华.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2

[2]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ITU,2005.

[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http://gov./2010lh/connet

_1555767.htm

[4]孙其博,刘杰,黎羴,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A].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6.

[5]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SRA).Internet of things--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EB/OL](2009-09-15)[2010-05-12].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in_cerp.pdf.

[6]胡永利,孙艳丰,尹宝才.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A].北京: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学报.2012年6月.

[7]胡光武,陈文龙,徐恪.一种基于IPV6的物联网分布式源地址验证方案[J].北京: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学报.2012年3月.

[8]刘正伟,文中领,张海涛.云计算和云数据管理技术[A].济南: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年6月.

[9]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A].北京:科学技术部信息中心.

[10]袁国智,董毅明.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4

[11]杨晓丹.物联网,区域发展新战略[J].浙江经济,2010.6

[12]刘军伟.物联网在物流方面的应用[S].百度文库:2011-10月

篇10

2009年,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城市,南京确立了强化规划引领、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示范、创新模式探索实现重点突破的指导思想。通过三年努力,南京已实施“两化融合”重点项目446个,推动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至88%以上,企业资源管理信息化(ERP)普及率达55%。从宏观层面看,全市初步完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轻、调净,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试点任务,基本实现了把南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软件名城”、两化深度融合的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2011年12月,南京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通过工信部验收,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南京市出色地完成了目标任务,所取得的各项试验经验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南京信息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童隆俊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工业化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在信息化推进和发展阶段,两化融合对于拥有众多工业化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湖南来说,能够明显提高信息化对于工业化的带动效果。两化融合本质上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但单纯地发展信息产业并不是湖南省开展两化融合重点示范区项目的目的。“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应作为主体,政府则作为推手,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以应用为基础、以考核为手段、以提升为目的,通过落实信息化推进工作责任制、典型示范,组织对口帮扶等方式,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充分调动和发挥电信运营商及相关软件提供商的积极性,继续稳步推进“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确保至2013年全面完成10000家“数字企业”创建目标,实现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阶段性目标。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李球

我认为两化融合会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角度来看,就是要推动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两化融合正在向“深度融合”阶段迈进。两化融合从管理领域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采购、节能减排等领域延伸,从信息化单项应用向局部集成应用、全面集成转变,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延伸,快速走向深度融合阶段。

未来,两化融合的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形成新的商业模式。突出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企业运营层面的推广和普及,衍生出电子商务、物联网、企业私有云等新兴商业模式。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副部长 张启亮

物联网从概念阶段的萌生到如今的深入应用,均带有两化融合的典型特征。首先,从物联网的起源来看,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生的产业,而是从传统产业的土壤里萌生出来,而所谓的“传统产业”既涉及工业自动化领域,又涉及信息化领域。其次,就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工程实施来看,每一个项目都可以作为“两化”深度融合最好的示范,因为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是重点,通讯、软件、集成等信息化领域技术是重要支撑,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同“骨骼”与“肌肉组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