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学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植物学发展史

篇1

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组织部服务发展水平

今年4月份以来,**县组织部按照“深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安排,突出解决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队伍中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工作作风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推进组织工作进位争先、创新创优的巨大动力,为全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一、认真学习对照,把组织部门不适应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找出来。按照“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步骤,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排查,发动组工干部深思:解放思想要我破除什么,推动发展我还缺什么,进位争先我能贡献什么。“请进来”,即邀请江苏《党的生活》杂志社和市委组织部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者及县内经济、政法部门的业务行家,着重就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组织工作服务发展等课题作讲座。同时组织组工干部收看电视片《昆山发展之路解读》,开阔视野,震撼心灵。“走出去”,即组织组工干部到灌云、灌南及周边先进地区、党建工作特色地区学习,与组织部门的同志面对面交流,切身感受这些地区组织部门思想解放的程度、组织工作的强度和推进工作的力度,对照先进,认清自我。“沉下去”,即组织组工干部到基层、到群众中去,听取社会各界对组织部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意见,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组织部长信箱”、召开座谈会等,广泛收集民意,共征求各类意见和建议60多条,采纳合理化建议26条。按照“自己排、互相帮、领导点”的方法,找准查实组工干部存在的个性问题以及组织部门不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分析材料,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二、坚持边查边改,把自身建设和服务对象不满意的问题解决掉。我们将排查出的问题汇总梳理,逐条明确办法,采取“销号”的方法加以解决。针对“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路子不够宽,组工干部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专门安排一次组工信息调研宣传知识辅导,邀请在此领域有研究的同志开设讲座,促进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邀请宣传部门的同志现身说法,安排机关同志交流心得,开展“创新工作大家谈”等活动,强化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组织工作“创品牌”活动,确定重点课题3个、一般课题5个,并按照“项目化”的要求组织实施。针对“组织部门服务经济建设措施不够实,参与发展的本领需要进一步增强”的问题,把全县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作为组织和干部工作的“风向标”、 “晴雨表”,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勇当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领头羊”,把干部推向发展的最前沿,把智慧聚集在项目建设的主战场,把组织部门示范作用发挥在参与发展的第一线,以组织部门的思想大解放,助推全县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县委组织部专门制定招商引资工作实施办法,组建招商引资小分队外出招商。今年以来,成功签约项目4个,5月22日,两个超5000万元项目同时开工建设。针对“组织工作的推进落实力度不够,机关作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以“务实、高效、紧张、快干”为重点,完善“组工干部联系点制度”,创新组织工作督查考核办法,营造在一线决策、在一线指导、在一线干事的工作氛围,抓住组织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用组织工作的资源最大限度激活人力资源。

三、开展调查研究,把服务中心、推动发展中缺失的制度建起来。如何从体制机制上保证组织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县的中心工作,是组织部门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我们把7月份定为“组工调研月”,部机关成立6个专业课题组,将研究课题列入全县教育实践活动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实行县乡联动、机关互动、内外联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可行的政策性意见,使新的体制机制更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着手从源头上把好选人用人关,大力选拔任用善抓科学发展、招商有本领、服务有成效、工作有实绩的干部。全面推行公推公选、公开选拔,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方法。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各级干部立足基层、团结共事、真抓实干、锐意创新。二是规范机关空缺岗位人员选配机制,推进县乡中层干部有序流动。着眼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消除“中层板结”和“中梗阻”现象,延伸和拓展“调研试点”工作的成果,全面实行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事业单位股级管理岗位民主公选和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空缺选调制度,加大县乡机关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三是围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挥人才队伍支撑作用。大力培养引进沿海开发、项目推进、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全县重大战略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造船、能源、化工、纺织、电子等全县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激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向重大项目攻关和科技研发集聚,吸引在外创业有成人才“还巢”创业,支持农村各类乡土人才就地创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建立新功。目前,组织部门共制定涉及全局性的创新制度3项、部门内部的创新制度5项,为进一步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组织工作创新创优奠定了基础。

篇2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在目标层面确立了“建文化、创特色、筑品牌”的基本发展理念,坚持“多维统一”的原则;在操作层面侧重抓了“强培训、优活动、精管理”三项工程,努力探索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和共享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教师资源共建、教育智慧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以“集聚、集约”的方式,侧重抓好培训,推进教师资源优化重组

集聚、集约原本是经济术语,在这里借用于学校教师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教师资源的整合效应。作为一所拥有一百多名教师的学校,如何让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共谋发展,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推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重组,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培养骨干、中青兼顾、均衡发展”的培训方针,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采取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努力打造师德高尚、作风扎实、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是全员培训。组织专家、教研中心组成员和一线骨干教师通过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对学区内全体教师开展培训。二是骨干培养。骨干教师是每所学校最优秀的师资资源。为强化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将学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集聚在一起,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为他们的成长搭建平台,定期开展论坛、教研等活动,并用“以培代奖”的方式,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走出去培训,进一步开拓了骨干教师的视野,激活了骨干教师队伍。三是专业引领。充分发挥名师、骨干等优秀教师资源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名师面对面”活动。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种子教师”,通过师徒结对的办法,培养“一对一”的方式,采取导师指导、名师示范、现场观摩、校本研修、学术沙龙等形式对“种子教师”进行培训,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层层扩散影响,最后达到“孕育整片森林”的效应。

此外,我们还倡导利用现代化培训方式,鼓励教师通过数字化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将自己的培训资料、培训心得等内容公示,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学习体会的互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以“统筹、统配”的方式,侧重抓好活动,激活教育智慧的柔性流动

教育智慧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人才的流动不在垄断,关键在“柔”,核心在“动”。为了让教师的智慧在流动中发挥更大的效应,教育教学活动就是最直接有效的载体,可以让教师通过活动优化实现交流沟通、取长补短、自我提升。

课堂永远是教师发展的主阵地。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学活动。如主题式教研中我们以“聚焦常态课堂,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分别开展了学科研讨、青年赛课、集中会诊等教研活动,采取“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同课多轮”等形式,打破原有的固化印象性评价,让教师跳出来,追求特色化、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实现自我的再认识,有效促进他们专业成长。

交流互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有效平台。教师是一种最善于交流的群体。为进一步通过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学科互动、才艺展演、读书交流等活动,引领启发教师自由探讨、各抒己见,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有效的交流空间,分享心得与经验,激发集体智慧,实现共同进步和成长。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成功开展了教师的读书漂流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将教师读书纳入业务学习的一部分,设立读书漂流卡,强化教师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演讲活动,鼓励倡导教师与书为友,成就自己的事业与人生。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书代奖”,为教师们购买各类书籍上百套,成为教师读书的有力助推器。同时,我们强调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由教师读书带动学生全面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读书,鼓励学生走进书籍,力争构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乃至学生与家长的完整“漂流”体系。

三、以“创优、创新”的方式,侧重抓好常规管理,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提到常规,我们都会想到凯洛夫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即“备、讲、批、辅、考”。反思新课程我们到底向常规要什么?当然要规范更要科学,要传统更要创新。教学常规,不是要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

1.淡化“备”的形式,突出“备”的实效。我们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教师个性化的文本教案和反思。对教案的要求要敢于做“减法”,要为教案设计留有空间,倡导教案的发展性,鼓励因人而异,形式多样有实效的教案。在备课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去总结记录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提高备课的实效性。打破原有的定式集体备课模式,积极倡导“问题式”、“案例式”等针对性强的集体备课,突出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让教师们分享教学体会,形成新的教学构想,进而提高教师备课的实效性和教学质量。

2.淡化作业的数量,突出作业的质量。关于“减负”的问题,笔者不想赘述。但是即使新课程改革发展至今,大量留作业、搞题海战术等依然被很多教师所推崇并乐此不疲。为提高学生作业的趣味性和创造性,我们倡导并推广实施学科特色作业、分层作业、诊断性作业等,如语文报、英语报的创设、数学问题探究游戏、随堂小竞赛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优化了作业内容,提高了作业质量。

3.淡化测试结果,突出质量分析。质量检测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之一,但不是根本依据。在质量检测中我们突出人文化管理,实行单项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采取平时检测教师自己出题、月检测教研组共同研究出题、期中期末检测由学校或上级部门统一出题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测。强调测试结果并不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客观评价。相对于测试结果,我们更看重于测试后的反思。因此,每次测试后我们都会由教研组或学校组织质量分析反馈研讨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集体反馈,查找问题的根源,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策略,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教师队伍建设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的一个永恒的、根本性的课题。尽管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一路走来,让我们认识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教育发展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面对教育新环境、新背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只是一群探路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应该把促进教师成长列入学校工作的长远工程,激活个性,激活智慧,激活能力,说到底,要有效激活教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篇3

教师是构成学校办学的主要力量,更是学校众多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者。作为教书育人工作的主要落实者,教师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场所,教师队伍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应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此推动人力资源强国。”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学校为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应从教师队伍建设着手,建设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最终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科学的发展理念,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以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主线,不断为国家输送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创新型社会提供大批创新型人才。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培养一批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政治觉悟高、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一个以学科带头人为首、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为后盾的教师梯队。学校一方面要继续做好教育教学方面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决不能忽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遵循“培养提高”的原则,集中有效资源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和专业素养,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带动一批优秀中年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与此同时,不断摸索科学的教师考核系列方法,尽快建立健全教师的激励机制,为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铺平道路,鼓励教师参加远程学习、培训进修等活动,并且通过系列学术活动的举办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觉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与专业素养,并最终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科学发展观视角的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1.教师业务素质与思想素质的统筹发展。

曾经指出:“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的人才和劳动者,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这两者决不能顾此失彼,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后者尤为重要:教师思想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价值观,对学生人生观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就必须首先考察自己是否做到了德才兼具。”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整个人类社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应该向教育者致敬,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唯有如此,才能进步。”教师不仅负责教书,更要负责育人,而要育好人就必须自己先做到身正为范,保持高尚的灵魂,成为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汲取优秀文化知识来保持自己品行的高尚,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实现“身正”的要求。教师应以才诲人,除了高尚的师德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这样说:“教师应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每天都进行自我教育,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前进。”随着全球科技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导致了知识老化矛盾的产生。学生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只有一成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派上用场,其他的九成知识都要到社会和工作岗位中去学习。教师必须不断学习,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机会,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来适应时展的需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学校等获取最新的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教授学生最新的知识内容,使教学内容不和社会脱节。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比如微博、QQ等互相交流,沟通,避免自身的知识体系僵化和滞后。另外,学校应促进教师业务和政治思想素质关系的平衡,不仅要组织各种活动,提升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其职业道德,明确教师的具体责任,使其勇于奉献、甘于奉献,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业务素质做到扎实稳打,关注学术动态,勇于开拓,在学科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2.普遍提高和重点支持的统筹发展。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的名师是一个学科建设的车头,学科的核心、灵魂和骨干力量,更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舵手。在某些情况下,一位名师甚至能够促进一个学科的发展,而其水平更是代表该学科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名师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要想建设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必须要有一个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时,必须要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对其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学术与科研环境,鼓励优秀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另外在重点扶持学科带头人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马太效应”的出现,不能造成有限的、对于学科带头人没有必要的培训、进修等机会都分配给学科带头人,而那些普通教师必须的培训机会也被剥夺。这样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剥夺普通教师必须的培训机会也会造成其教学业务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会造成其因为工作前景黯淡而产生消极怠工的情绪,甚至会造成部分教师不得不另谋出路。所以,不仅要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投入,更要关注普通教师,做到“双管齐下”,协同并进,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更大的回报,确保所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团结非常重要,学校需要普通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密切配合。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之前必须密切配合,真诚合作。因此,协调普通教师的提高和名师的扶持不仅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也影响教师团体意识和对学校的向心力。学校要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做到大力支持名师培养,又要做到普通教师得到发展的结果。

3.物质驱动和精神鼓励的统筹发展。

管理心理学认为,要想在较长的时间内调动教师的科研与学术热情,就必须使其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保持大概一致,学校则应该公正、公平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从需求的类型来看,教师的需求有两种,分别是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前者包括:自尊与荣誉的需求,业务素质提高的需求,创造成就的需求;后者包括:办公环境和薪酬待遇提高的需求等。学校要想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就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协调二者的关系,做到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等,避免只在精神方面进行鼓励或者只强调物质激励,真正做到以教师的需要为本。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必须强调对教师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否则思想政治工作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因为市场环境之下的教师,也有自身的物质需求,也需要在付出之后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以前单纯的精神激励已经不适合的时展的需要。要想充分、全面、持久地调动教师的学术与教学热情,就应该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理性地拉开差距,实行绩效工资,用物质激励的有力杠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学校必须认清物质奖励的优缺点,在对教师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应强调教师自身思想境界的提高,引导教师平衡好获得与付出的关系。由于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靠待遇来解决,所以学校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从道德、精神和思想方面对教师进行激励,在管理的过程中突出“人性化”管理,强调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认真听取教师的真实想法与意见,努力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其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只有当教师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好工作,才能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得到尊重和肯定,即使是一个微笑或者一句激励的话,都能使教师感到莫大的安慰。据此,学校应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教师的发展指明方向。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统筹发展。

篇4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献血工作;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灵魂工程”,始终贯穿于各个领域,起着净化人性、催人向上、无私奉献的教育作用。开展无偿献血,思想政治工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深入群众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展无偿献血教育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消除人们落后的传统意识和观念,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逐步形成无偿献血健康理念,积极参与献血,才能使无偿献血事业得到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 现阶段献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的献血工作经历了从个体供血、义务献血,直至1998年全国全面实行无偿献血这一曲折的道路。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传统意识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全面推进无偿献血面临一定的困难,其主要问题有:

1.1 受传统献血伤身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公民无偿献血观念淡漠。

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许多人受“献血有害”等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献血会大伤元气,影响身体;广泛流传着“年轻人不应该献血,尤其是还没有结婚的人”、“人过三十不宜献血,否则易患高血压或贫血”等种种说法,错误的思想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中显得根深蒂固。在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快的城市中部分人群奉行实惠主义、利益第一,占据了人际关系的情感锁链,认为献血是自己的血液白白流入他处,奉献观念比较淡漠,无偿献血遭遇困境。

1.2 一些地区对无偿献血认识不足,政府指令性计划无偿献血比例偏大。

不少地方在推行无偿献血中,仍习惯于下达“计划指标”,对于完不成献血任务的单位乃至个人给予处罚。虽然“计划指标”在保障供血上有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进步,这种带有行政强制色彩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些地方为完成献血指标,采取“长休假、高补贴”等方式,严重影响开展自愿无偿献血的发展方向。一些单位用有偿供血者冒名顶替完成献血指标,易由此滋生组织他人卖血的“血头”,严重扰乱采供血秩序,造成血液安全隐患。尤其是计划献血模式背离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严重挫伤了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无偿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有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愿无偿献血不足50%。天津、上海、重庆等临床用血的70%以上依靠政府行政指令性计划。

1.3 公民对无偿献血认可性不高,缺乏社会广泛参与。

有些地区对无偿献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协调不力;一些媒体也不愿意宣传无偿献血公益广告,宣传效果不好。有关资料显示:以问卷的形式对成年人进行无偿献血消极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无偿献血的消极因素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不知道献血的重要性、有损健康、身体不合格、无人要求献血。调查结果足以说明,由于对无偿献血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公民对献血的知识懂之甚少,无偿献血的意识比较淡薄,无偿献血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由于各种原因,思想上不能充分认识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因此无法达到国家《献血法》所规定的“适龄健康公民自愿无偿献血”要求,不能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致使无偿献血工作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 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积极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发展。

群众中蕴藏着自愿无偿献血的巨大潜力,关键是如何引导和开发。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深入群众进行无偿献血各种政策法规的教育宣讲,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宣传活动,让无偿献血的理念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那样深入人心。

2.1 从理论上看,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是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严格按照人的思想变化规律,深入细则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理解,起到育人的作用。无偿献血活动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他属于人的思想范围内的精神活动,他的外延不仅关涉到政治、经济、文化,而且内涵蕴含着人的情感、理想、欲望等一系列因素,他的健康发展受其人们的思维模式、现有理念的束缚和制约。积极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理念将会推动无偿献血的顺利开展,消极的错误的思想理念将会对他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全面推行无偿献血制度,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运用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及各级政府文件,深入到群众中做好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广大公民充分认识无偿献血的重要意义。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医学知识,让群众彻底摒弃错误落后的无偿献血观念,重新树立对无偿献血的的正确认识,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坚持不懈地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在全社会倡导精神文明、热爱公益、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不断增强公民无偿献血的自愿意识,让无偿献血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献血,全家光荣”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2.2 从实践效果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搞好无偿献血的基础和前提,是无偿献血事业能否持续开展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宁波市无偿献血事业的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充分印证了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就将提高,无偿献血工作就会顺利开展。1997年之前宁波市医疗用血95%来自外地个体卖血者并长期供不应求,《献血法》实施十年来,宁波市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走进农村和社区、来到学校和工厂,坚持不懈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拓宽宣传领域、丰富宣传内容,积极营造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我市无偿献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无偿献血比例从1998年的16%增加到2001年的100%,率先在全省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的目标,全市公民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逐年稳步提高。至2008年宁波市已连续第三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并多次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宁波市无偿献血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3 开展无偿献血思想教育工作,应注重抓三个关键群体。

无偿献血思想教育工作涉及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抓好社会团体的思想教育不仅是落实无偿献血思想教育的重要措施,而且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别是抓好以下三个群体尤为关键。

3.1 要把青少年群体作为无偿献血思想教育的基础环节来抓。“少年兴,则国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未来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偿献血从娃娃抓起”,针对儿童、少年、青年不同成长时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无偿献血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从小培养青少年热心公益、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美好理念,把无偿献血宣传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使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无偿献血事业的后备力量,为无偿献血工作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要把公共行政人员群体的无偿献血思想作为关键来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公共行政人员是公共场合的执法者、管理者,他们的无偿献血思想认识对人们起着示范作用,尤其值得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国家工作人员带头献血,积极投身到无偿献血的“爱心”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也将极大激励和鼓舞群众的献血热情,对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支持无偿献血的良好氛围起到重要的作用。

3.3 要把媒体工作者群体的无偿献血思想意识作为“保证条件”来抓。让无偿献血走进千家万户,营造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氛围,离不开公共媒体对无偿献血的公益宣传。引导媒体工作者树立关爱生命、奉献爱心的道德精神,增强媒体工作者高度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宣传优势,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渠道来宣传无偿献血知识,提高公民的献血意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热爱公益、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将无偿献血理念普及到全社会,使无偿献血更加深入人心,走进千家万户。

无偿献血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也是一项内容活跃的精神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如今也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不仅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更需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让广大公民更多地了解、支持和参与无偿献血,引导和激发广大公民的献血热情,使无偿献血成为公民自觉的社会行为,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奉献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歌颂无私奉献精神,推动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篇5

五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的形势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

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通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在“十一五”发展中找准位置、找准方向,使我市开发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要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在服务全国中加快自身发展。五中全会进一步对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要深入把握“开发我市、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市委对我市“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加快提升我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和服务的能力,真正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篇6

关键词:制约;城市中学;武术发展;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53-01

一、研究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然而国魂往往被人们埋藏在内心的深处,真正习武的人很少,但当有引领的时候,国魂跃然而出。武术是一项全面发展身心的运动项目。她不仅能强健孩子的身体,而且能把孩子的性格引向外向。从而改变孩子的未来之路。大量研究表明,武术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和各内部器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武术作为体育课的一项基本内容,是传播武术、发扬武术、发现和培养武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省淮北中学、泗洪县第三中学等三所中学的29名体育教师、1290名学生及1290位家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与体育课本,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了中小学武术的相关文献资料。2000年1月唐宏贵在《体育教学》发表的《21世纪中国中小学体育“大纲教材”改革者与展望》等等文章,将其整理、分析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三所中学的1290名学生及相应的学生家长为样本 (每班抽取五名学生),共发出1290份学生问卷调查表和1290份家长问卷调查表,收回129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家长问卷回收1215份,回收率94.2%,均符合标准。两星期后进行第二次抽样调查,相同率96%,94%,均符合问卷的准确性。

学生问卷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全面性,普遍性。然后对各个学校每个年级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主要涉及到:对武术的感觉是什么?喜爱武术的程度如何?理想中的武术应该是怎么样?为什么习武?武术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对武术课的一些想法?喜爱看武术类哪项节目及喜爱程度等方面。

家长问卷主要涉及到:家长对武术了解情况,理想中的武术是什么样,喜爱武术的程度,是否希望子女习武,希望子女练武的目的,在体育方面最希望孩子发展什么运动项目等等方面。

3.专家访谈法。在访谈之前先给三所中学电话预约访谈对象、时间、地点。最终安排为星期一去泗洪中学,星期二去淮北中学,星期五去泗洪三中。对被访问的体育教师进行提问并及时记录。共访问了三所学校的29名体育老师,访谈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学校是否开设过武术课,有无专业武术教师,教学的内容一般是什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如何,高考体育加试有无武术专项,学校有无组织过关于武术方面的比赛活动,有无对推广武术发展的建议等方面。星期六对访谈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4.数理统计法。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

5.分析归纳法。将回收的问卷进行综合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结果。画出图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对三所中学收回的学生问卷分析,初中部情况(a非常热爱武术并且一直坚持习武b热爱武术并且曾练过武术c热爱武术但没练过武术d不爱武术但练过武术e不爱武术也没练过武术)。

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出现a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的大力支持自己的热爱;b的情况是由于学习及家长的压力的限制。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文官”而不是生活的很累的“武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太大,生怕孩子吃苦受罪,因此反对孩子在中学时习武;c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武术是中华的国魂,她的优美与神秘怎么能不让人热爱呢,只不过苦于没机会习武;另一种是因为电视新闻的勾画,因此很崇拜武打明星,也有过想成为武林高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想法,只是没能落实;再则是因为家长的不支持。d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家长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的生活,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文武双全的人才,也许是想让孩子完成自己没完成的心愿,强制孩子习武。出现e情况的学生也不少,在他们的思想中,武术是一种很苦很累的运动。在他们的内心中是来世上享受社会而不是磨练自己的。那种习武的年代已是历史,另一种是真的吃不了苦,身体素质差。

(二)对家长的分析。对家长的调查分析研究中得出:尽管有 70%的家长喜爱武术,爱看武术表演。但却不愿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阶段习武,担心习武会影响孩子文化成绩的提高,更希望孩子在文化方面发展。有权有钱就有“挡箭牌”。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家长对武术运动的错误理解和不良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一些馆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忽视武德教育,促使一些人借助武术的名义横行霸道,打架斗殴,在许多家长心中产生阴影。

中国的整体看,青少年能吃苦的精神逐渐减弱,青少年的体质下降较大。这种情况多半来自家长的溺爱,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太深。武术能在这些温室中发展壮大吗?这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学生的脑海中,武术是老年人活动的项目,而现在的时光应该是在学习中体现家长的期望,在玩耍中寻找自己的空间。武术离他们太远。

参考文献

[1]马岳良.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J].学校体育科学研究,1996(4):3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入伍;发展趋势;德育价值

随着我国《兵役法》的修缮完毕,目前,大学生也与我国其他普通的公民一样,具有服兵役的义务,而这一变化则会使得有更多的大学生将进入部队之中进行兵役服务,以他们的青春与活力来为我国军队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而大学生参军入伍有着多种意义,对军队、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入伍参军的趋势以及其德育价值,亩正确把握大学生入伍的影响,激发大学生的入伍积极性,逐步壮大我国学生军队伍。

一、当前大学生入伍趋势分析

(一)大学生将会成为我国兵力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逐步成为我国军队兵力的主要来源,这是大学生本身的素质以及我国目前对于军队的要求决定的。第一,大学生群体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素质,而这正好是现代化部队发展所急需的。目前,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整体提升我国军队素质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除了进一步加大入伍培训之外,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入伍标准,尽力招收具有更高素质的兵源,也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军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而大学生本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刚好能够满足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第二,目前,我国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地方青年数量的普遍减少,而这使得军队将目标转移到大学生上面,随着我国大学不断扩招,大学教育越来越趋于普遍化,因而无论公立大学或是私立民办高校都招收到了大量的大学生,地方青年也正因如此而减少,导致征兵工作缺少足够的兵源。因而征兵目标就自然而然转为大学生。第三,大学生入伍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这一政策也受到了高校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大学教育目标本身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不仅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的情况,并且由于缺少锻炼而身体素质也在下降,在此情况下,入伍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通过部队生活锻炼强化大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爱国主义情操。

(二)大学生入伍将会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向

大学生入伍也将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志愿服务是公民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提升自我意识的重要方式,而入伍正是志愿服务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向。入伍参军,能够让大学生以更深入的方式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三)入伍前后教育方式也将发生变化

随着大学生入伍的发展,对于入伍之前的宣传工作与退伍之后的继续教育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入伍参军之前,高校将会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让学生们能够尽早达到征兵标准,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让学生们做好入伍思想准备。而在退伍之后,大学生需要回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因此就需要高校按照退伍后学生的状态设置教育方案,并且可以让这些接受更多锻炼的退伍大学生作为学生工作中的干部,以此感染带动其他学生。

二、大学生入伍德育价值分析

(一)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

首先,大学生通过入伍教育之后,其服务意识的增强是很明显的表现。在现代物质社会中,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大学生中不乏个人主义者,而经过部队训练之后,大学生更能将自身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让其在之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够让其树立服务意识,使得德育教育得到落实。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公民的公民意识得到增强,其才会更主动的参与到国家建设之中,通过不同岗位来发挥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经过入伍锻炼之后,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白自身身份的转变,从一个普通公民转变为保卫国家的人民战士,从而建立起自身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增强自控能力,通过入伍锻炼,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自身控制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一般都是学校、教师对其进行约束,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有限,并且由于大学的管理模式与中小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很多学生都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而经过军队锻炼,在严明的军纪来管理之下,大学生就能够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强化自控能力,并且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陈洁,姚福生,刘素贞.高校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基于上海高校962名学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3:76-80.

[2]周全胜,卢孔亿.大学生参军的德育功能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01:85-89.

[3]乔翔,任军.论地方大学生入伍干部军魂意识的培育[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01:31-34.

篇8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职业幸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95-02

一、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现状和意义

教师幸福感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很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笔者搜集了有关“教师幸福感”的文章近80篇,其中近70篇关注的都是教师幸福的内涵、意义、特点、谋求教师幸福的途径和措施,涉及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各个知识领域,从社会、学校、教学管理者、大学校长和教师自身等角度分别研究教师幸福感的意义和特点,从教师生存、个人价值取向、学术生活和个人理想等层面展开论述。

自从我国高等学校进入规模扩张以来,大批青年教师走入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成为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和高校师资队伍中的生力军。以河北省十所骨干大学为例,各校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均在60%以上。在河北大学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专任教师人数近1100人,占全部专任教师的60%以上。从理论上讲,稳定青年教师队伍,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关怀、更好的发展环境,提升青年教师自身对职业幸福感的认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从实践上讲,作为高校教师力量的生力军的青年教师,其职业幸福感不仅关乎社会、高校和自身的发展,也关乎高素质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因素

1.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内在因素。青年教师的幸福感受其自身素质即内在因素制约,如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个人综合素质、创造幸福的能力和身心健康情况。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的快速转变,需要青年教师在心理适应能力和个人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尽快转变,要尽快转换角色,从被社会关照转变为社会的主体。应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和关照在校大学生,使其逐渐成熟起来。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高尚的德行,才能突出重围,获得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随着自身得到认可和肯定,幸福指数也随之增加。同时,要身心健康,积极地发现和创造幸福。

2.导致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外在因素。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青年教师幸福指数也受社交关系、评价机制、领导关注、成长平台及社会地位等外在原因的影响。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社交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青年教师个人幸福感的体会。和谐的社交关系网,可以使青年教师获得尊重,克服消极情绪,积极投入工作中,较高的社会满意程度和积极的情感投入会提高幸福指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教师评价机制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热爱自身职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领导适时、适当的关怀,同样是激励教师、肯定教师的积极因素;良好的成长平台和受尊重的社会地位等能体现青年教师受重视的程度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更好地体现教师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和实践

1_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途径。(1)课堂教学是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途径。在幸福的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学习和建构,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幸福旅程。然而,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认同。职业认同是教师产生职业追求、获取职业幸福的最基本条件。(2)关注青年教师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保障。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除了搭建诸如培训和交流的成长平台、制定优厚的评价机制,还要切实解决青年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居住条件、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和学术水平提高等,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在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精神需求,更是青年教师作为人和师者被尊重、受重视的表现。(3)青年教师的个人努力是提升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和动力。青年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德行和专业水平,不断深造、学习,熟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坚持创新理念,遵循自身专业发展目标,设定合理的职业理想,并付诸行动,将理想转变成现实,成为自己专业的主宰。另外,要转变生活观念,提升职业境界,从中找寻更多的职业幸福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每一个青年学子。

2.搞好青年教师教学业务发展是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具体实践。(1)搞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各类教师业务培训,是青年教师发展的基础。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青年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的掌握还不熟练,因此,青年教师上岗前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是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必修课。近年来,河北大学作为承办保定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点学校之一,每年组织培训青年教师近300人。(2)抓好教师业务进修和有关课程、专业建设的短期培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要求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和进修有关专业方面的文化知识。近年来,河北大学在师资培训方面做好规划,拿出一定资金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术会议、精品课网络培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等。在河北大学近期组织的第五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河北大学对获奖的青年教师给予资金奖励,并在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热情,调动了青年教师追求自身发展和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3)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优秀的教学成果和为教育奉献一生的精神,是促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增加职业自豪感的动力。2004年以来,河北大学多次组织暑期示范教学培训,利用暑假抓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为青年教师授课,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4)选派和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既拓宽了青年教师的视野,又体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人本关怀,使青年教师树立职业自信心,个人价值得到认可和肯定,从本质上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年来,河北大学多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进修。重视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和事业发展,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5)依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搞好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定相应规章制度,采取学生网上评教、督学随机听课和学校领导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考核,将评优教师成绩计人教师职称评定的量化打分中,激励青年教师为教学贡献更多精力、更多真诚和更多热忱。

四、抓好青年教师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1.注重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培训,是提高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认同感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来源于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互相之间的认同以及青年教师个人价值的认同,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职业带来的幸福。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积极学习,参加各类教师业务培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生动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利用创新思维工作,成就个人事业和幸福。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14-04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在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坚持高职办学的宗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各具特色的办学经验。然而,如何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融合度,增强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武汉市属高等职业学院产学研结合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市的几所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情况进行调研,在厘清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对策。

一、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及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产学研合作科研,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内容,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二是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1.产学研合作科研。产学研合作科研是指学术界与产业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关系。它是由产业界所启动,以学术界的研究与开发为起点,再经过产业界成功的市场实践,从而在高科技层次上实现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涉及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两大领域三个不同部门,三者之间不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同时也与政府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学术环境与产业环境中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三方面的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按发展历程和成熟度划分,一般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6种:

(1)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观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2)校企联合共建“真刀真枪”的实训中心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实训中心模式是指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实训中心(或实验室)。企业随时向学校提供先进的设备,及时更换陈旧的设备;学校为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宣传、介绍这些企业,以及产品品牌和技术,达到双赢的目的。

(3)校办科技企业模式。校办科技企业模式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以科研为先导,创办具有企业性质,按市场规律运作,应用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技术公司(工厂)。

(4)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模式。校企联合共建研发中心模式是学校参与孵化企业,与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依托学校的人才、设备、科研优势,开发新产品,为企业服务。

(5)创建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模式。高职院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中创建开放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一方面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课程,实行“双证书”制,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职业准入资格,帮助其顺利就业;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为社会服务。

(6)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上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学”为基础,突出“产”和“研”,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使教学、生产和科技开发密切结合。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模式的实践,不仅培养了教师 的“双师”素质,提高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提升了学校与企业进一步结合的能力,提升了其整体实力和社会声誉。

二、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

1.基本做法。武汉市的几所高职院校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发挥行业引领、校企一体的优势,合作育人、共同发展。各学院始终把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坚持推行“双证书”制度,坚持顶岗实习制度,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环境和互动平台,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

校企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做法有:①完善教育实践和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②建立实践基地,实行校企双挂牌;③推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④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⑤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⑥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⑦推进双证书毕业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⑧依托行业,强化社会服务和培训职能。

2.主要特色。

(1)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在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高职办学理念、坚持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依托各自的行业背景,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得到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评价。

(2)武汉市属高职院校的领导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了使产学研合作平稳、持续发展,各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制订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顶岗实习、合作就业的流程和办法。

(3)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方面做出了成绩和特色。各高职院校大力引进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提高产学研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人士共同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行订单培养。市属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发展中逐步向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的纵深发展。

(4)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市属高职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坚持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坚持把产学研合作发展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平台,各校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升。

(5)教育部2011年12号文件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职教育要逐步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武汉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发展思路。

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积极申报本科院校,现已取得重大突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力争成为国家示范性院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正在筹建武汉市学前教育、建筑工程业职教集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力争成为企业办学特色鲜明、工学结合优势明显、内涵发展特征显著的高等职业学院。

3.问题与不足。

(1)武汉市属高职院校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形成一定的特色,但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受行业局限,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十分艰难,政府在政策、机制和协调工作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宣传、引导和规范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办学行为,企业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

(2)从以上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情况看,基本上属于合作教育的范畴,重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生产性、资产性、集团性的产学研合作科研,以及合作创新的功能发挥不够,与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成果共有的产学一体化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在发挥各高校优势专业,联合中职、企业组团办学还没有起步,这种形势与江浙一带的高职教育有较大的差距。

(3)武汉市几所高职院校虽同城办学,但在产学研校际交流、资源共享、合作攻关等方面,缺少联动机制和协作性组织,不利于集思广益,不利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4)武汉市属高职院校都经历了多校合并,新址办学的艰难历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提升办学规模,不断增加招生专业,使各校在师资、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方面带来诸多困难。缺少政府主导和行业引导的规模发展,使市属高校间专业重复设置,设备重复投入,这种局面不利于各校的差异发展,不利于各校品牌专业的形成。

三、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对策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职业教育要加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武汉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教育园区、公共实训基地和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学校。增强市属高校特色优势,加强省部属高校共建工作。”

为适应高职教育与企业深度对接的要求,必须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根据以上我们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和问题梳理,结合兄弟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特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策略:

1.力争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联合组织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针对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教育部12 号文件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

目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很多是一种“自由碰撞”式的,各主体的定位不够明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市政府要加强政策导向,以资金为杠杆,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和配置资源的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根据其他省市的实践经验,建议武汉市政府组建一个由教育、产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统一协调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事宜,负责研究、制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计划,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有力地推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工作健康发展。

2.发挥市属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组建武汉市职业教育集团。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只有确立了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才能使企业增强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因效益的目的性所驱动,不可能成为校企之间产学研合作的主动者,要使产学研结合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凭借自身的实力、优势与特色参与社会竞争,真正成为企业科技成果的辐射源,乃至成为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与依靠力量,使企业受益。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在让企业以“专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合作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调整、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以外,应该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是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借助规模效应、资源优化、品牌效应和对口效应,以一所中心学校为核心,联合若干具有独立法人的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资产、契约、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

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有利于武汉市中职、高职办学机制的衔接,有利于联盟各方实现利益共赢,共同发展。市属高职院校因各自的办学背景和历史,都有自己的传统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议由武汉市政府主导,协调相关部门,组建信息技术、汽车技术、建筑工程等数个职业教育集团,让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职教集团中发挥引领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成立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各自为阵、缺少沟通。探索、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我们建议,由武汉市教育局牵头,成立市属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会。

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研究;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交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成果展示;校企合作办学深度融合机制的理论研究。同时,为集中各校的问题和建议向政府和职能部门沟通和协商,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产学研合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区域性。在同一办学体制下的市属高职院校,通过协作研究,必将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上发挥极有力的支撑作用。

4.增强品牌意识,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差异化发展。武汉几所高职院校的专业重复设置较为明显,致使实训设备重复投入,不利于市属高职院校间的差异发展和品牌专业建设。

品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品牌是企业生存立世的根本;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品牌同样是高职院校生存立世的根本,是学校拥有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高职院校要赢取教育资源市场的主动权,必须树立“品牌”观念。

市属学高应根据武汉市经济发展格局和人才需求的规划,明确各自的优势专业和服务面向,从建设品牌专业的目标出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加大品牌专业群的投入,争取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实现市属高校的差异化发展,让武汉市属高职院校走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等.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科研究,2007,(12).

[2]盖锐,杨光.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08,(11).

[3]岳贤平,李廉水.我国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9,(8).

[4]段明革,向士旭.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篇10

关键词:标本室;标本;历史;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Q9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36-03

标本馆是标本的贮存场所和载体,标本是其承载对象在时空存在的第一手证据。植物标本是植物学工作者科研活动的积累和自然遗产的永久记录,是研究物种的分布及历史、现状、系统演化的证据,也能反映标本馆拥有者的学术氛围和历史积淀。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标本室始建于1954年。目前,浸制标本大多已经超过了保色期,颜色开始消退、失真,大部分20世纪采集制作的标本出现破损、脱落和丢失现象。受场地、开放制度和使用制度的限制,标本在教育教学上的功能受到限制。因此,标本室和其中存放的标本急需整理、修补,有些甚至需要废弃。为此,自2012年3月,我们对安徽科技学院标本室的标本进行了归类、整理,目的是整理、挖掘和系统化利用直观教学素材,为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拓宽渠道,探讨一条切实可行、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的植物学教学模式。

本文是对标本前期整理工作的总结(主要针对维管植物),并就我院标本室的发展历程和标本现状做简单回顾。

1 标本基本情况

我院标本采集和保存始于1954年,距今约有60a的历史。未经整理的室存标本总共2 023份。从保存方式上来分,主要是腊叶标本,也有少量浸制标本、风干标本和种子标本;从分类类群上分,涵盖了藻类植物、菌物(含地衣)、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被子植物占90%以上。由于年代久远、管理不善,这些标本中的一部分(809份)已经不能使用。整理后,较为完好的有1 214份,在这些标本中,蕨类植物有9科、12种、46份,裸子植物6科、15种、53份,被子植物的情况汇总于表1。

3 我院植物标本室的发展展望

自2004年始,我院就致力于校园教学资源直观素材的开发利用[2],探讨新形式下的植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尝试将我院标本馆中历年采集、制作的标本进行数字化,并研讨与之有关的标本馆管理模式和开放使用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与国际同步进行标本信息数字化的工作。代表性的工作有: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中国微生物与病毒主题数据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初步建成的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中国自然标本馆(CFH)、物种2000中国节点高等植物信息系统(CNPC)和中国数字植物园(CVBG)等一批覆盖全国植物标本、图像、物种和引种植物的信息系统。这些生物或植物学信息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植物学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背景下植物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深入,对传统的植物科学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与植物学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的植物标本和标本馆,其构成、管理、使用和开放模式,是其改变方向之一。改变的结果,会使更多的使用者享受到互联网为之带来的迅捷、便利和翔实。毋庸置疑,能提供更多方便、能为教学提供更多服务的植物标本的数字化、标本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将是植物标本和标本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8.

[2]王玉良,柴瑞娟.素质教育中植物园现状和作用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16.

[3]黄成浩.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植物数据库建设[J].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课题,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