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概论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因组学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因组学概论

篇1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是利用计算机为工具,用数学及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对生物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和分析的科学。生物信息学的核心是基因组信息学,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对于基因组学研究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必须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收集和分析处理这些生物学信息,因此计算机科学为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

1.序列比对

序列比对其意义是从核酸、氨基酸的层次来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进而推测其结构功能及进化上的联系。研究序列相似性的目的是通过相似的序列得到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也可以通过序列的相似性判别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推测序列之间的进化关系。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非常重要。

序列比对中最基础的是双序列比对,双序列比较又分为全局序列比较和局部序列比较,这两种比较均可用动态程序设计方法有效解决。在实际应用中,某些在生物学上有重要意义的相似性不是仅仅分析单条序列,只能通过将多个序列对比排列起来才能识别。比如当面对许多不同生物但蛋白质功能相似时,我们可能想知道序列的哪些部分是相似的,哪些部分是不同的,进而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获得这些信息,我们需要对这些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多重序列比对算法有动态规划算法、星形比对算法、树形比对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隐马尔可夫模型等,这些算法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得以解决。

2.数据库搜索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实验数据急剧增加,数据的标准化和检验成为信息处理的第一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基因组信息。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存储大量的生物学实验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按一定功能分类整理,形成了数以百计的生物信息数据库,并要求有高效的程序对这些数据库进行查询,以此来满足生物学工作者的需要。数据库包括一级数据库和二级数据库,一级数据库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整理和注释;二级数据库是对基本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加工后提取的有用信息。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核心数据库是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和PDB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这三大数据库为全世界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人员了解生物分子信息的组织和结构,破译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但是用传统的手工分析方法来处理数据显然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对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必须利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析,以此来寻找数据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并且用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基因组序列分析

基因组学研究的首要目标是获得人的整套遗传密码,要得到人的全部遗传密码就要把人的基因组打碎,测完每个小的序列后再把它们重新拼接起来。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的大量工作是针对基因组DNA序列的,建立快速而又准确的DNA序列分析方法对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基因组序列,人们比较关心的是从序列中找到基因及其表达调控信息,比如对于未知基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把它与已知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该基因相关的生理功能或者提供疾病发病机理的信息,从而为研发新药或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基因的结构,认识基因的功能。因此,如何让计算机有效地管理和运行海量的数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4.蛋白质结构预测

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几乎一切生命活动都要通过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体现出来,因此分析处理蛋白质数据也是相当重要的,蛋白质的生物功能由蛋白质的结构所决定,因此根据蛋白质序列预测蛋白质结构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中找出蛋白质序列和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与规律。

蛋白质结构预测分为二级结构预测和空间结构预测,在二级结构预测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方法:①基于统计信息;②基于物理化学性质;③基于序列模式;④基于多层神经网络;⑤基于图论;⑥基于多元统计;⑦基于机器学习的专家规则;⑧最邻近算法。目前大多数二级结构预测的算法都是由序列比对算法BLAST、FASTA、CLUSTALW产生的经过比对的序列进行二级结构预测。虽然二级结构的预测方法其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80%以上,但二级结构预测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在实际进行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时,往往会把结构实验结果、序列比对结果、蛋白质结构预测结果,还有各种预测方法结合起来,比较常用的是同时使用多个软件进行预测,把各个软件预测结果分析后得出比较接近实际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将序列比对与二级结构预测相结合也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分析方法。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本身的折叠和盘绕的方式。二级结构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几种形式,它们是构成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基本要素,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研究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目标是为了了解蛋白质与三维结构的关系,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只是预测蛋白质三维形状的第一步,蛋白质折叠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导致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预测的复杂性。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方法有:同源模型化方法、线索化方法和从头预测的方法但是无论用哪一种方法,结果都是预测,采用不同的算法,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还需要研究新的理论计算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图4.1 蛋白质结构

目前,已知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中的数据量远远超过结构数据库中的数据量,并且这种差距会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和基因识别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大,人们希望产生蛋白质结构的进度能够跟上产生蛋白质序列的速度,这就需要对蛋白质结构预测发展新的理论分析方法,目前还没有一个算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出一个蛋白的三维结构形状,蛋白质的结构预测被认为是当代计算机科学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算法在分子生物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5.结束语

现如今计算机的发展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生物学中的大量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理论分析也需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来完成,因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生物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强有力的数据处理分析工具,这样计算机科学技术就成为了生物科学家的必然选择,虽然人们已经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很多生物学上的难题,但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更好地处理生物学中的数据仍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啸,陆祖宏,谢建明.生物信息学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阳德.生物信息学.科学出版社[M].2004.

[3]Dan E.Krane & Michael L.Raymer,孙啸,陆祖宏,谢建明译.生物信息学概论[M].2004.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国际化

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和纯粹的语言专业教学不同,它是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它不是单纯的英语和专业的组合,而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本科教育所开设课程的20%以上必须开展双语教学,重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过教学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1-2],因此,双语教学需要顺利完成知识传授和语言训练两个目标,对教学的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双语教学涉及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英语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以及使用英语互动等形式[3]。在教育部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积极推动本科双语教学的大背景下,华南农业大学实施了双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允许通过双语教学课程资质考核的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此外,还出台提供双语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提高双语教学单位学时酬金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陆续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获得双语教学资格认证,新开双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也逐渐增多[4]。园艺植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一直是无法替代的,在人类文明中,从初期的石器时代到现代高科技的农业发展,园艺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园艺植物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ofHorticulturalPlant)是指以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以及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园艺产品的特性,为人类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园艺产品,从而成为服务社会的一门技术,如转基因番茄、转基因辣椒等。因此,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园艺专业大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根据这一形势,高等农林院校开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是紧跟时展需要的举措,但由于是新开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发现该门课程双语教学的规律,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包括教材的挑选、授课内容的确定、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课堂内容安排、复习互动训练和试题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材选择

双语课程要与国际教育接轨,首先就是语言的接轨,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国际化,势必要以英文为主,尤其是多媒体课件里,主要应该以英文原版教材为参照来准备,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纯正的、原汁原味的教学氛围。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语言纯正,可读性强,所讲的技术更新较及时[5-7],因此,原版的英文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帮手。在搜索教材的过程中发现,目前专门针对本科生教学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相关英文教材很少,可供选择的教材有限,这也是影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有限的教材里尽量选择有特色的教材,目前选用的是SciencePublishers出版的由H.S.Chawla主编的《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以及G.P.Rao主编的《AdvancesinPlantBiotechnology》。这两本教材与国际的专业课程接轨,且内容丰富,包括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物质、DNA重组技术,涵盖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主要知识点。此外,《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还包含了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内容,而且对目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如转基因植物技术及其影响进行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学习,科学地了解现代生物信息学的技术方法,以及转基因的专题。选用的这两本教材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均有收藏,也便于大学生学习借阅。与此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教材作为辅助参考教材,帮助大学生在课余巩固学习的知识点,比如李桂荣等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推荐的王武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语教材《生物技术概论》,便于大学生英汉对照学习,这对初次学习专业双语课的大学生能起到辅助作用[8]。

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教学大纲和学时的制定、大学生人数和结构的设定,英语汉语比例的分配等,是保证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框架基础,也是良好地开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在目前我国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中,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据了解,有的仅仅是为了应付要求,开设了较少的课时,有的要求全体大学生选修双语课程。华南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设置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安排,统筹规划。

(一)教学大纲调整

由于是双语教学,面向三年级的大学生开课,而他们也是首次选择专业双语课,因此,在理解和消化知识的速度上势必无法与汉语授课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相比。所以,要想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讲授与汉语授课32学时的授课内容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学大纲需要为双语课进行重新调整。在试验的第一个学期中,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植物组织培养、遗传物质、PCR、基因表达、DNA重组技术、基因克隆以及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其中植物组织培养、PCR、DNA重组技术以及基因克隆三个章节是授课的重点内容,占用的学时相对较多,而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这一章简要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现有的研究方法。

(二)课程学时设定

华南农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已经开设一门汉语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而且是和双语课同时开设的,因此,为了使双语课过程和汉语课教学的同步,选择与汉语授课相同的32学时的理论课。此外,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是作为选修(五选二)的形式制定的,即大学生可以从五门课程中选择两门进行学习,这样不会出现由于必选导致的一部分英语基础差的大学生必须选择这门课程。当然这样的教学安排也存在一些弊端,就是不能兼顾高等学校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做到对专业所有大学生普及双语教学。

(三)授课对象结构

华南农业大学因为在此前没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相关双语教学的经验,所以为了确保教学效果,在试点的这个学期并没有放开对选课人数的限制,授课的规模确定为小班授课,人数为20人。这样为首次尝试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实现教学计划和目标提供了保障。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20人的班级课堂氛围活跃,规定的学时内也能够充分调动每个大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环节。保证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个规模也使得不少其他有兴趣参加双语课程的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今后可以考虑增加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人数,开设更多的双语教学班。考虑到双语教学中将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用英语来授课,因此,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将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双语课为选修课,但同时开课前的一个学期也对报名选课的大学生进行了筛选,主要筛选标准是根据大学英语四级成绩来划定的,虽然此方法未必完全科学,但在目前可能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筛选指标。今后如果增加授课师资力量,开设更多双语教学班则需要考虑到适合参与双语教学的大学生比例,不能盲目扩大每个班级的大学生人数,以免影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学效果及其口碑。

(四)英汉分配比例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开始设定的语言比例是英语和汉语各占50%,而随着课程的推进发现,在课堂实践中,每个阶段、每个知识点和所讲具体环节大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比如,在讲绪论的时候大学生大都对1颐1的语言内容安排比较容易接受,甚至部分基础好的大学生主动要求提高英语的比例,而随着内容的逐渐深入,尤其到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等理论部分的时候,汉语的比例需要适当提高,有时候为了解释一个专业问题,教师需要用汉语着重讲解,相对使用英语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汉语和英语的比例在7颐3,甚至8颐2左右,这样既能保证大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又可以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要点和内容。所以,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授课现场大学生的反应情况来安排汉语的讲解比例。遇到大学生反应较慢,无法进行下一个教学内容或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考虑放慢速度,同时用汉语给予更多的解释,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因地制宜地安排英语和汉语所占比例。

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知识是要学习的对象,因此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否则设计的课程内容将无法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往往在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会自然地将注意力放在要传授的知识点上,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兴趣。为此,需要在课堂上将授课方式多样化,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来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工作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一)注重双语教学课件制作,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教学PPT的制作上,为了方便大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在课件的制作上主要以英文为主,参照教材《IntroductiontoPlantBiotechnology》(第三版)将课程设置的主要章节内容用英文编写,重点专业词汇在英文后用汉语标注,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此外,教师应尽量多使用原版的彩图,帮助大学生加深印象,保证学习效果。双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9],通过视听的教学过程加深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并强化学习效果。在双语教学中,需找相关的经典理论的动画视频,如组织培养、DNA复制与翻译、载体构建、PCR反应等,通过这些教学辅助手段,提升大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在双语教学上,教师更要注意这一最基本的原则。

(二)专业词汇随机测试,增加教学互动环节

在组织培养、基因克隆、载体构建等章节中都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如果大学生无法掌握这些词汇,将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障碍,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安排专业词汇的测验环节,考察大学生对上一节课程中的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考察方式以随机点名、黑板默写英文词汇,或者将英文专业词汇翻译为中文两种方式,这样既可以督促大学生课后对重点专业英文的复习,也可以帮助教师利用较少的时间有效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单方面的传授知识,帮助大学生理解和记忆专业中的英语词汇,更为重要的是应尽量在有限的学时内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口表达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灵活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为此,教师安排一定学时的互动环节,互动的内容包括看视频后围绕视频内容进行提问;课堂知识点的扩展讨论,如转基因的利弊;给大学生一个主题,按照小组准备PPT,然后再上课的时候用英语做简短的介绍,其他小组提问交流等。这些互动环节不但可以构建课堂语言学习的良好氛围,锻炼大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思考,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增加科研时事新闻,发挥育人功能

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可选用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科学界典故、名人、热点新闻等内容加深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到转基因技术,可以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早上市的转基因番茄;讲到组织培养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利用快繁大量培养获得药用代谢产物的研究;当讲到创新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实例,鼓励大学生做科研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等。这样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同时也能将专业学习与育人相结合,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四、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课程教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积极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使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学习。

(一)教师评价

对于双语课程教师的评价可以组建双语教学资质认证专家小组,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的资深教授和青年突出人才作为评审专家,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校教学要求的评分体系,对申请双语教学的教师给予打分,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听课等形式了解开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就是该选修该教师双语课程的大学生。这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进行客观的考量。

(二)大学生评价

对大学生的考察主要包括考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而由于双语课程的独特性,除了平时考勤、完成课堂作业等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以外,平时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环节的表现,比如,听课发言情况,做简单报告的表现情况,以及课堂讨论的表现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评价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依据;此外,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完成情况也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效果。测试和考核是对教学效果检验的工具,但并不是唯一工具。因此,在课程分数的计算上不应仅仅根据期末试卷成绩给分,还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大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完成作业情况记入总评成绩[10]。而在试卷命题过程中,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的比例,建议不要过高设定对大学生的考察难度,否则很容易打击大学生后续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又不能过于简单,不能抛掉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在题型选择上,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目应作为主要的考试题型,同时结合一些看图填空,基本可以检查大学生的学习效果,至于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对本科生来说难度偏大,不适合被列入命题类型。建议试卷的最后可以安排一道加分题(答错或不答不扣分),请大学生对一学期的课程给予评价,用英语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用英语写作,提高英语表达的能力;另一个方面还可以为将来课程的调整提供思路。另外,为了避免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学生不适应英语题目,平时教学应进行相应题型题目的训练,帮助大学生提前熟悉相关题型。高等学校是培养跨世纪综合素质人才的基地,开展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大学生在国际上沟通交流的能力和专业的国际化意识。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在国内大多院校还并不是十分普遍,为了将来国家园艺产业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需要,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中对双语课设置的考虑势在必行,如何扎实地推广双语教学工作是值得广大教师细心思考的课题,今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如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材,如何把知识传授和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有机结合等。随着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将在未来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晨昱,李桂山.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67-68.

[2]刘安娜.关于双语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148.

[3]刁孝华.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初探[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S1):53-54.

[4]黄旭明,姚青.《园艺科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进[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1):185-186.

[5]郭维维.双语课程教学的要素及其重要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65-166.

[6]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38-41.

[7]彭伟,张露芳,詹燕.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语课程教学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1-104.

[8]李桂荣,姜立娜,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建设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5,(3):80-83.

[9]刘延吉,田晓艳,阮燕晔.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97-399.

篇3

沉潜力研 治学治医

姜德友教授遵循“多读书、多临床、善总结”的中医成才之路,多年来以审谛覃思、沉潜力研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在科研学术领域屡获佳绩。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家级、省级期刊杂志,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100余篇,编写学术著作10余部,并任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金匮要略》主编,获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10余项,获国家专利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他构建了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体系,善于从脏腑论治内伤杂病,首次提出了痛风从肾论治、狐惑病从脾论治等创新理论。他是国内外应用美国Affymetrix Rat2302.0全序列基因芯片技术,进行中药复方对糖尿病心肌和肾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的第一人。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他发现了多个致病新基因,并探知了多个药效靶点,部分阐明了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复方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项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古老、朴素的中医学不断受到不公正的质疑与攻击,甚至很多中医从业者都动摇了意志,而姜德友教授则基于其对中医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中医的基本思维模式、原则及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和疗效优势。他以纯正的中医学理、法、方、药,诊治心脏病、糖尿病及合并症、慢性肾病、肝炎肝硬化、痛风、风湿类风湿、胃病、肺病等内科疑难杂病,对此类疾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体会。他拥有庞大而广泛的患者群,其中大多是口碑相传而来。

不管是对于来自省内外的患者,还是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阿联酋等国家的国际友人,他都不矜奇炫异,而尚平易和实效,常挽逆症于轻灵之方,起沉疴于平淡之剂,使病人免除觅药之苦和费用之多及病情缠绵之痛,用切实的疗效证明中医药的宝贵价值。

教坛耕耘 培育英才

“教师的最高成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姜德友教授时刻不忘提高学术修养和教学水平。

身为学者和医者,姜德友教授深知,中医学的生命在于临床,中医学的精髓首推经典。包含了金匮、伤寒、温病三门中医经典著作临床提高课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是最具中医本体特色的中医骨干学科,是培养过硬中医临床人才的关键环节。作为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带头人,姜德友深刻地认识到学科质量对于新时期提升中医地位、树立中医形象的重要性。因此,他十分注重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

在他和学科团队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已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并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所属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由他直接领导的金匮要略学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他所讲授的主干课程《金匮要略》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目前,学科已培养国内外博士后、博士、硕士及全国老中医经验学术继承人近200余人,其中大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和领军人才。

公务繁忙的他仍然延续着学生时代的学习习惯——“勤”字当头。白天人来人往的办公室,在夜里便成为他潜心研修的象牙塔。由于学术底蕴深厚,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请为国家级中医经典理论授课教师和我省唯一一位国家级中医文化与科普巡讲专家,应邀在各省市、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匈牙利、英国等国家进行高端学术报告与讲座,学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面对学生,他十分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重视将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努力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他现为博士生、硕士生、七年制、本科生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金匮要略》、《中医临床学概论》、《中医医案学》等课程,并进行《中医养生》等多场学术讲座。他还策划、组织了中医中药龙江校园行活动,为中医科普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姜德友教授常以自身经历教育学生们说,学识和能力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果,只有汗水挥洒过的土地,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懦弱和退却从来都是成功的天敌。他不喜欢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说教,感染、影响学生的,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正因如此,很多学生遇到问题和困惑都喜欢找他倾诉,寻求帮助,很多学生社团也纷纷请他担任顾问。

以德为政 科学治院

作为基础医学院院长,姜德友主持学院的全面工作,提出“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文明化”的“五化”治院原则。他首创教研室主任汇报制度、新聘人员谈话制度、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制度;举办“中医大讲堂”等系列学术讲座,聘请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先后举办了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书育人等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同时,他还创办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中医国医堂,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并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

2009年,学校将校体育部整建制划归基础医学院管理,自此,基础医学院由中医、西医、外语、体育部、国医堂五部分组成,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最庞大的基础医学院,在学校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姜德友院长特别重视转变治院思想、形成新的治院理念,在全院上下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树立了良好的师风、学风、医风、官风,进而形成了良好的院风。学院先后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哈尔滨市三育人先进集体。

打造“龙江医派”文化与学术品牌

2010年是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高仲山100周年诞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此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姜德友教授在对高老的学术经验进行总结时发现,我省名老中医群体的发展史和诊疗经验,充分体现出了中医学术流派所必需的地域性、学术性、继承性、辐射性、群体性等特点,在北方地区疾病的防治中独具优势,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间。因此,他决定以此纪念活动为契机,首次提出“龙江医派”,并主编了《龙江医派创始人高仲山学术经验集》一书。

一个新学派的提出不仅要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做基础,更要随时面对学界和社会审视的目光。为了宣传和推介“龙江医派”,姜德友带领学术团队,夜以继日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提炼,整理编写《龙江医派系列丛书》,着手筹建龙江医派研究会和龙江医派研究所,筹办首届龙江医派学术文化节、“龙江医派杯”知识大赛,并在台湾设立了“龙江医派台湾分会”。与此同时,他本人也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每一次面向学术界和公众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宣讲“龙江医派”,以使这一我国北方地区新崛起的学术流派尽快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应有的地位。

很多人不理解,身兼数职、工作繁忙的姜教授为什么要为如此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东奔西走,为什么了忙碌了一天的他一提起“龙江医派”,就再次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只有熟悉、了解他的人明白,他这么做,是出于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的热爱,是出于他为之付出了全部青春的对中医药事业的责任感。他坚信,通过对“龙江医派”底蕴的发掘和打造,定能使其成为我省中医药事业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成为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核心动力,成为传承、传播黑龙江中医学术的重要力量,并能促进中医药学科建设与事业的发展,激励青年中医学子奋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