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多样性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多样性的意义

篇1

1980年生,是闻一多的次子闻立雕(又名韦英)的孙女。在北京景山学校上小学、初中、高中,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教授留学生汉语。曾囊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高校)一等奖、最佳演示奖、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诗样人生:创办学生团体、办杂志、拍戏,还在十几个学校任过教

闻亭是个典型的北京女孩儿,说话特利索,笑起来也特爽朗。

闻亭的名字是太奶奶取的,清华大学里有个纪念闻一多的亭子就叫闻亭。

12点半下课,2点多开完会,还没来得及吃饭,闻亭便开始接受我们的采访,地点就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校园,这是她最有归属感、幸福感的地方。闻亭还特意在笔记本上提前总结了一下她所了解的太爷爷——“他有着诗一般的人生,诗一般的性格。我先从人生开始说吧!” “大家了解得最多的可能是《最后一次演讲》,前脚跨出门去,后脚便再未跨回来。他的牺牲其实和他诗人般的人生息息相关。家人、友人都曾提醒过他后果,可他仍义无反顾。我相信如果再让太爷爷选择一次,即便是知道一大家子人都会失去他,他还会那么做。”

对于太爷爷闻一多的人生,80后的闻亭有更为有趣的视角和时髦的表述语言:“你看!他组建过若干个学生团体,创办过很多杂志,可能这个月办了这个杂志,下个月就办了另外一个;他为失学儿童办过学校;在清华时他就拍过戏,在美国留学时还和余上沅、赵太侔等拍过英文古装戏《杨贵妃》,他做舞台设计,将中国戏剧介绍到了美国。结果一时拍戏兴起,美国学校没毕业就回国建北京艺术剧院来了,后来这事儿黄了,他才开始教绘画、教文学;太爷爷曾在十几个学校任过教,真是了不得!他涉足文学、艺术、政治等诸多门类。后来又成了民主斗士,别人都觉得他怎么一下子就变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他就是这样,很感性,很极端,人生非常富有戏剧性。 ”

诗样性格:因为梁实秋寄来的科罗拉多大学的风景照就拎着箱子转学而去

很少有人知道闻一多大学学的是美术。早在清华,他就给学校的杂志画过插画,而且还进行过书籍装帧的实践并发表相关评论。当初去美国留学,他先去了芝加哥艺术学院,随后又去了著名的纽约艺术学院。可当他收到梁实秋从科罗拉多大学寄来的几张风景照就立刻拎着箱子转学,去找好朋友了,“把梁实秋都吓了一大跳”。“他就是这样,随着诗的感觉在行走。”闻亭说得津津有味。

闻亭带来了《闻一多画传》,里面有很多他为好友徐志摩、梁实秋著作设计的封面,给潘光旦的书画的插画《对镜》至今看来仍很前卫。闻亭说:“他是个追求极致的人,也喜欢用强烈对比的色彩。就连书房,都刷了黑漆,题了金字。”

在穿衣打扮上,闻一多也很有感觉。在美国留学期间,他时而西服革履、戴着礼帽,时而穿着满身油彩的画衣,蓬头垢面;回国后,他换上了长衫,抗战期间,他蓄了八年须,颇有艺术家的风度。

闻一多有个雅号“何妨一下楼”先生,就连结婚的时候,都在书房看书忘了下楼。在闻亭看来,倒不是说太爷爷多刻苦,而是他一旦进入了某一种境界,他就要在里面尽情地感受、徜徉。

诗人的性格,体现在闻一多对事业的追求中,也同样蕴藏于他的家庭生活中,由于是包办婚姻,闻一多开始强烈反对,但爱上了便再也不愿离开。妻子种菜,他去除草;妻子织毛衣,他在一边欣赏,这种情意浓浓的幸福也遗传给了他的后代。

对于子女,闻一多格外疼爱。闻亭从爷爷那儿得知,爷爷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太爷爷从来没打过他和其他孩子。“有一次太爷爷刚要下手,我爷爷批评他:讲民主的人怎么能打人呢!后来太爷爷还承认了错误,做了自我批评。”

在清华任教期间,生活富裕些的闻一多给两个儿子一人买了辆自行车,兄弟俩在清华校园驰骋,非常气派。“爷爷喜欢跳远,太爷爷就在清华住地给他挖了个沙坑。”八年抗战生活拮据期间,闻一多拿出了刻图章的本事来贴补家用,不过“送了不少给朋友,挣钱反而成了次要的”。

有一段时间,因为住的地方较远,每次去上课,闻一多都要第二天才能回家。“那时,我太奶奶在家做饭,我爷爷他们去路上迎他,太爷爷一想就能见到爱妻和孩子,便大步前进,一次爷爷们出来晚了,太爷爷一路上都很失落。”

诗意传承:我喜欢高校里文人的书卷气,也会尝试将文学、艺术融入课堂

“我有时会不自觉地哼起《七子之歌》。”闻亭边说边笑,“我也常去清华大学的闻亭,对着太爷爷的雕塑和他分享、倾诉”。一次,闻亭还碰到了许多来此缅怀闻一多先生的清华老人。

上大学的时候,闻亭很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我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遗传!太爷爷原来创办过若干学生团体,还代表清华去参加全国学联大会。”闻亭也进过外企,感受 “白领生活”,但因为在那是“找不到国家的感觉”,于是又去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实习,之后还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杂志记者。

“什么想做的事儿都试过了。在这一点上,我和太爷爷很像。最后,我觉得最适合我、最能发挥我专长的还是北京语言大学的讲台,在这里我找到了归属与幸福。”在三尺讲台上,80后的闻亭把自己当作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我同样也可以把太爷爷擅长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都搬上讲台。其实教师就是个导演。我们的课堂里也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比如学生用词汇做砖,用语法做泥,产出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筑的搭建;教授的手势、课堂的板书、教师的布置都充满了绘画美;教师讲课的节奏感则是音乐之美……我会让学生读诗歌,也许他们读不懂,但可以让他们在背景音乐中感觉,有的学生居然读哭了。”在闻亭看来,教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这个小舞台上,反而能有大的演绎。在教授留学生汉语时,语言只是学生们的工具,我希望学生们能用语言去交流、感受中国与世界。我会请学生外出采访,比如让他们去医院,学生们为了采访医生会假装看病,不管是什么方式,他们不仅学到了中文,也了解了中国社会和文化。”

闻亭非常热爱并珍惜在讲台上的时光,即便是怀孕期间被医生命令在家修养,收到学生思念短信后便义无反顾返回课堂。“不过当天就倒在教室外了。”闻亭说,“只有全身心地热爱与投入才会有成果。太爷爷是这样,这也遗传给了我们全家”。

在闻一多的课堂上,他会幽默地问学生:“谁要抽烟?”闻亭也会在课堂上挂副对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横批:汉语不难。”学生们还会从世界各地给她带些礼物。这一切都让闻亭觉得很幸福。记者和摄影师便品尝到了异国风味的巧克力。

篇2

关键词:营林技术;植物多样性;植物保护

森林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植物的良好生存场所和能量基地。森林植物多样性对人类环境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使森林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加之外来生物的入侵和气候失常,全球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森林多样性逐渐消失。我国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植物多样性如果消失将会对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可见,研究出有效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营林技术势在必行。

1 植物多样性概述

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营林技术,指的是在营林技术以及传统的林业技术等项目的基础之上,充分的结合植物多样性研究的科学现状和现有的技术基础,以及技术和理论的结合,并且通过相关科学化手段的应用,促进植物的多样性发展,以人为的方式控制植物的生长,加强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当前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已经逐步成为了林业工作之中的重点环节,而在实践操作之中营林技术是最为核心的手段之一,可以全面的实现林业生产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协调及共同发展,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建设。在相关工作当中还需要加强指导意义的分析,明确构建起植物生态群落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且营造混交林木,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营林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植物病虫害是指对植物健康成长和发育产生影响,给林业带来严重灾害的虫害或者病害。这些植物病害或者虫害会损伤林业树种的品质,对森林的多样性带来极大的危害性。要使植物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必须采取积极合理的营林技术和管理。

2.1 首先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植物多样性被破坏。林业部门及营林工作者,必须树立“健康森林”的全新营林价值理念,把预防病虫害作为重点工作开展,改变传统营林工作的重视对病虫害的清除和治理;传统病虫害治理工作关注治标,应该更加注重标本兼治;传统反制手段主要是化学方法,应该引进生物防治方法,才有利于森林物种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应该在科学的防治思想指导下,将合理、先进的营林技术积极推广。

2.2 做好植物的检疫与监控工作,力争尽早发现病虫害的苗头,避免发生灾害后再治理,尽量降低防治成本。我国的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发生植物疫情的林区及时封锁,避免疫情扩散。此外,要加强对幼苗和其它繁殖植物运调过程的监管,真正将病虫害概率降到最低。

3 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营林技术相关手段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之中的应用,可以明确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工作之中相关技术的重要性和基本的意义。而为了更好的营造混交林,还应当构建起科学化的、和谐的植物生态群,在当前保护植物多样性的工作之中,不仅仅需要合理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为了充分保障植物的多样性,不仅要控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还要从平衡植物结构的角度出发,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促进各种植物的良性生产和更替。

3.1 林业产区要提倡多树种科学配置,比如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混合种植,使林业结构趋于合理和稳定,从而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2 对人工造林进行必要混交,因为混交林内的枯枝落叶层能够形成比较容易分解的腐殖层,可以使林区土壤变得肥沃,易于植物生长,保护植物多样性。同时混交人工造林,可以使得部分害虫由于失去了树木寄托而无法作祟,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

3.3 还要注意苗圃建设,幼苗虽小,但是也可能潜藏一定的病原体和害虫,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这样才能保障出苗率,还要定期施肥、除草和抚育,以保障植物成活率。

4 坚种良种壮苗,克服条件不佳的弊端

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比如酸雨、雾霾、化学污染等,导致森林的土壤条件大不如前,林业生产人员普遍反映种树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土地贫瘠、水土流失等问题更显严重。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就必须坚种良种壮苗,克服条件不佳的弊端。

4.1 合理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不同树种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它们的抗病虫害能力也不尽相同,将这些树种合理搭配起来种植,可以实现强势带动弱势,处于一个平衡的生长系统中。

4.2 由于同一树种的不同品种间具备不一样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林业生产工作者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物种,采取各种选育措施。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少量引入外来树种。在混交树种方面,可以采取针叶与针叶、针叶与阔叶、灌木与灌木、乔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保证植物的多样性。

4.3 为了保障良种壮苗的充分生长,林区生产者还要定期对其施肥、抚育,在其周围安装监控摄像头,通过电脑及时了解这些壮苗的生长、发育情况,促使其显示出卓越的生命力。

5 实施封山育林,保障植物持续生长

封山育林“是保护和塑造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有助于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和牲畜对植被的破坏;能够使植物的持续生长得到有效的促进,此外这一手段还有助于逐步变单纯林为混交林。将过去稀疏的森林变成浓密的森林,从而使得多样性的森林体系逐渐形成。

5.1 采取封禁的手段。进行封闭式造林,尤其是在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尽可能地阻止一切人为因素,禁止行人上山以杜绝破坏植物现象发生。

5.2 防止家畜的破坏。一般林区周围都会有一些家畜,林地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些围栏的设置来阻挡这些动物的入侵,以防它们在觅食的过程中乱啃植物、践踏植物。

5.3 保护益鸟。一些捕食性昆虫和益鸟生存于森林之中,它们以害虫为食,因此林区要积极采取保护措施来使这些有益生物也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这些森林的朋友是我们保护植物多样性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保护植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重要意义,已经被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如果植物群落失去了多样性,会给人类的空气和绿色生态建设带来破坏。我们林业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营林技术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技术、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用科学、合理的营林技术保护植物多样性,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景观保护设计

0引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经济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中国城市的景观缺少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对于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其他环境因素,欠缺考虑。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景观保护原则,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所谓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生态型指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开展适当游憩活动的城市自然遗留地,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必须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生物个数,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在内的,具体分为物种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是构成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城市生态多样性,无论是基因、物种,还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某种和谐的联系。作为人居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必须明细景观的设计除了给人带来最大利之外,还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原则,不能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自然遗留地的物种特性。

2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2.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转2.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3结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篇4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讨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治 宜宾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张掖市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小城镇人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讨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范围和措施探讨 湿地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的探讨 论沙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分析 生物多样性――淡水的保护神?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构建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企业路径 浅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 用影像保护生物多样性 浅谈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基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6]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J/OL].(2013-03-27)[2013-05-27]..

[8] 熊继宁.系统法学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9] 张国庆.系统企业学[EB/OL].(2013-05-21)[2013-05-27]..

[13]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14]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M/OL].(2012-05-25)[2013-05-27]..

[15]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5-27]..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物多样性;挑战;途径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主要分为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提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圈。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城市范围内的各种非人生物体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在经济价值、丰富度、物质循环写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可近距离直接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园。

目前,国内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主要在景观生态学领域。本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视角出发,探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辩证关系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以及最重要的城市公共资源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直接和间接开发利用的目的同样是讲求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却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面。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对城市主物多样性的保护。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也需要通过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同时拥有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生物财富(生物多样性)三种财富形式圈。城市规划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促进城市物质财富的积累、城市文化财富的塑造,还应保护城市生物财富,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身的生态价值。

2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

2.1 城市大规模无序开发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没有充分论证城市发展规模与模式、评估城市区域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城市郊区大规模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及住宅区等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原本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城市建成区和未建成区(闲置土地)侵占并分隔成一个个觖乏联系的裂块,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地表结构,不再适合本地物种的生存

另一方面,城市内部更新改造(城市再开发)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对城市内部原有的生态系统往往没有进行很好地保护和延续,而是采取粗暴地推倒重建;而且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满足现代化城市功能需要,建造了无数尺度巨大的摩天楼,却忽视了城市绿化开敝空间的营造,使城市绿化面积严重不足,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2.2 城市绿化建设的盲目性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化建设往往是将多种相互关联的树种清除,然后种植单一树种,使城市内部的生态系统趋于简化,。这导致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弱化,维护费用增大。

另外,为了改造和恢复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盲目引入外来植物,而对本地树种的培育重视不够,也没有考虑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绿化的生态水平。甚至引进具有攻击性的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致俞打击,破环了原本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使本地生物资源丧失。

2.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现代城市空间分隔化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用地被划分为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权属的用地区块,由于在城市主态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生态廊道将各区块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各区块的生态环境资源内部化,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肢解。这种城市空间相互分隔、各自为政的状态,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受到影响

3 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现途径

(1)科学设立并积极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重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3)运用生物多样性信息指导城市规划。(4)构建我国城市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4 结语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城市规划是城市公共资源调控的重要手段,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巨大,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离不开城市规划的支持;同时,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同相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市公共绿化自然植物群落 植物多样性保护

Abstract: biological diversity is all the creatures-plants, animals and microbes complex, human socie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lant diversity in the city greening 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of xuzhou urban public green how to embody plant diversity are primarily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public green natural plant community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植物多样性在城市绿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城市绿化要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积极建立保护区网络,实施规划和管理,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本文就徐州市的城市公共绿化如何体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徐州市城市公共绿化情况

徐州市市区地处暖温带,具有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过度性气候特点,冬寒干燥,夏热多雨,春秋季节常干旱少雨,地形地貌属鲁中南剥蚀低山丘陵的南延部分,土壤大部分地区为粘土和亚粘土,植物立地条件不是太好,城市绿化效果好坏大都靠人为建设、养护,并受自然土壤、气候影响。近年来,徐州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很快,各届政府把园林绿化工作,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重要大事来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兴建公园、绿地、景点,广植树木、花草。但随着徐州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徐州市城市公共绿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综合体。所有物种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每一物种都在维持着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同时又依赖着这一生态系统以延续其生存。不论是对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而言或是全球范围来看,这些生态过程对于所有的生物的存在、进化和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生物多样性也可以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概括。而在城市公共绿化中,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具体表现,植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重心。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积极建立保护区网络,实施规划和管理,才能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徐州市城市公共绿化在植物多样性保护存在问题

近年来,徐州市城市绿化建设也有意识地进行植物多样性规划和保护,努力实现园林植物栽培的多样性,但徐州市城市绿化以前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其他城市通病问题:一是忽视植物多样性,一味追求潮流,受广场风、草坪风、模纹风影响,人工造景的僵条化,造成养护管理难度大、费用高;二是城市绿化树种较单一,乡土树种应用较少,大量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花卉等植物,盲目换大树、栽名树,很难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的生态系统;三是一部分开山、填河、填沟、填湖、大搞开发建设活动,也破坏了自然植物群落、生态群落。

四、保护徐州市城市公共绿化植物多样性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 积极宣传: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各级政府要从上到下认识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其次园林、规划、农业、林业等部门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必须牢牢树立植物多样性保护观念,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中有意识地进行植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要做好领导的参谋,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另外各级政府应加大宣传力量,让植物多样性保护深入人心,通过大搞城市绿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让市民得到实惠。

2. 加强规划,适地适树:根据徐州本地区实际,认真调查,制定和实施植物多样性计划,把树种栽在适合的生境条件下,适地适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树种。又要以科学的态度,慎重地运作,以减少失误和取得实效。依据政府立法,保留天然森林和自然景观,同时大力营造片林,强调乡土树种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是今后城镇树种规划的方向。在政府园林部门指导下,引种、繁殖并培育露地观赏植物优良新品种丰富城市绿化树种,增加城市公共绿化树种的生物多样性,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种类为主,进行乔、灌、草、藤适当的空间搭配,以吸引能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动物栖息其中。

3.认真实施,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当今的城市大都不只是一个狭小的繁华商业城区,它的四周常常是广阔的乡村环境,在绿化时需要考虑所在地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达到现代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存的目标,为植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创造适当的条件。徐州城市公共绿化要与生物区域规划结合起来,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通过生物区域规划和管理,发挥一个保护区带动周边一个区域,保护好天然林生态系统,促进次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突出重点,由易而难,逐步进行:在保护乡土植物、树种的同时,要精心设计使其具有本地的风格和特色,选择徐州本地特有、珍贵和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与具有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的建筑和景物合理配置。并选择更多发展前景的珍贵、特有和常绿植物开展实验和推广,例如珙桐、杜英、七叶树、连香树、鹅掌楸、杜仲、玉兰、木兰、女贞、石楠、绣线菊、八仙花、猥实、南天竹、栀子、六月雪、忍冬、杜鹃、海桐、冬青、卫矛、胡枝子、金缕梅等。

5、有条件的允许城市及边缘有“荒芜”场地存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们有能力大搞城市、乡镇、农村公共园林绿化建设,大搞生活环境的综合治理,但同时我们的城市、乡镇、农村等用地中,“无人过问”的地方越来越少,路多了,湖少了,沟平了,废地也利用了,科技进步种田现代化了,各种农药、除草剂用得多了,造成一些动物、植物(杂草)、微生物无“落脚之地”了,可正是它们构成了生物及植物多样性。所以一方面在划定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同时,有条件的允许城市及边缘、农村中有“荒芜”场地存在,形成一个小的自然生物群落,给一些植物有一个自由自在生长的空间、场所,哪怕是一个生长周期,让更多的动物、鸟类回归大自然。

篇7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原因可持续利用保护对策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环境和发展的研究热点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种数量约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但是由于自然、人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遭受着严重的损失和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资探讨。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含义

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签署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条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解释:

所有来源的形形生物体,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作如下概念:

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但上述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准确性和简练性,故本文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组成部分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包含三层含义,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遗传多样性是指某个物种内个体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态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三者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基础,而物种多样性是关键,遗传多样性含有的潜在价值最大。

1.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都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物种的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野生和养殖的植物、鱼类及动物产品;遗传多样性则对培育新品种、改良老品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人们可利用一些农作物的原始种群、野生亲远种和地方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食品、药物、能源、工业原料、旅游、娱乐、科学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空气和水,从而支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此外生物多样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1.3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我国在1987年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期中,公布的濒危种类有121种,受威胁的158种,稀有的110种,共计389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的157种、三类的22种。另据中国红皮书的估计显示,超过1/10即500多种脊椎动物物种和15%~20%即400~500种高等植物已经受到威胁。而我国对境内的物种及其数量尚无确切的统计数字,尤其对濒危物种的调查尚不全面。出现的问题是有些国家未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物种面临生存威胁,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而另一些则由于人为的保护、繁育、利用而使种群数量有所增减,因而有必要调整其保护级别或划出、划入保护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药用动植物,如黄草,急待保护。

此外,近年来野生生物贸易已经对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粮食、中医药、服装等对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动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剧增长,对几种濒危动植物物种以及一些没有列入国家保护名单之内的动植物物种数量已经构成威胁。如:藏羚羊。

2.生物多样性损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既有自然发生的,也有因自然发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类活动(特别是近两个世纪以来)无疑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则是引起损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其一是物种的形成与灭绝是一种自然过程,化石记录表明,多数物种的限定寿命平均为100~1000万年。其二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或变异性、适应性比较差,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适应,因此而面临灭绝的危险。如大熊猫,其濒危的原因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以外,与其本身食性狭窄、生殖能力低等身体特征有关。二是环境突变(天

灾),如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

2.2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又过多的重视经济发展,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导致生境破坏时有发生;对生物资源开发过度,有些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环境污染严重;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重视不够以及制度的不健全,这些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丧失、片断化、退化

栖息地破坏和片段化已成为我国一些兽类数量减少、分布区缩小和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国生境被破坏的两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减少直接威胁到从苔藓、地衣到高等物种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在过去25年内因森林火灾共损失了860万公顷的森林。以农业和建设为目的的占用森林、湿地和草原则是生境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据估计,中国目前农田的1/3本来是处女林,这一问题在中国热带地区尤为严重。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沿海湿地的一半左右已经发生改变,高原湖泊周围的湿地也损失严重。另外,1950~1980年间中国湖泊面积减少1/10。

生境的片断化是指一个面积大而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更多小块残片并逐渐缩小的过程。多种人类活动都可能导致生境的片断化。如铁路、公路、水沟、电话网络、农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动的分隔物,和自然保护区内修筑公路等人为设施。特别是由于这些人为设施的建立,使得动物的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觅食、迁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种子的散布也会受到影响。因而引起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并引起局部灭绝。同时由于生境的片断化,阳光、温度、湿度及风的变化,也会导致一些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另外生境的片断化有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进而威胁到原由物种的生存。

生境退化则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经济发展、过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场退化严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机能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威胁。

草原的退化。

2.2.2掠夺式的过度开发

许多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人类对之的需求随之迅速上升,其结果导致对这些资源的过度开发并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当商业市场对某种野生生物资源有较大需求,通常会导致对该种生物的过度开发。典型的实例是人类对海洋鲸类的猎捕活动与鲸类数量的消长之间的关系。我国许多药用植物,如人参、天麻、砂仁、七叶一枝花、黄草、罗汉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经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导致灭绝。其中偷猎、滥挖走私野生动物行为对生物的多样性威胁最严重。

2.2.3环境污染

2.2.3.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能够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生命周期的任何发展阶段,产生亚致死或致死作用,影响他们的捕食、寻食和繁殖。其中亚致死的水体污染对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突出、普遍、久远。在这种环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长缓慢或者死于环境胁迫有关的疾病。而水体富营养化能使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会使当地植被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同时土壤动物也会变的稀少甚至绝迹,其生物多样性比未受污染区显著下降。如矿区、尾矿堆积地一、矿区废弃地以及垃圾填埋废弃地都少有树木生长。

2.2.3.3空气污染

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对生态系统构成危害。经各种途径进入空气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杀死生物。来自冶炼厂废气中的有毒金属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所引发的温室效应等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减少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和酸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4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其入侵方式有三种:一是由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公园和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或改进,如在滇池泛滥的水葫芦、转基因生物;二是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的物种,即无意引进,如因船舶压仓水、土等带来得新物种;三是靠自身传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传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区危害深广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在全球濒危物种植物名录中,大约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来物种入侵引起的。2002年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的食人鱼又名食人鲳在我国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可能会大量屠杀其他鱼类,给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带来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制度原因

虽然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制度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样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虽然国家已把环境保护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纳入工作计划;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等)对此重视够,缺少相关具体实施细则、行动及专业人员。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国已建立数目众多的保护区,但相对与国土总面积而言是不够的,而且部分保护区管理混乱、土地权属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虽已实施《自然保护区条例》多年,但毕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阶较低,调整面窄,处罚力度不够,故需要进行新的立法以保护自然保护区、物种及其生境。而在外来生物入侵问题上,虽有一些法规涉及,如《进出境动物检疫法》但没有专门法规对此做相应调整,法律漏洞较大。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新的城镇、水坝、水库、矿区的开发、建设;旅游活动以及国际合作不充分也会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3.保护对策

保护生物样多性不仅需要加快治理环境污染,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传统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通过排除或减少人为干扰来保护生态脆弱区,在一般情况下,确是保护某些物种或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但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主要是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立法。鉴于外来物种对生物样多性的影响日益严重,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立法保护措施,故建议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而且随着人口和用地的不断增长,被动的保护已很难真正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提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对全人类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故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和加强国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在我国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地的陆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据《世界资源》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已建立较大面积的保护区1.04万个多,其无论在保有物种、遗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还是在保护物种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国也意识到,由于缺法相关法律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混乱,保护区内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乱砍、滥挖偷猎行为时有不断,造成一些自然保护区破坏严重。

因此,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英国《国家公园和乡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法》,韩国的《自然公园法》等。另外,一些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并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兰的《自然保护法》、韩国的《自然环境保护法》等。这些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无论是按国际通行做法还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都有必要抓紧制定一部《自然保护区法》,对由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管理、开发和利用而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建议在原有法规中法律制度:如审批制度、分级分区制度、管理制度、检查应急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如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监督管理体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经验,创设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区划制度和社会影响评价制度。

3.2防止外来物种和建立外来物种管理法规体系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当地生物构成威胁,同时对经济和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立法。如美国先后颁布或制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外来物种预防和执行法》、《国家入侵生物法》、《外来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法》、《联邦有害杂草法》等;新西兰《生物安全法》等。

我国虽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外来物种管理,如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农业和林业局分别建立了水生和陆生野生动物引进审批制度;《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和《植物检疫条例》。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专门法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涉及到外来入侵物种物种,但未制定专门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行动计划,所以中国急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生态安全和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如设立引种许可证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另外,对外来物种进行普查和有计划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护中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众多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多形式保护方法方式,但相对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护的生物多样性是有限的。因此人们认识到,有效和长期可信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指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应以使生物多样性在所有层次上得以保护、再生和发展。对保护而言,没有合理利用也就没有保护。利用自然保护和发展旅游业就是一例。不但有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本身就是社会效益的体现,也是自然保护的价值体现。

另外建议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重要部门(如农业、林业、渔业、科研机构)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他们的生产计划中,鼓励生物的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包括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实施传统的农业和林业措施;推进科研与教育;采取必要的办法使保护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进行迁地保护。

3.4国家合作与行动

在生物多样性问题上,世界各国的共识是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局部的、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科学界和各国政府部门认为国际合作是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加入协定,联合打击跨国非法贸易与捕猎。加强科研协作,但要注意与产权问题。

我国已加入的公约协定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捕鲸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热带木材协定》、《关于保护特别水禽的重要湿地公约》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应积极的开展国际合作,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计划与细则,在必要的情况下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3.5加强环保教育

从整体和局部看,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大量资料表明,凡是受环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生态环境破坏频率越高、程度越深、问题也越多。而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社会问题来说,除发展外,更多的应加强民众教育,广泛、通俗、持之以恒地开展与环境相关的文化教育、法律宣传,培育本地化的亲生态人口。特别值得重视和提倡的是利用当地文化、习俗、传统、信仰、宗教和习惯中的环保意识和思想,如民族地区的龙山、凤水,进行宣传教育。另建议在中小学中专门开设环境课程或在自然、化学、生物、地理及中进行环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课外活动。

此外,加快对全国生物多样性的清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动植物保护级别;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及对一些重点珍稀濒危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扩群工作,也很有必要。总之,一个物种的消亡往往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是一件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参与,不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众;不仅需要单个学科,更需要多学科;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的共同参与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王羲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韩德培主编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刘剑平全球环境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伊武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环境生物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中国外来物种黑名单科学生活2004(3)

篇8

关键词:语言生态;语言多样性;语言规划;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1-0003-0008

1、问题的提出

近2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语言学家、教育学家、语言规划工作者疾呼:人类语言生态严重恶化,大量语言濒危,尤其是土著语言消失速度在加快;全球语系、语族、语支、语种及其变体关系失衡,大语种越来越大,小语种则越来越小,通用语越来越通行,地区方言越来越孤岛化,人类语言的万家灯火逐一熄灭;有人预言:本世纪末,现有语言十之八九将不复存在;有人高唱:五洲同音,四海同语,天地同歌,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语言,重现巴别塔语,指日可待。

其实不然。人以语言为家园,以文化为根基,以信仰为寄托。语以载文,文以化人,信以传承。语之不存,文之安乎?文之不存,信以安乎?语言灭则文化灭,文化灭则信仰灭,信仰灭则人类灭。

语言是生命体。语言生态、语言生活、语言生命、语言生机……,其中“生态”、“生活”、“生命”、“生机”系隐喻,隐喻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概念的主要载体、意义的传递手段。“语言生态”概念衍生自“生物生态”概念。生物,生命之物。“生态”是“众生之态”,单体独身不成系统,稀物寡种更无法形成态势。人类语言的失“态”,如同生物失“态”,弃之不回,去之不归。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即“熵增定律”)表明,自然界存在着不可逆热力过程,具体表现为从有序走向无序,而且不可能自动复原为初始状,守恒只是理想而非现实。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人类语言种类的数量可以发生变化,但能量保持不变,其结果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能量由弱者传导至强者并被其吸收。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生态变化过程是一种能量耗散过程,生物的消失意味着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失衡,语言种类的减少意味着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系统的耗散,文化多样性的衰弱耗散意味着人类知识库的耗散,尤其是人类的地域性非物质表达形式的消失,其后果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灾难。热力学三定律不仅对自然生态的发展而且对语言生态的变化结果有着深刻昭示意义,同时要求语言规划工作者更深入地考察人类自然语言的生态实况。

那么,人类语言生态的实况究竟如何?人类语言多样性系统是否面临危机?

2、语言生态观

2.1 语言生态观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之间关系以及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语言生态观是指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看待和研究语言系统、语系及语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语言生态研究涉及语言学和生态学两大领域,具有跨域叉研究的属性。

以有机生命的生态观看待语言和语言生活由来已久,历史上不少学者早已洞察到自然语言所具有的有机生命形态属性,尤其关注语系及语族成员之间的同源关系。例如,Humboldt(1997)认为,所有语言都是有机体,语言是人类的天赋属物,具有有机生命的属性。Schleicher(2008)认为语言有机体与自然有机体有诸多相似点,语言所遵循的发展规律与生物的路径非常相似。他在1863年发表的《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文中宣称,他的语言理论符合进化论的观点。他还采用了生物学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历史亲属关系。Schleicher的研究表明,印欧语系的谱系图所反映的历史亲属关系与植物群有着十分相似的生态规律。Chomsky在其半个世纪以来的著述和演讲中始终将自然语言视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心脑机制,将人类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语言习得机制视为人类特有的生物禀赋,将人类认知系统中专司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的系统视为以基因为载体的“语言器官”(见梅德明,2008)。

2.2 语言生态观的隐喻意义

语言生态观是将语言环境视同生物环境的一种隐喻类比。按照生物学的观点,维系生物系统长期稳定的要素是多样性生态环境。换言之,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的基石,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而且还决定着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如果我们依循“生态观”的思路,借用“生物多样性”的词语,对人类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行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生态观的隐喻意义具有现实性。Baker(2001:279-283)高度评价了人类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多样性改善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也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语言生态观念由来已久。oegelin等人(1967)曾提到“语言生态”这一概念,但首次正式使用“语言生态”一词的是Hau-gen。1970年8月的一次报告中Haugen将语言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比作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并提出了“语言生态”的概念。Haugen的“语言生态”概念主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两年后,Haugen(1972)以专文阐述了语言生态,特别强调了语言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语言在环境中的地位和功能,他列出了一系列与语言生态相关的问题,如语言使用者、语言的语域、语言的变体、书面语、语种关系、语言的支持和类型等。Haugen认为“语言生态”表述还仅仅是个隐喻,语言和有机生物之间虽然存在着诸多相似处,这种相关性有借鉴意义,但不能过分强调。他同时也指出,语言生态既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生态,同时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态,这种生态主要是由语言的使用者、学习者和传播者决定的。Haugen将语言生态学定义为具体语言与其环境关系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语言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语言自身所产生的影响。Haugen(1987)在讨论双语教育与语言规划时,用生态隐喻阐述了语言生态多样性与“社会生态”多样性的关系。

Fill&Mohlhausler(2001)认识到生态隐喻的借鉴作用,指出生态隐喻可以加深我们对某一生态环境中居住者多样性以及居住者相互关系的理解,加深对保持和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要素的理解。Creese&Martin(2003)认为语言生态观是一种关注多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念,持语言生态观者注重调查各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与该语言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语言与该语言所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Harmon(2002)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及文化多样性有很高的相关性。根据Maffi(2001)、Skutnabb-Kangas等(2003)学者的研究,这种相关性具有双向致因属性,即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表现为相互促进、共同进化。

Hornberger(2002,2003)集中关注语言生态隐喻的三个关键要素:语言进化、语言环境和语言濒危。她指出,语言如同其他物种一样,在与其他语言的相互关系中,在其生存环境中,会经历一个进化、生长、变化、生存和死亡的过程,如同物种一样,语言也会濒危灭绝。在她看来,语言生态学的研究对增强濒危语言的活力,甚至对复兴濒危语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Horn-berger认为,语言应该被视为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体,在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与其他语言共存发展(2003)。Hornberger(2002)将语言生态观延伸到语言规划领域,指出语言生态隐喻直接影响着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直接影响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是否重视多语言政策的实施。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领域采用语言生态观,其重要意义在于保护和发展语言和文化。

徐佳在其博士论文(2010)中指出,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众多生态语言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Oviedo&Maffi研究了全球数百个生态区的土著族群、传统民族的语言状况和生物生态状况,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地区,语言多样化程度也高,二者存在地理相关性;Nettle对西非地区的语言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越接近赤道地区,语言的数量就越多;Glausisz发现,雨季的长短与语言数量直接相关;Smith对墨西哥北部土著美洲族群的研究也证明,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3 语言生态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思考

语言生态环境是由语言使用的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关语言的语际关系,以及语言使用人群的情感态度三方面构成的复杂体。语言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种类多样性和动态平衡性。语言的种类多样性和动态平衡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促进了语言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有些语言学家试图从纯粹的生态学角度证明生物的多样性与语言的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William Sutherland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薄守生、董照辉,2007)。但是这种相关性是否呈双向性?换言之,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是否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薄守生、董照辉(2007)认为,“把语言多样性比附于生物多样性更是缺乏根据,生物是自然的产物,遵循的是自然规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遵循的是社会规律。”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语言的生存、发展乃至消亡的确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宗教、移民、文化等紧密相连。但是,语言生态观并没有排斥社会因素。语言生态观不仅将语言的社会因素视为语言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构成语言生态系统、影响语言生态系统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生物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是最强健的生态系统。从语言生态共生关系的角度看,多语并存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幸运。人类之所以在地球上得以欣欣向荣的发展,是因为人类为了应对其所处的各种不同环境发展出了多样的文化,人类语言生态的共生共荣关系是人类人文生态环境得以保持平衡的基本条件。促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保护语言生态的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主要靠语言。多语并存意味着人类多元文化和人文生态系统得到传承和保持。相反,人类一门语言的消亡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信息来源。

3、语言生态危机

3.1 语言生态事实

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2月20日的报告显示: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的语言处在危险之中或濒临消亡。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语言学、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诸多学者(Crystal,2000;Dixon,1997;Dorian,1989;Grenoble&Whaley,1998;Hale et al.,1992:1-42;Maffi,2000:175-190;Robins&Uhlenbeck,1991)在对土语和小语种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些语言在日益深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中的前景表示担忧,他们向世人警示: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受到空前的破坏,人类语言的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

到了90年代,随着世界上各种语言资料的积累,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都传出同一个消息:世界上的土语和小语种正在以惊人而且越来越快的速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为数不多的几种不断扩张的主要语言(Grimes,2000;Skutnabb-Kan-gas,2000)。美国《语言》杂志1992年第1期发表了一组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重要论文,包括Krauss的“处于危机中的世界语言”和Hale的“语言濒危和语言多样性的人类价值”,这些文章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语言濒危问题的关注。不少学者惊呼:语言正在消失,到2l世纪末,全球现有6,000多种语言的半数将不复存在,而数量更多的方言也将成为历史。也有学者更为悲观地指出,百年之内将有90%的语言成为人类的绝唱(Krauss,1992:4-10;Krauss,1998:9-21;May,2004)。

Crystal(1997)在其主编的《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告诫世人,人类语言消失的速度十分惊人,一个世纪前巴西境内有1,000种印第安语,现已仅存200种。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中有四分之一语言的母语人数已不足1,000人,二分之一语言的母语人数不足10,000人,这些语言中的绝大多数在50年内将不复存在,只有1,000种语言可进入22世纪。

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的语言生态也不容乐观。我国的语言在谱系上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以及多源混合语类,从类型上可分为屈折语、粘着语和分析语三种。我国在秦统一全国之前有上万个诸侯国,其时的社会语言状况可谓“文字异型、言语异声”。自秦实行“书同文、路同轨”政策之后,因各种原因大部分语言或被融合,或被替代,或自行消亡,如鲜卑语、契丹语、西夏语等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语言早已不复存在。根据孙宏开、胡增益、黄行(2008)主编的《中国的语言》,时至今日,我国仅存语言129种,文字60多种,其中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千人。从发展趋势看,有的语言分化了,如蒙古语;有的语言缩小了使用范围,如仡佬语;有的语言正趋于消亡,如满语。所以,全球普遍存在的语言生态危机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在10万以下的“非安全语言”多达99种,约占我国语言总数的77%,其中,有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人口已不足千人,这些语种濒临灭绝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的满语正在彻底退出实际的日常交际。满族在清代作为一个统治民族历经三百多年,由使用单语过渡到同时使用满语和汉语,到最终放弃满语而转用汉语,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发展原因、社会文化原因和语言活力原因。语言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其存在必须有合适的生态环境。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旦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该语言的衰弱甚至消亡。满语的濒危是其赖以生存的语言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语言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根本特征和记忆,随着一个民族的语言的消失,承载着这个民族文化的记忆也就荡然无存了。人类的语言生态日益恶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不平衡、不和谐的语言生活令人担忧。目前,全球97%的人使用4%的语种,3%的人说着96%的语种。由于各种原因,数以千计的语言基本上进不了教育体系、新闻媒体、出版物和公共场所,使用者日趋萎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及传媒的现代化,以及各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弱势语言陆续走向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

3.2 语言生态危机致因

语言生态的概念就是语言多样性的概念,语言生态危机就是语言多样性的危机,就是语言的濒危和灭绝。当前语言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为:1)强势语言国家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2)互联网通用语的一体化发展态势;3)土著或少数裔族语言的濒危与消失;4)方言的边缘化与消失;5)双语社区及双语人的减少与消失;6)年轻人对非通用母语及母语文化表达形式的主动抛弃;7)语言岛和方言岛的沦落和沉没;8)杂交语或混合变种语言的难产或式微。

语言研究工作者往往只看到语言的消失,而未深入研究语言消失的生态原因。Muhlhausler(1996,2000)调查了太平洋圈语言规划和语言生态状况,尤其是皮钦语和克里奥语的语言系统、历史演变和生存状况。他发现太平洋语言圈的根本问题在于语言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摧毁语言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是语言帝国主义,而非土著语言数量的减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在2006年的一份报告中称“语言濒危既可能因外部力量所致,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的逼迫等;也可能由内部因素引发,如语言族群对母语的消极态度。内部压力往往有其外部根源,二者都阻碍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许多土著民族把自己的弱势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相联系,进而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以期摆脱歧视,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经济。”

学校教育对语言多样性生态的保护有冲击作用,正规教育具有反传统性。学校教育的统一性模式和标准化范式带来的是工业化、批量化的规格产品,而不是农业化、多样性的个性产品。而国际化教育更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化教育的结果往往是西方化教育,得到强化的往往是西方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和方法论。

语言多样性受到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冲击。今天,语言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减。弱小语言在消失,中型语言在缩减,大型语言尤其是超级语言如英语在加速扩张,挤压了中小型语言的生存空间。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成为最重要的沟通语言。世界上约有15亿人使用英语。英语除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母语外,也是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选择英语作为优先学习的外语。基于全球化的需要,各国在反对英语霸权的同时,不得不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英语的全球化,目前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80%的信息载体是英语,网络域名几乎成了英语的专利,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此外,世界上五分之四的电子产品说明书用英文撰写,三分之二的科技论文用英文撰写和发表。

3.3 语言生态保护行动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浪潮极大地促进了各种语言和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语言消失速度加快,语言濒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语言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积极保护措施和抢救对策,以延缓濒危语言的消亡。如美国1990年制定了支持土著居民保护自己语言的法律;澳大利亚政府对于保留土著民族语言的计划给予资金援助,1927年曾一度消失的乌尔娜语由于纳入了大学教育计划等,如今已有50人能自如地驾驭该语言。英国的威尔士语处在英语的包围之中,在急剧衰落的危急形式下,经过努力而使其恢复了元气。

在对语言生态危机问题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语言学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现了对濒危语言问题的高度重视。1992年,国际语言学界在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举行的第15界世界语言学大会将濒危语言问题作为大会的两大主题之一,这是此问题作为主要议题的第一次大型国际性语言学会议。1993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濒危语言方案》,其中包括《濒危语言红皮书》和《濒危语言研究进展情况报告》,旨在汇集世界范围内濒危语言的信息及其研究工作情况。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情报交流中心”和亚太地区语言研究部。1995年,美国和英国也相继成立了濒危语言基金会。1996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会议通过了《国际语言权利宣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批准设立“世界语言报告”项目。1998年,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向各国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公开信,要求各国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世界语言报告”。2000年,在德国科隆大学召开的国际濒危语言研讨会,汇集了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从事濒危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协商、交换意见,对制定研究和记录濒危语言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语言体现着特定语言社群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精神性、观念性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及宇宙知识,包含着人类关于数学、生物、农业、历史、地理、医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知识。一种语言的消失必然导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消失,一种语言的灭绝,必然导致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湮灭。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了《世界处在消亡危险中的语言地图集》(1996年),修订并绘制了《全球濒危语言分布图》(2009年),组织成立了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报告。为了广泛宣传保护母语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9年起,将每年2月21日确定为国际母语日。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文化多样性全球宣言》(2001年)、《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保护和促进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年)。

2003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了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专家会议,会议评价了世界各国现有的濒危语言研究项目和推广保护濒危语言的最佳做法,讨论了提高人们的语言忧患意识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战略措施。会上David Crystal以Crossingthe Great Divide: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Public Awareness为题作了主旨报告。2012年9月,“亚欧会议语言多样性论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会议的主题为“保护和促进亚欧语言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作为中国代表以“中国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为题,就我国保护和促进语言多样性的经验作了专题发言。2012年12月,“中欧语言合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笔者作了“中国语言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及多语教育实践”专题报告。2013年9月,“东亚峰会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讨会”在新加坡举办,笔者在会上作了题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多语教育:从语言政策到语言实践”的专题报告。

3.4 语言生态危机再认识

就世界范围来看,语言濒危致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接触、强势语言挤压弱小语言是导致语言濒危的主要原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在人们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大众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一些弱小语言由于不能适应社会交际及信息传递的需求而逐渐丧失其交际作用,最终被强势语言所代替。当然,语言全球化也会引发语言地方化。例如,伴随英语全球化的是英语地方化,世界各地地域文化在英语语言与英语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地方身份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保护,其结果是成百上千种英语变体――“地方英语”(indigenized English)的产生。

语言生态危机的本质是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消失。PhiHipson&Skutnabb-Kangas(1996:429-452)指出,语言生态研究范式基于全球范围的语言多样性,促进多语主义和外语教学,赋予所有人以母语权利。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母语价值。人类的语言结构是人类智能成就的证言,反映了一个族群(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点。语言所具有的文化载体功能,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一种濒危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每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有自己的贡献和特点,谁都代替不了谁。多种语言并存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

应对语言生态危机,改善语言多样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需要多角度思维和国家政策和技术支持。Pennycook(2004)指出,语言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在于如何有效地协调自然语言的动态本性与国家语言政策的协调能力。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没有战争、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其语言和文化就能很好地保存下来,威尔士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此在分析和研究濒危语言时,我们要多角度地研究和分析造成濒危语言的濒危条件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濒危语言资料的抢救和保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专家学者和有关机构的学术支持和人力参与,而且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

至今为止,语言生态调查主要依靠语言工作者的田野调查,通常锁定某一目标语言进行个案调查研究,尤其是锁定某一土著语言或濒危语言,将“活”的语料记录在案、考究分析、归档保存,然后或报告,或会议交流。这种传统的调查方式和手段往往只见树木而不见树林,见个景而不见全景,见昔时状态而不见现时状态,从而无法全面、实时、动态地考察地区乃至全球的语言生态,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语言的结构变异和功能变化,因而无法为制定有关语言政策特别是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大数据时代及语言数据意识

4.1 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

人类已进人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指在信息爆炸时代无法在允许的时间里用现有的常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

随着社交网络、移动计算和传感器等信息新渠道和新技术的产生,如PB级大规模数据量的不断涌现,过去三年里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三万年的数据量还要多。截止到2012年,数据量已经从TB级别跃升到PB、EB乃至ZB级别。据估计,互联网上的数据量每两年会翻一番,到2013年,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将达到每年667EB(1EB=230GB)。这些数据绝大多数是“非结构化数据”,通常不能为传统的数据库所用,但这些庞大的数据“宝藏”将成为“未来的新石油”。今天我们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可处理的信息量相当于我们的DNA用10亿年处理的信息量。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而2020年全世界所产生的数据规模将达到今天的44倍。

Mayer-Schonberger&Cukier(2013)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承认混杂性,关注相关关系。这就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理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根据Kelly的观点(1994,2010),宇宙的本质是信息。那么信息的本质是什么呢?那就是数据,生物的DNA会消失,而数据化的DNA则永存。Kelly早就预测,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诞生于由10亿台中央处理器组成的“全球脑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互联网及附属设备一从扫描仪到卫星以及数十亿台个人电脑。这台全球脑包含的不只是笔记本电脑,它还包括数十亿部手机、数十亿部固定电话,数千万台数据服务器,上亿台平板电脑。整个系统有上万亿个网页,每个网页平均链接数十至近百个网页,网页和网页之间形成数以万亿计的“突触”,而这些“突触”每隔两年翻番,形成难以删除的人类记忆。

语言生态是由语言、语言人和语言环境所构成的自然.人文系统。如果宇宙的本质是信息,信息的本质是数据,那么语言生态系统的本质也是一种信息系统,构成这一信息系统的是数据。全球语言生态是一个大系统,涵盖所有语系、语族、语支、语种、语言变体、语言人、语际关系,以及语言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大系统由大量中系统和海量小系统构成,中小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关系错综复杂,形成无以计数的语言信息“突触”,并产生浩如烟海的过程性、交互性、变异性语言数据。

4.2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方式

产生于通信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大数据使人们得以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和共享语言信息,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让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八九不离十”的思维方式。

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性思维,全球性思维需要由全球脑来支撑。在小数据时代,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在大数据时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头痛可医脚,脚痛可医头;宇宙只有统一的法则,而没有中心,形成的是点对面的网状相连关系,而非点对点的线性因果关系。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之道是群蜂之道,信奉群体规律和集群智慧,众愚可成智。群体规律是大数据定律,大数据定律也是必然定律,由无形之手操纵。网状世界,没有中心,没有边缘,没有开始,没有结束,周而复始,互为因果。大数据可避免偏见,消除纠结。人们不受时空和形式的限制,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

以大数据理念观察事物,世界的均衡是暂时的,流变是必然的,均衡的生态系统是僵死的系统,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是绚丽多姿的系统,是开放多元的系统,也是不断流变的系统。

以大数据视角看待语言生态,就是以网状的整体论和循环论观点看待语言和语言数据。数据不仅是名词和代词,更是动词和介词,甚至是助词、副词和修饰词。数据既是逗号和句号,也是引号和问号,甚至是省略号和惊叹号。数据既是因之果,也是果之因,甚至是一种多重叠加的并行关系或串行关系。

4.3 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模式

大数据和云技术使追求全样而非取样本数据成为现实。面对海量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使我们并处物质和数字两个世界。

大数据具有四V特征:第一,数据体量大(Volume);第二,信息类型多(Variety),包括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社交网络、地理位置等;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第四,处理时效高(Ve-locity)。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为数据资产提供了保管的场所、访问的渠道和采用的空间。盘活并使用数据资产为语言生态研究、维护和改善提供了保障。

篇9

【关键词】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一、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城市绿地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一般来说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即各种公园、游憩林荫带;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给出了生物多样性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她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按照生命组建层次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二、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中人的认识误区

(一)生物多样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注意到很多的设计都很重视增加绿地植物的多样性,尽可能栽种多种植物期望获得稳定的生态功能。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物种多样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来维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协调的关系。比如,我们只引进种类繁多的植物,而不适当放生一些鸟类,那么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虫害所毁。

(二)生物多样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高效。

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还应该注意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很多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表示生态系统最高效,其实不然,生态系统的高效性,主要取决于物种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绿化很好,但是在工矿区绿化极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尘能力极强的植物,如大叶黄杨等植物种在了住宅区,在工矿区只是种植一些松柏树等,这些植物没有处在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这样的生态系统当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的破碎化,这种破碎化可以分成显性破碎化和隐性破碎化两个方面:一、显性破碎化。我们很多城市绿化面积很大,但是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城市中的绿地被人工建筑不断挤占和分割,没有连接性,单个的空间很小。二、隐性破碎化。这是在显性破碎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层次的生境破碎化。在显性破碎化的条件下,绿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许多动、植物需要的生存环境遭到隔离,即虽然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绿地面积很大,但对于某种特定的生物来说,它能够生活的绿地相对面积很少或处于被其他地类和植被类型隔离的状态,使它的栖息环境和迁移通道受到破坏。

(四)引种热情高,忽视本土优良树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是大量引进外地园林植物,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径。但是从效果来看,“外来客”并不一定能适合本地的气候条件,有些引进的树种虽然在人们的管理下可以活着,但是并不繁荣,已经失去了作为绿地的生态功能,这与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三、提高人们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认识的措施

(一)加强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绿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说是绿地的消费者,加强公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为中,会减少对绿地的破坏,其次,公民会自觉参与到对绿地的保护中来。方式可包括:发行相关知识手册;编制有关百科知识丛书,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新闻栏等宣传。

(二)鼓励公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上来。

保护和建设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绿地,鼓励公民参与到保护和建设绿地的工作上来,不仅可以对绿地实施更好的保护,同时可以集思广益,对绿地进行更好的优化和改良,并提高公众对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关政策的落实。公众参与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城市的绿地规化制定提供建议;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进行监督;鼓励公民参加绿地建设的志愿者活动等。

(三)在栽种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绿地生长受到高强度的人为因素干扰,受人为的控制和影响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热岛”效应、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绿地多样性植物在栽种和管理上相对复杂,在栽种上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推广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视,不能重栽轻养,在管理上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状态一定要时时观察,这样就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种植物的生长特性、该种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气候等,记录下来,为以后提供参考。

当前,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建设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可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一方面,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行动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方面的认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不仅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元飞,于仲华.城市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J].工程技术.

篇10

关键词:城市绿地;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Abstract: as China's urban landscape of rapid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plant configuration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urban green space community of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andscape plant arrangement on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and key technologies.

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由于现代城市化建设的需要,绿化用地往往被城建用地挤兑。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绿地最大的生态效益成为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发展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生态稳定性群落,建设功能良好的立体式绿化环境,再现自然植被,成为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植物的选择和配植

(1)根据功能选配

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对于科学构建生态系统起决定性作用。要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除了提倡乔、灌、草结合,常绿落叶兼顾,速生慢长共存,以及适地适树等基本原则之外,应重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所能发挥的功能,即能否为鸟类、昆虫、食草动物等消费者提供食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关注的只是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的多寡,却很少关心依附于这些植物的各种昆虫、鸟类以及其他动物的多样性,忽视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功能这个城市绿化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树种选择时,要考虑到观花植物的数量和花期的分配能否为蜜蜂等益虫提供蜜源;观果树种的数量和挂果季节分配能否为城市留鸟提供正常的食物。通过科学设计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

(2)根据生境类型选配

生态学中有“群落生物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能有效提高群落的稳定性。然而常常被人们忽略的是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可能随不同地区的生境不同而改变,如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区形成一个稳定群落的所需要的物种数肯定比高温湿润的热带雨林区少很多。因此,根据生境类型选择适生树种,对构建稳定的绿地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光照、水分和土壤3个自然因素,城市的生境类型进行分类,将城市绿地归为喜光—耐旱—耐瘠薄型、喜光—耐旱—中性土型、喜光—耐旱—喜钙土型、喜光—中生—喜疏松土型、喜光—耐湿型、半日照—中生—喜肥沃型、半日照—喜湿润—喜酸性土型、耐阴—中生型、耐阴—喜湿型9个生境类型,运用生境因子分析方法,按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将园林植物归入相应的类型中,再根据群落学原理进行配植,有效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这对促进绿地系统天然更新,降低植物养护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古树名木和乡土植物

古树名木和乡土树种代表了自然选择或社会历史选择的结果,是与本地气候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地区性植物。古树名木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长期适应能力可作为树种规划的参考依据,大力利用乡土植物,可构建具有城市地区性特征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同样有助于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

三.群落的构建

(1)人工群落

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受遗传、受粉及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物机制的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只有在群落的水平上才能得到很好地维持和保护。研究表明,由乔灌草组成的立体式群落结构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也为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引入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多数绿地系统所谓的乔、灌、草复层混交林模式往往只是三者的简单组合,物种单一,群落结构单调,难以实现群落正常的生态过程。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应参考当地自然植被类型、生活型谱分析,确定城市树种规划中乔、灌、草的比例;依据群落树种的重要值高低,确定拟建人工群落中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使拟建人工群落中各树种的数量比例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自然植被中群落类型的多寡,提出城市绿地系统可以构建的人工群落类型数量。

(2)自然群落

大泽雅彦根据人为活动对植被影响的程度,把城市植被分为人工栽培群落、残存自然群落和城市杂草群落3个类型人工栽培群落是指人为引入城市区域的群落类型,主要有市区的花坛、绿地以及郊区的农田和人工防护林等。残存自然群落指人为活动影响之前就已经存在,在城市化过程中未被清除的原生或次生的自然群落,如寺庙周围的风水林。城市杂草群落是城市化后,不受人的意识支配而出现的植物群落,主要包括归化植物和当地的乡土植物。其中,后两者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已经不多,但是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方面却能发挥很大作用。过去,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有时被看作是视觉差、景观低劣的荒芜地,但它们常具有地带性群落特征,含有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动物也有较好的生态关系,生物多样性潜力很大。

在城市生物多样性规划中,应更多考虑如何恢复和重建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在确保景观美学需要的前提下,使它们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丰富城市景观,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自然绿化在我国尚属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发达国家,“近自然”群落建设的理念和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和推广,以草坪为例,人工草坪不仅维护费用高,而且农药化肥的投入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即便是在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草坪建设经验的欧美发达国家,最终放弃了人工草坪建设,重新选择低养护成本的野草作为自然绿化。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吸引昆虫、鸟类和其他小动物来栖息,能很好地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方便市民在草地上休闲娱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四.展望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营建城市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成为提高城市植被的数量和质量,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节约型城市绿地已经成为现在城市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近自然城市绿地构建的理论研究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实例很少,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绿地构建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实际的应用,做一些成功的模式,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城市现状植被恢复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2)注重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为了增加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应当在现有乡土植物的基础上,继续开发乡土植物资源,加强对异地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以达到增加适合本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