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转型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地方高校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统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分析与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汤尚文 余海忠 于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介绍了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改革经验,为高等院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54-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具体操作中,我们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教学必须有一个实用、高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只靠简单的提高学分、增加学时,而是要在有限的实践条件和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践教学内容要“精挑细选”,并且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实施方案、考核标准来保障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 实验课程改革
1.以课程群为单位制定实验教学修读计划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间关联性较强,学习内容层层递进,其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果由任课教师单独制定实验教学项目往往存在内容重叠、上下衔接不连贯等现象。在我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期间,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有必须修读的课程按照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划分为2个学科群,分别为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营养学等课程,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工、工程制图及CAD、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在制定修读计划和确定课程实验项目时,由学科群负责人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制定,保障实验教学项目的连贯性,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2.“三结合”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三结合”分别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项目与科研相结合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带着问题来做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系统科研能力,能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例如,本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襄阳黄酒酿造工艺研究”,开设为研究型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带领一个5人小组,经过3个多月实验室和企业实地的研究,为企业解决襄阳黄酒的浑浊及胀罐问题,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近些年,在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设置实践项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调整实践项目,跟踪食品工业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加工技能;另一方面,针对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设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分析检测能力。例如在综合性实践和研究型实践中加开“微波提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地沟油的检测”等实践项目。
3.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考核中,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改革后,实验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验报告的批阅成绩(占20%),二是该门实验课结束时的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三是在第6学期的综合实验考核(占40%)。改革后,每学期实验课程成绩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档次,实验报告和技能操作通过后可获该门课程学分,但是要想在实验考核中拿到优秀成绩,必须在第6学期参加综合实验考核。综合实验由专业教师给出实验课题,课题一般从教师科研项目中分解得出。学生可自由选题,利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室在第6学期完成综合实验。实验结束后,如、申请专利或撰写科研报告获教师认可则综合实验考核成绩评定为优秀。如综合实验考核未通过,则学生需在指导老师协助下重修至少一门指导教师指定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学习技能、被动地死记实验过程,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等忽视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大部分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都选择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成套的小试或中试生产线为依托进行生产实训,但是笔者通过走访省内外院校发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我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吸收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建设经验,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变革。
1.目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从目前各个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情况来看,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和考核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以人员管理为例,各高校在现有人才引进制度下很难引进学历偏低,但是实际生产管理和技能较强的技术型教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通常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实验员兼管,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没有食品生产线实际操作的经历,导致设备损耗率较高,而且人员积极性普遍较低。
第二,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学校将生产线作为摆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通常采用小型或中试型生产线,能够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训,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于普通实验课程要高很多。以100L/天小型啤酒生产线为例,每次可容纳5人进行实训,每批啤酒生产所需原料费约200元,一个标准班(50人)仅啤酒生产一项实训就需耗费2000元,运行成本高导致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生产线仅仅作为一个摆设,或者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一下流程,达不到实训的要求。
第三,实践训练涉及面窄。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在建设时都是选择性的建设2~3条小型生产线,例如啤酒、酸奶、饮料等生产线。这种建设方式导致实践训练涉及面较为狭窄,毕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面向领域较为宽泛,有很多工作之后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仅仅依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掌握。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第一,规范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秩序。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实践教学的程序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等建立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对实训设备的完好率、贵重设备的专职管理、实训耗材的领用与监管、实训室的开课率等建立严格的规范与考核制度、成本核算机制。引进或培养专职实践教学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生产能力,能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设备维护等工作,通过各种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产学结合,提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造血功能。产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较为理想的是与企业或行业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从而提高使用效益。以产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2
关键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学院“依托茂名,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定位的指导下成立的新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种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环节。这些环节是否得以实现,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粤西乃至广东省食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分析,仔细研究,大胆改革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发酵工艺学等专业课两部分。课程的特点是工程特色鲜明,突出实践应用。因此,大部分课程都需要实验课的支撑,或者需要在课程中穿插实验内容或去企业参观,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较大。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践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是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应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应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从而使自己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综合应用现代技术、工艺和设备,具有创造性的解决食品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践教学就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是进行实践教学和综合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思维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
20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课紧密相连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了7周,调整为34周,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全学程周数中的权重达到21%,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具体设置如表1。
2.创造实验教学条件,改革实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之初,没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随着专业课的逐渐开设,实验室建设问题越来越突出,经过多方努力,现在已将实验室建在光华校区,实验室面积2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逐渐完善,已能够基本满足现有实验内容的需要。更为可喜的是,2010年内即将拿到一笔可观的国家与地方共建普通高校实验室基金,为本专业实验条件的完善提供充分的保障。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我院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和学时数,加大了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提供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实验课讲解时教师主要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实施时,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查资料设计方案,确定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及实验小结,上缴报告时必须同时交上原始记录,并附上分析讨论的参考文献,等等。
3.紧密联系相关企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意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市区和高州、化州、电白等地找到了一批基础好、设备先进、管理现代化的企业,并和部分企业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和高州龙利国业有限公司成立了果蔬加工中心,给学生提供在食品工厂或相关企业劳动实践的机会,以便增强对食品生产技术、产品流通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的认识。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倡导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工科性质,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紧张,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我们开设一周的技能考核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社会需求,与相关资质单位进行技能资格证书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的同时,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了“食品高级工”和“食品安全师”等培训和考证,从04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看,拓宽了就业渠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3]。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实践能力强或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领域课教师和实验员;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调整专业基础课学时,削枝强干,将部分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理论课如食品分析课程搬到实验室,以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使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开发、购买现代化工厂生产的工艺技术方面的多媒体光盘或实验教学课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可参照重点高校采取高年级导师制,让学生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某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探讨,锻炼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07-108.
[2]解灵芝,高海燕.食品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45-46.
[3]蔡华珍,汤志,郭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66.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 创新性实验项目 特色分析 问题分析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性本科人才的培养,激发本科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60所“211”工程学校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配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我校“质量立校工程”的实施,2007年5月浙江海洋学院开展首批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申报指南收集和申报工作,至2011年12月底,我校的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立项数已有304项。本文主要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特色进行分析,结合笔者指导多届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切身体会,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促进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效地开展。
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项目特色
1.1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为主
2007~2011年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共立项39个,占学校创新性实验项目的12.83%,其中水产品加工、保鲜及检测类项目29项,其它研究内容10项,分别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总数的74.36%和25.64%。浙江海洋学院是一所海洋特色明显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拥有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省级重点学科,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性实验立项项目也反映出我校浓郁的海洋办学特色。
1.2偏重新产品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研究
在立项的29个水产品相关项目研究内容中,涉及新产品研制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的项目最多,共有17项,而基础研究方面的项目仅有4项,而非水产品类立项的10个项目中也有5项是新型产品开发和新型食品加工工艺项目,说明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对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方面的研究兴趣浓厚。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申报项目时大多数为大学二年级,因为项目申请者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学习,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程度不高,所以专业知识不广泛、不深入,也决定了学生申报基础性研究方面的项目数偏少。
1.3研究内容与地方水产加工企业需要紧密联系
浙江海洋学院地处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的舟山市,附近海域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所以水产加工企业众多。在大学生创新性项目选题时,低年级学生因为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所以选题范围窄,创新性不强,立项成功率低。因此很多学生选择教师指导选题方式以便提高立项几率。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与当地水产加工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很多教师科研项目直接来源于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指导选题主要是结合企业生产实践和教师自身科研项目为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题目。近几年由于水产加工原料成本提高和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舟山市水产加工业的利润率低于5%,水产品精深加工是打破传统的水产加工薄利局面的主要途径之一,而且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性关注度增强以及出口水产食品检测技术门槛提高均决定了水产加工企业两大未来发展趋势:提高精深加工程度和增强食品安全性。从我校2007~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立项的29个水产类项目来看,如:腌制亚硝胺抑制剂、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鱼油中重金属去除技术、虾下脚料综合开发利用、传统加工食品泥螺、蟹糊等微生物指标控制等26个项目(占89.66%),充分体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性实验项目选题与地方水产加工企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更好地诠释了高校在地方服务方面的职责。
2.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经过5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虽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
2.1缺少持之以恒的创新性实验兴趣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概括为选题、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四个环节,其中选题环节,学生热情非常高,有的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有的直接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联系主动撰写项目申报书并请指导老师修改,在项目研究内容方面也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探讨。项目立项后,学生表现兴致高昂要求尽快进入实验室开始实验。而在接下来的实验环节,有些同学实验兴趣前高后低,缺少持之以恒科研精神尽显出来。创新性人才培养最重要一个品质是要有持之以恒精神,因为任何一项新发现、新成果无遗不是经过多次反复实验,保持学生创新性实验兴趣可以从学生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方面着手。
2.1.1个人内在因素
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初始的兴趣毋庸置疑是最为浓厚的,因为在实验实施过程遇挫、实验周期长等原因造成实验兴致降低,个别同学因为实验进展不顺利或兴趣殆尽而放弃项目。实验指导老师在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起到兴趣催化剂的作用,要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探讨实验结果,运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科学地认识实验异常现象,鼓励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让学生充分感觉到他们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进而促进学生保持实验兴趣。
2.1.2外部环境因素
我校本科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周期是1年,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类的项目通常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为期2~8个月的实验研究,所以在长期实验过程中,需要学校外部环境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能够把实验项目坚持进行到底,并且保证质量完成。学校对于项目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可以考虑增加学分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选修其它课程压力,而且也弥补了学生花费在项目研究中所付出的时间。同样,院校各种评优评奖中应优先考虑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和参加者,并且对于表现特别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2项目研究可持续性不足
通过分析2007年至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立项的39个项目,发现项目组人员组成和研究内容均存在可持续性不足缺陷。目前我校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者多数是单个学生,只有少数以团队形式申报,而团队项目也主要是由同专业学生组成,还未见到跨专业申报模式,究其原因可能与各院系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申报名额分配有关。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既有工程基础,又有理化知识作为支撑,打破院系、学科界限申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可以孵育出一批可持续性研究内容强、更具有创新力的新型项目。
另外,同专业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应该鼓励跨年级团队项目,项目组成员由3~4名二三年级学生组成,一是考虑到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主旨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而团队项目组相当于一个小团体,可以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进行内部讨论,集思广益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团队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三是团队项目组由高、低年级学生组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以高带低作用,有助于项目研究内容的可持续性开展。
综述所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改正措施,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篇5
1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发展
分子营养学从产生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5年,美国实验生物学科学家联合会第59届年会在亚特兰大举行了“营养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专题讨论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营养协调委员会主席ArtemisPSimopoulos博士认为,这是营养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1985年,ArtemisPSimopoulos博士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海洋食物与健康”的会议上,首次使用了“MolecularNutrition”,即分子营养学这个名词;1988年该领域研究的论文与综述骤然增多,文章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与营养学结合的必要性、基因转录的代谢调节、基因表达的营养(或营养素)调节、营养与变异、基因多态性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相关疾病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等7个部分[2],已经囊括分子营养学的所有研究内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相继提出了环境基因组计划和食物基因组计划,而食物基因组计划主要研究与食品中营养素和非营养素显著相关的基因及其突变位点,尤其是研究与营养素代谢显著相关的突变基因[3]。接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临床研究中心DrYong教授指出:营养学家应该考虑基因组序列对他们的研究意味什么,如果不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营养学将面临死亡[4]。在这种背景下,分子营养学应运而生。人类对癌症研究快速推动了营养学与基因表达的联姻,直接导致了分子营养学的诞生。
随后,科学家们考虑到人们年龄、性别的差异,尤其是考虑到了个体在营养素需要量上的特殊性,根据对特异营养素影响基因表达及特异基因不同基因型对营养素需要量和营养素利用程度影响不同等方面的研究,营养学研究者制订了不同基因型人群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NI)。这些研究推动了分子营养学研究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对人类健康有利的基因进行表达,抑制或沉默与营养代谢疾病有关的基因进行表达。随着分子营养学的产生和飞速发展,以及学生渴求知识的范围更广泛,自主学习的氛围更浓,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等同类院系为本科或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课程,无疑为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最新兴的专业学科,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分子营养学与食品营养学的关系
食品营养学是现代营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侧重点是从农产品原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含量、膳食结构与营养素的合理搭配、食品贮藏加工中营养素的变化等角度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广义上还包括食品营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可以说,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食品科学专业的院系设置为食品科学与营养科学并重的院系,从这些举动中,看到了食品营养学的发展重要性及前景。分子营养学当前最公认的概念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高级层面,也是营养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分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营养学,也就是从DNA水平或基因乃至蛋白质水平研究营养学。研究内容遍及营养科学的各个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有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营养与遗传变异、营养与基因组的稳定性、营养与个体基因多态性对相关疾病的影响等。因此,在开设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等课程的同时,需要紧随学科发展形势和科学研究前沿,拓展营养科学研究内容,尽量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分子营养学知识,并进行该领域的试验,以便迎接食品营养学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3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内容
食品营养学的课程一般在大学二年级作为必修课开设,而分子营养学是营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与食品营养学息息相关。在学生已经掌握食品营养学知识的基础上,为其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更深层地了解食品营养的分子机理及分子作用。另外,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深层次地了解分子营养机理就更为必要了。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和基因表达调控的意义;食品中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别介绍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VA,VD,VE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主要介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叶酸代谢的影响、V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钙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对食品中铁代谢的影响和基因多态性与食品中乳糖不耐征;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订及其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食品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个体化营养相关疾病的一般作用和生命早期食品对成年后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的营养及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食品科学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了整个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食品科学和营养科学知识基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意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系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考虑到介绍基因表达的概念和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理论,因为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要涉及到这些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所以在本课程的前面进行介绍有助于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其次,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对基因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基因多态性对食品营养素吸收、代谢和利用的影响,这是分子营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需要结合实例,形象地进行介绍,而且本科生可以相对简单地进行讲述,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再次,因为食品中各类营养素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虽然有一些共同点,同时它们又各具特色,以各种营养素为例,详细地介绍每一种食品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最后,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同难易程度来讲述个体化的营养素供求量制定及其对个体化健康影响的规律及机制,详细阐述不同个体营养素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及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此这样,学生结合自学,可以全面学习和理解分子营养学的知识内容。
4食品科学专业分子营养学的教学方法
#p#分页标题#e# 分子营养学涉及到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抽象的概念,仅仅通过理论教学,是难以让学生融会贯通的,需要在课程中间设置部分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了解一些食品科学专业中分子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如PCR技术的操作、动植物食品中基因组DNA的提取、DNA的纯化及质量测定、食品中RNA的提取及测定、粮油食品个体化营养素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制定等最基础的实验技能。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网络进行部分生物信息学的讲述,如介绍一些生物基因组序列的组成与比对、NCBI数据库、多态位点数据库等最基础的生物信息学工具;针对多媒体实例介绍,以及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在营养相关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介绍和讲述。
5分子营养学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
目前,分子营养学课程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专业尚未见开设,主要在医学类专业开设的比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研究上,而是深层次地意识到了食品营养素的功能和作用在分子水平上的重要性。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经过形势分析,在李建科教授策划及带领下,率先组建食品营养与分子营养学实验室,已在该学院食品化学博士学位点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分子营养学课程,并着手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配合食品营养学必修课开设分子营养学选修课,为学生深入了解各种食品营养素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进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深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分子营养学课程在食品科学专业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子营养学涉及前沿学科较多,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人类对生命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个机体水平向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及分子水平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传统营养学对动物或人机体营养代谢的过程已经有了深入的阐述,但是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在机体水平上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并向整个生物领域快速渗透,营养学自身发展需要从细胞水平阐明营养物质或生物活性物质调控机体营养分配与代谢的途径及机理。分子营养学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层面,是营养科学的组成部分,是营养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和营养科学的前沿。营养科学研究乃至生命及医学科学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群、动物个体、细胞和分子4个层面上展开的。人群层面多采用流行病学方法,以调查研究为主;个体、细胞、分子层面多采用实验研究。4个层面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营养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营养代谢疾病研究观察到的现象需要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实验研究通过个体、细胞、分子水平逐步认识现象的本质。分子水平是实验不断发展的产物,更有助于探索现象的本质。分子营养学不仅可以证实营养现象,更重要的是探索营养现象的内在机制。目前,对于处在生物科技飞速发展时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分子营养学有利于他们紧跟科学研究步伐,培养创新能力。
篇6
衣:云想衣裳花想容
专业:服装设计
相关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
高校链接:东华大学、苏州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湖南工艺美术专科学院等
随着“人靠衣装”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衣服已经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可以供人观赏的艺术品了。同时,服装业能写能画的设计师,能发现和运用新型面料的服装设计师已经成为抢手的“香饽饽”了。
专业剪影
服装设计专业培养服装设计、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服装理论研究等工作的高等专业人才。服装设计过程即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进行构思,并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服装设计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搭配焦点,涉及到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要素。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技能,储备哪些知识呢?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服装材料学、服装生产工艺与设备、服装工效学、服装设计原理、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才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做出让人拍案叫绝的设计。此外,作为设计师,必须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要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未来展望
作为时尚界的探险者、弄潮儿,服装设计师首先要热爱艺术、把握流行,其次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扎实的美术基础。要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天赋,而且更需要懂得学习方法,并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
作为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中国的服装业这几年正经历着由简单的加工仿制向开发创新的巨大转变,服装设计师的功劳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如此,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成为各大服装企业争抢的对象。尤其是在现阶段,很多服装企业都感叹设计人才高薪也难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想做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可不能是色盲、色弱啊!
食:民以食为天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相关专业:粮食工程、食品生物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等
高校链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
我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川菜麻辣热烈,粤菜奇巧百出,淮扬菜精美绝伦,鲁菜中正平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人们日常的食物结构也随之而调整,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是为了保障人们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而开设的专业。
专业剪影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多学科相融合的专业,属中国高等院校中理工科性质的专业。根据国家科技局的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是烹调工艺背后的“细节”。简而言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仅要学会制作的方法,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做酸奶用的原料乳总乳固体不可低于11.5%,面包生产中使用的氧化剂具有改善面团筋力、抑制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的作用等等。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做菜”就可以掌握的,而是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操练。通俗地说,在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时候,要时刻反问自己三个问题:吃什么(了解原料)?怎么吃(了解工艺)?吃得健不健康(了解后果)?与其他理工专业相似,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不仅需要严谨科学的求实精神,也需要认真耐心的学习态度。
未来展望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借鉴基因技术的发展成果,研制出营养更加丰富、味道更加鲜美、保质期更加科学的食品。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食品工程生产出花样繁多的新鲜食品,丰富我们的餐桌,美化我们的生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可分为畜产品加工、发酵技术、园产品加工三个方向。毕业生掌握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化学、食品加工、检验等技术知识,可以到有关食品研究机关、设计部门、检验单位、食品工厂,以及企业从事设计、研究、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当然,如果不想进入具体的生产部门,也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住:安得广厦千万间
专业:土木工程
相关专业:建筑学、测绘工程、勘测技术与工程等
高校链接:长沙理工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生活、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建造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修建各种工程设施,而土木工程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因此土木工程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民生工程”。对工程感兴趣,尤其是考虑问题全面而系统的理科同学,不妨选择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剪影
土木工程,严格意义上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语句对其加以概括,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笔者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细分该专业。
从纵向来看,建造一项工程设施一般要经过勘察、设计和施工三个阶段,需要运用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力学、工程设计、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工程机械、建筑经济等学科和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力学测试等技术。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门涉及范围广阔的综合性学科。
从横向来看,土木工程又分成房屋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机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排水工程、城市供热供燃气工程、交通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土力工程等,其中的许多学科已经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学科。
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热,各类房地产企业也处于疯狂扩张中,同时,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局面都不会有太大变化,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参与其中,像交通、住房、工程业厂房建设、隧道、地铁工程等方面都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目前,随着国内建设事业的发展稳步推进,从事本行业还是相当不错且非常实际的选择。
但是,想要报考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应该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吃得苦,霸不霸得蛮哦!
行:车如流水马如龙
专业:交通运输工程
相关专业: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物流工程等
高校链接: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动脉,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有效、快速、及时地在地区之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是社会和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为适应这种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就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朝阳学科。
专业剪影
交通运输工程是一门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主要研究如何使交通运输更加安全、迅速、舒适、经济,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等与交通相关的各个方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系统工程学、交通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各种交通方式。要保证交通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在系统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做出努力。因此,交通运输工程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系统、动态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制图、信息学、概率论与统计学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
未来展望
篇7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式;探索;食品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08-02
本科专业课是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科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对其未来的继续深造或就业产生极大的影响[1]。《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及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亦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教学质量将很大程度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由于生物化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专业知识的覆盖的范围亦广泛,这给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许多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性。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及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又兼顾教育的个性。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存在的局限性
教学是教与学同时存在,并相互统一的过程,教与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采用课堂讲解、写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学生一般情况下是被动地接受[2]。在这种传统的模式中,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知识的灌输者;“填鸭式”教育就是对此种模式的形象比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也来越显现出严重的问题,当前高科技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越来越不能得到满足。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教师自然而然地会成为课程教学的唯一权威。在这种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似乎都仅仅成了机器,只做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②课程教学除了授业之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传道”。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学会思考,让理论知识生成生活智慧,形成“思想”,而这也应该是贯穿于生化课程的灵魂。而传统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采取灌输式和强制式的,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只产生机械的“短时记忆”而已,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很多学生期末考试一结束就把知识全忘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体现。
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课程教学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食品物流管理等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涉及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的综合性学科。《食品生物化学》从食品科学技术的角度,以人和食物为中心,概述了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和与人类食物质量特殊有关的营养组成、结构和性质,并着重从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特别是蛋白质、酶、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和生物功能来研究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新陈代谢、感应、运动、生长、繁殖、遗传等以及一部分生物所特有的保护、免疫等生命现象。
《食品生物化学》共4学分,理论授课为52学时,实验课12学时,共设3个实验,其中1个综合实验6学时,2个验证实验,各3学时。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专业基础课的特殊性及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上好《食品生物化学》的第一堂课。《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被认为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最难懂的一门课。一般学生都会对这门课有恐惧感,觉得上课可能听不懂,考试可能考不好。因此如何在第一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及传授学生一些学好这门课的方法技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一步。要上好第一堂课,教师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的每一个细节。其次,在传统的第一堂课讲授都会大谈生化的发展史,事实证明在第一堂课多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如介绍当年与生化相关的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对这门课充满热情。最后,在第一堂课结束时给学生留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这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故事教学、问题驱动以及形象教学的课程教学方式。科学故事教学的模式指的是教师选择生化发展史中的一些经典科学小故事如:DNA双螺旋的发现、维生素的发现、核酶的发现等以文字或小视频的形式给学生。教师首先讲解理论知识点,再对相关科学故事进行讲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科学故事让学生更深刻领会该知识点的重要意义并调动学生的科研探索的兴趣。问题驱动教学是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以专业知识相关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组讨论、总结阐述。让学生自己讲解清楚知识点。而形象教学的模式是让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采用打比方、作比喻等较形象的方法来讲解生化中复杂、抽象的问题。如:讲解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时可用“农夫与蛇”的经典故事来打比方;可以将癌基因与抗癌基因比作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同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如何用简单形象的方式记忆复杂的生化知识。
3.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食品生物化学的许多理论知识较抽象,难懂,单纯讲授有困难,且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生物化学中的物质代谢是课程内容的重点及难点,涉及三大产能营养素的分解与合成代谢,有许多关键生物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催化的酶。通过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如,在讲解糖代谢时,结合现今社会糖尿病高发的问题,通过让学生清楚认识糖的代谢过程,帮助他们意识到维持血糖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的可能出现高血糖症的长辈如何合理安排膳食;如,在讲解脂代谢时,结合学生比较关心肥胖和如何减肥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认真学习脂肪分解与合成代谢的过程,开展有关如何科学减脂的课堂讨论。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应用对改善学生被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同时让复杂枯燥的生化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生化不仅对大学学习重要对他今后的生活都十分重要,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前,《食品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过大,造成了学生考试压力过大。而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的方式导致学生把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概念、理论知识上,学生只记标准答案,尽量保证一字不差地照搬,从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后,《食品生物化学》考核方式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适当地放宽比例,将期末成绩调整为55%,平时成绩占45%,其中课堂出勤率占5%、随堂测试占20%,课程实验占20%,同时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若表现突出可予以加分。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那些平时迟到、旷课,实验不认真的同学,光靠考前突击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3]。整个教学过程就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们在工程教育认证相关理念的指导下,清楚认识到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针对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太单调、教学过程死板、师生交流少等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问题,进行了《食品生物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我们的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主体地位,主动学习;丰富课堂讲授方式,使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体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性及创新性,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尹胜,王浩.提升大学生专业课学习质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篇8
根据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解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是:(1)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这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定要掌握的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品质控制等能力,并通过自身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和创新,根植和依附于学生个人,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2)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可以确保学生能在食品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这是建立在专业基本能力基础上的,能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可以有所发展的能力。对食品专业学生而言,可以体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教育教学等方面。(3)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第一是培养目标定位,比如我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基于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培养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第二是服务面向定位,以区域社会经济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校的食品专业服务面向定位是根据安康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富硒的特点,在确定核心能力时,必然考虑生物资源利用和富硒食品开发。第三是学校办学特色,我校根据所处区位的特点,确立了“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在确定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时,突出服务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对当地特色资源,如茶叶、魔芋、绞股蓝,以及富硒食品的开发利用,通过科研带动教学,将科研的项目申报、研究过程、科研成果进入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
2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指引,构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从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开始抓起,按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4]。在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区域对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我校将课程体系结构采用“平台+模块”方式进行构建,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2个课程模块组成。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含人文社科类课程,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外语、体育等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均为选修,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要求学生分别在三大类课程中选修课程修够学分。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了解人类文明和科学发展史,熟悉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基本的文学、艺术知识和修养;具备基础科学技术知识;初步了解现代社会、认识自然,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具有国际化思想意识,具备用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3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食品工程基础课程等,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是食品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专业选修课程是为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构成食品专业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这类课程主要有功能性食品、食品实验设计、食品资源开发、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感官评价、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管理等。实践课程分为实验课、实习、专项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四类。实践课程主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3人才培养及特色
3.1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各种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5]。在保证达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使其占总学时的34%,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66%,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科学基本知识教育,拓展知识视野,又能受到充足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能独立开设的实验课从课内实验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并在实验课程中适当压缩验证性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除课内规定学分外,学生还必须通过参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一定学分方能毕业,以此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和素质。
3.2加强集中性实践环节,强化应用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遵循“实基础、重应用、强能力、有特色”的原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密切结合实践,做到专业与工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校内与社会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过程的创新,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6]。集中性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共安排48周。专业见习安排在第1、2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校后对今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应用,以及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的针对性。课程实习对应一些需要通过集中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的课程,以了解与课程相关的发展状况、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其中有些课程如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安排进行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学年论文安排在第5学期,主要是通过某一食品研究进展撰写综述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撰写论文,锻炼学生收集和分析资料能力,了解自然科学论文撰写要求,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这时理论课程基本结束,让学生进入食品企业进行综合实训,进一步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毕业论文(设计)也安排在第7、8学期,其中第7学期主要是进行选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第8学期主要是进行实验研究和撰写论文(设计)。集中实践环节时间的加强,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食品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可以加强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解决生产问题能力,甚至于科研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热爱程度,以便学生能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
3.3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可供食用开发的生物资源丰富,有以紫阳县为中心覆盖全市过半面积的富硒带,近年来富硒食品发展很快。在课程体系中,特设食品研究案例分析、食品资源开发、功能性食品、茶叶加工与评鉴等与地方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注重以安康特色食品为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安康食品产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教师的科研以富硒食品和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的科技创新、毕业论文(设计)等也以此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密切联系地方食品产业实际,开展人才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4多途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篇9
【关键词】食品专业;物理化学;改革
《物理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不仅是为其它课程“服务”,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其它课程难以比拟的作用。然而由于本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因而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1-2]。
本论文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创立与专业相结合的具有特色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体系,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包括教学大纲的修订、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整与精简等。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等重点难点部分内容精讲。而对难度较大的题目, 先组织学生讨论解题, 然后由教师总结分析,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所解决问题加深印象。在习题课的环节根据各章的教学内容,将重点难点知识点串起来, 方便学生总结复习笔记。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实践
包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多元化教学。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式、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设疑启发、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直观演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讲授。例如在讲解理想稀溶液依数性时,可引入生活中的现象如冻梨放入凉水中浸泡,表皮结了一层薄冰,而内层果肉却解冻,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再结合含糖溶液凝固点降低的依数性原理就很容易解释这种现象。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依数性规律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在讲授弯曲液面的蒸汽压的知识点时,可引入春天光滑的墙壁和粗糙的墙壁哪个更容易回潮的案例,加深学生对开尔文公式的理解。在讲授胶体的稳定性时,可引入为什么不同牌子的墨水会堵塞钢笔,长江三角洲形成原因等案例来进行降解。这样的讲解通俗易懂,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好知识。
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包括改革实践项目,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6]。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畜产品、饮料等的加工、储存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时主要需要借助热力学、表面与胶体化学、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在研究食品、饮料等的生产加工及存放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时需要借助热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实验课程也需要作相应调整。我现在已经设立了验证性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并且藉由现有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来加深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
4 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现有课程组成员的基础上,吸收年轻教师加入,建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现已建立一支不少于4人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马亚团,杨亚提,赵海双,等.农林院校本科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43-145.
[2]白丽丽.发挥专业特点,实施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4:22.
[3]刘志明,孙清瑞,金丽梅,等.食品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2(1):34-37.
[4]游玟娟,温拥军.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
篇10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发酵工艺学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
国内外同类高校对于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研究的是如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纯讲授的上课模式。也有研究教学内容改革问题,主要集中在改革过于陈旧的理论知识和增加当代新的发酵理论知识上。但是这些教学研究往往是对全国任何一所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而言的,缺乏针对性。其研究成果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价值有限。
目前国内外同类高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纯粹的理论教学课程的研究,对于在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内容极少,而有系统地主要针对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并与国内外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相融合,目前笔者还未发现类似的研究项目。
一、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增设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基本理论可靠、论述准确、信息量大,尽可能地包括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2.重点、难点的突出性。
采用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将枯燥乏味的操作流程变得生动形象;课件的制作力求图文并茂,收集大量的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图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
3.实践教学建设力度的加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并结合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尽可能地多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外出参观,使学生对发酵工艺的操作过程、企业的实际生产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面临知识类别空前复杂、研究程度日趋深入、成果信息日新月异的现状,这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的知识容量和教学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不断修改完善专业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以科研促进教学,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把研究内容充实到讲课和实验中,以提高教学质量。
2.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推动着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模式、规模以至体制、观念诸方面的变革,大学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许多知识需要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传授给学生。针对现在学生思维活跃、爱思考、好动的特点,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彩色照片、课件、录像,以读书报告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课堂提问与专题讨论、平时测验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
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综合性读书报告,阐述本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亲自写出示范读书报告,让学生分析讨论,从选题到基本格式,从收集资料整理总结到写出读书报告,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不能学到的知识。
4.结合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笔者首先利用100L啤酒生产线在实验室进行综合性试验,然后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了解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通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分层次的发酵工艺学教学研究是以后研究的一大趋势。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样,不能用同一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去要求每一所院校。笔者的研究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的。
目前,众多院校的研究学者已经注意到发酵工艺学理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问题,针对发酵工艺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创新环节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只是缺乏专门针对此项内容的系统研究,希望有志同仁能对此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剑,郑舒文,王长海等.发酵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2,18,(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