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产业研究

篇1

1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的辩证研究

通过借鉴国外产业集聚的概念,国内学者提出旅游产业集聚的概念,但却容易与旅游产业集群混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产业集群是两个非常相似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旅游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但旅游产业集聚不一定形成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的结果,但不等于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集聚的具体形态是以产品的生产链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聚关注的侧重点是地理空间的集中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则更多关注相互关联的旅游企业地理集中问题[2]。蒋周莉在比较分析旅游地企业集聚与一般意义上产业集群相似之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二者在文化根治性、增长机理、组织结构与参与性质、创新动力与能力、对负向效应规避能力和对区域内外合作网络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判定旅游业发展是处于产业集聚阶段,还是旅游产业集群阶段,这说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并不是同阶段的产物[3]。

2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学者们在对旅游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表3)。

3旅游产业集聚模式与集聚机制研究

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上,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旅游产业内部和外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具体的观点表述有:一是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性要求、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规划的促动,才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4];二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是外部市场因素、制度因素和内部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5];三是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是因为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平衡,向心力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充裕的客源市场需求、完善的配套设施、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溢效应等,而离心力主要来自于旅游产品老化、生态环境恶化、景区过于拥挤、服务质量下降或者灾害[6]。更有学者从单方面因素论述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如城市化对旅游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7-8]。根据集聚机制和集聚因素的不同,国内学者探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模式。有的学者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的来源或者匹配方式,将旅游产业集聚模式划分为资源导向型集聚、市场导向型集聚以及政策引导型集聚,而三种模式之下又有多种集聚类型[9]。而有的学者则依据旅游产业在地域上呈现的产业集聚现象和趋势,归纳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三种旅游产业集聚现象[10]。还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直接将旅游产业集聚分为了城市型集聚、景区型集聚和社区型集聚,并主张发展城市型集聚、限制景区型集聚、引导社区集聚发展[11]。

4有关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

对于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效应,学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其所带来的正向效应方面,如扩大客源、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相互间的信任等[12],并能产生极强的关联带动效应,并指出这种关联带动效应可以获得互补性利益、增强知识创新的活力、提高整体竞争力[13]。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经营和创新效应,学者作了一些具体的研究,特别是经济效应所带来的就业效应、空间效应、城市化效应。但是很少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反向效应进行研究,如不经济效应。在对这些效应进行深入分析时,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多是以旅游地、旅游饭店、旅行社、主题公园等为主,所得的研究结果具有局部或片面性。

5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集聚测度研究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产业集聚测度方法主要有区位熵、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H指数、E-G指数、主成分分析法、CR0指标等,国内学者运用这些方法对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邓宏兵、刘芬、庄军(2007)运用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等指标,以相关数据为依据,测算了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刘春济、高静(2008)采用E-G指数从全国、区域和部门三个层面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算,并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变动趋势;谭芝磊(2008)则运用空间基尼系数、CR0指标对我国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给予评价;冯英杰、吴小根(2010)运用H指数分析了浙江省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的时间演变规律,并基于旅游产业集聚分类矩阵,评价了浙江各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差异。

篇2

关键词:生态休闲 旅游产业

生态休闲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部分。它除了是一种以休闲为目的,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旅游活动外,同时也是回归自然、复归人性的生态休闲行为,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发展上犹生态休闲旅游,是打造赣州市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面对生态休闲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上犹开发生态休闲旅游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1 上犹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上犹县是赣州市最早提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县(市),1997年就提出了“旅游兴县”口号,后经2006年引进安远集团投资开发陡水湖和五指峰两大景区,旅游产业发展规模初具。打造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品牌,也正是顺应了国际休闲旅游和国内消费趋势。随着资源、区位等优势的凸显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赣崇高速公路的竣工通车,各类政策的叠加效应集中释放,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战略,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已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契机。2007-2010年上犹县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95.0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5318万元;2011年全年旅游人次突破38万,增长34.2%,旅游总收入2.31亿元,增长34.1%;2012年旅游人次突破50万,增长29.6%,旅游总收入3.1亿元,增长34.8%;2013年接待游客66.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2亿元,分别增长24.26%、27.48%;2014年,旅游接待总人数约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6亿元,增长42%。凭借着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优秀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条鱼”、“一幅画”、“一块石”、“一杯茶”、“一列小火车,” 这五张名片。2007年成功入选“中国生态旅游大县”66强,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大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旅游大县”,2008年被评为“中国石艺之乡”,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并成功承办赣州市第三届生态旅游文化节,2010年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2011年成功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百强县”,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华人世界》栏目的《客家足迹行》节目中宣传推介了上犹的生态旅游。

2 建议与对策

上犹生态休闲旅游发展中虽然存在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目前正处于一个从政府主导发展向市场主导发展的转型期,在体制机制、投融资需求、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困惑、与周边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1 发展观念有待加强,体制机制还需理顺。近年来,上犹县出台了《上犹县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启动了旅游文化城、赏石文化城、文峰四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陡水湖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珍品”赣南森林小火车园村至窑下旅游专线重新开通运行,梅水园村被评为全省首批4A级乡村旅游景点。上犹县委县政府对旅游非常重视,但是形成的格局是非常单薄的,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旅游产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虽然自2006年以来携手安远集团开发两大项目,但旅游开发体制、陡水湖景区旅游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要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发展合力;要科学编制规划,按照产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和生态化原则,合理谋划产业布局。

2.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财力投入不足。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大,资金渠道少,数额小,景区基础设施薄弱,独特性、唯一性资源不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理念比较落后。旅游资源市场化进程过慢,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发展不快,跟不上发展需要。要树立旅游业大招商、大发展的意识,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全民招商。制定优惠政策,放低准入门槛,激活社会资金,以确保我县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

2.3 旅游文化内涵含金量低。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现代旅游业特质,挖掘并物化文化是旅游提升的重要方面。为全面建设旅游强县,2013年上犹县重点推出了陡水湖景区、上犹油画产业园、赏石文化城、旅游文化城和“印象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岛五大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却缺乏深度挖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尚未形成产业文化,旅游景点显得文化底蕴单薄,品位不高。因此重点挖掘茶业文化、奇石文化、渔业文化等十大文化,充分利用上犹生态山水文化、客家民俗文化、茶文化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2.4 配套服务不完善。生态旅游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生态旅游规划人才、项目包装专业人才、公关宣传人才、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少;宾馆、饭店、商业、度假村、乡村特色农业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及农业、厨艺等技术人才还比较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成熟旅游线路较少,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项目中体验性不强,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产品开发少,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独特卖点。景区景点建管存在档次不高,“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服务不完善,接团力较差等问题。因此要按照优化布局、提升档次,完善功能的思路,完善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业园、健全旅游要素。

篇3

1.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缺乏必要的融合

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的产物,其融合程度将直接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之所以在竞争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进而阻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1.2尚未形成强大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对任何产业及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系列强大的品牌,仅有的品牌又局限于地方性,没有得到规模性的扩张,其对文化产业及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进而导致我国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阻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1.3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撑

任何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金融的支撑,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撑。其一,文化旅游产业内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有限,缺乏必要的融资抵押物,投资者对其信心不高;其二,文化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波动性,投资者难以保证在预期内收回资金;其三,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有限,使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自有资金。

1.4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是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最核心的保障。由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时间较晚,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因此难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另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内部发部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其难以从内部出发培育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因此,使得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强有力的人才团队,这是其在提升核心竞争力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2.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1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宣传旅游产业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作品世界瞩目,因此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对旅游业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宣传,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进行充分的融合,对其实施分门别类的管理,使其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撑,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有效的宣传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实现新增长的必然措施,也是整个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2.2以优势的品牌引领文化旅游产业

品牌具有强大的无形力量,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要注重培育优秀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不断与国际文化旅游产业接轨,吸纳最新的发展元素,进而有效促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其竞争力得以有效提升。

2.3强化金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首先,要通过有效的宣传,为文化旅游产业内的企业争取更多的融资机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要从内部出发,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其注资。最后,要积极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顺应我国产业改革的相关要求,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来获得国家金融的支持。强化金融的支撑作用是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2.4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

培养和引进先进的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是目前我国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内各企业要从各个部门出发,培育高素质的员工,使其逐渐走向领导岗位,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积极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引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各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深造,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以服务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旅游产业整合旅游市场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业的发展及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在这种形势下,国内的许多旅游城市也重新对旅游产业进行了定位,对旅游产业结构与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以达到产业生产力的最大化。这一过程,即是对城市旅游产业的重新整合。

旅游产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正是这些内在因素,决定了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行业聚集性。旅游资源的开发行业、旅游要素行业(住、行、游、食、购、娱等直接为旅行者提品和服务的行业、部门)以及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自然环境的相关部门,凭借其彼此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形成了巨大的旅游产业聚群,这些相关的行业和部门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有着各不相同的经营模式、生产特征及产品,但由于共同服务于相同的消费者,因而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集聚,具有高度的聚群特征。

效应外部性。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某一部门或企业的经营质量对另一部门会造成正向或负向的影响。由于旅游环节的环环相扣及旅游者对旅游景点感观和评价上的总体性特征,使分布于同一区域内的各旅游企业或行业存在着巨大的依赖性和关联性,这样某个企业的优质服务将会有效促进其他企业的成功,反之,整个旅游聚群内所有相关的企业都将受损。因而,在旅游产业中,各领域、各部门的平衡发展和相互协调与整合,对提升旅游聚群的正向外部效应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门专业性。旅游产业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分工与协作,他们处于整个旅游系统的不同环节,每个部门只从事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特别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会继续提高。这样,旅游产业的环节会不断增多,这也对协调和整合不同环节以保证整个旅游产业的有效合作和协调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整合旅游产业的必要性,以下将以桂林为例,对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这一单一区域的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旅游产业整合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二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前者是指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后者是指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据统计,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占整个桂林旅游市场份额的78%,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等旅游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却不足25%,这说明桂林旅游产品开发的行动还较为迟缓,特别是对新兴的针对特殊团体和人群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开发更显落后,对旅游者需求变化的洞察力不够敏锐。

旅游企业运行无序

目前,桂林的旅游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并且各旅游企业在经营中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战,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理念,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更为重要的是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这样将很难实现桂林旅游业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转向品质和服务的竞争。另外,部分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企业亏损严重,内部问题不少,恶性竞争不断,导致整个旅游市场诚信不足、秩序不稳。

品牌意识不强

20多年来,桂林的旅游产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三山两洞一条江”的传统宣传格局却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忽视桂林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没有能代表自己形象的旗帜品牌,形象上缺乏清晰度,同时,又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旅游宣传和促销无法形成整体合力。

社会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

桂林市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企业经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信息资源的封闭性,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旅游者对旅游供应商的产品、服务、价格、区位等信息缺乏获取的途径,导致旅游产品购买机会的缺失。旅游企业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无法清楚自己的客户在哪来,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从而使企业的市场定位经常发生偏差。

旅游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在进行旅游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整合旅游产业与产品结构

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当地旅游产品特色,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的优势,实现旅游产品从传统的、单一的观光度假型旅游向会展、商务、生态、保健康复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性旅游转变。

以旅游商品为突破口,提升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使行、游、住、吃、购、娱六要素配套发展,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大特色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力度,对具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旅游品开发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支持,协调好政府各有关部门与社会各项资源,突破旅游商品开发的现有机制。

规范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各企业通过整合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培植旅游大企业、大旅游集团公司,以产业化为目标,以资本和品牌为纽带,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避行业恶性竞争。打造大企业为主体、各小企业和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各行各业为基础的国际化旅游产业链。

政府应尽可能营建良好市场环境。完善旅游管理体制,严格全行业管理;根据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特点,应建立一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机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和整合旅游产业,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全面梳理和评估全市旅游资源、产品、设施、交通、环境等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并建立开放式的产业政策机制。

联合促销打响旅游品牌

走品牌化联合促销发展道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整合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提炼出其精髓和亮点,力求达到给目标消费者一个清晰、鲜明、生动的景区形象。由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有机联合而成的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早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整体营销的竞争,所以旅游企业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则必须坚持整体联合。坚持以市场目标和旅游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织旅游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形成旅游促销联合体,联合开发旅游客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和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城市服务功能的国际化水平,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一项重要内容。

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旅游咨询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传递机制,实现旅游资源信息、旅游交通信息、旅游服务接待设施信息等重要旅游资讯的即时。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快更新促销手段。将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作为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主动占领旅游促销的制高点,切实增强网上推销旅游产品的效果。

参考资料:

1.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邓祝仁、刘春燕,关于培育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研究——对桂林市旅游业发展的个案剖析,学术论坛,2001

篇5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旅游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9-05

邮轮旅游(cruise tourism),是在传统远洋客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海上大型旅游客船为旅游工具和主要目的地,以沿线港口为陆上目的地和中转地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上邮轮旅游总体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海洋旅游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邮轮旅游作为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兴起的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广受国家相关部委、诸多沿海城市以及港口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了解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现状,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已成为业界当前面临的紧要课题。

然而,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邮轮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孙晓东、冯学钢研究发现,截至2010年,SSCI涉及邮轮旅游业的论文仅有48篇,以帕帕赛纳赛斯、贝克曼(Papathanassis,Beckmann)和孙、焦和田(Sun,Jiao&Tian)两篇综述性论文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5月,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等国内旅游类重要学术期刊仅有4篇是关于邮轮旅游的,国内外研究邮轮旅游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国内邮轮旅游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对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及发展条件的研究;对邮轮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我国及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对策的探讨;对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的现状,剖析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概况和现状

现代邮轮产业始于北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今国际前三大邮轮集团依次是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集团,其中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总部均位于北美。北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2009年以前,北美邮轮乘客数量占世界份额始终大于60%,但2009年开始份额已经降低到全球的60%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欧洲邮轮市场增长迅猛,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22%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30%左右(表1)。

据全球三大邮轮机构与组织(CLIA、ECC、PSA)的分析和预测,1990~2015年间,邮轮乘客的年均增长率为7.38%,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速度。

亚太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较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些年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亚太地区渐渐成为全球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而且其邮轮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是这个区域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目的地。

我国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大区,不仅是亚洲夏季邮轮航线重要的起始港和目的地,也是冬季邮轮航线的重要停靠点,同时还是全球环游世界航线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旅游资源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关注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浪潮的增大,我国邮轮旅游也在近年来迅速兴起。

中国公民有规模地从母港出行的邮轮旅游活动肇始于2006年。自2006年7月歌诗达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相继开辟以上海、天津为母港的邮轮航线后,中国内地游客可在中国境内搭乘邮轮出海,航线主要分布在日韩地区。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的统计,2009年,从内地乘坐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如果加上从内地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欧洲参加邮轮游的客人,2009年,中国邮轮游客达到20~23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33万人;2011年超过40万(其中仅从内地出发的就达25.2万)。此外,2008年,停靠国际邮轮艘次增幅达27.4%,共有344艘邮轮访问中国沿海各港口;2009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56个航次,同比增长39.3%,内地登船的出境游邮轮乘客20万人次,当年以始发港统计的航次首次超过以访问港统计的航次;2010年,中国大陆共接待国际邮轮223个航次,较上年增长43%,全年大陆邮轮出入境乘客20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际邮轮262航次,同比增长17.5%,邮轮出入境乘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邮轮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的新模式,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旅游业界以及沿海城市的重视,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公民新的休闲度假选择。邮轮旅游所形成的核心产业圈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新业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纵观全球邮轮市场,邮轮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依次为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亚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区域是全球最为密集的两大邮轮旅游活动区域,而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

二、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篇6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 类型 集群

自迈克尔・波特1998年提出“产业集群”概念并且认为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最为典型,应对其进行重点研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类型及其特征研究的综述总结,可以理清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思路,把握好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向,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好铺垫。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一)从集群的层次性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作为一系列企业集合的有机整体,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的特点。庄军(2005)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三个层次:

1.国家层面的宏观旅游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以游览娱乐业为核心业务领域,并且关系着国家经济结构,多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和受国家重点栽培的重要旅游区。

2.部门和产业层面的中观旅游产业集群,这类集群由在地理区域相互靠近的部门组成,相互之间进行着密切的协作,并且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联。

3.企业层面的微观旅游产业集群,这类集群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企业形成,均为专业化的供应商。

张建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应分为国家旅游集群、主题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他又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将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凸显了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宾馆及与其发生关联的其他部门或企业所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或由区域内高密度的其他产业融合渗透而产生的旅游产业集群;

第二类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的各类主题旅游集群。

集群协会在南非“旅游产业集群战略”中将集群划分为国家旅游集群、主题集群和地方集群。国家旅游集群是从国家角度上提出来的旅游产业集群,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主题旅游集群是由某一旅游主题作为连接,这类旅游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集合体在地理区域上并不连续;地方旅游集群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产业集群,这类集群以旅游社区为基础在地理上集聚。

(二)从集群依托的环境条件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集群是产生并且发展于一定环境之中的,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导致集群的类型不同。叶红通过对我国旅游产业区的综合研究,提出将旅游产业区分为城市型产业区、景区型产业区和社区型产业区。这种分类是从旅游产业内部关系角度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讨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产业集群。

刘敏,冯卫红(2009)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依托城市型旅游产业集群、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和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城市型旅游产业集群能充分利用城市公共产品及城市社会化生产的外部经济效应。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极度依赖景区,区位条件不一定理想,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社会化服务配置的困境。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是以社区旅游吸引物为依托发展的,能够基于相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建立起强大的内部信任与关系契约,有利于企业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根据集群依托的环境条件进行划分是一种清晰有效的分类方法,使得各类集群间的分界线更加明显可辨。

(三)从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的产生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它的发展却需要一种力量的推动才能不断的成长壮大。常叔杰从实现形式上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市场驱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政府驱动型旅游产业集群靠政府主导干预市场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影响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市场驱动型旅游产业集群则依靠非政府组织的力量自我成长和调节,并进行行业自律和利益保护。

刘敏、冯卫红根据推动集群发展的主导因素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类:“自我累积型”、“协会助推型”、“项目或战略推动型”。“自我累积型”旅游产业集群是基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相互之间建有坚固的信任关系。“协会助推型”旅游产业集群依靠协会或集群组织协调企业间行为,为企业提供各种交流与合作平台,并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帮助。“项目或战略推动型”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政府制定的集群战略或项目指导下发展的,通过战略和项目的实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

卞显红、闫雪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类。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依靠市场机制并通过相互间的经济和非经济互动关系自发形成,能够有效地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是在外来企业或政府的主导下兴建的,起步快、风险大,由于缺少对当地文化与环境的认识,集群内缺乏合作的动力。

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不仅可以清楚的把握集群发展的动力来源,而且在分析问题时也便于针对性的从源头进行调整。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篇7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篇8

Key words: ice-snow tourism industry;upgrade path;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onical spiral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189-04

1 研究背景及问题析出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主题休闲旅游方式,冰雪旅游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五十余年的发展历史[1] 。作为旅游行业中一朵冰晶璀璨的雪莲,冰雪旅游及其附属产业正为整个旅游产业的经济产值贡献着愈来愈多的经济份额。我国的冰雪旅游于1985年始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后经不断地成长,现阶段已大范围发展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主要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且日益成为我国冬季旅游方式的首选意愿。但由于“冰雪旅游”本身的起步时间远远迟滞于欧美及日韩等国家,旅游(滑雪)设施简陋、旅游特色缺失、服务项目抽条、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失灵等问题的出现却在客观上造成了相当比例游客旅游体验与其消费价值在整个旅游经济创造过程中的极大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反映于我国冬季旅游市场在客观层面发育周期上的稚嫩,更多的还体现出整个冰雪旅游产业在主观层面对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滞后和被动。

略领先于现实环境中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理论层面对于冰雪旅游及其附属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处于探索进阶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张春艳(2008)对冰雪旅游在资源价值构成及实现机制层面作的基于产业发展、结构优化和环境调控方面提升冰雪旅游资源价值策略的相关研究[1,2],但整体研究方法更侧重于理论框架的搭建,在实证方面略显单薄。吴伟伟(2010)分别在吉林和黑龙江选取两处采样点对冰雪旅游价值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做了实证研究,并抽取经济要素、文化要素和生态要素为结论指标[3],但计量指标及被试样本数值仍遵从于张春艳2008年的样本数据,因此实证效度有待商榷。王玲(2010)利用CNKI期刊源对国内外冰雪旅游开发与研究的理论成果加以综述,得出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对各地及全国冰雪旅游开发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划,并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冰雪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的结论[4],但并未给出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建议。其它关于冰雪旅游及其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归集于发展策略、竞争机制及政府规划等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多倾向于理论层面研究,在此不再赘述。总体而言,国内理论界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了理论框架的搭建,研究方法和政策建议趋同,研究视角多局限于扶植政策、集聚机制或评价权重等单一维度。未能有综合以上多个维度的分析角度且基于实证基础的研究,而这正是本文得以展开的研究视角。

本文选取我国冰雪旅游的发源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样本空间,有约束条件地选取200名特征身份人员作为被试样本来分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升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权重问题,并基于此建立数理模型以定性分析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的爬升路径,最后给出关键升级节点的相关路径分析。

2 数据来源及统计解释

2.1 样本特征

因考虑到本课题的纵深剖析前提需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或管理学基础(经历),故在样本采样特征的覆盖上我们有所限定:即要求被试样本具备与经济学科相关的研究经历或学习过程,或具备企业管理、行政规划制定的工作性质或旅游业内人士。基于以上三部分既定样本特征的考虑,我们将样本空间限定于高校经济学科教师及社科研院究所人员、政府相关业务部室人员、相关企业中层以上人员和旅游业内人士四部分人员。因约束条件的限定,偶遇抽样(Accidental Sampling)的采样方式仅适用于小部分被试样本,绝大部分采样过程按前期预约、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方式进行。因此样本数据的收集难度和采集周期亦随之放大,整个样本空间共按既定数据特征选取被试200人,采集周期自2010年8月初持续至2011年1月末。其中,高校教师和社科院研究所专家样本100人,覆盖样本空间50%,折半占优。相关企业中层以上人员40人,政府相关业务部室人员30人,旅游业内从业者30人,各覆盖样本空间20%、15%和15%。可以看到,样本的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与课题研究的理论相关性和实践性紧密,抽样代表性显著。

2.2 问卷设计

问卷题目的设计主要采取专家咨询的方式析出。考虑到采样数据的统计意义和易计算性,问卷形式被设计为封闭性、单项选择式问卷,单选过程以对权重的认可程度被抽象为统计学意义。权重测度以李克特量表为设计依据,即将被试样本对政策量表的认可程度按照“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甚重要”、“很不重要”5个量级的权重指标从高到底分别以5分、4分、3分、2分、1分相应度量[5]。初始问卷共设计权重问题20道,经对问卷题目相关性检验,滤除高相关题目4道,低相关性问题1道,最终问卷共体现问题15道。具体问卷题目与量表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按照量表数目与被试数目需满足最低限度为1:5的建议比例[6],被试案例应控制在75人以上,本案被试样本为200人,满足测试容量要求。

2.3 统计分析

我们以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被试特征群体对于发展冰雪旅游产业这一宏观问题所倾向的对于相关政策、措施的认可权重。首先我们对样本统计矩阵做信度分析、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以判定其作因子分析的可靠性和显著性。经检验,本案量表的KMO值为0.858,介于0.8~0.9之间的建议区间[6],且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即拒绝假设,适合作因子分析。依据匹德森(Peterson)研究建议,克朗巴哈α值水平在0.6以上为研究数据可使用的最低标准[7]。本研究的克朗巴哈α值为0.868,信度值已经远远高于0.6的最低接受标准,且同时满足0.7以上的SPSS信度经验操作要求,表明本研究的数据可靠性较高。我们对量表进行主成分分析,共萃取得到三方面主要成分,且主成分对方差的总解释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8.944%,达到了良好的代表结果。与主成分萃取同步,我们点选了陡坡图(碎石图)选项,可以看到,在第三个成分点后,Slot曲线斜率趋于平坦,进一步验证了主成分萃取解释效度。

主成分萃取后,我们对比原始成份矩阵以分析Q1~Q15与主成分的分类相关。原始成份矩阵与经一次最大方差法正交转置后的成份矩阵如表2所示,其载荷主成分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经主成分萃取后,分析变量被抽象为政府政策扶植层面、冰雪文化衍生层面与企业技术进步层面等3方面主要相关因素。而与政府政策扶植层面相关度较高的因子1类别又占有7列量表,即合计占优46.7%。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企业技术进步层面分别占优26.7%和20%。由主成分的占优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在政策层面的有效支持,其推进效率可达到所有助推效能的一半比例,占主导推进地位。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企业技术进步层面合计分配另外一半推进效能,占辅助推进地位。需要说明的是,Q14因素与3类主成分都成较低程度的相关性,未被剔除问卷主要是出于观测被试样本对于参与冰雪旅游产业意愿的主观考虑。但“一般重要”以上意愿的统计率仅为18%,表明了特征人群对冰雪旅游产业较低的主观参与度。

3 冰雪旅游产业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

由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得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扶植层面、冰雪文化衍生层面和产业技术进步层面三个维度的资源支持。但这三个维度的资源发挥效能的运行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本部分我们将通过搭建数理层面的产业升级模型来加以解析。

我们所建立的冰雪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模型以经济产值M为最终度量目标。相应于文章第二部分主成分抽取后的结论,我们将冰雪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定性分析维度扩展定义为政策扶植ploy维度、文化衍生旋度rot维度(本处“旋度”概念的引入主要是为体现出文化衍生、创意产业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在吸引外部资金、政策及其它社会资源方面的汇聚作用)、技术进步周期t维度及经济产值M维度。

由于政府制定政策具有短期持续性和阶段拉动性的作用,所以我们以阶跃函数的形式表征扶植政策对于M的拉动作用,图1中以M(p)表示。由阶跃函数的基本特性易知,M(p)具有区间常数和线性的基本性质。在不考虑政策突变及较大政策扭曲的情况下,扶植政策对于M的影响具有阶段可持续性的正向拉动的作用。如果扶植政策的助推效率显著,则在一定的时域区间内还会出现对于经济产值的指数拉动效应,但考虑到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上我们仍用阶跃函数表征。相应于占主导推进地位的扶植政策维度而言,文化衍生、概念创意产业等重点受扶植项目在对于外部资源的吸引、汇聚方面会产生显著的“负源”作用,即具有吸引外部资金资源及其它社会资源持续进入的汇聚作用[8]。相应地,资源旋度的增加会带动资源通量流密度的增加,这是整个产业经济值得以增加的一个显著指标[9]。伴随文化创意地不断衍生、裂变,文化衍生旋度会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扩张起到呈现指数级跳变的助推作用[10]。这一点,近年来我国冰雪旅游的持续升温及冰雪旅游产业链的双向延长就是充分的例证。我们用形如r(t)=r0e的数学形式来表征这种指数成长效果。式中,积分域内的拉米顿算子与资源流速Vt的点积结果表征为资源散度场,如果资源旋度场引发了稳定的资源散度场,则资源通量流密度可简化表征为r(t)=r0e,图1中以M(r)表示[11]。易见,适时且优势的利导政策是引发文化衍生旋度维度内资源通量流密度指数表征的显著动因,政策维度对于文化衍生旋度维度具有先期激发作用。下一个需要考虑的维度是冰雪旅游产业内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自身周期特性的维度。标准的技术进步周期大体同步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即集群中后期的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对整个产业的经济产值所产生的拉动效率最为集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用正态分布函数加以表示,其数学表征为M(t)=e/σ,以M(t)表示。图1中所绘的技术进步生命周期曲线为标准表征,并未附加政策扶植维度与文化衍生旋度维度的正向载荷影响。然而现实中,正态分布曲线的衰退期未必会以对称周期的形式出现,抑或者说,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业联盟方面会不断地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推迟其后半周期的到来。如果产业接续及时,产业链嵌套全球产业链契合良好,则产业成长效能亦会出现阶跃提升的情况,这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产业升级的波峰状态。将政策扶植ploy维度、文化衍生旋度rot维度、技术进步周期t维度及经济产值M四个维度融合分析,我们即可得出理想状况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模型。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考虑的情况只涵盖政策触发效率良好且文化衍生及技术进步对广义资源(资金及其它社会资源)旋度构成正向激发效用的情况,基本思想是将各维度内的表征函数进行差乘并加入误差项。差乘的原因是考虑到不同维度条件的经济场的叠加可能会对政策象限造成非线性扭曲,所以在此约束了最终路径函数的方向性性质。考虑到阶跃函数具有常数和线性性质,则最终路径函数的图形表现形式主要只与M(p)及M(r)显著相关,定点值与M(t)正相关。这样,我们将四维度计算降维为三维图形表征问题。易得,最终的路径函数具有类似于圆锥螺旋线方程(圆锥螺旋线方程表征为:x=(R?et)cosωt,y=(R?et)sinωt,z=H?et。M(r)与M(t)的指数形式与x和y的表征形式相近,所不满足的平方和关系是螺旋半径。考虑到政策的指数效应,则M(p)与z可以良好替代)的表征形式。图1中以标准圆锥螺旋线表示。当然,我们考虑的情况基本上近乎理想情况,实际条件下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的螺旋爬升速度还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4 冰雪旅游产业升级相关路径分析

比照冰雪旅游产业三维度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我们应用SPSS17.0对降维后的政策扶植P维度、文化衍生R维度及技术进步T维度的三维爬升模型所涉及的主成分因子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得出其相关系数以表征助推路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在0.01水平(双侧)显著相关条件下,P维度内的Q1、Q12及Q15等3个主要因子对T维度内的Q2、Q5及Q7因子指标产生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推进作用。这也证明了延长冰雪旅游产业链长度、加强政府对冰雪旅游相关产业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植力度、加强建设冰雪旅游产业研发、商洽等综合示范性平台建设三方面政策建议对冰雪旅游产业本身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效率所起到的正向促进作用。R维度内,Q11在0.05水平(双侧)显著相关条件下分别对T维度内的Q5因子及P维度内的Q15因子产生显著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相关理论学科的发展对于冰雪旅游产业国际化运营及示范性平台建设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需要额外说明的一点是,文化衍生R维度内,相关的因子载荷产生了较大程度且多于其它两个维度内的自相关,这也在客观层面上验证了冰雪旅游产业的实际运营操作落后于理论(文化)研究的发展现状。其它相关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统计结果所表征的其它现实意义在此不再赘述。

5 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统计权重为基础,定性层面上构建了我国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圆锥螺旋线升级模型,限定约束条件下对200名被试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①我国的冰雪旅游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冰雪旅游市场也正处于成长初期,相关的产业制度建设及行业运行准则仍需进一步规范。延长冰雪旅游产业链的有效长度以促进其产业技术进步及知识溢出效率是整个产业得以发展升级的关键指标。

篇9

关键词: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中国的旅游产业转型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产业现代化为目的的旅游体制转换过程,体制转型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体制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产业发展也为体制转型创造条件和动力,它们共同统一于旅游产业转型过程当中。

1 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张家界以旅游而闻名,是以旅游立市,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张家界作为湖南旅游的龙头、开放窗口、美丽中国的名片盒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旅游集散中心城市,拥有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和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和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等“金字”招牌。自从开发旅游业以来,张家界市旅游产业已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2008年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在张家界的成功举行,使张家界成为海内外旅行商和各大媒体聚焦的旅游目的地;另外,张家界旅游建市54周年庆典及湖南张家界旅游商品博览会的精彩亮相,进一步提升了张家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此同时,张家界市组织专业队伍分赴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厦门等为扩大客源,大力开展旅游产品促销活动,也不断提高了张家界的市场占有率。2012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8亿;2013年接待游客3440万人次,虽同比下降4.1%,但旅游总收入却达到212亿元,同比增长1.7%,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旅游业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作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游客数量规模大,但因为休闲度假产品不足,留下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数量有限,存在人气旺财气不旺的问题,传统旅游观光特征依然明显。

2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初始条件

2.1 资源因素

旅游资源的禀赋的差别形成区域旅游的特色。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可以从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资源品质的一系列认定中见出: 1982年被批准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4 年又被国际地质联合会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目前,张家界以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为核心,以茅岩河、黄龙洞、天门山、普光禅寺等为卫星景区,景区总面积达500km2。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中国少有的大规模、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是发展全国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张家界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而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开发张家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挖掘了旅游潜力,创造了宣传效应,更重要的了丰富了旅游品种,形成了新的旅游社会资源。直升机两次飞跃天门山的惊险表演,蜘蛛人徒手攀爬天门山,张家界翼装飞行等,通过电视的直观报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发了旅游者的探险心理。这个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话题,已成为附加于天门山自然资源之上的新的社会资源,由此产生的旅游产业效益是可观的。飞行事件是无形的资源,而横跨山峰的观光索道及观光电梯,则是有形的新资源)张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实现了多角度的观览,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殊禀赋与其观赏价值。土家风情园和大庸府城则很好地展现了土家民俗风情。据统计,张家界开发旅游以来,游客人数由 1989年的56.5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5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989年的2491万元到2013年的221亿。张家界旅游经济效益是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人文资源和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的社会资源合力的结果。

2.2 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因素渗透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使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旅游产业转型方式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深远,有可能加速或迟滞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传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162万总人口中,少数民族118万。张家界在开发旅游前区位闭塞,经济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稳定思维习惯,旅游景区的开发,打破了长期的封闭,部分居民抵触心理严重,不愿搬迁下山,影响了景区的开发速度和整体规范)因此,开发初期,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适应了现实情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其后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2.3 产业结构因素

这里研究的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张家界1989年建市之时,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7%,第二产业为 18、7 % ,第三产业为 34.3% ,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2007 年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6.8%, 23.8%, 59.4%。从中可以看出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从建市时的第一产业带动演变为第三产业带动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具有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而且灵活、产业带动型强等特征,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张家界旅游开发是在改革政策实施以后进行的,地方和部门成为旅游产业经济运行中极其活跃的利益主体,在投资!上项目等方面拥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张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为满足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大力引进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产生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其加快转型力度的积极因素。

2.4 制度因素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初期担当了“先驱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国特殊的所有权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归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内部又有多个管理主体。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模式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形成狭隘的利益集团)这是由于在旅游资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不同的角色: 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旅游产业转型的速度和产业效益的增加。

3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提质的策略

3.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加快区域旅游交通枢纽建设。①加快张花高速公路建设。②加快建设沅陵—张家界市区—桑植—湖北鹤峰公路(一纵);永顺—桑植—慈利—石门—宜昌和吉首—张家界市区—慈利—常德公路(两横);张家界市区—桑植—龙山—重庆黔江公路和张家界市区—武陵源—江垭—石门公路(两辐射)。③完善张家界公路主枢纽站场布局和站场设施,加快枢纽客运站和旅游客运站的建设。近期重点建设张家界汽车西站、官黎坪汽车站工程,且住岗组团预留旅游中转客站用地。④重点加开张家界与省内及邻省的中短线旅游列车以及往重要客源地的旅游地的旅游专线。⑤ 加快荷花机场的扩容提质改造,加快航班、航线与国际口岸建设,通过引进航空公司和航空基地、组织旅游包机推进航线建设,以航班补贴拉动航线建设。

3.2 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着力三大主体旅游产品建设。①观光旅游产品。加快以武陵源核心景区(含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加快以天门山为核心的国家旅游精品建设,适度控制同质景区发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中心城区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会展商务旅游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武陵源休闲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以江垭、

万福等温泉为主体的温泉旅游产品提质;充分利用张家界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特色城市文化街区,建设配套高档度假酒店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加快高尔夫项目、文化演艺产品建设,为度假市场创造氛围;加快社会治安、行业秩序等问题的整治,为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大环境;加快部分古村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如通讯、电视、邮电、网络、垃圾处理等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度假公共设施水平。③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建设。扶持会议酒店及相应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航空线路、航班建设,尽快改善张家界的可进入性;加快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使张家界成为区域旅游宣传、推广、展示与信息交通中心,带动展览业的发展;奖励组织大型会议旅游的机构。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应树立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的旅游观念。在旅行社中应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可选送外向型人才到旅游发达国家培训,或者引进主要客源国的人员到旅游窗口单位工作,重点培训和引进外语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尽量把张家界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张家界旅游教育,或者依靠本地高等教育来培育专业的旅游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管理者的培养以及培育一批复合型的旅游人才队伍。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旅游业人才的队伍,培育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切实做好人才激励工作,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人才机制(造就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是提升旅游城市竞争力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地主导作用,努力为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打造一支合格的旅游人才队伍,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全面提升张家界的旅游竞争力。

张家界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波动发展、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正处于转型过渡阶段,此阶段旅游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将重新洗牌,旅游景区竞争更加激烈,目的地品牌形象竞争与区域中心地位竞争成为旅游地竞争的关键。为张家界吸引力增加正效应的形象改造、企业及其产品创新推动的产业集群成长、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以及城市功能增强等将成为加快张家界旅游转型过渡的关键动力。目前,张家界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五年计划》,部署了六大升级行动和六大战略保障措施,铺排了32项重大工作和72各重点项目,为张家界旅游的提质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赞才.张家界现代旅游发展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王振宇.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探新[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刘卫国,熊兴耀,龙岳林.张家界市绿地系统规划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0

[4]杨 洪,熊金星.论张家界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地理,2001

篇10

关键词: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青岛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166-02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由于其行业的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所以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产业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所以也称为无形贸易。青岛作为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的地位在整个经济结构中不言而喻,黄岛区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因此,更应该深入地研究如何发展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黄岛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

1.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黄岛区自然风光优美,全区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绵延起伏的山脊与气势磅礴的大海相映成趣,山水相依,灵气逼人;这里具有浪漫的海滨风光,沙滩质优,金沙滩有“亚洲第一滩”之美誉,银沙滩精致清幽,是难得的天然海水浴场;有风光秀丽的珠山风景区;有徐山、齐长城、马濠运河等历史遗迹;海蚀地貌奇特,竹岔岛等岛屿分布距陆地较近,气候温和凉爽。与青岛老市区沿海一线相比,黄岛区自然生态优势更突出,拥有一种自然、开阔的格调,更适合旅游度假休闲。

2.便利的旅游交通优势。黄岛的交通四通八达,有和J于旅游产业的发展,黄岛区先后建成了前湾港、胶黄铁路、环胶州湾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一大批大型交通通讯能源设施,尤其是交通,经过以城市道路为核心的变通体系建设,区内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加之跨海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即将竣工等,都为黄岛的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形成了完善强大的黄岛旅游立体交通网络。

3.丰富的节庆文化优势。中国・青岛凤凰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对于黄岛影视产业的主题开发将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每年的文化旅游节开幕式都会邀请到众多海内外著名歌手、主持人、歌舞团等文艺界人士参加,吸引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和观众走进黄岛。“凤凰岛之韵”旅游系列活动,将特色美食、渔家美食、啤酒品饮、文艺演出与凤凰岛、唐岛湾、小珠山休闲游等特色活动相结合,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旅游环境。

4.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文化消费将会不断增长,黄岛区经济增长加快,人均收入不断提高。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用于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消费比重会有较大幅度提升。随着黄岛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全面提速,也会增强居民旅游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以预见,黄岛区旅游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二)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现状及主要特点

1.旅游产业大项目开发建设加快。去年是全区“旅游项目建设年”,工(区)委确定了19个重点推进的旅游项目,先后引进帆船之都温泉度假酒店、台湾涵碧楼度假酒店、欧洲大饭店等多个特色项目,海上嘉年华、唐岛湾国际游艇会、唐岛湾滨海休闲广场等一批投资高规模大、聚集效应强的项目相继开工,创历史最高水平,香港半岛酒店、金沙滩豪邦俱乐部年内即将动工建设;金沙滩美食街、银沙滩度假别墅、唐岛湾壹仟号会所、世贸海悦大酒店、名家艺术馆等项目先后投入使用,灵珠山菩提寺已经开光纳客。凤凰岛、唐岛湾、珠山三大板块旅游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以休闲游乐、高端度假、海上运动、生态文化为主的高端旅游开发建设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开发区滨海度假胜地的大旅游格局呼之欲出,成为全市旅游亮点和市民关注的热点。

2.全方位宣传取得新进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好客山东、乐游黄岛”系列活动,制作发放各种宣传品近50万份,向省内外游客赠送景区门票和代金券近60万元;构建起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电子触摸屏系统及户外广告六位一体的旅游宣传立体网络,通过每日播报放大宣传效应,吸引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人民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关注播报,不断掀起黄岛旅游热潮。旅游旺季,来区游客多次出现“井喷”,全区酒店平均入住率比青岛市区高出15个百分点。仅去年1~10月份,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506.59万人次,旅游业收入达26A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2%。

3.餐饮住宿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全区新增四星级饭店1家,星级餐馆2家,星级农家乐2家,全区共拥有3A级以上景区2家,省级农业(渔业)示范点、特色村3家,星级饭店18家(四星级4家)、绿色饭店8家、旅行社11家,星级餐馆和星级农家乐14家。旅游规模走在全市各区市前列。

4.游客最感兴趣的是“山水风光”。在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中,游客们最青睐的还是传统的“山水风光”,在最感兴趣的旅游活动中首选这一项的占78.6%,“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分别以49.8%、44.3%列第二、三位。“艺术,节庆活动”和“饮食烹调”以30.9%、30.1%列第四、五位。说明我们除了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外,如何进一步促销、推广,使更多的游客熟识并选择,仍是应当注意并继续努力的问题。

(三)青岛市黄岛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黄岛区的支柱产业,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黄岛旅游业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旅游地点季节影响严重。金沙滩、银沙滩的旅游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夏天旅游旺季游客较多,然而到了旅游淡季,则游客较少。如果黄岛区的旅游淡季过长、过淡问题未能得到妥善解决,那么将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阻碍。

2.旅游景区文化挖掘不够深。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少,参与性和娱乐性并重的旅游项目少;部分导游对景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和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知之不多,讲解缺少内涵,无法满足游客“求知”的深层次要求;旅游商品开发薄弱。

3.旅游管理协调体制不完善。各单位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形成全区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互动性产业链。来黄岛旅游的游客要么只去金沙滩,要么只去小珠山,旅游周期短,旅游相关消费较少。各旅游相关单位应相互沟通,采取有效措施,形成黄岛区立体空间旅游结构。

二、加快青岛市开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战略思想。转变传统观念,整合完善金沙滩、银沙滩和小珠山旅游景观,开发推出新的旅游景观和旅游产品,深入挖掘黄岛的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树立全方位、立体式大旅游战略思想。应由政府拟定专门研究课题,由旅游部门及专家组成课题组,对黄岛区旅游资源、开发范围进行全面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开发规划,为政府提供决策意见。只要我们正确地审视黄岛区的资源条件和旅游环境,推出新的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2.合理开发文化遗迹。对黄岛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调查研究,依照其文物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在切实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对游客开放。如马家濠、徐山、齐长城等应全面保护,统一规划、开发,在深入挖掘其文化深度的同时,亦应辟为旅游景点。

3.提高旅游服务能力。旅游有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据消费调查,游客在吃、住、行上占的比重较大,游、购、娱三项弹性消费较低。黄岛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积极调动景点游客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努力使景区内的项目能活起来,提升游客的兴趣,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继续加强旅行社管理和旅游宾馆的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