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与新媒体的看法

篇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95-02

自200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90后”走进了大学校园,高校正逐步进入“90后”时代。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参与程度和所受影响是前几代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以网络为主的主要媒体已经成为“90后”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90后”最初进入公众视线,正是伴随着“火星文”和“非主流”大规模地出现于网络中而引起媒体的关注。“90后”日益成为公众舆论中的话题,并不代表“90后”就完全符合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他们构架的形象。

一、妖魔化的“90后”网络媒介形象

“90后”网络媒介形象是指“90后”群体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所呈现的公开形象。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为引发“眼球效应”更倾向于关注“90后”的负面报道,“90后”因此被贴上了“脑残”、“堕落”、“非主流”等标签,并从这些词汇中衍射出其他的潜在意义,“90后”整体形象处在被网络媒介妖魔化的过程中。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然而,“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在现实社会里,社会公众对“90后”这一社会群体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传播的“拟态环境”获取的。换句话说,“新闻供给机构”报道的“拟态环境”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众对“90后”了解认知的正确程度,并将可能影响到社会公众对“90后”的态度,进而关系到“90后”能否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作用下,无论从外貌举止、衣着打扮的“雷人的打扮”、“非主流”到行为的“不屑一顾”、“管我屁事”;还是从人格品质与道德水准的“堕落”、“敲诈”到性格特质的“无理取闹”、“脑残”,“90后”群体都被贴上了这样或那样的负面标签。而在这样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里,过早地给某一群体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打这样或那样带有明显刻板成见的烙印,只会不断加固人们对“90后”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最终影响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判断和接受。同样地,“90后”的标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和移植到了“90后”大学生的身上。

二、对“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形象的理性认识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各自的特点,且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青春期中存在着一段心理社会缓冲期,使青少年可以在一种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探索的氛围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角色的尝试往往包括尝试不同的外貌、形象、以及行为方式。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正常的。这也属于青春期特点之一,并非“90后”专有,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曾经有过这种角色尝试的经历。在这方面,“80后”的媒介形象演变已经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证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业和结婚生子的年纪,随着社会现实压力越来越大,‘80后’又改变了媒介的评价,成了房子、车子、孩子的‘奴隶’。”[1]

对于网络媒介所架构的形象,“90后”大学生本身的认识相对来说要理性得多。据一项网上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90后”这一称谓的看法是“无所谓”,认为网络媒介(网络论坛、网络新闻)中传达的“90后”形象是“负面形象较多,不客观”(50.55%),与生活实际中的“90后”形象“不太相符”(46.15%)。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认为由于“网络媒介过于追求噱头”(49.45%),在他们的形象塑造上与社会看法有较大差异,而社会上对“90后”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59.34%)受到了网络媒介的影响。调查中,“90后”大学生认为最能代表“90后”的词语分别是个性张扬(84.47%)、自信活力(62.14%)、标新立异(58.25%)、网络一代(57.28%)、创造力强(53.4%)、思想前卫(51.46%),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对“90后”大学的看法受到了媒介形象的影响。

1、您对“90后”这一称谓的看法()

2、您认为网络媒介(网络论坛、网络新闻)中传达的“90后”形象是()

3、您认为网络媒介传达的“90后”形象和生活实际中的“90后”形象()

4、在“90后”形象塑造上,你怎样看待网络媒介与社会看法之间的关系()

5、您认为社会上对“90后”的看法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网络媒介的影响()

6、【多选题】您认为能代表“90后”的词语是以下哪些()

三、“90后”网络媒体形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前,被称为“鼠标一代”的“90后”约有1.4亿。网络不仅是“90后”大学生群体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且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也得到当代大学生相当程度上的认可,更容易对大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对网络媒介中“90后”大学生的塑造情况进行关注,进而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见解性指导。

(一)不囿于媒介形象,理性客观地看待“90后”大学生

网络媒介中呈现的“90后”形象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当前“90后”正被作为负面标签而使用,社会公众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存在着一定误读。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和局限,我们也应该对“90后”这一代人身上的特质及其表现进行辩证认识。相比以往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多样化,自我意识更强、多才多艺,喜欢尝试新事物。对此,我们既不能囿于大众媒介所塑造的“90后”形象,又不能以过来人的价值观评价他们,对“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随意倭化,以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定义和概括他们,而是应以宽容、开放、客观、冷静的心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强化媒介素养,提高“90后”大学生的媒介信息解读和使用能力

生活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媒介素养素质,但目前的媒介素养水平无法适应现代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尤其是在当前虚假新闻、流言大量存在于网络媒介的背景下,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使用方面仍然存在欠缺。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Potter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构建我们的方法。而要构建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材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材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仅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能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90后”大学生,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如何运作,网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现实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三)以人为本,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他们具有独特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特殊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把学生放在他所处的生活或学习的整体环境下看待,放在学生成长发展的时间序列里看待,完整全面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才能找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了解“90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了解“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大学前教育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应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在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在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针对90后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探索符合他们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促进这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在信息化的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刻认识和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播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媒介的教育传播效果。利用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积极发展,构建网上教育平台,通过建立各类“红色网站”、主旋律的网页和板块、电子论坛等方式,大力开展正面传播,弘扬主旋律;2、加强网络管理者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权限,这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前提和保证;3、加强制度建设,明确网络教育传播规范,对网络注册、网上发帖,论坛管理等建立合理的制度,实施“绿色网络计划”,对有害信息采取删剪、屏蔽等措施,避免有害信息的扩散传播,以促进良好网络环境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袁楠.“90后”的媒介形象构建分析\[EB/OL\].

篇2

(一)均是对新闻事件的详细分析

无论是什么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均会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舆论监督及引导作用。在报纸的一些专栏新闻中,会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看法,对舆论导向会起到一定的引导式作用。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一些社会公知对于某些新闻热点事件的看法也会对网民的新闻意识及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由此方面看,两种新闻传播均会对新闻事件进行较为详细分析解答。

(二)新闻娱乐化较为常见

在网络及报纸新闻传播中,均存在着新闻传播娱乐化的特点,也正是因为此特点,对于新闻传播的改革工作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曾在对两会进行报道时,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报纸媒介均在对基本的会议议程内容报道的同时,对于一些热点话题人物的提案也进行了采访。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会议提案,广大网民也进行了评论,且评论大多带有调侃色彩。新闻传播的娱乐化色彩使得在新闻传播中多样化热点得以突显。

二、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的不同之处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内容性更强

在互联网刚开始兴起时,网络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极为突显。在1999年的5月8日凌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坠落了3枚来自北约的导弹,最终造成3人死亡、20人受伤。在42分钟后,网络媒体便将这些消息传播至互联网之上,我国人民也迅速得知此事。而当时大部分报纸对于此新闻消息的传播在次日,比网络传播晚了24小时。另外,与报纸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新闻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化。例如,在对克林顿绯闻消息进行传播时,报纸无法将长达78页的反驳报告完全刊登出来,445页的调查报告自然也无法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互联网上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容纳此事件的内容。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之间存在此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在报纸新闻传播时会受到其版面大小的限制。而在网络传播中,新闻者中有较大部分为网民个人,无需经过道道关卡,只需点击鼠标便可完成新闻的。

(二)传统新闻更加注重专业性

与报纸新闻传播相比,网络新闻的专业性较低。由于在网络新闻者中,有较大一部分比例为网民,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具有丰富的内涵修养,而有些是尚未成熟的学生。有些正直的网民乐于传播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新闻及揭发丑陋事件。而一些素质较低的网民,可能会为了提升自身微博的阅读量而去编写一些假新闻,欺骗民众。还有一些网民,在网络上肆意谩骂,污染了网络环境。与网络媒体相比,报纸在进行新闻传播时,虽然其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大部分的报纸编辑、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人员,其专业素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民众在获取到网络上的一些新闻信息后,只有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认证后才会相信。就此点而言,报纸等传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还是较强的。也正是因为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使得一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新闻问题得到解决。例如,在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件,最开始是在网络上传播,随着其转发量的迅速增加,人民网进行了相关报道的转发,从而使得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关注此事,并将其妥善解决。

(三)网络及传统新闻传播特点存在不同

网络新闻在传播时的互动延伸性较强。在2011年底,方舟子对韩寒的作品原创性提出了质疑,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的浪潮。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运用微博、论坛等渠道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且由此进一步延伸开始对韩寒其他作品进行挑错及韩寒反击行为的探讨。虽然事件的最终发展、结果尚且等待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大网民在此事件上的互动及延伸化讨论对推动事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现今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报道,只有充分展示出真实的场景,满足民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才能够真正得到其关注及青睐。在现今这个网络、传统新闻传播并存的时代,报纸新闻传播还是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的。在2011年的3月,日本突发9.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民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损伤。日本当地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均参与至新闻传播工作中。无论是海啸已蔓延至日本东部还是震后当地民众的自救,均是当时报纸、电视等媒介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网络论坛 发展 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播媒体的认识。中国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互联网的用户迅速增加,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

一、网络论坛的兴起及发展

网络论坛又称BBS论坛或电子论坛.是指在信息时代基于网络BBS功能建立起来的网络讨论系统和多元言论空间。BBS论坛成为大众发表言论、进行思想沟通的工具。因而被称为“网上社区的灵魂”。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利用网络论坛进行交流、互动。网络论坛所形成的虚拟社区成为网络中最成熟、最典型的具体形态。

任何事物的兴起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原因.网络论坛也不例外。首先,网络科技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硬件的支持。网络出现以后,其传播的数字化、超链接、交互性、聚成性、全球化、便捷性等特点,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宠。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论坛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使网络论坛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其次,传统媒体互动薄弱。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功能单一,它们只能作为一种信息新闻的载体而存在。而网络论坛不仅能实现上述功能。还能独立地作为舆论的生发、扩散和整合的平台。第三,公共意见的表达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日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沟通无非借助两种方式。一种是人际传播,另一种是大众传播。但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界限。人际传播要求人们交流时不仅“同时”,而且还要“同地”。而大众传播则表现出时效性不强,普遍性较差的特点。网络论坛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以上两种沟通方式各自存在的缺点,使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更为快捷便利。

二、网络论坛舆论的影响

(一)网络论坛舆论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论坛这一新兴的媒介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中发挥着巨大而又独特的作用。互联网论坛作为一种开放的信息交流场所.使每个互联网用户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看法,其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使网民的舆论能迅速形成。但是。由于网民的知识程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使论坛形成的舆论与传统新闻媒介如报纸、期刊形成的舆论相比处在一种非主流形态。尽管如此,网络论坛舆论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总体来讲,网络论坛舆论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丰富舆论传播的渠道,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

在网络论坛没有兴起的时候.舆论传播大都需要借助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随着网络论坛的出现,论坛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有效的舆论聚集地和传播渠道。网民不仅可以通过论坛了解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大小事件,还可以借助论坛发贴的形式对这些事件各抒己见,相关论坛版’主还可以对网民的看法进行总结并形成网民的舆论导向。比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闵行区发生了一起在建房屋倒塌事件。事件一经报道.顿时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热议。截至6月29日短短两天内.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中华网“中华论坛”、天涯社区“天涯八卦”等众多国内知名论坛、社区、博客出现相关帖文就超过了600篇次,网民点击超过了50万次.回帖也近3万条。这不仅说明了网络论坛舆论聚集速度之快.而且反映出网络论坛已经逐渐成为舆论的主聚集地。对于这件事情,多数网民在探讨中认为,开发商偷工减料、监管部门渎职是造成这一豆腐渣工程的根本原因.要求彻查。多数网民的意见集合最终形成了大众网民的舆论导向。

2 弥补传统媒体舆论宣传的不足。

传统媒体大都有一定的“宣传纪律”和“宣传口径”。这不仅使得它们在舆论的宣传尺度上存在一定的约束性。而且在宣传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取舍性。同时,鉴于传统媒体的传播介质大都是纸张,这又导致其舆论宣传有一定的容量限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论坛不仅可以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方便.而且还能有效地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并能形成容量巨大的舆论态势。2007年,发生在山西省I临汾、永济等地的黑砖窑非法拘禁童工一事的曝光。引起了各大媒体极为广泛的关注。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论坛。400多位绝望至极的父亲在论坛上联名发出求救信――《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所造成的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的关注,并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关注。网络在这一事件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给予了我们许多反思。

3 更直观地反映出社会人的心态。

社会人借助传统媒体发表相关的言论和看法大都要顾及自身在大众面前的声望和形象.其背景情况更容易为人所知。因此.这并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出社会人的看法和心态。而网络论坛传播的舆论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由于现阶段中国对互联网还没有采取实名制的管理手段,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用户大都用其网名或笔名上网留言、发贴进行信息交流并形成舆论。其发表言论或者表达某种观点的看法更为直白。更能反映一些在传统媒体上难以表达的观点和情绪.更直观地反映出社会人的心态。

(二)网络论坛舆论的政治影响。

网络论坛舆论不仅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也有其独特的政治影响。首先,在网络论坛这个空间,参与探讨的网民主体具有平等性的特点。他们之间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等级节制。他们只需遵守法律,就能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平等地参与到他们所关心的事物和话题中去。其次,网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处在何处何地,都可以随意地借助网络探讨主题。与借助普通媒体参与政治相比.其灵活性和随机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互联网论坛的交互性又使网民在探讨中既可以凝聚共识.又可以独抒己见。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网民彼此之间的交往空间。而且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转化为现实政治生活中活生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决策活动与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分配政策。

(三)网络论坛舆论的文化影响。

网络论坛是文化的试验、培育基地。网络经济时代人们将消费重点转向精神和文化沟通.网络舆论成为这种诉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网络论坛作为传承文化载体之一,对优秀文化的承传、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及网民的文化诉求都负有重要社会责任。

篇4

一、网络时代企业舆情信息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无界、互动、快捷、海量、多媒体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是直接性。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微博客和QQ群,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二是多元性。由于年龄、地域、知识背景、利益诉求等的不同,网民对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三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四是破坏性。网络监督、网络维权,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很多时候网络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类似于“人肉搜索”而引发的道德标准的讨论是值得关注的。五是隐匿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任何人都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资料,在网络中对某一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网络容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六是扩散性。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

二、如何有效应对企业负面舆情

从近几年的国有企业舆情事件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媒体的推动,有的直接是由网络引发。突发性的舆情危机事件,总是让众多身陷其中的企业感到猝不及防,有时候甚至感觉到无能无力。有的企业面对负面信息时反应速度迟缓,很多看似很小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事件不断扩大与蔓延;有的虽然对舆情高度重视,但是面对企业不利的舆情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有的是匆忙删贴,有的是雇佣水军,有的是采取鸵鸟政策不予回应;有的企业,事件发生后往往,含糊其词,推卸责任。有的企业,事件发生后往往,含糊其词,推卸责任。

其实很多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甚至有些正面新闻被公众从负面的角度解读。因此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舆情操控。

一、舆情监测做到发现及时。企业在做舆情操控时,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对企业负面的舆情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要把重心从企业舆情的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有专人负责企业舆情监测工作,做到及时浏览新闻频道、论坛(BBS)、新闻跟贴、博客、搜索。面对恶意炒作的虚假负面信息,甚至故意捏造、恶意炒作、子虚乌有的企业负面的鹅舆情信息,若该信息尚处在萌芽阶段时,可以通过及时删除帖子防止该信息的蔓延扩大。即使不能删除帖子,也可以为应对舆情处置争取时间、奠定基础。

二、舆情操控做到有效沟通。网络因为其虚拟特性,使得更多的时候网民在发言时候容易带上某种情绪。尤其是在负面新闻爆发之后,各种传言往往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传播扩散。 注重消息的感情性。真情回应网民质疑,取得网民面理解。面对负面指责,宣传部门要做到不回避,不敷衍,带着真情回应网民质疑,取得网民的谅解和支持。正面去与网友沟通,通过及时的信息与企业自身纠察,争取网友的理解,化解舆论危机,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篇5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习惯于从网上获取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人把视线从报纸投向网络,当人们手里的报纸换成手机或某种阅读器的时候,报纸将以何种形态生存?目前大多数网络版是免费的,读者如果抛弃印刷版跑到网上,电子版会不会影响印刷版的销量?纸质报纸是否还有其存在的价值?这劈头而来的几个问题,引起了传统媒体工作者的思考。

美国拥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宣布从今年4月起停止出版纸质日报,专注于制作网络版报纸。当“版面缩小了一英寸半”的《纽约时报》面世时,《编辑和出版者》杂志高级编辑乔・斯特鲁普也曾发出“今日缩小,明日消失”的焦虑。

我的看法是,纸质报纸未来不会走向衰亡,网络将使传统报业“涅重生”,数码时代将孕育出拥有庞大市场的全新报业形式,经过艰苦的努力,纸质报纸不断转变自己的形态,以其不可替代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与网络的竞争,谋取生存的空间,报纸读者的订户将不会骤然下降。这是因为,互联网的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快速,但是,其特长也是其特短之所在。其长在于快速,其短则在其精确度不足,某些新闻的可信性不足。十年前,因抢发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而名骚一时的美国“卓奇报道”网站,也因其不断发表更正消息而使人们对这家网站的消息半信半疑。“21世纪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的口号固然很动人,但是一旦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又为许多虚假不实信息大开了方便之门。从传递信息的量与质的关系而论,快与好乃是一对矛盾,顾此往往失彼,而且,这种快与好的矛盾是很难完全统一的。博客中有许多好东西,但其中确有许多未经核实的消息,扰乱了数以千万计网民的眼球。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严谨的纸质媒体是网络新闻所不可取代的。

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大亨默多克的观点:“与报业‘悲观论’看法不同,我相信报纸发展还将再创新的高峰。在21世纪,民众比任何时候都更渴望获取信息,一旦读者陷入信息渠道竞争的‘沼泽’,他们就会回归传统:只获取值得信任的信息,这正是一直以来报纸的伟大使命,权威性必将使报纸在未来更强大。”虽然默多克似乎有点过于乐观,但他认为报纸能为读者提供值得信任的信息的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至少可以让报纸生存的“悲观论”淡化一点。而默多克的实践则更有说服力。据2008年末传来的消息,就在美国各大纸质媒体陷入金融危机的愁云惨雾之际,在默多克手中改头换面的《华尔街日报》却逆势而上,获得了广告量和销售量的双重增长:它在报刊亭的销售量突增了20%,报纸网站每月的浏览量也增加了2000万人次,来自网络订户和广告商的利润更是节节攀升。

不可否认,互联网影响的日益扩大,的确对报纸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网络技术也为纸质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本身也不是网络的独一无二的专利,很多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写作时,会从网络上收集信息,会用MSN等通讯工具与人沟通,利用网络技术掘取其第二桶金,或以其报道的深度与网络新闻一争高下。在实际生活中,传统媒体利用其长期积累下来的特殊优势,依然能抓到自己特有的独家新闻。由此可见,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关上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的大门。

再者,读者是多元的,读者的层次是不同的,受众的需要也是不同的。“需要层次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纸质报纸继续赢得生存的空间。特别是上班族与广大的中老年读者,在地铁上、火车上、公交车上,他们丝毫不介意周围的喧嚣,专心致志地阅读报纸,利用早晨获取需要的信息;在一个悠闲惬意的午后,或在晚饭之后,一报在手,泡一杯茶或咖啡,品一份自己喜欢的报纸,也是其乐无穷……他们的阅读习惯也许在几十年内不会改变。还有相当一批青年读者,因为网络新闻存在着许多难以避免的误区,许多读者从互联网信息的“沼择”中走出来后,也会回归到传统媒体中来。

《纽约时报》的最新发展势态似乎印证了上述论点。有数字显示,2007年,纽约时报集团的数字业务收入比2006年增长22%,2008年上半年数字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2.6%,增加了2.6%,数字纽约时报公司以30%―40%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其印刷报纸的发行量并未减少。正因如此,默多克有意收购《纽约时报》。前不久,道布尔迪公司出版了《控制新闻的人:鲁珀特・默多克的秘密世界》一书。该书的作者、《名利场》杂志专栏作家米歇尔・沃尔夫在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真的盘算怎样才能收购《纽约时报》。我看见过他计算种种数据,规划将《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室合并。”《纽约时报》的版面虽然缩小了一英寸,并不表明发行量的下降。因此,高级编辑乔・斯特鲁普“今日缩小,明日消失”的焦虑,将不会成为现实。

篇6

融合之基础

由于在网上收看视频信息将越来越方便,网络时代的电视观众资源必定要遭受不可避免的分流,从而使整个收视格局产生新的变化。互联网越普及,分流电视观众的趋势也将越明显。电视媒体要顺应这种趋势,就要以新的传播技术改变旧的传播形态,建立新的传播模式、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形成与新媒体互动发展的新形态,为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网络为电视和观众全方位的双向互动提供了可能。网络传播的功能包括文字传播与交流、音频和视频的传播与交流,网民只要配备一个简单的麦克风和摄像头,就可以在接收节目的同时,与节目主创人员或其他网民进行交流沟通。目前,网上很多信息和节目内容都有评论提示和转发提示,既供网民发表看法,作出直接的反馈,也便于网民以传播者的身份继续对该信息进行传播。

网络传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从根本上使网民获得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只要有一台电脑,通过有线或无线技术,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获取信息;加之网上信息和节目是异步播出,可满足各种不同受众和网民的需要。这样,网民和受众不再需要按线性的播出流程被动地接收由编辑编排好的节目内容,而可以在无限广阔的节目信息空间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检索、选择和传播节目。

互动之优势

从网络传播的特性可以看出,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直接连通成为可能,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渐渐融为一体,两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反馈与交流,这一转变使整个传播结构与传播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

网络为电视开辟了对外传播的新渠道,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大大增强。网络无国界,弥补了电视传播覆盖面有限的不足,通过网络,电视节目可以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电视媒体也可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观众和网民的反馈信息。

网民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中,不受时间的限制,拥有了更多的自。随着宽带瓶颈的克服,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通过计算机收看电视节目,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兴趣,主动搜索、选择节目的内容,控制节目的播放。特别是网络上的电视节目基本上处于共时线上状态,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视线性历时传播所导致的受众的被动状态,实现了由点到点的双向交互式传播的愿望,也使电视媒体实时响应观众和网民的需求变为现实。

在信息获取和传播过程中,网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扩大了传播的效果。网上信息不仅可供网民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供检索、评论、下载、剪辑和转发,大大缩短了媒体和网民之间的距离,使网民和受众体会到前所未有的传播主体性和双向互动性,让网民有了说话的平台。

网民和观众反馈、参与电视节目的空间扩大了。电视台主持人和节目编创人员与网民和受众的交流可以是多向的、无时空限制的,主持人可以通过网址访问量、电子邮件和网上聊天,了解网民对节目的反应,并对节目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优化节目。同时,互联网也为电视的受众调查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调查空间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信息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廉。传播者在互联网上消息,只需在与网络相连的服务器上放置相应的计算机代码,这个过程只需要少数的策划编辑人员及网页制作人员,使用一般的计算机就可以完成,无须大量的播出设备和人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传播效率,降低了传播成本。只有利用新技术不断与受众联系以了解他们的收视心理和服务需求,才可能不断创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不断拓展媒体生存空间。

因此,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互动,所产生的传播优势,为新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抓住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互动之策略

互动已成为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互动方式的设计与运用,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效果的好坏,影响到新老媒体的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信息参与方式:在网页显著位置设立征集新闻线索栏目,让受众能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过程中,采用邮件、BBS、留言板等方式,与媒体取得联系;对所传播的信息,可加入调查问卷,了解受众对相应信息的反馈。

信息推广方式:是掌握在网民手中的系统。网民就某一话题发表的看法或论述,或供网民阅读信息或点播节目后,即时有感而发,对此信息进行补充、延伸和续写,由BBS和留言板完成;有些信息在特定位置,还提供“转发”或“推荐给朋友”等功能,以实现信息的推广。

信息评论方式:这是受众参与网络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可通过设立稳定的论坛,用“推荐话题”等方式,引导受众的关注,发表意见。我们常看到的“我说两句”就为网民随时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

网上调查方式:调查,是为了让大家看到大家的立场;编辑认为可能会引起普遍社会关注的重要现象或话题,根据调查主题预设几个答案,由网民选择。

网上直播方式:可以是嘉宾访谈,也可以是观众与网民之间聊天;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可以是单向的演讲;也可以是双向的对话。现场第一反应的真实性是直播的核心价值。

社区建设方式:社区,是BBS、直播、调查、邮箱、搜索、聊天室等网民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使用的一站式服务的集合。社区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社区的类型。根据社区的规模和参与者的成分,可将网络社区分为综合性社区和专业社区两种主要形式,每种社区通常又会按照不同的主题分为若干板块,从商业价值来看,综合性社区和专业社区各有优势,前者通常可以吸引大量人气,首先取得网民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网络广告等形式取得收入,而专业性社区往往直接蕴涵着商机。

篇7

关键词:网络技术 广播传播 革新

中图分类号:G2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29-0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在广播行业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广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整个广播行业还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广播行业听众大量流失,同时广播的传播方式也与之前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这种形式下,对传统的广播传播观念进行革新,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使广播行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使广播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冲击

在20世纪末期,互网技术成为了继电视、报刊、广播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之后,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挥在不断进行改变,现今的社会属于信息化发展时代,信息之间的交流和共享不再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的广播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网络技术对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对于广播传播也有了新的要求。网络技术可以将视频、图像以及文字等信息有效地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还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服务的信息量。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对广播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广播技术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无可取代的,广播传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自身的发展高度进行提升。

2 网络技术对广播传播观念的革新

2.1 强化了广播传播的效率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了信息更新的速度,缩短了信息更新的周期,加大了信息传播量。比如说网络电台,与传统的广播相比,不管质的方面还是在量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对传播的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提升。就广播行业的工作人员来将,通过网络技术有了一条新的信息收集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对新闻的收集效率,增加了广播行业的市场竞争力。虽然网络上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这些信息在分布上较为零散,需要提前进行信息的筛选以及整理。为了满足听众对信息的需求,广播行业需要先对信息进行整理,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加快信息的整理效率,更好地为听众提供服务。

通过网络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广播工作人员对新闻题材的寻找以及确定工作,在进行采访时,不再需要借助笔记以及随访机等形式来进行,直接在办公室通过相关的聊天软件就可以进行远程采访。另外,广播站的编辑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与采访人员的远程交流沟通,对广播传播效率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另外,广播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与听众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好地掌握听众对信息的需求,为听众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2.2 加强了广播传播的民主意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来自由地进行信息的选择、以及分享,更好地行使自己的传播权利。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平等性原则,相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如报社、电台等,需要固定的地点,传播活动往往是以单位来进行,个人很难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将个人的观点以及看法更好地传递以及表达,不再局限于专业传播机构,使得传播活动可以自由地进行,为更多的大众提供了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使广播传播更具有民主意识。比如2016年的第一网红papi酱,借助网络平台,通过许多短视频形式,针对许多贴近观众生活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共鸣。在进行广播传播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增强听众提取信息的主动性,借助网络媒体,增强了广播的传播范围,地方媒体也能实现对世界各地新闻的采访,进而吸引更多的听众。

2.3 提高了广播传播的互动意识

与传统媒体相比,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传播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对于传播者以及听众的身份区分没有之前那么明确,都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传播以及信息的接收,实现传播者以及听众身份的转变,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听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微博、贴吧等平台实现了传播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但是,这种传播方式中,往往一些交流平台需要付费才可以进行交流,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的改善。借助网络技术,为信息传播者和听众之间搭建一个免费的交流平台,增强了广播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听众可以从原来的被动去听的地位转变到主动选择中,不仅可以与媒体进行互动,还可以与更多的听众进行交流。

3 结语

在发展的过程中,旧的事物只有与新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就广播传播观念而言,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能一味地对网络技术进行排斥,而需要与网络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强化了广播传播的效率意识,加强了广播传播的民主意识,提高了广播传播的互动意识,未来的广播传播行业必然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仙芝.传统广播传播方式的再探索与创新――以河南音乐广播为例[J].中国广播,2016(8):82-84.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

2016年12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6.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络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高校作为思想发展前沿的阵地,大学生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已经不足为奇,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念

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包括高校学生、老师、高校管理者在内的广大群体在网络空间内,关于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发表的自己的观点、看法、情绪的总和。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移动互联网络起着一个中介作用;高校的广大师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主体,尤其是大学生;当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广大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

二、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1.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性与及时性。新媒体时代,网络更加自由和开放,网络舆情通常是突然出现,而且形成迅速,在互联网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高校大学生经常浏览各大网站,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是关乎自身利益的校园管理制度问题,都会积极抒发己见,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就会使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都有可能迅速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的焦点。

2.高校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新媒体时代,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网络舆情涉及国内外热点事件,社会及校园突发事件,高校师生善于运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各种媒介,因此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交流的隐匿性,发表言论者丝毫不用顾忌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后果。所以,网络舆情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3.高校网络舆情的随意性与情绪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民主的发言平台,针对社会热点,群众可以随意发表意见,这种现象在高校大学生身上表现更为明显,大学生处在心理生理成长的关键期,思维活跃、缺乏经验、富有热情,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强,但容易被外界的简单信息所蒙蔽、迷惑。所以,发表的信息具有随意性和情绪化的特点。

4.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广泛性与直接性。新媒体时代,电子邮件、微博都是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尤其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他们言论表达、利益诉求和思想碰撞的重要舆情渠道。作为生活在信息集散地和交流互动场所的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直接获取和信息,他们对这些信息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并将这些信息告诉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

5.高校网络舆情演变的无序性和可控性。传统媒体信息需要重重的审核,虽然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却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然而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也变了色彩,这就使得舆情发展呈现无序化状态。高校大学生虽然可以理性思维,但也容易被煽动,所以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更加无序复杂。但是,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网络舆情还是可控的,一旦有突发事件,学校就会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网络舆情引导自身存在缺点,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不到位。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不专业。首先,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主要由一些大学生兼职,而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因此,在思想素质不高,知识经验缺乏的情况下,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其次,当前,高校针对热点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处理,通常采取回避、删除等方式。这种保守、被动的处理方式,往往并不能使高校大学生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致使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这种呆板、乏味的引导方法和手段缺乏巧妙性、艺术性,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收效甚微。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阵地,是网络舆情发展的一个助推力,当一个社会热点出现时,高校学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极易捕捉到信息,并加上自己的想法加以扩散,从而对周围人和事产生影响,因此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很重要,但是当前,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网络舆情得不到及时的监控,负面信息得不到好的引导,对于相关的网络舆情引导也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得不到好的贯彻。

3.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涉及到大学生中有文科专业学生和理科专业的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程度高低的不同,对不同的事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此外,由于课业繁重,也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从而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就容易发表自己过激的看法。因此,网络舆情主体的复杂性给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

1.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首先,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应该由一些高水平、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从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源的收集,到舆情发展的监控,再到舆情趋势的研判,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必须过关,建立一个高技术、高效率的网络核心工作团队。其次,所谓引导应为疏而不为堵,处理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应该适时提供权威信息,强化正面的言论,观点,避免负面信息和情绪的扩大化。这才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点所在。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要正确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直接关系到校园和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并研究制定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方针、整体规划、安排部署。此外高校内各部门之间要加合作,建立舆情反馈机制;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内的网络设施,规划建设主题网站;最后要健全规范网络管理制度。

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思想素质教育。高校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中的关键,网络舆情引导说到底只能是外部条件的约束,最重要的是从源头进行引导,所以,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除了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课,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可以将一些网络道德的相关知识通过帖子、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其次,通过一些讲座的方式将网络安全知识传递给学生们,除了网络自律,在网上发表观点时,要是非分明;最后,学校方面要多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非常重要,通过网络舆情的构成去了解它,才能从每部分出发,更好的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

[2]姜双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探索[J].决策探索,2016(11).

[3]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思想研究,2012(6).

[4]周瑛.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1(11).

篇9

关键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场营销专业

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作为高职传统专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必要性分析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适应“互联网+”新时代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必然要求。新的商业模式的变革,对职业教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遇和挑战,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改革传统营销育人方式,加入新媒体营销元素,多方参与、协同育人,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在“互联网+”影响下,推动传统营销专业向新媒体营销专业的改革转型。需要从最基本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置布局。新媒体方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建设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技能的要求进行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性,满足区域产业链对专业人才需求。

2.有利于推动市场营销专业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引企入校加快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步伐,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在校企混合治理体制下,给专业建设及发展带来充足资源,引导协同育人企业参与营销专业实践课程调整和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快了新媒体营销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载体平台建设。

3.有利于强化产教融合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下实现市场营销专业师资和行业企业营销技术技能双向流动,营销专业师资到行业企业营销类岗位参加实践锻炼,提升专业师资实操技能;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到校合属办公,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师资团队建设活力,实现校内外师资资源优化配置。混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将极大地强化实践教学,推动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有利于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产教协同育人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市场营销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接地方对网络营销人才需求,搭建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抓实、抓细协同育人各项工作,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增强市场营销专业社会服务功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调查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协同育人改革,对家长认可及学生参与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家长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可产教融合新媒体营销协同育人。

(一)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家长和学生认可度是指家长和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产教协同育人或对市场营销专业校企等多方育人的评价和接受程度。家长和学生认可度的分析采用调查问卷方式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次调查随机抽取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家长和学生进行填写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18份,家长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21份、营销专业学生问卷有效回收197份,有效率为93.53%,符合研究需要。

1.家长及学生参与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家长中,女性家长占比为55.37%,男性家长占比为44.63%。从参与数据结果看女性家长更加关注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对学生的调查是从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个自然班级学生、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中随机抽取了3个班级学生,其中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共138人、2018级共59人参与。调查班级中涵盖校企合作订单班和非校企合作普通班。从两个年级的参与情况分析,2019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参与度高于2018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

2.家长和学生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认可度分析

从调查数据分析看,61.16%的家长非常赞同并认可营销专业协同育人,25.62%的家长比较赞同,持中立看法的家长为13.22%。大部分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与行业或企业进行合作育人,过半的家长赞同产教融合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多方协同育人。75.2%的家长支持学生进入校企合作订单班和协议班进行学习。

学生方面,对于本身选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高职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认可,从数据分析看出,40.16%的学生非常赞同多方协同育人、32.49%的学生比较赞同、24.87%的学生持中立看法。72.65%的学生是比较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只有2.03%的学生是不认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协同育人。

(二)“互联网+”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分析

“互联网+”下,对接产业或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实施地区、产业或行业、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育人,深化市场营销向新媒体营销发展成为必要。

1.家长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互联网时代,87.61%的市场营销专业家长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83.47%的家长对市场营销专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农产品营销持赞同的看法。同时,持赞同看法的家长对营销专业学生网上参与农产品销售或营销也是支持的。82.65%的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对接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新媒体营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认可分析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互联网+市场营销”改革的看法中,84.78%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传统营销应该向新媒体营销或网络营销方向发展。对于充分利用营销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项目或产品的支持情况为84.26%,其中有80.71%的學生愿意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

总之,约80%以上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应该在互联网时代进行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不断提升新媒体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水平。

篇10

1.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每个社交网络的账号主体,都是一个自媒体,党的各级部门在网络上的账号也成为了一定意义上的“宣传部门”,这更要求加强党对宣传部门集中、科学的领导。负有宣传任务的部门和个人必须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对待宣传工作,坚持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

2.以新理念新思维改进舆论和宣传工作方法。

在网络舆论宣传工作上,核心要点是创新二字。首先要创新主流宣传的教育传播方式。在舆论宣传上,要根据传播学规律,以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进行宣鳎灰高度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在话语体系、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方面主动求新求变,着力打造融通中外、雅俗共赏、易于为大众接受的话语,使主流宣传更富时代特色、为群众喜闻乐见。

要创新现代传媒宣传手段,主要是推进媒体融合战略,把握住传播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技术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外,更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社会资本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牢牢把握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权。

3.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