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

篇1

[关键词] 葛根芩连片;溶出度;相似因子;聚类分析

[收稿日期] 2014-07-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73362);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2011-CXTD-13)

[通信作者] *董玲,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剂型给药系统研究,Tel:(010)64286245,E-mail:;*刘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物代谢研究,Tel:(010)84738629,E-mail:

[作者简介] 隗丽,硕士研究生,E-mail:

多成分多靶点的中药特点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1],中药复方的作用与复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和配比关系密切。而固体制剂中药物发挥治疗作用需要经过药物溶出和吸收2个关键步骤。因此,在研制中药复方释药系统中,使两者处于良好的匹配状态,才能确保中药各组分不仅能吸收完全,而且可以确保中药复方各组分按照比例吸收[2]。中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在药物发现阶段(discovery)对中药多成分整体的生物药剂学特征评价,并为下一步的药物开发阶段(development)提供剂型选择支持和成药性保障,主要利用溶解性和渗透性作为科学框架的分类依据。对已上市中成药的评价,CMMBCS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此时更适合于采用溶出度评价方法,结合中药多成分的特点,建立符合中药特色的溶出评价体系。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医经典《伤寒论》[3]中葛根芩连汤的现代制剂葛根芩连片,探索其多成分环境下的主要成分溶出规律及特点,重点考察可能影响成分吸收时序的多成分溶出同步性问题。

1 材料

1.1 仪器

Waters液相色谱系统(600四元泵,美国Waters公司),2487双波长紫外检测器,Empower2工作站;电子分析天平(BT-25S,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pH酸度计(FE20,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智能溶出仪(ZRS-8G,天津天大天发有限责任公司)。

1.2 药物

葛根素对照品(批号110752-200912),黄芩苷对照品(批号110715-201117),盐酸小檗碱对照品(批号110713-200911)均购买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葛根芩连片(陕西利君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批号110201005,规格0.3 g)。

1.3 试剂

甲醇(色谱级)购买于Fisher公司(美国);娃哈哈纯净水购买于娃哈哈集团公司(中国杭州)。三乙胺、盐酸、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氢氧化钠、一水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等试剂(均购自北京化工厂)都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溶液制备

2.1.1 对照溶液配置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片剂,除去包衣,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1片的平均质量),加适量甲醇使溶解,加溶出介质制成每1 mL中约含0.6 mg药物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2.1.2 溶出介质配制 pH 1.0盐酸溶液配制:量取盐酸溶液9 mL,加水稀释至1 000 mL,即得;pH 4.0缓冲液配制:取一水枸橼酸12.90 g,取磷酸氢二钠27.25 g,加水1 000 mL溶解,即得;pH 6.8缓冲液配制:取磷酸二氢钾1.70 g和磷酸氢二钾1.78 g,加水溶解稀释至1 000 mL,即得;pH 7.4缓冲液配制:取磷酸二氢钾6.81 g,加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395 mL稀释至1 000 mL,即得。

2.2 溶出度试验条件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溶出方法及模拟人体消化道体内环境的5种溶剂分别测定。具体操作如下:取本品,照溶出度测定法(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4],方法为桨法,转速为100 r・min-1;溶出介质为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的5种pH溶液;取样20 mL,并及时补液,取出的溶液置于蒸发皿中挥干,再用1 mL纯净水溶解,过0.45 μm微孔滤膜,即得供试样品;取样时间为5,10,15,30,45,60 min。

2.3 溶出度测定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据相关参考文献[5],色谱条件为:Thermo Scientific,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0 nm;柱温室温;进样量10 μL;流动相:流动相A为缓冲溶液(1%三乙胺,1%乙酸,用磷酸调pH到3.0),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0~12 min,24%B;12~13 min,24%~28%B;13~19 min,28%B;19~20 min,28%~33.8%B;20~37.5 min,33.8%B;37.5~38.5 min,33.8%~41%B;38.5~60 min,41%~75%B。

2.3.1 转速的选择 采用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装置,以900 mL水为溶剂,测定前对仪器装置进行必要的调试,使桨叶底部距溶出杯的内底部(25±2) mm。分别量取经脱气处理的去离子水,置各溶出杯内,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 ℃后,将供试品投入溶出杯中,转速选择100,75,50 r・min-1试验,于5,10,15,30,45,60 min时取样测定溶出量(多成分累积溶出度加和),见表1。从结果可知,确定本品溶出度测定转速为100 r・min-1。

表1 不同转速时供试品的平均溶出度

Table 1 The average dissolution of samples at different speed

t/min

平均溶出度/%

100 r・min-175 r・min-150 r・min-1

55.84.05.4

1014.97.09.6

1529.510.413.5

3059.227.915.9

4593.038.131.2

60105.765.740.2

2.3.2 溶液稳定性考察 将葛根芩连片于5种不同的pH溶出介质中进行溶出度测定,依法操作,将供试品溶液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定供试品9个主要成分的峰面积,并以葛根素保留时间计算各个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成分在2 h之内稳定性良好(RSD<5%),稳定性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不同介质中各峰的峰面积RSD

Table 2 The RSD of every peak area in different dissolution media

峰号相对保留时间

各峰的峰面积RSD/%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0.730.90.7 0.3 1.3 0.3

峰2(葛根素)1.002.50.2 1.2 0.3 2.1

峰31.071.40.9 2.3 1.8 1.2

峰41.162.33.9 1.81.9 4.1

峰51.312.20.9 2.6 1.5 2.6

峰6(小檗碱)1.732.40.4 7.8 1.5 0.3

峰72.2510.32.8 3.2 2.4 1.7

峰8(黄芩苷)3.210.14.5 1.8 6.6 1.8

峰93.234.84.71.0 4.0 1.0

3 结果

3.1 溶出曲线的测定结果

取本品制剂,在上述5种溶出介质中进行溶出曲线测定,以取样时间为横坐标,以溶出度为纵坐标,绘制溶出曲线图,见图1。

A. pH 1.0;B. pH 4.0;C. pH 6.8;D. H2O;E. pH 7.4(图2同)。

图1 复方葛根芩连片9种成分在5种不同pH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

Fig.1 The dissolution curve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3.2 溶出数据分析

3.2.1 采用非模型依赖法-相似因子法(f2)分析 相似因子f2的数学表达式为:

f2=50×log1+1/n∑nt=1Rt-Tt2-0.5×100

其中Rt和Tt分别为参比药物和试验药物在时间t时的溶出度,n为测定时间点总数。一般认为f2在50~100,可认定两者的释放行为相似。本实验将不同溶出介质中2号峰(葛根素)的溶出曲线作为参比对照曲线,相同溶出介质中其他峰的溶出曲线和参比对照曲线进行比较,以考查葛根芩连片中的9种成分在溶出介质中释放特性。复方葛根芩连片中主要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比,计算f2结果见表3。

3.2.2 复方葛根芩连片剂中9种成分溶出行为聚类分析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复方葛根芩连片中9种成分于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进行聚类分析,即将每个测定条件下的9种成分溶出曲线看成是5维空间上的9个点,以2号峰(葛根素)为参比峰,采用层次聚类法对上述不同溶出介质中各个峰的溶出行为进行分类,见图2。

3.2.3 体外溶出结果小结 采用上述2种方法对溶出曲线相似性进行评价,可以看出:根据相似因子计算结果表明,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最接近,在4

表3 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比f2计算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of f2 compared with peak 2 (puerarin)

峰号

f2因子

pH 1.0pH 4.0pH 6.8H2OpH 7.4

峰17664794952

峰2(葛根素)-----

峰36577615781

峰45492889088

峰57676787879

峰6(小檗碱)6572757454

峰74963484331

峰8(黄芩苷)6965704345

峰96755586048

种溶出介质中两者的f2值均大于80,仅在pH 1.0的盐酸溶液中二者相似性略低。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的体外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相差最远,在4种溶出介质中两者的f2值均小于50,仅在pH 4.0磷酸盐溶液中二者溶出行为表现为相似。3号峰、5号峰所代表的成分和6号峰(小檗碱)在5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的溶出行为相似性良好。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pH 1.0溶出介质中1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4.0溶出介质中4

图2 5种不同pH介质中9种成分树状图

Fig.2 The tree diagrams of nine components from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five different pH dissolution media

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9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6.8溶出介质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水介质中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7号峰和9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在pH 7.4溶出介质中3号峰和4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最为接近,1号峰和7号峰所代表的成分溶出行为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相差最远。

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2种分析和评价方法不同,分析结果略有差异,但分析和评价的结论基本一致。

4 讨论

本实验选择了pH 1.0,4.0,6.8,水和pH 7.4共5种溶液作为溶出介质,分别模拟复方葛根芩连片在胃液和不同肠段肠液中的溶出。以葛根芩连方中9种主要成分的溶出作为研究对象,考查其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规律及特点,根据体外溶出能更好地预测其在体内不同吸收部位的吸收情况[6-7]。

本研究表明,复方葛根芩连方中9种主要成分在溶出介质的溶出不完全具有同步性,峰7和峰8(黄芩苷)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溶出同步性相差较远,峰3,4,5,和6(小檗碱)所代表的成分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具有完全的溶出同步性,峰1和峰9与2号参比峰(葛根素)也具有较一致的溶出同步性。这种溶出同步性表明,这几种成分在任意时刻的释放至溶出介质中各组分比例保持不变,并且这种比例的恒定与几种成分在复方葛根芩连中配比一致,这种同步释放正是体现出了中药配伍的特点。

模拟生物介质的溶出度方法在建立体外溶出和体内吸收相关性方面至关重要[8],并且通过药物制剂体外溶出曲线计算溶出指数[9],这也是生物药剂学分类标准的补充,因此溶出度研究也是课题组建立CMMBCS的重要研究内容。课题组在CMMBCS的研究过程中,对中药的溶出度评价方法按照由简至繁的过程不断推进,从单味药材散剂[10]深入到本研究的复方中药片剂,从单一成分溶出度评价深入到本研究的多成分溶出度评价,并重点关注可能引起吸收时序差异的溶出同步性问题。本研究建立的葛根芩连片中9种主要成分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方法,虽不能做到每种成分的明确定性,但却探索到了一条绕开对照品种类瓶颈限制而进行生物药剂学相关研究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杜冠华,王月华,张冉,等.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480.

[2] 商洪才,高秀梅,离利平,等.丹参三七组方配比优选及信息综合评价[J].药品评价,2005,2(3):209.

[3] 金慧,王彦,阎超.葛根芩连汤入血成分的归属[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2):2687.

[4] 中国药典. 一部[S].2010: 265.

[5] Chen L, Liu J. Fingerprint comparison between Gegen Qinlian preparations of three different pharmaceutical forms including decoction, dispensing granule and pill[J]. Chromatographia, 2009,69(1):123.

[6] Brater D C.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loop diuretics[J]. Drugs, 1991,41(S3):S14.

[7] Shilliday I R, Allison M E. Intraplatelet calci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nal fail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loop diuretic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2001,16(3):552.

[8] Fang Jiang B, Robertson Vivian K, Rawat Archana,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biorelevant dissolution method using USP apparatus 4 in early phase formulation development[J]. Mol Pharm, 2010,7(5):1466.

[9] Papadopoulou V, Valsami G, Dokoumetzidis A, et al.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new molecular entities (BCS-NMEs) and marketed drugs (BCS-MD):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amples[J]. Int J Pharm, 2008,361(1/2):70.

[10] 刘洋,吕贝然,赵保胜,等.川芎散剂体外溶出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信息杂志, 2014,21(2):88.

Application of multicomponent dissolution evaluation method of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Gegen Qinlian tablets

WEI Li1, WANG Guo-peng2, DONG Ling1*, TANG Ming-min1, ZHANG Lei1, ZHU Mei-ling1, LIU Yang1*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2. Zhongcai Health (Beiji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55,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a paticular embodiment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ased on 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BCS), focusing on assessment of synchronization issues of dissolution that may affect the timing of the multicomponent absorption. The accumulative dissolution percentages of nine components in Gengen Qinlian tablets in different dissolution solvents and times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The dissolution curve was drew and its similarity was evaluated by similarity factors (f2) and cluster method. Results in this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components that peak 7 and peak 8 (baicalin) represented had poor similarity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Their similarity factors were both 43 in water dissolution media and 31 and 45 in pH 7.4 dissolution media, respectively. Components that peaks represented had better similarity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in other medium.It illustrated that components that peak 3,4,5,6 (berberine) represented had fully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components peak 1 and 9 represented had nearly fully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while components that peak 7 and 8 (baicalin) represented had no synchronous dissolutio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eference peak 2 (puerarin).

篇2

关键词: 生物统计 SPSS软件 课程教学 教学效率

生物统计学是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科学,是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试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是把数学语言引入具体生命科学领域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生物学数据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生物学研究不断发展,生物统计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学和农业科学领域研究和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课程内容多、公式多,计算比较复杂,学生想学好、教师想教好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怎样增强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生物统计课程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相关课程教学中辅助统计软件的种类较多,有Excel、Matlab、SPSS、Origin、SAS、S-Plus、Stata、Minitab等,但适合高等院校非统计专业可使用的软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阐述SPSS在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SPSS软件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之一,在全球约有25万用户,分布于通信、医疗、银行、证券、保险、制造、商业、市场研究和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全球500强中约有80%的公司使用SPSS,而在市场研究和市场调查领域则拥有超过80%的市场占有率,与SAS并称为当今最权威的两大统计软件。

SPSS原先是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的缩写,SPSS的历史开始于1968年,斯坦福大学三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两位博士生、一位硕士毕业生)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统计软件系统,并将其命名为SPSS,随后该软件和相应成立的SPSS公司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后来随着SPSS产品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服务深度的增加,SPSS被赋予新的含义: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意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以反映市场的新趋势。自被IBM收购之后,SPSS每年8月中旬都会推出新版本。SPSS软件在生物统计教学中有以下优势。

功能强大:SPSS囊括了各种成熟的统计方法与模型,为统计分析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统计学算法,如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生存分析方法等,方法体系覆盖全面。在数据准备方面,SPSS提供了各种数据准备与数据整理技术。如利用值标签快捷录入数据、对连续型变量进行离散型转换、将几个小类别合并为一个大类别、重复记录的发现、异常数据的发现等。这些强大的数据整理技术可使数据结构、内容更易于分析。在结果报告方面,SPSS提供了自由灵活的表格功能,使制表变得更简单、直接。同时利用SPSS可绘制各种常用的统计图形,如条图、线图、饼图、直方图、散点图等,以对数据进行全面直观的展示。

兼容性好:在数据方面,不仅可在SPSS中直接进行数据录入工作,还可将日常工作中常用到的Excel表格数据、文本格式数据导入SPSS中进行分析,从而节省相当大的工作量,并且避免因复制和粘贴可能引起的错误;在结果方面,SPSS的表格、图形结果可直接导出为Word、文本、网页、Excel格式等,且目前已彻底解决中文兼容问题,用户不需任何附加设定就可以自由使用中文,并且可以在Word等软件中直接使用中文输出结果。

易用性强:SPSS之所以有广大的用户群,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权威的统计学工具,提供了强大的统计功能,还因为它是一种非常简单易用的软件。人机界面的友好、操作的简单,使得各位统计分析人员对它青睐不已。另外,SPSS向高级用户提供了编程功能,使其分析工作变得更节省时间和精力。

扩展性高:SPSS长期以来一直为竞争对手所诟病的问题主要是它对新方法、新功能的纳入速度很慢。虽然与其市场定位有关,但毕竟是一个缺陷。对此SPSS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解决办法,就是直接和强大的R语言进行对接,通过直接调用R语言的各种统计模块,直接实现对最新统计方法的调用,从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总之,SPSS具有强大的统计分析与数据准备功能,方便的图表展示功能,以及良好的兼容性、界面的友好性,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特别是广大应用统计分析人员。

生物统计这门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在教授学生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如果通过实例引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教授学生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掌握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实现抽象统计理论与直观现象操作相结合。生物统计学课程中有一些章节介绍的统计方法的计算量很大,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标准差、u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直线回归和相关等,以前传统教学方法是手工计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逐步计算不仅容易出错,学生学习起来认为特别累和烦躁。如果给学生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尤其像用户界面友好、菜单式操作SPSS统计软件,就能在讲课时一边讲解理论,一边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省去计算的大量时间和步骤,学生只需利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进行实例分析就可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SPSS无论对初学者、熟练者及精通者都比较适用,初学者入门容易,上手较快,熟练或精通者可以通过编程发挥更强大、更高级的功能。将SPSS引入生物统计教学,统计中的数据处理和数值计算变得轻而易举,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讲授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及统计结果的分析上,同时结合专业进行实例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克俭.SPSS软件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报,2010(2).

[2]李玉红,彭晓峰,陈慧青.统计软件SPSS在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

[3]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

篇3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高等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要做好本学科教学工作,就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等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田间试验;生物统计;教学

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是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两部分内容,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但本课程理论性强、内容繁多、计算公式多且难记。而现在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农林职业院校文理兼招,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因此许多学生认为本课程是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习中困难很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在充分认识本课程和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技能,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分析

1.课程特点分析“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理论性强,因为本课程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应用科学,与数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许多统计分析的理论来源于数理统计,如概率分布等,因此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基础。二是公式多且复杂难记忆,不论是特征数的计算,还是概率分布的计算,或是方差分析,都有很多公式需要加以理解和记忆,如果不能掌握计算公式,则不可能完成统计分析。三是有很强的实践性,如田间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特点分析教学中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是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现在的农林类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能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此外,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现在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农林类专业都是文理兼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缺乏实际生产能力,对学习本课程是十分不利的。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上好绪论课,激起学生兴趣;二是把握教学过程,培养兴趣;三是在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稳定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开辟第二课堂,发展学生兴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突出教学重点难点(1)专业术语、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是重点。原理、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三个难点。“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课程中概念、名词较多,如总体与样本、回归与相关、标准差与标准误等。而二项分布、t分布、F分布等则是统计推断的基础。小概率原理、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又是假设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对这些理论分布和基本原理的阐述应属重中之重,应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可通过恰当举例,便于学生理解基本原理。对于计算公式,通过反复强调,增加印象,加强练习,强化记忆等手段和方法进行强化。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注重理解。通过实践和课外辅导,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公式的运用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对计算公式正确合理的运用是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应使学生掌握各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免错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是艺术。教学中,笔者尽量改进教学方法,综合采取启发式、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图表、PPT演示等增强直观性,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解统计假设的步骤、方差分析的步骤等内容时,先通过实例说明每一个步骤,最后推出基本步骤。讲授直线回归和相关时,通过对比说明其各自特征、区别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讲授总体和样本时,把一个班示作总体,将其中某几个示作样本等进行说明,使学生通过事例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又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的学科,在加强理论的同时,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生物统计学中的各种设计方法、试验方法和统计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才能被学生掌握,成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1.开展田间试验,提高学生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试验课题、拟订试验计划、实施试验、统计分析试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试验中的问题,这既增强了学生进一步钻研田间试验和生物统计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2.参与科研,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中吸收学生参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既提高了学生能力,又解决了实践教学的不足。笔者这几年主持的研究课题,如“弥渡县灯盏花漂浮育苗病害防控研究”“大理州烟草漂浮育苗病害防治试验”等都有学生参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生物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现在的生物统计中各种统计方法在计算机中都有相应的程序可以应用,如Excel、SAS程序等。因此,通过运用计算机中相应程序的实践教学,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程序的使用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既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了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汤赵云,田朋萍,张霞.《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82-83.

[2]杜瑞卿,杨建伟.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6-28.

篇4

一、授课教师与学生均需明确课程开设的意义,并明确培养目标

授课教师应当高度重视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生物专业学生优良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生物专业是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并总结分析试验结果,才有可能验证或发现与生命相关的变化规律。授课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本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地进行试验设计,快速掌握并优化试验方案,从而减少试验的次数,缩短实验周期。另外,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经过试验获得的大量原始数据是需要经过严密统计分析处理,才有可能寻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因此,授课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试验设计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对于生物专业学生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教师需根据教学目的不断进行教学的调整、补充与完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研究,不断拓宽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努力做到把握重点难点,努力让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对于试验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强调试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的正确运用。教师应当注重考查学生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性与熟练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增强学生的实操经验,鼓励学生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整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实验数据,学会并掌握根据现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通过多维模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代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和画图的工作,更好地利用教学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统计软件处理的实例,可以直观、清晰地指导软件的运用,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的目的。

三、在课程配套方面,生物系应当追加统计分析软件相关方面的选修课

篇5

关键词 Excel;生物统计学;普哇松分布;POISSON函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87-01

生物统计学是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的一门科学[1],也是畜牧、兽医、农学、微生物、医学等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统计工具,越来越多的数据分析离不开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在生物统计学中的上机实习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本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已经把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普哇松分布等的概率计算纳入生物统计学的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针对不同数据清楚其分布类型,针对不同分布类型选用不同的Excel函数模块,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分布的概率计算,可以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数据分析。本文主要介绍利用Excel中的POISSON函数来计算普哇松分布的概率,现就POISSON函数的具体应用情况及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1 普哇松分布

普哇松分布(Poisson,也称泊松分布)是二项分布的一种极端形式,就是说某种试验结果或某种事件发生的概论极低(P很小)。因此,在应用中很容易将普哇松分布与二项分布混淆,普哇松分布的特点就是λ=π=σ2。普哇松分布的概论函数为[1]:

2 普哇松分布的概率计算示例

例题:已知某地区的牛群中每年出现怪胎的次数服从普哇松分布,每年出现怪胎的次数的平均数为2,计算该地区一年中出现3次怪胎的概率以及出现3次和3次以下怪胎的概率。对于这一问题,很显然牛群中每年出现正常胎和怪胎2种结果,而且怪胎出现的概率极低(平均2次),因此其属于普哇松分布。由于已经知道“每年出现怪胎的次数的平均数为2”,即就有λ=μ=2,因此该地区为出现3次怪胎的概率为:

2.1 出现3次怪胎的概率

利用以上公式可以直接计算普哇松分布的概率,但是因为需要记住公式,并且需要手动来计算,所以还是比较烦琐的。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借助Excel中的函数来快速计算出其概率。

首先在Excel中,选定空格按照以下顺序:插入―fx函数―统计―POISSON,出现图1提示框,在提示框中从上到下依次输入3、2、false,点击确定。就可以获得该地区出现3次怪胎的概率为0.180 4。

2.2 出现3次及3次以下怪胎的概率

首先在Excel中,选定空格按照以下顺序:插入―fx函数―统计POISSON,就会出现图2提示框,在提示框中从上到下依次输入3、2、true,点击确定。就可以获得该地区出现3次及3次以下怪胎的概率为0.857 1。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有更多的软件被应用于生物统计学,如Excel[2]、SAS[3]、SPSS[4-5]等,但是不同统计软件具有着不同的统计特点,如Excel统计功能更为简单,适合生物统计学的初学者。SAS统计功能比较宽广些,因其统计模块的限制,所以更适合能够自己编写程序的学者。SPSS的统计功能更为强大,几乎具备了所有的统计分析功能,操作相对简单、直观[6-8]。

虽然从统计分析上来看,SAS和SPSS的统计分析功能略胜于Excel,但是Excel也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如对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普哇松分布等常用分布的概率计算来说Excel就显得简单多了。在普哇松分布的概率计算中虽然就是一个POISSON函数,但是针对不同问题这个函数里最后面的选项却不同,在POISSON函数的提示框中最后选项如果选“false”,则结果是显示P(X=x)的概率,而当最后一项选择“true”,则显示的概率是P(X≤x)[9-11]。

4 参考文献

[1] 张勤.生物统计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 王香萍,王文凯,李俊凯,等.EXCEL中关于生物统计中两组平均数的应用方法及探讨[J].考试周刊,2011(6):180-181.

[3] 黄中文,张丹.生物统计与SAS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5):140-142.

[4] 白俊艳,贾小平,张小辉,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 (10 ):57-58.

[5] 白俊艳,徐廷生,张小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47-248.

[6] 李萍,胡琼波. Excel 2000在生物统计中的应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51-53.

[7] 林树茂,吕敏芝,田允波,等.应用Excel进行畜禽性状相关和回归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2005(4):89-90.

[8] 赵秀敏.Excel和SPSS在生物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4(18):30-31.

[9] 范平,崔党群,詹克慧,等.Excel软件在生物统计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开发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65-69.

篇6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45-03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它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来分析解释生物学中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科学。生物统计学是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生物统计学,不仅提供设计科学试验和收集数据的方法,而且也提供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同时,生物统计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广、概念多、公式多;加上学生缺乏背景知识,对该课程认识不够,使这门课程有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记、难用的“四难”课程之称[1,2]。从2012年开始,我校生物统计学教研组针对课程特点,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学生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由传统的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向掌握具体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目标上转变,将过去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转变为基础知识测试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源头上使教学模式向注重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上转变。经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生物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笔者根据两年来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工作的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作如下总结。

一、确立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计划

2012年前,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由数学专业的老师进行讲授,教学内容以数理统计为主。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仍然无法将统计学这一工具应用于生物学的相关领域。针对这一情况,学院领导研究决定生物统计学这门课程由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授课,教研组接到通知后进行了研究部署。笔者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将生物统计学课程定义为工具课。在确保这一基础后,笔者根据我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目标明确为: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中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统计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的意义;理解生物学实验设计方法和常用统计模型的应用条件;掌握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掌握EXCEL和STATISTICA软件操作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生物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笔者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的课程重心放在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原理、掌握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上。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重点

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庞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将生物统计学课程进行了梳理,主要以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最常用到的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和数据类型、总体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概率和分布、统计推断、t检验、方差分析、数据转换、多重比较、相关和回归、因子分析、非参数检验、实验设计等。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基本原理,通过在计算机上运行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结合生物学实例掌握各类统计模型和检验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得出统计检验结果,并根据实验数据运用已掌握的生物学原理解释实验数据所产生的科学意义。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将近年来生物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的一些统计学方法和原理做简单的普及,如将系统发生关系纳入形态数据中,检验形态特征进化的谱系依赖性;利用不同地理种群的生活史特征和形态特征计算物种的表型分化,结合遗传分化数据分析物种分化的原因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生心中埋下进一步学习统计学的种子,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和学习提供帮助。从教学内容上,笔者将以往所注重的统计原理介绍和统计模型推导的部分转变为让学生理解统计模型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内容上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上机实习的学习时间约占整个课时的50%。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生物统计学课程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一般方法,并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综合分析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生物学实例教学,利用已发表文章的数据为训练内容,将课程所涉及的各类统计模型贯穿于实例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科研项目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课程是学生的发展,课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契约[3]。这里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较多地体现在对教师和教材的关注上,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则更多地关注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知识的获得,关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充满生机的学习、研究氛围,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4]。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针对生物统计学理论性较强,内容枯燥、乏味等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学过程,笔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探究数据处理方式,应用已学习的统计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转变为教师讲授和实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将上课的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每次上课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1~2课时的实例教学。从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个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的角色定位成课程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在讲解t检验时,前1个课时,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的形式讲解t检验的应用条件和计算原理;其余2个课时,我们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实验和中学生考试成绩相关的数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学习相关与回归时,我们要求学生将生物化学实验和生态学实验的数据拿到生物统计学上进行统计检验,如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实验数据,可以用来检验蛋白质分子量和电泳迁移距离的相关性,并预测已知迁移距离的蛋白质分子的分子量;通过卡方检验验证果蝇杂交结果是否符合实验预期等。我们通过对自己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探究。

四、“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生物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学生成为具有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特殊作用[5,6]。因此,笔者根据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个班级按照每6个人一个小组进行分组,在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给每组同学收集一定的数据,采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统计结果。我们通过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对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笔者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野外实习和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科研训练中。教师根据已学过的统计学原理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开展野外调查和创新训练前,针对性地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采样工作,完成野外实践活动并获得相应实验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我们通过完整的实验设计、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过程,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门工具课,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注重实效,改革考核形式

考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的目的对促进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偏重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等,期末考试的成绩决定了这门课的最终成绩。在这种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学生往往是平时松、考前紧,考后不复习。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程后也不能将具体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今后的科研或教学实践中。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公正地评定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由出勤和课后作业成绩组成)、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4%,主要是生物统计学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统计原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占总成绩的36%,根据给定的实验数据,利用EXCEL和STATISTICA软件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在教研组实施上述教学改革后,我院学生应用统计学处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不断地把统计的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科学问题上,使他们形成了一个不断巩固统计学方法和学习新的统计学知识的良性循环中,对统计学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总之,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的一系列改革,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从机械地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向利用统计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物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问题上转变,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和熟练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要不断学习统计理论,探索教学规律,完善教育体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邹永梅.《生物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8(5):51-52.

[2]王春强,马巍,王洪才.高校《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102.

[3]葛岳静.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精品课程建设专家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3,(4):4-6.

[4]郭祥群,阮源萍,杨利民,黎朝.以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化模式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4,增刊:1-4.

[5]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信息,2008,(12):201.

篇7

辨证论治是中医防病治病的基本方法,抓住“辨证标准”这一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就有可能推动中医理论、临床疗效、证候本质研究的发展。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症状及证候的规范化、客观化研究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证候属于高维高阶的复杂系统,证候的高维高阶特性为证候的规范化、证候实质研究、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等带来了困难[1]。随着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研究的兴起,学术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以信息系统视角研究同样是系统的、复杂的中医药理论体系,在合理整合和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特征提取和规律探索,可能是研究中医学临床规律的一条可行的途径[2]。

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辨证论治研究中的优势

多元统计分析是数理统计学中近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它探讨高维数据的内在规律,如研究多元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数据结构和数据简化等。多元统计分析能综合体现出人体生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与中医更有内在的切合性。中医药学理论中充满了数学语言和思维,如证的分类、组成和演变中饱含着多元模糊的数学思想,证候是以症状群组合的形式出现,但同时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证与症状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线性和正态的。中医证候的客观标准由某些特定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软指标”或定性指标构成,仅凭主观经验或文献资料进行辨证标准研究难免导致“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而较大地影响了证候标准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数理统计引入证的研究不但可行而且是科学的。

2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辨证论治研究中的作用

2.1 用于症状的分类与筛选

症状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重要依据,主要来自传统中医运用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情资料,多为宏观的、表面的、缺乏定量和定性的可检测指标,必然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和医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专家指出,疾病的症状表现可大致分为三类,即:第一类代表疾病本身特征的症状,第二类代表证本身特征的症状,第三类对辨证辨病皆贡献不大的症状[3]。因此,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症状中筛选出属于中医证本身的主要症状,是认清证本身特点的前提。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筛选出对证候辨证有决定意义的主要症状,如何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某些变量(症状)对应变量(证)的不同“贡献率”来加以取舍,这对于甄别证的有意义症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筛选出一些与该证有关的症状(群)。如张氏等[4]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得出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

2.2 用于证的分类及危险度研究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疾病的证型会随着疾病的发展而变化,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反映了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病机,也反映了疾病的轻重及危险性。当疾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时,其对健康的损害程度如何并不十分明了,所以,分析每一证型危险程度的大小就显得十分必要。如丁氏等[5]对375例胸痹心痛患者通过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证型的危险度。结果提示,胸痹心痛的危险证型按其影响程度依次由高到低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寒凝证。另有顾氏等[6]通过系统聚类的指标分割法,根据聚类结果,发现肝炎后肝硬化的单元证有阴虚、肝胃不和、湿热、血热、肝郁/肝火、脾肾阳虚等6种类型,结合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前5个单元证发生率较高。证候是基于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反映出来,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的特点,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辨识而提取出来。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反复修正临床四诊信息调查表,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提取特征信息,可为证候分类提供依据,进一步揭示中医证候的病机。

2.3 用于辨证分型及标准研究

“辨证分型”的基本形式是将西医或中医的某一疾病分为几个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治疗。通过“辨证分型”得出的证型虽是模型,却是在对患者群和症状群高度分析总结基础上对疾病过程的模拟,是建立在“病”的基础之上。而“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化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在病的基础上的证和证型也有规律可循,可以运用数理统计如多元分析等客观化的手段来探索其规律。如刘氏等[8]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患者可以分为气虚、阴虚、肝郁、冲任失调及脾虚痰湿型。李氏等[8]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焦虑症的中医症状、证型分布特征,将焦虑症的临床10余种证型简化为5种证型组合,以心脾两虚型最为多见,与临床观察实际基本符合。目前,临床上辨证分型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上,辨证分型不统一,证名不规范,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索疾病的辨证分型及其标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4 用于证候危险因素的研究

证候作为疾病过程中阶段性的病理概括,影响因素常常涉及病因、病位、病程、病性、气候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虽然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但其中仍有一些规律可循。如崔氏等[9]采用二元回归法对739例首发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辨证分型单个和多个危险因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病、吸烟、饮酒分别为中风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危险因素,其它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另有专家认为,个体的体质是形成不同证的基础,故理清体质类型成为解答证型构成特点的钥匙,而中医体质、证候的分类、症状的组合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实现[10]。

2.5 用于证候的实质及辨证客观化研究

应用现代先进的实验方法与仪器,结合多元分析建立辨证诊断实验指标,是探究证候的实质、实现辨证客观化的必要手段。在研究证候的实质时,由临床检测到的生化、特殊检查指标或现代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能真实反映某疾病证型规律的主成分。如温氏等[11]运用多元分析探讨IgA肾病的病理损害、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显示,IgA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与中医辨证相关联,阳虚证与水肿、阴虚证与尿血关系密切。王氏等[12]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血瘀证量化诊断的方法和血瘀证证候实质,通过对170例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内皮素、一氧化氮、纤溶酶原激活物6因素的逐步回归显示,其贡献度的顺序为内皮素>血红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一氧化氮,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未能入选。对证候进行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以症状、体征以及客观指标为立足点,以临床实践为准绳,综合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并结合模糊数学评价,进行动态与定量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揭示中医证型的本质,实现中医证型的客观化。

2.6 用于证治规律研究

传统的辨证论治规律归纳和总结研究最大的弱点在于研究者无法通过定量方法来处理数据,往往主观加以选择、摒弃。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数据处理时掺杂的主观因素,客观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并在文献资料中发现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通过文献整理与多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析中医病证的证治规律,重新审视中医学对病机属性、证治方案的认识,以此可揭示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点。如卢氏等[13]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方药的频数和剂量两个角度探求唐、宋、金、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治疗糖尿病的方药规律,得出补虚药、清热药是治疗此病的两类主要药物这一重要结论以及方药配伍关系,提示热盛伤阴、气血两虚应是历朝代总的糖尿病证候群的分型归属。丛氏等[14]通过总结中医历史上著名医家的医案建立大型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统计筛选出肺病的常见临床证候,与某一证候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和用药,并定量地表达了这些病因或病理结果、症状及用药对该证候的重要性。多元统计方法适用于分析散在、庞杂的中医文献资料,有助于透过复杂的数字资料发现事物内在规律,已成为临床科研设计、分析和评估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3 结语

辨证论治是中医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和理论沉淀,占据中医学诊疗体系的主导地位。中医药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其中数量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随机化实验设计和方差分析理论、方法,特别是SPSS和SAS统计软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得辨证论治的研究方法由单纯的频数分析向多元回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向过渡。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应用于辨证论治客观化、标准化和数量化的研究,为中医药科研逐步从传统的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向定量性描述过渡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当然,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通过多元分析所得到的证型分类往往与传统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提示今后如何将现代科学的多元分析方法与传统临床辨证论治经验相对接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 蕾,张启明,王永炎,等.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58-261.

[2] 王永炎,刘保延,谢雁鸣.应用循证医学方法构建中医临床评价体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227-231.

[3] 梁茂新.中医证研究的困惑与对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

[4] 张 琴,刘 平,章浩伟,等.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8):694-697.

[5] 丁邦晗,刘 涛,罗 翌.胸痹心痛危险证型的回归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4):225-227.

[6] 顾学兰,刘 平,陈家慧.肝炎后肝硬化单元证的多元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3-5.

[7] 刘 胜,孙 平,陆德铭,等.3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9(11):666-668.

[8] 李 涛,杨春霞.焦虑症中医证候多元分析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27-129.

[9] 崔晓琳,蔡业峰,卢 明,等.739例首发中风急性期辨证分型与危险因素关系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74-976.

[10] 何裕民,王 莉,石凤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29.

[11] 温利辉,罗月中,洪钦国,等.IgA肾病中医辨证的多元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4):290-294.

[12] 王 阶,李建生,姚魁武,等.血瘀证量化诊断及病证结合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21-24.

篇8

【关键词】 抗菌药物;耐药率

作者单位:472000 河南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一些侵入性操作的应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常见为兼性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居高不下。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使抗感染治疗越来越困难。检测某一地区某一阶段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有助于提高抗感染的疗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现将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送检的各种标本分离到的兼性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株监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间,从临床送检的痰、尿液、粪便、血液、各种穿刺液、分泌物等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并进行药敏试验。

12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氏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孢菌ATCC 27853,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篇9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9-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进行搜集、分析和解释生物学数据的一门学科。近年来,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在各高校生物类专业中普遍得到了重视。但该课程与数理统计联系密切,内容抽象,原理复杂,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统计学的理解和体会,在分析目前教学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顺应科学发展,探索改革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

生物统计学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必修课程,是进行现代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生物统计学主要讲授实验设计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统计推断,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工具,能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生物统计学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的各种随机现象,是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该课程中的理论抽象、概念和公式多而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导致课程的学习枯燥而单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多数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讲授书本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统计思维的培养,导致结课后学生对统计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中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案例,而面对实际问题,很难利用统计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和分析。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差

多数高校在第三学期开设本门课程,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高等数学,有了一定数学基础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但相关专业课程尚未学习,对案例中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在用专业方面的例子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理解存在困难。学生在第八学期才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需要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解决实际科研问题,但有关统计学知识完全“归还”授课老师,“重新”学习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的难度较大。笔者对农学专业166名学生2004~2005学期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试卷进行分析,从中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分析题。可以统计出学生成绩在各分数段的分布情况。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试卷各题型分析,可以发现试卷中学生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得分较多,且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学生对这两部基本内容掌握较好;而填空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分析题得分较少,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掌握较差,且学生间存在明显差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对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实践和统计思维能力;二是知识点掌握不细致,导致填空题失分严重;三是审题不细,答非所问;四是难点没有很好理解掌握,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实践课时少,软件应用差

受本课程大纲规定学时限制,目前生物类专业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统计软件上机试验不能有机结合。目前随着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统计软件被广泛开发和应用,比如Excel表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R语言和DPS数据处理软件等,各高校一般都是对各种统计软件进行简单的说明讲授,而不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学生理解并掌握一类软件,并能灵活运用。导致课堂所学内容与科研实践不能紧密结合,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不能显著提高。

三、生物统计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大纲

生物统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适应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科学试验设计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进行设计试验,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讲述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理论分布和抽样分布,统计推断和方差分析理论,常用实验设计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在技能技巧方面,应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上机操作所学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统计学”内容枯燥,公式繁多,理论抽象,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早授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以保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生物统计学”授课教师可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在推导讲解重点公式和理论时使用传统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使用多媒体介绍基本概念和展示图、表等信息。充分发挥利用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以提高课堂学生的互动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加强案例教学,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引入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生物统计学”课程与数学及生物学其他课程联系紧密,理论抽象,难点较多,学生很难直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将一些和讲授内容有关的有趣的、生动的、特别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把生物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实习等科研活动中。课堂上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科研中的案例利用合适的统计软件进行演示分析。同时对各统计软件如SPSS、Excel、DPS等统计软件的特点和应用条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演示如何进行实际案例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将抽象统计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目的。

(三)不断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统计素养

在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作为“生物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基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和软件应用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教好这门课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根据这门课教学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将统计学的应用能力和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科研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论性考核。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解释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考核中除了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应用性的考察。由此可将考核方式分为三部分:理论知识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为主,权重占总成绩的50%;而为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并在计算机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推断,得出结论,权重占总成绩的40%;最后是平日成绩的评析,根据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和课堂表现做出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希望达到能够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一个准确的综合评价。

四、结语

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还应紧跟时展,更新教学能容,主动学习有关本课程的新知识和技能,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5]张红平,李利,明道绪,等。培养学生正确的统计学思维[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