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篇1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 教育 现代化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是教育的目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以升学应试为唯一目的,这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见分数不见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应试教育是以“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挑选”这种教育功能理论为其理论依据的。素质教育是以“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为理论依据的。现代化教育强调的是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满结合”为目的以“教育具有发展与挑选两种功能,其主要功能是发展”为理论依据。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

和谐教育要求是教与学始终统一在和谐的整体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幼儿是主体,幼儿的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近几年的研讨过程中,让我们认识到在幼儿教育中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切入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

1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创设了和谐的教学环境

现在,幼儿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较难集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摆正幼儿在教与学中的位置。教学方法,知识的呈现方式陈旧,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认知规律。而是只把幼儿看做是无底的木桶,一股脑地往里灌、挤、压,直到塞满为止,但总也塞不满。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就要端正我们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的学摆在第一位,教师始终要思考,幼儿为什么要学,怎样学,学习的重点在哪里?从幼儿的认知规律看,幼儿的认识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亲自经历了这个认识过程,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动作用,才能把知识学牢、学好,直至真正掌握。而要实现这一途径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组合教学。现代化教育媒体,通过声、光、电的有机组合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意识。

如在数学教育活动《破译密码》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就首先利用课件展示现象(出示未被破译的密码),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此时幼儿产生好奇,头脑中自然会想密码会是什么,从而通过探究发现数字变化的规律。再来解决问题(要求幼儿读密码),进一步发现感受数字变化的规律,最后让幼儿总结出可以用念读法发现物体间的排序规律。

这种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现象──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结论的思维过程非常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电教媒体,无须教师多费口舌,研究的对象通过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发人深思,而幼儿始终是舞台的操作者,改变着舞台表演的对象,唤起了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

再如:大班科学活动“雨的秘密”(如图1)

(图1)

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研究处理好把重点放在幼儿怎样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上。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呈现的多样性上下功夫,认真完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创设出激励学生探究的情境,调动幼儿的主观因素。让幼儿的大脑动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增长能力。如果做到了这点幼儿也就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好学了。

2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的反馈方式,突出了教与学中的幼儿的学,创设了和谐的反馈环境

专家们曾经说过:“一节好的课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关键是在于幼儿学到了多少,真正掌握了多少,这也反映了是否真正把幼儿的学放在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们总是要设计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种调整越主动时间越早,幼儿的收益也就越大。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提供了多种信息反馈的方式。其特点是信息反馈速度快,表现形式丰富。CAI辅助教学软件很容易实现一问一答的反馈方式,幼儿可以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情况,对不清楚的问题再学习;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可以及时评价,提出意见与建议。

如:在中班数学活动《认识序数》中,教师设计了幼儿练习这一环节,在课件中制作了一幢美丽的五层楼房,让幼儿按照要求将五只动物送回自己的家。这时幼儿可操作鼠标,将小动物一个一个送进家,如正确,小动物就会高兴的说:“谢谢你,这是我的家”;反之,小动物就会说:“再想想,这不是我的家!”幼儿不仅掌握理解了—5的序数,教师也即时了解幼儿学习的效果,创设了和谐的反馈环境。再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分类”,在课件中设计“形状分类”统计图表(如图2)。幼儿进行操作,每填写完一张图表,如果正确,图表就消失,出现可爱的娃娃笑脸,对幼儿进行鼓励;如错误,错误的地方就会便红,鼓励幼儿再想想,重新统计“红色”的错误地方。……用同样的方法直至把各种分类统计图表填完(图3)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各种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即时反馈方法,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还会开发出很多好的反馈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教学反馈—反思—调整)的良性循环。

3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培养,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是广泛的,是持久的,是受益终身的,而不是在应试教育下的经过教师千百次重复训练下的解题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播知识,更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幼儿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很多好的促进幼儿能力培养的途径。

运用电教媒体给幼儿提供情境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大班语言《新龟兔赛跑》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给我的感觉是这堂课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幼儿对着录像进行配音,另一个是幼儿对于故事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幼儿揣摩动物当时的心态、性格,进而用语言灵活表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录像带的画面构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使幼儿能逐步融入文中,在用自己语言的展现动物性格的同时,也发挥了想象力。在对故事进行再创作时,教师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给出了多个漫画式的构想,激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幼儿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自己的构想,把课堂气氛推向了。

再比如,在美术《海底世界》中,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绘画海底生物,但是幼儿对海洋的了解欠缺,如何创作出富有童趣的海底世界的幻想画呢?我就利用多媒体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着一特征,制作一个动画课件,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象的清晰,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景。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幼儿便左右逢源,思路开阔,想象力丰富了,创造力也随之调动了。这样的训练,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综合力、思维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即动脑又动手,学生的左、右脑都受到了刺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能。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听觉资料,为丰富幼儿的表象,开拓幼儿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提供了视听基础,为创设和谐教育的环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只要我们的教师转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把幼儿的学真正放在了首位,就可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安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 .

[2] 南国农,李运林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

[3] 陈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

篇2

1 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环境更加优化

1.1 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恰当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学情境只能依靠教师用语言或板书去创设,这样就显得单调、枯燥。此时,现代教育技术便为课堂带来了无限张力,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的画面展示、切换、暂停、聚焦等多种功能以及教学资源库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易懂,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例如,一节小学数学课,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将数字加减计算设计为热播动画剧“羊羊运动会”,贴近了学生生活,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学习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整堂课学生有观察、有思考、有讨论、有合作、有交流,寓学于乐之中。

1.2 教学环境开放,利于师生互动

教育技术为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三者提供了交互平台,构建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师生活动相对开放,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协调发展。电子白板独有的拖放、隐藏、书写、涂色、复制等功能,提高了学生的视觉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多元智能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例如,在教学初中“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中,公式推导这一环节,教师在白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接着又复制一个,形象地让学生感受到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到白板上旋转其中一个三角形,进行移动拼组,可得到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展现出三角形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学生轻松简单地利用已学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亲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提高了知识构建、交流合作的学习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1.3 直观形象,有助于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综合运用其多种功能和效果,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课上利用电子白板的制图功能添加辅助线、复制图形,快捷方便;地理课上可利用聚光灯功能突出地图上某一位置,学生看得清,印象深;理化生无法演示的实验可以从资源库中查找视频,进行播放,真实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控制实验的速度,调整实验角度,让学生观察实验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过程,归纳总结规律,有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手段,把微观运动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进入微观的动态情境,感触“真情实景”,有助于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运用教育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等,并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教材也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和教学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2 教育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

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教育技术媒体,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最大化与选择性,使教学时空的拓展成为现实,为教师重组知识、再造课程、创新课堂开辟了新途径,使师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广阔。方便、可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可实现及时反馈、共同批改、互相学习的目标。一节化学实验课,教师利用录像、拍照的方式将学生的实验过程搬到屏幕,让全班学生看到同学的小组合作情况,进行互动学习。以现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极佳。课堂上教师利用计数器软件开展学生知识应用竞赛,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2.3 教育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学习对象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本质的认识过程发生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成为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资源自主学习;也可借助网络搜集信息,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让强大的互联网成为自己学习的平台。由信息技术架起的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大大拓展了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的资源。

2.4 信息时代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设计和教研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以及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支持。多媒体录播教室为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审视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电子备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备课方式,它不仅可以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备课效率,而且能实现资源共享。网络环境的建设为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的时滞,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成就学者型、专业型的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柯里福曾说过,“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教育者,有义务使自己和学生保持对技术的清醒认识,并始终有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意识。

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和领域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视听教育运动”。从1963年到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界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多次定义;而我国学者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对教育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李克栋教授在1997年3月提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以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和相关高新技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支持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育技术主要从硬件和技术、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资源、文化和思维等四个方面提供支持。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对硬件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在设置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演播室,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系统的设计、运用和维护,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对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的支持

即对教学中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的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创造个别化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教学提供方便,为师生交互、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在完成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起着很大作用。

3.对教学资源方面的支持

在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的研究中,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为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提供更好的条件,为教育教学创造新的资源,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应用。

4.对文化和思维方面的支持

视听文化主要是指超媒体和超链接组织知识的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已无法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教育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更注重学习内部的情感等因素,也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方法,从文化和思维及知识组织方式的角度支持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使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得到最优化,从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教学过程就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它包括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五个部分,教师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合理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学媒体,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系统化的设计。

目前,基础课程教学基本上包括黑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两种。相对而言,多媒体教学由于采用了光、电、图、文等技术,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生动活泼,可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学生的思维容易被打断、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产生疲劳等,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教师的表现力和对学生的感染力也会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注视屏幕而大大降低,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不管是使用黑板还是使用多媒体,基础课程教学都可归纳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由教师组织、监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其缺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

大学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在内)教学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上课信息量大,这就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师生面对面的方式,使很多学生不愿发表个人意见,造成教与学交流不足,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另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基础教学内容与时展相比相对落后,知识信息量相对不足,而同一课件、同一教材也难以适应不同接受程度、不同学习兴趣的学生,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

目前倡导的网络教育就是将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处理、制作并进行远程传输和学习的过程,对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好的完善作用。

网络教学包括资源库内容的建设、资源库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课程教学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修改、图片及影像资料的收集、思考题与讨论题的布置、有关课程内容的网上文献资料、相关基础教学网站链接和课程发展信息等相关内容。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就可将课件放到网上,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减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压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更专注于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课下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复习。

依托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的师生互动交流模式,以课件和教材作为学习的基础,在网络交流、网络文献资料和教学内容信息量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加大课程难度,满足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与教师讨论问题,又可以使教师及时收到教学反馈,为师生充分交流提供平台,有效地弥补目前教学中教与学交流太少的不足。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的发展密不可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已成为教学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各种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探索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可以说,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使教学手段逐渐多样、教学内容更加广泛。目前的基础课程教学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了新的视听语言,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给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知识的空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最明显的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已成为现代技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系统开展教学,避免了像以前那样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很大的工作量,从而大大地节省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更富有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理想的学习环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画面和视听效果,强化学生的感知力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接收和记忆。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媒体资源,依据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篇4

【关键词】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需求学习,因地因时学习、以及因材施教等都变成了现实,也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个别化学习成为现实

一直以来,为了便于管理,学校教育都是按照年龄、成绩等为依据,将学生进行分班、分组,进行集体化学习,并力求使学生同质,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途径,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物质支撑。超大容量通信网络高速发展,使得入网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科研机构成为了一个整体,为学校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学习者可以通过链接到其它教育机构和入网学校获取所需信息,最大程度的满足其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得个别化学习变成了现实。

(二)使得学习的形式和学习的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近两年,“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以及“微课程”等教学模式深入关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和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以教学微视频(微视频,就是个人利用手机、摄像头、DV、MP4等各种视频设备拍录、上传到互联网上的那些时间相对很短的视频短片(通常为30秒-20分钟)。微视频所拍摄的内容广泛,形态多样,涵盖了例如DV短片、记录短片、视频剪辑和广告片段等。而教学中的微视频,就是指那些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微视频。)为例,包括了知识点讲解型的,学习情境创设型的,操作示范型的和展示评价型,每一种类型都会以不同的特点向学习者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学习者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意识,更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见表1

(三)被动接受向主动研究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中,多以升学为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的是讲授灌输法,将知识直接传送给学生记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很少去思考教师讲授的内容。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教师不在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不再将课堂作为唯一的授课场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场所的扩充等等都使得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开始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和探索,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下乐于学习,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自学的主要行为方式。由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和各种通信设备具有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使得学生们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探索所需要的知识,从而使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

二、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应“作为”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

在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为了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注意处理好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和相应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根据任务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参与学习活动,避免学生因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影响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和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和资源,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相关的必要性和信息,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拓展思维,实现意义建构。学生能否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想学,喜欢学的内容,把情感和认知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爱上课堂。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在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燃起发现和探索的热情。

(三)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这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从“要学”到“会学”,能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使用的方法,使他们知道怎样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学习,提升学习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注重对学生自主评价、总结的反馈

同归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在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在这很大程度上已经使得学生建立了独立的认知结构,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达到认知结构完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进行评价,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应该给于重视,让学生在参与评价,在互评和自评中得到锻炼,受到鼓励。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1-6018-02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Learning "Computer Organization"

LIU Ai-na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Teachers Academy, Meizhou 514087,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age in the full range of requirements on the basis of talent, pointing out that the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lack of many years,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Under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model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discussed relevant issues and research for "Computer Organization"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organization; teaching methods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从课程的地位来说,它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应于这一门专业知识较强的课程,学生理解这一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上好这一门课须讲究方式方法,解决好难点、重点,逐步为学生建立整机原理认识。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担负着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跟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步伐,适应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和软件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多年“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就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改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特点及应对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整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系统而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基本问题的解决方法、基本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从而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与概念。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抽象等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这一课程时,应充分做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学科有机整合。

2 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方式。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 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则要求由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知识的存储器,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的主人。

3 教学方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适应微型计算机发展和教学课时有限的矛盾,应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图文声像同步进行,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增强直观性,有效加大课程信息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直观影像,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进行学习、进行探索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一种经验的积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能力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下列的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逻辑组织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灵活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流畅的信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出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例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进而实现观点的撞击。

例如,讲解加法器时引导学生思考:ALU内部有加法器,为什么没有减法器?教师进一步引导出补码的意义是什么,补码如何实现减变加?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把前后两个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任务驱动法:计算机组成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把死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采用任务驱动法取得的效果会比较明显。讲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时候,专门拆开一台计算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并且让他们自己动手拆装计算机。任务式教学从实际问题入手,采取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设计任务、解决任务、归纳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对有差别的问题加以比较的方法。 例如:通过对比,学生提高了认识,加强了记忆,克服了易犯的错误,提高了操作水平,也锻炼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比较,获得自我发现、自我思考的能力。类比教学是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概念、策略和思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关联、类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思想。例如,用生活事例洗衣房流水作业分为三阶段,水洗,烘干,熨烫类比去理解流水CPU技术。

4)演示与实践法:教师出示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投影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方面或事物的发展过程,结合演示讲解,演示的事物与教材密切配合。 比如介绍计算机的配置,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史,等内容的讲解,采用实物、演示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讨论式教学:采取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言或提问,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互相激励、探讨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了其自身的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

6)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例如:让学生借助各种媒体形式来收集信息资源,把以前常用的SDRAM内存和现在主流内存进行各项参数的比较,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内存的发展趋势,举一反三学生对计算机系统中其它相关硬件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了解,更进一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各项参数的对比来预测将来内存的材质、容量、内部结构、布线等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极大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可以锻炼学习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公认的枯燥和难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些年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仍然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实践,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们不断增长的求知需求。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方式 理论 策略 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志坚(1973-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生化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李贤阳(1977- ),男,江西宁都人,赣南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研究;廖必峰(1987- ),女,江西宁都人,赣州市章贡区第二保育院,小教一级,主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的研究。(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61-02

上世纪末,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开始兴盛,在新世纪的前十年,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体系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机动性,因需学习、因时因地学习、因材施教真正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学过程正在被颠覆,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变革,教学模式将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①为适应21世纪教育发展新形势,全面推进信息化教育,我国已确定在全国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标准体系。显然,“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重点,它与传统课堂教学有一定承续性,甚至交叉性,但又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新型学习方式。”②此新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形成与实施推广,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朝着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新型学习方式方向发展。

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实际教学偏离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师生以知识和教学资料为媒介的互动活动,既不能拘泥于文本和知识,又不能丢弃文本和知识。二是把书本作为唯一学习资源,学校课堂作为唯一学习场所,学习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种将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知识割裂的现状使学生不能快乐地体验和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以软件和多媒体的方式给学习者提供各种知识信息,其交互式及联网等特性决定了它在转变人们的学习方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现代学习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学习方式是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解释并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是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各因素的总和。也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基本行为特征和认知取向,是组合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方面的基本特征。”③基于现代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转变是指从单纯地、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运用现信息技术并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构建知识意义。

2.素质教育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目标要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慧潜能,提高人的自主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④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要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和对教师实现超越,加强学生独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课程改革新理论、新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评判依据。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要以三个基本概念(自主、合作、探究)和从三个维度(自主性程度、合作性程度和探究性程度)来判断学习方式转变成功与否。“基于新课标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为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关键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由于个人能力倾向、个性风格和知识背景的不同,必然会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不同的学习方式。”⑤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提供导向依据。信息技术正在对课程的传统理念、内容、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影响和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必将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应的新的教学目标、方法及评价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⑥

二、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主要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尤以网络通信技术发展最迅速,应用也最广泛。计算机网络特别是校园网不仅要用来支持教师的教,更要用来支持学生的学,并要成为学生进学习的常用基本工具。因此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环境中自由选择感兴趣并适应自己现有知识意义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其转化为能力与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⑦

校园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加强,为网络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现在各个学校都在不断地加强校园网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把校园网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上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信息。现在的教师都比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愉快、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学生在网络学习中不断实践和体验,掌握网络学习的特点和方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元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学习习惯,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行为,形成乐于学习的内在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1.利用现代教学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普及并应用于学科建设的环境下,日常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主要的自学行为。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及网络通信以其操作便利、互动方便、资源丰富等特征,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被动变为主动多样,“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发现学习和创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⑧

2.利用信息技术理论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通信应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因特网不受时空限制,不受人员和环境影响的特性,学生学习行为彻底得到释放,“主要学习行为有个体主动学习:学生利用网络交互特性,就个人特殊问题单独向老师请教,也可和同学、老师展开学习讨论,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主动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发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互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映射关系,互动交流活动明显增加,交互合作学习成为主体,学生此过程中学会了合作、沟通和分享;共享学习:学生通过校园网和同学、老师共享学习信息资源,也可通过因特网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空间变成了一个无限扩展的世界,可以利用网络上一切资源服务于学习。”⑨基于网络系统的开放特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了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来共享和选择。

3.利用寓教于乐、拓展新知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氛围。在学科教学中,利用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整个课堂都充满着教师和学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互动创新的灵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意义,提高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⑩

4.利用情境激励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在学习中心情的愉悦程度决定了学习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想学、爱学的内容,把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喜欢课堂,享受课堂。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学习理论来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完全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引发学习动机,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从而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热情。让学生通过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分析归结、创造想象等探讨性活动来体验探讨的乐趣,品尝创新的快乐。

5.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思维培养策略来改变信息获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在学生、教师、学习小组、教材、学习资源之间组建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立体化网络,使教学信息在多维信息传递网络系统中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和转变的各种策略,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适合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新型学习方式,来作为一个整体性教学框架,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作明细的指导,在具体教学和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应该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细化。

[注释]

①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②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23.

③⑥李贤阳,黄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构建与探析[J].福建电脑,2011(8):206,207.

④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⑤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

⑦刘力,吴国平,薜小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理论的构想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4(9):88.

⑧王志勤,蒋海晖.网络,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色彩[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北京:发现杂志社,2007:496,497.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技术的运用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会被打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的特点。

近年来,我们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初中物理的特点,从当前教学现状和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认真总结成功的教学模式以及选择、使用教学软件的策略,努力使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下面谈一谈我在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设计、组织、实施、评估、优化教学而采用的基本教学结构的简化形式。形象地说,教学模式就是架设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使教学理论具体化,教学活动方式概括化。合理地选择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更协调与优化,从而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按照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的主体分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另一种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这是一种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演示型教学模式

以教师使用课件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它既可以动态呈现物理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要素,将缓慢的变化和高速的运动清晰表现出来,将实物放大或缩小,为全体学生的充分感知创造条件。也可以重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形成稳定清晰的表象,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所需的新技能相对较少,所需硬件条件较低。根据目前大部分初中的条件,这种模式是在初中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学习和网络实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种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经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再加工,创建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初中物理学习资源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人类联想相近的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特点进行意义建构。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 能与校园网、互联网互联;② 界面友好,便于操作;③ 材料丰富且充分兼容,便于学生的多向思维;④ 有很好的交互功能,便于学生的协作学习。这样的学习资源系统最好是一个学习网站,其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二是电子课文,将学习内容以超文本的形式表示,插入必要的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片段。三是习题库和学生自我评价系统, 便于学生进行练习和自我测试。四是在线交流系统、网上讨论区和教师邮箱,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五是网络学习资源导航系统,使学生能方便地找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1、在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信息技术的新型演示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信息技术的发展呼唤多媒体教材的诞生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现有纸质教材已经不适应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家都知道,不知从何时开始,书店里越来越多的书籍附有光盘,可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的书籍已经多媒体化,然而在这方面教材应该说是落后了。现在各级教育部门正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学科教学的研究,于是,大家都来做课件、弄网站。现在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下载到许多课件或课件素材,有些内容的版本可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之多,这些足以说明教师们已经动起来了,教育信息化已经有可喜的发展。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大家都来做课件的做法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我想如果我们的课本都配有光盘,如果我们的课本诞生的时候,同时在互联网上也建成一个相关的资源丰富的网站,那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会更加快速,各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而造成的差距也将大大缩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将使初中物理教学产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努力,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明天可能发生的革命。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总第143期)

篇8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 体育教师 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有力工具,将引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必将对教育观念的更新产生巨大影响。在这种环境下,体育教学活动也势必卷入这场变革之中,这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1 教育观的转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体育教育教学的功能随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变化而有了根本的转变,为体育教育功能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作为任务执行者的体育教师,其教育观念必须与大教育观相吻合,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型而非单纯知识技能型的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2 教学观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体育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强调体育教师的“教”。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人为情况,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教学模式也将因之由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模式,转变成主动发挥学生知识能力、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实现自我教育的创造性学习模式。

3 学生观的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将从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伦理道德等的问题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师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体育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终生学习意识和能力的获得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更多的扮演顾问和向导,充当“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从旁协助学生主动地发展。

4 评价观的转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育教学,教学管理应当重视和加强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管理,评价的科学性与管理的科学性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在评价中始终坚持运用发展性评价方式。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查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考查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评价;即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同时,还要注重对信息资源的评价。

篇9

【关键词】检体诊断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推动着医学教育高速发展。计算机体层扫描(CT)、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磁共振成像(MRI)、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其他有关临床检验等新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给传统的检体诊断教学提供了更新、更快、更细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探讨检体诊断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 医学教育中检体诊断学的重要性

检体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打基础的桥梁课程,是所有临床学科的基础。它着重训练的是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步骤,在医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逾越的地位。先进的医疗诊断设施和手段,虽然提供更新、更快、更微观、更细致的病理改变或图像,甚至可作出病因学或病理的决定性诊断。但基本物理检查方法,如视诊时检查者视觉所感受到的直观改变,触诊时检查者经触觉所获得的特殊信息,叩诊时所发现的叩诊音的变化,以及听诊时所闻及的杂音、啰音的真实音响等,尚难从上述的高新技术的检查中如实地反映出来。高新尖技术并不能取代问诊和临床诊断思维。特别是乡镇基层医院,并不一定有高新技术设备,因此,问诊和体格检查尤为重要,它不需要特殊设备、简便易行、无创伤、无痛苦,是诊断疾病最基本的,也是极为重要的方法,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和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基本功,必须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检体诊断水平。

二 医学教育中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

检体诊断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医学生的诊断技能,防止疾病的误诊误治至关重要,是临床各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逐步地进行和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完成向临床医生过渡。如何才能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才智,把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并进一步转化为临床能力,是教学中的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

教师是检体诊断学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检体诊断学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医药院校,教学理念、观点有些不一致。因此,需加强认识,统一标准,要求任课教师精心备课,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授课条理分明,由浅入深、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还要结合学科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维能力,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更新医学教育理念,共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现代信息教育的新技术叩开了学校大门,作为全新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课件、互联网主页、网上多媒体教学、教育资源数字化、数字化服务,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已使我们的教育形态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因此,重视教师专业知识、教育理念的培训,如采取教师岗前、在岗以及院校间、国际问的交流等多种形式,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医学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使命,使检体诊断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 医学教育中多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不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技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地促进学生临床思维发展 。其转变为:(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灵活性、容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突破其时空限制。如病理性体格检查及视诊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使病例演示变得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典型病例教学:在教学中以典型病例为依据,利用典型病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询问病史并给予准确描述;怎样进行体格检查并注意阳性体征;怎样结合辅助检查并给予初步诊断,如何书写完整的住院病历。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掌握有关知识。(3)互动式教学: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已不适合现代医学教学。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以问题为中心,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推理,学会归纳和整理,更多、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学尖瓣狭窄的体征时,首先从瓣膜病变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来理解心脏形态变化,这种异常结构的改变产生病理体征,以后按照视、触、叩、听的检查步骤判断可能出现的体征,达到训练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4)采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心肺复苏急救模拟人、各种穿刺模拟人等。模拟体检室、技能操作室、多媒体心肺听诊室组成的临床技能中心。利用电子标准化病人让学生充分练习各部分检查内容,体会各种阳性体征的表现;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理解相关知识,完成把书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临床实际知识,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加大教学信息,提高了教学效果。与形式呆板、过程复杂、口头难以表达和传统教学难以奏效的内容相比,现代信息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高新技术应用于在检体诊断教学中是确实可行,也是目前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陈文彬.诊断学.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

篇10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其基础性内容,在系统论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其为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资源开发与设计利用等方面服务。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中也存在着三大支柱型技术,即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能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笔者认为探究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实用性不可否认,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1)学校软硬件配置问题。在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学校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硬件设备不足,教师所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限,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都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阻碍;(2)认识方面的问题。尽管我国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部分学校也有能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条件,但是却存在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认识不正确的问题,以至于在升学压力下仍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价值。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及提高策略

(一)建构和完善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

软硬条件的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如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教师的专业能力、设备操作能力等,此外各学科、各学段特点都存在差异,因而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教师和学校也应当积极构建和完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和条件。(1)因地制宜完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硬件配置。为了更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当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需求情况,为师生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针对部分学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地政府部门可以积极给于政策支持,并且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以构建相对完善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2)积极完善学校教学软件环境,构建动态教学评价体系。为了更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学校需要积极借助网络专业人士的力量,搭建校园网络工程,以实现教学软件资源共享,从而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此外,学校需要建构一套新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与设计,从而为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奠定基础;(3)重视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培训。当地相关部门或是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活动,使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可采用考核方式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检测,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其次,教师需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不断加强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此外,中小学教师还需要积极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工作的辅助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

为了更好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价值,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教师需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整合,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防止出现对现代教育技术过度依赖的情况,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教学工作,并且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以提升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