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空间安全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空间安全概念

篇1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 网络空间 互联互通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自党的十报告首提“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阐发,体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世界各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命运相通、相连,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构建“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一种更高的愿景。在最近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又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毋庸讳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一。笔者认为,它包含着以下四个逻辑层次。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以互联网为纽带、原动力而形成的。“各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主要是互联网使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是互联网使“地球村”由梦想变成现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与互联网不无关系。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提供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欲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乎逻辑的延伸。如果说,中国在现实世界中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那么,在由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中,也就必然需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虽构建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但却有赖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努力。问题的关键是,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的使用者――人,以及人所处的世界是客观实在的。这就揭示了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命运共同体”与现实世界中欲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紧密逻辑联系。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责任共同体。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利好,使今天的人类比之历史上的人类,获得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生产方式,可以尽享互联网之利。但不可否认,互联网也对人类构成了新的严峻挑战:各国的国家安全屡屡受到威胁;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恐怖、、赌博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在不同国度,公民的个人隐私频频遭到侵犯;网络空间中虚假不实的信息充斥,互联网天空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清朗程度。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共享利、同尽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况且,由于网络空间无门槛、无边际、无疆界,离开了共管,对于共同体成员而言,利必会受损,祸定会殃及。“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在这一层次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利与责相结合、相统一的内核被极为清晰地展现出来。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宗旨的拓展和提升。“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互联网的力量来自互联,因互联互通,许多奇迹因此而发生;但同样因为互联互通尤其是移动互联,也会使虚拟世界中出现许多乱象,再由虚拟世界而波及现实世界。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进一步推进互联网的共享和共治。共享由互联网带来的福祉,是命运共同体中任何成员该得之利;共建秩序、共同治理,制止网络空间中的各种弊端,是命运共同体中任何成员的应有责任。在这一层次上,“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宗旨不仅得到了详尽的阐释,而且被推进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篇2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篇3

科技名词中有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具体名词的定义,无论是音译也好意译也好,很少产生歧义。但是,抽象名词则不同,因为抽象名词涉及该名词所涵盖的范围,如果定义不准,则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笔者从计算机通信发展的历史环境,对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两个名词cyber security和assurance进行分析,考察其所涵盖的范围和含义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的局域网(local net):一个终端向另一个终端开放,组成了局域网。局域网的出现产生了共享资源,即网络和数据库。不同用户共享一个资源,便产生了安全策略的概念,规定了共享资源的使用原则和控制原则。开始,丹宁(Denning)在Data Security(《数据安全》)一书中定义的策略是discretion(随意) 和mandatory(委托),而中国的定义是自主控制和强制控制。后来,在美国国防部的“橘皮书”中第一次具体定义了mandatory控制方法,将人员和数据划分等级的“多级控制”,将通信保密推进到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新的年代。

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internet):一个局域网向另一个局域网开放,组成了互联网。在克林顿政府时代,仍叫信息安全时代,但信息安全除信息本身之外还包括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并认为互联网的安全单靠几个部门不行,要依靠全体网民的共同维护,称深层次防御战略,其策略是assurance(把握)。

21世纪初的网际网(cyber ne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出现,使世界面临信息网络向非信息网络开放的新问题,甚至面临固定互联网、移动电话网、防伪物联网互相开放的新问题。由此可见,cyberspace将包括办公网络、交易网络、社保网络、医保网络、支付网络、防伪网络以及数字家庭、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由信息网络和非信息网络构成新的空间。2005年布什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cyber security, 其安全策略仍为assurance,但将过去的被动防御策略改为主动管理的策略。

对cyber的解释有很多不同版本,有社会学角度的解释,也有技术角度的解释。这里用的是技术角度的“网际”概念。网际能否准确涵盖cyber所指的范围,可以讨论,但是,至少在信息安全领域中,其研究对象和cyber所涵盖范围是基本吻合的,而且2006年网际网络(cyber net)、网际安全(cyber security)、网际空间(cyber space)等词已经有了各自的定义,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互联网初期,曾经出现过“网际网”的提法,不过此时的“网际”指的是局域网之间的界限,而现在的“网际”则

指的是不同类型网络之间的界限,不会引起混乱。

局域网是国外发明的,国外早就研究了局域网的安全策略,而那时我们连“网”都没有见过,对策略的研究更无从谈起。因此新名词只能从“翻译”开始,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名词。上面已提到,局域网的安全策略,美国人定义了discretion和mandatory。我们不是研究怎么翻译,而是研究什么含义。直译的中文应是“随便控制”和“委托控制”,但是研究其实质,指的是“自主控制”和“强制控制”。中国的这个策略使用至今,给人以明晰的概念。因此,准确地说,中国的技术名词应该是“定义”出来的,而不应该是简单“翻译”出来的。

“自主控制”是从美国人那里受到启发,最终变成自己的确定的名词,而美国人却始终没有找出表达“自主”的合适名词,只是后来把discretion (随我的意)改为assurance(自我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容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将专用名词当成普通名词,将assurance翻译成“保障”,当然,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下,“自我保障”的概念变为“官方保障”的策略,一直误导中国的信息安全;另一种是将中国早已做出的准确定义(如“自主”)向动摇不定的美国定义靠拢(如“assurance”)。

篇4

【关键词】网络主权;网络安全;关系

引言

要想确保网络安全并且维护网络主权就必须要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帮助维护网络主权和安全。就国内而言,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立法制度维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持续推进网络主权以及安全朝着更加稳定和谐的方向前进。就国际而言,推动网络主权理论以及网络主权原则的国际认同是促进国际互联网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部分,从而我国的网络主权以及网络安全也会随之发展。

1网络主权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前提

1.1国家层面

①经过长期实践之后发现网络自治论在现今社会难以得到继续发展。其实,网络自治论在理论上是能够促进国家网络发展的,因为在理论层面上,网络空间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算没有国家权力介入,网络本身也可以直接解决网络空间问题,因此人们才寄希望于能够通过网络自治来达到网络治理以及维护网络主权和网络安全的目的。不过网络仅仅只有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其并不具备主动治理的能力,于是事实证明这一方式其实是得不到实际应用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现今的网络充斥着网络攻击、犯罪等不安全的网络行为,使网络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在众多人的视野之中。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频发,导致网络自治难以持续运行下去。于是,在网络自治难以充分实现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国家权力介入,这同时也符合国家法律所规定的网络安全需要[1]。②因为网络的快速普及,导致每一个国家之间都开始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甚至已经开始涉及国家的经济政治等领域。这种现象的出现图1提升网络安全水平的对策除了可以说明现今网络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之外,还说明国家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网络主权以维持自身安全。这就表明,不管是从国家主观意愿还是网络客观需要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来看,国家都必须要制定出有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制法规来提升网络主权以保障网络安全。

1.2国际层面

正是因为网络所涉及的方面极其广泛并且网络安全问题也存在着国际性,因此所有介入互联网的国家都需要考虑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国家应该使用哪种方法来维护网络安全。加之网络安全具有国际性,那么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国际之间的合作变得极其重要。①因为国家的综合实力有所悬殊,因此每个国家的网络水平也有所差距。但是如果每一个国家仅仅是在意独自的网络安全问题,那么网络空间的分配为将会变得不均衡,甚至会造成网络霸权问题出现。因此,那些具有较低网络水平的国家将会难以确保自身的网络安全[2]。②国际网络之间的合作也是极其必要的,倘若失去了国际合作关系,那么每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都会收到一定的威胁。正是因为网络安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哪怕是超级大国也必须要投身于网络安全问题的洪流之中。这就意味着国际网络安全合作已经成为了各国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实。除此之外,保障合作国家处于平等地位也是极其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网络安全合作国家失去平等地位,那么国际合作便会沦为空谈。进行网络安全国际合作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凭借国际合作来阻止网络霸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确保网络技术较差的国家也能够拥有自身的网络利益。因此作为国际主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主权国家的平等地位则是推动国际网络安全合作的关键。主权概念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平等,而网络主权的重要含义就是确保各国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拥有国际网络空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网络主权能够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平等。不仅如此,国家网络安全合作的前提就是制定出相应的国际网络安全规范[3]。只有在国际网络安全规范以及国际认同的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保障网络安全。此外,还可以借助政府间国际组织平台以及政府间国际会议契机,这些组织和会议应该秉持着各国平等的原则来看展网络安全活动,同时还需要确保各国拥有平等的权利,而这些国家权利都是来源于网络主权,这就直接说明了网络主权在保障网络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网络安全为网络主权奠定了现实基础

(1)网络安全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国家能够平等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其实,每一国家的实际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取决于该国拥有哪种水平的网络空间制约能力,其中既包括了网络法规能力以及以及防范网络攻击能力,还包括了打击网络犯罪能力以及自卫能力。倘若一个国家并没有良好的的网络安全环境,就难以使其基于自身网络情况而获得平等的网络空间治理参与权[4]。基于这点,网络安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某一个国家对网络事务能力的处理能力的关键体现点。越来越多的国家而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是国家行使网络主权的现实基础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相应的对策来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如图1所示。(2)网络安全环境优良与否将会对行使网络主权产生影响。倘若某一个国家具有比较安全的网络环境,那么该国将会享有相对独立的权利,比如可以灵活处理本国的网络空间事务并对网络空间进行规划,还可以行使网络管辖权并参加网络治理活动,因此本国的网络主权将会得到更加稳固的保障[5]。不过,如果某一个国家的网络安全环境不太理想的话,那么一部分拥有强大的网络技术的国家将会对那些没有网络空间保障的国家实行网络霸权主义并侵犯其网络主权,所以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强国就一直不愿意将国家主权放置进网络空间之中。这就表示如果国家并没有优秀的网络安全状况,那么就难以实现国家网络主权。(3)良好的国家网络环境意味着健康的网络状态,那么在网络暴力以及网络犯罪事件得到制止之后,社会的状态也会更加稳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群众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社会。那么良好的网络安全状态将会极大促进国家网络在国际网络中的形象,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网络主权的获取。因此,就国内以及国际两个层面而言,国家的网络安全都为国家网络主权的行使奠定了现实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之中,人们使用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大多数的人已经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性,因此网络主权问题以及网络安全问题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现今的网络主权以及网络安全两者之间呈现出缺一不可、联系紧密的关系。①网络主权给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正是因为国家网络主权既能够制约本国网络又能促进国际网络治理。②网络安全则是为保障网络主权制度的适用性奠定了基础,在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各国网络主权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龙卫球.我国网络安全管制的基础、架构与限定问题———兼论我国《网络安全法》的正当化基础和适用界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13+129.

[2]王立君,何田田.国际法治与国际实践的互动———2014年国际法学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15,04:64~73.

[3]王存刚,赵阳.大数据与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创新———基于组织决策理论的视角[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5,04:1~18.

[4]王春晖.互联网治理四项原则基于国际法理应成全球准则———“领网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继承与延伸[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8~15.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 社会道德 建设 防范措施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近二三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速,在迎接信息社会来临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计算机犯罪现象正在急剧增加。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一体化的典型表现手段和形式,全球化的进程将深刻影响互联网业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是与网络的产生和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全球网络安全问题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平均20s钟就会发生一起黑客事件,目前全世界约有80%的网站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全球范围内,除原有的计算机犯罪频频发生外,其他新型的网络犯罪如网络赌博、网络诈骗也在蔓延。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它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研究集中在计算机管理、网络安全及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犯罪的措施,有的从法律视角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也是遏制计算机网络犯罪最的有效措施。

    1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再认识

    网络犯罪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社区这些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网络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网络犯罪也呈现出一种犯罪的新形态。网络犯罪正是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孵化”出来的网络犯罪,因为计算机发展迅猛,广泛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网络,网络正是由这种需求而构造起来的,它使经济得到更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犯罪;网络犯罪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场所—网络空间内,有人称之为“虚拟空间”“赛博空间”或“第五空间”,它区别于现实的生存生活空间,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的世界,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网络犯罪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本身。

    2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

    在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犯罪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成,并且,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这些犯罪的实施。大量的网络诈骗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警告说:“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电子商务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但其安全间题常令人头痛万分。”一份研究发现,英国约有8%的商品在网上订购后始终没有送到消费者手中。骗子利用人们善良的天性,在电子交易活动中频繁诈骗用户,对此各国法律专家也很头痛;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将更加严重。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之市场失范和法律的不健全,网上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十分猖撅,案件数量持续增长,重、特大案件增多,犯罪后果严重,损失巨大。在众多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尤以侵犯著作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最为严重;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将不断增多。据美国官方统计,银行每年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电子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 /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网上贩毒将发展迅猛。因特网也把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有类似意向或目的的人联系到一起,并且使他们能通过因特网确定供应来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利用等级结构图和清晰的地域边界的执法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网络犯罪的发展。

篇6

一、走向全球网络化时代

信息网络时代的今天,世界将从工业化进入高度发达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这已是难以置疑的事实。然而,当我们期盼于网络生存、为网络时代带来的进步而欢欣鼓舞时,切莫忽略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自身。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在指认与表现、促使与推动这一进步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变革的,它在涉及生活变革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身。现在,需要我们回答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网络化时代,哲学自身将受到怎样的挑战?

第一,网络化社会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社会时代哲学的生存基础。一是人类将借助于信息技术这一实践的新平台将世界把握在人类手中。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这一新概念,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将可以把地球上的一切,如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信息进行汇集、整理、归类,再按照地球仪原本的经纬坐标,构建一个全息性的所谓信息地球模型,即“数字地球”。并在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等多种信息技术支撑下,让人类更全面、迅速、完美地把握世界。二是数字地球模型又将通过全球网络化在人类生活中起基础作用。人类生活空间的网络化,必然促使哲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二,网络空间对哲学主题的挑战。网络深刻而广泛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方式、结构和形态,从而迅速消解了工业社会的生存基础、主轴与结构,进而使奠基于工业社会的传统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主题发生深刻的危机。网络化社会促使社会科学主题从研究实体性社会转向研究、处理比特即信息社会。网络信息正在取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人力资源而成为未来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迅速发展为新的、甚至是未来主要的经济形态,研究网络经济将成为经济学的主题。它使社会科学在进入网络空间的同时就促使社会科学转换主题。21世纪,网络生存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辐辏点:电子商务或网络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网络资讯安全问题将引起法律界专注于对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的考察;网络-信息社会的形成呼唤社会学研究关系网络生存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网络教育为教育学研究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新领域;网络文明的诞生又将文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第三,网络社会结构对哲学的世界图景及其思维范式的挑战。前网络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建立在认识与处理单一的实体性世界的基础之上的。其实践模式是单一的“主体-客体”两极框架。主体际交往关系是被排斥在这一模式之外的。反之,网络化思维从一开始就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图景基础上,这是集实体化与虚拟化双重图景为一体的世界。同时,也是主体及电脑化、信息化交往空间,是以多元主体的交往为前提的。

第四,网络化时代对哲学话语方式的挑战。前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话语是一种实指,话语行为总是在 “主体-客体”框架中与实体语境产生先天的二元分裂。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是网络化、电子化的,网络语言既可以是虚拟的世界,也可以直接成为对真实的世界的操作,网络的“语言行为”具有双重的意义与功能。

二、网络研究视野的双重转换

网络时代,首先是电脑发展史内在的实践向度与哲学理念反思双重变革的产物。从哲学的意义上看,全球化网络体系的出现是人类实践方式和实践观念的一种飞跃。二战以来,电脑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实践需要的产物,它在深层次上内在地蕴含着人类对实践本性的理解,以及对实践方式(结构)的观念把握。与此相关,电脑变革史则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人类实践方式与实践观念的重大转变。众所周知,电脑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两次转折,在实践观上表现为从“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到“主体际交往实践”模式的演化逻辑,交往实践观成为这一转换的历史旨归。大步“走进”网络空间。

三、网络化研究的变革与发展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 消费者隐私 保护制度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内涵

隐私权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1890年美国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法学评论》中发表了名为《隐私权》的文章,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随后的一百多年中,各国的学者们开始对这个概念进行更为完善的研究与定义,时至今日,隐私权在各国的范畴内已经具有了其相对完整的定义。

(一) 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内涵

在我国,隐私权主要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这种文字性的定义强调了私人生活与私人信息的两个方面不被打扰的权利,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对隐私的常见定义,然而本文所讨论的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隐私权属于此范围,但比此范围更有针对性,如图1。

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消费者隐私权主要针对的是消费者私人信息的权利保护方面,这是由电子商务依托于虚拟的而非实体运行的网络平台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这个平台中,消费者的私人信息被入侵的几率远远大于消费者私人生活被打扰的几率(私人生活安宁的权利被侵犯亦是衍生于私人信息泄露的结果)。除此之外,电子商务本身的性质与特点也决定了消费者私人信息更受威胁的现实,因为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是消费者运用自身所有的电子设备,通过网络进行交易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了电子商务活动的准备阶段、合同签订或协议达成的阶段、合同履行或违约责任追究的阶段,消费者要参与这个过程,必然会访问相关的网页,注册或使用个人的真实信息以顺利达成交易。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实际上伴随着交易的始终,消费者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职业等信息,甚至于消费者的消费爱好、消费习惯等信息都可以归类于消费者的隐私权范围内,因此,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内涵包括但不限于消费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消费者的个人偏好(如购物习惯等)和消费者网络存储信息(如个人网络空间等)。

(二) 我国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现状

我国与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方面关联性最大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1994年开始施行以来,一直侧重于保障消费者的人格尊严,立足于对消费者精神层面的保护,较少强调消费者信息安全方面,这与当时立法时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也因为当时我国尚未出现电子商务的活动,更不可能有今天这种电子商务在国内欣欣向荣的发展状况,传统的交易模式仍旧是商业运行的主体模式。

在之后的数年内,我国的地方性法规开始逐渐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如山东省、上海市、安徽省等各省市在制定相关的消费者保护条例过程中开始重视隐私权的问题,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层面,彭惠梅、甘守义(2009)就提出了电子商务下消费者的隐私权“涵盖对于个人资料支配权、利用权和维护权及个人私事或私生活的隐蔽或隐瞒权、保持个人生活和领域不受干扰和侵犯的权利”。可见,我国对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保护方面的研究将会不断前进和发展。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犯的主要表现形式

电子商务交易过程有诸多参与主体,其中除了消费者之外,尚有物流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中的“卖方”、提供交易平台的服务方等其他主体角色,甚至于恶意篡取他人信息的软件者也频频活动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以上这些除了消费者之外的交易相关方主体都有接触到并记录消费者私人信息的可能性,进而延伸到在掌握了信息之后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可能性。因为消费者个人隐私的获取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中显得尤其重要,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犯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被肆意入侵、消费者网络活动被非法追踪记录这三种形式,而这三种形式在严重程度、先后次序上又是层层递进的,三者间关系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 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

上文中已经有所提及,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涉及到了姓名、地址、联系方式、职业、电子邮箱等,很多电子商务交易进行之前,消费者需要首先进行准备工作,注册个人基本信息,登录网站或打开网页与交易“卖方”就交易价格或数量进行交涉,当消费者与“卖方”达成协议后,需要使用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此后货物的运输由物流公司方面完成,最终消费者收到货物后进行确认。这一完整的流程中,每个步骤都有消费者私人信息随时泄露的漏洞,因为这些步骤中交易方所获得的都是关于消费者的第一手资料,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料,因而不排除有相关交易主体(除消费者外)出于某种个人非法目的,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收集消费者信息进行出售获利的行为。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也并不少见,消费者的私人信息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流动到了消费者从不关注的网页或企业手中。

(二) 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被肆意入侵

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主要涉及消费者的邮箱、QQ或其他一些个人的空间领域。很多消费者邮箱中经常会收到商家推介的各种活动信息,或是新产品的推销信息,但这些商家都是消费者未曾注册过或未曾接触过的陌生群体,这是建立在实际信息基础上的商家对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入侵的第一层面;有的电子交易相关主体获取了消费者联系方式或邮箱后,推介虚假信息,进行诈骗活动,对消费者私人生活造成了较大干扰,这种现象在电子商务活动发展初期对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的案例较多,但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警惕心上升,诈骗活动主体得逞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这种现象偶有发生,这是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商家对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入侵的第二层面;有的电子商务交易相关主体窃取消费者QQ号码,登录后各种不实推销信息,随意删除消费者好友,或通过向消费者熟悉的群体发送消息进行诈骗活动,这种行为已经上升到了非常严重的侵权程度,这是完全脱离了信息承载的推介活动,是彻底的侵权、诈骗活动。

(三) 消费者网络活动被非法追踪记录

无论是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还是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被肆意入侵,这都只是对消费者的个人生活造成偶尔干扰的事件。在部分网络交易活动中,消费者的活动记录被非法监听、窥探、追踪,一些电子商务交易相关主体使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对消费者的交易记录进行跟踪记录以获取消费者的交易偏好等信息,进行非法利用或出售以谋取利益,这些行为也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伴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飞速发展,除了本文总结的这三种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的主要表现形式外,还有很多新的表现形式在逐渐呈现出来,但其本质都脱离不了利用消费者私人信息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而本文所提及的这三种表现形式是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正如图2中箭头方向所标示出的,这三种表现形式中,消费者个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是消费者私人网络空间被肆意入侵的前提,正是由于消费者信息的泄露才进而产生了之后私人空间被肆意入侵的结果,而这两者又为消费者网络活动被非法追踪记录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制度

(一)从源头上引起公众对自身交易隐私权的重视

公众在参与电子商务交易中所表现出的维护隐私意识的淡薄,虽然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中诈骗案件、侵权行为的出现有所改进,仍有大部分消费者未能清楚地认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的危险性。在网络这个平台中,个人隐私的保护是要时刻、处处引起消费者警惕的,因为很多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出于消费者的无心之失,或者由于很多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活动时不明确某些行为的后果,例如,消费者随意点开某些网页链接,随意打开某些网站进行个人信息的注册、登记等等,最终导致个人信息流出对自身造成困扰甚至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消费者的隐私权被电子商务交易相关主体侵犯这一现象,首先要从消费者这个源头进行遏制,树立消费者的隐私权观念,培养起消费者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消费者个人应当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陌生网页、陌生链接不随意打开,定期检查电脑的安全情况,确保计算机的安全漏洞尽快被补上,防止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二)从外部加强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在立法方面,我国对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立法尚处于起步和探索的阶段,我们可以参考对此已经有成熟研究的国外法律方面:

首先,在《民法典》中明确、清楚地规定隐私权的定义,并将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具体化,只有将隐私权的定义落到细处,将网络隐私权的细微差异落到细处,其他的法律责任追究工作才会有具体的依据和凭证。

其次,对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专门立法,从当前电子商务规模急剧增长的背景出发,总结社会中发生的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被侵犯的实际案例,全面考虑应当规范的侵权行为,主要可以从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出发,延伸到对消费者私人信息的利用、非法追踪记录等方面的规范。

最后,将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责任提升到《刑法》中来,如果发生了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对于消费者隐私权的侵犯行为,严重干扰到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和私人空间,侵犯方的相关主体将要承担刑事责任,重责之下才有抑制甚至消除侵权行为的可能。

(三) 从内部完善电子商务运作环境

就电子商务活动运作环境来看,我们主要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以完善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制度:

一方面,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电子商务各方相关主体可以联合起来,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协会运作,制定相关协会会员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引导会员培养起完善个人道德修养、树立对于消费者隐私权主动保护的意识,促进电子商务行业的良性发展,在保量的同时保质。

另一方面,发展隐私权保护技术。电子商务是依托于网络这个平台开展的,也依赖于大量的电子装备和技术的支撑,所有的电子商务活动流程都无法脱离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隐私权保护技术,从技术的层面减少、消除消费者隐私被泄露的情况,防止消费者被不良交易主体追踪、窥视的情况,为消费者建立起技术保护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刘瑛.互联网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现状问题分析 [J].前沿,2010(12)

2.刘廷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J].企业经济,2011(11)

3.张新宝.隐私权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1997

4.秦成德.电子商务法与案例评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8

“陈永洲事件”一波三折,犹如一部现实中正在上映的惊险电影,网络舆论风向瞬息万变,让人瞠目结舌。有一点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不了解完整信息、在不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轻率地形成判断,并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观点,左右舆论导向?这其中不乏来自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媒体同行。

不可否认,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进入了方便、快获取海量信息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载体又进一步加强了信息的“碎片化”特征,于是,快速浏览,轻易下结论,随便发表意见,成为很多网民逐渐习惯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但这真的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偏听偏信,盲听盲信,在互联网的舆论氛围中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制谣传谣、绑架民意的事件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发人深省。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一定要实现“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个总目标,把建设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作为六个具体目标。这实际上体现了当前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快,不能代表理性和理智,与快相伴的常常是肤浅和浮躁,在很多领域都是如此。

IT行业作为创新思想最活跃的快速发展行业,同样容易在高速的发展节奏和众多嘈杂声音的喧嚣中迷失方向。

过去两年,“大数据”的概念炒作之风吹遍大江南北,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让各行各业的客户产生了诸多疑问和困惑,市场中既出现了为了大数据而大数据的盲目上马失败项目,也造就了对大数据应用敬而远之、选择观望的大批客户,这不能不说是概念恶炒引发的行业不良反应。

我刊本期封面聚焦选题文章《忘掉大数据》试图让整个市场回归理性思考,通过多位业界专家的专业解读,还原大数据应用的本来面目,让更多读者和用户能够有一个清晰理智的判断,这是我们编辑部在众多浮躁的声音中做出的冷静思考尝试。

抛砖引玉,我们希望在当前的大数据热潮下,能够出现更多理性的声音,引导整个行业回归“数据创造价值”的本源,使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落地,为我所用,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篇9

一是诱因。“棱镜门”事件在持续发酵后,俨然已经成为了信息领域国产化的催化剂。此前,美国凭借“金刚”(思科、IBM、Google、高通、英特尔、苹果、Oracle、微软)覆盖了全球个人级和企业级用户,这八家公司无论在收入规模还是市场占率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当然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这意味着国内对于美国的网络监控是没有抵抗能力的,在互联网空间里将可能受制于人。于是“去IOE”声音不断加码,产品范围涉及更广、公司也不再止于三家。

事实上,在“棱镜门”发生之前,国内已有“去IOE”运动,但初衷不是因为安全原因,更多的是为了降低成本和灵活的本土化设置。而在后“棱镜门”时代,安全问题则已经成为“去IOE“的核心理由,一时间摆脱美国科技企业的垄断从未显得如此重要。

二是内机。宽带中国和信息消费等国家战略相继出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牵动了运营商、ICT企业、地产等,其对产业链上下游起到提振作用,并由此延伸和派生出新的业务与服务,将影响并带动更多相关产业发展。而加之信息消费,从个人、企业、公共服务三个方面的拉动,整个信息产业将在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完整闭环。从经济体量上来说,据预测,宽带中国战略仅“十二五”期间就涉及16000亿元的投资,而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则会超过3.2万亿元。如此巨大体量的产业变革,给国产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超速发展的沃土。

同时,产业自强声音日盛。依托“核高基”、“863”等国家工程,浪潮、曙光等一批主打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已经迅速成长起来,并扩展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建议对ICT产业进行短期、中期及长期三阶段规划。短期重点对国外产品进行核查,长期国家需构筑自主可控的完整产业链,这对于国内ICT产业链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短期来看,需求转移、进口替代将给予国内厂商更多机会,长期来看,经过国家的支持以及自身内生与外延的发展,会再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诞生。此外,在信息安全领域,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由浪潮主导的“国产信息安全产业联盟”也正在组建,将在下半年启动。

三是趋势。这一轮产业变革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普遍,网络空间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密不可分,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影响举足轻重。

篇10

关键词:虚拟社会;虚拟财富;比特币;大众媒体;社会控制功能

一、网络虚拟社会及网络治安管理

网络虚拟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展和实施各种社会行为,由此而形成的具有“亚社会性质”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虚拟性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首要特征。在虚拟社会中,网民身份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之可以不需顾及现实社会交流中的诸多因素,以匿名方式在网络空间中开展各种社会行为,网民之间一般没有实质性接触。这些行为的非真实性体现出了网络虚拟社会的虚拟性本质。开放性是网络虚拟社会的另一特征。网络空间可以无限延展,网络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在不同的虚拟社区中自由流动。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出交互式的特点。网络虚拟社会还具有自治性的特征。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人们的信息交流、情感宣泄、言论发表等活动基本不受限制,网络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从属关系,没有服从意识。这种超越空间、超越现实社会各种制度约束的信息交流方式决定了网络虚拟空间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的特征。然而,网络虚拟社会其实是无法真正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究其本质,网络虚拟社会的各种活动均是人类活动在现实社会中的延伸。所以,即便是在网络虚拟社会当中,人们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实施各种社会行为。

网络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延伸,现实社会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发生,使网络治安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尤其是一些人利用网络技术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择手段,而虚拟财产自身的脆弱性也使得网络经济犯罪成为威胁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认定问题在法律上尚未明确,利用黑客技术或者木马病毒窃取网民信息或者虚拟财产而造成网民经济利益受损的案件时有发生。由于网络虚拟社会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跨区域作案更难以侦破。对于普通网民来说,网络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好坏难分,如何在乱象中辨别是非,做出合理选择,除了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网络侦查技术的不断提升外,大众媒体理应积极关注,以客观事实报道正确引导受众,提高网民的网络自觉意识,推动网络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虚拟财富――虚拟社会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

近期,“比特币”受到广泛关注和热捧,这个在2009年提出的数字化虚拟货币,目前呈现出完全脱离政府和银行控制,被认为有可能彻底改变全球金融行业格局的面貌。关于比特币的争议从未停息,它的最终结局还不得而知,但是由此引发的经济乱象却早已显现:非法交易者利用它从事洗钱、赌博、走私等活动,而比特币交易的匿名性致使其经济犯罪行为更为隐蔽;高涨跌幅度成为现实经济的乱象,其全球流通性影响着国际经济秩序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比特币的交易中心也曾多次受到黑客控制,大量货币瞬间化为乌有;比特币的忠实狂热者的过分狂热行为也助长了这一经济乱象的发生。有关虚拟财富的探讨显然已成为大众媒体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虚拟财产,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的数字化、非物化的财产形式。其中,数字货币是从网络游戏币中衍生出的能够直接和现实货币进行兑换的具有实际利益的虚拟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它由一种公开的加密算法生成,不基于货币发行机构和网游公司,不受任何组织、任何权威的控制;数量固定,上限值为2100万个,前期增长迅速,后期逐渐停滞,也由于这个规则,致使参与者抢占先机,供不应求,造成高涨跌的经济乱象。

虚拟财产以虚拟价值为基础,但其本身不能脱离社会性本质。财产是虚拟的,但是产生的利益确是实际的,虚拟财产具备商品的一般现实属性。比特币甚至可以直接和各国的现实货币进行兑换,未来很有可能对现有金融体系构成冲击。

虚拟财产具有技术方面的脆弱性,虚拟财产无法脱离网络平台而独立存在,虚拟货币只是一串毫无物质意义的数字符号,一旦其发行体系出现运行问题,虚拟财产也就会随之消失。另一方面,黑客入侵始终威胁着虚拟财产的安全性。而虚拟财产在法律中的界定还尚未明确,人们的虚拟财产一旦遭受损失,很难成功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三、大众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体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实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财产的概念、现象以及本质问题正在困扰着人们的思维,由虚拟货币而生的经济乱象和违法犯罪活动扰乱着现实生活的经济秩序,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大众媒体是社会前行的t望者,发挥好大众媒体的社会控制功能,有助于网络虚拟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众媒体通过舆论引导实现社会控制。大众媒体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极力宣扬或者贬低的态度,造成一种社会氛围,来影响广大受众的态度,从而实现社会控制。就近期的“比特币热”现象而言,大众媒体选择报道由比特币引发的危机和一些列险象,会营造出“比特币不值得信任,更不值得投资”的社会舆论,进而使人们保持冷静,适度参与,避免个人财产受损;选择报道比特币在之前一段时间内的高涨跌,营造出比特币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选择氛围,则会助长更多狂热网民和投资者纷纷参与其中。

大众媒体构建社会现实。大众媒体可以通过不断重复某些新闻报道或故事主题来构建人们头脑中当前的社会现实。它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和媒介编码的功能实现的。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来告诉人们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哪些事情重要,指导人们看世界,而大众则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众媒介所构造的“社会现实”。当下,网络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大众媒体对网络社会有选择的报道,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财富现象提上议程,会引起广大受众、学者、专家以及政府的关注,从而有助于人们的积极探讨,法律的早日完善,以及虚拟财富安全性的分析和冷静客观态度的养成。

大众媒体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控制。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传播手段的不断丰富,大众媒体称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大众媒体通过传播支持现行体制的政治经济文化,增加人们对现行体制的认同,进而热情参与。其次,大众媒体通过传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实现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控制。当下,网络虚拟社会乱象迭生,网络犯罪现象日益严峻,正需大众媒体正确引导,通过教育来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提高分辨能力,远离网络犯罪,保护自身信息、财产安全不受威胁。

结语:网络虚拟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促使人们充分认识和合理运用网络虚拟社会的积极作用,有赖于大众媒体发挥好社会控制功能,做好舆论引导、氛围构建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