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城市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城市的特征

篇1

[关键词]城市;城市公共空间;地域特色;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d the reason and nature of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space, to combine more than one place on it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urban; urban public space; geographical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城市空间

城市设计,究其实质,是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设计。空即为虚,而城市空间却实实在在地体现着城市,它是城市架构的外在形式。城市公共空间指人工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开放空间,是建筑物之间的、公众可以任意达到的、外部空间环境形式的总和。从早期的街道、集市和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街,到如今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都属于此范畴。

公众“可望、可游、可行、可憩”的城市公共空间最能展现一个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社会形态的符号,同时也成为识别城市文化的符码和特定地域人群的身份证。

1 城市空间的特征

王建国在其著作《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中,归纳出城市空间的四方面特性:①开放性,即非封闭性;②可达性,意即人们可以方便进入达到的;③大众性,意即其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非少数人所享用;④功能性,供人们休憩和日常使用,而并非仅仅供观赏之用。究其四方面特征来看,公共性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在本质特征。

2城市空间的作用

(1)提供活动场所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主要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渠道表达社会情感。公共空间正是为人们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且为其主要功能之一。在城市中,我们能见到街头绿地中休憩的人们,城市广场里各种各样的群众活动,绿林里散步的身影,公园里人们的聚会等等。

(2)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

城市景观通过对公共空间的有机组织,为市民提供行走、驻足、停留、休憩、观赏等行为支持,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组织建设,是从物质层面上对人的行为的支持,同时也是城市空间有序组织必不可少的环节。城市景观正是城市公共空间有机组织建设的。

二 特色的公共空间的塑造方式

1 传统文脉的传承

塑造特色的公共空间要充分运用地域本身的特点与优势,特别是一些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 对其公共空间的塑造要注意历史文脉的传承。

2 空间形态的序列

特色的开放空间的塑造可以从整体的布局上来营造, 最典型的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当其它的广场都以方形或是圆形来布局时, 圣马可广场以它独特的梯形平面赢得了世界赞赏的目光。同样中国北京中轴线式的天安门广场也是世界闻名的, 对称的空间布局与轴线的序列关系塑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给来这里参观的各地游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城市文化识别与地域特色

凯文・林奇认为所谓:”疏离的城市,归根结底是一个偌大的空间,人处在其中,无法在脑海里为自己定位,识别自我”。这里的城市与空间都是指城市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内涵。一个城市的地方特色由其“场所”特质和“非场所”特质所决定和体现。狭义地说来,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特定的场所感”,反映到物质形态上,就是在深层次结构上对形式和内容相似的公共空间的识别与解读。

1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性特征

在西方,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甚至起到过决定性作用。今天许多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形态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格局。

例如意大利的很多城市有着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广场,许多广场的铺地一直延伸到周边建筑的墙根,广场周边建筑有着高大的柱廊,广场上甚至没有花草和树木,却有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城市雕塑和喷水池。街道和广场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

在我国,古代都城和重要城市公共空间的格局基本以反映皇权统治和宗法制度为特征,即通过政治、宗教等控制手段所形成的封闭、规整的空间形态。然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是与其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及人文历史相关的,因而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也一定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应当研究这个城市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依据它的脉络进行创作,而不可简单地去“拷贝”。

2例举我国各地的文化与地域性影响

例1:上海的石库门住宅

上海历史悠久,同时又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的塑造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浦东浦西作为两个板块,展开了新城市空间的比赛。但是,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最具体色的还是其发展史及其近现代老建筑。其中,石库门住宅作为上海的特色之一,被保留,改造和开发。以上海新天地为典例:“上海一大会址的保护要求+中心区地价+1600的国际大都市的市场支撑=不可复制的作为时尚地标的上海新天地“。这是一种在历史情境中镶入当代性的努力。一种追求形神兼备的多样性改造旧建筑的努力。同时创造触觉味觉听觉同时逾越的人性化空间的努力。

例2:南方沿海城市 ――城中村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计划经济时代城乡二元体制之间的矛盾,直接催生了最初中国南方沿海城市的城中村,城中村以自下而上的适用原则并行于自上而下的落后机制,以内爆的方式制造出农村机制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的自发奇观。

城中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它的空间特征,所有在近20年之间形成的城中村,都是由密不透风的村民私宅组成的建筑集群。二是指它的社会组织特征,由于解放后长期奉行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在乡村实行的宅基地政策到了城市化阶段反而成了村民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唯一途径。

例3:重庆的山水城市特色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形较复杂, 起伏很大,山地特征明显,故而又被称为“山城” 。与此同时,两江交汇,“四山”携“两江”的城市风貌,注定了重庆这座城市的独特山水特色。在设计它的城市公共空间时, 不能仅仅为了强调形态或是构图, 一味铲平或开挖,而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起伏的高差变化,将山城的特色表现出来,让人们在这些公共空间活动时能感觉到所在的是山城重庆。同时,重庆还有着“桥都”的美誉,两江环抱,山水相辉,山水作为重庆至关重要的城市空间要素,充分体现了城市的自然人文情怀,赋予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基底,在城市的大空间要素下进行公共空间的特色营造,最能体现城市空间的地域性特征。

城市中的这些空间正是因为有了某种共同的性格特征而易于被人识别而又印象深刻,是一个城市文化特征最清晰可辨的要素,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体验。

结语

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持续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公共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于消失。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中应尊重和发掘地域信息,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场所,体现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地域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使公众对所在的城市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持续性;低碳性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中心地,是人们经济、精神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地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对人类能否繁衍生存有重大影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才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的城市发展非常缓慢,大部分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基本功能简单。但随着17和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量的工厂招收工人,这使得很多农村的人进入城市,大大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社会和文明也取得了非常高速的发展。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严重的交通问题、城市绿地少、城市的污染严重、通风条件差、卫生条件差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像城市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了。因此生态问题在目前城市的规划中必须加以解决。

1 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是一对辩证关系,首先来考虑一下生态环境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得人们生活的更加愉悦,使人们的精神更加饱满,使人们更加投入到工作之中去,这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城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们的健康发展为要求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人们可以健康的生活。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城市的资源才能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保证城市发展的各项资源都没有受到“污染”,这就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如果生态环境恶化,那么就会引起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城市的污染问题,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居民身体条件恶化,人们的健康水平下降,这有可能导致人们的工作能力下降,这就可能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最极端的生态问题,比如生态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的流行病,有可能使得城市的发展完全停滞,有时甚至可以完全毁灭一座城市。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必须的条件。

其次,城市规划及发展也会对生态产生影响,城市的规划必然会对城市的特定范围产生影响,对某些特定区域的规划可能会加速或减缓城市特定功能区的发展,城市某些区域的发展或倒退又会对周围的生态产生影响,比如,在我们国家很多城市都设定的经济开发区,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在设定之前这些郊区的环境相比于城市的核心地带的生态要更好,随着经=经济开发区的设立,这些区域会飞速发展,这些区域的人员将逐渐趋于密集,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也将增大,这就可能使得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迹象,很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随着重工业的入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厉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得一个城市的生态变得更加美好,而一个差的城市规划会使得城市的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生态和城市规划发展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能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去审视生态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关系,制定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方案是每一个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 生态型城市规划发展方案的特征

2.1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的发展是可以持续进行的,城市的功能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城市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功能,城市能通过适当的自我调节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还要求城市可以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要求城市的发展有城市居民的参与。

城市的可持续性评价指标较为复杂,必须结合城市的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城市功能、资源利用效率、生活环境质量、生态安全格局、社会平等与公平性、发展潜力等一些列属性来来评价城市的可持续性特征。

2.2 低碳的特征

低碳的特征是未来生态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城市向低碳城市的转变,需要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把握。

2.2.1 能源的低碳[1,2,3]

城市对能源的利用能否实现低碳的主要标志是,能源能否最充分的利用,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能否有效进行处理。能源的消耗和产业结构紧密相关,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对能源消耗就远远大于以旅游业和农业为导向的城市。因此,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化以及优化升级对城市能源消耗至关重要。当然,技术的革新对能源消耗影响也非常大。

2.2.2 交通和空间的低碳

交通的低碳意味着城市的交通系统碳排放量的降低,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土地的有效混合利用,并且在城市的郊区(组团或新城)培育次中心和城市中心形成星云网络状结构,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导致的职住的分离,分离的职能区必然会加大城市的交通量,交通量的增大意味着更多碳的排放,从而对城市造成污染。

空间的低碳主要体现在建筑节能方面,有效的建筑规划和城市规划,能使得建筑的耗能能力大大降低,这就使得能源消耗的减少,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2.2.3 低碳的生活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低碳产生影响,低碳的生活方式对城市的低碳很有益处,低碳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鼓励城市中的人们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对于低碳的生活,可以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2.2.4 碳的吸收利用

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对碳进行回收利用,目前在城市的规划发展中,很少去考虑碳的回收利用,这一方面是归因于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之中还没有这样一种碳回收利用的思想。比如目前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就是一个很好的碳吸收利用的实例,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不仅使得建筑垃圾占用的农田等减少,还能充分利用建筑垃圾作为混凝土填料,这个填料可以减少对粗细骨料的需求,从而减少对碳的排放。另一个例子是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气候很有益处,但是目前在城市工业的发展中很少有城市规划中涉及二氧化碳的储存问题。因此,在生态型城市规划中,适当地引入这些新的回收利用的方法及理念对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3 生态型城市规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保证城市的规划符合生态的要求,生态的要求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的,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是基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和谐的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科技、行政手段、法律等手段,促进城市系统向更有序、更稳定、更协调的方向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居住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生态型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远景目标,生态型城市规划可以使得我们国家目前的城市发展从粗放型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向社会稳定、生态安全、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转变,并运用产业生态学原理与技术组织与改造城市产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再生,较少废物的排放,保护与培育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途径。

3 结论

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会影响城市规划发展,城市的规划发展也会影响生态,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以后城市的规划必须采用生态型的城市规划,这样能保证生态和城市的相互协调发展。生态型城市规划必须从可持续的角度以及低碳的角度加以审视,只有在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发展,才能说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型城市规划,这样一个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未来将主导城市规划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性怡.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地下院30年论文集,109-111.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breakdow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limatic environment. Low-carbon urban developments are carried out in city planning. The connot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low-carbon cities are accepted by the public.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low-carbon cities and city planning and provide with the methods and solutions of low carbon, so as to mak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e true.

Keywords:Urban planning, Low-carbon 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碳排放量的增加已经影响着全球气温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减排、节能,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渐的增加,进行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低碳城市和城市规理念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所以,发展低碳城市可以达到碳减排的目的,由此就产生了"低碳城市"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学科。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主要内容有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化植被和水体规划等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位于城市管理之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首,是城市管理的龙头。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对于城市的发展有指导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上入手,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并由此引领其他方面的低碳建设。

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其质是为了改善全球气候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低碳城市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统筹兼顾、突出特色。低碳城市的规划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路径进行详细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战略规划。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城市的建设融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各方面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制定全面、长期、明确、可行性强的战略规划,在产业布局、能源、交通、建筑、金融等各个领域拟定标准。

第二,提倡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低碳城市的规划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交通土地规划的一般法则。宣传教育市民尽量选择低碳出行方式,逐渐使市民从我做起,争创节能减排标兵。

第三,改变城市空间布局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构建低碳城市空间结构首先应注意城市密度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从而减少出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方面,要逐步树立绿色低碳建筑理念,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处理好污水、净化好空气,完善城市的绿化带及绿洲建设,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为节能的先锋。

第四,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

在产业布局上, 必须以低碳化为目标,包括规划区域的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产业链的构建等多方面内容。而主产业生产所需要的配件厂家也可就近布置,以便于集中管理,有效节省原材料的运输资金和资源,使得这些产业高效节能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有着一定污染的产业,在减污减排的同时,尽量将其布置在城市的郊区,同时以一定的绿化防护带进行控制,减少对城市的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低碳环保城市的规划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工程,其碳的排放、气候的改变都与城市规划息息相关,低碳城市的规划不仅需要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规划、土地规划以及新的规划理念,还需要全社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与配合,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碳使用的低碳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孙超,苏芳。城市规划的低碳环保发展视野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5,03:20-21。

[2]郭栋。浅谈低碳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林业,2015,02:45-46。

篇4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能源;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规划可以为城市的建设过程提供有效及必要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降低城市的能耗和碳排放,因此,低碳城市规划思维应向低碳城市的创新模式、做出相关决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发展。

1 低碳城市研究现状

1.1 国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2003 年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最先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空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1.2 国内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国,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行动之一。国内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而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的角度,构建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内在关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系统框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低碳城市是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挑战之应对方案,也是可持续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一,其核心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发展绿色交通和建筑为途径,以创新低碳技术为支撑,以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为依托,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初探

2.1 低碳城市规划实践研究

2009 年公布的大巴黎计划初步构思,被称为将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城市发展计划之一。“大巴黎计划”的整治目标是减小巴黎交通拥堵、抑制都市区无限扩张、建设景观公路、平衡地区经济和增强人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等。实施的途径是以环保、低碳宗旨指导下的全面未来城市的改造: 以“紧凑性”多中心为首要原则、“均衡性”为补充原则的规划理念; 采用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技术,扩大公共空间供给行人及自行车; 在能源利用方面,扩大能源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巴黎对生态的占有; 居住社区规划中充分突出节能设计,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

我国青海省玉树州的震后重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特征,故其震后重建定位在低碳生态城市上。通过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应用一些创新的低碳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造就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高原生态商贸城- 新玉树:即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绿色施工与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在90%以上;绿色照明为主角和绿色产业为主业(≥80%);绿色交通优先和绿色能源自给(≥60%);清洁燃料占主导地位(≥50%);创建无线城市。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模板,但“大巴黎计划”和新玉树的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向低碳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

2.2 低碳城市规划创新理念初探

城市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城市规划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能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在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中有重要作用,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很显然,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化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必须创新发展城市规划理论,来探索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内,需要我们从目标、动力、理念、空间、设施以及管理上6个层面更新传统思维。

(1)目标层:在目标层面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生态和谐为城市发展目标。低碳城市规划应坚持城市整体规划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区域协调原则,低碳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2)动力层:在动力层面上,要结合政府发动和民众推动两种力量来推进低碳城市发展。政府应对建设低碳城市的途径和方式做宏观指导,充分结合立法和财政手段实现对城市政府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监管; 民众则应选择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达到能耗控制与减排效率最优。

(3) 理念层:在理念层面上,我国的低碳城市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而非“在低碳中发展”的模式。与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的中国正处在中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占比高达90%,而工业化对这种能源的需求仍然在增长。经济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增量需求加上能源供应结构的制约,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可能到2035 年以后才能出现下降的拐点。中国的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应该走“在发展中低碳”的模式,是符合国情和国家利益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5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态环境的建立成为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2007年APEC会议上,主席提出了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国务院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相结合,提出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走自己发展的模 模,建立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到2011年,已经有许多大中小城市(如江西南昌、深圳等)打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口号,这些种种都说明了在全球低碳时代,低碳生态型是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走的道路。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以“低碳社会”为城市社会发展样本和发展蓝图,以“低碳生活”为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导向的城市。实质上“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低碳生活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正如美国著名生态城市研究者R•White(2009)所指出的那样:生态城市是一种不耗竭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和不破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人类居住者提供可接受的生活标准的城市。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座生态城市必然首先是低碳的,但是生态城市涵盖的范围要大于低碳城市,它是更为综合、更高更长远的目标。当然在当前的低碳时代,“低碳”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生态城市发展、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和需要优先突破的领域。

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策略――将生态环境承载力引入规划建设中

1、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关系分析

①目标的一致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使城市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生态环境承载力本质上是使城市在保持城市自然系统可持续的基础上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使城市得到“长治久安”延续的根本保证。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人类营造栖息环境的阶段(当然这一行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适合城市、并具有相当高的可行性的行为);而生态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限制作用则更为长久。在目标层面上而言,尽管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在语义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两者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这一目标的一致性,使得我们建构融合两者的城市规划体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②效应的双向性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种意义又使其对城市发展具有广泛、深刻的“效应性”,即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人们的正确的主观意志可使这种效应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效应完全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当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路线出现偏差时――这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效应的双向性表现。与之类似,由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可见,生态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功能属性,其至少具有支撑、保障、调控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运行等正面作用和功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正面效应的另一面,则可以理解为,当坚持城市规划建设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阈值下进行时,后者对城市发展速度、规模等的限制和制约。显然,这种效应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时出现偏差时纯粹的负面效应有较大的本质区别。但是,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城市发展的功能属性,以及“限制”城市发展的作用(尽管这种限制在长远意义上对城市有利)还是使其具有了明显的“双向效应”特征。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所共同具有的“效应性”的特征,使得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及城市可持续发展途径等问题的探索。

2、生态环境承载力视角下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若干途径

①在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评估在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所体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是这一规定只是重点控制,局限在工程项目上,并未在城市整体层面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对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城市发展的背景条件之一,它影响和制约了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强度。(2)生态环境承载力对该地域人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较大;反之, 当生态环境承载力水平较低,则人的活动的自由度及强度可能受到限制。(3) 城市发展受生态环境承载力制约,要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所有组成部分都作为城市发展的参照因素,如有所遗漏,则意味着城市发展有可能遗留隐患。以上说明, 掌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特征及趋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制度是城市生态化建设评价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体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规划需要具有全局层面和意义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信息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缺乏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信息,漠视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将缺乏目标,并可能因此步入歧途。具体从事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可依据不同的城市发展目标与评估需要,构建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评估模型建立后应定期对城市区域进行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指导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方面面。

②将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融为一体

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是实现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目标的具体化工作之一。其功能具有多重性,既可对城市发展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及测度,又可作为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目标及建设目标的分解之用,使之具体化、实际化和阶段化。 低碳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构成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结构、效率、公平等指标;在阶段上可以分成近期、中期、远期指标;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方面可以分成初级、过渡、高级阶段等指标;在功能或服务对象上包括低碳生态城市测度及评价指标、规划指标、规划标准指标;在指标体系来源上可分成国际性组织指标、国家级指标、城市级指标等。

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按照其构成元素,从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环境容量)等几方面分别构建。从类型上,生态环境承载力有综合承载力指标和专项承载力指标等数种类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明确和清晰地反映了其现状特征、问题、水平,可以作为对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

③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应加强碳汇系统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承载力

碳汇系统是指存在于地球圈中的具有储碳作用和效应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含森林、草地、农田)、水体、湿地等等。城市碳汇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碳汇组分构成的具有碳汇功能的整体。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碳汇系统具有生态、空间和社会等多种效应。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碳汇系统,可以将其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之一为去碳化(decarbonization),去碳化的重要方式是采用低碳能源甚至无碳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包括加强城市的碳汇系统建设。 作为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空间的构成要素, 碳汇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的外在体现。一般来说,生态城镇的绿色空间不应低于总面积的40%。可以通过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估测,结合城市产业构成、污染强度等推算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所需的碳汇空间比例。更重要的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通过加强城市碳汇系统的建设, 将有效地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水平,并因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的标准。

三、结束语

总之,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大势所趋,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范围广、时间长、新兴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它的一些新型的理念有悖于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不同领域的科研合作,因地制宜,更灵活更有效地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发展水平;低碳指标;综合评价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缓减气候变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得到了全球的各个国家的响应。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据此,在全面推进低碳经济时,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国外很多国家早已开始了低碳发展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国家建设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选定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这标志着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正式起步。从试点到现在,“低碳”迅速受到各地热捧,深圳、杭州等多个城市也积极开始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摸索。而关于如何对城市低碳建设的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则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本文构建了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东中西11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碳排放不仅来源于经济发展,产业运行过程,也来源于社会的消费过程,所以城市低碳发展也涉及能源、经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本文运用AHP方法,构建了三个层次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第一层目标层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主要是按照输入—输出的路线,从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技术低碳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详见表1。

由表3和上图可知,除深圳外,大部分城市的指数都为-0.6~0.6,各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别。其中,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的综合指数均在零点以上,由此看来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低碳发展水平也略高。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重庆、天津、武汉、长沙等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在四个子系统中,经济低碳指数波动最为明显,指数最高的北京与指数最低的宜昌相差近3个点。北京、广州、深圳3个城市的碳生产力水平高,技术也比较发达,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这说明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会低碳指数和技术低碳指数波动形态相对平稳,重庆市在这两个指标中都独占鳌头。主要原因在于重庆的山城地形复杂和科学技术不发达,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从而汽车的使用量少,碳排放量相对较少,再加之重庆的CDM项目在2008年就达到10个以上,这无疑给重庆的节能减排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此外11个城市中,湖北宜昌除社会低碳指数大于零以外,其他子系统指数均小于零,这与宜昌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落后有关,但也由于宜昌地小、人口较少,城市空间不紧凑,绿化比例大,城市的环境质量较高,所以宜昌的社会低碳指数见好。

4 结果与分析

深圳市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前面。我们发现排在前5名的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碳生产力高,单位GDP能耗低,科学投入强度大,但人均碳排放和每万人拥有汽车数量都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且高校人才济济,科技比较发达,但同时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城市空间密度大,绿化覆盖率低,而且资源紧张,环境系统相对较差。发展建议:①从空间、交通、绿地三方面合理规划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绿地面积。②限制外来人口数量,或通过建立卫星城来分流人口。

天津、南京、武汉、长沙4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指数均在-0.2左右,反映这4个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差别较小。但4个城市在能源、经济、社会、技术4个方面发展状况各有千秋。天津和南京的单位GDP能耗、人均碳排放量都比武汉和长沙相对要高,天津第三产业所在比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比较低,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居主位,能源消费偏高,碳排放系数高;二是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绿化面积少。长沙单位GDP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量为四市最低,碳生产率最高,说明长沙市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较为迅速。但最高的每万人拥有汽车数量,和最低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又说明长沙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工业的发展以及私家车的数量增长,加大了能源碳排放。 转贴于

重庆市在11个城市里属于特殊的一员,它是唯一一个西部城市。而且它的情况正好和前5名城市相反。重庆市人均碳排放量和每万人拥有汽车数量都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相对高,而且重庆市的低碳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碳生产力低,单位GDP能耗高,第三产业结构比例较小,仍然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重庆市未来的节能减排任务繁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意味着重庆市的低碳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而言之,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低碳策略,才能将城市低碳建设发展得更好。

:

[1]管清友.金融危机要钱、气候危机要命[N].上海证券报,2008.

[2]肖翠仙,唐善茂.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生态经济,2011(1):45-48,57.

篇7

【关键词】城市给排水规划;创新;低碳生态;启示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留在城市生活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当下的城市看上去高楼大厦、光鲜亮丽,其实面临组诸多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逐步恶化,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思路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社会开始关注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全球都在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既可以体现生态文明,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而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必须从规划方法、内容、理念、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是生态化理念和低碳理念的具体落实。“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方面是“生态”、另一个方面是“低碳”。而低碳的具体体现又较为丰富,主要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等新型发展特征,生态的具体体现主要有人和自然和谐、不浪费资源、民生幸福、经济绿色发展等。在内涵上,一方面体现了城市可以通过低碳等方式来改善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二者的关系。

“和谐、共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核心特征。低碳生态城市通过不同系统之间的共同生产力,实现了城市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人居生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的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益和效率,降低城市能源消耗和污染,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实现人与自然共同生存的和谐局面。在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架子上,和谐是最高层,和谐一方面代表了共生,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最好的发展状态,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内涵的体现。低碳生态城市达到了和谐,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更加贴近自然,自然也更加接近城市,二者协调发展。也体现了人和人的关系,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人文价值观。

“循环、高效”是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在一些低碳生态城市中,大多具有循环性和高效性。而传统城市与低碳生态城市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能源、物质无法进行二次循环利用或者利用率不高。而低碳生态城市过程对物质、能源的充分回收利用,大大的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效应,减少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物质、能源对患者的破坏,进而实现了城市功能的生态化。

2 低碳生态理念对城市给排水规划的启示

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低碳生态理念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结果,城市给排水基础工作作为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政府主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因此,给排水基础工程处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前言,是低碳生态城市最有效的执行者和体现者。作为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设计内容也非常广泛,比如:城市污水如何处理再利用、供水如何保障和节约、污泥怎样处理再利用等等,都是低碳生态城市理念的主要内容。当下,以上给排水规划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在未来的城市给排水设计过程中,设计工作者应当始终贯彻低碳生态城市理念,坚持以新方法、新技术等践行低碳生活,从而让城市真正的走向低碳生态的终极目标。

3 目前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大体有以下表现:(1)生态理念不强;(2)规划观念落后;(3)只重视排水功能的实现,而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3.1低碳生态理念不强

(1)在过去的城市给排水规划中,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优化配置观念不强,在对城市用水预测时,缺少水资源二次循环利用的观念,缺乏相关的节水目标的节水措施;(2)生态排水理念不强。对于城市降雨量的排水设计,大多设计是通过城市管道等基础设施排入河流或者湖泊,而没有充分的考虑生态环境,造成对自然循环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对于城市污水如何处理,缺乏相应的规划和技术措施。

3.2 资源二次利用观念淡薄

在传统的规划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对雨水、污泥、污水等进行循环利用,缺乏“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生态理念和操作技术。

3.3 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认识不到位、单一化

对于水环境污染治理来说,过去一直只重视污水,而不重视雨水。对雨水的径流污染等认识不到位,规划思路缺少前沿性和单一化。“排水体制”一刀切,过度依赖于“合改分”。

3.4 规划缺乏统一协调

一般来说,城市与四周的环境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进行统筹考虑。然而,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只重视对城市自身进行规划,而没有充分的考虑城市周边地区的影响因素。

4 发展和创新

4.1 加强节约用水意识的培养

在给排水规划中,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水资源开发规划时,需要始终树立承载意识和节约意识,转变规划思路,由过去的用水管理到因为需要而供水,逐步转向对水的需求管理到因为需要而定期供给。努力贯彻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同行,始终把节约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科学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用水量,将用水规模考虑到城市规划中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推动城市水环境、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2 提高、污水、污泥、雨水的二次利用理念

进而二次利用甚至是多次利用是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当前,全国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强调一方面控制好污染量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对水生态进行恢复。通过对污水、雨水的二次循环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的社会循环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降低城市取水、用水、净水的综合规模,对污泥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实现变废为宝,避免因为填埋污泥浪费土地,降低处理费用,减少对地下水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

4.3 科学确定排水体制,综合治理雨水径流污染

转变通过“合改分”扩大截流管道、设置调蓄池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的传统观念,转变对“合改分”的单一、绝对路径的依赖,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排水 体制,综合采取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非工程措施,经济、高效的解决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问题。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规划中,大多坚持低碳生态,全球都在探索如何实现这一先进城市发展理念。党的十以来,国家经济社会正式进入了全面转型期,怎样在低碳经济时代中取得竞争力,占据主动权,是每一个城市规划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城市给排水规划者首先要转变观念,以低碳生态为指导,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低碳生态的城市给排水规划模式和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东.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合理规划的研究和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5).

[2]范君,王晓辉.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水量规模的确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3]吴昊.江西省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低碳城市概念规划构想艰巨性长期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一是着眼于在“源”上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在“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新型工业化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如发展规模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不是私人汽车,发展高速铁路而不是高速公路;新型城市化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另外,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考虑。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 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 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二、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规划布局不合理,因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造成大量建筑非质量问题被拆除;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产生大量的能耗浪费;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修,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模式造成严重的能耗浪费,产生大量的装修垃圾;大部分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优先控制成本,但很少顾及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新能源、新材料利用率依然较低,大量使用取暖和制冷设备,消耗大量能源;建筑质量差,很多建筑寿命只有20多年,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与浪费。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1、城市空间布局。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和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2、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3、交通规划。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房地产开发。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我国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如今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一股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热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推进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限制,诸如:①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的城市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压力。②我国城市中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问题统筹考虑,难以一蹴而就。③我国在低碳方面的科技水平滞后,城市规划建设采用低碳技术必须要考虑成本的因素。④我国传统民众生态意识的薄弱,以及当前日益盛行的“未富先奢”风气,使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较高。⑤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系统性创新,而这方面我国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2]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 环境科技. 2009(06)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city, and analyses subject of building low-carbon city, and then analy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building low-carbon city combined with national condition,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关键词: 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Key words: low-carbon;city;developmen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18-02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各国刻不容缓的责任。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必定投身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潮流之中。

1 低碳城市的概念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以城市空间为载体,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通过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开发创新低碳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2 低碳城市建设的主体

低碳城市的建设不仅仅只是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政府、企业与居民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政府。做好低碳城市建设的监督工作,搭建发展低碳的平台,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政策支持和行为扶持。②企业。处理好自身的利益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到不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赢利,在收获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的长远发展。③居民。应具有良好的节能意识,并且具有强烈的监督企业、政府机构的能源消费状况的责任。

3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低碳城市建设缺少战略规划。我国绝大部分发达城市的工业化基础深厚,产业结构偏“高碳”,一些地方政府往往着眼于新兴产业的建设,却忽略了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潜力。②城市化发展处于高耗能阶段。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整体上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高能耗阶段。③城市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低碳可再生资源开发不充分。我国城市中煤炭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5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④建筑行业能耗大、能效低、污染重。我国建筑耗能居各行业之首。据统计,到2020年全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约300亿平方米,建筑生产的能耗约为6.4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的15%。⑤居民低碳意识不强。我国居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够,对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消费中盛行奢侈之风,浪费现象严重。

4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4.1 加强低碳城市建设战略规划 政府部门应在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加入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拟定交通、建筑、能源等各个领域的目标和标准,在政策、技术、资源保障等方面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4.1.1 交通低碳化。实现交通低碳化的核心是构建由城市公交系统和步行、自行车系统组成的绿色交通系统。 ①通过城市高效快捷的大运量公交系统建设降低交通出行量。通过实现公交引导下的城市紧凑发展模式来降低公众的出行距离,通过优化城市公交系统布局来引导绿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实现交通低碳化。②以步行、自行车系统为主导,促进居民绿色出行。要考虑以人为本,打造舒适的步行系统和人车分离,构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车廊道系统,并与公交系统相结合,以促成居民绿色出行习惯,同时起到控制小汽车膨胀的目的。

4.1.2 建筑低碳化。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低碳化:①建筑规划与设计。从整体综合设计出发,与能源专家、环境专家等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②围护结构。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4.1.3 环保低碳化。城市碳输出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城市要保证其“输出无害化”,即通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的合理规划,保证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低碳排放。另外,还应积极使用循环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进一步实现环保低碳化。

4.2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低碳城市,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制造业为支撑,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①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重视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降低高碳行业的发展速度,提高高碳行业的准入条件;要加大淘汰高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要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③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光电、信息、生物技术以及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4.3 调整能源结构 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比例,从源头上降低碳排放。对城市的电力等基础支撑产业、经济支撑产业,需要加大节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4.4 引导公众参与打造低碳生活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培养公众的低碳理念和宣传低碳生活方式。

4.5 建立完善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全面地加以描述。本文设计了一个较完整、易测评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3个层次,3个大类,9个具体的指标,见表1。

5 结语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场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只要能够在城市建设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制定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战略,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宁,罗婷婷.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1(26):121-123.

[2]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5):42-47.

[3]罗乐娟.后危机时代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0(5):98-101.

篇10

一、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作用

1)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快速发展,其在建筑风格上也有了极大的创新。尤其是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理念。园林绿化建设在低碳高效城市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其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有着极大的改善,在社会逐渐工业化的今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逐渐加重。而园林绿化的建设必然会以移植树木为主,其光合作用能够有效的吸收超标的二氧化碳,使得空气质量得到良好的净化,其二园林植被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危害。因此园林绿化建设在低碳高效城市中功不可没。2)在进行低碳高效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从园林绿化建设入手,还要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低碳高效城市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为人们树立节能环保的意识,还能缓解能源匮乏的现状。低碳经济提倡尽可能的较少碳的排放量,提高碳的利用效率。例如蜂窝煤的投入使用就极大的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减排方面,低碳经济提倡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这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还降低了能源的损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低碳高效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3)低碳城市的发展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让市民的生活环境和谐而自然。因此低碳经济以及园林绿化建设是发展低碳城市的基础手段。例如杭州市在经过多年的园林绿化建设以及低碳经济的倡导以及逐步向低碳高效城市的方向迈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底,杭州市城区绿地面积129.7km2,城区绿地率35.32%,绿化覆盖率38.6%,人均公共绿地13.9m2。而就2008年而言,杭州市城区扩绿632万m2,建成4000m2以上的公园绿地71处,增加屋项绿化2.1万m2,实施旧居住区绿化改造31处,完成了捍海塘遗址公园(一期)、水墩公园、市民中心广场、四桥生态休闲中心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由此可见,园林绿化建设对于低碳高效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方法

1)在进行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固碳能力强的植物的培养,这样就能不断提高植被的综合固碳效率。使得园林绿地不断向低碳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固碳效果较好的植被有:垂柳、乌桕、麻栎、醉鱼草、木芙蓉、火棘、锦带花、碧桃、夹竹桃、金钟花、金叶女贞、广玉兰等。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植被来进行移植和培养。同时对于每一种制备都有其属于自己的特征,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绿化效果。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人员应当了解每一种植被的性能,然后相互搭配,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的植被绿化建设,从而促进城市园林的绿化建设更加规范更加高效。2)在进行园林绿地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植被进行科学的配置。努力营造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地。营造低碳、高效的城市园林绿地,应注重不同植物在固碳能力方面的优势互补,努力提高植物群落的整体固碳能力。例如: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由于常绿灌木树种的光合作用比落叶乔木要强。因此其固碳释氧量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所以当两者进行合理的配置时,能够将光合效率提高到最佳程度。一般情况下,单位土地面积上固碳释氧能力表现为: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所以笔者建议工作人员加大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应用比率,并且两者可搭配使用:既可增加单位空间绿量、改善冬季绿地景观,还可以有效地增加绿地的固碳释氧能力。3)在进行移植的过程中,对树种的搭配也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情况下,应当加强生长周期快的树种与生长周期慢的树种之间的搭配,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明显高于慢生树种。但是由于速生树种生产周期快的缘故,其在后期固碳能力明显不足,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种植,既有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4)要加强年龄段不同的植被之间的搭配。如果植被的年龄都过小,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其在起步生长阶段的固碳能力弱。根据相关结果显示,年龄相对较低的树木,固碳能力高于老龄树。笔者认为在进行园林绿化时,并非需要“古树进城”。就单株碳贮量而言,古树远高于常规树种,但由于古树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生长也基本停止,碳贮量较稳定,对固定大气中CO2的贡献较小。但从其它生态效应、景观美学以及历史科学价值等层面而言,保护古树名木仍然是无可争议的。因此,将幼龄树木与老龄树木搭配种植,可在营建低碳园林的同时,兼顾多方面的需求。

三、总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