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安全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空间安全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日,美国国务院、司法部、商务部、国防部等部门共同颁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下称《战略》),集中阐述了美国政府有关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计划。该文件被白宫官员称为“美国在21世纪的历史性政策文件”,标志着美国互联网政策第一次有了顶层设计,对全球互联网发展形势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美国《战略》全文共25页,整体描绘了美国政府关于网络空间发展、治理与安全的战略蓝图。《战略》阐述了美国政府在网络空间着力推进的七大政策重点,分别涉及经济、网络安全、司法、军事、网络管理、国际发展、网络自由等领域,这七大政策重点构成了美国“网络外交”的主要内容。此外,《战略》还强调了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始终坚持的三个核心原则:基本自由、隐私、信息的自由流动。根据《战略》,一个开放、安全、通用、可靠的国际网络空间是美国对未来互联网的构想。
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
美国政府此次出台《战略》,意图以美国价值观引领全球互联网发展,夺取网络空间的信息主导权,其背后有着全面而长远的战略考虑。
首先,美国积极应对全球互联网信任危机。美国《战略》,实质上是一份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战略,因为仅从目录来看就会发现,全文除了一小部分谈的是网络空间的发展问题,其余大部分谈的都是网络保护、网络治理和网络对抗。
其次,美国极力推崇互联网自由。美国近年来的《四年一度防务评审》、《提交第44届总统的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的报告》、《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多份政府文件中,均不断强调网络空间是与太空、海洋并列的第三大全球公地。新出台的《战略》同样将网络空间和其他两个公地视为同等重要,并进一步指出美国要确保在网络空间的战略威慑力,推动相关国际规则的构建,确保美军在全球公地的自由进入和调动。
再次,美国需要互联网政策的顶层设计。克林顿政府、布什政府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方面都曾推出过战略计划,奥巴马上任以来也曾过《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等文件,但这些文件仅仅是围绕技术提出了相关政策问题的解决思路。而新出台的《战略》则是美国政府针对全球互联网推出的首份国际战略与政策报告,重要程度远远超越了上述文件,其内容与目标已从美国自身的网络空间范围扩展到全球网络空间。
应对美国《战略》
尽管这份战略中没有点名任何国家,但文中仍然“保留”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的一贯偏见,多处对中国“暗中”关照。此外,《战略》中使用了“cyberspace”,而非传统的“internet”,表明美国的该项政策不仅限于互联网领域,还可能包括未来的物联网、云计算网络等新兴网络形态,也反应出美国将要在这些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最大程度上谋求自身利益的真实目的。
篇2
随着网络技术和应用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陆、海、空、天以外的第五疆域。在某种意义上,网络安全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其他疆域的安全,全球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的风险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加强网络战的攻防实力,纷纷组建网络攻击力量,构建各自的“网络威慑”,已经有50多个国家成立了网络部队,其中包括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各国仍在进一步扩大网络部队规模。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刘权所长分享了赛迪智库网络安全研究所第一季度的总结和分析。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用户和应用的数量快速增长,带来严重信息安全隐患,移动终端恶意软件数量暴增,《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治理报告》指出, 2013年,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传播事件1295万余次,比2012年同期增长22倍。据阿里巴巴移动安全报告显示,参与检测的app样本中,近97%的app都存在漏洞问题,且平均漏洞量高达40个。
刘权所长指出,我国网络安全系统攻防能力不足,网络空间缺乏战略威慑。产业根基不牢,安全可控战略实现面临困难。我国网络安全系统在预测、反应、防范和恢复能力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对外依赖严重。目前,13%的重要系统若没有境外技术支持和运维服务,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行;产品存在“带病上岗”现象,对国外产品缺少安全仿真验证环境。长期“跟随跑”战术已经使得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丧失了独立性,技术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使用“拿来主义”,沦为代工厂。同时我国对各类网络犯罪技术缺乏有效应对。“心脏出血”漏洞以超强破坏力在网络安全业界引发了广泛担忧,从近期一份有关“从应对‘心脏出血’漏洞看各国攻防能力”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在网络空间上的重要资产数量远低于其他国家,但在漏洞修复趋势和危机应急反应能力方面,全球排名仅占第102位,与我国的网络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是我国把信息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给予高度重视的体现。网络安全已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的同时,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将出台;另一方面,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若干全球品牌已被相关部门从政府采购名单中剔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域的国产化迅速发展。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信息安全热潮被掀起。
篇3
关键词:可信网络;网络认证;网络可信身份
Abstract: As the Internet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al life, many problems are becoming apparent. Phishing and malicious rumors spread by the virtual identity of participants has damaged the Internet and even social stabil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ternet’s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how to create a trusted network space in order to promot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Key words: trusted internet; internet authentication; internet trusted authentication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球网民数已超过20亿,也就是全球每3个人里面就有1个网民。在中国,互联网与现实的融合趋势则更加明显,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已超过5.1亿数,普及率超过38%[1],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已经在政府事务、商务交易、人民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到7万亿,同比增长46.3%。另一方面,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窗口,大量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纷纷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1月,仅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 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 023个,公务人员微博数8 671个。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虚拟性也给其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等。事实上,互联网的开放与自由,并不意味着互联网一个责任缺失的地带。恰恰相反,互联网也从来不是纯粹的虚拟空间,它与现实社会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越来越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上的行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一样,必将受到社会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1 可信网络空间的关键
从可信互联网的角度看,诚信网络的构筑需要保障互联网业务的各参与方及信息交换流程的可信。互联网业务的各参与方及信息交换流程包括互联网业务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业务使用者以及可靠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过程。从目前互联网的发展看,现有的技术基本能保障信息传输和交换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政府对互联网业务服务提供商的前置审批也基本能保证其可信性。但在业务使用者也就是普通互联网用户方面,由于用户数量众多、行为各异且参与程度差异性大,因此问题较为集中。
从目前来看,对互联网用户身份和行为可靠认证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包括对用户实体和用户行为的有效认证,即网络认证。网络认证包括:
(1) 实体可信认证
・现实身份与网络虚拟身份的对应性
・虚拟身份可信标识
(2) 行为有效认证
・网络行为的完整性
・网络行为的不可篡改性
・网络行为的不可否认性
互联网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可信网络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并着手尝试构建网络空间可信身份系统。如韩国推行的网络后台实名制,欧洲各国推动的电子身份证计划,而最为成熟、最为全面的网络可信身份战略当属美国政府于2011年4月15日的《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战略》(NSTIC),美国NSTIC拟打造一套网络空间可信身份生态系统,以促进信任、隐私、选择和创新的方式,推动个人和组织使用安全、高效、易用和互操作的身份标识解决方案访问互联网服务[2]。作为美国首个网络空间身份管理战略,NSTIC战略意图十分明显:积极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增强网络防御并建立网络威慑;保持美国在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增强对网络空间的掌控能力,继续主导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为获取用户信息提供合法渠道,实现对网络空间身份、行为的更好掌控。
2 中国网络认证现状
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超过5亿,各类互联网业务得到长足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也在逐日加大,对实现互联网用户的可信性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政府和部分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探索网络认证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的互联网业务网络认证正在积极探索,包括网游实名制、网店实名制等;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可信身份认证的途径,如社交网络网站利用用户好友关系增强用户的可信性,微博客网站通过用户加V认证、身份勋章等标注用户的可信身份。
从网络认证市场发展看,中国互联网业务的网络认证尚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网络认证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互联网企业、认证服务提供企业和用户的协同配合,管理层面包括地方政府、公安、司法、教育、金融和互联网各业务主管部门的协同和合作,市场层面包括各类互联网业务服务提供商、银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的协同配合。但目前,中国网络认证市场仍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网络认证内容较为单一,如网络实名制、微博实名制等,仅实现对用户身份证信息的认证,而忽略了用户其他身份信息。此外,为增强用户对网络认证的认可度,第三方认证逐渐得到企业的认可,并将其引入到网络认证当中。但第三方认证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2年1月底,中国5亿网民的有效电子证书仅仅有2 500多万张[3]。
从认证效果看,现有的认证方式和途径尚不能完全达到身份可信和行为可信的效果。从解决网络可信身份的目的出发,网络认证不仅包含对用户身份证信息的确认,还包括对用户综合身份信息的确认,这在微博等媒体类互联网业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诸如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争论以及对相关单位造成的不良后果。
目前,中国的网络认证尚面临着种种问题,主要包括:
・网络认证有效性差。这主要体现在认证实施上,如网游实名制等在内的众多认证要求缺乏严谨的后台比对流程;现有的微博认证也仅限于身份证信息的比对,忽视了用户其他综合身份信息的认证,无法达到网络认证的目的。
・用户隐私保护环境不完善。据调查显示,88.57%的用户担忧网络认证可能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造成这一担忧的原因是目前中国法律在隐私保护方面的缺失。此外,用户还担忧网络认证将影响其网络言论自由。
・用户对认证实施方的质疑。互联网用户对目前网络认证主体持质疑态度,质疑认证主体的认证信息安防措施和企业公信力等。此外,用户和互联网企业对第三方认证的认可度低,一方面是担忧其泄露用户隐私,另一方面是出现隐私泄露事故后,难以界定责任方。
・认证兼容性问题突出。目前,各业务政府主管部门或各企业各自为战,对用户进行认证,并发放认证凭证。但存在一个问题:用户需在不同业务甚至同一业务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认证。这样则会造成社会成本的浪费。
3 网络认证体系的建立和
完善
近来,以微博为代表的媒体类互联网业务和以网购为代表的商务/金融类互联网业务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高、发展较为抢眼。媒体类业务传播链条多维且由用户主导、自媒体特性明显、社会动员功能强大、信息快、传播和放大效应明显;商务/金融类互联网业务交易双方不可见、交易信息数据化、交易商品实物不可见、与参与者财产利益关系紧密。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和风险程度高低看,这两类互联网业务是认证需求最为突出的,且用户认证意愿较高,可考虑从这两类业务入手,结合各地方政府加强微博管理,试点开展网络认证,并从国家层面统筹考量,完善隐私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认证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同时加强网络认证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发,逐步构建和完善网络认证体系,打造诚信网络空间。
(1) 研究出台中国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对网络依赖性增强,各行业对网络空间可信身份都提出了需求,如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社保等,身份管理成为确保网络空间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未来身份管理将更加重要,美国、欧盟等都在加强身份管理技术研发和部署,已经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对中国而言,网络身份管理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待解决的课题,关系到中国在未来网络中的话语权。为此,必须将可信身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明确分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推动机制,促进网络空间身份管理的发展。
(2) 建立并完善网络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快《电信法》出台,制订促进信息化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相关法律法规,为网络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创新和应用推广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快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信息监控、未成年人在线行为保护等相关立法,建立明确透明的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安全监控、用户信息保护、跨境数据流动、青少年网上保护等法律环境,明确安全要求、企业责任和管理边界,并建立依法管理网络空间和引导国际治理的制度环境,从而能够推进互联网竞争秩序、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立法,建立规范有序、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环境。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以近期密码泄漏事件为契机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和吸引用户积极参与网络可信身份认证。
(3) 建立网络认证市场的准入/推出制度,提升认证主体资质。政府可结合中国电子认证“十二五”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第三方认证市场,通过建立第三方认证准入许可,提高认证主题的资质和公信力。据预测,“十二五” 期间,网络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将进一步普及深化,到2015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4],电子认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4) 加强标准化研究,增强认证的互通互认性。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加大密码学、生物识别、智能卡等认证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中国拥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及国家认证技术和标准,并建立认证标准之间的接口协议,增强第三方认证互通互认性,降低社会成本。
4 结束语
诚信网络是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是保障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基础。诚信网络的构筑,不仅需要参与者的自愿和自觉,更需要政府的管理和统筹。政府可从技术、标准、舆论导向等多方面引导和建立网络认证体系,加强隐私保护,完善网络身份管理,增强用户认证参与意愿,打造可信网络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5 参考文献
[1]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
[2] The National Strategy for Trusted Identities in Cyberspace(NSTIC)[R]. Washington, DC,USA: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011.
[3] 前8月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情况[J].国内信息化信息,2010(5):10-11.
[4] 电子认证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
收稿日期:2012-02-14
篇4
创旗总部位于上海,目前在山东、北京、广州等均设有分公司,并拥有30多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公司作为上海市、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系统合作开发单位,连续多年来为通信管理局开发部署网站备案业务管理系统,互联网发展行业报告系统、互联网行业监管系统等,并获得“上海市电信行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创旗秉承“应用产生价值”的理念,为全国云服务商提供完善的互联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ICP/IP域名备案系统、 IDC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接入资源管理系统、IDC/ISP信息安全系统等。核心团队已拥有15年云计算领域运营经验,并结合云计算实际业务流程对备案管理系统进行需求扩展,精简优化,成功应用在各项业务运营中,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极大地节约了运营成本。
创旗已经为上千家IDC/ISP企业提供了多年的专业技术服务,客户涵盖政府、国企、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其中知名客户有: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山东省通信管理局、中国长城互联网、中国电信、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奇虎360、百度、腾讯、网宿科技、七牛、青云、金山云、宝信软件、银联商务、世纪互联、鹏博士、赛尔新技术、太平洋电信、高升控股等。
据CNNIC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7.1亿人。移动互联网用户接近5 亿,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基础。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主要的商业模式都保持35%以上的行业增速,手游、移动广告等主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都保持50%以上的增速。互联网正在渗透到各个行业,餐饮、零售、理财、商品、服务等各领域都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实际的互联网大国。
信息爆炸,加上垂直门户、移动社区、社交平台、短视频等越来越丰富的网络产品形态,产出的海量UGC内容使得互联网垃圾、有害信息空前增多,网络内容监管形势异常严峻。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应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内容建设,创旗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及时检测、识别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净化网络,还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氛围将具有积极作用。另一个方面IT环境日趋复杂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信息的获取方式、存储形态、传输渠道和处理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用户数量爆炸性增长、数据的快速海量膨胀。
针对以上复杂情况,创旗信息安全产品具备更强的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更高的智能化水平甚至学习能力。创旗信息安全即服务的理念,将促使企业信息安全产品的形态不断变化,信息安全产品和设备之间加快融合。
篇5
关键词: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22-02
展望未来的互联网安全,至少有五个关键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事实上除此之外还会有更多的趋势出现。这些趋势只是我们预见未来的起点。硬件已经足够便宜,使得建造强大的数据中心变得更加容易。借助这种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新的用途将会出现,全世界的用户也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网络空间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云计算的兴起。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资源处于个人和组织的控制之外,本质上,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在线付费的服务。在某些方面,这种发展趋势与互联网的诞生相呼应。云计算可以通过网络为许多用户提供近乎无限的计算资源,使其他用户也可以分享网络资源。用户无需自己购买并运行Web服务器及数据存储设备,用户可以租用云服务提供商相应的服务,从而能够节省40%~80%的费用。世界各国的军队也对云计算产生了兴趣。
除了节约成本和规模,云计算也对互联网未来的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单台的计算机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企业来说数据的访问和控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云计算也需要解决一些安全问题,尤其是因为个人用户甚至IT安全人员可能都不如在亚马逊或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专门从事云计算的安全工程师。正如银行必须要区分合法和欺诈一样,云服务提供者也必须学会发现非法的行为。
云计算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问题,风险更加集中,且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数据在云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流动,究竟谁需要对各方面的安全负责?国家边界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具有挑战性。布鲁金斯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公共安全机构对云服务的执法可能被视为侵犯了数据拥有者的权利”。每个国家是要建立自己的法律对云服务进行监管还是通过建立联合执法以提高监管效率,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大数据。随着数据集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需要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具能够支持我们从搜集的数据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有些提供电影和电视租借服务的公司,互联网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这些公司转变为提供在线数字交流媒体服务。随着在线电影和电视节目,也搜集到了大量个人用户的偏好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大数据的范围巨大,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但是大数据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例如,研究人员对用户观影偏好的研究甚至可以获取用户的真实身份,更多的数据及更好的工具能分析出更多的信息,但是这也将打破人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必须要对网络安全隐患加以防范,从数据存储、应用和管理三方面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移动通信。随着移动终端变得越来越小巧廉价,个人用户将越来越多地从桌面计算机转向移动终端,而且这种转变还没有停止的迹象。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整整四分之一的专利涉及移动技术领域。
我们在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候,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从2013年开始,针对移动设备的恶意软件已超过35万种,而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是0。这种增长是自然的,但是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的安全意识却没有提高。移动设备的界面较小很难为用户提示安全信息,而且它的计算能力较弱也很难为用户提供防护。与桌面计算机不一样,移动设备在家和办公室之间移动,因此安全边界难以确定。用户对自身设备的安全管理较少,更多的是依赖于供应商提供的安全服务。然而,供应商的市场比较分散,从手机操作系统到移动应用程序,每个部分都与安全息息相关,但是每个部分的供应商都无法对手机的安全负责。
无线网络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使得安全方案的实施难度更大。有线网络具有固定的拓扑结构,安全技术和方案容易部署;而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动态的、变化的拓扑结构缺乏集中管理机制,使得安全技术(如密钥管理、信任管理等)更加复杂(可能是无中心控制节点、自治的)。例如,WSN 中的密钥管理问题,MANET 中的信任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无线网络环境中做出的许多决策是分散的,许多网络算法(如路由算法、定位算法等)必须依赖大量节点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来完成。
最后还有一个更普遍的安全问题,即移动平台的监管问题,哪些政府机构负责监督,哪些市场主体负责打击移动互联网的威胁,与传统互联网一樱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
第四个发展趋势是不断扩张的互联网上的人口。当互联网兴起时,只有一些美国的科研人员互相联网,如今,美国只占有网络空间的一小部分。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互联网中文用户数量将超过英文用户,非洲拥有移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
这种转变将对网络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原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只很可爱的小猫的视频热度将会消退,因为谷歌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网络上一些可爱的山羊和熊猫的视频在南非和中国广泛传播。比网络热点的转移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转变。互联网最初的几十年,所有的浏览器都需要使用拉丁字母才能够访问网站,现在这个限制已经被打破了,你可以通过输入埃及文字组成的网址访问埃及网站。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政府和网民们的价值观。互联网最初由几个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现在的体系和规范也从那时发展而来。互联网最初被赋予的世界观是互联互通、共享及开放。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却越来越背离这种世界观。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开始而且还会一直讨论网络安全和网络自由之间的关系,开放的危险是使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分化。正如经济学家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用防火墙将网络隔离开,并把本国内的网络视为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预示了这种风险。现在的网民和20世纪60年代加州伯克利的那些互联网的发明者在政治和文化差异较大,但是这些发明者创造了网络,而新生代网民又加入了网络。一旦这些新加入的用户进入网络,他们的世界观也会被网络所影响。网络空间反映了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用户也能够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和需求产生影响。
第五个发展趋势是物联网。广泛地说,物联网的概念是将一切连接到网络设备上以搜集和使用数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物从相机到汽车都已经内置了电脑芯片,它们都能互联互通。然后从手环到浴室再到商店都内置了电脑芯片,而且也可以互联互通。在这种场景下,分布式传感器能够探测街道交通,并通过GPS将你导航回家,同时将你与家的距离通知家里的温度控制设置以使它随时连接智能电网保持室内温度。传感器还能探测不同餐厅的拥挤程度并帮助你预约,健身房里的健身车能够根据你的信用卡发现你在餐厅的订单,并决定你还要锻炼多久才能消耗掉第二天预订的那颗芝士蛋糕所产生的热量。
互联网由于标准开放,任何人都能参与建立,因此发展迅速。但是连接到物联网上的设备仍然缺乏输入输出、共享及自动化的指令解释、数据处理的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是数据搜集和解释的前提,也是一项很昂贵的提议。打开Ruby的风扇只需一个监测温度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都这么简单。更多的决策需要复杂的技术协议,需要软件对我们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反过来为我们提供决策和建议。
物联网另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其将前所未有地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切都要基于计算机数据进行决策,那么我们需要努力确保数据不会被损坏。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已经有黑客从攻击智能汽车到攻击具有联网功能的马桶。
既然我们已经预见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网络真正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一定还会产生更多的发展趋势。现在和将来对网络空间的不可预知程度导致我们对未来的网络空间产生了恐惧。但我们要坚信,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我们只需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制定审慎的应对策略,就一定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网络参与管理 公共权力 网络权利 非对称 对策
1.网络参与的现实基础
1.1网络参与的可行性。网络参与在制约和监督公权力中优势明显,它普及性较强而且具有隐蔽性,及时性等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普及性和广泛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讨论空间。第二、隐蔽性与个体性。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扮演着虚拟的角色,同时网络的扁平化和分散性结构可以赋予每个参与者以相同的权利,使公民在参与“公共领域”的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独立的个体。第三、即时性和高效性。现代网络交流工具实现了主体本身的不在场性,却能够拟真在场,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发生,实现了不分空间、时间、阶层的公共信息传递与。
1.2网络参与的必要性。网络参与是网民发表言论的场所,网络正以一种新型的方式承担起监督公共权力的责任。公民通过在论坛、QQ、人人网、聊天室等平台进行浏览、分享、评论等网络互动活动对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讨论和评论。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对公共管理部门进行舆论监督,促进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网络监督利用网络平台和网民的力量,约束公共权力的运行,防止和减少违法行政、枉法裁判、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2.公共权力与网络参与权利非对称
首先,“主导角色”和“参与角色”的非对称。“强政府”模式下的公权力拥有网络的统治地位,民众在网络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当公共权力被提升为国家权力之后随时都可能被异化为压制权、压迫权,使网络参与受到公权力的挤压。弗里德里克森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权力分享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必须加快推网络管理体制的创新,让公民组织作为公共主体的一部分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最终实现网络管理中的“善治”。其次,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和“网络维稳”目标的非对称。俞可平指出,普通大众在特定的情况下通常会形成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盲目顺从。这在于网络参与主体经常处于盲从的状态,信息爆炸特性造成了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被淹没在信息数据急流之中,以至于最后无法捕捉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参与暗含的“广场政治”特性又使得个体在巨大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中,感觉到被淹没感和孤独感。在以上两方合力作用下,弗洛姆所说的“逃避自由”的倾向就会出现。这种逃避自由的倾向,往往在群体民主幻觉中造就混乱、盲从和非理性化冲动。
3.构建合理有序网络秩序的路径设计
3.1“自律”和“他律”共进,创设有序网络空间
3.1.1网络立法:勘定“舆论暴力”与“网民权利”的边界
网络立法目的不是为了限制网络参与,而是依照我国宪法的精神规范公共权力与网络参与主体双方的行为,从而更大程度上保证网络参与的有序性。通过网络立法推动网络中的权力结构更趋向于扁平化,在不破坏网络参与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激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网络参与良性作用的框架。随着民主、民权时代的到来,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会更加凸显,人们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网络中没有根据的人身攻击和有组织的网络非法言论传播其实就是一种“软暴力”,这会造成网络空间的无序,进而导致社会的恐慌。一直以来,这么规则都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游戏规则的制定没有成为政府议程。因此,必须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网络参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网络真正成为监督公权力的有效方式。
3.1.2网络自律:强化德育和网民素质
自由订约,确立道德伦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无法在网络空间中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网络空间不需要道德。在当前网络空间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由无序的状态这个背景下,应当采用契约论学者的观点,鼓励民众广泛讨论、自由订约,为彼此制订道德准则,让网络社会由“自然状态”向“契约社会”发展。要促使独立自由的网民进行此类讨论,必然需要一个主导的机构或个人,应由有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人或组织发起倡议。
3.2合理厘清公共权力边界,防止公权力对网络舆情的压制
当前,网路事件的治理方式就是政府辟谣和删除网民的言论等压迫性方式。“利维坦”式的政府架构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化的时代政治社会的需求。必须构建起均衡的政治架构,实行民主用权、科学用权、依法用权, 将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置于党规国法之内, 用严格而具体的规则界定和限制权力。政府建立网络公信力和权威依靠的不是“堵”而是“疏”。目前,公权力的持有者对自身必须受制约和监督还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片面认为网络参与会危害社会秩序。面对网络参与时,许多官员会产生恐惧心理。对掌握公共权力的人来说, 一定要认识到, 没有不受监督的权力, 严格的监督既是公共权力正常运行的保证,又是对掌握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爱护。十报告中说: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还要求我们必须拓宽诉求渠道,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赋予弱势群体更多话语权。个人与群体都能通过合理有序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寻求公平正义。
3.3网络参与和公权力对等均衡,从体制上防范失衡
霍布斯早就论述“人是趋利避害”的,人有自利性与投机性,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容易趋于谋取私利的目的,做出维护自我利益的选择。当下防止腐败与权力寻租最根本的办法是对公共权力进行制度上的制约与监控。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最深层的监督,并且网络是群众表达自己意见发挥自己监督作用的重要的权力监督方式。只有建立一种系统、科学、高效的制约监控制度,才能规范权力的使用、对其行使者产生威慑作用,减少与政治无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
4.结论
网络参与是信息时代背景之下参与政治的独特力量,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监督公共权力的一种社会行为。只有加强网络参与管理才能规范网络参与秩序,制约和监督公权力,从而改变现实状况中的不平衡和不对称。强化网络立法,健全网络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得以行使网络空间民利的前提;勘定公共权力边界,防止公共权力滥用是网络参与充当监督角色是重要环节;实现合理的网络利益表达和有效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是网络参与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张欧阳.试析网络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以中国网络社会三个热点事件为例[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 2002
[4]周志强.网络广场政治的非理性缺陷[J].人民论坛,2009:(8)
篇7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党委书记宋显珠出席了此次会议并致开幕词。宋显珠总结说:“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加强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广泛展开,社会服务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信息消费在扩大内需中作用凸显。展望第四季度,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将密集出台,信息化管理与运营体制将发生新的变化。”
国家政策强力推进
信息化应用率进一步提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副总工程师樊会了关于“2013年中国信息化与‘两化’融合第三季度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走势判断”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两化融合向更深度拓展,大型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传统制造业开始探索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等生产模式,智慧工业园区正成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工业云应用不断创新企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在2013年第三季度,国家先后《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首次将宽带网络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同时,第三季度我国电子政务加强集中管理和集成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陕西、福建、海南等22个省市部署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后, 9月又确定北京市等18个省级地方和北京市海淀区等59个市(县、区)作为首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 2013年8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多达103个,且智慧城市建设在部分地区已初见成效。如天津智慧城市建设已实现传感、通信、GPS等信息技术在桥梁负载等领域应用。
樊会文强调,社会服务各领域信息化应用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领域,截至2013年10月,省一级支持跨区域的信息共享的卫生平台省份达10个,全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率超过了70%。在教育领域,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动“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模式成为在线教育热点,上海市成立“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国银联已将手机支付业务延伸到了16个省(市)的县乡,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信息化建设面临“假宽带”、“假提速”,新应用、新服务亟待商业模式突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盲目和浪费等问题。展望第四季度,樊会文指出,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将密集出台,信息化管理与运营体制将发生新变化,“宽带中国”建设将改善信息网络环境,电子政务网上服务将进一步普及,4G牌照发放将刺激新一轮信息消费。
电子信息制造业高开低走
转型升级预计将加速
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负面影响,第三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入下调区间,生产增速下调,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赛迪集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在关于“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第三季度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走势判断”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基本情况包括生产增速呈现持续下行态势、通信设备行业规模高速增长、产品进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幅上行四大内容。
王世江介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增速分别在2013年2月和5月到达高点,之后持续下调。1~8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1.6个百分点,但增速领先态势不断弱化。”他说,通信设备行业连续22个月蝉联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各主要行业增速之首。1~8月,通信设备行业实现销售产值10159.9亿元,同比增长26.3%,高出行业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额实现了大幅提升,但增速不断放缓。1~8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86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6%,比2012年同期(2.2%)高出15.4个百分点。另外,第三季度以来,产业投资增速开始企稳回升,但整体仍处于低增长区间。1~8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30亿元,同比增长10.5%,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7.2%)6.7个百分点,高于2012年同期(7.1%)3.4个百分点。
如上所述,2013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关键指标方面均呈现高开低走态势,这体现出产业受国内外经济整体复苏无力的负面影响仍然明显。目前,尚未出现足以推动产业完全走出衰退周期的重大有利因素,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仍将维持在低速增长阶段。王世江介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国际市场仍旧难为产业增长提供足够动力、基础领域技术创新与设备制造有待突破、经济发展新特点倒逼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等方面。
王世江表示,第四季度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发展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信息消费与上海自贸区等政策引领作用增强,随着政策的宣贯与落实,预计信息消费规模将显著提升。他强调,面临严峻的转型升级压力,行业竞争力两极分化态势会更加明显。
信息安全政策环境改善
网络安全形势依旧严峻
在会上,赛迪集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做了关于“2013年中国信息安全第三季度形势分析与第四季度走势判断”的主题演讲。他指出, 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信息安全政策环境有所改善,基础网络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网络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产业融合趋势初见端倪,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开展。我国信息安全取得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产业根基不牢、攻防能力不足、技术实力较弱等问题。
今年第三季度,国家对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该季度信息安全领域开展了多项重点工作。一是在政策上增加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8月份,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撑。二是加大信息安全资金支持。8月1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国家信息安全专项有关事项的通知》,给予相关企业引导和资金支持。三是大力开展信息安全治理专项行动。
总体来说,我国第三季度基础网络运行基本平稳,互联网骨干网各项监测指标正常,我国基础网络安全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然而,我国网络空间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刘权介绍,我国信息安全主要面临着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业根基不牢。一方面,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核心技术方面一直受制于西方国家,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大量使用国外基础软件以及核心关键设备。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产业优势,通过研发和定制各种网络攻击武器实现网络威慑,并采取各种网络监控手段,甚至通过控制国际标准的制定来实现监控。
第二,攻防能力不足,网络空间缺乏战略威慑。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攻防能力上与西方国家差距逐步拉大,无法形成网络空间战略威慑力。
篇8
随着网络运营发展的趋势,网络在工作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保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将富饶村2020年上半年网络意识形态报告如下。
(一)突出组织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村党支部始终将抓好组织建设,巩固全系统党员干部思想基础作为重要内容紧紧。坚持凝聚村党支部力量,推动村内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突出科学防治,加强防范化解
村党支部坚决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的同时,做到观大局、察大势,耳聪目明、心若明镜,努力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补齐自身短板,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锐度。
篇9
一、新时期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多种因素会造成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的成因不同,以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变得孤僻、内向、忧郁、自卑,慢慢他们将从其他孩子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这就是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互联网自身的原因。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使社会逐渐分裂为两种不同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由于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却不相识”,因而非常自由,难以控制,人们之间不仅直接接触减少,而且在自身不能有效节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案场所”,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再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在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时,学校对学生上网不是进行科学引导,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容易使人学坏”为由强制阻止学生“上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了人为障碍,从而将部分少年推向了德育教育的深渊。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而中学生作为网络日益壮大的使用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且负面影响日渐突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领域、新的阵地、新的课题。现我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谈谈看法。
(一)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它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父母的道德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注意学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同时夫妻间相互关爱,家庭和谐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之,有可能成为对孩子的污染源。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反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旗、校服所体现的学校特色、主题班会和报告会中先进人物事迹对师生的教育和激励。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遵守的条例、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自律水平。同时学校应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校园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网络心理辅导,把传统教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校园网应开通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协调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构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审查、监控、自查等方式规范社会网络环境,将不允许青少年进入营业性网吧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保证学生能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能按时休息。对逃课上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严管的社会氛围。
(四)引导青少年提高自我意识。
篇10
“公众号侮辱鲁迅”一事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榜,这篇引发众怒的“公众号侮辱鲁迅”公号文章,堪称近年来自媒体乱象之典型样本。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各种自媒体乱象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加强自媒体乱象治理打击,亟须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一、自媒体领域乱象的表现
一是“刷”字当头,流量造假吹起繁荣泡沫。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营销价值逐渐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将重金砸向微信、微博和新兴的直播平台。点击率、阅读量、粉丝数是考量新媒体平台传播力的重要依据,因而靠机器刷阅读量、花钱买微博“僵尸粉”等自媒体乱象开始层出不穷。
二是谣言滋生,危害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需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有其严格规范的生产流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自媒体逐渐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有的公众号恶意对事件进行抹黑,有些网站则用“标题党”推波助澜,各种失实报道比比皆是,扰乱了社会秩序,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是格调低下,为博眼球低俗猎奇。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为了吸引网友眼球进行“奇葩”的网络直播或涉黄“网红”直播,这给直播平台带来了短暂的用户流量高峰,但直播平台在由此获得暂时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走入了内容低俗与高度同质化的死胡同。
二、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营销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目前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营销的造假问题、侵权问题、安全问题大量涌现,影响了企业和顾客之间的营销活动的正常运行。建议进一步完善《广告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配套规章,出台专门的网络营销管理办法,针对网络营销主体登记、网络消费欺诈、网络不当广告行为、网络格式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解释,用法律的手段保障网络营销活动正常,以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稳定运行。
二是提高技术监测水平。建立自媒体大数据库,加强自媒体帐号监测和自媒体平台运营数据分析,实时演算个人动态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助推互联网流量造假问题的解决,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广告投放效益。
三是加大监管打击力度。进一步明确工商、文化、经信、公安等监管部门职责,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象。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交易监管,加大对售假、虚假广告等不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安全公平的网络交易环境;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各地公安机关设立并普及网警派出所,履行网络舆情维稳等工作职责。引导市民通过电话、QQ实现网络空间报警,从而对网络信息进行直接的干预或控制活动,提高打击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对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
四是明确平台义务。自媒体运营平台要严格遵守国家网信办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审核账号的身份和资质,做好分类备案,为不同类型的账号贴上不同标识,采取不同的管理办法。对违规和直播等行为,视情节严重采取警示、限制、暂停更新、关闭账号、永久封禁等措施,让低俗化的内容和主播失去生存空间,并保存有关记录,履行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义务。
- 上一篇:政治经济学定义
-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的优势与缺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