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量经济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定义;科学性;不精确性;局限性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2]Frisch,1993,editorialEconometrica,pl.
篇2
计量经济学论文2400字(一):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论文
摘要:目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水平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数据爆炸性发展要求金融学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培养学生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金融大数据视野的责任。
关键词: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实践结合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应用性的学科,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在当前教育新常态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也应该被重新赋予新的属性。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1)传统计量经济学教学强调回归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设及相关内容,但现代经验研究强调因果关系。因此,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分强调对随机扰动项分布、异方差及自相关的长篇讨论,显得不合时宜,而对国内外广泛流行的新颖工具较少提及,其结果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应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现有课时安排等原因,教师教学过程中着重讲授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而轻视实际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中主要讲授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讨论得较少。(3)由于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实验课时,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特别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金融数据建模与处理。(4)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缺乏将计量经济学方法与金融数据相融合的缺陷。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中,着重讲述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没有将计量方法与金融大数据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导致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但面对查找和处理金融数据时却束手无策。(5)已有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安排上,一般将经典的计量经济学和现代时间序列方法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由于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课时有限,其结果是导致无法详细讲解金融时间序列部分,金融学专业学生对金融大数据处理及建模能力不强。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的优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学
丰富多彩又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学重视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多搜集一些与该专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金融数学专业计量经济学与金融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就金融数学专业学生而言,在为这些学生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需要注重将金融理论和具体的金融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来研究金融相关实践问题。金融市场相关实践知识更倾向于股票投资和资金资本等的利用,不能仅仅依靠消费-收入这一知识以偏概全,这就要求计量经济学老师在为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开展课程教学时,需要拓展到相关金融领域,通过讲解相关金融理论和具体的市场实践数据来开展课程教学。
(三)“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金融专业本科生金融大数据处理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拟重点对《计量经济学(Ⅱ)》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重在教,逼学生学”的缺陷,我们将使用“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杨汭华,2005;黄佐钘,2008;张玲,2014)。与传统的案例教学不同:(1)项目强调针对金融大数据开发相关案例,并以“微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案例+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能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兴趣,更加生动和直观地将金融大数据处理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案例+微课”模式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案例+微课”进一步巩固与提高课堂知识。(2)传统计量经济学经验案例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应用,重点介绍数学与统计技术,而忽视其内在的经济问题与变量间的内生关系。项目强调以真实的金融大数据为载体,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关系的讨论,从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现实。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案例分析,项目经验分析更接近现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四)完善考核体系
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尝试采用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课程论文可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突出学生所在学科属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不能将试卷考核的方式抛弃,例如可以将纸质试卷改为上机考试,增加操作题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会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只有明确清晰教学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重点解决好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支撑引领国家创新发展能力的问题,才能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竞争力的本科教育,开创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发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电力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电力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进步。处于新时代的电力企业需要具备超前的思维与意识,在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备清晰的预判,在内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建设,针对未来长远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要做好这几点,就离不开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工具的运用。本文选取2001-201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以及典型电力企业华电国际年度报告数据,分析了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与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时间序列非平稳角度出发,利用协整理论并通过单位根检验以及协整关系检验对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建立了长期均衡模型。再对模型进行短期误差修正,在证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对提升华电国际的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预测。最后对以华电国际为代表的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对华电国际而言其供电成本、管理与财务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完善对其经济效益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其短期内经济效益主要受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全社会用电量需求的影响。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为其他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决策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管理决策
经济研究的方法在于总结典型的经验特征与收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经济研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能否通过数据实证检验相关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来解释事实,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趋势以及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计量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则犹如硬币的双面,从不同的角度为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计量经济学以实际经济数据的建模与分析为主要研究对象。当实际数据不可得,或实际数据过于复杂而导致因果关系不易梳理时,实验经济学则有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通过可控的实验数据代替实际数据,成为实证经济分析的又一个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论概述
协整的概念是由恩格尔一格兰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协整与误差修正,描述、估计与检验”中正式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尽管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平稳的,但他们的线性组合可能会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使该组合是平稳的。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经济时间序列分析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之所以协整理论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与一协整理论所具有的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计量经济学的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与管理决策实证
(一)非均衡博弈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纳什均衡以及相关均衡的概念过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内容,其定义为每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给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优反应。显然这种均衡的定义内在要求每个博弈参与者在决策信念上达到均衡,即每个参与者对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确的信念。在过去的研究中,经济学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从而做出对参与者行为的预测。尽管在一些博弈场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是准确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验经济学研究结果表明博弈参与者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基于均衡概念的行为预测。由于来自实验经济学数据对原有理论框架的挑战,经济学研究人员逐渐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并且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收集数据来检验这些新理论。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论框架的核心在于继续假定博弈参与者在决策时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弃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强的理性假设。
(二)ECM误差修正
通过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协整关系的一系列变量会对应一个包含误差修正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通过误差修正来研究华电国际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具体而言可根据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论,逐步剔除从三阶滞后变量及误差修正项开始的不显著量,从而得到最终的误差修正模型:(见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协整回归厚的一阶滞后误差,括号内的数字代表不拒绝相应零假设的概率。从该方程式以及统计结果的数据可以发现,文中所进行的统计检验在置信水平上表现显著。这一结果也证明了文中构建的误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图中给出了LY的实际数据与拟合结果以及残差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协整以及误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较为理想的结果。
(三)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中,当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常会对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模的过程中,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以及消除多重共线性问题是很重要的环节。部分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存在对多重共线性问题处理不恰当的现象。某篇研究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文章,以计量方法中的回归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作者在研究中单纯依靠方差膨胀因子VIl的临界值,来判断出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便直接将模型中的其中一个变量删掉。模型中是否应该包含某个解释变量,应该以实际经济理论分析为基础,不能单纯以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来判断。
篇3
一、数学在经济理论分析中的应用
数学研究经济现象,经常运用抽象的方法,借助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得出概念和理论。数学用规范化的方法研究均衡理论,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集合论、群论和拓扑学。它从一套公式、假定、定义出发,导出若干引理、定理,它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等这些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为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基础理论。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作为描述某些经济原理的框架;反映经济数量关系和联系;验证经济理论的手段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属于数理经济学,后者属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模型的方程式一般不包含随机误差项,有别于计量经济学模型,但数理经济学用数学公式表达经济理论,提出不少定理和公式,把经济理论具体化和规范化,对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代数学和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计量变化规律,计量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中可计量的经济变量。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利用、频率以至概率分布的数字特征、方程拟合等相关分析,建立和估算回归模型。通过对分布滞后、自回归模型用于预测、联立方程模型用于结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特殊误差分析,为回归模型的推广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研究经济问题常采用的方法
在定量的描述、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方法中,一种简单的流程图为经济理论——模型——数学型——估计模型——确定模型的未知量——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调整。其中,结构分析包括:研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检验经济理论。经济预测包括:借助于科学的数学法和技术手段对未来的发展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政策评价是指决策者从众多的决策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政策来执行。其中用到弹性函数、乘数、生产技术系数、边际效益等数学概念。
三、微分方程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为了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规律常需要建立某一经济函数及其导数所满足的关系式,并由此确定所研究函数形式,从而根据一些已知的条件来确定该函数的表达式,从高等数学上讲就是建立微分方程并求解微分方程。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可再生资源的产量,预测商品的销售量,分析关于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等。原材料的购买和库存有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商场或厂家必须考虑购货(原材料)和库存一定量的商品或原材料。如果一次大批量购买,自然库存量多因而库存费多,并且造成资金积盛。如果小批量购买(多买几次),则库存费减少,但因订购次数多,必然订货费增多,甚至会出现商品脱销或停工待料。在这两种费用多与少的矛盾情况下,对于商家来说,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订货的数量和库存量,即选择最优批量以使这两项费用之和为最小。我们称使全年(或某个时间区间)的库存和订货总费用达到最小值的订货量为经济订货量,或者总费用最经济点。
四、导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边际函数。在经济管理问题中,常常会用到变化率这一基本概念,作为变化率又分为平均变化率和瞬时变化率。所谓平均变化率就是函数增量与自变量增量之比;而瞬时变化率就是函数对自变量的导数。即若在处可微,则。
此式表示y关于x在“边际上”处的变化率,经济学中将达到x=前1个单位时y的变化称为边际变化。设在点x=处,x从改变1个单位时的增量的精确值为,当x改变的“单位”很小或改变的“单位”与相比较很小时,则由微分的应用可知的近似值为。于是,可得如下定义:
定义:设函数在点处可导,则称导数f'(x)为f(x)的边际函数,f'(x)在x=x0处的值f'(x0)为f(x)的边际函数值,即:当x=x0时,x改变1个单位,y改变f'(x0)个单位。
2.边际成本。设总成本函数,其中为产量,则生产个单位产品时的边际成本函数为:。此式可以理解为当生产个单位产品前最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或生产个单位后增加的那个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成本。
3.边际收益。设总收益函数为R=PQ其中P为价格,为销售量。又设价格函数为R=PQ,则总收益函数为,从而平均收益为。即价格可以视为从需求量(这里需求量即为销售量)上获得的平均收益,若设边际收益为,则。这说明当销售个单位时,多销售个单位产品或少销售1个单位产品使其增加或减少的收益。其它,如边际利润等也可作类似的处理。
高等数学与经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中经常要遇到诸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总收益函数、生产函数等,通过边际分析在需求分析和计算最大利润、库存管理、成本最低的生产量等一系列问题中的应用使其经济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 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黎诣远.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高教出版杜,1998-07.
篇4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四个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强调“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要求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课程群建设有了新要求,课程群概念有了新内涵。作为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在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教学提高和应用扩张之后,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提高与创新阶段[1]。基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概念、内涵再认识,探索构建概念明晰、体系系统成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是实现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必要举措。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特征
(一)“以人才为中心”理念丰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内涵
传统的课程群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内容密切相关,而又彼此独立的若干门课程,基于某种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优化整合而成的课程系统。课程群建设是高质量和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单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扬弃,是综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进行专业分析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能够统领课程群的课程必须是课程交叉、领域重合、学习其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课知识,能够培养学生多重能力的专业基础主干课,比如经济学专业中的“计量经济学”。
“以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2]。著名计量经济学Goldberger明确定义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交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微积分”和“统计学”等诸多专业课程。高等教育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创新实践体系的交汇构成了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新要求。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多数是以经济学某类知识或者某项技能培养为主线,例如经济学研究中的量化能力,把上述诸多专业基础课程和Eviews等软件应用实操课程联系起来,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突出培养学生的某项能力,进而对课程群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实现学科优势。
“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通过对突出单独某项技能或者能力进行的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优化整合,对经济学科发展,锤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掌握某项专业技能大有裨益,但是这种优化整合的效果与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下人才培养中心理念尚存在差距,并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特别是对于提升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核心素养存在显著差距[3],例如正确的价值观或市场竞争中的创新精神。故此,新时代“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不仅应该包括原有的专业基础课、软件实验课,还应该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大数据将工科思维纳入“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范畴
最早出现在计算机领域的大数据现已遍布社会多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及其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总体取代了样本、相关关系取代了因果关系、追求精确性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这些变化,对基于经济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而分析经济现象的传统经济建模方式提出了挑战,计量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研究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传统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受到了质疑,比如傳统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收集数据的限制,多用样本数据对总体情况进行推断。大数据时代,总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成为可能,但是数据来源方式与数据类型同传统数据明显不同,数据处理成为利用总体数据的障碍和瓶颈。另一方面,大数据的发展也为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多信息以非结构数据的形式存在,利用数据科学的数据挖掘技术,这些数据的有效信息可以被挖掘出来用于计量建模。经济建模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变量,遗失变量的可能性会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降到最低,建立具有一般性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成为可能。伴随大数据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发展起来的数据科学将成为经济建模中数据挖掘和处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手段。工科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及技能将是经济学专业中从事“计量经济学”领域研究专门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这样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将是经济学专业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科学类理论和实验课程将成为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思路
(一)以“四个回归”为标准确立建设思路
教育部提出的“四个回归”为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方向标,解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就要以“四个回归”引领课程群建设,通过教学改革把“四个回归”的内涵落实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的每一门课程中。
1.提高教学质量。贯穿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生涯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教学质量的关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一种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其效果优良与否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不是有机联系、能否在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适度锤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2.坚定办学方向。“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诸多课程,例如“微(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在其利用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隐藏了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在课程群建设中对比分析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异,揭示经济理论背后的阶级性,帮助学生辩证认识经济理论之间的差异,明晰经济理论背后服务的对象,进而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
3.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梦想回归,要勇于创新办学理念,敢于对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说“不”,学习、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把西方先进理念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这里既包括西方先进教育理念,也涵盖西方先进的经济分析、预测技术和方法。
(二)构建“三维一体”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体系
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人才培养评价主要基于如下三个维度,一是知识体系,二是价值体系,三是创新实践体系。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这一教育目标,“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将构建一个“三维一体”,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创新实践体系为学生素质提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有机整体。知识体系涵盖学生所有专业课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夯实学生专业素养,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锤炼动手能力、提升自我素质,奠定学科知识基础。价值体系涉及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讲解、辨识,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揭示西方经济理论背后隐藏的阶级性,让学生了解伴随经济理论服务对象的变化,经济学理论会发生哪些变化,引领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仰。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也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实验、实习和地方经济专题等课程的设置,在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的同时,实现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群建设要体现长期性、开放性与地方性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配置、课程设置等多个环节,需要在认真领会“四个回归”内涵和精神的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国家质量标准,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四个回归”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高水平本科教育目标会沿着这一方向伴随国家教育发展状况发生相应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内容和教学内容在保证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基础上,亦需要随着这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作为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只有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删减教学内容、增设新兴课程,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还应该依据地方特点和专业特色,开设具有地方区域特征的课程,实现教学服务地方的教育理念。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实践
(一)基于国家质量标准修订“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和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相继出台,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基本要求。基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的价值取向,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专业素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是高水平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四个回归”初衷,以国家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纲,结合学校、专业目标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的社会需要,从建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角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调整教学大纲。“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教学内容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还要夯实学生基础性专业知识,培养、锤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故此,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在整合、优化课程群整体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适当压缩经济学理论课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增加实验、实训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学分比重和教学课时,开设适应时展的新兴课程。例如,为了适应大数据的发展,开设数据科学及其实验操作课程。又如“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体现课程群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上述教学内容优化整合,课时适度压缩。再如,为了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创新實践能力培养,增设为期四周的经济调查实践课程,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其把经济学理论具体细化到实践调查活动中,指导教师基于学生是否能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专业分析给出相应的学习成绩。
(二)组建教学团队,基于专业知识主线逻辑关系设置课程
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需要组建一支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科学和学缘结构合理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1.“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中所有课程均实行主辅讲教师制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分别承担所任课程的主辅讲教师,比如说“政治经济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学说史”三门课程内容相关性较大,则这三门课的教师相互交叉担任相关课程的主辅讲教师。主辅讲教师集体备课,共同讨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前后逻辑连贯,避免重复教学。
2.“计量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所有教师每个月要集体备课一次,集中讨论课程群诸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课程间衔接不畅、内容重复、冲突等问题。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评价革新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议题。
3.需要充分考虑各课程教学组织的需要,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既要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能力提升,也要重视人才引进,实现教学团队的梯次配置。
围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专业知识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也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计量经济学”课程群三条知识主线分别是:经济学和中国市场经济理论
主线、西方经济学及其市场经济主线、经济建模主线。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三条知识主线,按照课程间逻辑顺序以及专业知识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课程,还要考虑不同知识主线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和对比教学的需要。
(三)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评价机制改革
“计量经济学”课程群包含的课程数量多,课程之间差别大,很多课程内容抽象,不易理解。为了实现“回归常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该根据课程性质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方法和评价机制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性质的差别,分别采取启发式讲解、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例如,“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与经济热点关联度高,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模式,结合经济热点进行开放性话题教学,依据教学内容对经济热点评析、预测,培养、锤炼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再如,“计量经济学”是培养学生经济建模能力的一门核心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更容易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精准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充分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积极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需要制作所任课程的教学视频,采取慕课、微课等网上教学模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课堂内外互动。
篇5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个不断避免、消减、抗争残疾的历程,如何认识残疾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残疾文明观的发展过程中,残疾人运动从民间、松散、无序走向组织化、国际化、规范化;对残疾现象也从医疗康复角度转向社会代价角度去认识;对残疾人的救助从怜悯式善举救助走向了权益保障、公共责任和道义担当。
在弘扬人道主义、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历程中,形成了残疾人学科,包括残疾人心理学、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体育学等,都以残疾人、残疾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医学在参与医疗、治理和恢复残疾身体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康复学。比如,社会学在呼吁社会消除歧视残疾人的过程中,促进和推动了残疾人观的发展和更新,形成了残疾人社会学。教育学在提供残疾人教育、提高残疾人知识技能、让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称为特殊教育。诸如此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的日渐更新与融合,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医学(康复)、残疾人艺术(特殊艺术)、残疾人口学、残疾人心理学等已有较多探索,一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浙江大学(当时为合并前的杭州大学)、浙江省残联等在编写《残疾人工作概论》基础上,出版了《残疾人社会学》,对当时残疾人社会学、残疾人理念、残疾人工作等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前瞻性探索,填补了残疾人社会学领域的空白。关于残疾人体育学、残疾人教育学、残疾人康复学等,也都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仅国内就有《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等10多种专业期刊,另外,更多的报刊杂志都发表过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论文;有关高等院校还专门设置了有关残疾人的专业,比如教育领域的特殊教育专业,高校及有关部门还有一大批研究残疾人事业及各学科的科研人员;在残疾人实际工作部门,同样需要有关残疾人专家的指导和残疾人有关专业的毕业生参加。一些残疾人学科还与国际有关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从这些学科构成及现状来看,这些学科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发挥巨大功效。
二、残疾人经济学的基础准备与生成背景
作为一门解释现象、经世致用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甚至更早,但现代经济学是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奠基之作的。在我国古代,“经济”一词是“经邦”和“济民”、“经国”和“济世”,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经济思想自管子甚至更早就有了,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则由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原富》为开端。到今天,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并列的大学科,而且经济学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分析工具,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和政策张力。
由于国际残疾人运动和现代经济学的历史都不长,《国富论》写于1776年,同时,在经济学发展中,由于对理性经济人范式的追求,将研究对象“人”看做是在智力、信息、情感等方面无差别、统一的“理性人”,因此,尽管一些经济思想、公共政策对残疾人事业曾经发挥过作用,但经济学并没有将残疾人和残疾现象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另外,也应该看到,在残疾人观的历史变迁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残疾还只是从病理模式去理解的,从文明代价、社会道义、公共责任角度来理解残疾人和残疾现象的历史还不长。
在长期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范式变迁中,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曾经拓展到残疾人、残疾现象及有关残疾人社会问题。比如歧视经济学里面,就曾经研究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社会现象的歧视机理;在研究就业问题的时候,也有不少文献论及残疾人就业甚至专门就残疾人就业问题开展研究;在公共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利他现象经济学等领域,对残疾人的补助、扶贫、救济的研究也是比较丰富的。在长期的国际残疾人运动、残疾人观变迁历史中,残疾人学也同样逐步吸纳了许多经济学思想,比如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代价这一理念的形成,就契合了经济学领域的公共产品理论;残疾人的无障碍环境同样涉及到自己供给、相互供给、公共供给和利他供给等模式。同时,应当看到,无论是经济理论对残疾现象的研究,还是残疾人运动与理念发展对经济思想的采纳,都还只是片面的、零散的,不过是对残疾人经济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
近年来,随着经济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解释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对慈善、扶贫、救助等领域的研究,经济学在公共政策领域内的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残疾人事业也强调公共政策,强调社会代价及其补偿,强调残疾人的机会平等、公责普惠和融入社会。残疾人学与经济学之间具备了交叉融合的条件,为残疾人经济学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残疾人经济学的体系构成与政策含义
按照残疾人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残疾人经济学的学科构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释。经济学按照张五常教授所定义的,是从成本、价格、费用等角度来解释现象的,残疾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那么,残疾这一现象也可以由经济学来解释。经济学按罗宾斯所定义的,是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的选择行为,或按贝克所定义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残疾人的行为选择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广义的,残疾人的行为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政策建议的学科,那么,残疾人事业的政策及其影响也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寻求最佳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政策,也是残疾人经济学的目标所在。
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构成,微观经济学方面,残疾人经济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何将“残疾人”纳入“理性经济人”统一范式,将残疾看做是理性经济人的一种约束,同时将理性、能力、信息等方面的不足及其变量纳入经济人假定,残疾在信息交往障碍方面的特征则是信息经济学值得纳入的新领域。正是在这意义上,残疾是有成本的,残疾的成本和收益及涉及到的外部性、交换等经济学理论才有探讨的意义,残疾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力资本的残缺,则涉及到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经济学,对残疾的歧视也涉及到歧视经济学。残疾作为一种成本收益,必然涉及到选择理论,家庭如何应对残疾则是家庭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对残疾成本的广泛计量则可成为计量经济学的新领域。残疾人往往身处贫困,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培训和扶助,这是教育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社会保障经济学的领域。
宏观经济学方面,因为残疾而产生的残疾人经济学也有很多,医学方面有卫生经济学,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方面有产业经济学,都有其独到特征,都可以纳入残疾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与残疾有关的医疗、辅助及其他相关器具的研发也是技术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内容。残疾人的需求及其供给满足也是一个宏观问题。由于残疾是社会问题,因此残疾人与残疾现象必然要纳入公共经济学领域,残疾人公共问题经济学的分量应当是最重的。另外,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集中安置及其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属于财政经济学和税收经济学的领域。另外,残疾人的自我组织、委托组织、参政议政、企业家群体、艺术创作等现象或行为,也是组织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理论等的研究范畴。另外,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也是残疾人经济学很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政策含义看,残疾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学科体系条件;残疾人事业需要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学术的论证和支撑,因此,应当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研究力度,将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残疾人经济学对提高残疾人事业的科学决策和发展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在残疾人学中和残疾人事业政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残疾人经济学的研究并采纳有关成果,支持和鼓励有关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多学科交叉、跨学科的研究力量,解释残疾现象,提出改进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开展科研并培养人才,同时为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理论素养而提供智力支持。
篇6
(一)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2004年各地工业总产值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工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能对工业总产值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工业总产值进行数量化分析,就当前形势下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提高工业总产值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工业总产值多因素分析投入固定资产劳动计量经济学
Summary
ThispapermainlybyChinain2004toaroundindustrialoutputformulti-factoranalysis,establishagrossvalueofindustrialoutputwastheexplanatoryvariable,Otherpossibletotheindustrialoutputvaluehasobviousimpactonthevariablefactorstoexplainthemultiplelinearregressionmodel,anduseofindustrialoutputmodelforquantitativeanalysis,onthecurrentsituationbywhatmeanscanimprovetheindustrialoutputvalueofsomeoftheadviceavailable.
Keywords:IndustrialoutputMultivariateanalysisInputFixedassetsLaborEconometrics
(二)建立模型的步骤
(1)建立模型
1、解释变量的选择
被解释变量,直接取工业总产值,用Y表示。
解释变量,即影响解释工业总产值的变量选取哪些呢?
我们知道,对于影响产量的主要变量是投资(K),劳动(L)和技术进步(T),所以在我们选择工业总产值解释变量的时候应该含有K、L,但是由于技术进步(T)的数据我们不可得,所以我们无法将其列入模型中进行定量研究。除了以上两个变量,我们还应该选择一个重要的变量,那就是固定资产,因为工业总产值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大型工业产值组成的,这些工业的固定资产大小会对他们的产值产生重大影响,比如,一个大型工厂在以前用价值100万的旧生产线生产产品时,投入10万,产值是14万,后来引进新生产线,同样的投入和劳动,产值会是20万,这就表现出固定资产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所以在选择了解释变量K、L之后,我们还要加上固定资产(B)。至此,对于工业总产值影响较大的解释变量我们已经找到。
建立如下产量模型
Y=f(K,L,B,担
其中,凳瞧渌幸蛩氐淖酆洗恚撬婊哦睢
2、模型数学形式的确定
根据经济理论和数理经济学的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解释变量K、L、B与别解释变量Y存在线性关系。
另外,我们通过描绘变量之间关系的散点图,通过下图大致可以判断,解释变量K、L、B与别解释变量Y存在线性关系
于是,我们设定工业总产值的模型为
Y=b0+b1K+b2L+b3B+
3、拟定参数的大致范围
资本投入(K)和劳动投入(L)及固定资产(B)的增加都会导致工业总产值(Y)的增加,所以,b1>0、b2>0、b3>0
(2)样本数据的收集
现在做的关于工业总产值的模型中所用的数据为截面型数据,我所收集的数据为我国2004年全国各省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包含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价、主营业务成本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底平均数。
14-3各地区全部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2004年)
地区工业总产值
(Y)
单位:亿元固定资产
原价
(B)主营业务
成本
(K)全部从业人员
年平均人数
(L)
(万人)
北京5974.703322.085244.46158.03
天津6119.082476.965197.60168.93
河北10194.404735.218427.93440.99
山西4173.933351.303197.32278.13
内蒙古2327.481866.931859.00110.14
辽宁9140.615538.817696.00354.20
吉林3551.722177.682802.44138.29
黑龙江3955.702990.532789.85187.48
上海14594.155842.6512777.87340.93
江苏29476.6610173.9625208.811018.91
浙江21227.207746.8617862.06861.59
安徽4236.392368.233407.16235.81
福建7516.053014.866185.11364.53
江西2736.691511.752279.37179.17
山东24678.509398.7820133.49935.93
河南9236.804589.397361.50530.25
湖北5329.234129.674245.60235.48
湖南4341.882341.413339.51262.40
广东31519.6110118.8628557.181338.13
广西2242.261503.991809.14126.67
海南429.42306.40341.1414.77
重庆2598.841320.982074.64144.62
四川5303.643515.934221.95297.31
贵州1546.171444.601107.9993.89
云南2344.071839.661616.54103.53
24.8573.0617.072.31
陕西3150.792614.742280.36175.43
甘肃1695.791495.521386.7298.09
青海388.12639.32287.7618.10
宁夏605.19489.34479.3533.11
新疆1656.021675.521206.7356.81
其中,工业总产值就是我们模型中的Y、固定资产原价相当于模型中的B、主营业务成本相当于投入资产K、全部从业人员年底平均数相当于劳动L。
(3)参数估计
对于参数的估计,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计算相关数据,在这里我们用eviews3.1来计算。
步骤:
1、打开eviews软件,通过file-new-workfile选中undatedorirregular然后在下面文本框中输入1到31建立实验所需表格。
2、在操作区输入datayklb然后按回车键进入数据输入页面并把数据准确输入到相关项目中,如下图
obsKBLY
15244.463322.08158.035974.7
25197.62476.96168.936119.08
38427.934735.21440.9910194.4
43197.323351.3278.134173.93
518591866.93110.142327.48
676965538.81354.29140.61
72802.442177.68138.293551.72
82789.852990.53187.483955.7
912777.875842.65340.9314594.15
1025208.8110173.961018.9129476.66
1117862.067746.86861.5921227.2
123407.162368.23235.814236.39
136185.113014.86364.537516.05
142279.371511.75179.172736.69
1520133.499398.78935.9324678.5
167361.54589.39530.259236.8
174245.64129.67235.485329.23
183339.512341.41262.44341.88
1928557.1810118.861338.1331519.61
201809.141503.99126.672242.26
21341.14306.414.77429.42
222074.641320.98144.622598.84
234221.953515.93297.315303.64
241107.991444.693.891546.17
251616.541839.66103.532344.07
2617.0773.062.3124.85
272280.362614.74175.433150.79
281386.721495.5298.091695.79
29287.76639.3218.1388.12
30479.35489.3433.11605.19
311206.731675.5256.811656.02
3、在操作区输入lsycklb再按回车键,得出软件对这个模型的参数的计算结果如下。
DependentVariable:Y
Method:LeastSquares
Date:06/10/07Time:13:42
Sample:131
Includedobservations: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56.8089133.5327-1.1743110.2505
K0.9793550.04378722.366460.0000
B0.3702630.0901314.1080570.0003
L0.7381820.8556700.8626950.3959
R-squared0.998486Meandependentvar7171.482
AdjustedR-squared0.998317S.D.dependentvar8427.921
S.E.ofregression345.7126Akaikeinfocriterion14.64901
Sumsquaredresid3226965.Schwarzcriterion14.83404
Loglikelihood-223.0596F-statistic5934.064
Durbin-Watsonstat2.028371Prob(F-statistic)0.000000
由上结果得出模型方程如下
Y=-156.8089+0.370263B+0.738182L+0.979355K+
(4)模型的检验
1、经济检验:由上方程可知,b1>0、b2>0、b3>0
符合我们的经济学意义。通过了经济学准则检验
2、统计学检验:由上述软件得出的计算结果可知
①拟合优度检验R=0.998486,很接近1,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
②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5934.064,数值很大,通过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③变量的显著性检验T,
解释变量BLK
T检验4.1080570.86269522.36646
由上表可知,K和B的T检验都明显大于2,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可是L的T检验值明显小于2,不能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
我们可以导出这三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线性表,可以看出,Y随着K和B的变化而变化,而L几乎和Y没有相关关系。此图说明在我们设定的三个解释变量中,L变量是多余的,我们必须将其舍弃。
舍弃L解释变量后,我们的模型方程变为
Y=b0+b1K+b2B+
我们再通过eviews软件得出这个方程的相关参数如下图
DependentVariable:Y
Method:LeastSquares
Date:06/10/07Time:14:17
Sample:131
Includedobservations:31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44.7105132.1864-1.0947460.2830
B0.3882660.0872804.4484850.0001
K1.0042170.03281430.603170.0000
R-squared0.998444Meandependentvar7171.482
AdjustedR-squared0.998333S.D.dependentvar8427.921
S.E.ofregression344.1301Akaikeinfocriterion14.61168
Sumsquaredresid3315915.Schwarzcriterion14.75046
Loglikelihood-223.4811F-statistic8982.774
Durbin-Watsonstat2.012255Prob(F-statistic)0.000000
继而得出我们的新的模型
Y=-144.7105+0.388266B+1.004217K+
可以看出这次得出的参数与前面带有L解释变量的参数相比,在满足的经济学意义检验后,统计学检验R检验变化很小,F检验结果则极大增加,同时K、B的T检验也都通过,可见,这个模型是比较好的。
至此,新的模型方程通过了所有统计学检验
3、计量经济学准则检验:
①序列相关性检验:绘制ei与ei-1的相关图
GENRe=resid(求残差序列ei)
GENRe1=e(-1)(求残差序列ei-1)
SCATee1(绘制ei与ei-1的相关图)
可以看出,ei与ei-1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检验误差项凳欠翊嬖谧韵喙兀阂阎狣.W=2.012255,若给定a=0.05,查附表,dL=1.30,dU=1.57,因为dU<D.W<4-dU,依据判别规则,认为误差项挡淮嬖谧韵喙亍
②异方差检验:
将K的样本观测值按升序排列,Y的样本观测值按原来与K样本观测值相对应关系进行排列,略去中心7个样本观测值,将剩下的24个样本观测值分成从量相等的两个样本,每个子样本的观测值个数均为12。排列结果见下
单位:亿元
地区YK地区YK
广东31519.6128557.18江西2736.692279.37
江苏29476.6625208.81重庆2598.842074.64
山东24678.5020133.49内蒙古2327.481859.00
浙江21227.2017862.06广西2242.261809.14
上海14594.1512777.87云南2344.071616.54
河北10194.408427.93甘肃1695.791386.72
辽宁9140.617696.00新疆1656.021206.73
河南9236.807361.50贵州1546.171107.99
福建7516.056185.11宁夏605.19479.35
北京5974.705244.46海南429.42341.14
天津6119.085197.60青海388.12287.76
湖北5329.234245.6024.8517.07
用第一个子样本估计模型,得
Y=52.44415+1.241964K+
残差平方和Σe1i=145350.74
用第二个子样本估计模型,得
Y=530.0243+1.132635K+
残差平方和Σe2i=4680196.526
提出原假设H0:si2=s32…..=.s312
备择假设Hi:si2s22…….s312各不相同
构造F统计量
F=Σe2i/Σe1i=32.20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v1=v2=12-2=10,查F分布表,
F0.05(10,10)=2.97
因为F=32.20>2.97,所以应接受备择假设,即该模型存在异方差。
上述过程的软件操作如下:
SORTK(样本按K升序排列)
SMPL112(工作区间定义为1-12)
LSYCK(求出Σe1i玻
SMPL2031(工作区间定义为20-31)
LSYCK(求出Σe2i玻
GEMRF=4680196.526/145350.74(求出F=32.20)
将B的样本观测值按升序排列,Y的样本观测值按原来与B样本观测值相对应关系进行排列,略去中心7个样本观测值,将剩下的24个样本观测值分成从量相等的两个样本,每个子样本的观测值个数均为12。排列结果见下
单位:亿元
地区YB地区YB
江苏29476.6610173.96内蒙古2327.481866.93
广东31519.6110118.86云南2344.071839.66
山东24678.509398.78新疆1656.021675.52
浙江21227.207746.86江西2736.691511.75
上海14594.155842.65广西2242.261503.99
辽宁9140.615538.81甘肃1695.791495.52
河北10194.404735.21贵州1546.171444.60
河南9236.804589.39重庆2598.841320.98
湖北5329.234129.67青海388.12639.32
四川5303.643515.93宁夏605.19489.34
山西4173.933351.30海南429.42306.40
北京5974.703322.0824.8573.06
用第一个子样本估计模型,得
Y=-56.29035+1.360224B+
残差平方和Σe1i=2096059.48
用第二个子样本估计模型,得
Y=-8181.280+3.712556B+
残差平方和Σe2i=28414056.94
提出原假设H0:si2=s32…..=.s312
备择假设Hi:si2s22…….s312各不相同
构造F统计量
F=Σe2i/Σe1i=13.56
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v1=v2=12-2=10,查F分布表,
F0.05(10,10)=2.97
因为F=13.56>2.97,所以应接受备择假设,即该模型存在异方差。
上述过程的软件操作如下:
SORTB(样本按K升序排列)
SMPL112(工作区间定义为1-12)
LSYCB(求出Σe1i玻
SMPL2031(工作区间定义为20-31)
LSYCB(求出Σe2i玻
GEMRF=28414056.94/2096059.48(求出F=13.56)
下面应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
软件操作如下:
SMPL131
GENRX=1/(K*B)
LS(W=X)YCKB(以X=1/(K*B)为权数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DependentVariable:Y
Method:LeastSquares
Date:06/21/07Time:13:50
Sample:131
Includedobservations:31
Weightingseries:X
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
C-1.4856300.886460-1.6759140.1049
K1.1899020.01581175.255680.0000
B0.0824490.0153875.3583930.0000
WeightedStatistics
R-squared0.999935Meandependentvar50.55315
AdjustedR-squared0.999930S.D.dependentvar133.1075
S.E.ofregression1.113330Akaikeinfocriterion3.144353
Sumsquaredresid34.70608Schwarzcriterion3.283126
Loglikelihood-45.73747F-statistic214397.9
Durbin-Watsonstat1.854200Prob(F-statistic)0.000000
UnweightedStatistics
R-squared0.992805Meandependentvar7171.482
AdjustedR-squared0.992291S.D.dependentvar8427.921
S.E.ofregression739.9753Sumsquaredresid15331778
Durbin-Watsonstat1.098686
得出模型Y=-1.485630+0.082449B+1.189902K+
T值(-1.68)(75.26)(5.36)
R=0.999935F=214397.9D.W=1.85
满足所有统计学检验
③多重共线性检验
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来检验我们的模型。我们先把解释变量中的固定资本量B去掉,得出一个模型
Y=3.221972+1.267023K+
T值(19.50)(138.40)
R=0.999868F=219251.0D.W=2.05
可以看出,除了R检验值略小外,其他值都有所提高,B不会引起多种共线性。
我们再把解释变量中的K去掉,得出模型
Y=-58.17087+1.136486B+
T值(-8.88)(12.73)
R=0.986728F=2156.025D.W=2.17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值都没有原来模型的好,说明该模型缺不了K,K也不会形成多重共线性。
(五)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影响产出的因素归结为投资,劳动和技术,这次我们的研究没有涉及技术,只分析了前两者,后来我们发现劳动在其中的作用变的很小,以至于我们将它舍弃,联系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就不难发现为什么现在下岗工人如此的多,近些年来,由于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以往的劳动水平已经超过我们需要的劳动要求,劳动的增加已经不能提高产出,反而增加了成本,所以各个企业纷纷裁员。所以,要想提高产出,已经不需要也不能靠劳动力的提高来提高。投入将会在影响产出的众因素中越加凸现出来。
篇7
大学数学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基础课程,这是高校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更高级的数学课程还有运筹学、最优化理论,这些在中高级西方经济学中会经常用到。现实经济中存在很多问题都与数学紧密相关,都需要严谨的数学方法去解决,因此数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另一方面,数学的系统学习为经管专业后续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提供了数学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除了需要掌握数学分析和计算能力,经管专业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和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定义和经济现象。虽然现在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教育过程融合了一些本专业的知识,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自己以及同行的教学经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更好挖掘数学方法在经管中的有效作用。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数学的特点
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经管专业作为我国培养经济工作人员的特殊专业而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的专业。大学数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因此其在经济学理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可以为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提供思想和方法的支持。经管类专业数学的学习有如下特点。
1.经管专业的数学和经济学问题紧密相关。经管专业要学习和解决经济相关内容,因此,经济类的数学教育要围绕着经济问题展开讨论,例如简单的经济问题有价格函数、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以及边际成本的分析,复杂一些的还有竞争性市场分析、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博弈论和竞争策略、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信息不对称的市场[1],这些都需要用微积分的知识理解。
把数学知识融入经济学,能够给解决经济学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画出各种函数的图像,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价格、需求、供给的关系,可以更形象地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微积分中导数的学习应用到经济中为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分析方法,例如需求理论可以转化成一个约束最优化问题,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求导计算,从而求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另外,消费者剩余可以转化成定积分进行计算,人口阻滞增长模型可以用微分方程解释。
2.经管专业的数学学习注重经济直觉培养。数学的学习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自然科学专业的数学学习注重于各种问题的来源以及证明。然而经管专业的数学主要为学生培养经济直觉并引导其进行有效计算,因此需要着重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例如,在讲最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计算利润最大化的例子,利用微积分的知识计算出最大利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让学生理解了经济学概念。
二、经管类专业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学校不重视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实际上数学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还有部分院校教师教授经管课程时还停留在纯粹的数学理论上,虽然有的高校在高等数学教育中很大程度上融入了经济中的各类问题,但是由于高校教师都是数学专业出身,对经济类专业中的数学问题不甚了解,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应的经济现象。
另外,经管类招生一般同时招收了文科和理科生,从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大相径庭,使得大学数学的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还有大学的学习任务重而老师授课时间有限,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又不能非常详细地复习学生高中学过的知识,因而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效果较好,而基础差的学生学起来吃力,学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改革措施—培养学生经济直觉和数学建模能力
1.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选取相关实例来理解数学定义。由于大学课程任务重,使得大学数学的学习课时相对变少,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纯数学理论的学习,在不影响后续课程的条件下,可以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纯理论性的内容,扩充一些和经管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教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相关概念、相关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例如,在学习微积分中导数的相关概念时,可选取有关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和利润函数的例题来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和边际利润[2],从而让学生了解导数在本专业中的应用。
在讲线性代数的矩阵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讲解经济学中投入产出模型。在讲股票投资的时候可以和概率论联系在一起,通过概率论的理论解释可以说明股票投资是具有随机性的,在股票市场没有绝对的赢家。在讲拉格朗日方法的时候可以引入影子价格的概念,从而理解影子价格的经济现象解释。只有让数学和学生所学专业挂钩,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定义,并了解一些经济学专业名词,达到让数学更好的为专业知识服务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专业内容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讲授经济中的数学问题时,还要教会学生根据经济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3]。建模就是把经济学中一些现象或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然后进行模型求解,从而解释经济现象或者解决相应的经济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把经管专业中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相应答案,从而解决该经济问题。因此,建立数学模型非常重要。例如求解最大利润问题、最小成本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利润和成本函数,从而转化成一个最优化问题,并且在求解该问题时,需要用到导数(偏导数)的知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统计学的F检验和T检验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中要学习的回归模型,一开始可以引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再过渡到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二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形象地借助二维图像进行说明,最后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特别地,还可以指出,在回归模型的建立中本质上用到了微积分中学习的最小二乘法。在线性回归模型学习完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模型,以便让学生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建模过程。总之,在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让学习练习如何正确地建立模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要不断了解经管专业知识,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教授经管类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阅读经管类专业相关书籍,充分了解经管类专业知识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把经济学和数学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时刻围绕学生所学所需的专业知识来讲授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服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结合数学给学生解释清楚经济学概念和经济学原理,才不至于让所学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轨。教师要了解经济学的前沿进展,从而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引入生动而形象的经济实例,做到学教结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4.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经济数学的教学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4]。
讲课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罗列一些数学定义和数学定理,而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可以讲一些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的事迹,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都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在这些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了自己的经济直觉培养,最后取得学术的成功。通过经济学家的故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去接触最新的经济学理念,从而逐步探索新知识,然后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多独立思考,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后习题,特别是可布置一些结合生活中的经济实例的数学习题,通过解答这些习题,学生不但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经济学的生动结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加复杂的经济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老师生动讲解、引导和学生快乐、轻松学习的完美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根据经管专业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授数学知识,特别要注意学生经济直觉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数学的严格证明,注重数学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另外,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从而培养优秀的经济类人才。
篇8
摘 要 本文利用山西省1995年至2009的GDP与旅游总收入的时序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对二者之间关系的实证性分析有利于政府根据本地特色采取合理的政策措施以便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旅游收入 GDP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凶猛增加的趋势。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很多学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不同区域得出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意因素。为此国家及其各省市政府大力采取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政府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出了相关措施。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场所环境整治力度,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打造一流景点景区;构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发展精品旅游线路;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产品;推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适合旅游观赏的演艺节目和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整体效益。
那么从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看,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到底是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增长拉动了旅游的发展,还是二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为此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二者之间关系做了实证性分析,力求能从方法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一、数据来源
对旅游业发展的测量指标很多,如国内旅游收入、旅游的国际外汇收入、和出境旅游支出、旅游投资额等。考虑到旅游总收入数据的易获得性、可靠性和延续性,在这里用旅游总收入收入来代表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则通过山西省GDP来反映。样本数据均取自于山西省统计信息网。这些数据都选取的是当年值的自然对数。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研究的是具有时间序列特征的多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在现实中,多数经济变量都是一种非平稳的序列。对非平稳的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为了避免“伪回归”结果,就有必要对观测值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按照协整定义,变量序列的均为同阶单整序,才考虑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常情况下,对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有DF和ADF两种方法。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结果如下:
注:检验形式(c,t,p)中的c,t,p分别表示ADF检验中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由图表可以看出,所有经济变量对数序列的水平值ADF检验的统计值均大于10%显著水平上的临界值,是非平稳序列。通过对变量的对数进行二阶差分的ADF检验,结果显示LNGDP、LNLY均在1%的水平下二阶单整。
三、协整检验
我们将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检验。利用OLS方法对LNGDP和LNLY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LnLY=1.787933lnGDP-9.172870+e
对回归方程的各项参数做显著性检验,方程的拟合度0.931888,t检验,F检验值均显著,判定系数较大。由lnGDP的系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每增加1%会拉动旅游收入1.78%。
再对上式进行协整检验,即检验残差序列ei的平稳性,如果残差序列ei平稳,则两变量是协整,反之亦然。用Eviews6.0进行ADF检验,得出残差序列ei的ADF检验值为-2.488179在5%的水平下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意味着两变量是协整的,即山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和共同增长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如下:
四、Granger因果检验及政策建议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nGDP与lnLY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构成因果关系,为此我们应用Granger(1969)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如下: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的旅游业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反而更多的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意味这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有效的途径。同时应该谨慎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尽管山西省具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且2009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2.12%,但从实证研究看,山西并不是一种旅游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业并不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要审慎确定旅游业在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合理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祖涛,陆玉麒.湖北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08.17.
篇9
关键词:批判实在;本体论;主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35-06
经济学是由世界观、科学理论、政治思想、公共政策和逐渐被认识到的其他真理构成的。仅仅把某种取得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当成必然的选择,不仅是狭隘的而且对经济学发展也是不利的,市场观念中竞争意识的匮乏和垄断的形成会导致理论的衰落。学科中不同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辩论一直存在,不同的流派可能都抱有把其他流派纳为自己分支的想法,从而使自己成为整个学科结构中的主导者。“批判实在”作为一种科学哲学,已深深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就经济学领域而言,“批判实在”仍处在繁荣发展期。经济学中的“批判实在”正在成为一个“大事件”、一种“运动”。“批判实在”经济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劳森对当前的经济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当代的学术经济学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批判实在”经济学研究把大量精力放在对主流理论进行批判和经济学重建的研究上。基于科学认识主流经济学和促进经济学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批判实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作一些分析。
一、“批判实在”的核心观点
“批判实在”是为理解巴斯卡(Bhaskar)对社会科学的哲学贡献而对他的两个术语“先验实在”和“批判自然主义的融合”。“先验实在”和“批判自然主义”观点分别出现在巴斯卡的两部著作中。在第一部著作中,巴斯卡问道:给定知识是可能的且有意义的,那么对世界本身的预设如何?从而在科学知识和其所解释的对象、自然世界同研究它的方法做了区别。在《自然主义的可能》中,巴斯卡的问题是:是否可以像谈论“自然规律”一样谈论“社会和人类行为规律”?进而将思想与对象的区别扩展到社会实践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区别。如同社会结构不能化约为有关他们的知识一样,社会结构也不能化约为特殊的实践或规则,社会结构由人的实践来生产,结构本身不是固定的,而具有突现性质。两本著作中的核心问题为理解“批判实在”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线索。“批判实在”论者的核心观点包括三方面:
(一)分层本体论
巴斯卡将知识的对象分成两种,即“不变的实存对象”和“变动的认知对象”。前者指独立于人类描述之外存在的世界,后者是描述或解释前一种知识对象的人为产物,包含已有的各种假设、定律、模型、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等等。知识对象的划分为理解“批判实在”的本体论主张奠定了基础。“不变的实存对象”由三个并非同时发生且无法相互化约的层面组成,分别是“经验层面”、“实际层面”、“实在层面”。经验层面指人们感知事物的领域,经验指可观察的。经验领域不能穷尽世界中发生的所有事件。事件指事物中的实质变动,事件会在不被察觉中发生。因此,并非所有发生的事件都被人们感知。在经验层面与实际层面之下,是独立于感知或知识之外的“机制”,“机制”是“事物起作用的方式”。
巴斯卡对超验实在进行了概括,“超验实在论认为科学知识的对象是那些产生现象背后的结构与机制,以及科学所需的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知识。这些对象既非经验论所认为的,只是单纯的现象;也非观念论者所认为的是理性建构并赋予现象之上的,而是一种更加持久的、实在的结构,它不但独立于人的知识、经验之外而存在,同时也独立于人得以获致它的条件之外”。
(二)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批判实在”认为,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中的各种系统大多为“开放系统”,而非“封闭系统”。“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的区别是理解“批判实在”本体论主张的关键性辅助概念。科学研究建立的“封闭系统”,一般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事物)无实质性变化,从而“机制”能顺利启动、前后一致运行;二是可能影响研究对象的其他对象(事物),均被排除或被控制,从而使得研究对象的“机制”的启动与运行能够独立于其他对象的各种“机制”。一个系统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时,就成为“开放系统”。
只有在“封闭系统”中,才会有“每当甲事件发生,乙事件便随之发生”的恒常联结关系。在“开放系统”中,不能将因果关系解释为“事件序列间的恒常联结”关系,或“事件序列间的规律性伴随”的关系,而应该解释为“产生”或“造成”某一结果(或事件)的变动关系。“批判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研究重复进行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改变“开放系统”中的事件序列,以求在人为的“封闭系统”中,独立出一个“机制”,使它不受其他“机制”的干扰,从而检验特定“机制”在特定事件序列中的作用。
在“开放系统”中,各种事物或结构的“机制”彼此互相影响,特定事件发生时,有些“机制”虽然存在(或启动),但由于相互抵消而失去作用,有些“机制”则发挥显著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特定事件的发生上,究竟哪一个或哪一些“机制”发挥了显著影响,大多随情境变动而变动,并无一定的规律性或固定的重复性。社会结构由一系列的内部关系组成,机制存在于结构中,透过其他外部关系、偶然条件和不同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可产生不同的结果。
(三)社会结构与突现性质
巴斯卡把超验实在的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首要任务就是对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解析。在巴斯卡看来,社会结构不但是人类行动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人类行动的“再生结果”。巴斯卡指出:“所有的社会结构,比如经济体、国家、家庭乃至语言,都依赖或预设了社会关系的存在,这些关系包括像资本与劳动、长官与下属、父母与子女等。这些关系先于进入这些关系的个人而存在,而人们的活动一方面再生了这些关系,另一方面也转化了它们,因此它们本身便是一种结构。而实在论正是要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社会关系的结构上——这些结构不仅是理解社会事件与趋势所需的解释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那些意欲寻求解放受剥削与压迫情况的社会活动的焦点”。
“社会世界”或“社会系统”是个体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能够随着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动而变动的一个复杂整体”。社会不仅由个体组成,而且能展现出有别于个体性质的新性质,“批判实在”称之为突现性质,突现性质是从个体之间各种关系中突现出来的,不可化约为个体性质,也不能从个体性质出发加以预测。根据巴斯卡的观点,社会世界的突现性质,有“活动依赖”、“概念依赖”、“时空依赖”三种。社会世界“活动依赖”的突现性质指社会结构的存在并不独立于其所影响的行动;“概念依赖”的突现性质指社会结构的存在并不独立于行动者的观念;社会世界的“时空依赖”的突现性质指社会结构只有相对的持久性,其所显现的趋势不具有时空不变的普遍性。社会结构突现性质的三种依赖关系使社会科学家必须意识到他们的研究客体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研究者的首要目的在于找出这些存在于内部关系中的因果机制及因果机制间如何相互作用而造成特定事件的发生。
总体看,“批判实在”坚持的核心观点在事实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即把本体实在论、判断理性和认识论相对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本体实在论主张真实独立于我们而存在,我们有关世界的知识和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相同的,我们无法把真实化约为有关真实的知识。判断理性认为我们可以就知识做出判断,如果我们有关于真实的某些部分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就哪一种理解是更好的做出理性的判断。认识论相对主义意味着我们的判断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视角深受我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无法一般化特定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和理论的推论会根据研究对象的变化而改变。
二、主流经济学的典型特征
分析“批判实在”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首先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哪一种经济学观念构成主流(或正统)经济学呢?它是由诸如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论或新古典假定的使用等客观标准来定义呢?还是由诸如与处于主导性的专业组织、会议和刊物的联系等社会学标准来定义呢?事实上,定义主流经济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定义主流或正统经济学的工作经常是由异端经济学家或经济思想史学家做出的。在主流内部一般来说只关心经济学的定义,而不大关心主流或正统的定义。在有关主流或正统经济学的认识上,有三种观点较为突出:
(一)主流经济学主要是为现存经济体制的运行辩护
主流经济学坚持“在抽象掉‘摩擦’、‘失败’等情形后,‘市场机制’总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坎斯(Kantch)指出“主流经济学的整个事业在于表明自由放任产生最优结果”。主流经济学持久不变的信条是“对私利的追求和市场的自发秩序一起将会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二)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选择是主流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这种观点是大多数经济思想史学家所坚持的观点。拉泽尔(Lazear)认为,主流经济学有三个基本主题:“首先,经济学家假定个体从事最大化的理;第二,经济学坚持均衡作为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一部分的重要性;第三,经济学家特别强调明确定义的效率概念”。萨缪尔森说,“把经济学和社会学区别开来的就是在效用(选择理论)框架下定义的理性和非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理性被定义为最优性,即效用(利润)最大化,虽然存在各式各样的挑战,但这种观点仍然成为一种规范。经济学家把理性定义为“最大化某些东西”,“理性选择的科学或用经济术语表示的理性成为经济学的标准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主流经济学也在发生持续的变化,主流学者很多时候接受对它的批评,并做出基本的改变。柯兰德(Colander)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主流经济学开始离开严格的神圣的三位一体——理性、自利和均衡——迈向更加折中的立场——有目的的行为、文明的自利和可持续”。但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主流的本质,它们愿意接纳的只是那些“来自主流内部的异端”的批评意见,或可以用主流方法处理的“来自主流外部的异端”的某些观点。
(三)数理模型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突出特征
经济思想史学家认为,仅从涉及的内容上或分析经济现象时所持的视角方面已很难定义主流经济学了,因为更加精巧的数学模型和理性选择分析使主流分析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因此,更多的学者是从方法的角度概括主流经济学的典型特征。摩根和帕尔曼(Morgan Marietta and Mark Perlman)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它自己的方法论基础上,“作为美国经济学当前的主流,新古典思想源自马歇尔、杰文斯、埃奇沃斯和威克斯蒂德对功利主义和边际主义与数学的(科学的)表述之间的综合”。数理模型的构筑已成为当前主流经济学的突出特征。考虑到经济学发生的变化,有些学者认为,“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已不再是能对经济学家的活动进行描述的经济学的定义了,更好的经济学定义是,“通过经验上可检验的模型研究经济和经济政策”
三、“批判实在”对主流经济学本体论假设、演绎主义、形式主义的批判
主流经济学的确给经济学带来精确的分析工具,但由于对市场的叙述将研究对象加以固定化,造成经济学研究忽略了对研究对象属性和本质的分析。“批判实在”的主流批判围绕主流方法的本体论假设、演绎主义、形式主义等方面缺陷展开。
(一)经验实在与深层实在
不同流派的经济学遵循不同的研究范式。科学实践的结构是由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理论构成的。在不同的研究范式中,本体论是区别不同研究范式的基础。因为无论科学家和实践者是否意识到他们所坚持的本体论,“所有的社会理论都受本体论的重大影响并由具体的方法所塑造”。
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批判实在”认为主流经济学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忽视了经济学研究中的本体论问题。在劳森(Lawson)看来,“声誉不佳的实证主义科学概念的根本错误恰恰在于它放弃了明确的本体论推理”,从而隔断了经济学研究与现实之间的关联性;第二,主流经济学建立在一种存在缺陷的本体论基础上。“批判实在”认为主流实证经济学坚持的本体论是“实在就是你观察到的”。“批判实在”论者认为主流经济学隐含的本体论是由原子般的、经验性事件构成的。更准确地说,实在是由两个领域构成的,“实际的”和“经验的”,前者由事件和事物的状态构成,后者是人类对他们的体验。因此,实际的事件被认为和有关他们的经验感知共存,从而实在被认为是感知到的。或者最起码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被感知的,对一个事件的解释需要去理解其他被感知的事件。一般化的科学知识只有在这些事件之间产生稳定的联系模式时才能获得。“批判实在”反对这种经验本体论,因为这种本体论容易产生谬误。巴斯卡认为,经验实在论者(尤指实证论者)的谬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错把存在化约为知识的认识论谬误,即把存在或者当成只是知识(或者是由知识所建构),或者认为可用有关客体的知识来分析。巴斯卡称这种谬误为“实在的去实在化”。二是错把知识化约为存在的本体论谬误,即认为知识不过是其客体存在的简化,或认为可以客体存在来分析。巴斯卡称这种谬误为“科学的去社会化”。
因其经验本体论的取向,主流经济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寻找事件之间的恒常联结关系上,结果产生了“批判实在”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使用适合于封闭系统的方法研究开放系统中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各种事件背后的机制的研究。
(二)演绎方法与封闭系统
“批判实在”不支持标准化的方法或任何特定的研究方法,认为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客体的本质。因为社会科学家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家通过实验构造出研究客体的结构和因果机制,他们只能透过抽象和概念化研究客体的特定方面,认识客体运作的过程。
主流经济学对经验本体论的坚持,表现为对特定解释方式(演绎主义)的坚持。经济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解释方法是演绎法,即解释一些事物是从一系列初始条件、假设、公理和法则或一些其他事件的恒定的联结形态中推断出某种观点。依照演绎主义的方式,要解释某事件就是推断出对此事件的一个说明。这种推论由原始与限定条件开始,加上“只要A事件发生就会发生B事件”这种普遍规律而来,这种普遍性的前提是:事件间的恒常联系所产生的系统是封闭的。恒常联结的存在意味着现象背后的结构是固定的。但对经济学来说,事件的恒常联结仅能在封闭系统的“观念的试验”中产生。“主流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假定来获得这种事件常则性的”。但“世界不只是由事件和事物的状态以及我们有关它们的经验而构成,而是有潜在的结构、力量、机制和趋势构成,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都在支配或推动真实的事件”。
对经验实在主义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个体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种视角出发就丧失了推断因果、力量、本质或中间结构存在的逻辑基础。劳森说:“简单地说,即使对演绎解释方式的依赖在主流经济学中表现的不总是那么明显,但它也没有被否定。在科学研究中对这种方法的中心性和一般化假定实质上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任何试图对其进行的辩护都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劳森认为正是主流经济学对演绎方法不加批判的接受使其处于不堪一击的状态,无论是在主流方法自己还是它的目标上,尤其是主流无法提供对社会现实令人满意的解释。
(三)形式主义的认识论
主流经济学对特定方法的坚持和对象本质的忽视,实质上造成本体论屈从于认识论。“批判实在”论者认为演绎主义导致了对严格的数学形式表达的经济行为的滥用。数学是一种语言,它可以帮助也可以限制使用者的思考。在最好的意义上,它使人们可以更加精确的方式思考功能关系,并通过简化的模型技术使特定的概念能以一种精确和清晰的模式被表达和理解。经济学中数学的启发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有用的智力工具,但当这种方法施用于它并不适合的研究对象时,可能产生更多的不良影响。
主流经济学的数学推理或数学演绎关注事件间的恒常联系,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检验或预期其相关性。在这种封闭体系中结构关系是稳定的,因此可以用函数的关系表现出来。而社会表现出这种封闭的特性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社会因素总是流动的、冲突的、变迁与发展的。一些描述社会行为的参数,即使根据过去的资料而言是可估计的,也不能认为未来它们会发生在同一社会情境中。第二,形式主义研究方法实质上试图用研究封闭系统的方法,模型化具有开放本质的研究对象。劳森认为现代主流经济学存在缺陷的原因在于“数学方法在它们并不适合的场所的使用”。社会集体与制度是一种复杂的存在,在数学形式可表达任何实体之前,必须有些“超数学化内容归入其间”。第三,“批判实在”论认为社会科学处理的是复杂且持续演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复杂且具有学习能力的个体,它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所以试图通过稳定形式的函数关系预测人类和经济行为是存在缺陷的。
(四)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批判实在”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另一个重点表现在对方法论个人主义,以及理性选择方法实质上否定了个体选择的可能性的批判上。
在行动者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上,一直存在“微观对宏观”、“个人主义对结构主义”和“行动对秩序”等争论。主流经济学坚持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性选择理论。“批判实在”认为即使是最成熟的理性选择理论也无法真正理解人类个体的本质。主流经济学建立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实证主义假定世界可以被从原子般的事件的层面加以理解,强调独立于价值与概念的原子般的事实,实证主义主张孤立的个体是社会真实的最终构成部分,从而人成为“同质经济人”而不是“社会动物”。霍奇森(Hodgson)指出理性选择方法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表明累积性的技术和习惯,而不是逻辑演绎或理性思考,总是成为社会变迁的原因。从而,经济“远不是个人主义的原子和他们之间的互动”。
“批判实在”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批判可以在其对个体和结构的分析中加以理解。在经济学研究中,“批判实在”论者劳森特别强调人类的实质性选择和动机。他认为,第一,在“批判实在”看来,人是复杂的动物,受到各种各样心理状态、变化着的哲学观点的影响,这将导致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会有不同的选择。第二,人是社会动物,他们将受社会形成的欲望(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宗教和制度信念)的影响,这使无法用纯粹的自利的术语表达的最优结果来代表人类的选择。第三,人类不是单纯被动的被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动机,且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能主动地做出不同的选择。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人最大化利润、效用或福利的假设,和人类的实质选择能力并不匹配。
劳森对人类主动选择能力的强调和人类的实质性选择所受到的限制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个人动机还是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都无法单独决定个人的行为,因为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关系,个人的动机和行为再生产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社会结构和关系限制了个人的动机和行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决定了社会缓慢、持续的变动。“批判实在”对个人和社会结构与关系的理解,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个体原子论的观点,也区别于制度学派对个人行为对社会结构依赖的看法。从这点看,主流经济学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坚持在“批判实在”看来存在重大的缺陷。主流理论家强调理论选择,但从根本上是“否定人类选择的”,因为在他们“形式主义的模型中无法允许选择的存在”。
四、结论
篇10
关键词:决策树;二元变量;真实选择
导言
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部分,其理论的核心实际上是对理性人类行为探讨,人们总是被假定是理性的、在不同的决策方案中进行选择,以期达到追求效用、利润的最大化。回顾经济学的发展,在21世纪之前,经济学家们会更加地关注在追求效用和利润最大化行为假设下资源配置的效率、社会福利、国际贸易对福利的改变、组织内部结构等,将人类行为视为“黑箱”而较少讨论,但在20世纪末,一些研究者逐渐将分析和研究的目光对准了“行为黑箱”――决策行为本身所面对的选择问题,与心理学相结合开始探讨在追求最大化假设下,理人的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曼昆的“十大经济学原理”中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面对选择(trade-off)。
近三四年,分析和研究人们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章逐渐增多,文献讨论问题亦逐步趋同,因为行为问题本身涉及“人”这一高级的、有思考逻辑的“动物”有很多的行为本质上就很难分析。而且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导致这类问题分析出现“瓶颈”自然文章趋同性渐增。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如果要继续发展,那么必须是在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上的发展。只有更为完善方法和切合实际的模型才能细致、有效地分析人类决策行为的本身。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农户种植行为选择决策的角度入手,对常用的行为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和介绍,以期该领域方法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人类行为研究领域向前发展。
一、“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方法是由Gladwin(1989)在人类决策树模型(ethnographic decision model)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行为动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或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数据的处理主要是一种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种植得到的结论可能完全不同。通过决策树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农户选择的原因和不同作物的种植动机,以及从农户受到刺激程度对农户进行分类等。这种决策树的分析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是否植树、农业与非农就业、新羊种采用以及是否选择种植有机作物等研究中(Walter Schneeberger and Bernhard Freyer(2005),John R.Fairweather(1999),Murray-Prior(1998),Darnhofer et al.(1997),Gladwin(1989b),Franzel(1984),Galdwin(1976))。
决策树的方法是通过了解农户在农场经营管理中的经验来激发农户参与调查,类似于访谈,但是有严格逻辑设计的相关题目。在访谈中更多的注意农户相信什么?他们能在农场上做什么?访谈者接受对相关问题中并不严肃的观点表示接受,访谈的目的是发掘农户的想法,记录他们自己认为的行为原因。结果中可能包含很多农户没有注意到的原因,但他们却起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得到农户为什么不关心某种种植方式或新的品种等,因此可以看为时不行动的原因。
在决策树分析方法中,农户认为受到生产行为受到限制的因素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来确定的,通常情况下每个问题的答案是“同意”和“不同意”或对某一表述的 “对”和“错”进行判断,分析的原则遵循“如果……就”原则,这种决策树必须使得每一个农户的选择能够向下移动,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准则得到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对于该农户而言是真实的。因为“树”是所有农户的决策的潜在相关原则通过一定的逻辑方式抽象形成的,所以通过“决策树”能够反映某个具体农户的选择结论。
“决策树”通常通过三种原则来对农户行为进行选择――排除原则、激励原则和限制性原则。所谓排除性原则就是对农户行为不相关的决策都要排除;激励原则是农户在做出决策中所受到的刺激因素;限制原则是农户在决策中认为受到的限制性条件。通常情况下,农户列举激励原因的顺序与农户参与访谈的卷入程度有关,但是对于理解农户的决策则并不重要。
在“决策树”的分析方法中数量(频率)并不重要。如果很多的事例都与某一因素相关,同一个因素上出现的五或十个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因素比只有一个案例的那个因素重要。决策树中真正重要的是激励决策信念的逻辑结构,即受调查者在接受调查过程中整体逻辑思维所遵循的路径问题。
由于“决策树”是用于测试单个样本基础的,并且是一种描述性的分析方法,所以“决策树”并不适合用于预测性的推导,是一种定性的研究。同时采用“决策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访谈方式进行,对调查问卷设计的逻辑连续性和调查人员素质、访问技巧有较高的要求。
二、“二元选择”模型
这类模型在国内外研究中应用非常的广泛,选择模型常被用于人们选择行为的研究,例如消费者购买决策,消费者是否接受以及生产者是否生产等的研究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行为人可以在一个已知的集合中选择自己的行为:买或不买,种植或不种植等等。在计量经济学中人们通常称为――二值因变量(Berkovec and Stern(1991),Keane and Wolpin(1994),C.F.Pietola and Oude Lansink(2001),钟甫宁、丁玉莲(2004),周应恒、彭晓佳(2004),朱艳、杨万江(2005),黄祖辉、钱峰燕(2006))。
这种分析是基于行为的形式化、理性选择观,该观点是由鲁斯和苏佩斯(Luce and Suppes,1965)等学者初创,麦克法登(McFaden,1973)引入计量经济学的框架内的。在行为科学中,行动者常常面对两个方案进行选择。理性的选择理论认为,行动者由于不同的因素对两个方案的能够选择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并选择与自己各方面因素更为匹配和更能符合自己条件的方案。令Wi1表示行为人i选择第一方案,Wi2表示i选择第二方案,若 Wi1>Wi2,i将选择第一方案而不是第二方案,Wi1<Wi2,i将选择第二方案而不是第一方案,这是中心假定。
假定选择是受到外源变量Xik影响的线性函数,则这个过程的模型是:
Wi1=∑ak1Xik+vi1
Wi2=∑ak2Xik+vi2
vi 是行为的不可测因子,渐进误差和(或)随机误差。若Wi1-Wi2>0,则 Wi1大于Wi2,若Wi1-Wi2<0,则Wi1小于Wi2。令Yi*表示这个差,则:
Yi*=Wi1-Wi2=∑(ak1-ak2)Xik+(vi1-vi2)
令bk=(ai1-ai2),ui=(vi1-vi2),则方程简化为式(1),得:
Yi*=∑bkXik+ui (1)
作为对选择的初步描述,方程(1)是讨论的起点。
选择理论认为,若Wi1>Wi2或Yi*>0,个体i将选择第一方案而不是第二方案。根据方程(1),这意味了∑bkXik-ui>0,即ui<∑bkXik个体i将选者第一备择。如果Yi*>0,可以观察到Yi*等于1;Yi*<0,Yi*等于0,因此,自然能推导下列的概率表达式:
P(Yi=1)=P(Yi*>0)=P(ui<∑biXi)
至此,若想求解或估计P(Y=1),就必求解ui小于∑biXi的累积概率,这要求ui是一个连续的随机变量,那么,方程(1)就可以写成:
P(ui<∑biXi)=P(ui<Zi)=F(Zi)=■f(u)du (2)
其中F(・)是随机变量ui的累积分布函数,f(・)是其概率密度函数,假定其概率分布函数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概率分布,即:
F(Z)=■■exp(-■)duΦ(Z)
F(Z)=■
这两种分布共同的特征在于:在负无穷大时F(Z)=0,而在正无穷大时F(Z)=1,在这两者之间是单调递增的。
这种二值因变量是表示信息的提供是由一个二值变量(binary variable)或一个0~1变量来刻画,在计量经济学中对二值变量最常见的称呼是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常用的二元选择模型又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这两种模型的值域都是严格的介于0~1之间,而其值域的定义应该是响应概率的分布。两种模型的区别是logit模型的函数形式是对数函数,利用对数函数值域的特征确保选择的概率在0~1之间;而probit模型的函数式为标准正态的累积分布函数,其目标函数式也是标准正态对数函数形式。在二值模型的大多数运用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解释自变量x对响应概率的影响。
二元选择模型在农户行为中的运用,通常情况下,农户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在每期开始都可以具有选择的权利,而这种选择可以表达为:是与非,同时他们可以保留这种选择的权利。在未来收益随机的情况下,具体的选择就成为多期动态最优选择的问题。要解决农户的选择问题等价于解决两个不同的问题:(1)与潜在行为方程结构参数相关的选择概率的估计;(2)决策的基础――随机动态最优。在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中通常选用probit模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因为probit模型的优良值域性质保证了选择的概率在0~1之间分布,同时具有可观测性。在每一期中农户都会面对两种相互排斥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能够在一段之间得到保持,因为可能有巨大的沉没成本或调整成本的存在。0和1作为模型的因变量,代表是否选择种植或采用某种技术,而自变量的选择严格按照农户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假定,选用影响农户采用行为或技术前后的收益差的成本和收益的因素为自变量。
第二个随机动态最优问题的解决,大家知道理性的行为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最优问题就是解决他选择某种行为所能带来的利益的最大化问题。在粗略估计的情况下,需要确定其具体价值选择函数,选用Bellman方程定义具体地选择价值函数,采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以最后一期为开始向后重复估计Bellman方程,而这个最大的收益决定了下一期的最优选择价值函数,由此可以解决其动态最优问题。
最后通过联立方程――潜在行为方程选择概率和动态最优价值函数的结合,对所有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与“决策树”方法相比,“二元选择模型”更多地注重定量的分析,通过模型的参数估计能够清晰地表达各个因素对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同时也更加适应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农户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减少了访谈方式的主观影响同时降低了对调查问卷设计的要求。
三、“真实选择”模型
真实选择(real-option)其本意是与经典的选择相互区别而产生的。将农户看作是一个企业,那么适合分析企业行为的很多理论和方法同样可以被用来分析农户的行为,真实选择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中产生的。经典的企业理论认为:(1)一项投资是否可行的判断标准是投资未来的收益的现值与投资成本是否相等,即净现值是否为零;(2)企业时候进入某个新的市场或退出某个市场的决策取决于其收益与变动成本的比较。(3)企业的决策往往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些企业理论同样适合于分析农户的生产行为,种植有机可以看成是一种投资的选择,同时也是农户是否涉足有机市场的选择,有机产品具有生产和市场上的双重不确定性(Oliver Musshoff,Martin Odening(2003),Peter Midmore,Susanne Padel,Heather McCalman,Jon Isherwood,Susan Fowler and Nic Lampkin(2001)Yasunori Ishh(1972))。
理论上的分析是简化的,而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的农户投资、进入决策的行为中会存在“滞后现象”。投资成本的全部(或部分)的沉没、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同投资决策的弹性不同、农户具有选择投资的实践的权利使得真正的投资行为会出现滞后。这种滞后会为保持原有的状态带来一定的收益,或者在真实选择和理论选择之间制造一个“契形”的区域,只有保持原有状态获得收益或 “契形”区域得到弥补后,农户才会真正地选择转变或进入有机农产品市场,换而言之,农户的行为是由获得收益与“契形”大小决定的。
对于真实选择的研究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农户追求收益最大化前提下,同时在一个无限的时期中,农户的选择应该是最大化收益的净现值,最优的转变决策因该由两种不同种植方式的收益差的微分来决定,即R=RO-RC。而这个收益微分是符合布朗运动的(因为布朗运动完美的随机运动),所以:
dR=μRdt+σRdz
μ,σ:代表心益变动的随机过程(漂移和波动)
dz:维纳过程
R>r*SO时,从普通转向有机种植是有利可图的,相反r*SC则是反向运动的动机
SO:从普通种植向有机种植放式转变所需要的成本
SC:转回普通种植需要的成本
r:折现率
Dixit(1989)证明在动态背景下,在两种技术的选择中移动符合以下两个方程:
普通转向有机种植:■σ2R2■+μR■-rVC=R
从有机向普通转变■σ2R2■+μR■-rVO=-R
VC,VO:代表普通和有机种植的利润现值。
上面两个等式实践上是一个标准的边界条件,表达了农户在有机和普通之间选择的临界条件,也可以表示为下面的简化形式:RO*>rSOCO ,RC*<-rSCCC
这个简化形式说明,真实地选择动机RO*和RC*是分布在经典的决策动机与不采取行动(即保持现有状态不变)区域中,两种动机之间的范围是增加的,这也就是选择的滞后或“契形”,强调了生产的惯性。在一些更为严格的假设条件下,Dixit定义了这两个“门槛”的具体形式:
RO*=■■CO
RC*=■■CC
-α和β是前面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的根:
β=■>1
-α=■<0
其中■和■被称为选择乘数,它揭示了选择动机的价值,特别地,与静态相比,很容易地看出不确定性增加了经典与真实动机间的“契形”,同时扩大了保持现有种植的惯性区域。换而言之,在研究农户是否会选择有机种植时,实际上就是对控制乘数的估计和确定,所有的政策变量都要通过影响乘数才能改变农户的决策行为。
真实选择模型与前面的决策树模型和二元选择模型相比较,有很强的理论性,但是实证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这种方法的实证估计往往不能直接采用常见的估计方法,必须对数据进行很多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条件的存在也影响了模型对现实情况的解释。但也正是因为这个模型理论推导逻辑严密,所以在变化不同的假设后,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很多的问题,例如,政府对农户种植有机的补贴、农业保险的补贴等。
总结
综上三类模型是基本的决策模型,也是决策分析中最常用的实证方法。“决策树”模型较为简单,分析人们特定行为发生或者改变可能受到的因素,定性的分析这些因素可能作用的方向。通过访谈形式进行,回答通常是与否,非常容易为受调查者接受,调查的结果不需要复杂的计量模型分析,所以不能对结果进行定量的分析,但这种模型关键的难点在于问卷的逻辑如何真实反映受调查者的思维逻辑,同时又不能影响受调查者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实际地反(下转46页)(上接8页)映人们行为。
“二元变量”模型其在选择行为分析中运用非常的广泛,通常用于测定人们特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改变受到影响因素,不仅能反映各种因素可能作用的方向,同时还可以定量地测度各种因素影响的程度。因为其良好的计量统计性质和较为实际地刻画人们面对决策过程的“两难”抉择而运用广泛,但是正是由于其优势,又使得这类模型使用出现偏差,最主要体现在研究者运用这类模型过程中就“意愿”和“实际购买行为”的混淆,很多的分析结果实际上体现的是对意愿选择的分析,而不是实际行为或即成实际的分析,对于结论的探讨自然也就会出现误差,但无论怎样这类模型经过必要的修正后其运用的领域仍然广泛。例如,在这类模型中加入预期或风险的测定,补充和限制人们的意愿,使得意愿和现实之间更容易接近,从而达到分析人们行为的目的。
“真实选择”模型,对于人们行为的分析贯彻经济学中“最大化利益的原则”,对预期收益的随机性进行假定,然后引入行为方程进行计量模型分析,最终测试人们的行为。这种模型从理论上看更符合于经济学的思维,同时强调了人们特定行为或行为变化中利益的重要性,模型的结论数量化收益、预期收益对人们行为决策的影响。但是自认为,这种方法对数据的获取和要求会更高,至少在“panel data”(面板数据)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它需要一段连续时间数据来回归预测收益预期,需要截面数据来做行为分析,这就对数据收集带来一定难度,所以这种方法运用非常有限,在国内文献中几乎没有涉及。
参考文献:
[1] 丁玉莲,钟甫宁.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周应恒,彭晓佳.安全食品消费者态度、购买意愿及信息的影响――对南京市超市消费者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
[3] 黄祖辉,钱峰燕.茶农行为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 张云华,马九杰,孔祥智,朱勇.农户采用无公害和绿色农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山西、陕西和山东 15 县(市)的实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