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81-03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在毕业设计(实习)这一重要教学环节上,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进行系统管理和制度建设、改革和创新管理核心思想、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实习)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以及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
我们以2011届和2012届本科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认识、看法、态度及行为,以期全面地了解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今后教改的深入进行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果蔬贮运方向)本科毕业设计(实习)的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和分析、实验及教师指导、资料整理和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等七个方面内容。
考虑到学生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存在着一个程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反映个体学生对教学措施的态度和认可程度,我们将打分题的可选分值设定为0-10的数字,分值的大小表示学生认可程度的高低,填10表示程度高,非常有必要、重要等;填5表示一般;填0为持完全否定态度,完全没有、完全没必要。通过对打分结果的次数统计并做成次数分布表,使我们能更清楚地、量化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及教学措施的态度。从多个分布图分析,我们认为打在分值8-10的学生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6-7的学生持一种比较肯定的态度,打分值5的学生可能持一种“一般”、无所谓,中庸成分比较大的态度,打在分值0-4的学生可能持一种否定,“没必要”的态度。
调查涉及2011届、2012届毕业本科生231人,其中我院食科061、071民族言语班的学生81人,我院汉语言班食科072、074、082、084学生150人。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论文的态度
学生对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重视程度与其在毕业论文中下工夫和投入精力的相关性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大吗?”详见图1。
■
图1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必要性态度的调查情况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53.7%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很大;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7.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是有必要的;有18.6%的学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认为必要性一般;有3.9%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较小,也可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涉及选题的方式,题目设计的水平、来源、实用性、创新性,学生对题目的兴趣等方面,它对后面论文完成的程度及质量影响很大,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的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详见图2。
■
图2论文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的程度调查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25.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利于今后的实践和工作;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0.1%;有22.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生产实际结合一般,或并不相关、不了解自己研究的内容是否能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7.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生产实践没有太大的联系。
(三)文献查阅和分析
文献查阅和分析使本科生能更好地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准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你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详见图3。
■
图3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程度调查情况
调查的231人当中,有39.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文献综述非常重视,占76.2%(选6-10d)的学生对文献综述的重视持肯定态度;有19.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重视程度一般,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的同学不重视文献综述。
(四)实验及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实验涉及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双方的相互作用及实验条件等因素,是毕业论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该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及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问题1:“指导教师能经常主动与你进行交流与沟通吗?”详见图4。问题2:“你能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沟通吗?”详见图5。问题3:“根据学生的时间,将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看法?”详见图6。
1.指导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调查
■
图4指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情况
从图4可以明显看出,22.5%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教师能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3.2%,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做到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有18.6%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得一般;有10.4%的学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2.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联系和交流情况调查
■
图5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情况
由图5所示,32.0%的学生选择10d,认为能经常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81.8%,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有13.4%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沟通交流一般;有4.8%的学生认为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3.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调查
■
图6将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内进行的支持程度
从图6可以明显看出,23.5%的毕业生选择10d,对毕业论文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的时间持完全支持的态度;选择分值6-10d的毕业生占70.9%,即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可以接受的;有21.3%的毕业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7.8%的毕业生持不认可的态度。
(五)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涉及学生写和教师改、学生的表达能力、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你的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如何?”详见图7。
■
图7论文写作水平显著提高的程度
如图7所示,24%的学生选择8d-10d,认为自己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55.5%的学生选择6-9d,认为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后论文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有16.2%选择5d,认为论文写作水平提高程度一般;还有4.4%学生选择0-4d,对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持不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
(六)论文答辩
针对以往答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从答辩教师和学生在答辩中的态度、行为和做法等方面考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详见图8。
■
图8对论文答辩组织、分组情况的满意程度
如图8所示,28.1%的学生选择10d,表明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十分满意;80.1%的学生选择6-10d,表明大多学生是认可的;14.3%的学生认为一般;5.6%的学生选择0-4d,表明这部分学生对答辩组织、分组情况不太满意。
(七)学生对自己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评价
以往对毕业论文的评价都是出自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此希望能了解学生对自己论文的真实评价,对我们今后教改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题目:“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详见图9。
■
图9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
根据图9所示, 29.4%的学生选择10d,认为本科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选择分值6-10d的学生占74.5%,即大多数学生认为有一定的提高;有21.6%的学生选择5d,这部分学生认为提高一般或不多;有3.9%的学生认为提高较小或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就业和考研等现实问题分散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毕业论文这一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2.目前主要采用学院公布学生选题的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到合适的论文题目,影响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文献的利用、查阅和综述能力差,不少学生不是在查阅大量的文献基础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而是抄文献综述。
4.论文成绩采用单一的论文答辩成绩很难合理地反映学生的整个毕业论文情况,评优论文的过程还有待改进。
(二)解决方案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实习)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指导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实习)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使学生自觉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实习)。
2.多种毕业选题方式的尝试。改革原有的单一的论文选题方式,逐渐推行多种选题方式并行。
3.集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综述方法的讲座,使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得到普遍的提高。
4.适当提早开始和延长毕业设计(实习)的时间,将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在大四一年或从大三就开始。
5.改变单一的论文成绩构成方式。为有效地考核学生论文成绩,做到公平公正,论文成绩应由多个方面构成,成绩构成比例:指导教师占30-40%,评阅教师20-30%,论文答辩成绩30-50%。
[参考文献]
[1]季明,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7,(5):20-22.
篇2
(一)调整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增加实践、实验环节,注重其实际应用效果
首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教学计划和本科生培养方案,将其主干课程调整为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技术概论、食品工程原理六门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辽宁省的资源优势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划分为食品加工、粮油加工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及其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环节,培养更加专业化食品科技人才。
其次,按照本科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类型,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幅度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实验环节,例如将食品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原料学、食品分析和食品微生物等五门必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食品基础综合实验课;将粮油加工方向中的谷物加工学、淀粉化学与工艺学、蛋白质工艺学、油脂工艺学和粮油贮运学等五门限修课的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整合为粮油加工综合实验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进一步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食品学院还成立实验教学管理中心,指定专门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
再次,大量收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需要的反馈信息,认真分析和总结食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将其作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并邀请与本专业有关的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制定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参与专业实践和实验指导方案、考核制度等内容讨论、研究和修改。
(二)通过改革实验实践环节设置和实施方案,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教学实践环节整合后设立专职授课教师,实践教学由以往的和理论课程结合形式调整为独立设课,改革后的实践教学如果仍采用传统考察为主的考试方式则不适应实践环节学习成绩在总成绩所占比例的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实践教学确定的考核方法为平时操作和实验、实践表现为主,预习情况、实验理论成绩为辅,而且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为提问、口试、笔试等多种考核类型,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实践态度。同时鼓励大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例如,在每个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大学生评价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中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总结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技能训练程度和水平,引导大学生关注教学实践中检验操作变化[8]。
其次,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科研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在以往的教学实习过程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开题报告等文字材料的撰写,很少有人主动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其结果是大学生能够按期提交科研报告,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自2010年起,沈阳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进行实践环节改革之后,提前一、二个月为师生布置科研实践、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大学生在停课实习之前,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与科研内容相关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等准备工作。在教学实习期间,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动手做准备试验,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试验,得出部分试验结果,然后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调整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实习环节,不仅提高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质量,也使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态度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二、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设计和实践方式
(一)建立校内中试实验基地,增强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教育部门要求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9]。在原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生物技术、包装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中试基地。2010年起建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并引进焙烤食品生产线、乳制品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果酒生产线等成套生产设备,利用对2007级和2008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三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食品科学教学实习”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将原来在食品企业进行的生产实习一部分安排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进行工业化生产面包、饼干、果汁、纯净水、发酵葡萄酒等食品,解决了大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式参观方式所导致的对重要的生产工艺及其参数了解不全面的现实问题,极大地增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对各个单元操作环节的实践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效果。
(二)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全面落实实习计划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习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科学制定各项实习工作的管理细则,安排大学生到沈阳周边地区的乳制品、肉制品、粮油、粮油食品、酒类、调味品、果汁、冷饮生产等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参观和实习。完善具体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包括培训实习指导教师;专人负责联系生产企业,逐一落实各教学实习点的实习内容、时间、要求、人数、食宿安排等情况;专人负责联系接送师生往返的车辆;提前召开学生实习动员会,安排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地点、出发时间;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实习点监督、考察,检查大学生专业实习情况、状态和调研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实习结束后,带队教师负责批改实习报告、登陆学生的实习成绩;及时召开由企业技术人员、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参加的实结座谈会,通过企业、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反馈意见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等。
(三)根据实验、实践课程的重点环节,有的放矢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素质
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特点,实践教学首先明确各个实验、实践环节的重点和中心任务,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实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素质。首先,通过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检验等实验课,研究食品组成成分、性质以及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系列实验,研究各种单元操作加工对食品质量品质的影响和加工条件。其次,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认识实习参观代表性的食品企业,初步了解食品生产中所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过程和设备装置,体会现代化食品生产的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再次,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后,进行为期三周的生产教学实习,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大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使他们真正掌握各个食品生产线的操作方法和典型食品的工艺特点。在市场调研实习中,通过市场调查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了解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健康、美味、安全、方便等各方面的需求,让大学生了解企业进行食品开发研究和销售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内容。在科研实践的实习环节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查找资料、分析数据、进行预备实验、撰写开题报告各个环节着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一)加强高等学校和食品企业的密切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实习场所和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技术水平,真实反馈毕业生状况、企业用人信息;企业参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在每年毕业生求职就业期间,学校组织一批相关食品企业与大学毕业生见面,在企业掌握了大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用人反馈,尤其对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参与指导、考核和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食品学科聘请来自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验、实习过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内容提供合理的调整建议。
(二)增强师生对食品企业的技术服务,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名师方能出高徒,实践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理论课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师的共同努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培养教师的方式还包括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深造和到生产企业、基层锻炼的条件,并以多种方式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大中型企业进修和学习。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议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焙烤食品技师,负责管理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本科生教学和生产实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技术特长。
(三)大力提倡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把产学研合作引入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中,一方面可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食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现场教育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10]。
篇3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型科研团队;对策
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水平的晴雨表,食品科学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绩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利于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形成本学科的科研特色。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
在许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是近几年来才设置的新兴专业。一方面,新专业难免出现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科研经验,国家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少,科研启动资金贫乏等科研力量薄弱,后劲不足的现象。在这种院校中,科研模式往往是“个体户模式”,即学院的科研主要依赖于个别资深的学者手中,他们往往具备鲜明的专业发展方向,拥有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具备专门的实验室和较为完备的实验仪器设备,是学院发展的中心力量。但这种模式是最简单的科研模式,在人员组成及科研规模相对具有局限性,往往只涉及到相关专业方向的个别教师,学院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严重限制的科研的创新性。另外由于个人精力有限,难以得到长足发展,只能是短期行为。不能在全院上下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并且缺乏继承性。从大范围来看,需要整合全院的现有人、才、物资源,根据本专业各方向的优势、劣势,教师的专业特长、职称、年龄结构,本区域的区域性特点,国家的政策导向及未来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组建不同的科研团队,形成以老带新的科研局面,挖掘学院的内在潜力,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打造品牌效应。
目前,我国各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具有特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般是经过多年的积淀而处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团队在科研进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方向。二是创新型科研团队大体上是以课题和任务为导向。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几乎全部是各高校下属二级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其中,一则许多创新型团队的形成都是由项目负责人承担的项目需要而临时拼凑组建起来的,这些团队组建动机不纯、功利性强、融合度不够、缺乏信任合作精神、稳定性差,经常是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则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忽视团队文化建设,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合作精神差,相互之间缺乏协作、支持,从而导致团队绩效不高;三则由于师资总量不足,创新型团队的教师往往也是教学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过大,很多教师很难获得进修、学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利于科研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对于年轻教师学者而言,其在国内的知名度普遍很低,影响力十分有限,一旦这批优秀的老教授退休后,学院的科研优势将不在,从而出现学院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因此更应打破仅局限在本组内进行学术交流和课题沟通的现象。各学科组之间应该尽最大可能交叉、交流。这样才能以老带新,以点到线,以线带面,在各组学科带头人的的带领下,占领国内科研的制高点。努力提升年轻学者的知名度。使创新型科研团队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等国家级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创新科研团队管理体制,提供适合科研工作的政策导向,并使之顺利贯彻执行。科研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和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加强对科研团队在人员配置、课题申请方面的服务,并给予适合科研工作的政策导向;在团队内部,要推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规避成员的道德风险;在具体工作中,要及时采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危机激励、民主激励、爱心激励等正面激励策略,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约束机制从负面强化团队成员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保持团队成员长久的积极性与工作动力。
2.制定总体规划,确保科研投入,建设和发展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不能仅仅关注某一课题或某一科研项目,而应重点关注学科发展,应按照本部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的战略发展规划来确定团队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各项工作,使科研任务完成的同时,促进学科的发展。各高校应确保对科研团队的投入,其中包括科研工作所需的实验设备、科研工作环境及人力资源。
3.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构建梯队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保持动态组合。各高校应认真分析本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优势,统筹规划,全局调度,避免各自为战,以现有的科研能力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目标,明确若干个研究方向,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食品科学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团队带头人,这些措施可以为高校科研团队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指导建立合理的科研梯队,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学术交流,通过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整个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管理部门要根据学科研究方向的规划,对科研梯队建设进行宏观调控,要以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首,选定、吸引和凝聚一批高水平的核心成员,在结构上要充分考虑到年龄、学科背景、研究经验、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问题,力求知识结构互补,不同的理论观念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提出新见解。
5.为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基础。团队建设通常以重点专业方向、科技平台(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依托。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方面,统筹安排,构建校级大型科学仪器平台,提高资金和设备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等.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20-23.
[2]罗微.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07-408.
[3]刘国瑜.创办研究型大学进程中的科研团队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07(2):119-121.
[4]张喜爱.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5):36-39.
[5]杜海莲,陈启锋.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86-88.
[6]孟凡生.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5:215-216.
课题来源:辽宁医学院教改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原料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篇4
>>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转型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技术应用型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地方高校卓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统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金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青海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类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分析与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模块”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汤尚文 余海忠 于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些改革措施,介绍了湖北文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些改革经验,为高等院校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 食品科学与工程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54-02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是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寻求自身发展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学科为支撑、以专业为基础、以岗位为核心,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具体操作中,我们不能为了实践而实践,实践教学必须有一个实用、高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只靠简单的提高学分、增加学时,而是要在有限的实践条件和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实践教学内容要“精挑细选”,并且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实施方案、考核标准来保障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下面以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下文简称“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其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 实验课程改革
1.以课程群为单位制定实验教学修读计划和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很多课程间关联性较强,学习内容层层递进,其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果由任课教师单独制定实验教学项目往往存在内容重叠、上下衔接不连贯等现象。在我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期间,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有必须修读的课程按照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划分为2个学科群,分别为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食品科学基础学科群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食品营养学等课程,食品工程与工艺学科群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电工、工程制图及CAD、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在制定修读计划和确定课程实验项目时,由学科群负责人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共同制定,保障实验教学项目的连贯性,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
2.“三结合”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三结合”分别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践教学项目和理论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实践教学项目与科研相结合是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大趋势,带着问题来做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系统科研能力,能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例如,本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襄阳黄酒酿造工艺研究”,开设为研究型实践项目,指导教师带领一个5人小组,经过3个多月实验室和企业实地的研究,为企业解决襄阳黄酒的浑浊及胀罐问题,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近些年,在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频频发生。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设置实践项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调整实践项目,跟踪食品工业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掌握最新的加工技能;另一方面,针对近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设实践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分析检测能力。例如在综合性实践和研究型实践中加开“微波提取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地沟油的检测”等实践项目。
3.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考核中,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来进行考核。改革后,实验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验报告的批阅成绩(占20%),二是该门实验课结束时的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三是在第6学期的综合实验考核(占40%)。改革后,每学期实验课程成绩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档次,实验报告和技能操作通过后可获该门课程学分,但是要想在实验考核中拿到优秀成绩,必须在第6学期参加综合实验考核。综合实验由专业教师给出实验课题,课题一般从教师科研项目中分解得出。学生可自由选题,利用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室在第6学期完成综合实验。实验结束后,如、申请专利或撰写科研报告获教师认可则综合实验考核成绩评定为优秀。如综合实验考核未通过,则学生需在指导老师协助下重修至少一门指导教师指定的实验课程。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地学习技能、被动地死记实验过程,对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等忽视的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大部分开设食品专业的院校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都选择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开设的实验项目主要以成套的小试或中试生产线为依托进行生产实训,但是笔者通过走访省内外院校发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都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我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时,吸收了兄弟院校的一些建设经验,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一些变革。
1.目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从目前各个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情况来看,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和考核管理、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以人员管理为例,各高校在现有人才引进制度下很难引进学历偏低,但是实际生产管理和技能较强的技术型教师,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维护通常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或者实验员兼管,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没有食品生产线实际操作的经历,导致设备损耗率较高,而且人员积极性普遍较低。
第二,运行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学校将生产线作为摆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备通常采用小型或中试型生产线,能够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实训,但是其运行成本相对于普通实验课程要高很多。以100L/天小型啤酒生产线为例,每次可容纳5人进行实训,每批啤酒生产所需原料费约200元,一个标准班(50人)仅啤酒生产一项实训就需耗费2000元,运行成本高导致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生产线仅仅作为一个摆设,或者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一下流程,达不到实训的要求。
第三,实践训练涉及面窄。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校内实训基地一般在建设时都是选择性的建设2~3条小型生产线,例如啤酒、酸奶、饮料等生产线。这种建设方式导致实践训练涉及面较为狭窄,毕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面向领域较为宽泛,有很多工作之后需要的实践操作技能仅仅依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不能掌握。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第一,规范管理,保障实践教学的运行秩序。对实践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实践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实践教学的程序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等建立有效的检查和监督机制。对实训设备的完好率、贵重设备的专职管理、实训耗材的领用与监管、实训室的开课率等建立严格的规范与考核制度、成本核算机制。引进或培养专职实践教学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实际生产能力,能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设备维护等工作,通过各种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产学结合,提升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造血功能。产学结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较为理想的是与企业或行业共建共用,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从而提高使用效益。以产学结合的理念进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学校、企业、学生达到“多赢”的局面,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5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2012年新增本科专业,在学校走应用转型的背景之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业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原则[1-2],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相关市场调研、市场需求分析、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校、本专业定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等进行了调整,引入了创业教育理念和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本专业“重能力、重实践、重应用”的特色,侧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调整情况: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具备食品科学、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企业管理、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分析检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质量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向培养“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及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最后形成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食品学科专业基础坚实、实践能力较强、人格品质健全、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3+1”人才培养模式,“3”为3年基础学习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1”为累计1年在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各类实习、实训等,着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删减了“茶学、食品发酵工艺学、现代生物技术概论、食品免疫学、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保留“食品企业管理”课程,只是教学形式由校内教师讲解改变为邀请企业专家做讲座的形式进行,增加了“专业劳动课、食品加工与贮藏实习实训、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工厂设计、生产实习、学术讲座”,其中部分为必修课,部分为选修课,缩减了部分课程的学时,实践课程体系更加侧重实用性、可操作性、创新性,形成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将有力地支持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逐步形成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并重,抓住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两个环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锻炼学生多种能力[3]。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表现为学习成绩提高、考证率提高、就业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教师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表现为课堂授课效果趋于更好、教学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增多。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建设
根据该专业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建设。该专业首先及时了解地方食品产业的技术需求及取得的新成果,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剔除无用知识,使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其次,注重改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提倡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在应用性、工程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积极推进“项目驱动型”和“任务型驱动”的实施[4]。在专业课中,以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通过项目实践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还提高应用能力。“任务驱动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通过汇报总结作为任务的考核,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5]。再次,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该专业团队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把企业案例带到课堂上来,把课堂放到企业中去,将产教结合落到实处,有效搭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该专业团队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深入企业、基地学习锻炼,形成系统的实践锻炼体系,有效地完善了理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巩固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以《食品工艺学》《食品营养与卫生学》《食品工厂设计》为主干的课程体系。此外,在设置合理课程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校内工程实训,通过两个人合作完成产品生产线设计,从前期调研到生产线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等知识的掌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3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从2013年开始,该专业以结合学校实施的学生科研课题为契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重点以课外教学环节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学生课外实践教育专项活动,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将大学生创业活动作为课外专业实践的延伸,逐步渗透创业教育理念,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最佳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效果显著。2013年以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校级学生科研课题数由2项增加至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并结题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学生参与数累计不少于80人次。此外,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提升实践能力。截至2016年7月,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活动,目前已开发出10多种新产品,如灰豆腐、刺葡萄酒、薇菜干、即食薇菜、天麻片等,学生发表科研论文达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项,发明专利公开10项。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文笔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是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4开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
为响应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号召,展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魅力,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更多的人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和展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人际沟通技巧和处事应变能力等职业素养,将专业知识与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2014年5月和2015年9月,举办了首届和第二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活动期间分发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法规500册,野生香菇有关知识600册,安全饮食注意事项500册,新食品安全法宣传300册,进行啤酒品鉴和营养配餐大赛等活动、展示了家乡特色食品以及在实验室制作的面包、葡萄酒、饼干、蛋糕、灰豆腐、酸奶等产品,活动影响覆盖铜仁学院、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铜仁市工业园区的碧美园食品有限公司等。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提升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通过开展一年一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不断完善活动内容,以自主开发的产品为特色,不断激发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产生“需求学习”及“需求能力锻炼”的动力,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被动锻炼的状态。近几年,学生参与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热情十分高涨,学生参与率达应届人数的95%以上。一年一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展览会的举办,为学生成果展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平台,让学生通过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全程参与其中,将所学的专业应用于活动中,充分展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5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
为紧密对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业链建设及其需求,建立校企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该专业与铜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等开展产学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和专业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针对食品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创新课题和学生岗位需求,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保障。通过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需要开展的研发项目与所要开发新产品的案例,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传统的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实践与基本教学环节无缝结合[6]。企业参与了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讨论,企业负责人提出要增设“食品营销学”“食品加工企业管理”“公文写作”等课程,从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发展现状等方面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制定提供了建议。
6实施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积极推动学生就业
结合该专业“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即将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企事业单位实习。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实习质量,确保学生更好就业,本专业实施了实习质量监控模式。学生的实习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首先要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实习目的意义以及实习的目标[7]。此外,学生每周需要定期向校内导师以实习周志的形式从实习部门、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实习收获与体会、下一周计划等方面汇报实习情况。校内导师通过学生的实习周志,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给学生进一步实习提建议与方向,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的要求,更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以期提升学生就业实力。通过实施学生实习质量监督制度,首先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等,学生实习效果显著。例如,学生在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实习,通过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沟通,对方便面出厂指标的测定方法的确定、生产管理、产品配方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等多次反映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特别愿意接收本专业学生成为他们企业的员工;其次,在贵州龙膳食坊食品有限公司实习的学生,连夜加班制作拟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月饼,任劳任怨,肯吃苦,甚至有的学生连续两天没有休息,通过不断努力,和公司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了公司任务,并获得了“企业特别贡献奖”;再次,在六盘水美味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连续3次加薪,现已成为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7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创业实践、专业特色活动、校企合作、实习质量监控模式等方面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期寻求适应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牛广财,杨宏志,王宪青,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食品与机械,2013(5):270-272.
[2]雷颂,王伯华,贺江,等.转型发展期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9):265-266.
[3]辛志宏,董洋,徐幸莲,等.“复合应用型食品科学与工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6(4):30-35.
[4]李刚凤,闫莉莉,朱苗,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5(6):73-75.
[5]冯雪莲.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师,2016(17):28-31.
[6]李刚凤,谭沙,朱苗,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见习改革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6,18(4):32-34.
篇6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和从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设计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一般是通过实验获得实验数据、完成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和最终通过论文答辩[1]。通过毕业论文的完成,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其顺利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目前由于大学严重扩招和就业形势严峻,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2]。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水平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理工大学在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进行探索和实践。本文以指导上海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工作为例,现将有关的指导经验与体会进行介绍,以期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论文选题
本科毕业论文学院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但经常与学生就业、考研和公务员面试等相冲突[3],导致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尤其是实验性和探索性强的课题影响严重。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就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指导教师会将毕业论文启动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关键在选题[4],虽然许多学者提倡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要新颖和创新[5],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难度适宜,兼顾新颖创新即可。毕业论文主要是考察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素质,所以毕业课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和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其能够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通过努力最终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学生心中“毕业论文随便做做就能通过”的消极思想,确保毕业论文最终顺利完成。因此,笔者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结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实验条件来确定论文题目。例如,干酪乳杆菌是一种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广泛应用在酸奶等食品生产中[7]。学生对干酪乳杆菌研究感兴趣,通过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基因组中并不存在胆盐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对胆盐的耐受性不强。因此,学生和笔者讨论后,选题确定为“在干酪乳杆菌中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来源的胆盐水解酶”,从而提高了干酪乳杆菌的胆盐耐受性。
二、实验研究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实验研究是毕业论文的核心[8,9]。利用实验研究,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准备期,应对学生实验操作和仪器使用进行系统培训,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论文所需的各项实验和仪器操作技能,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实验失败和仪器损坏,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相关课题研究前,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包括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以及各种仪器,如摇床、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此外,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题文献查阅,了解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与指导教师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对学生还要反复强调科研是探索性和创新性强的工作,要告诫学生不要怕实验失败,要允许实验失败,要在失败中找原因,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提升自我实验操作技能[10]。
三、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撰写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5]。毕业论文是具有学术规范的科学性和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所以撰写论文时既要严谨、通俗易懂又要具有专业性[5]。学生在全部实验完成后,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并交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笔者认为目前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学术性语言和逻辑条理性表述较差,论文口语化非常严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无逻辑。因此,指导教师对论文语言、逻辑条理、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做出重点修改和指导,并返回给学生继续修改,反复多次后才能定稿。毕业论文修改过程是一个对整个验结果提练和升华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整个毕业论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四、结论
毕业论文是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4]。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充分锻炼了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使学生科研能力等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导经验与体会介绍,能为本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玉邯,陈宇飞,杨柳,张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15,(30).
[2]吴仲,李小艳,徐伟.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国泽,吕俊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与毕业论文的改革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34-135.
[4]修江帆,赵文静,张春林,陈汉彬.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性实验的初探――以环带库蚊ISSR-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3):82-84.
[5]张立全.指导生物学科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践和体会[J].大学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探索与实践――以黄精多糖的提取、鉴别、含量测定为例[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2):143-145.
篇7
目前,国内很多食品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很多食品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虽然有些食品院校的学生英语总体水平较低,但只要这些院校在保证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加强英语教学,做到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严于律己,努力学习专业英语,那么双语教学也是非常可行的。
2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开始于2001年教育部出台佚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必l.o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并已经开始实施了双语教学,也获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还存在一些不小的问题。
2.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
双语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雄厚的英语功底。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往往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往往又不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因此,师资问题是困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也是双语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2双语教学教材问题
教材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依据,双语教材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目前,双语教材的主要来源是:①引进国外的专业教材;②使用国内自编的专业课英文版教材。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我国的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理论都是借鉴于他们的经验,因此如果能用他们的原版教材,那么学到的理论会更加真实精确。然而,国外原版的专业教材一方面难懂,另一方面价格昂贵。教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
2.3双语教学对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象即学生应该是教学的学习主体,所以双语教学的对象也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多数本科生学了十多年英语既听不懂,更不会说,读专业英文资料也很少,这些特点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尤甚。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英语能力,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的综合运用,而很多食品专业的学生哑巴英语情况仍未改观,学生听说能力差增加了授课难度,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双语教学有畏难情绪,这也极大妨碍了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4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如果用在食品专业双语教学中,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不能及时把接受状态反馈给老师,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等。如何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方法,也是食品专业双语教学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目前,虽然有些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有些课程上用了双语教学,可考核方式上依然和普通课程相似,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和真实反映双语教学的效果,不能真实评价学生掌握双语的程度,因此考核方式也是限制食品专业双语教学发展的因素之一。
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探索
食品专业双语教学目前还是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大都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教学理论可供参考,至于该专业双语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来探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食品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环节。
3.1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既是教学这项活动的策划者,同时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引导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因此,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最终质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穿插英文专业词汇,而是需要任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文来授课以及进行课堂互动,这对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及口语的表达能力要求很高。也就是说,教师的英语水平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阎。对此,则需要学校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去培养教学力量较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然而,在我国双语教学首先遭遇的瓶颈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薄弱问。尽管很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用外语授课能力欠缺,不能熟练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此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食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①吸收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和深厚专业知识的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这类人员是提高双语教学师资力量最直接和重要的途径;②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校有计划地对优秀教师进行专门双语培训,选派食品专业优秀的教师赴国外学习、访问或工作,加强校际和国际交流,进而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2学生的积极性是双语教学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双语教学质量的体现者。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阴。由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学科的专业英语与平常所学的公共英语差别很大,再加上食品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公共英语的水平就不够高,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进行双语教学时缺乏自信,害怕听不懂、学不会,更担心考试不及格。实行双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确双语教学的含义和目的。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参与双语教学的愿望。与此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其中,即使教师教学水平再高,学生课前不预习,课上不参与,课下不复习,双语教学也难以取得很好成效。
3.3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评价主体教学的优劣是要通过受体掌握的好坏来决定的,而主体要想对受体起作用还需要一个联系二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双语教学的教材,它是主体教师和受体学生之间实现对等顺畅交流的平台。这个交流平台对双语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食品工业的发展来看,国内外有相当大的差距,前沿在国外,因此双语教材的选择应对照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发展状况和实践效果,强调基础性、时代性、应用性的协调统一。为适应食品工业的发展,教育部要求尽量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并且应该是近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权威性的、内容简明、结构合理、图文并茂、语言简练流畅、适合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学生阅读的教材叽
3.4双语教学方式
由于双语教学离不开用外语讲授专业的知识和理论,甚至是抽象的概念,因此双语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一般的课程有所不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老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通过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的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可以帮助提高学生外语口语能力,将无法用语言讲解清楚的内容直接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除了老师教授外,在课堂上还可以增设课堂专题讨论环节。如老师针对讲授重点内容,给出一个主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该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强化所学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学生专业外语思维、表达和交流能力,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3.5考核方法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方法,因而考核方式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核课程不但有笔试部分,还应该有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仔细复习,所以应该由出勤率、上课纪律、作业、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几部分组成。笔试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食品专业双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笔试的题目可以采用双语命题方式,根据课程要求、授课内容和试题特点可采用开卷、闭卷或者二者相结合的形式,试题结构应该比较灵活。
4结语
篇8
关键词: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48-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油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明显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形成民营企业为主导、技术设备先进、品种齐全的粮油食品加工业体系,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深加工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花色品种日益丰富,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食品工业作为与农业关联度最高的经济产业,已经连续 10 年保持两位数字增长,成为全国第二大行业。但现阶段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与市场及战略需求是否契合?与传统模式相比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与国外大学相比,是否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需要,如何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具有工程化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食品学科人士关注的焦点。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多种弊端。如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趋同,不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缺乏衔接,缺乏系统化和有机性;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程化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差异化和竞争力。在众多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都在办该专业的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针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办好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建立和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是培养国家和河南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主食工业化,河南工业大学始终重视粮油食品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工作,就如何培养面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工程化应用型人才进行积极研究。通过制定并完善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专业建设的具体规划、目标、方案和时间安排,从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粮油食品类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强化优势,加大力度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消除劣势。更新办学理念,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并进一步加强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一、强化课程体系设置改革
粮油食品类专业是一个以化学、工程学及生物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食品、农业、轻工、化工、机械、电子等诸多产业领域。在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本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粮油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技术专业知识,能在粮油食品及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品质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谷物科学与工程,油脂、植物蛋白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储藏与加工四个专业方向。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平台课程体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重点建设特色主干专业课程,强化基创新和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方面,我校粮油食品类学科联合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重点讨论了粮油食品类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对粮油食品类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修改,经过修订,初步制定出一套新的粮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版粮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原理》、《食品质量与安全》、《粮食工程导论》、《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学》、《粮油储藏学》等专业平台课的建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设《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小麦制粉工艺与设备》、《稻谷制米工艺与设备》、《油脂制取工艺与设备》、《杂粮加工工艺与设备》、《淀粉加工工艺与设备》、《粮食工厂设计》、《谷物加工厂设计》、《粮食仓储设计》、《油脂加工厂设计》、《通风除尘与物料输送》、《粮食工厂配电与自动化》、《厂房建筑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同时开设面向全校的《饮料制作开放性实验》、《蒸煮食品制作开放性实验》、《烘焙食品制作开放性实验》、《昆虫标本制作开放性实验》等开放性实验课,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具备更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增加学生工厂实习的学时及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改变以往毕业生做什么毕业课题,只到一个对口企业的实习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及本专业发展的需求,安排毕业生先后到面粉加工厂、油料加工厂、小麦制粉厂、稻谷加工厂、淀粉加工厂、粮储企业进行实习,安排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青年博士教师随队驻地指导,将学生课堂所学的全部理论知识在实践生产中进行全面强化,并将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延长1倍。经过改革,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收获很大,指导教师也认为,与以往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教学效果相比,2012年的实习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毕业生的实习教学环节改革,切实提高了本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促进专业工程能力人才的培养十分有益。
篇9
关键词:班导师;营养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15-02
高校班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师生关系[1]。近年来在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由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已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一项新举措和新的教育教学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内实行的班导师制是将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生存智慧和学业智慧的成长为目的,发挥教师导引、协调作用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2,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2010年10月启动了班导师工作制,并在2009级本科生中开始试点推行。该院班导师工作制的工作宗旨为“关爱为本,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能力为重,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德育为先,做学生的道德表率”,从而使班导师在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创新激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与班级辅导员“双师联动”,共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班导师工作开展至今,已在临床医学、检验系、营养系等专业方向的27个班级中配备班导师32名。该项工作中的班导师主要由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教学、医疗和科研第一线的专业人员担任,针对学科方向、组织形式等差异探索班导师工作的带教模式,充分挖掘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潜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作为我们小组带教的2010级营养系班导师工作的活动之一,结合带教班级的学生需求,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电话询问等多种方式,对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医学院营养系本科生更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内营养学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近况、培养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此发挥班导师在指导学生中的“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的作用。
一、班导师工作选题的确定
工作伊始的活动内容就是在学生中通过座谈交流、网络联系以及班委动员等方式熟悉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和疑难困惑。在汇总了班级学生的总体需求后,我们发现,专业认同感欠缺、学习动力薄弱、自我发展方向不明确是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明确学习目的、做好学业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我们班导师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拟定了以了解国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为调研和比较的班导师活动原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专业定位和职业预期。
二、营养学相关专业院校的选择和教学背景比较
经过同学们前期调查,共同确定了国内本科教育中涉及营养学的代表性院校,并将其归为三类:医科类、综合类和农科类。为此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三所院校为各自代表,对其本科生教学进行分析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成立于2004年12月,是在原公共卫生学院营养教研室基础上,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临床营养中心(或科)的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整合而成,同时也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营养卫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的下设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93年,以培养优秀的食品科学人才为目标,培养的人才大多活跃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南京农业大学中涉及营养专业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动物科技学院在9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于动物科学各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和刘守仁教授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比较
为了更全面了解上述三类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采用现场走访、学生座谈或是电话咨询等方式初步获得三类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异同点。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三类院校根据各自专业的人才就业定位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医科类院校的营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医学、营养学和食品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营养相关疾病的营养防治,熟悉营养与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等营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营养专业人才。和医学院营养专业以医院营养师为主的宽口径培养目标不同的是,综合性院校中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安全与营养、食品分析与检测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农科类院校中的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现代畜牧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在畜牧产业及其他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关教学科研、生产开发、经营管理及科技推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三类院校的专业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学生的就业目标也就大相径庭了。和上述培养目标相衔接,三类不同院校中营养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呈现部分重叠和各有专业导向的特点。如表1所显示的,三类院校的营养相关专业在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方面都有部分相同的课程设置,如在基础课程阶段的化学课程设置(包括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在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上海交大和交大医学院都有设置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食品检验和分析等课程;三类院校课程设置中的特色课程则体现了这些院校中对专业的精确定位和未来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如在医学院营养专业中,设置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公共卫生类课程等,将以医学院营养专业毕业的学生针对医院人群和亚健康人群进行营养辅助支撑为目的,上述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人群状态;而在以工科为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食品专业中,还设置和食品生产相关的课程,这也主要基于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会有一部分进入食品生产领域,在食品质量控制、生产设备更新换代、电子化改造等方面都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对于上述两个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似性,调查中涉及的农科类院校中的涵盖营养学的学生更多的是针对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而培养的人才,所以在他们基本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育种、环境、种类等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显示出显著的专业差异和特色。
四、本科阶段培养过程比较
在本科学习阶段,三类院校的培养过程也是各有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依托医学院的临床教研资源,医学营养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依托医院为基地进行临床实习;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实践培育中心和科研服务平台,为本科学生提供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的实训项目和实践内容;南京农业大学不仅重视本科生的基础科研能力训练,还将就业技能培训和畜牧产业生产实习作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三类院校相关专业的本科阶段修业年限均为四年,学生本科毕业后,医学院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南京农业大学授予农学学位,这也是由各个专业依托的院校所决定。在学生就业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培养学生的毕业去向多为医院营养科室、科研院所、营养与食品监督部门以及营养相关企业等;上海交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有食品制造加工企业、相关国家监督防疫部门、科研院所等;南京农业大学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与动物饲料、动物养殖相关的畜牧产业、科研院所或技术管理部门等。
五、综合比较分析
通过班导师活动比较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现状后发现,在不同类型院校中的营养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既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和侧重点。医学院的营养专业以人体健康和疾病预防为教学重点,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临床科室和健康监督部门;综合类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食品科学为教学核心,涉及食品相关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交叉知识,同时还重视实践应用,因而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较为多元化;而作为农科院校的动物科学专业则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家畜),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从比较结果来看,不同类型院校的营养学相关专业丰富了人们对营养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使不同类型的营养学专业人才得到系统完整的教育和培养,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使之成为不同领域中的专业指导者。同时,虽然分属不同类型的院校,但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有不少相似或相同之处,因此在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方面可以互通,通过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学习,从学生自身发展和学科创新性建设等方面都会带来益处。
通过本次班导师活动,使本小组带教的2010级营养系本科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本专业的教学和培养特点,同时也掌握了目前国内不同类型院校中营养学专业的发展形式,拓展了他们对营养学专业的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更加明确了在未来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并可以充分结合自身兴趣特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计划。因此,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班导师工作制的实施有效对接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化和个人成才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大学生专业学习中的欠缺,将切实推进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内涵。
参考文献:
[1]吴静芳.以效率为视角的高校班导师导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9-61.
[2]赵铸.发挥本科生班导师的立德树人功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38-39.
[3]蒋青青,黄晓阳.激发本科生学习动力的班导师工作方法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43-244.
[4]用爱为学生导航——关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班级导师制的倡议书[Z].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食品专业英语;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4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食品从业人员在行业或学术领域运用英语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食品专业英语》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涵盖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具有专业知识多、词汇量大且复杂的特点[1]。本文结合贵州省地方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探讨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铜仁学院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只有一少部分,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词汇是较大障碍,如“Clostridium botulinum”肉毒梭状芽孢杆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irradiated food”辐照食品、“facultative anaerobe”兼性厌氧菌、“sodium hydroxide”氢氧化钠、“commercial sterilization”商业无菌、“emulsion stability”乳化稳定性、“polyphenol oxidase”多酚氧化酶、“Caramelization”焦糖化反应等。因此,需要学生从单词的构成去记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句子的理解。例“Blanching serves a variety of functions,one of the main ones being to destroy enzymatic activity,it in not intended as a sole method of preservation but as a pre-treatment,such as sterilization,dehydration or freezing.”首先,要掌握关键单词的意思,如“blanching”烫漂、“enzymatic activity”酶活性、“preservation”保藏、“pre-treatment”预处理、“sterilization”灭菌、“dehydration”脱水以及“freezing”冷冻。在掌握了单词的意思后,才能完成整个句子的理解。此外,对于长句的分析,要注意包含的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定语重句、让步状语从句等,引导学生学会语法分析,抓住句子的主次成分,从逻辑上逐一破解,整体把握句意[2]。例“Conventional thermal processing generally involves heating of foods packaged in hermetically sealed containers for a predetermined time at a preselected temperature to eliminate the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that endanger the public health as well as those deteriorate the food during storage.”参考译文:传统热处理通常是指在密封容器包装的食品在预定温度下按预定时间加热,以杀灭对公共健康有危害和在贮藏期使食品品质变劣的病原微生物。
二、培养专业英语能力,突出教学应用型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专业文献与行业信息
食品行业与时俱进,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教科书上的知识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当代大学生除了具备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外,更应该掌握本专业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能在数据库检索文献,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公开课以及相关网站上获取信息资源,符合具有专业技能和国际化视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沟通与交际能力
沟通与交际能力的基石为听、说、读、写能力,根据铜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在这个阶段,学生都基本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但专业英语词汇的基础仍很薄弱,且阅读和写作能力欠缺。因此,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互动式”教学,使用多媒体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例如朗读专业英语单词、短语,如“biochemical reaction”生物化学反应、“vapor pressure”蒸汽压、“gelatinization”糊化、“essential amino acide”必需氨基酸、“isoelectric point”等电点、“fat soluble vitamin”脂溶性维生素等;翻译英文文献的摘要,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时态和语态,例如“Naturally occurring antioxidants such as vitamin E and β-carotene can slow the rate of oxidation as will the addition of synthetic antioxidants such as TBHQ (tertiary butyl hydroquinone),BHA (butylated hydroxyl anisole)and BHT(butylated hydroxyl toluene).”本句是用两个并联分句构成的复合句,后一句由“as”引出的分句是倒装句,主语是“addition of synthetic antioxidants”,而谓语是“will”,它是“will slow the rate of oxidation”的省略形式。参考译句:天然存在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可以减慢脂肪氧化速率,加入诸如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BHA(丁基羟基茴香醚)、BHT(丁基羟甲苯)等合成氧化剂也能降低脂肪氧化速率。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思考的态度和团队合作意识[3]。
三、培养实用性、自主性和创新型人才
铜仁学院正在向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的技能型人才。除此之外,铜仁学院正在向产学研合作教育方向发展,将企业和科研院所直接参与到教学中,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专业,我们的教材是选用许学勤主编的《食品专业英语文献》,里面涉及很多关于食品工业(Food Industry)的章节,例如“Fermentation”发酵、“Food Preservation”食品保藏、“Food Packaging”食品包装、“Thermal Processing”热加工、“Food Dehydration and Drying”食品脱水与干燥、“Food Freezing”食品冷冻、“Principle of Baking”焙烤原理等,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还有“Food Safety”食品安全、“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操作规范、“Food Quality”食品质量等章节。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突出启发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自主学习能力[4]。通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能力适应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和企业对食品技术人员的要求。
综上所述,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食品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英文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沟通与交际能力以及主动思考创造的能力。同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本身以外,更要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真正落到实处,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戎茜.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71-372.
[2]杨吉霞,杜木英,贺稚非.《食品专业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8):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