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篇2
近年来,人们对环境生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国都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列为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基本国策之一。若想实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人类就必须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予以关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重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这一观念的深刻影响。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对自然造成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适应自然,并对自然进行一定的改造,但是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应当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人类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维护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与索取,导致自然能源、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各种经济建设活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各种负反馈效应层出不穷,具体来说,这些危害包括河流的径流量降低,河流的下游出现断流现象,河流水质变差,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频繁发生;空气污染加剧,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土地质量恶化、土地肥力严重降低,机井面临调空的严峻形势,农产品大量减产;森林覆盖率降低、沙化土地的面积增加,草场不断退化,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可以说,当前世界面临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十分严重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必须开展可持续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为人类长远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二、环境生态学视野下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树立和谐的自然观念
自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环境完成,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即人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而自然也同样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与自然相比,人的主导型更强,虽然人类的活动并不能涉及到整个自然界,但是就某一个时间与空间范围来说,即使自然环境所给予的条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使自己的空间影响力扩大。因而人类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不仅表现在某一个时空范围,其影响是具有扩大性与延续性的,自然状态一旦失衡,其影响范围极大,这种影响也会作用到人类的身上。人类生存与发展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也会被逐渐瓦解,人类最终将伤害到自己。因此,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人类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自然进行必要的探索,认识到自然发展及其演变的固有规律,分析人类的各种行为可能会对自然造成的危害,然后再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自身的各项行为。在日常的活动中,应当加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的宣传,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全民都有意识的参与到保护自然的工作中,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等方式对自然进行保护。
(二)C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对于已经发生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应当予以重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治理。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人们意识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当考虑其环境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活动开展以前需进行深刻的论证与分析,考虑到经济活动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看是否可以从源头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如果不可避免那就需要在时候对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补救,尽量将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各地区应当根据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开展综合治理,为环境与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近年来,我国各地都积极开展了生态换进治理工作,城市绿化、农业生态工程、园林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项目都得到了积极的推广,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
建设生态环境需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角度出发,深入实践调查,最终制定出最有利于社会综合发展的建设规划。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分阶段、分层次、分行业的对生态建设问题进行细致化全面的分析,避免出现规划漏洞,保证规划设计具有全面性与时效性。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工作应当注意三个基础性的问题,第一是规划建设的范围,从全国来说,规划可以按照省份、地区来划分;从省来说,则可以按照城市以及分区划分,而其规划内容则应当根据农业、环境、城市、资源等部分来划分。第二是规划建设的原则,其原则主要有两点,一是目的性明确,二是效益性较强,一定要突出生态环境效益,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应当是长远的。第三是规划建设思路,农业、工业、城市、农村的规划应当是具有差异性的,相关人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探索;重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环保意识非常的薄弱,工厂所获效益往往是通过牺牲环境为前提,直到近代人们才更多的注意环保问题,也提出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它们不属于一个行列,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经济发展往往是依赖于自然所带来的资源,而且许多传统工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特别大。如果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必然。只有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让人类社会进一步前进,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才能更安全。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两大类问题。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实质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单纯的以建筑设施的数量作为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大肆的进行土地开采和建筑建设,没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一些地区当局没有制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方案,使得土地建设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结构相当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问题
城镇化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过度集中的人口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垃圾远超过了自然对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分解。无法分解的垃圾对生态系统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而如今排污系统和排污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大量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进一步加剧。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欠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还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方面加强法律建设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否则环境法律的漏洞就会给破坏生态的任何行为以可乘之机,必须健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国家在对环保问题时,不仅要针对重点的环保区域,还考虑到一些相对较小的、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区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关于城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体系,避免以往一个环境问题牵扯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再单纯的以9FR来衡量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环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强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部门的处罚力度。
(三)政府及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与西方的国家相比,无论我们的国家还是我国的公民,都欠缺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经历了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传统模式,亲身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我国公民目前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导致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则表现在对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管理时,一般还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纵容,这就在整体上加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镇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加大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镇化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以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则对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占据社会主流,则会直接制约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环境的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根据,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政府还要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评价体系,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起来作为城镇化的评价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保治理的执行能力,提高生态环保的管理水平
要贯彻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1)要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为环境保护设备的购进,环保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要设立专门的城镇化发展的环境监管机构,能在解决城镇化环保问题中起到引导,保障,监督的作用,要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城镇化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程度,保障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工作正常进行,解决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城镇化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环境监管机构要通过学习以提高其在城镇化中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对待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创新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观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城镇化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奔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服务,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城镇化发展要以科学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创造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四、结语
篇5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问题
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许多地区对城镇化发展的实质与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误解和偏差。单纯的以建筑设施的数量作为衡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志,大肆的进行土地开采和建筑建设,没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规划,造成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同时一些地区当局没有制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城镇化建设方案,使得土地建设的布局,土地的利用结构相当的不合理,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二)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问题
城镇化发展使得大量的人口集聚。过度集中的人口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要求巨大,大量人口的生产生活垃圾远超过了自然对其的消耗分解能力,而无法得到正常的分解。无法分解的垃圾对生态系统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威胁,而如今排污系统和排污技术的落后使得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大量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空气资源的污染进一步加剧。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欠缺执法力度
目前,我国还需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方面加强法律建设的力度。只有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引导,否则环境法律的漏洞就会给破坏生态的任何行为以可乘之机,必须健全环境的法律、法规。在此前提下,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国家在对环保问题时,不仅要针对重点的环保区域,还考虑到一些相对较小的、现在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区域,要避免立法界限不明确的问题。
(二)环境管理的力度不足,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
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明确的关于城镇化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体系,避免以往一个环境问题牵扯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要么互相推诿,要么互相掣肘,以致于管理效率低下,政府要加大环境管理的投入力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再单纯的以GDP来衡量本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而不加大在环境治理的投入。依法加强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部门的处罚力度。
(三)政府及个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与西方的国家相比,无论我们的国家还是我国的公民,都欠缺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为西方的发达国家经历了传统的工业化城镇化的传统模式,亲身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我国公民目前对生态环境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所导致其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则表现在对于城镇化的生态环境管理时,一般还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企业都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纵容,这就在整体上加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三、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治理城镇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普及,加大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城镇化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以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果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则对于城镇化的整体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有较低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公民占据社会主流,则会直接制约城镇化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加强环境的法律法规立法工作,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为根据,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政府还要树立正确的城镇化评价体系,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起来作为城镇化的评价措施。
(二)加强生态环保治理的执行能力,提高生态环保的管理水平
要贯彻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执行能力,1)要保证环保资金的投入,为环境保护设备的购进,环保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要设立专门的城镇化发展的环境监管机构,能在解决城镇化环保问题中起到引导,保障,监督的作用,要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引导企业和个人在城镇化发展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程度,保障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治理工作正常进行,解决环境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城镇化发展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对生态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措施。此外,环境监管机构要通过学习以提高其在城镇化中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管理水平。
(三)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对待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创新思想,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转变观念,事先采取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城镇化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奔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城镇化发展服务,从总体上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城镇化发展要以科学为依托,提高科技水平,大力创造和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生态环境;关系
引 言:环境工程建设是治理环境污染和改进环境质量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之前人们着重于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通过对污染物排放量消减来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然而伴随经济规模一点点的扩大,这种单纯的末端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所以亟须将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以生态学的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2 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污水处理程度不高
一方面很多偏远地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表;另一方面各地污水处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发展滞后地区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偏低。
2.2 垃圾处理没有达到无害化程度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比重增长,固体垃圾总量逐年都在增加,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生活垃圾或工业垃圾都会污染城市空气、水源,占用大量土地,也直接对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合理处理垃圾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垃圾处理规模和数量可以达到无害化程度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市、县级城市垃圾处理程度根本达不到国家无害化标准。
2.3 大气污染、噪音控制不足
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大气污染已经从工业排放为主转变为机动车排放为主。不仅在于高排车辆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而且因为汽车数量庞大,排放总量仍然惊人。不少城市有大量建设工地,粉尘、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视。
3 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
3.1 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众所周知,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情况下,过渡追求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失衡,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随之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 人为原因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过渡的开发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如传统的煤矿产业集中区,过渡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相关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对相应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坏。
3.3 生态环境原因
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出现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灭绝,导致了环境的恶性循环,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3.4 生产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产业的存在,其生产过程必然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有的地方较为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3.5 环境工程自身的原因
除了上述影响原因之外,环境工程建设自身一些原因也制约着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这些原因包括,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环境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异同点
环境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有不少相似点,如两者的目的都是保护环境及协调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在原理运用方面,环境工程运用环境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环境生态工程运用生态学、工程学等理论。但环境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的差异也很明显,环境工程着重于末端治理,目标具体,处理周期较短,见效较快;而环境生态工程着眼于整个过程,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达到理论上零污染积累的效果,其目标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一般处理周期较长,恢复较慢。环境工程可以治理环境污染,却不一定可以避免生态破坏,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能量排入环境造成的;而生态破坏是人为干扰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没有污染性,不属于环境工程的目标,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 利用生态环境理论解决环境工程中遇到的难题
5.1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开发二次资源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达30%,其余70%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而工业垃圾与日俱增。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将二次资源的利用列入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二次资源利用率逐年得到提升,反观我国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生活垃圾中也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我国在这方面刚起步,也有很大潜力。
5.2 利用科技进步提高环境承载力,以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发展模式
环境影响或冲击与经济增长速率成正比,但与技术进步成反比,所以单纯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是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只有技术进步的速率超过经济增长速率,才能有效控制对环境的影响。
5.3 尽快出台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
根据人们现有的认知,应尽快出台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如制定与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所能承载的评价方法;制定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性的评估标准;在综合性地考虑到社会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收效的基础上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切实在环境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环节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
6 结束语
总之,环境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环境工程建设能够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李双.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2011(04).
篇7
1.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特征之一,环境适应性是在变化的生态环境之中,可能出现全部情况造成的影响。这其中包括人类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能力,还有不同物种之间的适应能力,还包括自然变化使物种被淘汰。有些自然变化属于良性变化,并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但是近年来恶性变化不断增加,已经影响到了人类居住的空间,对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多挑战。为了降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必须努力降低恶性影响,尤其是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所以在不会永久损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是生物适应性的重要表现。生态环境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都会遭遇多次极端危险情况,这些危急情况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永久性损伤,使生态环境寿命下降。如果在极端危险的状态下,生态环境也可以发挥出调节功能,那么就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发挥功能。但是这种适应功能有一定限度,例如在人类使用氯氟烷烃时,往往都会在流层大量堆积,而且会分离出氯游离基,臭氧层与游离基发生反应,臭氧浓度不断下降,最终导致臭氧层产生空洞。这种空洞一旦产生,自然环境根本无法恢复,这就是环境适应性存在的局限。而这种能力是生态环境特有的,所以环境适应性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属性。
2.环境可靠性
环境可靠性也属于生态环境的基础属性,但是二者存在一些差别。首先,虽然两者都是强调生态调节能力,但是环境适应性主要强调可能发生的极端危险情况,环境可靠性主要强调日常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具体情况,并不是特指极端情况。在描述生态环境破坏时,环境适应性主要通过定性方法进行微观诠释,环境可靠性则是通过定量方法进行宏观诠释。当然,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互相存在一定联系,环境适应性越强,生态环境的可靠性就越高,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在进行环境保护试验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适应性与可靠性的区别,环境试验尽可能选择可靠性试验,可以获得准确的生态环境基本数据,在模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添加环境适应性试验,检验环保措施的实际效果。
二、环境工程的预防与治理
由于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破坏承载力,如果超过承载力就无法进行自我修复。所以在破坏性过大的阶段,需要采取环境工程进行修复,在自然环境恢复适应性后结束环境工程。目前我国常用的环境工程为以下几项。
1.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中的主要因素。根据2010年我国开展的水资源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全部城市中,有50%以上的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在世界水污染城市中,前十个城市中有8个是我国的城市。所以进行水污染防治已经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水污染。例如漂白粉、活性污泥法等水污染治理技术,都起到了十分优秀的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部门格局实际污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水污染控制规定,完成水污染防治工作。
2.大气污染防治
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各类家电数量急剧膨胀。虽然家电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大气污染问题却更加严重,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还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冰箱与空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氟氯昂,这种物质会破坏臭氧层。而人们最常用的出行工具就是汽车,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尾气,这些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降低大气污染,我国采取了工业气体净化、除尘等空气净化技术,使空气污染呈现下降趋势。
3.固体废物防治
固体废物防治难度非常大,不仅因为无人面积广,还因为固体废物污染源较多,无法采取全面控制措施。我国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是填埋法,这种方法在公元前3000年由古希腊发明,通过填埋有效降低固体垃圾数量,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提升。目前我国进行了多种工业废渣研究,已经将部分工业废渣转换为建筑材料,减少了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固体废物防治方法将不断增加。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 生态环境 问题保护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平衡造成了严重影响,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土地发生荒漠化或沙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中存储水分的因素遭到破坏,由此引起土壤中水分和营养元素含量不足,进而导致土壤荒漠化或沙化。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国土地荒漠化现象虽然得到一定遏制,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地荒漠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如在东部生态较好区域,土地沙化发展较缓慢,但在云南、广西等地区因石灰岩严重水土流失引起的“石漠化”现象,在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因风蚀、水资源匮乏、土地盐渍化、草场退化、植被遭到破坏等因素引起的土壤荒漠化有日益加重的趋势。目前,我国各种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左右。
(二)土壤污染和破坏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中小微企业蓬勃兴起,这些企业大部分科技含量较低、处于产业链下游,生产中产生的大量“三废”未经检测和允许排入一些河道、农田,对土壤元素的构成造成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一些水源不足的地区,当地农民直接利用工业污水灌溉农田,造成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对土壤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堆积如山的城市生活垃圾,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同时,也对空气和水源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污染。此外,农业中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壤,影响到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的最大问题,而人为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乱砍乱伐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陡坡垦荒致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的植被承载力和再生性严重下降,等等。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严重恶化,进而会加剧一些区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例如,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区域的森林草原植被、自然生态环境等长期以来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会由此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从而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造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人类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所从事的各类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经济活动,这也是导致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最主要因素。比如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乱垦滥伐等人为破坏,倒是土地荒漠化、沙化,由此引起土地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纵观我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受单纯消耗资源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我国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是以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以土地的生态恶化最为严重,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实行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分离的现状,必然会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对相关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为土地资源的颗粒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强的法制支撑。
(三)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不同的行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也与人们的意图和行为有关。长期以来,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总是从功利主义和眼前利益出发,忽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得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对自然资源采取了一种掠夺式的过度消费方式,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生态问题,发挥好土地资源的最大生态价值。
三、加大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规定,是杜绝土地开发利用违法破坏行为的治本之举。要结合我国土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形势,除在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规定》、《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基本法律之外,还要加快制定完善《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染防治法》等专项法规,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二)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国策,加大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规划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到依法管理、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三者相协调,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三)建立清晰的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很大成程度上与我国地土地资源生态产权不清晰有关,导致少部分人为满足自身短期利益,无视大自然的生态运动规律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资源巧取豪夺、肆意破坏、任意践踏,造成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的出现。为保证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约束和规范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地适度消费,增强生态环保理念,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强.浅论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J].现代农业,2009(03).
[2]张晓东.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3]鄢冬梅.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法律研究[J].学理论.2009(12).
篇9
关键词: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
一、城郊旅游度假区生态系统的特征
目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将构建城郊乡村与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六大系列主题产品,即林卡郊野休闲、藏式乡村体验、藏风文化体验、高原生态度假、高原农业休闲、户外休闲运动,升级拉萨城郊旅游,充实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多元产品组合。位于城郊的旅游度假区环境优美,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大多数城郊旅游渡假区离城区距离只需两小时以内的车程,城郊乡村田野风光与城市水泥森林景观相比独具特色,吸引大批游客及当地人来到城郊度假游玩。拉萨城郊的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片敏感地带,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而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人工的物质能量的集中投入,会出现景区游客过多,管理跟不上,就很容易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城郊旅游渡假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拉萨城郊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城郊的独特景观。同时也逐渐引起政府、投资商和开发者的重视,引发了拉萨城郊旅游热。城市郊区成为城镇居民节假日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拉萨目前规模不一样的度假村几十余家。
由于在城郊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忽略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景区生态管理不规范,或者过度开发利用资源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在景区的经营管理中,经营者只为增加收入,招揽游客,然而忽略了加强景区的生态管理,由此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和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拉萨城郊旅游度假区环境污染主要有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很多城郊度假景区未开发前,小溪、河流、湖泊清晰透彻,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开发以后,度假区周边的小溪、河沟,污水横流、垃圾散布是常见现象。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旅游景区开发往往伴随着大规模土地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景区更多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景区功能,给市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节假日期间休闲娱乐的地方并能够满足人们的旅游消费及精神需求。但是在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为避免在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被破坏,当地政府也会采取诸多措施实现最低的生态破坏,但是因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仍然在开发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督促和检查,从而依然会忽视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从而产生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在旅游管理和經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商家只重视自己的经营收入,忽略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时期,没有限制景区人数,很多城郊度假区的游客数量超出了景区容量的几倍或者甚至几十倍,从而导致城郊度假区对环境卫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管理投入能力不够,增加了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和景区餐厅所排放污水量,并且得不到及时清理。另外还包括度假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度假区内的水质、土壤等必然造成严重污染,最终会导致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度假区游人越来越多,度假区内草地及植被随意被践踏,造成植被、土壤破坏,从而影响度假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
对城郊旅游渡假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郊区的景色优美,远离喧嚣的城市,并且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所以吸引拉萨市民及游客喜欢到城郊游玩。但是城郊旅游渡假区的环境一旦被破坏,这种优势就会消失。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城郊景区环境,促进城郊旅游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十分有必要。
在景区开发的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在开发过程中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的保护,这必然会引起景区经营后的环境问题。另外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目前大部分景区的管理着重于经营管理,忽视了景区环境管理而且环境管理只停留在保洁和景区秩序管理上。个别管理者想法相对简单,认为景区的生态管理是多栽树,载好树,不考虑种植树木与土壤环境、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其次,为了增加利润,很多景区管理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不考虑社会及环境效益,目光短浅,特别是旅游旺季,度假区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整个景区管理系统压力增大,直接影响景区生态环境。据此,景区管理必须要科学发展观的管理思想,要持续、长远,既要满足经济利益、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根据景区实际的环境容量,合理安排接待游客,必要时实施限量接待游客,控制游客数量。同时,要及时对度假区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为保持生态环境的自然性在景区内应该要大力种植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相关树种。
总之,度假区是为游客提供亲自参与,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大自然之美,达到身心放松的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加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予以纠正随意丢弃垃圾,随意攀爬,随意践踏草地等行为。随着生态系统得以维持,最终可以实现城郊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永文,马建华.新编河南地理[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