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象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现象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现象的基础

篇1

1、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1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1.2 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的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2、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2.1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2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2.3 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

3、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3.1 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

3.2 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

篇2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

篇3

关键词:比较法 复习课 作用及类型

复习课往往使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痛的事情。一般地,老师们的计划教学任务完成以后,一到复习课就捞头皮。要么就把所教的内容在从头至尾再讲一片,名曰疏理;要么就多出练习题,让学生全沉在题海中,无法逃生,名曰熟能生巧。我认为,以上方法不可取。我的感觉是应该采用适当的办法,即解放学生,也解放老师。比较复习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课中正确地加以利用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复习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用联系的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生物学观点,认识生物现象和生物学规律。如:在复习"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的观点时,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先提出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植物细胞,再提出动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动物细胞。那么构成植物种子、动物心脏的基本单位又是什么呢?学生就能自然的回答出来。

2、可让学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因学生的认识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联系太广而给学生以零散的感觉。复习时,可以将分散了的有关知识集中起来,经过比较来理解他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各类不同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各类植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并加深对这些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了解。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复习时,把这些名词、概念放在一起经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名词、概念的理解。如:学生对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错,在复习时,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较,学生一般能弄懂: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其所有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样的;而细胞分化并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而是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形成各种组织。

4、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即比较是一种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项目: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

篇4

1生物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1.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到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做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事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

1.2列比。就是把形成互为系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比较,把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来进行比较等,这样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1.3历比。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进性比较,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进化,有力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以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2.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差异的含义。

2.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互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系统进行比较就可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运用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1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1.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1.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1.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1.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可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比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了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

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1.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2.1类比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要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2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这样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2.3历比

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的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2.4寡众比

篇6

一、世界的物质性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虽然生命的形态多种多样,都统一于生命的物质性。每一种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和结构基础。研究认识生命活动规律,实际上就是认识组成生物体的物质的运动规律。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他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遗传和变异、进化现象的背后,是遗传物质DNA的运动变化规律。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运动着的物质。

二、生命现象中永恒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分子水平看,存在基因突变,存在分子进化。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生物圈的形成和稳态的维持等。

三、生命现象中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而且任何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环节、成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物界的普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以系统的方式、系统的观念内在的包含着层次观念,系统的要素通常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生物界各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在分子水平上,各种化合物相互作用,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细胞结构,从而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如,DNA决定着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从而决定着其他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如,激素的合成和分解,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等,而DNA聚合酶、解旋酶、DNA连接酶、DNA酶等又催化DNA的合成和分解。在细胞水平上,各种细胞结构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细胞内的各种膜结构,构成生物膜系统,完成某一项细胞的功能,需要细胞的各个结构协调配合。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细胞核中的DNA上的基因作指导,细胞质基质提供原料,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直接合成,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和运转,线粒体提供能量,细胞膜分泌。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完整的生物个体,表现出个体水平的生命现象,如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应激性等。

四、生命现象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使生物体得以不断地自我更新,维持生命。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推动生物的进化。又如,生物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有其内因和外因。基因有序的表达和激素的调控是个体发育的内因,环境因素是个体发育的外因。内因是个体发育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个体发育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生命在运动过程中,许多生命活动是矛盾的。生物体内的各种矛盾体对立和统一,不断推动生物体运动发展。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水,同时释放氧气;而呼吸作用则是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合成的,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而来的;呼吸作用放出的能量供给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运输。

五、生命现象中的质变与量变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最基本的两种形态,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并不直接统一,统一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数量的增减、功能的变化、结构的一定变动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质和量的统一称为度。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生物的进化是典型的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当一个种群被分割成几个小的种群后,由于地理隔离,它们之间停止了基因交流,发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自然选择,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使各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生殖隔离,从而进化为不同的物种。在形成生殖隔离以前,基因库的变化是量变的过程,一旦形成生殖隔离,量变就转变为质变。然后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使生物不断向前进化,地球上生物种类就越来越多。爆发式物种形成也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当一个物种与别的物种时,产生的子一代是不育的,这是量变的过程,但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就进化成了一个新物种,就发生了质变,普通小麦就是这样进化来的。

六、生命现象中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生物体内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各细胞结构、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使生物生存和发展。生物的运动是无时无刻、无时无地地发生着的,但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静止是相对的。生物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从外界摄取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时将自身结构的一部分物质合成和分解,但这种合成和分解维持着一种相对均衡。

七、生命现象中的运动性规律

世界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物体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陈代谢,构成生物的物质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新陈代谢是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首先,从分子水平上来讲,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合物不断地合成、分解,相互转化。另外,细胞的组成结构能够完成各自的功能,如,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能量的有机物,而线粒体则把这些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低层次的运动逐渐转化为高层次的运动。细胞个体的运动正是细胞内的化合物运动的结果。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运动使生物个体表现出生命活动。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然后分解利用,最后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无性生殖过程中,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新个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有性生殖中,高等动物雌雄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雌雄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都是不断运动的过程。生物体内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各细胞结构、各器官发挥各自功能使生物生存和发展。生命的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而生物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意义。因为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物体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一方面将从外界环境摄取的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将组成自身结构的一部分物质分解,但这种合成和分解将维持一种动态均衡。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只能在相对稳定中存在和发展。在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个体不断出生和死亡、迁出和迁入,物质和能量不断地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内部,又从生物群落内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盲目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了这种相对稳定,破坏了生物的正常发展。

八、生命现象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由于内在矛盾性或内在的否定性的力量,促使肯定自身的现存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受精卵分裂产生子细胞,就是受精卵的自我否定,细胞继续分裂,进而进行细胞分化,最终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就是否定之否定。生物的进化同样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九、生命活动中的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揭示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研究、科学认识的可能性。现象可以观察、感知,而本质要依靠理性思维去把握。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本来就是人类通过对各种生命现象的研究,总结出来的生命运动规律,还列出了大量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研究而发现生命运动本质的实例。如,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而导致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发现了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连锁与互换规律等等。

十、生命活动中的系统与要素

这对范畴从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考察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整体,而要素则是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一般地说,系统大于要素之和。生命运动就是各种层次的系统的运动。例如,由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简单的混合,不能表现生命现象,只有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构成细胞结构,才能表现生命现象。细胞的各种细胞结构都有一定的功能,但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细胞的各项功能,如细胞的分裂、分化等。

篇7

    一、确立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科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构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落实主导、主体思想,实现课堂教学民主

    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是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篇8

一、高中生物教学需要系统论的支撑

高中新版生物教材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领域探究的深入和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复杂性。编排体系上明显不同于以往,更加重视生物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关注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对科学过程理解的亲历实验和探究。

高中生物教师基本都经历过教改培训。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很难适应新教材,过去的教学经验、方法不适用了,又缺乏新的理论支撑。一般系统论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用系统论的方式揭示生命现象,能让学生用开放的观点观察自然现象,理解生命的历程,领悟生命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继而能应用于实践活动。

二、新版教材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知识体系

新教材在必修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了系统思想。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体系构建,完全按照系统的思想构建。从内容安排上看,编者让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基本内容的意图非常明显,建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一概念,重点突出了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学生学会用系统剖析的方法,探究复杂的生命现象,并为后面学习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打下铺垫。

必修二《遗传与变异》,从生命系统遗传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出发,阐述遗传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然后是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突出了系统组分的复杂性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遗传、进化与环境的关系,目的让学生了解系统的适应性。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从宏观世界介绍更高层次生命系统的组成,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做主线,进一步突出高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通过系统内组分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生命系统的稳态,更深入地介绍了系统的适应性。

三、高中生物教师应用一般系统论的原则引领教学

整体性原则:整体的性质不是要素具备的;要素的性质影响整体;要素性质之间相互影响。

整体性原则利于高中学生理解复杂的生命现象。例如:《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从系统整体性的视角出发,从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以及细胞的基本结构入手,构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在实际教学中,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往往会机械地将细胞的各组分孤立化,用细胞器的功能解释细胞的功能,比如讲述线粒体的功能,造成学生用线粒体去解释细胞的有氧呼吸,认为有了线粒体细胞就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没有线粒体就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我们用整体性的原则出发,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具有的重要结构,当细胞有了线粒体这一要素,就可以更加高效率地利用能量正确认识。高中生物教学,要避免类似这样用细胞器功能说明细胞功能、局部说明整体的错误。

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指导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学对一个生命系统的要素进行分析,分析某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具有哪些要素,重要要素影响了系统的哪些功能,各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让学生建立对生命系统的统一认识,并尝试着用整体性的观点去揭示生命现象。

结构功能原则:1、系统论认为,组成系统的要素不变时,结构决定功能。反之,结构相同,要素不同,则功能不同。2、结构、要素都不同,则可以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结构可能有多种功能。

结构功能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研究生命系统时,必须把握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发展规律,不能通过简单地叠系统组成成分的功能推导出系统的功能。比如:基因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生物个体通常拥有成千上万种的基因,而蛋白质作为基因产物之一,种类和数量就更为庞大。构成生命的这些大分子不是孤立地进行活动和执行生物功能,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复杂的调控体系,从而决定系统的功能。同种生物具有相同的生命功能,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核心内容就在于生物具有独特的DNA和蛋白质。在另一方面,许多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DNA和蛋白质,却可以有相同的生命功能。如:蓝藻和绿色植物从组成的要素上差别极大,但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目的性原则:即在反馈机制的作用下,系统能保持内部的稳定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的一种特性。

目的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研究系统发展趋向时,必须把握它的反馈机制。《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知识结构反映了生命的系统性、层次性以及适应性。稳态是生命系统的一种状态,它不仅指个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的状态,而且存在于生命的各个层次上,细胞、群落和生态系统在没有受到激烈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时,都处于稳态。生命系统的稳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方面这种稳态由于内部代谢过程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断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反馈调节机制,又使生命系统恢复新的平衡。生命系统正是在稳态不断受到破坏而又同时得到恢复的过程中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对稳定。

最优化原则:即现实系统都是变化、发展的,应当在动态中协调系统各方面的关系,使系统达到最优化。

篇9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

具体而言

(1)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践

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觉得比较法教学在生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总结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1 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我们的初中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现在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1.1 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1.2 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1.3 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从整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2 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2.1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2 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2.3 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2.4 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