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教育实践

篇1

(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制是三年半,分为7个学期,共计210学分,课程结构包括必修课(1.教育理论,2.语言、文化与交流,3.个体、学校与社会)、选修课(1.艺术、自然与技术,2.身体、健康与运动,3.表达、音乐与戏剧)、专业领域课(1.社会问题者的相关领域,2.身心残疾者的相关领域,3.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2]。其中,选修课和专业领域课学生可以三选一,至于学生如何选择课程主要是要考虑自己的实践与毕业方向。目前,丹麦社会教育专业中约有50%的学生会选择幼儿和青少年的相关领域与表达、音乐与戏剧课程(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毕业后从事教养员工作。其中教育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为74学分,占总学分的35.2%;毕业论文为12学分,占总学分的5.7%;课程结构中所有实践类课程共占总学分的40.9%。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内容

1.教育实习

丹麦教养员职前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实习是贯穿职前培养全过程的,其中第一学期有3个月的初步实习,第三个学期和第六个学期分别有6个月的深入实习。教育实习通过为作为专业活动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力与能力提供框架来实现教学目标。教育实习与在学校学习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支持的学习环境,通过两者互动获得的知识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习得。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于参与,对体验的系统习得以及对社会教育工作者、学校与职业之间互动的反思。它为学生的实践练习以及个人对教育职业及其使用群体的观察提供框架。三个教育实习的难度会逐步提高并且逐步涉及教学工作的多种领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职业及其活动的整体领悟意识。第一学期的3个月初步实习期主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关系;在第三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关注重点扩大到学校的视角;在第六学期的6个月实习中,学生体验社会变化中的教学工作。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第一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日常教学实践;参与并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增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参与计划、执行与评估等教学过程;从实践中获得体验并反思;伦理性与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实践;展示对建立关系与社会能力等自身先决条件的个人见解。第二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参与并为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出力;参与创新与变化的过程;计划、执行、记述并评估教学过程;记述并告知教学实践;批判性地对自己的实践及实践基地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第三个实习期的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教学实践并为职业的发展与创新出力;集中致力于满足特定幼儿的需求;解释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如何能用于优化一般范围内的教学工作;以科学理论前提条件与方法论技能为基础,通过对实践的参与、分析及反思来产生知识;结合职业情况与发展描述个人的职业认同。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明确规定了教育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三个实习期都适用的是实践基地的教学与社会目的及功能、目标及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以记述与发展教学实践为目的的参与、对体验的系统收集及反思。第一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关系,具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关系;互动对个体生活质量与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个体自身对关系的影响与重要性;关系中的交流、互动与冲突;关系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二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学前教育机构,具体包括作为社会机构与公益的教学实践;机构照护、成长与发展;实践基地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内外合作;制度框架中的权力与伦理。第三个实习期主要是了解与掌握教育职业,具体包括职业的工作与任务领域;教学工作与方法;职业理论、核心概念与术语,包括其科学基础与方法;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职业意识与认同;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是与在校上课、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的,3个月的初步实习中有5天要回校辅导,6个月的深入实习中也有10天要回校辅导。平均每天在教育实践基地工作6小时,包括回校辅导的学习日。在每个教育实习前,学校都要为学生参加实习做好准备,包括实习期间的学习方法与目标,要详细描述教育目标。在每个实习前,学生准备一份实习文件袋,文件袋里含有学生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文件袋中还有学生为实习做的其他准备,包括学生所做的与实习相关的文献阅读笔记。在实习开始时,学生基于三个职业目标具体阐述实习的教育目标,实习基地必须根据学生实习期的教育目标提供管理。

2.本科论文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学生在第7学期的最后半段时间进行本科论文写作,本科论文写作为期10个星期,为12学分。本科论文可以由学生个人独立撰写,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每组最多不超过4名学生)。学生选定一个获学校通过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具体问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必须要在论文中展现科学理论方法知识,论文必须包含学习与体验或其他形式的实践知识。(三)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评价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测试与评估形式是按照丹麦政府文件中的评估规定进行的。整体而言,评估形式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并且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接触过的形式。而且,评估形式必须确保是对受试者的个人评估,评估是个人化的,因此必须由个人通过。三个教育实习对学生的评价最晚应在实习期进行三分之二时段的时候进行,在实训基地由实习机构的导师与学生和学校导师举行会谈之后做出,学校导师有最终决定权,评价成绩为通过或未通过。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外部测试,外部测试中的外部考官由教育部委派,论文最后以个人的口头考试结束,对学生按7分制进行评估。

二、丹麦社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对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丹麦教育经验表明,幼儿园教师质量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而完善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是影响学前教育师资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却表现出与理论教学关系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优势,积极改革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调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时间安排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第一、三、六学期共安排三次教育实习,总计15个月;毕业论文在第七学期,共计10周。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块中,基本上是:安排军训(2周)、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8周)、毕业论文(8-10周),教育实践课程学分为20学分,按总学分180学分计算,教育实践只占11.1%。与丹麦教育实践占总学分40.9%相比,相差极大。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院校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职业养成的关键环节[3]。而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多安排在第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这种滞后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既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获得感悟和进行实践的教学反思。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增加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合理安排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还要把教育实习与在校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规定教育实习过程中回校辅导的具体时间,以使学生通过教育实践与在校学习的互动来增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增强学校与职业之间的互动反思。

(二)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学习内容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学习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实习都详细规定了实习中要获得的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仅仅是观摩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实习也仅仅是从事一些基本的保育与教育工作。过于单一的教育见习与实习内容削弱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因此,要想使准幼儿教师具有突出的实践能力,灵活地把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与保教实践有机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就要明确规定学生在教育见习与实习中必须获得的教育实践核心知识与能力领域,在已有规定的见习与实习内容基础上,增加教育实践的文化与社会条件的重要性;实践基地的目标群体与需求、生活质量、发展与学习;伦理观、价值观以及人性观点;职业理论中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的组织管理制度;社会现代化过程与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职业为解决跨行业任务做出的贡献等内容。

(三)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教学模式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对幼儿施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发展的基础。丹麦社会教育专业的三个教育实习有着各不相同的职业目标,三阶段的教育目标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通过循序渐进的体验式教育实习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课程,虽然也有明确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任务,但是任务往往缺乏层次性与全面性,实现任务的最佳方法也不够科学。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社会教育实践课程中三个层次的职业目标,运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教学后,学习者在相关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单位等实践场所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作为体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实践活动的认知、情意方面的总结与归纳,注重学习者对自身所从事活动的反思、回味、深化等内省过程的教学,注重学习者今后职业生涯的心理和人格的完善[4]。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主体作用

丹麦社会教育专业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每个教育实践前,都由学生提出对实践基地的具体期望和问题,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的个人想法以及实习与本科学习的关系,实习基地要根据学生的目标提供管理。而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所在院校统一提出实习要求,学生只是被动执行,而且每个实习基地也并不一定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指导工作。因此,我们要借鉴丹麦的做法,在教育见习与实习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制定教育见习与实习规划,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并不断进行反思。同时高校也要与政府教育部门沟通,强化教育基地对学生教育实践指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根据学生和学校实践工作目标的管理,提前完成对学生实习评价工作,留出学生反思提高的时间,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改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的评价方式

篇2

关键词:社区资源 幼儿园 社会教育 活动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期是孩子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幼儿人生最佳的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社会文化熏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我园利用社区的自然和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多元文化的探索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组织幼儿走进社区在丰富的活动中自主学习,发现世界、了解生活。

一、研究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在社会中学习。社区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园不仅应创设良好的园内环境,提高孩子在园的社会性品质的养成,还应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开发、利用丰富的园外资源,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提高。我园社区资源利用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旨结合课程活动的主题热点,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幼儿园周围社区资源,在与真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的互动过程中,唤醒幼儿的自我认识和社会意识,逐渐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完善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二、概念界定

幼儿社会品质:是个体价值判断是非的内在依据存在,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稳定而内化的品质。依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本课题中的社会性品质主要指的是幼儿同情心、责任意识。

社区资源:幼儿园所在的社区中一切可能对孩子产生教育功能的人、事、物。社区资源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物质资源、社会物质资源、人力资源。

三、研究目的

1.以社区资源为媒介,主题活动为中心,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良好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为幼儿园积累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建立活动资源库,丰富幼儿园课程和活动内容。

四、研究途径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社区资源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幼儿适应社会、亲社会的态度和情感。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注重“开放式”的教育,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突破口,以《纲要》为指南,充分调动和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开放的、探索的、互动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中丰富社会认知。

五、研究过程

(一)创设良好氛围多通道感受社区特色活动

社区内的人文气氛、环境布置、设施设备等因素对生活在其中的孩子会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满足幼儿认识社区的需要,让幼儿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让幼儿与社区亲密“对话”。我园所处的万科魅力之城社区文化氛围浓厚,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成为我们生活学习的“活教材”。在《我们的社区》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一起调查,统计社区里超市、小区安保站、物业服务站、垃圾站等的数量,访问居民对万科小区的环境的看法,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收获等。这些活动也让家长、社区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从而支持幼儿园的活动。孩子们走进消防中队、银行、邮政中心、超市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快乐和得到的收获,使老师们意识到,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才是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教育。

(二)依托课题研究开展特色活动

幼儿园坚持不懈地开展社区系列主题活动,逐渐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学和课题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活动主题包括:(1)节日文化体验,如“喜庆端午节”、 “春节大联欢”、 “祖国妈妈生日快乐”;(2)社会职业体验,如“参观蚕研所”、“体验中国邮政”、“走进银行”“小小消防员”等;(3)感受社区自然景观,如“九华山路找春天”“HAIFAI西津渡”“大桥公园游”;(4)情感关爱体验,如“爱心宝宝敬老”、 “邮寄爱心包裹” 、“蝴蝶之家”爱心义卖等。每次活动各年级组教师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拟定详实的活动方案,商讨活动流程,做好活动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幼儿人人参与,有的活动也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注重每次活动的组织过程和实施效果;活动后,及时整理过程性资料。对孩子的发展、活动的效果进行总结反思,为后续的活动提供经验。

(三)园所环境创设与特色活动相互呼应

在以课题研究支撑幼儿园特色的同时,在园所环境的创设上注重发挥环境教育功能,注重每一块墙面与活动、与幼儿的联系和互动。在环境创设中彰显社会教育和活动的特色。在环境布置方面突出“感知体验”,各楼层根据所在幼儿班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对教学区的走廊、楼层进行了设计和布局,教学区一楼走廊是美丽的四季,帮助小班的孩子建立对自然的认知。 二楼走廊是职业体验――邮政储蓄、消防、医院,结合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带孩子们走进邮政储蓄所、辖区消防中队、第二人民医院等,帮助孩子们丰富生活和认知经验,将环境创设与社区活动融合,有取之不绝的素材和谈之不尽的话题。三楼是爱之教育带来的小清新,孩子们成为每一个社会关爱活动的主角,在传递和表达爱的活动中,他们长大了。

班级的游戏区域活动中也融入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如“万科小魅力建构城”、“金宝育婴馆”、“爱美小会所”、“舌尖上的镇江”、 “冠城国际汽车美容中心” 等,各种游戏情境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四)家长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形成教育合力

每个家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与利用家长特有的教育优势,利用其为幼儿园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的研究活动,离不开家长的协助与支持,每次主题活动开展初期,教师都把活动方案、活动流程和家长共同研讨交流,让家长了解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家长们的参与设计丰富了活动的组织形式,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家长、社区三者的互动与合作。

篇3

[关键词]博物馆;高等院校;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75-02

一、基本功能

就博物馆而言,文物征集、典藏、陈列、科研和社会文化教育是其基本功能。通过对具备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博物馆给予公众知识、教育和艺术欣赏,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高校的主要功能则体现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其中,人才培养处于核心地位,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而服务社会则是对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延伸。显然,两者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

从服务社会视角看,博物馆属公益性机构,其社会文化教育的对象极其广泛。作为人类文明记忆、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无疑是实践和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积极体现,而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反映出国家对民生的重要关注。不仅如此,社会教育项目已经成为国家关于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博物馆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并积极向社会推介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教育项目。与博物馆非常明确的服务社会功能相比,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复杂。诚然,高校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然而,发展科学技术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亦只有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视角看,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校以教书育人为目的,它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传统文化的滋润实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过,对于穿越历史长河而来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内容,有必要予以变革,这就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对此,高校同样是责无旁贷。博物馆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它在对保护、展示、教育、研究等诸多功能的发挥中,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发扬着时代精神。可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其应有的责任担当。它往往通过教育活动,以引导、启迪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触摸历史、延续文化。

二、观念转变

既然高等学校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存在着重要交集,那么,两者的沟通与协作便有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要实现校、馆的真正合作,两者在传统观念上的转变必不可少。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课题知识的必要实践与具象化;同时,博物馆则需要改变消极等待观众参观的姿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面貌迎接校馆合作的到来。在改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展品与课程内容的合理衔接、探究式学习的开展等具体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紧扣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结合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学校课程和教材紧密结合,将馆、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再次,切实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的“讲解员一直讲,观众被动听”的单一说教模式,实现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下工夫。事实上,这已不仅是博物馆社会教育方法的转变,而是博物馆人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是角色的转换。

三、协同互惠

首先是知识衔接。高校中的人文社科专业,尤其是历史、中文、美术等专业,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若从专业角度进行划分,两者完全可归于一体。高校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博物馆则重在实物的展示,两者之间的这种天然的互补性,又促成同一个宏大文化体系下两大领域的进一步联系。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无疑会使文化传承和创新在高校教育、博物馆服务中皆获得闭门造车所无法实现的意义。

其次是志愿服务。高校之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大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缺乏实践锻炼和工作经验。而博物馆与高校之间通过联合打造实践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也能够使博物馆在合作中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得到好评。实际上,以青年志愿者作为切入点,加强高校与博物馆的合作,发展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完全可以实现活动的长期化和规模化。而吸纳高校历史、旅游、中文、外语等专业大学生进入到志愿者阵营,亦能为观众提供特色讲解、咨询、疏导等服务,从而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再次是深化合作。高校借助博物馆丰富的典藏文物资源,通过与其积极合作,开展互动共建活动,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基地;博物馆通过与高校联合举办“导游竞技场”“外语讲解”“陈列设计大赛”等活动,给大学生提供特长发挥的舞台;博物馆可将馆内精品文物、本土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制成资料,并结合视频、音频讲解、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包,在高校进行教育传播和引导,从而,加强博物馆对外宣传。

四、技术利用

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代化的博物馆也应拥有相应的技术设备。由于现代化科技手段可以加强陈列效果、模拟陈列场景、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如电脑三维动画的合理运用等,已是大势所趋。而高校理工类专业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在陈列展览设计中,能够结合实际提供有效的相关科技理论支持。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将科研成果适时转化为具体应用。再次,可以为陈列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人员支持。不过,在这一问题上,要分清主次。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展示手段的出现,只能对传统的展示手段进行补充和完善,而不能完全取代。任何科技手段与承载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本身不可同日而Z,从根本上说它只能是工具,自然无法替代传统文化及其内在的表现形式。如果在陈列展览中滥用现代科技带来的的奇幻效果,无疑会喧宾夺主,严重削弱文物固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在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便是网上陈列展览。作为现代传媒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具体运用,人们求新、求知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然而,因为电脑屏幕实际上阻隔了观众与文物间的真正接触,所以永远无法达到在博物馆面对文物本身时所产生的强烈、直接的感染力。

五、文化宣传

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首都博物馆免费之前,一年接近80万观众中,70%以上是大学本科学生;免费开放后,虽然这个比例降到了60%以下,但仍能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对博物馆的兴趣就大一些。这不止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是如此。”①这一数据,将博物馆观众与学历进行了统计研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师生在博物馆观众中所占的比例。他在《博物馆要成为城市文化的祠堂》中还进一步强调:“一个博物馆的发展,要与公众的成长互相见证。博物馆要不断推出优秀的展览,吸引公众参观;观众要不断地走进博物馆,多次品味……一个城市的公众,要能够进入博物馆,体会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这种关联。”②博物馆与高校积极合作,一方面是在理想观众中进一步彰显与本土历史文化的关联,提升其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以观众、志愿者等角色⒂氲讲┪锕菸幕活动中来,无疑会提高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有助于博物馆在保持本土特色基础上“走出去”。

六、以人为本

高等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工作目的是培养人才;博物馆要面对的是观众,工作方向是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博物馆任何形式的展览活动,最终目的是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观众,以此产生广泛的影响。事实上,只有深入了解博物馆受众的具体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公共服务的改善与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自身职能的充分认知与必要转型。这无疑是世界博物馆领域的发展趋势。有鉴于此,甘肃省博物馆近年对参观者持续开展了意见征询与调查工作。以此为基础,完善观众调查机制,认真分析观众的基本结构、参观动机与参观行为的特点、态度以及意见、愿望和要求,并以此为导向,在设计、提供和评估服务时,充分关注观众的“声音”,满足观众的核心需求。例如,通过实际调查中发现,带领儿童参观博物馆的家长观众,是目前受众者中占有重要比重的一个群体。甘肃省博物馆以此契机,专门制作了触屏式彩陶绘制、吸附式彩陶拼图、恐龙产蛋等一系列趣味活动,既很好地激发了小观众的欣赏兴趣,又拓展了博物馆藏品的传播方式,因此深受欢迎。客观而论,甘肃省博物馆的这些措施,正是基于确立观众本位理念,开展观众调查并依据其改进自我的服务,增进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出博物馆在观众、时光、地域、文化等多种元素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重要意义。“每一座博物馆都拥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藏品,蕴含着取之不尽的资源,积极依托这些古人留给今天的珍贵‘礼物’,不断创新,通过多元化的手段,积极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领域,更好地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这是精彩而博大的博物馆文化应当承担的使命和责任”。③

总之,因为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基本功能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博物馆与高等学校完全能够以知识衔接、志愿服务等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协同互惠的深化合作,通过合理技术利用以及必要的文化宣传,以推动馆校两者共有基本功能的真正实现。

[注 释]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构建路径

组织高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有效保证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推动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不明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社会实践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甚明晰,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工作的重点多放在扩大招生、征地建校、争创硕士点博士点、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等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时间上或难保证,在政策上或欠规范,在师资上或欠配备,在经费上或乏投入等。

2.实践平台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将任务细分,层层落实,首先要整合校、院、教师、校友等各方资源,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参与积极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还未能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导致社会实践未能形成机制、社会实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且寒暑期等重要的社会实践期未能被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因囿于平台的局限而难以有效提升。

3.部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既设置了寒暑期社会实践课题,也开展了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但是社会实践的效果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实践中的“伪造实习、实践证明”“编造社会实践报告”等造假、敷衍行为普遍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所实施的社会实践举措及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缺乏培训、评估、反馈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措施、明确的评价目标与及时的反馈机制。相应机制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形式化、活动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等情况。其中,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制、社会实践考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跟踪反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的设想

1.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而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保障、推进举措等进行研究、探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且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对实践时数、形式、内容等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还要注重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比如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外,还可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寒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2.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优化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可采取社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团参与、基层调研、科研参与等多样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选择性和吸引度。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优化,一是转变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实践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二是转变组织主体,从以党团组织和学校干部牵头为主的组织形式向以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与实践接收单位牵头为主体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组织主体和活动主体的统一;三是转变运作方式,从以活动型为主向搞活动与干实事并举转变,实现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的统一;四是转变物质依托,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支持、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转变,实现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

3.注重不断完善典型教育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就近挖掘、利用所在地的典型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革命会议遗址、革命家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进其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促进其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各地建设发展献谋献策。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请个人先进典型来校进行宣讲或选聘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通过提供与先进典型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深刻了解时代赋予其的机遇和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重视每一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总结表彰以及宣传推介工作,借此为其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提供有益经验和典型示范。

4.注重逐步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增长个人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关键除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外,还要设法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实践体验、实践锤炼、社会教育等方法手段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虚拟的网络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务必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应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总结思考,及时改进,逐步提高,真正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5.注重建立培训督导奖惩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其一,建立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学校有关部门、各院系应当对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安排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适时开展一些针对社会实践的培训讲座或课程。其二,建立社会实践督导机制。校、院、系、所等各级单位要针对各社会实践项目定期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抽查或跟踪督查,考察大学生是否实际参与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效果等内容,要及时向各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乃至指导教师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三,建立社会实践奖惩机制。高校要设置明确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如设置明细的评定考核指标、进行现场答辩、报告等,对于效果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个人等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表彰,对于不达标的则从资助经费、评比资格等方面给予惩罚。

参考文献:

[1]石敦国,唐忠宝.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2]张国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7-12-26.

篇5

1.突出专业特点,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

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按照课程化管理的要求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要努力提高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规范性、内容及方法的指导培训。由教务部门结合实际来规定社会实践的学时和学分,由学生工作部门制定合理的考核评分机制,促进社会实践科学有序、健康顺利开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踪指导,学用结合的原则

同教育的主体一致,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从学校到实践岗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和改变,学生对如何有效参与比较茫然。学校应为每个实践团队或个人选聘专业的指导教师,并在实践各个环节中跟踪指导。指导教师在实践中起到双重作用,既指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

3.坚持分类开展、因材施教的原则

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背景不尽相同,开展社会实践不能一概而论。应采用分层次具体对待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发挥专业特长、有所收获。低年级学生没有或较少地接触专业知识,可以重点开展围绕社会现状和行业需求的考察调研、参观寻访类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专业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进行技术研究或技能训练、组建团队完成专业类竞赛作品研发等社会实践。

4.坚持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成才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从学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角度来看,合作教育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和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合作教育框架下开展社会实践,学生通过校企交流、科研合作等渠道,深入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以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实践。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岗位实践中科学大胆地尝试,检验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同时,通过在实践中摸索,大学生可以逐步储备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能力。

二、合作教育框架下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1.科学引导学生转变观念,确保社会实践全员参与

大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是高校开展该项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合作教育框架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要通过合作教育所提供的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学生观念。例如,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的“成长的足迹”实践经验交流报告会,就是通过评选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动员、开展实践事迹和经验交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今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实现理想就业具有的重大影响意义。同时,合作教育体系下有确定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分工协作,对社会实践进行总体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实践计划,评选和确立团队,实践过程中系统的指导和监督,这样科学、系统的组织模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参加实践的惰性与畏难情绪,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动力和效果。

2.以合作教育为依托,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校提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实践即可定位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在合作教育框架下,社会实践既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科学具体的学分、时间和任务要求。同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计入工作量,纳入晋职晋级考评体系。以此,从工作机制和政策上对社会实践给予充分的保障。

3.实践内容与应用创新能力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

高校的学生社会实践管理部门和组织实施单位要不断创新实践形式,探索建立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择业就业、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分层次制订实践计划,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专业方向、知识层次选择合适的实践形式及内容。如以社会观察、专业实践为主要类别开展围绕社会热点大调查、专业知识运用职业素养提升、社会志愿服务、寻访校友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专题的实践活动。同时,合作教育更为专业实践和调研提供了有利平台,可以以专业竞赛和技能训练为导向,组建专业实践团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完成竞赛作品开发来开展实践。在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创新能力。同时将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行业发展变化、就业模式改革等问题以调研报告等形式反馈给学校,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和具体技术岗位的要求。

4.多方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教育与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实践能否收到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合作教育框架下,高校更能携全校之力,主动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充分利用校友、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把学生的专业才干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建立起既能发挥专业优势、练就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的实践锻炼平台,同时不断拓展实践基地范围、提升实践基地层次,将基地建设和提升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结合起来,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就业提供强力保障。

5.优化组织形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开展的必要条件。评价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促进,关键在于科学的评价标准。合作教育为此提供了有利的组织分工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管理要科学,就要做到明确分工。例如:教务处负责将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化设计,确定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学生的学分要求;合作交流部门负责对外联略,提供行业和岗位需求;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等制度负责评选实践团地、管理实践过程、评定和记载社会实践考评结果并存档,形成全面的成绩认证等;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推广等。同时开展由各个职能部门担任评委的实践评审小组,实践结束后,各实践团队学生进行公开的成果展示、经验总结交流。社会实践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不是由一份实践报告、一份部门决定的,而应该用实际效果来说话,由全面科学的评审得来。这样既全面展示了实践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为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开拓了思路。学校对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予以资助、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同时加以有效的宣传,进一步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扎实、有效开展。

篇6

【关键词】推进 教研 社会领域 流程策略 共同愿景

幼儿园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社会领域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一定困难,社会课往往被老师们视为是比较难上的课。那么,如何层次推进区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研活动,让广大教师开拓思维,勇于实践,不再畏惧社会课呢?作为南京市幼儿园社会教研组核心成员,参与过市级教研活动之后,引领自己所在区域的幼儿教师进行社会领域的教学研究,是我责无旁贷的任务。为此,我做出了以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 情感推进

(一) 激发个人情感,分享互促提升

区级幼儿园社会教研组的教师来自区内所有的幼儿园,她们具有不同的学历水平、教学素养。有的是稚嫩迷茫的年轻教师,有的是人到中年的发展期教师,还有的是成熟稳重的骨干教师。每位教师进入社会教研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教师是主动参与,有些教师是领导安排,有些教师是盲目跟从,还有些教师是临时顶替。如何引领这样一支队伍对社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呢?我认为,需要从情感入手,让教师们对社会教研组产生喜爱、依恋的情感,愿意投入自己的智慧和热情,在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环境中进行教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对社会教研组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应该是“社会”这个教研组带给教师们不一样的成长感受。

为此,我们在社会教研组内营造了紧密的人际联系体系,组内建立了QQ群、博客圈,还有年级组、地区小团队,这样可以让区级教研组这种松散组织中的成员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时常得以联系沟通;同时在组内大力倡导一种共同愿景,那就是“凝聚智慧、携手前行、真诚开放、自我超越”,提倡组内的教师无论是何种年龄、何种资历、何种级别都要做到与人坦诚相待,互帮互助。于是,每次观摩活动前,组内的几位骨干教师都会帮忙为执教者备课,贡献自己的智慧,启迪他人的思考;将个人的冥思苦想变成集体的思维碰撞,以此减轻执教者的压力,不再将开课当成是一次个人的孤独奋斗;将开课教师的教案发到群里,提供给其他教师相互质疑、相互研讨和相互鼓励。这样一来,组内教师们的交流互动多了起来,如李老师的教学实践部分用红花、蓝花找朋友,是否能更改成小朋友日常生活中交往片段的回放,这样会令孩子熟悉一些;王老师这次活动的设计突破了我的想象,好期待看到你的教学现场呀;等等。而当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QQ群、博客圈、区级教育信息网中一定会及时关于课题的新闻稿件,将本次教研活动中最为突出的部分提出表扬,梳理大家的意见建议,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当开课教师的亮丽风采迅捷展现,当大家的赞扬鼓励洋溢四周的时候,执教者的成功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 营造宽松氛围,等待渐进成长

教研组一般以三年为一个研究周期,在这三年中,我们力求让每位教师都能尝试在组内执教一节社会课,体验一下社会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实践策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社会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教师积极报名,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尝试实践,有的教师自信不够,退缩不前。为此,我们尊重每位教师的选择,让她们在自己认为的恰当时机展示课题。一旦教师接受任务,我们便为他们提供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如开课需要的材料、图片、幻灯、视频等,做到组员共享,避免了由此而来的资源浪费。在开课之前,我们为执教者磨课试教,让执教者对于社会课题的开展方式和组织流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力争能够在社会集体教学中创造多元情境和开展行为实践,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获得社会领域核心经验的感悟理解,实现知情意行的成长体验。一般来说,教研组内的教师经过前期的集体备课、教案研磨、一到两次的试教反思,在组内展示课题的时候还是相对成功的,基本能够把握社会教学活动的流程策略,实践方式也较为生动丰富。这样的成功给了组员们很大的鼓舞,她们回园之后多半成了园内社会课题的先行者和领头人。

但是,社会教学毕竟不同于其他领域,不是在新授知识,而是帮助孩子们梳理经验。在这之中,只有教师对孩子的前期状况具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以自身的教育智慧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在组内进行观摩教学时,部分教师还是将社会集体教学理解操作成为一节干巴巴的“说教课”。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后,我们与其耐心沟通,记录课堂实况,帮助她们分析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情感反映、提问互动效益、目标达成效度等问题,以此来反思“是否能有更加适宜的方式实践此课题”“是否从孩子的角度关注教育活动的有趣有效”, 鼓励教师为观摩活动的辛苦付出,表扬她们的点滴进步。如教学幻灯的制作技术全面、课题内容的选择巧妙适宜、为教学活动而做出的知识储备深入完善等等,以此为她们卸下失败的包袱,敞开心扉,听取建议。因为,教育是一个慢生长的过程,不疾不徐,方能达到心灵上的从容。作为社会课题研究者,更加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教师的成长,允许失败,鼓励进步,保持激情,如此才能使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下有勇气和信心投入到今后的教研活动之中。同时,我们允许组内部分教师做一个冷静观望者和安静聆听者,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不能希望所有教师在刚进入教研组时就能够具有研究的热情和开课的勇气,允许部分教师有一个适应过程,暂时隐蔽退后,当组内团结愉悦、开放进取的教研氛围逐渐形成时,这些教师的默然观望也逐渐变成了殷切期待和勇敢尝试。

二、 策略推进

篇7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现就学校现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切实加大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让居民能就近方便地健身、娱乐,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赢”,推进我市省体育强市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开放范围

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应遵循安全有序的指导原则,坚持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逐步开放。首批开放学校为:实验中学、城北实验中学、百官中学、春晖外国语学校、城东小学、阳光学校、华维文澜小学、实验小学、百官小学、鹤琴小学、师范附小、滨江中学、滨江小学。待条件逐步成熟后,再分批公布其他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原则上到2009年底前,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其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市聋哑学校、少体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实行预约开放)。

三、开放安排

1、开放时间。为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工作,在学校正课时间(一般是周一至周五),采用定时开放形式,原则上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在节假日期间(含寒暑假),除学校有大型活动安排以外,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4小时。具体时间由各学校确定,并报经市教体局同意后张榜公布。

2、开放场所。开放学校的室内外场地(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室内乒乓桌、室内羽毛球场等)原则上应向社会开放。具体开放范围由学校确定。

3、开放管理。有关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并协同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后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管理工作小组,具体协调处理开放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各开放点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管理协调小组工作制度、例会制度、会员卡办理方法、活动登记制度、开放日志等。

4、有关费用。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以营利为目的,开放活动中涉及水、电及其他消耗的,由市财政定额补助,原则上城区学校1万元/年,有室内场馆的城区学校补助4万元/年,乡镇中小学校0.5万元/年,有室内场馆的乡镇中小学校补助2万元/年。乡镇(街道)和社区根据实际情况也应适当给予经费补助。在活动期间,属人为损坏活动设施和器械的,应照价赔偿。

5、宣传引导。有关乡镇(街道)要积极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宣传引导工作,教育广大市民自觉遵守各项规定,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组织辖区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职责要求:

(一)市教体局

1、掌握全市学校设施对社会开放的基本情况;

2、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提出指导性意见,协助乡镇(街道)协调处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中的有关问题,制订考评办法;

3、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开放场地的管理工作;

4、汇集各单位资源开放实施细则、管理制度、开放项目、管理小组成员名单等资料;

5、定期组织召开开放学校信息交流会和总结交流会;

6、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进行考评。

(二)市财政局

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经费补助预算,并及时下拨有关经费。

(三)市公安局

协助做好辖区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开放时段的安全保卫工作。

(四)乡镇(街道)

1、成立乡镇(街道)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协调处理本乡镇(街道)开放活动中的有关问题;

2、全面落实所辖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有关要求和具体事项,提高辖区内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3、协调开放学校与周边社区(行政村)的关系,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社区(行政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居民自觉遵守活动规则,文明活动,在保证不影响学校教学、环境卫生和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使开放工作有序、有效、和谐、安全。

(五)开放学校

1、落实专人管理开放工作,学校门卫和管理人员要做好管理工作,将活动情况记入开放日志册;

2、在学校门口明显位置悬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告示牌”;

3、落实专人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日常检查和保养,及时维修被损坏的设备、设施。

(六)社区(行政村)

1、教育锻炼群众注意运动安全,不搞危险性高难度动作,遵守开放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活动场所的设备设施,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带有果壳的食物进入活动场所,不在活动场地大声喧哗,保持活动场所的文明、整洁和有序;

2、加强与开放单位的日常联系,及时妥善处理锻炼人员与开放单位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发生重大问题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反映,并采取措施,以防事态扩大;

3、建立健全会员准入制度,负责做好居民(村民)活动登记和准入证发放工作,要求参加活动人员在开放时间内凭证进入场地开展活动;

4、落实保险公司,引导居民(村民)参加“意外人身伤害险”的保险工作。

五、考核奖励

市级将组织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学校的开放工作进行检查,并于每年12月下旬依照工作要求进行考评(考评办法另订),并根据考评结果,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六、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是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工作,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为市民提供就近方便优质的体育健身设施。

2、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向社会开放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工作,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要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开放工作,努力形成社会关心、群众了解、领导支持的良好社会氛围,使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篇8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同志?q“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00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3、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和扩大畜禽、水产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出口。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参与国外农业开发、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转移,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农村丰富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引导乡镇企业加快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名、优、特、新产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

3、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民的基地,是二、三产业的载体,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有选择的培育一批重点的中心集镇,努力在城镇投资体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镇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篇9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具体实际,提出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增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使空泛的谈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目的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更便于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对空洞说教的逆反心理。为此,需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这个新的高职事业注人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也正日益显示其综合效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三种社会职能的实现。

1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形成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八十年代初兴起,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而高职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兴起则比较晚,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在广东的扩招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

从我国高职院校20余年的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紧随时代变化.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准绳,采用“订做”模式,即企业选定学生人员,加人到企业学徒联盟,然后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的与其岗位、专业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和培训,这样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的一项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这仅仅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各省区之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距非常之大。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还有一些省份则在30%左右,甚至更低。(1)如此强烈的反差,显示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地区之所以就业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地区每年的毕业生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所以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而有些院校(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回避和隐瞒)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影响,扩大招生,一味强调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甚至有的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规模,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造成这些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学院要想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提高高职院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落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做到:一要在“新”上有所突破,在跟准市场这条绳的同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正确把握未来的毕业行情。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二要在“深”上下功夫,在高职“两课”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上有所突破的基础上,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三要在“实”上见成效,就是要在“新”和“深”基础上,抓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真正做到既然做了,就要真正收到实际的效果,不空洞、不虚化。

为了适应21世纪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就必须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在使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更为主要就是要使目己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懂得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方向。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2.1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学生找回社会主义新娘和理想。列宁曾经说过:“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以我们不能给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制造闯人的“空场”,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但又不能实行强制灌输,而应该为学生设定某种自认为必须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清楚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目前的高职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在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上表现出趋利性和务实性—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比较淡泊,出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的多元化,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正像马克思在1857年到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3)当代高职学生更多的处在第二阶段,经历了“精神断乳”的苦恼和喜悦,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多的强调人的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注意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行为选择上,主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或自己是否获利;在理想与现实上产生巨大反差、困惑和苦恼,政治信仰的知与行的分离,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使学校凝聚力弱化。为此,我们要在学校教育和理论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仅靠灌输是不够的,还必须变单渠道的教育为多渠道的网络教育,像我们有智力服务型、劳务服务型、勤工俭学型和参观调查型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合力,而这最佳的途径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革命胜地参观或者到企业中生活锻炼,自我发现、自我补救、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树立牢固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

2.2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其杜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是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人,他们也被称为中间力量,但是这些高职学生本身喜欢犯主观主义错误,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用理想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平时有自视清高、评头品足的习气,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显示出信心不足,垂头丧气甚至急躁,混日子的情绪,缺乏对事情的冷静、准确的把握和应对重大变化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现代高职学生的症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硬灌,而要转变思想,实行赏识教育和隐蔽性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使其脆弱的心灵得以接受,防止排斥、逆反心理的出现,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蔽?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实行十五天的军事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干部开展下乡支农活动,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间题,从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硬性笼住学生,只有他们真正所想、所感,自己动脑,他们才能够真心接受,用现实来“唤醒”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3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也在不间断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并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认为自我奋斗就能够打下一片天空、江山,何须他人,所以他们排斥其他人民群众,用阿Q精神把自己“精神贵族”身份与“愚昧无知的群氓”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泛滥。

现在的高职学生当中有2/3以上的学生生活、学习都是靠父母,无优无虑,也从来不进行劳动,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赚大钱,不用劳动,一切都可以雇人来做,所以劳动被当作低人一等的差事,滋长了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都使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吃掉了他们奉献精神,也啃光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忘记了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学生智力输出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即通过我们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到乡镇进行义务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贡献社会,还有我们的青年自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所开展的“服务一条街”的劳动服务活动,在实干中讲奉献,在创造中为人民服务,同时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所下达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4有助于高职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培养、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这三个方面就构成大学生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缺一不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不同之处在于更多的是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劳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需要有牢固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后盾,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中体现为一个正等边三角形(如图)。而这些方面的培养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体会,从中感悟到人生价值,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我训练、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在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极容易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在具体活动中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弥补漏洞,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试能力,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全面发展阶段,其价值取向必须满足学生本身与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与时俱进,进行方式方法、形式途径的深入探索和创新。

二、支教“留守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

1.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当前,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在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现状中,在留守幼儿的父母“必须外出打工”的前提下,中国所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如能利用假期,特别是寒暑期社会实践,把对留守幼儿支教作为一种常态,将建立以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为主导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全新模式。这样的现实状况,为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2.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围绕“贴近学生、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原则,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南京晓庄学院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研究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课程资源(学前专家领衔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并在实践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入项目化的管理模式,对支教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人员、成本费用、成果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使得以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为目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经过3年多的时间,南京晓庄学院志愿者的足迹遍布江苏、安徽等省份的众多地区,接触了近千名留守幼儿,并不断努力为他们开展专业化的支教帮扶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为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实践试点阶段,在专家教授带领下志愿者对大批留守幼儿进行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摸底测试,收集了大量留守儿童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一手资料,为科学利用课程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支教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与此同时,每一次的活动中所遇到的诸如支教基地的建立与维护、课程资源的灵活运用、不断变更的教师教育专业志愿者等问题,对于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持续性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激励着专家团队与志愿者们不断研究创新,通过规范组织管理,加强专业指导,完善保障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进与完善,努力实现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的新思路

1.紧密结合专业特色,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

一个好的实践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既要让实践者从中获得锻炼与提升,又能为实践对象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因此充分结合实践者专业理论知识,是社会实践持续开展的根本前提。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提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专业认知的同时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国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相关帮扶政策,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化与服务性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服务提供了发展方向。南京晓庄学院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也正是紧密结合专业开展服务性社会实践的最好尝试。实践证明,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也必须紧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专家教师的指导下,在详细计划的保障下,针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深入长期开展以教学实践、社会调查、公益支教等形式为主的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

2.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保证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支教“留守幼儿”社会实践的开展要求强化资源意识,努力寻求学生、学校、社会资源与社会实践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发展中。首先,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致力于教育、培训等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中,特别是服务偏远山区、中西部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留守儿童;其次,社会实践过程还应积极调动高校专家、教授和知识分子等科研中坚力量,充分利用高校的课题项目资源和社会科学、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先进信息,统筹兼顾研究项目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经费筹集、宣传推广等方面工作拓宽渠道,并为社会实践中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平台与机会。

3.创新活动运作模式,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全程的科学性

与教师教育专业紧密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包含了专业提升、思想教育、社会服务等多重目的,目标的多元化强调整个社会实践的运作开展过程要从单调的固有模式中解脱出来,科学借鉴,勇于探索,创新开展“活动专业化、管理课程化、运行方式项目化、考核评估科学化”的全新活动运作模式。活动专业化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管理课程化则要求将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化的管理体系,拥有独立的计划大纲,规定学时学分,社会实践的开展和实施需遵循计划大纲,并确保时间充足;运行方式项目化则是借鉴项目管理的经验方法,对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调研、立项、招募、实施、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管理;考核评估科学化则要求根据实践内容和形式,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评价评估逐渐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各环节,提升活动的实际效果。

4.建立组织保障体系,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可执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