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子生物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子生物学方法

篇1

关键词:新孢子虫病;诊断;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新孢子虫病(Neosporiasis)是一种由犬新孢子虫(Neosporacan-inum)引起的全球性寄生虫病[1]。该病于1984年首次在挪威发现,于1988年被Dubey博士命名为犬新孢子虫[2]。新孢子虫的终末宿主:犬和狐狸;中间宿主:牛、羊、马、猪、兔等,该病主要引起孕畜的流产或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障碍,对牛的危害尤为严重,是引起牛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3,4]。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分布于欧洲等30余国家,部分牛群血清抗体的阳性率达到80%,我国奶牛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0%左右,由于我国每年会从欧美等国引进大量的种牛和商品牛,为了避免该病的带入,对该病的检测和防治尤为重要,本文对新孢子虫病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俗称“金标准”,通常用来与别的试验方法作比较,来检验其它试验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FAT主要用来检测幼畜的先天性新孢子虫感染,该方法与人肉孢子虫、牛艾美尔球虫、刚地弓形虫和小球隐孢子虫等不发生交叉反应[5,6]。2006年蔡光烈等[7]将犬新孢子虫美国分离株Nc-1作为抗原,包被在载玻片上,用FITC标记的兔抗牛IgG作为二抗,建立了I-FAT,进行了交叉反应试验和重复性试验,证明了该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之后又检测了1091份牛血清样本,阳性率:17.32%,该法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对牛新孢子虫病疫情的监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胶体金免疫层析法(ICT)

2005年MinLiao等[8]用ICT检测试纸,对中国延边地区的96份牛血清进行了检测,阳性率:24%,ICT的相对敏感性:94.7%;特异性:93.5%。2008年张守发等[9]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ICT)进行了对比,对延边州的147份黄牛血清样本进行了检测。ICT的阳性率:22.4%;ELISA的阳性率:12.2%,这两种试验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当用ICT检测ELISA检测中OD≥0.08的血清样品时,阳性率为100%;当用ICT检测ELISA检测中的18份阳性血清时,其阳性率也是100%,由此可见,与ELISA对比,I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且特异性强,试验快速准确,结果简单易懂,无需实验仪器,无需高技术的操作人员,既可以少量操作,也可以大量操作,其实用价值很高,适用于基层兽医单位。

3环介导恒温扩增法(LAMP)

2009年,金超等[10]利用NcSAG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两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能检测牛新孢子虫病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AMP),在优化了该方法的反应条件后,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试验。电泳产物表现:特征性梯状条带;显色反应:绿色荧光;酶切鉴定:出现目的条带;敏感性:5×105copies/μL;与瑟氏泰勒虫、弓形虫和附红细胞体等均无交叉反应,说明其特异性良好,可应用于牛新孢子虫病的检测。

4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篇2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平时成绩 评定方法

大学教育不是一种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就不能简单地唯期末成绩论,而要同时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对学习过程的考核结果即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一起根据一定的核算方法得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1]。平时成绩加期考成绩作为课程最终的期评成绩,这种评价模式是高校学生成绩评定最常见的方式[2]。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比一考定总成绩的现象有进步意义。根据网络上的可以寻找到的资料分析,多数高校规定采用平时成绩低权重和期末考试成绩高权重的做法,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课程成绩的20%~40%,更有某些高校出现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趋势,甚至达到60%[3]。但实际情况是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不规范,常常出现由于平时成绩低而不能及格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说,平时成绩并没有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反而成为教师送分的工具。

吉林化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分子生物学,是按照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总成绩的。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的给定一直困扰着教师们,以往教师们常依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出这部分成绩,这样就使得这部分成绩有很大的主观性,缺乏客观依据。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将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归为占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情况占10分,每缺席一次扣2分,无故缺席课程1/3取消考试资格;作业占10分,共布置三五次课后作业,结课时统计平均成绩计入总分;期中测验或期末模拟测验1次,占10分。

1.学生出勤

是否将学生出勤作为平时成绩的给定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评价模式虽然迫使学生走进课堂,但对其上课的有效性,比如能否专心听课、能否认真思考、课下能否进行预习、复习功课等起不了促进作用,强迫学生上课是对学生的不公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4]。也有人认为,出勤代表学生的学习态度,应该在成绩中有所体现[5]。吉林化工学院是普通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一般,对于不上课学生的去向,不外乎在宿舍睡觉、在网吧打游戏、出外打工赚钱、学生干部参加社会活动等。对于前两者我们持反对态度,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应反对虚度光阴的生活方式;第三种我们也不支持,用一点眼前利益消耗掉大好的积蓄本领的好时光,有些得不偿失;第四种我们也不提倡,除了极特殊原因,学生干部的社会活动应在学业之余,切不可舍本逐末。鉴于以上原因,用学生出勤限制学生,把他们留在学校,留在课堂,当然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吸引学生来上课也是非常重要的。

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作为一种平时的训练和考查,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布置的书面作业情况,给学生打分,只能反映学生完成特定作业的某一时刻情况,并且作业大多数是学生课下完成的,对这种完成的独立性程度无从考证,因而完全据此给出平时成绩,也是不公平的[6]。但是,作业是敦促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一种手段。所留作业中,有一部分必定是客观性较强的书后题或是问答题,这种作业因为所有学生的作业题目是一样的,就无法避免抄袭的发生,这就需要结合学生考勤和课堂学习的表现,以综合给出作业的成绩。另外,为了避免客观题相互抄袭的现象发生,教师应设计一些灵活应用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生生之间不得雷同,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3.期中测验或期末模拟测验

为了更准确地给出平时成绩,加入了期中测验或期末模拟测验,以对学生进行考核。期中或期末测验,采用灵活的出题方式,学生以开卷的形式,在9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因为题量较大,所以学生必须迅速而准确地找到相应知识点并做出准确的回答,而对于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而言,要快速找到答案是困难的,所以通过期中测验或期末模拟测验答题的完整程度和准确程度,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

经过在2012级和2013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尝试,依照本文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也对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鲲鹏.关于改革沈阳大学平时成绩考评体系的思考.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2-84.

[2]封进,黎孟珠.平时成绩量化管理的教学探索.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8-99.

[3]赵娟.高校课程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探析.教育前沿,2015.10:267-268.

[4]许成安,王家新.大学课程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比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7:39-41.

篇3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逐渐成为生物学各学科的前沿与生长点,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成为生物科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都开设了分子生物学课程。本课程不仅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而且展示了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知识建立系统、整体的认识,从而适应未来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1.合理选用教材,构建适合师范类生物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

1.1精选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任课老师上好分子生物学的第一步。教材的正确选取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迈进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建立条理清晰、完整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也能够帮助任课老师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我校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分子生物学有部分内容交叉的两门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因此对蛋白质、核酸,以及基因的表达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分子生物学名词也不再陌生,不再产生较大的排斥,这将对接下来分子生物学的学习提供极大的帮助。但由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学生在分子生物学的学习之中必然会产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精选一本适合的教材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分子生物学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新版教材不断面世,如孙乃恩的《分子遗传学》、阎隆飞的《分子生物学》、郜金荣的《分子生物学》、李振刚《分子遗传学》及本杰明・卢因的《基因VIII》中译本,我们通过对这些教材的比较和分析,并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该教材主要介绍了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的过程,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基因的本质及其分子机制,内容紧凑、逻辑性强、图文并茂,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所讲的内容也很基础,符合师范类本科生的教学要求[1]。另外,我们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讲授的内容同时,针对一些对分子生物学具有浓厚兴趣,远远不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生,参考国内外其他优秀教材加以补充,力求使所讲授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更加严谨、完整、细致,并与国际接轨。

1.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做到重点、难点突出,避免交叉重复。由于本课程仅有54学时,因此授课内容务求精练、易懂。对于与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的交叉内容,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与组成,我们采取复习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前回顾和预习,做到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为难点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可以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最初接触分子生物学这门陌生、复杂的课程时得到良好的缓冲,不会出现抵制、厌学情绪。这样一方面可以突出分子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遗传学为基础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重点,保证了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分子生物学内容庞大、复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很难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吸收。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现代化教学多媒体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该技术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践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3]。为此,我们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图片等制作生动的课件,并借助动画、变静态为动态、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进行演示,使抽象难懂的微观生命过程具体化、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提高学习热情,增强理论教学效果。例如:原核生物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涉及很多转录因子和DNA序列的结合,学生很难理清,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情绪。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利用Flas来演示各转录因子是如何分别与不同的DNA序列相结合,使整个调控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

2.2不实施双语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母语及一种外语(在我国主要指汉语和英语)对同一知识进行描述,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进而完全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的目的[5]。虽然双语教学能够提升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与国际高新技术领域接轨,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崭新的分子领域的基础性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有限的课时内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充分理解则显得更为关键。而只有夯实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化学、遗传学进行融会贯通,掌握进一步深造并通向更高学府的钥匙。所以针对师范类院校的本科教学,考虑到教师的自身水平和学生的不同层次,我们偏向于只采用母语进行讲授。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理论教学外还应包括实验课,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而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6]。我们所采用课程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中也花费了很大的篇幅来讲述现代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核酸的提取与纯化、电泳分离与鉴定、细菌的转化与目标DNA分子的增殖、PCR扩增、蛋白质印迹、噬菌体展示等。由此可见实验操作技术对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结合各种实验技术的讲解和由此发展起来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会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解决实验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加深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内容上设置了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如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鉴定、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PCR扩增、动物细胞的培养及传代。在实验教学的方法上,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注重学生个人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试验药品、试验器材的准备到试验具体步骤的制定均由学生独立去完成。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包括从立题、设计试验技术路线、开展科研工作、整理数据到最后撰写论文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今后的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端正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海灵.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70-71.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4]诸葛强.改进“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4,(3).

篇4

关键词:药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学技术;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药学分子生物学是在药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它是将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渗入药学研究领域,从而使药物学研究由化学、药学的培养模式转化成为生命科学、药学和化学相结合的新药模式;同时它还是当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引擎,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石。[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它与医学和药学方面的交叉也越来越多,因此,分子生物学在今后已经不再只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它也成为药学院学生的重要必修的基础课之一。

分子生物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和本质的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分子生物学技术把研究技术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和治疗,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所以,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掌握了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并能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也就相当于掌握了一把从微观世界揭示生物学奥秘的钥匙。经过多年教学,笔者将对此章节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介绍本学科最新前沿动态,提高学生兴趣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快速的前沿学科,由其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研究进展日新月异。由于教材跟不上分子生物学发展速度,在授课时我们及时将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以基因敲除技术为例,教材主要介绍传统第一代同源重组方法,这种方法是经典基因敲除方法,但效率低(1 per 106 cells),实验周期长,可以说基本被淘汰的方法。随后又出现了锌指核酸酶(ZFN)[2]、TALEN、CRISPR/Cas9等方法。尤其是2012年出现最新CRISPR/Cas9方法,以能够实现任意敲除、成功率高、打靶效率很高、脱靶率高、周期非常快等优点著称。这种方法构建的基因突变动物具有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的生殖系转移能力,是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构建敲除动物模型的新方法,所以在动物模型构建的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

将这些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科学进展补充到教学内容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近发展动态,从动态中学习,而非死记硬背书本内容,有助于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二、注重融会贯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掌握重难点

以分子杂交技术为例,该技术可分为核酸分子杂交、蛋白质分子杂交、原位杂交、生物芯片等,所涉及的概念、原理、方法操作较多。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在一次理论教学中完成,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授课时注意淡化概念,注重联系实际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整体分子杂交技术有感性的、总体上的认识,然后记忆各个方法概念、知识点,这样使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形成网络,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将分子杂交技术与前面学到的基因、复制、转录、翻译衔接紧密,介绍每种方法应用及其临床意义,在教学中注意融会贯通和启发式教学。以核酸分子杂交为例,核酸分子杂交又可分为Southern印迹和Northern 印迹,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短暂的回忆和思考,使思维进入到“基因复制和转录”的空间中,再介绍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从而学生能很好理解Southern印迹主要应用于DNA检测,而Northern 印迹用于分析mRNA的转录或mRNA分子大小,此时再进行讲授每种方法的操作流程,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重难点,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它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并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认知过程。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同样需要用在“刀刃上”,这样才能发挥其关键的作用。教学的“刀刃上”是指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衔接点、导入点、启发点、思维盲点等,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些关键点,才能上好这门课程。笔者通过网上查阅资料、Flash 动画和自制彩色图片等方式,使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流程变得形象直观、易记忆和理解,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每节课程结束前还进行小结,将重难点内容和图片回放,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又可排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畏难和对学习的抵触情绪,逐步养成起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每节课程结束后还进行习题讲解和课后答疑,利用QQ或邮件等手段与学生交流和互动解答问题,这样可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和建立师生之间互信。因此,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可以使授课过程更加丰富多彩和灵活多样,同时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创新性。

四、将自身科研经验运用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

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从事一些科研工作,科研工作是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笔者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经验穿插于教学中,这样从实际出发可以使授课效果更生动、具体和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这种教学方式既可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课程内容,并且还可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形象化,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其不再认为科学遥不可及。另外,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科学文献检索方法和常用网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摄取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动态,扩展视野,逐步培养学生自发地阅读国内外文献,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以后研究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针对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这章内容在药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内容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建立了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得到学生广泛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苏 娇.药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语言艺术的探索[J].吉林医学,2010,31(21).

篇5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教学改革 问题 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示生物世界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创立和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如今已经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并且基本理论已渗透到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分子生物学已逐渐成为现代生物学领域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在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推动生物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涌现,给分子生物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各综合性高校、师范院校及地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中都将其列为必修课或限修课。笔者通过对《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就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

1.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概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专业拥有75年办学历史,是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河北省农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牵头专业,也是我校应用型大学建设专业综合改革重点专业。园艺专业培养适应园艺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能从事园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生产与开发、示范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可在园艺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分子生物学概论》是园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以核酸的相关内容为主线,包括核酸的结构、复制、转录及蛋白质翻译的详细机制,以及真核、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和研究进展。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现状、未来及其应用,为以后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的学习和未来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园艺专业《分子生物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知识抽象,缺乏感官认识。分子生物学理论抽象而深奥,远离日常生活,感官认识缺乏,导致学生很难接受微观而抽象的知识。比如染色体与DNA章节的内容,因都是微观小分子,缺乏对染色体的正确认识,加之复杂抽象的二级结构、高级结构等,无法进行感官认知,进而造成认知困难,难以理解。

2.2填鸭式教学,难以激发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创新,学生被动听课,很难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加之,现在学生自主意识强,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造成没兴趣上课,玩手机、上网等情况时有发生,进而导致不能有效吸收消化课堂内容。

2.3实验教学学时偏少,学生参与程度不足。大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且多数试剂具有毒性,使得很多实验内容难以开展。另外,实验过程中等待时间很长,比如PCR反应、蛋白质电泳等,都需要几个小时的等待。但实验学时少,时间根本无法满足,很多教师采用穿插式实验教学法,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够,无法深切领会实验内容,影响教学效果。

3.强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给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优化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分子生物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存在知识点交叉,比如染色体与DNA在生物化学、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中都有涉及。如果统一规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各有侧重,主次分明,每门科目重点突出地讲解各自知识点,可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3.2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合理选择教材。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强调基础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加强学科应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教材选择不能照搬,要综合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培养目标,比如可以选择《生命科学名著:分子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Ⅷ》等。笔者认为朱玉贤等编著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教材,图文并茂,认知性强,能启发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易于学生接受。

3.3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知识较为微观和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多媒体教学清晰直观、图文并茂。备课环节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制作PPT,并适时通过动画来展示复杂的逻辑。比如在讲授转座子等部分内容时,可以借助玉米花斑图片,展示转座机制,将复杂的分子机理与现实生活中的玉米联系起来,增强认知。

3.4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在实验项目中可先安排验证型实验[3],比如DNA提取、电泳技术、PCR方法等,再增设研究型实验,比如与黄瓜单性结实有关的SSR分子标记筛选等,引发学生思考,制订实验方案,并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启发学生大胆创新,学以致用,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成为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林谦.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215-216.

[3]吕彩云.基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16,18(3):128-130.

篇6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58-02

分子生物学这门学科具有发展速度快、对生物的生存及自身发展意义远大等特点,是生命科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其研究领域也十分宽泛,包括核酸类、蛋白类等生物体中所有的大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将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水平由表观提升到分子水平,其发展程度因现代科学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活跃。对于生命科学这门学科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掌握及相关原理的熟练运用是必备的基本功,这也造就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同于其他生命学科实验课的重要地位。

一、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者意识到为了能够引起学生们对这门课的足够重视需要把实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剔除出来,独立形成一门课程,设置与之相匹配的学分。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学生加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相比之下,在原来理论教学囊括实验教学的情况下,由于学分的限制及课时的约束,往往只能开设6个有代表性的演示实验;而实验教学脱离理论教学独立成科之后,则可以2~3个“综合性”实验来牵头,“综合性”实验又下设几个“子”实验组成完善的实验课体系。这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科研实践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不同及实验课所具有的特殊性(周期性、成本大)等原因,一些较为重要的科研实验不好与教学实验相结合,实践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形式过于单调,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不能发挥其积极性及主动性;验证性实验居多,实验方式单一,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内容设计不够合理,过于单一,不能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实验材料过于昂贵,导致好多很有必要的实验不能顺利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将严重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改革是大势所趋。

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完善实验内容,对教材进行更新。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升级换代较快的学科,其实验内容及实验操作技术也不断在更新完善,急需将陈旧的内容剔除并建立周期性更新的机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删除一些过时的实验技术,引进一些现在常用的实验技术。对于新的实验教材编写原则应是:可以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前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及系统地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原理及方法。

2.实验准备工作要充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精致的学科,其对实验条件如环境、仪器及材料等要求非常高,实验仪器的操作不当及实验试剂的略微偏差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构的失败。对此,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教师的预先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内容有:实验材料的制备(耗材、试剂、生物材料),器皿的洗涤,试剂的配制,仪器的准备及检查。通过预实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有所准备,并对实验结果有所掌握。

3.完善实验体系,开设综合性实验。与其他科目的基础实验有所不同,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周期长、紧密结合性、连贯性等特点,很难在2~3课时内完成。因此,对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课程设计要周密详尽,建立完整的体系,集中在一个比较大的时间段来完成。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建议把分子实验课安排在周五下午和星期六、日进行,这样2~3天的时间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实验,便于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概念和对理论知识体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便于学生在短期内形成对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及技能的认知。对于实验内容的编写,我们强调实验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如在基因工程部分将DNA重组技术为主线贯穿整个实验。教材在实验授课上的顺序是以基因分离克隆,片段与载体的连接,载体选择、酶切,质粒重组及转化,重组子表达及鉴定等,以基因工程的内容为主线。这样的实验内容编排,不仅能将实验内容更加丰富完整,而且整个实验变得更加有调理,前后衔接紧密,弥补了传统实验安排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对理论体系有更深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

4.丰富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其中针对实验部分的内容、原理、方法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文字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学生很难对其充分地理解和掌握,对于记忆也是死记硬背。若能将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广泛地应用到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较为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为了配合实验教学,我们初步建立了分子生物学二维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动画的形式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进行展示。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难理解的实验,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来为学生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5.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树立良好的科研作风。然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使得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此,我们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

6.重视实验过程,考核采取综合成绩评定。鉴于对以前分子生物实验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将实验教学的效果考核视为工作的重点。具体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基本操作技巧、实验报告、实验综合效果,其成绩分为两个部分:采用百分制,平时成绩占70%,考试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的1/3,主要是对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和实验课上表现进行考核,如果旷课一次,则对其提出警告;如果次数达到两次以上,取消该生平时成绩;此外,平时成绩剩余的2/3是对学生所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进行考核,如果在实验操作中出现失误或者没有得到实验结果,该生可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可以跟着下一个班重新做实验,如果没有重做的学生则没有这部分相应的成绩。考试的形式,我们将根据课程特点将其分成操作考试和笔试两个部分,均在所有教学实验都结束之后再进行考试。其中,操作考试为学生在根据实验指导教师提出的题目进行现场的实验操作;笔试为实验指导教师根据上课的实验内容出一些实验原理题。通过采用此种教学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实验过程,还能转变学生的实验态度,督促其能够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一个实验,从而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

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技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实践基础。现如今,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我们所提出的这种实践教育理念与当代高校培养各种人才的主题都是十分契合的。笔者还希望能够通过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抛砖引玉,给本院校或者其他院校的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娟,朱俊华,尹芳,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3):66-70.

[2]薛刚,刘凤霞,罗建成,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77-178.

[3]全妙华,胡兴,魏麟,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12,30(2):88-89.

[4]王荣,刘勇,姜双林,等.高等师范院校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2,29(1):100-102.

[5]王松梅,潘銮凤,邵红霞,等.八年制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1):1008-1009.

[6]朱红威,邵菊芳,冷云伟,等.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512-2514.

[7]宋永波,杜秉娜,张嵘,等.药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83-84.

篇7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39-02收稿日期:2015-12-2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转变的基础学科[1]。虽然分子生物学是近二十年才被写入高校生物类及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培养大纲,但其作为和实验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之一,不但是生物科学和其他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而且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各个领域。

但是分子生物类课程中有关原理部分讲起来很单调复杂,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加上本课程的讲授在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仅有36个学时,如何在较短时间的教学中让学生加深对分子生物学原理的印象,主动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训练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国际上多数有影响力的分子生物相关期刊、书籍均使用英文出版,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也多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交流。因此,学生迫切希望在这门课程上能够有专业的语言环境,提高自我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快地了解分子生物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并增强查阅外文文献的技能。

2001年8月,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鉴于此,关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开展起来,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竞争力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内涵及目的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定义,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2]。我国目前推崇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它要求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障碍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困难而影响教学效果。

通过双语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能增强在分子生物学专业英语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研究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我校开展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双语教学围绕为学生出国留学和考研两方面服务展开。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或者选择英美报刊上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二、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建设

教育部与财政部期望各高等学校充分利用示范课程的资源和经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不断探索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做出新成绩。为此,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建设了分子生物学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子生物学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

为推进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学院要提高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师资储备不足问题给予重视。首先,应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努力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费适当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倾斜。例如,鼓励并支持双语教学师资参加国际双语教学相关会议及培训项目,及时与各高校进行交流,可以聘请外籍教师对双语教学负责人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外语水平,始终保持学校双语师资的先进性。

2先进分子生物学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

由于分子生物更新速度快, 所以在教材建设上我们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与启发性。在教材方面,中文教材为朱玉贤等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英文教材选用了内容简洁的英国经典分子生物学教材Molecular Biology(Turner主编),该教材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绝大多数的基本知识点,且篇幅较短,特别适合本科生使用。另外本课程除了指定的教材外, 争取能编写与教材配套的英文版双语教学讲义,丰富学生的学习研究内容,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立体化双语教学手段的建设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PBL教学法具体做法:学生课前阅读双语教学内容,课堂则主要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以双语提问并相互解答问题,教师以双语提问并解答疑难点。而传统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不刻意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双语教学内容,教师双语授课,采取“灌注”或“填鸭式”的方法,使学生被动接受双语教学相关知识。结果发现,接受PBL教学方法的学生在英语专业句法、英语专业文章阅读方面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因此,有必要提倡分子生物学专业教师多采用PBL授课方法进行双语教学。

4优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

全英式教学课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要求高,难度大,难以确保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过实践,教师应该制作中英文对照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可以面向所有学生,十分利于双语教学的推广与普及。另外,教学课件中尽量多选用形象、精美的图片,将高深的抽象概念转变成直观的图像、动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搜集一些标准英文配音的分子生物学动画或者视频,形象地把一些分子生物学过程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虽然应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各高校逐渐开展双语教学模式,但在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如教学体制不完善、师资储备不足、教学条件不够优越、学生英语能力参差不齐等。就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学院要提高对双语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二是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三是努力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加强对双语教学工作的管理;五是教学经费适当向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倾斜。

四、总结

本文从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建设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另外指出目前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只有将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及所需的硬件设施尽可能协调好,才能达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分子学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朱玉贤,张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1,2]。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医科大学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科大学中最难的一门课程,比较难学。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和问卷调查,觉得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习的兴趣不高及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薄弱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医科大学学生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一般都较弱,特别是有些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的,如护理专业,卫管专业等。他们的理科基础就更薄弱。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谢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这些化合物和反应的名称是学生很少见到过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记住并理解这些化合物及化学反应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在遗传信息传递的内容中,不仅涉及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和复杂的反应,也会涉及生物学的内容,比如病毒、线虫、细菌等等,而学生对这些物种都不太熟悉。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领域,比如:表观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尤其是生物信息学更需要一些计算机、数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格外的困难。此外还有复杂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都让学生感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十分困难。

二、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部分临床专业的学生认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门课只是基础课。他们将来毕业主要是做医生和护士,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并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不大,不象专业课那么重要,片面的认为只要专业课好就行,把基础课放在一个不重要的位置,因此,对生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临床脱节

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课时减少,尤其是实验课时的减少较为明显,这些都使得教师没有时间进行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关系的讨论。结果使学生觉得生化和分子是化学课程或者是生物学科的课程,与医学科学关系不大。长此以往丧失了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然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结合临床医学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和动力。如何做好临床和该学科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回顾历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医学发展史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对医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历年来的诺贝尔获奖情况中可以知道,许多重大的医学发现都是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比如: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维生素B1、维生素K等的发现、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阐述、染色体理论的建立、胰岛素的发现、糖代谢的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蛋白质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PCR技术、基因定点突变技术、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RNA干扰现象的发现等等都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3]。这些重大发现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医学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一页――分子医学时代。通过这些重大事件的讲解,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激起学生利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探讨生命现象的兴趣。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的疾病发病都能追寻到其发病的分子机制,而这一点正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在授课是结合这一点,利用学科知识来解释一些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培养其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觉得最难学习的代谢来说,可以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所学的代谢知识来解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血糖升高,进而导致代谢紊乱,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胰岛素缺乏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刚刚学过的胰岛素对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的调节及三大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来解释其发病。胰岛素缺乏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供能,只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这样就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导致饥渴感渗透性利尿,因而多饮、多食和多尿;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消瘦[4]。尽管学生没有学习过糖尿病的知识,但通过简单临床背景知识的介绍,然后运用所学习的物质代谢知识,很容易使学生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这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不仅能够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介绍,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本学科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其应用本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常见的乙型肝炎诊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本学科最常用的技术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来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DNA含量,而血清谷丙转氨酶可以判断患者肝脏是否收到损害。因为谷丙转氨酶在干肝脏细胞中的含量最高,当肝脏细胞受损伤时,该酶就释放入学,从而导致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PCR技术及一些基本知识在医学诊断中是非常有用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还用于理解疾病的治疗措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治疗手段,基因治疗就是最好的例证。基因治疗包括很多种,涉及许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包括:基因矫正、基因置入、基因敲除、反义DNA及RNA干扰等许多新技术。

四、通过病例讨论增加和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兴趣

在实验教学或理论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利用一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来认识一种或一类疾病,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能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在学期结束曾经讨论癌症这一疾病。从癌症的发病机制、诊断到治疗都涉及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目前关于肿瘤发病机制的学说,主要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理论,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或者抑癌基因低表达可能是肿瘤发病的基本原因。这样我们就能够熟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容并能够用于实践。再如肿瘤的化学治疗,许多抗肿瘤药物,比如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等,都是碱基或核苷酸等的类似物。那么这些类似物为什么能够治疗肿瘤或者说杀死肿瘤细胞呢?这些药物结构上与碱基或核苷酸类似可以通过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来抑制核苷酸的合成或干扰DNA和RNA的功能[3]。这样学生就能够了解酶竞争性抑制、核苷酸的合成、DNA的复制和RNA转录以及细胞的生长繁殖等知识很好地运用在疾病的治疗中。所有这些涉及了很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知识。这样我们能够运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来认知肿瘤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治疗等等。

五、临床医学贯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始终

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到蛋白质与核酸、从物质代谢到遗传信息传递、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到细胞信号转导都与临床医学有关。比如从乙醇能够是蛋白质变性,认识到临床使75%乙醇消毒的原理;从核酸的代谢,我们认识到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从胆固醇代谢,我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从基因突变认识到遗传性疾病。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医学科学,始终把临床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多年的教学中,学生一直反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较为难懂、并且枯燥无味的一门科。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不断实践、总结、提高,我们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通过与临床医学的形式多样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科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对本学科的极大兴趣。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我国的医学教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双双,娄桂予,高敏等。临床医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35-336.

[2]郭小芳,田智,周锋等.医学高校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医学教育探索[J].2010;9(9):1199-1200.

[3]查锡良主编.生物化学[M].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4]高谷,马建华.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及在糖尿病中的应用.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J].2010;30(2):126-128.

篇9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99-02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学科,是一门前沿性强、发展迅速、对生命科学领域各分支学科具有广泛和深入影响的学科[1]。该学科于1953年开始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外高校在80年代开始在生物学课程中加设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内容,自90年代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命科学方向专业逐步都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该课程内容的建设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形式上又与整体高校教学改革相适应。纵观近20年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总结有以下特点:教学形式上由传统的面授向面授与网络课堂相结合转变;教学方法上越来越注重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任务式教学、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方法组合教学;实践教学方面从掌握技术和原理向科研型实践教学体系转变;教学内容上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紧跟该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考核方式上从单纯试卷或实验报告为依据向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转变[2]。分子生物学作为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本校生命科学类研究生的主干专业课程,在学生由基础课转向专业课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大部分课程包括《分子生物学》的授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经过几轮的教学循环,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效果不佳,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甚至出现恐学的现象;其次,目前分子生物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最后,分子生物学虽然发展迅猛,但是与其相关的产业还远远未能影响人们的生活,使得学生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些理论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工作、事业离得太远,还不如考取各种证书来的实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受理论教时的限制,不能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引导,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充分发掘自己的主观潜能,缺乏自信[3]。图志班学生是新疆农业大学面向全校招收的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科研创新型人才,重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对图志班学生《分子生物学》教学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二、分子生物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介绍生命微观分子世界的学科,学习DNA为何物,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生命体中,基因转录与蛋白质表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些知识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如果我们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这门课的讲解就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了。为了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以研究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启发式、问题导向式和案例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是共同参与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独角戏[4]。比如在课程教学之前,我们利用启发式方法教学,从学生已有的宏观认知世界出发,启发学生了解宏观的生物体是由系统器官组成,再次是组织细胞,然后到细胞器,最后展示这门课程所要研究的对象――核酸和蛋白质,逐层次地深入介绍,一步步地启发,逐步把学生带到生命的微观分子世界里,使学生大体了解核酸和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在细胞中大致是怎么活动的,从而引入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此时再讲具体章节时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最终理解何为分子生物学。比如在讲色氨酸操纵子的时候,我们采用问题导向式,结合案例,设定一个场景。“假如毕业后你们到一家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应聘,公司给你们布置了一道面试题:如何大幅提高大肠杆菌生产氨基酸的产量,以色氨酸为例,设计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最终依据你们的方案决定你们的去留。那么这个答案就在色氨酸操纵子学说这一节的内容中。”通过情景假设,给他们一种感同身受的压力,同时引入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动力。

2.实验教学改革。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没有科研实践,对理论知识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应加重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成为分子生物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实验操作环节,主要围绕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因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开展实验课对理论知识验证,主要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的克隆和转化、载体构建、基因的表达和检测实验,中间贯穿讲解以中心法则为理论主线的各个理论知识点。但具体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由学生自己设计,教师负责把关。比如我们讲完DNA复制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实验: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在体外怎么进行大肠杆菌基因的克隆?讲完转录和翻译时又设计一个实验,在体外怎么进行基因的表达呢?讲完基因表达调控时设计一个实验:外界环境是怎么调控基因表达的?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课中针对他们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开展实验课的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所学的内容确实是有用的,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更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这种边实践边学习理论的模式是用实验引发学习的动力,用理论去指导实验设计,然后再用实验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整个教学模式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逐步带领学生进入一个良性的认知循环中。

3.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图志班的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选择导师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结合现实情况,我们建立和完善分子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在努力提高课堂授课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课件和相关知识视频及延伸阅读资料和实验内容及试题作业上传至网站,要求学生课后主动查阅、独立完成作业,并通过网站建立互动和评价体系。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扩展教学空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对今后的科研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就是纸质化考试,结合实验报告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按照一定比例评分,综合后给出最终的考试成绩。针对图志班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改革,有必要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标准。图志班共20个学生,我们按照自由结合的原则,每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从单元自测、课堂问答、实验的设计及实验技能方面给予综合评分。比如课后习题环节,每讲完一个章节,会让学生在已建好的习题集上解答对应章节的习题,巩固理论知识,然后进行网上小章自测,作为一个考核成绩。比如课堂提问环节,将课程按章节分成10个部分,每个部分结束后,都设计一次知识竞赛,每个人都是竞赛的主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各个小组抢答,如果一个成员没有回答完整,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采用游戏中的累积加分制,教师现场直接打分进行累积,以最终的成绩作为一个考核成绩;比如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的自主设计,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对设计的实验进行讲解,以最佳实验方案作为实验操作方法,结合实验操作环节,给出一个考核成绩。最后,考试时,设定一个开放课题,比如,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制订一个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分子生物学中的哪些知识点?这个问题的设定也是为后面《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奠定一个基础。他们设计的实验可能不完整,但是通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使他们对基因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后面《生物技术引论与实践》的实验技能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为他们后续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最终结合以上考核环节,给出最终成绩。

三、结语

上述四者是有机的整体,网络课程中心的建设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改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考核方式的改革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水平,最终四者共同作用,提高了教学整体水平,为图志班学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桦,麻浩,石庆华.分子生物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实践与体会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两种语言作教学用语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1],[2]。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某课程教学的本科双语教学,是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使我国高校尽快走向国际化,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要求对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尽早进行双语教学。2005年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指南》中规定理工科基地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立体化教材等内容。要求在全国高校推广和开展双语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高端技术领域的学科,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外语教学课程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学校在2009年和2015年分别通过了本科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虽然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水平方面无法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但是学校因地制宜,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内涵年建设,做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双语教学也是学校适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国际化教学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分子生物学是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为引导学生学术视野跟踪国外学术前沿,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2014年起在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至今已开设两届,学生人数接130人,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总结了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和体会,为国内同行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的生命科学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的机理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双语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足够量的成熟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直接从英语专著或学术期刊上获得更多或更新知识能力;学习专业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学生书面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最重要的专业知识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作为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中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先进的专业知识,更快、更准确地接近学科领域的前沿和核心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国际研究动向,从而培养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将双语教学模式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直接了解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和先进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以后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分子生物学重点内容以中心法则为主线,集中阐述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以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维持和调控机制。我们确定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Introduction;(2)DNA Structure;(3)Genome and Genomics;(4)DNA Replication;(5)The Mutability,Repair;(6)DNA transposition;(7)Transcription and RNA processing;(8)Translation;(9)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10)Molecular Technology。课程内容反映了生物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还增补必要的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充分反映生命科学最新知识,实现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双语教学中应用较广的授课模式三种[3],[4]:(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从专业英语词汇入手让学生多接触专业英语,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5]。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知识不扎实,听说水平更差,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初期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保持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文基础,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以汉语教学为主(60%)、英语辅助讲授(40%),然后逐步渗透;课件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板书也用中英文对照,适当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逐渐适应、接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后期,学生对于英文逐渐适应,逐渐增加课件中英文的比例,讲解时逐渐增加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教学模式设计为“英语、汉语并重”过渡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跟踪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使用外语的比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材是体现双语教学特点的关键之一。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高校,双语教学最佳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而且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背景讲解。但是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教学重点等方面与应用型高校需求不尽匹配,难以找到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的原版教材。我们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作为重要参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我们采用由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作为主要教材,同时选用了国外优秀教材Turner等编著的《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3rd edition)作为参考教材,该参考教材重点明确、主线清晰、脉络分明,语句自然易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可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和能力。分子生物学内容新颖而庞杂,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科学实验做支撑,将学科概念、理论等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了多元化的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使学生通过自觉思考获得知识。把讲授课和讨论课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查阅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专题准备,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给学生专题讨论发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种形式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了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采用直观、形象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课程网站

现有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实施双语教学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于动画、图片等,以生动、活泼、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用于双语教学,便于生动、形象地表述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增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课件中大量使用英文词汇,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结合课程进度,介绍国际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利用毕博平台,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以及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链接等展示在网站上,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在网站上有师生互动区,师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互动,还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学生通过认真完成习题,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五)课程考核方法多元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夯实专业基础,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是很有必要的。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弄懂专业外语,同时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所以,课程的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占50%~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发言、课堂小测验、翻译、课件制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等;期末进行笔试,其中英文考核题目占50%,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答题,用英文答题者适当加分,考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体会

开展两年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到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不降低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相比重点高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要低,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而盲目追求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教学质量肯定受较大影响。保持型双语教学是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充分重视学生外语基础较弱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平衡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开始时使用中文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最终还是要根据实际是自编双语教材,可以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得培养需求、教学大纲选取原版外文教材中的章节重新编辑,并对部分专业词汇进行注释,还有对难度的内容用中文解释。而自编双语教材的好处在于学生可直接对照教材自学专业外语。“英中互相参考对照型教材”比较能够符合针对具有中等或中等偏下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6]。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英文原版书中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7th edition)中的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专业词汇和知识点的中文注释,作为以后的教学教材。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复讲解,在不减少教学互动环节的前提下,教学信息量会大大降低,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进程较缓慢。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专业词汇和理解课文段落,对于《分子生物学》这种信息量和知识量都极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为了传授相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双语教学需要更多的课时量,应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数。学校在教学内涵建设中非常重视双语教学的课程,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中,对双语教学改革作为优先支持项目,鼓励教师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虑到双语教学相对于中文讲授难度较大,备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时津贴上给予政策性倾斜,计算工作量时双语课程比普通课程给予1.4的课程系数,以鼓励双语课教学的开设,充分调动了老师开展双语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德滨,张海秀.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元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63-164.

[2]葛亚东,葛雅丽,王鹏,朱国萍.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8):1251-1254.

[3]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60.

[4]马丽,明东风.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