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卫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卫生教育

篇1

一些研究发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在有效性和实用性方面并不会逊色于非互联网形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学习者的满意度以及在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改变方面两者相当。就我国情况而言,学生相对较多,而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这种现实情况通过网络教育可以得以缓解。因此,网络教育将成为学习者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的平台,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网络教育的现状

从网络教育出现迄今已有七八年,这期间其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纵观国内多媒体远程教育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质量以及实时交互性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硬件基础设施、课程设计开发、师资力量、自主学习导航方面以及网络教育的评价与反馈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虽然发展趋势迅猛,但尚无法完全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主要是充当对传统教育的补充,其主要目标是发展非学历培训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如高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岗位培等),还不具备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和转变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形式的主要条件。国外高等网络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完善的支持服务系统、严格的教师选聘和服务制度、网络教育系统分工明确。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办学活动,高质量的网络教育课程和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与定期的评估制度和紧密的反馈控制机制都在国外高等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网络教育具有高程度的开放性,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全国56个州的教育部门开设了面向国民免费开放的网站。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便捷地从网络获得教育普及读物,政府的主要教育部门和民间的各个教育机构也可利用网络教育培训计划以供查询。同时公众还可从这些网站下载大量的免费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指导、升学指导等方面的书籍、研究报告、论文和其他类型的资料。由于我国网络教育的定位并非教育方式的主流,其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出版社已陆续出版数字教材,很多网络教育的产品已经出现在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市场上,且其中大多数资源库都具有上百GB的数据容量。但根据一些引进这些资源库的学校反映,资源库中可用于实际教学的资源数量相对较少,有价值的资源搜索还是存在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学资源库在设计和建设时采用了复杂的结构,对资源进行归类时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盲目的将教育资源堆积,资源库的建设者缺乏系统的整合教学活动过程的观念;资源库的设计者仅将资源库定位于提供基本的教育资源,没有设计相应的整合工具来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仅应重视建设,也要重视资源的维护与更新。而且,在建设、维护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有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职人员参与设计、实施、改进,使设计者能够了解使用者的需要,更好地将资源整合。

3网络教育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

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可持续增强。发达国家国民身体素质和平均寿命均处于较高水平,这与他们对营养知识的认知密不可分。美国大学生中约有88%的学生接受过营养学方面的相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而且从幼年时期即接触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我国国民现已逐渐认识到营养学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各种媒体对营养知识的宣传。但是,媒体对营养知识的诠释是否正确,人们无从考量。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其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更显重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在增进我国人民体质、预防疾病、保护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完善自己的膳食构成,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而后可对其周围的亲属、朋友进行宣教,有针对性的采纳健康、正确的食物,改进膳食营养状况,从而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的健康水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应做到:(1)资源库中应提供学生所需各种课外相关知识或可查阅相关知识的网络链接,其中应包括文字、图片、声频、视频、课件、电子书刊、文献查询链接等各种形式。(2)资源库中应提供一些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可以系统地将教学内容整合,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并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理解,便于实际应用。(3)由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应使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为自己或家人及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评价个体营养状况、为家里糖尿病患者配餐、为肥胖或超重的朋友或家人规划饮食等,通过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增加学生对营养学的学习兴趣。因此,网络中应增加实际应用板块,方便学生查询和实践应用。(4)网络教学应保证学生能与教师在固定时段快速、有效的交流,以便随时为学生解决营养相关问题,增加学习积极性;(5)网络页面中可设学生留言板,每一位学生可在非交流时段将问题写在留言板中,教师可以清楚知道学生的学习动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内容,满足了学生求知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6)顺应学生学习习惯的改变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随时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网络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应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这是网络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营养保健和配餐的基本技能,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病发病率日趋升高,人们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越发重视,因此膳食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迫在眉睫,培养优秀的、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食品与营养相关从业人员的至关重要。设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课程的重要目标是将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新型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有助于学生毕业后从事营养与疾病的临床工作、科学研究工作、食品相关的研发、管理等相关发面的工作。同时,可根据我国居民膳食结构、食物组成、饮食习惯、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疾病发生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制适合我国居民的膳食指南,指导人们科学健康饮食,让学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4结语

篇2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4-0065-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大学科内容,主要研究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据此提出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的措施、政策和法规等,是一门具有很强专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及三聚氰胺、地沟油、苏丹红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对新时期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们对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密切联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课程设置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和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有必要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科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我国当前营养和食品卫生的现状,与时俱进,舍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转变,人们对于健康的观念从临床治疗逐渐转为疾病预防,作为与人的饮食健康密切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必须与此相适应,如增加了饮食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预防的相关内容,补充了食品营养标签内容的解析等。此外,由于课本知识相对于学科的研究现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学员仅从课本获取理论知识远远不够。在课程教学中,教员可以大量浏览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开阔学员视野,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并为学员以后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具体典型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式教学重在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科学性、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许多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较多实际案例,在讲授相应内容时,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员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事件过程,深入分析案例,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所学与所用相结合的目的,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这一章节时,教员会给出影响广泛的瘦肉精事件、红心鸭蛋事件、饮料塑化剂事件等案例,将学员按每组4~5人进行分组,学员需要查阅资料以全面了解案例,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方案,并准备好PPT。针对案例,学员不仅要查阅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概念、种类、在食品工业中的意义和作用,还要了解目前有关食品添加剂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可能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问题以及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方法,最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预防措施。学员讨论汇报结束后,教员对学员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对其中涉及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只是启发和引导,学员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了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2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员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员到相关场所开展教学活动,脱离教室和纯理论的学习环境,将实际事物直接作为教材,学员面对真实事物学习,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际[3],有助于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这一内容时,我们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该内容涉及一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等内容,相对单调枯燥,不易记忆。在授课之前,教员首先联系了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口碑较好的上海某食品有限公司,并提前进行现场调查以熟悉环境,结合教学大纲,制订授课内容。授课当天,教员带领学员进行现场参观和实地了解,并观看了瓶装饮料生产的全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讲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内容,学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现场提问非常积极,并总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现场教学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即现场性和直观性,学员身临其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本来枯燥乏味的标准和规范,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3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某一教学内容中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分析及辩论,从而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4]。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辩论式教学更注重学员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上引入辩论赛,营造竞争与合作的气氛,更能培养学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我们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如食品新技术中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教师提前把辩论的题目和相关的规则告知学员,设计好辩论的程序和环节。学员通过翻阅大量的图书和资料,整理归纳,选取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通过小组讨论制订策略,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不仅要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随机应变反驳对方的观点。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协助者,起导向作用,只对辩论内容和效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学员是主角,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课堂上的热烈辩论充分唤起了学员学习的热情,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积极向上、竞争与合作的精神。辩论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有利于学员对疑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最好的体现,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为了加深和巩固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而以往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多为验证性、模仿性实验,学员只需根据实验讲义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完成,限制了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探索,采用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前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教研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设计实验课题和研究内容;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并进行分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汇报并讨论实验方案可行后再实施,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用PPT汇报结果,并撰写论文。研究型实验教学不局限于一堂课,有可能贯穿于整个学期,让学员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和修改实验方案,提高其实验操作技能并让更多的学员广泛参与实验过程,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和融合。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在科学技术和知识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不被淘汰,仅仅依靠课堂所学远远不够。为了丰富学员的课外知识,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强化实践应用能力,我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由感兴趣的学员自由报名参加,由两名教员全程指导,时间为一学期,活动内容实践性较强,如食堂食品卫生的监督调查、某个班学员的营养调查等,一般分为3个阶段:方案制订、具体实施和整理总结。第二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学员未来工作中所要掌握的技能,学员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整个活动过程积极性非常高,在遇到困难时,也总能齐心协力想出解决办法。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员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

5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营养与食品卫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培养专业知识过硬、实践技能过强、综合素质过高的新时期医学人才,是国之所需、民之所求。为此,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强化实践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周喜,高雪萍,李海燕,等.案例式教学法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5,44(13):130-131.

[3]李红霞,蔡懿灵,沈慧.设计性现场实践教学在职业卫生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67-1169.

篇3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71-02

一、教学对象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对象为2008级(38人)和2009(49人)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其中2008级学生的一半理论课时实行双语教学,在总结评估教学效果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2009级所有理论课内容采用双语教学。2007级(49人)和2010级(46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双语教学改革前后的对照。

二、双语教学实施过程

1.授课时间。2012年秋季学期,对2008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开展双语教学实践,学期期末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模式提出改进;2013年秋季学期,对2009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运用修正后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

2.授课内容。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包括营养学基础、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等章节内容。2009级双语教学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全部理论课,在2008级的基础上增加食品污染与预防、食品添加剂及管理、食品新技术及其卫生学问题、各类食品卫生及其管理、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等章节内容。

3.授课形式。2008级双语教学内容为营养学部分理论课,课件全部采用英文,讲授英文占到80%。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75%以上的学生反映课件及讲授英语所占比例过高。吸取2008级双语教学的经验,对2009级双语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开课前英语摸底:全班49人,通过六级的占21.2%,通过四级的占42.4%,没通过等级考试的占36.4%,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少。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授课的中英文比例按内容的难易进行设置。由于开课时间是大五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尤其对营养部分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营养部分课件大多以英文为主,部分内容浅显易懂章节的课件全部采用英文,讲授中英文各占50%。食品卫生部分,对预防专业的学生而言,内容相对陌生、深奥,授课过程中课件及讲授以中文为主,在学习理解词汇的基础上,用英总结,并用英语完成课后作业。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练习如何用外语表达和叙述专业知识的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评价

1.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各年级期末考试均采用中文题目,难度相似,将开展双语教学学生的期末成绩(2008级和2009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期末成绩(2007级和2010级)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如下页表1所示。经统计检验,各年级间的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为检查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和学生满意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60.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39.4%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27.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57.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仍有60.6%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英语比例过高。学生对双语课程整体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93.7%的学生认为是满意的。可见,学生意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开展双语教学,而绝大多数学生对本次开展的双语课程也基本满意,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部分章节内容的英语比例过高,导致双语教学对掌握专业知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日后双语教学仍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四、存在的问题

1.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能娴熟地用英语进行表达,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具有硕博学位,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大部分专业学科教师的英语能力并不全面:词汇量大,语法好,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双语教学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也是一样,尽管部分教师有出国留学经历,英语基础好,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对承担双语教学而言比较欠缺,需要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英语基础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大学生学习外语多年,大部分学生也通过四、六级考试,掌握相当的词汇量,但听说能力较差。本次对2009级预防医学本科班学生的英语摸底调查也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36.4%的学生没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接受双语教学及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化的双语教材。缺乏适合国内双语教学需要的规范教材,是目前许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国外的原版教材内容翔实,信息量大,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国内教材有较大的差异,缺乏针对性,单独使用全英文教材会影响英文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各高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择适宜的双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实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好的双语师资,就无从谈起好的双语教学质量。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教学团队已经承担了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表达方面较低,这会影响双语教学质量,需要加强。

2.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营造适宜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应对医学专业词汇的构词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适应英语表达方式。同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若发现学生听不懂,应及时重复或用中文重新讲解。此外,在课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听取反馈意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性与专长,以及根据他们的外语水平、学习兴趣和需求制订双语教学方案。学校应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开设针对本专业的专业“外语角”,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讲座,通过网络、校园广播、报刊、传单等宣传双语教学、开办外语栏目,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用外语来表达、讨论专业知识的语言氛围。

3.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如果国外有现成的在教学内容、适用性与规范上与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英文原版教材,这是高校双语教材的首选。但大多数的情况是,引进的原版教材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所制定的专业目标,就需要我们根据国家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加工处理,编写配套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

如果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教育部门应组织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相关专业教师,在消化吸收国外教材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建设能满足中国高校需求的双语教材,或者根据师生的需要,将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教材。

参考文献:

[1]龙国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教育论丛,2011,(2):173-174.

[2]易聪.妇幼营养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2):186-187.

[3]曹清明,钟海雁,李安平,等.食品营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文汇,2012,(12):62-63.

篇4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PBL;实验教学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医学应用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素养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1],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更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直接纽带,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学生被动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机械地照搬实验指导内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启发、讨论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将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引入教学,将学生从被动学习和机械记忆中解放出来,老师作为引导者,应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真实性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2]。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查阅、分组讨论和总结归纳,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本次课程的学习。在此探索、求证的讨论式教学中,帮助学生获得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纵观国内关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项目,绝大部分研究者较为关注教学内容滞后与学科发展现状、实验课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实验课程比例设置不当等问题上。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方面也有研究者提出改善意见,但对于PBL模式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鲜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本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简单汇报如下。

2.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近些年来营养与食品卫生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很多院校所使用的实验课教材仍沿用几十年前的模式与内容[3],远远滞后于学科发展的现状,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很多学校都是采用经典的凯氏定氮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这一经典方法的巨大漏洞,同时也力证这一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此外PBL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突破传统模式,调整实验内容。我们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第三版教材为基础,对实验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2.1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演示性、综合性、设计型、案例讨论及现场实践几种类型,将PBL模式应用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实验都必需完全采用该模式,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各种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灵活运用PBL模式。目前大多数院校的主要实验类型为验证性,而授课过程多以教师为主导地位,无论是实验原理、实验具体操作、所用仪器还是注意事项均讲解详细,学生则完全被动的机械照搬实习指导操作,实验课结束后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实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适当减少验证性及演示性实验数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及应用性实验。

对于保留的验证性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并查阅相关文献,找出可以采用的不同实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优劣,总结出最佳实验方案。对于同一实验可同时使用多种实验方法,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出现的新趋势、新技术及新问题纳入到实验教学中,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凯氏定氮法,虽有漏洞但也具有一定的经典性,为此在开设该实验的同时让学生查阅文献,查找其它的能够弥补凯氏定氮法缺陷的新的测定方法。

2.2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

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可以在平时实验课上进行,也可以在学期末作为考核学生实验成绩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学习了蛋白质这部分理论课后,对应的实验课上带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不同食物蛋白质的功效比值”,“实验依据的原理是什么”,“设计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等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疑问查阅文献并讨论设计实验,带教老师对其设计进行指导后,学生可进行具体实验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在学期末开设的设计性实验可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从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角度比较不同品牌的市售鲜奶。带教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鲜奶中主要的营养素成分及常用的评价鲜奶的卫生学指标有哪些”,“各种成分及指标常用的检测方法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可以让结果更有代表性”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查阅文献设计实验课题。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设计实验,在增加学习兴趣,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2.3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讨论教学比重

篇5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 实践教学条件 建设

[作者简介]吕和荣(1962-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54-02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实践教学条件作为完成实践教学必备的平台和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学生实际职业操作技能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而言,实践实训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高职院校都会对内建立相应的实训室,对外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来进行实践教学,以加强和促进学生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的掌握。因此,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要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应建设比较完善的满足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探索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寻找与企业更多的利益切入点,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方面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与食品营养和食品卫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分析食品营养、评价卫生安全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能力,能从事食品营养卫生和质量管理的、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完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和必要的补充发展,而实践教学条件作为培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建设与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和难点工作。纵观各高职院校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薄弱的,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无法营造出让学生参与实践、体会实践的逼真的教学情境,难以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和资源,实践效果相对有限;二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于学校与企业双方存在着巨大的目的差距,难以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不易实现真正的校企实质上的合作,多数情况仅仅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三是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教学的教师中,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较少,没有行业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缺乏行业企业背景;四是过度强调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区分,从而将技术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彼此割裂,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条件是执行实践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分为硬件和软件条件,而众多实践教学条件中,最关键的软件条件是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使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应大力加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是:(1)利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教师有意识地深入到医院营养科、卫生防疫部门、大中小学、幼儿园、宾馆、饭店等企事业单位参加工作实践,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2)引进或聘任企业和行业的技术人员兼任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真正形成能有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专兼结合的稳定师资队伍;(3)通过培训、参与横向项目、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和鼓励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多种渠道,使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教学需要的技能和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实践;(4)通过激励机制和提供优厚条件,鼓励教师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形成双师结构队伍,同时注意培养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和凝聚力很强的专业带头人,真正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离不开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趋势,在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遵循特色性、实用性和混合性原则下,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省市人才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打破原有的循规蹈矩式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实训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多轮次交替进行的“千层饼”式的实训程序,将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穿插于重要课程和各学期之间。打破原来按课程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组,形成具有高职院校营养与食品专业特色的一体化混合实践实训教学平台。

(三)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实训中心

不断加大在实验、实训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准的校内实训平台,创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但是建立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训中心耗资大,设备先进,所以要精心设计研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一方面实训中心设计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满足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按照专业定位中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工作过程模拟模式为导向,建立营养咨询室、营养配餐室、食品质量检测室等,使学生通过在实训中心进行模拟性操作,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发展实践能力,获得无法在教室中获得的“工作经验”,缩短高职院校课程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实训中心除满足校内的实践教学外,还应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增强其社会服务功能,在职业资格鉴定和培训上,即“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和“营养保健师”等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探索“以训养训”的新路子,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吸纳资金,创造性地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所需的真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建立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轨,服务社会的主渠道,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并为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更好地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提供有效的途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外实训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建设和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高效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要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和功能,增强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真正使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同时积极寻找学校和行业利益的结合点与平衡点,与国内较大的美容机构韩影宫进行深度合作,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开展订单式培养,为地方经济培养输送“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的高素质技能型优秀人才。

总之,营养与食品卫生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双师型”师资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基础,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保障,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关键所在。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永红,高晓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实证研究[J].大众科技,2011(1).

[2]惠记庄,杜智民,陈达银.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改善弱势专业实践教学条件[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41).

篇6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改革 课证结合

一、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依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根据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我院的质量检测特色,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把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三个大模块。

1.理论知识模块。

理论知识模块是基础。要求学生了解营养学的起源、营养学的演变、食品营养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各类人群的合理膳食、膳食结构与营养配餐、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这一模块的教学,突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践与多媒体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氛围。

2.实践技能模块。

实践技能模块是关键。拓展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能使本专业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要求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营养评价、营养餐配制、食物中常见成分的测定。

这一模块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实践操作、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训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营养配餐技术采用集中实训,分项目各个突破,使学生在学习基本营养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以达到快速理解和掌握实践操作技巧。

3.综合知识模块。

综合知识模块是提高。根据本课程内容较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灵活运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情景设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考核方法灵活渐进。

随着社会的需求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打破原有期末统考加实验的单一模式,结合教学模式,依据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指标过程化、评价范围全面化的原则。设计了层次多样、覆盖范围广泛的评价体系,满分100分,即理论考核(30%)、技能训练测试(30%)、职业资格证书(10%)、顶岗实习和日常行为规范考核(30%)。课程考核注重多样化、过程化和全面化。弱化理论教学的学时,把原有的实验课改为实训,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把职业资格考试纳入课程考核范围,强化学生操作技能的锻炼;另外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安排定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走人社区、家庭、学校进行膳食调查,并对特殊人群进行食谱设计,写出顶岗实习心得。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河南省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适应食品营养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硬件等方面继续探求发展。

(一)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课证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证结合是实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关键。在项目的选取上,我们紧紧围绕公共营养师四级的各项要求,尽可能按照职业岗位活动,同时从社会层面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项目的选取既考虑其典型性,更要考虑教学条件实现的可行性。例如膳食调查、营养配餐项目的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分组组织对在校生进行膳食调查,并为项目指定人群进行食谱编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二)校企共建、工学结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食品与化工系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21世纪,具备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掌握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熟悉技术监督和质量法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技术性人才。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技术、管理、策划、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为行业、企业培养输送符合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加强实训室与网络教学的建设。

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建设好实训室,配套足够的教学设备和用具,才能有效地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系现有校内实训室2个,基本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在实训项目的开发上,如能结合多媒体,利用网络教学,仿真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加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加强实训室设施设备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同时,在配备相关多媒体软件时,应尽量考虑符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学生以后顺利通过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沛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篇7

>> EFP系统制作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录像的实践与研究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精品课程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与差异分析 浅谈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与制作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高校篮球精品视频公开课 “英语演讲与辩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理念与设计 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 基于“翻转课堂”利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实践 数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困境与挑战 视频公开课:历史教学的新变革 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研究 信息传播视角下我国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视频公开课“演讲与口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摄制实践分析 《经济与社会人生》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 利用视频公开课辅助数学课程教学的研究 视频公开课在“金属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0.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5] 百度百科[EB/OL]. http:///view/1069886.htm#1.

[6] 乔章凤.高级中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博弈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8.

[7] 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202/130430.htm.

篇8

一、紧扣教材,挑选、剪接现有视频,连贯、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展示的视频内容往往会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视频中先后分几个段落出现。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在课堂展示时人工手动调节视频的快进,分别选择需要的部分播出。其实使用很多视频制作软件,经过删减和拼接,就能连贯呈现教材相关的知识点,更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其制作方法也不复杂。

例如,在八年级生物教材介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时,我在网上搜到的关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视频长达10分钟,内容涉及面较广。可是课堂教学中只需要介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物种种类和数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便选择使用视频剪接,将教学所需片段拼接起来,制作完毕后的视频一气呵成,总长约两分半钟,生动、准确、简洁地展示了教学中关于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内容。

再比如介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有关于人类捕杀鲨鱼获取鱼翅,导致海洋中鲨鱼数量减少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我找到一段关于鱼翅制作的视频。但原本的视频是纪录片,注重细节刻画,而我只需要其中有关人类对鲨鱼疯狂地追捕,血腥地屠杀,最后鲨鱼因为失去鳍无法游泳而沉于海底的过程。于是我利用“狸窝全能视频转换器”截取需要的片段,再进行拼接,整个捕杀鲨鱼、猎取鱼翅的过程则精炼、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被一幅幅残忍的画面深深震撼,关爱动物、拒绝屠杀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发挥微视频独特优势,多感官呈现生物教学素材,让学生享受学习

使用多种媒体呈现教材内容,既符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也遵循了初中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中的微视频,不仅仅体现在动态画面上,还可以将以往教学方法中相对独立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方式综合地展现出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学习。这类视频制作的软件有“Windowslive影音制作”“会声会影”“AVS Video Editor”等等。

在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微视频。首先从网上相关视频中截取了教学内容所需的部分,在适当的画面上添加了对应的文字、合适的图片,并进行旁白配音。遇到重要画面时用影音制作工具,使其慢速播放或者定格图片,达到强调教材重要知识点的目的。在制作后期,添加了深邃的音乐,制作成一集3分钟的微视频。动态的画面、强烈的定格、清楚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音乐一气呵成,让孩子们记住了眼前这美丽的海洋生态系统。

再如学习《观察动物运动方式》一节,我课前组织学生在网上搜集蛇爬行、豹奔跑的视频,制作了一集关于动物运动方式的微视频,利用“Windowslive影音制作”软件定格并放大画面,放慢视频的速度,真实再现各种动物的运动器官和方式:蚯蚓靠与地面的摩擦、蜗牛靠腹足的收缩、蚂蚁3对替前进等等,出现需要详细介绍的器官,就用文字进行标注。学生看到自己亲手拍摄的视频,真实、连续、完整地了解了这些动物运动的方式,都能准确地说出并记住它们运动方式的特点,积极性很高。

当然,影音制作软件也可以加快视频速度,以快进的方式连续、完整地演示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生物细胞分裂的全过程,以及动物的取食、洄游、迁徙、生殖等各种行为的连续过程等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生通过参与制作教学微视频,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动手能力

提出“友善用脑”理论的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指出: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一般是听觉、视觉和运动知觉,其中通过动手“做”记住的知识会大于75%。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生物教学中的微视频,对接受新知识会感到更加轻松,学得也更加扎实。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编自导自演”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制作计划的制订,教材相关资料的搜集,剧本的编写以及微视频实地拍摄中的科学统筹、分工合作、后期制作等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例如在“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在活动的全程中自己设计安排,跟踪录像。摄录机真实记录了他们如何挑选组员、选举组长的情况;记录了他们如何确定分工、展开激烈争论的过程;也记录了每个同学调查的经过和成果。后期,组织学生团队对拍摄的素材进行删减、编辑,添加文字注解,配上合适的音乐。交流时在课堂上播放该微视频,由组长宣读调查报告,全班同学分享调查的过程。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每个步骤都计划得非常认真,观察时也特别严谨详细。

再如《关注健康》章节中介绍家庭小药箱的环节,有个班级的同学主动制作了一集关于家庭小药箱的微视频,介绍了药箱的功能、药品组成、各种药物的作用,还有受伤后外用药及包扎的演示等等。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整个团队就像一个剧组,人人参与,个个发挥特长。最终,他们在设计好的情境中拍摄了几组相关素材,并用“会声会影”软件编辑制作了一段微视频。在课堂上,同学们看到自己拍摄的视频,出现的是身边熟悉的人物,都特别激动,学习兴趣更加浓了。

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 科研意识 职业教育 科研品位

近年来,“科研兴教”可谓职业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的独有亮点,“科研治学”构成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别样风景。作为基础课教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与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并肩作战,向科研要规模、要成果、要品位。而恰恰相反,相当部分语文教师只是国家语文教育政策的被动实施者;所承担的任务只是研究具体的教材教法,科研机会很少,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足;有的教师还存有把科研视为晋级阶梯的狭隘观念和视科研为畏途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对象的科研素质。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管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这是科研的基础;写作是科研的伴侣,语文教师又有写作知识技能方面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起语文教育科研工作的重任,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成为职业教育基础课教科研的带头人,成为职业教育的语文教育专家。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将语文教科研工作落到实处,获得科研成果,下面是笔者经过几年粗浅的尝试得到的点滴体会,还望同仁们指正。

语文教育科研及其成果表达有两大形式:一是实验研究和研究报告,一是文献资料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学术论文。这两种科研形式有共性也有个性。时下我们普遍应用的是后一种形式。在此以后一种形式为主,着重介绍语文教科研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精心选题

选题的总原则是:切合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实际需要,有科学研究的价值,有实现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课题主要有填补空白、纠正通说、补充前说、参加争鸣等几类。选题时要注意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和教育、心理科学理论积累、语文教育实践经验方面的专长。初搞科研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时需利用图书资料索引,查阅有关文献,了解前人对此课题已研究到何种程度,看看自己的研究是否有新意――或观点新、或材料新、或论证角度和层次新,或几者兼而有之。选题时还要注意该项研究成果推广对象的特征。唯有如此,职业教育的语文教科研工作才会有实质性、突破性的成果。

二、掌握材料

首先要制定出收集材料的计划,准备查阅哪些报刊书籍资料,做哪些实验或实践探索,怎样查,如何做都要心中有数,然后是积累材料。材料来源主要是前人的文献和自身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要用卡片、笔记本或电脑记录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论据及详细出处,记录实验研究和实践摸索的进行程序以及实验与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现象,显示出的重要数据。

三、思考研究

对所掌握的材料认真进行分类编排归纳,判断它们的相同点、相关点、不同点和矛盾之处,选择有价值的材料,按自己的思路和材料的客观逻辑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使自己的观点逐渐清晰鲜明,新颖深刻,并且逐步形成中心论点、分论点及论证材料的组合体系。最后将自己的观点、材料体系行之于文,写出详细纲要,这既是思考研究的成果,又是撰写论文的提纲。

四、撰写论文

论文的写作方法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无需赘述,这里仅简略介绍论文的标准化格式。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前置部分: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主体部分:引言 正文 结论 参考文献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的逻辑组合;作者署名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记录劳动成果,便于与读者联系和文献检索;摘要为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一文可取三到八个);引言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意义等项内容;正文是充分反映研究成果的主体部分;结论为全篇论文的总观点、总见解;列出所引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为了反映科学依据、研究态度与尊重他人成果,也便于检索。

篇10

>> 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体会 基于网络环境的《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问题”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食品科学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增加预测微生物学内容的思考 实践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万成松,李华,王冬等.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17.

[3]赖建平,罗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制作与功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4):354-356.

[4]田洪涛,贾英民,孙纪录,李英军,林杨.构建面向21世纪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0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