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教育的作用

篇1

首先,我们要充分的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产生家庭的那天起,家庭教育也就随之产生。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一个人所要接受的全部教育。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彼此之间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态度。

近几年来,我乡的经济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口素质却没有随之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据了解,现在的有些家庭中,有些中年人没有接受过教育,说直接一点就是没文化。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虽然可以接受基础的德育,但文化教育这一块就欠缺了,得不到正常的,比较全面的家庭教育。

据了解,单位上的孩子养成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比其他的要好得多。

如:很多孩子没入一年级就认识了1———20各数的认识,还有2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中不是如虎添翼吗?教师引导得自在,学生学得轻松。

然而在与之相反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让孩子任其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必将养成我行我素、懒惰、贪玩、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在我很多次与家长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家长都认为一是自己不认识文化,不能教育孩子;二是认为孩子既然送到了学校,学校定当全权负责,全权教育,以己毫无关系。甚至有些家长连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谁是班主任、谁是任课教师都不知道。

由此可见,不言而喻,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家庭教育的配合而难以教育好孩子。其实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的家庭孩子都不多,两个家长面对两孩子或者是一个,这样手把手的教育都没有搞,搞不好,何况是学校教育呢?一个教师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呐!要想教育好孩子,除了重视学校教育之外,还有家庭教育也不能放松,同时也要将两者紧锣密鼓的配合起来。

其次,明确学校教育的地位。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虽然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收获,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学校教育的延续、引申和补充。因为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德育方面,在家里面孩子往往只懂得尊重亲人和邻居,可是在学校里可以学到尊重更多的人。如:同学、老师还有更多。学科方面,在家里面往往只有语数教育,但在学校里就更多了。还有专业教师的辅导。如:除语数外还有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育。再者,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对某些问题的见解虽具有独到之处,可是与学校教育相比可以说是井底之见。在学校里,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其在合作讨论中集思广益,学其之长,补己之短,在竞赛似的学习中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最后,正确看待社会教育。

一个想要健康成长的孩子,单在家里,学校里接受教育是远远不够。他们长大后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总有一天要步入纷乱而复杂的社会大教坛里接受社会教育,学会辨别,学会选择。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社会教育,不如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正确的社会教育,在社会这个大家庭、大熔炉里冶炼,从而学会为人处世,堂堂正正地做人,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精神。同时我们还可以号召社会权威机构,做一些法制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为孩子争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奠定良好的社会教育基础。

篇2

关键词:社会关怀;留守儿童;幸福生活;基础;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97-0

前言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他们缺少父母的陪伴,缺乏必需的教育,生活环境也不尽人意。和普通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生活少了父母的角色,少了家人的温暖,多了漂泊的不定,也多了更多的期盼和守护。但是他们是我们祖国的花朵,需要社会,需要学校,需要教育,需要各界人士的关爱。谁的爱都不能替代父母,但是却能给孩子们一些温暖,让他们少一些寒夜里的悲伤,少一些离别的泪水,让他们感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在现在的社会体制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余力来帮助他们,给他们教育的机会,给他们直接的关心和帮助。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向普通的孩子一样,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去了解留守儿童,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去关爱而不“溺爱”,去帮助而不“施舍”,让他们可以在教育中健康成长,感受到幸福生活。

一、真正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也不一定是贫困儿童,但是他们的确具有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社会上有很多的爱心人士,他们愿意伸手帮助这些孩子们,愿意资助他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一些情况下,却因为不了解这些孩子而采取了错误的方式。真正去了解这些孩子,便是帮助他们的前提。首先这些孩子不是问题儿童,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像对正常孩子一样,只是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而教师在这个角度上,除了担当教师的责任之外,还要兼具家长的角色,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培养好的性格;再者留守儿童也不等同于贫困儿童,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外面的确是有所成就,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外面拼搏。因此要更加重视这些孩子们对金钱的观念,防止乱花钱,更要让他们了解父母这些血汗钱的来之不易,也同时给予关心,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钱买到的。留守儿童和其它的孩子相比,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缺少自己父母的陪伴,那么这些陪伴角色就可以变成老师、志愿者、同学等等。他们真正缺少的是内在的一种充实,是关爱的程度,是和他人交流的机会,是父母之间的沟通情感。在物质上,和他人的差距也会造成他们自卑感。节假日亲人团聚更是他们渴求的,这也是社会应该帮助他们的角度和出发点。真正了解这些留守儿童,才能给他们所需要的,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而不是“怜悯”。

二、社会教育和关怀,给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真正的“爱”

关心是看不见的给予,但却是内心最容易受感动的方式。留守儿童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但是更需要精神的支持。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一时帮助不如长久的关爱。以此为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将自己的爱心行为落实到生活当中,从生活的细节来关爱他们,让他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社会教育:给留守儿童构建生活小家。很多留守儿童没有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平时放学之后,就回到家中,和爷爷奶奶作伴,和同龄人进一步接触的机会很少,教育方面的话基本上也由他们的爷爷奶奶负责,而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群体当中,找寻自己和他们的共同点,激发一些有趣的想法,丰富生活见识。因此要帮助留守儿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可以组建一个留守儿童生活小家。放学之后,孩子们就可以来到这个小家中,可以等待亲人来接,也可以完成自己的作业,或者是参加兴趣小组。这个小家中的物资可以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比一些用不到的衣物要好的多。另外,管理人员是一些爱心志愿者,愿意和这些孩子们聊天,分享见闻,通过这样的社会教育方式,让他们的生活丰富起来。(2)社会教育:视频通话,增加和家长交流的机会。留守儿童一年来见到父母的次数并不多,父母教育方面,没有多大作用,但是志愿者做的再好,也很难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因此组织一些志愿者,可以到孩子的身边和寻找到父母,然后让他们来一次长时间的视频通话,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看到家长和孩子的泪水,相信每个人都会无比心动。(3)学校教育:节假日的活动组织,和普通孩子一起玩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是过早体会到了。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比如自己的生日、中秋节、元旦,甚至是春节,父母不在自己的身边,节日变得更加伤感。此时就要组织这些孩子们一起过节,在一个大的家庭里,让孩子去感受节日的快乐,忘记分离的痛苦。另一方面,不要刻意地去划分这些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其实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在平时,多组织和普通孩子一起玩耍,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其实也是很幸福的,没有比别人少什么。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受到这些欢快气氛的感染,自己的心情也会好起来。还可以组织一些远足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那份纯真,也回归那份纯真。看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笑,应该是所有人的愿望吧!(4)学校教育:关注孩子的情感状态,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时刻监督,或者是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自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劳烦任何人。相反,他们的这种懂事,反而更加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因此社会各界一定要关注这些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进行一些心理教育疏导,及时发现不良的情感预兆。总之,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有着同样的责任感,社会教育能够更好地改变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而学校教育能够改变他们的性格和爱好。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能够让留守儿童更加幸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8,32(3).

篇3

一、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及其利弊

我国的社区教育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快速发展,社区教育功能不断完善,教育形式逐渐丰富。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教育实体主导型、社区学院综合型以及地域自治型等社区教育模式,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普遍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社区教育模式。其内涵为:政府作为所辖行政区域的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为着眼点进行的各种知识传播、文化传承、技能培训、活动实施的社区教育所构成的一整套教育网络。其运作方式为,政府相关职能科室按行政方式布置,检查社区教育工作,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当地党政领导挂帅,有关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即“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模式。该模式易于基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可在一定限度内调动区域各类资源,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表现为主要靠基层政府一个主体或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力量:有些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虽属体制内的力量,但仍游离在社区教育之外;而企业由于社区教育公益性和自身追逐营利性之间的矛盾,究竟如何科学定位与合理处理,目前还没有形成积极参与的局面。当然,也有些社会力量,如民间社团对社区教育表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但往往力量比较单薄,一时又难以承担比较重要的社区教育任务。这些都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瓶颈。那么,如何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并在社区教育中积极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社区教育模式的完善和社区教育的发展。

二、不断深化对社区教育的认识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教育部把社区教育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从教育部给出的社区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即具全民性。所谓全民,就是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是由社区举办的教育,是充分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提供全程的教育服务。所谓全程,就是面向人的一生,年龄无论长幼,学业无论高低,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再者,社区教育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样的目标主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所谓全面,就是面向各种学习需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层面、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基础和技能培训,社区教育都要为其服务。一言以蔽之,社区教育是协调、管理、优化、整合地区教育资源,实现学校、社区、家庭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社区组织、学校、教育机构、参与者等。明晓社区教育的定义和参与要素,基层政府在做好社区教育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服务的全民性原则。社区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以成人为主的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全民性原则是指社区教育要面向社区所有公民,人无老幼行业之分,只要有学习需求,教育就为其提供服务的“全民共享学习”的普惠性、包容性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背景下,要面向社会、面向全民,大力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实现公民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多种渠道和资源,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开放灵活的学习机会,为学习者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提供有效服务。要重视社区教育的机会公平,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统筹的全面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加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调配和整合,包括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技术等。发展社区教育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各种社会组织与教育资源,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一协调和监管作用不可缺位,要逐步建立“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加强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操作层面进行积极干预,有效调动机构、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共同致力于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责任,通过制定发展规划、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等,统筹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社区教育。

机制的创新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要构建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机制体制。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区建设和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期望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人们的学习不再以职业和经济上的目的为手段,而是以培养和完善人性为目的,成为自发形成的并以自主愿望为标志的,有利于自身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因此,必须深化社区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探索与培养和完善人性相适应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各自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区开放公共教育文化资源。

教育的实效性原则。是指发展社区教育必须立足区情、街情,明确社区教育重点。一方面,以从业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社区教育为重点,并不断注重社区教育诸方面人员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确保社区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要重点给予社区成员基本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较长时间甚至伴随一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努力突出重点的同时,逐步拓展社区教育的资源、途径和机会,坚持加强质量管理,探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社区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实际需求。

三、切实发挥基层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统筹作用

国家《规划纲要》关于社区教育战略目标的具体设想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2004年12月1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年6号),从“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明确开展社区教育的原则、目标,推进社区教育的主要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四个方面规范了当前我国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成为当前开展社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基层政府在发展社区教育中应切实有效发挥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作用:

1.在社区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发挥统筹作用

从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即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看,社区教育的内容广博。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区行为规范、有序的政治参与,党团员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妇女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社区居民的知识技能培训、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培育崇尚先进、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文化等等。如此广博的社区教育内容,要求基层政府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与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沟通和衔接,注重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2.在社区教育的形式载体上发挥统筹作用

基层政府要积极创新社区教育载体,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形式。品牌活动推动社区教育。比如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开展的“百姓宣讲”、“周末大讲堂”、“微型党课”、“道德讲堂”等,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信息网络助力社区教育,结合学习需求,不断丰富、整合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提升数字化社区教育网络水平,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学习成果印证检验社区教育。进一步做好市民学习积分认证工作,不断增加新的市民学习积分认证点,方便广大居民学习,使居民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存储、学分认证、学分积累、学分兑换等管理功能更加方便实现对接;强化合作拓展社区教育,加强与社区学院合作,主动将自身开展的教育学习工作,如社工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等,整合到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中来,通过认证制度进行学习的记录、评价、奖励兑换,使学习认证与升学、就业、入职等建立联系,实现认证制度的融通持续发展。

3.在社区教育的主体培育上发挥统筹作用

目前,社区教育最普遍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社区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利有弊,前文已经赘述。在完善该模式的同时,基层政府要积极培育社区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政府要积极协调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区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放手培育社区各类中介组织、评估机构、办学机构和市场组织,鼓励社区各类教育组织按照市场法则独立办学;扩大社区办学的自,形成灵活的办学机制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政府服务社区、社区自我发展的新型社区教育发展模式。

4.在社区教育的机制体制上发挥统筹作用

众所周知,社区教育不可能独立存在,它的开展涉及到多项其他的行政事务,包括财政、教育、民政、劳动、文化、卫生和城市管理多种领域的合作工作。基层政府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逐步完善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政府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推进社区建设、建立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区域事业发展计划。基层政府要成立党政领导任主任的跨部门的“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建立政府主导、教育牵头、政府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和职称评审等问题,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适应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同时,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师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制度试点建设,促进区域化社区教育的师资水平得到良性的提升与发展。

篇4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流动;高等教育;双向作用

随着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渐趋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公平问题的日渐凸显,有关社会与教育关系的探讨悄然兴起并很快成为理论家们的“兴奋灶”,尤其是对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关系的研究,形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至今方兴未艾。

一、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在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条件越高的阶层,其子女享有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就越大。有调查表明,美国年收入3000美元以下的家庭子女不能升人大学的可能性,比年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上家庭子女不能升入大学的可能性大6倍以上。日本文部省大学学术局学生科的调查研究显示:1958年,日本各类大学学生家庭收入按5个等级分类,其中年收入为72.8万日元以上者占26.9%,居于首位,其次为29.3万至41万日元者占20.3%;公立大学中,年收入为72.8万日元以上者占33.6%为最多,而年收入为29.8万元以下者最少,仅占12.6%。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和普及化,经济分层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逐步由“淡薄微弱”演变为“日渐明显”,缩小经济分层影响、倡导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9年前者为后者的2.28倍,1997年为2.47倍,2002年扩大为3.11倍,2003年则扩大为3.23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收费也在逐年上涨,从陕西省公布的2006年高校收费标准来看,普通高校本科文、法、财、经、史学专业学费标准为每学年3500元,理工、外语、中医、体育专业为4500元,西医专业为5000元,艺术专业一类、二类、三类分别为7000元、9000元、11000元,国家“211工程”高校的学费可以上述标准为基础上浮10%;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成人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为:一般专业每年5 500元,艺术专业9000元,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学费标准原则上为每学年8500元至12000元。经济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和高等教育收费的井喷上涨的“双重窘境”,使得许多贫困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大学而长期处于经济紧张状态。一些家庭为此而耗尽了全部积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高教研究所1999年秋季调查结果的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百分比最高的是高中,分别是26%和28%;获学院学位的分别是25.1%和26.3%;获研究生学位的分别是18.3%和13.6%。在我国,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子女高等教育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王香丽对广东省10所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高校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父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16.8%,而父亲是小学及以下学历学生所占比例为16.4%。与2002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13.16%,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口占了25.71%进行对比后认为,父亲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是后者的2倍多。又据调查资料,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大学教育机会的影响呈正相关趋势,父亲学历达到高中和大专以上水平的学生约占抽样人数的5 7%,其中父亲为大学教育程度的占28.32%,只有4.64%的学生父亲为文盲;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大学教育机会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母亲受教育程度为高中毕业者的比重最多,占26.5%,其次是小学和初中程度,母亲为文盲的学生约占10%。

二、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篇5

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来看职业教育,是把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具有生产性,是说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对生产的作用。而同时,教育又具有消费性,就是指花费在生产劳动力上的费用,这种费用与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但不是生产费用,而是消费。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谈职业教育的特征,就是从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物或沟通物DD劳动力的培养与劳动力的质量对生产的作用来分析的。其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消费性又有潜在的生产性。

要使劳动力获得一定专业的技能和技巧,就要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这种消费是为获得新的劳动力的补充而必须消费犹如抚育子女费用一样,是个人的消费。个人消费是恢复、保持、发展和繁衍劳动力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要消费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即包括衣、食、住、行及日用物质消费,也包括书刊、电视、电影等精神消费。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要素。教育消费的结束,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教育消费的结果,就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当这种消费的结果转化到生产过程中变为生产能力时,职业教育工作的过程才显示出它的经济意义。

说到职业教育是潜在的生产,而不是现实的生产,是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有关的。马克思称科学技术是“一般社会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并不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只有当自然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被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中,引起生产力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才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自然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一方面,自然科学通过技术发明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同时,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改变与提高了劳动对象的品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教育,自然科学被劳动者所掌握变为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者转化为劳动者“知力”的生产力,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在生产活动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从职业教育的经济效果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但又是“扩大”了的生产。其实,一个家庭教育费用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文化水平。因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律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首先的因素。”其定量数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定量的教育费的消费,会在以后的生产中所产生经济效果。因而,有家长也说:教育投资,是家庭的最大储蓄。于是教育“投资”、开发智力资源的热潮出现了。许多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把教育投资的竞赛,当作生产竞争的重要内容。这种“扩大”了的量的效果,是劳动力智力素质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是专门的劳动力运作科学技术的作用,及这种作用在再生产中的反复而实现的。

(三)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职业教育是今日消费,但又是明日的生产。从社会再生产的环节上看,消费既是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又是与生产过程相对立的概念。在社会再生产中,有一个国民收入的分配的问题。为了扩大再生产,就要拿出一定量收入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即增加固定资金与扩大招工的名额。从目前经济效果看,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费用,会很快地见到效益,它的回收期是较短的。用于消费多了就要影响经济发展。这之间是矛盾的。因为教育的费用,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成效,教育的收效期是较长的。严格地说,职业教育的效能也是不能以回收期来计算的,因为教育不直接创造价值。这里就出现了扩大再生产的费用与教育费用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费实际是今日的纯消费,但它确实是明日的再生产。所以,有眼光的经济界,从不把现在的职业教育消费与扩大再生产对立起来,而是把今日的职业教育看作是为明日再生产的准备。

目前,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提高财政收入的途径,职业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质量,由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往往在不增加固定资金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使企业和国家受益。所以它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力手段。同样,现在面临着不少青年的就业问题,眼下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增加社会就业率,这样就要影响教育费用。而从长远观点看,增加教育就可以为青年就业提供更广泛的适应性,一方面青年接受了职业教育后,在就业的门路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青年受教育后,可以发挥他们知识的作用,以提高生产率,增加社会总财富。现在有人主张变招工为招生,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四)从职业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质规定与联系上看,教育是把“物”化为“智”的过程,但又是“智”转化为“物”的准备。职业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培养人的过程,是改变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形态过程;后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是人在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物质并占有自然物质的过程。两个过程之所以发生关系,就是因为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劳动力的智力与体力的规格问题,构成了两个过程相通的桥梁。从社会再生产上看,这两个过程是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两个环节。所以,从经济的观点来考察,职业教育是人力与物力的消费,消费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还消费掉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这一过程的全部结果集中在一点上,那就是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是变可能的劳动力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变一般的简单的劳动力为复杂的特殊的劳动力,说到底,它是将“物”的消耗转化为“智能”的过程。

总之,职业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并且是与生产有密切关系的非生产性的活动。换句话说,职业教育部门是一个与生产部门有密切联系的非生产部门。职业教育活动不是生产性活动,它是生产部门当中不可匮缺的因素--人力资源重要的蓄水池。

篇6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突出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或者说学习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受教育对象不仅限于实体学校;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愈加丰富;以教为主这种受教育者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善,变为主动的以学为主。,远程教育以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它这种独特的信息传输和交流手段,广阔的信息资源以及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教育管理机构,相比之常规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具有一下几点特征。

(1)开放性。相比于高等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远程教育具有很好的开放性。现代高等教育属于封闭性教育,教育资源不外流,再次教育门槛高,在高校里接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而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社会群众而不仅限于高校内,门槛低了,受教育者之间得以共享教育资源。基本上只要群众想学习,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延伸性。常规学校教育是把五湖四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根据规章制度来进行教育活动,是一种集中式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却反其道而行,它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传输,传送给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是一种扩散式的传播知识的教育形式。

(3)灵活性。远程教育的一般对象是成人或者在职员工。所以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领域发展迅速。显而易见,远程教育在课程设置、学员管理、学习模式、教育管理方面要灵活多变,充分适应成人教育。

(4)手段中介性。先进的媒体技术、多种的教育信息资源是远程教育的基础,远程教育对媒体的依赖贯穿于注册、教学、作业、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当中。当然常规高校教育也用到类似的媒体技术,但远远不会像前者那样对媒体技术高度依赖。

(5)管理性。远程教育是开放的、延伸的和灵活的,但并不因此说明它是随意和盲目的,也没有改变它是有目标要求、有管理组织、有评价反馈的教育活动这一事实,只是方式和制度有别于常规高校教育。但远程教育并不能理解为纯粹的接受信息,例如随意上网、看电视。

2现代远程教育对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作用

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远程教育,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其它教育形式所没有的优势,故而能独特地作用于构建学习化社会。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

(一)现代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很好地适应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是一种很好的终身学习的方式。

(1)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学习需要。学校需要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四大目标,而远程教育在这四方面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需求。

(2)实现了学员学习的个别化。现代社会知识发展使得人们的求知愿望趋于多样化,于是个别化学习成为了广大人民的学习需求,是大势所趋。而现代远程教育特殊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实现了人们想要的自主式学习。

(3)满足了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对象、信息资源、教育模式、管理方式实行全方位开放,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的需求。于是人们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平等,教育更加民主。

(4)网络学习变成现实。现代信息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只需要一台电脑,人们呆在家里就能进行远程教育,根据自己兴趣给自己充电。异地师生之间的交流也突破了以往的时空限制。

(二)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化社会奠定思想基础平台。要先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目的除了要培养学生能力,还要创造新知识和价值观,努力使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公民共识,使整个社会都能为人们的平等受教育机会创造条件。另外,确立终身教育理念也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有力助手。

篇7

关键词:文献资料;历史与社会教学;作用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新课改后,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含文献资料的比重大为增加,近年来中考命题中文献材料也大幅度增多,阅读量和难度也相应增大。教材中文献资料的类型主要有制造情景型、知识补充型和知识归纳型三种类型,而且这些文献资料具有典型性、精辟性、教育性、感染性、权威性的特点,这些图文资料极大地丰富、充实了课本知识,并且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内容。所以,如何发挥文献资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合理运用文献资料,对不同的文献资料做到物尽其用,越发显得重要。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大多数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平时备课经常舍近求远,脱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课外资料,导致现成教材资源的闲置。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中文献资料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情景型文献资料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考力生长起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创设情景型文献资料往往语言讲究,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某些还具有一定的情感启迪作用,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时感到一种精神震撼。特别是图片情景型文献资料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献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手段。

二、利用知识补充型文献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知识补充型文献资料往往是学生已经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的历史知识,文献资料的编入起到对课本知识补充说明作用,这种文献资料一般出现在课文中间部分。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引用了下列教材中的知识补充型文献资料来引导学生探究:在中中国清政府战败的因素有哪些?从中得出了哪些启示?

清朝开国后与西方通商近二百年,始终不知地球为圆形,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统治者死抱着祖宗成法“骑射为先”,长期轻视枪炮。清军入关200年后,半数士兵还使用着弓箭,刀矛。——节选自八下《历史与社会》教材P68页

学生通过上述材料分析得出:清政府愚昧无知,思想保守,军事技术落后,西方国家已使用枪炮等热兵器,我们国家还停留在使用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的阶段,最终导致英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清王朝几十万大军,导致双方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屈辱的历史结果。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和学习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深刻启迪。

通过对这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学生对当时背景和有关内容的历史知识有了更多了解,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习惯。

三、利用知识归纳型文献资料培养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知识归纳型文献资料也经常在教材中出现,它把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或者事物的前因后果都已总结归纳出来,一目了然,不用老师教学生一看就懂了,遇到这样的文献资料我们该怎样处理?每一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在时间上与前后史实有纵向关联,在空间上与其它地区(或国家)的史实有横向关联,在性质上与其它现象也有内在的关联。首先,在教学中要站在文综的角度启导学生的思维。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都有内在的联系,我们要全面地综合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思维要从点发展到线到面的立体思维,才能完整地掌握和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第二,站在学科内综合的角度去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培养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历史事件内在本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多视角、多层次对历史知识进行迁移、比较、归类。把相似、相近的知识归纳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一般认识,加深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并应用于此后历史学习中同类事物的认识,使历史思维达到一个创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陈广华.试论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

[2] 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1988年版.

[3] 谢玉杰,王继光.中国历史文献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5]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4-27页.

篇8

一、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在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基金会是实现社会办学、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当前,我省教育强省建设步入了纵深推进的新阶段,为教育基金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和更大空间。省教育基金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力争发挥更大的作用。

1.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促进作用。现阶段,我省教育发展进入关键期,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将着力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重点领域,以及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关键环节上下工夫、求突破。教育基金会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和沟通社会、学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学校、师生等各方面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诉求,向党委政府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在大力发展教育公益事业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注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促进社会资产向教育财富转化,切实增强教育发展后劲。要将教育公益覆盖到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教育基金的调节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向多元化、优质化、公平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在促进教育和谐发展中充分发挥助手作用。重视和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形形、功能完备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其所谓的民主、自由。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将其纳入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社会组织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构建“和谐湖南”作出了积极贡献。教育基金会作为教育领域的社会公益组织,在汇聚社会力量、救助贫困师生、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大有可为。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推动教育和谐稳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省教育基金会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服务大局,继续在奖优济困、扶贫助学上下工夫,从源头上减少教育系统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着力在搭建更多服务平台、汇聚更多资源上求突破,为促进教育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多作贡献。

3.在服务广大师生中充分发挥帮扶作用。服务师生、关爱师生是教育基金会的工作重点。近七年来,全省各级教育基金会在救助特困教师、奖励优秀教师、扶助贫困学生、资助困难学校等方面,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范围、大额度帮扶服务,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省需要帮助的贫困师生仍然很多,扶贫济困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据统计,目前,全省特困教师还有1.5万多名,且在动态变化之中。教育基金会一定要站在改善教育民生、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做好服务师生、关爱师生的工作。要大力弘扬兴学重教、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对教师、学生这两个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让所有教师都能安心教书育人,所有学生都能快乐健康成长。特别要始终坚持公益方向,拓宽帮扶范围,丰富帮扶内容,创新帮扶形式,不断加大对贫困师生的帮扶力度,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基金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教育基金会事业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省教育基金会新一届理事会立足新起点,谋划新蓝图,制订新举措,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创新发展,着力推动我省教育基金会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夯实基础,增强服务能力。基金是教育基金会开展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省教育基金会要把基金募集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基金总量,不断增强教育基金会服务教育的能力。要加大筹资力度,广开筹资渠道,创新筹资方式,努力增大基金总量规模。要坚持募资与投资增值并举,按照“安全、合法、有效增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基金投资,精心运作,规范操作,努力实现基金保值增值。要强化基金监管,始终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严格把握基金募集、管理和使用等关键环节,确保基金运作安全。要充分整合资源,切实发挥好基金会理事、监事人脉资源丰富、社会影响较大的优势,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教育基金会的联动机制,广泛搭建服务教育的平台,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凝聚更多力量。

篇9

【关键词】小学音乐 愉快教学 创设情境 主体作用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多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我感觉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景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

好象上楼梯,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篇10

【关键词】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借鉴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这个理念,要必须充分利用个人与周围环境等资源,促使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难,教育者除了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相信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培养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此外,教育者还要注重把个体学生和集体成员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能力技能、团队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锻炼和提高,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助人自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服务对象,避免过度影响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给服务对象提供建议,是给他们需要提供选择,而不是取代他们的选择,最终由被服务对象决定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帮助。“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服务性的,其基本任务只能是对有困难、有需求者提供有效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以便他们正常生活和发展”。

“社会工作的宗旨与目标是要帮助人或社会解决问题,它的动机是服务人群、贡献社会,而不只是赚钱图利”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在为学生服务方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问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理念不强,服务的效果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学生个体的困难和问题所进行的服务还不够。因此,社会工作的服务理论介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强化其服务意识,使其既注意学生群体层面上的大众服务工作,也能针对大学生个体的特殊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工作。我们将服务介入的性质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一般的介入,如协助刚入校园的新生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新集体的相处,协助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等;第二个层面是特殊的介入,特殊群体如家庭贫困的、单亲家庭的、有疾病残疾的,对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等。根据每个特殊对象进行不一样的指导、开导、关心。

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第一,要求树立服务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端正心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关怀和理解。必须克服以前的教育者决定一切,教师就是权威的现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需要,要尽量做到“三贴近”,关注了解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帮助的困难。教育者要深入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班级的情境,结合他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结合每个大学生个体特殊的心理、社会和思想特征,只有充分了解过后,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处理,才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才能讲思想工作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三,将服务理念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工作者动员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建立专门服务小组或系统的服务体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维护学生权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效果,提供条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方方面面的服务,寓教于环境,寓教于教师的身体力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表率,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高尚情操、美好品德的魅力,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达到大学生认知、情绪、意志的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改变过于偏重单向灌输的教育理念

树立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调运用社会工作中平等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做到平等的理念。在社会工作里,工作者尊重当事人,他们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平等关系。虽然人的社会地位、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同,但人人都应该平等的,把教育者当作是社会工作者,被教育者当作是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人格地位是一样平等的的。平等这一理念是社会工作展开服务的前提,同样更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工作的前提。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在学生面前把自己摆在“高位”,缺乏平等意识,面对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见,学生群体多是被动的服从教育者的灌输。同时,教育者往往只注重群体教育,而不太注重个体差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应积极借鉴社会工作的“平等”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以学生为基本,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利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资本,开发学生,开发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对学生的平等,不仅反映在表面的尊重,更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一个意义上的“为人师表”,应该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的命令,强迫等方式方法,在人格、在男女平等上给予平等对待,这就是社会工作一种理念介入,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介入下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直接的方式进行人类情感的对话的思想工作,真正摒弃那种,我说什么你做什么,我教育你服从的传统模式,使受教育者得到尊重、认可、理解,激发他们的热情,自觉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促进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