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社会的教育现象

篇1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应用电子技术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各个高等学校也加紧了对这类人才培养的速度。由于当今电子技术人才缺失严重,在保证这类人才人数的充足之外,就更应该重视其是否具备卓越的才干。在当今社会,具备多种能力的电子技术人才少之又少。怎样能够寻找到或培养出真正拥有多种能力结构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多能力结构 应用电子技术 人才培养

应用电子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应用电子行业在社会的行业结构中不可取代。在飞速发展的产品结构下,高新科技也在不断的竞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秩序即将被创造出来。由于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的应用电子的专业人才转为了炫赫一时的职员。并且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越来越大。这就需要那些开设电子技术产业的高校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新的改动。怎样才能满足当今市场需求,培养出高质量多能力结构的人才,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电子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成为社会的佼佼者,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因为这一行业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关乎着我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在我国,这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开设大部分都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这种高职院校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难免会与社会中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产生矛盾。作为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的去找到应对方式,恰当的处理这种矛盾,培养多能力结构的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一、多能力结构是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共同要求

在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的21 世纪中,知识引领市场。根据一些材料指出,由于我国的企业职工文化低,技能差造成产品的通过率下滑,生产总值损失惨重。通过这一资料可以看出,我国之所以在生产力上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企业的劳动者技能太差。所以,其创造的生产价值也就微乎其微。这种现象既导致中国的生产力不足,又对自己本身的能源造成严重损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企业若要取得成绩就应该着眼于劳动者的身上。提升所有劳动者的素质。包括从事于产品生产或推广等多个行业中的研发人员,只有提高每个参与者的素质,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而作为培养电子技术人才的主干力量DD高职院校,更要投入于对多能力结构人才的塑造之上。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其更注重实用性。所以高职院校的目标就应该立足于技术教育中。可是当今的一些学校却远远脱离了这一目标。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传统封建,没有特色,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学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多能力结构人才的主要措施

(一)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授课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紧跟时代的潮流,突出社会发展的特征。比如教师在上课中就不能单方面的只讲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融入社会电子发展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多与社会相结合的知识,不至于在未来与社会脱离。

(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让学生乐于自己去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创设类似电子创新的游戏,引导学生参与。在游戏中可以制定一些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游戏中可以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深入的指导,给学生明确思路。其中教师可以将出色的学生作品交给学校审查,通过之后对其作品进行推广,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何乐而不为。

(三)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若要能够确保W生会运用软件,就必须将电子信息技术中的理论与实践合理划分。比如教师在授课中,就要合理分配课堂的时间,一半教理论,一半教实践。理论与实践俩不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不足,并给予正确的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配合中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适时的组织一些上机操作课。将企业的一些新项目融于操作课中,让学生自己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其设计。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然后老师对这一项目做出总结,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指导。通过这一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在操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多能力结构人才的关键。想要规划出良好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一支结构严谨并且技能卓越的师资队伍。根据当今高职院校内的教师能力来分析,不少学校还依然出现学历不够职称太低的状况。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十分影响其发展。所以本文倡议,高职院校为建设一支能力强水平高经验足的教师队伍,就应该设立职称考试,并对老师的专业水平定期进行指导。

(五)加强关于教材的相应改革。

随着时代的更新,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已经远离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当中,所以,对教材的改革大势所趋。问题在于如何进行改革。教育部就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把一些新技术编到了书本当中。并且也要建立新的教材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需要,教材的模式主要是以操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其外一些院校还可以自己制定有特色的教材,将本校的专业全部融于教材内,提高学校的专业特色与办学水平。

(六)提高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其最主要应该落脚于课程的安排上。因为当今的许多学校都是根据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与方向等平台来安排课程。由于电子专业课程中,知识面多,包含的内容也较广,所以对于电子专业的课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举个例子,对于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课程中,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技能。教师在安排课程的过程中要学会按照单品机的特性来提升课程的内容,但在这过程中运用热点技术要适当。

篇2

关键词:生物教学;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当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当今社会关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础。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热潮中,中学生物教学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的生物教学中,对感恩教育方面的渗透,仍普遍做得不够。针对这一现状,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感恩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知识与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教材各章节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又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1.讲述课本知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将这些知识与父母、学生、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例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中,我首先用“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来描述孕育一个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讲述怀孕、生产的过程的艰辛、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形成感谢父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再如,在讲“青春期”一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为自己一生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我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种形式。2.介绍生物现象,使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说明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就是告诉我们吃的、穿的来自自然,来自他人,来自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感恩意识

在学生牢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去实践。例如,我在讲“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合理营养”,再问“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父母或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对父母或长辈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这就促成了学生与父母长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父母长辈,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再如,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血型和输血的相关知识后,我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现年74岁的老人哈里森在献血长达56年的时间里挽救了200多万名婴儿的生命的故事,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树立无偿献血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观念。

三、丰富课外活动,与现实联系,强化感恩意识

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1.举办感恩教育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可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重要。如学校举办的感恩形象大使丘礼飞的“感恩让我飞得更高”的报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意识到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2.利用特定节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与感恩教育有密切关系的节日,也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关键时间,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摄影、小论文、小报比赛等,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义,时常怀有感恩之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和态度。

篇3

一、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性及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一)德育工作实施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往往存在起点低、差异大、认识模糊、行为盲目等不足与缺陷,再加上年龄并不是很大,经常会出现反叛心理,而且心理也处在剧变的躁动时期,而德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职班主任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不断有序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使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所以中职班主任对于中职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中职学校工作现状

1.知性德育还在大行其道

新课改革在我国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就在近几年在某些方面还在不断实施,而且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素质教育也在全面推进,但是我国高考已然成为最受重视的方面之一,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再加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而这种方式也在德育教育方面不断尝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规律、规则、制度还有就是德育课程。但是这些课程以及制度、规律并不能充分展现德育教育的真谛,而受到教育的中职学生也就仅仅形成了“关于道德的观念”,并非是“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效果。

2.德育方法传统化、单一化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所应用的德育教育方式还是沿袭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非就是在做错事的时候责备、责罚,而事后再严令禁止这种行为的发生,或者给予一定的压力杜绝这种事情,而这其中很少会实施教导、引导的方式,主要因为没有准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的基础,再加上总是说教为主,没有比较适合的方法比较,最终导致德育的教育没有什么效果,这样的教育多数只是起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作用,而很少深入到内部,也就不能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和践行。

3.德育工作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目前德育工作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个是模仿型,一个是任务型,第三个是集体性。模仿性顾名思义没有创意,主要模仿别人的做法;任务型说白了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做法,有什么样的布置就做怎样的工作,从不考虑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集体性就是经常进行集体的教育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多少相仿,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有针对性。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缺乏个性,没有特点。

4.对网络等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冲击缺乏良策

当今社会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可以从中快速、准确的获得大量的信息,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网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虽为中职学生带来了许多的乐趣,但是如果过度沉迷其中,势必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在网络上会有许多不同于甚至与道德相悖的理论,一旦学生开始受到这些影响,轻者思想观念、道德观念转变,重者造成人格不健全。

二、中职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策略

1.树立贴近生活的德育目标

人是组成社会的个体,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推动作用,人生活在社会上也要时刻去适应社会,所以在树立德育目标的时候要切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就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只要努力就能做到;还有一方面就是不能用同一目标来培养学生,也不能用统一模式教育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个体,用同一标准评价学生,不利于开展德育工作,也不利于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2.从生活中获取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从生活中获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来从根本上进行德育内容的选取,基于同学之间的太多差异,最好是以班级为单位,中职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不仅能够充分开展德育教学,还可以避免因为学生众多而遇到的忽略个别学生或群体的问题;其次,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消化;最后就是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因为职校的学生不久就会进入到社会中,这样在职校中就进行过在社会上德育教育,在进入社会之后就能够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与选择,让学生们更能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德育活动要承载于生活

第一,要做好德育导师制工作。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都是居高临下,并不能跟学生之间达到很好的互动,这往往就会使学生反感,而且只注重说教的德育方式,又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点,所以首先就要做好德育导师制工作。在这其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方式进行改善,主要包括建立档案、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以及建立小组活动制度等,这样可以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同时也能够更加规范的、有针对性的讨论,已达到成功获取最佳德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第二,注重心理健康辅导。不只是中职学生,其他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及青少年都因为当今社会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复杂和各种压力的增加心智开始发生变化,心理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所以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辅导:首先要开展并且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是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途径之一;[3]其次就是进行团体辅导,可以在学校中进行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中职学生发现并重视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还可以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这样更容易解决心理矛盾,形成健康人格。

篇4

关键词:《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当下,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重塑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迫在眉睫。清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典范,近年来出现了各类学校热推《弟子规》的现象。本文以“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旨在通过古今对比思考,分析《弟子规》的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

一、《弟子规》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1.家庭礼仪教育。“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在阐述入则孝的56个句子中,主要是讲对待父母应有的礼仪规范,主要谈到有四个方面:(1)听从父母的教导。“父母呼,应勿缓”句是讲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时候,子女要言语和行动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导子女的时候,子女要恭敬的聆听,接受父母的责备与批评。(2)体贴照顾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句是说子女要了解父母的爱好,体贴父母的想法,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修炼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3)经常与父母沟通。“亲有过,谏使更”句是讲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错时,子女要耐心与之沟通交流,注重方式。(4)思念父母。“丧三年,常悲咽”是说父母去世后,子女应尽丧礼。而对于当今社会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难做到,但心中对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经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2.个人礼仪教育。个人礼仪主要是有关个人谈吐、举止、服饰等外在礼仪。在《弟子规》中详细规定了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的礼仪规范。(1)语言方面的要求。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要讲得太快太急、模糊不清。(2)仪表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3)仪态方面的要求。年少的时候,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了酒,就会丑态百出。(4)个人服饰的要求。在穿戴方面,应该重视衣服的整洁大方,而不是华彩艳丽,平时的穿戴不但要符合我们的身份,也要与自己的家庭条件相吻合。

3.社交礼仪教育。儒家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礼仪。(1)社交礼仪原则。在《弟子规》“出则悌”篇中着重谈到了交往礼仪。首先是谈到社交礼仪的两大原则:一是尊重原则。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要怀尊敬之心对待交往的每一个人。二是信用原则。信”在古代人际交往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原则。《弟子规》“信”篇对诚信的描述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树立和保持诚信形象有着深远意义。(2)社交言语辞令规范。讲到当子女听到长辈呼喊某人时,应该立刻替长辈去叫被叫者。如果被叫的人不在,子女要马上到长辈那里,看看有什么事情要做。(3)社交行为举止规范。如讲到长辈问子女话时,子女要立即起身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能东张西望。

4.求学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1)讲力行与学文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因为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气,但也不能一味力行而不读书学习,那样会成为一个固执己见,不明事理的人。这对于当今教育处理理论知与实践引导的关系无疑有很大的启示。(2)讲读书的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读书要专心致志,要用功,要多思多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讲读书礼仪习惯养成。要求学生读书的房间要收拾整齐,墙壁、桌子要保持整洁干净。

二、《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1.家庭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族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维系依靠的是亲情,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读书人讲“修身,治家,平天下”。《弟子规》中的家庭礼仪教育充分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这对于重塑当今中国孝道文化以及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个人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其“礼”精神内核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修身、自律精神,表现外在形式就是言行举止、衣着外貌等一系列要求。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古代,这是对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当今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引导,有“礼”、有“仪”,方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社交礼仪教育。在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社会里,“敬”、“信”是儒家提倡的人际交往首要原则。当今社会,对于我国商业诚信危机,在企业重塑“信”的原则迫在眉睫。而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在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大形势下,我们勿必保持清醒,把孩子的德育摆在首位。《弟子规》中的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孩子交往品质的培养,从小养成“敬”、“信”的品格,也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求学礼仪教育。对于当今科学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背景下,学校、家庭都一味追求孩子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教育对于我们当今德行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一是摆正德行修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二是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多读书,读死书。

三、《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反思

1.自由个性的发展。由于中国以儒家为统治思想的传统社会里,过于强调伦理次序,强调权威,强调服从。因此,传统教育存在忽略个体发展的弊端,不利于培养自由的儿童。《弟子规》伤害儿童的自由,主要表现是对儿童天性的抑制。如“说话多,不如少,多易错,少易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与当今社会的开放交流环境对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不相符合。基于这些弊端,学校和家庭在推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全盘照本宣科,在内容上必须进行甄选和指导。

2.公民意识的培养。《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意识,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民主精神。现代文明需要追求建设民主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中缺乏这种民主精神,内容中有过于强调言听计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是冲突的。二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平等对话精神。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认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受历史条件限制,由于中国传统礼仪负载了政治、道德、社会等太多的功能,《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于平等对话精神,主要表现在封建权威等级思想要“挞无怨”;面对尊长要“勿见能”;子弟与长辈之间更多强调遵循“儒家”权威的伦理思想,子弟没有主体性发展及人格平等。因此对于当今民主社会的建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思想首先应该要打破等级性,向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转换。二是要对于缺失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扬弃。

四、结语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礼”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而《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写成。学习《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古为今用,如何将《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学习与中国当今和谐文明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作者:王漾 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1.

[2]杨万霖.弟子规:一半很重要,另一半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45.

篇5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在当今社会并没有落伍,反而更加突出了它作用和价值。首先,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十分重要的。不知感恩的心理会严重影响青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平衡青少年个体的身心需要,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和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其次,感恩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物质利益冲突加强,一些人们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把自己的眼球集中在了个人利益,一些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而不知感恩,这种个人行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将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通过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首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其次,感恩教育通过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使个体怀有一颗感恩和包容的心,促进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进而有益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宁幸福。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感恩意识缺乏

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不仅不懂得关心他人,甚至对他人的关心无动于衷。具体表现为:对于父母、老师和同学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存在丝毫的谢意,这些对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感恩行为缺失

当代一些大学生不仅感恩意识缺乏,感恩行为更是缺失,这种不良现象表现在大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消费的过程中对父母辛苦赚的钱不懂的勤俭节约,有的学生大手大脚,消费水平甚至超过了父母所能承受的能力;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斤斤计较,不会考虑他人感受;在坐公交时不主动给老年人、孕妇等让座;更有甚者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来进行危害社会的发明创造,这些现象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家庭的正确引导

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自身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和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 家长要转变观念。家长要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子女常怀感恩之心,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生活情况的同时,要同时注重对孩子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关注他们是否对父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具有感恩意识。

2. 家长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感恩榜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对老人还是小孩儿都应该关心、体贴、恩爱有加,夫妻之间也要相敬如宾,彼此尊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坦诚相待,有情有义,知恩图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家庭中时刻处于感恩的氛围中。

(二)学校的规范教育

1. 要注重理论灌输的作用。以课堂为阵地,把感恩教育设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借助课堂,在课堂内容的传授中渗透一些感恩思想。同时将该课程设置一定的学分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懂得感恩。

2. 重视感恩实践的作用。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而感恩行动才是感恩教育真正的目的,因此,必须通过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领悟什么是感恩,怎样去表达感恩,并在这样反复的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把感恩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高校还应该利用一些感恩节日在校园内宣传感恩人物或感恩事迹;可以请一些知名人士或身边的人物做一些有关感恩的演讲等,从各个方面出发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感恩的校园环境。例如,山西师范大学根据本校孟佩杰的事例,通过大力的宣传和鼓励,学习她感恩父母,不图回报的精神,让大学生感受到知恩图报的人就在身边,我们都可以是“最美女孩”、“最美男孩”。

(三)社会的正面熏陶

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来积极配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1. 重视媒体的作用。借助电视、报纸等宣传这一主题,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气:例如,国家广电局可以多做一些感恩的公益广告,像深入人心的“妈妈洗脚”的广告,对感恩进行宣传和鼓励,促进大学生感恩萌芽的生长。

2. 重视网络的作用。开展感恩教育也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等优点来发挥其宣传作用。其次,为了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还必须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以免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流入网站造成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例如,设立网络监督机构,对网络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将一些感恩信息,如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及身边的一些感恩事迹到各大网站,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篇6

关键字:未成年犯罪;法律意识;认知不良现象能力;预防犯罪

当今社会未成年犯罪越来越多,成为社会的第三大公害,而且犯罪的年龄还在下降,对于未成年的界定,国外各有各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而我国负刑事责任的起点年龄为14周岁,我国宪法又有关于“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的规定,可以得出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至不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实施的违反刑事法律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依法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具体而言,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包括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实施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又包括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所有刑法予以禁止的行为。

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的入学的青少年,从入学到毕业正是16岁到18岁之间的年龄,年龄再小一点的有14岁或15岁入学的,他们的年龄正是未成年犯罪界定的范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与控制自我的能力较弱,对于教育者来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预防犯罪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作为技工学校的教育者,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学校定时开设法律讲座,使学生了解未成年犯罪的概念,建立法律意识

世界上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的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规定,如:英国《青少年法》第一条规定:“本法所称的青少年是指那些违法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美国《青少年犯教养法》第四十章也规定:“本章所称‘少年’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原联邦德国《青少年刑法》第4条规定“少年的违法行为看做是犯罪还是过错以及时效问题,皆依照一般刑法规定处理。”也就是说何为未成年人犯罪严格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理,而不考虑“身份犯罪”。《俄罗斯刑法典》第87条第2款也规定“对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可以判处刑罚,或者对他们适用教育感化性强制措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德、俄都规定为14周岁,即在这两个国家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处罚刑事法律的行为。通过这些法律知识使学生知道自己虽然是未成年,同样需要对社会负责,如果行为不当同样会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定期开设社会现象分析或心里分析讲座,使学生提高社会不良现象侵蚀和网络毒害的免疫功能

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分析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社会的毒害,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它,分清是与非、分清善与恶,分清美与丑,学会拒绝非法的、丑恶的、不健康的东西,在进行社会现象分析的同时,结合法律知识更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认识和分析贪污现象时,可以结合《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三百八十四条等法律条款都从不同程对贪污罪进行了界定。让学生明确,不良的行为过了界限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对社会不良现象是认识而不是让学生蒙住眼睛避开它,刻意的避是避不开的,只有学会拒绝,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于处理网络的毒害更是如此,教育者一直喊着要青少年“远离”网络。网络随处可见,“远离”教育是不现实的,只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网络中的毒素才能提高学生的免疫功能。比如:和学生一起分析“虚拟”和“现实”的区别;分析网络游戏的创作者是如何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来设计游戏的,分析青春期人的心里变化,通过对不同人群、站在不同角度进行心里分析,学生会正确认识网络中的情节和现象,分析现实的自我和虚拟空间的自我的区别,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以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通过“爱心”教育、感化、挽救有不良行为和心里的落后学生,使其迷途知返,预防犯罪发生

日前,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学校也应将这项工作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挽救、帮助“不良少年”,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负责任的教育,有作为的学校,和有爱心的老师,应该为每个孩子提供宽松的转化机会,让他们得到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教育环境。这是教育的“唤醒”和“激励”的本质所在。

时下的技工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可以采取宽泛的教育手段,融人格道德教育、情商发展于一体挽救不良学生,只要我们教育者肯献出爱心和经历,只要我们的机构将预防学生犯罪工作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必将能够督促教育执行者,把教好“不良少年”当作重要的教育责任,认真作为。这样学校里才能更好的建立和谐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刘杰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和惩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7).

[2]张梅姿.《学校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J].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篇7

道德教育是基础工程,而在道德教育中,又要以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社会公德是维护人类秩序、调节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们社会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而且,社会公德包含着许多崇高道德的萌芽。具备良好公德的人,一旦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其道德水平往往会达到很高的境界。社会公德教育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公共环境下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规范、社会秩序,避免在社会中出现人与人关系的失序、失礼。公德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即我们所说的“良知”。主要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二、课例设计

(一)活动主题:

“唤醒未眠的良知”。

(二)教育背景:

从当前青年的行为可看出他们仍缺乏公共道德:公用设施上布满“伤痕”斑斑点点,墙壁上粘着乌黑的鞋印、指印,公共书刊残缺不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迷恋游戏机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对青年人进行社会公德素质的培养。

(三)活动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认识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唤醒员工们的良知,唤醒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回顾过往生活,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员工们热爱生活,乐于回报社会的生活态度。强化员工的自律意识,培养员工的社会公德,增强员工的社会责任感,真正明白“我是一名小公民,弘扬社会公德是己任”的道理,在能力范围内形成弘扬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巩固我联社德育工作的各项成果。

(四)活动方式:

由参见职工们自主发言,并开展

“我们应以怎样的社会公德开创新世纪”的讨论活动,深刻反省思想行为中存在的有损社会公德的现象,挖掘思想根源,探讨如何唤醒我们的公德之心,并如何将公德之心化为公德之举,明确在享受公德带给我们的安乐、幸福、愉悦、美满的同时,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讲公德,而讲公德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活动过程

请参加职工谈谈这几幅画,详见PPT,引出当今社会中不文明的现象。除此之外,请大家谈谈在你的周围你所看到的不文明现象。(分组讨论)

Q:什么是公共秩序?它的定义是什么?(主持人问)

A:公共秩序:是由一定的规则来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引进余秋雨先生的名言:如果没有血液的流通、呼吸的延续,人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就不会有生命。社会的集体也是这样,每一个专业都不能独自存在。公共事务,社会公德,是社会的血液和呼吸。

(一)了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主持人讲解: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主要是社会道德。社会公德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整个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是每一个人进入文明世界的身份认定,也是一个正常社会全部合格成员之间的品格上的契约;是人生教育的基准,也是日常生活的起点。

(二).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1、社会公德的概念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的是什么?

——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人与社会的关系指的是什么?

——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3)人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什么?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Q:我们要怎么做呢?

①.文明礼貌:

②.助人为乐:

③.爱好公物:

篇8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平台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3-02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这种形式也导致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长。社会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要从小抓起,所以这个时期下一定要做好小学的教育工作,实现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基于我国政府的财政扶持以及政策支持,近几年我国在教育行业上的IT投资越来越多[2]。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已经慢慢建立起了教育卫星传输网络和视频传输系统,并在部分学校开展了远程教育。

其次,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软件工具,而这些软件工具的出现,也势必会使网络平台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目前虽然小学中有很多教育资源,有课件、题库、视频教程等多种类型,但是总的质量并不高,也就是缺乏优质资源。而且,有些视频虽然种类多,但是内容上基本一致,导致了资源的重复性。第二,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相关软件与硬件环境相差很大,有不匹配的现象出现。这就会导致教育的硬件环境得不到全面发挥,很多人无法享受到一些技术成果。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很多尖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教育本应该具有公平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小学有不同的教学环境。有些贫困一些的小学几乎没有引入信息化教学,而一些其他学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学设备[1]。

三、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方法探析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当今社会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存储功能,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有以下几种建议:

(一)整合名师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要增加国家精品课堂的数量,加强视频课堂的建设,使教学视频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要提供一个平台,使更多市民和教师参与其中,提出更多的建议,分享一些教学资源,以便教师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课件。另外,尽量使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软件统一,增强软件间的配套性,通过信息技术逐渐提高我国的教学管理。

(二)加快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小学课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学生不好理解的,比较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种同时具备声音、动画、文字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课下作业,让他们通过电脑操作,通过玩一些游戏,对当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游戏必须和当天所学知识有关,可以通过互动性测试、人机互动式学习、同学间PK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还可以在课后搭建一个方便学生间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自己当天不太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一个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每一个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测试成绩等。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个结果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也必须把信息化教学重视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设计更优质的课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篇9

文化产业振兴高校中文教育困境出路

一、前言

高校学生的中文教育成为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因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研究的重点,教育更不能忽视。文化发展依靠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根本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而它发展的支撑点正是文学的创意写作,所以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高校中文的教育是原动力。

二、高校中文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发展,但高校中文教育的问题也要引起重视。其中,中文专业的现状是文学创作方面的人才的匮乏,而中文专业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求,我国中文教育模式一直承袭着传统模式,但传统模式的中文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合社会新的形式,因为当前国内外的高校中文教育的外部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

国内的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更高了,从而需要更多的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快捷。

然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和国家做支撑,而文学创新写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发展文学创意写作,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不重视自主创作和创意写作。在社会注意新形势下,学生自然找工作困难,传统中文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而高校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是培养人才。专家也提出,中文学科可以促进地域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地域文化可以提升中文学科的竞争力。可见,中文学科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更多可供挖掘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学者以改革创新的眼光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

当前高校中文教育的改革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性,体现出中文教育课程的时代特点。在过去,高校中文教育担负起了传扬和集成民族文化的重任,而今后,若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中文教育改革,将对高校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同时,推动汉语国际化理想的进程,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三、对高校中文教育的建议

1.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中文教育进行改革实是大势所趋,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培养作家是困难的,成为一个作家是需要天赋的,但是新兴复合型创意作家是可以培训的,但在很多国外的高校已经把创意写作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动机,开设了相关的创意写作的课程,招收相关方面的硕士。

2.改变培养目标

在文化产业和社会经济大的趋势作用下改变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写作人才是改变传统中文学个的一个有效方法。传统中文学科重在培养基础型人才为目的,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不能给学生自由创作的发展空间,这样学生在社会上缺少竞争力,最终导致我国高校觉得中文教育没有出路。

社会文化产业的兴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中文专业培养新型的写作人才,与传统中文专业的写作有极大的区别,新型文化产业的写作人才具有更好适应文化产业和经济的特点,并促进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员。

3.改变教学体系

改变教学的体系,理论建设与创作能力并重,传统中文教育一直以传统理论为主,不重视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应将创意写作的课程作为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来学习。中文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培养文学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写作能力的人才。当今社会普遍认为会写作的人不在中文系,这就给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中文教育要更贴近中文,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培养写作型的人才,这是中文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国外创意写作产业发展的很迅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制度上的完善。

4.评价体系的完善

中文教育属于人文学科,其特点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很强的形象和主观性,对学生应采取效果考核,过于整齐的量化考核不适合中文专业。中文专业和其他学科一样,只重视知识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中文专业学生的考核主要是读写的考核,尤其是创作能力的考核,是根本无法量化的,而且创作能力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劳动。中文专业应像设计类专业一样加入入学考核,作为艺术类学科成语之一的文学专业却进行量化的考核,是不能挑选出文学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的。

5.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当前,教师职能的改变也是教学改革的另一大难题,中文教师职能的改变在于自身探索、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以上是对中文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中文教育创新的要求,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形势,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只要有创新型人才,就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高校中文教育的改革也是当今社会相对受关注的课题,成功的改革还学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曲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2]李立.普通理工科高校中文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语文学刊,2013,1(7):110-111.

[3]范笑仙,刘颖,李曼.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综述[A].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质量提升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1.

篇10

关键词:道德;道德缺失;表现;对策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4.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浓重是导致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缺失诚信,无社会责任感,拒斥传统这些都可归因于人们受功利、实用性原则的支配。就连教育这块领地也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了,一方面: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随着应试指挥棒而迷失了方向。“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惟一目标。”从而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道德教育(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导致了教育迷失了自我,人文主义精神失落,人们丢失了道德真诚,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在工具理性主导、效率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追求名利,迷失在聚敛钱财、追求物质享受的实利主义的欲求里。少数教育者的价值观与精神被铜臭所熏染,他们的价值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不惜将人格、尊严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当今社会的现行体制下,学问、学术不再是单纯的本体,做官成为最体面最有价值的职业,也是最光耀门楣且最能为家庭和地方带来利益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职业道德全面滑坡”的现实了。因此,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