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技术学发展现状

篇1

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进一步拓展,基本素质整体提升,教育品质得到改善。为了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发达地区与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均衡化,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1]。摆脱传统落后思想,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都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具体措施。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国家、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携手改变这一状况。现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如何实现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均衡化是众多教育研究们已经或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教育资源丰厚,教师力量充足,教学方法突出,相反,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设有信息课程,学校有充足的教育设施,平均六个人就有享有一台电脑,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及化但在我国西部发展缓慢地区,教育设备严重缺乏,一个班级一台电脑的情况也是常见[2]。此外,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差距也较大。

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 无法实现新教改

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落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腐朽,这将难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3]。教育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妨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大多学校对信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些学校的眼中,信息技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课;分数的提高是关键。考核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是看个人的整体素质,看毕业考试成绩。

2.国家财政拨款不够 资金投入少

国家财政补助是基础教育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4]。大量资金注入才能使计算机课程更好的开展。现阶段我国在中小学教育资源投入短缺,很多地区因资金缺少选用质量差、配置低的教学设备如windows1997,此类教学用具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财政资金的不足使更新教育设施困难,学生只能使用配置低、网速慢的电脑,这样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没有国家的财政保障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对于这种状况,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学校、社会共同要考虑的问题。

3.教师资源不足、部分教师素质低下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多的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教师应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为骄傲,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自豪。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但现在,国家教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很多中小学压根没有信息技术教师。还有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低下,无职业道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在学生有问题时不予以帮助。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4.教学模式有问题 教学方法滞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严重问题。教师依旧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只是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进程快,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这样,更易于学生知识吸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应主动学习,与同学之间亲密合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转变腐朽教育思想

只有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得到“完美转型”。腐朽的教育思想使人退步,新的教育思想才能引领教育行业的发展。 新的观点诞生意味着陈旧思想的死亡。那么怎样的教育理念才是顺应信息技术更新的现代思想观念呢?坚持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学提倡的重点;坚持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有的新观点。为了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是必要步骤,只有新思想才能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进步。

2.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拓宽资金获取渠道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做好了铺垫。有了教育资金做基础才能有优质的教育设备,充足的教育师资,教学质量才能等到保证。因此,国家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财政拨款。基础教育学校本身应拓宽学校资金来源,实现教育资金自筹,发展其他事业辅助教学。发挥社会的力量,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基础教育的赞助也能对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普及做出贡献。

3.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应扩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招聘。第一,国家可鼓励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不仅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对软硬件的运用了如指掌从而面对教学工作得心应手。第二,壮大教育师资力量可适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进入教育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待遇低,适度调高教师待遇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招聘,教书育人。

4.优化教育资源改革 改善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说,短时间内要使国家教育资源充足是不可能的。目前,资源的不足难以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优化教育资源改革。中小学教师应探索适合本校资源优化的方法,学习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尤其是偏远地区。另外,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使用电脑。

篇2

关键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田径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7-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正逐渐进入了大学校园,并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供广大学生参选学习,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生们的热切关注,参与的学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良好趋势。而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田径课程教学即遭受学生们的冷落,参加田径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少,导致田径教学在高校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田径教学就属于此情况,很多学生都不愿意选择田径课程而青睐于其他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认为田径课程较为辛苦,娱乐性不强,也不够时尚,技术要领复杂难掌握等现状,使得参选者逐年减少,部分学校已经被迫取消了选项课中田径项目的课程设置。众所周知,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人的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性,也能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是所有体育项目的基础。可见,田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的新意识,客观认识、理解田径课程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改的发展趋势,对田径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其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要求,吸引学生的目光,逐步扩大参加群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自觉锻炼的兴趣及习惯,以期为田径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重新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功能和价值,重振当年之雄风。

2 田径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理念陈旧及竞技色彩浓厚

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理念一直主导着田径课程的教学活动,禁锢着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思想。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下,习惯于从教的角度看待学,而不是从学的角度看待教,导致教法吞没学法;只注重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注重其过程;或者注重别人研究的过程,而不注重学生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学方法单一与竞技色彩浓厚;学生成绩考核评价观念落后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到田径课程的教学质量及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对田径运动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大众化开展是不利的,也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田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田径文化知识。因此,为顺应现代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多元化的需求,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吸收新的理念与新方法,改革实践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以竞技项目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偏重于运动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体育锻炼之用,要重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另外,要构建更加合理、适宜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核不应只是单纯通过一些直接测量的数据而定,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树立现代教学理念,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田径的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课程遭学生冷落

目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按学生的学习意愿开设了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选项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就有田径选项课程。田径课程的开设进一步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体育基础的提高以及学生素养的全面培养。但是,由于当前所设置的田径课程教学内容多以短跑、长跑、跨栏跑、跳远、跳高、标枪、铅球等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甚至偏重于运动训练模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了学生上田径课时情绪较为低落,产生被动学习及厌学的心理状态。总体看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不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现呈现出教学内容与方法较为单一、枯燥和乏味,另外,也存在缺乏游戏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导致一些学生对田径课程产生厌倦感,课程一定程度遭受到学生的冷落。

2.3田径运动的基础较差

从当前的中小学田径运动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来看,总体是以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掷实心球、推铅球等内容组成。而上述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在露天场地进行,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田径的练习过程还会给身体带来了一定的困倦或运动损伤。相对而言,田径运动较其他球类项目的教学内容欠缺趣味性、娱乐性和游戏性。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练习田径积极不高,而更多的是热衷于球类项目,更多的学生会去选择那些趣味性较浓的球类项目作为运动锻炼,如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由此可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田径与球类之间的运动基础上的差异早在中小学就已经形成了,并且这种运动情结被带入了高校阶段,导致部分学生对田径课程产生逆反的情绪,表现出兴趣不浓的状态。这些,均对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选择参加田径课程学习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也是导致学生田径运动基础较差的直接因素。

2.4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

当前,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顺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现有教育教学进行了适宜的改革及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性能。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生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技能知识,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肯定,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早已根深蒂固,仍然沿着旧的教学观念进行着教学活动,现阶段还无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平方法。总体看来,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课教学中仍然占着主导的地位。这一现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忽视了田径运动的健身教学需要,对于追赶新鲜事物的现代大学生来说不合适的,因此,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没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田径课学习缺乏兴趣。

3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教学的发展对策

3.1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

实践证明,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能有效地促进田径课程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田径课程的兴趣与爱好,也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从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所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发现,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及完善的地方。如课程目标更多是体现了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竞技能力水平等。而教学内容目前主要还是沿用着竞技运动的相关项目,呈现出内容单调、运动强度较大、灵活性不够、个性化不足等状况。另外,运动技术的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都是通过个体行为来完成,缺乏趣味性和娱乐性,导致田径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由此,我们应更新教学理念,对以前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根椐田径课程发展规律、特点以及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实际需要,努力构建出一套适合当前田径运动发展趋势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田径知识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可采取降低难度,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娱乐性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练习形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愉快地投入到田径运动中来。使其所构建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能够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及促进身心健康这一根本目标迈进,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并且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教学形式,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并经常进行的用于锻炼身体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和内容。

3.2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

就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而言,其共同目的都是传授学生田径相关知识,使其掌握一些正确的田径技术和技能,为日后顺利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并且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田径课程教学质量,也符合现代田径技术的特点。教学过程特别是要注意对学生的潜能的调动、想象力的发挥,注重教育学的规律和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和方法,而且还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把学生以往的知识和动作,迁移融合到教学中来创新,把田径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与其他的项目进行合作来开展田径运动的教学方法,或者利用其他的运动项目作为田径运动教学的载体,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走、跑、跳、投等基本知识。其中,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和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比较而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而现代教学模式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这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相结合,实现了共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了共同的教学任务,更好地推进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教学的发展。

3.3建立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

从当前学校所构建的各类体育俱乐部开展活动状况的特点来看,俱乐部式的教学及管理比较灵活化,打破以往枯燥、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与积极参与。由此,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与研究,力求建立出科学、合理的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要锻炼的项目。当然,学校田径俱乐部要将竞技与趣味相结合,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强调健身原则与方法的掌握,同时还要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了解参与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田径运动的欲望。我们相信,通过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田径教学气氛,弥补田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培养学生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学院田径课程的发展。

3.4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校纷纷对各学科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的田径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略了与之相应的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尤其是忽略了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致教学与评价相脱节,改革和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是当前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就教学而言,田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根据学生实际和田径项目的特点而定,考核内容应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程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适时进行调整和改变,所设置的评价手段应对田径教学具有显著的导向功能,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程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和真实。

4 结语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田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及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并且建立学校田径俱乐部,开展大众性健身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田径运动的锻炼价值,加深对田径课程的感情,进而产生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田径课程的学习,拓宽田径运动的生存空间,让田径课程在体育职业学院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参考文献:

[1]郭炎林.对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2]刘健鹏.对田径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遭受冷落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2月.

[3]郑雅蕊,孙 璞等.高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余贞凯.网球技术课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的评价研究[J].楚雄师院学报,2013年3月.

[5]吴有凯,曾秀端等.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科学研究,2006年12月.

篇3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1.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必备技能。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技术特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并能实践操作和初步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特点,信息化管理在物流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操作。

由于我国物流专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和规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如下:《物流技术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网络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工程》等。作为同一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些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弊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部分章节存在重复编排,教学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上课缺乏积极性,不便于掌握较新的知识。三是现有的教材体系存在着跟不上时代、理论落后于实践,可操作性差的问题[3]。

2.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简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多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大多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随着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Internet、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很大,例如与《物流信息系统》有关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服务技术在不断变化;又例如ERP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促进了基础技术的提高。但是,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有的教材中信息技术术语定义、引用也不一致,实用的例子较少。总之,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基本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观物流企业或者在校内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基本没有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应达到的综合目标。

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专业师资缺乏,教师水平差别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是: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学历的师资不足,虽然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具有物流师资格证书,但缺少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4]。

二、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

完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搞好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前,随着物流这个新兴专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有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材编著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大部分物流信息技术教材属于引进理论式,对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吸收消化工作尚未完成,还未与中国的物流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应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拓展能力素质来设置课程体系,实现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专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以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和《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前提,提出以能力体系而非学科体系,打破传统的按照学科结构进行课程设置的模式,并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方针,来确定物流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紧密联系,课程体系应适应我国高职物流管理学科发展和紧缺物流人才培养要求,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基本范例。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流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方法以及各种信息系统的运作形式与操作方式。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在此基础上动手操作,完成实践过程。我们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构建教学网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自由讨论、撰写论文与仿真实验等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力求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改革传统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培养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十分关键。通过结合教学实践,及对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物流人才熟练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仿真软件的使用,从而掌握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系统及ERP系统的实施和维护。

建设一支朝气蓬勃、敢于创新、高学历、高层次的高职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可采取的措施如下:第一,完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第二,设立师资培养专项经费,加大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师资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第三,引进或聘请企业中有一定学历和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QZC024)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淑琴.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4:197-199.

[2]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4:260-262.

[3] 张铎,柯新生.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165-167.

篇4

>> 中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辽宁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现状分析及研究 西医类来华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网络依赖现状及其媒介教育策略研究 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 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语言初探 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探讨 简论研究生德商现状及提高策略 论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规模的招生策略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来华留学研究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及管理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探索 高校微博发展现状及建设策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策略 浅谈高校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6-04-19.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EB/OL] , 2016-04-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名单[EB/OL]. ,2013-11-21.

[7]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2011-2012[EB/OL]. http:///en/Services/Project-Atlas/United-Kingdom/International-Students-In-UK,2016-04-21.

[8]IIE. Open Doors Data International Students by Academic Level[EB/OL]. http:///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International-Students/Academic-Level/2010-12-19,2011/12.

[9][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硕士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 http:///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1,2013-10-31.

[10]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站.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EB/OL]. http:///ctrler.asp?action=detail_cn&aid=1106220001, 2013-11-21.

篇5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52―06

引言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1]。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体体现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使用技能水平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然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全面、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2]。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包括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重点调查了在职中小学教师与本科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4]。从2009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中全日制教育类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又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师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未来的专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主要指向了解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新生力量――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现状与发展期望,并探讨相关培养对策。

一 调研内容与方法

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本次调研仍然遵循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沿用前期研究成果的调研设计思路[3],以2004年底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参照,按《标准》中界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层面划分以下调查项目:

(1)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对应《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层面)

(2)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现状(对应《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层面)

(3)全日制教育硕士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对应《标准》中的“应用与创新”层面)

(4)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调研实施主要利用依据上述调研项目自制的问卷。由于在课题整体设计中主要关注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下通过构建基于网络支持的,由职前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师范生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相关支持人员(如高师院校的学科教法老师、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管理人员)等成员构成的实践共同体以支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5],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比调查与研究(比如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后期实证研究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中,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一个具体化的实证研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面向东北师范大学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共7个专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一方面,问卷进行了多次试用与修正,可以保证问卷本身的效度与信度;另一方面,调查对象都参加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40学时)的学习,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术语与各个问题有着基本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所有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文中的条形图由Excel进行处理。

二 调研结果分析

1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与态度状况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98.4%)全日制教育硕士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92.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教育技术在自己将来所授学科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95.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在自己未来的教师生涯中会时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有24.2%全日制教育硕士明确表明自己并没有主动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意识。可见,虽然绝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技术学习、应用意识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2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状况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媒体使用的技能、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技能。

(1)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途径

如表1所示,除了选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外,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查阅网络、看书等方式自学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或者选修本专业提供的相关选修课程,但在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教育技术能力途径比较单一,分散性比较大,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支持。

除了集中在课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之外,全日制教育硕士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教育技术的时间如图1如所示,可见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外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

图2所示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因素,其中“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时间”。

(2)教学设计技能水平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专家论述[6],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将教学设计技能划分为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案编写等七个评价维度[3]。

如表2所示,教学设计各个评价维度“非常熟练”与“熟练”比率之和都没有超过50%,可见一半以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能熟练完成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学习者分析与教学评价设计两个环节,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技能水平较低。

(3)教学媒体应用技能现状

依据媒体在交互性、信息表达方式的区别将教学媒体划分为传统教学媒体(粉笔+黑板、实体模型、挂图等)、常规电教媒体(录音机、电视、光学投影仪等)、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四种类型[3]。

如表3所示,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一半左右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使用常规电教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可见还有众多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常规电教媒体以及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技能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各种常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技能。

如表4,约 70%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制作PowerPoint课件,而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都不会制作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也不具备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视频课件、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开发网络课程的技能。可见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水平还比较低。

3 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读教育硕士,他们在硕士期间还没有参加教育实习,另外,调研数据表明,25.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调研主要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同时考查其是否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

(1)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当问及“自身现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否满足将来实际教学需要”时,仅有7.7%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完全能够满足”;23.1%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基本能够满足”;54.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14.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可见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技术硕士在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2)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评价。

如表5所示,虽然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而且对“教学设计”因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其它三种因素的认识并不充分,具体体现在各种因素“非常重要”的比率偏低。

4 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1)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期望

3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69.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接受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74.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65.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自己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

(2)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资源期望

97.6%的全日制教育硕士都期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技术的资源及相关支持。如图3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教育技术学习资源的期望,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期望学校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实践类学习资源。

(3)对人力支持方面的期望。

人力支持方面,52%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54.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本专业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专业教师能够提供支持;18.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合作交流以便获得相关支持;36.8%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一线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支持。

(4)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

如图4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由于平时其它课程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期望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间,但是期望在现有课时中安排专门的实践时间,同时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期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自己所学学科更为紧密,期望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

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建议

调研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单一;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但整体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对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方面还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都还有较大欠缺,对影响教育技术应用实效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也不够充分,缺乏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其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及相关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本文基于课题整体设计,尤其是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调研对象,由此势必影响到调研结论的可推广程度。所以本文并不指向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对策,而是仅结合此次个案性调研结果,从高师院校如何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力度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 系统规划――拓展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发展途径单一、缺乏系统的支持体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存在学制短、课程集中、时间紧等条件的限制,高师院校有必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做出系统的规划,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推荐一些适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选修课,使其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二是在各专业内提供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类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重视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其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三是可以提供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便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与学习时间;四是尽可能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体验教育技术、讨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在大学内举办教育技术相关讲座、学术报告、技能类短期培训班、开设教育技术网络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使全日制教育硕士深入了解、思考教育技术应用相关问题;可以举办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比赛、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更多教育技术学习机会。

2 注重实践――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比如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媒体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获取、设计与开发等具有实践特性的课程替代通识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并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二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特点,在本学科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与资源建设,鼓励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协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课程,使之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更多地考虑学科的实际需要与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更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三是要重视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比如要像面对本科师范生一样规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训练过程,可以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多种方式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机会。

3 资源保障――加强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传输与共享的数学化学习资源。在学校环境下,可以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来支持“混合学习”,以便有效地整合学生的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环节,支持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7]。调研表明,绝大多数(80.3%)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技术学习提供长效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面向具体学科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关注对已有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比如,关注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资源的建设,让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摩、分析、研讨,来反思教育技术应用策略、提高自身在教育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决策能力与行动能力;在提供拓展学习资源方面也要考虑学科特点,比如,可以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生推荐虚拟实验室相关的教学软件;为数学专业学生推荐几何画板等软件。关注对当前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二是关注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中教育技术相关资源的应用。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国内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完全基于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把握,建有系统的教材与相关培训资源。另外一个颇受关注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虽然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但也正是因为其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所以这些项目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另一方面,该类项目多为集中式、短期型培训项目,因此培训资源系统性强、内容含量大、信息化程度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资源。

四 结束语

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关注相应地也比较少。本文基于现状调查与分析,提议通过加强系统规划、重视实践环境与信息化培养资源建设来进一步推进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虽然由于样本选择上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结论与建议的可推广价值,但还是期望可以为关注职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在将来的研究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将进一步在实证层面对所提议的对策进行应用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EB/OL].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6.

[3] 郑燕林,李卢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0): 85-91.

[4] 郑燕林,李卢一.师范专业实习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11-15.

[5] 郑燕林,李卢一. “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概念框架:目标、构成、特征与培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4-49.

[6]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 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 “混合型-探究式”本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3): 50-54.

An Investig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ZHENG Yan-lin 1LI Lu-yi 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2 .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survey objects have high consciousness but lack readiness and experienc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st of them expect practice teaching and various support resource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y. Based on problem analysis, this study furth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cluding systematic plann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ource provision.

Keyword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competency; investigation

篇6

结合我校的发展现状,加快学校电教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软件配备,加速教育科学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电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全面推进我校电教设备使用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校电化教育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注重实效、逐步到位的原则。坚持以培训促应用、以应用促需求,以需求促发展的策略;坚持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注重实效、分层推进的工作方针。

二、工作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根据我校教师目前掌握电教设备和使用电教媒体的整体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初步使全校老师提高电化设备技术进行办公、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

2、学校教学软件开发目标

本年度,全校的教师能熟练使用电化设备,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3、工作的目标

做好电教设备使用的落实工作,切实加强电教设备课的教研教学工作。将上有趣味的课、上有价值的课、上有文化的课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探索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设施。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电教设施的管理

1、管理员要及时做好电教设施的登记。作好电教设备使用情况、问题记录。

2、管理员要做好电教设施的使用、维护、卫生、安全(防盗、防火、用电),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做好相关记录。保养和维护保证电教设备的利用和完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1、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丰富内容,让电教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3、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电教教研活动。

4、积极进行电教设备课的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四)、加强对电化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

1、电化教学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做到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2、加强对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和保管情况的抽查,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

3、加强学校电化、网络等专用教室的过程管理,责任到人。

4、及时做到电教设备的检修、维护。

5、维护保持电教设施设备经常处于正常运用状态。

(五)、做好教学服务工作

在完成份内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服务,如电教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学校各项活动,为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最优的保障。

篇7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运用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各种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分析来实现学校的管理效率的提高。利用好它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科学分析出该校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未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被看成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在高职院校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管理的同时,身为学校的管理者。更加应该做到学校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的现代化。保证好学校管理思维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时期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与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如果不转变高职院校管理的现代化思想,单纯从技术手段中着手也无法切实帮助高职院校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高职院校对接市场,科学管理的窗口

高职院校的培养核心是直接向社会市场输出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就是联通社会、市场、学校三方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学校可以将培养特色、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模式、实践活动等各项信息公布在校园网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让有需要的企业直接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和人才培养规模,更好的对接市场。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高职院校向社会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的重要窗口。通过定期浏览学校校园网,管理者、社会、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及时掌握学校发展的趋势,所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风貌,以此来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彰显学校的特色,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院校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

高职院校学校管理主要涉及到的环节有教职工信息、学生信息、市场信息、教学活动信息、实践操作信息等相关的环节。教职工信息主要包括了人事情况、教学业绩和科研档案等;学生信息包括有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学生心理状况、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思想状况等;市场信息就是指高职院校所开设的院系和专业与劳动就业市场之间的关联以及市场需求量等;教学活动信息包括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如排课、教师安排、教室安排等,也包括了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对于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高职院校管理的同时要注意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性”就是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时要体现出尊重个体差异、兼容并包,做到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面对职业技术教育出现的新形式、新局面、新问题和新任务,转变职业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理念,利用现代化的人本观念、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等作为指导,对学校已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政策进行重新审视。要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革新。对于不适宜学生、教师成长发展的政策和规章要积极改正,并要根据实际制定出一套合理、科学、可行的操作方案。

篇8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综合性利用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强调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就是说,需要利用现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正和优化[1]。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对传统的教育进行充分革新,以适应世界教育新形势的发展[2]。

1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1发展现状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幻灯片演示、多媒体技术、网络“云”媒体技术几个发展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虽然现在有很多学校还是以“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重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技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具有比多媒体技术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3]。网络技术更侧重于通过其高度的共享性特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源以及更加宽广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打造高效有趣的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逐步将网络技术运用到现代教育当中,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当中仍旧会遇到许多问题,诸如面临着资源浪费、教师能力有限、学生自觉性较差这些困难。因此,要想在现代教育当中充分发展网络技术教育,就必须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探索。

1.2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

第一,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共享性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的信息平台,搜索可用的教学资源的进行整合,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扩大课外阅读量,从而帮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拓宽学习视野。而对于一些疑难问题,也可以考虑利用网络技术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4]。第二,考虑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率。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当中,学生在课堂上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其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而将网络技术应用在现代教育当中,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2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应用中的问题

2.1资源无法实现合理利用

虽然网络发展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搜索、学习平台,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众多的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时若不加选择,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果教师选择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就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众多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认真选取,以免造成资源的冗余或者浪费。而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培养自身辨别网络内容优劣的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健全,尤其需要对其规范使用网络进行培训教育。

2.2易入“重形式,轻内容”的误区

网络教育技术无疑是一种教育形式,它的存在应该是辅助日常的教学内容,令其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有的教师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本末倒置”,将授课的重点从内容的讲授转移到了网络教育形式的呈现上。事实证明,过于复杂花哨的授课形式反而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过度分散注意力,忽略教学重点,这样是无法达到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的。

3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当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以上对于网络应用技术在现代教育当中的发展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应用中的优化策略。

3.1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教育“云平台”

“云技术”是指在广域网或局域网内将硬件、软件、网络等系列资源统一起来,实现数据的计算、储存、处理和共享的一种托管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可以采取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教育“云平台”这一途径来实现全世界范围内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云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方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资源在整合当中高效处理信息,还能够让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构建校园网络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分类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的“电子图书馆”足不出户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料。另外,校内论坛BBS也可以为师生之间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

3.2变革传统教学方法

“开放性”是互联网发展技术的又一显著特点,依靠网络技术进行的现代教育改革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授课,教学内容也以课本内容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岗位上的创新,同样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展,最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高度的交流和利用,互联网思想的“火花”正在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知识的垄断性,在促进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进行创新活动,助力传统教育领域变革中十分重要。可以说,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使整个教学活动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式获得根本的转变。这也就使原本只能在学校才能接收到的教育真正实现走向社会,走向家庭,直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3.3建立“交互式”学习交流平台

因为互联网技术具备良好的“互动性”这一特性,因此可以保证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线上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处理学生在课下学习时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没有知识点“死角”。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线上交流实现小组作业,进行问题探讨。教师则可以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小组作业的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交流增多,可以让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到教学阶段的方方面面。

3.4打造优秀的师资力量

培养优秀的人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一切关于教育的变革最终都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现代教育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为教育变革事业保驾护航。首先,需要专业教师对于网络技术有基本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熟练掌握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授课的操作步骤和标准。再次,需要培养学生甄别网络信息优劣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使用网络资源。最后,学校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保证互联网技术在本校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及时配备相关技术、信息、维护等人员,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加强校际间交流,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

4结语

我国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当中的应用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拥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较而言,因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肯定。教师不仅可以随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查找和整合,而且可以在课堂上提高与学生的互动率,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通过加强自身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国教育界应当进一步证实互联网技术在现在教育当中的实际应用,并派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学者进一步研究和优化这种应用,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兴连,王泽钮.基于资源型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为例[J].软件导刊,2012(1):159-160.

[2]杨哲.网络课程信息结构设计的效果评价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79-83.

[3]张爱科,黄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3):155-157.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发展趋势

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过度,21世纪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文化水平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也在计算机多媒体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并将这项新的技术熟练的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相关概念界定

多媒体技术的含义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图画、视频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传播。现阶段,多媒体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音频信息技术

可以通过此项技术合成音乐、对不同人物进行语音识别、语音和文字的相互转换等。像我们常用的微信交流平台,进行的实时聊天,就是音频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

1.2 数据库及内容检索技术

该项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大大方便了人类的信息存储及信息应用。庞大的信息,需要一个庞大的存储空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运用了自身大的容量解决了这一问题。

1.3 流媒技术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主要解决了数据不能实时传输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它可以使接受者一边接受信息,一边处理信息。

1.4 多媒体监控技术

将图像、声音、检索等多种技术综合在一起应用到报警系统中。使原有的报警系统更为完善,现在的工业生产、银行安全监控、交通安全保障和防火防盗装置中,都使用该种技术。并且,还可以将数据存储以备日后查询。

1.5 图像处理技术

主要为图像拼接和和融合所用。小一点的就是平常所用的简单拼图,如Photoshop。大一点的应用领域在刑事侦探中起到重大作用,如嫌疑人面向合成匹配等。

2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1 文化教育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变化日新月异,想要接受新的信息,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培训,将图像、声音、视频广泛结合,相互交互,提高学习主动性。而远程教育的发展,更是解决了人们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性。

2.2 商业服务方面

各大型商场的演示服务,计算机触屏,还有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的微信和支付宝快捷支付,各种网上平台的交易,包括淘宝、天猫的购物;携程、途牛等的旅游出行;美团、糯米网的订餐服务,无一不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方面:多媒体电子出版物主要以大容量存储为依托,为人们呈现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我们常用的磁带、光盘和集成电路卡都是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产物。其存储量打、携带方便,解决了传统阅读工具的重大弊端。在旅游、教育、娱乐界得到充分运用,加大了知识的传播速度。

2.3 视频会议方面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各大企业的办公地点遍布世界各地。视频会议就是他们联系的重要方式,通过远程技术与异地进行交流,是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技术支撑。

2.4 医疗诊断方面

医疗诊断经常采用实时动态视频扫描和声影处理技术等,简单来说在医学中常采用的彩超、B超和拍摄X光片。最常见的就是医院就诊预约挂号,体检报告单的网络查询。人类在恶劣环境中身体受到的伤害加重,各种疑难杂症应运而生,众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借助多媒体医疗诊断技术。

3 多媒体信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其发展前景可观,将是未来社会生产的主要产物,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结合现在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主要会朝多元化、网络化和媒体终端的部件化、智能化和嵌入化方向发展。

3.1 多元化方向

这里的多元化不仅指应用领域的多方向发展,也是技术从单机到多机的的过度,从基于CD-ROM的单机系统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多媒体应用过渡,解决了传统技术遗留的相关问题。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培训、商业服务、医疗服务方面有众多应用;未来,多媒体在服务这些主体时,能给其带来衍生服务;例如在教育培训方面,除了单纯的培训和远程视频方面,我们还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专业服务,需求者还可以进行纠正,以便达到自己的要求。商业服务更不用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做了重大贡献,未来也只会朝着更好的发展。

3.2 网络化方向

由于技术进步,信息化速度加快,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相互结合起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转变了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文件处理、录像带资料长期保存、图像视频的观看等问题。

3.3 智能化和嵌入化方向

S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性能指标进一步提高,未来多媒体网络的环境要求增强,使多媒体网络的智能化发展更加完善,智能化机器人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地腹地的变化,更好的服务人类生活。

4 结论

尽管如此,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不成熟因素,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电信诈骗、视频文件资料造假、黑客入侵,都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也将是阻碍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未来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研究需要攻克这一难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它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影响着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给计算机系统的视频、文件系统带来了重大变革。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涉及范围广,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也大,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婷.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N].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12).

[2]顾君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1999(03).

[3]王晓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2(02).

[4]王军,韩志强.多媒体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浅谈. [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03).

[5]黄娟.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2002-2011年教育技术学两刊的载文分析[D].河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