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新常态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PPP融资模式 特殊目的机构(SPV) 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83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28-02
当前我国经济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过去蔓延式、粗放式的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的增长,经济步入了新常态。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这就意味着不搞强刺激、大调整,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长远。
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逻辑、发展逻辑、治理逻辑等方面要有全新的认识、梳理和引领。多年来,各地融资平台蓬勃发展,对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改善民生起到积极作用,但带来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如:政府职能边界模糊、负债规模高企、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和民间资本进入困难等情况。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财政部、发改委主导推动PPP模式作为新的手段。PPP模式可以转变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强化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改善以往财政规划中存在的单一年度预算收支管理,通过升级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实现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因此,如何正确理解PPP融资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一、PPP融资模式的概念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是一种公私合营模式。目前财政部正在推广的PPP模式是一种狭义的PPP,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在提供公共产品、服务中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
二、采用PPP融资模式期望达到的效果
采用PPP融资模式期望达到的效果可以概括为“引资、引智、引制、引治”,即:引进一个新的经营模式;转移及控制风险;全过程的政府监管;完整可行的财务模式。
引进一个新的经营模式:政府财力相对有限,通过PPP模式,一方面,在建设期间可以通过政府主导,达到投资多元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运营期的设备更新、资产重置等延续性费用往往比较庞大,可以通过经营适度市场化的手段,让投资者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
转移及控制风险:通过PPP模式引入新的建设及运营主体,可以将大部分以至全部的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及经营风险转移到政府的承担范围以外,由项目公司以经营主体的身份负责控制。政府转移及控制风险往往通过一系列文件进行规范,如:《特许经营协议》、《运营安排协议》、《资产租赁协议》、《建设标准》、《移交标准大纲》等。
全过程的政府监管:政府在现行法律法规制定的大监管框架内,通过协议文本规定针对性的技术及运营标准,包括:投入资金准时到位、项目建设标准、运营服务标准、运营期满前移交准备(包括移交保证金的留置)、设备移交后性能保证等。
完整可行的财务模式:通过全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划,不仅能够缓解建设期建设资金压力,对后期的运营及运营风险如设备更新、资产重置等,亦构建了财务可行性。
三、PPP融资模式的实质
PPP融资模式的实质是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边界,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全部协议的相关约定不能停留于概念层次,都要有程序细节让双方有所依循,确保相关机制的运作顺畅。
四、近期出台的关于PPP融资模式的文件
近期出台的关于PPP融资模式的规定共6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
五、推进PPP融资模式面临的一些问题
现阶段面临的一些问题可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PPP法律体系不健全。对此,首先要规范合作关系,在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其次要规范合作行为,尽可能详尽地就社会资本方的选择、服务标准、价格管理、评估论证、回报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第二,项目评估经验不足,对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商业风险、技术风险等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对此,需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第三,谈判周期较长。第四,项目在资产转移、税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五,收入现金流不能覆盖成本。
六、PPP融资模式的关键难点
PPP融资模式的关键难点在于对风险的控制。对投资者而言,在精密计算后,将项目相关风险量化并预留相应的风险控制准备金,如仍能满足其资金投入的回报要求,即可参与项目。而精密计算的前提,首先是预测的精确度;其次是对全项目生命周期现金流的安排,以期达到项目资金平衡。因此,在PPP项目实施方案中“定价和调价机制”对投资者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它与劳动力市场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等因素相关,决定使用者付费数额,从而影响运营补贴支出数额。对政府而言,要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在全生命周期内有序推进项目实施,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政府责任主要为以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结论为依据的股权投资支出责任、财政补贴和可行性缺口补助。政府股权投资应依法评估、合理确定价值;财政补贴要充分考虑价格、成本、收益率和中长期承受能力等因素,以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动态补贴;可行性缺口补助为项目运营期间,政府承担的部分直接付费责任。
七、PPP融资模式的理解误区
对于政府与企业来说,对PPP融资模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解难题、甩包袱。在PPP融资模式下,政府与企业不仅仅是举行了一场“婚礼”,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经营一段“婚姻”,双方均事关“婚姻”的幸福。原则上,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以及、财务等商业风险由社会资本承担,政府承担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风险等。同时,要建立健全透明、独立、可追责的监管体系,形成不仅包括政府和社会资本方,而且应吸收媒体、专家、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监督机制,
八、确保PPP项目落地成功的经验
该经验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看:第一,政府的决心与目标应定位为引入成熟的运营经验与管理经验;第二,不要简单地为了减少政府短期资金投入、控制建设运营成本,更大的意义在于引进社会资金;第三,以契约方式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第四,体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第五,专业机构的保证;第六,形成充分的投资者竞争市场。
九、PPP融资模式与其他融资模式的比较
任何一种融资模式无所谓优劣,最适合的融资模式就是最好的。仅仅从引进资金的角度来说,采用PPP融资模式是不划算的。PPP融资模式往往要求政府有可持续的、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这是由于PPP融资模式成本较高、时间较长的内在要求决定的。一旦经济发展滞后,或出现经济趋势性下滑,政府负担就会急剧攀升。此外,从我国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说,PPP融资模式的结果,也有待后续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
[1] 阮颂藩.从投资者角度看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实践和发展.轨道.交通隧道工程,2015(1)
[2] 李开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轨道交通隧道工程,2015(1)
[3] 张静.破解地方融资困境,财政部推PPP模式.第一财经日报,2014.2.10
[4] 宗禾.财政部发出PPP总动员.中国财经报,2014.9.27
[5] 张广厚.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交通服务.中国经济时报,205.1.15
[6]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
[7] 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
[8]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9] 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
[10]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
[1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
篇2
>> 如何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 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如何确立合意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改革 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大逻辑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升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 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减速“新常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了吗? 中国经济新常态刍议 浅析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如何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如何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近年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从而形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的“过去式”可理解为是2007年以前的状态,我概括为三个特征:一是经济增速较快;二是通胀率较低;三是资产价格上行压力持续存在。理解这一现象以及更长时间诸多宏观经济现象重要出发点就是高储蓄。如果假定中国储蓄给定的话,实际上使用方式只有三种:第一是形成境内有形资产;第二是形成境外有形资产;第三是形成境外金融资产。 一
中国高储蓄形成较高境内有形资产,就是较高的投资水平;高投资形成高增长,但是中国高增长伴随的不是相对高通胀而是低通胀。对此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框架考虑。投资扩张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带来通胀压力上升;但投资形成产能扩张使总供给线向右移动。总供给快速反应造成高增长伴随较低通胀,这一点是与成熟经济体不一样的。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假定总供给曲线不变,即使在中短期也不应假定垂直总供给线。
虽然我国鼓励对外投资,但是由于获得境外有形资产难度较大,所以储蓄更多地体现在境外金融资产上。在外汇资本账户管制的情况下,中国对外金融资产集中体现为外汇储备积累,从国家整体讲是对外金融资产积累,同时也形成对内流动性的创造。换句话说,从国家整体来讲有对外金融资产,但是就每个居民个体、企业个体并没有形成境外金融资产,而是把手中美元卖给央行然后由央行进行对外投资,这就造成了内部流动创造,产生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一方面境内有大量有形资产,另一方面境内又存在大量的流动性创造,具体体现在货币增速很快。加之,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尤其体现在证券化产品供应比较弱(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这就形成了资产价格的上升压力,因为多出来的流动性需要寻找投资机会。这种金融性质的投资机会由于不发达市场的存在形成了不对称,于是中国经济的“过去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相对较低的通胀和资产价格上行的压力。
储蓄实际上并不是给定的,影响储蓄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结构。理解中国经济系统以及对储蓄影响时,可将人口作为外生变量。计划生育政策相当于在中国社会中执行了一个伟大的深远的社会实验,改变了人们的基本行为,宏观层面表现出对储蓄率的影响。其他国家人口老龄化要花几十年上百年的过程,中国三五十年就完成了。此外,人们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尤其体现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受益最多的群体,我们这一代以及父辈们经济收入实力增长很快,但是消费行为变化比较慢,这也是造成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特征和制度环境中,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金融压抑。政策制定者面对这样一个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难点在于如何抑制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以及可能产生对金融系统的威胁,于是产生了金融压抑。具体体现在通过对利率、汇率、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管制,使得资金使用上受到严重限制,以至于防止由资金使用自由化引起的对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必然带来的泡沫以及泡沫可能对金融系统的影响,这既是中国经济“过去式”的特征,也是政策制度的特点。 二
近年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政策带来人口结构的拐点已经在出现,进而造成储蓄率停止上升甚至下降,储蓄率下降自然会引起境内有形资产、境外有形资产、境外金融资产积累放缓、投资增速放缓、GDP增速放缓。
投资扩张本身会形成需求增加和通胀压力,但是供给反应不再那么迅速,使得经济出现相对较低的增长伴随着相对较高的通胀,这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境外金融资产积累方面,储蓄率下降会减缓境外金融资产积累,加之资本账户管制,外汇储备的积累和流动性创造也会相应减少。过去两年我国外汇储备积累速度明显放缓,去年几乎没有新增长,由外汇占款产生的流动性创造也很少。同时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有价证券供给大幅度增加,使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减弱。
所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就是GDP增长速度放缓,相对较高通胀率,资产价格上行压力减弱。此外,造成储蓄率下降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新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所谓“月光族”一代。
篇3
>> 媒体发展新常态 西方地缘政治呈现“新常态” 媒介融合,视觉报道新常态 浅谈新常态下的经济新闻对外报道 经济新常态下投资怎么做 “新常态”下的县级电视台发展 浅析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报道 “走转改”,媒体工作者的新常态 媒体发展的三种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全媒体评价要义 新常态下如何创建广播媒体的生态平台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批评报道的冷思考 面对新媒体,电视人怎么办? 新媒体在职工教育新常态中的实践探讨 新常态 新征程 新常态 新动力 “新常态” 新观察 新常态,新在哪 新常态 新课堂 新常态,新金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西方电视媒体怎么报道“新常态” 西方电视媒体怎么报道“新常态”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安德鲁·莱基")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7%!7%( 左右) 的增长率怎么可能还不够好?要知道,欧洲如果有7% 的增长率,早就欣喜若狂了,他们今年预计只有1.2%”
报道中国经济“新常态”(New Normal)这件事,对西方电视媒体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对于习惯了中国经济火箭式增长的西方人来说,这来得有点措手不及;另一方面,这个“新常态”对其他国家和行业意味着什么,一下子也还看不清楚。
以前,那个充满活力、以两位数速度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对于观众来说自然而然很有吸引力;但是增速放缓,怎么才能让观众兴奋呢?
应对的办法之一,是引入比较。CNN财经主播克丽斯汀・罗曼斯在2015年3月5日的节目中,指着屏幕上巨大的GDP数字说:“7%!(中国今年预期经济增长率)7%(左右)的增长率怎么可能还不够好?要知道,欧洲如果有7%的增长率,早就欣喜若狂了,他们今年预计只有1.2%。”
她接着说,由于欧洲经济“跛足不前”,中国从百米冲刺放缓为常速奔跑,美国今年摆脱衰退实现3.6%的增长率听起来相当“振奋人心”。
为“新常态”配电视画面,也是一件头疼的事。
2015年1月,BBC在新闻中报道“新常态”的时候,使用了一个中国家庭在哈尔滨欢度冰雪节的画面,但那个画面不是为了显示欢乐,而是用来比喻,中国经济增速正像那个滑雪的孩子一样,面临下行压力。
BBC中国编辑凯丽・格雷丝解释说,中国从经济奇迹到“新常态”的过渡会带来一定风险。
还有一个应对的办法,就是使用数字和邀请“当事人”来解读。
在《金融时报》4月22日关于上海车展的视频报道中,记者米强的解说词是:“今年上海车展,每个人挂在嘴边的词都是‘新常态’――跨国公司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销量增长率多年来首次低于10%。”
接受他采访的沃尔沃公司高管说:“我们必须接受‘新常态’,个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其实也是高增长。”东风雷诺的董事长则满怀希望地解释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太大的问题――经济仍然在增长。”
我自己曾做过多年的电视财经节目主播,深知数字能够立刻吸引来观众的注意力,而在现阶段,没有什么比中国经济的相关数据更受关注的数字了。
篇4
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由此,中国经济走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怎样科学、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我认为核心在于把握“新常态”。
新常态应从三个层次理解
从2014年至今两年间,我在各地的调研当中,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大家都在讲新常态,但是,随着交谈的深入,我发现一些同志还没有完全认识新常态,也就难说适应新常态了,这也造成一些同志在实践中对于新常态引领乏力。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应重在把握以下三个重要角度。
第一是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进入新常态的起点和动因。
1978年,我们全国城市人均的年收入只有343元,在1978年中国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3元。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温饱。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就是要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38年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是9.8%,是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得益于此,我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发展到去年的67.67万亿。中国经济随着30多年的加速发展,主要矛盾从“速度”变为了“质量和效益”,也终于迎来了“换挡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的回落一方面会给增长带来困难与挑战,但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走上更新更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阶段。
第二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说到根本还是结构问题。新常态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
第三是动力转换。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进入新常态的必要条件。
过去我们更多依赖大量物质资源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这不可持续,而且这也造成资源与环境的不堪重负。由于我们粗放增长、高能耗、高物耗,最终的结果就是诸如雾霾的出现。因此,我们今后要靠创新驱动。在这个阶段,创新驱动的作用能够较快提升,对经济增速的稳中求进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而后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期,当一辆汽车高速行驶时,司机不能将五挡直接换到一挡,更不能换到倒挡上去。正确的驾驶方法是五挡换四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形象地说就是“五挡换四挡”。但是,无论中国经济增速如何减速,我们都应明确一个底线――即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如何实现?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诚如所说,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一句话,五大发展理念绝非坐而论道、凭空想像,而是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协调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发展的健康性;绿色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发展的永续性,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理念揭示了如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外发展联动;共享理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着眼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完善。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才能科学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规律,才能包容性发展。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开局要落实“五大任务”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把握了新常态,明确了新思维,那么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怎样去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第一,去产能。产能过剩之所以严重,从根本上说,是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问题累积。在去产能过程中,更多运用兼并重组、改造提升的办法,减少破产清算。对不得不破产清算的企业,应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保证员工最基本的利益。
第二,去库存。在化解房地产库存方面,现在的房地产库存,相对于现有户籍人口肯定过剩,若加上2.7亿多非户籍人口可能就不多了。因此,中央确定明年要在两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是主要方向,为新市民服务。要保持房地产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差异性与结构性矛盾,因城施策。一线及部分热点城市主要任务是稳定价格、增加供给,而三、四线城市主要任务是去库存。
第三,去杠杆。我国金融的杠杆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可能会引发相应的金融风险。除了居民家庭负债率较低外,企业、地方政府、银行等都出现了加杠杆的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去杠杆”意义重大。
第四,降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效率。在降成本上应特别注重改革政策要“实”,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来减税清费,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
第五,补短板。从全社会的角度看,目前跟民生紧密相关的一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板现象很突出。我们既要看到一些领域存在供给面过剩的问题,也要看到另一些领域在供给面还有诸多短板。这些短板已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一定要着力补短板。
篇5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语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303-01
0.引言
中国经济“新常态”不同的人在理解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怎样经济“新常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内涵,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就需要对其语境进行明确和了解。而笔者主要对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以及区域语境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经济“新常态”的环境语境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征和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一旦处于工业化进程阶段,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比较高,而一旦接近工业化完成或者是在工业化阶段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放慢,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积极发展情况,都属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常态,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1]。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环境语境,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环境资源约束方面的问题。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在经过多年工业化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中后期,在这一阶段中,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低速增长状态,而市场需求也开始向服务业转移,各类科技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而这一系列的现状都表示出,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转型。从经济发展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继续使用了,各个领域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价格和效益却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个企业要想真正适应经济“新常态”,就一定要在激烈竞争汇总自主创新发展[2]。
2.经济“新常态”的区域语境
我国属于发展中大国,其区域性也十分明显,而不同的区域其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经济“新常态”在不同区域中也有着不同的语境。而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各个区域都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一些经济不怎么发达的区域,其经济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具体措施可以在这些区域内,让外部生产要素流进来,然后让内部产品流出去[3]。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第一生产要素就是资本,只有吸引了外部资本才能有效的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能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吸引外部资本进入,这样就能创造良好的运营条件和环境,进而就能有效地降低资本进入的交易成本。
2.2 加速城市化进程
就目前而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城市化,而一些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就是因为城市化进程较为落后,因此,和其它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加速城市化进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相关区域地区可以借鉴重庆市,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内需发展,并且还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发展。
2.3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组成部分就包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各区域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的发展。例如,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因其地理环境,其具备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扩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加强对这些资源的建设,除此之外,在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有些地方属于我国基本生态屏障,针对这些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4]。总而言之,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4 开发人力资本,提升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应对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就包括了“创新”,而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才,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对制度、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有效的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属于自己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点,地方区域可以积极引进人才,也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此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地方区域具备相应的人才资源,也只有具备了相应的人力资本,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真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
3.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环境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发展特征就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进入另一种状态,本文主要对其不同语境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 深化改革 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5,14(10):75-77.
[2] 齐建国.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 西部论坛, 2015,23(1):51-59.
篇6
大会议题也充满创新:“挑战”、 “超前思维”、“探索”、“创造的火花”、“战略转变”,并结合金融、科技、能源、艺术、消费、医疗、创意经济等重要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对话,探讨国际合作的各种可能。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呼唤“新常态”――更低的金融杠杆、更适宜的政府干预、更稳健的增长模式。应当说,全球仍没有完全摆脱危机,但是许多国家已经在寻找经济增长新路,世界性的创新变革突破的能量在积累,一个创新行动紧密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就中国经济而言,以投资拉动、外贸导向、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快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信息经济到来,全球产业中心的转移,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新技术的革新,都促使中国经济必须再一次站在全球高度,系统审视自身的发展模式。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到“新常态”。他指出,适应新常态,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而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重要的在于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突破。
创新、转型、升级,将是从现在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词。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上必须从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续,同时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突出位置。就转型过程来看,必须进入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到结构优化的升级过程。
这样的创新、转型、升级要成为常态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对接、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短期收益与持续发展的平衡等,分量都很重。而这些问题涉及要素之复杂、范围之广泛,须有系统的战略眼光、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灵活有效的战术才能解决。
创新必须在两个层面突进:一个层面是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为企业激发创新力提供保障;另一个层面是,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变革和价值驱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具有社会责任的经济主体。
从全球范围看,当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成为过去式,凭什么参与全球竞争?唯有创新。
创新,能够形成创造性的生产,构成新的供给,从而引发和刺激新的需求。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之路,必须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的大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常态。
篇7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税收的现代化;财税改革
0 引言
很长的时期以来,面对税收的最新挑战和任务,为了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今天,各个国家理解税收的新常态和新的税收现代化是差不多的,换句话说,是"一致的,创新的;立足今天,展望未来的"。由于我国税务总局的各级干部遵守工作的思路以及努力下,我国税收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是由于中国特色化的税收制度的大致建立在中国进入新常态的阶段的情况下。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继续承认中国特色税收的基本发展要求,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税收的现代化进程,要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面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些相应的税制改革,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平台,以适应新常态的环境下的税收,使税收可以持续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并在"两个百年"的目标和梦想的实现过程,在中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它是基于这样一个"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依据,才能更好的发展税收的现代化,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才能更好的发展。
1在经济的新常态环境中的税收治理
1.1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周序中的看法
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指的不仅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向中高速方向发展的转变,同时也指的是我国的社会的发展由传统型向新型方向发展。周序中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副院长,同时也是税研的副主席,他说过我国的新常态应该包括经济的和法制的两个方面。他指出市场经济等同于法制经济,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法治和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经济是"新常态"主要的标志,同时法制的建设对于向常态是有重要作用的
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眼倪红日的观点
倪红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环境分析了税收发展的特征,这个特征包含了三个:第一个是,税收的增长速度减小,在平稳的增长。第二个是,从宏观上看,税负渐趋平稳,这是政策的要求,也是现实的要求。第三个是,关于税收的政策更加的积极,同时这些政策有两个最为要紧的特征:首先是,赤字的绝对量规模越来越增长,其次是减税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这两个特征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存在着逻辑关系。经济的发展对于税收有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能够直接影响税收的增长速度,而税收的平稳增长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对于稳定宏观上的税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税收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1.3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刘剑文的观点
刘剑文教授,中国税研的会长同时也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授,他指出了对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这种税收的新常态的主要要改变的是以往片面追求税收增长的看法。以此同时,在税收的过程中要应用法律的力量,尤其在四中全会中,有人提出的观点,通过立法去主动地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对于一些税收进行立法,要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中进行,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1.4总结上述的几个观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阶段,加强法制观念,对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税收的发展。与此同时,税收的平稳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税收进行立法,有利于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也能够有力的打击违法偷漏税行为。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税收的筹划观念在发生改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经济不单单的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同时对于发展速度有了新的要求,这个要求使得我国对于税收立法的要求越来越渐趋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下面介绍一些人的看法:
2.1中国财经大学的副校长李俊生的观点
李俊生教授提出了,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税收筹划的看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于处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我国来说非常的重要,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向了一个新阶段。对于税收筹划而言,它的主要内容是节税以及避税,对于节税而言是没有什么风险的,但是避税与之相反,它是要承担一些风险的,但是这个风险是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中。有一种不可控的是逃税,这不仅不可控,同时也是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对传统意义上的税收筹划,我国的认识和理解是有误的,他认为的税收筹划是纳税人的逃税,但是随着我国税收法律的渐趋完善,对于税收筹划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完善,它不仅包括逃税,也包括其他的。企业的税收筹划和国家的税收筹划之间存在着一个健康有利的矛盾,这个矛盾对于我国税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3中国税收筹划研究会会长丁芸的看法
丁芸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她认为我们要对税收筹划要有正确的看法,它不是偷税或者少交税,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筹划有其合理的地方。遵守税收法律是对税收筹划合理性的关键。为了规范税收筹划,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的纳税,要坚持税收的法定的原则。税收筹划要有良好的税收环境,使得人们能够依法纳税。
3财税改革中的问题以及建议
3.1财政改革中的问题
3.1.1 有很大局限性的制度问题
我国的税收制度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有些非纳税人没有被纳入税收体系中,与此同时,税收的种类也不是十分的全面,这些税收问题对于社会的长远的发展十分的不利,对中央的宏观的调控有不利的影响。
3.1.2政府的职能之间存在着不合理
有些地方政府的职能十分的不稳定,不能科学合理的解决财政问题,导致了财力不平衡。与此同时,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甚至没有科学合理的结构,这些难点使得转移资金的使用质量和效率大大的降低了。
3.1.3不够真实的财务核算,缺乏有力的监督
在我国,逃税等行为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十分的不利,而且在我国存在着不够真实的财务核算,有些企业和个人会虚假报税,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缺乏有力的税收监督机制,使得我国逃漏税的行为十分的严重,对于国民经济指标产生严重的影响
3.2财税改革的建议
3.2.1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平衡
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任,使得责任分明,可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直接的责任得到大大的增加,大大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其次是进一步的完善分税制度,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利得到提高,有利于稳定地方财政收入来源。
3.2.2建设科学合理的税收体制
首先减轻纳税人的税外的负担,可以在宏观上调控税负的水平。其次,要加快对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推进税收制度的发展。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我国的税收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对于税收进行治理,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大大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我国税收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但是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国的政府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新常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途径
0.引言
“新常态”的含义是“速度”、“结构”、“动力”。其中,“速度”指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从以往的高速变为中高速;“结构”是指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升级管理;“动力”指的是我国的产业驱动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为主;我国的“新常态”这一说法是提出。新常态提出于2014年,说明的是我国目前的国情以及应对该国情我国应该摆正的心态,也就是说面对新形势,我们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的企业面临了改革转型的压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寻求创新从而适应新常态经济。
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九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消费需求,消费仍旧是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需要继续促进消费驱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和进一步发展;第二,投资需求,消M与投资相辅相成,新常态下我国的投资机会增多,涌现出多种投资方式,新经济、新电商、新商业都逐渐成为投资的热门;第三,出口和国际,出口显示了一国的经济实力,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发展好国际关系也是新常态下逐渐涌现的特点,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新常态下尤其明显;第四,生产能力和生产组织,新常态下小型生产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微生产、微电商逐渐兴起,同时也兴起了一大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小微企业,生产的组织模式多样化;第五,生产要素配置,以往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在新常态下正在寻求新的配置方式,创新成为资源配置最重要的前提;第六,市场竞争,新常态下更注重高质量、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市场竞争必须重视这两点,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七,资源环境约束,经济越发展,环境越重要,合理配置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第八,经济风险积累,由于互联网在新常态下有一个广泛的应用,对于信息的安全就更需要引起重视,新常态下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化解措施;第九,宏观调控,政府逐渐放权给市场,更多地依靠市场自动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
1.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常态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带来了挑战。就企业管理者而言,新常态是新事物,如何理解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如何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如何在新常态下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都是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挑战。
1.1企业面临转型,需要人力资源适应新型企业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市场,逐渐开始转型,使得我国服务业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以往仅仅停留在重视人、用好人和激励人的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或者传统的管理制度,将会阻碍企业的转型,使得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完善,企业转型失败,导致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因此,新常态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必须适应企业的转型要求。
1.2人口红利的消失,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是世界以前的“大工厂”,而随着第一批计划生育实施几十年以来,独生子女占劳动力的多数,以往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依靠劳动密集获得生产和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逐渐减少,劳动力的成本逐渐减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刘易斯拐点”开始来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逐渐产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开始逐渐成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普遍的问题,劳动力的逐渐稀缺使得劳动成本不得不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构就是企业需要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为资产密集型或其他类型。因此,新常态下,我国企业面临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必须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还要尽量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还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保证创新。
1.3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使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挑战
新常态经济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意味着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需要针对互联网有一个全新的改革和升级。如果企业不能适应互联网,则可能面临倒闭。因此,不论是企业主动应用互联网进行产业升级还是被动改变,其管理者都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全新的思考,制定新的战略战术。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其获取利益的根本都是人力资本。著名学者贝克尔(1992)曾提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进步的源泉。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创新是各行各类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新常态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途径
现今中国企业已经进入“新常态”,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来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扩大,现代化思想的普及,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经济增长不能依靠一味地压榨剩余劳动力,而是依靠创新和技术开发。那么,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成为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
2.1人力资源管理利用互联网使用大数据,进一步发展e-HR
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的一大趋势,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隐藏着人的需求、个性特征、情感变化以及深度沟通和思想冲撞所产生的新信息和新知识。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学会采用数据化思维。
2.2人力资源部门主要以业务为导向,HRBP化是人力资源的趋势
在“新常态”下,人力资源部门从发挥管理职能为导向变为支持业务为导向是一种趋势,在如今‘用户至上”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多地成为业务伙伴和战略伙伴(HRBP),这样,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由关注“事务”转变为兼顾“人”和“事”。目前HRBP已经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许多大型企业例如华为、阿里巴巴都开始设立HRBP这一岗位,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与业务部门管理者两者的身份相结合,在业务部设置HR职位,可以帮助业务部更好地配置人才资源。HRBP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也是专业的业务型人才,这使得其能够更合理地帮助业务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人才创新管理,同时保证业务部门的人才供应。
2.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其职能和业务将进行扩展
新常态下,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企业应该去中心化,着重发展扁平化组织,在这种扁平化组织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业务得到扩展。将组织管理去中心化,激励员工自主经营管理,打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部门边界和职能边界。向左向右来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可以相互合作,员工的职能更广,各部门之间也可以积极合作或互助,人力资源部员工可以与其他部门员工之间积极沟通,相互合作,扩宽了各部门的职能,使组织内部更加紧密,使人力资源工作更符合组织实际;向上来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组织战略相结合,成为支持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下来说,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如果更接近客户,就可以直接与顾客进行业务交流,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产品可以延伸到价值链上的客户。
2.4企业的招聘渠道增加,企业招聘呈现网络化
新常态下,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时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报纸、人才市场、电视广告等渠道,而是在网上招聘信息,扩宽了招聘渠道与招聘覆盖范围,消除因信息不对等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从而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调查表明,全国企业中有60%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认为网络招聘是一种有效的招聘手段。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应聘者是否能从网上看到公司的招聘信息,找到公司的主也是考查应聘者能力的―个隐形标准。
2.5打破组织的地理边界,加强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新常态下最典型的进步是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落后的时代,长距离的沟通和交流存在极大的困难,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范围的组织被地理边界严格地区分开来。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现如今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在这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组织将跨越地理上的边界,彼此相互影响渗透,进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新常态下,由于地理边界的消除,企业更加需要加强跨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迫在眉睫。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需要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应该去除单一化,建立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特色的人力资源配置。地理边界消除后的跨国企业中,员工的价值观会呈现多元化,因此,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就应该在企业各个分(子)公司传达一致的企业文化,让全体员工树立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篇9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26-03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曾经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第一次提及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升级模式创新,这为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机会,使生态旅游成为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和文化生活的着力点,成为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因此,积极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面临的环境,寻找生态旅游发展的空间,意义重大。
一、经济新常态与生态旅游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的模式,而生态旅游是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概念,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的。
(一)经济新常态
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就是在经济的增长趋势上打破原有的以成本为主导的持续性增长状态,转变成建立在经济对称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状态。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改变原有经济高速增长的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结构上,不断的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原有经济破坏性开采的粗放型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动力上,从原有的要素驱动转变成现在的创新驱动。
(二)生态旅游
最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的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它以旅游过程中游人以及开发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主要目的。因此生态旅游可以定义为:以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以保护自然环境不被肆意破坏和开发为主要前提,以保证游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的旅游准则为主要依托的一种实现旅游与旅游经济均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二、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发展现存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对传统旅游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因此生态旅游应时而生,成为经济新常态要求下的新型的旅游发展的模式。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发展习惯的影响,我国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矛盾
传统的旅游虽然有利于旅游经济的持续性增长,但是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再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新常态提出了“改变原有旅游行业的破坏性开采,要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于是生态旅游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比传统旅游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在发展上还不成熟,使得生态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无法满足保护生态资源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导致旅游经济出现赤字。
(二)地区的差异,导致生态旅游的认证标准不统一
经济新常态推动了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也督促各地旅游景区积极改变传统旅游的模式,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上转变。于是,不少专家投身到生态旅游的认证和标准的建立上,以保证生态旅游能在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景区中推广,这样有助于国家对生态旅游的统一管理和维护。但是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生态旅游的多样化,需要认证的数量和制定的标准也急剧增加,加之各个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们需求的不同,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标准。
(三)忽略了对游客的环境伦理的教育
虽然受经济新常态的影响,我国已经进入了生态旅游的时期,但是从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游客在游览中的表现来看,生态旅游对于游客而言,仅仅只是定义上的转变,无法落实到生态旅游以保护环境和生态景观上的实质中去。这主要是我国在推行生态旅游的同时,忽略了对人们的生态旅游意识的培养和道德的教育,导致我国的生态旅游处于“保护与破坏”同在的尴尬境地。这种对旅游者环境伦理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在旅游中依然存在破坏生态景观的举动;而是生态旅游景区并未在景区内放置环境教育的导游和标志。
(四)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熟
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景区所在地的政府、生态旅游开发和投资的企业、景区、生态旅游中的游客和其他构成生态旅游的相关者。只有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的模式才能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新常态对旅游业的总体要求。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来看,由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阶段,对生态旅游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建立还不成熟,因此无论是政府对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保护和检测,还是对生态旅游策划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上都未建立完善的体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还不成熟,无法适应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行业经济和环境两者之间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经济新常态是国际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性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生态旅游是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旅游的目标和实行措施,有助于生态旅游在我国的顺利开展。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
目前虽然流传着许多不同的关于生态旅游目标的版本,但是总体来说,生态旅游的目标不外乎以下几种:(1)维护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约束了景区开发者对景区的肆意开采和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约束了有人在游览的过程破坏环境的行为,保证了景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2)保护景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景区生态物种的多样性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景区可观赏性景观之一,但是很多景区的开发者却忽略对生态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最终由于景区的扩建,导致生态物种的种类减少。然而生态旅游注重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保存了物种的多样性。(3)增加了游客对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有些景区在游客进入景区的岩土,都会放置环境保护的提示语,增加了游客对自然保护的意识,让游客自觉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政策之中,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4)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要求就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因此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旅游业及当地经济的新常态。旅游景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当地居民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生态资源的保护中。
(二)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经济新常态是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旅游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经济的新常态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改革目标。根据以上对生态旅游的目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旅游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即实现旅游经济的新常态。因此,各国家和地区都比较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是法制国家,国家利用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法律在公民的心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西方的其他国家,很早就有了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条例,旨在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公民们已经习惯用法律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制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有利于在公民心中形成强烈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去,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2.制定生态旅游的发展计划和战略。根据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制定适应性较强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以便满足游客在生态旅游中的需求,使游客亲身体会到生态旅游的益处,自觉地遵守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要求,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能够保证生态旅游的顺利实施,能够让生态旅游的参与者更清楚生态旅游的真正目标,具有很强的可宣传性。因此,国家或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保证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3.加大生态旅游的宣传力度。宣传是目前传播某种新思想和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制定吸引力较大的关于生态旅游的公益宣传广告。或是通过一些视频的制作,向人们讲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目前,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针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不同的宣传广告和口号,比如英国的“绿色旅游业”和日本的“游客保护地球”的宣言。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切实可行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4.重视当地人的利益。有些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有些水边的旅游景区,他们水下生物的多种多样而闻名,但是当地的渔民却以他们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居民的大量捕捞就会造成水下生物种类的减少,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该注重当地居民的利益,积极的开展增加当地居民经济的项目和方法,以提高居民的收入,这样他们就会自觉的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5.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的根本措施之一,比如每天限制游客进入景区的数量,这样就避免了景区因为客流量较大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加强景区的垃圾和污水的管理,能够加大对景区污染物的净化,保护景区的环境。景区可以对每一位进景区进行观光游玩的游客都免费赠送一本“生态旅游指导手册”,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让游客加入到景区管理者的行列,以便于对景区的管理。
四、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是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提倡的一种旅游形式,我们所生存的地球资源有限,目前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原有的经济发展和旅游的模式,积极开展经济新常态下的生态旅游,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姗姗,张吉立.以大庆农科所为依托
发展大庆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以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J].江西农
业学报,2010,(8).
[2]刘美平.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乡的
生态消费[J].中州学刊,2015,(2)).
作者简介:嘉丹(1983-),女,四川广元人,助教,硕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常态;高中生;消费价值观
高中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中往往会追求品位与潮流,但是高中生并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作为支撑,那么培养良好的消费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新常态下高中生必须重视培养自身良好的消费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并运用恰当的理财方法在消费中承担社会责任,为我国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经济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继承传统消费价值观
崇尚节俭是我国传统的消费价值观,也是人们一直以来遵循的消费规范,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将节俭作为消费的原则,通过降低消费的方式来解决物质贫乏的情况,并重点对人本身的欲望进行节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和新常态下,以崇尚节俭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也要具备新内涵,不单要节制人本身欲望之外还要强调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合理利用。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的发展和成长来说,必须要理解勤俭节约的真正内涵,通过不懈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要克制和避免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继承我国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念和消费精神。作为新一代的高中生,我们必须要树立全局意识,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有限性要求我们必须要崇尚节约,必须要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知道要尊重和珍惜父母辛勤劳动的成果,感恩和优化利用大自然的赋予,真正继承我国传统消费价值观,这也是新常态下对高中生消费价值观念的要求。
二、树立适度消费价值观
适度消费价值观强调的是消费要以满足人基本需求作为根本标准,主张要克制人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反对超前消费,但是并不是要过度的抑制消费,而是强调科学消费,这样不仅仅有利于消费者本身,也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高中生是纯粹的消费者,而且家庭是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么我们高中生更加要树立适度消费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首先,高中生在安排自己消费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家庭经济承受力,并充分了解自身正常需求,制定科学的消费规划,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避免自身陷入物欲当中,从而做到适度消费。其次,高中生在安排消费时在考虑家庭经济承受力的基础之上,也要提倡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适度消费观念,家庭条件不好的高中生在消费时也不能够过度强调省钱和抑制消费,而家庭条件优越的高中生必须要形成自己的消费规划,避免任意挥霍和过度消费,将适度消费价值观念渗透到日常的消费行为当中。最后,高中生在安排消费时,同样也要考虑到资源有限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为国家经济进步和消费结构优化作出努力。
三、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
新常态下高中生必须树立理性消费价值观,在日常消费中坚持理性原则,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消费选择。高中生消费行为受到消费心理影响较大,为了树立良好的理性消费价值观,就必须要克服不良消费心理,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第一,高中生必须克制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不能够盲目追随时尚的步伐,重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充分认识到时尚并不是自身真正需要的,在消费面前保持理智,真正做到理性消费和健康消费。第二,高中生必须要避免情绪化消费。高中生容易出现情绪冲动的情况,很容易做出情绪化和不理性的消费选择,这就要求高中生必须要控制自身过于情绪化的消费欲望,在作出消费决策之前考虑到自身的真正需求,避免情绪化消费带来不必要的浪费。第三,高中生必须要克服物质享受的消费心理,不断提升自身精神消费需求,避免出现消费病态情况,促进自身消费结构的科学合理。
四、树立绿色消费价值观
绿色消费价值观是新常态下消费价值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走上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准则,作为高中生更是要学会保护和尊重大自然。绿色消费价值观念要求消费者必须做到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更多地关注自身消费健康,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行为,真正树立和进一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高中生是未来国家建设者也是消费的引导者必须要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不仅要关注当下消费健康与需求,还要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健康与消费需要。第一,高中生在消费时必须要将健康作为重要判断标准,充分认识到消费,目的在于追求精神满足,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物质占有,最大化的减少危害自身及他人健康的有害消费,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第二,高中生在消费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废弃物,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自身消费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三,高中生必须改变自身原有不良的消费理念,热爱和尊重大自然,在节能环保基础上进行绿色健康的消费。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价值观正确与否不单会影响到高中生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会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常态下高中生必须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消费价值观,继承我国传统消费价值观,树立适度消费价值观、理性消费价值观以及绿色消费价值观,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金丽.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9)85-8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