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信息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电子信息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电子信息工程

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技术

自动化技术作为一种工业技术,它的应用和实施能够促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工人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自动化技术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工程中自动化技术的意义

1、有助于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就是实现计算、操作流程的自动化,从而实现人财物力的节约,保证运算和操作效率得到提升。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过程实现自动化。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可以使用自动化技术完成很多自动、重复性的劳动[1],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其能够专注的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同时应用自动化技术还需要设计人员掌握专业的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技术,促进设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从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2、提升其智能化效果

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使设备操作等依据一定的程序进行自动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智能化发展,促进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能够处理和控制电子信息,其中的通用步骤能够通过自动化技术进行解决[2],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使用自动化技术促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实现变革,明确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内容,生产出高水平的产品,促进智能化控制管理的发展。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工程设计能够实现其智能化的发展,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3、强化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精准化

自动化技术将多样化的技术有机结合,使其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能够将不同混合技术的优点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将复杂的计算过程进行简化,防止出现重大的问题与失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促进其精准化水平的提升。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对信息处理的精确度要求比较高,但是人们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的集中,精确度也无法长时间一直保持,这时就需要使用自动化技术,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结果。

二、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表现

1、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就必须要提高计算机辅助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就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使用自动化技术,并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一种系统,是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需要比较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以及方案等,从而选择出更为优质的方案,这就需要计算机能够将大量的数据以及图像进行有效地储存,保证检索的快捷便利。设计人员还需要进行计算和编辑,将草图绘制成工作图等,这些工作都是比较繁琐、复杂的,如果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这些重复性的、自动工作就可以依靠自动化技术进行处理,能够减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设计人员只需要将相关的数据程序输入电脑就可以,电脑就能够自行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避免高强度工作下,设计人员的出现设计错误,影响设计的精确性。

2、计算机辅助制造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人员将产品设计出来后,可以将大量的生产制造,自动化技术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辅助制造的过程,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制造的技术进行辅助。通过计算机辅助制造能够使多个设备联系在一起,使其协同工作,促进制造效率的提升。同时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还能够检测产品的质量,将不合格的产品排除在外,使产品的合格率得到提升,为企业信誉、形象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还能够对制造的过程进行修改,如果存在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优化完善。

3、计算机集成制造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繁琐的工作,是多个不同设计环节构成的,产品的设计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和努力,产品设计中需要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对全局进行统筹优化,保证设计的便捷。产品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自动化辅助设计人员的设计,保证设计环节的优化,但是各个环节的优化并不等于最后整体的优化,合理使用计算机集成制造能够保证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的管理与处理,形成统一的系统,使信息能够在生产设计过程中实现正确的传递,促进整个设计过程的优化,使产品开发的周期缩短,强化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效果以及效率,使设计人员不在高强度的工作,促进设计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

4、协助办公管理

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需要大量的设计工程,有很多设计内容和文件,如果单纯依靠人工对信息文化进行整体,会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而且由于信息量比较大,过程比较繁杂,还容易出现失误。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帮助办公软件有效管理相关的设计文件与信息,直接分析和计算数据,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够有效地控制设计过程中的问题,使电子信息工程设计顺利有效地发展。

结束语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自动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不断发展,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其中能够使电子信息工程实现良好的发展与进步,促进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精准化的实现,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实际的生产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优势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丁中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有效应用[J].民营科技,2015,03:66.

[2]程志坚.试析现代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3:112.

篇2

关键词: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

近年来,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高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实际需要。其主要原因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学生的技术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研究,对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析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东莞、珠三角地区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面向电子信息行业,适应于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电子产品和设备应用与维护能力,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质量管理和销售等方面工作,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

服务产业的需要,决定了学生可以立足自身实际,选取有兴趣的方向深入学习,这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实施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基本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很难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作为学生学完全部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之后的一门岗前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基于兴趣的核心职业竞争能力的培养需要由这门课程完成。

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

不同于传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着重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岗位适应度做好铺垫。因此,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首先,要确定综合实训的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选用项目训练式方法开展。该模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其次,确定项目的选题。项目选题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效果。以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项目的选题比较分散,更多地注重多样性,但通过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选题的分散使得教师指导时间不足,项目开展较慢;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少了相互学习以及相互比较的机会,开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在选题上,我们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了一个综合类题目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题目。最后,时间安排。三年制学生,第六学期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为了能系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时间为4周。在这四周时间里,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三、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

经过前期实训的摸索,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本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选择的题目为:一种实用的智能小车设计。该项目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充分论证,明确任务

本阶段指导教师针对项目选题,进行技术论证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任务、实训时间安排、实训考核标准及要求,并完成项目开展所需常用元器件的采购工作,为实训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组织,确立团队

该阶段在实训课程的第一天实施,指导教师结合实训指导书,讲解实训的流程。组织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结合自身技术情况,自由组成技术团队,并选出组长。每个团队确保有硬件工程师(两人):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机械机构等的设计;软件工程师:系统程序编写,调试;整机调试工程师:元器件准备、焊接以及产品的整体调试;技术文档设计师:讨论过程记录、技术文档编写、报告PPT、记录组内成员每天工作情况,图片或视频展示成员工作风采,协调工作进程。团队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位,开展工作。作为团队的一员,每个职位的表现都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最终测评。项目组每位成员,都将在该项目中得到锻炼,强化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方案制定,项目实施

团队建立后,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实训要求、实训任务,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搜集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方案项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位,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工作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确认无误后,项目组开始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该阶段持续时间2.5周左右,是整个实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原则,使学生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团队项目。

4.小组竞技,汇报展示

智能对战小车设计制作完成后,各项目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小车对战方案,班级内各小组开展对战比赛,验证并改进小车设计。待整车改进设计成熟后,各班级间开展竞技比赛,验证设计成果,提升团队的荣誉感,带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赛结束后,班级各团队的技术文档设计师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团队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成果,见证团队每位成员的付出与团队合作的力量。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展,在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实施方案,通过课程的实施验证,该方案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本次课程的探索研究,对于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必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篇3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各行各业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保证其工作效率的重要工具。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程的成本。因此,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合理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1、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各领域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项目管理软件P3等软件被应用在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其运用主要包括了施工管理中的投标、施工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从建筑工程投标书到项目图纸,从项目开展及项目进度到施工结束中关于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电子信息技术都得到了应用。

 

(2)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施工人员考核考勤管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加快了施工进行的速度,而且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财务监控人员可以知道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整以控制超额支出,这样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

 

2、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明确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目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在建筑企业中逐渐为信息技术所建立的管理系统所取代。我国加强了关于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加速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实现了工程作图无纸化。在建设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图纸设计、工程实施以及期间关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方面都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让建设工程的进程变的更加的顺利,这也让众多企业明确了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的目标。

 

(2)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工程电子信息系统才可以便于更好的对建筑工程中的工程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分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要遵循将建设工程中的具体内容与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原理来进行,以此实现对于各项业务模块之间的联合监控,调节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工作与信息技术一体化的工作环境。

 

三、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措施

 

1、寻求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来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援助。通过在资金方面的补贴,以及政策上相应的减少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可以缓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负担,解决因为资金到位缓慢而导致建筑企业在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入减少的问题。而且在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政府应该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此来维护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2、提高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于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只有全面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才可以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的管理的发展。在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中,通常要考虑到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安全施工、等问题,并且在每个方面都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来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让传统的产业模式向着新兴集群产业模式进行转变,进而向信息化产业模式不断发展;其次要将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让其符合我国的国情,加速经济的发展。

 

3、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

 

网络技术在当今时代是日新月异的,它的发展与更新的速度极快,所以在建设工程方面的电子信息化技术也因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更新以保证和时代接轨。而且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数据量的不断扩展,单一的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无法良好的处理建设工程管理所产生的巨大的信息数据,因此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就势在必行了。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中包括了建筑材料的信息、参与人员的信息,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等,通过将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整理分析,研究讨论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以更好的为建设工程管理服务。

 

4、提高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要加深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的程度就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用计算机来辅助项目工程的进行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并且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也会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这对于调高施工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也是极为有帮助的。

 

5、加快全能型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人才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他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尤其是全能型的人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学历证书方面,还体现在其掌握的各项技术的熟练程度与现实应用上面,需要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且能完成多种任务的人才。但是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却不是很多,所以全能型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水平,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施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信息数据管理和工程自动化控制管理等方面。想要使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然后以硬件基础和系统程序作为为依托,保证信息的共享和工程管理的效率,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以此来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发展,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向更高层次的转变。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信息工程。笔者对于我们国家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并且给予了一些具体保障措施,为确保电子信息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现状;保障措施

电子信息技术指的就是电子技术部分和通讯信息技术部分的融合,能够为大家的生产生活方面给予一定的方便。电子信息工程是现在发展进程中最为核心的一种技术,为相关信息产业给予了一定的动力。伴随着现在工业的迅速发展,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开发企业和销售企业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专业人才需求增大,所以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方式进行剖析研究很有必要。

1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剖析

当今社会,因为相关网络的灵活性,造成网络逐渐变成了电子信息工程长期发展的核心方式[1]。较为先进的技术不断发展,造成了关于信息实际操作部分的处理区域合理化和科学化。针对电子信息技术来说,对于相关数据的具体剖析,必须要充分考虑关于电子信息工程分布比较广泛的特点,所以需要充分分析电子信息工程存在不足之处,提出较为合理化的计划,才能够让电子信息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2.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简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指的就是集中电子技术部分、信息技术部分和通信技术部分作为一体化的相关应用,最重要的就是运用计算机对于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收集、开发、处理和控制环节,对于相关电子信息设备和信息体系的开发部分、设计部分、集成部分进行了一系列的剖析和研究。

2.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1)核心技术匮乏。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们国家电子信息技术的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相关技术水平有所落后,大部分较为先进的技术都是引进其他国家的,并没有形成自身的技术发展体系,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2]。2)专业技术人才缺少。技术人才是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电子信息人才的发展培养相对较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特别是企业的技术人员缺乏,限制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3)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知识产权保护是每个行业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个行业的高发病率问题。电子信息市场环境存在假冒伪劣的电子信息产品泛滥,使得市场环境不利于电子信息工程的良好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具体保障措施

3.1重点培养专业型人才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才,通过加大对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核心技术人员主动发展新技术,扩大新工业区人才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协调发展。

3.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要使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上保持新的增长点,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推动企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电子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产业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推动产品部分和服务部分的集中和具体创新,增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拓宽电子信息产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渠道,促进电子技术的资金突破,加强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引导力量。

3.3优化产业结构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要进一步实现经济方面的增长。信息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行业,以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奠定了电子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通过对政府政策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产业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站稳脚跟,获得可观的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国家的核心型产业,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菊.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经贸实践,2015,(9):65.

[2]夏长林,陈见辉.研究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32.

[3]蔡磊.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浅谈[J].信息通信,2015,(11):33.

篇5

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了迅猛发展,而随着该项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实际需求,则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来实现深入发展。文章首先对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进行简述,其次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如何实现现代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应用给社会各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在此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促进了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基于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本身存在着一系列不完善之处,致使其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虽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1当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从目前该技术应用的现状看,其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与行业中,具体而言,主要的应用范围有:(1)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设备自动化控制上,比如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等;另一方面,主要利用该技术在信息处理上的功能,实现对智能化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控制,同时还能够以互联网为媒介来实现远程监控;此外,智能化楼宇已成为当前建筑进入智能化时代的典型标志,确切的讲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对建筑内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监管,其是以5A为核心系统,能够为塑造一个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奠定基础。也正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之间进入到了智能化时代。(2)在工业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工业生产领域中逐渐实现了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如设备化控制以及集中管理等,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借助这一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能够为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实力提供技术基础。同时,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这一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制作机械的精准度提供了支撑,这就能够为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等奠定基础。此外,在化工行业中,该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有效的监管与控制来实现对生产风险的有效规避,以避免因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而给化工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3)在建筑工程、公路交通以及教育等领域中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工程管理工作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能够为实现该项管理工作的科学落实提供信息保障;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为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信息数据基础;在交通领域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则为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落实动态化交通监管奠定了技术基础;在教育领域中该项技术的应用则为实现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注入了技术动力,比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软件的应用等。

2技术应用的问题

2.1市场发展环境不规范从目前电子信息产业行业市场发展的现状看,我国尚未实现相应法律的完善制定,计算机软件盗版产品泛滥,严重侵犯了正版版权;同时,信息产业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发展的动力,整个行业市场发展环境不规范,行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树立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与品牌意识,致使行业整体发展步伐受阻,难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大阻碍性因素便是自身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产品的支撑,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发展。虽然我国在该技术的应用上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起步阶段先进技术的引进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在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产品在研发上举步维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上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进而为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经济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针对当前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上所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实现有针对性的解决与完善。

2.3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匮乏当前,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极大,因此,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与资金投入力度,能够为确保我国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基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大部分企业自身现阶段发展的状况难以为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致使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后劲不足。尤其是目前我国企业产业机构升级与制度优化的背景下,构建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下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现阶段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这一发展趋势的实际需求。

3实现技术完善应用与深入发展的对策

3.1实现对市场发展环境的净化在全面推进该技术发展步伐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相应技术企业能够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首要基础便是实现对行业市场发展环境的净化,以确保相应企业能够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实现技术的创新奠定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国家要进一步强化对该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健全相应的行业法律法规,以实现对行业发展行为的约束与规范。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正是基于相应法律的确实与不足,加上一直以来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国内新技术成果屡屡被盗,进而在打击研发人员积极性的同时,相应的付出也并未得到等价的回报,进而在无形之中就阻碍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在提高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实现相应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技术产品研发,并强化相应企业的竞争意识,就需要在健全行业发展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对行业竞争行为的管理,以相应价格机制的确立来确保行业实现良性竞争。此外,积极的为该技术领域企业的发展拓展相应的融资渠道,在此基础上,要以激励机制的指定来充分调动行业发展的积极性,并以预警机制的构建来强化监管力度,以确保相应企业实现稳健发展。

3.2实现技术发展目标的明确定位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本身应用的行业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其在社会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企业、国家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则就需要明确技术发展的目标,以确保相应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各行业竞争实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在实际践行这一内容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就要求要以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结合经济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将该技术发展融入到经济建设总体目标之中,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与完善应用来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并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竞争实力奠定技术基础,以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3.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在全面推进该项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是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面对当前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则就要求要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以及操作等专业领域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以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同时,国家与政府要明确当前这一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迫切需求,加大对相应技术研发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技术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调动行业发展与创新的积极性,确保在具备良好发展空间的基础上,能够借助人才的培养来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技术的接轨。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对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升级的同时,要以产业研发创新为出发点,通过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加快专业对口人才的培养步伐,以提高我国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无疑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而要想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以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则就需要针对当前该技术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性问题进行完善解决。在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要在净化市场发展环境、规范行业发展行为的基础上,科学定位技术发展目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强化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为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符永贵.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249

[2]孙越芳.探究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要点[J].中国新通信,2015(7):7-8

[3]方燕.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85-86

[4]姜洋.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科学中国人,2015(12):35

篇6

关键词: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作为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服务育人,解决我校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良好效果。笔者作为此项工作的一个参与管理者,在工作的过程中,深感到要想使实验室勤工助学工作长期、健康的开展,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规范,同时也认识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可以提升的方向。

一、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勤工助学实践的管理办法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给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引导,以培养贫困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品质。如每学期实验室都召开勤工助学动员大会,实验中心领导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经验总结。平时实验室教师也及时与所管理的学生谈心、沟通,使参与勤工助学的同学在思想上放下包袱,以"掌握技能,提高能力,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的目的去看待勤工助学工作,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学习生活的挑战。

2、建立实验中心勤工助学管理、考核制度,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要保持实验室勤工助学队伍的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我院实验室除严格执行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外,实验室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勤工助学岗位职责》,力争使每位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要求、享有的权利与待遇,加强实验室和勤工助学同学双方的理解和配合。

管理制度确立后,如何有效执行考核是关键。我们就此达成共识:每位同学到离岗的工作时间及内容均由其所直管的实验室老师登记,这样老师对自己所管理的同学在工作量、工作难易程度上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能及时指导。实验中心每月根据登记记录进行工时计算与等级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不仅在等级考核上体现,并且要在勤工助学同学中给予表扬,对表现尚有差距的同学发现问题就及时地进行沟通教育,促使其不断进步。

3、关注勤工助学学生学习情况、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这些年的勤工助学实践中得出,开展勤工助学,不仅在于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实践动手等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实验中心一直向着 "为贫困生构建实践型育人平台"的目标努力。希望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能与其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较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

3.1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岗位业务培训,使其顺利上岗。

勤工助学学生正式上岗前,实验中心都会对其进行实验室岗位业务培训,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等。基本素质培训着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及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能遵守实验室相关制度,热爱实验室工作。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室基本数据核对、实验基本能力、实验基本技术的培训。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安排"新生"跟随"老生"体验勤工助学工作,帮助新同学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工作。

3.2配合勤工助学学生的学业安排进行实验室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

在对待学生学习方面,实验室坚持工作不能影响学习的原则。在期中期末期考试期间,实验室适时减少学生工作量,帮助其安心复习,准备考试,落下的工作尽量协商调配。这样人性化的处理使学生更有对实验室的归属感,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来。

3.3注重勤工助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共有30余个基础类和专业类实验室,除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教师的科研任务。进入实验室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有较多机会进行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实践操作;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还可协助老师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对进行自定课题的创新性研究;实践能力突出的同学实验室积极推荐其参加各类竞赛。这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从历年成绩统计看,参与勤工助学同学的成绩基本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得奖学金的同学占勤工助学同学总人数的35%左右;在参与的各项学科竞赛中,也取得较好成绩,其中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这些成绩的取得展现了勤工助学同学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3.4注重勤工助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实验中心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看其学习表现,也相当重视踏实工作态度、组织能力、口头表达等非智力因素,希望通过勤工助学养成其良好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步入社会提供帮助。

二、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勤工助学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实验中心虽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还需进一步扩展,今后实验室勤工助学工作应更加大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力度[2],使更多的勤工助学同学受益。

2、实验中心勤工助学的管理手段还需进一步信息化、网络化。可建立实验中心勤工助学管理网站,在网站上建立勤工助学档案库、师生论坛、心灵家园等板块,除给学生构建和谐交流的平台外,也方便学校管理。

3、依托学校制度保证,力争开展"勤工助学先进的评比工作"及"勤工助学实验技能大赛",展示勤工助学同学的精神风貌和实践操作技能,并由学校出面进行物质与精神双方面的鼓励,使其工作和学习上更加努力的充实自己。

篇7

按照“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按照“立足市场,依托行业,丰富内涵,提升品质,凸显特色”的建设思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先导,以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优质实训基地资源为保障,构建“以能力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书制课程体系;加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将企业项目引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企业化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定位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作为宗旨,敏锐洞察和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在充分调研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电力通信行业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具体的岗位职能要求的基础上,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专业职业目标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每一环节均对应相应的岗位群:如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岗位群,电子设备安装、检测、维护、维修岗位群等。本专业的职业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

2 人才培养目标

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对岗位群研讨的基础上,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管理、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电子产品的检验与测试、电子产品的销售与服务,电子产品的设计与材料采购、电力通信技术的施工和通信设备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群。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能掌握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维护、施工监测各个环节的技能需求,能应用单片机等嵌入式开发工具设计简单的电子产品并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施工维护能力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创新能力,能通过必要的课程考试获得毕业证书及国家职能资格证书。

3 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通过“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车间进校等方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根据岗位群必须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行动导向,进行课程开发。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实施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专业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车间进校的生产性实训环节和校企结合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环节中去,逐步完善紧密校企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教学任务和项目的选择、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环境氛围的建设、教学监控与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形成德能一体、校企一体、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 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调研,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是电子企业的生产与设计、销售与服务、操作与维护、技术和管理等工作岗位群。根据职业岗位群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的特点,分析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培养该能力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以“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为主体” 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配置。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在产教结合委员会的指导下,课程设置要达到基本理论要求,重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三年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能力生长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联系,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实施。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知识重构,由专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向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过渡,强调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相互关联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专业模块群体化: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学习循序渐进,理论知识够用为宜,避免过度深入。针对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重点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专业核心模块群以及内容丰富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拓展模块群,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以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应用课程群,以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编程与开发、ARM技术作为嵌入式硬件开发课程群、以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力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应用拓展课程群。

(3)实训环节规范化:严格基础型实验实训教学,正确使用实验实训设备,掌握实验实训的基本操作流程,书写规范的实验实训报告,态度认真,数据严谨,能获得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强化车间进校的生产型实训环节,建立与企业环境相同的生产车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艺流程,注重产品品质要求,生产规 范合格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突出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认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拥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及职业责任感,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4)“双证书”课程普及化:根据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引入不同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课程教育。例如电子CAD证书、电子产品维修工、单片机应用设计师、ARM嵌入式程序设计师、PCB设计工程师、通信技术工程师等,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5 教材开发

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电子产品制造、调试、维修、检测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完善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教材。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开发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必须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必须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

6 教学方法

本专业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1)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工作,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将学生置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参与式、探索式、引导文式和仿真式等教学方法,建立并提供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的辅导答疑渠道,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师生互动。

(3)依托河南省重点实训基地的电子产品制作中心提供的基于电工产品制作工作流程与任务,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开展以行动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4)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进程,通过学生创新大赛、电子制作大赛、电子维修服务等,使学生对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有更深的体验。

7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以系为核心、学校教学部门引导、企业行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将社会评价机构、行业企业的评价,与监控等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同学院内部的教学督导、评估与考核、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等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相结合,以实现对专业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8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层次不断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才可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篇8

关键词关键词:PBL;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DOIDOI:10.11907/rjdk.162385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9502

引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科教学中。上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麦克斯马特大学医学院Howard S Barrows教授创造性地把临床问题引入到基础课教学中,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模式。如今,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的医科教学中得到应用,并获得广泛认可。PBL教学模式的特点是[1]: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②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其自学、表达、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⑤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对学习成绩进行考核。

PBL教学模式已在国外推行了数十年,出现了很多成功案例。然而,我国PBL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其如何实施、实施范围以及评价标准等问题存在不同看法[2-4]。近些年,国内已有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理学和工学等领域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维护、管理、技术支持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将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其中通信原理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课程几乎是各高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继续深造。电子信息类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将PBL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将基本理论与应用、设计结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1基于PBL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

PBL教学模式主要围绕问题而展开。其实施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5]:①问}设计: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亦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必须提纲挈领;②问题分析: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查找学习资料来分析和理解问题,教师进行适当引导;③小组组建:分配PBL角色进行讨论式学习,运用学习的理论解决所提出问题;④报告形成:形成问题报告,并提交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基于PBL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以学生“会学”为主,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教师在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能力,而非灌输知识。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有更多机会参与学习任务,真正做到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本文根据PBL教学模式思想,结合笔者学校2012、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通信原理》主干基础课程,运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1.1问题设计

提出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纲挈领,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专业知识,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以《通信原理》课程数字带通传输系统章节为例,该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调制/解调方法、带宽/频带利用率和抗噪声性能,了解多进制数字调制和现代数字调制技术的原理和特点。针对章节内容设计3个问题:①ASK、FSK、PSK和DPSK等几种基本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②这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如何?③为什么要引入多进制数字调制和MSK等改进型数字调制技术?在讲解基本理论之前布置上述3个问题。这3个问题基本涵盖了数字带通传输系统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学生若能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对数字带通传输系统就会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1.2问题分析和解决

1.2.1学习小组组建

学习小组组建是PBL教学模式实施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中多采用同质和异质两种分组原则[6]。同质原则是根据前面所述因素进行同质化搭配,将某些具有共性特点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成同质小组,即等级分组。所谓异质原则,就是尽量根据学习水平、能力、兴趣爱好、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将学生进行差异化搭配,组成学习小组,即混合编组;实践证明,按异质原则混合编组具有更多优点,譬如:可以让小组成员多样化,在组内实现优势互补,便于比学赶帮、共同进步,小组成员也有更多机会与同学进行接触和交流。

为使学习小组组建尽可能趋于合理,以提高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授课前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授课对象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等《通信原理》先修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学生进行混合编组。1.2.2小组自主学习

各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团队,团队成员可借助文献资料,采用讨论和协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剖析和理解。经过前期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应已充分了解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局限,理解各种多进制数字调制和MSK等改进型数字调制技术对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改进。1.2.3将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还需要进行模拟仿真和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乃至运用所学理论。各学习小组综合意见后利用MATLAB软件平台,采用MATLAB语言及工具箱对问题进行理论建模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1.2.4报告

根据最终仿真结果,形成小组问题分析报告。教师根据提交的问题分析报告,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共性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点评。教师应综合分析各学习小组报告,据此来调整和设计后续PBL问题。2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分为PBL问题的完成情况考核和传统的笔试内容考核两大部分。考核结束后,再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其中,专业课程笔试考核采用闭卷考试模式。

本课程PBL模式教学试点对象是20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学生,该班选课人数共60人,按照异质原则混合编组分成6个学习小组。此外,为对各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设计了专门的考核表,将其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3基于PBL的教学效果评价

为了验证PBL教学模式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将基于PBL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发现,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信息收集”、“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此外,从卷面考核结果看,相比于2012级,在难度系数相当的情况下,实施PBL教学模式后的2013级课程卷面及格率提高了27%,平均分提高了18.19分,教学效果提高明显。更为可喜的是,采用PBL教学模式后,课堂学习氛围较以前明显浓厚,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较以前少了许多,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4结语

通过《通信原理》课程PBL教学模式探索实践,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营造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专业动手能力,学生独立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当然,PBL教学模式还需总结经验和教训,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为以后推广到其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作出有益的尝试。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 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2]薛文玲,李战军. 基于PBL的通信专业基础课应用研究[J]. 科技广场,2010(7):129131.

[3]于述伟,王玉孝. LBL、PBL、TBL教W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100102.

[4]李立,杜洁敏. 大学英语分科教学背景下学术英语PBL教学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2014,35(5):5558.

篇9

摘 要: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电子信息工程的不断成熟,为自动化仪表测量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并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都发挥这重要作用。光电技术是自动化仪表测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测量精度、促进测量技术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文章首先简述了自动化仪表测量与光电技术的应用原理,随后指出了光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性问题,最后结合工作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光电技术;测量原理;应用分析

 

一、自动化仪表测量及光电技术的相关原理

1、自动化仪表的工作原理

自动化仪表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医药、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虽然其具体的结构组成和实现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其工作原理大体一致。自动化仪表作为一种监测、观察、计算物理变量的设备,核心结构包括传感器、变送器、显示器以及中央处理器等。其具体的工作流程为:首先,前端传感器对环境信号进行检测,收集相关的被测信号,并将信号传递到变送器中;其次,变送器对信号进行初步加工,将信号进行放大后传送到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根据内部程序设定,对信号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在显示器上以直观形式输出。设备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显示器上的内容,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并利用仪表控制界面发送控制指令,形成闭环控制。

2、光电技术的工作原理

微机控制和交流标准源控制是光电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计量仪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来说,光电技术中的微机控制大多以单片机为主,借助于C语言进行编程控制。同时,结合三相交流标准源,对仪表内部电压信号、频率信号和功率信号进行同步检测,提高了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其具体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单片机对仪表指针和指示数值进行对应处理,并将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储存到数据库中;随后,单片机调用程序指令,利用中值播率处理噪声信号,并将处理结果与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最后,将对比结果进行拟合加工,并通过声像处理,将处理结果输送到显示器,在仪表终端进行现实。

二、光电技术在自动化仪表测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近年来,人们对自动化仪表测量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自动化仪表的性能。但是就目前来看,光电技术在一些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甚至对自动化仪表测量精度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究可行性的解决措施,确保光电技术应有价值的发挥。

1、电压稳定性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应用到仪表自动化测量过程中的多种光电技术系统均需要相应的有源设备,因此高压端口的供电电压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传输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我国光电系统高压侧的供电形式主要分为三种:利用高压母线进行传输供电;将低压侧电能转化为光能,并利用光纤传送到高压端口;通过高压电池进行供电。在利用高压母线进行传输供电的过程中,一旦流经母线内的电流过小,则会使得信号的传输电路无法得到正常的供电,但如果母线内的电流过大,又会使整个光电系统受到冲击,容易出现电路损坏的情况。因此,为了确保传输电路可以获得稳定的电压,在利用高压母线进行传输供电时,可以在母线端口或光电系统前端增设变压器,从而对流经电路的电流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系统电压的稳定性。

2、电路控制问题及解决措施

光电系统的电力来源主要是高压电池,随着电池使用时间的延长,内部电压逐渐降低,光电电路系统中的电压控制系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给整个系统的运行造成干扰。除此之外,在前期进行光电线路设计时,由于没有综合考虑到后期线路改造方面的问题,导致线路中的许多电气元件排列过于紧密,在电路控制维修过程中很容易引起电路板断路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其解决措施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使用新型能源,替换传统的电池供电。目前来说,像风力供电、太阳能供电等,都可以满足光电系统运行的需要;其二是适当增加光电系统中的供电电压。通常情况下,光电系统中的额定电压要远远高于运行电压,适当提高系统运行电压,不仅不会对电力系统造成损害,而且还能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提高了控制灵敏度和数据的准确性。

3、传输过程中的干扰问题及解决措施

精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自动化仪表的整体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测量环境的不同,自动化仪表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影响,诸如震动干扰、信号干扰、电磁干扰等。对于光电系统来说,电磁干扰对其功能的实现和测量精度的影响最为严重,在高电磁敷设的环境下,甚至会出现系统失灵现象,自动化仪表的测量和示数功能不能正常发挥。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选用抗干扰元件代替普通的电气件,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代替电子板电路。

结语:光电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仪表测量精度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作用,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产需求的提升,光电技术也必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并且加大对新型电气元件的使用,为自动化仪表测量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提供硬件支持。针对现阶段自动化仪表测量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查清问题成因,并采取有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测量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魏志新,孙晓佳.“自动化仪表网”全力登陆第24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07):164-165.

篇10

关键词:基站设置;信号覆盖;网络组建;应急保障

中图分类号:TP399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目新月异。出于对地铁轨道交通便捷高效等特点,搭乘地铁已成为大众出行的重要方式,[1]以天津地铁为例,仅2012年1至5号线便承载客流超过3千万人次,最高峰客运量达到(单日)21.2万人次。由于地铁客运环境封闭,客流集中,在出现火灾等突发灾害事故的情况下,会因供氧能力不足、照明设备关闭,有线通信信号中断,一方面导致遇险人员心理恐慌,易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消防灭火救援力量,精准高效的开展生命搜救和火灾扑救工作。2003年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就突出显现了紧急状况下地铁消防通信困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是开展消防应急处突工作的重要前提。

1 我国地铁消防通信网络建设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专用消防通信系统网络设施

近年来,我国高速发展地铁消防通信网络建设,但是已建成设施难以保障火灾时的消防灭火救援通信工作需要。随着经济建设高效开展,城市火灾日趋大型化、复杂化,现场参战力量调集迅速,消防编组任务分工细化,执勤作战行动范围扩大,且逐步向大兵团、多警种协同作战的方向发展。而相对复杂封闭的地铁灭火救援现场而言,各品牌电信运营商的小型专网,与公安消防部队在用的无线通信指挥网。目前,尚未能够专门设计和推广建成针对地下封闭空间的信号覆盖网络体系。又因为地铁专用通信设施产品类别相当匮乏,在灾害事故发生时,现有地铁消防通信设施,难以满足高效开展的灭火救援工作。

1.2 在地铁灾害环境条件下,消防指挥通信信号差

地铁建筑内人员活动空间多位于地表岩石和土层中的、比附近地面标高要低2m以上的高度。因此,灾害发生时,现场指挥部与地下战斗人员之间、地下与地上之间的通信信号屏蔽严重。伴随着火灾发生时,由于存在地下建筑烟气迅速蔓延、温度迅速升高、周围能见度降低等现象,严重干扰,甚至中断了灾害现场的及时通信联络,贻误战机,扩大损失,使灭火救援作战指挥预案难以实现。

1.3 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模式效能不佳

当前,我国多数地铁应急通信网络采用的还是常规电信网,仅有北京等几座大城市已建成使用消防集群通信网络。一旦地铁车站和车道发生火灾时,因其封闭性和钢混结构构件的屏蔽作用,使得常规电信网信号数据无法交换,成为了“花瓶”。此时,会直接导致分秒必争的消防执勤工作指挥失灵,造成各自为战的状况,火场必然一片混乱,无法形成高效的灭火救援合力。[2]

2 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网络建设需求

结合灾害处置任务要求,灾害条件下,消防执勤通信系统网络应严格遵循三级组网模式开展建设:城市消防管区覆盖网(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与当地政府(上级单位)、指挥中心、协助单位的联系)、火场指挥网(现场指挥部与各参战单位之间的联系)、消防战斗网(各单位内部一线战斗人员之间通信联络使用)。

其中,城市消防管区覆盖网建设可以采用临时架设电缆,开通电台的“有线加无线”模式解决。而另两种网络环境下,涉及人员最多、危险性最大、通信条件最复杂、指挥要求最具体。最适宜采用分频段的无线通信方式。[3]该方式应满足以下需求:

2.1 无线信号范围完全覆盖建筑空间

应针对地铁进站口、站厅、站台、隧道、管理用房、设备用房等常用组成。地铁客流量大,大量的人员分布于进站口、站厅、站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现场就会非常混乱。

2.2 各波段频率信号应能做到“有呼必应”

灾害事故情况下,消防执勤力量必然分秒必争,将人员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在突发状况出现后,第一时间有效疏散和抢救被困人员,辨识并组织消除危险源是关键。由此可见,信道畅通、呼通率高,是地下消防应急无线通信一条重要定性标准。

2.3 呼叫信号稳定、可靠,降低白噪声、同频叠加等因素的干扰

明确具体是消防一线指挥命令的一项基本要求,如因现场环境突变,导致信号衰减、不稳定,则会导致指挥员难以掌握现场情况,战斗员对执勤任务指令的误听、误判。

3 地铁消防无线通信网络的设计思路

3.1 基站设置

为确保地铁内外无线通信网络信号正常,实现电子数据上下行双工传送,需要将地面无线链路信号引入地铁车站和隧道,其引入方式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集中方式以建设地下通信网络为主,选择地铁沿线某一座空间大、便于管理维护的大型地铁站作为通信指挥控制中心,依托地上现有运营商无线网络和信号基站的链路信号,布设用数字光纤或安装无线信号收发器,使专用链路信号由该地铁车站引导至地下环境,经过地铁隧道弱电管网,延伸扩展至整个地铁交通网。分散方式则以建设地上通信网络为主,深入各独立的地铁车站均设置上述光纤和收发器,在地铁沿线地上通信基站和交换机功能全覆盖和有线或无线信号网络环境良好的基础上,调通地铁专用链路信号与地面临近基站的信号频段,使各地铁车站分段、分区管理地下通信网络。

相比较而言,采用链路信号集中引入方式具备集成设计、集中施工、集约运维等优点,仅从一处车站施工,尽量不破坏已建成的弱电系统。从软件方面讲,只需在控制系统中独立标注引向不同地铁线路的编码即可。从硬件方面讲,只要在通信指挥控制中心加装高性能服务器和交换机,尽可能的按照原有弱电拓扑布线或架设基站,接通未连接的通信设施即可。

同时,集中引入方式通过控制中心固定联接地上与地下信号网络,实现多重热备份,提高可靠性。一旦发生故障,在各地铁线路终点站与控制中心之间发送数字信号,根据传送距离和经过基站,即可测定故障点位,开展维修。分散引入方式则因各车站结构不同,存在设计复杂、施工量大、对各车站地上电信网络建设要求高、难于集中管理维护的缺点,所以建议地铁内消防通信无线信号的引入采用链路信号集中引入方式比较合适。

3.2 信号覆盖

地铁内消防通信无线信号覆盖根据隧道和地下车站之间构造的不同。行车隧道内通过铺设泄漏电缆进行远程信号覆盖;车站内则可通过在不同业务分区内安装吸顶天线进行封闭空间覆盖。[4]

隧道内,沿隧道洞壁现有弱电管网敷设泄漏同轴电缆来辐射信号,射频信号既可以沿线双工传输,又能够向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辐射,在电缆周围形成一个连续的无线电波漏泄场,使隧道内布满足够的无线电波场强。这样,一方面,方便了地铁乘客在乘车时使用手机通话功能和各类wifi业务;另一方面,在发生灾害事故时,消防部门能够在长距离的隧道内保持高效的通信指挥水平。

由于泄露电缆造价高,且各地铁站内各业务分区复杂,施工难度大,无法保证全覆盖。在车站的不同业务分区内,安装全向吸顶天线实现地下空间信号全覆盖。

3.3 网络组建

在明确采用集中引入链路信号的基础上,目前,研发技术比较完善且适用于地铁消防通信业务的组网方式主要是有线链路集中引入和无线链路集中引入。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5]

有线链路集中引入的方式较为传统。由于光纤和电缆信号传输稳定、不易衰减的物理特性,该方式安全可靠,不易受到干扰,仅需要较少的地面通信设施和信道频率支持,即可实现地上地下信号互联互通。

无线链路集中引入的方式灵活高效、投资成本低,维护方便,但是必须占用较多地面频率资源。随着“十二五”以来,国家对信息产业改造升级,无线通信业务高速发展,2G频段正在不断释放、3G网络已经广泛使用、4G网络也在逐步推广,因此在城市地铁通信指挥控制中心附近安装高效能、多频段的无线链路信号基站和配套数据服务器已经成为可能。

从消防部门执行应急处突任务的角度而言,安全可靠性是最重要的。综合考虑上述两种组网方式,可将地铁消防通信组网方式设计为:地铁控制中心至城市消防指挥中心的链路方式采用“一主一备”来增加可靠性,主用链路采用有线链路集中引入的方案,即地铁控制中心链路电台采用接口转换设备通过有线专线方式与消防指挥中心设备机房沟通;备用链路采用无线链路集中引入的方式与消防指挥中心架设的无线中转台沟通。而基于地铁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一线高效指挥、灵活处置的实际需要,在各地铁站和隧道管网内采取无线链路集中引入的方案较为科学,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地铁出现灾害事故情况下,消防出动力量能够第一时间接警调度并集结到场,并在地下复杂环境内根据实际情况,便捷使用无线通信网络开展灭火作战和抢险救援指挥,传输现场影音数据,既稳妥,又高效。

3.4 应急保障

考虑到突发事件对地铁消防通信的影响,应对地铁消防通信系统建立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在地震、塌陷、洪水等灾害发生时的消防通信的畅通。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联通内外抢险救援信号,比如:地铁消防通信系统应该设置备用系统,一主一备,双重防护;在各地铁站装配一套卫星通信设备,在消防轨道交通机构配备地下通信指挥系统等等。

参考文献:

[1]盛建国.地铁消防通信的要求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1l0-111.

[2]王值忠.浅谈地下建筑系统消防通信问题的解决[J].现代通信,2000,5:11-12.

[3]卢滢.地铁消防无线通信引入系统研究[J].通信/信号,2003,9:30-32.

[4]戚磊.基于地铁信号系统中的通信系统[J].科学大众,2006,5:67-68.

[5]张家明,王启立.地铁消防通信的实现[J].科技信息,2007,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