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趋势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2 17:5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支付趋势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支付趋势报告

篇1

与2013年12月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2%。与此同时,手机支付增长迅速,用户规模达到2.05亿,半年度增长率为63.4%,是整体网上支付市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5.2倍,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8.9%。

随着移动支付市场的井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加入战局,移动支付进入战国时代。

聚焦移动支付,何处才是主战场?

1.移动支付的用户群呈现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争夺将成为用户争夺的制高点。

根据益普索(Ipsos)2013年12月和2014年6月针对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显示,在使用过移动支付的人群中,女性消费者比例超过半数,且女性消费者比例在增加,由2013年的51.5%增加至2014年的53.9%。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女性消费者在选择支付平台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交易安全性(78%)、支付平台稳定性(65%)和个人隐私安全性(66%),是女性消费者最为看重的因素,相对于男性消费者(11%)而言,女性消费者(16%)更愿意接受周围同事朋友与家人的推荐。(见图1)

2.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设计上需要考虑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互联网人群中,手机银行的普及率达59.3%,而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高达94.4%;在我们认为对新技术接受度比较低的中老年人群中,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率相比其他年龄段人群并不低。

与2013年12月调查结果比较发现,30岁以上互联网人群中,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人群,与半年前相比呈现出增加趋势,移动支付用户群老龄化趋势显现。产品流程及功能设计上如何满足中老年用户的需求,是移动支付运营商要认真考虑的环节。(见图2)

3.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在逐渐慢热,虽然使用率不高,但已经逐渐培养了认知度。

当前,APP客户端支付仍然是用户知晓率(88%)和使用率(81.9%)最高的支付方式, 其次比较热门的支付方式还有短信确认支付、二维码支付和WAP支付。NFC近场支付及声波支付等新形式的支付手段,在市场中的使用率较低(6.1%),但逐渐培养了认知度(20.1%),随着市场环境的成熟,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见图3)

移动支付,安全吗?

1.安全性仍然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的首要顾虑,不同年代消费者顾虑不同。

对于移动支付安全,消费者是心存顾虑的。认为移动支付与其他支付相比,不存在更大交易风险的客户占比仅为18.3%,不到2成。在选择移动支付平台考虑因素中,随着年龄段的增长,用户对交易安全性愈发重视;交易优惠与补贴等激励措施,对年轻人更加有效。“70后”对于支付平台系统稳定性和操作体验友好性与便利性的需求高于其他群体,同时选择支付工具的目的性更强;“90后”作为未来的潜力市场,并不容易获取,他们对于“支付平台的品牌影响力与信任度”有很高的要求,且对于交易优惠与补贴抱有较高的预期;“80后”作为“丝”一代,在考虑选择移动支付平台时也呈现出“丝”的一面,与其他年龄代相比,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因素的话,那就只有“其他”可考虑了。(见图4)

2.年轻的“90后”与年长的“6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的使用相对集中,社会中坚“80后”和“70后”对第三方支付工具则兴趣广泛,“70后”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种类最多。

支付宝钱包在第三方支付领域一枝独秀,在使用过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中,从“60后”群体到“90后”群体选择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都超过97%。关于最常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钱包的使用率也在四个群体中均超过9成。(见图5)

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网银在线在“90后”、“70后”和“60后”用户群中使用率较高,而“80后”人群对微信支付的使用率高于其他人群。(见图6)

篇2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有线的方式进行。客户在网上购物后,必须支付现金或者在指定的机器上进行支付,使用上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正在从有线走向无线,电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动支付过渡。

    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载体,提供了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支付服务,并从安全性及监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业务需求种类繁多,业务量巨大,使移动支付成为极具潜力的巨大产业。

    二、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1.移动支付的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借助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所进行的银行转账、缴费和购物等商业交易活动。

    2.移动支付业务分类

    按照欧洲银行标准化协会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义,可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远近,对移动支付业务进行分类。

    (1)按支付金额划分

    微支付:支付金额低于2欧元的情况下,一般划归为微支付类型。

    小额支付:支付金额介于2欧元~25欧元之间,称为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支付金额在25欧元以上,则为大额支付。

    (2)按地理位置划分

    远程支付:远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以银行账户、手机话费或虚拟预存储账户作为支付账户,以短信、语音、WAP等方式提起业务请求。

    本地支付:利用红外线、蓝牙、射频技术,使得手机和自动售货机、POS终端、汽车停放收费表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化通讯成为可能,用手机完成面对面的交易。

    3.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1)远程支付

    ①SMS技术

    短信是移动通信里应用最广泛的服务。目前,短信作为移动支付的手段,可以实现诸如“手机钱包”、充值、缴费、买彩票、电影票及手机银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国比较成熟,采用较多的移动支付技术。

    ②WAP技术等

    移动通信协议,如WAP、CDMA 1X以及未来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够处理图像、话音、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其高速率、移动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必然会给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带来巨大商机。

    (2)JAVA/ BREW技术

    两者都是支持无线数据业务开发的技术,在手机中增加软件。

    与无线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层的技术。BREW能够更多地调动底层的应用,它的应用效果和对手机终端的支持会更好,应用开发商可以更为方便地开发出表现每个终端特性的应用。

    但是无线JAVA是开放的,而BREW则被高通所垄断。这一点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BREW的发展。

    目前,联通与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动则看好JAVA。

    (3)近距离非接触技术

    目前用于移动支付业务的近距离通信技术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种无接触芯片技术。未来,蓝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应用在移动支付业务中。

    在我国,NFC和SIMpass被视为目前国内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领域最有可能的两大技术标准。二者都在手机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芯片,用于与支付应用时的收单设备进行近距离的实时通讯,并同SIM卡进行连接,以实现把支付业务捆绑在持有手机的用户上。只是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有所区别。

    近距离非接触支付技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付行为完成耗时短。

    缺点是:用户要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必须更换手机,而现在具有此种功能的手机不仅种类少,而且价格昂贵。但可以预计,随着终端问题的解决,近距离非接触技术将成为未来移动支付业务的主流实现方式。

    4.移动支付的特点

    (1)具有随时随地的特点

    (2)用户规模大

    目前,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已过4亿,是全球之最。在某种程度上说,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

    (3)有较好的身份认证基础

    对传统的电子商务而言,用户的消费信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手机号码具有唯一性,手机SIM卡上存贮的用户信息可以确定一个用户的身份。对于移动商务而言,这就有了信用认证的基础。

    三、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现状

    从全球来看,随着3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在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支付业务。

    1.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情况

    国内:据百纳年初的《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国内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百纳预测,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备,到2008年,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1.39亿,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24%,产业规模达到32.8亿元。

    国外:Juniper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动支付应用与服务有望被广泛接纳,全球移动支付总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目前,日韩欧美,移动支付业务都呈快速增长趋势。

    2.移动支付的应用业务形式举例

    (1)手机钱包

    面向六大领域,包括购物、交通支付、票务、公司卡、身份识别、在线金融等。其中也包括买保险、充值卡、买彩票、炒股、缴水电费、订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功能

    (2)手机银行

    目前,各银行的手机银行产品纷纷上线,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理财需求。从功能上说,银行的所有非现金类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完成,包括查询、缴费、转账、汇款、支付、结算、外汇交易等等。韩国SKT和各大银行还合作推出了NEMO电子货币服务。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与朋友交换音乐、图片等信息;

    (4)服务

    “服务”则是指提供下载服务,移动认证业务服务等。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及监管

    1.面临的风险及问题

    (1)信用体系风险

    无论是网上银行,还是移动银行,都涉及到信用体系,而我国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信用体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2)技术安全的风险

    电子商务交易必须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鉴别性、不可伪造性和不可抵赖性等特性。

    无线网络技术也面临着黑客的挑战和木马等网络病毒的威胁,而目前还没有有效抵制手机病毒的防护软件的手段,此外,还要考虑无线数据传输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断而没有重新认证的机制,以及无线终端容易丢失和被窃的问题。

    (3)产业链成熟度问题

    ①移动支付产业链构成

    移动支付业务产业链由设备制造商、银行、信用卡组织、移动运营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商业机构、SIM卡供应商、手机供应商、用户等多个环节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各个环节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并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发展,而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才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②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运作模式

    目前,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主要有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

    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产业链主导者也不同,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商业运营模式。

    从我国国情来看,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或是以银行为主体单独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移动运营商有用户资源,但信用度不如银行,银联可以平衡银行间以及银行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但在业务创新和市场反应能力方面不够。

    因此,目前最适合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商业模式是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协助支持的整合商业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促进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4)用户习惯及便利性问题

    长久以来,绝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使用货币或信用卡消费,对移动支付还比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对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性心存顾虑。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们仍然不放心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过移动网络传输。

    此外,移动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许多开通手机钱包业务的移动运营商多采用短信、WAP等远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过程繁琐,其便利性还不如传统的货币或信用卡。

    (5)隐私问题

    移动支付,也涉及到个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护客户隐私的问题。

    2.金融监管与标准规范

    移动支付是一项新兴的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

    此外,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都是比较新的行业,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电子签名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但是这些条款还远远不够,面对电子支付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条款来约束交易行为,还需要在责任、权利、义务、赔偿、罚款以及信用机制方面细化法律法规。

    在业务运营方面,也需要在行业自律、产品价格、增值业务方面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银行与电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场化,其共赢共融性就更强。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对电子支付服务提供商实行“牌照制”,移动支付的市场秩序将得到规范和整顿。存活下来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资金和技术力量,将承担起协调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之间关系、发展客户的重任。

    五、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庞大的移动用户和银行卡用户数量提供了诱人的用户基础,信用卡使用习惯的不足留给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潜在客户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国手机用户达到4亿户,银行卡发行总量超过8亿张,预计到2008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5亿户。如此巨大的手机消费群体和银行卡持有者数量,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发展空间。

    2.利益驱动

    对通信运营商来说,在话音业务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移动通信与金融业务的结合,无疑将成为发展移动增值业务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对于银行来说,移动支付则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成本。链条上的各方,在利益驱使下,会积极推动移动支付。

    3.应用需求决定市场

    移动支付应用业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将加快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市场最终是由需求决定的。

    4.克服问题和障碍

    随着技术的完善,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减少。产业链也日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日趋完善。服务提供者,也会提供更贴近客户需求的服务。

    综上,移动支付是电子支付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技术、产业链和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移动支付必将成为电子支付的主流。

    参考文献: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

篇3

为了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在从2009年到现在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国移动所做的战略性尝试似乎比过去十年都要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无线城市、移动商务、SNS……其中移动支付是中国移动最关注的战略性业务之一。

移动支付被称为互联网的新起点,它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商机。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必然趋势。移动支付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它还是商业价值的创新。中国移动的介入,有可能动摇传统支付方式。因为无论是从技术、资金、网络,还是用户基础、可信度方面来讲,中国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移动支付被人们接受,它将伴随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它为中国移动创造的价值,也将是之前任何业务无法比的。

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98亿元,比2009年增长308%。由于3G网络发展及整体支付环境的改善,手机支付在未来两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12年交易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

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试运营已经有了数年历史,2010年又加大了投入力度。2月6日,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物美集团联合宣布,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2000万客户当日起可在物美和美廉美的门店刷于机结账。尽管在中国移动的大力推动下,移动支付产业出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势态,市场上关于移动支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但从目前的产业市场现状来看,移动支付的广泛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影响中国移动“支付”梦落地的主要原凶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支付技术。移动支付业务对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移动支付需要一种既操作简单,又安全、准确的可靠验证机制。但中国的市场环境比其它任何国家都要复杂,移动支付技术引入后的本土化工作任重道远。

二、安全性。移动支付安全性问题与上面所讲的移动支付技术有一定的交叉。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讲,是因为安全性在移动支付领域是一个关键性问题。移动支付要想有所发展必须在安全性、可信性方面有所突破。

三、 深度合作。中国移动要想做好移动支付,必然要与各大银行、银联等金融机构合作。而中国移动在金融领域涉足较少,进入金融市场后的新做法、新规矩都需要从头学起。

篇4

潮流背后的隐忧

如同当年网银出现的时候一样,移动支付在遭受热捧的同时,也遭到人们深深的质疑。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安全隐患重重的情况下,用户的忧虑显得不无道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手机病毒行业也迅猛发展。其发展趋势更是呈现隐蔽性、多样性、趋利性的特征。移动支付行为与用户的个人账户紧密绑定,是手机病毒集中进攻的方向。手机病毒让用户更难招架。

日前,中国人大网公布《网络安全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手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猎豹移动安全实验室《2015年上半年移动安全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受病毒感染的手机达6.1亿台次,恶意应用数量达451万,一年内新增手机病毒达过去数年的总和。

另据北京网络安全反诈骗联盟透露,2015年l-3月接到手机用户报案1147例,报案总金额为831. 8万元,人均损失7252元。专家分析,支付险、社交隐患、资费陷阱等威胁,已成为手机安全“重灾区”,亟待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安全应对。

账户安全谁做主?

王珊几乎每个月都要网络购物。由于电话销售这份工作压力过大,逛淘宝也成为她排解压力的重要手段。不管在地铁上,还是在排队时,她都喜欢用手机看看有什么促销信息,淘淘自己喜欢的宝贝。但出于对手机支付安全的考虑,王珊很少在手机上完成逛电商的最后一步――支付,她往往把产品记下来。这给她的购物带来很大的不便,有时打开电脑却忘掉自己要买的东西。

其实像王珊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身为网购达人,却依然对手机支付畏手畏脚,害怕自己的支付账号被窃取,造成财产损失。而不使用移动支付,可能又给购物过程带来诸多的不便。

但相关专家表示,移动支付的安全隐患确实存在,可移动支付并非不可行。移动支付环境的打造,有赖于网络服务商和用户的共同努力。移动支付现在而临的核心问题,在于移动支付的环境和人们内心的顾虑。而推开这两扇门,将是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用户、厂商、监管三方携手,织密安全保护网

专家认为,智能手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弃之不用不太现实。当务之急是提升安全防范,需用户自身、手机软硬件提供商和监管部门携手,一起采取有效行动。

令人欣慰的是,网民的安全风险意识正在提高。比如,7月8日,支付宝9.0新版本全面更新上线后,关闭手势密码引发了网友对其安全性的质疑:系统只要检测到用户是在常用的设备登陆,就可以直接修改支付密码,无需提供证明。虽然支付宝方面表示,将会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记录下大数据,确保账户的安全,但仍未打消网友疑虑。

如何从技术上、源头上防止手机安全风险?这需要手机软硬件提供商“先下手为强”,包括安全软件厂商、电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厂商、操作系统厂商等,积极主动在手机软硬件源头上下功夫,不断升级手机安全保护网,将恶意软件、木马程序等有效阻断在入侵前的“最先一公里”、得手前的“最后一公里”。

另外,政府监管也要“发力”。从现实来看,目前的监管有点“力不从心”。以手机支付产业为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监管立法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篇5

[关键词] 移动支付 心理障碍 消费者

一、引言

目前,电子商务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它给人们的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其支付环节的滞涨使其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方便快捷要求。移动电子商务弥补了这一缺憾,以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成为一种新的商务趋势。据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手机用户国,手机支付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渐成熟。

移动支付,通俗地讲,它是以手机、PDA、移动PC等移动设备为工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交易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利用移动支付的灵活便捷,交易成本低的特点和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任何方式)优势,方便用户进行一般交易和小额支付,同时具有时尚性,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蕴含着极大的商机。但是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我国并未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和应用,这其中不仅有技术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原因,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微妙,直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

本文首先从消费心理出发,深入探讨移动支付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对制约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最后对如何消除这些心理障碍以促进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二、消费心理剖析

随着市场由以往针对产品的创新,转到针对消费者的创新,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在电子商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于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来说,在选择特定的消费方式进行消费活动时,支付过程中的即时、便利、随手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支付过程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再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消耗了消费者大量的时间、精力,而移动支付方式弥补了这个缺陷。消费者选择移动支付,利用它方便快捷、随时随地支付,不受经营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效率,也就是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对消费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消费者在选择特定消费方式过程中会比较新的支付方式能否比传统支付方式带来更大的效用,同时也在预期选择了该方式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风险,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使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处在社会这一复杂环境下,消费者本身与其他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是对处在发展初期的新事物,大家都是持观望态度,谁都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旦看到别人从中获益,立刻随波逐流投入到此行列中来。可见,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整个社会环境、消费群体、消费态势、商品因素、购物环境、营销沟通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消费者都能够以个人心愿去挑选和购买丰富的商品或服务,他们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技术敏感,对于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中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呈现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消费趋势。另外,在物质消费满足的条件下,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个性的实现、情感的满足等高层次的需要,希望在购物中能随时随地,随便看、随便选,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和满足。

三、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心理障碍

通过对网络调查数据和线下访问数据进行分析,目前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安全无保障。数据结果显示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重视的问题。移动支付是虚拟支付,消费者感觉不到实实在在的资金流动,失去了对资金的控制能力,这种不安心理甚至导致消费者不愿去尝试,这是制约移动业务发展的很大一方面。另外,由于最近几年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诈骗银行用户的案例屡屡出现,使消费者望而生畏,加重了对移动支付的抵触心理,不愿意通过移动网络发送手机或银行的账户信息。

2.受传统支付观念的束缚。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且向人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渗透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与老事物进行比较,在认识及使用上都有一个过程。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这必然会有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被认可到认可的过程。由于对传统的支付习惯和消费模式存在依赖性,消费者对使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的主要态度是:比较新,安全性缺乏信任;没有必要,其他方式好;不知如何使用;从未听说过。所得出的结果是,对于移动支付这种新的概念仍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认识,接受和习惯。

3.不可接受的额外成本。使用移动支付是否需要额外的成本,这也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移动支付的各项额外成本,消费者都表示出较高的不接受态度。由更换SIM卡或手机终端等产生的一次性费用,也各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不能接受;男性消费者不接受额外付费的比例相比女性消费者要高一些;对于30岁以上的消费者,由于其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已经习惯现有的产品和消费模式,不愿轻易做出改变,导致这部分消费者比其他年龄段更不能接受各项移动支付成本。

4.对运营机构的不信任心理。手机用户对垃圾短信和短信陷阱的熟悉程度,恐怕是无以复加了。前两年,随着手机消费收入的扶摇直上,短信陷阱也几乎是无处不在,用户经常莫名其妙的被定制了服务扣了费。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SP运营商利用信息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对消费者进行欺骗甚至强行消费,可见诚信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阻碍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5.对移动支付系统的可靠性心存疑虑。由于移动支付是完全虚拟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很难得到物理上的消费凭证,这对消费者的信任心理是一个考验。系统发生错误后,凭证的搜集是个麻烦问题。而任何系统的可靠性都达不到100%,一旦发生错误,将怎么保证消费者的资金,这是消费者很关心的问题。

6.个人隐私受到威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家不仅要抢夺已有的客户,还要挖掘潜在的客户。而现有技术不能保障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保密性,使许多消费者不愿用手机参与网上购物。特别是在移动支付中,订单、密码等信息都是以无线的方式发送,一旦信息被截取,那么消费者的隐私将得不到保障。

7.对系统反应速度慢、操作便捷性的担忧。繁琐的操作流程和细节为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无线POS机数据连接失败、多次登陆不上、手机支付短信发送后无短信反馈等。许多手机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购物消费心理属于冲动型心理,所以移动支付能否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支付手段是消费者衡量是否选择和使用它的又一心理标准。

8.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整体社会诚信水平有待提高,与金融管理制度和商业信用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使得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机构都有所顾忌,从而影响他们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另外,人们对某些新业务的消费心态就像买到假烟假酒毒大米,怕出现纠纷而付出巨大代价,这种心态也必然遏制了人们尝试移动支付业务的冲动。没有法律这层保护墙,个体消费者必然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后顾之忧的心理使得消费者不能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

9.移动支付覆盖范围太小。目前,能够提供移动支付功能的业务还很少,能购买的商品太受限制,移动业务与消费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手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业务。另外,地区差异较大,移动支付在东部和沿海城市发展较好,而西部和其它内地城市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很少,在全国发展很不平衡。

四、消除消费者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鉴于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心理障碍,我们对移动支付的改进提出如下十点解决途径:

1.打破传统观念束缚。移动支付的真正价值被肯定还要经历一段过程。研究表明,只要尝试过一次,消费者就会经常使用。传统的几种支付方式由于形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出现紧急支付需求或者其他临时支付任务的特殊需要。但移动支付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消费者能否接受。(1)通过公交移动或者网络社区的营销手段进行推广,使消费者认识到移动支付带来的好处,用增加更多的消费者数量的方式来消除移动支付所带来的心理障碍,也从另外的角度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2)动员产业链的相关环节共同开拓市场,根据交易产品的类别和金额的大小,有针对性的对消费者愿意利用移动支付的场合开展业务,除了公共服务体系外,还可以考虑零售商,彩票发行商等,让商家了解移动支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种更快捷和更廉价的客户服务方式。

2.小额费用支付成为主流。按照支付交易金额,移动支付分为微支付和宏支付。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1999年才起步,现阶段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在推广的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利用移动支付完成购买车票,门票,交水电费等小额费用的支付。所以,移动支付业务提供者应该有针对性的推出业务,主要面向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小额交易,尽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移动支付的发展。国外移动支付业务己经进入宏支付阶段。宏支付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各交易角色移动终端绑定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

3.技术风险亟待解决。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身份鉴别。由支付提供方(即发行方)对用户进行鉴定,确认其是否为已授权用户。(2)数据保密性。保证未被授权者不能获取敏感支付数据,给某些欺诈行为提供方便。(3)数据完整性。保证支付数据在用户同意交易处理之后不会被更改。(4)灾难恢复。一旦灾难发生,要保证支付数据能够恢复,避免因无支付凭证数据而产生纠纷。(5)不可否认性。避免交易完成后交易者不承担交易后果。

针对上述问题,业务提供者必须对敏感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系统中配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等;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装备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使用数字签名等。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为可能的纠纷或诉讼作必要准备。

4.加强信用制度的完善。业内人士认为,移动支付发展的瓶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用问题。信用问题导致了消费者的心理障碍,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今年的一项调查中表明,手机由于携带的随身性,其丢失和损坏造成个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较高,国内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只有低于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信用卡资料。

要普及移动支付,需要银行部门分担用户风险来激发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积极性,并且要大力推广手机实名制,建立手机用户的信用账户,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证。信用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移动运营商与银行机构的支持和改革,还需要消费者在意识和观念上的转变。随着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电子商务中的信用将会逐渐提升。

5.3G时代推动移动支付。3G技术与传统的通信技术主要区别在于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并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平台要从现有网络向3G网络平滑过渡,运营商要积极完成3G移动支付平台的建设,根据其技术和应用特点,开发丰富和实用的增值业务,拓展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6.人性化的便捷操作。消费者的消费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如果支付的手段过于繁琐,那么消费者很有可能就失去了耐心,从而对移动支付也产生了不良心理因素。这就要求企业提供人性化服务,移动支付系统应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创建不间歇服务模式(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为顾客服务), 注重培养顾客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以含蓄的方式建立网上社团并在社团内推广移动业务的优势。

7.加强消费者隐私保护。隐私的保护不仅涉及技术安全性,还涉及到抢夺和挖掘客户资源的各竞争商家。由于移动电话具有内置的手机号码,并要求实名制,在增加交易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消费者对隐私保护问题的关注。运营商在进行各种业务宣传活动的同时,必须强调保护消费者的隐私,要有配套的、详尽的自愿选择加入邮件列表计划。同时,为了发送定制化的信息,商家需要收集数据,这也会涉及到消费者的隐私问题。因此,商家要在实现个性化和尊重消费者隐私之间进行权衡,以最大的限度的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8.降低移动支付使用成本。使用移动支付,可能需要一次性更换手机或SIM卡,这些额外成本是消费者不愿接受的。但是,这些成本可随无线上网方式的多样化发展而分散,随着业务的规模化,成本必将大幅度下降。另外,运营商可以降低移动支付的费用,让它比传统支付的费用上更加便宜,人们会因价格因素转而选择移动支付方式。

9.完善移动支付法律法规。严格的法律制度是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这种虚拟化的消费方式的心理保障。(1)要充分利用我国现行法律来拟定移动支付相关协议,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2)技术安全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由于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猛,移动电子商务又属于前沿新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该领域非常缺乏,急需我国立法机构及时研究并建立。

五、总结与展望

移动支付过程中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存在的诸多心理障碍,特别是其中的安全和信用问题,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严重制约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摆脱以往传统的思维局限, 完善各种移动基础设施建设、开拓市场和运用新技术、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促进移动商务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立法机构也要及时完善信用体系、金融管理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共同制定出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战略。相信消费者的心理障碍将会随着移动商务的发展而逐渐消逝,移动支付也将成为中国首要电子支付渠道之一。

参考文献:

[1]移动支付. wiki.省略

[2]徐 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江 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2013年是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井喷式发展的一年,从这一年各大电商发展的趋势来看移动电子商务无疑成为这一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2013年各电商巨头纷纷在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大做文章并且也取得了很大成效。据2014年3月4日国内知名电商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13205亿元同比增长42.8%同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1%网上零售交易总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2013年网易旗下的“易信”和阿里巴巴旗下的“来往”均利用“免费流量”的策略来吸引用户;微信在5.0新版本中新推出支付功能并与易迅网全面接入已全面实现微信下单、支付闭环在“双十一”中下单量所占比例高达10%。移动IM已经成为不可小觑的移动电商入口。

2.移动技术对电商行业的影响

2.1移动支付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未来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支付手段。随着移动设备开发成本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方便使得手机、PAD以及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从而移动支付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并接受。电子商务用户用户每年呈强势增长的态势由于移动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具有更灵活更高效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移动支付方式将很大可能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将改变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也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用户随时随地在线成为一种可能移动支付将“在线支付”潜移默化的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增加电子商务销售额。在信息时代各种服务都在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主导方要有敏捷的市场反应力和高效的经营效率移动支付作为提供给用户的一项服务用户对移动支付最直接的体验是它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据相关报告显示由于很多商品在购买过程中需要立即或者一定时间段支付否则就会失效超过近50%的订单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支付而造成订单流失。可见移动支付的成功运行将给移动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的效益;反之支付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营销的瓶颈。

2.24G环境下移动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移动电子商务之所以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离不开互联网发展大环境的影响。首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其次操作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2013年11月随着4G网络的出现飞速的浏览体验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其将助力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扩张。这很大程度上

2.2.1对卖家的影响4G通信网络的最大强项是其具有超高速和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目前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这就使电子商务行业的卖家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及时处理并回复一些客户信息为商家提供了高效、准确、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卖家不能及时回复客户提出的问题而导致的客户流失问题进而增加了交易量。

2.2.2对买家的影响4G提供的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大大节省了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满足了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对高速接入移动网络浏览和下载所需信息的要求提高了业务效率高效率是用户热情和持续消费的最大保证。并且用户享受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更包括了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多媒体形式组合、,业务内容更加生动和逼真如视频电话、视频短片、照片传送等为用户带来更为方便、快捷、时尚、准确、安全的信息化服务和交易体验使顾客更加生动详细的了解产品信息从而勾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3.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仍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3.1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属于新兴领域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涉及到移动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还很少个地方出台的相关规定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市场监管难度大管理松散的局面这不仅一影响移动电子上午的发展也会阻碍电商行业的进步。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该行业的监管有法可依使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3.2完善移动支付系统保证安全支付安全的支付系统是客户在移动端消费的重要保障这不仅需要点上企业提供安全的支付平台也需要通信营运商消除一些不合理的绑定收费打造人性化的支付平台格式也需要严格查处一下流氓软件盗取客户信息以免造成客户钱财的损失。

3.3手机流量也是需要突破的关键众所周知随着移动技术的智能化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用移动端浏览网页所产生的流量越来越多这就会造成人们的通讯费用大大增加这就会让人们减少手机的浏览次数从而减少成交量因此如何减少流量的使用或者降低通讯费用也是移动电子商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篇7

关键词: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9日

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设备的整合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物联网”的关键环节就在移动手机支付。广义上,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物品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手机、PDA、移动POS机等)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狭义上,移动支付仅仅指用户以手机为媒介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方式。本文的移动支付是指狭义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被看作是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

自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开展以来,就备受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设备提供商和商家等的青睐,智能机渗透率的提升和3G业务的推广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应用环境。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预测2011-2014》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用户数达到1.87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到3.87亿。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更加需要移动支付来完成各个交易环节,以便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的相互融合。

尽管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相比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国内的移动支付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和容量较大,整个金融产业的监管体系仍不完全成熟,难免出现少数利用“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对安全性的质疑成为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最大障碍,而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是许多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原因。艾瑞咨询2011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调研的手机用户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用户比例仍然较小,其中40.2%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端网上支付,31.7%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短信支付,仅有15.4%的用户使用过手机近端支付。

二、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聚集人气、黏住客户,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和黏性(或称用户忠诚度),再在这个已经形成的用户空间里开发商业价值。因此,本文将移动支付的用户黏性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不少学者对用户黏性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其中Bush提出,黏性是指消费者长时间、频繁的访问。本文根据移动支付的特点,将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感知价值、信任、满意、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等五个主要因素。

Crosby等人于1990年提出关系质量模型,指出关系质量的衡量维度为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并实证分析了满意和信任对顾客未来的互动和销售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关系质量模型为基础,将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系质量的核心驱动因素,同时研究分析了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对用户黏性的影响作用,最终构建出移动支付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感知价值。Blackwell认为,感知价值是一种顾客的主观感受,其主要由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差额决定。而移动支付最为吸引用户的就是它可以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其服务,这种便利性是其他支付方式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当用户需要临时购买或者感觉时间紧迫时,用户的感知价值达到最大。另外,许多研究已经论证实体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与信任的前因变量。因此,感知价值越高,其用户满意度和用户信任也就越高。

2、信任。在移动支付中,由于买卖双方时空隔离,且涉及金钱和隐私方面的信息,信任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据Forrester Research公司调查,40%的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信任,而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的还不到15%,且有65%的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可见,研究信任对用户黏性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顾客信任卖方就会与其继续合作,如果顾客对卖方缺乏信任,顾客关系就无法向更高水平发展,更无法形成顾客忠诚。

3、满意。在Mohamed Khalifa等的研究中,总体满意、互动性和习惯是影响用户黏性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总体满意包括产品满意、销售过程满意以及售后服务满意三个方面。除此之外,Harvir S.Bansal等也证明了总体满意对消费者黏性的影响效果,但总体网站满意仅解释了5%的网站黏性方差,这意味着其他因素对网站黏性的影响更大。另外,多数学者认为顾客满意决定顾客的后续行为,也就是说,顾客满意为顾客信任的前因变量。

4、转换成本。Anderson的研究表明,转换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顾客忠诚,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性将大大降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转换成本除了货币成本外,还包括消费者面对新产品或新服务所引起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学习成本。Gremler和Brown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服务的转换成本要比产品的转换成本高。Fornell指出,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存在巨大差异,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使用行为的影响方式也就随不同行业而变化。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如果用户认为使用移动支付的成本较低或转换为其他支付方式的成本较高,则用户将更倾向于移动支付。

5、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累积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和道德法律等。在人类社会这种动态环境中,他人的行为模式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和行为标准。Taylor and Todd的研究表明,为了加强与他人的关系或与其重要的人保持一致,即便个体不喜欢,也会进行某种行为。另外,除了来自亲朋好友或领导等人的因素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关于移动支付的营销等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意向、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

三、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相关建议

要促进移动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大主体必须共同合作。比如,对移动设备生产商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设备处理数据的性能,确保移动支付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传输和处理数据;对移动运营商而言,要提供稳定普及、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对支付服务提供者而言,一方面要提高支付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便捷的支付界面,还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等;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管理移动支付市场,确保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重点突出移动支付的高效性和便利性。由上述分析可知,感知价值是用户满意的前因变量,也就是说,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越高,对移动支付的满意度也越高,其持续使用移动支付行为的意愿也越强。而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随身、随地、随时地使用移动支付完成交易。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突出移动支付的这种便利性,在宣传时列举移动支付带给用户的一系列好处,例如避免排队、不用找零钱、节省时间等等,以加强用户对其高效性和便利性的认识。

第二,采取多种措施打消移动支付用户的疑虑。由于当前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足够的信任,虽然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曝光,但更多的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了解得太少。事实上在我国,网上银行支付方式已经普及,但是大部分人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却相去甚远。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手机支付和银行支付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甚至由于网络信号差异等因素,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还要高于网上银行支付。而且即使手机遗失,用户在挂失银行卡时也会同时删除手机内的相关信息。因此,为了打消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疑虑,有关部门或媒体应该采取加大宣传、免费试用等多种方式建立用户信任,从而促使用户自愿并放心使用移动支付。

第三,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良好的移动设备性能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基础,因为移动设备传输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网络的时间就越短,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和成本,让用户觉得方便快捷,又能增强用户的信任,使用户觉得短时间的交易过程可以降低风险。除此之外,屏幕尺寸较大、操作界面便捷可以让用户觉得移动支付容易使用,从而愿意继续使用下去。另外,稳定迅速、覆盖面广的无线网络对移动支付用户信任具有重要影响,其安全可靠的数据加密技术能够确保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易,从而增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加快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也是间接促进用户持续使用移动支付的有效途径。

第四,充分利用移动支付用户所处环境的重要影响。由于社会规范会对用户黏性产生影响,而任何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如果个体周边的群体成员认为移动支付方式是有益行为,则个体也会对移动支付持肯定态度;反之,如果周边群体对移动支付持消极态度,则个体很容易放弃使用移动支付。而且如果个体对移动支付不太了解而又产生初步兴趣时,他们就会吸取周围人的意见来决定是否使用。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送积分、返现等措施促使他们与周边已使用移动支付的群体保持一致,从而提高用户黏性。

主要参考文献:

[1]Bush.Accompany to Expand Strategic Alliance in Key Vertical Markets by Helping Partners Increase Portal Stickines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J].Business Wire,March 23,1999.

[2]Crosby,L.A.,Evans,K.R.& Cowles,D.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1990.2.

[3]Blackwell,Szeinbach,Barnes,Garner,Bush.The Antecedents of Customer Loyalty[J].1999.5.

[4]崔媛媛.手机数字签名: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J].电信网技术,2010.2.

篇8

在2014年3月叫停二维码支付后,传统银行机构通过和手机厂商合作,大力推广的NFC支付占据市场份额小,线下电子支付市场被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占领。2016年底,央行在两年多之后重新放开对二维码的限制,银联和各大银行纷纷加入二维码相关功能。本文回顾了移动支付发展的历史,对现状进行概述,通过深入分析银行和银联加入二维码功能的优势、劣势,对传统商业机构开通二维码支付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一、背景:移动支付占据主流,第三方支付优势拉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1月22日了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95亿,占所有网民的95.08%。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占据了网民的碎片时间,同时还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时间。同时,手机网民的规模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①。

2016年,中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增长迅速,达到4.69亿,年增长率为31.2%,网民手机网上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到67.5%,而线下支付方面,目前已经有50.3%的网民在线下实体店购物时使用手机支付结算。线下支付曾经是银行卡的天下,现在已经被支付宝、微信(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占领,银联面临巨大压力。

二、移动支付发展历史:移动互联网的进步推动移动支付

(一)移动支付的酝酿期

2013年蚂蚁聚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成立余额宝,是移动支付酝酿期的标志。余额宝的横空出世,让2013年成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也让网民第一次认识到,“T+0“型货币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银行理财,具备更高的流动性,也为更多的网络消费埋下了伏笔。

(二)移动支付的关键发展期

移动支付时代的全面到来,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同时也都跟科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微信内嵌的微信支付(财付通)有关。

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中下旬开始的网约车竞争, 2013年5月,腾讯投资了滴滴出行(当时叫嘀嘀打车)B轮1500万美元,阿里投资了快的的天使轮和A轮,网约车出行成为腾讯和阿里在移动支付的正面竞争,双方疯狂烧钱补贴,网约车订单量和交易额直线上升。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春节红包。微信在这一年开发出手机红包功能,一举超过了早于微信开发出口令红包的支付宝。

这两个移动互联网吸引了大批移动支付的新用户,同时也培养了用户习惯,在这之后移动支付走向成熟。

(三)移动支付的爆发期

2014年,线下支付曾经短暂被二维码主导,但是很快央行叫停了二维码支付。原因在于二维码支付初期,支付方法为用户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如果被不良商家利用、在二维码上种下木马病毒,将危及用户的财产安全。

w制内的银联和各大银行对此束手无策,而支付宝和微信们却很快想出了新的解决办法: 由商家扫描用户的二维码。扫描二维码方便、快捷,在一个个”无钱包日“、”口碑节“、”随机立减“的营销活动中,用户习惯了用手机支付、同时也享受到了移动支付带来的方便。

(四)移动支付的稳定期

进入稳定期,指的是移动支付已经成为线下电子支付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除了二维码支付之外,手机的NFC支付也发展起来。由苹果的Apple Pay带头,各大手机制造商也都开发出了他们的小米支付、Samsung Pay、Huawei Pay等。但实际上,即使是市场占有率很高的苹果手机,也没有让apple pay成为主流支付手段。原因其一,在于基于手机的支付依附于手机品牌,换一种手机就需要重新绑定一次。原因之二,在于使用手机nfc支付不如使用微信和支付宝高频,用户出于惯性还是会打开应用而不是调出nfc功能。

而2016年8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发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是央行首次承认二维码的合法地位。同年12月,中国银联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标准,各大银行终于要踏入二维码的战场。

三、传统商业银行业机构重点进军线下移动支付

(一)商业银行及时加入二维码支付功能

12月刚刚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在春节的时候,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二维码的宣传营销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都开通了二维码支付业务。

除了新功能之外,各个商业银行也铺好了线下渠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随机优惠活动。模仿当初支付宝和微信的推广手段,商业银行对使用它们手机银行支付的客户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工商银行,在最开始推广二维码支付时,在某商店实行满50-20的活动。而商户或许也获得银行二维码支付的好处,会热心提醒用户尝试手机银行二维码支付。第二,线下推广。笔者注意到,在北京小区的电梯间,已经放上建设银行龙支付的广告。

建设银行的手机银行应用中加入了“龙支付”。龙支付包括的功能十分丰富,除了支持二维码以外,NFC、二维码、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各项技术统统被龙支付收入囊中,这意味着建设银行并不只是跟随潮流及时加入二维码功能,而是全方位跟进科技互联网的最新发展趋势,把新兴科技融合在已有业务中,真正实现互联网转型。

工商银行在2016年7月已经开始做二维码支付,功能内嵌在工行融e联中,是第一家支持二维码的商业银行。最开始的时候只能支持用工商银行的卡来支付,过了短短几个月,工商银行现在已经支持69家银行的银联卡。

篇9

【关键词】信息安全威胁 智能终端安全 接入网安全 终端业务安全 移动支付 移动广告安全 BYOD

[Abstract] Developmental status of mobile Internet and its security threat were summarized. Security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Internet was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to guarantee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mobile Internet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information security threat smart terminal security access network security terminal service security mobile payment mobile advertisement security Bring Your Own Device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迅速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多样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5.57亿,中国网民中使用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主要上网设备的人数占比已超过85%,通过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增高。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随着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终端芯片等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在满足用户基本通信和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正在向移动支付、金融、社交、交通、医疗等领域扩展,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多样化发展。2014年,Google Play应用商店和iOS应用商店中应用总量分别达到143万款和121万款。移动互联网不断拓展出创新应用与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互联网格局和发展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给市场带来持续的增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移动智能终端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移动恶意应用肆意泛滥,个人隐私窃取、资费消耗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规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治理。

2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安全形势更为严峻。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融合的产物,不可避免地继承了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脆弱性;移动互联网由于智能终端和移动应用的多样性,移动用户访问网络的模式和使用习惯与传统网络时代有很大差别,移动互联网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不是传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安全问题的简单叠加。移动互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可以从智能终端、接入网和应用及业务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智能终端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集成电路等领域技术的快速进步,智能终端的通信、计算、存储等能力迅速得到提升,对于人们来说智能终端已不再局限于通信和娱乐,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办公、金融、支付、社交等,逐渐成为网络边界。同时,智能终端存储了大量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很容易成为攻击对象,出现比传统计算机更严峻的安全问题,损害用户权益,甚至威胁国家安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3类。

(1)终端漏洞威胁。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固件等都有可能存在漏洞,恶意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对终端进行攻击。终端操作系统,特别是市场占有率超过70%的安卓系统,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现象。终端操作系统的与更新往往是由各个终端厂商独立完成的,每个终端厂商都会根据自己的软硬件设计,对原生的安卓操作系统进行或多或少的定制化开发。因此,即便是安卓系统的原始开发者Google公司,也无法掌控所有终端系统的漏洞修复与版本更新,这就使得终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终端漏洞会降低智能终端的安全性,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如经济损失、隐私泄露等。

(2)恶意应用威胁。木马病毒等恶意软件是计算机时代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恶意应用威胁也开始向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恶意应用带来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源消耗、系统破坏、诱骗诈取和流氓行为等。2014年Android平台新增的恶意程序中,资费消耗类占比高达74.3%,给用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为隐私窃取,隐私窃取虽然不直接构成经济损失,但它会给用户的手机埋下安全隐患,一旦危机爆发,危害程度更高。

(3)恶意骚扰威胁,如诈骗、垃圾短信和邮件等。诈骗和垃圾短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一大问题,相比于传统互联网的诈骗和垃圾信息,移动号码的唯一性将导致诈骗和垃圾信息的传播更准确、更便捷,也更具欺骗性。

2.2 接入网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网络边界也越来越模糊,传统互联网的安全域划分、等级保护等安全机制在移动互联网中不再完全适用,移动互联网的网络侧面临新的安全威胁。移动互联网增加了无线接入和大量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网络攻击者可以通过破解空中接入协议非法访问网络,对空中接口传递的信息进行监听和窃取。另外,移动互联网中IP化的电信设备、信令和协议存在各种可能被利用的软硬件漏洞,攻击者可以利用这些漏洞对移动互联网进行攻击。并且,由于IP协议的开放性和移动智能终端的移动性,使得伪造和隐藏网络地址相对容易,这给实时定位和溯源网络攻击变得相对困难。作为移动互联网主要管道的LTE网络,其本身也存在着尚未解决的安全问题,如用户隐私泄露、特殊场景下安全机制考虑不足等。

2.3 业务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承载的业务多种多样,不再只是传统的语音、短信服务;同时又引入了更多的业务平台,网络结构更加复杂,端到端的业务安全防护难度加大,业务系统被非法访问、隐私数据和敏感信息遭泄露、垃圾和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风险更高。另外,移动办公、金融支付等业务对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没有统一的业务安全标准和体系。移动互联网业务常见的威胁主要有非法数据访问、非法业务访问、业务盗用滥用、隐私敏感信息泄露、SQL注入、拒绝服务攻击、垃圾和不良信息传播等。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云计算结合的业务,随着云服务的推广,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企业业务数据将在云计算平台上集中存储和管理,云计算服务存在公共租赁、虚拟化等特性,将给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如用户和企业数据泄露等。同时,云服务平台上用户和企业数据的使用缺乏监管,这些数据有可能在用户和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非法使用。

3 移动互联网安全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终端设备、移动网络和业务应用等各个方面,当前移动互联网安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恶意应用、移动支付、移动广告、BYOD安全风险持续增长。

3.1 恶意应用持续增长并向底层渗透

据CNCERT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终端恶意应用持续增长,恶意样本已从2011年的6 000余例发展到95万例,其中安卓系统上的恶意应用占据主流。其中恶意吸费应用增长尤其迅猛,其采用恶意应用传播与人工诈骗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利益链条,给智能终端用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智能终端安全厂商统计,2014年被感染恶意程序的Android用户累计达3.19亿人次,较2012年和2013年分别增长了5.17倍和2.17倍。根据移动互联网恶意代码描述规范,智能终端恶意应用主要分为8类,包括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源消耗、系统破坏、诱骗诈取和流氓行为。

此外,恶意应用正加速向Linux内核驱动层渗透,并不断增加破解难度。一是恶意代码在自我保护和加密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各类加固技术的推出,在保护部分应用开发者利益的同时也被用作躲避病毒查杀的方案。二是代码混淆技术进一步发展,代码乱序、字符串处理使得无法对恶意应用进行逆向分析。三是恶意代码加固方式越来越深入系统底层,出现了Java和so注入、动态库加壳、动态加载dex和内存加载dex等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黑客视线正逐渐由传统互联网转移至移动互联网,恶意应用也逐步向Linux内核驱动层渗透,恶意应用攻击和感染的方式不断增加,使移动互联网面临更严峻的安全挑战。

3.2 移动支付风险持续增长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同比增长11.4%,占总网民数的85.8%。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同比增长了73.2%,占手机网民总量的39%。可见,手机支付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网民总规模的增长速度和手机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移动支付的时代已经到来,移动支付是互联网竞争的下一个主战场。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有支付风险的用户占比超过20%。继银行卡支付,PC端网上支付之后,中国消费者已经快速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不过,由于智能终端系统的某些安全问题,移动支付安全一直受到智能终端安全漏洞和各类恶意应用的威胁。此外,无论智能终端还是传统PC端网上支付的重要验证途径和消费通知途径也是各类诈骗短信攻击的目标。因此,尽管目前所有的移动支付产品都非常重视支付的安全性,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存在很多隐患。移动支付的风险主要来自支付类恶意应用、不明Wi-Fi网络环境、支付应用本身漏洞、验证短信不安全等方面。

3.3 移动广告安全风险初现

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移动广告迎来了迅猛发展,根据艾媒咨询《2014―2015年中国移动广告平台行业观察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广告平台市场整体规模为275.6亿元,同比增长137.38%,2015年将达到564.9亿元。面对移动广告市场的迅速发展,移动广告数量也呈现出暴增趋势。根据AVL移动安全团队统计,2014年广告件数量达到500多万个,较2011年增长了250倍左右。移动广告市场的快速增长导致国内涌现出上百家移动广告平台,通过在移动应用中集成广告插件,收取广告主的展示费来盈利。这些广告平台大小不一,良莠不齐,提供的广告插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缺乏行业监管,给移动互联网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隐患。移动广告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有广告插件存在恶意代码或漏洞,自动下载恶意应用软件、收集用户隐私敏感信息、传播垃圾和不良信息等。

3.4 BYOD带来安全隐患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而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电脑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BYOD允许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进行办公,该模式可以为企业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同时,BYOD 的应用也给大多数企业带来新的挑战,个人应用和企业应用并存使得企业数据存在非授权访问和泄露的风险。用户在企业外部网络使用移动终端可能会被恶意程序感染,并且在接入企业内部网络时迅速传播同时进行数据窃取或者网络破坏,严重时甚至导致网络瘫痪。此外,用户在安装非企业内部应用时也可能因内嵌恶意程序给企业网络带来潜伏式的攻击,如恶意程序刻意搜集企业内部信息,当用户利用BYOD设备进入外部网络时,将可能造成企业内部数据泄漏。

4 移动互联网安全对策

针对移动互联网面临的新的安全挑战,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

一是完善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监督监测,落实安全责任。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各方的职责范围、责任主体。同时移动互联网业务涉及领域众多,存在多个部门对移动互联网进行监管及职责交叉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界定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接入服务商、业务提供商、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应用商店、终端厂商的安全管理和日常监督监测,落实安全责任。另外,由于多部门分头管理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恶意行为判定、隐私窃取、业务安全等方面存在标准不统一或是缺乏相应的安全标准的问题。为此,需要针对移动互联网面对的新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移动支付、移动广告、BYOD等新的业务,分析安全需求,制定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检测、监督提供统一科学的规范依据。

二是推广权威第三方移动应用签名认证,确保应用开发者、渠道和检测机构可溯源。建立移动应用数字签名与认证机制是实现应用软件可追溯体系和移动互联网可信应用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移动应用软件开发者使用第三方认证证书进行开发者签名,确保应用来源的可追溯;移动应用软件检测机构对应用软件进行安全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检测机构签名,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性;移动应用商店对上架应用软件进行渠道签名,确保应用下载渠道可追溯;移动智能终端通过操作系统内置应用签名验签软件对即将要安装的应用软件签名情况进行验证,并将识别到的开发者信息、安全检测情况、流通渠道等信息真实地呈现给用户,为用户下载、安装安全可信应用软件提供指引。

三是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研究和投入。针对移动互联网新的安全挑战,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研究新的安全威胁的解决方案,如支持研发针对采用加固技术的恶意代码的检测方法、移动支付和移动广告安全解决方案、BYOD安全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等,并将解决方案转化为相应的标准,提高整个行业信息安全水平。支持建立移动互联网安全漏洞库,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漏洞收集、分析、通报和面向应用的工作机制,开始为政府部门、产业界及社会提供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漏洞分析和风险评估服务,以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恶意应用也变得复杂多变,其检测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移动支付和移动广告的安全风险持续增长,BYOD发展也给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安全问题。针对新的安全挑战,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地应对措施。为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需要制订完善的与移动互联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移动应用数字签名与认证机制,加强对移动互联网安全新技术和产品服务的研究和投入等。同时,加强移动互联网产业各方的协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移动互联网安全防护机制,确保移动互联网安全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5.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 2014.

[3]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Z]. 2015.

[4]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3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Z]. 2014.

[5]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2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Z]. 2013.

[6]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2011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Z]. 2012.

[7] 艾媒咨询. 2014―2015年中国移动广告行业研究报告[Z]. 2015.

[8] 潘娟,袁广翔. 移动智能终端安全威胁及应对措施[J]. 移动通信, 2015,39(5): 21-25.

篇10

抢占物联网制高点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扩展了通信的服务范围,最终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从而被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物联网服务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交易、资金的转移。在多步骤完成交易的情况下,如在交易发生前提前交纳费用、交易过程中待支付、交易完成后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包括通过电子支付工具进行网上购物等。

在物联网支付环节中,包括各种现场、远程的电子支付方式,如手机(远程、现场RFID支付)、电话(远程支付)、电脑(远程支付)、储值卡(远程PC或现场支付)、电子钱包(远程PC或现场支付)、POS机(现场支付)。相对而言,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因此成为了市场的必然选择。

例如在手机通票应用中,移动人员在手机支付RFSIM卡的基础上灌装通用票券应用密钥,用户更换RFSIM卡并开通非接触票券业务,商户平台生成并票券,用户利用手机菜单下载或通过WWW下载来获取通用票券,商家也可通过平台主动下发。在这一模式下,物联网的应用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相互融合,手机在物联网中承担了传感信息、处理转发信息、确认支付三大功能。

由此可见,手机支付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创新型应用,在未来更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所必需的基础支付功能平台,并成为电子支付的重要手段。作为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手机支付将是物联网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引爆物联网“第二春”

移动手机支付,就是利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允许手机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同时,RFID也是物联网推广普及的技术枢纽。

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是物联网大众化运用的重要业务之一,国内庞大的手机用户规模和信用卡市场规模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也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未来增值业务的新蓝海。目前基于RFID的移动支付业务已经在日、韩等国得到规模发展,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移动业务在积极推广之中。

移动支付是RFID在个人应用领域的最典型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演进和3G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产业逐步进入运营商重点增值业务视野。以RFID为代我的移动支付产业成为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重点,把智能卡的支付功能与通信功能融为一体。根据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消费者希望将公交卡、银行卡等支付工具能集成到于机上。

移动支付产业链相对较长,主要包括:RFID芯片、SIM卡芯片、读卡器、移动终端、运营商,商户、银行、软件平台等。而且移动支付产业链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网络效应”的行业,早期会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产业发展困境问题,行业产业链的合作与配套是行业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理顺各产业链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旦产业链理顺,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增强效应将会带动行业爆发性的增长。

目前物联网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元器件、软件和通信等领域,而手机支付将是第一个将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第一,使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终端(RFID+手机)和应用层面(开环应用+第三方支付)实现融合,并已在日本大规模商用;第二,银联和运营商相继高调进入,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第三,央行第三方支付规范、手机实名制等一系列利好近期陆续出台,行业迎来实质性政策利好。潜在的市场空间、明确的投资意愿和政策利好的预期共振,手机支付将大有可为。手机支付一旦正式推出并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迅速走向普及,那么中国7亿手机用户将给手机支付相关企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从而引爆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春”!

手机支付迎来爆发元年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手机用户

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利用手机作为移动支付工具,具备轻巧、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利用移动支付可以轻松进行理财和交易,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支付选择,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消费,提高了生活效率。移动支付业务最基本的应用主体为手机用户,仅此一点,中国巨大的手机用户规模优势就是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截止到2009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4亿,稳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规模还在快速增加中。因此,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让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

银联、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群雄逐鹿手机支付。全球17.3亿、中国3.8亿互联网用户已经使网络支付业务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行业,诞生了ebay、阿里巴巴、淘宝等代表性企业,试问,如果全球41亿、中国7.4亿的手机用户能够用手机进行支付,那会诞生出一个什么样的行业和一批什么样的企业?StrategyAnalytics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刷卡进行支付。

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引来了群雄逐鹿,银联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巨头均已进入手机支付领域,其一系列的巨大投资手笔从而使2010年成为了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我们从市场上了解到,一季度中移动RF SIM卡采购量10073张,相关厂商还在积极备货,世博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预期将使全年RF-SIM出货量不低于500万张;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公开场合表示2010年中移动TD用户至少在千万级,根据中移动的营销补贴力度测算,我们预计TD用户可能超过2000万,这还未考虑到集团用户使用的多元化需求创造的服务增值。此外,电信已经开始在上海试点手机支付“翼支付”,联通也将在年内试商用。

政策打通任督二脉

在国家政策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手机支付业已初显了发展前景,但从目前全球状况来看,手机支付式物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仍有不少问题与挑战需要解决。此前阻碍手机支付发展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有:安全问题、法律保障、成本费用、技术标准以及消费习惯等。但随着近期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有望被全面打通。

中国人民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已于201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标志着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商从此拥有了法定地位,其业务开展将受到法律的支持和规范。

按照工信部统一要求,热议多年的手机实名制从9月1日起已经全面实施。手机实名制和相关配套管理措施一旦实行起来,将提高手机

用户的责任感和安全感,也为整个手机支付物联网产业横向和纵深双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业界翘首企盼的超级网银的推出无疑将为银行间的支付及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它将大大方便个人及企业客户,从而有利于消费习惯的转变。

此外,随着银联和三大运营商的相继高调进入以及中移动成功入股浦发银行,群雄逐鹿的局面反映出对行业的高度认同,其一系列大手笔投资必将有效迅速降低手机支付的边际成本。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仅中移动就有5亿多用户,参考日本成熟市场约50%的手机支付用户渗透率,则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3.5亿,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200元计算,每个手机用户每年进行一笔交易就至少就能产生700亿元消费市场。当方便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成为用户的支付习惯时,这个市场爆发出来的能量无疑相当于一次物联网革命。申银万国的报告预计中国手机支付用户有望在2010和2011年分别达到800和2000万人,手机支付井喷在即。而手机支付的爆发式增长,势必给产业上下游,包括芯片、卡厂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在内的诸多参与者带来庞大的市场机会。据Informa的预测显示,至2013年,全球通过移动支付的交易价值总量将比2008年增长12倍,总计会达到8600亿美元,而中国应该是移动支付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市场前景极其诱人。这正是国家推广手机支付的目标之一。

随着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超级网银、手机实名制度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行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已经完全被打通。因此,我们认为,2010年将是手机支付的爆发元年。

手机支付产业链大透析

又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核心,又是行业的爆发元年,可是为什么二级市场上的手机支付概念股没有任何上佳表现呢?我们认为,这与市场仍然停留在“手机支付还只是概念”的思维有关。实际上,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标准确定、运营商申请到非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和大量具有移动支付功能手机的上市,移动支付业务将呈现爆发性增长趋势。移动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移动支付业务的相关产业链的企业提供业务快速增长的机会。手机支付概念,绝非是一般的概念炒作可以比拟!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之下,该板块有望成为大盘新一轮上攻的重要推“手”!当前市场的巨大反差,反而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建仓良机。